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依法维护我市的信访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

为依法维护我市的信访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

为依法维护我市的信访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
为依法维护我市的信访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

为依法维护我市的信访秩序和社会公共秩序,保障人民群众信访活动和国家机关信访工作的

正常进行,现通告如下:

一、信访人应当遵守国务院《信访条例》的以下规定:

(一)采用走访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应当持合法有效证件,到有关国家机关设立

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

(二)多人采用走访形式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

超过5人;任何人不得强制他人参与或者阻止他人退出走访活动。

(三)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诉讼、行政复议、仲裁解决的信访事项,信访人应依照有关法

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二、信访人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信访人在访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予以

训诫、批评教育、劝阻或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在国家机关门前等公共场所设置横幅、标语等宣传物,或者散

发传单、呼喊口号扰乱公共秩序;

(二)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

(三)非法携带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以及管制器械进入国家机关接待、办公场所;

(四)纠缠、侮辱、围攻、威胁、殴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五)在接待场所损毁公私财物;

(六)非法滞留国家机关接待、办公场所,扰乱机关工作秩序;

(七)其它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三、信访人在国家机关门前等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集会、游行、静坐示威,必须按照《中

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向公安机关申请并获得许可。未经许可举行集会、游

行、示威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劝阻、制止、命令解散;对拒不解散的,公安机关现场负责人

有权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强行驱散,并对拒不服从的人员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对精神病患者、传染病患者、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走访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对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进行走访的,由精神病患者监护人、所在单位或者卫生部门

将其接走。对可能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患者,由公安机关采取保护性

约束措施;

(二)对传染病患者在发病期间进行走访的,由卫生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公安机关

予以协助;

(三)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走访的,由民政部门依照有关救助管理规定处理。

五、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人民群

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依法处理问题,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六、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为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规范信访行为,保障人民群众信访活动和国家机关信访工作的正常进行,现通告如下:

一、信访人应当遵守国务院《信访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信访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一)采用走访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应当持合法有效证件,到有关国家机构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

(二)多人采用走访形式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任何人不得强制他人参与或者阻止他人退出走访活动。

(三)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诉讼、行政复议、仲裁解决的信访事项,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二,信访人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信访人在走访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呼市公安局及时取证并予以训戒、批评教育,劝阻或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国家机关门前及公共场所设置横幅,标语等宣传物,或者散发传单、呼喊口号、宣讲、播放录音等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的;

(三)纠缠、侮辱,围攻、威胁、殴打、谩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

(四)在接待场所损毁公私财物的;

(五)携带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以及管制刀具进人国家机关接待、办公场所的;

(六)滞留国家机关接待、办公场所,扰乱机关工作秩序的;

(七)利用群众上访进行破坏活动和煽动、策划上访群众聚集闹事、制造事端的;

(八)采取其它手段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

三、信访人在国家机关门前及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集会、游行,静坐示威,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向公安机关申请并获得许可。未经许可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由呼市公安局予以劝阻、制止、命令解散;对拒不解散的,由市公安机关现场负责人依法采取必要强制措施,并将拒不服从的人员强行带离现场或者予以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在处置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大规模群众聚集上访事件时,各有关部门应采取果断措施,防止矛盾激化、事态扩大。

(一)对发生在信访接待场所的群众聚集上访,由信访部门牵头,组织上访人员所属单位、部门或上访人员所在地政府协调处理,公安机关负责维护现场秩序。

(二)对发生在信访接待场所以外的群众聚集上访,公安机关和信访部门应立即赶赴现场,并负责维护现场秩序、疏导交通、宣传法律法规、制止违法行为、疏导上访人员到信访接待部门解决问题,对不服从疏导劝阻的,应带离现场。

(三)对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等重点地区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大规模群众聚集上访事件,由市委、市政府值周领导牵头,组织公安,武警、信访等部门及上访人员所属单位、部门或上访人员所在地政府,成立现场协调工作组,按照各自分工,统一组织现场疏导和处置工作。

五、对精神病患者、传染病患者、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走访的,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走访的,由精神病患者监护人、近亲属或所在地区、单位将其带回。对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妨碍信访秩序的精神病人,由公安机关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

(二)对传染病患者在发病期间进行走访的,由卫生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公安机关予以协助。

(三)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走访的,由民政部门依照有关管理规定妥善处理。

六、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依法处理问题,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特此通告。

为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行为,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和机关工作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国务院《信访条例》和四川省公安厅、四川省人民政府信访办《关于维护信访秩序的通告》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现通告如下:

一、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

二、信访人采取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不得在接待场所以外的地点走访或者以信访为名聚集。

三、多人采取走访形式提出共同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接待完毕后,应当自行离开接待场所,不得滞留。

四、不得非法组织、串联、煽动他人到国家机关聚集闹事,不得强制他人参加走访活动,不得以信访为名募集、索取他人财物。

五、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信访事项,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六、信访人在信访活动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将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情节、后果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或者重要会场的;

(二)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打横幅标语、散发传单、呼喊口号、聚集哄闹、非法滞留等扰乱国家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

(三)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

(四)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的;

(五)损毁公共财物、寻衅滋事的;

(六)纠缠、威胁、侮辱、殴打接待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

(七)在接待场所滞留缠访,影响其他信访人正常信访活动的;

(八)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品进入国家机关及其接待办公场所的;

(九)拒绝、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十)利用老人、病人、残疾人或者未成年人进行非正常上访或者将其弃置于国家机关门前或接待场所的;

(十一)组织、策划、串联、煽动、教唆、胁迫、引诱、欺骗、幕后操纵他人实施上述行为之一的;

(十二)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的。

七、上述行为如出现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公安机关有权立即予以制止;对不听制止,需要明令解散的,通过广播、喊话等明确方式告知在场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通道离开现场,对在限定的时间内拒不服从、继续滞留现场的,人民警察现场负责人有权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命令人民警察使用警戒或采用其他强制手段强行驱散,对仍继续滞留现场的将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

八、精神病患者、传染病患者以及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走访的,由卫生、民政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处理。

特此通告

治安秩序管理(警校考试必备)

一、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公共治安秩序的概念、范围、任务: 概念:治安秩序广义的指社会存在形式及影响社会环境治乱安危的诸因素均符合统治阶级和社会公民意志和利益的有条理的客观状况;狭义的指由国家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安宁和公共安全,在特定场所达到的有条不紊的客观状况。治安秩序管理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维护治安秩序为目的,针对特定对象而实施的行政执法活动。 范围:重点行业治安管理;重点场所治安管理;重点地区治安秩序管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集会、游行、示威管理;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行为的查处;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与治安秩序关系密切的其他治安秩序管理。任务: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概念 公共治安秩序管理,是指国家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依法从事的以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行政管理行为。 (二)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特点 1.管理权限的法定性。 2.管理行为的强制性。 3.管理范围的广泛性 二、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范围 (一)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管理 (二)集会游行示威管理

(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管理 (四)社会丑恶现象治理 三、公共治安秩序管理的意义 (一)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二)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正常生活的需要 (三)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声誉的需要 (四)管理好公共治安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二节 公共场所治安秩序管理 一、公共交通场所的治安秩序管理 (一)公共交通场所的概念及范围 概念:公共交通场所,是指对社会开放的,用于承载不特定的人或物从此地移往彼地的交通工具,以及候乘这些交通工具的固定场所的总称。 范围:主要包括火车和火车站,公共电汽车和公共电汽车站,地铁列车和地铁车站,出租汽车和出租汽车站,民航飞机和民航机场,轮船和客运码头,渡船和渡口等。 (二)公共交通场所的治安特点 1.公共交通场所往往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恐怖主义分子进行破坏活动的重要目标。 2.公共交通场所还是违法犯罪分子容易混迹其间,进行各种违法犯罪后逃逸和转移赃物的场所。 3.公共交通场所容易发生火灾、爆炸、挤压伤亡、撞车、翻沉船、坠机等治安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秩序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依法治国维护社会 秩序 初中政治知识点归纳: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秩序 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行政诉讼 ⑴行政诉讼法制定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⑵公民为什么有状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⑶近年,我国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多,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增强。②中国已选择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3、法治与人治 ⑴划分法治和人治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当法律与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的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

⑵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法治,是指法律权威高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人治,法律权威臣服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有法可依﹙前提条件﹚、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重要保证﹚。 5、实现依法治国有何重大意义? ①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②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③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6、如何实现依法治国?﹙国家怎么做﹚ ①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除了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法律监督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③要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实现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7、我国在依法治国道路上还存在哪些问题? ①法制不健全。②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执法不严,违法不究。③司法方面,有些部门徇私舞弊,贪赃枉法。④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有法不依,知法犯法。 8、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职业道德与法律21——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32——21 职业道德与 法律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新授 1 知识目标: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 能力目标: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 情感目标: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导入新课〗 【创境激趣】 [情境创设] 暑假时,三名职业高中男生在一起玩耍,又找了一家小饭馆吃饭喝酒。等吃完晚饭已经夜里11点多,没有公共汽车了,可他们身上的钱又不够打出租车的。怎么办呢?借着酒精的作用,有人提议:“干脆劫辆出租车回家,不给司机钱。”其余两人随声附和,还提出可以跟司机“要点儿钱”。于是三人打了一辆出租车到僻静处,不付出租车费,还硬跟司机要100元钱花花。争执推搡中,被巡警发现,三人当场被抓,受到治安处罚。 [问题思考] ●请结合上述案例内容,判断寻衅斗殴是否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的话,它又属于其中的哪一种? 要想弄懂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5页,我们先来看本单元的引语。 学生朗读(略)。 朗读得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归纳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好吗?这就是——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卫士”,青少年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拒绝不良诱惑和侵害。维护自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生观察体会、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违法行为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分类的? 2.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治安秩序教学提纲

1.治安秩序管理是指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及其人民警察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治安秩序实施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行政执法活动;其本质上是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依法实施的对社会治安的组织管理活动。特点:执法授权的特定性,管理行为的强制性,管理范围的广泛性。 2.治安管理的任务:协助有关部门发现、控制、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侦破管辖的刑事案件;调查处理治安案件,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组织治安巡逻、守望、堵截、盘查,构建治安防控体系;指导、监督公共场所、特种行业和其他有关单位行业的安全反防范工作;配合有关警种和部门处理各种社会治安问题;协助民政卫生等部门管理与治安关系密切的社会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社会服务职能。 3.治安秩序管理的原则:依法管理原则、预防为主原则、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原则、严格管理与文明管理相结合原则。 4.治安防范教育是指公安机关为实现社会治安的有序状态,为争取社会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公众的配合、支持和帮助,对社会各单位、组织和公众进行的以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和安全反防范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性社会传播、教育活动。内容:治安管理法律法规教育、安全防范知识技能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情感教育、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规范教育。方法:报告、座谈讨论、运用宣传媒介教育、案例教育。 5治安状况调查概念:一般是指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部门和治安民警为了掌握社会治安情况、获取专门信息,进行专门考察、调查所采取的措施。作用:为治安秩序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正确、可靠的依据;使其决策正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治安民警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对其工作进行全面的检验与客观评判,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容: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对不同时期社会重大变动的反应;治安秩序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领域;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与灾害事故的规律和特点;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及公众心态;一定区域范围的治安环境。要求:实事求是防止主观臆断;主动及时防治时过境迁;全面系统防止以偏概全;准确规范防止粗疏凌乱。方法: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全面、重点、典型、抽样调查。实施步骤:明确任务、分析情况、提出方案、收集资料、归类整理。 6 巡逻勤务概念:是指公安机关为了维护公共安全和安全秩序,在一定区域和线路上采取以公开巡查、动静结合的控制模式,而依法履行其法定职责、行使警察权力的一种警务活动。分类:按交通工具分为步巡、车巡、舟巡、骑巡和空巡;按路线分为定线巡逻和乱线巡逻、顺线巡逻和逆线巡逻。作用:提高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社会控制;预防制止违法犯罪,增强公众安全感;及时为公众提供救助服务,密切警民关系。任务:防范、发现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重点目标要害部位秩序和安全;维护好交通秩序,处置突发事件;做好社会服务,为公众排忧解难。组织实施:划定巡逻区域;确定巡逻路线;制定巡逻勤务制度。治安案件的先期处置: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仍在现场的,并必须设法控制,不得让其逃离;注意收集证据,防止违法犯罪嫌疑人毁证或串供;维持现场秩序,疏散围观群众,疏导交通;协助民警走访群众,了解情况,同时将所有知情人目击者等进行登记,并请其留下协助调查;移交治安部门处理。注意问题: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熟悉情况确保安全。 7 盘查勤务概念:是指民警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为发现或确认有无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盘问和检查的一种警察勤务活动。对象:已预谋违法犯罪,正

法律更能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安定的维护靠法律还是道德 1.构建和谐社社会更重要是法律。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那些由于对别人有损害而对自己有利就是不正义,而正义,就是限制那些人损害别人对自己有利的人于是人们订立契约和法律,把遵纪守法叫做正义。而《理想国》就讲的是怎样建立理想社会,连西方哲学先驱都告诉我们法律是建立理想社会的前提,怎么能把道德放在前面呢? 道德与法律,一个是自我限制,一个是强制限制。如果给一个普通人上帝的权利,即无所不能的权利,你能保证他不去作恶?特别是这个人发现一个做不正义以此得到很大的利益,谁能保证他不去做恶? 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如果你家被偷,你会去报案还是等窃贼良心发现把东西送回来?. 2。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一般限于宪法、法律。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法律将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 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由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仅对该行政机关之公务员有拘束力,除法规命令外,原则上行政机关所制订之行政规则对于人民均不发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权利之法律必须由人民所选举之立法机关制定之(即后者)。 我要阐述的观点是: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维持,我的重点论述理由如下:1.从适应现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来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物质财富不够丰富,而道德作为社会经济的 上层建筑,也远未能达到理想的水平。换句话说,道德不可能独立发展成为维持整个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给对方辩友提个醒:到了共产主义 社会或许这会成为可能,但那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2.从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来论。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仍然存在,还有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从经济、政治、思想 文化、社会生活进行着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活动。这是极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此不进行有力的斗争和制裁,社会安定根本 无法谈起。道德的阶级性却决定着它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换句话说,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对被统治阶级是不起任何作 用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法律制裁

有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论文

有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论文 有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论文 一、维护公共秩序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义务。我们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和当今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要好。但是我们并不以此满足还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高度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消除一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损害公私财产的违法行为。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的斗争,不仅仅是在整个过渡时期,我们要进行这种斗争,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后,坏思想,坏习惯和坏作风,也不可能全部消灭,我们也还要继续同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作斗争。在这个意义上说,贯彻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自觉地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的秩序,也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和斗争的过程。 事实上,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与公共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公共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公共秩序对于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扩大,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有个问题是肯定的,那就是有了公共生活,还是有必要维护公共秩序。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历史发展和实践证明,公共生活领域月夸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所以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更有必要去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二、亲身经历 相信大家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马路斑马线的那头,尽管小广播里不断有提示:“请注意,这会儿是红灯,请不要闯红灯”,还是有些路人为了几分钟,果断的闯红灯了。虽说大家觉得这也许是平凡的一件的事情,可是要是每个人都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话,所有的一切指示灯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件小事。刚刚所说的是交通秩序。现在我们再看看娱乐秩序,一条商业街上,道路堵塞,占道经营的摊位,乱停乱放的自行车和乱七八糟的广告“牛皮癣”,污言秽语,打架斗殴,痰迹,烟头,纸屑,垃圾,公共生活就是如此折磨,尽管有辛辛苦苦的清洁工,还是无法阻止这样的画面,最关键的还是每个公民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意识。说道这里,很难不让人想到网站每个BBS和论坛上各色污七八糟的玩意,因此网络的秩序也是需要维护的。 三、与国外的比较 我有个同学去过国外,体验过澳大利亚的整洁,爱护小 动物,清新空气的生活,回来之后常常会感慨我们自己的公共空间,为什么会如此的污浊、混乱、令人难以忍受。更令人可悲的是,“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中文标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的许多目的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对于现在的这种状况,我们没有必要在犹豫了,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是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不再成为国外的笑话词。 四、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

社会秩序地维护主要靠法律还是靠道德辩论赛

正方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 反方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道德 正方一: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各位嘉宾,大家好!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总是离不开秩序。从小的方面说,出门有交通秩序,上班有工作秩序;从大的方面说,贸易来往有经济秩序,参政议政有政治秩序。那么,这些秩序如何维系呢?我方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也就是说国家主要靠法律来调节人们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协调运行。第一,法律和道德各司其职,日月同辉、道德分善恶,辨美丑,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法律定规则划界限,更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我们热爱道德,崇尚道德。讲道德可以改善民风、民情,影响社会风尚。但要维系社会秩序主要还是靠法律。可以说,道德与社会风尚息息相关,而法律与社会秩序唇齿相依。第二,法律作为他律和自律的统一,(法律的作用:评价作用最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既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的作用。法不仅具有判断行为合法与否的作用,而且由于法是建立在道德、理性之上的,所以也能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善良的,正确的还是邪恶的、错误的。发通过这种评价,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从而达到指引人们行为的效果。现实生活中,法并不是唯一的评价人们的行为的标准,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和社会团体的规章等也具有对行为的评价作用。但是法所做出的评价却有着与他们不同的特点。首先法的评价具有比较突出的客观性。也就是说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都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其次发的评价具有普遍的有效性。人民的道德观念可能不同,从而导致行为准则也因人而异,但法律规范不同,不论人们的客观愿望如何,只要他们的行为进入了法律行为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凭借癌作用对她们来说就是有效的。所以我们认为社会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在维系社会秩序上能够标本兼治。人们自觉立法来约束自身行为,确定社会秩序的内容与规则,使生活有序化,规范化,条理化;而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人人自觉守法护法,更保证了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至于少数害群之马,法律可以通过外在强制与惩戒,迅速修复局部受损的社会秩序,使社会航船乘风破浪、永往直前。第三,法律具有保护,预防,惩戒三大功能;三足鼎立,稳固地维系着社会秩序。法律是保护神,保护一切人的合法权利,如阳光、空气、水源,无时无刻不在呵护我们。法律是预防针,可以防患于未然,使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悬崖勒马,雷池止步。法律是无情剑,刀光剑影下邪恶何处立足?铁面无私中罪行怎能藏身?有道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癌细胞可能会威胁人的生命,一个社会的毒瘤可能会葬送国家的前程。托尔斯泰说得好“行善需要努力,惩恶更需要努力。”所以,惩恶扬善的法律才是社会秩序的根本保障。综上所述,法律在维系社会秩序时,既可以未雨绸缎,也可以亡羊补牢,既可以惩治罪恶,又可以保护良善。所以说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谢谢各位! 反方一:谢谢主席!评判,在座各位,大家好!首先我必须指出对方所犯的两个错误。第一,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是现代社会主要标志之一、第二法律并不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马克思告诉我们,道德是人的自律,而法律是人的他律,请不要混淆。我方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价值评判的总和。“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是由国家强制性予以实施的社会规范。而“社会秩序”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社会活动相对稳定协调的状态。第一,道德是社会秩序的依据。道德作为行为规范和价值评判的总和,支配着人们最基本的观念和立场——是与非、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荣誉与耻辱,从而也支配了人类日常最基本的行为。任何社会要想处于稳定协调富于活力的状态,无论哪一方面都离不开道德的宣化与规范,否则法制再严、法典再全也只是社会的灾难。同时,道德又常常直面每个人的内心,诉求人的良知,更直接地内化为人们的思想,从而为社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1 广大市民们: 我们社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淮安市社会公共秩序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人民的生活、出行提供安全保障,特发出如下倡议: 1、不乱穿马路,不乱闯红灯; 2、不随意插队; 3、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4、不盲目从众; 5、不破坏公共卫生; 6、不在网络上恶意攻击。 维持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每一位市民的心愿。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欢迎广大市民加入到我们的“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从我做起”的签名活动中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身体力行,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遵守公共秩序倡议书2 亲爱的小伙伴们:

当我们飞越天空,华夏无数的荒山,几多浊流尽现我们眼前,令人忧心如焚。长江的百年水患更敲响了中华家园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警钟。唐朝森林覆盖率尚为86%,而现在平均覆盖率仅13.9%。这个数据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没有绿木,我们的空气怎会滋润及清新?没有绿木,我们的水源怎会甘洌及不枯竭?没有绿木,我们怎能感受的到鸟语花香?你看学校周边的水资源和环境:河边成了垃圾的聚集地,浑浊的水使小河宛如一条黑色的带子,闻一闻,小河的臭气冲上了天,路过的人捂住鼻子,加快脚步,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意地去破坏绿化,比比皆是。 当我们感觉到美丽的家乡渐渐地失去往日的容颜,新时期的小公民怎能熟视无睹、漠然视之?我们一定要携起手来,把家乡太仓建成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碧的生态型旅游城市,为此,我们倡议: 1、爱护公物:不随意损坏社区和公共场所的公物,不在公物上乱涂乱刻。 2、讲究卫生。不在社区和公共场所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我们还要小手牵着大手,向家长市民宣传环保,减少污染。 3、保护环境。积极开展红领巾志愿者活动,深入社区打扫卫生,为社区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遵守秩序。在社区和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行为举止文明。 小伙伴们,行动起来吧!我们都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是

维护社会秩序主要靠道德 一辩稿

维护社会秩序主要靠道德 谢谢主席,评委老师,对方辩友以及再场的观众,大家晚上好,很荣幸很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探讨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什么。 我方观点是社会秩序主要靠道德。 开宗明义,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强制性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被人们所普遍推崇的一种社会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包括私德社会公德等,具有普世性。 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道德规范、法律规章,表示动态有序平衡的社会状态。 维护社会秩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定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各种社会规范得以正常施行和维护,把无序和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我方认为个人随地吐痰,这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在可控范围内,所以她不会使社会秩序失衡,但是将由此引发的连锁效应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将可能造成社会秩序的失衡。 一:维护社会秩序主要靠预防,道德比法律更有效。 我们所要维护的社会秩序本身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想要更好的维护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在于从根本上尽可能杜绝危害社会秩序事件的发生。就像一个人,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比得病之后打针吃药有益。 道德作为行为规范和价值评判的总和,支配着人们最基本的观念和立场——是非、善恶等,从而也支配了人类日常最基本的行为。任何社会要想处于稳定协调,都离不开道德的宣化与规范,否则法制再严、法典再全也只是社会的灾难。 同时,道德又常常直面每个人的内心,诉求人的良知,更直接地内化为人们的思想,左右我们的行为,从而为社会秩序的维系提供最本质的动力和理性,使人们自觉服从。 这是法律的威慑预防远远达不到的效果。 二:维护社会秩序中,道德决定法律的质量,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立法也需要道德,立法过程中提交法律议案、立法机关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哪次不是摸着我们的良心用道德说话? 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无不与其各自的道德体系密切相关。我方并不否认在社会秩序的维系中法律的作用,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道德体系无法左右法律的制定与执行,那又如何产生代表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1、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0001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已,避免违法犯罪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一、自觉维护社会公 共秩序 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理解未成 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即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明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 耻的观念,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3.运用学会区分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能判断中学生常见的违反治安 管理行为,初步做到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这一重点内容包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危害性,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该类行为的处罚。从理论上讲,该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占据的分量很重。从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来看,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需要认识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从而增强守法意识。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认识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才能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从现实生活来看,部分中职生存在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问题,不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才会出现违法的现象。这就要教育学生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从理论上看,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虽然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对社会复杂性认

维护社会秩序需要靠法律

维护社会秩序应该依靠法律 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所要遵守行为规则、道德规范、法律规章的总和,它能使社会维系在一种动态、有序、平衡的状态之下。 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究竟是靠法律还是道德的思考一直延续至今。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但是我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首先要依靠的严明的法律。 仅从二者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上来比较,法律的强制性与权威性是道德规范所无法比拟的,道德的规范作用主要依赖社会舆论、个人信念、习惯以及传统与教育来维持,而显然这是软约束,它对既有的违法犯罪行为是不起作用的,或者说道德的真正作用纯粹就是预防性的。而法律却能弥补这一不足,它是两方面的,它既有对犯罪行为的惩处,也有对违法动机的预防,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起到的是更为全面的作用。这就使法律比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中具有的更高的地位。 道德是人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信念,在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的影响下调整自身行为的规范,它是一种单纯的自发自律行为。因此要用道德去约束与人自身利益密切关联的社会秩序是一种脆弱的屏障,各种利益的诱惑会如洪水猛兽一般瞬间冲破束缚。 而法律则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它是国家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代表着整个社会都较认可的一种普遍的处事态度。法律不仅调整个人行为,而且具有调整全局性社会关系的功能,它是实现国家职能,维护社会安定最重要的、经常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而这再一次证明了我的观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法律更重要。

维护秩序 公开课教案

维护秩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正常运转,保证人 们安居乐业;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应自觉遵 守社会规则。 能力目标懂得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 则,维护社会秩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树立秩序意 识和规则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难点: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思考:以上图片展示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提示:这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混乱不堪。 教师过渡:引出课题《维护秩序》。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生活有秩序。

(一)社会秩序的含义及种类。 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社会秩序。 阅读教材本课内容第一段。 1.思考:什么是社会秩序? 2.常见的社会秩序有哪些? 教师总结: (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种类: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二)社会秩序的作用。 活动二:情境讨论——雨天的校门口(展示图片及阅读教材中“阅读感悟”部分)。 1.思考: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2.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 3.“阅读感悟”让你对社会秩序有了怎样的认识? 提示:(1)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每个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也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 (2)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学生们有序排队出校门等。 (3)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教师总结: 4.社会秩序的作用: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教师过渡:怎样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呢? 目标导学二:维护秩序靠规则。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上:维护秩序课后习题

维护秩序 知能演练提升 1.下列属于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是( ) A.采用暴力手段教育子女 B.自觉维护公共环境 C.故意破坏公共设施 D.遵守社会公德 2.走在路上,需遵守规则。影剧院里,需遵守规则。游乐场所,需遵守规则——社会公共生活充满了规则。对此,我们应有的态度是( ) A.逃避、远离 B.需要时遵守,不需要时不遵守 C.无所谓,与我无关 D.自觉遵守 中国“结” 3.右面漫画《中国“结”》主要说明( ) ①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的共同责任②社会公共秩序只能靠强制命令来维持③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④社会公共秩序只能靠社会舆论来维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在学校,我们既要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反思我们的言行是否妨碍了他人。这说明( ) A.维护秩序要靠规则和自觉遵守 B.在公共生活中人们没有自由 C.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是一种被迫行为 D.公共生活的规则使人的生活变得不方便 5.繁忙的马路,由于有了交通规则,变得秩序井然。激烈的比赛,因为有了规则的约束,变得友好文明。这说明规则( ) ①能够解决一切矛盾②使利益不同的人们能够和谐相处③使彼此之间的竞争能够有序地展开 ④会自动起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假如让你劝说造成十字路口交通拥堵的司机,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驾车上路玩潇洒,秩序混乱别管它 B.行车上路要小心,规则二字值千金 C.道路是汽车运行的轨道,法规是驾车的准绳 D.规范交通行为,争做文明司机 7.情景分析 小王:行人乱穿马路,是小事,不必在意。 小李:在没有来往车辆且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闯红灯。 小张:别人都那么做,我不做就是“傻帽儿”。 以上同学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8.在学校里,要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走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作为国家公民要遵守法律法规。这些都是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因此,遵守公共生活的规则,就是要遵守国家明文颁布的规定。 请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 1.C 2.D 3.B 社会成员遵纪守法,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漫画中的人物不能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也就说明社会秩序需要大家共同遵守,扰乱公共秩序要受到法律的制裁。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 4.A 5.D 本题考查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①说法太绝对。有了规则,还需要人们来维护,④说法错误。故选D项。 6.A 7.答案以上同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社会公共生活也不例外。离开了一定规则秩序的约束,整个社会就会混乱不堪。社会是由许多成员共同组成的,只有我们每一个成员自觉遵守规则和秩序,才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而这一规则需要法律来确定,也需要人们的自觉遵守。 8.答案此观点是片面的,规则不仅包括国家明文颁布的法律法规,也包括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由国家明文颁布,我们必须牢记并在生活中严格遵循。道德规范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自觉遵守。因此,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要遵守国家明文颁布的规定外,还要遵守道德规范。

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第一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 第二框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懂得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离不开道德规范,知道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理解遵守秩序、举止文明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的小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课堂阅读、讨论交流、情境模拟、问题辨析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体验感悟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并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并认可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形成规范意识,增强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努力在社会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自修课课堂、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纠正的建议和措施。 2.要求学生阅读、收集雷锋同志的优秀事迹。 3.指导学生课前活动,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大力提倡社会公德 2、难点:如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我当小小巡查员”的活动,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所(如车厢、公园、图书馆、自修课课堂、旅游景点等)不和谐的现象,并提出纠正的建议和措施。下面请各小队派两名代表,给大家介绍介绍观察记录的情况。 学生交流:略 【多媒体显示】

(说明:该环节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注意引导和归纳。教师应注意多媒体显示逐步呈现。) 师:从同学们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些公共生活场所中仍有一些人不注意遵守公共秩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道德风貌和文明素养),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可见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要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就必须要有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谈谈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 【媒体出示课题】维护公共秩序需要道德规范(板书) 1.道德和道德规范(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本P8—P9页,要求学生分别找出“道德”与“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教师引导】针对以上我们同学调查的一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同学们都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可以确认大家对这些现象都是不赞成的,这说明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个标准,并得到社会的认可,用于衡量、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我们谈的道德就是其中的规范之一。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和教育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为人们判断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提供基本标准,它是具体的,规定了人们的行为。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向全体公民提出了20个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媒体显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学生朗读) 教师:刚才我们对公共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和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大多数是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因此,纠正这些不良行为主要依靠提高道德修养,严格自律。所以,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公德。 【媒体显示】2.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板书) 【学生活动】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社会公德是什么?

社会秩序的维系

社会秩序的维系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法正则行顺,行顺则国泰,国泰则民安。所以我方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要讨论今天的辩题,必须要清楚什么是社会秩序。根据权威解释,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而法律则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由此可见,社会秩序的维系需要法律的保证。二战期间,日耳曼民族大肆屠杀犹太人,这一举动遭到了世界人民的谴责,因为它违背了大多数人所认同的道德观念,但是他却没有违背日耳曼民族的道德,最起码在当时大多数的德军将领来说他们的行为是道德的,这说明道德没有统一的标准。回到我们今天的辩题,道德既然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又怎么能让社会有序呢?党的14届六中全会指出,要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对法制的依赖和法制在道德建设中起决定作用。这句话充分的揭示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要进行道德建设,但是法制要引导道德,由此可见,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我们今天的辩题是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这个辩题主要考虑的对象应该是那些破坏社会秩序的人,对于破坏社会秩序的人由他们的价值观始然,他们并不会对我们公众所认同的道德观念予以

认同,反而会嗤之以鼻,道德在这些人面前又有什么用呢?既然道德在破坏社会秩序的主要人群面前一无是处,那么我们就理所当然的说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当今世界,全球100%国家选择主要靠法律维系社会秩序,而不是放弃法律对每个人进行道德的说教。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行之有效,只要有一个人还心存一丝邪恶的种子,那我们的社会终将是不安定的,而这个时候,法律就体现出了她强有力的作用。 》》》》:社会秩序指的是社会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条不紊的客观状态。下面来了解法律的概念: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由经济基础决定,为维系社会秩序服务的公正不偏的权衡标准,是理性的体现。而道德是人们以善恶为标准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通过影响社会风尚间接影响社会秩序,而法律则通过强制性手段来直接维系社会秩序。 既然要比较二者对于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当然要从二者的衡量标准是否统一、约束力大小、公正性。 1.法律具有在指引和衡量人们行为上的明确性。它明确规定了法律主体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维护公共秩序》同步练习3.docx

维护公共秩序 一、单项选择题 1?自从公安部门设立了“110”报警电话以后,为人们能及时报警,让公安部门及时处理解决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同时存在有些人拨打“110”报警电话谎报情报当娱乐。这些人的行为属于() A.侵犯公私财物的行为 B.扰乱交通秩序的行为 C.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D.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2.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而对公共生活,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觉维护公共秩序。这是因为() ①遵守公共牛活准则,才能促使公共生活顺利实现②良好的公共秩序为我们的生活幸福提供保障③规则离不开人们的自觉遵守④我们不应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我国有关治安行政管理的最重要的一项法律是() A.《学校国防教育条例》 B.《未成年人保护法》 C.《义务教育法》 D.《治安管理处罚法》 4.中学生张某经常到公路旁的绿化带上采摘鲜花,拿回家供自己欣赏。这一行为属于…() ①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②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③犯罪行为④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5.下僧图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②不遵守规则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工作、生活和学习 ③生活离不开秩序,秩序保证公共生活顺利实现④遵守规则要靠强迫才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6.我们在公共生活中,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的行为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

A.纪律 B.道德 C.法律 D.规章 7.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B.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C.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准则,按照自己的准则做事即可 8.陈某到电影院看电影吋吸烟引起周围人的不满。管理员加以制止,陈某趁机取闹, 砸了“请勿吸烟”告示牌的玻璃和灯泡,引起场内秩序混乱,中止放映5分钟。陈某的 行为是() A.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 B.破坏国家安全的行为 C.违反合同的行为 D.犯罪行为 9.下列行为属于扰乱社会秩序的是…() ①小强为防身,经常携带一把弹簧刀②张某拒绝购买一辆来路不正的自行车③邱某在游长城时用小刀刻下了“邱某到此一游”的字样④王老汉在自己的菜地周围私拉了电网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分析说明题 10.日本地震灾民排队见闻 见闻一:2011年3月12?13 H,从千叶到仙台和宫城的400千米区间,挂着仙台牌照的汽车排起了长龙,他们是为了回乡寻找断绝消息的家人或看望受灾的亲戚。他们的心情是多么地焦虑啊,但没有车插队或超速行驶。他们保持沉着和秩序。 见闻二:在受灾严重的日本东北地区,大部分 加油站已经停业。由于炼油储藏罐发生爆炸,再加上道路瘫痪,汽油运输屮断。在一些还有汽油的加油站,汽车排起了两三百米的长队。不仅是加油站,在限量供应饮用水的学校、限量出售矿泉水的超市、限时开放的公共厕所等场所,随处可见排起数百米长队的人。购买水如此,购买粮食如此,即使面对几百米的队伍、几个小时的等待,所有的人也都沉默地等在车里,无人按喇叭,也无人喧哗。买不到东西的人也不会抱怨,只是默默地朝店员点头致谢,然后转身离开。

法律比道德更能维护社会秩序

1.构建和谐社社会更重要是法律。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那些由于对别人有损害而对自己有利就是不正义,而正义,就是限制那些人损害别人对自己有利的人于是人们订立契约和法律,把遵纪守法叫做正义。而《理想国》就讲的是怎样建立理想社会,连西方哲学先驱都告诉我们法律是建立理想社会的前提,怎么能把道德放在前面呢? 道德与法律,一个是自我限制,一个是强制限制。如果给一个普通人上帝的权利,即无所不能的权利,你能保证他不去作恶?特别是这个人发现一个做不正义以此得到很大的利益,谁能保证他不去做恶? 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如果你家被偷,你会去报案还是等窃贼良心发现把东西送回来?. 2。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一般限于宪法、法律。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法律将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 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由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仅对该行政机关之公务员有拘束力,除法规命令外,原则上行政机关所制订之行政规则对于人民均不发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权利之法律必须由人民所选举之立法机关制定之(即后者)。 我要阐述的观点是: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维持,我的重点论述理由如下: 1.从适应现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来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物质财富不够丰富,而道德作为社会经济的 上层建筑,也远未能达到理想的水平。换句话说,道德不可能独立发展成为维持整个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给对方辩友提个醒:到了共产主义 社会或许这会成为可能,但那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2.从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来论。在我国,虽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阶级斗争仍然存在,还有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从经济、政治、思想 文化、社会生活进行着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活动。这是极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此不进行有力的斗争和制裁,社会安定根本 无法谈起。道德的阶级性却决定着它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换句话说,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对被统治阶级是不起任何作 用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法律制裁 3,只要爱自由,就足以建立共和国,但是,能够维护共和国和使她繁荣的,只有爱法律。——法国马基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