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导入新课】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1、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有什么不同?

2、人类的公共生活如何发展起来?

【讲授新课】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比较

(1)私人生活:是指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2)公共生活中: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更为直接和广泛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3)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4)演变: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落――暂时的、松散的联合体――以地缘关系为主的广阔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成为普通的事情。1920年,16岁的邓小平留学法国,从重庆到上海,乘船走了8天,从上海到马赛,整整颠簸了39天。今天,任何一个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在17小时内,都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资料: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

古希腊人把公共生活视为人所必须承当的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这一认识在亚里士多德的笔下表现得十分明显。他提出:“城邦为若干家庭和[若干家庭所集成的]村坊的结合,由此结合,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这些就是我们所谓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这句话表达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城邦政治普遍善的认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们被整体地结合进由立法所规定的城邦制度,人们只有组成城邦才能形成有意义的生活,这样的制度必定是至善的。“人天生是

个政治动物”的表述是指,人(指自由成年男性)从天性上来说是政治动物,人生而涉入政治从

而注定要过城邦生活。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讨论:无序的教学秩序、交通秩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2、有序的公共生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例如,对于居民来说,良好的居住条件不仅表现为更大的住房面积和更好的室内设施,也体现在居住环境优美、社区秩序井然等方面。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资料: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从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入手,努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模范。1995年,江苏县级城市张家港成为全国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典范。2005年,张家港再次入选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也是入选城市(区)中唯一一个县级城市。在这些城市,道路通畅,没有道路通畅,没有占道经营的摊位、乱停乱放的自行车和乱七八糟的街头小广告;公共场所听不到污言秽语,看不到打架斗殴;街道上没有痰迹、烟头、纸屑和其他垃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有序的公共生活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1、两种手段:道德和法律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2、道德和法律在公共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靠法律。

【小结】本节课讲述了公共生活的特点和公共秩序对公共生活的作用,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明确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

【复习旧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法律与道德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作用?

【导入新课】道德分领域和层次。道德中的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今天,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同学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讲授新课】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指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二是指与私德规范相对应的公德规范。

三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有着广泛的适用性的制度、守则等。

思考:社会公德在我国当前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2、社会公德基本特征

(1)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

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

(2)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

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作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3)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

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4)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

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思考:我们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我们周围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2.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3.爱护公物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4.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5.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1.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1)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2)当前,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

资料:

鲁迅先生当年曾描述过人们公德意识缺失的现象:“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

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

的却不很多”。

新民晚报消息:随处抛丢垃圾、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在国家旅游局9月23日公布的“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和“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建议”征集结果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却成为公众反应最强烈的国内外旅游不文明行为。“讲黄色段子、传播胡编乱造的政治笑话、热衷低级趣味”等被选为国内游中的常见不文明行为,而且游客对“在他人面前打赤膊、袒胸敞怀,在房间外穿睡衣活动,穿着不合时宜”等国内常见的现象也表现出了难以接受的态度。而“涉足色情场所、参加赌博活动”;“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俗”;“在不打折扣的店铺讨价还价,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合影”等在国外游常见不文明行为名单中也榜上有名。

(3)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但是,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某些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想符合,也有损大学生群体的形象。

讨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怎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2.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1)大学生应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五、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抵制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和色情的内容,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辱、诽谤他人,更不能参与网络色情游戏、赌博等活动。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小结】本次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思考讨论,帮助大家认识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明确了维护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即道德和法律,具体学习了社会公德的内容,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公德现状,同学们要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做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模范。

【布置作业】1、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复习旧课】请同学们谈一谈网络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导入新课】这次课我们讲法律规范在生活中的作用,要求大家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讲授新课】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在公共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行为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此约束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其中,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

(一)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

(二)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三)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

(四)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五)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案例分析:未满12岁骑车上路承担事故责任夏军、曾强、梅霖三人系同学关系。1996年10月21日下午12时许,3人一起回家。梅霖骑一辆自行车,夏军与曾强交替乘坐梅的自行车。当行至河南省新县城关将军路坡顶时,夏军要求梅霖骑车带他先走,曾强也要求坐上梅霖的车走。争执中,夏军坐上梅的车。曾强见状,便用手去拉夏军,致使夏军从自行车上摔下,将左眉弓部摔伤,当即被送往新县人民医院治疗,并住院10天,花医疗费73元。后夏军仍觉头痛、头晕,1996年10月30日,新县人民医院诊断为脑外伤后神经症及颅内血肿,又住院治33天,花医疗费2646.60元。夏军伤情经新县人民法院法医鉴定为:头部软组织损伤系外伤直接形成;神经症系外伤诱发形成。

法院审理认为,原、被告三人在事故发生时,均系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在公路上骑自行车、乘坐自行车而发生事故,其监护人应承担疏于监护未

成年人的民事责任;被告曾强将原告夏军从自行车上拉下摔伤,应承担主要责任;被告梅霖未满12周岁在公路上骑车、原告夏军乘坐不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所骑的自行车,均应承担相应责任。据此,法院依法判决二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共计3057.96元,原告监护人承担539.64元的赔偿责任。

点评:现实生活中,对"骑车不准带人"这一规定,众人皆知。但对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准在道路上骑车这一限定性规定,知道的人却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29条明确规定:"……未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了行动方便,越来越多的父母对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骑车在公路上行驶持放任态度,严重损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对此,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杜绝不应有的损害发生。

归纳法律的指引作用:让人们遵守交通规则;骑车不准带人;未满12周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

法律的评价作用:以法来判断三人的行为是否正当、合法。法律的预测作用:未成年人应该受到监护人的保护,违反规定会伤人伤己并违法。法律的教育作用:通过对曾强、梅霖及夏军监护人的判决达到教育人们的目的。法律的强制作用:强制曾、梅赔偿夏的损失,夏的监护人也承担部分责任。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1.《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

资料:

(1)治安事件:首先侵犯了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无论其动机正当与否,在方式上都是对国家法律的藐视和挑战。其次,治安事件的发生妨害了社会秩序,影响正常的社会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且极容易导致众多人员的伤亡和社会财富的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由于事件主体的非理智性和情绪化,事件很容易变异,致使打、砸、抢等暴力行为的发生,造成财富损失和人员伤亡。最后,参与事件的人数众多,往往影响整个社会治安秩序一个“面”和经济生产一条“线”,而不像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仅影响一个“点”。因此,治安事件涉及面广、能量大,间接作用民众的安全感,影响人民团结,甚至造成对某个部门或政府的信任危机,动摇国家政权“。

(2)《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比较:新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增加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提高了处罚幅度,完善了处罚程序,具有宽严更适度,程序更严格,处罚更规范的特点,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颁布与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主要内容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以及处罚种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生权利,侵犯公私财产,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3.《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突出特点

(1)尊重和保护人权的理念贯穿本法始终。

(2)充分保障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权,增加了被处罚人的权利救济渠道。

(3)加强了对公安机关尤其是人民警察执法规范的要求。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1、集会、游行、示威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该项权利必须依法行使。

2、《集会游行示威法》的立法目的是: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予以保障。

3、《集会游行示威法》的适用范围。在中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集会游行示威法》。文娱、体育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不适用《集会游行示威法》。

4、集会游行示威必须通过申请和许可。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许可:第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第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第三,煽动民族分裂的;第四,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

(三)《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1、《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

2、《环境保护法》主要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的方针、任务、原则、制度和措施。

3、我国环境管理基本制度主要有:环境规划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①、限期治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四)《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1、《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

2、《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了道路通行规则。

3、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小结】本次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使大家认识到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同学们树立崇尚法律的理念,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要点,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布置作业】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治安秩序管理(警校考试必备)

一、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公共治安秩序的概念、范围、任务: 概念:治安秩序广义的指社会存在形式及影响社会环境治乱安危的诸因素均符合统治阶级和社会公民意志和利益的有条理的客观状况;狭义的指由国家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安宁和公共安全,在特定场所达到的有条不紊的客观状况。治安秩序管理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维护治安秩序为目的,针对特定对象而实施的行政执法活动。 范围:重点行业治安管理;重点场所治安管理;重点地区治安秩序管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集会、游行、示威管理;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行为的查处;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与治安秩序关系密切的其他治安秩序管理。任务: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概念 公共治安秩序管理,是指国家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依法从事的以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行政管理行为。 (二)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特点 1.管理权限的法定性。 2.管理行为的强制性。 3.管理范围的广泛性 二、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范围 (一)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管理 (二)集会游行示威管理

(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管理 (四)社会丑恶现象治理 三、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意义 (一)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二)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正常生活的需要 (三)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声誉的需要 (四)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二节 公共场所治安秩序管理 一、公共交通场所的治安秩序管理 (一)公共交通场所的概念及范围 概念:公共交通场所,是指对社会开放的,用于承载不特定的人或物从此地移往彼地的交通工具,以及候乘这些交通工具的固定场所的总称。 范围:主要包括火车和火车站,公共电汽车和公共电汽车站,地铁列车和地铁车站,出租汽车和出租汽车站,民航飞机和民航机场,轮船和客运码头,渡船和渡口等。 (二)公共交通场所的治安特点 1.公共交通场所往往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恐怖主义分子进行破坏活动的重要目标。 2.公共交通场所还是违法犯罪分子容易混迹其间,进行各种违法犯罪后逃逸和转移赃物的场所。 3.公共交通场所容易发生火灾、爆炸、挤压伤亡、撞车、翻沉船、坠机等治安

2018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练习题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是以()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P89 A.真假 B.善恶 C.是非 D.美丑 2、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p91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 B.人的自我意识 C.社会分工的不同 D.社会关系 3、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是()。P90 A.社会关系 B.人的自我意识 C.生产实践 D.人类的自我进化 4、()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P90 A.劳动 B.自然 C.宗教 D.合作 5、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p91 A.社会经济关系 B.在法律上的反映 C.全体人民的意愿 D.统治阶级的意志 6、()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P93 A.道德的认识功能 B.道德的规范功能 C.道德的调节功能 D.道德的导向功能 7、在道德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种历史类型,其中出现最早的是()。P95 A.原始社会的道德 B.奴隶社会的道德 C.封建社会的道德 D.资本主义的道德 8、《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两者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的基本精神。P97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9、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基本精神。P97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10、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P100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1、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P109 A.集体主义原则 B.正确的义利观

职业道德与法律21——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32——21 职业道德与 法律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新授 1 知识目标: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 能力目标: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 情感目标: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导入新课〗 【创境激趣】 [情境创设] 暑假时,三名职业高中男生在一起玩耍,又找了一家小饭馆吃饭喝酒。等吃完晚饭已经夜里11点多,没有公共汽车了,可他们身上的钱又不够打出租车的。怎么办呢?借着酒精的作用,有人提议:“干脆劫辆出租车回家,不给司机钱。”其余两人随声附和,还提出可以跟司机“要点儿钱”。于是三人打了一辆出租车到僻静处,不付出租车费,还硬跟司机要100元钱花花。争执推搡中,被巡警发现,三人当场被抓,受到治安处罚。 [问题思考] ●请结合上述案例内容,判断寻衅斗殴是否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的话,它又属于其中的哪一种?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5页,我们先来看本单元的引语。 学生朗读(略)。 朗读得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归纳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好吗?这就是——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卫士”,青少年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拒绝不良诱惑和侵害。维护自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生观察体会、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违法行为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分类的? 2.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1、多选题社会公德的特点有_____。 A: 基础性 B: 强制性 C: 全民性 D: 相对稳定性 参考答案: ACD 本题解释: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本题选ACD。 2、多选题下列不属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方针的是_____。 A: 爱国守法 B: 顾全大局 C: 服务社会 D: 明礼诚信 参考答案: BC 本题解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字方针是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故本题应选BC。 3、多选题在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平等尊重要求的是_____。 A: 根据员工工龄分配工作 B: 根据服务对象的性别给予不同的服务 C: 师徒之间要平等尊重 D: 取消员工之间的一切差别 参考答案: ABD 本题解释:平等尊重是指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职业活动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工作性质有多大差别,都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信任。A、B项显然不是平等尊重的基本要求。平等尊重并不是要取消员工之间的一切差别,D项不符合平等尊重要求。本题选ABD。 4、单选题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_____,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A: 向心力 B: 感染力 C: 吸引力 D: 亲和力 参考答案: D

治安秩序教学提纲

1.治安秩序管理是指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及其人民警察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治安秩序实施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行政执法活动;其本质上是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依法实施的对社会治安的组织管理活动。特点:执法授权的特定性,管理行为的强制性,管理范围的广泛性。 2.治安管理的任务:协助有关部门发现、控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侦破管辖的刑事案件;调查处理治安案件,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组织治安巡逻、守望、堵截、盘查,构建治安防控体系;指导、监督公共场所、特种行业和其他有关单位行业的安全反防范工作;配合有关警种和部门处理各种社会治安问题;协助民政卫生等部门管理与治安关系密切的社会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社会服务职能。 3.治安秩序管理的原则:依法管理原则、预防为主原则、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原则、严格管理与文明管理相结合原则。 4.治安防范教育是指公安机关为实现社会治安的有序状态,为争取社会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公众的配合、支持和帮助,对社会各单位、组织和公众进行的以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和安全反防范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性社会传播、教育活动。内容:治安管理法律法规教育、安全防范知识技能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情感教育、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规范教育。方法:报告、座谈讨论、运用宣传媒介教育、案例教育。 5治安状况调查概念:一般是指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部门和治安民警为了掌握社会治安情况、获取专门信息,进行专门考察、调查所采取的措施。作用:为治安秩序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正确、可靠的依据;使其决策正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治安民警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对其工作进行全面的检验与客观评判,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容: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对不同时期社会重大变动的反应;治安秩序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领域;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与灾害事故的规律和特点;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及公众心态;一定区域范围的治安环境。要求:实事求是防止主观臆断;主动及时防治时过境迁;全面系统防止以偏概全;准确规范防止粗疏凌乱。方法: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全面、重点、典型、抽样调查。实施步骤:明确任务、分析情况、提出方案、收集资料、归类整理。 6 巡逻勤务概念:是指公安机关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和安全秩序,在一定区域和线路上采取以公开巡查、动静结合的控制模式,而依法履行其法定职责、行使警察权力的一种警务活动。分类:按交通工具分为步巡、车巡、舟巡、骑巡和空巡;按路线分为定线巡逻和乱线巡逻、顺线巡逻和逆线巡逻。作用:提高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社会控制;预防制止违法犯罪,增强公众安全感;及时为公众提供救助服务,密切警民关系。任务:防范、发现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重点目标要害部位秩序和安全;维护好交通秩序,处置突发事件;做好社会服务,为公众排忧解难。组织实施:划定巡逻区域;确定巡逻路线;制定巡逻勤务制度。治安案件的先期处置: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仍在现场的,并必须设法控制,不得让其逃离;注意收集证据,防止违法犯罪嫌疑人毁证或串供;维持现场秩序,疏散围观群众,疏导交通;协助民警走访群众,了解情况,同时将所有知情人目击者等进行登记,并请其留下协助调查;移交治安部门处理。注意问题: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熟悉情况确保安全。 7 盘查勤务概念:是指民警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为发现或确认有无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盘问和检查的一种警察勤务活动。对象:已预谋违法犯罪,正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道德 D.生活道德 2、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爱护公共财物,如对公园里的花木草地、街道两旁的电话邮筒、影剧院里的座位音响、马路上的井盖路标等加以保护,不损坏、不滥用、不浪费、不私占。这是属于() A.职业道德的基本要 B.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C.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 D.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3、一行人在过路口时迎面遇到红灯,看到近处没有车辆便径直通过。他这样做是( ) A.节省时间之举 B.聪明灵活之举 C.可供学习之举 D.不遵守交通规则,违反社会公德之举 4、下列网络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是() A.通过网络浏览新闻 B.沉迷网络色情游戏 C.下载网络游戏 D.收发电子邮件 5、社会生活基本上可分为() A.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学习生活 B.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 C.公共生活;学习生活;婚姻家庭生活 D.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 6、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 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A.纪律 B.政策 C.法律 D.守则 7、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8、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 A.团结友善 B.见义勇为 C.保护环境 D.诚实守信 9、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对待老人、儿童、残疾人员,特别予以尊重、照顾、爱护和帮助;尊师敬贤,对待师长和贤者,示以尊重和钦佩亲敬。这是社会公德中()。 A.遵纪守法的要求 B.保护环境的要求 C.诚实守信的要求 D.文明礼貌的要求 10、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 A.文明礼貌 B.遵纪守法 C.助人为乐 D.保护环境 11、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传统道德 12、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有()。 A.遵纪守法 B.弃老溺幼 C.文明礼貌 D.助人为乐 13、()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A.文明礼貌 B.助人为乐 C.爱护公物 D.遵纪守法 14、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A.有序的公共生活 B.道德 C.法律 D.生产 15、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道德 D.生活道德 16、下列不属于公德缺失的是()。

有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论文

有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论文 有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论文 一、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义务。我们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和当今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要好。但是我们并不以此满足还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高度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消除一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损害公私财产的违法行为。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的斗争,不仅仅是在整个过渡时期,我们要进行这种斗争,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后,坏思想,坏习惯和坏作风,也不可能全部消灭,我们也还要继续同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作斗争。在这个意义上说,贯彻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自觉地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的秩序,也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和斗争的过程。 事实上,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与公共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公共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公共秩序对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扩大,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有个问题是肯定的,那就是有了公共生活,还是有必要维护公共秩序。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历史发展和实践证明,公共生活领域月夸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所以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更有必要去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二、亲身经历 相信大家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马路斑马线的那头,尽管小广播里不断有提示:“请注意,这会儿是红灯,请不要闯红灯”,还是有些路人为了几分钟,果断的闯红灯了。虽说大家觉得这也许是平凡的一件的事情,可是要是每个人都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话,所有的一切指示灯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件小事。刚刚所说的是交通秩序。现在我们再看看娱乐秩序,一条商业街上,道路堵塞,占道经营的摊位,乱停乱放的自行车和乱七八糟的广告“牛皮癣”,污言秽语,打架斗殴,痰迹,烟头,纸屑,垃圾,公共生活就是如此折磨,尽管有辛辛苦苦的清洁工,还是无法阻止这样的画面,最关键的还是每个公民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意识。说道这里,很难不让人想到网站每个BBS和论坛上各色污七八糟的玩意,因此网络的秩序也是需要维护的。 三、与国外的比较 我有个同学去过国外,体验过澳大利亚的整洁,爱护小 动物,清新空气的生活,回来之后常常会感慨我们自己的公共空间,为什么会如此的污浊、混乱、令人难以忍受。更令人可悲的是,“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中文标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的许多目的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对于现在的这种状况,我们没有必要在犹豫了,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是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不再成为国外的笑话词。 四、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

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公仆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维系社会公德平衡的支干 [红色的故乡] 于 2004-11-18 19:47:23上贴 公仆公德、职业道德、家规家风,是平衡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延续风向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弘扬、平衡、延续,必须有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高尚的社会公德,良好的职业道德,美好的家规家风,遵纪守法的示范,来维系来支擎。 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历史上就有读书做官论习俗,历史上为了求上一官半职功成名就,为了金榜题名时负出半身时间去苦读圣贤书大有人在,书越读的多才有可能做官,世上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示范形象,是平民百姓追求的偶像目标。因此官员们的道德行为也就是平民百姓的道德行为。 “子不孝、父之过”,因此切实加强全体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党的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规家风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党规党纪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党性教育重之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组成分,是依执政、科学执政、文明执政,是依法治国和依德治迫切要求。 党的主张和意志是要通具体共产党和党的干部来贯彻落实,因此党的指导思想和主张就是一面旗帖、旗帖就是方向、旗帖就是主张,党员干部的公德、尽业精神、家规家风如何,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器风向标,群众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代,共产党员干部“三”德教育是风向舵、指南针,如果牢牢抓住这问题,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因为党员干部文化层次高、法律知识懂得多、政策水平比一般群众知道多的多。领导干部的公道如何、职业道德如何、家美德如何,起着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如何决定性导向。军营有一句名言﹕兵熊熊一堆,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个主要官员品德高尚造福一方水土,换只一个私欲严重,公德底下干部,要祸及一方百姓。 一、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必须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环结。 二、为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首先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入手。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需要,领导干部道德品质如何,直按关系到一方社会风气的如何,领导干部道德品质,有着示范的作用。 三、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尤其是现在封建虚荣思想在作怪,迎来送往多,机构重复多,会议多,奉承多,批评少,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过去说,党员花上5分钱买一个早知道,现在情况不同,新闻媒体传播迅速快,信息社会,领导干部没有时间听,没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1 广大市民们: 我们社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淮安市社会公共秩序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人民的生活、出行提供安全保障,特发出如下倡议: 1、不乱穿马路,不乱闯红灯; 2、不随意插队; 3、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4、不盲目从众; 5、不破坏公共卫生; 6、不在网络上恶意攻击。 维持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每一位市民的心愿。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欢迎广大市民加入到我们的“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从我做起”的签名活动中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身体力行,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2 亲爱的小伙伴们:

当我们飞越天空,华夏无数的荒山,几多浊流尽现我们眼前,令人忧心如焚。长江的百年水患更敲响了中华家园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警钟。唐朝森林覆盖率尚为86%,而现在平均覆盖率仅13.9%。这个数据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没有绿木,我们的空气怎会滋润及清新?没有绿木,我们的水源怎会甘洌及不枯竭?没有绿木,我们怎能感受的到鸟语花香?你看学校周边的水资源和环境:河边成了垃圾的聚集地,浑浊的水使小河宛如一条黑色的带子,闻一闻,小河的臭气冲上了天,路过的人捂住鼻子,加快脚步,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意地去破坏绿化,比比皆是。 当我们感觉到美丽的家乡渐渐地失去往日的容颜,新时期的小公民怎能熟视无睹、漠然视之?我们一定要携起手来,把家乡太仓建成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碧的生态型旅游城市,为此,我们倡议: 1、爱护公物:不随意损坏社区和公共场所的公物,不在公物上乱涂乱刻。 2、讲究卫生。不在社区和公共场所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我们还要小手牵着大手,向家长市民宣传环保,减少污染。 3、保护环境。积极开展红领巾志愿者活动,深入社区打扫卫生,为社区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遵守秩序。在社区和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行为举止文明。 小伙伴们,行动起来吧!我们都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是

《综合素质》考点题库解析《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2021年最新版)

《综合素质》考点《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2021年最新版) 精选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综合素质》考点《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2021 年最新版) 1、多选题;职业道德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集中体现在_____ A: 它是个体人格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它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证 C: 它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 D: 它是个体维护自身权益的根本保障 参考答案: A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B 答案解释: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故排除C。D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2、多选题;对于劳动者而言,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利于_____。 A: 提高综合素质 B: 促进事业发展 C: 实现人生价值 D: 抵制不正之风 参考答案: ABCD

本题解释: [解析]略 3、单选题;道德评价的根据是_____ A: 动机 B: 效果 C: 手段 D: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 4、单选题;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_____,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A: 向心力 B: 感染力 C: 吸引力 D: 亲和力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解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它不仅体现

了道德的先进性与道德的广泛性的统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道德的统一。其中,“团结”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友善”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5、多选题;办事公道是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正确的做法有_____ A: 各级领导干部掌握一定权力,更要办事公道,秉公行事; B: 办事公道主要是针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要求; C: 办事公道对公务员的要求更为严格; D: 在对待服务对象时,要一视同仁,严格按程序办事 参考答案: AC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释:B很明显不对 6、单选题;“精诚合作、同舟共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顾全大局、虚怀若谷”等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_____的关系。 A: 团结友善 B: 助人为乐 C: 明礼诚信 D: 文明礼貌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3学时) [复习旧课] 提问与简评 1、了解道德的起源,正确把握道德的涵义、本质、功能与作用; 2、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4、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5、认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及其意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 6、大学生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三个环节以及如何把握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品质的树立; 7、联系实际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8、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展示课时目标、导入新课] 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履行道德和法律义务,也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除了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还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课时目标如下: 1、了解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2、叙述公共秩序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明确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 4、叙述社会公德的涵义、特点和内容; 5、了解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以及大学生如何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6、了解网络生活及其特点,掌握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7、认识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以及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掌握公共生活中主要的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讲授新课] 《上海: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从思想史的淵源来看,到了19

世纪末,上海能够成为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不是偶然的,它受到了明末以后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的江南士风的很大影响。江南的士大夫在宋明以后就逐渐眼光向下,注重在民间创办书院,开拓风气,形成舆论,以期在朝廷之外建立强大的道统。这些区域化的历史传统和民间氛围对清末上海的改革路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得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 这种现象说明:道德对社会、对一个地区文明的形成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公共生活简介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①②③④ 原始社会:个人与群体融为一体,人与人关系、公共关系简单。 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分散经营,联系受到限制。 工业社会:交往普遍并且频繁,生活领域扩大。 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地球村形成。 (二)公共生活的特点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特别是网络使得人类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由于活动范围更广泛了,相应的交往对象也更复杂了。加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得人们要与更多的陌生人打交道。所以,小孩子交往要多加注意,以免看错人、交错朋友。▲某医学院女生结交社会上的朋友,交友不慎,最后走上行窃犯罪之路。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公共场所增加了,公共设施完善了,为公共生活内容和方式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阅览、体育馆健身、互联网链接,等等,应有尽有。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社会公德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 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肘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 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的主要特点是: ⑴共同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公共成员准则。 ⑵群众性。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 ⑶继承性。它是前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而又代代相传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 我国宪法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公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大学生应有: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1、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0001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已,避免违法犯罪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一、自觉维护社会公 共秩序 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理解未成 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即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明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 耻的观念,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3.运用学会区分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能判断中学生常见的违反治安 管理行为,初步做到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这一重点内容包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危害性,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该类行为的处罚。从理论上讲,该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占据的分量很重。从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来看,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需要认识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从而增强守法意识。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认识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才能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从现实生活来看,部分中职生存在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问题,不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才会出现违法的现象。这就要教育学生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从理论上看,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虽然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对社会复杂性认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2)

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 1.文明礼貌 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自觉杜绝说脏话、随便猜疑、欺骗他人等恶习。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2.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快乐、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对不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见义勇为,都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扩社会治安。 3.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这一点。要爱护国家及公共财产不受侵犯。 4.保护环境 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讲究公共卫生,造成优美环境,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5.遵纪守法 法律是对公民行为的必要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的有关规定。人们只有依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才不会绐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和伤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上:维护秩序课后习题

维护秩序 知能演练提升 1.下列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是( ) A.采用暴力手段教育子女 B.自觉维护公共环境 C.故意破坏公共设施 D.遵守社会公德 2.走在路上,需遵守规则。影剧院里,需遵守规则。游乐场所,需遵守规则——社会公共生活充满了规则。对此,我们应有的态度是( ) A.逃避、远离 B.需要时遵守,不需要时不遵守 C.无所谓,与我无关 D.自觉遵守 中国“结” 3.右面漫画《中国“结”》主要说明( ) ①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的共同责任②社会公共秩序只能靠强制命令来维持③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④社会公共秩序只能靠社会舆论来维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在学校,我们既要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反思我们的言行是否妨碍了他人。这说明( ) A.维护秩序要靠规则和自觉遵守 B.在公共生活中人们没有自由 C.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是一种被迫行为 D.公共生活的规则使人的生活变得不方便 5.繁忙的马路,由于有了交通规则,变得秩序井然。激烈的比赛,因为有了规则的约束,变得友好文明。这说明规则( ) ①能够解决一切矛盾②使利益不同的人们能够和谐相处③使彼此之间的竞争能够有序地展开 ④会自动起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假如让你劝说造成十字路口交通拥堵的司机,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驾车上路玩潇洒,秩序混乱别管它 B.行车上路要小心,规则二字值千金 C.道路是汽车运行的轨道,法规是驾车的准绳 D.规范交通行为,争做文明司机 7.情景分析 小王:行人乱穿马路,是小事,不必在意。 小李:在没有来往车辆且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闯红灯。 小张:别人都那么做,我不做就是“傻帽儿”。 以上同学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8.在学校里,要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走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作为国家公民要遵守法律法规。这些都是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因此,遵守公共生活的规则,就是要遵守国家明文颁布的规定。 请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 1.C 2.D 3.B 社会成员遵纪守法,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漫画中的人物不能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也就说明社会秩序需要大家共同遵守,扰乱公共秩序要受到法律的制裁。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 4.A 5.D 本题考查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①说法太绝对。有了规则,还需要人们来维护,④说法错误。故选D项。 6.A 7.答案以上同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社会公共生活也不例外。离开了一定规则秩序的约束,整个社会就会混乱不堪。社会是由许多成员共同组成的,只有我们每一个成员自觉遵守规则和秩序,才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而这一规则需要法律来确定,也需要人们的自觉遵守。 8.答案此观点是片面的,规则不仅包括国家明文颁布的法律法规,也包括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由国家明文颁布,我们必须牢记并在生活中严格遵循。道德规范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自觉遵守。因此,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要遵守国家明文颁布的规定外,还要遵守道德规范。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学提纲

题库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单选题 1.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A.上天神的旨意 B.社会关系 C.劳动 D.动物的本能行为 C 2.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文化水平提高 B.社会道德风尚 C.生产进步程度 D.国际交往扩大 B 3.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分别形成了() A.生活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B.生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C.社会公德.生活道德.职业道德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 D 4.以下哪个行为不属于引领社会风尚的范围?() A.讲正气 B.知荣辱 C.树文明 D.促和谐 C 5.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 A.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B.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集体主义 C.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 D.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服务 C 6.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 A.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B.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 C.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D.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B 7.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因此要求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反映了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即( ) A.尊老爱幼 B.男女平等 C.夫妻和睦 D.邻里团结 A

8.陶行知先生说:“爱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这体现了爱情的() A. 生物本能性 B. 专一排他性 C. 平等互爱性 D. 强烈持久性 B 9.道德不具有() A.阶级性 B.相对独立性 C.全民性 D.普遍性 D 10.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他的意思是说,在恋爱过程中双方应:( ) A. 平等履行道德义务 B. 把个人纵欲作为爱情的目的 C. 有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方式 D. 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精神”关系 C 二.多选题 1. 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 A.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B.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C.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D.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ABCD 2.下列不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有() A.团结忠诚 B.服务群众 C.吃苦耐劳 D.诚实守信 AC 3.道德的定义() A.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B.对人类的一种内在约束 C.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D.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 AC

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第一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 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懂得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离不开道德规范,知道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理解遵守秩序、举止文明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的小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课堂阅读、讨论交流、情境模拟、问题辨析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体验感悟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并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并认可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形成规范意识,增强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努力在社会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自修课课堂、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纠正的建议和措施。 2.要求学生阅读、收集雷锋同志的优秀事迹。 3.指导学生课前活动,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大力提倡社会公德 2、难点:如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自修课课堂、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纠正的建议和措施。下面请各小队派两名代表,给大家介绍介绍观察记录的情况。 学生交流:略 【多媒体显示】

(说明:该环节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注意引导和归纳。教师应注意多媒体显示逐步呈现。) 师:从同学们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些公共生活场所中仍有一些人不注意遵守公共秩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道德风貌和文明素养),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可见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要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就必须要有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谈谈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媒体出示课题】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板书) 1.道德和道德规范(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本P8—P9页,要求学生分别找出“道德”与“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教师引导】针对以上我们同学调查的一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同学们都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可以确认大家对这些现象都是不赞成的,这说明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个标准,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用于衡量、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我们谈的道德就是其中的规范之一。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教育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为人们判断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提供基本标准,它是具体的,规定了人们的行为。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向全体公民提出了20个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媒体显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学生朗读) 教师:刚才我们对公共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和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大多数是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因此,纠正这些不良行为主要依靠提高道德修养,严格自律。所以,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公德。 【媒体显示】2.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板书) 【学生活动】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社会公德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