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赤壁赋教学文档

后赤壁赋教学文档

后赤壁赋教学文档
后赤壁赋教学文档

一、写作背景介绍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二、回顾复习《赤壁赋》,为课上与《后赤壁赋》作比较做好准备。

三、试翻译全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三、写作背景介绍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四、温故知新,熟悉课文。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2、朗读课文

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

重点字词提示:

步:出发既:已经尽:全部顾①:环顾

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

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知识点及文学常识

二、分析课文

(一)研习第二三段

1、齐读,口译。

重点字词提示:

已而:过了一会儿如……何:把……怎么样者:……的时候薄:接近举:张

顾②:可是诸:之于须:通“需”乃:于是

摄:提起上:向上爬,名作动履:踩着。巉:险峻。披:拨开踞:蹲坐危:高反:通“返”放:放任听:听任适:刚好东:从东面(名次作状语)玄裳缟衣:名作动西:向西飞(名词作动词)

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2、思考:

(1)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第二段: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第三段: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

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二)研习第四段

1、齐读,口译。

注意字词:

顾:回头户:门

2、第四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道士化鹤

(三)总结:

本文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以儒为主,融合佛老)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后赤壁赋》巩固单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以待子不时之须须,通“需”

2、反而登舟反,通“返”

(二)词类活用

1、摄衣而上上,名作动

2、横江东来东,名作状

3、玄裳缟衣穿着玄裳缟衣,名作动

4、掠予舟而西也西,名作动

(三)特殊句式

1、步自雪堂状语后置

2、复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3、盖二客不能从焉省略句

(四)重点实虚词

1、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2、顾.而乐之看

顾安所得酒乎只是,表转折

道士顾笑回头

3、有酒无肴.菜

4、如.此良夜何.把……怎么样

5、今者薄

..暮者,……的时候。薄,接近

6、举.网得鱼张

7、归而谋诸.妇人之于

8、摄.衣而上提起

9、履.巉岩踩着

10、披.蒙茸拨开

11、踞.虎豹蹲坐

12、开户.视之门

13、归而.谋诸妇表顺承

悄然而.悲,肃然而.恐表修饰

摄衣而.上表修饰

(六)重点翻译

1、顾安所得酒乎?

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2、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才过了多久啊,以前的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3、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 A.巉.(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 B.冯.(féng)夷栖鹘.(hú) 戛.(gā)然长鸣

C.缟.(gǎo)衣临皋.(gāo) 羽衣翩跹

..(piān xiān) D.揖.(yī)予惊寤.(wù) 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行歌

..(多少)

..(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

C.予乃摄衣

..(危险的鸟巢)

..(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6.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

..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

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

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

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醒)

9.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也

10.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凛乎.其不可留也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11.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指凶狠的老虎和豹子),登虬龙

B.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

..(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之幽宫

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

..(形容道士轻盈的体态),过临皋之下

D.畴昔

..(往日,这里指昨晚上)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B.予乃摄衣而上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①听.其所止而休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6.下列句中加点实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断.(阻绝)岸千尺

B.履.(鞋子)巉岩

C.木叶尽脱.(凋零,脱落)

D.披.(分开)蒙茸

17.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8.A.①黄泥之.坂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余亦悄然而.悲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D.①将归于.临皋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18.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人影在地,,顾而乐之,。

②江流有声,。山高月小,。

19.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问答下面的问题:(每空1分,共5分)

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后赤壁赋》参考答案

1.B 冯——píng, 戛——jiá

2.D (应解为“高”)

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4.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5.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6.A(④⑤不是写景)

7.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8.B 9.C 10.B 11.D 12.A 13.C 14.A

15.A(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

16. B 履:登、踏

17. A.(A项中两个“之”字均为音节助词。B项中两个“顾”字,

前者转折连词,为“但是,可是”意,后者为反问副词,为“难道”意。C项中两个“而”字,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

D项中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为“到”意;后者为形容词后表比较。)

18.①木叶尽脱仰见明月行歌互答②断岸千尺水落石出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羽化而登仙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 教案教学设计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

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 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 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二、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 Q: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1.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学习和积累相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长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

二、解题 1、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却仍)豁达开朗 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 但他更注重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2、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3、文体: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讲解文。知道每段的基本结构(叙事——写景——抒情或议论),按照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技巧。说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绪变化乐——悲——喜)。分别说明本文景色特点与情绪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即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总结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的不同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欣赏本文浓郁诗味及似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景与情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 2、背诵全文。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记住赋体的发展和特点。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记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3、反复诵读课文。 学法指导:1、诵读状态。(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2、诵读技巧。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 ——注意语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情感把握。学习内容: (一)预习内容 1、苏轼(1037—1101):字,号,人。唐宋八大家(哪几位?)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后赤壁赋》教案及教后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作者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3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4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二、作者复杂感情的探讨 Q: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明确: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独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悲哀无法抑制,于是长啸。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苏轼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回顾有关苏轼的作品,归纳苏轼的性格特征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

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L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课题后赤壁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重点难点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3、复习苏轼的《赤

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 一、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一)、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坂bǎn行xíng鲈lú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 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环视)而乐.(意动用法,以……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过了一会儿)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 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 ..(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可是)安所得 ...(从哪里得到) 酒乎”归而谋诸妇。(2)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连词,表目的,为了)待子不时 ..(不确定的时间,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我从雪堂出发 (2)翻译: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 (3)翻译:回家后我和妻子商量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逆境中的挣扎 ——《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 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 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 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 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

(完整版)《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其思想,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 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 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拔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很熟悉了,同学们一起背诵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了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而苏轼在《赤壁赋》中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呢?是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似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写作背景及解题 1.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与其父、其弟同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后人称之为“三苏” 。他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 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 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

《后赤壁赋》教案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 《后赤壁赋》教案 新 授 课题:《后赤壁赋》 教案编号:X2414 共三课时 备课人:李建文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前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教学方法 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 教 具 电脑, 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 (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三【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四、【回顾旧知】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张芹审核人:刘锦杰使用时间:2011年月日使用人: 《后赤壁赋》导学案 [目标展示] 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 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导学过程] 一、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 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二、课文学习: 1、“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 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情怀和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感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教学课例

《后赤壁赋》教学课例 执教:广东华侨中学贺爽 教材分析: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赤壁。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阅历之广而不断深化。元丰五年(1082年),在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苏轼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两篇赋独立成篇,在表现手法上,也各有其特点。但从思想感情的变化上来看,正如金圣叹所言:“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如果没有后赋,前赋表达的思想便显得不够明朗;如果没有前赋,后赋便显得过于神秘,如同一个荒诞的故事。所以,读《赤壁赋》应将前后两篇赋结合起来看,才能清楚地把握苏轼思想情感发展的脉络。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②过程与方法:将两篇《赤壁赋》作比较阅读,分析异同,以更好地领悟其精髓;文意的疏通主要靠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来实现;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赤壁是不幸之事,可赤壁成就了苏轼。在这里,苏东坡找到一个表露心迹,抒发抱负的承载,写出了代表其词风的杰作《赤壁怀古》,还有散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我们已经学了《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赤壁怀古》写出

了苏轼的洒脱、豪放,《前赤壁赋》写出了苏轼的超脱、旷达。《后赤壁赋》又写了些什么呢? 二、朗读全文,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三、明确文章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①顾而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行歌相答。(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③予乃摄衣而上。(上,名词作动词,上岸) ④掠予舟而西也。(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⑤羽衣翩仙。(羽衣,名词作动词,穿羽衣) ⑥横江东来。(东,名词作状语,从东面) 3.本文出现的特殊句式: ①草木震动。(被动句) ②以待子不时之须。(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四、作业 1.整理本节课有关文言知识。 2.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前赤壁赋》,主要记叙了元丰五年(1082年)夏历七月十六日,苏轼游赤壁,事隔三个月之后,苏轼又旧地重游,在十月十五日夜复游赤壁,写了《后赤壁赋》。地点同是黄州赤壁,背景同是月下江水,我们来比较阅读。 二、背《前赤壁赋》,朗读《后赤壁赋》 三、结合《前赤壁赋》思考 《后赤壁赋》的写作形式,描写的地点,描写的景色,写作重点,抒发的情感? 填写表格:

14、《后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学生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 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学习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提示】: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苏轼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宋哲宗时任,曾出知、,官至。后又贬谪、。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和。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 感叹? 答: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薄暮 ..(),举网得鱼, 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 ...()酒乎?”归而谋诸妇。(3)妇曰:“我有斗酒,藏之 久矣,以.()待子不时 ..()之须.()。 ▲(1)(句式:句)译: (2)翻译: (3)翻译: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答: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答:

《后赤壁赋》教案知识讲解

后赤壁赋 苏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归纳积累文言知识; 2.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播放幻灯片)。 这首诗是他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起来的。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后赤壁赋》。 二、整体感知: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 点” 重点文言字词。 3.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 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苏轼的世界: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苏轼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2)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明确: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分析第二段: 1. 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前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

《前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 《前赤壁赋 》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 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 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前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 有帮助。 一、教学目的: 1 体会课文 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一.作者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 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 文日数千言; 。 宋仁宗嘉花二年 (l057 年) 苏轼中进土, 年方 21 岁, 嘉拓六年, 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 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 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 多次上书并提出 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 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 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
1 / 10

推行新法时, 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 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 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 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 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 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 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 自号东坡 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 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 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 并 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 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 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 1100 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 7 月客死常州。去世前 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 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 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 刚正不阿、 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 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 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 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 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 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 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 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 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 L 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导入 余秋雨 先生有一篇散文 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 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 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
2 / 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