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是福建

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三大理学家

游良耀罗琴

朱熹、游酢、杨时即是福建从祀孔庙和周子祠的三大理学家,又是被元代北京周子祠列为陪祀的六君子(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成员。

宋代福建是游酢杨时的道南之地。游酢杨时从河南二程学得洛学后,回福建授学传道,开闽学之先河,把中华文化的重心转移到南方。同时,由游酢经胡安国、胡宪,由杨时经罗从彦、李侗分别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在福建形成了理学的主要传衍学派,即闽派(闽学)。并产生了众多著名理学家,除朱熹及福州乌山“九贤祠”奉祀的福建省历史上九位著名学者:游酢、杨时、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蔡元定、蔡沈、黄干、真德秀外,还有胡宪、胡宏、刘鑰、陈淳、游九言、蔡渊、叶味道等等。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孔庙的有13人:(宋代)朱熹、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黄榦、真德秀、胡安国、蔡沈、陈淳、李纲;(明代)蔡清、黄道周。(宋代之后,从祀孔庙的先贤,全国共44人,福建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历史上福建被从祀周子祠的只有3人:朱熹、游酢、杨时。

很明显,同被孔庙和周子祠从祀的是开闽学先河的游酢、杨时和

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一、朱熹游酢杨时先后从祀孔庙

孔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儒家的圣地。自东汉以来,历朝历代都要祭祀孔庙,以彰显国家对孔子及儒学的尊崇,从而维护儒学正统思想的地位。明代学者瞿九思曾言:“从祀大典,乃乾坤第一大事”。凡能从祀孔庙者,都是官方及社会认可的大儒。

孔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

从祀的人选,并非其生前所能控制,而是后人推举公议的结果。从祀贤哲的演变历程与位阶变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家主流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如孟子便是在其死后一千二百年,才得以从祀,并最终超越颜回,成为“亚圣”,这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中唐以后儒学思潮演变的结果。又如陆九渊,亦直至明代方入从祀之列,也是与陆王心学的发展密切关联的。反观朱熹、王阳明,则在身后很快跻身从祀之林,亦是当时学术风气的体现。正如李光地所言:“从祀孔庙乃天下第一大事”。对于传统时代的儒生来说,得以“优入圣域”的荣光,恐是今天的人们所难于想象的。据统计,孔庙从祀者的数量至民

国初年固定为182人;与之相比,截至上世纪80年代,基督教圣徒的数量已达2500人。量的差异彰显质的不同,如果将先秦时期的孔子弟子剔除在外,两千余年来真正能够进入从祀之林的儒生实在是少之又少。整体来看,得以从祀孔庙的儒生,除却清末的数位烈士之外,主要是从发扬学说、承继道统的角度予以考量的,其一旦确立,便在中华帝国范围内一体奉行,而无地域之分殊。(黄进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史语所所长《皇帝、儒生与孔庙》)

孔庙东西二庑为从祀孔子的先贤、先儒的纪念性建筑。先贤为文庙中从祀的第三个等级。文庙中的先贤,大多数为孔子的弟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年),明帝刘庄到曲阜祭祀并祭七十二弟子,当时,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当时并不作为从祀。唐开元八年(720年),定“十哲”配祀,其余为从祀。乾隆六年(1741年),礼部颁定《文庙正殿两庑位次图式》,乾隆十八年(1753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为七十七人,先儒为四十六人。其位次是清朝颁定,故成为文庙礼制,为后世继承,这在各地清代地方县志中均有记载。

清乾隆年间,东西庑从祀的先贤达到七十七人(东庑三十九人、西庑三十八人),东西庑从祀的先儒为四十六人(东庑二十三人、西庑二十三人)。由于东西庑先贤、先儒是从祀地位,祭祀时,其规格又低于“四配十二哲”。其祭品是每四人一坛,其中包括:酒樽、黍、粟、盐、菁醢、芹菹、鹿脯、免醢、豕肉、帛、爵、香、鼎、馔盘、大烛、小烛等。可以看出,文庙祭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祭孔子。二、祭四配。三、祭十二哲。祭先贤、先儒。第一个层次随着等

级的不同,所享受的礼遇也随之发生变化。

东西庑先贤儒的位次和等级由于是由清朝廷颁布,十分严肃。乾隆以后,仍不断有罢黜和增加。这主要表现出当时统治者对于从祀者明确的政治判别。到民国八年(1919年),曲阜孔庙从祀东西庑的先贤达到了七十九人(其中东庑四十人,西庑三十九人,先儒达到了七十七人(东庑三十九人,西庑三十八人)总计156人。(来源《中国国学网》)

1.1、朱熹从祀孔庙

朱熹(1130—1200年),字符晦,又字仲晦,号晦庵、遁翁,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从学于游酢、杨时的二传弟子胡宪、李侗,继承和发展二程(程颐、程颢)的理气学说,集理学之大成。是孔孟之后,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功臣。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立起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其理学一直是后世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理论工具。元代以来的历代王朝科举,均采用其《四书集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正月)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同时从祀于孔庙。清升为“十二哲”之一。在“十二哲”中,只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

1.2、游酢从祀孔庙

程门四大弟子中,在1850年之前,杨时于1495年祀孔庙,谢良佐于1849年祀孔庙,位居四大第子之首的游酢却被不公正的遗忘到1892年,才被清光绪皇帝请祀孔庙。

道南儒宗游酢被排挤从祀孔庙是历史的不公。游酢是被朱熹确定为道南首的,有朱熹诗句为证:“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朱子文集》第344页,台湾德富古籍丛刊2000年版)。游酢在20岁时就认识程颐,并被程颢召任河南扶沟

教谕,是福建最早拜二程师,学得洛学传到福建的道南儒宗。并最早在武夷山建书院(水云寮)讲学,使武夷山成为汪洋澎湃的新儒都,而开创闽学先河。是游酢引领好友杨时到河南“程门立雪”,载道南归。之后,游酢、杨时分别经胡安国、胡宪和罗从彦、李侗三传至朱熹而集理学之大成。游酢对理学和闽学的贡献不仅是理论上的,而更为彪炳史册的最大贡献是他第一个把洛学传到福建,是他带领杨时认识拜师二程,是他的行为和名声带动和影响了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地区的胡安国、胡宏、罗从彦等一大批学子纷纷前往洛阳拜师伊川,形成一股巨大的道南洪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

游酢从祀孔庙得遇的贵人是倭仁和沈源深。倭仁(1804-1871) 晚清大臣,理学家。道咸时期,倭仁即以理学名于世。同治年间,倭仁飞黄腾达,位极人臣,成为一代理学名臣,其时,倭仁任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兼同治帝师傅与翰林院掌院学士,所谓“首辅、师傅、翰林掌院、户部总理,皆第一清要之席”。这种理学名臣的地位使倭仁成为当时士林社会的人伦表率,诚如曾国藩所说,乃“当世仪型,群流归仰”。以至于倭仁逝世时,翁同龢禁不住感叹:“呜呼!哲人云亡,此国家之不幸,岂独后学之失所仰哉!”可见,倭仁在当时士林社会中的泰山北斗地位,难怪《清儒学案》称之为“道光以来一儒宗”。为倭仁在晚清儒学(理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倭仁“诱掖后进不倦”。从所见的有限史料,也可以看到倭仁通过他的弟子门人影响社会的情况。沈源深,字叔眉,咸丰十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

沈源深尝“从乡先辈倭仁学”,后为福建学政,“以化民成俗为己任,颁行张伯行《正谊堂全书》、陈宏谋《豫章学约》,并自述《劝学浅语》,训迪多士,奏请先儒游酢从祀文庙,位在杨时之次,闽中正学为之振兴”。可见,倭仁奖掖后学,即使其理学声名得以广播,也使正学在社会上得以昌明。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九月初九日,上谕内阁礼部等衙门奏复福建学政沈源深奏请以宋儒游酢从祀文庙一摺:宋儒游酢,清德重望,在当时已与程、朱诸贤为人心所共推重,所著《论语杂解》、《中庸义》、《孟子杂解》、《周易毛评》、《诗二南义》等书,足以阐明绝学,羽翼经传,其生平出处,史传昭垂,允为躬行实践,宜膺茂典,俾列宫墙,游酢著从祀文庙,位在西廡杨时之次,以崇实学而阐幽光。钦此。(来源:《清实录光绪朝实录》)

光绪十八年宋儒游酢列西庑宋儒杨时之次《清德宗实录》卷三百十六,光绪十八年九月甲午

清光绪皇上於癸巳年(1893年)敕封游酢“大儒”,德宗帝令普天下各省、府、县於文庙西庑立祀位,入圣贤列。

1.3、杨时从祀孔庙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北宋将乐人,世居县城北郊封山支龟山下龙池杉田。生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卒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享年83岁。神宗熙宁九年(1073)进士,先生一生讲学不辍,传播理学,倡道东南,桃李遍天下,杨时曾历任徐州、虔州司法,余杭、萧山、浏阳知县,瀛州防御推官,无为军判官,荆州府教授。七十一

岁被荐入朝,任秘书郎、著作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祭酒、徽猷阁直学士。南宋时任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先生学问渊博,有经邦济世之才,道德高尚、气节轩昂,为官政绩卓越,爱国恤民,清廉正直,先生历官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在知余杭、萧山、浏阳县离任后就有百姓为其画像建祠祀奉之。杨时在世时名扬海内外,北宋1123年宋使臣路允迪,付墨卿出使高丽时,高丽国王特地关心询问:“龟山先生安在”。表达了高丽国对龟山先生的关怀和敬仰。杨时极为关心老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犯颜直谏,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金。杨时是集“道学、经济、文章、气节四者合而为一者”(清张伯行《杨龟山先生文集》序),先生卒后南宋朝庭赠左大中大夫、谥文靖,加封太师,又追封吴国公。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七月丁亥,追封杨时为“将乐伯”,从祀孔庙,位司马光之下、胡安国之上。

[弘治八年七月丁亥,封宋儒杨时将乐伯,从祀孔子庙廷。(《本纪》。 )《明会要》-清-龙文彬]

杨时在明代从祀的历程可以正统十三年、成化元年、弘治八年三次请祀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请祀由福建地方官发起,但未被朝廷重视,事情无果而终。第二次请祀发起者是浙江蕭山籍学者魏驥,他因在家乡主持兴修湘湖水利,选择以推动湘湖附近“杨长官祠”祀主杨时入祀孔庙的方式,来争取政府对湘湖工程的支持。魏驥凭籍其个人威望和广泛人脈,促成杨时获得在家乡设专祠祭祀的礼遇,从祀议案因此出現重大进展。第三次请祀的主导者是福建的地方士人,他們

在朝廷执政者支持下,于弘治八年(1495)成功将杨时入祀孔庙。

二、朱熹游酢杨时被列为“理学六君子”从祀周子祠

2.1、“理学六君子”提法(词条)的出处:

(1)、赵复自江汉至燕京(今北京),学子从者百余人,在潜邸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杨惟中听到赵复关于程朱理学的议论后,始嗜其学.元太宗十年(1238年),耶律楚材支持杨惟中、姚枢在燕京建太极书院,立周子祠,以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并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君子配祭祠中,选取这些人遗留下来的书籍八千余卷,聘请赵复主讲,教授学生。(《元代教育史》第068卷)

(2)、在元代,因为蒙古统治者寻求统治的合法化和拉拢汉族精英,书院也在元政府的政策限制下逐渐“官学化”。而在“官学化”的过程中,程朱理学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在元太宗时,由元政府行中书省事杨惟中所建立的太极书院,设祠供祀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并将“二程、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君子列为“从祀”。此外,在制度上明文规定在州县学以及书院祠堂中将程朱派理学家予以供祀。(逸庐书院《书院的三大核心事业是什么---供祀篇》)2.2、朱熹游酢杨时从祀周子祠

周敦颐祠在北京的燕京太极书院内。

太极书院是元代官方建立的第一所书院,创建时间是在蒙古没有改称元号的窝阔台十二三年(1240—1241年),由姚枢协助杨惟中创建。书院以伊洛道学为宗,“推本谨始”,故以“太极”为名。自此,

杨、姚及许衡、郝经、刘因等北方学者亦得习程朱之学。此为元建书院之始。元郝经有《太极书院记》。

据元代文人郝经《太极书院记》记载,“中令杨公(惟中)当国,议所以传继道学之绪,必求人而为之师,聚书以求其学,如岳麓、白鹿建为书院以为天下标准。”这所书院完全由官方兴办,虽然它以南宋的岳麓、白鹿洞为榜样,但它的建立却是为天下书院做模范。书院立周敦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人配祀,选刻周氏《太极图》、《通书》,以及张载《西铭》于祠壁,另外,还收藏了八千多卷元军征战江淮等地时搜缴来的典籍。并延请江汉大儒赵复主持教学,由王萃协助,“选俊秀之有识度者为道学生”。(李俊2009年12月11 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朱熹、游酢、杨时从祀周子祠,标志着由游酢、杨时开先河,朱熹完整创立的闽学,在元代被确认为是周敦颐、二程创立的理学的主脉、是理学的集大成。标志着宋代众多的理学家,在元代被确认为大理学家(理学君子)的,除了理学鼻祖周敦颐外,只有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人。而这六人中,福建占了三人,这也标志着理学北传从是福建起步,标志着宋代理学以至于中华文化的中兴是在福建,而造就这一伟大局面的正是游酢、杨时、朱熹三位伟大的理学家。

[文献资料]:

蒙古建太极书院于燕京。时周敦颐之名未至河朔,杨惟中用师于蜀、湖、京、汉,得名士数十人,乃收集伊各诸书,载送燕京。及

还,与姚枢谋建太极书院及周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配食,请赵复为师,王粹佐之,选俊秀有识度者为道学生。由是河朔始知道学。(《续资治通鉴》169)

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理学思想。赵复,字仁甫,德安(今湖北安陆)人,学者称江汉先生。其生卒年无所考。有论者据赵复为杨奂作《杨紫阳先生文集序》末有丙午嘉平节一语,推断他大约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而卒年则在元大德十年(1306年)以后,享年在80岁以上。

赵复为南宋乡贡进士,预廷试未及仕,以所闻濂洛关闽之学教授乡里②。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元兵攻陷德安,俘虏数万,其时大将杨惟中(1205- 1259年)于军中掌理政务。他的主要幕客姚枢(1203- 1280年)受诏自军中虏者求儒、释、医、卜者,带至燕京(北京),得名儒数10人,其中有赵复。赵复因九族俱残,欲投水自尽,为姚枢救免。姚枢劝说,徒死无益,不若改换心意,随其北上。赵复强服之,并以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尽录以付枢。杨惟中闻其有关理学议论,始爱好其学,遂与姚枢议建太极书院,请赵复等儒士在此传授程朱理学,从者百余人。他们还立周子祠,祀奉理学始祖周敦颐,以二程、张载、杨时、游酢、朱熹6人配食,选取理学著述八千余种,作为教学书目。赵复还编著《传道图》,介绍从伏羲、尧、舜经孔、颜、孟氏到周、程、张、朱的理学道统;又著《伊洛发挥》,标明理学宗旨;著《师友图》,介绍朱熹门人;又取伊尹、颜渊言行,作《希贤录》,以示学者求端用力之方。

自此,理学得以在北方传播。(《元代思想史》第064卷)

2.3、太极书院(周子祠)是理学北传的里程碑

理学产生于北宋,但随着大宋南迁,该学派主要人物流落江南,传承到朱熹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理学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理论表现,但这种新兴的学术,在北方却没有多少回响。金和南宋对峙百年,导致南北“声教不通”,金朝的儒士崇尚汉代经学的章句注疏,“学文止于词章,不知讲明经术为保国保民之道”。

而在公元1235年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姚枢发现、保护、推荐了赵复,瞬间打开一扇南北文化交流的大门,程朱理学由此在北方广泛传播,令北方儒士沐浴在耳目一新的学术空气中。当时人评价说:“北方知程朱之学,自(赵)复始。”而黄宗羲之子、明末清初经学家黄百家回望历史烟云,也曾感慨道:“自赵江汉(赵复号江汉先生)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窦默、许衡、刘因之徒,得闻程朱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如吴澄之经学,姚燧之文学,指不胜屈,皆彬彬郁郁矣。”

太极书院创办后,各地的儒学名流,纷纷来到太极书院,向赵复请教理学的精髓。如当时已经在儒学界颇有名望的姚枢、郝经等,甚至杨惟中自己,也要时常向赵复请教,互相交流学习的心得。当时经常在书院中求教的学生,即达到一百余人。这些人中,著名的有许衡、刘因、窦默、张文谦、刘德渊、杨奂等人,这些士大夫或者儒士都成为元代有名的理学者。

由于赵复及其弟子的传播,“伊洛之学遍天下”。理学在北方的传

播,促进了南北学术交流,以义理解经的理学打破了汉唐章句注疏的经义之学在北方一统天下的局面,北方儒士沐浴在耳目一新的学术空气中。

可以说,太极书院使燕京成为当时整个北方地区的学术中心,其规模甚至一度超过了当时的国子学。自太极书院建立后,理学在北方传播开来,不仅活跃了学术空气,重要的是促使蒙古统治者转变了统治方式,北方经济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书院的建立意义重大。

由于姚枢、窦默、许衡等人的努力,元朝尊信程朱,将理学定为官学。此后,明清承续元代,也以程朱之学为官学。当初,姚枢发现、救护赵复,只是一点灿烂的星火,但因缘际会,这点星火竟成燎原之势。

三、朱熹、游酢、杨时在历史上的卓越功绩

游酢杨时道南的伟大功绩和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的卓越贡献,早已载入史册。正因为他们三位在传播、弘扬二程理学的卓越贡献,才会有“程门四大第子”,他们(游酢扬时)占了两个;才会有“理学六君子”他们占了三个;才会有游酢杨时开先河,朱熹完整创立的闽学(朱子学)成为南宋后元明清四朝的官方哲学。

3.1、朱熹的历史功绩

理学思想

朱熹继续发展了二程、游杨的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

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1、理气论,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2、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

3、格物致知论,“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4、人性二元论,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语类》)。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科学思想

朱熹著有《参同契考异》,并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过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如从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等,如月用胶泥制作过立体地图。朱熹学生黄斡在《朱先生行状》中称朱熹“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渊微。”朱熹67岁时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从小就关心天文

问题,甚至思想得几乎成病,至老都在思量天地壁后是何物。

朱熹的《北辰辨》是专门讨论天球北极星座的论文;在《尧典》注中,朱熹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浑天仪结构。除此之外,朱熹对地质学化石、否认神创论、宇宙起源、地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诊脉、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

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重建书院

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文学成就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

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其词结有《晦庵词》。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书法成就

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朱熹善行、草,尤善大字,传世作品以行书简牍为主,大字墨迹很少。

朱熹的主要著作

主要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程氏遗书》、《程氏外书》、《伊洛渊源录》、《古今家祭礼》、《近思录》、《孝经刊误》、《楚辞集注》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历代封谥

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皇帝下诏赐予朱熹“遗表恩泽”,赐谥朱熹号曰“文”,从此世人尊为“朱文公”。

嘉定三年(1210年)五月,赠中散大夫、宝谟阁直学士,以明堂恩加通议大夫。国子司业刘爚(朱熹弟子)奏乞开伪学禁。

宝庆三年(1227年),时朱熹三子朱在为工部侍郎,在入对时“言人主学问之要”,宋理宗皇帝说:“先卿《中庸序言》之甚详,朕读之不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认为《四书集注》起到“发挥圣贤之蕴,羽翼斯文,有补治道”的作用,朱熹被加赠太师,追封信国公。

绍定三年(1230年)九月,改封朱熹为“徽国公”。

淳祐元年(1241年)正月,宋理宗下诏学宫将朱熹从祀孔庙,朱熹取得与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颐、程颢)并列的五大道统圣人的地位。

淳祐四年(1244年),诏下改沧洲精舍为“考亭书院”,并赐御书额。

淳祐六年(1246年),为徽州“紫阳书院”赐御书额。

咸淳元年(1264年)九月,度宗命执宰访朱熹后人贤能者录用。

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下诏赐婺源朱氏故居名“文公阙里”,同孔子阙里并而为二。

元至元元年(1335年),元顺帝下诏兴建“徽国文公之庙”,从此朱熹与孔子一样也受到统治者的奉祀。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二月,顺帝下诏追谥朱熹父亲朱松为“献靖公”。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改封朱熹为“齐国公”,遣京学以上礼少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致祭。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定天下以《四书五经》诏从朱熹传注。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由明成祖作“御序”的《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有明二百年来被尊为取士之制。

正统元年(1436年),钦颁先贤朱熹之嫡派子孙免差役,以示对先贤的敬重。正统三年,礼部、户部批复地方府县,先贤朱文公子孙参照孔子子孙全户优免粮银税赋。

景泰六年(1455年),明景帝诏建安朱熹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此后,自朱熹第七世孙朱梴开始,均享受世袭五经博士衔,奉命祭祀朱子。景泰七年,礼部勘合春秋仲月上戊日(即每季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两祭朱子,钦降建安祠祭祝文,朱子门人黄榦、蔡沈、刘鑰、真德秀配祀。

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准歙县紫阳书院有司致祭。

弘治四年(1491年),准尤溪县每年九月十五日文公诞辰于南溪书院特祭。

弘治十五年,准婺源县修祠致祭。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又诏婺源朱熹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两地世袭一直延续到清未。

崇祯十五年(1643)诏称“先儒朱子”(后改称“先贤”),列于汉唐诸儒之上。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朱熹的牌位从孔庙东廊进入了大成殿,接着康熙又命李光地等编《朱子全书》颁行全国,康熙亲自作序,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把朱熹奉为无以复加的地步。清康熙知县刘宗枢称尤溪为“南州阙里”;

清乾隆九年(1745年)开始,每岁祭祀,皇帝钦颁祭文、祭品。清道光十一年谒选吏部、掣闽之大田、权尤溪县事章复旦,在《复修尤溪县志·序》称尤溪为“闽中阙里”。

3.2、游酢的历史功绩

从历史上对游酢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多的记载,从各个朝代的学者名君对游酢比较客观的评价可以看到,游酢在理学史上特别是对洛学南传和发展,对中国文化再兴,对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立闽学体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游酢的载道南来率先在武夷山传道讲学,没有游酢携带杨时“程门立雪”,就不能有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的文化现象的发生,也就不可能产生与“濂洛关”并列的闽学。

游酢是洛学的首要传人

在程门四杰中,一般称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或游、杨,都是把游酢列为首位。这是有所本的。朱熹曾有一段与门人的答问:“问:‘吕、游、杨、谢四子之说孰优?’(朱熹)曰:‘此非后学所敢言。程先生於游称其颖悟温厚,谓杨不及游。’”

(厦大高令印:《游酢评传》中国翰林出版公司2002年2月版)

记录占有二程的第一手资料

游酢传播“二程”理学的主要功绩在于作《明道先生语录》,将程颢平时的言行记录整理成书。杨时在整理二程理论时,经常写信向游酢索取二程言论等资料。朱熹在收集整理二程言论、编辑《程氏遗书》、《伊洛渊源》等书时,都采用了游酢整理的史料。

理学思想

1、修养论,游酢对程颐的修养论进一步发挥,“理也,义也,人心之所然也。”“大学自诚意正心,至治国,平天下之一理。”说明游酢正心修身养性,并明确修养的目的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朱熹 理学思想 武夷书院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3],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理气论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

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4]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理是事物的规律。[5] 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 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6] 动静观 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

2019福建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2015年福建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数学(理工类) 1.(5分)若集合A={i,i2,i3,i4}(i是虚数单位),B={1,﹣1},则A∩B等于() A.{﹣1}B.{1}C.{1,﹣1}D.? 2.(5分)下列函数为奇函数的是() A.y=B.y=|sinx| C.y=cosx D.y=e x﹣e﹣x 3.(5分)若双曲线E :=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点P在双曲线E 上,且|PF1|=3,则|PF2|等于() A.11 B.9 C.5 D.3 4.(5分)为了解某社区居民的家庭年收入与年支出的关系,随机调查了该社区5户家庭,得到如下统计数据表: 根据上表可得回归直线方程,其中,据此估计,该社区一户收入为15万元家庭年支出为() A.11.4万元B.11.8万元C.12.0万元D.12.2万元 5.(5分)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小值等于()A.2 B.﹣2 C.D. 6.(5分)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则输出的结果为()A.2 B.1 C.0 D.﹣1 7.(5分)若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m垂直于平面α,则“l⊥m”是“l∥α”的()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5分)若a,b是函数f(x)=x2﹣px+q(p>0,q>0)的两个不同的零点,且a,b,﹣2这三个数可适当排序后成等差数列,也可适当排序后成等比数列,则p+q的值等于() A.6 B.7 C.8 D.9 9.(5分)已知,若P点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且,则的最大值等于() A.13 B.15 C.19 D.21 10.(5分)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0)=﹣1,其导函数f′(x)满足f′(x)>k>1,则下列结论中一定错误的是() A.B.C.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4分)(x+2)5的展开式中,x2的系数等于.(用数字作答) 12.(4分)若锐角△ABC的面积为,且AB=5,AC=8,则BC等于.13.(4分)如图,点A的坐标为(1,0),点C的坐标为(2,4),函数f(x)=x2,若在矩形ABCD 内随机取一点,则此点取自阴影部分的概率等于.14.(4分)若函数f(x)=(a>0且a≠1)的值域是[4,+∞),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15.(4分)一个二元码是由0和1组成的数字串,其中x k (k=1,2,…,n)称为第k位码元,二元码是通信中常用的码,但在通信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码元错误(即码元由0变为1,或者由1变为0) 已知某种二元码x1x2…x7的码元满足如下校验方程组: 其中运算⊕定义为:0⊕0=0,0⊕1=1,1⊕0=1,1⊕1=0. 现已知一个这种二元码在通信过程中仅在第k位发生码元错误后变成了1101101,那么利用上述校验方程组可判定k等于.

道家道教与朱熹理学的关系

朱熹理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他远绍孔孟以来儒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周载、邵雍的学说,建立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史上罕有其伦。它规模庞大,论证精密,条理清晰,代表了当时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从宋末开始,朱熹思想影响整个封建社会后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13世纪,朱熹学说先后传入朝鲜和日本,一度成为两国的统治思想。稍后,朱熹思想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朱熹学说传入欧美。这样,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内容,朱熹学说已经发展成了世界性的学说。 这一学说的形成与道家道教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朱熹出身在一个衰败了的封建官僚家庭,他的家世是“婺源著姓,以儒名家”(1)。父亲朱松深受二程理学的熏陶。朱熹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儒家经典,也涉猎一些其他书籍。他后来回忆说:“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2)”。14岁时,遵从父亲遗嘱,拜当地名儒胡宪、刘勉之为师,其中“事籍溪先生为最久”(3)。籍溪即胡宪,古书记载他既“会悟程氏之说”(4),“又好佛老”(5).朱熹受到他们的悉心教诲,“虽释、老之学,亦必究其归趣,订其是非”(6)。朱熹的泛览群书,出入佛、老几十年,对他以后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他后来虽以集成儒家“道统”自居,专以儒学为本,但仍重视道家道教。朱熹作《周易本义》一书,就继承了陈抟、少用的象数学。陈抟是北宋道士,邵雍与道教亦有渊源(7)。朱熹曾以“空同道士邹祈”署名著《阴符经考异》和《周易参同契考异》。《阴符经》和《参同契》是道教经典。对此书进行考证研究,“非深于道者不能做”。他用道士署名,是因“究心丹诀,非儒者之本务,故托诸瘦词”(8)。 其次,朱熹与道教徒有过密切的交往。朱熹居福建崇安四十余年,道教名山——武夷山近在咫尺,山中道人便成为朱熹最早的密友。从十四岁起,朱熹便与他们频繁往来。除与本地道教徒交往外,朱熹还广泛结交外地道人。他们之中很多不远千里,前往福建拜访朱熹。朱熹为其作赠序者即有徐瑞叔、李尧举、南浦徐师表、清江周道士等人。 在与道教徒密切交往的基础上,朱熹本人也直接参与道教活动。他曾经在家中专门另筑一室,作为供奉天尊和修炼的场所,每天焚香礼拜。在同安做官时,因慕庄子之书“辞指经奇,有可观者”,便取其中语名寓居之所为“畏垒庵”,并为文记之。他曾多次创作步虚词,表达对道教的仰慕之情。对导引之术,他也有所研究,曾与和刘韫诗中论之。而游览道教名胜,与道教徒论道,更为朱熹所喜爱。武夷山、庐山都是他常去的地方。在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题诗、序跋。朱熹还在道气修炼上下过功夫。近代学者缪天绶在《宋元学案选注》中记载:朱熹曾作《调息箴》。明代学者黄佐指出:“朱子之《调息箴》,乃老聃之玄牝也”。(9)历史上有些道教徒、方士正是把“玄牝”理解为老生之术。就是说,朱熹的《调息箴》一书讲的是道教胎生养神的养生之道。 再次,朱熹理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还表现在:朱熹理学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援用。虽然朱熹坚守儒学立场,在公开场合较少谈及老道,并且在讲到道家的时候都是使用批判的口吻。他口口声声反对老子的空虚之“道”,认为老庄以“无”为宗,就是超脱人伦物理,逃避现实,就是违反封建纲常伦理。但是在指斥的同时,也时有褒词,屡有肯定。如他说:“今观老子书,自有许多说话,人如何不爱!”(10)“老氏见得煞高,佛氏安敢望他”“禅学最害道,老庄于义理灭绝之未尽,佛则人伦已坏!”(11)这些言论表达了朱熹对于道教和道家若干思想的认同,正是在这种认同的基础上,朱熹进行了一番以道补儒的工作,从而促进了他理学体系的形成。可以说倘若没有对道家和道教思想的援用,也就没有朱熹对宋代理学的完成。朱熹理学对道教思想的援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5年高考福建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word解析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数学(理科)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5年福建,理1,5分】若集合{}234i,i ,i ,i A =(i 是虚数单位),{}1,1B =-,则A B 等于( ) (A ){}1- (B ){}1 (C ){}1,1- (D )φ 【答案】C 【解析】由已知得{}i,1,i,1A =--,故{}1,1A B =- ,故选C . (2)【2015年福建,理2,5分】下列函数为奇函数的是( ) (A )y = (B )sin y x = (C )cos y x = (D )x x y e e -=- 【答案】D 【解析】函数y =sin y x =和cos y x =是偶函数;x x y e e -=-是奇函数,故选D . (3)【2015年福建,理3,5分】若双曲线22:1916 x y E -=的左、 右焦点分别为12,F F ,点P 在双曲线E 上,且13PF =,则2PF 等于( ) (A )11 (B )9 (C )5 (D )3 【答案】B 【解析】由双曲线定义得1226PF PF a -==,即2326PF a -==,解得29PF =,故选B . (4)【2015年福建,理4,5分】为了解某社区居民的家庭年收入所年支出的关系,随机调查了该社区5户家庭, 根据上表可得回归直线方程??y bx a =+,其中??0.76,b a y bx ==-,据此估计,该社区一户收入为15万元家庭年支出为( ) (A )11.4万元 (B )11.8万元 (C )12.0万元 (D )12.2万元 【答案】B 【解析】由已知得8.28.610.011.311.9105x ++++==(万元), 6.27.58.08.59.8 85 y ++++==(万元) ,故 80.76100.4a =-?=,所以回归直线方程为 0.760.4y x =+,当社区一户收入为15万元家庭年支出为 0.76150.411.8y =?+=(万元),故选B . (5)【2015年福建,理5,5分】若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20 0220x y x y x y +≥?? -≤??-+≥? ,则2z x y =-的最 小值等于( ) (A )52- (B )2- (C )3 2 - (D )2 【答案】A 【解析】画出可行域,如图所示,目标函数变形为2y x z =-,当z 最小时,直线2y x z =-的纵截距最大,故将 直线2y x =经过可行域,尽可能向上移到过点11,2B ? ?- ?? ?时,z 取到最小值,最小值为 ()15 2122 z =?--=-,故选A . (6)【2015年福建,理6,5分】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则输出的结果为( )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朱熹(1130一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祖籍婺源(现江西婺源县),出生在福建南剑(今南平)尤溪县。他18岁中举人,19岁登进士,从此走上仕途。曾先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知漳州、知潭州等地方官。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已65岁,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宁宗皇帝迸讲《大学》。但仅40天即被罢免,从此结束了坎坷不平的仕途生涯。 朱熹一生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他又是一位大教育家,毕生讲学活动不断。他曾长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他由崇安迁居建阳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讲学。绍熙五年(1194年),由于学生人数增多,他扩建精舍,并改名为“沧洲精舍”,表示“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的志向。即使在为官从政期间,他每到一地,也不忘设学育才,并亲自讲学。他在任同安县主簿时,从选择俊秀之民为学生,访求名士为教师,亲自讲授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这三个方面整顿县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知南康军时,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直接参与书院的组织管理,派人四处搜寻、购置图书典籍,亲临讲学,而且还亲自拟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南宋以后书院和各地方官学共同遵守的学规。在知漳州时,仍“时诣学校训诱诸生”。知潭州时,除热心提倡州、县学外,他又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亲自规制擘画,扩建校舍,增加学田,还利用晚上从政之暇,亲临书院,教诲诸生。 朱熹一生还编撰了多种教材。例如,他与吕祖谦在淳熙二年(1175年)合作编成的《近思录》一书,精选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的语录622条,分成14卷,是学习理学的重要入门书。又如,他于淳熙十四年编成的《小学》一书,辑录了"古圣先贤"的言行,共6卷,分内、外两篇。内篇四:《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二:《嘉言》、《善行》,是中国封建时代颇有影响的蒙学教材。当然影响最深广、最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其中《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于淳熙四年编成,《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早已撰成,直至淳熙十六年才改定。朱熹知漳州时,于绍熙元年(1190年)首次刊刻。《四书》之名,从此确立。《四书集注》刊印之后,不久就风行天下。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之久。 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学生多达几千人。其中有名可查者即有378人。他的著述浩瀚,除《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四书集注》等20多种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续集》、《别集》,三种共计121卷,《朱子语类》140卷。主要教育著作有《大学章句序》、《白鹿洞书院揭示》、《学校贡举私议》、《读书之要》、《童蒙须知》等。 二、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①又说:“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其体则不过仁、义、礼、智之理而已。”②这里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性即理”,“性”的具体内含是“仁、义、礼、智”,那么为何还会有各种不同的人性呢?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接受了张载、程颐的观点,把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所谓“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 ①《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 ②《朱子四书或问》卷十四。

2015年福建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答案与解析

2015年福建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数学(理工类) 1.(5分)(2015?福建)若集合A={i,i2,i3,i4}(i是虚数单位),B={1,﹣1},则A∩B 3.(5分)(2015?福建)若双曲线E:=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点P在双曲 :

4.(5分)(2015?福建)为了解某社区居民的家庭年收入所年支出的关系,随机调查了该社 根据上表可得回归直线方程,其中,据此估计,该社区一户 题意可得和,可得回归方程,把 =( = 代入回归方程可得 =0.76x+0.4 5.(5分)(2015?福建)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小值等于 B 作出可行域如图,

,解得) = 6.(5分)(2015?福建)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则输出的结果为()

, S=cos S=cos, S=cos+cos2 S=cos+cos2=0 8.(5分)(2015?福建)若a,b是函数f(x)=x2﹣px+q(p>0,q>0)的两个不同的零点,且a,b,﹣2这三个数可适当排序后成等差数列,也可适当排序后成等比数列,则p+q的值 ①

得:得:. 9.(5分)(2015?福建)已知,若P点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且,则的最大值等于() 的坐标,可化﹣ +4t ( ∵ ∴(= ∴﹣(+4t 由基本不等式可得2 ﹣( 当且仅当t=时取等号, ∴

10.(5分)(2015?福建)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0)=﹣1,其导函数f′(x)..D 根据导数的概念得出代入可判断出(,即可判断答案. ∴ > 时,( )1= )>, )<,一定出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4分)(2015?福建)(x+2)5的展开式中,x2的系数等于80.(用数字作答)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字元晦。宋朝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

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朱熹归自同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评介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评介 张志强 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他在程颢、程颐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严密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相应地,他本人也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后人为纪念朱熹在思想上的贡献,谥其为“朱子”;又因朱熹生于福建尤溪,他所建立的理学体系被称为“闽学”。 朱熹治学严谨,对经学、史学、文学等文化典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四书集注》、《太极图谱解》、《西铭解》、《通书解》等。 朱熹思想是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内核,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并且成为了那个时代思想的范型。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朱熹思想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思维高度。可见,首先应对朱熹的思想做一种全面、多角度的审视,以理解其思想体系的性质及意义。 一、理本气末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在前期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中,儒家着重于伦理实践而缺乏哲学论证,佛学、玄学精于思辨,可流于空无。在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下,唯心主义思想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就是把出世的神学变为入世的哲学,着重于本体思辨和现实的纲常内容。 随着二程的理一元论与张载的气一元论的辩论,理气关系问题的争论很大。二程认为,“虚皆是理”;张载则与之针锋相对,认为“虚空皆气”。可见,哲学把理气关系的思辨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不仅对理气孰为先后作出承诺,而且要让理气有一个更好的结合度。这个任务朱熹完成了。 朱熹认为,哲学在论证精神本体时,或者把精神本体规定为“有”或某种特殊的“物事”。由此精神本体异化为“一物”而不能成为万物的本体;或者把精神本体规定为“无”或“空”,使得精神本体的存在虚无化。朱熹认为,要重新解释“理”,以摆脱精神本体存在的困惑。在朱熹看来,“以理言之,则不可谓之有;以物言之,则不可谓之无”,“无极而太极,正所谓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显然,经过朱熹的再解释,理既不是简单的有,也不是简单的无,而是有无的统一。从“以理言之”,即作为抽象的道理而言,由于其没有具体对象的可感觉特性,所以就难以称之为有,而应称之为无。但就其作为观念存在这一“物”的角度而言,因为它又是“有此道理”,所以又不能称之为“无”,而要称之为“有”。在这里,理即被朱熹加工为“无形而有理”的纯逻辑存在。 把“理”加工为“无形而有理”的纯逻辑存在的同时,朱熹还进一步在理气关系上论证了理的绝对实在性。他说:“太极者,不离乎阴阳而为言,亦不杂乎阴阳而为言”,“太极只在阴阳之中,非能离阴阳也,然而至论太极,则太极自是太极、阴阳自是阴阳”。可见,朱熹一方面强调理气相依,一方面又强调理气相离。之所以强调理气相依,是因为只有“理不离乎气”才能保证理的普遍实在性。而理气相离,是因为理对气的优先。因此,理气相依、理气相离都为了一个目的,即理气关系是本未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所谓理气相依,是指每一个具体物事中理气是相互依存的。而理气相离,则是在理上看,从本体上看,是相离的。他又形象地说:“理犹人,气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因而,理是乘气,气是载理,理气相依诚然妙合,可气依理是“依傍”,而理之依气仅仅是附着而已,理气相依只能是主从的相依。 朱熹提出,理在气中,“如一个明珠在水中”。所以,理与气的关系如同明珠之与水。理是如明珠的一个通体透明体。因此,水是水,珠是珠,理在气中是外在。很显然,这种理所在于气的观点与张载所言的理为1998年4月 Jou rnal of Fuzhou U n 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A p r .1998

2015年福建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答案与解析

2015年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数学(理工类) 1.(5分)(2015?)若集合A={i,i2,i3,i4}(i是虚数单位),B={1,﹣1},则A∩B等于() A.{﹣1} B.{1} C.{1,﹣1} D.? 考点:虚数单位i及其性质;交集及其运算. 专题:集合;数系的扩充和复数. 分析:利用虚数单位i的运算性质化简A,然后利用交集运算得答案. 解答: 解:∵A={i,i2,i3,i4}={i,﹣1,﹣i,1},B={1,﹣1}, ∴A∩B={i,﹣1,﹣i,1}∩{1,﹣1}={1,﹣1}.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交集及其运算,考查了虚数单位i的运算性质,是基础题. 2.(5分)(2015?)下列函数为奇函数的是() A.y= B.y=|sinx| C.y=cosx D. y=e x﹣e﹣x 考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余弦函数的奇偶性. 专题: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A.函数的定义域为[0,+∞),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故A为非奇非偶函数.B.f(﹣x)=|sin(﹣x)|=|sinx|=f(x),则f(x)为偶函数. C.y=cosx为偶函数. D.f(﹣x)=e﹣x﹣e x=﹣(e x﹣e﹣x)=﹣f(x),则f(x)为奇函数,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根据函数奇偶性定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3.(5分)(2015?)若双曲线E:=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点P在双曲线E上,且|PF1|=3,则|PF2|等于() A.11 B.9C.5D.3 考点:双曲线的简单性质. 专题:计算题;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与方程. 分析:确定P在双曲线的左支上,由双曲线的定义可得结论.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诗词和诗句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诗词和诗句 【篇一】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诗词 1、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偶成—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 4、鹧鸪天—朱熹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5、浣溪沙—朱熹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6、菩萨蛮—朱熹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7、忆秦娥—朱熹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8、好事近—朱熹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 9、西江月—朱熹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10、南乡子—朱熹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篇二】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诗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2015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试题类型:A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5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设复数z满足1+z 1z - =i,则|z|= (A)1 (B2(C3(D)2 (2)sin20°cos10°-con160°sin10°= (A)3 (B 3 (C) 1 2 -(D) 1 2 (3)设命题P:?n∈N,2n>2n,则?P为 (A)?n∈N, 2n>2n(B)? n∈N, 2n≤2n (C)?n∈N, 2n≤2n(D)? n∈N, 2n=2n (4)投篮测试中,每人投3次,至少投中2次才能通过测试。已知某同学每次投篮投中的概率为 0.6,且各次投篮是否投中相互独立,则该同学通过测试的概率为 (A)0.648 (B)0.432 (C)0.36 (D)0.312

(5)已知00(,)M x y 是双曲线2 2:12 x C y -=上的一点,12,F F 是C 上的两个焦点,若120MF MF

论朱熹的理学美学

论朱熹的理学美学 06041125 黄文娟 【摘要】:朱熹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之气势,上承先秦、汉唐、两宋学术之血脉,开启了明清古典学术(包括美学)的繁荣与整合之大潮,致使中国古典美学开始真正成熟起来。朱熹的美学既带有理学—美学的色彩,又掺杂了纯美学的营养因子;既以理学家的视域观照着宇宙、人生、自然、社会,以自身的主体心境来同化对象,又以美学家的姿态来体味人生;既有美学思想的阐发,又有审美形态的创造。朱熹的这种独特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以善为美、文道合一。本文将对朱熹美学的这三方面对初步探讨。 【关键词】:朱熹、理学美学、格物致知、以善为美、文道合一 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因此也就需要我们对美学孜孜不倦地继续进行研究。 我国美学到了宋代,开始走向成熟。宋时,朝廷开始大量文人,文人地位得到提升,教育事业也开始走向繁荣,市民文化开始纷纷兴起,长足发展起来,为这一时期的美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滋生土壤。于是这一时期的美学凭藉着先秦时期的儒学美学、道家美学、诗经美学、屈原美学以及两汉时期的经学美学、魏晋时期的玄学美学和隋唐禅宗美学的丰富而深厚的基础,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整合、深化与建构——它广泛吸纳了各种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批判性地汲取了道家和禅宗的美学思想,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美学资源,从而建构出一种新的辉煌而又具有自身价值追求的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美学开始走向成熟并达到新的高度。 朱熹便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极富审美激情、审美创造和审美意蕴的繁盛时代且自身又具有旺盛的审美实践能力和极高的审美趣味的审美者。时代的美学氛围和自身的审美素质——外在的和内在的双向动力——造就了朱熹美学思想独特的特性。 明代哲学家庄定山曾指出:[1] 屈原长于骚,董、贾长于策,杨雄、韩愈长于文,穆伯长、李挺之、邵尧夫长 —————————— 【1】黄宗羲:《明儒学案》P1083;

论朱熹的理学美学

论朱熹的理学美学 06041125黄文娟 【摘要】:朱熹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之气势,上承先秦、汉唐、两宋学术之血脉,开启了明清古典学术(包括美学)的繁荣与整合之大潮,致使中国古典美学开始真正成熟起来。朱熹的美学既带有理学—美学的色彩,又掺杂了纯美学的营养因子;既以理学家的视域观照着宇宙、人生、自然、社会,以自身的主体心境来同化对象,又以美学家的姿态来体味人生;既有美学思想的阐发,又有审美形态的创造。朱熹的这种独特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以善为美、文道合一。本文将对朱熹美学的这三方面对初步探讨。 【关键词】:朱熹、理学美学、格物致知、以善为美、文道合一 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因此也就需要我们对美学孜孜不倦地继续进行研究。 我国美学到了宋代,开始走向成熟。宋时,朝廷开始大量文人,文人地位得到提升,教育事业也开始走向繁荣,市民文化开始纷纷兴起,长足发展起来,为这一时期的美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滋生土壤。于是这一时期的美学凭藉着先秦时期的儒学美学、道家美学、诗经美学、屈原美学以及两汉时期的经学美学、魏晋时期的玄学美学和隋唐禅宗美学的丰富而深厚的基础,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整合、深化与建构——它广泛吸纳了各种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批判性地汲取了道家和禅宗的美学思想,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美学资源,从而建构出一种新的辉煌而又具有自身价值追求的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美学开始走向成熟并达到新的高度。 朱熹便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极富审美激情、审美创造和审美意蕴的繁盛时代且自身又具有旺盛的审美实践能力和极高的审美趣味的审美者。时代的美学氛围和自身的审美素质——外在的和内在的双向动力——造就了朱熹美学思想独特的特性。 明代哲学家庄定山曾指出:[1] 屈原长于骚,董、贾长于策,杨雄、韩愈长于文,穆伯长、李挺之、邵尧夫长 —————————— 【1】黄宗羲:《明儒学案》P1083;

感悟朱熹、感悟理学

感悟朱熹的理学 摘要:朱熹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思潮,建立起一个前无古人的集大成的理学体系。朱熹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了佛学与道家、道教的方法论或理论思维。理学是我国哲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突出且重要的新思想典范,它构建了道德理论,其最高人格境界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朱熹理学理格物致知人欲 正文:学习了宋明理学,我对于朱熹的理学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朱熹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与重点部分在于道德道义价值系统。 毕生执着于教育的朱熹,师从一个"理"字。在他的心目中,"理"是万物开始的主宰,是自然界的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生成于"理",遵从于"理",归结于"理"。这种先天存在的精神的"理"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又是随处可见,时时主宰着人们的生活,维护统治者的地位。主要可以概括为:1、理是世界的本源(或心即理说);2、“格物致知”论;3、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下面介绍一下我对朱熹哲学的认识。 首先,朱熹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是对理的态度及认识。朱熹的“理”就是“道”,他继承了二程“万物皆是一个天理”的思想,把“理”看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人生之生,不能离开“理”,理在时间、空间上是无限的,是可以修炼“想”出来的。 “理”是仁义礼智的总称,主要内容就是三纲五常。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说明了三纲五常的必然性、合法性。当然,朱熹的“理”虽是“凭空想象”,但也不是完全不讲逻辑,在朱熹看来,这些都是有合理的内涵,不排斥客观事物的存在。这些“理”并非不可捉摸,理在事中,无论事之大小,都有一个道理存在,大至宇宙,小至蚂蚁,都各有一个道理。学习就在于理会这许许多多的道理。只不过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而理是一种难知而无形的东西。虽然难知而无形,但是我们都拥有“理”,只有认真理会才能认识理。 其次,朱熹哲学的重点是人伦哲学,是成为圣人。人伦哲学的中心是心、性、情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朱熹说:“有是行则有是心,而心之所以得乎天理则谓之性(仁、义、礼、智是也);性之所感于物而动则谓之情(恻隐、羞恶、是非、辞逊是也);是三者人皆有之,不以圣凡为有无也。但圣人则气清而心正,故性全而情不乱耳。”朱熹的“理”有两种,一种叫做事理,一种叫做天理,在心而言,称之为性,在事而言,称之为理。“万理具于一心”,故性即理,这是就事理而言。万物的形态气质都是由上天授予的,当上天授予万物各种性质的时候,万物之中也就蕴含着理,所以对于万物,性即天理。由此可知,天理和事理其实是一样的东西。这也是朱熹的“性即理说”。此外,朱熹认为,理是天地共有的,性则是人物各别的。理是先天的,性是后天的。 在朱熹的哲学中,成为圣人是目的,方法论则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在即物穷理,通过研究物,而获得知,达到穷理的目的,由物及理。人接触物,以自己的“心”去体会,认知。此处的物包括一切自然现象,也包括一切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然后致知,致是到达的意思,知即知识和认识。不难看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与王守仁代表的心学的差异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与王守仁代表的心学的差异虽然理学与心学均属于唯心主义范畴,主张克服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但却有着许多方面的差异。 首先,它们的思想定位不同。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王守仁是主观唯心主义者,朱熹是理学思想的代表者,上承二程的学术思想,王守仁是心学思想的代表者,上承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 其次,它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也不同。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接下来,我觉得它们的教育阶段也是不同的。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他认为应该顺应儿童的性情,鼓舞儿童的兴趣来教导其发展,因此他主张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在教育内容中,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先后编写《小学》、《四书集注》、《近思录》等教材。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在儿童阶段,朱熹主张重视蒙养教育、要求慎择师友、强调学“眼前事”、提倡正面教育为主。王守仁主张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循序渐进,量力而施;因材施教、各成其材;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在理的方面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性与理是一个东西,即“性即理”。他是以性为善的,认为“一理”就是“万理”。王守仁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王守仁认为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并不认为万事之中存在理,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守仁不谈性,只谈理,而朱熹则通常把理与性放在一起谈论。 另外,在知识和行为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

朱熹与其理学

苏州大学公选课之儒家文化十五讲

朱熹与程朱理学 一、朱熹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19岁中进士。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主张抗金,为官刚直。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世称“朱子”,是孔孟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儒学大师 二、理学发生的背景 宋代理学的产生对儒学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1、宋代理学之起源 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 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 外来的影响:就是无形中受到“佛”、“道”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最为大。儒家思想重伦常,但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究的欲求。唐宋时期,儒学吸取道家的自然人性论和借鉴佛学的心性本体论,集心性伦理与心性哲理于一体,并结合时代的要求,给予批判性的总结和发展,完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和思辨性的哲学相结合的历史使命。故儒、道、佛三种思想揉合的结果,乃产生“理学”。 内在的变化:就是儒家本身的思想变化。儒学经学化,过于重视训诂。而且经文的注疏逐渐繁复。这种繁屑的讲疏,有遗孔孟遗意,到唐初,经学流弊甚重,儒学已远离孔孟“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逐末。儒学出现危机。唐和五代的儒释道之争中,儒学吸收佛、道的观点,有了进一步发展。所谓“理学”,便是“体认性命之学,而求配当事物之理,合天理物理而一之”的一种学问。宋初诸儒的思想理论,还是陈义粗浅,未能深入精微之处,所谓理学,也未建立起来。故宋初诸儒努力的结果,只是开其风气,为理学家铺平道路而已!及至周敦颐起,凭其博大精深之学识,确切地发挥儒家“心性学”之精微处,而后理学始成立。故周敦颐实是称为理学创始者,传之程颐、程颢而定理学之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客观因素影响的。分述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