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官、冗兵、冗费的畸形宋朝是如何形成的.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宋朝“三冗”问题浅析作者:刘雨婷季善威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15期摘要:“三冗”问题是指宋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增设官职,扩大军队数量并提高待遇,所造成的“冗兵”“冗官”“冗费”的严重弊政。
本文通过分析“三冗”产生原因和宋朝改革尝试及成败,以期更深刻地把握宋朝政治历史发展规律。
关键词:宋朝“三冗” 王安石变法历史规律思考中图分类号:K244.05 文献标识码:A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即位为宋太祖。
他把唐的覆灭归因于军权、人事权、财权的外移,因此,加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成为新生宋朝制定国策的基点,即“杯酒释兵权”,严格控制军权;“重文轻武”,重用旧官僚,广任文人为仕。
不可否认,宋前期的军政集权有效巩固了新生政权。
但随着局势变迁,因循守旧、不思变革,造成军队多而战斗力弱,官吏众而行政效率低,花费多而无甚裨益,“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导致宋“富而不强”,加速灭亡。
1.“三冗”原因分析1.1“冗兵”“冗兵”问题从宋建国起便初见端倪。
宋建都开封,面对辽、夏、金的威胁,无历代都城长安、洛阳天然防线的优势,可以说宋立国而无国防。
其次,宋太宗数次亲征失败,使得宋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无法裁兵、不能复员,也不敢再战。
因此,宋的国防战略是防御性而非进攻性的,只能采用人海战术弥补地理缺陷——前线长期保留大量军队,后方大设禁军、厢军。
宋长期实行“募兵制”——士兵募到军中直养到六十岁。
实际上,一般士兵只有二十到三十岁可用,剩余三十年战斗力几乎丧失,而在军中十年又无仗可打,精神倦怠。
此外,为防主帅拥兵造反的“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制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有名无实的军队只有再招青壮年,以“多数量”替代“高质量”。
在地方动乱时,中央大量征流民入伍,时时加优以防叛乱。
以致庆历年间士兵达一百二十五万之巨。
1.2“冗官”历史遗留是宋官员泛滥成灾的原因之一。
宋朝政权由“陈桥兵变”自上而下取得,为防止唐朝朋党之争重演,宋增设官职、广任官僚,以达分权制衡、巩固皇权的目的。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目标导航] 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重点) 2.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难点)一、历史背景1.“三冗”问题(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
(2)表现①冗官: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结果造成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形成“冗官”的局面。
②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③冗费: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积贫积弱”局面(1)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权调动军队,导致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局面。
3.庆历新政: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但是新政遭到官僚贵族们的激烈反对而宣告夭折。
4.个人因素: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
[思维点拨]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其影响(1)原因: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③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④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⑤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并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二、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1)方针:“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先”。
(2)措施①青苗法: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根据每家每户的贫富程度,贷款有不同的最高限额。
论宋代冗官之成因2014-03-04 15:08:56?《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刘立夫冗官在历朝中以宋代为最。
宋代包拯说:"设官浸多,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1]冗官是贯穿宋朝始终的"三冗"之一,成为宋朝长期积贫积弱的因素,并深刻地影响着宋代的政治生活。
"方今之患,在乎官冗",[2]宋代有识之士曾反复发出过改变冗官之弊的呼吁,而宋代诸帝亦大多涉及过裁减冗官即"省官"问题,但终宋一代,这一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反而越裁越滥,愈省愈繁。
因此,研究宋代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特别是冗官的成因,对于把握宋代政治之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一冗官问题在宋朝立国之初就出现了。
宋初对后周的政治体制和五代十国各个割据政权的设官分职多所因袭,造成了官吏队伍的庞大和紊乱。
宋太祖从稳定政局出发,曾于开宝三年(970年)下诏,"与其冗员而重费,不若省官以益俸",要求各地"以户口为率,差减其员",即按各州县户口人数多寡以确定官吏数额。
[3]次年,宋太祖责令各地停止吸收多余官员,并裁省繁杂的役吏,史称"开宝省官"。
不过,宋初的冗官问题是统一战争过程的遗留问题,与五代十国混乱的官制不无关系;通过宋太祖的努力,基本上得到扼制。
赵翼说:"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4]指的是这一情况。
但这种状况并没有维持多久。
在宋太祖、太宗克服唐末、五代弊政而建立新的政治体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冗官现象。
宋太祖末年,官员数目不过三、五千人,到宋太宗时便急增到八、九千人,导致了"京僚过于胥徒,朝臣多于州县"[5]的局面。
北宋中期,冗官问题严重起来。
据包拯在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4)所奏:景德、祥符年间,文武官总数为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万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知识梳理班别座号姓名一、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主要表现(财政、政治、边疆等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矛盾激化:北宋统治者实行兼并政策,加速了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2、冗官、冗兵、冗费:①冗官:分化事权的办法,造成宋初机构重叠,科举录人太多,官员过多.②冗兵: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目的:;结果:兵源激增,素质低下形成积弱。
③冗费:官俸、军费开支大增,岁币加重了负担,财政入不敷出,导致“”局面的形成。
3、辽、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尖锐。
二、庆历新政1、时间:1043年,宋仁宗任用为。
2、目的: ,。
3、内容:核心是—-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4、结果:。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尖锐,财政困难,辽、西夏的威胁等。
为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在理财、军事、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⑵军事措施:强兵①保甲法(特点:;作用:加强对控制,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军费)②将兵法(内容: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将官训练;作用:充实了边防力量,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
)⑶教育措施:①科举改革:原则——通经致用考试科目-—废明经诸科、设明法科.考试内容——进士科不考,专考经义(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和时务策(相当于时事政治,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②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成绩优秀者直接做官;学校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
4、改革的作用:财政收入大为增加,水利兴修、荒地开垦,军事力量增强;一定程度上扭转积贫积弱局面。
5、失败原因:①用人不当,变法本身被贪官污吏利用,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关键)②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地主、官僚的反对。
(主要、根本)③地方官拒绝执行。
第三课王安石变法第三王安石变法一,时代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一)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表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使阶级矛盾尖锐(地主土地所有制决定的、政府不抑兼并政策)(二)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形成1,积贫形成(1)冗兵:加强对辽西夏防守,扩充军队。
荒年募兵以稳社会。
(2)冗官: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而分化事权造成机构太多。
政府效率低和财政负担。
(3)冗费:军队数量增多,官员增多,加强财政负担,岁币赠送,以土地兼并收入减少。
2,积弱形成(1)原因:面临辽西夏威胁,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将帅受制太多,军队战斗力低。
(2)表现:与辽西夏战争败多,签订澶渊之盟,送岁币以换太平。
(三)庆历新政失败,矛盾加深二,变法目的: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三,变法内容及分析(一)富国之法措施内容评价青苗法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盘剥,缓和矛盾,但强制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严重方田均税法清查土地,增加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农田水利法兴修许多水利工程,有利农业发展免役法纳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市易法和均输法利用供求规律,打破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收入。
(二)强兵之法措施内容评价保甲法加强农村秩序,维护农村治安,建立军事储备,节省军事费用。
保马法战马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养马费用。
将兵法加强军队战斗力军器监武器质量改革,产量增加精简军队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军费(三)取士之法措施内容评价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是用四,变法结果:失败1,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变法中用人不当、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宋神宗去逝2,标志:元祜更化,宋哲宗后改革变法精神全变。
3,教训:改革是艰辛且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坚定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改革是必然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等。
五,评价变法1,性质:地主阶级针对危机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2,积极性:增加收入,加强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三冗两积的内容
三冗是指冗官、冗兵、冗费;两积是指积贫积弱。
指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北宋时官、职、差遣的分离,官僚机构重复设置,加之,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入仕为官者不断增加,使宋朝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出现冗官现象。
宋太祖时,推行募兵养兵制度,军队数量剧增,至宋仁宗时期,军队人数猛增至140万。
军队数量虽多,但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极低,出现冗兵现象。
宋代官吏的待遇十分优厚,加之统治者挥霍浪费越来越严重,军费开支庞大,再加上宋每年还要向辽、西夏交纳大量的岁币,出现冗费现象。
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宋朝,一个在史书上颇有争议、毁誉参半的的王朝。
这一王朝延续和发展了唐朝辉煌的文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瓷器、戏剧等文化艺术蓬勃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对外发展海外贸易、与亚非各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又展示了这个王朝的高度包容性和开放性。
而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另一面,是宋朝政治的平庸和腐朽。
在与少数民族政权交锋的过程中,宋朝屡战屡败,屡屡对外妥协,展现出惊人的软弱无能;在国内,广大市井百姓尤其是农民被迫要为宋政权对外战争的失败赔款以及为上层阶级的享乐无为埋单,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是什么造成宋朝的政治危机呢?这还要从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出发。
冗官问题的严重与宋朝的政治体系有密切关系1、鉴于唐朝节度使问题严重而做出的过度改革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后期,节度使权力恶性膨胀,独揽军政大权,形成了藩镇林立包围中央的局面,也造成了唐灭亡后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迭的现象。
在这一期间竟然涌现出六十多位皇帝,然而国祚短命难以维系,政局如此动荡,造成“兵革不息,苍生涂地”的疮痍景象。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将士们的推举下在陈桥发动政变,取代后周成为皇帝,然而这样得来的国家神器并不牢固,同时他又深谙唐朝因为中央贫弱、地方独大而天下分崩离析的教训,因此他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改革措施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顽疾。
在军权上,他在中央建立起枢密院掌握统兵权,但是无“握兵之重”而是在枢密院之外建立起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三个机构统称为“三衙”并各设正副都督;在地方官职上,中央委派文人出任州郡长官管理政事,也就是“知州”,同时又设立“通判”对其监督;为了分割知州财政权又设立转运使,主管地方财政税收,后来成为最高行政官员;此外,就连知州的司法权也被提点刑狱司主管。
就这样,地方知州的权力被层层分割乃至呈现出被架空的局面。
虽然建立起了相互牵制和分散事权的地方官僚体系,却使得地方官员数量空前增加,这就是典型的“冗官”现象。
北宋中期“三冗两积”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有宋一代的一大特点,就是变法的思想几乎贯彻始终,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始终未能解决两大问题,即所谓三冗两积。
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
有宋一代,为避免重蹈唐代灭亡的复辙,在官和兵两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收权和分权的工作。
在官吏制度上,为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的重演,在官衙设置上强调使各机构互相不通气,互相制约,在中央政府中,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宰相只负责中书省(所谓‘中书主民’),另设枢密使(枢密院长官)主管兵权(只有奉旨发兵的权力,无权实际统率军队),而主财的三司也不需要向宰相负责,而是直接向皇帝负责。
宰相之下还有实为副宰相的‘参知政事’,进一步对相权形成制约,在地方官的任命上,任命必须出于朝廷为其一,多用文官为其二,几乎重要的州府都有皇帝直接派出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的通判为其三,使地方官的任何离心行为都需要冒比唐代大得多的风险。
而且,官,职分离,有官不一定有权,官职在多数情况下只代表俸禄的多少,而权力往往以临时任命的方式授予必须的官吏。
最后,地方财政由中央直接派遣的转运使主管,从人,财两方面遏制了地方的尾大不掉,同时也必然造成了大量的冗员,同时,由于三年一升迁制度的普遍实行,使‘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冗员数量无限扩大,这一切,造成三冗之首。
自‘杯酒释兵权’以来,有宋一代对兵权的集中十分重视(同样也是吸取唐代的经验)不仅禁军受皇帝直接指挥,精兵往往收归中央,在地方上,也多以文官制约武官,所有涉及兵权的官员,轮换频繁,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训练松懈,战斗力低下,不凑巧的是,夏辽等国则在同一时期相当强大,为解决此问题,宋所采取的政策是增兵,但实际战斗力却没有什么提高,于是再战败,于是再增兵,形成恶性循环。
宋代初期采取的是募兵制,即百姓出钱,政府招兵(这实际上是当时条件下为提高战斗力,使军队职业化,训练系统化的一个必然,可惜的是,在不合理的兵制下,这些兵往往全无战斗力而成为地痞流氓逍遥自在所在),以后因太大的经济负担,不得已又部分采取了征兵制,使百姓在交过钱后仍需当兵,从而激化了矛盾,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有利于我们应对每一次的考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的知识点梳理,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②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民的反抗斗争:宋仁宗时,农民不断起来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3.冗官、冗兵、冗费:①北宋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局面。
②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剧增,形成冗兵局面。
③伴随冗官、冗兵,再加上每年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
④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4.辽、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①目的: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②新政开始:1043年,宋仁宗,范仲淹;中心—整顿吏治。
③新政内容:严格官吏升迁考核;限制官僚子弟亲友恩荫做官;加强各级官员3GR三螺杆泵保举、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④结果: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
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主要内容理财措施:①、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②、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③、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④、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⑤、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宋朝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如何形成的?跟催生交子纸币有何关系?中国古代经常使用的货币多数是由铜、铁、银、金铸造而成,后来才发展到使用纸币、银票等替代沉重的硬质货币。
然而我国最早使用纸币的朝代是宋朝,其推行的过程多少跟宋朝的冗官、冗兵、冗费有着一定关系,那么其是如何催生交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其中缘由。
冗官、冗兵、冗费其中的冗字,实际上指的就是“多余、多出来、剩余”的意思,依次可以理解为没有主职当备胎的空闲而剩余出来的官员、无战事而休养生息的士兵,无实际效果的泛滥费用等。
而这些冗官、冗兵跟冗费可有可无,存在重要意义并不高,朝廷可以因需求减除,以便降低财政压力,因此又简称为“三冗”。
宋朝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如何形成的?关于“三冗”的观念,起初是由一个秀才指出来的,据说在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有一个叫林大钦的秀才上京参加科举会试,结果考得榜单前12名成绩被册封为进士,于是他又继续苦读参加下一轮廷试。
在那次廷试中,林大钦在《廷试策》上耿直的指出当中弊端,他提出了昏混衰世之政的理论,最终归结出冗官、冗兵、冗费严重拖垮的宋朝的发展,后来三冗的问题就间接影响了宋朝决定采用纸币交子来代替硬币的决策。
至于宋朝出现“三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跟前朝遗留下来的问题有关系。
当初赵匡胤夺得天下兵权,顺利登基称帝,因此对他来说武力是能改变一切的,于是其对兵权分配上十分的在意,无论如何都要把兵权牢牢的握紧在手中。
因此在赵匡胤的干扰下,定制出许多限制将领获得兵权的规定,而这一切就导致了宋朝的大部分士兵不认识自己的将领,身为将领者也很难管理自己的部队。
最后很多士兵无处发挥作用,落得了一个空闲剩余的情况,就形成了冗兵。
这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赵匡胤不想让太多人掌握兵力而故意所为。
然而所谓的冗官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场特别现象,当时任用的官员数量过多,经常人拉人当官的现象,而各种大官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就利用个人关系拉拢一些新人成为自己手下的小官员,以便更好的掌握大局,另外有的豪绅富商也想通过各种关系花费财物来获得一定官位。
北宋亡于“三冗”:我看北宋的“三冗”问题导语:今人常认为北宋的“三冗”问题导致了宋朝的灭亡,但实际上这样的制度设计,却是宋太祖有意为之。
今日试分析之。
1.三冗问题的由来治宋史者,绕不开“三冗”的话题。
论者认为“三冗”最终导致北宋财政破产,进而使得女真人长驱直入,北宋灭国丧土。
但此种事后诸葛亮式的治史办法,并未深入“三冗”的精髓,即为何实施“三冗”。
而且大多数论者皆大谈“三冗”的影响,以至于忽略了其中的核心要素。
我以为,理解“三冗”问题,必须回到宋代的历史现场,方才有真切的认识。
苏澈“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这一说法最早是北宋政治家苏澈提出。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苏澈敬献《上皇帝书》,《书》中提到“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曰冗兵,三日冗费。
”正式提出了“三冗”的问题。
这时,因为冗官和冗兵造成的巨大开支,使得北宋朝廷财政不堪重负,从而有神宗年间的王安石等变法,其核心就在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使得整个北宋的经济顺畅运行。
“三冗”虽然问题严重,但终宋一代,始终未能解决,其原因在于“三冗”蕴含着祖宗之法。
这要回到这一套制度的创设者宋太祖赵匡胤时期。
2.冗兵、冗官与冗费宋太祖得位是依靠军人之力,欺负幼儿寡母,从而荣登大宝。
这一套政治生态,在当时的五代十国是常态。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代藩镇割据的继续,其时中央集权势力旁落,地方势力崛起。
各个政权的起家,无不依靠着军队,进而朝代更迭。
如后梁太祖朱温,以军队逼唐哀帝退位,建立后梁。
其后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也凭借军队攻灭后梁,后唐兴教门之变中,唐庄宗又被手下武将郭从谦杀死。
至于南方,则都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以军自立,因军队哗变而国家灭亡。
总之,在五代十国时期,军队是一支左右国运的决定性力量,骄兵跋扈,不受节制。
五代十国政权图作为依靠军队力量夺取政权的宋太祖深深体会到军队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即“由不断的兵变产生出来的王室,终于觉悟军人操政之危险”,维持大宋的统治,必须解决军队的问题,必须把军权由手下将领转移到自己手中。
冗官、冗兵、冗费的畸形宋朝是如何形
成的
钱从何处来?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向富翁收税,向老百姓收税。
宋太宗说:“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
”国家征税有了钱再去养冗官、冗兵,往复循环,没完没了。
至此,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不呼而出。
专制在前,不畸形也难。
宋朝,是个畸形王朝,也是个很有深味的王朝,无论赞者还是骂家都不算少。
记得汪盛铎先生在《两京梦华》一书中称宋朝是个“令人困惑的朝代”。
何处令人困惑呢?实际上与那些人颂人骂之处大有关系。
比如,颂者曰: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封建时代是空前绝后的,是封建时代的巅峰;唾弃的人则说,历史上没有比宋朝更窝囊的了,与别人打仗胜不了几次,最后都是以割地赔款画句号。
都传言汤因比说愿意生活在中国宋朝,请问汤因比在哪部著作里讲过这样的话?
学术上多元是好事,益处远胜于舆论一律。
不论赞还是骂,都有利无害。
别的不说,在两宋统治的几百年里,仅没有大的文字狱这一项宋朝就很可爱。
据说在皇宫的一个秘殿里面,太祖皇帝有三条遗训刻在碑上,其中一条就是不得杀害士大夫,上书言事者无罪。
在封建时代,这一条太了不起了。
有人说宋朝是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这一点是起了绝对作用的。
假如写几句诗作一篇文章,就要遭受“阴谋造反”或是对朝廷“大不敬”的指责,谁会舍命侍弄诗词研究学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三项发明始于宋代,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充裕的物质生活不可小觑。
再看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汴京的生气扑面而来,感到宋朝的汴京比现在一些城市还发达,只是没有汽车、霓虹灯之类。
史家说,北宋时期汴梁的人口已超过百万,堪称世界之最。
此言不虚。
陈寅恪先生对宋朝的评价很高:“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
但是,物质和精神的富庶并不能真正说明一切,有个金钱朝哪个方向流动的问题。
直白说,各项开支的比例如何,富裕了的是哪些人,贫困者又是哪些人?这些都是必答题,不可忽略。
再仔细一点,所谓富,富到什么程度;贫,又贫到何种地步?社会上是饫肥餍甘之人多,还是吃糠咽菜的人多?这些根本不是“富庶”二字可以回答的。
然而这些问题比富庶本身重要。
宋朝富庶,据说北宋的年财政收入是明朝的十倍。
一些人富得流油,宰相的工资一年就有三百万人民币。
蔡京一顿饭仅包子一项就要花掉一千三百贯钱。
一千三百贯钱,意味着什么?一个中产之家,一年的收入大约在三十贯左右,五十户中产阶级一年的生活费总和才抵得上蔡京一顿蟹黄包子。
还有,宋朝的土地制度与以前不同,可以自由买卖。
这不错,有点创新的意思。
但最终是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土地,被只占人口百分之十几的官僚、地主、寺院所占有,占人口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左右的农民却只占有少量的土地。
农民以土地为生,没有土地的日子没法过,于是阶级矛盾就尖锐起来。
淳化年间王小波起义时喊出的口号就是:“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绝对的平均主义有害,但贫富的差距太大也有害,最少容易使社会走入极端,失去和谐。
饥饿永远是平民举起义旗的原因,宋朝这种起义不少。
然而,富庶状况下两极分化对人性的挤压,也有不同于贫穷状态下人性受到的挤压之处。
因吃不上饭揭竿而起的情况减低了,倒是富庶者对他人尊严的侵犯成为相当值得关注的因素。
虽然史书中对宋代贫民的穷困生活有相当的表述,毕竟宋朝这类农民起义的次数相对少一些,被“逼上梁山”者多不是因为吃不上饭,而往往是由于官府和富户的欺辱。
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年),知平江府丘宗山对村民残酷迫害。
居民王齾郎等二十七家,被指为“停藏海贼”,住房被全部拆毁,并被赶出界外,不准在沿海各县居住。
王齾郎等被迫起义。
一方面相对富庶,社会发展较快;一方面平民遭受挤压,积累大量不满;一方面战争失利,为求和平而拱手给人土地和金银,宋朝给人的印象大体如此。
这是一个富庶、繁华的朝代,也是一个畸形不和谐的朝代,是一个软风飘拂的朝代,也是一个戾气渐聚的朝代。
这种种矛盾,几乎都可以寻到一个根源:统治者的政策。
宋朝得益于它的前朝由孤儿寡母执政,掌握兵权的赵匡胤没费什么力气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也正因如此,他对武人一百个不放心,千方百计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宋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多却无力,都源于赵匡胤刻意的制度设计。
宋朝历来把内患看作比外敌入侵更为可怕的事情,“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的主张在高层很有市场。
只要官员不谋反,贪污受贿,吃喝玩乐什么都可以做。
宋朝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是这种设计的直接后果。
“三冗”之多,今日不必细说了,总之宋朝的金钱大多花在这上边了。
钱从何处来?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向富翁收税,向老百姓收税。
宋太宗说:“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
”国家征税有了钱再去养冗官、冗兵,往复循环,没完没了。
至此,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不呼而出。
专制在前,不畸形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