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本要求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本要求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本要求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本要求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本要求

○农业部农机化司范学民

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节本增产增效为目标,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以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免少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轮作、病虫草害综合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先进农业技术,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产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核心技术是秸秆留茬覆盖还田和免少耕播种。

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土壤风蚀水蚀、避免秸秆焚烧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有机质的损失;免少耕通过保护土壤,可以增加土壤的生产能力和可持续性;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减少杂草病虫害。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先进现代农耕技术,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其独特的“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受到许多国家关注和重视,已成为世界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各个国家多年的技术实践表明,保护性耕作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适合于不同的气候、土壤和种植模式。

一、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技术内容

2005年,农业部印发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试行)》,明确了在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时应把握的核心技术要领,包括4个方面。

1.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

2.实施免(少)耕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破茬作业。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深松作业一般在开始实施时进行一次,以后视犁底层情况进行作业,一般3年以上进行一次。要尽可能实施免耕。

3.采用免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

4.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

二、保护性耕作的基本作用

1.防止扬尘,保护环境内蒙古武川、松山和河北丰宁等地的田间监测和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分别减少农田扬尘60%、54.4%和48%,大面积实施可以有效抑制“沙尘暴”。此外,由于秸秆还田,还有效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

2.减少侵蚀,保护耕地风蚀和水蚀不仅恶化环境,而且带走大量肥沃的表土,是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据内蒙古、河北和北京等地测定,每年被风刮走的表土达到10~20t/hm2。实施保护性耕作平均可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具有明显的防止水土流失效果。

3.蓄水保墒,培肥地力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对于一年两熟地区,全程采用保护性耕作后,每季作物至少可以少灌一次水,两季作物可以少灌水100m3/亩。以北京市为例,如果100多万亩作物种植面积全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每年至少可节约灌溉用水1亿立方米,相当于整个怀柔水库的蓄水量。秸秆还田还提高了土壤肥力。据测算,麦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3%,玉米田年可增加0.02%~0.06%。

4.节约成本,增产增效实施保护性耕作一年可减少作业工序2~5道,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而且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作用。在农业部建立的10个监测点的14种作物产量数据中显示,有13种表现出了增产效果。其中,玉米增产4.1%,小麦增产7.3%,小杂粮增产11.2%,大豆增产32%。

保护性耕作专栏

EXTENSION

推广天地

28

AGRICULTUREMACHINERYTECHNOLOGYEXTENSION

农机科技推广2008.05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基本原则

总结我国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实践,应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美澳等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我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各地耕作习惯、水土条件、作物种类差异很大。不同的国情、农情、地情,要求我们在吸收借鉴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发展适合不同地区实际的技术规范,探索针对不同地区情况的管理模式,开发适合不同地域特点的保护性耕作系列机具,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2.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多项技术联动加强多项实用技术的集成和配套应用。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必须始终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加强对土壤、环境、作物动态变化的监测,运用农业、生物、化学、机械等综合措施,优化育种、栽培、配方施肥、轮作间作、节水灌溉等技术,科学组合集成为新的高效低耗生产技术模式,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3.循序渐进,逐步扩大严格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步骤进行示范和推广。让农民改变传统观念,完全接受保护性耕作需要一个过程,要防止急于求成,必须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采取强迫手段。要注重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把示范区建设好,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让农民真真切切看到好处,实实在在得到实惠,主动接受这一先进技术。

4.宣传引导,技术培训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根本变革,要让农民在行动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和科学耐心的引导。此外,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争取各级财政支持,营造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良好舆论氛围。为确保农机手真正掌握技术规范,让农民见到实效,还需要扎实开展全面培训工作。

四、保护性耕作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

为做好保护性耕作项目管理工作,农业部还先后组织制定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试行)》、《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试行)》、《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监测规程(试行)》和《保护性耕作项目检查考评办法(试行)》等技术文件和管理规范。在每年发布的《保护性耕作项目指南》中,对项目实施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成立实施机构要有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领

导小组一定要由县政府领导牵头,把工作纳入政府工

作日程。技术指导组由农机、农艺等技术推广骨干组成,负责技术指导工作。

2.严格把握技术标准要按照各地情况,确定当地

的技术路线(模式)。省级管理部门一定要审核各地的

技术路线(模式),技术模式不宜过多。

3.严格资金使用项目资金一定要专款、专账,并

按规定的用途使用,严禁挪用项目资金。每个示范县中

央财政县均投入20万元。中央资金主要用于示范区建设、宣传指导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其中,示范区建设资

金占60%,主要用于仪器设备购置与更新,对比试验和

实施补助等;宣传指导资金占20%,主要用于组织开展

宣传活动、印制宣传资料和开展专家指导等;技术培训

资金占20%,主要用于对技术骨干、农机手和实施区农

民的技术培训等。中央项目资金原则上不用于购买机具,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资金按照购机补贴政策有

关规定执行。

4.分级管理省级农机管理部门对项目县实施日

常管理,包括审核实施方案,进行技术指导,开展项目

检查和资金使用情况检查。农业部对项目县进行抽查。

5.实施周期管理原则上5年1个周期,每年实行

淘汰制。在列入省级项目县两年的基础上,择优列入部

级项目县,对实施不力的项目县每年都要淘汰一部分,

对实施好的项目县给予滚动发展,连续安排3年。第一

年即新建项目县,要新增实施面积1万亩;第二年即续

建项目县,要新增示范面积2万亩;第三年即滚动项目县,要新增示范面积3万亩以上。3年结束后,实施面积

要在6万亩以上。

五、需要密切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时,需要密切关注病虫草害防治、稳产增产及建立长效机制等问题。保护性耕作条件

下病虫草害的防治与传统条件下有所不同,要加强技

术指导,进行适时监测,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综合防治。稳产增产是保护性耕作的生命线,达不到稳产增产,就

意味着技术的失败。这就需要采用适合当地情况的技

术路线,选择适宜的播种量和播种时间。长效机制的建

立问题关系到实施效果能否长期坚持下去,要选择种

粮大户、规模农场和农机大户,体现规模效益,让技术

使用者尝到甜头,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各地农机管理及

推广部门要把保护性耕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而不能

仅仅当作项目来做。■

EXTENSION

推广天地

29

AGRICULTUREMACHINERYTECHNOLOGYEXTENSION

2008.05农机科技推广

2019年辽宁重点研发计划指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引

附件4 2019年省重点研发计划指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申报指南 (一)先进装备 (联系人:范苑,电话:23983733) 重点聚焦智能机器人、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基础技术及装备与关键基础零部件创新链发展。 1.智能机器人 研究内容:推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品;开展机器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应用工艺及系统集成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以及示范应用。 2.重大成套装备 研究内容:开展成套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产品缺乏核心工艺、智能化程度不足、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性低方面的难题,研制一批代表性智能化生产线、成形加工装备、工程机械、矿山成套设备、石化成套设备等重大成套机械装备及配套零部件,实现系统集成,推进示范应用。 3.制造基础技术及装备与关键基础零部件

研究内容:开展关键制造基础技术研究,研发精密铸造成形、增材制造、再制造、精密制造、表面处理等工艺技术及装备;开展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高档数控系统、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高端液压件与密封件等基础零部件研发,并实现在智能制造、数控机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风电等装备的示范应用。 (二)能源装备 (联系人:何明哲,电话:23983346) 重点聚焦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燃气轮机创新链发展。 1.核电装备 研究内容:攻克核岛及常规岛主设备设计、验证、制造及乏燃料处理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第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海洋核动力平台及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等四代堆型的核电关键承压装备系统,核主泵、二级泵关联系统过流部件,乏燃料后处理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产品研发及示范应用。 2.风电装备 研究内容:开展风力发电机组整机设计、超大型叶片气动及结构设计、模块化永磁发电机设计、中压全功率变流器、载荷及振动控制、风力发电机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整机、关键部件、控制系统及储能设备研发制造能力。

保护性耕作总结

2011年新民市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 工作总结 2011年在省、市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新民继续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新的突破。新民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玉米种植面积135万亩,以沙土、盐碱土和沙壤土为主,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尤其进入春季为甚,5—7级大风常见,气候干燥,降水量逐年减少,春旱严重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秸秆的还田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兼顾、农民和国家双赢的革命性农耕措施,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项目完成情况. 2011年新民市完成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50000亩,辐射带动480000亩,依据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和便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原则,统筹考虑我市生产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基础较好的卢屯乡6000亩,兴隆堡镇4000亩,姚堡乡6000亩,东蛇山乡4000亩,梁山镇4000亩,兴隆镇5000亩,

金五台乡4000亩,大柳屯镇3000亩,大红旗镇4000亩,正在在建设的玉米滴灌项目的于家乡10000亩等10个乡镇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依托农机大户计划建立集中连片示范区650-850亩6个,1000-2000亩以上2个,总示范面积5万亩。培训保护性耕作农民技术员360人,农机手125人,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在项目区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73台,其中主要是玉米联合收割机33台,免耕播种机30台,秸秆还田机10台 二、采取技术模式及人员培训情况 (1) 完成5万亩高标准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内全部实施秸秆全覆盖模式(套秆、碎秆)和深松整地任务。 (2) 购置各种农机具: 玉米深施肥播种机240台,秸秆粉碎还田机4台,旋耕机10台,深松机3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7台。 (3) 示范区人员培训:项目任务下达后,开展保护性耕作宣传培训活动,即发宣传材料,达到示范区内每家农户一份,我站计划在8月份召开保护性耕作培训班,培训机手和项目区的农民276人次。 (4) 技术模式 秸秆还田覆盖法: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浅旋处理残茬——免耕精量播种——药剂灭草

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

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试行)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坚持试验示范与辐射推广相结合,积极引导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了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规范化,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技术实施规范,特制定技术实施要点。 一、主要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一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二是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三是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

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四是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 (一)秸秆覆盖技术 1、秸秆粉碎还田覆盖。 (1)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适合玉米产量较高的地区,如秸秆量过大或地表不平时,粉碎还田后可以用圆盘耙进行表土作业;春季地温太低时,可采用浅松作业。还田方式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臵和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2)小麦秸秆粉碎还田覆盖。适合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土地又比较肥沃、疏松的地区。地表不平或杂草较多时可用浅松作业,秸秆太长时可用粉碎机或旋耕机浅旋作业。还田方式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臵和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机具作业要求以达到免耕播种作业要求为准。 2、整秆还田覆盖。 (1)玉米整秆还田覆盖。适合冬季风大的地区,人工收获玉米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以免秸秆被风吹走;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倒,或用人工踩倒。 (2)小麦整秆还田覆盖。适合机械化水平低,用割晒机或人工收获的地区。麦秆运出脱粒、土地进行深松、再覆

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科技攻关计划支持对象为高校、科研单位、公益机构,以及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包括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项目支持额度一般为10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两年,即项目完成时间不超过2018年12月。 一、农业领域 (一)项目指南 1.种植 (1)作物栽培:主要农作物减药、减肥、减水增效生产技术,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设施栽培、无土栽培、植物工厂技术,精准种植技术。 (2)农林新品种选育:作物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及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优异种质材料创制与评价,农作物、林果、蔬菜等新品种选育,良种高效繁育技术,新品种配套生产技术研发。 (3)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农田污染修复:平原农业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调查,农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化肥、农药安全使用和减量化施用技术,农田污染土壤的修复与防治。 (4)农产品贮运:农产品贮运技术工艺与装备,仓储理论与仓型设计,农产品贮运过程中的品质控制,储粮有害生物监测与综合防控,粮食收后干燥、果蔬食用菌采后减损和贮运技术。 2.养殖 (1)畜禽安全养殖:畜禽新品种选育,畜产品加工及副产品增值利用,肉蛋奶生产全程深度溯源,规模化畜禽场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养殖装备制造。 (2)新型饲料:饲料营养价值动态评估与高效利用,新型饲料产品研发。 (3)畜禽疫病防控:重大动物传染病应对策略及重大疫病防控、新型动物疫苗研制。 3.食品 (1)冷链食品:速冻米面制品、预制菜肴、蛋奶制品、调理肉制品等冷链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冷链食品专用智能装备。 (2)休闲食品:烘焙、膨化食品、饮料等休闲食品营养化便捷化。 (3)发酵食品:发酵奶制品、发酵饮品等发酵食品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人们不难发现,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呢? 保护性耕作与生态保护 先看看我国的耕地状况。我国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旱作农业的面积约3300万公顷。许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了在旱地采用火烧秸杆,铧式犁翻耕土地,耕翻后耙压碎土,来保证播种质量,以及土地裸露休闲等传统耕作方式。 但是人们没有重视,干旱、裸露、疏松的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地表土流失和风蚀沙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成千上万吨的地表土被风刮走,既造成了农田的荒漠化,也加剧了沙尘暴的形成。可见,除了大量开荒、草原退化以外,不恰当的土地耕作方式,也是沙尘暴猖撅的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沙尘暴,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能保护农田、减少农田扬沙的保护性耕作法,使旱区农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那么,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法呢? 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由于采用这种技术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表,秸秆覆盖量应超过30%。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技术土壤深松技术下面,让我们看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农作物秸秆经机械作业处理后,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玉米收获机粉碎秸秆处理粉碎前茬作物秸秆后抛撒,使秸秆均匀的覆盖在地表。 直立秸秆处理在风沙大的地区,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压,使其倒伏在地表。 留根茬处理在使用作物秸秆的地区,作物收获时,留根茬高度到20-30cm。 秸秆覆盖有两个有利因素。一,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二,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我们知道,旱作农业没有灌溉,土壤水分基本来自天上降雨。雨水消耗分三部分。 一是径流消耗。径流消耗是指在降雨的时候,雨水还没有入渗到地里,就从地表流走了,是无效的消耗,约占降雨的10%左右,坡地可以达到30%以上。

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 保护性耕作工作总结 【内容摘要】 近三年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近三年来的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领导,充实健全保护性耕作组织工作机构, (二)认真制订项目实施方案,落实项目实施任务, (三)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和形式,开展保护性耕作大宣传大培训活动, 1、根据开展大宣传大培训工作的需要,3年来共编印《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应用》手册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简介》明白纸各3万册,印制《保护性耕作宣传挂图》15000张, 2、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宣传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3、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及项目实施工作进行全面及时的宣传报道, 4、组织召开保护性耕作现场会、机械演示会和观摩会, 5、创新宣传培训工作形式,拓宽宣传培训工作渠道, 6、组织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 近三年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

广、大普及”活动,使我市保护性耕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连续三年被评为省保护性耕作先进单位。国家农机化司司长宗锦耀、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焕文都对我市的保护性耕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近三年来的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领导,充实健全保护性耕作组织工作机构。为切实加强对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项目任务的圆满完成。xx年,根据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对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充实。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挂帅,农机、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及项目镇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部门配合协调等;技术指导小组由农机、农业等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同时,继续加强莱西市保护性耕作项目办公室建设,从优化人员、改善办公条件等方面入手,提高保护性耕作办公室的工作能力和质量,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认真制订项目实施方案,落实项目实施任务。按照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要求,分别制定了各年度《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将年度工作进行了计划和安排,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措施,明确了年度保护性耕作工作的重点和关键环节。落实了项目示范区和示范区建设任务。对示范区实施的技术模式、机具购置补贴办法程序、机械作业组织办法等进行了落实。为规范项目实施有关方的关系和行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还与项目示范镇签

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

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试行) 内蒙古农机化信息中心 【字体:大中小】【关闭】 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搞好项目示范区建设,根据《农业部财政项目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中所指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作物秸秆、残茬覆盖技术;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深松技术。第三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家财政项目支出的保护性耕作项目。二、立项第四条立项原则立项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规划,示范引导,边实施、边扩大,重点建设“环京津区”和“西北风沙源头区”两条保护性耕作带,分阶段、分步骤地在北方旱作农业区示范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第五条项目内容项目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实施内容包括:1、示范区建设。在现有农业机械装备基础上,购置保护性耕作关键机具;开展试验示范,引导农民自觉地参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2、支撑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地选择技术路线,搞好宣传培训、机具选型、试验监测等基础工作。3、推广区建设。以示范区和支撑体系为依托,逐步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第六条项目周期项目县建设三年为一个基本周期,第一、二年为项目建设与完善期,第三年为巩固实施、扩大推广和普及应用期。按照项目规划和择优原则,通过若干周期努力,逐步成线连片。 第七条立项程序依据农业部提出的年度项目立项指南要求,省(区、市)农机管理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立项申报工作。1、选择项目县。选择当地政府重视、业务部门工作扎实、农机化水平较高、推行保护性耕作有较好条件的县(区、市)申报。机械化旱作农业工作成效显著,农民有认识和一定经验的县可以优先选择。2、划定项目区。按指南要求,确定各项目县示范区和推广区。要选择条件比较适应,相对集中连片、便于机械作业的区域实施。实施区域要落实到乡、到村、到户。项目区要在行政区域图上分别标注出来,并随有关材料上报。3、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县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经济、农业和农机化现状,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内容、规模及目标;示范区布局与技术方案;资金估算及来源;效益评价;分年度实施计划;项目组织与管理,包括组织领导、管理方式、运行机制、配套政策和措施;相关证明文件等。4、项目申报。各项目县以县政府名义将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材料报省级农机管理部门;省级农机管理部门审核后,按时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和财务司;农业部对材料进行审查、论证和审批。上报材料一律一式四份(A4纸打印)。三、组织实施与管理第八条组织机构省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和技术专家组。项目管理办公室由科技、计财、推广、鉴定等有关部门和单位人员组成,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做好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工作。各项目县要建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由农机、农艺技术推广骨干组成的技术指导组。技术专家包县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第九条职责分工1、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负责项目合同初审、技术规范指导、技术培训与交流、实施情况检查、总结材料汇总等具体工作;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9 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到 20 世纪美国西部发生了大规模“黑风暴”,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壤耕作。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给我们敲响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警钟。研究表明,北方沙尘主要来自沙化土地、裸露地和农田。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减少了对土壤的耕作次数,加上地表秸秆残茬,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风蚀、水蚀,缓解沙尘危害;故其业已成为防沙减尘的重要技术之一。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国际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该项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分类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特点,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针对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也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化学除草。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划分为 3种类型。(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坑田等;(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2.保护性耕作产生的背景 保护性耕作是在人类和自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情况下产生的。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农作业成本上升。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革命性变化。 3.保护性耕作的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推广免耕技术,当时由于机械

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大纲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18 (理论18学时;实验0学时)学分:1.0 适用对象:农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物理、农学概论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蒋恩臣主编,《农业生产机械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2、主要参考书: 高焕文主编,《农业机械化生产学》(上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罗锡文主编,《农业机械化生产学》(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李宝筏主编,《农业机械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农业机械的发展、类型、一般构造、工作过程及使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保护性耕作项目检查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保护性耕作 项目检查考评实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牧业管理 【发文字号】内农牧机发[2004]125号 【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发布日期】2004.04.23 【实施日期】2004.04.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保护性耕作项目检查考评实施方案》的 通知 (内农牧机发[2004]125号) 各项目旗县农牧机主管部门: 为了加强保护性耕作项目管理,促进项目检查考评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农机办[2004]8号文件,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保护性耕作项目检查考评实施方案》,现予印发,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04年重点检查考评2002年立项的农业部示范项目,结合工作需要抽查其他农业部及自治区项目。请承担农业部及自治区项目的旗县做好自查,并于5月31日前将自查报告一式四份报自治区农牧业厅农机局。今后保护性耕作项目检查考评工作将按本《实施方

案》进行。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二00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内蒙古自治区保护性耕作项目 检查考评实施方案 为加强保护性耕作项目管理,规范项目检查工作,考评项目管理和发展水平,建立争先创优机制,提高项目建设水平,根据《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检查考评办法(试行)》(农办机 [2004]8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检查考评依据和范围 依据保护性耕作项目合同和实施方案,在项目实施期内,由项目委托部门组织检查考评保护性耕作项目旗县的实施情况。 二、检查考评的组织 1、检查是加强项目管理的重要措施,通过检查考评科学考查各地区项目实施和管理情况,及时发现解决存在问题,实事求是总结成功经验作法,客观公正评价项目的管理和发展水平,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创建农机化精品工程的目的。 2、加强领导。自治区农牧业厅成立由分管厅长为组长,农机、财务、纪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项目检查考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机局,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检查考评工作。 3、分工负责。自治区农牧业厅负责制定实施方案,部署安排农业部和自治区项目检查

深松整地的基本方法

1.深松整地的基本要求 作业深度一般要求超过25cm(黑龙江省、南方蔗区要求达到35cm以上)。对于吉林省来说,深松整地一般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一个时段是秋季作物收获后(9月下旬~11月上旬),以接纳秋、冬两季的雨水和雪水,有效抵御春旱。另一个时段是春播前后(3月上旬~5月下旬),可充分接纳夏季雨水,防止形成土壤表面径流达到抗旱或排涝效果。 作业质量要求:深松作业地块要达到深、平、细、实,深度一般在30公分以上,打破犁底层,深松后的裂沟要合墒弥平。做到田面平整,土壤疏松、细碎,没有漏耕,深浅一致,上实下暄,抗旱保墒。根据各地土壤类型和农作物种植模式确定适宜的更深。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打破犁底层。 2.深松整地的基本方法 深松机具种类可分为深松犁、全方位深松机及深松联合作业机等。深松整地方式可分为全面深松和局部深松两种。全面深松是用深松犁全面松土,这种方式适用于配合农

田基本建设,改造耕层浅的土壤。局部深松是用凿形铲、双翼铲或铧进行松土与不松土相间隔的局部松土,应用范围较广。 第四节深松整地作业模式 深松整地作业模式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单一深松整地模式。拖拉机带动单一深松功能的深松机具进行作业,单一深松作业。此种模式主要在秋季实施。作业深度一般要求超过25cm,拖拉机动力一般要求在80马力以上。 (二)旋耕+深松作业。拖拉机带旋耕、深松联合作业机具,深松深度一般在25~30cm,拖拉机动力一般要求在90马力以上。 (三)灭茬+旋耕+深松三项作业或者多项复式联合作业。拖拉机带灭茬、旋耕、深松三项或多项复式作业机具(有的同时起垄、施肥一起作业)。作业深度一般要求达到25cm以上,配套的拖拉机动力一般要求达到120马力以上。

保护性耕作项目指南

附件12: 保护性耕作项目指南 一、项目目标 2009年我部将继续示范推广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播种和深松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当年实施部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134个,全国新增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1000万亩。项目区实现节本增收总效益5亿元。通过项目实施,明显增强项目实施区域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农田、培肥地力,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产量,缓解沙尘天气危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内容与资金使用计划 (一)项目内容 根据《保护性耕作规划》,本着巩固成果、扩大示范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范围,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增强示范效果和辐射作用。实施区域包括以北方为主的

旱作地区和部分稻麦轮作区。一是新建46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每县新增实施面积1万亩,进一步扩大示范范围。二是对2008年实施效果较好的示范县继续投入,每县新增示范面积2万亩,进一步巩固示范效果,扩大实施面积。三是对实施2年以上的示范县择优滚动投入,对有望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县区重点投入,每县新增示范面积3万亩以上,以扩大实施规模,增强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全面实施。四是开展技术创新试验研究和监测。在黄淮海地区、农牧交错区、西北绿洲地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冷寒旱作区、青藏高原区、稻麦轮作区等地区新增和续建技术创新试验研究项目和长期监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强技术集成和机具研究,完善技术模式,探索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新途径、新措施。五是加强项目管理。完善示范效果监测规程,指导项目区开展保护性耕作机具质量调查、标准制定和机具推荐选型,开展项目检查评估与验收,加强技术引进、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学术研究,进一步加大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力度,促进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全面发展。 (二)资金使用方向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摘要: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以及类型。介绍了国外、国内保护性耕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保护性耕作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念;作用;类型;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19 世纪末,美国在西部开发中, 过度垦殖, 导致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黑风暴”引发了对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形成了以“少免耕”代替“铧式犁耕翻”、以“秸秆覆盖”代替“裸露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1]。保护性耕作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中国,中国北方旱地就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6%[2,3]。经过60 多年的发展9特别是近20 多年的发展,保护性耕作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相当深入,经历了“免耕法”到以“免耕法”为基础,以配套机具为支撑的集秸秆残茬覆盖、少免耕、深松、地表作业及水肥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为一体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 1保护性耕作概念 保护性耕作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概念,国外通常以秸秆残茬覆盖度为标准,指在一季作物之后地表留茬覆盖至少30% 为保护性耕作,如起垄、带状耕作、覆盖耕作及免耕等;而秸秆残茬覆盖度在15%-30%的耕作方式称为少耕[4],不属于保护性耕。我国地域辽阔,种植制度多样,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繁多,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不仅仅是少耕、免耕。同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相比,我国的概念内涵更广泛。笔者认为,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5]。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4项技术内容: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 实行免耕或少耕。采用30%以上的植被覆盖地表, 根茬固土, 保护土壤, 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植被覆盖的地表用机械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节约机械成本。?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6] 2保护性耕作作用及类型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与残茬覆盖技术、杂草及病

玉米知识大全(续一)

一、玉米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或保留高根茬秸秆30%以上和作物残留物覆盖率不低于30%的耕作技术。是一项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耕作技术。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减少土壤流失和抑制农田扬尘的功效,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能明显提高旱区粮食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特点。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 据中国农大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2003年对10个示范县的实施效果监测数据显示,保护性耕作能不同程度的降低作业成本,可降低地表径流60%、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60%,并具有增产玉米4.1%的效果。 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包括四项内容:1. 田间秸秆覆盖技术。将30%以上的玉米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高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效率;2. 免耕、少耕技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使用免耕播种机将种子播在秸秆覆盖的土壤中。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浅旋、浅耙)耕作,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3. 免耕、少耕播种技术.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4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依靠化学药品防治病虫草害发生,也可结合浅松和耙地等作业进行机械除草。 (一)、主要推广的技术路线 田间玉米秸秆覆盖和高留茬→免耕(少耕)播种→化学灭草、灭虫→苗期深松→深松。 (二)、田间秸秆覆盖技术 1、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 还田方式可采用秸秆还田机和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还田机作业覆盖两种。 2、整秆还田覆盖 适合冬季风大的地区,人工收获玉米后对秸秆不作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以免秸秆被风吹走,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倒,或人工踩倒进行覆盖。 3、留茬覆盖 在风蚀严重及以防治风蚀为主,且玉米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采用机械收获时留高茬+免耕播种作业,或机械收获时留高茬+粉碎浅旋播种复式作业方式处理。 (三)、免耕、少耕机械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在留茬和秸秆覆盖地,原茬保留于地表进行免耕播种。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作业。 少耕播种。进行必要的地表(轻耙或浅旋灭茬)进行播种作业。 为保证播种质量,播种作业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地表覆盖率小于40%可采用免耕播种,使用小型免耕播种机作业;另一种是地表覆盖率大于40%或播种高茬穴播作物时,一般需采用少耕(表土处理后)播种。 1、播种量:玉米一般亩播种量为1.5-2kg,半精量播种单双籽率≥90%; 2、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cm,沙土和干旱地区播种深度应适当增加1-2cm; 3、施肥深度:一般为8-10cm(种肥分施),即在种子下方4-5cm; 4、选择优良品种,并对种子进行精选处理:要求种子的净度不低于98%,纯度不低于

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材料)

农机化技术宣传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保证作物收获后留10-20厘米的根茬覆盖地表,采用免耕播种、用化学方法和机械方法相结合防治病虫草害的耕作技术。它可以减少土壤风蚀、水失和抑制农田表土扬尘,增加耕地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能明显提高旱区粮食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力保护生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四项关键性技术。 一、免耕播种技术 利用免耕播种机在茬地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项作业,并保证播种作业质量符合农艺要求。 二、田间秸秆根茬覆盖技术 在农作物收获后地表留有10-20厘米高度的秸秆根茬覆盖地表,以根固土,减少风蚀、降低土壤水份无效蒸发和提高天然雨(雪)水利用率。 三、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 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品和先进可靠的施药机具,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药作业,达到防治病虫草害的目的。也可结合浅松或耙地作业进行机械除草。 四、机械深松技术 应用全方位深松机或铲式深松机进行深松作业,疏松土壤,打破犁地层,增强水分入渗和土壤贮水量;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减少了由于耕翻后裸露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少耕、免耕的好处 减少了耕作次数和机组对土壤的压实,保护了土壤良好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秸秆根茬覆盖的作用 抑制水分蒸发,促进土壤养分转化与分解,保护土壤耕作层,控制杂

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团粒结构,增加空隙率,降低耕层土壤容重。 不用铧式犁耕翻的好处 采用铧式犁耕翻后,土壤失墒大,裸露地表风蚀大;耕层浅,易形成犁底层,影响土壤蓄水能力和作物根系发育;耕翻后粘土上移,表层有机质含量下降,导致土壤板结;翻耕后地表细碎裸露,有机质含量高的肥沃土壤容易被大风吹走,容易形成沙尘暴,造成环境污染;耕翻后,耕整地工序多,生产成本高。 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打破犁底层,增加了作物根系的生长空间和吸收养分范围,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5-10%;同时,减少了作业工序,节约了劳动力资源,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项目指南

附件2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指南(2016年度) 一、科技攻关 科技攻关计划(含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对象为高校、科研单位、公益机构、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的企业的科研团队(上年度营业收入4亿元以下的企业必须在“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管理系统”中备案),项目支持额度一般为10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一)项目指南 1 .装备制造 (1)数控及专用机床高档数控车床控制系统、专用附件;高档专用机床;激光加工技术及设备;高端纺织行业专用设备和轻工行业专用设备。 (2)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机器人专用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特种机器人设计制造,工业机器人与智能生产线集成应用,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及现场局域网系统,基于PLC、PC的控制系统,新型控制系统,智能制造设计、制造过程及装备智能化,智能化车间、智能化工厂与智能制造服务。 (3)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供电设备、行车控制信号系统、站台安全控制系统、应急抢险装备、隧道施工装备、道路养护、城市市政设施施工专用装备。 (4)电力装备: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元器件、核电机组配套装备。 (5)智能化仪器仪表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传感器、科学分析仪器、检测仪器、智能制造中的测控仪器。 (6)农业装备:农田作业机械装备、农作物耕种收重要机具、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智能控制系统、适合不同生产规模的农田作业智能控制系统。 2.电子信息 (1)智能终端与移动通信:智能手机、移动信息终端、网络终端、数字影音等智能终端和关键部件;计算机终端、外围设备及管件部件;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可见光通信技术、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宽带综合业务接入设备、业务与运营支撑系统。 (2)软件开发:系统软件与基础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图形和图像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软件;智慧城市系统软件;制造业信息化软件。 (3)物联网物联网标识与识别、通信、数据处理与融合、外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新型传感器及核心芯片制造;物联网在相关行业的应用。 (4)大数据及云计算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多存储模型的融合管理、测试评估、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大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服务库建设;云计算共性关键技术和云计算成套系统;北斗导航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地理云、地质云、气象云等专题云构建技术与应用。 (5)半导体元器件与集成电路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 (6)网络安全:网络动态防御与协同防御、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网络资源测绘、移动互联网安全、网络舆情信息感知与引导、网络系统和产品安全性检测、网络取证;适用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信息加解密、量子密码;新型城镇化信息安全智能监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安全。 (7)农村信息化:农业大数据的多源异构数据采集、大数据挖掘、大数据存储、数据整合和共享利用,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农业遥感灾害监测、农作物长势高光谱遥感检测。

保护性耕作

第七篇 节约、集约型农业技术示范 五、保护性耕作与技术集成推广 概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人们不断遭受“黑风暴”袭击和严重水土流失的危害教训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技术,是以机械化为手段,按照农艺要求,采取少耕、免耕,用秸秆和残茬覆盖保护土壤、培肥地力,利用深松技术提高土壤渗水和保水能力,防治水土流失和沙尘暴,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农机与农艺、良种与精播,平衡施肥与肥料深耕、除草与地膜覆盖等技术要素的集成与创新,其综合效果是人工操作所不能达到的,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技术优势,尤其适宜北方旱作农业。 主要技术模式及实施程序有: (1)小麦-玉米两茬平作区技术模式 该模式下农业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两茬作物连作为主,其农业生产特点是小麦和玉米连作,土地负荷重,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应以增加纳蓄雨水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肥力为主要目标,结合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免耕少耕播种、秸秆覆盖、深松等多种技术措施。 技术模式示意图: (2) 棉花一年一熟区技术模式 该模式下农业种植制度以棉花一茬作物为主,其农业生产特点是棉花连年种植,重茬现象严重,病虫害防治困难,农事活动繁琐,费工费力,农药化肥消耗量大。因此,该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以简化农事活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壤肥力、节约农药化肥用量为主要目标,技术措施以覆盖、少免耕播种为重点。

技术模式示意图: 技术要点介绍: 1、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内容有哪些?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一是秸秆覆盖技术;二是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三是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四是深松技术。 2、什么是秸秆覆盖技术? 秸秆覆盖技术是指作物收获将其30%以上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利用率。因此,应尽可能多地把秸秆保留在地表,且在进行整地、播种和除草等作业时要尽可能少地破坏覆盖。秸秆过长或覆盖量过多可能造成播种机堵塞,秸秆堆积或地表不平又可能影响播种质量,因此,应重视秸秆粉碎并做到撒施均匀, 以及平整土地等作业。 3、什么是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 与传统耕作不同,保护性耕作的种子和肥料要播施到覆有秸秆的田块,故必须使用专用的免耕播种机。有无合适的免耕播种机是能否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免耕播种是作物收获后未经任何耕作直接播种;少耕播种是指播前进行了耙地、松地或平地等表土作业,再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施肥和播种。 4、什么是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杂草和病虫相对容易生长,必须随时观察,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在北方旱区由于低温和干旱,近几年连续观察尚未发现严重的病虫草害。一般1 a 喷1次除草剂、机械或人工锄草1次即可;病虫害防治主要靠农药拌种,有病虫害出现时喷施杀虫剂。一年两熟地区由于土壤水分好、地温较高,病虫草害的发生相对严重一些。 5、什么是深松技术? 保护性耕作主要靠作物根系和蚯蚓等生物松土,但由于作业时机具及人畜会

农机化促进法和农机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学习材料_临沂市农机化

临沂市农机化促进法暨 农机法律法规知识竞赛试题 一、个人必答题(共21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是什么时间颁布实施的? 答:2004年6月2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 2、目前飞机在农业方面的运用,主要有航空播种、病虫预测与防治、人工天气干预等几个方面,请问在我省,农用航空主管部门是哪个? 答:农机部门。(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听清楚了,如果要建设农用航空站要到农机部门提出申请。) 3、近两年来,我市农机化工作成效显著,几项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请问:截止目前,我市农用拖拉机保有量和农机总动力分别是多少?列全省第几位? 答:截至目前我市农用拖拉机已达35万台,保有量全省第一位;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771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三位。 4、《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管理条例》共有几章几条 答:《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管理条例》共有6章38条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规定,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是哪一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行政主管部门? 省级、市级、县级,请选择。答:县级 6、《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管理条例》对拖拉机搭载乘客是如何规定的? 答:禁止拖拉机违章载客。 7、农机监理员在为农民办理拖拉机挂牌登记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公开、公正、便民 8、农民群众初次申领拖拉机号牌、行驶证,农机监理站应在几个工作日内完成其相应手续?答:5个工作日。 9、农民在购买与使用拖拉机过程中,有可能要到农机监理站办理5种登记,请问是哪5种登记?答:注册登记、变更登记、抵押登记,转移登记和注销登记。 10、拖拉机分哪三种类型? 答: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方向盘式拖拉机;手扶式拖拉机。 11、根据农机法律规定,拖拉机应当从注册登记之日起每年检验1次。拖拉机所有人申领检验合格标志时,应当提交哪3种证明? 答:行驶证、拖拉机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拖拉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