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溶剂有机合成新工艺

无溶剂有机合成新工艺

无溶剂有机合成新工艺
无溶剂有机合成新工艺

反应条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反应条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一、有机反应条件小结(学生分组完成,并互相补充完整) 1、与X 2(卤素单质)的反应 2、稀硫酸 3、浓硫酸 4、氢氧化钠 5、水浴加热 6、特殊的催化剂 二、应用: 例1:请观察下列化合物A ~H 的转换反应的关系图(图中副产物均未写出),并填写空白: A NaOH C Br CCl E NaOH G H C H ②浓醇溶液⑤⑦浓醇溶液⑨足量催化剂 ?→?????→?? ??→??????→?????? ? 2 4 8102 ①稀NaOH 溶液△ B D F H ③乙酸乙酸酐 ⑧乙酸乙酸酐 ?→ ????→????→ ???④ 400℃⑥稀NaOH 溶液 (1)写出图中化合物C 、G 、H 的结构简式:C________、G________、H_______。 (2)属于取代反应的有(填数字代号,错答要倒扣分)________。 例2、已知: α-溴代肉桂醛是一种抗菌、抗病毒的高效防霉、除臭剂,合成它的路线如下: α-溴代肉桂醛

请回答: (1)写出反应类型:② ,⑦ 。 (2)C 的结构简式为 。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经反应⑦得到的有机产物除α-溴代肉桂醛外,还有可能得到的有机物的结构简 式为(写出一种即可) 。 (5)C 的同分异构体中,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且属于酯类的有 练习: 1、已知溴乙烷跟氰化钠反应再水解可以得到丙酸 CH 3CH 2Br ??→?NaCN CH 3CH 2CN ??→?O H 2 CH 3CH 2COOH,产物分子比原化合物分子多了一 个碳原子,增长了碳链。请根据以下框图回答问题 F 分子中含有8个原子 组成的环状结构。 (1)反应①②③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__________(填反应代号)。 (2)写出结构简式:E_____________,F__________。 2、乙酸苯甲酯对花香和果香的香韵具有提升作用,故常用于化妆品工业和食品工业。乙酸苯甲酯可以用下面的设计方案合成。 (1)写出A 人的结构简式: A ,C : (2)D 有很多同分异构体,含有酯基和~取代苯结构的同分异构体有五个,其中三个的结构简式是 请写出另外两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CN110066373A】合成革用无溶剂聚氨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水性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中的应用【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06536.1 (22)申请日 2019.03.19 (71)申请人 合肥科天水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经开区桃 花工业园繁华大道以西 申请人 兰州科天水性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72)发明人 戴家兵 杜春毅 王稳 冯林林  李维虎 朱保凌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31219 代理人 徐迪怡 (51)Int.Cl. C08G 18/32(2006.01) C08G 18/34(2006.01) C08G 18/42(2006.01) C08G 18/48(2006.01)C08G 18/66(2006.01)C08G 18/76(2006.01)D06N 3/14(2006.01)C08G 101/00(2006.01) (54)发明名称合成革用无溶剂聚氨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水性/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中的应用(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革用无溶剂聚氨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水性/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革用无溶剂聚氨酯树脂,其是由组分A和组分B按质量比1:2-2:1混合反应而成;其中,所述A组分包括多元醇、小分子扩链剂、交联剂、水、催化剂、泡沫稳定剂;所述B组分包括多元醇、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本发明提供的合成革用无溶剂聚氨酯树脂不含任何有机溶剂、能耗低、生产效率高,用于水性/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时,得到的水性/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产品绿色环保、手感柔软、丰满、剥 离强度高。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CN 110066373 A 2019.07.30 C N 110066373 A

有机合成化学第七章

其他现代有机合成方法技术

7.1.2微波有机合成装置 反应容器一般采用不吸收微波的玻璃或聚四氟乙烯材料 微波干法合成反应技术Villemin 以无机固体为载体的无溶剂有机反应。 将有机反应物浸渍在氧化铝、硅胶、粘土、硅藻土或高岭石等多孔性无机载体上,干燥后置于密封的聚四氟乙烯管进行反应 中,进行反应 反应结束后,产物用适当溶剂萃取后再纯化。 无机固体载体不吸收2450MHz的微波,而吸附在固体介质表面的羟基、水或极性分子则可强烈地吸收微波,从而使这些附着的分子被激活,反应速率大大提高。7.1.3微波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微波辐照下的有机反应速率较传统的加热方法快数倍、数十倍甚至上千倍,并且具有操作方便、产率高及产品易纯化等优点 研究过并取得了明显加速效果的有机合成反应有:Diels-Alder反应、酯化反应、重排反应、Knoevenagel反应、Perkin反应、苯偶姻缩合、Reformatsky反应、Deckmann反应、缩醛(酮)反应、Witting反应、羟醛缩合、开环、烷基化、水解、氧化、烯烃加成、消除反应、取代、成环、环反转、酯交换、酰胺化、催化氢化、脱羧、脱保护、聚合、立 微波照射下50min,产率为82%, 传统加热法达到相近产率需480min 2min内产率可达61%~84% Ln = La, Nd, Sm, Dy, Er

7.1.3.2 Diels-Alder 反应 6i 传统加热法则需90min 87% 6 min 常规条件下反应6h 产率仅14% 传统加热法产率较低(<40%) Claisen 重排 传统方法在200℃反应6h ,产率为85% Firies 重排 7.1.3.4烷基化反应 72% 传统条件下反应12h 产率72% TEBA 为三乙基苄基氯化铵 反应速率较传统方法最多提高了80倍 R = COCH 3, SPh, R’ = Bn,苄基,对氯苄基,间甲氧 基苯基,烯丙基,正丁基:PTC 表示相转移催化剂(phase-transfer catalysis)。 7.1.3.5 环反应 产率与传统方法相比没有明显提高,但极大地简化了产品的分离与提纯过程

无溶剂聚氨酯复合的工艺控制

无溶剂聚氨酯复合的工艺控制 无溶剂复合工艺控制 - 无溶剂复合工艺具有环保、低碳节能、安全、低成本以及高速复合等优点。因为优势明显,无溶剂复合一直“盛名在外”,在欧美市场也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推广和应用。据有关数据显示,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发展,国内现今也仅有80余条无溶剂复合生产线开始进入软包装企业进行生产和考验,数量还不到复合设备总量的2%,远远逊色于干法复合的市场应用现状。无溶剂复合在我国推广速度缓慢,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无溶剂复合工艺控制方面还很欠缺,无溶剂复合工艺和现有的干法复合等传统成熟工艺相比差异较大。我通过这五六年在无溶剂复合行业工作中,积累了关于无溶剂复合工艺控制方面的些许经验,加以总结,拿来和行业的各位同仁们一起分享探讨,希望对使用无溶剂复合工艺的生产企业带来一些帮助。 无溶剂复合工艺主要难点是指无溶剂复合的设备、基材、胶黏剂、工艺参数的匹配难。主要原因是:第一,张力控制难,因为初黏力很低,对各段张力的设定控制都非常严格。第二,涂布量控制难,主要是因为控制参数多(6个,7个)、涂胶量与部分参数关系敏感。第三,由于需要固化时间,复合结果显现滞后。第四,由于生产速度一般较高,生产过程的整体控制难度增加。因此,工艺控制的难度和废品风险明显增加。要克服这些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严格控制,每个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好,无溶剂复合工艺自然也就能得心易手。 一(复合基材的检测 1. 表面张力

对于复合基材的检测主要性能指标就是表面张力,对于通常使用的薄膜材料都须经过电晕处理(PE、BOPP膜的表面张力大于40达因,最差须大于38达因;VMPET 薄膜的表面张力大于42达因;PA薄膜的表面张力不得小于50 mN/m;PET薄膜的表面张力不得小于45 mN/m)。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胶粘剂的流平,涂布及复合牢度。相反基材表面张力低于要求值时,会影响其复合牢度,严重的话会产生分层现象。 2. 厚度 所用基材必须厚度均匀,厚度均匀性偏差要求控制在10%以内,质量符合国家或行业的相关标准。 3. 宽度 所用基材宽度不应超过机器允许的最大幅度,同时也不应小于机器允 许最大幅度的60%;第二基材应比涂布基材宽度大于0-5mm ;各试验基材最 小幅度必须至少大于试验用转移胶辊宽度10mm,但最多不大于20mm. 对于印刷基材必须图文清晰,网点规则,无划痕,无脏点,无糊版, 无刀丝等缺陷,对于非印刷基材要求外观良好,无杂质,无粉尘,无污染,无受潮。需要供应商提供质量报告,出厂日期,生产日期,生产批次等信 息。 二. 胶水和油墨的选择 胶水和油墨使用是复合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选择其供应商必须严格的进行选择。可能胶水,油墨生产厂家,大大小小,参差不齐。最好能到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其规模,生产能力,质量监控等方面。尤其是无溶剂复膜胶水方面,应该选择成熟度高的供应商。过去无溶剂聚氨酯复膜胶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外产品,不但价格昂贵,售后服务也不够及时、有效,生产中一旦产生问题,后果会很严重,不能够解决无溶剂复合的软包装企业的后顾之忧。上海康达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2005年起就致力于无溶剂聚氨酯复膜胶的开发和研究。现已基本形

无溶剂聚氨酯超耐磨地坪

无溶剂聚氨酯超耐磨地坪 我公司是专业从事现代企业厂房地面改造、研发、设计、施工的高科技企业,拥有一流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产品配方,拥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及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通过对贵公司厂房地面情况的了解,根据日后生产过程中地面使用情况,我公司特制订以下的施工方案,以备综合考虑后选择实施。 一、产品介绍 1、原材料说明:均采用环氧地坪工业漆为材料。 材料一、环氧树脂原材料采用台湾南亚树脂; 材料二、固化剂原材料为Anc.1618,Anc.1784脂肪胺类固化剂; 材料三、助剂原材料为德国BYK公司产品。 2、材料品牌:全部材料采用“太木”牌环氧树脂地坪漆。 3、产品特性:无溶剂环氧树脂砂浆地坪漆选用无溶剂高级环氧树脂加优质固化剂良好助剂制成。从而具有以下特性: ①表面平滑,光亮美观,达镜面效果; ②耐酸、碱、盐、化学溶剂、油类等腐蚀; ③环氧树脂100%固体含量,坚固耐用,耐磨,耐冲击; ④表面致密平整、防霉菌、无毒无味、无接缝、易清洁。 4、适用范围:要求高度清洁、无尘、无菌的电子、微电子行业、实行GMP标准的制药行业、血液制品行业、无尘室、无菌室、医院、食品厂、饮料厂、化妆品厂、电子厂、精密机械等GMP标准厂房的洁净地面,也可用于学校、办公室、家庭。

二、施工工艺 1、方案特点及介绍 无溶剂环氧树脂砂浆地坪具有高承重性,高硬度,耐冲击性能﹑耐磨损性﹑附着力强,耐酸碱、防霉菌、不起尘、防腐蚀、防水、防锈、表面光亮、美观、无接缝等特性。 2、素地处理 用无尘打磨机整体打磨,对地面打磨铲除,清扫浮尘,对地坪已开裂部分,用环氧树脂加入石英砂进行批刮修补,再采用磨面机械处理水泥地基面,使地面平整、无脱落、无粉化等情况。打磨处理施工结 束后,依据地面情况对于含水率进行测试,可采 用地坪测湿仪或依据专业人员的经验,将一块 2m*2m的完整薄膜平铺在地面上,薄膜底部置干 燥纸,四周密封。72小时后,取出干燥纸,若可点燃则可施工;不可点燃或断续则不可施工。 打磨处理的好处:①可以保证不发生中间隔离情况的发生; ②使素地整体平整度得到改进; ③使地面表面的毛孔充分打开,从而使无溶剂环氧树脂封闭底 漆充分渗透到地面深处,增加无溶剂环氧树脂封闭底漆与地 面的粘接性能; 3、施工方法 ①环氧树脂封闭底漆施工

无溶剂合成共性技术研究——4-甲砜基甲苯合成工艺的改进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化学工程与工艺 无溶剂合成共性技术研究——4-甲砜基甲苯合成工艺的改进 1 前言 甲砜甲苯(英文名称:methyl ptolyl sulfoue)为白色或米黄色粉状结晶,无味,中性。在医药方面,是合成抗生素甲砜霉素、甲砜霉素甘氨酸酯盐酸盐和兽用抗菌药氟洛芬的重要中间体;在农业方面,是合成除草剂磺草酮以及有机合成中间体。 甲砜霉素及衍生物甘氨酸酯盐酸盐是新型的广谱抗生素[1-2],毒性低、副作用小;疗效长,具有优异抗菌作用,抗菌活性较氯霉素强6倍以上。在国外已广泛允许用于免疫抑制状态抗生素以及用作食品、饲料添加剂等,需求量逐渐增加[3]。国内甲砜霉素合成均采用对甲砜甲苯为原料,产量越来越大。造成对甲砜甲苯国内生产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磺草酮是捷利康公司80年代开发的新颖玉米田苗后除草剂。磺草酮是一种用酮于防玉米田阔叶杂草及禾本科杂草的环己二酮类除草剂。现已在美国、欧洲等许多国家获得广泛应用。我国玉米田播种面积约占早田播种面积的1/3,玉米产量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4,每年我国玉米草容面积约达700万公顷以上。现用的玉米田除草剂品种较多,但多为苗前使用,如乙草胺、芬拉津等,使用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苗后除草剂主要是澳苯睛等少数正在推广阶段的品种。因此,磺草酮的开发,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磺草酮的合成路线非常多,可以甲苯、对甲基苯磺酸、对甲基苯磺酰氯、对氯甲苯、对硝基甲苯等常见工业原料为起始原料,最终合成磺草酮原药[5]。 目前,国内外工业生产甲砜甲苯的主要方法是以廉价易得的对甲苯磺酰氯为起始原料经还原和甲基化反应来合成:第一步对甲苯磺酰氯为原料,经亚硫酸钠还原成亚磺酸。第二步对甲苯亚磺酸钠经硫酸二甲酯甲基化反应得到甲砜甲苯[6]。 见下列反应方程式,两步反应都在水溶液中进行。 该工艺存在的缺点:1.第一步还原,对甲苯磺酰氯在水相进行,水解副反应影响收率[7]; 采用固体投料,产率不稳定。2.第二步甲基化,使用硫酸二甲酯作为甲基化试剂,该试剂毒性大,易水解,价格贵,且反应速率低。3.整个工艺生产成本高,总收率低,产品纯度不高。 对甲苯磺酰氯的水解:

化学反应中有机溶剂的选择原则和经验教学文稿

化学反应中有机溶剂的选择原则和经验

一、溶剂的选择原则和经验 1、常用溶剂: DMF、氯苯、二甲苯、甲苯、乙腈、乙醇、THF、氯仿、乙酸乙酯、环己烷、丁酮、丙酮、石油醚。 2、比较常用溶剂:DMSO、六甲基磷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苯、环己酮、丁酮、环己酮、二氯苯、吡啶、乙酸、二氧六环、乙二醇单甲醚、1,2-二氯乙烷、乙醚、正辛烷。 3、一个好的溶剂在沸点附近对待结晶物质溶解度高而在低温下溶解度又很小。DMF、苯、二氧六环、环己烷在低温下接近凝固点,溶解能力很差,是理想溶剂。乙腈、氯苯、二甲苯、甲苯、丁酮、乙醇也是理想溶剂。 4、溶剂的沸点最好比被结晶物质的熔点低50℃。否则易产生溶质液化分层现象。 4、溶剂的沸点越高,沸腾时溶解力越强,对于高熔点物质,最好选高沸点溶剂。 5、含有羟基、氨基而且熔点不太高的物质尽量不选择含氧溶剂。因为溶质与溶剂形成分子间氢键后很难析出。 6、含有氧、氮的物质尽量不选择醇做溶剂,原因同上。 7、溶质和溶剂极性不要相差太悬殊。水>甲酸>甲醇>乙酸>乙醇>异丙醇>乙腈>DMSO>DMF>丙酮>HMPA>CH2Cl2>吡啶>氯仿>氯苯>THF>二氧六环>乙醚>苯>甲苯>CCl4>正辛烷>环己烷>石油醚。 二、重结晶操作

1、筛选溶剂:在试管中加入少量(麦粒大小)待结晶物,加入0.5 mL根据上述规律所选择溶剂,加热沸腾几分钟,看溶质是否溶解。若溶解,用自来水冲试管外测,看是否有晶体析出。初学者常把不溶杂质当成待结晶物!如果长时间加热仍有不溶物,可以静置试管片刻并用冷水冷却试管(勿摇动)。如果有物质在上层清液中析出,表示还可以增加一些溶解。若稍微浑浊,表示溶剂溶解度太小;若没有任何变化,说明不溶的固体是一种东西,已溶物质又非常易溶,不易析出。 2、常规操作:在锥形瓶或圆底烧瓶中加入溶质和一定溶剂,装上球冷,加热10分钟,若仍有不溶物,继续从冷凝管上口补加溶剂至完全溶解再补加过量30%溶剂。用折叠滤纸(折叠滤纸和三角漏斗要提前预热)趁热过滤入锥形瓶。滤液自然冷却后用布氏漏斗抽滤(用滤液反过来冲洗锥形瓶!)。如果物质在室温溶解度很小,滤饼可以用少量冷的溶剂淋洗(先撤掉减压,加少量溶剂润湿滤饼,再减压抽干。注意:用玻璃塞把滤饼压实有助于除掉更多溶剂!)。如果所用溶剂不易挥发,可以在常压下加入少量易挥发溶剂淋洗滤饼,如DMF可用乙醇洗,二氯苯、氯苯、二甲苯、环己酮可以用甲苯洗。初学者常遇到问题:大量结晶在滤纸上析出,原因是漏斗和滤纸预热不好、溶剂过量太少、过滤时间太长。如产品贵重,可将三角漏斗和滤纸置于锥形瓶上用蒸气预热,边过滤边用已经过滤的滤液蒸气保温,但上述操作比较危险,甲苯、醚类、石

溶剂概述和溶剂效应

溶剂概述和溶剂效应 摘要:对化学反应中溶剂的种类和作用做概述,以及溶剂效应在紫外,荧光,红外,核磁波谱和液相色谱中的作用。 关键词:溶剂溶剂效应吸收光谱液相色谱 1,溶剂 1.1溶剂的定义 溶剂是一种可以溶化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的液体,继而成为溶液,最常用的溶剂是水。 1.2溶剂的分类 溶剂按化学组成分为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 有机溶剂是一大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链烷烃、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等,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本文主要概述有机溶剂在化学反应以及波谱中的应用) 2,溶剂效应 2.1溶剂效应的定义 溶剂效应是指溶剂对于反应速率,平衡甚至反应机理的影响。溶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常数 的影响依赖于溶剂化反应分子和相应溶剂化过渡态的相对稳定性。 2.2溶剂效应在紫外,荧光,红外,核磁中的应用 2.2.1溶剂效应在紫外吸收光谱中的应用[5] 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吸收带波长和吸收强度,与所采用的溶剂有密切关系。通常,溶 剂的极性可以引起谱带形状的变化。一般在气态或者非极性溶剂(如正己烷)中,尚能观察 到振动跃迁的精细结构。但是改为极性溶剂后,由于溶剂与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增强,使谱 带的精细结构变得模糊,以至完全消失成为平滑的吸收谱带。这一现象称为溶剂效应。例如, 苯酚在正庚烷溶液中显示振动跃迁的精细结构,而在乙醇溶液中,苯酚的吸收带几乎变得平 滑的曲线,如图所示

2.2.1.1溶剂极性对n→π*跃迁谱带的影响[2] n→π*跃迁的吸收谱带随溶剂的极性的增大而向蓝移。一般来说,从以环己烷为溶剂改为以乙醇为溶剂,会使该谱带蓝移7nm:如改为以极性更大的水为溶剂,则将蓝移8nm。增大溶剂的极性会使n→π*跃迁吸收谱带蓝移的原因如下: 会发生n→π*跃迁的分子,都含有非键电子。例如C=O在基态时碳氧键极化成Cδ+=Oδ-,当n电子跃迁到π*分子轨道时,氧的电子转移到碳上,使得羰基的激发态的极性减小,即Cδ+=Oδ-(基态)→C=O (激发态)。所以,与极性溶剂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强度基态大于激发态。被极性溶剂稳定而下降的能量也是基态大于激发态。跃迁能量增加而发生吸收峰蓝移,如图2所示;溶剂对n→π*跃迁的另一个影响是形成氢键,例如羰基与极性溶剂发生氢键缔合的作用程度,极性强的基态大于极性弱的激发态,致使基态的能级的能量下降较大,而激发态能级的能量下降较小,使吸收峰蓝移。 2.2.1.2溶剂极性对π→π*跃迁谱带的影响[2] π→π*跃迁的吸收谱带随溶剂极性的增大而向红移。一般来说,从以环烷烃为溶剂改为以乙醇为溶剂,会使该谱带红移10 20nm.增大溶剂的极性引起π→π*跃迁的吸收谱带红移的原因如下。大多数会发生π→π*跃迁的分子,其激发态的极性总是比基态的极性大,因而激发态与极性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降低其能量的强度,要比极性小的基态与极性溶剂发生作用降低的能量大。也就是说,在极性溶剂的作用下,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别变小了,因而要实现这一跃迁所需要的能量相应地小了,故引起吸收峰红移,2图可以加以说明。

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展

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展 许广帅 (化工学院化工一班) 摘要:由于有机溶剂易使酶蛋白变性、失活或抑制其反应,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概念:酶反应需在水溶液中进行。尽量避免使用有机溶剂。随着酶学研究的进展。经过近十年的大量研究,人们发现。只要条件合适,酶在有机溶剂中是完全能够起催化反应的。1985年欧洲生物技术联合会召开了“生物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随后又组织了“有机相中的酶催化讨论会,引起了与会科学工作者扳太的兴趣。近年来。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应用微生物或酶进行催化反应。由于酶催化反应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使得这种合成与转化在合成化学领域中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潜力。 关键词:酶、有机溶剂、生物催化剂、催化反应 Abstract: Because the organic solvent is easy to make enzyme protein denaturation and inactivation or inhibit the reaction, therefore, for a long time, form a concept: enzyme rea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aqueous solution. Try to avoid using organic solv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enzymology. After nearly 10 years of research, people found. As long as conditions are right, enzymes in organic solvents is fully capable of catalytic reaction. In 1985 European biotechnology federation held a \"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atalyst in organic synthesis, and then organized\" seminar on enzyme catalysis in the organic phase, aroused the interest of the scientific workers pull too. In recent years. A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organic synthesis chemistry is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organism or enzyme catalytic reaction. Because the enzyme catalytic reaction are highly specific, makes the synthesis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field of synthetic chemistry has great theory value and application potential. Key words:Enzyme, organic solvents, catalysts, catalytic reaction 1 前言 酶除作用于天然底物外,还可作用于与其底物结构相似的物质发生非自然催化,从而构戚了一个特殊的化学合成新锈域。通过酶催化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如:氧化、脱氢、还原、脱氨、羟基化、甲基化、环氧化、脂化、酰胺化、磷酸化、开环反应、异构化、侧链切除、缩合以及卤代等反应。由于酶催化较化学法催化具有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等优点,

无溶剂反应:羟醛缩合反应

无溶剂反应:羟醛缩合反应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羟醛缩合无溶剂反应的原理。 (2)巩固熔点的测定方法和重结晶技术。 二、实验原理: 羟醛缩合反应是一种增长碳链的有效方法,是有机合成化学的重要内容。在稀碱的催化下,含有α-氢的醛被碱夺取一个质子,生成负碳离子,进而形成较为稳定的烯醇负离子(酸同样可以促进羰基化合物的烯醇化),烯醇负离子可以和反应物的另一个分子中的羰基基团进行亲核加成生成β-羟基醛,β-羟基醛在加热条件下容易脱水,形成的最终产物为α,β-不饱和醛。碱催化的羟醛缩合反应机理如下: R H H - H+ R H O - H R O O- + R OH H R O -H O R R H O α α β β 如果使用两种不同的含有α-氢的醛,则可得到四种羟醛缩合产物的混合物,而不是我们希望的交叉缩合的产物。交叉羟醛缩合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R H H O R' H H O + R' R' H R OH R' O H R' R H R R H + + 交叉羟醛缩合反应 同种分子羟醛缩合反应 然而,如果仅有一种羰基化合物,则α-氢去质子化后形成烯醇负离子就可以和其它含有羰基的化合物发生交叉羟醛缩合反应得到希望得到的产物,从而提高产物的合成效率。例如苯甲醛不能转化成烯醇化物,可以与丙酮产生的烯醇负离子发生反应,就是一个成功的交叉羟醛缩合反应,其反应式如下: O H + H 3C O CH 3 OH O CH 3 O CH 3 由于空间位阻的关系,两分子的酮(丙酮和甲基酮除外)发生羟醛缩合反应,通常生成的产物量很少。如果在反应过程中将产物从系统中不断取出,则可以提高产率。 在本实验中,将探索3,4-二甲氧苯甲醛和1-茚酮的羟醛缩合反应。其反应如下: H 3CO H 3CO H O + O NaOH O OCH 33 与典型的羟醛缩合反应实验步骤相比,这个反应将在无溶剂条件下进行。研究显示,很多反应不需溶剂就能很好地进行,这意味着在有机合成中可能不再需要通过选择溶剂来提高反应效率。这些

常见有机溶剂的性质大全

溶剂的定义 溶剂(solvent)这个词广义指在均匀的混合物中含有的一种过量存在的组分。狭义地说,在化学组成上不发生任何变化并能溶解其他物质(一般指固体)的液体,或者与固体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固体溶解的液体。溶解生成的均匀混合物体系称为溶液。在溶液中过量的成分叫溶剂;量少的成分叫溶质。 溶剂也称为溶媒,即含有溶解溶质的媒质之意。但是在工业上所说的溶剂一般是指能够溶解油脂、蜡、树脂(这一类物质多数在水中不溶解)而形成均匀溶液的单一化合物或者两种以上组成的混合物。这类除水之外的溶剂称为非水溶剂或有机溶剂,水、液氨、液态金属、无机气体等则称为无机溶剂。 溶解现象 溶解本来表示固体或气体物质与液体物质相混合,同时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一种过程。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是描述液体状态的一些物质之间的混合,金与铜、铜与镍等许多金属以原子状态相混合的所谓合金也应看成是一种溶解现象。所以严格地说,只要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相混合组成一个相的过程就可以称为溶解,生成的相称为溶液。一般在一个相中应呈均匀状态,其构成成分的物质可以以分子状态或原子状态相互混合。 溶解过程比较复杂,有的物质在溶剂中可以以任何比例进行溶解,有的部分溶解,有的则不溶。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其影响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与溶解过程有关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相同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与不同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的相互关系(主要是范德华引力); ⑵分子的极性引起的分子缔合程度; ⑶分子复合物的生成; ⑷溶剂化作用; ⑸溶剂、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⑹溶解活性基团的种类和数目。 化学组成类似的物质相互容易溶解,极性溶剂容易溶解极性物质,非极性溶剂容易溶解非极性物质。例如,水、甲醇和乙醇彼此之间可以互溶;苯、甲苯和乙醚之间也容易互溶,但水与苯,甲醇与苯则不能自由混溶。而且在水或甲醇中易溶的物质难溶于苯或乙醚;反之在苯或乙醚中易溶的却难溶于水或甲醇。这些现象可以用分子的极性或者分子缔合程度大小进行判断。纤维素衍生物易溶于酮、有机酸、酯、醚类等溶剂,这是由于分子中的活性基团与这类溶剂中氧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的纤维素衍生物在纯溶剂中不溶,但可溶于混合溶剂。例如硝化纤维素能溶于醇、醚混合溶剂;三乙酸纤维素溶于二氯乙烷、甲醇混合溶剂。这可能是由于在溶剂之间,溶质与溶剂之间生成分子复合物,或者发生溶剂化作用的结果。总之,溶解过程能够发生,其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应低于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才有可能实现。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多少,彼此间存在着相对量的关系,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表示:⑴质量分数 即混合物中某一物质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之比,符号为ω。 物质B的质量分数(ωB)=物质B的质量(mB)/溶液的质量(m) 例如:氯化钠的质量分数ω(NaCl)=15%,即表示100g该溶液中含有NaCl 15g。 ⑵体积分数 通常用于表示溶质为液体的溶液浓度(略) ⑶物质的量的浓度

无溶剂复合工艺常见问题集锦

无溶剂复合工艺常见问题集锦 近年来,无溶剂复合工艺因具有突出的节能、高效、低成本等优势而备受软包装企业的青睐,越来越多的软包装企业开始尝试采用无溶剂复合工艺。但是,软包装企业在应用无溶剂复合工艺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无溶剂复合工艺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在此与大家分享。 胶黏剂涂布后出现收缩现象 如图1所示,在用VMPET阴阳膜复合第三层材料时,涂胶后在VMPET薄膜边缘出现胶液收缩现象,检查后发现系VMPET薄膜局部表面能不合格所致。 无溶剂胶液的表面张力远高于干法复合用的溶剂型胶 液(稀释用溶剂乙酸乙酯的表面张力仅为 m),如果薄膜整体的表面能低于涂布胶液的表面张力,胶液在薄膜表面就会出现收缩现象;如果薄膜表面局部受一些低表面张力助剂的污染,则在该点就会出现胶液不润湿(收缩)现象,在最终的复合制品上形成气泡缺陷,甚至造成剥离不良的质量问题。类似的涂胶后胶液收缩现象,在使用水性胶黏剂时也可能出现。

转移胶辊表面温度过高 涂布系统的实际温度往往与设定温度有一定偏差,在机速300m/min、上胶量m2的条件下,胶桶温度设定为35℃(实测38℃),计量辊温度设定为32℃,涂布辊温度设定为35℃,涂布系统的实测温度分布如图2。由图2可见,转移胶辊表面温度高达44℃,已严重偏离设定值。 这是由于转移胶辊摩擦生热造成的,其影响因素主要有辊面光洁度、胶水黏度、压力大小等,其中辊面光洁度的影响最大,须严加控制。 胶辊表面胶液分布不均 涂胶量太小时,胶辊表面的胶液分布不均匀,局部发涩(不反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涂布系统(转移胶辊)的精度高低。 理论上讲,对于某些复合结构(如BOPP/珠光膜),涂胶量在m2就能满足复合强度要求,但如果设备涂布系统的精度不高,则需要适当增加涂胶量,以保证涂胶均匀。 材料起皱引起的复合气泡现象 原材料皱褶将直接导致下机的复合产品出现气泡现象,原因是皱褶处复合时压不实,夹入空气。如图3所示是CPP 材料表面的软皱褶,在无溶剂复合时,我们用频闪仪在线观察时,会发现复合膜有明显的气泡现象。 当然,过大的气泡点,熟化后也不能完全消除。所以,

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及限制条件

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及限制条件 1.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合成烃类 与活泼氢(HOH、HX、醇、酚、硫醇等)反应: 与卤代烃反应偶联: 可以用来制备烃类,但用饱和卤代烃进行反应, 往往产率不高, 若用活泼的卤代烃, 如烯丙型、苯甲型卤代烃( -卤代烃)与格氏试剂反应则产率较高, 是合成末端烯烃的一个方法:也可以与硫酸酯、磺酸酯等发生偶联: 格氏试剂还可在亚铜盐或银盐等的催化下自行偶联,制取对称烃,产物保持原有构型: 2.合成醇类 格氏试剂与拨基化合物可进行加成反应,经水解后生成醇类化合物。一般由甲醛和格氏试剂反应可制得伯醇;与其他醛类的反应产物则为仲醇;与酮和醋等进行的格氏反应可制得叔醇。 与环氧化物反应,合成比原格氏试剂增加两个碳原子的伯醇:

酰卤与格氏试剂反应, 首先生成酮, 在RM gX 过量的情况下, 进一步反应生成叔醇:如果控制RMgX 的用量, 在低温下反应, 且增加酰卤或格氏试剂的空间位阻, 则可避免反应继续进行, 从而得到酮. 酯与格氏试剂反应, 先得酮, 因为酮与RM gX 的反应活性大于酯, 因此酮与RM gX 继续反应, 得叔醇。这种叔醇的特点是有两个相同的烃基: 3.合成酸类 与二氧化碳反应: 与酸酐反应: 4.合成醛类、酮类 与氰或氢氰酸反应,腈可与格氏试剂反应. 其加成产物亚胺盐不再进一步反应, 经水解得到酮或醛: 2. 格氏试剂制备、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 所用的卤化物中不能同时存在含活泼氢的官能团,如羧基、羟基、氨基等,因为格氏试剂可以被活性氢分解。 2. 制备格氏试剂的反应物不能是邻二卤代烷,否则将发生脱卤反应, 如:

聚氨酯合成革简介

聚氨酯合成革 原材料聚氨酯皮膜除极富弹性,十分柔软,有出色的抗拉强度耐磨损性耐溶剂性和良好的透明。 分类: 干式合成革:将溶剂型聚氨酯树脂的溶液挥发得到多层薄膜加上底布而构成一种多层结构体。 湿式合成革:将水溶性溶剂(DMF)型聚氨酯树脂利用水中成膜法得到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湿性同时还具有连续多孔层的多孔结构体。 DMF:吸湿性强,在混合液中产生微小的凝胶物在涂敷时容易引起划纹现象,或出现颜色不均等。 无纺布:用于人造革。 底布纺织布:广泛用于鞋,提包袋子或衣料。在鞋用中.T/R多用 于合成革的强度面。 编制物:作为是尼龙特里科经编物多用于质量风格面。 一般较广泛的应用起绒布。(麂皮绒、粘胶布) 湿式合成革制造方法: 1.直接涂布法:经过前处理的底布或浸渍布上,涂敷湿式加工用聚氨酯树脂混合液,这是进行湿式成膜形成多孔层的方法并按要求进行再加工,此方法多用在各种湿式合成革制造上。 2.薄膜法:是一种特殊制造法,在聚氨酯薄膜上涂敷湿式加工用聚氨酯树脂混合液,通过湿式成膜法形成多孔层,随后贴合在抵不上再加工。 3.含涂加工法:在湿式加工用聚氨酯树脂混合液中浸渍底布,以所定间隙轧液后进行湿式成膜,形成多孔质,根据需要进行后加工。

湿式成膜助剂:在凝固浴的湿式成膜工艺中,DMF与水进行置换,从而获得表面平滑性,多孔层均匀性,丰满感出色的多孔层皮膜。 在湿式成膜工艺中,树脂面积约收缩10-20%,所以容易发生卷曲,为防止现象发生在工艺设计中,凝固槽的滚筒配置对底布增加均匀的张力。 事先掌握使用树脂的凝固时间,设定安全的加工速度,避免损失平滑性,产生表面波纹或凹凸现象。 在A点入水这同时进行凝固,而B点的混合液与滚筒面接触,如果此时混合层还没凝固,则树脂的多孔层表面与滚筒不吻合,而导致花纹歪斜,损劣表面。 混合液树脂浓度% 不受滚筒所需时间S 加工速度M/S 凝固长度(A-B)M 20 3 4/6 12/18 10 5 4/6 20/30 如果干燥温度高,会引起湿式多孔层热收缩造成卷曲,因此干燥温度为120℃以下,最好在80-120℃,这是获得良好湿式合成革的关键。 贝斯中DMF含量低于3%否则干燥时DMF会使湿式多孔层再次溶解,出现针孔。

有机合成注意事项

有机合成中常见郁闷操作 1. 爬板时,忘记取出TLC板,直到溶剂爬到头。 2. 忘记称量瓶重。 3. 分液时忘记及时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回头一看什么都没了。 4. 过柱子的时候把产物给弄没了。 5. 柱子走干了。 6. 旋蒸的时候,含产物的烧瓶一头扎进水浴锅。 7. 旋蒸的时候忘开真空…..。 8. 旋蒸时不停的暴沸。 9. 把反应液倒进旋开塞子的分液漏斗。 10. 搅拌子连同反应液一起到进分液漏斗,结果搅拌子搞破分液漏斗。 11. 做NMR时,仅有氘代溶剂,忘加…。 12. 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很好,多个样品不写标签,第二天后悔莫及。 13. 忘记开循环水。 14. 相信溶剂绝对纯净绝对无水。 15. 直道要处理反应时,发现少加一底物。 16. 投料时,加错原料。 17. 投料前不确认原料。 18. 投料的过程中,发现反应瓶小了。 19. 淬灭反应时,发现反应瓶太小了。 20. 取样时,搞破瓶子。 21. 计算投料配比时,没有考虑原料的含量。 22. 计算投料配比时,搞错一个小数点。

23. 相信一个不可靠的反应能发生奇迹。 24. 分液时,把产物层丢弃。 25. 搅拌子打破瓶子。 26. 为取出产物,惟有搞破瓶子。 27. 反应瓶滑进油浴锅。 28. 多组分平行试验,混乱了批号。 29. 过夜反应时,循环水管从冷凝器上脱落。 30. 洗瓶子时打破瓶子。 31. 在封闭的体系中进行有气体释放的反应。 32. 萃取时,死活不分层。 33. 切钠块时,打了一个喷嚏。 34. 打开冰箱,忘记关;从冰箱取出试剂,忘记归。 35. 别人拿走你称量好的瓶子。 36. 温控失灵。 37. 冲料。 38. 减压蒸馏暴沸。 39. 使用乙醚,老打瞌睡。 40. 爬板时,别人偷偷的把你的板掉个头。 41. 做减压蒸馏,突然跳闸,倒吸了

光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文献综述

光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沈晓峰150110113 化学师范10 摘要21世纪, 化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发展一种高效能技术, 用于取代那些对环境 有害的耗能过程。在光催化的有机合成中,通过优化反应环境可以实现对某种目标产物的高选择性, 从而为有机合成提供了一种绿色、节能的途径, 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绿色有机化学技术。 1.引言1972 年, Fujishima和Honda[1]发现TiO2单晶电极能够在光照条件下将水分解为 氢气和氧气, 光催化技术的序幕由此揭开. 光催化领域的开拓瞬时点燃了科研工作者们对这一崭新领域的研究热情.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人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光解水制氢这一体系, 而是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过去的近四十年里, 有关光催化的研究报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 大多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降解水和空气中污染物等环境治理和改善方面, 太阳能的转化以及界面电子转移等电化学过程上。尽管如此, 将光催化用于特定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等方面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众所周知, 传统的有机合成不仅步骤繁琐, 而且所使用的氧化剂通常是一些具有毒性或者腐蚀性的强氧化剂。光催化反应将太阳光引入有机合成体系,无论从节能的角度还是环保的角度, 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太阳能是一种完全可再生的资源; (2)光化学激发所需要的条件比热催化所要求的条件要温和得多; (3)光化学激发为人们设计出更短的反应历程提供条件, 从而将副反应的发生减小到最小程度。 2.光催化原理光催化是光化学和催化科学的交叉点,一般是指在催化剂参与下的光化学反应。半导体材料之所以具有光催化特性,是由它的能带结构所决定。半导体的晶粒内含有能带结构,其能带结构通常由一个充满电子的低能价带(HD<8351KD3=,RS)和一个空的高能导带(E93=7E5693KD3=,>S)构成,价带和导带之间由禁带分开,该区域的大小称为禁带宽度,其能差为带隙能,半导体的带隙能一般为"+!!(+"8R。当用能量等于或大于带隙能的光照射催化剂时,价带上的电子被激发,越过禁带进入导带,同时在价带上产生相应的空穴,即生成电子/空穴对。由于半导体能带的不连续性,电子和空穴的寿命较长,在电场作用下或通过扩散的方式运动,与吸附在催化剂粒子表面上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或者被表面晶格缺陷俘获。空穴和电子在催化剂内部或表面也可能直接复合[0]。因此半导体光催化关键步骤是:催化剂的光激发,光生电子和空穴的迁移和俘获,光生电子和空穴与吸附之间表面电荷迁移以及电子和空穴的体内或表面复合[%]。光催化反应的量子效率低是其难以实用化最为关键的因素。光催化反应的量子效率取决于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而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过程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电子和空穴在催化剂表面的俘获过程;表面电荷的迁移过程。 非半导体光催化的过程更为复杂,以金属有机物催化剂为例,主要包括激发活化、配位络合、能量传递和电子传递。激发活化是指吸收光子能量后克服催化剂和反应物形成的活化能垒的过程,根据激发状态可将光催化分成多种类型,如反应物被光激发后在催化剂作用下引起的催化反应、由激发的催化剂所引起的催化反应等。配位络合对光催化是极有利的,反应底物络合于催化剂分子的空配位上形成络合物,能量传递与电子传递从分子间方式变为 分子内传递,减少了激发能的损失,提高了传递效率。光催化反应中,由于分子间的碰撞而

聚氨酯合成革工艺及原理简介

聚氨酯合成革工艺及原理简介 (草案) 整理:东莞伯产合成皮革有限公司 品质保证部

合成革聚氨酯工艺及原理目录 1.聚氨酯性能及生产原理简述 1.1.合成革制品的产生 1.2.生产方法 1.3.聚氨酯的发展与特性介绍 1.4.聚氨酯的结构 1.5.聚氨酯树脂的种类 1.6.聚氨酯树脂生产原材料 1.7溶剂的作用及要求 1.7.1溶剂的作用 1.7.2溶剂的要求 1.8.聚氨酯树脂的相关化学反应 2.无纺布工艺简述 2.1.无纺布(非织造布)的发展历程2.2.纤维的机械性能 2.3.纤维的物理性能 2.4.无纺布制造程序简介 2.5.合成革基布实例 2.5.1.针刺合成革基布 2.5.2水刺合成革基布 3.着色剂 3.1.着色剂的定义

3.2.着色剂的分类及对比 3.2.1染料方面 3.2.2.颜料方面 3.3.颜料的分类 3.3.1有机颜料 3.3.2无机颜料 3.4.着色剂应具备条件 3.5.颜料和染料的基本功能 3.6.作色剂的使用 4.PU合成革制程简介 4.1.湿式配合工程 4.1.1湿式配合所需的粘度要求 4.1.2D/P配合流程 4.1.3C/T配合流程 4.2.湿式生产线 4.2.1.1湿式线生产方法 4.2.1.2天然皮革的结构 4.2.1.3湿式生产线作业程序与要领4.2.2.湿式生产线各生产工序 4.2.2.1.D/P工序(图2) 4.2.2.2.凝固槽工序(图3) 4.2.2.3.C/T工序操作(图5)

4.2.2.4.水洗工序操作(图7) 4.2.2. 5.烘箱干燥卷取 4.2.2.6.湿式生产线作业工序和条件 4.3.湿式后工程 4.3.1.1.压纹 4.3.1.2.压纹机作业顺序与操作要领 4.3.1.3.压纹轮温度的调节 4.3.2.1.研磨 4.3.2.2.研磨机作业顺序与操作要领 4.3.2.3.安全注意事项 4.3.3.1处理工程 4.3.3.2.表面处理剂 4.3.3.2.处理方法的种类 4.3.3.3.表面处理作业 4.3.3.4..注意点 4.3.3. 5.处理颜色时注意点 4.4.湿式工程制品品质异常的原因及改善对策4.4.1配料产生异常的原因及改善对策 4.4.2.湿式LINE不良分析 4.4.2.1.湿式LINE产生异常的原因及改善对策4.4.2.2.颜色异色的相关措施 4.4.2.3.气泡不良的相关措施

聚氨酯合成革简介

聚氨酯合成革简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聚氨酯合成革 原材料聚氨酯皮膜除极富弹性,十分柔软,有出色的抗拉强度耐磨损性耐溶剂性和良好的透明。 分类: 干式合成革:将溶剂型聚氨酯树脂的溶液挥发得到多层薄膜加上底布而构成一种多层结构体。 湿式合成革:将水溶性溶剂(DMF)型聚氨酯树脂利用水中成膜法得到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湿性同时还具有连续多孔层的多孔结构体。 DMF:吸湿性强,在混合液中产生微小的凝胶物在涂敷时容易引起划纹现象,或出现颜色不均等。 无纺布:用于人造革。 底布纺织布:广泛用于鞋,提包袋子或衣料。在鞋用中.T/R多用 于合成革的强度面。 编制物:作为是尼龙特里科经编物多用于质量风格面。 一般较广泛的应用起绒布。(麂皮绒、粘胶布) 湿式合成革制造方法: 1.直接涂布法:经过前处理的底布或浸渍布上,涂敷湿式加工用聚氨酯树脂混合液,这是进行湿式成膜形成多孔层的方法并按要求进行再加工,此方法多用在各种湿式合成革制造上。 2.薄膜法:是一种特殊制造法,在聚氨酯薄膜上涂敷湿式加工用聚氨酯树脂混合液,通过湿式成膜法形成多孔层,随后贴合在抵不上再加工。

3.含涂加工法:在湿式加工用聚氨酯树脂混合液中浸渍底布,以所定间隙轧液后进行湿式成膜,形成多孔质,根据需要进行后加工。 湿式成膜助剂:在凝固浴的湿式成膜工艺中, DMF与水进行置换,从而获得表面平滑性,多孔层均匀性,丰满感出色的多孔层皮膜。 在湿式成膜工艺中,树脂面积约收缩10-20%,所以容易发生卷曲,为防止现象发生在工艺设计中,凝固槽的滚筒配置对底布增加均匀的张力。 事先掌握使用树脂的凝固时间,设定安全的加工速度,避免损失平滑性,产生表面波纹或凹凸现象。 在A点入水这同时进行凝固,而 凝固,则树脂的多孔层表面与滚筒不吻合,而导致花纹歪斜,损劣表面。 混合液树脂浓度 20 3 4/6 12/18 10 5 4/6 20/30 如果干燥温度高,会引起湿式多孔层热收缩造成卷曲,因此干燥温度为120℃以下,最好在80-120℃,这是获得良好湿式合成革的关键。 贝斯中DMF含量低于3%否则干燥时DMF会使湿式多孔层再次溶解,出现针孔。 合成革的原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