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版高中地理第4单元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节旅游环境保护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49 MB
- 文档页数:37
第二节旅游环境保护第一课时亟待重视的旅游环境保护、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目标导航】1.了解重视旅游环境保护的原因和意义。
2.掌握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无极》剧组在把高山杜鹃美景定格到银幕上的同时,也把造型复杂的钢架怪物“海棠精舍”耸立在了碧沽天池湖边,一座破败的木桥将天池硬生生劈成两半……碧沽天池的生态环境就此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
《无极》剧组破坏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环境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从立法的角度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作出了规定。
其中包括:建立旅游资源档案,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县级以上政府应对旅游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永续利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旅游资源。
县级以上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估,建立旅游资源档案。
开发旅游项目不得破坏环境: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规划确定的自然资源外围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历史文化旅游项目要保持原生态特色:利用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优秀历史建筑以及其他历史人文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持其原生态特色。
鼓励利用工业、农业、商业、体育、科技、文化、教育和卫生等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项目开发应当保持其内容与景观、环境、设施的协调和统一。
【自我评价】一、选择题1.目前,许多地方提出了“绿色旅游”口号,主要是针对( )A.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B.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破坏C.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D.旅游活动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2.加强环境监测和旅游环境评价的原则是( )A.“治理”为主 B.“预防为主”C.加大科技投入 D.预防与治理相结合3.1956年我国在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其根本目的是( )A.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C.发展旅游业D.保护著名古寺——庆云寺4.有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活动不会产生环境问题B.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污染环境,应限制其发展C.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于游客乱刻乱画造成的D.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5.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影响是( )A.根据长存性的特点,旅游活动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B.只有少数不文明的旅游者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C.旅游规模不超过旅游环境承载量时,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D.正常的旅游活动也会给文物古迹带来间接性损坏6.九寨沟风景区在“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采用提前预订票的形式来限制游客人数,其主要目的是()A.保证游客安全 B.提高景区票价C.保护景区环境 D.控制当地交通流量7.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是( )A.公众参与 B.健全法规C.制定环保规划 D.科技进步8.下列关于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②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④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⑤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二、综合题9.读图4—5,回答问题。
第二节旅游环境保护第一课时亟待重视的旅游环境保护、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目标导航】1.了解重视旅游环境保护的原因和意义。
2.掌握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无极》剧组在把高山杜鹃美景定格到银幕上的同时,也把造型复杂的钢架怪物“海棠精舍”耸立在了碧沽天池湖边,一座破败的木桥将天池硬生生劈成两半……碧沽天池的生态环境就此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
《无极》剧组破坏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环境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从立法的角度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作出了规定。
其中包括:建立旅游资源档案,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县级以上政府应对旅游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永续利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旅游资源。
县级以上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估,建立旅游资源档案。
开发旅游项目不得破坏环境: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规划确定的自然资源外围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历史文化旅游项目要保持原生态特色:利用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优秀历史建筑以及其他历史人文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持其原生态特色。
鼓励利用工业、农业、商业、体育、科技、文化、教育和卫生等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项目开发应当保持其内容与景观、环境、设施的协调和统一。
【自我评价】一、选择题1.目前,许多地方提出了“绿色旅游”口号,主要是针对( )A.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B.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破坏C.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D.旅游活动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2.加强环境监测和旅游环境评价的原则是( )A.“治理”为主 B.“预防为主”C.加大科技投入 D.预防与治理相结合3.1956年我国在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其根本目的是( )A.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C.发展旅游业D.保护著名古寺——庆云寺4.有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活动不会产生环境问题B.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污染环境,应限制其发展C.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于游客乱刻乱画造成的D.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5.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影响是( )A.根据长存性的特点,旅游活动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B.只有少数不文明的旅游者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C.旅游规模不超过旅游环境承载量时,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D.正常的旅游活动也会给文物古迹带来间接性损坏6.九寨沟风景区在“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采用提前预订票的形式来限制游客人数,其主要目的是()A.保证游客安全 B.提高景区票价C.保护景区环境 D.控制当地交通流量7.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是( )A.公众参与 B.健全法规C.制定环保规划 D.科技进步8.下列关于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②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④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⑤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二、综合题9.读图4—5,回答问题。
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1.了解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2.理解旅游环境容量,掌握旅游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3.运用表格归纳旅游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树立科学发展观。
一、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1.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1)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
(2)对生物的危害。
(3)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
(4)对视觉效果的破坏。
2.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1)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
(2)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3)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
二、旅游环境容量1.概念: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
简称旅游容量,或称旅游承载能力。
2.分类类型具体内容旅游环境状态旅游极限容量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饱和旅游合理容量又称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保证游客满意程度高最佳3.意义(1)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
(2)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三、旅游环境保护1.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
2.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
3.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4.禁止计划、施工中的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
5.在旅游开发的全过程中提倡“绿色”的旅游六要素。
1.旅游者正常的旅游活动,不会造成对旅游吸引物的磨损和破坏。
(×)2.旅游环境容量的合理测算是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3.有关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叙述,正确的是(C )1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背景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2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都是由旅游者乱扔垃圾造成的3为了保护良好的环境,应该协调好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4旅游活动中带来的污染,对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都有危害A.12B.23C.34D.144.下列有关旅游环境容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旅游环境容量的提出与旅游的出现是同时的B.旅游环境容量又叫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力C.旅游环境容量常用游客流量来表示D.旅游环境容量的合理推算,是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5.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建设活动是(D )A.在西湖湖畔兴建高质量的星级宾馆B.拆掉北京胡同,建设现代化首都C.在寺庙中安装现代激光照明设施D.合理开发陕西窑洞、土炕等民间旅游资源6.文物古迹直接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A )A.旅游者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行为B.当地居民对珍禽异兽捕杀C.旅游者乱抛垃圾D.在旅游区修建道路[问题探究]读教材P57图4.5,探究下列问题。
第二节旅游环境保护第一课时亟待重视的旅游环境保护、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目标导航】1.了解重视旅游环境保护的原因和意义。
2.掌握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课堂互动】《无极》剧组在把高山杜鹃美景定格到银幕上的同时,也把造型复杂的钢架怪物“海棠精舍”耸立在了碧沽天池湖边,一座破败的木桥将天池硬生生劈成两半……碧沽天池的生态环境就此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
《无极》剧组破坏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环境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从立法的角度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作出了规定。
其中包括:建立旅游资源档案,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县级以上政府应对旅游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永续利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旅游资源。
县级以上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估,建立旅游资源档案。
开发旅游项目不得破坏环境: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规划确定的自然资源外围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历史文化旅游项目要保持原生态特色:利用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优秀历史建筑以及其他历史人文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持其原生态特色。
鼓励利用工业、农业、商业、体育、科技、文化、教育和卫生等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项目开发应当保持其内容与景观、环境、设施的协调和统一。
【自我评价】一、选择题1.目前,许多地方提出了“绿色旅游”口号,主要是针对( )A.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B.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破坏C.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D.旅游活动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2.加强环境监测和旅游环境评价的原则是( )A.“治理”为主B.“预防为主”C.加大科技投入D.预防与治理相结合3.1956年我国在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其根本目的是( )A.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C.发展旅游业D.保护著名古寺——庆云寺4.有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活动不会产生环境问题B.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污染环境,应限制其发展C.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于游客乱刻乱画造成的D.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5.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影响是( )A.根据长存性的特点,旅游活动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B.只有少数不文明的旅游者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C.旅游规模不超过旅游环境承载量时,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D.正常的旅游活动也会给文物古迹带来间接性损坏6.九寨沟风景区在“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采用提前预订票的形式来限制游客人数,其主要目的是()A.保证游客安全B.提高景区票价C.保护景区环境D.控制当地交通流量7.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是( )A.公众参与B.健全法规C.制定环保规划D.科技进步8.下列关于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②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④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⑤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二、综合题9.读图4—5,回答问题。
单元活动旅游环境保护辩论会【目标导航】1.掌握旅游环境保护辩论会的目的要求。
2.了解辩论会的组织过程。
3.参与“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环境破坏能否避免”的辩论活动。
【思维拓展】辩论会的流程一、主席致辞宣布辩题及辩题相关背景资料;介绍选手包括年级及正反方所持观点等;介绍评委及比赛规则。
二、比赛阶段(一)开篇陈词正方一辩发言(立论)( 3 分钟)反方一辩发言(立论)( 3 分钟)(注:每方队员在用时剩余 30 秒时,计时员以一次短促铃声提醒,时间用完时,以钟声终止发言。
)(二)攻辩1 、正方二辩向反方二辩提问;反方二辩向正方二辩提问。
(每一轮攻辩阶段为 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
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秒。
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2 、正方三辩向反方三辩提问;反方三辩向正方三辩提问。
(每一轮攻辩阶段为 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
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秒。
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注:提问、回答均简洁明确,回答方须正面回答提问方提出的问题。
重复提问、回避问题均要被适当扣分)3 、攻辩小结: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1 分 30 秒)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 1 分 30 秒)(注:要针对此前所有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情况的背稿,否则将被适当扣分。
攻辩小结阶段,在每方用时剩余 10秒时,计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时间用完时,以钟声终止发言。
)(三)自由辩论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
每方限时 5 分钟,双方总计 10 分钟。
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计时照常进行。
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
若某一方的选手已连续发言四次以上,其中一人未参与发言,将做扣分处理。
第二节旅游环境保护第一课时亟待重视的旅游环境保护、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目标导航】1.了解重视旅游环境保护的原因和意义。
2.掌握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
《无极》剧组在把高山杜鹃美景定格到银幕上的同时,也把造型复杂的钢架怪物“海棠精舍”耸立在了碧沽天池湖边,一座破败的木桥将天池硬生生劈成两半……碧沽天池的生态环境就此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
《无极》剧组破坏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环境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从立法的角度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作出了规定。
其中包括:建立旅游资源档案,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县级以上政府应对旅游资源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永续利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旅游资源。
县级以上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估,建立旅游资源档案。
开发旅游项目不得破坏环境: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规划确定的自然资源外围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历史文化旅游项目要保持原生态特色:利用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优秀历史建筑以及其他历史人文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持其原生态特色。
鼓励利用工业、农业、商业、体育、科技、文化、教育和卫生等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项目开发应当保持其内容与景观、环境、设施的协调和统一。
【自我评价】一、选择题1.目前,许多地方提出了“绿色旅游”口号,主要是针对( )A.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B.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破坏C.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D.旅游活动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2.加强环境监测和旅游环境评价的原则是( )A.“治理”为主 B.“预防为主”C.加大科技投入 D.预防与治理相结合3.1956年我国在广东肇庆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其根本目的是( )A.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保护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C.发展旅游业D.保护著名古寺——庆云寺4.有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活动不会产生环境问题B.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污染环境,应限制其发展C.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于游客乱刻乱画造成的D.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5.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影响是( )A.根据长存性的特点,旅游活动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B.只有少数不文明的旅游者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C.旅游规模不超过旅游环境承载量时,不会对文物古迹产生损坏D.正常的旅游活动也会给文物古迹带来间接性损坏6.九寨沟风景区在“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采用提前预订票的形式来限制游客人数,其主要目的是()A.保证游客安全 B.提高景区票价C.保护景区环境 D.控制当地交通流量7.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前提是( )A.公众参与 B.健全法规C.制定环保规划 D.科技进步8.下列关于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②加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③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④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⑤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效果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二、综合题9.读图4—5,回答问题。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1)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3)新时期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长江经济带概况(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3.定位:国家重大战略。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重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5.目标(1)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2)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第二节旅行环境保护学习目标明目标、知要点认识旅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掌握旅行环境保护的举措。
理解走可连续发展之路的必需性,并认识怎样走旅行可连续发展之路。
1.亟待重视的旅行环境保护(1)原由①因为自然侵害和人为破坏,使旅行环境和景观资源出现了衰落迹象。
②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旅行环境保护问题,就会削弱旅行业的发展基础。
(2)解决门路:保护旅行环境资源,实现旅行的可连续发展。
(3)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与景色名胜区①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散布区,有特别意义的自然古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许海疆,依法划出必定面积予以特别保护和管理的地区。
②景色名胜区:是指景色资源集中、环境优美、拥有必定规模和旅行条件,可供人们游览赏识、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2. 旅行环境保护的举措(1) 健全环保法例,增强环境管理。
(2) 增强全民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3) 搞好环境评论,拟订环保规划增强环境监测和旅行环境评论,科学地拟订环境保护规划,能有效地贯彻“预防为主”原则,防备和减少旅行开发建设对旅行环境产生的污染和破坏。
(4)增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①为防治生态破坏,一定增强生态工程的建设,踊跃发展生态旅行区,增强环境绿化和旅行环境的综合整顿。
②对要点流域、要点地区、要点景区的污染进行要点防治。
(5)依赖科技进步,增强环保成效。
3.走旅行可连续发展之路(1)可连续发展——旅行业的必定选择。
(2)旅行可连续发展的内涵①看法:既知足今世人的旅行需要,又不对后辈人知足其旅行需要的能力组成威迫的发展。
②本质:协调好旅行与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在发展旅行的同时,保证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可连续发展。
③基本内涵a.增进人们对旅行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增强其生态意识。
b.促使旅行的公正发展。
c.改良旅行招待地的生活质量。
d.向旅行者供给高质量的旅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