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建筑与自然融合---贝聿铭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让建筑与自然融合---贝聿铭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让建筑与自然融合---贝聿铭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让建筑与自然融合---贝聿铭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让建筑与自然融合

——贝聿铭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摘要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点全部做到,简直可以耗费掉一个人所有的心血,而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就是这样设计的,它的成功就是因为贝聿铭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座右铭“全力以赴”。

正文

阳光透过三角锥形的玻璃天窗洒下来,斑斑驳驳,甚是漂亮、温暖,行走在大厅里,脚步不知不觉地在这静谧深邃的气氛中放松,仿佛在阳光中沐浴一样,大厅的中央,是一方明净的水池,金鱼游动,“顽石”戏水。大厅的两侧,高大的翠竹使庭院增芳;厅内园洞式大门,简洁大方;透过景窗,竹影婆娑,挺拔纤细,充满浓浓的“中国味”。阳光投射在室内景物上,形成了变幻莫测的阴影,使得大厅充满了活力,徜徉在这样一个舒适亲切的空间里,让人流连忘返,却很难让人想象这就是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这是我第一次去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的感受,这里没有故意用传统符号去寻求传统,而许多建筑师苦苦寻找的传统——“中国精神”却在这里无声无息的出现了。是什么使这样一座大厦具有如此的“中国味”呢?于是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去解开这个萦绕在心中的结。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曾被贝聿铭自称“收山之作”,设计师贝聿铭一生有无数的荣誉,其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了华彩乐章。贝聿铭与中国银行有着不解之缘——1918年,贝聿铭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贝祖贻创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几近古稀之年,贝聿铭又在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设计中,获得巨大成功。所以,当他收到在北京设计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邀请时,并没有太多的犹豫。老先生不顾年迈,揣着图纸来了。但是,在许多行家的眼里,这实在是一次冒险的举动。因为,在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设计建筑,必须面对古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尖锐矛盾,而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

虽然面对这么多难题,但是设计师贝聿铭在设计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时依然坚持他一贯的设计手法: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

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首先,这个工程位处北京历史悠久,规划布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内,并紧邻中南海、故宫,中银大厦如何能与这些重要的建筑物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就是一个大问题。而且区区45米的高度要容下l7万平方米的建筑,更是一个挑战。而这限高正是贝先生若干年前建议在长安街两侧控制高度,由天安门广场向两侧逐渐升高,以保障故宫太和殿的视线不受阻碍而出台的。他会不会后悔当年的决定呢?贝老接受采访时非常自信地说,“当年的决定是对的,今天唯一的解决方法是建一个室内中庭。这幢建筑离故宫很近,所以只能把高度控制在北京城市规划的要求之内,故宫周围是不能盖高楼的。可是,业主想多盖一些房子,如果弄不好,房子就会显得很笨重,办法当然是有的,那就是把里面挖空,做成一个中国的园林,外面用透明的玻璃。这样大家从外面看,里面是空的,建筑就变得轻盈起来。”正是这份自信,带给人们一个无比美妙的空间。这个中庭,不但解决了采光通风问题,而且带活了整幢建筑。而建筑外立面的设计更体现了老贝善用几何形体设计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几何雕塑感,既能与周围建筑大体风格统一,又能超于传统的建筑风格,并且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起来,成为经典。

“圆帽子建筑”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的外立面最醒目的就是那个半球形的贵宾入口。这个半球形体是在德国定制的直径10米的玻璃穹顶。远远的望去,透明的半球体在阳光底下通体发亮,像有光环的官帽一样,给人神圣而伟大的感觉,从这个入口进去的人们自然也能感受到沐浴阳光的幸福。可以说这个半球形的穹顶是整个理性的外立面的亮点,给严肃的外表增添了一些趣味。贝聿铭对这个半球形穹顶入口是这样解释的:“这个入口并不只是一个入口,从这个角度一方面可以看到天坛,另一方面如果沿着长安街走,圆球马上有一种夺人目光的效果,这就创造了一个可读的形象。加上它的透明度,行人可以通过圆球看通建筑物的内部。”先不说这个圆球是否有道理,毋庸置疑它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地标。一提起西单入口处有一个圆帽子的建筑,谁都知道是哪一个。依据凯文·林奇的理论,这个人口处的圆顶创造了极强的“可读性”。不管形象如何,这个穹顶确实为城市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标志。只是不知道若干年后再出现许多类似的穹顶,它还会不会仍然是一个标志。而且出乎意料地是,原以为这种很现代的设计元素会跟周围其他建筑和环境不好融合,可事实上,我们能看到建成的半球形穹顶,用全玻璃这种现代化的元素正好跟周围的环境-------西单的时髦现代风格相匹配,又是采用的古典的半球形体,与整个严肃、庄严的建筑外立面相匹配,也与周围其他古典建筑相呼应。

“室内园林”

整个大厦的灵魂之处就在于中庭,又叫四季大厅,整个四季大厅设计成无柱的空间,屋顶采用以钢网架为骨架的铝合金玻璃天窗,由16个金字塔形结构组成。整个中庭有山,有石,有水,有竹,有窗,搭配合理,匠心独运,所以说中银的中庭就是室内园林,一点也不过分。这些山、石、水、植物以及倾泻的阳光在中银建筑内部组成了一个无比美妙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但解决了采光通风问题,而且带活了整幢建筑,给整个建筑带来了自然的气息,让建筑很巧妙地和自然融合。

这是一个融于自然的建筑中的亲切空间,行人路过此地,都会忍不住看上几眼,继而走进去,享受这美妙的空间感受。这正是贝先生所希望的——中庭对公众开放。设计师贝聿铭在设计中庭时,首先考虑到这里是银行,银行的园林既要给人很舒适亲切的感觉,又要给人安全、稳固的感觉。因此,要是直接把苏州园林摆进去,气派肯定不够。所以设计时,竹子要用最高最大的;石头也要用昆明的。这种大尺度的要素,是为了与整个中庭的空间相匹配。中庭中采用了两个巨大的圆形景窗,透过景窗,可以看到竹影婆娑,颇有古典韵味。这里竹子的运用,绝对是贝聿铭的神来之笔。在这样一个中庭,若用其他植物,低了没有气势,高了又嫌臃肿。唯有用竹,挺拔纤细,非常适合。又一次悄无声息地增加了整个中庭自然环境的“中国味”,与建筑所体现的“中国精神”相合,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全力以赴”“精工筑家”

简而言之,中银大厦的体量、色彩还是与长安街、北京城相适宜的,并从形式上串联起历史的延续,身份恰当地矗立在长安街上,像一位谦谦君子,却又具有不容忽视的内涵。中银大厦之所以能成为建筑中的经典,长安街上的靓丽风景,这与设计师贝聿铭“全力以赴”地完美设计和高质量的建筑承包商—中建国际的“精工筑家”般精细施工是分不开的。“全力以赴”是贝聿铭八岁时从祖父那儿得到的教诲,如今,贝聿铭已八十多岁,这仍然是他的座右铭,并坚持用“全力以赴”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设计,因此他的每一个设计作品都是建筑中的经典。连“美国最幽雅的女人”总统夫人杰奎琳都这样评价它,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能比。而我们单位“精工筑家”的理念就与贝老“全力以赴”的精神不谋而合,在严谨工科血统的基础上,考究每个工程节点的工艺、工法,对建筑的数量、质量、品种、性能以及纹理、色彩等都要求精益求精,以最大程度的让每个细节都能达到设计师最初的设计效果,为城市精英人士打造更美好的办公和生活环境。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中国银行北京网点大全

中国银行北京网点大全 机构名称机构层级法定地址(邮政编码) 中国银行北京雅宝路支行支行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8号亚太大厦一、二层(100020) 中国银行北京上地硅谷亮城支行支行北京市海淀区农大南路1号院5号楼101,102号房(100084)中国银行北京上地支行支行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中路19号一层104 (100085) 中国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支行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73号裕惠大厦一层(100036) 中国银行北京芳星园支行支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芳星园一区10号楼(100078) 中国银行北京第五广场支行支行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7号(第五广场C座一层)(100010)中国银行北京建国门外支行支行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京华公寓1层(100022) 中国银行北京朝阳路支行支行北京市朝阳区红庙金台里甲9号(100020) 中国银行北京大望路支行支行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28号(100020) 中国银行北京金台路支行支行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177号(100020) 中国银行北京远洋天地支行支行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62号远洋国际D座102、103 (100022)中国银行北京东三环中路支行支行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9号(100020) 中国银行北京工体东路支行支行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甲15号(100027) 中国银行北京新城国际支行支行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6号(100020) 中国银行北京光华路支行支行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甲10号(100026) 中国银行北京商务区支行支行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8号(100028) 中国银行北京西翠路支行支行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7号楼(100036) 中国银行北京玉泉路支行支行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83号东9楼33号房(100049) 中国银行北京中银大厦支行支行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1号(100818) 中国银行北京月坛支行支行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新华大厦一层(100045) 中国银行北京朗琴园支行支行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大街168号(102600) 中国银行北京西红门支行支行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宏旭路219-221号(100076)

深圳中银大厦写字楼营销实录(1)

深圳中银大厦写字楼营销实录 (1) 深圳中银大厦写字楼营销实录营销构想 1、依托中银品牌、创新优势。 2、切合市场需求,抓住主流,并迎合未来发展,出奇制胜。 3、写字楼、商铺营销互动,互为促进,双赢共存。 4、降低门槛,改造产品,遵循聚集原则,集中资源,走实效推广路线。 5、把握市场时机,掌握销售节奏,适时切入。 6、重新包装,导入新概念,进行主题式推广。 主体定位 1、写字楼: ①主流客厅群体:金融型客户群体,以银行、证券、

保险、基金为代表。因为随着中国入世,金融服务领域逐渐开放,外资登陆抢滩在未来2-3 年内会愈加明显,随着深圳中心区西移,新市中心将成为深圳国际化的象征,金融系统也必将随之大规模转移。该类型客户均具有较大规模,个体需求量大。 商务创富型客户群体,以商贸、信息、IT、网络、通讯、化工为代表。深圳是外向型经济,商贸和高科技是两大主要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高科技已被列为深圳二次创业的支柱。 ②推广主题:创富、守业、升级 ③两大板块并行不悖 金融财富板块和科技创业板块应同时推广,试探水位,因为就金融业来说,随着入世的临近,危机感日甚,兼并重组、增资扩股成为现时重要内容,盲目扩张的系数很小,而单推创业板块又显单薄,因此,同步进行是上策。 ④广告诉求点: A、中银品质,历久常新。 B、区位优势,得中心者得天下。 C、中银商务走廊,连接世界桥梁。 D、中心区CBD门户。

E、甲级商务港。 F、区位信息优势、资源优势、物流优势、商贸优 势、客户资源 ⑤广告语:“与中银携手,实现心中理想” 辅助语: “踏入中银,聚风纳银” 2、商业裙楼: ①推广主题:“创造一个永不落幕的住交会” 策划思路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商业型态已经不能涵盖各区域内项目,因此,必须进行创新与整合,实现最佳配置。 依据: A、来自市场分析,和由此产生的营销推广策略,商 业区位功能划分越来越明显,即使金融、证券业同样 要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B、住交会的成功举办,虽然没有高交会反响强 烈,但依然为政府和民间推进住宅产业化,促进相关 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契机,显而易见,建设部对此已 有政策性倾斜,但具体操作必须由民间来启动,中银 大厦在区位概念上恰恰符合这一特征,有品牌,有现 成的铺位可资利用,有交通位置上的便利。 C、与住宅产业化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

中银大厦案例分析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案例分析 —香港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位于香港中西区金钟花园道1号。在1989年竣工,1990年启用。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一:设计要求 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最后贝聿铭采纳了结构工程师罗伯森的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保证了大楼的抗风稳定性。二:大厦的环境布局 其基本组成包扩:绿化设施、道路交通、停车场所、建筑小品 绿化设施:由于建筑基地面积有限,大厦周围的绿化面积不是很多,主要是绿化带,分布在道路两侧,隔离道路交通,同时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道路交通:建筑四周交通组织较复杂,除了两条主要交通干道,还有便于人流疏散小型道路。此外建筑前方还设置了公交站台,更为了人们提供了交通便利。 停车场所:大厦的停车场设置在建筑前面车道的另一侧,不仅方便易,而且不影响整体空间环境的完整性与艺术系。由于是一个地下停车场,所以节约了用地。 建筑小品:在建筑主要入口和东西两廊间的广场处分别设置了水池、假山和小型喷泉。使室内外环境起伏有序、节奏分明,令人有避开闹市步入飘逸之境的感受。 三:内部交通组织 公共建筑常以一个单体或一组空间组合而成,在设计时是三度空间的设计高层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反映在交通组织上,是以垂直交通系统为主,这也是整个布局的关键。 四:人流的疏散 每层基本2个电梯,2个楼梯组成。还有2个防烟楼梯间组成。电梯周围都为剪力墙,且这些设施分布较集中,更有效地均衡了建筑物各个位置与楼梯间的距离,使得流线更趋于合理化。建筑总体布局规整,以避免出现不规则倾斜等情况。 五:特色空间分析 ①两层楼高的营业空间恢宏,以石材为室内主要建材更增加其气派,位在该层中央直达第17楼的内庭,其在询问服务台上方的天花处形成一个金字塔,令人联想到巴黎罗浮宫整建案的设计,同样是金字塔造型,两者有着不同的空间意义,罗浮宫一案是由玻璃形成一个罩覆的实体空间,中银大厦是在一个实体空间中塑出虚负② 17楼是第一个有斜面屋顶的楼屋,斜面达7层楼高,在北侧的休闲厅,透过玻璃天窗可以仰视到大厦的上部楼层,自中庭可以俯看到营业大厅,空间的流畅性在此再现得淋漓尽致。③第七十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厕所,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加上高斜的玻璃屋顶,尺度巨伟。 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 六:结构特点分析 从结构上来说整座大楼采用由八片平面支撑和五根型钢混凝土柱所组成的混合结构“大型立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贝聿铭名言精选 建筑是有生命的,虽然它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 让光线来设计。 “一个城市,并不等于就是一堆建筑物,相反的,是由那些被建 筑所围圈,所划分的空间构成。” 如果房间与自然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 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 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大学和哈 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 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 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 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 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 奖。 作品风格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 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 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 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 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 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 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 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 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 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

浅谈贝聿铭建筑创作思想

浅谈贝聿铭建筑创作思想 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最近喜闻大师收官力作多哈伊斯兰艺术博 物馆落成,便忍不住找来资料瞻仰了一番,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回顾过往,贝老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诸多作品,他的每件作品最终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堪称件件精品。 然而这样一位成功的实践型建筑师却从来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建筑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矗立在那的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这为我们对他的解读增添了不少难度。本文他的一些话语结合其部分建筑作品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将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归纳为以下几点: 1.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建筑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 视的。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贝聿铭一生的作品,他在设计中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善于将水和光引入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

来,通过水的映照和光线的投射,使建筑主体与周围空间环境产生丰富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令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让光线来做设计”更是贝氏的名言。其常用的形式就是内庭,通过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合与建筑。在全国大气 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作品中都有体现,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B 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在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中,内庭依旧得到了巧妙的运用,步入博物馆,就是一个巨大的中庭,中庭穹窿足足有164英尺高。穹窿的顶部开口,像是一个天眼一般,让神秘的天光倾泻而下,与内部复杂的几个形体产生激烈的碰撞。设计简约却不失宏伟的中庭,几何图形的运用恰到好处,当人们走进它,整个构造的全部力量开始凸显,其造型更显壮观。中庭朝向海面的一侧,采用玻璃幕墙,将海面的风光引入到中庭。 2.注重历史根源,善于运用传统艺术,而又不拘泥于传统 “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是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让建筑与自然融合---贝聿铭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让建筑与自然融合 ——贝聿铭和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摘要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点全部做到,简直可以耗费掉一个人所有的心血,而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就是这样设计的,它的成功就是因为贝聿铭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座右铭“全力以赴”。 正文 阳光透过三角锥形的玻璃天窗洒下来,斑斑驳驳,甚是漂亮、温暖,行走在大厅里,脚步不知不觉地在这静谧深邃的气氛中放松,仿佛在阳光中沐浴一样,大厅的中央,是一方明净的水池,金鱼游动,“顽石”戏水。大厅的两侧,高大的翠竹使庭院增芳;厅内园洞式大门,简洁大方;透过景窗,竹影婆娑,挺拔纤细,充满浓浓的“中国味”。阳光投射在室内景物上,形成了变幻莫测的阴影,使得大厅充满了活力,徜徉在这样一个舒适亲切的空间里,让人流连忘返,却很难让人想象这就是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这是我第一次去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的感受,这里没有故意用传统符号去寻求传统,而许多建筑师苦苦寻找的传统——“中国精神”却在这里无声无息的出现了。是什么使这样一座大厦具有如此的“中国味”呢?于是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去解开这个萦绕在心中的结。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曾被贝聿铭自称“收山之作”,设计师贝聿铭一生有无数的荣誉,其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了华彩乐章。贝聿铭与中国银行有着不解之缘——1918年,贝聿铭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贝祖贻创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几近古稀之年,贝聿铭又在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的设计中,获得巨大成功。所以,当他收到在北京设计中国银行总部大厦的邀请时,并没有太多的犹豫。老先生不顾年迈,揣着图纸来了。但是,在许多行家的眼里,这实在是一次冒险的举动。因为,在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设计建筑,必须面对古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尖锐矛盾,而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 虽然面对这么多难题,但是设计师贝聿铭在设计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时依然坚持他一贯的设计手法: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 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 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 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 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 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 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 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中国情缘 贝聿铭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七十八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斯理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东馆

苏州博物馆

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营业网点基本情况

·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营业网点基本情况· 机构全称 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 王府井支行◆ 王府井支行前门分理处◆ 奥运村支行◆ 东城区支行◆ 东城区支行王府饭店分理处 东城区支行和平里分理处 东城区支行万信大厦分理处 东城区支行港澳中心分理处 东城区支行新东安市场分理处◆东城区支行东安门分理处◆ 东城区支行灯市东口分理处 东城区支行东四分理处 西城区支行◆ 西城区支行中银大厦分理处 西城区支行平安里分理处 西城区支行西单分理处◆ 西城区支行三里河分理处◆ 西城区支行工会大楼分理处 西城区支行什刹海分理处 西城区支行高粱桥分理处 西城区支行缸瓦市分理处 西城区支行百万庄分理处◆ 西城区支行金融街分理处 西城区支行阜成门分理处 西城区支行北太平分理处 西城区支行黄寺分理处 海淀区二里庄储蓄所 西城区宏达储蓄所 崇文区支行 崇文区支行崇文门分理处◆ 崇文区支行劲松分理处★ 崇文区支行芳城园分理处◆ 崇文区支行天坛北门分理处◆ 崇文区支行国际贸易中心分理处◆崇文区支行恒基中心分理处 崇文区支行伟图大厦分理处 崇文区支行东大桥分理处 崇文区支行芳古园分理处 崇文区支行松榆里分理处营业地址 朝阳区雅宝路8号 东城区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W2座103号 西城区西交民巷17号 朝阳区安立路安慧里3区6号楼 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81号 东城区金鱼胡同东口8号 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6号 东城区东四十条94号 东城区港澳中心有限公司二层 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30号 东城区东安门大街19号 东城区灯市口大街5号 东城区东四北大街510号 西城区阜外大街5号 西城区复内大街1号 西城区西四北大街83号 西城区西单北大街130号 西城区三里河东口 西城区真武庙路1号 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34号 海淀区高粱桥北下关51号 西城区西四南大街62号 西城区百万庄大街中里10号楼一层 西城区金融街27号投资广场 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410号 西城区新街口大街19号 西城区黄寺大街甲24号 海淀区志新西路14号 西城区南礼士路甲23号楼 崇文区天坛路55号元隆大厦 东城区东交民巷2号 朝阳区劲松路五区518号楼 丰台区芳城园1区17号楼 崇文区天坛北门5号楼 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号 东城区建国门大街18号 崇文区龙潭路乙3号 朝阳区关东店22号 丰台区方庄芳古园一区15号 朝阳区松榆里37号 电话邮编 100020 100738 100023 100101 100007 100006 100013 100007 100027 100006 100006 100006 100010 100037 100818 100034 100032 100045 100045 100009 100044 100034 100037 100032 100818 100088 100011 100083 100045 100062 100005 100021 100078 100062 100020 100005 100061 100020 100078 100021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电气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概况 1.工程简介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位于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到西单北大街交叉口的西北角,北邻民丰胡同,西至白庙胡同,处于西西工程六号地。 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73835m2(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约114479m2,地下部分建筑面积约59356m2)地上部分共十五层(东南侧局部为十一层),女儿墙最高处为57.5m。 大厦总体布局呈口字型,中间围成55.2m见方,40m高的中庭,中庭顶部覆以玻璃天顶,下部设有建筑小品装饰。在中庭西北角有一锥形空间做为营业大厅用,中庭东南角为贵宾入口与室外的玻璃相隔。大厦东南两翼为银行办公部分,大厦西北两翼较厚,通过交通核心筒分为内圈和外圈,内圈为银行办公部分,外圈为出租部分。 大厦的主入口在东南两翼的首层,跨度达54.05m其上部用高度达两层的巨型钢绗架支撑。 大厦西北两翼为银行工作人员的主入口,北侧还设有食品垃圾出入口、货物出入口、地下车库出入口和公共及出租部分的自行车库出入口。西侧设有车库及银行员工自行车出入口。 中银大厦是一座大型的智能型现代化的银行办公大楼。工程于1996年8月开工、计划1999年7月31日竣工,总工期为36个月。其机电安装工程预计1998年6月开工,实际机电安装工期仅为13个月,任务十分艰巨。 2.工程特点 1)大厦内机电工程系统齐全、质量要求高 本工程内部机电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装饰标准高,因此要求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均须达到高质量以确保建筑设施使用安全、可靠。 2)工程施工周期短 中银大厦机电安装工程仅有13个月,由此势必造成施工高峰集中、多工种、多专业交叉作业、形成较长时间的抢工局面,从而使施工机具投入多、临设增多、增加了施工费用的支出。 3)与土建、装饰施工配合面广、量大、周期长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在Internet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整个设计由贝氏建筑师事务所 (PEI PARTNERSHIPARCHITECTS)总承包,业主只对贝氏支付设计费。贝氏再自己出钱去请结构、设备工程师,也就是说它在把设计中的各部分分包给专业事务所。 中银大厦工程总概算为1,477,355,770元人民币,设计费按8.5%收取,为124,800,000元外汇人民币,由贝氏统筹分配。结构工程师为威德林格工程师事务所(WEIDLINGERASSOCIATES),设备工程师为JB&B工程师事务所 (JAROS BAUM & BOLLES),他们与贝氏均有较长的合作关系。中方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综合设计研究所,他是由贝氏经过招标决定的,其设计费也由贝氏支付。这样做使设计费大量流失,所以,美国一些超大规模的设计公司,比如在S.O.M.中,还是各个专业齐备。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模数的应用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最基本的模数来源于立面上的一块石材的尺寸。这个尺寸为1150×575,是2/1的比例关系。而建筑的基本轴网为6900,层高为3450,它们分别为石材长宽的6倍。建筑的门高为2300,是3450的2/3,为四块砖的高度,同时也是高级建筑的理想门高。建筑各处的尺寸都符合这个模数,这样一来,最后的装修效果非常完美,到处都是整块的石材,决不会出现不合模数石材的情况。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块标准尺寸的石材在哪里不经切削,都可以使用,大大方便了施工。 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装修,建筑与装修真正融为了一体。其实在古代西方,建筑都由石材建造,结构、建筑、装修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贝氏正是要追求与之相同的效果。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装修,是在建筑、结构都做完之后,再附加上的一张皮。 贝氏严格的模数制同样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灵活变换模数。6900×6900的基本柱网,是考虑了办公空间的家具分隔,同时又是其结构体系——无梁楼盖的经济跨度;地下车库考虑并排停三辆车的布置方式,采用7800×7800的柱网。车库正好位于中庭及54米的大跨之下,避免了两套柱网的矛盾。 卫生间以装修面砖作为模数,其尺寸为150×300。所有卫生间的开间、进深、净高都为其整数倍,厕位、洗手池等的中线,灯、排气孔均与模数线相齐。天花、铺

浅 谈 贝 聿 铭 及 其 建 筑 思 想

浅谈贝聿铭及其建筑思想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 本文以其代表建筑作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为例对其建筑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这座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本文将以以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视角对其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对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一、环境 坐落于法国瑰宝卢浮宫入口广场,这个位置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坐落其中的建筑产生了许多约束与极高要求。 二、场所 金字塔本身就如同是卢浮宫的藏品一般,与古老巍峨的建筑相辉映,既存在感强烈,又不喧宾夺主,透明的体量更使得卢浮宫本身有了别样的风情。金子塔位于卢浮宫中轴线上,强调了入口的位置,对游人产生明确的指标。 三、典型空间效果 从下图的模型中可以看到金字塔的埋于地下的使用空间。这个空间的构成具有对称、均致、平衡、几何感强烈的美感,其中轴线与卢浮宫中轴相合,呼应了主体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形制。对光影效果的运用是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平面分析 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一个现代的博物馆,后勤服务设施一般占总面积的一半。过去卢浮宫博物馆只有20%的面积用于后勤。有了这座“金字塔”,博物馆便有了足够的服务空间,包括接待大厅、办公室、贮藏室以及售票处、邮局、小卖部、更衣室、休息室等,卢浮宫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因此而更加齐全。 五、立面分析 由于大部分埋于地下,金字塔的立面相对简单,每面都是一样的玻璃三角形,但其独特之处在于透过这个立面所看到的卢浮宫的立面,以及简单的菱形玻璃拼接起来以后形成的独特韵律。 六、材料与建筑构造 玻璃通透的魅力、框架细致的美感,在金字塔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夜空之下,材料与构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使其与星辰交相辉映,如同稀世宝石一样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尤足动人。

贝聿铭的设计历程及设计作品和方法

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在国际学术界被认为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1935年赴美留学,1955年在美国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研究院院士。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美国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设计作品曾获“普茨克奖”。 贝聿铭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 贝聿铭1935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他对建筑产生兴趣纯属偶然。在上海读书时,周末他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意念。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他便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1948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黄金搭档。他们合作达12年之久。12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3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章。《华盛顿邮报》盛赞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该中心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并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赏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

建筑——贝聿铭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建筑——贝聿铭之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设计者: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中银大厦的建筑筹备由1982年开始,当时香港政府便以十一亿元港币,将位於香港商业区中心地带--中环的六千七百平方米旧美利楼地段售予中国银行。可是,当时却正值香港楼市的高峰期,因此该土地的地价事实上远低於当时的市值,故被认为是当时的港英政府向中国表示友好的行为。最初,中银大厦是计划於1988年8月8日落成的,因取数目字「8」在中国数有吉祥的意思。原本大楼从1985年开始动工,但由於工程延误,才改在87年3月3日动工兴建至1989年终告落成并举行过封顶仪式,於1990年5月17日才正式启用。

香港中银大厦座落于香港维多利亚港附近,中环花园道1号,是中国银行香港总部所在地。由享誉盛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著名结构师Leslie E. Robertson担任结构设计。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1985年4月破土动工,到1990年5月大厦正式开幕。

[VIP专享]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思想

建筑大师是如何成就的 贝聿铭及他的作品 他是建筑大师,却曾经面临无数的批判与质疑。“我与所有从事创作 工作的人一样,要求严格,但必须要认准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坚持下去,绝不放弃。我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理论建筑师,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我认为人们不应以那样的眼光来看我的建筑,只要你重视你自己,你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通过你的作品显现出来。”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项杰出的设计,赢得了50多的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自1959创业起到1967年之间,他共计获得九次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设计奖,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职业界的注目,就获得荣耀。他个人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与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建筑奖。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但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贝氏表示他住在美国近乎四十年,直到获得自由奖章才令他真正感到被美国人接受,不再是个外人,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受西式教育,在美国执业,居住在纽约,我们可以想象贝氏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惟有根深蒂固才能枝叶茂盛,他不自认为是个全盘“美化”的人。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始于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其表现主义的造型,是贝氏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贝氏设计的唯一教堂。东海大学的校董会——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是他在中国就读学校的统一主管机构,基于感恩的心情,贝氏承接此案。路思义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脱胎于台湾省传统建筑,以荷人据台时以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他希望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在贝聿铭看来,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有力。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摘要】:贝聿铭先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他那屹立于世界各处的精美绝伦的建筑作品,始终是吸引人们驻足凝望的焦点。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分析,以及对《贝聿铭全集》的阅读,去探究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思想 【引言】:我在大一入学之后开始逐渐接触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大师的作品,并在大一就听说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偶然间被香港中银大厦所吸引,经仔细了解得知这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于是在那年寒假我去了香港,虽然已经了解一些中银大厦,但还是被它深深地吸引,于是我开始关注贝聿铭先生。然而,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大师,1983年第五届普兹克奖的获得者,却从来不写书撰作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这激起了我对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的好奇,于是我开始阅读相关的文献,查找贝聿铭先生在不同场合留下的只言片语,并且购买了贝聿铭亲自撰写前言的《贝聿铭全集》一书阅读,渴望从中窥探到一些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文献综述】: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童年与青少年时代,贝氏祖籍苏州,贝聿铭从小居住在现在苏州博物馆附近的狮子林中,因此贝聿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园林的影响。贝聿铭十八岁赴美接受西方教育,受到密斯以及格罗皮乌斯的影响级教育,由于这种特定的生活经历,贝聿铭先生兼收并蓄了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因此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贝聿铭先生早年追随密斯凡德罗,他的第一项被采纳的设计方案是位于亚特兰大的海湾石油公司办公楼,这幢建筑强烈地烙上密斯风格的印记。不过在材料的选用上贝氏用混凝土代替密斯惯用的钢材,这成功的为其后来驾轻就熟地运用混凝土结构奠定了实践基础,贝氏对于密斯风格也是“先得其法,而后充之”,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贝氏在对密斯风格的审视中意识到其皮包骨式的设计方式过于冷峻不近人情,也未曾顾及人们对于建筑形式多样性的需求,终将走向捉襟见肘的境地。贝聿铭转而将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与功能、技术妥帖的结合起来,力图创造更有表情的建筑。贝氏走的是一条现代主义的道路,以纯形式回答基地的提问,这使得他的作品既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与“左邻右舍”相得益彰。他给许多困惑于历史、文脉的现代建筑师们以诸多启迪,引发他们重新思索应如何尊重历史,尊重文脉。【1】从1964年开始,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与理念开始转变,由密斯凡德罗的“皮包骨式”趋于借鉴勒.柯布西耶的雕塑手法,从肯尼迪图书馆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开始,贝聿铭先生已经完全从方格子中走出来开始使用多样性的造型词汇。贝聿铭先生对于历史文脉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深入骨髓的境界,这从贝聿铭先生的诸多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建筑的几何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性质,因而几何性谈不上是某种风格。但我们不能因次否认现代主义在发掘几何特性上的贡献。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做出了成绩的话,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1】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贝聿铭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他对于几何性地运用,贝聿铭用他精美绝伦的建筑诠释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生机与活力。贝聿铭先生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代表,但他也从现代主义中走了出来,为现代主义建筑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 此外,贝聿铭主张:“建筑虽受科技的影响,但并非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它还需要其他的条件。”贝聿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因此,在他的任何设计中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经典建筑一览

贝聿铭经典建筑一览 建筑结构与抗震加固 2010-09-17 11:30:36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肯尼迪图书馆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 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 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贝聿铭 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 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 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贝 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

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 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