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文论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余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如明李梦阳不读唐以后书,李攀龙谓唐无古诗,又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自若辈之论出,天下从而和之,推为诗家正宗,家弦而户习。习之既久,乃有起而掊之,矫而反之者,诚是也。然又往往溺于偏畸之私说,其说胜则出乎陈腐而入乎颇僻,不胜则两敝,而诗道遂沦而不可救。由称诗之人才短力弱,识又蒙焉而不知所衷。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3.以下文献的作者全为王士禛:

严沧浪论诗云:“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水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表圣论诗亦云:“味在咸酸之外”。康熙戊辰春杪,日取开元、天宝诸公篇什读之,于二家之言别有会心,录其尤隽永超诣者,自王右丞而下四十二人,为《唐贤三昧集》,为三卷。(《唐贤三昧集序》)

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香祖笔记》)

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妙谛微言,与世尊拈幕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通其解者,可语上乘。(《蚕尾续文》)

4.刘大櫆《论文偶记》节选: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5.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宋公明也,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者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传其可无作欤,传其可不读欤!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兵部掌军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乎在?在

水浒。此传之所为发愤矣。若夫好事者资其谈柄,用兵者藉其谋画,要以各见所长,乌睹所谓忠义者哉!

6.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节选)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处。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陆机对诗歌本质的认识,语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此说产生在文学的

自觉时代,是对以前“诗言志”说的丰富和发展。“缘情”将“吟咏情性”一语简单化,普遍化,并概括了《韩诗》和班《志》的话,扼要的指明了当时五言诗的趋向。

2.发愤著书:司马迁对前人著书原因的概括,认为著作家都是由于正道直行,遭遇不幸,心中郁结怨愤,

才著书立说的。这一思想,其《报任安书》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亦有表述。后来李白提出的“哀怨起骚人”,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等,都是“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

3.词别是一家: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的观点。她系统总结了唐至北宋诸词家创作的得失,认为应严

格划清诗词的界限,主张词须高雅、浑成、典重,用铺叙,有故实,还要分清五音、五声、六律、清浊、轻重,这是对词的艺术特征的首次归纳和探讨,代表了北宋末年力图把词的格律、法度和形式规范化的词坛总趋势,有利于发挥词体的表现优势。但把诗词的界限绝对化,不利于词的发展,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实际上已突破了她的理论。后世有人恪守她的理论,用以反对词体的解放,是不对的。

4.尚巧贵妍:语出陆机《文赋》。“尚巧”就“会意”而言,“贵妍”就“遣言”而论。至于如何巧会其意,

妍遣其辞,陆机在《文赋》中亦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文赋》虽然有时也强调意、物相称,辞达理举,形式内容并重,但总体上更重形式。提倡会意尚巧,遣言贵妍,即是一例。这种对形式的重视,既是陆机个人的爱好,也是时代风尚使然。

5.文笔:六朝时期对文体辨析分类时所用的一对概念。对文笔的认识,因人因时而异。如刘勰从形式上

区别“文”、“笔”,认为“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而稍后一点的萧绎,则又基本上从文章的性质对其进行划分,以为“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其他如“不便为诗”及“奏章”之体,则谓之笔。其余有关文笔之分的解释虽多,但大体不出以上二端。对“文笔”的详加辨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六朝人对文学本身特质的认识,折射出当时“文学的自觉”意识的勃兴。

6.文以载道:源于韩愈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由北宋周敦颐概括而成。韩愈在《争臣论》中说“修其辞

以明其道”,提倡作文应宣传古道。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他们的差别在于:就目标而言,韩在学文,周在求道;就作用而言,韩是明道,周是载道。

7.意、趣、神、色: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对戏曲创作提出的要求,语出《答吕姜山》。这是汤显祖针对沈璟

为代表的“格律派”过分注重声律的倾向,强调了作品思想的重要性。意,约略相当于“词以立意为宗”的“意”,又与“情”的含义有相通处;趣,指生动的趣味、风神;神,指创作的“灵性”;色,指艺术风格,主要着眼于文采词华。四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指作者的艺术创造精神、才能、个性,及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个性。汤显祖认为这是戏曲创作中的首要问题。

8.义理、考据、词章:清代姚鼐提出的治学之道和论文纲领,见《述庵文钞序》。义理、考据、词章三者

相济的理论,继承了方苞“义法”的基本观点,即以“道”为核心,以义理去解析道,以考证去论证道,以文辞去表现道。从三者的关系来看,义理是首要的,但同时有赖于考证,才不至流于空疏浅陋,理才能有所凭,文章则是如何表现这内容的问题。当时学术界有宋学与汉学的对立,宋学继程朱,空谈义理;汉学重考证,须渊博;还有一些文章之士。姚鼐各取所长,主三者相济,这是对汉学的妥协,使两派对立有所调和,也可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还有利于扩大古文学家的门户。从而使桐城派的理论更为完整,更加系统化了。

9.兴观群怨:孔子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理论表述。语出《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前人认为作品“引譬连类”能“感发”读者“意志”,是兴。“考见得失”是“观”。群是能使“群居相切磋”,即帮助人们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是能“怨刺上政”,促使政治改善。要之,兴观群怨大体概括了文学的审美、认识、教育作用。故王夫之云:“诗尽于是矣。”但孔子此说归根结底是为“事父”、“事君”服务。

10.不平则鸣:出自韩愈《送孟东野序》。他认为自然界的草木、水流、金石,由于“风挠”、“风荡”和撞

击而发出声音,人发为言辞,也是出于不得已,是作家与社会矛盾的产物。这一见解是对司马迁关于诗书“大抵圣贤发愤所为也”的论断的继承和发展,它强调了文艺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作用,概括了历史上普遍存在的文学现象,也是韩愈自己散文创作的总结。

11.风骨:本为汉魏以来品评人物时常用的一个概念,后移用于文学批评。文勰《文心雕龙》有“风骨”

篇,以后,“风骨”一词每每出现于文学批评之中,由于这个概念较虚且泛,故迄今对其解释仍众说纷纭。其实,所谓“风骨”是一个与情感、意气、言辞、文采甚至结构等有紧密联系的概念。刘勰的“风骨”说,既强调作品的实在内容与感人力量,同时又不忽略其形式上的因素。

12.《南词叙录》:明代徐渭所著之戏曲论著,成书于嘉靖38年(1559)。论述宋元南戏的渊源、声腔、脚

色,评价作家作品,解释名词术语。提倡“本色”、“浅近”,反对用经子语、典故、作对子的“时文气”。

是我国最早的研究宋元南戏的概论性著作,也是宋元明清四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

13.诗言志:我国古代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语出《尚书》,《左传》中也有“诗以言志”之意。“志”,

侧重思想,即志向、怀抱,但不排斥感情。汉以后,“诗言志”逐渐发展为重情、重志和情志并举三派。

14.六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有关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六种方法和标准,分别说:位体,即作品

的主体意旨;置辞,即作品的措辞;通变,即作品的继承与革新问题;奇正,表现手法上既有准则和依傍,同时又有创造和新意;事义,作品中所用之典故;宫商,作品的音韵之美。这六个标准和方法,虽然并非文学批评的全部,但涉及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几个主要方面,故对今天的文学批评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5.以禅喻诗:南宋严羽开创的论诗方法。他以佛家三乘比盛唐前、大历以后、晚唐三时期的诗,谓诗歌

艺术每况愈下。严氏以禅喻诗最重要的还不在分别等第,而在“妙悟”二字。所谓妙悟,即遍观熟参古人最上乘的作品,悟到盛唐诗人莹彻玲珑之妙。以禅喻诗,约略体会到文学形象思维的特征,但令人难以捉摸,且诗与禅毕竟很难相通,故往往引起后人的歧解。

16.幽情单绪:竟陵派提倡的艺术风格,语见钟惺《诗归序》。强调诗歌要抒发那种孤僻淡漠的情怀。他们

既不满七子的肤廊,又不满公安的俚俗,刻意追求“别趣奇理”,实际上是明亡前某些知识分子没落消极情绪的反映。

17.诗大序:现存《毛诗》,有大序、小序。据孔颖达《毛诗正义》,列于首篇《关雎》小序之后的一大段

文字,是大序。列于各篇之前的文字,是小序。大序对《诗经》作了概括论述,是总纲性质。它阐述了诗的言志抒情本质特征、“美刺”和“讽谏”的社会作用、政治变化对诗的影响,并概括说明了风雅颂和赋比兴的性质、特点,对后世文艺理论和创作有深远影响。

18.“文气”说:曹丕吸收前人有关“气”的观点,将其用于文论,首创“文气”之说。其《典论·论文》

谓“文以气为主”,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根据这种理论,他对建安七子诸人的文学创作进行评价。曹丕关于作家的气质禀性与其文学创作有紧密关系的论述,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刘勰《文心雕龙》之“体性”、“风骨”诸篇,便是继承和发挥了曹丕之说,而后世论文经常采用“阴柔”、“阳刚”等概念,也可以说是由“气之清浊有体”这句话逐渐演变而成的。

19.性灵说:清代袁枚诗论体系的概称。它继承和发展了李贽、公安派等的进步文学观,针对当时文艺上

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性灵说由于把能否抒发真情实感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因此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文学的封建阶级偏见,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其缺点是性灵说突出文学是感情的表现,反对受儒家礼义的束缚,这是正确的,他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凡是真实地表达了感情的便是好作品,而不管是什么样的感情,不对感情加以进步的政治道德规范,结果是对色情宫体之作亦加以肯定。如袁枚就说“艳诗宫体,自是诗家一格”(《再与沈大宗伯书》)。明代中叶以后,文学中色情、低级内容大量出现,与性灵说这种文学思潮的流弊是有一定关系的。

20.小说评点:小说评点是中国古典小说批评的一种形式,盛行于明清时期。小说评点的体例一般包括:

总序、读法、回评、眉批、夹批或旁批、圈点等几部分。这种形式由诗文评点借鉴而来,早期的小说评点是一些书籍出版商写的,一般没有多少理论价值。到明代万历年间逐渐成为较成熟的独特的小说批评和小说理论形式。

21.以意逆志:“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指诗人之意。逆,迎,探求。志,诗所表现的情志。孟子反对拘泥于个别词句而曲解作品,主张根据全篇探求诗人意图,分析作品内容。一说“意”是说诗者之“意”,赵歧说“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孟子注疏》)

22.吟咏情性:《毛诗序》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论述。先秦许多著作强调“诗言志”,但没有明确提到诗的抒

情特征。《毛诗序》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次将抒情与言志相提并论,融而为一,从而全面深刻的揭示了诗歌的本质特征。这对诗歌理论和创作的言志抒情传统的形成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它同

时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要求情“止乎礼义”,则束缚了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发展。

23.别裁伪体:语出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指经过鉴别区分后而舍弃。今人郭绍虞解释“伪体”为

“不真之谓。其沿流失原,甘作齐、梁后尘者,固不免于伪。即放言高论,不有虚心以集益者,亦何莫非伪体乎!”(杜甫《戏为六绝句》集释)即指那些一味追求华美形式而缺乏真实思想感情的诗作。

这种为文造情的创作方法是与《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背道而驰的。杜甫说的“别裁伪体亲风雅”,即要求继承风骚传统,革除齐梁以来的颓靡诗风。后代诗选多以别裁命名,如《唐诗别裁》、《宋诗别裁》等,即源于此。

24.《花部农谭》:清代焦循所撰戏曲论著,专论花部,即地方民间戏曲,对被当时士大夫所鄙视的花部颇

为推崇,认为其事足以动人,其词妇孺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书名“农谭”,以示其群众性而不与“大雅之目”同流,极大地开拓了戏曲研究的新领域。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要点:1)孔子诗论:功利主义的文学观,质文合一的文学形式论,文德并重、尽善尽美

2)孔子的文学功用论:兴观群怨说

3)孟子的文学思想:知言养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4)荀子的文学思想:征圣、宗经、明道的文学主张,《乐论》对战国以后儒家正统诗论所产生的

影响。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文心雕龙?通变》对历代文学的发展发表了比较系统的看法,并与此相结合,提出了创作上的通变说。《文心雕龙?通变》概介评价了历代文学的特色,认为黄、唐、虞、夏文学的特色是质胜于文,楚、汉、魏、晋以迄宋初的文学是文胜于质,而商周则是丽而能雅,文质彬彬。从宗经的立场出发,刘勰认为商周之文最可宗法。从这一点上,刘勰对于后代文学的发展,认识是不足的,他甚至认为商周以后的文学是每况愈下,这表现了刘勰文学思想中的消极一面。但是,所谓以商周雅丽之文为法,也并不是单纯的复古。刘勰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新变现象,认为还是应该斟酌采取的。《通变》篇云:“名理有常,体必资乎故实;通实无方,数必酌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要求对故实与新声同时资取参酌。《通变》篇《赞》云:“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法。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指出文学创作因时变化的必要性,指出继承、创新的重要关系。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变”是公安派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论点,它揭示了文学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公安派认为时代在变化,人事、物态、语言都在变,文学创作当然也得相应而变,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新变的文学,各有其特色与成就,从而提出了通变与创新的要求,有力地抨击了当时文坛上复古倒退、墨守成规的观念与剽窃陈言、摹拟滥调的风气。

古今语言的变迁,是公安派文学发展论的一个重要依据。袁宏道言“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将提倡文学语言的通俗性与口语化方面,在文学批评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公安派肯定新变,至不加区别,把八股文也抬出来作为明代的新生事物而加以赞扬,显示出其理论上的不足。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答案要点:

文学批评到魏晋南北朝兴盛起来,有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就文学批评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来说:

第一,魏晋时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作品繁富,作家众多,文体渐备,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予以总结,故文评之风大盛。

第二,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观念日益明晰、文学形式日益讲求的时付,故论文的专家和专书应运而生。

就社会的外在原因来说∶

第一,曹魏打破了儒家独尊的局面,思想得以解放,而文学和文学理论也就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而发展起来。

第二,清谈和玄学的盛行、佛教的传播,活跃了学术气氛,提高了理性思维能力,亦有助于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入。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中国中国古代文论答案1

《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 第一编思考题 1.试申述“诗言志”。 “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补充:来源课件—1、“言”的内涵:最初的宗教情感→世俗情感:在儒家诗学里,表现为“仁”的思想;其后进一步引申为涵括佛道在内人生体验或个人志向情感。2、作为接受理论如“赋诗言志”提出来的。3、影响:理论方面,“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均为其发展,被朱自清《诗言志辨》赞为中国诗学“开山纲领”;创作方面,古代文人作品均以发抒个人理想为中心,把国家、个人、社会负责融汇于个人人生经验之中。) 2.简要分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功能。观:文学的认识功能。“群”指文学的社会交际功能。人们借 助诗歌交流思想感情,彼此互相团结、亲近,实现团结合群。怨:主要指文学的社会批判功 能。 3.如何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孟子认为,“以意逆志”是正确解读原文本的方法。此外还有以下四种,一为:“以说诗者意 逆作诗人之志。”二为: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三为:“意”为作品之意,“志” 乃“作者”思想。四为:“以诗艺本体特点为意”去逆“诗之志”。 知人论世意义:1、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点。2、“知人论世”可与“以意逆志”这种文学阐释法相联系。3、“知人论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传记”式批评方法。 4.简要评述荀子的文艺功能观和情志论。 ⑴对人生修养方面的作用: ①礼乐(诗)是人生修养的必须项目。儒家注重礼乐修养,其目的是达于“仁”,只有具有这样的人格境界,才能称之为君子人格。 ②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表明:在人生境界修养中,具有由幼儿到成人、由外部的行为世界到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这样一个渐进原则。 ⑵外交方面的作用: “赋《诗》以言志”,断章取义的特征。 ⑶认识方面的作用: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⑷社会政治伦理方面的作用: ①兴、观、群、怨。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 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 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 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中国文学理论》5页) 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 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 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先秦为一期, 两汉为一期, 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莫(大约)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得更清了。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 “文”是指情感的、美感的文学, “笔”是指理智的、应用的文学。

中国古代文论总复习

中国古代文论总复习 第一,二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诗言志"最早见于. A,《尚书》B,《左传》C,《论语》D,《诗大序》 2,"以意逆志"的提出者是. A,孔子B ,墨子C ,孟子D,庄子 3,"发乎情,止乎礼义"意思是. A,抒发感情,抑制礼义B,从感情出发,必然阻止礼义 C,起于情性,而归结于礼义D,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就合乎礼义4,"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说这话的是. A,孔子B,庄子C,屈原D,司马迁 5,汉代称"文学"指. A,一切文化典籍B,一切学术著作C,具有文学性的作品 D,指汉大赋 二,多项选择 1,"诗言志"作为我国早期的文学理论,概括了. A,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表情达意的B,诗歌的本质是表现的 C,诗歌的本质的模仿的D,诗歌的本质是非感性的 E,诗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 2,墨子提介"非乐"是. A,否定和反对音乐B,是反对文学 C,反对音乐而不反对文学D,是反对一切艺术的娱乐性 三,名词解释 诗言志 2,"比兴" 四,判断正误 1,孔子提倡诗教只看到了文学的教育作用. 2,庄子主张自然美,反对人工雕饰,只会导致对文学艺术的取消. 五,简答题: 孔子的文学观主要有哪些内容 庄子的文艺观主要有哪些 六:论述题 孔子是如何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的 第三章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曹丕的"文气"说是讲. A,文章的气势B,讲作家的道德品质修养 C,讲"建安风力" D,讲作家个性气质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陆机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是担心 . A,文章没有内容B,文章没有主题 C,构思没有文彩D,思想不能正确反映外物和词不达意 3,陆机《文赋》说:"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指.

云南开放《中国古代文论专题》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学年度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专题套别:A套(√) B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 2.《神灭论》 3.本草之学 4.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历年试题答案汇编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民间文学》《现代修辞学》《中国近现代史纲》《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当代科学》等自考资料,自考试题以及答案哪里找?最近在一网站发现资料,如获至宝,自考的朋友若正在寻求《教师能力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民间文学》等自考资料,可以与大家分享一处——可参阅自考通关星的博客:进入网站务必在“谷歌”栏目 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找到资料试题答案汇编。《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修辞学》《文艺心理学》《中国近现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西方文论》《教师能力学》、《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湖南自考《比较文学研究》《论文写作研究》《现代汉语修辞学》比较文学原理教程、赵炎秋、;论文写作概论、(论文写作研究)陈果安;汉语构件语法语篇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古代文论名篇选读》韩湖初、陈良运,中国书籍出版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冯特君主编;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罗明东、高翔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历年试题答案、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试题答案汇编\胡经之主编、政治学原理、杨光斌、主编。加入QQ群号85783362 ,或联系上面的电话或15087电话004348。进入网站务必在“谷歌”栏目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找到资料试题答案汇编。 自考通关星更新资料如下: 中国古代文论(包括张少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皮朝纲、蒲友俊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韩湖初、陈良运,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解》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张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论读本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李铎。) 教师能力学(李洪珍版)、《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2000年版罗明东、高翔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 西方文艺理论(包含胡经之版本北大出版社版本、华东师大出版社版本、西北大学出版社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 比较文学原理教程试题及答案、(比较文学研究)、赵炎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写作概论试题及答案、(论文写作研究)陈果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汉语构件语法语篇学试题及答案(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吴启主、岳麓书社、2002年版 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古代汉语、文艺心理学等资料。自考通关星的博客:进入网站务必在“谷歌”栏目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找到资料试题答案汇编。《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修辞学》《文艺心理学》《中国近现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先秦 1、《尚书.尧典》 《尚书》也称《书》或《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尧典》是我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他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文艺的教育作用。二、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述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具体情况。“诗”是“乐”的歌词。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都源于节奏这一命脉。由于诗歌本来是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因而使得语言具有音乐性,我国古典诗歌一般都有和谐的节奏和韵律,表现出音乐美,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三、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朱自清: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志”基本义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我们所说的思想感情在内。历代文人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所谓“诗言志”并不是忽视反映现实,而是要求诗人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孔子,名丘,字中尼。在世界观上,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对鬼神宗教迷信又采取存疑的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在政治上,他提出“正名”、“复礼”的主张,意在恢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但又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孔子的文艺思想:一、内容与形式:主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全部作品,说明他重视内容,并把“仁”看成“礼”和“乐”的本质。“辞达而已矣”说明他既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由此可见,孔子兼重内容与形式,他不以内容代替形式,也不以形式偏废内容。这在文艺批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二、文艺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和乐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他认为诗歌可以提高人们从事政治、外交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是孔子从他的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三、诗歌的艺术特征:孔子已经注意到了诗歌反映现实的特征,并且认为诗人是带着激情反映现实的,同时他也注意到诗歌具有“言外之意”的艺术特征 3、《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时思想家,墨家派创始人,做过木匠,在政治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非乐》篇中。“非乐”就是反对、否定音乐。“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于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这是墨子社会思想的总原则,也是他文艺思想的总原则。音乐究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 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 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题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填空题总复习概要 > 第一章:先秦 > 1、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他言行记录的著作《论语》。> 2、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3、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4、孔子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记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 6、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 7、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8、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 9、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留志,是为得之。” > 1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11、《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文,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 13、《庄子?外物》篇中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要“意在言外”的传说,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1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的,均与先秦诸子著作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不背会死系列

1、孔子以“仁”为基础的文艺观包含哪些内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也就是“爱人”和怎样立人成人,即培养理想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固然有现实的途径,离不开道德行为方面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借助艺术与审美。孔子之所以重视艺术与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为了实现“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理想的人格。这一文艺观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命题体现出来:(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文之以礼乐” 总之,“仁”构成了孔子美学和文艺观的基础,所谓“成于乐”、“游于艺”、“吾与点”、“文之以礼乐”等重要命题都必须在“仁”的哲学基础上才能理解。孔子文艺观的核心,不是去解答某些具体的艺术审美问题,而是要以“仁”的心理情感去影响人、感化人、培养人,从而使人类生活真正能立于一个很高的精神层面上,具有美的价值和意蕴。孔子的美学和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这一方面。 2、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你如何理解?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说“兴”是指“引譬连类”。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的命题,不仅是因为“诗”可以让人学会运用象征性语言的艺术,学会用譬喻、“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语言方式来解释世界,学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类比联想,而且还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以达到礼仪教化和人格的完成。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说“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说是“和而不流”。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安国说“怨刺上政”。

最全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绪论部分: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

文论专题复习资料

试卷代号:125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文论专题试题 2009 年1 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 ) A.模仿B.表现C.审美D.认知 2.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 A.“天籁” B.“物籁”C.“神籁” D.“灵籁”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体B.诗辨C.诗法D.诗评 4.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 下面( )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A.“理、事、情”说B.“才、胆、识、力”说C.“师法自然”说D.“妙造自然”说 5.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 ) ”说著名。 A.滋味B.品味C.食味D.气味 6.李渔论及戏曲时说到:“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机趣》)。这里“机趣”所指的是( )。 A。格局B.结构C.情节D.词采 7.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戏剧体诗” 除了悲剧之外还有正剧和喜剧,——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A.悲剧B.喜剧C.正剧D.悲喜剧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 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形象B.画面C.声音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 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 )。 A .泰纳B.伊瑟尔C.孔德D.拉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中国古代文论——翻译版

翻译 文赋(陆机)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谴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翻译: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自以为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作家行文遣词,的确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语言来评述的。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有能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立意。大概这个问题不是认识道理的困难,而是实践操作的困难。因此我作《文赋》借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文,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将来或者可以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至于借鉴(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经验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我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都在这篇《文赋》里了。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翻译:(在创作准备阶段)要伫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

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深秋因树叶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枝条柔嫩而欢欣。有时,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有时,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德行的伟大显赫,赞咏古圣道德的芳香芬馨。遨游在前人书林中,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于是慨然有感投书提笔,敷陈成这篇诗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翻译:开始创作时,视听都要收拢,聚精会神,潜心思索,旁搜博寻,精神驰骋于远方,思想游逸在九霄。当(文思酝酿)到了极致的时候,朦胧的情思如初生的太阳逐渐鲜明,外界物象也愈加清晰地不断奔涌显现。(创作时)吸取群书中的精华,《诗》、《书》等经典就像芳菲的雨露滋润笔端。艺术的想像,有时浮上天渊平静地流动,有时深入九泉尽受浸润;于是艰涩的辞语像衔钩之鱼从深潭中艰难而出;联翩的辞藻像中箭的飞鸟不断地从层云之端坠落。(于是就会)吸收历代古籍中缺失的文字,采摘到千百年来(作者)亡失的诗篇;抛弃那些前人用过的陈词滥调像抛弃已陨落的朝花那样,采用前人还没用过的清辞秀句像拾取还未开放的花朵那样,(灵感奔涌时)能在片刻间观察古今,能在眨眼间尽览天下。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精编 诗言志: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语出尚书●尧典,意思是诗歌表达人的情志,它概括地指出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志,本意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但在儒家诗教的影响下,历代文人往往把它解释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强调了思想的一面,又忽视了情感的一面。 文以气为主:语出《典论论文》,曹丕以为文学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关键是作家的“气”。所谓气,是指作家先天的气质个性以及由气养成的某种素质,它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是作家各种主客观的因素的综合体,即使是父子兄弟也不能相传给予,作家的作品风格就是这种气的自然体现,开创了古代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论的先河。 公安派:指明代湖广公安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为代表的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提倡以独创精神的表现个人真情实感的文学流派。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主要观点:情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指文章的内容,采是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是形式,情采指文学内容与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 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在《修竹篇序》中首先批评了诗歌创作的一些流弊,一方面指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另一方面,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些使诗歌创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接着赞美东方虬,提出“兴寄”问题,兴寄的一般概念是托物寄兴,抒写情性,恢复正统儒家等论所强调的“言志”传统。 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目的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内部规律,包括:1、创作激情的产生;2、通过想像进行构思的问题;3、因袭和创新问题;4、对于内容和形式的问题;5、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风格问题;6、关于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简述司空图“韵味说”的主要内容:要求诗人所表现的情意在寄于语言形式和物象描写之外,有味外视之旨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指诗歌唤起读者想象后感受到的趣味。韵外之致:是晚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关于诗歌艺术境界的理论,指的是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像,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班固《两都赋序》主要内容:对汉赋的产生、兴盛及政治意义和美学价值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首先,探索汉赋发展的源流,着重介绍西汉武宣之世辞赋创作的盛况并分析其原因,记述汉赋所表述的内容及文学价值,班固指出其源出自楚辞是古诗之流,指出汉赋所表达的内容:一是抒下情,通讽谕;一是宣上德,尽忠孝。这大体上指出汉赋的政治特色,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者对文艺为政治服务提出的要求,其次,进一步阐述汉赋在政治上的意义,强调要恢复和发展西汉辞赋的传统,并说明了自己写作两都赋的缘由。 叶燮在《原诗》中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原诗是一部在理论上建立自己体系的著述,对诗的源流正变,本未,盛衰都进行了系统的考查,以长篇论文的形式,突破了北宋以来以诗论诗的体裁,通篇贯穿着对教条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批判精神。作者在原诗中阐述了以下观点:第一部份,他认为天地间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三者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无往而不在,无往而不合,因此诗歌决不止于抒情、决不限于对事物表象的描绘,二者应该是现象真实与本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就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与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与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与教化说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就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就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就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与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与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与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就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与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与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与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与“复古”的文学思潮也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与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与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与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与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与戏曲评点。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一·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前为课文篇名,后为作者) 1 《文赋》陆机 2 《诗品序》钟嵘 3 《文心雕龙》刘勰 4 《戏为六绝句》杜甫 5 《与元九书》白居易 6 《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 7 《论诗诗》(或:《题庐陵箫彦毓秀才诗卷后》)陆游 8 《答洪驹父书》黄庭坚9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王夫之10 《人境庐诗草自序》黄遵宪 二.名词解释 1.孔子这段语录,本意是在讨论君子的道德修养。后人受到启发,将其引申到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质,即质朴,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即文采,指人的外在文饰。孔子认为,缺乏文饰,就显得粗鄙;缺乏道德修养,则显得浮华。所以,孔子认为,文质彬彬才是真正的君子。从文学理论角度看,文质关系也就是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文质彬彬即要求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2.发愤著书说的主要观点为:一是“人皆意有所郁积,不得通其道”。指的是文学作者在遭遇不幸或挫折后,往往转而著书立说,从事文学创作。二是“述往事,思来者”。文学作者往往目光远大,把希望寄托于将来。三是“欲遂其志之思”。即对自己的理想追求有强烈的自信心,这是他们坚持写作的强大动力。 发愤著书说的意义,一是实质上是提倡文学要具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性。二是司马迁把文学写作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联系起来,扩大了情感表现的社会意义。三是发愤著书说在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穷而后工”等观点,都可看到司马迁的影响。 3.王国维的境界说包含了两个内容:真景物与真感情。同时,他特别强调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表现方式(以“红杏枝头春意闹”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为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