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赫尔曼_韦尔的科学美学思想

赫尔曼_韦尔的科学美学思想

赫尔曼_韦尔的科学美学思想
赫尔曼_韦尔的科学美学思想

收稿日期:2008-06-25

作者简介:程民治(1945-),男,安徽绩溪人,巢湖学院物理系教授。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5期

双月刊2008年9月出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欧洲,是世界物理学研究的中心,而其中德国的科研实力则是欧洲的领头羊。其科学界真可谓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赫尔曼?韦尔(ClausHugoHermannWeyl)就是这个科学家的群体

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巨星。他既是一位根本意义上的哲学家———智慧的热爱者和追求者,又是一位兼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于一身的天才人物。正是他开创了科学对称性的研究,不仅是统一场论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开启规范场论研究先河的杰出先驱。

一、幸运而腾飞的成才之路

1885年11月9日,赫尔曼?韦尔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的一个乡村小镇———埃尔姆斯霍恩。家庭境况殷实,其父是银行家,母亲为家庭妇女。据说,处在少年时期的韦尔,其才华并不十分出色,但却非常的幸运。1904年,当韦尔从阿尔托纳的一所中学毕业后,经该校校长即希尔伯特(D.Hilbert)的堂兄弟的介绍,荣幸地结识了希尔伯特,并得到了这位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数学家兼精博的导师的举荐,进入了格延根大学学习。从此,韦尔便成了希尔伯特众多学生中唯一的“数学儿子”,并在这位大师的亲自指

导下,韦尔开始了他的科学生涯。

1908年,韦尔以题为“

奇异积分方程”的论文取得博士学位。1910年希尔伯特邀请他任格延根大学无薪讲师。同年他成功地证明了大物理学家洛论兹(H.A.Lorentz)提出的所谓“

听音辨鼓”问题:“频率在ν

和dν之间充分高的谐波数目与包壳形态无关,而仅与其体积成正比。”这一问题在物理上很重要,因为它源自于金斯(Jeans)辐射理论,这理论导致了量子力学的诞生。1911年,韦尔开拓了新领域“黎曼面”的研究,为代数拓扑的降生指明了方向。1913年,他的《黎曼面的观念》出版,同年受聘为苏黎世的瑞士联邦工学院教授。恰逢爱因斯坦(A.Einstein)此时也在该校执教。他俩一见如故,经常交流。尤其是爱因斯坦的物理新思想使韦尔倍受鼓舞,耳目一新。从1913年开始,韦尔就深深地受着自己的导

师———希尔伯特的思想影响。这种潜移默化不仅表现在数学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对科学价值的崇高信念以及对理性和科学的热爱。因此,在探求真理中,韦尔一直恪守恩师的科学信念:“

抽象理论在解决经典问题中对概念深刻分析的价值,比盲目计算要好

得多。”[1]341916年他一接触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

赫尔曼?韦尔的科学美学思想

程民治

(巢湖学院物理系,安徽巢湖238000)

摘要:20世纪前期德国科学家赫尔曼?韦尔对于“对称性”美的推崇与痴迷,直接导致了他在数学与物

理学上作出了惊人的贡献。从而深刻地印证了许多物理学家所信奉的一句拉丁格言:“美是真理的光辉”,它是照耀探索者攀登科学高峰的指路明灯。

关键词:赫尔曼?韦尔;对称性美;引力规范理论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08)05-0026-04

26

论,便马上用张量积等数学工具给广义相对论安上了数学框架。此后的10余年便是韦尔科学创造的黄金时期,可谓是硕果累累,业绩辉煌。从相对论到量子力学,他一直活跃在物理学的前沿阵地。1918年,他发表了论述统一场论的重要论文[2]384,首次提出了著名的“规范对称”思想。同年,他的名著《空间、时间、物质》[3]隆重出版。1925-1927年,量子力学刚刚问世,韦尔便结合量子力学深入研究了李群并由此大大推动了群论的发展,希尔伯特早年研究的不变量理论,到韦尔手中变成了李群的线形表示。随着1928年韦尔的划时代名著《群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版发行,次年他又在一篇重要的论文[4]330中正式创立了“规范对称理论”和“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对于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爱因斯坦曾赞美韦尔的深远和胆识一定使每个读者迷醉;而在杨振宁看来,韦尔的理论已成为规范理论中一组美妙的旋律。1930年,希尔伯特退休时,韦尔应格延根大学的邀请,接替了恩师的位子。深受恩师屡屡栽培的他,无时无处不充满对希尔伯特的感激之情。1933年,由于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反动统治者所造成的白色恐怖,韦尔被迫离开德国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教授,直至1951年退休。1955年12月8日他因心脏病的突然发作,在苏黎世不幸去逝,享年70岁。在韦尔谢世13年后,即1968年Springer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论文全集》,共4卷,其中包括166篇学术论文。

二、终生欣赏追求对称性美

韦尔的一生极其欣赏乃至迷恋于对称性。这里的对称性可分两大类:定性的对称性和定量的数学对称性。其中定性的对称性又可分为形象对称性和抽象对称性两种类型。对于古今艺术上、自然界中、数学和物理领域所广为存在的朴素的定性对称性,韦尔不仅曾以“对称”为题,于1938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哲学研讨会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而且在他于1952年出版的后又多次再版的《对称性》[5]一书中,也作了通俗、生动和形象地介绍。例如,对于自然界中所广为存在的形象对称性和对称性破缺,韦尔在该书中作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述:“我们必须懂得自然界总的体系具有对称性,但是我们也不能期望自然界中的任意特定物体都完美无缺地具有这种对称性。虽然如此,它那种普遍存在的程度着实令人惊奇。平衡状态很可能是对称的。所以网球和星体都是球形的。如果地球不绕轴自转的话,它也将是一个球体。自转使地球在两极处变得平坦了,而关于此轴的转动对称性仍保持了下来。”并以左右高度对称性的“骑士图”为例说明,“即使在不对称的图象中,人们仍感觉到对称是个准则”。另外,韦尔还联系到其他的艺术形式——

—诸如音乐、装饰、建筑等,以及生物体等等通俗易懂地解释了定性对称性。

但是,与定性对称性相比,韦尔似乎跟更偏爱于定量的数学对称性,即变换不变性。因为“现代严密自然科学的每一个重大进展,都离不开变换不变性方法的杠杆作用”,“变换不变性方法的实质就在于,抓住不变量与变换式之间的内在矛盾,并通过不断扩大变换不变性来解决二者的矛盾,从而达到改革旧理论,发展新理论的目的”。[6]209正因为这样,韦尔率先在上述《对称性》一书中,用群论来表示科学的对称性。同时,为了使这种极为抽象深奥的变换不变性,能够为广大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他采取了通俗、易懂、风趣的表述方法。例如,韦尔在论及“两个变换的复合ST仍是一个变换,并且(ST)-1=T-1S-1(注意这里的次序)”时,巧妙地将其喻为:“在你穿衣服时,穿着的顺序可不是无关紧要的。穿衣时,你总是先穿衬衣后穿外套;而脱衣时,你会注意到顺序正相反:先脱外套后脱衬衣。”再如,对于“群概念”论述,他也采取了同样的形象化比喻手法,指出:“有些钟是一分钟一分钟地跳动,以分钟的整数倍所作的转动,在由所有转动组成的连续群中构成一个不连续的子群”,“天竺葵花以D5为其对称性群;草本长春花,由于它的花瓣不对称,它就是受到更多限制的群C5的例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韦尔总是以其直观、幽默的表达方式,发人深省,使读者能够透过抽象的数学概念,去领会它的物理内涵。对于韦尔的这部精美的著作《对称性》的出版,美国著名杂志《科学美国人》是这样评价的:“韦尔博士以娴熟的手法给出了对称原理在雕塑、绘画、建筑、装饰和设计中应用的一个引人入胜、丰富多彩的综述,以及它在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种种表现和它的哲学的、数学的意义。”难怪杨振宁说:“韦尔的文章写得很美。”

上文中提及的韦尔于1928年出版的《群论和量子力学》一书,深刻地表明了他将群论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视为自己科学成就的颠峰。因为对于当时大多数的物理学家而言,该书中所展示的极其复杂而深奥的理论,简直如同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而韦尔却是第一位将群及其表示理论引入了量子力学的,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真可谓

赫尔曼?韦尔的科学美学思想

27

是令人叹为观止,深感震惊。对此,杨振宁曾评价说:“就我所知,在1930年前没有人,绝对没有人以任何方式猜到这些对称性是以某种方式相关的。仅仅在本世纪(按:指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发现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是什么激起韦尔,使他在1930年就写了上面这段话?至今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谜。”[7]451在这里,杨振宁所言及的“上面这段话”,指的就是韦尔于1930年在其《群论和量子力学》一书新版前言中的一段精彩表述:“质子和电子的基本问题已经用其与量子定律的对称性性质的关系来讨论了,而这些性质是与左和右、过去和将来以及正电和负电的互换有关。”对于这些真知灼见,杨振宁还由衷地称赞道:“韦尔关于正负电本质等价的推论是电荷共扼不变性C这一重要概念的先驱。”[7]451韦尔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和对称性美统一起来,但当要他必须在两者之中挑选一个时,他总是选择对称性美。另外他还认为,凡是那些与“对称性”这一准美学原则[8]217-225不相符合的物理学理论,即使是实验暂且还无法对它作出最终的裁决,他也会毅然决然地抛弃它。下面的两个具体典型的物理学史实能够给出有力的佐证。

第一个史实就是我们在前文中所提及到的:韦尔于1918年首先提出、1929年正式创立了的规范对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他还论证了“空间-时间-物质”的关系。他虽然承认这个理论作为引力理论,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不是“真”的,众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对此也都持否定的态度。但韦尔却始终认为这个理论充斥着对称性美,而无法使他忍痛割爱。很多年以后,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规范场论果然在量子电动力学(QED)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韦尔所坚持的“对称性”变成了“真”。对于韦尔为什么如此迷恋于他的引力规范理论,或许杨振宁的一席话道出了问题的本质。他指出:“韦尔的规范不变性实际上是相位不变性,而规范场应称为相位场,局域相位不变性就是电磁场的正确的量子力学特征。这里,关键在于一个不可积相位因子。从一个简单的复数相位到一个较复杂的相位,即李群的一个元素,这样的替换,就把人们引导到1954年时第一次讨论的非阿贝尔规范理论。”[7]391接着杨振宁又十分武断地说:“我敢于猜想韦尔对对称性的喜爱源于他对非阿贝尔李群结构的深刻洞察力。”[7]465

第二个史实是韦尔于1929年所创立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在该理论中,他用群论解释电子自旋,进而用二分量旋量来表示费米子,质量为零时四分

量波动方程退化为二分量方程。粗略地说,在原来的中微子理论中,中微子有四个分量——

—左、右手中微

子ν

,νR和左、右手反中微子ν!L,ν!R。韦尔的理论中只

有两个分量:左手中微子ν

和右手反中微子ν

!R,它显然是左右不对称的,从而他的理论破坏了左右手对称性。鉴于中微子与宇宙中所有粒子都有很弱的耦合,故称这破坏为弱破坏。正是由于韦尔过于痴迷沉醉于对称性美了,以至于使他后来居然抛弃了自己的这一提法。可是到了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韦尔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也得到了重新肯定。这时的韦尔已经过世了两年,人们再也无法听到这位沉醉于对称性美的理论物理先驱者,对此会作出怎样的评论了。

韦尔还曾于1929年在他论述规范对称理论的文章[4]330中,很遗憾地表示:“我曾希望规范对称原理将引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而未获得支持”。同样,上个世纪20年代初,爱因斯坦等人由于深受广义相对论成功的影响,试图从几何的角度去揭示引力和电磁力的统一联系,即构建了被人们称其为“几何统一场论”的方案,以及50年代末期,海森堡(W.Heisen-berg)根据粒子物理学的新进展所提出的“旋量统一场论”也终因重重困难而失败。但是,物理学史却表明,只有韦尔早期的统一场论的思想,最为广泛而深刻地闪烁着真理之光。因为韦尔1929年的工作不仅把电磁理论作为一种规范理论进行了完整的讨论,而且还对规范场的发展做出了两个重要的贡献:其一是他发展了“定域流守恒”的概念,这对杨振宁和米尔斯(R、L、Mills)建立非阿贝尔规范场起到了重要影响;其二是他把规范场和广义相对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直至70年代以后,杨振宁等人才发现两者存在的内在联系果然都是数学上的联络。在韦尔这一极其出色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杨振宁深深地注意到韦尔所提出的规范对称性,可作为构造量子电动力学全部理论的基础这一事实。QED是严格的U(1)定域不变性的理论,因此他试图构造一个相类似的理论,即在强作用同位旋对称群SU(2)定域变换下不变的理论。杨振宁和米尔斯终于在1954年成功地创立了现代规范理论,即“杨——

—米尔斯规范理论”[9],又称之为非阿贝尔规范理论。并且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就是这个“规范统一场论”,使规范场真正起到了动力学的作用,是实现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最有希望的理论。果然,60

程民治28

H.Weyl’sThoughtofScientificEsthetics

CHENGMin-Zhi

(TheDepartmentofPhysics,ChaohuInstitute,Chaohu230008,China)

Abstract:ClausHugoHermannWeyl,whoisbrilliantscientistintheearly20thcentury,wasfascinatedbyandab-sorbedintoSymmetryAesthetics,whichhasresultedinhisastonishingcontributiontomathematicsandphysics.Weyl’ssuccessreflectswelltheLatinmotto,“aestheticsisthegloryofthetruth”,whichalsoservesastheguidetoallexplorersintheirwaytothepeakofscience.

Keywords:ClausHugoHermannWeyl;SymmetryAesthetics;gaugetheoryofgravitation

年代后期,温伯格(S.Weiberg)、

萨拉姆(A.Salam)、格拉肖(S.Ctloshow)在杨--米尔斯场和对称自发破缺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起来。他们建立的小统一模型实质上就是把杨———米尔斯SU(2)规范场推广到SU(2)×U(1)。这个能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媲美”的模型,被物理学家称之为标准理论,荣膺了1979年度的诺贝尔物

理学奖,也正是它开创了四种相互作用统一的一个新纪元,从而大大地激发了人们将不同类型的场论统一起来的创造激情。此后,各种大统一(按:弱电强统一)理论、超对称(按:弱电强和引力统一)理论和超弦(按:认为世界是由振荡着的具有超对称性质的线段或“弦”所组成)模型层出不穷。虽然这些理论或模型目前还尚未获得最后的成功,但一则预示着:韦尔所向往的圆满统一,其眉目日趋清晰,真是曲曲凯歌,动人肺腑;二则表明:当代物理学家正以空前的激情,发展着韦尔等科学大师所开创的统一事业,正可告慰作为先驱和祖师的韦尔的“在天之灵”。即使物理学家离最终的统一理论还相距极其遥远,不过,如果一旦存在一个这样的理论,“那么一定会证明它是一个规范理论,这一点现在看来几乎是无可怀疑

的了”(R?

米尔斯语)。[8]119

所以,杨振宁说得好:“我深信,把对称性原理继续扩广下去的想法,将是21世

纪理论方面的重要发展方向。”

[7]100

正是由于韦尔以极其敏锐的科学审美力,深刻地洞察到了用群论来表示科学的对称性,就必然会使物理科学理论体系充斥着“数学推理的优美性和它美丽的完整性,并以此对比它的复杂的、深入的物理成果,我们就不能不深深感到对对称定律的力量的钦佩”(杨振宁语)。[6]204因此,韦尔的一生是不懈地追求“对称性”的一生,是不断地探索更高层次的“对称性”的一生。也正因为如此,才促使他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上做出了一系列卓越的贡献。韦尔对于“对称性”这一准美学原则的推崇,极大地影响了20世

纪中一大批物理科学精英,他们将其视作为物理学创新活动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的成果。正因为如此,狄拉克(M.Dirac)把对

称定律誉为“理论物理学新方法的精华”[6]204

,而海森

堡则把对称性方法形象地比喻成“正如那些由宗教产生的花纹装饰表示宗教的精神一样”。[6]204

对于韦尔这位深深地涉猎到对称性探索的研究者、统一场论的积极推崇者和规范场论的杰出先驱,杨振宁曾给他作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评价。指出:“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韦尔在空间、时间、物质、能量、力、几何、拓扑等方面写了大量文章,这都是一些关键性的概念,为现代物理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当阅读韦尔的文章时,看到他如此努力地通过数学构造

去解开物质和空间结构之谜,我总是感到震惊。”

[7]451甚至大名鼎鼎的数学大师陈省升在生前还忧心重重地表示:“

历史上是否会再有像韦尔这样广博精深的数学家,将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10]210

参考文献:

[1]张奠宙,赵斌.二十世纪数学史话[M].上海:知识出版社,

1984.

[2]H.Weyl,MathematikZeitschrift,2(1918).

[3]H.Weyl,Raum,ZeitandMaterie,SpringerVerlag,(1918).[4]H.Weyl,Z.physik,56(1929).

[5]H.Weyl,对称性[M].冯承天,等,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

公司,1991.

[6]王宏金,程民治.物理科学臻美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

出版社,1996.

[7]宁平治,等.杨振宁演讲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8]张祖轮,程民治.物理科学美论[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

社,1994.

[9]C.N.YangandR.L.Mills,Phys.Rev.,95(1954)631;Phys.

Rev.,96(1954)191.

[10]吴文俊.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责任编校邓乐群

赫尔曼?韦尔的科学美学思想

29

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

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相通之处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是开启和引导西方两千多年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走向的两大哲学巨擎。人们普遍认为,此后的西方美学思路便沿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前者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后者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路线,继而,在文艺思想和创作方法方面,浪漫主义者视柏拉图为其先祖,而现实主义却尊奉亚里士多德为其开山鼻祖。二人美学思想上的对立被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形象地定格在他的名画《雅典学派》之中:柏拉图手指苍天,而亚里士多德手指大地。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高足弟子,但人们常常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来说明亚里士多德对其恩师的学说的批判性。因此,学界着重考察了二者美学思想之间的差异性,如有人从柏拉图的“理式”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出发讨论二人诗学思想的差异,也有人深入分析二人在“摹仿说”上的区别,还有人结合当代文学批评的最新潮流,认为柏氏的美学思想属于道德批评,而亚氏的美学则应归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范畴。 不可否认,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图文艺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与后者迥然不同的学说。然而,作为柏拉图的爱徒,难道亚里士多德仅从恩师那儿学会了方法论上解构老师的批判性,没学到其老师本体论上的一点点思想和观点?如若这样,于情于理解释不通。从师生关系来看,亚氏的美学思想从柏氏的美学思想脱胎而来,前者或多或少会受到后者的影响,二者之间理应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本文着重考察二人美学思想方面的相似性,从而指出西方早期美学思想发展中的连续性,纠正断裂性的认识,弥补对美学思想进行简单化贴标签的失误。 首先,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二人都持反映观。众所周知,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举例说有三种“床”:第一种是理式之床,是由神创造的;第二种是由木匠按照第一种理式之床制造出的个别的床;第三种床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画出来的床。柏拉图认为“如果我们把画家叫做那两种人所造的东西的模仿者,应该是最合适的。”“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就像所有其他的模仿者一样,自然地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学说中的世界由三部分组成,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文艺世界。文艺世界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反映理式世界,因而,文艺世界依赖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又依赖理式世界;反过来,理式世界支配现实世界,现实又支配文艺世界。虽然柏拉图坚持认为理式之床才是本质的、真正的床,画家所画的床是对真理的“影像的模仿”,和真理隔着两层,是不真实的,但是如果我们撇开柏拉图的玄奥的理式世界且不考虑他对真实概念的主观价值判断的话,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文艺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直接映射关系,即柏拉图的摹仿说中包含了文艺反映现实的观点,关于这种反映是真实的反映,还是歪曲反映的问题,这属于价值判断问题,则可另当别论。如果从这角度看,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则是直接继承了老师的观点。 在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中,他放弃了柏拉图对理式的追求,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为认同文艺的可能真实性埋下了伏笔。在《诗学》中,他转向对事物普遍规律的追求。他在《诗学》第二十五章中指出,诗人是摹仿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从如下三者中选取摹仿对象“过去或当今的事,传说

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浅析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张晓宁12181142 摘要:通过分析汉宁森的PH灯,格尔齐奇的chair one等经典家具设计案例,探讨科学与美学的关系。充分认识理解它们在设计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如何协调其关系。 关键字:服务;支持;协调 科学是指由权威人、组织和机构经过实践、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数据,并通过一系列技术完善、确认、推荐、宣传、传授和捍卫的一种广泛领域的思维学术。亦指人类为了论证自然现象、文艺学术、宏观发展而造就的一个具有广泛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名词。从美学诞生至今,关于美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的定义有五种: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我国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原天地之美和达万物之理并举为圣人的两大使命。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前者研究美,归于美学领域,后者研究真理,归于科学领域,两者都为人类文化宝库创造了斑驳灿烂的财富。西方早起的哲人也留下相仿的记录。绵延两个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少人都热心研究天文学、数学、物理学,追求达万物之理。他们在观察研究中发现,天体间存在着数学比例关系,构成了宇宙和谐之美。 黑格尔曾经对美学做了这样的界定,他说: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鲍桑葵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说,“正像在一般地谈到现实世界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科学所揭示的世界一样,在一般地谈到世界上的美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艺术所揭示的美。”这样一种学术传统,显然非常不利于科学美学的成长和发展,因为它很可能被边缘化,甚至不被所谓正统的美学所承认。的确,科学中的美和美感与艺术中的美和美感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艺术中的美往往是直观的,而科学中的美则是抽象的;艺术中的美感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而科学中的美感则进入理性层面;艺术中的审美经验往往比较“通俗”,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而科学中的审美经验则比较“深奥”,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才能认识和体验到这种美。 科学是服务于美学的。同时美学也离不开科学的支持。 丹麦著名设计师汉宁森被誉为丹麦最杰出的设计理论家。他于1924年设计的多片灯罩灯具是他的成名作品,这件作品于1925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很高评价,并摘取金牌,这种灯具获得"巴黎灯"的美誉。汉宁森的一生都保持了“巴黎灯”的精妙设计原则。这种灯具后来发展成为极为成功的“PH”系列灯具,至今畅销不衰。“PH” 灯具不仅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也体现了工业设计的根本原则: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一方面, 从科学的角度,该设计使光线 通过层累的灯罩形成了柔和均 匀的效果(所有的光线必须经 过一次以上的反射才能达到工

柏拉图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哲学

柏拉图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哲学 作者:胡洁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1553543) 摘要:在古希腊古典文明时代,各种形式的诗歌与戏剧(悲剧与喜剧)的创作达到鼎盛的巅峰的高峰。柏拉图本人也是富有文学天赋的才子,他的早,中期对话篇就是焕发文学才气的杰作。他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审美思想,并将它提升为他的理念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从理念论的高度审视美与艺术的本性,非常重视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将其视为他设计的理想城邦国家的重要内容。从他的中期对话《会饮篇》,《斐德罗篇》,《国家篇》到晚期对话《法篇》,他一直注重论述审美与艺术哲学问题的,这和亚里士多德注重从总结希腊古典艺术创作实践来形成系统的“诗学”不同,而且有其保守性,但是他的理论本身富有艺术感染力,对后世西方的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审美,艺术,哲学 一厄罗斯与“迷狂” 爱情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艺术的感染力又总是引起爱美的情感。柏拉图的审美思想首先表现在讨论如何理解爱神厄罗斯的对话《会饮篇》中。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将厄罗斯的本性提到理论念得审美思想角度来解释。实际上,这是比拉图自己的审美思想。 他将厄罗斯描绘成一种处于知与无知的中间状态,神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灵“,实质上它是认知,情感,欲望,意志的主体,是融合知,情,意(欲望)的审美主体,也是艺术创造的主体。真善美是统一的,智慧是最美的。厄罗斯的本性应是热爱智慧的,是智慧的爱好者,它以善为目的,统摄智慧,欲望,情感,追求不朽幸福。柏拉图认为,厄罗斯作为审美主体和艺术创造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追求的对象和要达到的目的,是美的理念。这是一个从具体的美的事物逐步“向上引导”的过程:“从个别的美开始,好像阶梯一样一级一级逐步上升,直到最普遍的美。从一个美的形体,再到每一个美的形体;从美的形体再到美的制度,从制度到学问知识,最后一直到美本身——他认识美是什么。”这个对最普遍的“美”审察,超出了狭义的艺术“美”,是涵盖事物全体的,与真善统一的美。 在《斐徳罗》这部论述审美与修辞学的对话中,柏拉图发展了他的早期著作《伊安篇》中苏格拉底关于艺术创作与鉴赏的“灵感”说,将这种单纯激情的“灵感”提升到追求理念的高度,成为一张在审美过程中热爱只会的哲学的迷狂。柏拉图说灵魂是自我运动的不朽的生命本源,他不再用爱神厄罗斯作为审美审美主体的象征,而是直接用灵魂来指审美主体。他形象,优雅地将审美过程描绘为灵魂马车上飞天庭,进入把握美的理念世界的过程。他将灵魂比喻为两匹飞马和一个驭手的组合,说人类灵魂的驭手驾驭着两匹马,一匹驯良,一匹顽劣。真善美使驯良之马羽翼丰满,飞驰上天;顽劣之马蠢动不良情欲,使灵魂下坠。直到驭手来到所爱的美少年面前,回想起美的本性,能够自持,才拼命约束劣马,让它丢掉野性俯首帖耳地听命。柏拉图以此说明审美中有灵魂内部的冲突,理智必须战胜情欲,才能认识真正的美

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摘要:文艺这一特殊的审美创造活动和运行历程是艺术家通过审美理想的中介,通过物象起源的发见与探索,摸索科学之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形象体系。这不仅是作者内心深处的表达和反映,也是从美学的角度探索科学的渠道。科学的发展也推动着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和走向,更是实现艺术的手段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是科学和美学共同的基础。通过医学、人机工程学等科学领域和艺术、设计的美学原理结合举例分析科学与美学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新事物的认识和学习。审美和求知是人类自在的天性,我们对美的事物的偏好是与生俱来的,知识的习得与此同步。求知也是科学研究的源头,因此,审美与求知从一开始就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学与科学也同样如此。达芬奇的艺术贡献同时也是科学贡献,他的画作运用人体解剖构造,在生理解剖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印象派的莫奈、雷诺阿、德加、塞尚等画家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乃至现在的高考色彩考试,也是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在设计中的rgb三原色也是从科学道路中的三色光摸索演变。上述等等例子可以发现科学和美学有着共同的基础,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们相同的源头就是自然。 精神分析学阐释下的艺术创作 精神分析是人类心理的理论和精神病治疗的体系,在学术方面可定位为精神医学的一种,创始者是弗洛伊德。他发现了潜意识,因此精神分析确立了科学的地位。除此之外,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学说对西方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艺术家能够将欲望转化为崇高的艺术形式,并通过此种方式使他人了解自己的幻想,进而“让他们与自己共享快乐”。弗洛伊德解释道:“艺术家首要目的是自我释放;然后随着其作品的广泛传播,其他遭受着类似欲望折磨的人也得以从中获得解脱”。换言之,通过艺术家文学家展示幻想的方式,使存在于无意识的种种快乐与满足有了释放的可能。 许多超现实主义者对弗洛伊德的著作都深有所感,弗洛伊德曾说,当我们清醒头脑麻木之后,潜藏在身上的童心和野性就会活跃起来。正是这样的一种想法让超现实主义者宣布艺术作品不能用清醒不惑的理智来创作。曾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西班牙人达利绘制梦幻图画的实验正是如此,他企图去仿效我们梦境之中的奇异的混乱现象。试图表现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这是自己不加选择的,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例如《面部幻影和水果盘》,画面上角的梦幻风景,海湾和波浪,山地和隧道,同时又呈现一个狗头,狗的颈圈又同时是成为跨海的铁路高架桥等等这些海滩上充满神秘莫测的怪形异象正如在梦中一样,部分东西意外清楚地显露出来,而另一些形状则朦胧难辨。画中很多场景是达利居住环境中的一部分,比如像人和动物形态的山石。现实环境中的物体也和光怪陆离的物体一起出现,这和做梦非常相似。并且达利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 除运用精神分析创作的艺术家,如上述的达利之外,二十世纪后半,有研究者企图结合精神分析与艺术,例如借由艺术进行精神病治疗的艺术治疗法。同样的,最初在文学领域尝试的这项方法,立刻广及到艺术领域,在绘画画面中找出潜藏的无意识的艺术史研究陆续出现。例如利用特定事物或身体部位,来找出艺术家的恋物意识,进而解释作品。比如风景画中描绘钟楼或烟囱是代表男性生殖器,而裂缝或洞窟是象征女性生殖器等解释。弗洛伊德之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结构主义为基本,更加有效地发挥作为解释艺术作品的概念。

美学科学黑格尔

美学科学黑格尔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美学家。 黑格尔出生的年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已有近一个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即将爆发,但德国仍然是极其落后 的封建国家。 法国资产阶级对黑格尔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辨证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及辨证的美学思想的酝酿和成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黑格尔早年虽谈不上聪明但学习刻苦是大家公认的,他对各类学科都产生广泛的兴趣,尤其是哲学和文学及美学。 黑格尔前期的美学观点主要概括为:第一,从资产阶级共和主义和民主主义立场出发崇拜和向往古希腊共和制度下的人格和艺术。第二自觉的历史主义美术观逐步形成。第三,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第四,关于劳动创造人与人的本质异化的思想萌发。第五,提出审美活动是理性最高活动的观点。黑格尔前期美学见解完成了系统的唯心主义异化理论建立了辨证的历史的美学研究方法论,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分类观点的初步形成即古代东方艺术——希腊艺术——西方基督教艺术。 《美学讲演录》是黑格尔后期美学思想的总汇。这本书比他之前出版的《精神观察学》前进一步,把艺术与宗教分离开了。他已引入“古典”与“浪漫”的概念作为区分艺术的名称,并对这两类艺术的主要特征做了初步概括,他还初步流露出崇古抑今的艺术眼光与审美理想。同时他把雕塑(造型)艺术作为古典美的典范。把客观性与主观性作为区分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主要尺度。 从西方古典思想、罗马时代的文艺理论家到康德到伯克到黑格尔,一直在谈崇高。崇高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简单地讲,崇高是优美所不能把握的东西,美和崇高相比太小资,太愉快了。崇高带有一种让人无所适从的、几乎是恐惧的东西,让人觉得这么大、这么深刻、这么多样,是把握不住的,是一种震慑心灵的东西。而美呢?我们可能会觉得美就是漂亮,好玩,是一种能放在眼前把玩的。崇高就好象是你被它压倒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康德只在自然界里谈崇高。比如你看九寨沟的风景,你会觉得非常美,但是如果你看到“大漠孤烟直”,或者是台风之类的自然现象,你就会觉得有点害怕。这种东西可以把我们一切内在的、非常舒适的概念全都冲垮。这种东西才叫崇高。 《美术讲演录》是黑格尔后期美学思想的汇总和结晶,是他的美学专著和代表作。这本书集西方两千年美学思想优秀传统之大成,代表着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称得上“成体系”的美学科学专著。 “理念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大厦的顶梁 柱,黑格尔认为理念就是思想的主体,是世界的本质。他认为理念的“发展”与运动是概念由抽象的普遍性发展为普遍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统一的具体的普遍性的过程。理念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包含活生生的运动过程在内的思想的全体。即“理念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两

20世纪美学思想

一、20世纪现当代美学变化 20世纪是一个充满重大变革的世纪,是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和迸发,创作出远远超出前19世纪总和的生产力的世纪,是人类科学文化突飞猛进、达到“知识爆炸”程度的世纪。在20世纪,人们的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伦理观,乃至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形成了作为现代西方文化一翼的现当代美学。 20世纪各种哲学、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反传统色彩。而20世纪西方美学反传统倾向,则集中体现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反派。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高峰,也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整个西方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反黑格尔,实质上就是反整个传统。而现当代西方美学的基本方向就是反黑格尔、逐步摆脱黑格尔影响的方向。 黑格尔美学首先是一种理性主义美学。他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础之上,是理性决定感性、派生感性并与感性融合统一,才创造出美的艺术来,所以理性是灵魂。黑格尔把社会的人作为理念发展的最后、最高阶段,即绝对精神阶段,认为现实的人是思维(理性)与自然在更高阶段的统一,是理性的实现或是现实的理性。这是一种以颠倒形式表现出来的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倾向。 黑格尔美学又是一种“形而上”的即思辨的美学。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黑格尔美学的理性主义性质决定的。综观黑格尔三大卷《美学》,他的基本思维逻辑、构造体系的方式与理论阐述的程序,鲜明的体现了思辨哲学的特点。他不是从观察、描述感性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出发上升到理性的观念、逻辑,而是从“美的理念”出发,来演绎出现实的美和艺术的美;具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只是作为他进行美的理念发展的逻辑推演的例证和材料,只是作为他“理念感性显现”的先验理论框架中的填充物;整个理论推演是极其抽象的,充满思辨色彩。 20世纪西方美学恰好同黑格尔美学的上述两个基本方向背道而驰,可以概括为现代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的流变更替。20世纪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是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这无疑使对黑格尔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人本主义美学的反派。另外,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无论是审美经验的描述,还是语言和逻辑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主观经验主义基础上的,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审美经验或事实出发来进行推演和一般概括的,这是从另一侧面对黑格尔的思辨美学的反动。而科学主义美学“从下而上”的方法,正是对黑格尔“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方法的变革。这不仅是方法的变革,而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柏拉图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 柏拉图出身于奴隶主又是较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喜欢艺术和哲学,又受到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和吸引。在他成长的年代中,当时正是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创建时期,也是奴隶主头子间争权夺利,主张要更民主些还是更****些,相互间血腥较量,垂死斗争的时期。漫长的伯罗奔尼苏战争就是这一斗争现实的体现。残酷的斗争现实,给予了柏拉图思想的深刻影响。另外,希腊的两个较主要的宗教,如奥林匹克神和俄耳菲斯教的宗教意识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再由于他成年中热爱诗歌和戏剧等艺术,所以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和戏剧等,也在柏拉图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总起来说,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如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派、恩培多克勒、爱利亚派的自然哲学,智者派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其中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深的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恩培多克勒的原始物质论,爱利亚派中的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苏格拉底以善为主的哲学与伦理学。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无惧无畏的恂道精神对柏拉图思想的成熟和以后的志向确立影响最大。因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又是执友,所以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学说和品德,基本上就成为柏拉图学说建立最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上这些就是形成柏拉图思想较为直接的现实基础和原因。柏拉图吸收如此丰富的古希腊文化,与他一生中勤奋学习读书,多次出游,广集人材,兴办学园有关。 据有关资料介绍,柏拉图一生的着作以柏拉图的名义流传下来的有30多篇对话和13封信,如《斐多》、《斐德罗》、《巴门尼德》、《国家》、《会饮》、《大希庇阿斯》、《智者》、《斐利布斯》、《蒂迈欧》、《法律》等等篇。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研究,大体上分辨了真伪,确定了着作的先后分期。现在比较公认的有25篇对话和1篇替苏格拉底作的《申辩》为柏拉图所作,在13封信中,一般认为第7封信比较可靠,被看作柏拉图的自传,但也有人存疑。 下面我们从柏拉图的一些公认的着作中,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的资料中来讨论一下柏拉图思想中的真善美的问题。 一、真实的存在与理念论 柏拉图的宇宙观不是一般的纯自然哲学的宇宙观,而是自然与宗教和伦理相结合为一体的,为他后期思索所独创的宇宙观。柏拉图的宇宙观虽然为罗素所否定,但肯定的人大有人在,我认为不可似罗素那样地轻易否定,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分清是非清红皂白。 首先是他的客观真实存在论。在他的名篇《蒂迈欧》中,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有四个方面的真实存在,其中有神、理念、空间和混沌物质元素。 柏拉图是有神论。神是宇宙的第一真实存在,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宇宙的创造者,他是永恒的,不变的实在。但是,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与一般宗教的上帝基督不一样,宗教的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柏拉图的神就不能创造理念、空间与物质的基本元素等。也与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也不完全一样,有那么多的神话故事。柏拉图所说的宇宙神只能是哲学道理中的自然神,是自然造化中的主宰者、指挥者、管理者和创造者。在他讲神掌管宇宙,创造宇宙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说明科学美是确实存在的,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三方面,并一步论述了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三种作用。 关键词:科学美形态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审美 一、科学美客观存在 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 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毫无疑问,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奇妙的美。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第一句话是"是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哥白尼选择这样一句话开始他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多么欣赏科学中蕴含的美。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二、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科学美的形态 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

美学第一部分试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括号中填写的相应代码。) 1. 《大希庇阿斯篇》的作者是( B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黑格尔 D.鲍姆加登 2. 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D) A.美的规律 B.艺术现象 C.审美心理 D.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3. 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A.毕达哥拉斯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4 .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C)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维柯《新科学》 C.鲍姆嘉登《美学》 D.黑格尔《美学》 5. “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尼采 6. 柏拉图的“美本身”、普罗提诺的“理型”说、莱布尼兹的“预定和谐”说,实质上都体现着一种基本的观念,这就是(D) A.美即自然 B.美即感性C美即有用D.美即完满 7. 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B)A.相对主义观念B形而上学观念C怀疑论的观念D.开放性的观念 8. 康德自称他在哲学研究中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从美学上说,这个“革命”主要是指他把美学研究(A)

A.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 B.从主观世界转移到客观世界 C.从重内容转移到重形式 D.从重形式转移到重内容 9.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中,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在古希腊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代表是(D)。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C贺拉斯D.毕达歌拉斯学派 10. 在西方美学历史上,最早提出“美是理念说”的美学家是(C)。 A.德莫克里特 B.贺拉斯C柏拉图D.托马斯阿奎那 11. 西方经验派美学家常把美看成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和愉 悦。但真正严格地把美感与快感区别开来的是《判断力批判》的作者(B)。 A.黑格尔B康德C歌德D席勒 12. 在西方美学历史上,(A)于1871年开创了实验美学,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 A.费希纳 B.费希特C康德D.克罗齐 1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以“六艺”授弟子,并把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与进行审美教育的(D)相结合。 A.书”関“ C数” D乐” 14. 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B) A.阿恩海姆 B.弗洛伊德C柏格森D.荣格 15. 维特根斯坦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D) A.实验美学 B.格式塔美学 C.接受美学 D.分析美学 16. 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的意象是(C)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

科学美学与机械美

科学美学与机械制造 摘要: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能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理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通过各种审美方式来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从内心深处不知不觉的受到教育的感染和感化。是啊,只有我们不断的追求美,才能使得我们具有爱心,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方式,才能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那么当机械制造碰到“美学”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关键词:美学;机械制图; 往往我们被问到什么是“美”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艺术品,似乎在我们的心中,只有艺术品才被惯有“美”的特权。但是当我们细细一想,便会发现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充满了“美”,即便现在不“美”,他们也在不断的像美发展。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能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理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通过各种审美方式来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从内心深处不知不觉的受到教育的感染和感化。是啊,只有我们不断的追求美,才能使得我们具有爱心,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方式,才能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那么当机械制造碰到“美学”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也许在人们心里,机械就是一种枯燥的学科,好比一颗枯萎的树木,它不栩栩如生,没有千变万化,似乎只有刚硬的铜铁……而且人们都错了,机械中也存在美,而且这种美,在不断的更新在不断的升级! 一.造型美 对于机械造型美,我们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建筑师,工艺美术家和作家威廉·莫里斯要求艺术能为大多数人服务,为整个社会服务。艺术要与劳动技能结合,劳动产品同时也应该是艺术作品。1977年,在莫里斯等人的影响下,德国一些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创办了“德意志艺术工业联盟”。这个组织在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基础上把艺术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从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在改进产品外观造型上作出显著成效。因此,德国的工业机械产品立即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机械产品造型的重视。从此可见,追求美学对于“枯燥”的机械也是十分重要的。更加直观的造型美的进化,可以从下面2张图中可以看出,第一张是中国七八十年代生产的汽车,而第二张则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生产的汽车,两种仅仅从造型上对比,就能感受到后者那种气势凌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了——这就是“美”给人的直观感受。

浅析柏拉图哲学与美学

在柏拉图的哲学及美学理论中存在着三个世界,依次为理式世界、感性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柏拉图认为,这三个世界是各自存在的而且是不变的,为一切存在的的公式。现实的感性世界是理式世界的影子,艺术世界是感性现实世界的影子,艺术世界是理式世界影子的影子,这样就肯定了理式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间隔了一道感性现实世界。为说明此观点,柏拉图举出三种床的例子:理式的床、物质的床、临摹的床。理式的床是本体,不依赖于外在任何物质而存在;现实物质的床是具体的、个别的,是由木匠制造的,受视角、时空、材料的限制,是理式之床的不完全体现,所以它包含着木匠的感性理念与认识;而临摹的床与现实物质的床又是不同的,它只是物质的床的外形的摹仿,认识视点和感悟的不同,所见的外形就不一样,就更加不具有真实性。在柏拉图的三个世界中,理式世界是至高无上的,现实物质世界依存于理式世界,艺术世界又依存于现实物质世界,后两种世界的层次是较低的,艺术世界最低下。站在理式世界高度的基点上柏拉图贬低了艺术世界对现实世界的作用,认为从荷马起,一切诗人和艺术创造都只是摹仿者,只得到理性世界的影象,抓不住真理。其地位不如车夫、医生等具有专门技艺的人。据此他把不同职业的人分为九等,这可能就是后来演绎成我们所说的"三六九等"的原始理论的出处。 柏拉图的"理式世界"正是宗教中"神的世界"的摹本,也正是政治中贵族统治的摹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唯心哲学都是神权社会的影子。神权是统治社会麻痹被统治者的工具,过去的君子都是"天子"高高在上,"代天行命"。他要保卫正在没落的雅典贵族统治,就必须保卫正在动摇的神权观念。他强调理式的永恒普遍性,正是他的保卫神权的哲学的具体体现。 在柏拉图的美学理论中,第一等人即"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正是神灵凭附,得到灵感的人。这些人也正是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家,也就是贵族阶级中的文化修养最高的代表。"神灵附体""与神灵相通""得到神灵的指点""产生与神灵相通的感悟"。这样的灵感不过是柏拉图理论中的一个只有神灵才知道的哲学和美学概念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心目中的"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并无需创作艺术作品,而他们所"爱"的"美"也不是艺术美。柏拉图在他的两篇最成熟的对话《会饮》和《斐德若》里,都用辉煌灿烂的词句描写了这些“第一等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他在《会饮》中写到: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终于一旦豁然贯通唯一的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在《斐德若》里又说:那时隆重的入教典礼所揭示给我们看的那些景象全是完整的,单纯的静穆的欢喜的沉浸在最纯洁的光辉中让我们凝视。由此可知,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对最高的永恒的“理式”或真理的“凝神观照”,这种真理才是最高的美,是一种不带感性形象的美,柏拉图把它叫做“神仙福分”。 根据柏拉图的理论我们不难理解,由于“凝神观照”,让我们看到了“理式世界”的“真”,“无限欣喜”让我们得到了“美”,而“理式世界”是“神的世界”中的神,只有给予不求任何回报,神的效用就是满足你的需求而或帮助你实现愿望,所以神也是“善”的化身。这就是我们通常在心灵上经常感慨的原始的“真,善,美”。 作为由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附庸发展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美学,在很久的一段历史内,是随着哲学的旋律而翩翩起舞的,所以又称“艺术哲学”。

柏拉图的理式美学

柏拉图的理式美学 说道柏拉图的美学,不得不从西方的美学发源说起。西方美学思想发源于古希腊,在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认为“美是和谐与比例”。苏格拉底论述了美和善的关系,提出了“美在于效用”。柏拉图在美学著作《大希庇阿斯篇》中,不仅对当时流行的种种关于“美”的见解提出了异议,还辨析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不能为人们六识所识(美的这种客观形式称其为理式),却是客面存在着的一种事物,这种事物加载在任何人六根可识的事物之上后就可以使其产生美。柏拉图这种思想似乎很机械。他把美的事物当作理式美的一个影子,不具有理式美的东西就不美,具有理式美的则美。美其实是一种事物特性的抽象,是一种一般存在形式,其实理式美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一般的理式美也只能建立在个别事物之上。理式美即是一种抽象概念,不可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脱离具体事物来研究抽象的理式美意义也不大。柏拉图的研究方法也很独到,正是他这种观点,他才启发人们对美的普遍本质加以探讨。通过柏拉图对美的研究方式,他充分向后人传达展示了哲学的研究方法:哲学是研究各种各样事物共性、普遍性及类性的一门学科,哲学方法就是用类的方法进行各种各样事物的普遍性、共性进行抽象与研究,并把这性抽象的体现事物共性、类性与普遍性的内容进行扩展并认识新的特殊事物的一种方法。哲学是其他理论的一个基础。在任何科学理论中无不体现与渗透着哲学的一些观点,思想与方法。 说得直白点,柏拉图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虽然我们看不到摸不到它,但是凡是有东西和它“接触”的东西事物都会变美。同时,将这个绝对的“美”给衍生开来,还和柏拉图的“两个世界”有关, 幻影的世界——即一般人所认为现实的世界,柏拉图也将之称为可见世界,是由感觉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构成的世界,这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理念的世界,柏拉图又将之称为可知世界,那些『理念』——今天被作为类的那些概念,则存在于一个真实的、没有幻灭的世界之中。 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所说的那个真正的“美”是存在于所说的“理念的世界”里的,而所谓的“幻影的世界”里的“美的事物”呢,是真正的“美”的影子或者说是分身,这个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是理式的”。 在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说明了柏拉图对艺术文艺的看法,在当时的古希腊,诗人和哲学家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所以也有三个世界的说法,即“艺术世界”,“现实世界”和“理式世界”,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临摹和效仿,而现实世界,又是理式世界的影子,也可以说就是理式世界的模仿。这样一来,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生于当时属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Stagirus),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18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先入伊索格拉提斯的学校,接着转入柏拉图学园,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之久。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不久受邀去作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亚里士多德便返回雅典,在一个叫吕克昂的地方另办了一个学园,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Peripatetikos)。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次年亚里士多德病逝。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代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述据说有一千多种,已查到目录有360多种,涉猎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诗学、修辞学、植物学、动物学,还有《论灵魂》、《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动物志》等著作,内容不仅遍及当时的所有知识和学术,而且还为后来几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具有法典的地位。 同时,由于众多实验性科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带来了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即“分类”研究。他把科学分为三类:1)理论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2)实践性科学,如政治学、伦理学等;3)制造性科学,如诗学、修辞学等。 这种分类方法也贯穿在他对某一学科的研究中。这个方法成为后来几千年各种科学研究的范式。作为柏拉图的得意门生,其思维风格与柏拉图迥异。诚如罗素所说:“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许多方面和所有他的前人都非常之不同。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的论著是有系统的,他的讨论也分门别类,他是一个职业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凭灵感所鼓舞的先知。他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致的、平凡的,而没有任何巴库斯激情主义的痕迹。柏拉图思想中的奥尔弗斯成份在亚里士多德里面被冲淡了,而且被掺进了一剂强烈的常识感。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读书笔记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读书笔记 篇一:柏拉图第二章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二卷读书笔记 第二卷开始苏格拉底的主要对话者是格老孔和阿得曼托斯,他们的观点代表了雅典城邦年轻公民或年轻贵族的正义观。《理想国》全书共十卷,第一卷是引论,多少显得自成一体。第二卷按讨论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主要讨论的是关于“正义”这一议题;第二部分则是关于教育的讨论,涉及对神的相关观点。有人推测,第一卷是柏拉图早年写的一篇旧稿,题为《色拉叙马霍斯》。第一卷的讨论多少显得有点草率,很可能来自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的一次“真实对话”,苏格拉底关于城邦正义更加恢宏的图景还没有完全展开,这些要留到后面的几卷了。 格老孔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格老孔对善的分类: (1)善在其本身之中,如:快乐。 (2)善既在其本身之中,又在其后果之中,如:身体健康。 (3)善在其后果之中,比如各种赚钱术,这些事都是有利可图的,但其本身是辛苦的。 格老孔提出问题:那么正义是那一种善?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属于最好的一种,即第二种,人们喜欢它既因其本身又因其后果。但一般人并不这么想,格老孔说:一般人认为正义是第三种,本身是件苦事,但喜欢其后果——名和利。 格老孔对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与非正义的论证不满,认为他对苏格拉底屈服得太快了。格老孔从来没有听到有人有力地为正义辩护,令其满意地信服正义比不正义好。因此格老孔将取代色拉叙马霍斯与苏格拉底辩论,并期待苏格拉底能有力地为正义辩护。 格老孔认为一般人对正义持否定态

度,其论证的思路是: (1)叙述一般人认为的正义的本质与起源; (2)论证实施正义行为的人并非心甘情愿,而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3)论证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日子过得好。 a.格老孔论正义的本质与起源,他认为人性有天生的利己性,因为“人人为恶”会导致社会无法存在下去。所以人们形成社会契约,把“守法践约”成为正义。所以从正义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并不是所有人天生有正义的根基,倒是因为一种生存策略,才出现了法律和正义。 b.戒指喻:人性本恶,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戴上魔戒,获得没有监督的力量后,两个人会同样行事,利用自己的超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并不会遵守人群中现有的契约。“戒指喻”相当于是物理学中的理想实验,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能使人隐身魔戒的,但假设存在这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反而能把人性中隐

赫尔曼_韦尔的科学美学思想

收稿日期:2008-06-25 作者简介:程民治(1945-),男,安徽绩溪人,巢湖学院物理系教授。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5期 双月刊2008年9月出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欧洲,是世界物理学研究的中心,而其中德国的科研实力则是欧洲的领头羊。其科学界真可谓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赫尔曼?韦尔(ClausHugoHermannWeyl)就是这个科学家的群体 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巨星。他既是一位根本意义上的哲学家———智慧的热爱者和追求者,又是一位兼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于一身的天才人物。正是他开创了科学对称性的研究,不仅是统一场论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开启规范场论研究先河的杰出先驱。 一、幸运而腾飞的成才之路 1885年11月9日,赫尔曼?韦尔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的一个乡村小镇———埃尔姆斯霍恩。家庭境况殷实,其父是银行家,母亲为家庭妇女。据说,处在少年时期的韦尔,其才华并不十分出色,但却非常的幸运。1904年,当韦尔从阿尔托纳的一所中学毕业后,经该校校长即希尔伯特(D.Hilbert)的堂兄弟的介绍,荣幸地结识了希尔伯特,并得到了这位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数学家兼精博的导师的举荐,进入了格延根大学学习。从此,韦尔便成了希尔伯特众多学生中唯一的“数学儿子”,并在这位大师的亲自指 导下,韦尔开始了他的科学生涯。 1908年,韦尔以题为“ 奇异积分方程”的论文取得博士学位。1910年希尔伯特邀请他任格延根大学无薪讲师。同年他成功地证明了大物理学家洛论兹(H.A.Lorentz)提出的所谓“ 听音辨鼓”问题:“频率在ν 和dν之间充分高的谐波数目与包壳形态无关,而仅与其体积成正比。”这一问题在物理上很重要,因为它源自于金斯(Jeans)辐射理论,这理论导致了量子力学的诞生。1911年,韦尔开拓了新领域“黎曼面”的研究,为代数拓扑的降生指明了方向。1913年,他的《黎曼面的观念》出版,同年受聘为苏黎世的瑞士联邦工学院教授。恰逢爱因斯坦(A.Einstein)此时也在该校执教。他俩一见如故,经常交流。尤其是爱因斯坦的物理新思想使韦尔倍受鼓舞,耳目一新。从1913年开始,韦尔就深深地受着自己的导 师———希尔伯特的思想影响。这种潜移默化不仅表现在数学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对科学价值的崇高信念以及对理性和科学的热爱。因此,在探求真理中,韦尔一直恪守恩师的科学信念:“ 抽象理论在解决经典问题中对概念深刻分析的价值,比盲目计算要好 得多。”[1]341916年他一接触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 赫尔曼?韦尔的科学美学思想 程民治 (巢湖学院物理系,安徽巢湖238000) 摘要:20世纪前期德国科学家赫尔曼?韦尔对于“对称性”美的推崇与痴迷,直接导致了他在数学与物 理学上作出了惊人的贡献。从而深刻地印证了许多物理学家所信奉的一句拉丁格言:“美是真理的光辉”,它是照耀探索者攀登科学高峰的指路明灯。 关键词:赫尔曼?韦尔;对称性美;引力规范理论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08)05-0026-04 26

庄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

语文学刊2 00 8.11 ○高娟 [作者简介]高娟(1980-),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 庄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庄子与柏拉图作为中国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源头,分别体现了中西文化各自独特的心理构成、思维模式与文化积淀。近乎同时代的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对美学问题进行了独特的阐述,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回首这两人的美学思想,我们既会惊讶于他们的共同之处,也会体察到二者细微的区别。 【关键词】庄子;柏拉图;美在理念;大美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斯指出:“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国出 现了孔子、老子和孟庄,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吠陀,希腊出现 了荷马、柏拉图。”“轴心时代(the Axial period)产生了直至今天 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在同为动荡的社会时代,柏 拉图(前427-前347)和庄子(前369-前286),以各自的思想 深度分别闪耀在爱琴海畔和黄河之滨,他们穷其一生思考着各 自的人生哲学,也都对“美”的问题有过独到的阐述,今天,我们 不妨将二人的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的比较,去寻找文学艺术的共 同特征和各自不同的光芒。 柏拉图在《大希比阿斯篇》的讨论中,并没有讨论出美的本 质到底是什么,而在《会饮篇》中则可以看出:他认为“美”是统 摄一切美的事物的最高的美,是统一永恒的绝对美,即“美在理 念”;而在庄子看来,“道法自然”、“与天合者,为之天乐”乃人生 最高境界,并由此提出“大美说”。细较柏拉图的“美在理念”与 庄子的“大美说”,这两种观点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理念”与“大美”都是形而上的本体,是第一存在与终极意 义上的东西,两人的美学观点分别都是他们哲学思想的演变: 在柏拉图看来,世间万物有一个“理念”或“理式”,这是事物的 终极本质,“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理式,是事物的“本然”。理 念是独立于客观事物与大脑之外的客观实体,是看不到摸不着 的。柏拉图认为,所谓的“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但是那些美 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但它却毫不因此有所增、有所减。”这里 的美其实乃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是形而上的特征,它附着在事 物或者人的身上才让事物或人成为美的,但脱离了事物或者 人,它却是无法存在的,或者说,它可以存在,我们却无法看到、 摸到;而庄子所提出的“大美”也是建立在“忘形”的基础上的, 《天道》中:“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 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在庄子看 来,具体个别的事物算不得大美,单从感官的形色名声捕捉不 到美的真谛,自然而素朴,是“大美”的“存在”,因此它不拘泥于 形式,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庄子心目中,艺术的至 境是“大美”,最好的艺术是“天籁”、“天乐”,这些都远非形、声、 色所能表达,是感官无法捕捉到的。由此可见,柏拉图与庄子心 中的“美”都是一种形而上的特征,具体事物都是表现“美”的载 体。 虽然二者有如此相同之处,但细较起来,这两种美学观点 实则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取向: 1.大美精神,是一种自然朴素本真之美。《渔父》:“真者,精 诚之至也。真者,所以授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只有本真天合 的姿态才是“大美”的,在《天地篇》指出:“百年之木,破为牺尊, 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 其于失性一也。”百年之木被认为砍伐,择其所用或被做成酒 具,或被弃于沟渠,致使二者都失去了固有的天性,失去了自然 淳朴美,庄子最贵“天真”二字,极端厌弃伪饰的东西。“朴素而 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 意》),因此,庄子的“大美”强调的是真,是美真的统一;而柏拉 图强调的“美在理念”的观点却认为“美的东西同时也是善的,” “用于善的方面、产生好的效果的,”美于是成为善的原因,这一 观点是与柏拉图“文艺为社会现实服务”的观点是相一致的,是 一种比较功用的观点。 2.柏拉图看到了“美”就是使事物之所以为美的那个东西, 即“绝对美”,但对它的来源却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而将其归 纳为“神”所赋予的,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而 庄子的“大美”则建立再“与天合者,谓之天乐”基础上,这里的 “天”代表着“自然”,可见,这里的“天”并不神灵,而是一种冥冥 (下转第105页)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