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英习语下的文化差异

中英习语下的文化差异

中英习语下的文化差异
中英习语下的文化差异

从汉英习语中看中英文化差异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谚语、箴言、俗语、俚语以及典故等。习语常用形象生动、浅显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自然法则,高度地阐释人文习俗、思想感情。它所阐明的道理是通晓的。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

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无不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

的体现。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

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

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比如英国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教育的人。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此外,还有其他区别。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

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three fu和three nine。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他只要说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例如,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用cadre。但是英语中的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不同。而且cadre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即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因此有人建议用official代替cadre,但这些词没有一个与汉语中的“干部”完全相同。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

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而隐含

意义正是说话人或作者要表达的意义。这种隐含意义就是字

面以外的意义,它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英国文化人类学家

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习语是反映一个民族的镜子。据观察,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差异

在地理位置方面,英国是一个岛国,捕鱼业在英国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捕鱼、航海等有关的习语。这些习语起初只是水手们使用,逐渐地被广泛用来比喻类似的事物,久而久之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习语了。如“toraisethewind(找风)”,航海离不开和风打交道,特别是帆船时代,没有风是无法航行的。这一习语用来比喻“筹钱”,没钱办不成事,就如同没风出不了海一样。而我国虽然地域广阔,也有着较长的海岸线,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距离大海较远。因此,汉语中的“海”大多具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如“海底捞月”、“天涯海角”、“石沉大海”、“苦海无边”、“海市蜃楼”等。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汉

语中就产生了许多与河流、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瓜田李下”、拔苗助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过河拆桥”、“隔岸观火”等等。

2.文化背景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但由于两种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比喻意义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如汉语中常用“夜郎自大”来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

用“南辕北辙”来比喻“办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结果必然与

愿望相反。其他成语如“司空见惯”、“东施效颦”、“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等都来自历史典故,其比喻意义是具有异国文化背景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来自

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

3.风俗习惯差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经过不断的积累,在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观念习俗等方面都与别的民族有了明显的不同。这种风俗习惯上面的不同在各个民族的习语中也得到了体现。同一事物,在东西方的文化里可能就象征着不同的含义,引发不同的联想。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

莫过于有关动物形象之指称意义方面的习语。在这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asa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说“像

牛饮”,英语里却用“drinklikeafish”来表示。值得一提的是,英汉两种语言对“狗”、“龙”、“猪”、“猫”等动物都有不同的形象和喻义。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头军师”、“狗咬吕洞宾”等。而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褒义。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worklikeadog(拼命工作)”等。“龙”在汉语中享有“吉祥”、“权势”、“高贵”等地位,因而有“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习语。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龙被视为凶猛而具有不详之兆的妖怪。相传底比斯国王卡德摩斯将自己亲手杀死的一条龙的牙齿种在地里,不久这些龙牙一个个从地里冒出来,成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意欲杀了他。此习语比喻“埋下祸根”。在英语言的文化体系中,白色代表一种圣洁,他们认为人死之后进入的天堂是一个白色的世界,因此,“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表示的是“幸福的日子”,“a white spirit”表示“正直的精神”,“a white soul”表示“纯洁的心灵”。而在汉语言的文化意境中,白色象征着悲凉凄惨,与死亡衰败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白色恐怖”,“不白之冤”等。在西方,人们很喜欢养狗,把狗看做最好的朋友,因此,在英语言中,很多有关狗的习语都是

带有褒义的,比如,“He is s lucky dog”表示“他的一个幸运儿”,“Dog does not eat dog”表示“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等;同时,西方人认为猫代表着邪恶,因此,很多有关猫的习语都是有明显的贬义的,比如“a scaredy cat”表示“胆小鬼”、“a fat cat”表示“大亨、阔佬”(含有贬义)。与之相反的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狗往往是令人厌恶的东西,因此,与狗有关的习语都是有贬义的,比如说“狗眼看人低”、“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同时,中国人又比较喜欢猫,在中国人看来,猫代表着机灵可爱,比如,形容嘴馋的人,就用“馋猫”,含有亲昵的意味。在数字方面,英语言文化中,人们更喜欢单数,在百、千后面,常加一个尾数“一”来表示程度之深,比如“one thousand and one thanks,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 ”等。而在汉语言文化中,则都偏爱双数,比如“好事成双”,“双喜临门”等。

4.宗教信仰差异

在多元化的世界里,各民族因制度、信仰、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千差万别,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与词汇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因此,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于是就有了反映宗教文化的习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文化。佛教传入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是和“佛”、“庙”、“和尚”有

联系的。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而在西方文化里,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影响最大的要数基督教文化了。

5.价值取向不同

在价值取向方面,英美国家与中国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是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英美国家讲究的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念,他们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英语言中的一句谚语“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表示“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从中可以看出来英美国家是很强调隐私的,他们的收入、年龄等都是其隐私。

相对于英美国家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念,中国人推崇的是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念,它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在习语中也有体现,比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都是对集体力量的体现。同时,中国的社会本文价值观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方面,比如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母爱的伟大以及报答母亲的恩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莫逆之交”、“两肋插刀”等则是说朋友间的友情。6.历史典故不同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历史文化是由历史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传承而来。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民族都发生了很多历史事

件和历史典故,这些历史事件是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这些历史事件也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英汉习语体现了很多的文化差异。然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交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英汉习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正因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所以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我们就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英汉习语的几点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几点文化差异及翻译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_英文_

综 合 191 #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黄文娟 摘 要: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交流中的误解,引起了很多不便。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典型现象如婚姻家庭,餐厅礼仪和日常招呼等进行分析,阐述了这些文化现象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和其所植根的文化根基,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平等概念和等级观念,自我中心和牺牲精神等方面做出解释,为困顿于中西方文化的学习者提供参考。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根基作 者: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1Cited phenomena A 1Mar riage A Chinese gir l got mar ried with an Amer ican boy and sett led down in Los Angeles not far away from wher e her par ents-in -law lived.T he fir st few months went by much smoothly and the Chinese girl got along very well with her new family. Six months later,she got pr egnant and infor med her par ents -in-law at the fir st moment.The r eady grandparents blessed her and her baby and went to Europe where they planned to enjoy a half -year holiday.The Chinese gir l was surprised at their decision:/Don .t you stay to take car e of me and my baby?Don .t you think the baby is the most import ant thing in the family now?0T he parents-in-law also got confused:/We love this baby,but does it mean we should give up our own life and do everything for it?0 B 1Rest aur ant customs A young Chinese tourist sat in a Par is caf and or der ed tea.Twice he asked for more hot water to top it up while putting the saucer on the cup to keep the tea warm,as he would have done at home. T he waiter grew impatient./This Chinese is too stingy t o pay for mor e tea.And doesn .t he know t he saucer goes under the cup to cat ch the dr ips?0 T he Chinese man noticed the displeasure on the wait er .s face and lost pat ience himself./This Wester n waiter is r ea lly stingy and silly!Why is he so reluctant to serve me hot water?Why does he put the lid under the cup?0he got angry,and left the caf st eam ing with resent ment. C 1Greeting An American student Charlie went to China and continued his study in Peking University.Ever ything went well with him except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were hard to understand for him somet imes. One day afternoon,he was on his way back from the super market when he encounter ed two Chinese classmates./H i,Charlie,wher e are you going?0one of the Chinese classmates greeted him./I .m just back from the supermar ket.0H e answer ed./What did you buy?0T he Chinese student continued./Er ,0Char lie felt ver y awkward,/I bought a bar of bread,five apples,a bott le of salad jam and ,0/You don .t have to tell us all these specific t hings,we ar e just greeting you by asking you questions.0/What?You confused me!0 ò.Analysis on the cited phenomenon and the cor responding cultur al implications In the fir st case,both the Chinese girl and her par ents-in -law can keep their own opinion.In China,it is par ents .dut y t 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childr en and this responsibility will last (4)勤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及有无感染、周围组织坏死等。当出现因插管技术而导致的并发症(如穿破脐血管造成出血插进或堵塞腹主动脉分支、空气栓塞、血栓形成、误插在门静脉沟处、穿破肝实质等)时,应通知医生尽早拔管,同时给予对症治疗,使症状得以改善。 (5)细菌学检测。每周1次分别做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本组病例共做16次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等插管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余波,李莎莎.新生儿126例脐静脉插管末端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4) [2]宋新志,曹明艳,何咏梅,等.新生儿窒息血肌钙蛋白T 变化[J ]湘南学院学报,2005(1) [3]周宇,周晓光.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分型与特点的初步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5) [4]高树辉,周杰,张映辉,等.早产儿血脂水平与出生体重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3)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美车哲学教授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all at sea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中英文化对比论文

英汉习俗文化对比(选修课) 题 目 __中西文化差异_______ 姓 名 周超 ________ 学 号 3090311120 _________ 专业班级 英语094 ________ 分 院 外国语分院 _____ 宁波理工学院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会导致的信息误解,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例如在言谈方面,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礼貌的表现,但是西方人就不是这么认为了。当我们向西方人表示关切地问候时,他们可能反而觉得很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需要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另外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认不文明的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客人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添酒加菜,而且他们认为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际带来不少困惑。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也大相径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立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中国人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然而西方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别说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是理所当然。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现实中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实在天差地别。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西方人看来,谦虚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方面,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他们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也不习惯过问他人的事情,比较注重隐私。因此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

国际贸易中中英文化的差异

浅谈国际贸易中中英文化的差异

————————————————————————————————作者:————————————————————————————————日期: 2

浅谈国际贸易中中英文化的差异 摘要:当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活动与交往的频繁进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特殊文化背景与文化环境日益为各国重视,本文通过认识文化的差异,并采取恰当策略使国际贸易在文化融合的推动下实现真正全面的自由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贸易,推进国际化贸易的进程。 关键词:贸易活动文化差异 1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国际贸易活动与交往的频繁进行,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存在已影响到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这体现在文化构成要素的各个层面,尤其是意识形态层面即政治、法律、艺术、哲学等方面。充分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应对国际贸易交往中的文化差异在当今世界尤为重要。面对文化差异对贸易的影响,为进一步推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贸易环境法制化、规范化,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组织与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与交流,在国际贸易策略的制定上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与培训,培养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 2 文化差异的体现方面 2.1语言文化背景方面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英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扣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2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草根营销以及策略 3 从关联理论看电视剧《神探夏洛克》中的英式幽默的翻译 4 从生态批评论梭罗《瓦尔登湖》中对工业化的思考 5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6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7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8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 9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0 浅议英语语言中的委婉及其应用 11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 12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13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14 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 15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语的修辞 16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 17 《洛丽塔》的精神生态解读 18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19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0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 21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委婉表达 22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23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24 Current Statu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in China 25 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 26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27 英汉广告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28 西方影视作品中的美国婚俗研究 29 浅谈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策略 30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31 浅谈《旧约》中女性的形象和地位 32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33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中英旅游文化差异

《客源国文化概论三级项目报告》——“中英旅游文化差异” 小组成员:边凯月 1314050410 杨鑫 1314050410 李亚慧1314050410 罗媛媛 1314050410 李凯凯 131405041041 指导教师:冯麟茜 2016-11-27

【摘要】 中英传统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中英旅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中国人喜好中庸之道,不爱过分张扬,甚至以自我贬抑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而英国文化则倾向于开拓、好奇、竞争、冒险、坦率、独立、自信、勇于创新、注重个人主义等。我们可以从中可以探求境外旅游的发展策略。我国的旅游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深度建设,不断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建立起一套既适应旅游全球化发展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 【关键词】中英;旅游文化;比较

目录 【摘要】 (2) 前言: (4) 一、中英社会人文的差异对比 (5) (1)姓氏对比 (5) (2)称谓对比 (5) (3)问候对比 (5) (4)教育差异 (6) (5)节日差异 (6) (6)宴客对比 (6) (7)家庭关系对比 (7) (8)个人和集体荣誉对比 (7) (9)隐私对比 (8) (10)婚姻对比 (8) (11)禁忌对比 (8) 二、中英旅游文化的差异与对比 (9) 1.旅游饮食观对比 (9) 2. 旅游审美观对比 (9) 3.旅游消费观对比 (10) 三、旅游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对比 (10) 1.旅游方式和动机 (10) 2 关于导游服务 (11)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会导致的信息误解,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这学期学习了冯麟茜老师的客源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下面是我们小组学完这门课后,浅谈对中英文化差异的一些理解。 通过这篇项目报告,可以让人更好的了解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对去英国游玩提供了简单的素材。也能让中英之间更好的文化交流。 分工:李凯凯——Word文档编写 边凯月—— 罗媛媛—— 杨鑫—— 李亚慧——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副标题: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05-5-15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英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与日俱增。中英两国由于在地域、发展历史等存在许多不同,因此在文化方面也有许多差异。文章将探讨一下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英交际;文化差异;地域文化;风俗文化;问候话题 一、概述中英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a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交际,作为一种活动,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了解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英国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由于中英两国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民族历史、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等,所以中英两国人在交际中存在着许多的文化差异。 二、中英在地域上的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地域文化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在用词汇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南面为主,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人们经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置前。而在英国文化中却恰恰相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属于北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写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曾在他的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古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doc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张宁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 “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