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及评析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及评析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及评析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及评析

在历史事件中进行荣辱观教育

——《甲午中日战争》德育课例及评析

教学目标:

知识:1、了解黄海大战的经过和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2、知道战争的性质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能力:通过对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初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生动的影音资料和学生对图表的分析,培养他们对爱国将领的崇敬和对清朝腐朽统治的憎恨。

教学重点:

1、了解黄海大战经过。

2、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课前准备:本课课件、雅克萨战役图片

出示: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图片

同学们还记得这张图片吗?(以第三册课本引导学生回忆)

“这是上册康熙抗击沙俄一课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图片,沙皇俄国被我们赶到大沙漠以北。那时的中国可谓国力强盛,疆域辽阔”。

出示: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图

比现在中国的疆域大还是小?

(过渡):但到了清朝后期,随着世界各国的逐渐强盛和我们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竟然成了其他国家争相宰割的肥肉。

出示:清朝后期被列强瓜分后的疆域图

“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统治的范围只有红线圈出的可怜的一小部分。”

“你们一定会想:中国怎么了?怎么会在短短的百年中衰败成这样?其实,在每一块领土被割让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屈辱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段甲午战争的故事”。板书课题:甲午中日战争

释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日本是中国东面的一个岛国,一直想侵略我国。1894年,他们终于发动了这场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在历时一年多的战争中,我们与日本进行了很多次大的战役,我们来了解一下:

课件:历次战役图丰岛海战

牙山战役

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战役

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关于黄海大战的电影片断。

当时中国的北洋舰队在运送完士兵后正要返航,日本的舰队却迎面扑来……

课件:《甲午风云》节选

“每次看完这段故事,我都是心潮澎湃,你们呢?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的内心也是非常的不平静。那就在纸条上把你最深刻感受写下来吧!”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总结:“多么英勇的将士呀,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但是他们的英勇表现并没有换来甲午战争最后的胜利,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结合刚才的海战初步谈感受

“其实,战争的失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出示课件:北洋水师与清政府的对比表

这是一张北洋水师与清政府的对比表

“学习完表格,你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没有新的认识呢?”小组内交流

“能把你的认识说给大家听吗?”

“在上一课,清政府刚刚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与《南京条约》

课件出示《南京条约》内容,再看看甲午战争后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内容,

课件:生齐读《马关条约》内容,师适当点评“割地范围更大,赔款更多,侵略方式更霸道!

师总结:甲午战争的屈辱历史又一次印证了一句话:

课件:不思进取就会被别国欺侮,落后就要挨打!

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是这样!现在的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强大。看!

点击课件

?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升空。填补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一项空白。

?2008年,在北京,又将响起奥运的号角……

总结:中国被人欺侮,受人摆布的耻辱已经成为历史,然而耻辱的事情并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看看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吧:

点击课件:生活中不文明的图片

“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前些天我们还开展了“八荣八耻”的学习,看来生活中的“荣”与“耻”远不止这八条。我提议,在我们班搞一个“新八荣八耻”的创编活动,下节课进行交流,好吗?老师期待着你们的作品。

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

黄海大战邓世昌

评析:

小学社会学科作为一门综合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是反映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一个缩影。其目的是知道黄海大战的经过和邓世昌及将士们的英雄事迹,了解甲午战争的性质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激发学生对爱国将士的崇敬和对清朝腐朽统治的憎恨,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但由于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年代,生活的实际都相差甚远,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本课以“国耻”教育为突破口,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了使我们的教育内容能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齐老师主要从两个方面组织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1.利用多媒体,再现历史,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历史是过去的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黄海大战”的情景,齐老师选取了影片《甲午风云》的片断。学生们被邓世昌及其将士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英勇抵御外来侵略者,不惜牺牲生命的壮举深深感染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对那些不顾国家利益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行为产生憎恶的情感,荣与辱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

2.对比教学贯穿整个过程,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中教师以丰富的历史史实为依托,选择了许多最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图片和文献资料,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首先齐老师以清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图和被瓜分后的疆域图为切入点,使学生产生“为什么在短短的百年时间里,中国会衰败成这样”的疑问,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接着教师又为学生呈现了“黄海大战”的录像资料及其北洋水师与清政府的对比资料,《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简表,这些鲜明的对比材料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不思进取就要被欺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斗志。最后以香港、澳门回归等事实,证明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国家正在强大,但要牢记历史,不能忘记过去。在今天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和谐的现象,要知荣名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荣”赋予自信,“耻”造就动力。本课教师抓住“国耻”教育,在学生的对比、分析、讨论中,心灵受到触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人教版(201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2.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2.5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明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情感目标 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左宝贵、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技能目标 学会通过《甲午战争示意图》掌握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培养识图能力。通过分析三国干涉还辽和门户开放的内容理解其实质,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 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讲授法与问题目标教学法、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1、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展示材料: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2、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英雄人物。 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 展示抗日英雄左宝贵的英雄事迹、邓世昌的简介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 教师讲述: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了。 结合材料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 案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特别提示】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 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 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 方式三:“时局图”导入 ………… 【参考答案】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俺小猪也会!

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 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一段资料供参考: 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精品教案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掌握列1840年到1900年强侵华的史实,这就要立足于对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这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基本线索。 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是要事迹,教材对义和团运动的论述较少,学生很难有整体认识。因此需要恰当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义和团。 三、教学方式 1、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师生讨论 2、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列表法、比较法、分析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一道日本历史考题引起的思考:每次给同学讲授这一课都会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道日本历史考题。曾经有一位日本教师在历史课上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看到这个题目,一方面不免让我们感慨历史考题可以是这样出的!中日两国在历史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也引发我们对中日两国百年战争的思考。 日本学生的判断,大都认为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钓鱼岛就是位于东海),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上大致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 今年201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今天我们一起回顾这场对中国影响至深的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课程标准 列举日本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模块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学生了解掌握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史实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对于学生掌握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教材对这一节的内容有所讲述,但讲述的深度与高中教材相比显得比较浅薄,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掌握甲午战争相关史实有积极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些事件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和危害的认识不够。而且,学生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内涵认识不够,教师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是学生对这一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为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需要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回顾梳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反割台斗争、三国迫日还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下,同时通过对老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分析理解,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来龙去脉有整体把握,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有自己的分析理解,对其影响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分析,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从战争的经过、结果对近代中国所遭受的苦难产生同情,树立振兴国家、民族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逐步提高。但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没有认真系统化学习过历史,所以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我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这些方法既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历史必修1的第12课,是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民族崛起的新的开始。中国近代史中后期发展的主要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单元。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代、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理论要求较高。所以我将这节的内容一分为二来完成,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八国国联军的侵华一课时,有利于重难点的突出和学生的有效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等基础知识。 (2)通过介绍邓世昌、左宝贵等爱国将领率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事迹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析北洋舰队的惨败及马关条约的屈辱性,使学生们懂得:落后就可能挨打,就可能丧权辱国。 (3)、从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危害性,帮助学生培养其分析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法与学法 ①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电教教学手段(摄影和录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②学习方式:a分组学导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中国组、日本组和国际组3小个组,教师采用讲述法和启发式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地展开师生双边活动。b.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即给所在小组加分,累计分数,下课前对各组成绩进行讲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四、教学设计理念 情景讨论式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其依据是“学生中心论”。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则通过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师生交流,共同兴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提倡加强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协作关系,注重独立思考及个性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本课讲授内容着重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及产生的世界影响。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2. 教师课前可按照学生的兴趣,将其分为中国组和国际组、日本组,分别研究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日本及世界列强的发展概况。各组搜集相关资料,着眼于中日双方国情的综合性比较。课堂上三组分别陈述三方发展概况,通过讨论中日两国在发展道路上的差异,探讨甲午中日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并分析各组在战后所受到的影响? 七、授课时间及班级:2007年11月5日2007级(1)班全体学生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5 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I、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 1、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2、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3、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 4、《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清军败因,初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分析其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3、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史实,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影响 教学设备 CAI课件(由《甲午风云》录像片段、日本“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材料、《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邓世昌像、“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关于李鸿章的三则材料、“台湾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对联、《帝国主义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时局图》、《清朝疆域图》、《藏园群书题记》中关于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史料、强学会序、谭嗣同的悲愤诗、《甲午中日战争流程图》等组成。) 教学方法 谈话法(以引导、启发、讨论为主) Ⅱ、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放录像:《甲午风云》片断 师:这是一部反映什么内容的影片? 众生:甲午中日战争。 师: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为何会发生?其经过怎样?结果、影响又如何?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B、讲述新课 一、原因(板书)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高一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 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与理解: 识记: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义和团与清军的抵抗。 (2)综合应用与拓展: a.分析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受屈辱的原因 b.结合现实问题,探讨近代中国的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c.拓展题(见后)。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分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网络学习、终 身学习的能力;? (2).在本课时实施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辨证观、主次矛盾观、联系法、 对比法;? (3).情感体验:民族自尊心、痛恨罪恶、追求正义与和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战争性质,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祖国的未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 取向和坚定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结合条约的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 【教法手段】 多元互动:多媒体(视听作品)、设置问题、引导研讨、分组讨论、发展性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 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 面上。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 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 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 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 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面之战 (2)平壤战役——左宝贵 (3)黄海大战——邓世昌 (4)旅顺、大连战役 (5)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 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 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 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难点突破】

中日甲午战争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邓进星 课程标准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学习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 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 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 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 1、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学法指导 1、读课文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几个问题:、、 2、掌握本课知识点: 一、来自日本的挑战(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中叶,日本明治维新后,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迅速走上了的发展道路。把作为基本国策,其侵略矛头直指邻近的。(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民众起义,日本趁机进攻。7月,日本舰队在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盘锦市第二初级中学王博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签订情况和内容。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所需材料及资源: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运用多媒体放出台湾岛的图示,指出台湾这个美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运用多媒体放出台湾当下的图片,附上小诗: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 师:面对着现今如此繁华的台湾,再看看这首小诗,不禁思考,历史上的台湾曾经如何被割占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找到答案。 二、定向示标 通过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齐声朗读。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 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2、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 请阅读教材P16-P18,思考以下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起止时间?为何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有哪些?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4、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是什么?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分小组回答以上问题,采取对2错1的计分方式。) 合作探究: 【探究一】《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有什么不同? ①割地有什么变化? ②赔款有什么变化?

高一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要引导学生知道近代国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要使学生明白,中国战败主要是败在备战意识、战略失误、近代化指导思想、教育立国、军事变革上。要透过这个历史实践,来探讨我们应该从日本身上学习什么,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 课标要求: (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结合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2)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问题导入:各位同学好,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用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词来谈一下你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受。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不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种纠结的心情。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二十二年前的中国,去感受甲午年的那场中日战争。从而深刻理解我们应该痛恨日本的那些事情,又应该欣赏和学习日本的那些优点。 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环节二:自主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1、甲午战争大事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对甲午战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击沉“高升”号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清军大败,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4年10月24日,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不到三天,清军全线崩溃。金旅之战也开始于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河北平山回舍中学杜霞霞 【课程标准】 (实验版)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011版)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黄海大战与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利用网络搜集资料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邓世昌的故事和为邓世昌做颁奖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使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海大战与邓世昌的英雄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学情分析及教法学法】 本课授课对象是农村初二学生,他们知识面相对狭窄,处在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所以宜采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大量视频,图片,文字资料,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他们理性思维正在形成中,对历史事件有一定分析能力,所以,课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堂上可采用合作探究法,比较学习法,材料学习法等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此外,初二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清国 朝鲜 日本

第课中日甲午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5课中日甲午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与经过;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 2、比较分析《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它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景。 2、通过学生对条约内容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比较式、个人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以吞并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过程中即使有许多民族英雄和爱国官兵进行英勇的反侵略斗争,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和妥协退让最终以签订《马关条约》失败而告终,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战争爆发的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即使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许许多多的血泪南京大屠杀的警钟,圆明园的焚毁,今天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中日甲午战争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兴衰与血泪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 多媒体展示、阅读教材

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并演示: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使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3)清政府的落后腐败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 2、阅读教材并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英雄人物。 展示地图,配以说明,演示甲午战争的过程。(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 教师简述在战争过程中广大官兵显示抵抗侵略野心与决策者妥协策略。 出示战前兵力对比情况指导学生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讲述: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了。 结合材料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依据《同步学习与探究》探究过程部分,自主学习5分钟,解决基础知识,疑惑问题组内讨论释疑解惑。 【走进黄海,感受悲壮】 看影片《黄海大战》片段,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去感受历史事件,激发自身的探究精神,积极思考。通过为邓世昌写颁奖词让学生更切身的去体会他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角色扮演,体验屈辱】 学生活动:分角色扮演谈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鸿章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更直观形象的展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恶之情。 旁白:1895年4月10日,李鸿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楼。 伊藤:停战很多天了,期限很紧,议和条款应赶快签订,我已经准备好修改的粗略条款。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句话。 李:难道不允许分辩吗? 伊藤:只管辩论,但是条款不能减少。 李:贵国既然知道我国为难的情形,那你们的要求应该衡量我们能否达到。 伊藤:日期太紧,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无隐瞒的告诉你,免得引起辩论。 李:“核计贵国的开销数目,远不到二万万两。我国负担这样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钱。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国实在没有偿还这种债务的能力。” 伊藤:“借债还款,那是中国的责任。” 李:“赔款还希望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割让呀。”

第12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第12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学情分析 本校是高一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不错,学习积极性高。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基本没有认真学习过历史知识,以及由于择校生的收取,,所以学生的水平差异很大。加上历史新的课程编排许多学生对历史缺乏时间、空间感。对于新的史学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等)了解甚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甲午战争经过和《马关条约》影响的分析,加深对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理解,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义和团起因、口号以及结果的分析,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从《课标》要求来看,要求掌握列1840年到1900年强侵华的史实,这就要立足于对战争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这也是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和抗争史的基本线索。 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是要事迹,教材对义和团运动的论述较少,学生很难有整体认识。因此需要恰当补充一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义和团。 四: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区别对待)、小组合作探究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学生漫画和课前预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doc

2.5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2.难点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课堂教学设计 1.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带有什么特点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那么,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打投影)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这段文字真实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团侵略扩张的野心。 面对国内困境,日本政府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 同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生:(阅读教材,了解列强的态度) 师: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 生:(阅读教材) 师: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借口保护侨民,

高中历史《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4 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列举1840 年至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注重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通过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 通过史料分析、列表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归纳两个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重点:中日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教学难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教学方法: 1.材料解读法 2.知识迁移法 3.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次轰开紫禁城的大门,而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又一次次地书写着中国人的屈辱。但眼泪换不来同情,妥协也不能阻止列强侵略的铁蹄。今天,我们学习近代史上对中国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两次侵华战争:第14 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件展示重点难点)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 一部分:国家主权,大梦谁先觉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回答 【合作探究】1、中日甲午战争之因 材料1:19 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 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 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1、从材料1 看出日本为什么侵华? 学生:1、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据此内容划一下日本的侵略路线图。同学们可以看出日本征服世界的计划非常完整,这就是日本的所谓“大陆政策”。(课件展示动画)个头不高、领土不大的小日本竟然有统治全球的野心,这至今都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与中国的战争是历史的必然,所以这是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材料2:1890 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谕吉力主“进行东 洋攻略,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2、从材料2 看出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2、1890 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现实原因) 师:朝鲜与中日战争有什么关系呢,请看材料3. 材料3: 1894 年3 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 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3、材料3“促成中日冲突”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