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生7

病生7

病生7
病生7

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学习要求】

?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掌握信号转导蛋白异常的主要原因和机制。

?掌握信号转导异常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受体调节的类型和生理病理意义。

?熟悉信号转导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熟悉高血压时与心肌肥厚发生有关的主要的信号转导通路。

?了解LPS诱发的炎细胞的信号转导与炎症启动和放大的关系。

【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典型的膜受体

A.乙酰胆碱受体

B.异丙肾上腺素受体

C.胰岛素受体

D.γ干扰素受体

E.糖皮质激素受体

2.介导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受体属于

A.离子通道受体

B.G蛋白偶联受体

C.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

D.核受体

E.细胞粘附受体

3.核受体本质是配体激活的

A.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B.酪氨酸蛋白激酶

C.离子通道受体

D.转录因子

E.效应器

4.信号转导系统对靶蛋白调节的最重要方式是通过

A.DNA的甲基化

B. 蛋白质的糖基化

C. DNA的乙酰化

D. 蛋白质可逆的磷酸化

E. 蛋白质的磷酸化

5.激素抵抗综合征是由于

A.激素合成减少

B.激素降解过多

C.靶细胞对激素反应性降低

D.靶细胞对激素反应性过高

E.以上都不是

6.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的主要信号转导异常是A.促甲状腺素分泌减少

B.促甲状腺素受体下调或减敏

C.G s含量减少

D.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刺激性抗体的作用

E.TSH受体阻断性抗体的作用

7.霍乱毒素对G蛋白的作用是

A.促进Gs与受体结合

B.刺激Gs生成

C.使Gs的GTP酶活性增高

D.使Gs的GTP酶活性抑制或丧失

E.抑制Gi与受体结合

8.下列哪项不是激活NF- K B的因素

A.TNF

B.病毒

C.糖皮质激素

D.活性氧

E.内毒素

9.肿瘤中小G蛋白Ras最常见的突变可导致

A.Ras的表达减少

B.R as的失活

C.R as与GDP解离障碍

D.Ras自身的GTP酶活性降低

E.Ras激活ERK通路的能力降低

10.家族性肾性尿崩症发病的关键环节是

A.腺垂体合成和分泌ADH减少

B.肾髓质病变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对ADH反应性降低C.基因突变使ADH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障碍

D.基因突变使腺苷酸环化酶含量减少

E. 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水通道增多

11.肿瘤的细胞信号转导异常有

A.生长因子分泌过多

B.生长因子受体过度激活

C.R as持续激活

D.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减弱

E.以上都是

12.死亡受体(如I型TNFα受体)介导细胞凋亡主要通过激活A.蛋白激酶A(PKA)

B.C a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C.蛋白激酶C(PKC)

D.NF-κB

E.caspases

B型题

A. 蛋白激酶A(PKA)

B.Ca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

C. 蛋白激酶C(PKC)

D.JAK-STAT通路

E.Caspases

1.甘油二酯能激活

2.cAMP能激活

3.白介素-1受体能激活

4.干扰素受体能激活

A. 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

B.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

C.死亡受体

D.离子通道型受体

E.核受体

5.TGFβ受体属于

6.胰岛素受体属于

7.TNFα受体属于

8.雄激素受体属于

X型题

1.以下哪些属于细胞膜受体

A.N型乙酰胆碱受体

B.肾上腺素受体

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D.甲状腺素受体

2.肿瘤时,调控细胞增殖信号转导蛋白数量增多是因其

A.基因拷贝数增加

B.基因异常高表达

C.组成型激活突变

D.降解减少或速度减慢

3.属于核受体家族的有

A.前列腺素受体

B.甲状腺素受体

C.糖皮质激素受体

D.胰高血糖素受体

4.高血压时促进心肌肥厚的信号有

A.儿茶酚胺

B.血管紧张素II( Ang II)

C.内皮素(ET)-1

D.牵拉刺激

5.膜受体数量减少的机制为

A.受体合成减少

B.受体降解增多

C.受体组装和定位障碍

D.受体的再循环增加

6.雄激素抵抗征临床可表现为

A.男性假两性畸形

B.男性真两性畸形

C.特发性无精症和少精症

D.贫血

7.心力衰竭时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过高可使

A.β受体下调

B.心肌细胞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增高

C.受体与G蛋白解偶联

D.心肌收缩性增强

二、名词解释

1.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 cell signaling

2.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

3.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

4.nuclear receptor

5.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6.receptor down-regulation or up regulation

7.desensitization

8.dominant- negative mutant

9.constitutively activated mutation

10.hormone resistance syndrome

三、填空题

1.受体异常可分为、和。

2.患激素抵抗综合征时,循环血中该激素的水平,但患者出现该激素作用。3.抗受体的自身抗体可以分为抗体和抗体两种。Graves病患者体内的抗体是性抗体为主,而桥本病是性抗体为主。

4.霍乱毒素能通过使Gs的而致病。

5.在分泌生长激素过多的垂体肿瘤中,有30%~40%是由于编码的基因突变而导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6. 在静息的细胞中,NF-K B与结合,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在TNFα、LPS

等作用下,NF- K B激活并转移入,与DNA特定的序列相结合,启动基因转录。

7. 细胞信号转导蛋白的活性调节可通过、和。

8. MAPK家族酶包括、和,它们的激活机制相似,都通过磷酸化的三级酶促级联反应。

9. Toll like receptor(TLR)是一类识别的受体。

10.导致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有、、、和。

11. 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所致,而家族型肾性尿崩症是由于

变异或所致。

四、问答题

1.简述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组成、生理作用及异常的病理意义。

2.试述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3.何谓自身免疫性受体病,举例说明受体自身抗体的种类和作用。

4.试述激素抵抗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5.信号转导障碍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6.简述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机制。

7.试从激素、受体以及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的靶蛋白这几个不同层次阐述尿崩症的发生机制。8.简述受体调节的类型和生理病理意义。

9.试述信号转导改变在高血压心肌肥厚发生中的作用。

10.以LPS的信号转导为例,简述信号转导与炎症启动和放大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E

2. B

3. D

4. D

5. C

6. D

7. D

8. C

9.D 10.C 11. E 12.E

B型题

1.C

2.A

3.E

4.D

5.B

6.A

7.C

8.E

X型题

1.ABC

2.ABD

3.BC

4.ABCD

5.ABC

6.AC

7.AC

二、名词解释

1.细胞信号转导:指膜受体或胞内受体接受信号后,通过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调节

靶蛋白的活性,导致特定的生物效应的过程。

2.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是各种与G蛋白偶联并经其进行信号转导的膜受体的统

称,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是由单一肽链7次穿越细胞膜,构成7次跨膜受体,在机体的功能代谢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3.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是一类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PTK)结构的膜受体,它们与其配体

(如生长因子)结合后,发生二聚化及自身磷酸化,激活细胞内的多条信号转导通路,调

节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及有机体的生长发育。

4. 核受体:核受体是一类配体依赖性的转录调节因子,它们与配体结合后被激活,之后在核

内与靶基因中特定的DNA反应元件结合,并与其他因子,如共激活因子和通用转录因子相互作用,调节基因表达,产生生物效应。

5. 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家族包括ERK、JNK和p38MAPK。它们能在多种胞外信

号,如分裂原(生长因子等)、应激原、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下,通过磷酸化的三级酶促级联反应(MAPKKK→ MAPKK → MAPK)被激活。激活的该家族酶具有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应激及死亡的作用。

6. 受体下调或上调:当体内配体浓度发生明显而持续增高或降低时,自身受体或其他受体数

量会发生改变,使受体数量减少的称向下调节(down regulation),反之使受体数量增多的称为向上调节(up regulation)。这种调节具有配体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以及可逆性。

7.减敏:减敏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靶细胞的特定受体或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的成分改变,从而使靶细胞对配体刺激的反应性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8.显性负性突变体:突变使得信号转导蛋白不仅自身无功能,还能抑制或阻断野生型信号转导蛋白的作用,这种突变体被称为显性负性突变体。

9.组成型激活突变:某些信号转导蛋白在突变后获得了自发激活和持续性激活的能力,被称为组成型激活突变。

10.激素抵抗综合征:由于受体、受体后的信号转导成分或作用的靶蛋白缺陷,使靶细胞对相应激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并由此引起疾病称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或激素抵抗综合征。

三、填空题

1.遗传性,自身免疫性,继发性受体异常

2.不降低,降低的症状和体征

3.刺激型,阻断型,刺激型,阻断型

4.GTP酶活性丧失

5.Gsα

6.抑制性亚基I K B,细胞浆,核

7.配体,G蛋白,可逆性磷酸化

8.ERK,JNK,p38MAPK

9.病原体及其产物

10.生物学因素,理化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学因素,内外环境因素

11.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抗利尿激素受体(V2R)变异,肾小管上皮细胞水通道AQP2异常。

四、问答题

1.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由受体或能接受信号的其他成分(如离子通道和细胞粘附分子)以及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组成。受体接受细胞信号后,能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对靶蛋白的作用,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代谢、适应、防御和凋亡等。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间具有相互联系和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信号转导的异常与疾病,如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某些神经精神性疾病以及多种遗传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 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的改变是多成分、多环节的。肿瘤早期的信号转导异常与肿瘤细胞的高增殖、低分化、凋亡减弱有关。而晚期则是控制细胞粘附和运动性的信号转导异常,导致肿瘤细胞具有转移性。其中可引发肿瘤过度增殖的信号转导异常为:①促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通路过强,如自分泌或旁分泌的生长因子产生增多、某些生长因子受体过度表达或受体组成型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成分如小G蛋白Ras的突变导致Ras自身GTP酶活性下降等;

②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弱等,如TGFα信号转导障碍,结果导致肿瘤增殖失控。

3. 自身免疫性受体病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抗某种受体的自身抗体所致。

抗受体抗体分为刺激型和阻断型。刺激型抗体可模拟信号分子或配体的作用,激活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使靶细胞功能亢进。如刺激性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抗体与甲状腺滤泡细胞膜上的TSH受体结合后,能模拟TSH的作用,导致甲状腺素持续升高从而引起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

阻断型抗体与受体结合后,可阻断受体与配体的结合,从而阻断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和效应,导致靶细胞功能低下。如阻断型TSH受体抗体能阻断TSH对甲状腺的兴奋作用,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桥本病)。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也发现有阻断性的抗N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抗体。

4. 激素抵抗综合征是指因靶细胞对激素的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出现相应激素的作用减弱的症状和体征。其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可由于受体数量减少、受体功能缺陷、受体阻断型抗体的作用或受体后信号转导蛋白的缺陷(如失活性突变等),使靶细胞对相应激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属于这类疾病的有雄激素抵抗征,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等。

5.细胞信号转导分子异常既可以作为疾病的直接原因,引起特定疾病的发生,如基因突变所致的LDL受体质和量的改变能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亦可在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促进疾病的发展,如高血压导致的信号转导异常与高血压心肌肥厚的发生有关。某些信号转导蛋白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虽然并不能导致疾病,但它们在决定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疾病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可以局限于单一成分(如特定受体)或某一环节(如某些遗传病),亦可同时或先后累及多个环节甚至多条信号转导途径,造成调节信号转导的网络失衡(如肿瘤)。

6.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其作用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GR)介导。作为配体依赖性的转录调节因子,GR与糖皮质激素结合后,能转入核内调节基因表达,产生抗炎效应。如能促进膜联蛋白-1和IL-1受体拮抗剂等抗炎物质的表达。膜联蛋白-1能够通过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抑制脂质炎症介质的产生。GR还能在转录水平与NF-κB和AP-1相互拮抗,抑制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的表达,产生抗炎作用。

7.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和排泄功能受抗利尿激素(ADH),即加压素,VP)调节,这种作用通过远端肾小管或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2型抗利尿激素受体(V2R)介导。V2R与ADH结合后,通过激活的信号转导通路,使肾集合管上皮细胞中的水通道(AQP2)插入细胞膜中,导致

肾集合管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同时因髓质高渗环境影响,尿液发生浓缩。尿崩症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前者是由于患者ADH分泌减少,肾性尿崩症是由于肾集合管上皮细胞对ADH的反应性降低,其中家族型肾性尿崩症是由于V2R变异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水通道AQP2异常,使肾集合管上皮细胞对ADH的反应性降低。

8.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在体内是可调节的。当体内配体浓度发生明显而持续增高或降低时,自身受体或其他受体数量会发生改变,使受体数量减少的,称向下调节(down regulation),反之使受体数量增多的,称为向上调节(up regulation)。这种调节具有配体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以及可逆性。受体亲和力主要受磷酸化的调节。已证明某些受体被细胞内激活的蛋白激酶磷酸化后与配体结合的亲和力降低。

受体的调节可防止体内某种激素/配体剧烈变化所导致的功能代谢紊乱,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但过度或长时间的调节可导致受体数量、亲和力或受体后信号转导过程长时间的变化,使细胞对特定配体的反应性减弱或增强,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促进疾病的发展。

9.高血压时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可使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II( Ang II)、内皮素(ET)-1等分泌增多;而血压增高导致左心长期压力超负荷,可使心肌细胞产生机械性的牵拉刺激;牵拉刺激和一些激素信号可导致心肌组织中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如TGFβ、FGF等合成分泌增多。上述增多的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可通过它们各自的受体,而牵拉刺激可通过牵拉敏感的离子通道等激活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包括:①PLC-PKC通路;②MAPK家族的信号通路;③PI3K通路以及Ca2+信号转导通路等,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诱导心肌细胞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胞的增生肥大。

10.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是脂多糖(LPS),LPS受体是由Toll样受体4 (TLR4)、CD14等成分组成的复合物。LPS与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能直接或间接启动炎细胞内的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包括:①激活多种磷脂酶信号转导通路,如激活磷脂酶A2(PLA2),产生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脂质炎症介质;②激活转录因子NF-κB,促进促炎细胞因子(如IL-1β和TNF-α等)、趋化因子等的合成和释放;③激活PLC-PKC信号通路、Ca2+ 信号转导通路等和MAPK家族的酶等。上述信号转导通路可导致炎细胞的激活,启动炎症反应。此外炎细胞膜上又具有促炎细胞因子等的受体。这些因子与受体结合后,可导致炎细胞的进一步激活和炎症反应的扩大,引起炎症级联反应(inflammatory cascade)。

(卢建)

最新病生重点整理

第1、2章:绪论与疾病概论 1 什么是病理生理学? (1) 性质、任务(Nature and task) 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其任务是揭示疾病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 特点(Characteristics) 由病理学发展衍生、多学科渗透形成的独立学科,属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联系紧密(桥梁课)。 什么是病理过程(基本的病理过程)? 指多种疾病均可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变化。 包括: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休克、DIC、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2 什么是健康?疾病?病因?诱因? 健康是指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包括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 病因(cause): 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s):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3 疾病的转归 疾病的转归-康复或死亡 (一)康复(recovery) 1.完全康复:损伤已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完全恢复正常,甚至获得特异 性免疫力 2.不完全康复 :损伤已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相对正常的生 命活动,但病理改变未完全恢复,可留下后遗症。 (二)死亡(death) 经典的死亡概念:三期 濒死期:脑干以上的神经中枢功能丧失或深度抑制,意志,心跳,血压,呼吸,和代谢方面的紊乱 临床死亡期:躯体死亡期 5~6分钟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范围扩大,呼吸心跳均停止,各种组织细胞仍有微弱而短暂的代谢活动,可能复苏 生物学死亡: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及机体各器官的代谢活动相继停止,死者体温下降 4 死亡的概念;如何判定脑部死亡 脑死亡 1. 概念(concept) 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 脑死亡标志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criteria for brain death) (1)不可逆性昏迷(coma),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2) 脑干神经反射(brain-stem reflexes)消失;

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医学生复习资料

第八章第二节寄生现象与人体微生态系 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体表与外接相同的腔道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 免疫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体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 群可引起致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如双歧杆菌能刺激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导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产生)、延缓衰老抗肿瘤。 微生态失调与条件致病的主要原因:(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低下(3)菌群失调 第四节病原生物的控制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的方法。 无菌操作:医学上将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或者物品的操作技术或措施成为无菌操作。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物理方法】 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饮品加热至62℃,维持30min)。辐射:红外线与微波、紫外线(波长200-300nm,其中波长260nm杀菌力最强。用途:适 用于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特点:穿透力弱)、电离辐射(优点:能量大、穿透力强、不需 加热、方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 其他方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臭氧消毒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病原生物的种类、生活状态与数量(芽胞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远大于其繁殖体,炭疽杆菌繁 殖体在80℃只能耐受2-3分钟,但其芽胞在湿热120℃ 10分钟才能被杀灭) 消毒灭菌的方法、强度及作用:PS 70%-75%的乙醇消毒效果最好。 第九章医学病毒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的外表面有一层包膜包裹 衣壳:(1)螺旋对称型(2)20面体立体对称型(3)复合对称型:衣壳具有抗原性 包膜意义:(1)具有保护病毒核衣壳的作用(2)包膜能吸附或融合易感细胞,有助于病毒 的感染(3)包膜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有抗原性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病毒的复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周期:1.吸附2.穿入3.脱壳4.生物合成5.装配6.成熟7.释放 病毒的人工培养: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第四节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病毒传染源:1.病人:潜伏期2.病毒携带者3.被病毒感染的动物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包括 媒介节肢动物)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持续性病毒感染:【概念】可在机体内长期携带病毒,可出现/不出现临床症状,可称为重 要的传染源【包括】1.潜伏性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水痘,免疫下降时引起带 状疱疹2.慢性病毒感染:慢性HBV/HCV 3.慢发病毒感染:HIV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麻疹引发的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病生实验 水肿和缺氧

家兔实验性肺水肿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家兔,婴儿称,天平称,点滴输液装置,颈部小手术器械,听診器,生理盐水,手术台,肾上腺素,注射器若干支。 1.2研究方法: (1)称重,固定手术台上。 (2)用头皮针穿插耳缘静脉并固定,打开静脉输液装置,注意排除管道内气体。(3)用听诊器听肺部的正常呼吸音,然后输入37摄氏度生理盐水(按150ml/kg,输液速度为150~180滴/分) (4)待滴注接近完毕时立即向输液瓶中加入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按肾上腺素0.45mg/kg)继续输入。肾上腺素输完后可酌加少量生理盐水,以10~15滴/分速度维持通道,必要时第2次用药。 (5)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呼吸是否急促困难,口鼻是否有分红色泡沫液体流出,并用听诊器听诊肺部有无湿罗音出现。若上述情况变化不明显可重复使用肾上腺素,用法及剂量同上,直至出现明显的肺水肿表现。 (6)死亡动物记录死亡时间,存活动物造病后30min则夹住气管,放血处死。(7)所有动物均打开胸腔,用线在气管分叉处结扎以防止肺水肿液渗出,在结扎处以上切断气管,小心将心脏及其血管分离(勿伤及肺),把肺取出,用滤纸吸去肺表面的水份后称重计算肺系数=肺重量(g)/体重(kg)后(正常肺系数约为4-5),肉眼观察肺大体改变,并切开肺,观察切面的改变。 注意事项 1.输液速度不要太快或太慢,以控制在150~180滴/分为宜。 2.解剖取肺时,注意勿损伤肺表面和挤压肺组织,以防止水肿液流出,影响肺系数值。 2 结果联系肺水肿发生机制对结果作出分析

3讨论 1)本实验中为什么要大量快速输液? 2)输入肾上腺素导致肺水肿的机制是什么? 3)实验中为什么会出现粉红色泡沫痰? 4)输入肾上腺素为何会出现呼吸抑制甚至暂停? 5)本实验中如果输液过快过多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6)若实验失败,分析原因何在? 小鼠乏氧性和血液性缺氧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成年小白鼠,新生小鼠 2. 仪器与试剂:小白鼠缺氧瓶、CO发生装置、500ml广口瓶、剪刀、1ml注射器、手术刀、吸管、镊子、酒精灯、天平等 3. 药品: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 4. 方法 4.1乏氧性缺氧 (1)取2只正常成年小白鼠,称重后分别腹腔注射10%乌拉坦0.1ml/10g和10% 可拉明0.1ml/10g。 (2)另取1只正常成年小白鼠和1只新生小白鼠连同上述2只处理过的成年小白鼠分别放入四只盛有钠石灰的广口瓶内,用活塞塞紧瓶口,开始计时,以后每3min重复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一般状况、呼吸、皮肤口唇颜色(观察呼吸频率时应在小白鼠安静时迅速观察,记录10秒钟内腹部的起伏次数),直至死亡。记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病生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研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 变化和机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探 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主要内容是:①总论,包括绪论和疾病概论。②病理过程。③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2.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①动物实验(急性、慢性)②临床观察③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3.循证医学 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谈谈你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的理解及学习计划。 病理生理学揭示了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许多疾病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出发,深入学习。 第二章疾病概论 1.概念题 ①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全身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净精神状态。 ②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 ③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④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⑤脑死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2.简述病因、条件及诱因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病因分成七大类: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因素⑦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此类病因侵入机体后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 3.简述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的不同 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发生的。有的先天性因素是可以遗传的,如先天愚型。 4.以大出血为例,叙述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与恶性循环。 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恶性循环形成) 5.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意义 标准:①呼吸心跳停止②不可逆性深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扩大或固定 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①法律依据②医务人员判断死亡的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③器官移植的时期和合法性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1.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病因和机制:肾内和肾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

病生实验

病理生理学 实 验 指 导

实验一实验性肺水肿 [实验目的] 1.复制急性实验性肺水肿模型 2.观察肺水肿的表现,分析肺水肿的发病机理 [药品与器材] 生理盐水、25%乌拉坦、肾上腺素、5%肝素、枸橼酸钠、电脑及压力、张力生物信号软件一套、打印机一台、气管插管、颈总动脉插管、动脉夹、静脉输液装置、颈部手术器械一套,粗剪刀,注射器及针头,天平及砝码,听诊器,纱布、棉线、烧杯、滤纸等。 [实验动物] 家兔 [实验方法] (一)取家兔一只,称重后用25%乌拉坦按4ml/Kg体重,耳缘静脉注射麻醉,然后将动物仰卧固定台上,调好记录装置。 (二)剪去颈部被毛,切开颈部正中皮肤,分离气管、双侧颈总动脉和双侧颈外动脉,以及双侧迷走神经,各在其下穿两条线备用,将动脉插管插入颈总动脉,结扎固定后边连接于相应的已打好压的血压记录装置,将静脉插管插在颈外动脉(插管前应排气),结扎固定,最后插入气管,连接于相应的呼吸描记装置。 (三)描记一正常呼吸和血压曲线,并用听诊器听肺呼吸音,然后由静脉输入生理盐水,输入总量按100ml/Kg体重输液,将近一半时,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并立即从小壶中加入肾上腺素(0.45mg/Kg)。 (四)在输液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呼吸的变化,不断用听诊器听肺部,并注意有无温性罗音出现(右肺底部最早出现)及气管插管内有无淡红色泡沫液体流出,当证明有肺水肿时,则夹注气管,处死动物,打开胸腔,用线在气管分叉处结扎,以防止水肿液流出,在结扎上方切断气管,提起结扎的棉线,小心分离肺脏以外的组织,最后把肺取出,用滤纸吸取肺表面的液体,称重,计算肺系数,观察肺大体的改变,然后切开肺,注意切面的改变,有无泡沫液体流出。 肺系数=肺重(克)/体重(公斤) 正常兔肺系数为4—5。 [注意事项] 1.实验组速度应控制在100—200滴/分,不要过快或过慢。 2.加入肾上腺素后,应减慢输液速度,以防止动物突然死亡。 3.开胸取肺时,注意不要损伤肺脏和挤压肺脏组织,以防止水肿液流出影响肺系数, [思考题] 1.本实验肺水肿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2.结合本实验肺水肿形成过程分析呼吸、血压有些什么变化? 实验二失血性休克 [实验目的] 1.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

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中期考核历年试题

1.试述内毒素休克过程中MAPK通路和NF-κB通路的激活在内毒素休克过程中的作用 (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MAPK通路):MAPKs是一个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蛋白激酶家族。该信号通路的活化可以激活多种 转录因子,也可以在胞质内活化某些转录因子,进而调控TNF-α、IL-1β、IL-8、IL-10、IL-12、iNOS、MCP-1、ICAM-1等炎症介质的 表达。脂多糖(LPS)被先天性模式识别受体所识别,TLR4主要识别革兰阴性菌,TLR2主要识别革兰阳性菌,由此将LPS等信号从细胞膜 转导人细胞内,激活酪氨酸激酶(TK)、蛋白阳性酶C以及P42、P44、P38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进一步使核因子 (NF-KB)、NF—IL一6等转录因子激活和核易位,从而使效应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的炎症介质。 (2)核因子-kappaB信号通路(NF-κB通路):休克病因可以激活细胞内的抑制蛋白家族I-kB(inhibitor-kappaB)激酶,从而使I-kB 的丝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并从NF-kB的复合物中解离出来而被蛋白酶降解,而NF-kB迅速从胞质向胞核移位,结合至多种促炎细胞因子 基因启动子区的kappaB位点而激活这些基因的转录活性,导致炎症介质泛滥。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急性炎症反应的中枢环节。 2.什么是蛋白质组学?举例说明蛋白组学对于认识疾病的研究有哪些帮助。 蛋白质组学是对蛋白质特别是其结构和功能的大规模研究,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修饰,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分、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组成与调控的活动规律。 举例: (1)比较蛋白质组学揭示肿瘤发病机制、寻找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靶标:如对膀胱鳞状细胞癌和移行细胞癌的蛋白质组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膀胱癌病人的尿液中找到包含银屑素在内的四种与膀胱癌相关的蛋白质,其中银屑素只存在于膀胱鳞状细胞癌病人的组织及尿液中,在移行细胞癌中难以检测其表达,因而认为银屑素是膀胱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控的指标。 (2)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寻找肿瘤相关抗原:例如突变的抑瘤蛋白P53可在20%-40%的肿瘤患者诱发自身抗体,高表达的癌蛋白L-Myc,C-Myc亦可在某些肿瘤患者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 (3)肿瘤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可用于发现肿瘤药物作用的靶点,可用于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和新药刷选。 (4)揭示心衰的发生机制: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结果,应用蛋白质组学有助于了解心衰时心肌细胞功能障碍及代偿发生的分子机制。已知临床上治疗心衰的主要手段——血管紧张素2受体阻断剂能够降低胞内蛋白激酶C(PKC)信号传导,因而,研究PKC在心衰中所起的作用将可能会揭示心衰的发生机制。最新有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心衰与未心衰细胞蛋白质的变化,利用该技术,首次明确了心肌细胞膜蛋白成分和心衰细胞膜蛋白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他们在疾病中的作用。 3.简述血管通透性变化对休克的影响及其机制 (1)血管通透性变化对休克的影响:微循环淤血加重,大量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升高,红细胞聚集,白细胞嵌塞,血小板粘附,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流缓慢,甚至瘀滞,使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2)机制:休克所导致的组织缺氧、内毒素激活补体系统所形成的C3a和C5a以及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变应原等可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使得微循环前阻力血管强烈舒张和毛细血管通透升高;细菌内毒素可以激活补体系统的激肽释放酶等也具有扩张小血管和使血管通透升高的作用;缺氧组织内的代谢产物对微血管有扩张作用;缺氧时内啡肽可以使心肌收缩力下降,血管扩张。 感染性休克——LPS(脂多糖)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细胞信号机制:内毒素休克的发生过程中,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和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内毒素,或称脂多糖(LPS)作用于炎性细胞和内皮细胞,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包括出血、白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和血浆蛋白渗出、水肿等,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是最终引起中毒性休克,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损害的关键原因。 烧伤性休克与血管通透性的变化:烧伤早期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是引起烧伤病人体液外渗,血容量下降,导致烧伤性休克的主要因素。 过敏性休克:机体受到变应原致敏以后,产生抗体IgE,IgE与靶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和血小板)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变应原再度进入机体后,与IgE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细胞的脱颗粒反应并释放补体、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类和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等,使微血管广泛扩张,外周阻力下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容量增加,血压迅速而明显地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形成过敏性休克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4.钙信号通过何种机制实现其对机体多种功能调节的? (1)Ca2+作为细胞信使的基础,是胞浆Ca2+与胞内钙库或胞外Ca2+之间存在浓度梯度。当某种刺激使胞内Ca2+浓度大幅度增加时,就起到传递信号的作用。 Ca2+本身的特性更有利于和靶蛋白结合,从而传递信息。 (2)Ca2+在细胞内外保持动态平衡,依赖四个主要系统维持:1、电压依赖性钙通道;2、受体或神经递质操控的钙通道;3、钙泵;4、细胞内第二信使(1、4、5三磷酸肌酸IP3)内在机制。细胞的许多功能都依赖于细胞内外极高的Ca2+浓度差存在。 (3)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信息传递和损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刺激使胞外的钙离子进入胞内或钙库释放稍增加时,可导致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大幅度增加,继而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如细胞结构损伤、凋亡、死亡和细胞的退行性变等作用,因此调节细胞内

病生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 实验一实验性肺水肿 [实验目的] 1.复制急性实验性肺水肿动物模型。 2.观察肺水肿的表现,分析肺水肿的发病机理。 [药品与器材] 生理盐水,25%乌拉坦,肾上腺素,5%肝素,电脑及压力、张力生物信号软件一套,打印机一台,气管插管,颈总动脉插管,动脉夹,静脉输液装置一套,颈部手术器械一套,粗剪刀,注射器及针头,天平及砝码,听诊器,纱布、棉线、烧杯、滤纸等。 [实验动物] 家兔 [实验方法] (一)取家兔一只,称重后用25%乌拉坦按4ml/Kg体重,耳缘静脉注射麻醉,然后将动物仰卧固定台上,调好记录装置。 (二)剪去颈部被毛,切开颈部正中皮肤,分离气管、一侧颈总动脉和对侧颈外静脉,以及双侧迷走神经,各在其下穿两条线备用,将动脉插管插入颈总动脉,结 扎固定后连接于相应的血压记录装置,将静脉插管插在颈外静脉(插管前应排气),结扎固定,最后插入气管,连接于相应的呼吸描记装置。 (三)描记一段正常呼吸和血压曲线,并用听诊器听肺呼吸音,然后由静脉输入生理盐水,输入总量按100ml/Kg体重输液,将近一半时,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并立即从小壶中加入肾上腺素(0.45mg/Kg)。 (四)在输液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呼吸的变化,不断用听诊器听肺部,并注意有无湿性罗音出现(右肺底部最早出现)及气管插管内有无淡红色泡沫液体流出,当证 明有肺水肿时,则夹注气管,处死动物,打开胸腔,用线在气管分叉处结扎,以防 止水肿液流出,在结扎上方切断气管,提起结扎的棉线,小心分离肺脏以外的组织,最后把肺取出,用滤纸吸取肺表面的液体,称重,计算肺系数,观察肺大体的改变,然后切开肺,注意切面的改变,有无粉红色泡沫液体流出。 肺系数=肺重(克)/体重(公斤) 正常兔肺系数为4~5。 [注意事项]

病理生理考试重点

13、某婴儿腹泻3天,每天10余次,为水样便。试问该婴儿可能发生哪些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 (1) 婴幼儿腹泻多为含钠浓度低的水样便(粪便钠浓度在 60mEq/L以下),失水多于失钠,加上食欲下降,摄水少,故易发生高渗性脱水。 (2) 肠液中含有丰富的K+、Ca2+、Mg2+,故腹泻可导致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 (3) 腹泻可丢失大量的NaHCO3,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14、简述创伤性休克引起高钾血症的机理。 ⑴广泛横纹肌损伤可释放大量K+。 ⑵肌红蛋白阻塞肾小管、休克因素等均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排钾减少。 ⑶休克时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内钾外移。 ⑷休克导致循环性缺氧,细胞膜钠泵失灵,引起细胞钾内移减少。 15、哪种类型脱水易发生脑出血?为什么? 高渗性脱水的某些严重病例,易出现脑出血。这是因为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显著升高可导致脑细胞脱水和脑体积缩小,其结果是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的血管张力变大,进而破裂而引起脑出血,特别是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为常见,老年人更易发生。 16、高渗性脱水的患者为什么比低渗性脱水的患者更易出现口渴症状? 高渗性脱水的患者,由于失水多于失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血钠升高及血管紧张素增多及血容量减少等因素均可刺激了下丘脑的口渴中枢,引起口渴。而低渗性脱水的患者血钠降低是相反的因素,尤其是早期或轻度患者口渴不明显。 18、为什么说低渗性脱水时对病人的主要危险是外周循环衰竭? 低渗性脱水病人,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通过以下三个机制使血容量减少而发生外周循环衰竭: ⑴细胞外液的水分向相对高渗的细胞内液转移,结果使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 ⑵渗透压降低使下丘脑分泌ADH减少而导致肾脏排尿增加。 ⑶丧失口渴感而饮水减少。所以低渗性脱水时,脱水的主要部位是细胞外液,对病人的主要危险是外周循环衰竭。 19、急性低钾血症时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肌肉无力和腹胀? 急性低钾血症时,由于细胞外液K+浓度急剧下降,细胞内外K+浓度差增大,细胞内K+外流增多,导致静息电位负值变大,处于超极化状态,除极化发生障碍,使兴奋性降低或消失,因而患者出现肌肉无力甚至低钾性麻痹,肠平滑肌麻痹或蠕动减少会出现腹胀症状。 22、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对心肌兴奋性各有何影响?阐明其机理。 钾对心肌是麻痹性离子。高钾血症时心肌的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低钾血症时心肌的兴奋性升高。急性低钾血症时,尽管细胞内外液中钾离子浓度差变大,但由于此时心肌细胞膜的钾电导降低,细胞内钾外流反而减少,导致静息电位负值变小,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亦变小,兴奋所需的阈刺激也变小,故心肌兴奋性增强。高钾血症时,虽然心肌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增高,但细胞内外液中钾离子浓度差变小,细胞内钾外流减少而导致静息电位负值变小,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变小,使心肌兴奋性增强;但当严重高钾血症时,由于静息电位太小,钠通道失活,发生去极化阻滞,导致心肌兴奋性降低或消失。 23、试述创伤性休克引起高钾血症的机制。 ⑴创伤性休克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排钾障碍是引起高钾血症的主要原因。 ⑵休克时可发生乳酸性酸中毒及急性肾功能不全所致的酸中毒。酸中毒时,细胞外液中的H+和细胞内液中的K+交换,同时肾小管泌H+增加而排K+减少。 ⑶休克时组织因血液灌流量严重而缺氧,细胞内ATP合成不足,细胞膜钠泵失灵,细胞外液中的K+不易进入缺氧严重不足引起细胞坏死时,细胞内K+释出。 ⑷体内70%的K+储存于肌肉,广泛的横纹肌损伤可释放大量的K+。故创伤性休克极易引起高钾血症。 24、为什么急性低钾血症时心肌收缩性增强,而严重慢性低钾血症却引起心肌收缩性降低? 急性低钾血症时,由于复极化二期Ca2+内流加速,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增高,兴奋—收缩偶联加强,故使心肌收缩性增强。严重的慢性低钾血症可引起细胞内缺钾,使心肌细胞代谢障碍而发生变性坏死,因而心肌收缩性降低。 25、试述频繁呕吐引起低钾血症的机理。 频繁呕吐引起低钾血症的机理包括:1)胃液中含钾丰富,频繁呕吐必然导致K+大量丢失;2)胃液中HCl浓度很高,H+和Cl—大量丢失,均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在碱中毒时,细胞内H+向细胞外转移,

2015年暨南大学病理生理学试题示例,考研笔记,复试真题,考研真题,考研经验

1/8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514085329.html, 1 2015年暨南大学考研指导 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孙老师。 脑功能不全 【考查目标】 1.了解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2.掌握认知障碍和意识障碍的概念、脑的结构基础、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脑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考查内容】 一、脑的结构、代谢与功能特征、脑的疾病表现特征。 二、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的概念 认知的脑结构基础 认知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 认知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三、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的概念 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脑结构基础 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病因和发病机制、对机体的主要危害 意识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8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514085329.html, 2 病理生理学实验 【考查目标】 掌握病理生理学各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原理、材料与方法、注意事项等。着重动手能力和训练独立从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考查内容】 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高钾血症、发热、水肿、缺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失血性休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右心衰竭、呼吸衰竭、氨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酸碱平衡紊乱。 【考查要点】 各个实验的目的、设计原理、材料与方法、注意事项等。 Ⅳ试题示例 1、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6分,共48分) 试题示例: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组织晶体渗透压改变在水肿发 生中的作用(水肿)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组织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在水肿发生中的意义,加深对水肿发生机理的理解。 实验动物:蟾蜍2只,要求体重、大小相仿。 器材与药品: 200克电子天平1台,盛水玻璃缸2个,2m1注射器连4号针头2支,脱脂棉球、纱布块适量。0.65%氯化钠液和20%氯化钠液各10ml。实验方法: 1. 取蟾蜍2只分别称重,注意观察背部外形。 2. 向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0.65%氯化钠液(即蛙生理盐水)2 m1,向另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20%氯化钠液2ml(蟾蜍皮下淋巴囊分布见图2-1),然后分别放入装有水的玻璃缸内。 3.1小时后由水中取出蟾蜍,擦掉体表浮水后分别称重,同时仔细观察背部外形改变。 4. 解剖蟾蜍:由椎骨孔破坏神经系统。重点观察背部淋巴囊的变化。解剖观察其它脏器和解剖结构。 实验结果:将观测到的各种实验结果记入下表内 注前体重注前背部外 形注后体重注后背部外 形 注0.65%氯 化钠 141.2g 正常平坦146.3g 正常平坦

注20%氯化 141.8g 正常平坦169.5g 变肥 钠 结果分析:实验中这两只蟾蜍分别注射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组织晶体渗透压升高,两只都有一定的吸水能力,注射低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少,体重只有轻微的增长,体型无明显变化;注射高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多,体重有大幅度的增长,体型出现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晶体在体内的浓度越高,吸水性越强。 心得:

实验二缺氧 实验目的:通过复制外呼吸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及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成年小白鼠4只. 器材与药品: 1.外呼吸性缺氧:带有橡皮塞的250毫升广口瓶1只(见图3—1),搪瓷盘1只、镊子、剪子各2把,100g电子天平1台。钠石灰(NaOH.CaO)10g,凡士林1瓶。 2.血液性缺氧:带有管道瓶塞的250m1广口瓶和三角烧瓶各2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3个,充满一氧化碳的皮球胆1只,弹簧夹4个,lml注射器1支。甲酸、浓硫酸各300ml,2%亚硝酸钠溶液10ml 3.组织中毒性缺氧:1 m1注射器1支。0.04%氰化钾溶液。 实验方法: 一、外呼吸性缺氧 1.取小白鼠重只称重后放入广口瓶内,瓶内预先加入钠石灰5g。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如呼吸频率、呼吸状态,皮肤、粘膜色彩、精神状态等。 2.旋紧瓶塞,用弹簧夹夹闭通气胶管,防止漏气。记录时间,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直至动物死亡。待本次实验内容全部完成之后,一起剖检动物,对比观察血液颜色的改变和其它变化(以下皆同)。 二、血液性缺氧 (一)一氧化碳中毒

病理生理笔记

休克 1.★试述休克时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其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答:(1)微循环缺血期的变化特点: ①皮肤、内脏的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小静脉持续痉挛,毛细血管网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②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组织缺血缺氧。 ③血管收缩,血管口径变小。 ④微血管自律运动增强,而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此时微循环内血流速度减慢,轴流消失,血细胞出现齿轮状运动。 发生机制: ①各类导致休克的因素先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再加上由于缺血引起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垂体加压素等缩血管因子的增加,导致皮肤、内脏小血管收缩,在一定程度迅速短暂地增加了回心血量,保证了心脑的血供。 ②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得心输出量增加,以维持动脉血压。 ③皮肤、内脏的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小静脉持续痉挛,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升高了血压。 ④毛细血管网少灌少流、灌少于流使得流体静压下降,增加了组织液的回吸收,此外醛固酮的分泌也增加了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补充了部分血容量。 ⑤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流通过短路回流增加,导致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缺血缺氧。 临床表现:患者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心率快,脉搏细速,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由于缺血期的代偿作用,最大程度保证心脑灌流,因此患者神志一般清楚,但常显烦躁不安。 2.★试述休克时患者的心功能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答:(1)休克时心功能变化:①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②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心输出量下降。③心肌损伤。 (2)发生机制: ①休克时血压下降、心率增加,使舒张期缩短,减少了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②机体缺氧、酸中毒使得心肌代谢水平下降,从而减弱了心肌收缩力,减少了心输出量。 ③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也减少了心脏本身的供血,从而减弱了心肌收缩力,并可引发心肌损伤。 ④酸中毒常常并发高钾血症,血钾的升高也减弱了心肌收缩力。 ⑤休克时肠屏蔽功能降低,从而发生内源性内毒素血症,引发心肌损伤。 3.★何谓ARDS;试述其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答:(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2)病理变化:可以分为渗出、增生和纤维化三个相互关联和部分重叠的阶段。 ①渗出期见于发病后第一周。肺呈暗红或暗紫的肝样变,可见水肿、出血。重量明显增加。24小时内镜检见肺微血管充血、出血、微血栓,肺间质和肺泡内有蛋白质水肿液及炎症细胞浸润。若为感性病因引起者,肺泡腔PMNs聚集和浸润

病理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组织晶体渗透压改变在水肿发生中 的作用(水肿)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组织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在水肿发生中的意义,加深对水肿发生机理的理解。 实验动物:蟾蜍2只,要求体重、大小相仿。 器材与药品: 200克电子天平1台,盛水玻璃缸2个,2m1注射器连4号针头2支,脱脂棉球、纱布块适量。0.65%氯化钠液和20%氯化钠液各10ml。 实验方法: 1. 取蟾蜍2只分别称重,注意观察背部外形。 2. 向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0.65%氯化钠液(即蛙生理盐水)2 m1,向另一只蟾蜍背部淋巴囊内注入20%氯化钠液2ml(蟾蜍皮下淋巴囊分布见图2-1),然后分别放入装有水的玻璃缸内。 3.1小时后由水中取出蟾蜍,擦掉体表浮水后分别称重,同时仔细观察背部外形改变。 4. 解剖蟾蜍:由椎骨孔破坏神经系统。重点观察背部淋巴囊的变化。解剖观察其它脏器和解剖结构。 实验结果:将观测到的各种实验结果记入下表内 注前体重注前背部外 形注后体重注后背部外 形 注0.65%氯 化钠 141.2g 正常平坦146.3g 正常平坦

注20%氯化 141.8g 正常平坦169.5g 变肥 钠 结果分析:实验中这两只蟾蜍分别注射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组织晶体渗透压升高,两只都有一定的吸水能力,注射低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少,体重只有轻微的增长,体型无明显变化;注射高浓度氯化钠溶液的青蛙吸水较多,体重有大幅度的增长,体型出现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晶体在体内的浓度越高,吸水性越强。 心得:

实验二缺氧 实验目的:通过复制外呼吸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及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成年小白鼠4只. 器材与药品: 1.外呼吸性缺氧:带有橡皮塞的250毫升广口瓶1只(见图3—1),搪瓷盘1只、镊子、剪子各2把,100g电子天平1台。钠石灰(NaOH.CaO)10g,凡士林1瓶。 2.血液性缺氧:带有管道瓶塞的250m1广口瓶和三角烧瓶各2只,酒精灯1盏,三角架3个,充满一氧化碳的皮球胆1只,弹簧夹4个,lml注射器1支。甲酸、浓硫酸各300ml,2%亚硝酸钠溶液10ml 3.组织中毒性缺氧:1 m1注射器1支。0.04%氰化钾溶液。 实验方法: 一、外呼吸性缺氧 1.取小白鼠重只称重后放入广口瓶内,瓶内预先加入钠石灰5g。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如呼吸频率、呼吸状态,皮肤、粘膜色彩、精神状态等。 2.旋紧瓶塞,用弹簧夹夹闭通气胶管,防止漏气。记录时间,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直至动物死亡。待本次实验内容全部完成之后,一起剖检动物,对比观察血液颜色的改变和其它变化(以下皆同)。 二、血液性缺氧 (一)一氧化碳中毒

高级病理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高级病理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一、试述原癌基因的分类和主要生理功能 根据原癌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性质、亚细胞定位以及功能的相似性分为6大类 ㈠sis族:编码生长因子,包括sis;int-2等 ㈡erbB族:编码生长因子受体,包括erbB-1;erbB-2;fms;kit;ros;mas等 ㈢src族:编码酪氨酸蛋白激酶(TyrPK),包括src;abl;yes;fes;fgr;lyn等 ㈣ras族:编码小蛋白,包括H-ras; K-ras; N-ras;等 ㈤raf族:编码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ThrPK),包括raf;mos;crk;pim-1等 ㈥myc族:编码转录因子结合蛋白,包括myc;fos;jun等 生理功能:1 参与细胞的生长调节:通过编码生长因子样活性物质刺激细胞分裂,直接参与细胞的生长调节。2 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过编码多种受体、蛋白激酶直接参与细胞信号转导。3 参与细胞的分化调节。4 参与细胞其他基因的转录 二、试述原癌基因的激活方式和生物学意义(各举一例) stimulation expression carcinoma onc protein of onc 1 基因点突变(gene point mutation):基因编码顺序内某一个或几个核苷酸发生变化,其表达的氨基酸也随之发生变化。例:肠癌细胞株的第12位密码子中,GGT被GTT所替代, 其编码产物由原来的甘氨酸变为缬氨酸。 2 基因易位(gene translocation):原癌基因的位置从原所在的染色体移位至另一染色体,可因其所处微环境的改变而被激活。例: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有c-fes基因从15号染色体易位至17号染色体。 3 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正常情况下,细胞每经历一个周期,DNA复制一次,但在某些情况下DNA可复制数十次甚至上百次,而构成基因扩增现象。例:食管癌有c-erbB扩增。 4 插入诱变(insertional mutagenesis) :基因组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含有启动子和增强子,当其插入或整合到原癌基因的附近诱发这些基因由低表达变为高表达。例:原发性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整合在肝癌细胞内细胞周期素A基因附近使其mRNA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参与肝癌的发生。 三、试述主要类型癌基因表达蛋白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的定位 ㈠与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有关的癌蛋白 1 与生长因子有关的癌蛋白:p28sis-PDGF;p30int-2-FGF 2 与生长因子受体有关的癌蛋白:p60erbB-1-EGFR;p110kit-PDGFR; p150fms-CSF-1R ㈡与信号转导有关的癌蛋白 1与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有关的癌蛋白 2 与信号传递有关的癌蛋白 ⑴具TyrPK活性:p60src;p62yes;p55fgr ⑵具Ser/ThrPK活性:p74raf;p37mos;p41pim-1 ⑶结构与GP很相似:p21ras ㈢与核内转录因子有关的癌蛋白:p64myc;p62fos;p39jun

病生名词解释重点+简答题重点

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 象。 2.疾病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 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4.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 脑死亡:①不可逆性深昏迷;②自主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③瞳孔扩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咽喉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5.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在临床上称为脱水。 6.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 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7.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 透压>31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8.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9.心房利钠多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 ANP):由心房组织释放,可增加回 心血量、提高心房内压。其作用为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使尿钠与尿量增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而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 10.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量与未测定的阳离子量的差 值。 11.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 cyanosis):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后,经肠道细菌将 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吸收后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如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至20%—50%,患者出现头痛、无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昏迷以及皮肤黏膜呈青紫色。 12.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 13.代谢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呼吸性碱中毒是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14.缺氧:因组织供养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称为缺氧 15.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内脱氧血红蛋白量平均浓度达到或超过50g/L(5g%),皮肤粘膜 呈青紫色,这种现象称为紫绀(发绀) 16.乏氧性缺氧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血液型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 循环型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组织性缺氧是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17.发热发热是指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 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C时,称为发热。 18.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 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传染病学笔记(完美版)

目类别临床执业医师比 例 科目 基础科目13% 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专业科目75% 内科学(含传染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 公共科 目 12% 卫生法规、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 中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审定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为依据。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范围如下: 中医执业医师 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药理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 1.中医学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含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科目: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科目:诊断学基础、药理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总论 一、感染过程

高级病生受体与疾病

受体与疾病(receptor and disease) 受体的研究简史可分四个阶段 ① 19世纪末Ehrlich:受体概念 ② 20世纪60年代:实体研究 ③ 20世纪8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展推进受体研究 基因克隆技术-受体的一级结构 定点致突变技术-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 Goldstein 和 Brown 对 LDLR 与 FH 关系的研究揭开受体分子病理学的序幕 ■多种重要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免疫功能异常、神经精神疾病有受体的异常 ④近年来:受体三维结构阐明 △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机制 △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 第一节受体的概念和一般特性 一、受体的概念:是指在靶细胞中存在的能识别、特异性结合配体(ligand)并引起特定生物效 应的蛋白质 二、受体的分类:1、定位:膜受体;胞质内受体;核内受体 2、配体:激素受体;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受体 3、功能:死亡受体;运货受体 三、受体与配体结合的一般特性 1 可逆性:受体与配体的结合主要靠氢键、离子键及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因此两者的结合具有可逆性。 2可饱和性(有限数量性):虽然不同受体在同一细胞或同一受体在不同细胞中的数量有很大差异,但单个靶细胞所含的特定受体数目是有限的,一般为103~105;因此当配体的浓度达到一定量时,就能占据所有的受体,使配体浓度-结合曲线呈现饱和现象。 3 高亲和力性:亲和力是受体与配体结合难易程度的量度,以平衡解离常数(dissociation constant, Kd)表示;量纲为“mol/L”, 即受体被结合一半所需配体的摩尔浓度,Kd值多为10-8~10-12。 4 特异性(立体选择性):受体是蛋白质,由它的一级结构所形成的三维结构,特别是受体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