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旦大学-陈果——大学生活导论(全)

复旦大学-陈果——大学生活导论(全)

复旦大学-陈果——大学生活导论(全)
复旦大学-陈果——大学生活导论(全)

大学生活导论

我们上节课讲到了关怀心,然后我发现老师的话总是能够产生一个短期的极性效果,那就是很多人在几天之内开始拼命的想要展示自己的关怀心,给自己的室友,给陌生人,或者是给自己的家人。我们曾经说过,循序渐进才能赢得时间,细水长流才能够直达永恒,所以这个关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关怀是在你的生命当中能让你感到非常快乐的事情。我们有句俗话叫“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你要实施关怀的时候请你先问一下你这个关怀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你是因为发自内心深处的出于良知的一种快乐的驱动,那你一定要大胆去做。但是,如果你只不过是出于无所谓,她要求我这么做,那我就这么做吧!那我告诉你,你在浪费你的时间,浪费一个人自己的时间它是最不智慧的行为,不管你是用何种理由去加以解释。同时,如果你帮助别人只不过是为了营造一个自己善的氛围,给别人的印象我是一个大好人,我劝你也放弃吧。因为这种自我牺牲背后一定有更为严重的回报性要求。你为什么要牺牲啊?你为什么要为一个陌生人牺牲啊?你肯定是希望当你下次处于危难的时候陌生人能给你同样的甚至加倍的牺牲来给你回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它已经不是关怀了它已经背离了关怀的真正的良知的渠道,它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所以不要急于去关怀别人。首先,扪心自问一下:我为什么要关怀他人,以何种方式是在关怀他人,我最终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想要的只不过是自我的关怀的奉献自我爱的奉献,那才是真正的关怀;其次,要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关怀他人的人你首先自己要把自己料理得很好。有些同学自己的学业搞得一头雾水,然后男女朋友之间关系也搞的一塌糊涂,这个时候还想给人家提出建议或者忠告,天助自助者,你先把自己给自助好了,然后自己的生活先要达到一种快乐的圆满的状态。因为关怀是一种付出,只有富足的人你才可能付出啊!你本身就是一个很贫乏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各项事情一碗水都端不平的人,怎么去帮

人家去端平这碗水呢?所以,你自己的很多事情都没有解决的时候,我希望大家不要急于去给予关怀;而且,你要知道关怀的对象是什么?是人。人当中有一个重要对象你不能忽视,那就是你自己。真正的关怀是基于人的人性的平等。所以,你关怀他人跟关怀你自己是一样的,耶稣告诉我们说是“爱人如己”。什么叫爱人如己?就是我爱别人跟爱我自己一样。那这句话有个前提,那就是你真的是爱你自己。自爱跟自私不是一回事的:自爱,是对自我的一种保证,自爱重视的是对自我的性格,对自我的发展的一种认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可能给别人关怀。你对自己的种种生活状态都达到一种厌恶的状态,自己在做让自己觉得很讨厌很不幸的事情,这个时候的你根本就是背离了自爱,你怎么可能知道如何去关怀他人呢?所以,你要关怀别人之前,你要先学会关爱自己,你只有懂得什么对自己是好的,你才可能知道什么对他人是好的;你只有学会了自爱,你才有可能真正的去关爱他人。所以,关爱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并不只是行为上的助人为乐。助人不一定为乐,只有当助人为乐的时候,这样的乐你才应该承当,这样的助人你才能够去实施。

那么今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我们之前说到的是关爱心,说到的是包容心。关爱心里面说到:在关爱的世界里人人平等。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人人平等不是指除我之外的他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属于我要关爱的一个对象啊!人人平等,我也是个人啊!其次,是讲到了一个包容心。我们说到:你要在包容他人之前先要学会包容自己。什么样叫做包容自己呢?那就是要原谅自己曾经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同时要学会包容自己的命运,包容你的生活。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有很多不幸,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会经历挫折和苦难,这个时候如果你是处于烦躁的状态,处于对抗的状态,我告诉你:一旦对抗就出现不自由。你可以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当你跟一个事物去对抗的时候你已经让你自己不自由了,因为这个对抗本身对你造成了一种束缚,而当你跟一个

对象去和解的时候,你是真正达到自由了。因为对抗的时候你的很多力量的实施并不是因为你自己的需要,而是因为要统摄对方。但是当你去跟对方和解的时候你彻底解脱了这种对抗的关系。你才能够如我所是,如其所是。所以,这才是一种包容。你要跟生命中的各种不幸包容,当然也跟自己的幸福包容,哪怕有朝一日(因为我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如果我们生命中发生了厄运,如果我们身上出现了不可治愈的疾病,有这个可能的。因为在过往的历史当中,在复旦同学当中都有的。你要记住:你要自己能够直面自己的困境,并且,如果你不能改变你的命运,那就恭顺的领受这份命运吧!这就是与生命的和解,这是一种高贵的顺从的姿态,这是一种大气的姿态。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一种孤独心。首先说到这个孤独心的时候,我一定要跟大家强调清楚:孤独跟寂寞不是一回事,就像alone跟lonely不是一回事是一样的。孤独是自沉世界的一种独处,它是自沉体系的一种完整状态。所以,你看孤独的人他往往是自沉世界自沉体系,所以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圆融”的高贵。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很高贵的词,你看真正的禅者一定是圆融的;印度教恒河边上的那个冥想者,他就是圆融的;道教里的能够达到冥想以至于羽化的那些人他们也是圆融的。同时,他们都是孤独的。所以,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它没有那种缺失的遗憾。但是什么是寂寞呢?寂寞是迫于无奈的这种虚无啊!然后百无聊赖之后,像困兽一样在自己的斗室当中踱来踱去,踱来踱去,想看书看不进去,想看电影看不进去,想打游戏没有心情,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这种焦灼的状态,好像要逃离凡笼一样。这个时候,有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这样的状态称作是寂寞。它跟孤独不是一码事,同时,孤独它是由思想带来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气质,我相信同学们有的时候能够在人群中能够一眼就识别出一个真正的圆满的圆融的孤独者。因为他周围笼罩着慈祥。他给人的感觉是娴静的,是淡定的。但是寂寞不一样,寂寞是由虚无引起的一种恐

惧。他往往是因为自己找不到伴,但是一个人又没法好好的自处,所以他表现得非常的焦灼,百无聊赖。同时孤独它是对环境是没有必然的要求的,孤独者可以身处闹市,孤独者可以被人群包围着,甚至很多时候孤独者是跟朋友们在一起,甚至很多时候孤独者就坐落在下面我们这个拥挤的教室当中的某一个座位上。孤独者对于环境没有刻意的要求,因为他是自己的一份心境,所以,即便是身处闹市,即便被人群包围,孤独者依然能够做到“和敬清寂”。无论何种环境,他可以与环境相和谐;无论周围是怎样的人群,他可以保持一份恰到好处的尊敬,但同时这绝对不影响他个人的清寂。“清”是清静,“寂”是冷寂。这四个字“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你要知道真正的茶道,如果你把它以为只不过是一道仪式,只不过是一套服饰,或者只不过是一种人们表现对于茶的敬爱的一种形式的话,那么你实在是太低估茶道了。茶道,茶道,是茶的道啊!道是什么?是真理。道是什么?真理是什么?是精神。所以“和敬清寂”是茶道的精神。它也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的精神,日本人之所以如此的崇尚茶道的原因就是日本的人口密度很高,这个整个国家极其繁荣,但是在这样一种繁荣的状态当中,他依然想再“和静”当中保持一份“清寂”,依然希望自己在繁华当中做一个孤独者,体验孤独独处之快感。所以,这才是孤独者。但是寂寞者不一样,寂寞是一种病,当你感觉自己是一个寂寞者的时候,你生病了,你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药方啊!这个药方是什么?是人群,是喧闹,是有人陪着你,或者说是社交。对于一个寂寞的人来说,社交是他最需要的。但是,在这里我也要非常冷酷的提醒大家:社交其实是非常廉价的。虽然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社交是很吸引人的:它意味着酒会,意味着精英,意味着优雅的微笑,意味着法式的问候。社交其实是很廉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廉价并不代表他没有价值,它有价值,只是它的价值不高。你仔细盘问一下自己你为什么要社交,而社交的动机是什么?社交的动机无非是两种。第一种是出于利益关系和将来

的实用关系,我要在这样的场合当中搭建我的人脉,所以他是一个功利的目的,实用的目的,每个人在其中都只不过一个结点,每个人在当中都只不过是一个被别人利用的工具和利用他人的一个工具。第二个目的那就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为什么?因为人跟人之间,你在社交的环境当中你接触的时间如此短促,你们的交谈如此的肤浅,怎么可能在彼此之间达到深刻的了解,又怎么可能认识到你之为你的价值之重大?怎么可能真正的成为朋友呢?所以,我要在这里提醒大家,寂寞者的累加,再多的寂寞者的集体它也逃不出寂寞的。就好像一件无意义的事,你把他重复一千遍他还是无意义的一样。一句没有价值的话你把他重复一千遍他也成不了真理啊!寂寞者的群体是逃不出寂寞本身的,所以人是需要孤独的,因为人在孤独的时候,在独处和自处的时候,你的这种精神的自由会还你一个真实的自由。同学们要知道,我们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是非常非常少的:你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时间很多时候由父母来支配,你也很认可;跟同学在一起的时候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跟哥们儿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时间是属于共同的;在教室里边上课的时候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的一部分时间是被我占用的;即便你一个人在自修教室里自修的时候你好像是alone 的状态了吧?你的时间是属于你的作业的,你的时间是属于你的专业的,属于你的功课的;退一万步说我一个人独居一个小屋子,我晚上所有的课都上完了。回到屋子里,这个时候我是孤独的吧?不,你会非常自然的打开你的电脑,开启你的msn,在这一瞬间你的时间属于任何别人但不属于你自己。它甚至属于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然后你说,没有啊,有的时候我会独自一个人出行啊,然后出行的时候在公共汽车上我就在盘算自己的思想啊!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的公共汽车上面,上海的公共汽车其实很糟糕,因为他有移动电视——彰显他的先进。但是,实际上他把我们的五官都占用了。它剥夺了你真正一点点唯一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便没有它,我们都有mp3,没有MP3,你也有掌上电脑。所以

你的每时每刻都在被不属于你的东西占用着。你仔细想想有多少时间是我自己的呢?有吗?很少。但是你如果不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你根本没有办法做到自如的生活,所以我们格外的需要孤独。因为在孤独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自如的生活。人跟人他很多时候就像两个国家一样,怎么这么说呢? 因为人应该保持一个适度的宽阔的自然的领土,并且在人跟人之间两个国家之间在我们的疆界之间还应该有一段中立的地带。这段中立的地带,我们把它称之为人与人之间的恰当距离。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因为你如果没有距离的话,你根本领略不了对方的美。如果两个人走得太近,两个人疆界直接相接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当你和一个人靠得太近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他被夸张的缺点或者被夸张的优点。但是,你却领略不到他的全貌。我们再可以举个例子,自己每天都照镜子,当你跟你的镜子离的太近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最多一张脸吧,你看不到自己人之为我的一个全貌。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你把两块石头往一个水池里面丢进去,如果这两块石头距离非常近的话,他们彼此会影响那种彼此之间那种美丽的涟漪,彼此之间已经不完整了,干扰了,破坏了。所以,很多时间我们都需要适当的距离,因为适当的距离会使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风景,适当的距离会使人跟人在距离之外产生思念。你要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的眼睛坏了我们的大事。很多人,我们看得见的时候我们对他的感知仅用视觉。但是,你会发现,当你看不见他的时候,你才可以动用自己全身的细胞去感受他,因为你怕忘掉他,他是如此重要,你不能忘掉他,但你看不见他,于是你就去怀想他,我们去惦记他,我们去思念他。当我们看得见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其他细胞都死亡了,我们只用眼睛在领略对方,这个或者那个。但是我们感受不到他的气息,感受不到它的磁场,不到他对我的影响,小别胜新婚我估计也就是这样的道理。记得我在加拿大的时候,因为跟中国距离很远的,那个时候,我才感觉到家人和国家

的重要。确实如此,人有的时候就这么贱,你只有到了国外之后你才会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的根原来就是死死的扎在了中国。我就是上海人,我家也在上海,但是因为工作的方便我是住在学校的宿舍。我并不常常回家,因为常常回家的话很多时间就要被母亲占用,被爸爸占用。所以当我在上海的时候,我跟我母亲见面和打电话其实不是很多,总觉得很方便要回家几十分钟就可以了,但是不是这样的。一旦我到了国外之后,我发现半年的时间当中我每天可以和妈妈一个小时的电话。为什么?太想她了。当我听到她的声音的时候。当我听到第一句中文。是“喂”而不是“hello”的时候,那种兴奋的感觉,无以言表,太想她了!那个时候,她说什么不重要,只要她在说,只要我耳朵里面是充斥的是我母亲的声音,我就觉得非常之满足。对于国家也是一样的,我们在中国的时候我们老觉得她这不好那儿不好,诸如此类的缺点可以罗列一大堆,如数家珍。但是,你真的到了国外到了到一个以非中国话为母语的地方,当你听到中国两个字的时候,你会颤抖的。即便不是听到中国你就听到China,关于China 的一切,你都会极其关心。有谁说一句China的不好,他就立刻变成了你的敌人。然后,因为我在神学院里边学习,神学院就有这么一个大的礼堂,礼堂的前排就是我所占的地方是各个国家在神学院的学生,所有的国家的国旗。然后当我们在神学院开完集体会议之后,每周有一次,开完之后,我们所有人都跑到前面去找我们的国旗,找完之后,当你拉着自己的国旗的时候,那种感觉你就会不知不觉另一只手就在五星。因为你好想她啊!那个时候,中国什么都好的,连缺点都是好的。这就是一种距离产生的一种思念,这是我们身在其中的时候最容易忽视的感觉。以至于我,我的几个同学其实很喜欢加拿大温哥华,如果让他们再在那里呆上一年半年的话,他们会很乐意。但是,我记得我几乎是逃回来的,逃也似的回来。那儿的空气非常好,水果非常好,天高云淡,蓝天白云,但是,那不是家。你没有这种家的感觉,你总觉得你做任何事情都会

碰到一个天花板,这个天花板就是没有家的感觉。有一种不着调没有根的感觉。所以,当我坐飞机做了很长时间回到上海之后,下了飞机,到了浦东机场,一出这个飞机。我就看外面灰蒙蒙的天,拥挤的人群,当时我心里就在想:就让我死在这个垃圾很多的地方吧!就死在这儿了。因为这是家啊!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你不知道要不是周围有这么多人,我很想跪下来吻一吻这个机场啊!那是我的家啊!我回家了!所以很多时候,这种距离就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爱,距离产生了这样的思念。但是你要知道,距离使人感觉到孤独,但是,拥挤它会使人与人之间丧失敬意。你看我们每天都穿梭在拥挤的街道上;我们在拥挤的教室里上课;我们拍着队拥挤的在食堂里吃饭;然后等到我们外出的时候,在地铁里或者公共汽车上拥挤的自己很难保证自己堂堂正正的站姿;每次都是凹造型凹得很辛苦啊。因为,我在本科的时候做过一份兼职是在淮海东路一个报社的记者。然后那个时候,去做兼职的时候,你要知道从复旦到那里有一部车,但是这部车因为路线长,所以每次人都特别多。而且,我去的时候肯定是上班高峰期嘛,因为我也是去上班。我每次上车的时候都觉得好像自己要去做鲜鱼罐头里的一条咸鱼一样,同时最严重的一次是他的车总共开了一小时,然后我的脸贴在玻璃上一小时,然后等我下车的时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我的脸还对称吗?就觉得这里已经凹进去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在一个拥挤的环境当中,这样拥挤的环境,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人与人之间都在互相干扰,都在互相打搅,就像我们这样的长条桌子,有一个人在抖脚的话,这一个长条桌子的人都会受他干扰。正因为这样的拥挤,所以才使得人与人之间你就缺失了敬意啊!而且,正因为我们不断需要的与人讲话,不是与同学讲话,就是与室友讲话;不是与室友讲话,就是在msn上讲话;正因为我们不断需要与别人讲话,所以我们很少有时间跟自己讲话的。正因为我们不停的被人包围着,被人群包围着,你要知道常常出现的东西就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我们很多时候

总想找一个远离喧嚣的地方,为什么?因为我们对人产生了疲劳,我们对人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产生了严重的疲劳,失去了儿童般的纯真的好奇心,而且拥挤很多时候它会带来喧闹,喧闹剥夺了我们的宁静,剥夺了我们的闲情。但是,你要知道人只有在宁静的状态当中,他才可能在闲情当中去欣赏他人之美,去欣赏生活之美,所以我们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孤独。因为,只有当你无需迫于无奈的跟人对话的时候,你才能够恢复跟自己的对话。只有当你不需要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你才会真正跟自己打交道。但是,人一旦跟自己对话的时候,人跟自己打交道的时候,人就是自我反思啊,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你要知道。人他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智慧。人也是在自我批判而不是在批判他人的过程当中展示了你的勇气。所以,自己何等重要——一个陪伴我一生的唯一的人。但是,我们往往疏忽了,那这就是一个孤独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很多人对于孤独者产生的一些误解。我们其实讨论过很多误解:比如说快乐跟开心之间是有区别的;比如说浪漫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虚伪浪漫,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乌托邦,浪漫是一种罕见的美丽和崇高甚至神圣的情感。而我们也要讨论一下孤独者,因为很多人认为孤独者应该是很无趣的,在这里要纠正一下,孤独者往往是极其有趣,极其丰富的人。因为它不是迫于无奈而陷入寂寞,这是他自我选择的一种自我消遣方式,你想一想,一个人能够保持孤独,一个人能够在孤独的状态当中始终自得其乐,这个人应该是一个多大的矿藏啊,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乐趣在不断的给自己的生活提供新鲜的资源,还有比这样的人更加有趣的吗?让你自己孤独的待上一天,你能保证你的这一天能够过得非常有情趣吗?孤独者是圆融状态,孤独者不是缺失状态。我认识一个老者,这个老者是一个音乐家,国家一级歌唱家,然后最早的时候第一次出现concert,就是那个专辑录音磁带的时候,就是他唱的歌。他

的一天我就觉得相当的孤独,但是相当的充实。早晨起得非常早,然后带着鸟笼就跑到复兴公园里去打太极拳了,他已经打了五十年太极拳了,杨式太极拳,然后打完太极拳之后呢,他就慢慢的遛着鸟去逸夫舞台去听京剧,那是很久以前啊,然后他的太太呢,就拎着菜篮子去菜市场去逛几圈,跟周围的邻居们互相聊聊天,等到中午京剧听完了,他摇头晃脑的就回到家里,然后跟太太一起吃午饭,吃完午饭之后,稍微眯它一会儿。起来之后,戴上巴拿马草帽,穿上背带裤,七十多岁了啊!戴上两个塑胶手套,培养他的花花草草。那个大便,在别人看来是很脏的东西,他视之如宝啊!然后就看着大便源源不断的输入到他的花草之中,这种欣喜之情,然后弄完之后,洗一把。洗一把之后,他的太太就开始端出来很多点心。然后两个人一边吃点心,不一定说话的。因为老夫老妻相处时间长了,就像空气一样,很多时候不一定说话。他可能在欣赏他的花花草草,琢磨着怎样把它养得更好,然后他的太太呢?在安静的给他纳布鞋,做一些针线活儿。然后下午的时候,两个人出去散步一圈。回来之后,吃完饭,吃完晚饭之后,两个人聊一会儿天,看会儿电视,吃完夜宵之后,睡觉。我就觉得这一切都很孤独啊!但是,这一切都很美好。我有一个复旦的同学,他也是个孤独者,挺有趣儿的。他本身并不富裕,很多学生并不富裕,他告诉我他的一种孤独的自处的自得其乐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出了复旦门之后,跳上任何一辆公交车,坐到底再坐回来。干什么呢?他手里拿着一个小本本,然后沿路的时候他就一直在找。原来这里有一个卖螺丝钉的店,原来这里是可以修车的,原来这里是专门卖地毯的,原来那里是专门卖纽扣的,然后就记了很多很多。他跟我说杨浦区大多数的车他都坐过了,他有时候还记得站什么的。所以有的时候有人在问这个traffic的时候,他总是会立刻就冒出来,因为他是经验之谈嘛。所以,虽然他不是上海人,但他要比我了解的多。这也是一种自我消遣的方式。所以,孤独者不是沦于寂寞。它是自我选择的这种消遣方式,自

得其乐,同时一个敢于孤独的人,一个真正的孤独者,他一定非常热爱思想。因为你能够使一个人始终充满情趣,始终保持创意,它的源头只有一个,唯一的一个,那就是思想。人是因为有了思想才成了人的。所以孤独者的快乐是思想者的快乐,因为思想的宽广。所以他的快乐非常的持久,就像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在宇宙当中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微粒,比起这个小小的微粒,比这个微粒更小的这个头脑,竟然能够思考整片宇宙思考,是多么的伟大。”同时如果大家有这种读书的快感,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这种交流的快感,你就会明白。孤独它是让思想者跟思想者的交流更加的畅通。我们很多时候在读书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自己渐渐地会有一种羽化的状态。这是个道家的名词,什么叫做羽化呢?自我已经消失了,自我消失在弥漫的空气当中。自我如羽毛一般飘起来,有一种物我两忘你我皆忘的一种境界。我们看书看到投入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对方说的不是他自己的话,对方说的是你心里一直想说却无从表达的话。我们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时不时经常会发现“啊it’s this!”他要么在描述我,要么说出了我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了那种交错时空的这种共鸣感,你原本有很多疑惑,这些疑惑就像尘封的角落一样,你基本上不去触碰它。因为触碰的结果你也得不到解决。但是就在这一瞬间,某一个前人智者,他一生的思考就让你能够一时间能够畅然的饮下,饮下的同时,你的这些尘封的角落全部都被点燃。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有的时候我们对于一个学科的热爱是从一本书被点燃的;有的时候我们对于一门课的热爱是被一个教室一堂课点燃的。这就是一种思想者与思想者之间畅通的交流,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美妙。所以一个真正的孤独者一定极其热爱思考,一定极其热爱读书。同时孤独者也应该喜欢冥想,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在冥想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在与自然对话,是在与我们的心灵与灵魂对话。你不要以为灵魂只是囚禁在我们皮囊之中啊!灵魂是弥漫的。当你快乐的时候,你能看到一株小草的

快乐,当你轻盈的时候你能看到一朵云朵的轻盈。因为我们的灵魂是弥漫的,所以当我们在冥想的时候,我们就是在于自己的灵魂在进行交流。让自己的灵魂能够弥漫的更远,能够过得更自由。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孤独者的有趣它一定是真实的有趣。人在面对自我的时候,你还在乔装打扮的话,那就是无可救药了。任何的模仿,任何的迎合,任何的乔装打扮,他所表现出来的有趣最终的根源只是乏味。因为它的真实无法有趣。所以他不得不用一种模仿或者迎合而使自己显得有趣而已。但显得只是显得,它跟真实相去甚远,你会发现一个人在自处的时候其实是蛮真实的。你一个人在宿舍的时候肯定是想干嘛就干嘛。突然间有一个人闯入了你的生活,一个室友进来了,你会发现表演由此开始。因为你不得不要跟他对话,你怕冷场,而这种对话其实是非自然的,其实是刻意的,这就是一种表演。我们的大城市往往就是充斥着这种虚假的繁华,虚假的快乐和感情上的矫揉造作。我们很多时候互相恭维着,用这种互相恭维来表现自己的谦虚,我们很多时候互相闲聊着,用闲聊来表现自己的优雅,品位,自己性格的温和。我们取悦着对方从而显得自己好像也很快乐,我们叹息着让自己感觉自己很善良。但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假的,大多数都是假的,因为它是一种自欺欺人,他没有真情实感在里面,这一些闲聊也好,恭维也好,叹息也好,取乐的过程当中也好,你既看不到思想,也看不到灵魂,这一切都是假的,这就是一种矫揉造作,就是一种矫情。但是你要知道,真实是最高的高贵。我记得艺术大师林丰年有一句话很著名,他说:“美不分领域,美不分区域,美只有真和假之分。真的就是美的,假的就是丑的。不管你假的伪装的显得有多美。”而且大家也知道,上海音乐学院前任的一个院长,包括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晓燕女士他在家里面就有一个横幅,是自我的一个警醒,四个字“以真为美”。我们不要认为假的可以显得很美,假的终究是假的,只有真的才可以变成美。甚至你要知道,我们在很多年老的人身上,你要知道有很多现实主义

的大师他们的很多艺术作品都是在表现老人的皱纹,老人的衰弱你以为他是在展现丑吗?不时的当我跟我们家的老者在一起的时候,我经常能够感觉到他们的脸因为他的衰老反而出现了更加柔和的线条。同学们我们都很年轻,我们的线条是饱满的,我们的线条有棱有角,但他们的线条是如此的柔和。而且他们的皱纹你仔细看的话,有的时候你会觉的很奇妙,为什么呢?你会觉得自然的刀工真的是很不错啊!能够把人的皱纹如此精确的表现出来。所以很多时候你要知道,你想想看一个衰老的女子,如果他还在进行浓妆艳抹的话,你不会认为那是美,有的时候他展示的反而是一种可怜,展示的反而是一种人性的悲哀。所以真实才是最高的美。美只有真和假之分,没有各种领域之分。而且我们知道“真善美”,“真”是“善”和“美”的一个前提,如果你没有“真”,这个“善”也是一种伪善,如果你没有“真”,那么这个“美“也是假的美。所以很多时候孤独是要我们在冷寂中去找寻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们中国人是没有这种祈祷祷告的传统的,我们认为那是一种宗教的信仰,但是我后来在跟别人接触的过程当中发现,你未必要从一个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祷告,祷告是什么意思?祷告很多时候是自己跟自己对话,自己对着一团虚空对话,在深夜的时候在四下无人的时候,在面对一片黑漆漆的夜晚的时候,你与自我对话。因为这是一个反观自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看到了很多你曾经忽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对你的性格塑造也许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借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一种自我在沉默中的冥想,这种冥想就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这是一种无声的祷告。同时第二个要纠正的是很对人认为孤独者是没有朋友的。这个绝对是滑天下之大稽啊!相反,只有拥有自我意识反观自身的人,你才可能有弥足珍贵的朋友。这话我就可以放在这里。只有孤独者才有可能有朋友。我会进一步作解释,同时在这之前先的纠正:朋友这个词很多的滥用。这个词已经被太多的滥用,被太多的误解,以至于我们脱口就会说:我们是朋友,跟你

是朋友,你经过我的允许了吗?就把我视为你的朋友。所以在这里必须要对朋友这个词进行一下纠正。第一,朋友不是酒友,朋友不是玩伴,朋友不是你寂寞时候的慰籍者,朋友不是你精神的庇护所,朋友不是你为了功利原因而搭建起来的人脉。如果有一个人在公开场合或者是跟你两个人在私人场合他能够很轻松的在跟你没见过几次面就说:“我们是朋友”。你要知道,第一,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跟本不知道朋友的含义,他没有朋友。第二种可能就是:那只是场面上的话,那只是偏偏小孩儿而已。朋友不是人脉,朋友不是玩伴,朋友不是酒友。这个可以理解。朋友不是你需要安慰时给你慰籍的人。朋友也不是你精神的庇护所,这两句话待会我会重新解释一下。同时朋友不是哄来哄去的一个人群啊!哄来哄去扎堆的人往往不是朋友,他们是一群寂寞的部落啊!几个寂寞的部落而已,所以扎堆的往往不是朋友。朋友不是对你的任何意见或观点都都持有赞同态度,显示出自己软弱的妥协。甚至在任何场合都能够为你打抱不平,能够盲目跟从的庸者。这样的人是跟班,他不是朋友。朋友,很多时候对你非常严厉,甚至对你近乎苛刻,朋友很多时候对你比你的敌人对你更加严格。因为他不忍心看着你继续堕落,还有一点就是朋友很少是一见如故的。你想想看:两个人之间要都是一见钟情都是如此困难,为什么朋友之间一见如故你就能够相信这种神话?有没有?有。但是什么叫神话,太少了啊!所以很少会有一见如故的朋友的。在这里,我们要着重强调一下:很多人都认为朋友是我们的精神庇护所。一旦我出现了无力承担的很多的烦恼很多的抱怨,我可以一股脑的不假思索的向朋友输出,让他给我分担。如果你现在对于朋友是这样一种状态的话,那我想提醒你,你是个非常自私自利的人,你应该鄙视你自己,因为你其实在本质上是在利用你的朋友。然后你说怎么会是利用呢?朋友不就是说我们应该无原则的相互扶持吗?无原则的相互分担吗?并非如此。你确实把你的朋友当成了一个工具,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在不替他思考的情况下,他成了

你的语言垃圾箱,情感垃圾桶。人生如此短暂!你跟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如此宝贵!你怎么可以如此滥用!而且你自己都觉得很烦恼的事情你为什么要加诸到对方身上,其实你也知道他也解决不了的。你明明自己很痛苦为什么还要对方陪着你一起痛苦!这难道是出于对朋友的爱吗?这就是一种利用啊!不知不觉之中,朋友就成了你的语言垃圾箱,抱怨是一种毒气啊!抱怨是一种债务,你是把这种债务交给别人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推卸。你其实压根没有想到过朋友,他不应该是这么用的,因为朋友是无用的。我们曾经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讲过复旦的精神叫做“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说到了这个无用,无用就是无功利之用。你之所以叫朋友,并不是因为朋友有用,“用”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的思路。我们讨论任何东西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它有什么用?我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第一个就是他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样的用。你想啊!中国人对佛对偶像对于宗教都是一样的,“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殿是什么?是佛教的寺庙佛殿。你没有什么事你都不会去看看佛啊!你一旦要去看佛的时候要么就是你要搞签证了,要么是你处于人生中的困境了,你需要他的保佑了,其实这就是一种利用啊!你需要他的时候你就用他一下,你用不到他的时候他就不存在了,临时抱佛脚,你看我们有多少俗语都是在讲我们中国人的这个功利之用啊!而且大家在评价好的老师的时候是怎么评价的呢?多半是第一猜题准,第二给分高。如果你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话那他就是个好老师。他不在乎你的精神有多么的丰厚,你是不是在分享你的精神财富,为什么猜题准给分高,很有用啊!但是我要在这里纠正:朋友是无用的。我们之所以要交朋友不是要去利用他,不是为了我们需要安慰的时候他们来安慰一下我们,这也是种用,不是要一个安全的宣泄渠道。因为我不能够跟别人宣泄,所以我把朋友当成是一个安全的宣泄渠道,我可以一股脑的想你宣泄很多的不良情绪,这也是种用。朋友,不是为了索取;朋友,相反是为了奉献。你之所以要交朋友的原因是因为你有那么多的爱要奉献,是

因为你要付出。我们之所以去交朋友不是为了被爱而是为了去爱别人。为什么要爱他?因为这个人让你感受到了精神上从未有过的默契感。他不是你的亲人,跟你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你跟他在同一个问题上经常能够碰撞出这种精神上的默契感。朋友如空气,朋友如水啊!这是我的一个朋友总结的,他说:“并不时常想起,但却无处不在。”这就是朋友。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同在感,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而且人有的时候很奇妙,当你真的在实际生活中出现危机的时候,很多时候你不会找朋友帮忙,你反而会找一些跟你利益关系比较近的人帮忙,我们很少会向朋友借钱;我们很少会让朋友帮我们找工作;我们很少会让朋友出面去解决很困难的去撸平很困难的困境。为什么?因为友情跟爱情一样,它是如此的晶莹通透,它是如此的纯洁美丽,你有的时候真的是不大忍心,不大希望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让你的朋友承担起一些功利之用。我们之所以交朋友是因为爱,爱他就不要在不必要的时候给他麻烦。同学们一定要记住,爱不是说我要给你什么好东西,不断的给你礼物,给你说好话。爱他就不要给他制造麻烦,爱他就不要让他多为你操心,相信各位都是很爱父母的。这个原则同样适用爱你的父母。最关键的一点不要让他们替你太操心,不要在不必要的时候去增添他们的烦恼,对朋友也是一样,我们对于自己爱的人通常都不愿他去承担任何功利之用,我们对父母也是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希望父母出面帮我们去撸平很多的困境,因为他们已经为我们做的太多了,很多时候我们也不希望在友情当中掺入任何非友情的非质朴的要素。“君子之交淡如水”什么叫淡如水?并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是如此重要,但我却不会让她承担任何功利之用。无需任何感官的刺激,既然君子之交淡如水,就不要拿太多的颜料把他给搞昏了,所以在这里要总结一下,朋友不是试用品啊!不是lifedaily啊!朋友是奢侈品,什么叫奢侈品?你一旦拥有它你就感觉到心满意足,你对他没有任何实用性的要求,你什么也不用做。当我出现危机的时候你

不需要做任何事,你只要陪着我。这个时候也许只是相互握手,但是那已经足够了。这样的精神上的默契和同在感已经足够了。我知道我一点也不寂寞,一点也不孤独,有你在我就不孤独。所以朋友是一种奢侈品,如果你所谓的朋友只不过是你想用的时候要用一下的话你是个工具主义者,你不会有朋友的。因为真正的朋友他从来都是违背任何工具理性的。他从来都是违背人和世俗的使用的目的的。所以你想要朋友首先要抛弃掉这样的一种有用的想法,同时我们要纠正一下:朋友的前提是真诚。什么叫真诚?真诚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做你自己。在平等的原则下,我可以按照我自己的原则行事说话,同时我有的时候可以不需言语,安静的思考。而他在我的面前他同样可以做他自己,我认可他可以去按照他的意愿去行事。我不强加任何原则,甚至有的时候他无需说话,他在我面前可以只是安静的思考。所以衡量一段友谊一个最好的标准就是你跟你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心里面感觉到非常的满足,比满足更高的是安宁,你没有任何需要刻意去做的行为,没有任何不得不要说的话,没有需要打破冷场而非要有的热情。那个时候你的感觉只是满足而安宁,这就是朋友给你的效果。同时朋友带来的绝对不是热闹的人气来让我们驱散寂寞,朋友真正做到的是让我们更好更充实更美丽的去领会独处的快乐。然后你就会感觉很奇怪,明明跟朋友在一起怎么会是独处呢?跟朋友在一起所享受到的独处的快乐有的时候远远超过一个的独处。怎么去理解呢?我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有得时候会有一丝不安,有的时候会有一丝怀疑,哎呀!我一个人呆了多少时间,有点恍惚,是不是课已经上了多少?是不是一晃一年过去了?有的时候人就是会出现这种恍惚。然后当你一个人呆的时间太长你会扪心自问:这世界上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我得赶快出去找点人气,要不然的话我不知道这世界是不是还在运作着。这是一个人的独处所呆了的一种怀疑,不安的感觉。但是你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绝对安全,绝对宽松,你们之间是如此的安宁,你们之间是如

此的契合,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有的时候无需语言的交流。同学们要记住:人跟人之间的交流语言是最低档次。当人需要说话才能沟通的时候,你们俩的关系很远。说话的声音越大你们的关系越远,所以人跟人之间的交流的最低档次是语言。真正两个人关系非常亲密,两个人真正达到你知我知你侬我侬的时候,一个眼神足矣,一个握手足矣。所以你跟真正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无需语言的交流,你无须刻意的任何矫饰,你无须动作,因为朋友就是健康而安宁的空气,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安宁但不冷清。所以朋友之间它是一种相互的信赖,一种相互得了解而构成的一种轻松的宽松的氛围。在这里要解释一个概念叫做“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朋友之间应该有“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这句话怎么解释?这个同情。我们不要把它跟可怜放在一起,它们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同”的意思是感同身受,“情”的意思是情感。什么叫做同情?就是你所经历的苦难正如我所经历的苦难,我感同身受。佛家所说的慈悲心指的就是同情啊!同体大悲啊!这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悲哀就如同我本人发生的悲哀一样,这时候就是一个慈悲的心肠,这个时候就是一种同情。跟朋友之间就是这样一种“同情的理解”。你们是基于相互理解所建立的一种相互的同情,当你有的时候你拒绝我的时候,我不会以之为然,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做,我知道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这就是一个给予理解之上的同情,给予同情之上的理解,朋友之间就应该是这种关系。你们互相共存着却不会有相互的干扰,这跟空气一样。我们跟空气无时无刻不在共存,但是它从来都不会对我们有任何的干扰。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跟朋友共度一个下午也许只说两三句话。我跟我的很多朋友不常常见面,因为大家事情都很多。但是通常情况下,没过几个月都会聚一次。然后我有一个朋友有一个小屋,我在他的小屋里一个下午。我去了之后,他占着一个座位,我坐着一个沙发,每个人一个台灯,每个人一个毯子,每个人一本书。然后必要的时候他去冲一杯咖啡或者我去拿点

什么吃的。一个下午都没有说几句话,但是我没有感觉到有任何的拘束,是一种很安宁的感觉。在那个时候如果你看着窗外这种泛白的阳光,如果你想落泪你就落泪吧!你不会有任何尴尬,因为他对你有这种理解的同情,他知道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同情,他能理解。你知道人跟人之间说话很多时候很费力的。一点就是当你说了一句话你还得去向对方去不断的解释你为什么这么说,当一个笑话被解释一遍的时候它已经失去了它的笑料了,所以解释是一个很讨厌的事情。但是什么样的情况下人跟人之间的交流无须解释呢?那就是一种理解的同情和一种同情的理解更朋友之间就是如此。而且我也要提一句:在我们每年毕业时节啊,是学校最热闹的时候,砸瓶子的也有,狂欢自然是不用说了,每年都有几个人被送到医院(因为酒精中毒)然后我也见过别人抱着电线杆在哪儿又哭又闹,然后也见过在窗下吼叫着求爱的。但是我想告诉大家:这样的毕业告别的方式,它是如此的非复旦,它根本不应该是复旦的。这样的一种无用的气息,因为它是一种语言的暴力,它是一种行为的暴力,它是一种对他人的粗暴的暴力,或者是对自己的一种简单的暴力。我们复旦的同学不应该如此,因为真正的告别似乎应该有更多的纪念,似乎应该有更多的怀想,似乎应该有更多的回味的空间。我有两个同学,他们是好朋友,在毕业之前第二天就要告别了,然后两个人就跑到公会烫的草坪上,在哪里躺下一起看星星然后偶尔聊几句,一切都是如此安宁,远处还有人在草坪上谈着吉他。到了凌晨的时候,两个人互相拥抱分手了,我觉得这样的方式也许更加的复旦话吧,更适合我们诗意的栖居的状态。你要真正做广告的时候也是能够用这种喧嚣和语言的暴力来做广告,它完全属于一种没有文化没有教养的状态,我希望我们复旦的同学不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前段时间我也看一本书:就是两个朋友他们有二十五年没有见面,是两个国外的教授。二十五年之后见面的时候两个人都老了,其中有一个人失聪了,耳朵听不见了,另一个人他得了ALLS,就是霍金的那个病,

所以他说不出话来了,然后当她们俩见面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很奇怪他们该如何交流,一个听不见了,一个说不出了,他们握手。这一次握手表达了他们所有的思念和情感,这样的一次握手能够将这份友谊带向永恒,这是一种安宁的状态,这是一种不被干扰的心灵的明艳的状态。而且要告诉大家真正的朋友跟朋友的相聚跟朋友的分享他一定是二人世界的。我是有根据的。很少有三个人能够交谈的有滋有味的。为什么?你想想看,两个人要找到一个共同的能够打开心扉的话题已经不容易了,你要找到三个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那就更难了,同时两个人交流的时候你可以非常的自然,你可以无须刻意。但是你要知道如果三个人交谈的话,其中必然有一个人他此时或者彼时是游离在你们的话题之外的,然后其余两个人出于友好还得把他揽进这个话题,还得去刻意的去说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一旦这种刻意加入进去的时候,人跟人之间的对话,人跟人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真诚了。真诚是无须矫饰,无须刻意的。哪怕你的这种刻意是善意的,它也是违背真诚的。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说只能有两个朋友,你可以跟A是朋友,跟B是朋友,但是我们曾经说过跟人交谈的最好状态是当我跟你交谈的时候。我的眼里,我的世界里只有你,这才是朋友之间最好的交流。同时还要提醒大家:友情之美乃是人的灵魂之美,但是灵魂之美必然是需要时间的磨练,必然是需要生活的考验。在这里所以要说明的是同学们千万不要轻易断言: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很难说的。是不是朋友很难说的,因为时间也许太短也许现实缺乏考验,我们彼此了解得不太深刻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对方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对方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对方的品性个性到底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可能成为挚友呢?所以不要忽略时间的功能,也不要低估了时间的犀利,很多时候我们太心急,我们总希望急功近利的在督促的时间当中的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是朋友。好像从此以后我们就不在成长了,不再变化了,真

2015年北京大学哲学辅修、双学位招生简章、专业目录(新)(1)

哲学系哲学辅修、双学位专业 1.培养目标: 通过二至三年的系统教育,使修读哲学辅修、双学位的学生掌握哲学的基本理论和较丰富的哲学史、哲学分支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的哲学思维能力和人生价值识别能力,促使他们人生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招生对象 在校本科学生(专科起点本科除外)修满第一年全部课程,没有不及格课程且平均学分绩点在2.0以上,学有余力,思想品德好,在原系未受任何处分,对哲学专业有特别兴趣并有一定基础者,可申请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2015年接受2013级和2014级在校学生报名。 3.学分 双学位:50学分 辅修:30学分 4.学历与学位 以学校相关规定为准。 5.课程设置 不单独开班,采取自由选课方式。 基础必修课(12学分,双学位和辅修均必修): 哲学导论(2学分) 宗教学导论(2学分) 中国哲学史(上)(下)(4学分) 西方哲学史(上)(下)(4学分) 类型必修课(18学分,双学位和辅修均必修): 哲学基础类课程(2学分) 中国哲学类课程(4学分) 西方哲学类课程(4学分) 伦理学类课程(2学分) 美学类课程(2学分)

宗教学类(2学分) 科技哲学类课程(2学分) 学位论文4学分(双学位大四上,大三下选导师) 任选课16学分(双学位) 6.收费标准 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本年级为每学分100元,在每学期注册时按选课学分数,开条统一到学校财务部办理。选退课时间同主修专业时间一致,学期中途无法退课,所交学费一律不退。 7.报名方法时间、地点 在学校规定的报名时间内所在院系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申请表》,经院长/系主任审核批准后,连同下载空表填写的《北京大学辅修双学位学籍表》交哲学系审批。 8. 招生人数:50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 2015年4月8日

陈果老师上课笔记

昨天很幸运地看到了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讲课视频,她讲的东西一次次地震撼着我的灵魂,一次次得激起我的共鸣,同时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帮我解决了很多困扰。下面是我听课时候做的一些笔记,很长,但我很期望,很真诚的期望大家能够抽时间看完,绝对受益匪浅,并且我期望我们能够努力去做到这些,去落实到行动上去。这笔记昨晚从九点多一直搞到夜里一点半,整理出来,给大家也是给我自己的。我们处在同一个年代,我们的圈子是有交集的,我们是有缘的。这个年代是如此的浮躁,如此的急功近利,越是这样,下面的东西越需要我们去了解,去理解,去思考,去实践,去反省。同时我很乐意,很期待有人跟我交流这些,一起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去探索真理。不喜欢看文字的,我这边有个视频链接 (https://www.doczj.com/doc/537198294.html,/show/f0xkSsBJvPbTFhAm.html) 笔记内容: 关怀是在你的生活当中让你感受到快乐的事情 孤独和寂寞不是一回事浪漫不是乌托邦是一种罕见的神圣的情感 朋友不是为了索取朋友是为了奉献交朋友的原因是因为我有这么多的爱要奉 献我是"富足"的 关怀不要背离关怀的本意不要急于关怀 善于关怀的人首先自己要“富足”天助自助者关怀的对象是人其中包括自己 爱人如爱己只有你自己的一切变得“富足” 你才能去关怀没有功利目的的去关 怀这就是自爱自爱和自私也是两码事 包容别人也要包容自己一旦对抗就出现不自由和解才会达到自由 1. 孤独和朋友篇: 孤独和寂寞是两回事 孤独是一种圆融的高贵寂寞是无所适从的可怜 孤独是一份心境 孤独者可以做到和敬清寂。日本的茶道就是如此道是真理,是精神。日本人讲究茶道是因为日本人口密度大,很多人需要空间和思想去孤独 繁华中的孤独和寂寞不同寂寞是一种病需要社交 其实社交是廉价的有价值价值不高而已以功利为目的每个人在其中都只不过是个结点每个人都只是被他人利用的工具和利用他人的一个工具社交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那些所谓的社交活动时间短了解肤浅你无法从中理解自己真正的价值

西方哲学导论课程心得

西方哲学导论课程心得 西方哲学导论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乐趣,学会了许多看待问题的方法,对待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技巧等。总之,受益匪浅! 记得起初老师讲什么是哲学的时候,我是迷惑的,同时内心也是好奇的。老师说哲学词源学解释是Philosophy,爱智慧的意思,哲学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追求和热爱。这显然和我以前的理解是大相庭径的。 老师又问中国人爱智慧吗? 这个问题相信我们的同学的回答都是一致并且肯定的,但是老师给我们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当时我是不能理解的。因为我想从古至今,中国人才济济,人才辈出,怎么会不爱智慧呢?于是大家便纷纷列举爱智慧的人物,像老子,孔子,诸葛亮等。实际我在心里比较佩服书里描写的诸葛亮,他是那么的绝顶聪明,举世无双,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精通各种兵法等。但老师却说他那不是爱智慧,最多算是个匠工,这我就纳闷了。难道就连诸葛亮也不爱智慧,没智慧?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才有所恍悟,哲学果然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我从此便更喜欢哲学这门课了。 哲学脱胎于宗教与神话,世界各民族都有宗教与神话,但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哲学的三大起源民族是中国,印度,希腊。印度哲学与宗教联系最为紧密,是对宗教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精致思辨和系统论证。希腊哲学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中国哲学与宗教处

于若即若离,无可无不可的关系。 哲学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基于有限的经验世界,导向无限的超验世界。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神学。哲学有他的分支学科,有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等。 本体论即关于“being” 的理论,又译为“存在论”、“是论”、“有论”。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庄周梦蝶,蝶梦庄周,方知梦也,不知其梦也”,觉得这样的境界实在是太美妙了。 认识论即关于知识的理论,什么是知识?知识与见解有何不同?知识需要确定性吗?或者,如果某物并非被确定无疑,它是否可知?知识实际上存在吗?我们是不是必须仅满足于见解?如果知识存在的话,我们如何获得它?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逻辑学是一门有效推理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创立了这门学说,它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研究。研究什么样的论证“形式”才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本身与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真是假没有关系,与论证所采用的论据也没有关系。其中“白马非马”令我印象深刻,即这是一个概念大小的问题,白马特指白色毛的马,而马是一个物种的宽泛概念,听完老师的解释我有种涣然冰释的感觉。 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没有道德责任或义务这类的东西在束缚我们?也就是说,有些事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做的?有些道德观点要比其他道德观点“好”吗?还是说,所有的道德观点都是一样正确,或者,都一样不正确?价值观是绝对的吗?或者,价值观是否与时间和地点有关?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非

复旦大学哲学导论复习题

复旦大学哲学导论复习题(适用于王德峰版): 1、如何理解“哲学”(定义、作用) 哲学之为何物?以现在术语说之,宇宙论:目的在于求一“对于世界的道理”(A Theory ofWorld);人生论:在于求一“对于人生的道理”(A Theory of Life);知识论:在于求一“对于知识的道理”(A Theory of Knowkedge)。人生哲学应该研究人究竟是什么,人究竟该怎么活,其根本问题即伦理学中关于“善”的解答。 2、哲学思维的特点 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学是研究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对人类所有知识进行高度抽象的总结,目的在于获得真理。真理具有相对性: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的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批判性地继承。真理是对事物的概括,若应用到具体事物就要具体分析,反过来用其丰富充实真理本身,这是反思。 3、什么是本体论?什么是形而上学? 何谓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从巴门尼德开始,哲学研究存在,而不再研究存在者。黑格尔说:“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开始了”。追问“存在是什么”,Sein(being)就被当作了一个对象性范畴加以探究。关于存在问题的范畴体系称为Ontologie(本体论)。所谓Ontologie,就是以希腊文On(拉丁文ens,英文Being,德文Sein)为核心范畴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范畴构成的具有形而上特征的理论体系,通常被译为“本体论”、“存在论”。以Ontologie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称为“形而上学”。 4、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特征 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古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是探讨phusis 自然、本性;古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基本性质是朴素直观的辩证性,他们从经验观察出发 是自然为神圣的、自我涌现的、活生生的有机整体,试图以知识来说明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的统一性;论断上的绝对主义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形态,这里的绝对主义是相对于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而言的,意指绝对地肯定或绝对地否定,它的论断主要是宇宙论或本体论上的,而不是认识论上的;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神学”不分是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古希腊哲学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古希腊哲学是奴隶主的世界观。 5、为什么说苏格拉底使古希腊哲学的思考方式发生了转变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使古希腊哲学发生转向,即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哲学。苏格拉底发展了古希腊的辩证法。他之前的哲学叫自然哲学,是以研究客观自然界为对象的。都是独断宣称的提出自己的学说的。后人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认为自然界不可知,因而转向研究人自身。苏格拉底喜欢和人讨论问题,追问概念的的定义。比如什么是美、什么是正义等等,有人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就是从研究自然转到研究人自身。在思维方式上对概念的辨析定义和前面的哲学家有了很大的不同。虽然之前爱莉娅学派等哲学家和智者学派的哲学家也都比较注重对概念的辨析定义,但是在苏格拉底这里开始发生明显的转变。 6、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北京大学哲学系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号:02330000 新课号:PHI-0-000 课程名称:哲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开课学期:秋季 周学时:2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一、基本目的 在东西方交叉视野中,展示哲学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哲学思维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哲学之门。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此课程阐释东西方哲理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点,以作为初学哲学者的入门之阶。将以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哲学”的含义,终极实在,知识论,伦理学[人生论],政治哲学等)为讨论的着眼点,看东西方古今哲人们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相互关系。揭示问题与争论的要点与难点,呈现哲理思维的天趣,开阔从学者对于世界多种文明和精神境界的理解视野。教学安排: (一)什么是哲学?东西方哲人与哲理思维基本取向的对比(二讲) 阅读材料: (1)《西哲选》15-17,21-25,29;61-65,68-71(苏),83-90(哲学家);119-120(亚);361-365(笛)。 (2)《资料》423-425(泰利士),399-402(普罗塔哥拉),426-428(毕达哥拉斯)。(3)《论语》2.4;7(述而);9(子罕);5.28 (好学),11.26(吾与点也)。[《附加材料》74左;86;86-3-86-5; 82左,缺11.26] (4)《老子》10,15,20。[《资料》147左,150右,155左] (5)《庄子》6(大宗师)。[《资料》197左-202左] (6)《史记·孔子世家》、《老庄申韩列传》。[《资料》355-382] 思考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特点(比如它与宗教与科学的区别)?举出哲学问题的例子。(2)西方传统哲学的门类。 *(3)西方早期哲学家的特点(起码举两个例子)。苏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家吗?为什么? *(4)孔子、老子、庄子和释迦牟尼为人为学的特点(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 *(5)中西哲学思想特点的参比。 (6)试思产生中西印哲学不同特点的原因。 (二)终极实在——古代西方、中国与印度的有关思想(三讲) 阅读材料: (1)《西哲选》18-20(毕);30-34(巴);34-37(芝);47-48(德);72-74;83-93(柏);122-125(亚),133-145(亚);211-219(柏罗丁,奥)。 (2)《书经》康诰,召诰。《国语》:周语上:伯阳父论地震;郑语:史伯论和同;越语下:范蠡论天时人事。[《资料》10-22;58,61-71左] 《周易》:乾、坤、屯、蒙、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剥、复、井、革、震、

(整理)复旦大学陈果老师思修课程.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思修课程爱情部分录音整理完来源:李杨的日志 日志整理自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思修课程的爱情部分。本人手打。 当一个人面对爱情的时候能够做到潇洒,洒脱,我的解释是,你尚未情到浓处。当你面对真爱的时候。 初恋是重要的,是不是因为它是第一次,所以特别重要?是不是意味着你的第二任,第三任恋爱对象就要比你的初恋情人更为逊色,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我们说初恋是重要的,是因为在此之前你的恋爱史是空白,有了初恋,你的爱情序幕由此揭开。更为重要的是,你的初恋情人,TA的恋爱态度,直接的导致了你的恋爱观的产生和形成。所以当很多同学的初恋失败的时候,你会发现TA的爱情观是扭曲的,要么他就认为世界上没有真爱,干脆大家就玩玩算了;要么认为世界上有真爱,但那属于别人,不属于我,因为那太难了。 恋爱失败并不可怕,恋爱观失败才可怕。 接下来我会罗列几个在爱情领域纷繁芜杂,容易让人搞不清楚的混淆之处,但是我在罗列的过程当中,这些问题都具有我们时代精神的标签,它是我们的时代性所规定出来的。所以,我也不能免俗,当我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它们同时也是我个人的困惑。 首先第一个最容易混淆的是“爱”与“被爱”。当我备课备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下面肯定有同学心里在想,老师,如果你说我搞不清楚爱和喜欢也许很正常,然后我搞不清楚友情跟爱情的初级阶段也很正常,但是如果你说我搞不清楚爱与被爱,要么我高估了你,要么你低估了我。确实是这样,从字面来看,爱和被爱太容易搞清楚了,但是一旦当人们陷入爱情,一旦当人们进行爱情的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是搞不清楚的。而且更夸张的是搞不清楚爱与被爱,它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性,它几乎是每一个时代的通病。 怎么回事呢?就比如说当我们陷入爱情的时候,很少有人会考虑如下的几个问题。那就是,我怎么样才能真正的去爱我的女朋友或男朋友;怎么样才能够恰当的,恰到好处的去关心到TA;TA需要什么样的感情,我能不能提供。或者也很少有人会考虑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在爱情当中,让我自己变的更加豁达,变得更加大气,更加大度,让我更懂得尊重,更懂得包容,更懂得关心,更懂得奉献。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恋爱中的你,或者还未进入恋爱的你,当你碰到爱情的时候,你会怎么去思考。这些问题你真的会去考虑吗? 但是大多数人,有下列的问题,是必然会去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够使TA只爱我;第二是,如何才能使TA更爱我;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才能使大家都爱我,这个问题很正常,你不要认为那是贪心,因为每一个人,你在社交活动当中,你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让大家更喜欢你。至少在制造你被爱的可能性;第四个问题是,如何才能让我自己成为爱的宠儿,被爱包围着。大多数同学在碰到爱情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们很容易的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爱的问题,已经转变成了一个被爱的问题。这样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把爱比成是一种服务的话,那么大多数在恋爱中的人很少去考虑,如何为别人提供良好的服务;如何去为TA分忧解难;如何在TA众叛亲离的时候,基于我对他深刻的了解,我始终给予TA坚定地默默地支持和关怀。我们很少去提供这样的服务,但是我们经常会需要别人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服务,这又是一个被爱的问题。于是乎,为了让人们更爱自己,为了让自己更讨人喜爱,所以我们大家都努力着,使自己显得更可爱。怎么样使自己显得更可爱?那就是使自己更符合大众文化的普遍口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哲学”概念的一些看法;了解柏拉图、孟子、阿奎那、朱熹的简单生平,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引导下的政治观点。 2.通过对科学、哲学、宗教等学科特点的比较,理解哲学在人类精神文明中重要而独特的地位;通过了解四位哲学家所处历史背景,理解其哲学思想的特性以及由此引导的政治思想的必然性,深切地理解中西文化不同的特质。 3.课文所列四位哲学家,不但有对于人生、宇宙的看法,也有相当的政治思想与抱负,他们心怀对于人类的人文与终极关怀,悲天悯人,应该让学生感悟这种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人生、社会,关怀人类。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位中外哲学家的主要理论,特别注重其治国方略。 难点: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说明: 1.在中西不同的文化和政治氛围下,产生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哲学家们将自己的哲学观点移植于对社会、国家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治国方略。可见,哲学并非超脱于文明史之外的人类臆想,其落脚点与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相同,即关怀人类,关怀文明,故为本课重点。 2.历代哲学家对于人类与人类社会命运的思考,对于社会理想的憧憬美好,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人类理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人类智慧的力量源泉,这就是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古希腊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理念世界”这一概念,这些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给学生列出一些关于“哲学”一词的概念,请他们谈“哲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哲学”的概念:“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

社会科学哲学导论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 Introduction 社会科学哲学导论 授课老师:唐世平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周一晚,18.30-21.00 对社会科学哲学有基本的了解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必要基础。本课程为那些需要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博士生和准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硕士生提供基本的社会科学研究训练(即,本体论和认知论)。学生将不仅将了解到目前社会科学哲学的前沿理解,还会有机会理解目前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哲学原因。 课程的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读完150页左右的材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每一次课,老师都会事先给出几个问题。每一节课开始,老师会对这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之后是学生回答问题(每一位学生15-20分钟)。然后是讨论。 “Adopt a shallow philosophy and you’ll engage in superfi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基于肤浅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你就只会从事肤浅的科学研究。”】 (Mario Bunge 1997, p. 425) 必读书目(如果你想做好的研究,请购买这些书的中译本,先翻一翻) 1.Karl Popper. 1959.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London: Routledge, 200 2. (卡尔·波普,《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2.Thomas Kuhn,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Imre Lakatos. 1978.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https://www.doczj.com/doc/537198294.html,rry Laudan, 1977. Progress and its Problem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拉里·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5.Paul Feyerabend, 2010. Against Method. 4th edition, London: Verso.(保罗·法伊 尔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周忠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6.Paul Feyerabend, 1979. Science in a Free Societ y. London: Routledge(保罗·法 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兰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7.Peter L. Berger and Thomas Luckmann, 196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Penguin. (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复旦女神教师陈果的幸福哲学课

复旦女神教师陈果的幸福哲学课: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最近,这位复旦大学女教师授课的视频在网上频频爆红。她高挑、干练,一手夹着粉笔,一手插裤袋,霸气侧漏、侃侃而谈。 她名叫“陈果”,1981年出生,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哲学博士、副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 有人爱上她的口才,有人爱上她的思想。 她曾是女博士,也是复旦校园里着名的“模特姐姐”。 比起貌美,圆熟通透的智慧更值得叫好。这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精神思考,是一名有阅历的高知女性真正的人生沉淀。 01 陈果谈自信 我很喜欢一句话:“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我觉得这也是活到一定最高境界了。 什么叫“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在不干扰别人的情况下,在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情况下,其实真不必那么看重别人的想法,不必那么看重别人的意见。 如果你的自由干扰了别人,这不行,如果你的自由影响到了别人的自由,那不行,如果你的自由是不道德的,那不行,在复旦有一个自由的规定,只要你不影响别人,随你怎么变态。

所以为什么叫“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有一个前提条件,不要影响别人,不要干扰别人的自由,不要给别人添麻烦,逗号,然后做你自己。做真实的你,活出真实的你,率性一点,自然一点,从容一点,真实一点,你会更快乐。 很多年以前,我有个学生,是个研究生,我正在食堂吃饭,他坐过来,他问我一个问题,他说,陈果啊,你说别人喜欢你和你自己喜欢你,哪个更重要?当时我记得我对他的回答是:“都很重要。” 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 我希望大家了解一个真相一个事实:不管你活成什么样,不管你多优秀,多完美,总有人喜欢你,总有人不喜欢你。哪怕你很糟糕,也总有人喜欢你,总有人不喜欢你,然后你说你完美到像耶稣、苏格拉底那样,不照样被人弄死了吗?这么完美的一个人,最后还不是又被人害死了吗?还不是又有人不喜欢他,对他恨之入骨啊?你活得能像耶稣、苏格拉底这么完美吗?不可能的啊!所以请你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不管你活成什么样,总有人喜欢你,总有人不喜欢你。 结论是当你活成你自己,当你活成真实的你自己,还是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是,你会更喜欢你自己当你活成真实的你,你有很多缺点,人都有很多缺点,当你活成真实的你,还是会有一部分人喜欢你,还是会有一部分人不喜欢你,但是喜欢你的人里面多了一个很重要的人,你会喜欢你自己,这是一件非常非常美好的事情。 一个人喜欢他自己是一件非常非常美好的事情。 当你喜欢你自己的时候,你才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自信,散发出一种自由。 什么叫自信?自己相信自己才叫自信啊,我们现在很多人所谓的自信都是他人相信我,我才自信,你们觉得我好,你们觉得我厉害,哇我出现的时候,你们都鼓掌,啊然后我的自信来了,这个怎么能叫自信?这不叫他信

北大哲学课程

北京大学哲学课程书目 (2008-10-23 15:57:22) 转载 标签: 杂谈 (2006-06-25 10:02:38) A中国佛教史 《佛教史》任继愈主编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澂著 《中国佛教史》(1—3卷)任继愈主编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澂著 《中国佛教》(1—5册)中国佛教协会编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王森著 《佛教经籍选编》任继愈选编李富华校注 《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王宗昱等编著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1—3卷)石峻楼宇烈等编 B西方哲学史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C自然哲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Nature 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D人学概论 E如何理解宗教 夏普:《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奥托:《论“神圣”》,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F佛教原著选读(下) 王宗昱、李四龙等编《中国宗教名著导读(佛道教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周叔迦《牟子丛残新编》 曹虹《慧远评传》 许抗生《僧肇评传》 郭朋《坛经对勘》 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G本体论研究 Studies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经典语录大全

1.什么是孤独?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 2.什么是寂寞?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3.人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益需要建造人脉,这仅仅是互为功利(确实有用,不过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还有一种是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这是廉价的交往。 4.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5.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也就是淡定,我理解为一种无上菩提的境界)。 6.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 7.他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 8.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 9.真正的朋友是二人世界。我们很安静,但是不冷清。多一个人就难免会有不能共同讨论的话题,这就是一种分心,从一种不设防变成了一种社交。三个人的世界太拥挤。

10.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 11.如果你把朋友当做了男女朋友的备用,那你就侮辱了友情和爱情。 12.跟朋友在一起也是一种孤独。但是这种孤独更美好,会比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自如。因为真正的朋友全然不设防。 13.朋友是奢侈品,奢侈的东西都是不实用的东西(黄金、美女)。这种东西拥有了就该满足,因为真正的朋友,除了友情,什么也不能给你。 14.朋友不是附庸,不会只有赞同、妥协。朋友在现实中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5.有些所谓的倾诉、出气筒,都是语言暴力。不该以“这是对朋友的信任”为借口。这是对友情的滥用。朋友不该承担这种宣泄。Soul mate,灵魂上的一体,他\她不用承担我的琐事。 16.朋友应是无用的。(此处的“用”指利用)。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自由自在。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 17.真正的朋友之间不是常联系也没有关系,隔上两三年,电话那头的人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需要经常联系才能维护的所谓“友情”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旦不联系,他们会断。(我理解为: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18.两个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

哲学导论 期末复习大纲全!!

哲学导论期末复习大纲全!! 1、在世是人最基本的状态 2、世界的含义 3、人的在世与其他事物的不同 4、人体悟自己存在的渺小和短暂 5、只有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有限 6、人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追求伟大与不朽二,人把握世界的方式 1、神话 2、宗教 3、常识 4、艺术 5、科学三,哲学的诞生 1、哲学源于惊讶 2、哲学惊讶的两个条件(1)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对真理的自由探索(2)必须是对普遍性问题的惊讶第二讲哲学史现世的智慧一,哲学史对智慧的追求 1、哲学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而是智慧(1)智慧是对知识的态度(2)智慧是一种获得知识,把握世界的方法。(3)智慧更侧重于对世界质的把握,更有恒久的魅力(4)智慧具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

2、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还是追求智慧的行动(1)“爱智慧”中“爱”的含义(2)哲学不等于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永远的追求(3)哲学最为核心的行动是获得真理二,哲学追求的是大智慧 1、哲学和其他学科在追求智慧上的差别在于: 2、哲学智慧之“大”首先体现在其研究对象的广和深 3、哲学智慧之大体现在功能上(1)哲学的功能在于使人成为人(2)生活中大智若愚三,哲学是追求智慧的激情 1、哲学的“刻板”印象 2、激情驱动人们追求智慧 3、哲学对于智慧追求的激情是一种建基于爱,体现为关怀与牵挂的激情 4、激情是哲学事业一以贯之的保障 5、哲学的激情是冷静的激情四,哲学是智慧的生存境界 1、何为境界? 2、哲学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人与世界的贯通 3、智慧的境界需要实践的磨砺 4、领悟智慧的生存的境界也需要一定的哲学修养 5、哲学对日常生活的回归第三讲思想的功夫一,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 1、哲学专门从事思想的工作 2、哲学是思想中把握的现实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 第一章 ·何谓哲学: 对哲学的理解应该从哲学一词的起源说起。哲学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觞。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一词被定义为“爱智慧”。其实东方古代思想从东西方哲学所囊括的含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从西方演变而来的。中国的大禹就曾说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后人对此解释道:“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可见,东方的先人也将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哲学在先人眼里是一门使人聪敏的学问。 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

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 1.哲学是非功利的。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2.哲学具有反思、批评的高贵品质。现在的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社会所给予的各种条律并认为这是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而不去思考这些条律何以存在。而哲学就恰恰教会人们对其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分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它往往会使人们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它会使人们对诸多问题加以寻根究底的思考。哲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 ·哲学的基本领域 历史上东西方哲学家都对哲学的基本领域做过明确的分类,尽管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的。目前,一般将哲学分为本体论(有时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词)、认识论或知识论、价值论。

(完整版)《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学分数2 周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文科基础课程。本课程适合于大学本科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文科学生修读。 基本内容:哲学导论作为文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与问题领域、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哲学在人类精神体系中的位置、本体论学说的基本内容与旨趣、认识论与科学的关系、历史哲学的过去与未来、哲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向。哲学导论这门课程主要为文科各系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拓宽其思考和理解人文问题的视野。 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听课与讨论领会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以及作为人类知识基础与文明基础之批判的双重特征;了解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历史观与文化观等)及其旨趣、特征;了解哲学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了解哲学与民族和时代的关系,为在文科各专业课程中的学习与探索准备好必要的认识水平和学理基础。 教学方式:哲学各大领域基本问题及其研究路径的讲解,结合一定量的课堂讨论。 教材与参考书目: 1、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2、王德峰、吴晓明:《智慧之光——世界十大思想家》,上海古籍出版社。 3、[英] 麦基:《思想家》,三联书店。 4、[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商务印书馆。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6、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 教学内容: 第一讲哲学:人类文明精神的精华 (共讲6学时) 第1节哲学的定义问题 第2节文明与自然 第3节精神与自然意识 第4节精神的本性 第5节观念的真实性问题 第6节由实际到真际:哲学证明人的理想 第7节哲学问题的基本性质 第二讲哲学的诞生 (共讲4学时) 第1节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第2节“穷神知化”:中国哲学的起源 第3节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三讲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共讲8学时) 第1节 ontologie 及其汉译问题

邹诗鹏老师《哲学导论》复习知识点(仅供参考)1111111

邹诗鹏老师《哲学导论》课程复习知识点(仅供参考) 2015-6-16 康宇 推荐参考书目: 王德峰《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伯特·所罗门(Robert C.Solomon)《大问题》(The Big Questions) 知识点: 1.关于“哲学是什么”的大类问题。类似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哲学是关于 存在之存在”(亚里士多德),或“哲学源于惊异”(柏拉图),或“哲学是思”(海德格尔),或“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黑格尔),或“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等。 需要把握两点:(1)哲学是不可定义的。哲学为什么不可定义呢? 1)哲学的民族性(1)哲学是不可定义的。 哲学为什么不可定义呢?1)哲学的民族性哲学首先是民族性的而不是普适性的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表现。哲学具有鲜明的主体价值和主题尺度的特征,不同的认识主体,有不同的民族和各自不同的民族背景,生存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形成各具民族性的哲学。可以说,哲学的产生都是与其民族性的内涵有着直接联系的,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决定着其哲学的导向。哲学使一个民族能够持续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并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发展。与此同时,哲学又具有普适性,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都是在一定的物质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研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问,为人类的发展指引方向,而其彼此之间必定有共同的因素,指导整个哲学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哲学的普适性。哲学的普适性是与哲学的民族性相对立的,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由哲学的民族性决定的 民族是个什么概念?一个有着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素质的比较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不同的民族,他们的哲学思想都是有差别的。从宏观上说,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尽管我们经常把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中国的老子进行比较,柏拉图的“理念”和老子的“道”具有相似之处;把黑格尔和朱熹相比较,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与朱熹的“理”很接近;把贝克莱和王阳明进行比较,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如

北大本科培养方案设计_哲学

大学哲学系、学系 一、院系简介 大学哲学系位于燕园校区未名湖东北岸的人文学苑第二、第三号楼,南面是第一体育馆,西面和北面是朗润园,东面是经济学院和外国语学院。 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12年,1914年开始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一百多年来,已培养近10000名毕业生,具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蔡元培、马叙伦、章士钊、胡适、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申府、朱自清、金岳霖、友兰、贺麟、朱光潜、岱年、宗白华、洪谦、王宪钧、牟宗三、顾颉刚等先后在这里执教或求学。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独秀、大钊等人也曾在此开设哲学课程,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 学系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的学系。1982年哲学系设立本科学专业,学系以此为基础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国一流、国际著名的研究重镇。两系实行联体运作,合并招生,共同培养。 两系学科齐全、师资雄厚,教师60人(教授37人、副教授20人、讲师2人,助理教授1人),科研、教学水平均居国领先地位,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拥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8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以及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美学4个全国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全国哲学一级重点学科,并有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还有挂靠的12家研究中心以及《儒藏》编纂中心,在国际权威的QS排名中,连续三年排在亚洲大学哲学系的第一名。 两系现有在校本科生185人,在读双学位118人,在校硕士生162人,博士生247人。本科每年计划招生45人,其中半数以上是第一志愿入学,且多数学生在各省高考中名列前茅,生源质量稳中有升。毕业学生有60-70%左右将会转入国外高校的研究生阶段学习,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其余本科生毕业以后直接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就业。 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针,哲学系、学系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哲学基本理论和中外哲学的历史、现状,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引领时代的哲学高级人才,以及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确立“专业优先、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哲学人才。 作为中国建系最早、影响最大的哲学系,哲学系的本科教学,既继承北大哲学系自身的学术传统,又吸纳海外同行的新思想,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积极构建世界一流的哲学人才培养软环境,形成了“跨学科培养”的哲学教育模式,致力于中国哲学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综合创新,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未来哲学。 新生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进行基础训练,主要课程包括: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学导论等。近些年来,哲学系大胆创新,在这几门主干基础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一、什么是哲学? 1、苏格拉底(469-399BC)之死:共同体主义:个人及其自我最终是他或她所在的共同体决定的,共同体(国家)优先于个人;契约论的观点:个人和国家之间有一个默许的契约。苏格拉底的教益:反思我们的生活,澄清我们的观念。简单说,哲学就是对诸如生命,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应当相信什么、希望什么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探究。对在大部分时间里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从未有过疑问或明确表达的想法根本质疑的过程。比如,right/wrong, 杀人不对,为何?堕胎、安乐死。自杀?知识(黑客帝国)。钵中之脑。 2、“对智慧的爱“(philosophia):对真理的探究,一种批判的和系统的思考态度,而不是一个特殊的主题。诸科学之王。【ph.d】 3、一种生活方式; 二、如何做哲学: 一种概念澄清和论证建构的活动(对概念、观点作出合理辩护,试图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结构关系,证明你所持的信念是恰当的,你需要发现与其他哲学家的观点的联系,区别,与不同意见者的争论)反思的、批判的、对话的活动。不能只是一些想法-愿意为之而活的信念-融贯的-可辩护的。 :1)反思:我们未经思考就接受了很多东西,哲学首先要后退一步,尽可能明确清楚地说出自己观点。通常,我们会认为我们相信某种东西,然而一旦小结石或试图写下来,就模糊不清了。2)明确表达 2)论证你的观点:明确表达并不能证明它就是值得相信的或有说服力的。对我们的观点加以证明,并且能够经受住来自反对者的各种批评。使大哲学家的观点成为你自己的。 二、哲学的领域 形而上学:关于实在以及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有时被称为本体论。 伦理学:对善恶对错的研究,以及对道德原理和准则的辩护,有时被称为道德哲学。 认识论:对知识的研究,诸如“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是怎样知道某物的?”、“什么是真理?”这样的问题。 逻辑学:对合理思维和论证形式结构的研究。 宗教哲学:对宗教、宗教的本质以及相信或不相信上帝存在的各种理由的探究。 社会政治哲学:对社会和国家的基础与本质的研究。 美学(艺术哲学):对美的概念、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体验的研究。 (法哲学、教育哲学、电影哲学、死亡哲学、爱情哲学) 大家有什么问题:轴心时代,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始于西方? 三、逻辑准备: 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反例、归谬法 常见的逻辑谬误:循环论证、离题、过度简单化、虚假两分法、改变含义,分散注意力、伪问题、诉诸可疑权威、滑坡论证、抨击稻草人等。 1、众所周知,这位来自希腊北部的哲学家是同性恋者,因此,他关于宇宙最终由原子构成 的断言不值一提。 2、如果上帝存在,那么生活就有意义。上帝是不存在的。因此,生活没有意义。 3、我试图怀疑我的存在。然而,我认识到,如果我在怀疑,那么我就必须存在。因此,我 必然存在。 4、人们只要能够独立思考就是自由的。监狱中的犯人也可以自由地独立思考。因此,监狱 中的犯人也是自由的。 问题:1、有人说哲学无用,请你试着说明哲学的意义。 2、请解释“论证是说服别人的最有价值方式”。

陈果老师语录

复旦大学陈果介绍 ----转自复旦大学陈果博客 在我还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的时候,家里的长者就希望我进入大学之后能够修读艺术、哲学或宗教,因为这些学问不仅仅只是知识,更多是蕴含了生命。长辈们期待着我成长为一个懂得幸福,也会创造幸福的人,而幸福的本质意义不在于“活着”,而在于“生活”。外婆说:“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活本身更能教会人成长成熟。”外公说:“漂亮的女人到处都是,美丽的女人却寥寥无几,希望你能成长为拥有大智慧的美丽女人。”母亲说:“任何事情都有因有果,做事前想好因果,并愿意承担就可以了。”一位人生的挚友说:“豪华的大餐和街边的大饼油条都有此中的乐趣。”敬爱的复旦的我的导师说:“要爱人如己,听起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做起来并不容易啊!”…… 就在这一句句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我成长着;童年时捧着一盒奶油蛋糕就像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一生的幸福,现在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成了“作一生的好人,有高尚的品德和高贵的尊严的好人”;原本认为“快乐”是多么吸引人的东西,可是现在却渐渐明白了:“乐”必然是“快”的,“心”却不一定是“开”的,所以“开心”成了我新的追求:过去以为对人的关怀是偶尔的问候,后来终于发现“关怀”源于恰当时刻的默默陪伴,或者是他人疲惫时的一杯清茶。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偶获”,却成了我生命的定格。 最后证明长辈的期望都被实现了,我从小接受了一些艺术方面的培养,也从家人的身上学会了如何做人。进入大学读我本科的时候一直进行着文学、哲学和历史的研习,尤其喜欢美学和艺术哲学,当时就冥冥中感觉到自己会很热衷于一些有关玄想和冥思的东西,于是在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前,我选择了西方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专门研读揭示一些玄奥真理的东西,自己也慢慢地学会放慢脚步看看周遭的风景。终于进入了博士的学习生涯,我选择了宗教哲学,因为经历了漫长的数十年的探究,我最终发现无论是艺术还是哲学,最后还是回归于宗教的维度,回归于一种超越性。因为个人对于玄奥事物的兴趣以及对于内在精神的好奇,所以博士的学习方向集中于基督教的经验结构。在复旦呆了很多很多年,去了香港进行基督教的研修,也去了北京探讨宗教之间的对话,下一站就是温哥华。 来到了温哥华,经历了那长长的夜,十多个小时的横跨太平洋的飞翔,我告别了我发自内心热爱和自豪的家园——上海,来体验“游子”的感受。一个月过去了,最初的新奇感、兴奋感淡却了,但更多的理性上的认识慢慢的浮现出来了。首先,我坦然的发现:我欣赏西方骨子里对生活的热爱和留心,对细微的生活细节的醉心享受和浪漫呈现,对他人的根本上的尊重。在面对美好自然时,我常常更感慨于片刻安宁的“发呆”,因为“发呆”就是无所思无所想无所惧无所忧,这是多么珍贵的瞬间,也算是传说中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的粗浅体验吧。其次,我深深地清楚了: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西方人”。我的骨髓里甚至头发根里都埋下了中国的“种子”。虽然精致的西点,漂亮的洋装,友善的笑容,希腊式的或者欧洲风格的建筑令我赞叹,但是我还是喜欢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或者上海方言,还是喜欢泡饭榨菜臭豆腐干,还是怀念那种“天人合一”“低调而内敛”的风骨。最后,我也明白:要做好一个中国人,要做好一门学问,要自由而坦荡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