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江歌案的思考

对江歌案的思考

对江歌案的思考
对江歌案的思考

对江歌案的思考︱月旦评

Reflection on Jiangge Case

说实话,我实在不愿揭开血淋淋的现实,去探究江歌案的细枝末叶、前因后果和孰是孰非。我只想从一个侧面来谈一谈某种现象,或者说是某种社会的景象了。

所以,我并未对江歌案的整个事件过程有多少了解,甚至一开始得知在日中国女学生被害,还大骂了一通日本人。毕竟,这也是有案例可查的。却没有想到凶手也竟是我们中国人!在日本的国土上,我们中国人杀害了同胞,这让日本人如何看待我们,这又让我们国人的颜面往哪儿搁?

人生有两大痛苦,一是你的希望或者说欲望得不到满足,二是得到了满足。正如一个人一生,尤其是在年幼时,得不到应有的爱,或者得到了过多的爱(溺爱),也是一种痛苦。这两种爱都会使人走向极端,过早过多地尝尽人间的疾苦、艰难和世态炎凉,或者根本一点也尝不到苦的滋味,最终都会毁了自己。

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上海海事学院杨元元自杀案等,如果我们研究一下这些案件主角,就会发现他们都有着不健康甚至不健全的人生。环境造成了性格的扭曲,进而以伤害他人和自杀形式释放出来,造成了人间悲剧,这也是我们社会的可悲。

出现这种事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个人等都

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法律或制度上的漏洞,让一部分人暴富,如:贪官污吏、投机倒把者,当然也不能排除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奋而成功者。财富的膨胀推动了提升地位、出人头地的欲望,毕竟升官发财是大多数人的梦想,连古人也懂得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所以,校园里也就多了富二代官二代,尤其是那些专盯着中国富人的国外不入流的大学里。

单位里曾来过一位女孩,家里有钱,在日本四年,澳大利亚三年,回国后却找不到工作,通过关系成了局里的临时工作人员,工资1800元。那时,她开着一辆价值180万元的宝马车来上班,32岁才结婚,性格上总觉得与常人不太一样,也对别人的疾苦无动于衷,春节后上班,她也不向任何人拜年。我想,这就是家庭造成的性格上的一种缺陷吧。

社会大染缸冲刷着每一个人,缺少了包容、理解和互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人与人之间少了真诚和交流。这是环境造成的后果。

这些年轻人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识人上没有洞察力和经验,交友上又不慎重,引狼入室。

那位凶手陈世峰,我一看他的照片,尽管架着一副眼镜,但其面相就很差,虚伪、狡猾,不是良民。但凡有点识人之道者,应该能够看出。

再者,不要与烂人纠缠,不是说不与傻瓜论短长吗。就如富人不与穷人打架是一个道理。富人创业艰难,知道幸福生活

来之不易,知道生命的金贵。而穷人(包括无赖游民)没什么留恋,也没有金贵的东西,包括其生命,可随时与任何人拼命,如此低贱之命,有谁愿意与之交换?唯恐避之不及,而溅了一身血。

亲贤臣远小人,出淤泥而不染,内修心力,懂得宽容,懂得保护自己,善于鉴别好人坏人,如此应是一个人的基本立身之能。

《不朽》读后感1800字

《不朽》读后感1800字 《不朽》读后感1800字: 听了黄昱宁解读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思辨带动情节发展”以及小说的“变奏曲”式结构十分好奇,有心找来一读。没想到从柜子里翻出这本《不朽》,被第一节老妇人那个“少女般”的手势吸引,也算是被偶然支配的“对位法的巧合”吧。 作者在小说中借“自己”之口批判传统小说“过于服从情节整一的规则”,“建立在情节和事件惟一的因果关系的连接上”,而他自己的写法则是“像一场宴会,频繁上菜”,不断抛出各种人物、概念、意象、问题,像一张细密的网,不知把你引向何处。例如人的容貌等外部特征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它是属于自我的一部分,还是仅仅是作为人类这个同类产品的不同序列号?如果某项特质既属于A,又属于B,那么独特的是这项特质,还是拥有 这项特质的人?如果美是符合某种既定规则的中庸的产物,而丑是偶然性心血来潮的诗篇,那么根据偶然的价值与其不可能性相等,是不是丑比美更独特,更值得追求?文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辩题,让你如同进入思想的迷宫,不得不跟随作者发散跳跃的思维横冲直撞,可以说读的非常的累了。 在他的小说中,情节不再承担推动小说发展的任务,而是服务于作者不能穷尽的复杂的思考,交替出现在各个章节中,看似毫无章法,实则由某个议题或细节环环相扣,蜿蜒交错。例如用

阿涅丝和妹妹洛拉的故事展示实现独特自我的加法和减法,用歌德和情人贝蒂娜的故事讨论如何制造不朽,用靠自我毁灭消除自身软弱的小女孩与摆脱自我获得幸福的阿涅丝的生死偶遇阐释“产生故事的巧合”。这些人物和故事之间又有什么联系?歌德和贝蒂娜、贝蒂娜和洛拉(阿涅丝的妹妹)分别作为两端来展示不同尺度大和小的不朽,歌德的诗则作为阿涅丝和父亲的纽带,在故事的开局暗示阿涅丝之必死。 小说中的人物“既不是任何东西的因,也绝不产生结果”。由于不再承担一路狂奔向结局的任务,显得轻盈不留痕迹,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如同主角之一阿涅丝,她是作者从开篇第一节那位学游泳的老妇人“少女般”的手势中抽象出的人物,有时被用来展示实现自我的减法法则,有时则是暧昧的清醒观察者;已经死在了全文的第五部,转而又以新角色鲁本斯情人的身份出现在第六部。 如何实现自我的独特性?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描述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阿涅丝之减法,即减去“我”的所有表面和外来的东西,从而接近自己真正的本质。这让她与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是游离的,存在强烈的边界感。例如作者用于抽象出她的手势,那是父亲的秘书与父亲告别时的手势,作为父亲唯二爱过的人之一,她从女秘书那里继承了这个手势,是她少女时期与https://www.doczj.com/doc/523435850.html,心仪的男孩告别的手势。但当她发现妹妹向同学告别时也用了同样的手势时,她则放弃了这个手势。她厌恶情感外露

时事评论之虐童事件、江歌事件

虐童事件再现,幼有所育”的底线不容击穿I锐评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这两天,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再现疑似“虐童事件”,目前孩子的描述、部分曝光照片、家长的控诉不断刷屏,目前,朝阳区教委和警方都已经介入调查。在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强光灯下,此事因何发生?有多少孩子受到伤害?孩子们受到何种程度的伤害?种种问题,相信很快就会有权威而清晰的答案,相关人员必然会被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应该说,绝大多数托幼机构、幼儿园,都有着规范、科学的管理,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放心托付。不过,从上海携程亲子园教师喂孩子吃芥末,至y广西合浦县廉州镇小红帽幼儿园、玉林市玉州区旺卢村小天鹅腾飞幼儿园,再到北京金色摇篮幼儿园、红黄蓝幼儿园,近期的这些事件,虽然都属极端个案,但都击中了孩子这根家长绷得最紧的神经。孩子们的身心伤害、事件引发的负面舆情,哪怕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几率,都不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应该在源头上予以整改。 要让法律有“牙齿”。对待孩子,任何施害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更涉嫌触犯刑法。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刑法修正案(九)扩大虐待主体范围,我国在立法上并不缺位。可是,再完备的法律,如果量刑不够、惩治无据、执法不严,也难以达到立法初衷。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在举证查证、快速反馈等方面探讨可行性措施并广而告之,拿出更权威的法律解释、更有效的执法示范。保护儿童的法律,只有真正“带 有牙齿”并严惩不法行为,才能让定罪和处罚更具针对性、更有威慑力。 要让课堂有“阳光”。虐童事件舆情短期集中爆发,当务之急应该组织起来,让防虐待、防性侵等儿童课程进入托幼机构,给孩子、家长、老师都上一课,讲清楚如何对虐待性侵说不,如何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触碰红线的严重后果。此外,也应加强投入,通过技防监控,确保监控探头全覆盖,实现园内无死角。据悉,北京市已经有所行动,正在迅速排查相关隐患。办学进入正轨、安全没有死角,才能还孩子们一片晴朗的天空,这既需要顶层设计,又离不开全社会的智慧众筹、行动众筹。 要让监管有“力量”。与发达国家的经验相比,我国托幼、学前教育无论办学还是监管都有不少“短板”。因为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民办幼儿园和民办培训机构的数量迅猛增长,算商业机构还是教育机构,并不清晰。本来相对民办中小学来讲,“非法”开办的门槛就不高,同时既可以在教委注册,也可以在工商局注册,不仅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而且存在几个公务员要管几百所公办幼儿园和几百幼托机构的现实。办学与管理、监管与保障之间的巨大缝隙,不能光靠给管理者打棒子压担子,还应该加力量派人手,提高治理水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要让幼师有“素质”。这些虐童事件无不表明,幼师若是素质差,幼儿就会遭殃。提高幼师素质、抬升准入门槛、完善幼师培养,是解决此类问题时不能绕开的一环。严惩虐童幼师,与关心幼师待遇和培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问题出发,针对“幼师真穷、幼教真苦、托幼真难”的现实情况,有必要设定幼师收入补偿制度,有必要弥补幼师心理落差以增强职业认同感,有必要通过职称评定等方式将幼师纳入统一管理,有必要对幼师上岗进行资格审查、定期考核、不定期淘汰或许,这样才能让真正爱孩子的人从事培育“祖国花朵”的工作,才能让孩子在健康温馨的学前教育中免受无谓的伤害、形成完整的人格。 十九大报告明确宣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许多需要 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孩子们不能等”,孩子们是属于未来、属于明

透过“江歌刘鑫案”看“法律”与“道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23435850.html, 透过“江歌刘鑫案”看“法律”与“道义” 作者: 来源:《中国新农村月刊》2018年第03期 江歌案终于尘埃落定,罪犯陈世峰受到法律严厉制裁,不再上诉,执行20年刑期。本案就此结束!愿生者惊醒,逝者安息! 江歌与刘鑫 2016年,刘鑫在与前男友陈世峰分手后,就搬去与一起在日本留学的江歌同住。江歌性 情善良,为摆脱陈的纠缠多次为刘鑫出头。某日,陈世峰尾随至公寓,江歌为保护刘鑫,单独与陈在门外交涉,不幸被陈残忍杀害。 “江歌遇害案”,成了“江歌刘鑫案”。江歌是单亲家庭,母女相依为命。江歌母亲很想见一见刘鑫,但在事件发生之后的300天里,刘鑫迟迟没有面对媒体和江歌母亲,且在双方“隔空对话”的过程中,刘鑫母亲以一句“是你女儿命短”彻底激怒了网友。因为惨死、冷漠、仇恨,舆论一时沸腾! 在网友的口诛笔伐中,有人认为:“刘鑫无须承担法律责任,但须承担道义责任。”也有人表示,“在人性与法律之间,我选择了人性”。更有网友直接发问:“有的行为,违反法律但不违反道德;有的行为,违反了道德但不违反法律;我不知道,这两种行为,到底哪一个更加恶劣?” 刘鑫此举,违背了道德,当无疑义,这也是其备受舆论谴责的原因。而问题关键就在于,法律之于刘鑫,真的无能为力吗? 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备受瞩目的问题。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法哲学的“好望角”。总体而言,道德确立的是更高的倡导性标准,并不具有强制力:而法律确立的则是行为的底线要求。有些行为悖德但不违法,例如:在公交车上没有给老人让座,身家过亿却在灾难面前一毛不拔,等等……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做一个不那么高尚的普通人,甚至于是最极端的见死不救,也未必是违法行为,它取决于当事人是否负有救助义务,或者有救助能力,而这种救助义务一般都需要源于法律的明确规定,否则不应该构成违法。 在生死瞬间,刘鑫是否关上房门见死不救,任由江歌被连捅十余刀致死?如果是这样,就可以认定刘鑫因负有一定责任。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日本警方并没有逮捕刘鑫。也就是说,警

对江歌案的思考

对江歌案的思考︱月旦评 Reflection on Jiangge Case 说实话,我实在不愿揭开血淋淋的现实,去探究江歌案的细枝末叶、前因后果和孰是孰非。我只想从一个侧面来谈一谈某种现象,或者说是某种社会的景象了。 所以,我并未对江歌案的整个事件过程有多少了解,甚至一开始得知在日中国女学生被害,还大骂了一通日本人。毕竟,这也是有案例可查的。却没有想到凶手也竟是我们中国人!在日本的国土上,我们中国人杀害了同胞,这让日本人如何看待我们,这又让我们国人的颜面往哪儿搁? 人生有两大痛苦,一是你的希望或者说欲望得不到满足,二是得到了满足。正如一个人一生,尤其是在年幼时,得不到应有的爱,或者得到了过多的爱(溺爱),也是一种痛苦。这两种爱都会使人走向极端,过早过多地尝尽人间的疾苦、艰难和世态炎凉,或者根本一点也尝不到苦的滋味,最终都会毁了自己。 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上海海事学院杨元元自杀案等,如果我们研究一下这些案件主角,就会发现他们都有着不健康甚至不健全的人生。环境造成了性格的扭曲,进而以伤害他人和自杀形式释放出来,造成了人间悲剧,这也是我们社会的可悲。 出现这种事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个人等都

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法律或制度上的漏洞,让一部分人暴富,如:贪官污吏、投机倒把者,当然也不能排除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奋而成功者。财富的膨胀推动了提升地位、出人头地的欲望,毕竟升官发财是大多数人的梦想,连古人也懂得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所以,校园里也就多了富二代官二代,尤其是那些专盯着中国富人的国外不入流的大学里。 单位里曾来过一位女孩,家里有钱,在日本四年,澳大利亚三年,回国后却找不到工作,通过关系成了局里的临时工作人员,工资1800元。那时,她开着一辆价值180万元的宝马车来上班,32岁才结婚,性格上总觉得与常人不太一样,也对别人的疾苦无动于衷,春节后上班,她也不向任何人拜年。我想,这就是家庭造成的性格上的一种缺陷吧。 社会大染缸冲刷着每一个人,缺少了包容、理解和互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人与人之间少了真诚和交流。这是环境造成的后果。 这些年轻人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识人上没有洞察力和经验,交友上又不慎重,引狼入室。 那位凶手陈世峰,我一看他的照片,尽管架着一副眼镜,但其面相就很差,虚伪、狡猾,不是良民。但凡有点识人之道者,应该能够看出。 再者,不要与烂人纠缠,不是说不与傻瓜论短长吗。就如富人不与穷人打架是一个道理。富人创业艰难,知道幸福生活

刘鑫江歌案解析

刘鑫江歌案解析 刘鑫江歌案解析 导语:刘鑫江歌案又名11·3留日女生遇害案,这件事社会影响十分之大,在微博热搜上出现过多次,相信大家也对这件事很关注。下面励志故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刘鑫江歌案解析,大家快来看看吧! 日本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日就读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闺蜜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杀害,就此引发“11·3留日女生遇害案”。2016年11月24日晚间,日本警方对外通报称,以杀人罪对中国籍男性留学生陈世峰发布逮捕令,指控其杀害了中国女留学生江歌。12月11日,此案将在东京开庭审理。下午,江歌母亲江秋莲及众多中国留学生志愿者,在东京池袋西口公园集会,征求民众署名支援。12月20日,在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当庭宣判,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和恐吓罪判处被告人陈世峰有期徒刑20年。2018年10月15日晚,江歌妈妈发文宣布将对其同学刘鑫提起诉讼。案件背景 被害的中国女生江歌1992年出生于山东青岛。2015年,江歌到日本语言学校开始留学生涯,2016年入读日本法政大学

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遇害时年仅24岁。 案发前,江歌与刘鑫共同租房居住,两人租住的公寓位于东京中野区中野6丁目。两名女孩的共同朋友曾称,江歌与刘鑫两人感情亲近要好,2016年11月2日两人还曾一起外出,案发之前也是一起回的家。 嫌犯陈世峰25岁,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就读硕士一年级,是江歌室友刘鑫的前男友。在案发数月前,犯罪嫌疑人陈世峰曾与刘鑫共同居住在板桥区的一所公寓。由于两人之间发生矛盾,刘鑫搬至位于中野的江歌住处。 案件经过 2016年11月3日凌晨,中国女留学生江歌在其租住的公寓中遇害,案发于日本东京中野区。据日本警方公布,江歌头部遭利刃砍伤,伤口长达10厘米,案发15分钟前,江歌还曾报警称公寓外有可疑人物。但当警方赶到公寓时,看到的却是倒在血泊中的江歌,江歌被送往医院不久后伤重不治而亡。 案件处理 2016年11月4日(东京当地时间),江秋莲抵达东京,随后便展开了一系列签名请愿活动的准备工作,包括在社交网站与软件上发布信息等,十几位志愿者也加入其中,帮助制作展板、展示牌等用具。

江歌案结束后刘鑫发文忏悔.doc

江歌案结束后刘鑫发文忏悔 在江歌案审理过程中,刘鑫于202X年12月10日到达日本东京,12月13日出庭作证!下面来说说江歌案结束后刘鑫发文忏悔。 案发当时的情况已经在警察局做了笔录,日本警方和检察院也进行了反复核实。由于我的不守信(迫于千百万网友的呐喊,我在局面的采访中说出了部分口供,也写了自辩的长微博,对方律师很显然利用了这些自述),陈世峰和他的律师竟然编出谎言来脱罪!在这里,我想对三叔说:对不起,我没有守口如瓶!也对日本检方道歉:对不起!我没有完全遵守你们的叮嘱!! 接下来我想说一下案发之后,我都经历了什么。 大概3号凌晨20分左右,警察来到现场以后,我稍微感到安心,依然精神恍惚。我去开门,一开门,门把手一转就开了,还没推开多大,几厘米吧,警察就喝止,说:里面的人不要出来。我只好又缩了回去。 外面警察开始隔门问话,问我的个人信息。 当时精神恍惚。站不住,坐在玄关的地上。 外面警察问: 1.你叫什么名字? 我:刘鑫。 2.我们当天与谁见过? 我:陈世峰。我重点强调了陈世峰,说他下午刚刚来过这里。 3.这个人我们的关系,他的个人信息? 我:我以前的男朋友,分手了几个月了。下午刚刚来过这里。 我坐在玄关,这样隔着门一直喊。 外面很乱,一直都只是隔门喊话。 后来(大概过了10分钟)

后来警察说:你可以开门了。 我站起来,去拧了一下门把手,门就很顺利地推开了。 进来4,5位巡警(跟警察局警官制服不一样)。 门外只有警察,我就开始发疯似地喊:“我姐姐呢,你们快去找啊,我没事的……” 一位看上去最年轻的巡警蹲在我面前:“你姐姐受伤了,现在已经送去医院了,有医生在,你不要着急,交给医生,请相信医生。” “带我去医院,我要去医院,拜托你们了!” “请你安心,你现在有必须要做的事情,请你配合我们。” 之后他们进来我们的卧室,询问我: 1.名字,国籍,身份,学校名字…个人信息,并且拿出护照,在留卡进行一一核对。 2.三叔的名字,国籍…我所知道的所有三叔的信息。 问完了所有信息之后,我被带了出去。 门口走廊全部铺上了塑料板,(这个可能就是他们不让我出来也不让我推门的原因) 走廊里站满了巡警。来到楼下以后,直接被带进一辆白色轿车,巡警在旁边,大家都不说话。 后来又被带进一辆黑色的车,开始再次询问: 1.我、三叔的个人信息。 我:再次回答。 2.白天我们都见过什么人 我:陈、打工店同事。 3.回家路上都见过什么人

关于江歌案的作文

关于江歌案的作文 时间:2018-02-06 11:15:33 | 作者:学霸 【篇一:关于江歌案的作文】 杀人的刀砍在身上,“朋友”的刀刺进心里 “他若折了你的翅膀,我必毁了他的天堂”,当好闺蜜的前男友找上门来,江歌选择了把好闺蜜刘鑫留在房内。然而,当尖刀刺来的时候,刘鑫却选择锁上了那扇隔开天堂与地狱的门。 天使陨落,刘鑫一家人的做法更令人心寒。 江歌用自己的命换来的只是刘鑫的毫不理睬,刘鑫她妈的一句“江歌她命短,她才不是为了俺姑娘。”我的感受不仅仅是愤怒,也不是悲哀。 而是刺骨的寒意。 刘鑫比她前男友更可怕。陈世峰砍杀的是一个人,而刘鑫谋杀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是啊,刘鑫的行为没有触犯任何一条法律,我们没法用法律的准则给她定罪,然而她的行为,已经触及了道德的底线。江歌去世后,家人没有收到任何来自于刘鑫的安慰,哪怕是一条短信。江歌的母亲悲痛欲绝,以泪洗面,而刘鑫仍逍遥自在,天天打扮自己。我实在无法理解,朋友的舍命相救本身就是一件代价极高又没有回报的事,你可以做的,就是对朋友的缅怀,以及对朋友家人的照顾,而刘鑫的做法不但与这无关,反而相反。 所以家长们都劝孩子,不要太善良,不要轻易相信朋友。 从此,原本壁立千仞的信任之山开始有了裂痕。不久的将来,或许只剩一片冷漠的戈壁。朋友之间的信任,出现了崩盘的可能性。 还记得当年的彭宇案吗?法官只用一句:“你没撞人,为什么要扶?”便定了彭宇的案子,从此,“扶不扶”不仅成了年轻人与老人间不可逾越的沟壑,更成为施救者与求救者之间的阻碍。当信任危机来临的时刻,你我或许都会成为受害者。 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了自己的苟且而洋洋得意。 别让善良的人心凉。 【篇二:关于江歌案的作文】 民众正义感的朴素与局限——我看江歌案

江歌案审判流程一览表

江歌案审判流程一览表 江歌案的审判12月11日在日本开庭审理,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那么这次案件的审判流程是怎样的呢?和出guo一起看看江歌案审判流程一览表,欢迎阅读。 12月11日加害人陈世峰出场 12月12日目击者证言(刘鑫等) 12月13日目击者证言(法医等) 12月14日受害人江歌方面的证言 12月15日讨论和建议?辩论(内容不明) 12月18日全天评议(陪审员们开会,制定判决书内容) 12月19日全天评议(陪审员们开会,制定判决书内容) 12月20日预定判决(10分钟内宣读判决书完毕,死罪还是有期) 1、杀害江歌的水果刀,是刘鑫递的! 2、日本警方录音显示:门是刘鑫锁的! 3、江歌多次按门铃,刘鑫始终没有开门!。 在日本警方提供的110的录音里,清晰的录下了刘鑫说的一句话,“把门锁了,你不要骂了。” 陈世峰在法庭上表现得很冷静,脸色苍白,穿着拖鞋。 日本警方指控陈世峰杀人手段凶残,而且带了换洗衣服,是有预谋的杀人,而陈世峰的律师称,那些衣物是他准备送去洗衣店的,他还用手机查过附近有没有干洗店。

警方指控凶器的水果刀陈世峰的大东文化大学的研究室里,但是陈世峰坚决否认,称是刘鑫看到他来了,就递给了江歌一把水果刀,并且锁上了房门。任凭江歌不断在门外用手肘按门铃。 而在之前,无论面对江歌的母亲询问,还是媒体记者采访,刘鑫都坚称自己没有锁门! 据凤凰网消息,在11日下午的庭审中,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庭上公布了江歌的尸检报告。法医称,江歌颈部左颈动脉不止被刺一次。总共有11-12个伤口。 最致命的伤口叫做6号伤口,是左总颈动脉,失血如同瀑布,很快会失去意识,无法发声,同一个部位伤口很深,而且被刺了两次。多处伤口被刺后,刀又被拔出,再刺。 澎湃新闻记者邓雅菲江海啸见习吴峻:吴峻 另据澎湃新闻记者前方发来的消息,在致命伤之前江歌身上已有5-6刀防御伤。伤口分为两种刀伤,一种是垂直的刺伤,一种是平行的切伤。据此推测,在遭受致命伤之前,江歌先和陈世峰发生了冲突。 江歌妈妈在庭审中多次出声痛哭,倒在旁边中国友人肩上。在听到江歌被刺11-12次,江母伏在桌上,抬不起头痛哭。 此外,辩方主张江歌手心上的伤口是持刀向陈世峰挥舞时所伤,但检方并不认可这个说法。另外,陈方律师提出陈世峰脸上的疤痕有可能是江歌持刀所伤,法医明确否定了该说法。

2020中国传媒大学MJC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课初试题目全解析

2020中国传媒大学MJC新闻与传播考研专业课初试题目 (334+440)全解析 考试大纲变化后的第一年,和去年相比,今年334题目整体不难,考察题目非常常规,应该尽在大家的掌握之中,基本都是“热点”,没有出现很偏和冷门的题目。从题型来看,没有了案例分析题,相当于少了一道大论述题,题量缩减,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写不完了~~ 从分数来看,每道题分数增加,字数应该相应增加。另外,前沿热点考察趋势更加明显,更需要大家在看完参考书、背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在考察议程设置的时候,不局限于考察理论内容,还要简述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变化。考前一直强调技术学派会成为考察热点,简答第二问就考察了虚拟现实技术。论述题在考察舆论时,也需要结合现在的媒体融合大背景作答。“讲好中国故事”这道题是很常规的考法,按照上课讲的专题内容作答就可以。 专业一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简答题

1.简述议程设置的含义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变化。 评析: 传播效果理论一直是高频考察知识点,设置有关的题目。理论属于适度效果论的代表性理论,考察的重中之重。这道题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是什么”,把议程设置的理论内容答出来即可。第二问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环境下的变化,可以从议程设置主体泛化、内容多元化、方式双向化、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化这几个角度作答。 2.简述虚拟现实技术及其特征。 评析: 现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新闻新传行业带来了大变革,技术学派是一个考察趋势,VR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和这道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从现场感、客观性、自主性、交互性这几个角度作答,再加上技术应用案例即可。比如VICE 杂志《纽约百万人大游行》、《得梅因纪事报》大型解释性报道《丰收的变化》。 3.简述网络用户的主要特征。 评析:

12月20日江歌案最终庭审实录.doc

12月20日江歌案最终庭审实录 202X年12月20日,备受中日两国关注的江歌案终于落下了帷幕,陈世峰被判20年有期徒刑。的我整理了12月20日江歌案最终庭审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检方(江歌案的控诉方)仅宣布求刑陈世峰20年。据在日媒体报道,如果检方求刑20年,日本法庭很可能还会在这基础上再降轻处罚,意味着最终的审判陈世峰将被低于20年量刑。 这一结果对江歌母亲意味着巨大打击,她当场痛哭,在法庭请愿:法官,请你们当庭释放陈世峰! 人命关天。日本法律无法给到期望中的惩罚,疯狂的母亲面临绝望中的绝望。衷心祝愿她能坚强面对接下来可能更残酷的现实。 以下是部分庭审记录: 【11:53陈方律师:刘鑫做了伪证】 陈方律师:检方指控基于刘证词,但刘证词完全不可信绝对不能信。 110报警录音:“门锁了吗”刘回答,“锁着,我没事”,是刘把门锁了,推出了江歌,她害怕遗属谴责,做了伪证。 【11:50陈方律师称其属于偶然激情杀人】 陈方律师:陈行凶未造成江歌死亡应该说是偶然的应是杀人未遂,分类为偶然激情杀人。 【11:18律师:一般判决会低于20年求刑】 大江律师(此前被换掉的控方律师):一般来说,判决会低于20年求刑。 【11:16陈世峰“日本妈妈”:陈世峰认真善良,曾反对他和刘鑫交往】

曾要出庭作证的陈世峰的“日本妈妈”,考虑到中国舆论可能影响她正常生活,书面作证为他陈情: 陈世峰认真善良,对我生活很照顾,我们互相学习日语和中文,我曾帮助他进行大学考试的面试准备。 陈世峰在我这里住了一年左右,听到他杀人被捕,完全无法相信。我曾反对他和刘鑫交往,他们分手后也反对过他找刘鑫复合。对江歌的死深表慰问。 【11:15陈世峰:希望这样的惨剧永远不要再发生】 陈世峰:我也希望社会,公众,媒体,不要仅仅因为对事件感兴趣,而是要让惨剧永远不要再发生,从我身上汲取深刻的教训。 【11:04退庭时江母失声痛哭】 最后法官宣布,一审判决20号下午宣布。法警将陈世峰戴上手铐,在腰上绑上约束带。退庭。对面,江歌的妈妈在失声痛哭。那位年轻的检察官助理,在她面前轻声安慰。空旷的法庭上,只听得到江歌妈妈压抑的低吟的哭声。 【11:02陈律师称刘曾捡刀洗净】 陈律师:为抹去指纹,应该是刘把刀柄捡起,在房间里洗净后,放到楼梯上。 【11:00陈世峰表情紧张,听到20年后微微抬了抬头】 陈世峰在检方陈述意见时表情一直比较紧张,低头。最后检方说求刑时,紧锁眉头。当检方说出20年后,他微微抬了抬头。 【10:57检方全盘否认陈世峰陈述:刘鑫递刀给江歌不合理】 检方对陈世峰之前庭审所做的陈述与辩解给予全部否认。 【10:46江母“请你们当庭释放陈”】

应该如何评价江歌妈妈.doc

应该如何评价江歌妈妈 北京时间14:00,万众瞩目的江歌案最终在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作出判决:被告陈世峰被处以20年有期徒刑。对于这个案件大家早已了然于心,下面来说说应该如何评价江歌妈妈。 对于这个结果,一位网友说“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都无法接受,更何况江歌的妈妈。” 生死相隔,无法想象,在没有江歌陪伴的以后,江妈的生活会是怎样...... “失去爱人的人叫做鳏寡,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做孤儿,那么失去孩子的父母叫做什么?” “没有称呼,因为这是个残忍到无法形容的身份。” 1 如果杀人犯被判死刑,江歌妈妈能从丧女之痛中走出来吗? 不能,这个凡有父母亲人的人都能知道。 但是尽管我们知道日本司法可能不会判处江世峰死刑,还是要帮助江歌妈妈请愿,因为我们心疼这个悲伤的母亲,心疼那个善良仗义却不幸枉死的江歌。在忘恩负义的戏精闺蜜和丧心病狂的杀人犯之间,我们选择站在江歌妈妈身边,选择善良和正义,选择保护她,支持她,祝福她。 我是一个跟江歌妈妈有类似经历的母亲的女儿。 受害人是我的哥哥,事故发生的时候,他18岁。由于工友疏忽大意,没有关紧操作间内的燃气炉的阀门,他和另一个同事在夜间被泄露的一氧化碳夺走了生命。 肇事者最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关注此事的亲友四邻也不再频繁登门。

之前撑着给哥哥办后事的妈垮下来了。她当年刚40出头,事情发生之前喜欢看8点档,喜欢做好吃的,有时间还会去小姐妹家串门。 事情发生之后,她不能听到一丝高分贝的响声,看到电视机里的热闹场面就忍不住掉眼泪,于是我爸切掉了电视的电源,把游戏机、随身听锁在柜子里。家里开始被静默笼罩,一天里最大的响声,是晚间沐浴的水流声。 她拒绝出门,不再关心市场上菜的价格,不再比较哪种布料物美价廉,每天除了做好三餐外,就是在哥哥的房间里徘徊。 有长辈流着眼泪劝我妈:你得往前看,你还得照顾这两个女儿,小权看到你这样,他走的也不安心... 我妈已经哭干了眼泪,倚在沙发一端说:为什么死的人不是我呢。 2 不到10岁的我,第一次知道人生不只有玩耍和糖果,还有永远不再醒来,和摧心肝的活着。 长大以后每当看到新闻事件里的受害者,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痛苦会再次在身体里漫出来,五脏六腑被一种张力拉扯着,如同受了一个超级大巴掌,全身都疼,你拼力想挥动双手抓住远离的亲人,只有黑乎乎的空洞。这就是生死相隔,无论做什么都无能为力。 江歌妈妈是位很勇敢的母亲,这种勇敢是江歌枉死的巨恸的作用物。她在为江歌活着,为自己对江歌的爱活着。 江歌出生的时候,被重男轻女的父亲嫌弃是个女儿,江歌妈妈就和他离了婚,让江歌跟自己姓。这么果断和勇敢的妈妈,在现在的社会里也不多见,二十多年的单亲生活没有拖垮她,在江歌遇害后,她摸索着学会用微博微信为江歌讨还公道。 从江歌妈妈在微博和公众号上发布的信息来看,每条信息都清晰、有条理、有根据,除了她无法控制自己的痛苦之外,没有伤害任何一个事件外的人。无奈之下拿到刘鑫一家的身份信息后公布到网络上,过后自己意

关于日本留学生江歌被杀害的事件,知乎网友提了个问题:

关于日本留学生江歌被杀害的事件,知乎网友提了个问题: 来自眯蒙公众号 如果你的好朋友,因为救你被捅了十几刀,不幸身亡。 她的妈妈悲痛欲绝,你会怎么做? 1.迅速安慰她妈妈,表示自己就是她妈妈的第二个孩子,同时严惩凶手,报答好朋友的救命之恩。 2.迅速把她妈妈拉黑,欢天喜地地烫头发,买新的包,和朋友出去吃饭,自拍发朋友圈。如果她妈妈找上门来,就骂她女儿短命,撇清所有关系。 你可能会觉得第二个答案是什么鬼?太扯了。 怎么会有这种人? 只能说,善良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新闻事件中,刘鑫就是这么做的。 一年前,刘鑫和江歌都在日本留学,她们是好朋友。 刘鑫跟男朋友分手,对方不同意,以公布裸照为威胁,并且多次骚扰她,有明显的暴力倾向…… 刘鑫很害怕,这时候,江歌好心收留了她。 结果,刘鑫男友找上门,要和刘鑫谈判,江歌为了保护刘鑫,让刘鑫先进门,自己在家门口,被刘鑫男友捅了十几刀,活活被捅死,倒在血泊中…… 这期间,江歌大声呼救,连隔壁日本邻居都听到了…… 而在门内的刘鑫,却一直没有出来。 事后,刘鑫对自己没有及时出现,说法不一。 一会儿说门锁了,她想出来,但打不开门; 一会儿又说她推开门了,但是门又弹回来了…… 之后,新闻曝光,刘鑫也没有站出来说,杀人犯是她的男朋友。 导致网上有人揣测,是江歌和凶手有不正当关系,甚至有人说,留学生就是在国外乱搞,男女关系混乱…… 江歌妈妈急了,自己的女儿明明是无辜的。 她情急之下,就在微博上澄清,说初步推断,凶手应该是刘鑫的男朋友…… 结果,因为江歌妈妈提了刘鑫两个字,刘鑫立马就翻脸了。 她直接在微信上威胁江歌妈妈:“你再出这种新闻,我就停止协助警察!”

江歌案的法律思考

江歌案的法律思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江歌案”相关的法律思考 2016年发生的11·3留日女生遇害案中,被害人江歌在其租屋门外遇害,身中数刀,因而该案也被称为“江歌案”。在这之后,通过遇害者江歌的母亲以及各方媒体的陆续披露,本案的另外两名相关人员,死者室友刘鑫及其前男友陈世峰的名字也出现在众人的视野当中。而从案发至今,已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期间不断被报道的案件相关信息,使得案件影响不断发酵,也引来了全民性的关注。除了所涉及的道德问题,作为一件刑事案件,本案的很多细节也引发了不少的法律思考。但如以法律的思维进行分析,那么最基本的就应当是遵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原则,而本案尚未开庭,许多关键细节仍未透露,目前披露的一些信息也主要来源于死者母亲以及对刘鑫及其家人的报道,因而下文的分析也仅是基于假设情形,不作为最终意见或看法。 一、间接故意犯罪、不作为犯罪以及紧急避险的构成 本案中,披露的第一个引起争议的细节是,刘鑫是否听到了门外二人的搏斗声,是否知晓了行凶者是陈世峰,是否在此情形下惧怕江歌开门躲避而锁了门,而如果前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是否构成了间接故意的不作为杀人。而在日本刑法中,有特定责任的人不作为致人死伤,可被定为保护责任者遗弃致死罪。故先为讨论设定一个基本问题:在具备何种要素时,刘鑫可以被认定为该罪。接下来,对案例运用三阶层体系,从构成要件该当、违法性层面、责任层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构成要件该当这一阶层,该阶层属整个分析的基础部分。但由于本案的细节都未透露,故只对重点要素进行假设讨论。对于本案的核心情节,即日本房屋的门不会有自动上锁功能,可江歌为什么在当时没能躲入房门而刘鑫先其一步进入房门后,在租屋隔音条件较差、江歌身上存在不少防卫伤的情况下,有很大可能时可以知道房门外发生了何事,却为什么没有在报警的同时预见到江歌受伤时没有叫救护车,导致其最后因失血过多,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在此之上,可以有一些假设。一是,依据邻居笔录,前一天下午刘鑫与陈世峰在案发地点有过争执。但是,这不能认为是刘鑫能够预见案件发生的充足理由,哪怕依据日本警方的起诉,陈世峰对刘鑫有过恐吓的行为,但这种明知陈世峰对其言语上的威胁与明知犯罪行为发生的明知是不同的,因为普通人一般会把一些没有具体行为指向的威胁话语当作一时气话,不会当真。二是,江歌没有逃入门内,到底是因为刘鑫真的反锁了房门,是因为她听到了声响却不敢打开房门,还是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江歌倒下之后身体挡住了房门导致她无法开门探知门外情形。而没有叫救护车到底是基于什么情节,是明知受伤而不救助,还是确实不知情。如果刘鑫反锁了房门,则这个行为的定性涉及到了紧急避险问题,放在下个阶层讨论,但确实是明知结果,虽不追求但也不反对,放任了后果的发展,构成了间接故意,而由于她作为江歌的同住人,有非常亲密的互助关系,故应认为她有救助江歌的义务,而她却没有履行该义务,造成了与作为相当的危害结果,所以应认为在此情形,

微博平台的隐私权问题——以“江歌案”为例

|RADIO &TV JOURNAL 2018.02 一、“江歌案”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 2016年11月3日中国留学生江歌在日本东京中野区的大内公寓被害。案发后,网络上一时间铺天盖地全是 指责,质疑以江歌为代表的留学生群体生活混乱。 但是,据微博名为“在日本小社长”在“江歌案”发生后发起的“日本人怎么说”这一话题,以及她发布的“江歌上集”和“江歌下集”两个视频(视频内容是对江歌房东的采访),我们得知,在江歌刚住到公寓时,会送给房东各种各样的东西,还会 用日语在瓶子上面标注, “这个是辣的”“这个是微辣的”,与房东关系融洽。在江歌去世以后,房东还为她请了和尚来做法,为她守灵、念经超度,她的很多同学和朋友也来公寓悼念,这说明江歌为人善良,受到很多人喜欢,并非网络上所说的因私生活混乱导致被害。 2016年11月24日,日本警方对外通报,以杀人罪对中国籍男性留学生陈世峰发布逮捕令,明确将其定为“江歌遇害案”的嫌犯。陈世峰是江歌室友刘鑫的前男友,而江 歌正是为了保护刘鑫不受陈世峰的骚扰被其残忍杀害。 江歌被害后,江歌妈妈多次联系刘鑫试图了解江歌的受害过程,但刘鑫都不予回应。江歌妈妈于是在2017年5月21 日在微博上曝光了刘鑫全家人的家庭住址、身份证号、 工作单位、车牌号等信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对《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中“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界定,公民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 式、 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第三条中,向特定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通过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发布公民个人信息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等法律条款,江歌妈妈的这一行为显然已经触碰了法律底线,侵害了刘鑫的个人合法权利。 但是根据现有信息,刘鑫事件有其特殊性,江歌妈妈在极力恳求见其一面被拒绝甚至消失之后,无奈之下才借助网络逼刘鑫出面及出庭作证,且江歌因帮助刘鑫而死,江歌妈妈的这一要求可以说完全是情理之中。也正因如此,对江歌母亲的这一行为,微博用户选择了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还对载有刘鑫及其父母隐私信息的文章进行大量转载,其中不乏依据这一文章中披露的信息给刘鑫及其父母打电话、发短信进行谩骂和指责的用户。依据相关法 律,如果刘鑫认为江歌妈妈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可以到 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然而, 她只是对江歌妈妈发布在微博上的载有其隐私信息的长文进行了投诉,微博平台也已根据这一投诉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删除处理。 但从“江歌案”的个人情绪中脱离出来审视当前微博对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处理方式,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方式既不能有效遏制侵权信息的传播,也并不足以起到震慑的作用。在这篇文章被删除之前,已有超过五万人对这一文章进行了转载,并形成二级传播,给刘鑫及其家人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而这也并非个例,微博平台上对于他人隐私的泄露和侵犯仍然每天都在发生。 二、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上述事件揭示出了当前微博平台对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这一依托于互联网发展壮大起来的,基于用户 关系进行信息分享、 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在为参与者提供了自由发表个人意见空间的同时,也对个人隐私形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一)当前微博用户尊重他人个人隐私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在进行意见表达时也带有明显的情绪发泄色彩 无论是江歌被害初期网络舆论对留学生群体私生活的质 疑和对刘鑫的口诛笔伐,还是网友对微博名为 “在日本小社长”对江歌房东采访的视频是否会因为公布公寓地址而影响房东一家的生活这一质疑等,均以个人情绪的发泄为出发点,对自己厌恶的人和物不惜使用网络暴力、人肉搜索,而对自己认同的就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缺少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而每个人的喜恶标准是有差异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如果仅凭个人感觉对别人做出评价并对自己反对的一方肆意施加侵权行为,无疑大大加剧了微博平台上对个人隐私权保护的难度。 在江歌妈妈对刘鑫进行信息披露这一事件中,微博用户几乎一边倒地声援江歌妈妈,并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利用其公布的个人信息对刘鑫进行骚扰和谩骂,由此而形成的舆论压力迫使刘鑫仅对江歌妈妈的这一行为进行了微博投诉将这一行为对自己产生的伤害最小化,而非诉诸法律。根据微博使用协议,用户在使用微博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其他用户上传违法侵权等内容,可进行举报,相关人员会尽快核实并进行处理。但微博平台当前的举报功能不够完善,缺少对举报人的信息保护,这在打击举报人积极性的同时,助长了侵权行为的扩散。 (二)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 在此次事件中,刘鑫对江歌妈妈的行为进行投诉后, 新媒体聚焦 微博平台的隐私权问题 ———以“江歌案”为例 □李萌 摘要:本文以“江歌案”中江歌妈妈在微博平台上公布刘鑫及其家人隐私信息这一行为为起点,结合微博平台这一公共 领域中的舆论特点和对 “微博服务使用协议”的内容分析,提出了微博平台对隐私权进行保护时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尝试提出使当前微博平台上用户隐私权保护更完善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在保护公民权利的同时推动互联网的进一步良性发展。 关键词:微博平台;媒体伦理;隐私权94 DOI:10.19395/https://www.doczj.com/doc/523435850.html,ki.1674-246x.2018.02.051

“江歌案”的法律思考

“江歌案”相关的法律思考 2016年发生的11·3留日女生遇害案中,被害人江歌在其租屋门外遇害,身中数刀,因而该案也被称为“江歌案”。在这之后,通过遇害者江歌的母亲以及各方媒体的陆续披露,本案的另外两名相关人员,死者室友刘鑫及其前男友陈世峰的名字也出现在众人的视野当中。而从案发至今,已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期间不断被报道的案件相关信息,使得案件影响不断发酵,也引来了全民性的关注。除了所涉及的道德问题,作为一件刑事案件,本案的很多细节也引发了不少的法律思考。但如以法律的思维进行分析,那么最基本的就应当是遵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原则,而本案尚未开庭,许多关键细节仍未透露,目前披露的一些信息也主要来源于死者母亲以及对刘鑫及其家人的报道,因而下文的分析也仅是基于假设情形,不作为最终意见或看法。 一、间接故意犯罪、不作为犯罪以及紧急避险的构成 本案中,披露的第一个引起争议的细节是,刘鑫是否听到了门外二人的搏斗声,是否知晓了行凶者是陈世峰,是否在此情形下惧怕江歌开门躲避而锁了门,而如果前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是否构成了间接故意的不作为杀人。而在日本刑法中,有特定责任的人不作为致人死伤,可被定为保护责任者遗弃致死罪。故先为讨论设定一个基本问题:在具备何种要素时,刘鑫可以被认定为该罪。接下来,对案例运用三阶层体系,从构成要件该当、违法性层面、责任层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构成要件该当这一阶层,该阶层属整个分析的基础部分。但由于本案的细节都未透露,故只对重点要素进行假设讨论。对于本案的核心情节,即日本房屋的门不会有自动上锁功能,可江歌为什么在当时没能躲入房门?而刘鑫先其一步进入房门后,在租屋隔音条件较差、江歌身上存在不少防卫伤的情况下,有很大可能时可以知道房门外发生了何事,却为什么没有在报警的同时预见到江歌受伤时没有叫救护车,导致其最后因失血过多,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在此之上,可以有一些假设。一是,依据邻居笔录,前一天下午刘鑫与陈世峰在案发地点有过争执。但是,这不能认为是刘鑫能够预见案件发生的充足理由,哪怕依据日本警方的起诉,陈世峰对刘鑫有过恐吓的行为,但这种明知陈世峰对其言语上的威胁与明知犯罪行为发生的明知是 不同的,因为普通人一般会把一些没有具体行为指向的威胁话语当作一时气话,不会当真。二是,江歌没有逃入门内,到底是因为刘鑫真的反锁了房门,是因为她听到了声响却不敢打开房门,还是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江歌倒下之后身体挡住了房门导致她无法开门探知门外情形。而没有叫救护车到底是基于什么情节,是明知受伤而不救助,还是确实不知情。如果刘鑫反锁了房门,则这个行为的定性涉及到了紧急避险问题,放在下个阶层讨论,但确实是明知结果,虽不追求但也不反对,放任了后果的发展,构成了间接故意,而由于她作为江歌的同住人,有非常亲密的互助关系,故应认为她有救助江歌的义务,而她却没有履行该义务,造成了与作为相当的危害结果,所以应认为在此情形,刘鑫在构成要件该当层面应是构成了间接故意的不

江歌案——后真相时代的新闻标本

日本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日,就读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闺蜜刘鑫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杀害。一年之后,新京报《局面》栏目陆续发布采访刘鑫和江歌母亲的视频,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之后一些有影响力的公众号开始发布相关文章。微信公众号“东七门”发布文章《刘鑫,江歌带血的馄饨,好不好吃?》,自媒体公号“咪蒙”发表文章《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再度掀起舆论高潮。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对于事件的报道角度各异,甚至事件本身也存在争议,参与讨论的网民也被裹挟入舆论之中,真相扑朔迷离,有人将这一案件称为“后真相时代的新闻标本”。结合新闻传播学相关知识,谈一谈你的理解。 后真相是指“诉诸感情与个人信仰,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在2016年被评为《牛津词典》年度词汇。作为“后真相时代的新闻标本”,江歌案很好地诠释了情感压倒事实即对刘鑫的声讨高于对陈世峰的关注的现象。现今,江歌案的舆论浪潮早已平息,但我们仍需分析其作为“标本”的成因,以及反思该如何减少类似“标本”的出现。 一、成因分析:后真相时代如何助推江歌案的刷屏 (一)多方发生致使传播主体芜杂多元化 后真相时代,以Facebook、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勃兴使得公众具有议程设置的权利和话语权。在江歌案中,新京报《局面》发布的视频最先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而随后新闻当事人的母亲微博发声以及新闻围观者如“东七门”、“咪蒙”等自媒体通过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不断发布信息,引起病毒式传播,致使公众在众多“声音”中迷失自我,对真相的探寻逐渐变成情感的宣泄。 (二)意见领袖情感迎合加深“后真相化” 社会化媒体时代中,全民投票模式使得意见领袖的走红与衰落变得转瞬即逝,因此,为增强受众对于自身的情感认同,意见领袖通过情绪化的表演来加速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此次江歌事件中饱受批评的自媒体“咪蒙”一直以情绪化、偏激化的写作特点受人关注,极易满足受众的情感诉求。 (三)碎片化内容导致真相难以还原 以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网络传播空间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信息传播往往是快餐化、碎片化的。在江歌案中,从《局面》发布的视频到后续媒体的关注,整个事件的完整脉络一直难以呈现,其中夹杂的碎片化信息往往通过呈现情绪化的特点来吸引受众,使得受众对真相的质疑逐渐消弭。 二、反思:如何减少后真相时代的新闻“标本” (一)媒体:更新新闻生产方式,打造立体化传播渠道 从报纸、广播、电视到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无论是传播主流声音的传统媒体,还是基于社会化媒体兴起的新媒体,要进行媒体社交化和社交媒体化的双向融合。在江歌案中,借助社会化媒体快速传播的自媒体启示着传统媒体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将真相传达给受众,同时新媒体应模仿与借鉴传统媒体的生产,进行资源整合,形成较大推动力。 (二)平台:完善自身信息净化机制,共建清朗信息环境 社会化媒体的去中心化及开放性使得大众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身观点。社交媒体中舆情信息的快速传播,范围之广,人们的情绪容易受到媒体意见的左右。江歌案中,社会化媒体依据个人浏览偏好,通过“算法”推送,以及社交媒体朋友圈的“回音壁”效应等,都倾向于固化人们对江歌案件的情绪化表达与自我观点。因此,社交媒体平台需积极建立自我净化机制,对有煽动言论的信息进行把关,有效把控病毒式传播的危害。 (三)受众:加强自身媒介素养,提升信息判断能力 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并不是因为人们懒惰无知,也不全是有人故意煽动,根源是人们旨在以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