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熙皇帝的丰功伟业

康熙皇帝的丰功伟业

清十二帝疑案I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姓名:张滨

学号:A08111759

2012年11月15日

康熙皇帝的丰功伟业

【摘要】:

介绍康熙王朝的丰功伟绩,在康熙在位61年,对于中国的历史,对于世界的文明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二、统一台湾开设府县。

三、反击侵略,签订条约。

四、亲征朔漠,和善蒙古。

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六、移天缩地,兴修园林。

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八、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关键字】:

盛世明君天之骄子文治武功丰功伟绩千古一帝康熙

【正文】:

康熙,这个耳熟能详的字眼,几乎家喻户晓,最能引起大家注意的就是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并创下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而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也不多,比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接下来就是康乾盛世。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能出现几个盛世很不容易,这些帝王或雄才大略,或满腹经纶,或文治武功,他们都为国家人民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在位期间,使国力昌盛,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处于封建社会的没落时代,康熙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明君呢?而此时的西方国家也正处在一个改革时代,几经曲折,逐步走向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却一直沿着资本主义路线图运行。汉唐时代的强盛已不再,宋朝时代的富裕也已不再。从康熙身上我们又能发现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位帝王呢?他究竟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最后的封建王朝中力挽狂澜,创建出一个不亚于先前那几个盛世的时期,让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让世界人民都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泱泱大国的存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康熙大帝。清圣祖康熙,原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他是顺治帝第三子,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出身在帝王之家,这是他和普通百姓最大的区别。但他的出身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他身上有满洲、蒙古和汉人的三种血缘。他8岁登基,在位61年,功劳极大。他智擒鳌拜,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经济建设上,发展农业,积极治理国家,六下江南,体察明情,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风范。其功绩之伟大,足可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正可谓是千古一帝!

一、康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帝王

康熙八岁即位,十六岁即除掉了鳌拜。鳌拜何许人也,他可是满清第一勇士,想当年为

清军入关等建立了汗马功劳,顺治帝死后,便任命他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但随着他日益的跋扈,排除异己,少年康熙面对着这一位极具重量级的人物,他心中并没有表现出害怕,反而坚定了他除鳌拜的决心,鳌拜一日不除,就会给国家,朝廷带来危害。康熙帝因其劳苦功高,并未处以死刑,而是终身监禁,并且只惩治鳌拜死党,没有扩大化。小小年纪便能做出这惊天动地的大事,又只是凭着自己的智慧,这让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也暗示着清朝将出现一位伟大的帝王,将要给国家人民带来安居乐业。在除鳌拜的过程中,体现了这位少年君王的勇敢,果断,沉着机智,对整个事件出其不意,先发制人,事出迅速,干净利落,部署周密,使其毫无防备,一举清除鳌拜及其同党。康熙帝对整个事件的处理,表现出了一位英明的政治家;一位满腹经纶的谋略家;一位博大胸怀,具有高明手腕,仁爱态度的明君。逐渐体现出其政治家的风范。

二、康熙是一位坚定、镇定、淡定的帝王

智擒鳌拜之后,康熙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平三藩。削藩政策早在西汉景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还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最后虽然评定了叛乱,但藩王依旧存在。到了汉武帝时代,实行了比削藩更厉害的决策,那就是推恩令,即诸侯王必须把土地平分给每个儿子。这明显激起了一些诸侯国的造反,可见这削藩政策并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那为什么要削藩呢?主要原因还是藩王势力过大,且割据一方,不受朝廷管制,挥霍无度。而康熙则认为:天下大权,当统于一。面临变局,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必须解决这割据一方的政权,此时的玄烨年方20,他力排众议,决意撤藩,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当削藩令一下达时,三藩之一吴三桂马上起兵造反,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很快便占领了几个省。与此同时,一些同三藩有密切关系的汉族将领也起兵响应,一些将军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范围涉及到大半个中国。要知道,吴三桂此时已60多岁,他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4代君王,可谓身经百战,想当年山海关的关宁铁骑,那可是强盛一时。此时的康熙却从未经历过一场战争,当时形势,十分险恶。身处这种危局的情况下,康熙表现的异常镇定。但就这样接近于两个国家的大战,最后却被清军平定了,从此维护了皇权的稳定。这值得我们思考,一个未经沙场的年轻人,却打败了那些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老将,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并不是天意在帮康熙,而从这整个削藩政策上看出了康熙的军事才能,谋略才能和用人才能。战场上的瞬息万变,都需要将领的时刻体会,也需要有一位领导给他们合理的分工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是真正的大赢家。

三、康熙是一位英明成熟的政治家

康熙的第二个重大贡献就是统一台湾、开设府县。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末时却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后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但却长期占领,不归降清朝。康熙解决了内忧之后,便开始收复领土。在统一台湾的过程中,体现出康熙的成熟,独具风格的处事方法,他任命降将施琅为大将军,一步步进攻台湾,正可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从侧面表现出作为一代君王为人的大度。康熙帝统一台湾后,没有像汉武帝打匈奴、唐太宗战突厥那样,战胜即走,得而复失。康熙帝对郑克爽等以往之罪,尽行赦免,并从优叙录,加恩安插。他采取若干重大措施,特别是加以制度化。在台湾内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有设府置县,驻扎军队,开放海禁和建设台湾。至此,在康熙统治的几十年里,台湾的经济、贸易、社会、文化、教育,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康熙帝统一台湾,步步为营,节节胜利,干得极其成功。他首先抓住了时机,再是用人得当,最后善后制度好。康熙统一台湾的经验表明,他已经是一位英明成熟的政治家。

四、康熙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军事家

反击侵略,签订条约。领土主权,必须保卫;国家尊严,必须维护。康熙帝以其顽强的意志,依恃强盛国力,调动各族民众,抵御外来侵略,保卫了领土完整,维护了国家尊严,得到历史的肯定,受到后世的赞扬。康熙帝抗击沙俄签订条约,在历史上也算是小有名气的。沙俄原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和中国并不接壤。但随着俄国势力的增强,其领土逐步向东扩张,最后侵占了黑龙江流域。大凡有所作为的帝王,当然不允许外来势力侵占自己的国土,那是耻辱。康熙帝作为一代雄主,当然不能容忍国土被侵占,臣民遭涂炭。康熙帝先派人谈判,但无结果。最后康熙帝不徇众见,决定出师。著名的雅克萨之战随即爆发,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在康熙的指挥下成功的击退了敌人。此战表现了中国各族人民不甘屈服于外来民族侵略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它沉重的打击了沙俄势力,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使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之后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使得沙俄退彻底出中国东北,体现了康熙一朝国力的强盛。康熙击退沙俄势力,可以说是名垂千古。一代帝王需要的是全能,既要有治理好内政的魄力,又要有抵御可能外来的侵略的胆魄,而康熙则全都具备了,这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也正说明了康熙确实是一个极具天赋的军事家。因为当时的沙皇势力正处于强盛的时期,要打败一个强盛时期的政权,这就需要有一位军事家,领导者,给军队指明方向,这样才能胜利。康熙则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军事家,领导者。

亲征朔漠,和善蒙古。蒙古曾经分为三个大部,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就是内蒙古,漠西蒙古就是准噶尔蒙古,准噶尔的噶尔丹率领军队南进威胁到中央王朝,康熙决定亲征,打败了噶尔丹。漠北蒙古,康熙通过一系列笼络的措施完全解决了喀尔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换句话说,就是喀尔喀蒙古,整个的蒙古变成了清朝的坚强的无形的牢固的长城。中国从秦汉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这个历史难题两千年来没有解决,康熙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贡献。

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明末清初经过长期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下令停止圈地,下令蠲免田赋,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黄河和水利,修黄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

六、移天缩地,兴修园林。

康熙的时候,修建了畅春园,修建了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了热河木兰围场,他的孙子乾隆又继续兴修三山五园。这样就把中国的古典园林的艺术推到了一个最高峰,清朝的园林的兴修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康熙重视文化,也重视教育,亲自主持编纂了许多重要的典籍,譬如说《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清文鉴》、《康熙全览图》,还有特别重要的一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康熙主持编修的典籍有六十多种,大约有两万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的精神财富。

八、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康熙对西学的重视,他有一个传统,就是他父亲顺治的时候,已经开始对西学吸纳,他很重视和耶稣会士汤若望的关系,就是汤若望他参与编修历法,这个历法叫《时宪历》,汤若望做了钦天监的监正。还有一个人叫杨光先,这个杨光先很特殊,在明末崇祯的时候,他到了北京,抬了棺材到了阙下,弹劾当时的一个大学士,被人称作“奇怪之人”。当然受到

处分了,把他遣送到辽西,很快明朝就灭亡了,他就回到江南,他家是江南的。到顺治朝他又来到北京,他自己说他懂天文历法,就到了钦天监里面,到钦天监里头他就上书告汤若望,说你《时宪历》只编了二十年,大清王朝亿万万年,这二百年不是诅咒清朝短柞吗?就是短命嘛!这就无限上纲了,朝廷受理了,就要讨论《时宪历》的事情,在朝廷会议上,大学士、尚书讨论,是汤若望是正确还是杨光先正确?不能决定。又在午门前这些大臣聚在一块测验,测验的结果大臣不懂,康熙也不懂,后来又到古观象台,就是今建国门外的观象台,在那儿再继续进行观测,这些大臣们还是不懂,但是做了个决定,就是把汤若望关进了监狱,汤若望那时候已经年老得病,身上戴了八条锁链,战战兢兢地、哆哆嗦嗦地拿着望远镜观测,他也没有力气争辩。这案子就这么定了,当时康熙没有亲政,辅政大臣鳌拜等主持了这个事情。

后来北京发生了地震,另一个耶稣会士叫南怀仁,他说地震是因为有冤魂,要重新审理这个案子,重新审理案子之后,就给汤若望平反。这时候汤若望已经死了,康熙让南怀仁做了钦天监监正,对杨光先进行了处理,有的大臣说要斩首,康熙说不要了,遣送他回原籍吧,后来杨光先就死在回家的路上。康熙任命南怀仁做钦天监监正,又任命他做工部侍郎,这是西洋人在中国朝廷做官的开始,从此康熙就重视自然科学的事情,正好这时候法国一批传教士白晋、张诚等到皇宫来见康熙,带了三十件科技的书籍和仪器,康熙就把白晋和张诚留在宫内服务,把他最喜欢的那几个仪器,摆在自己的宫廷里。康熙跟他们学数学,学天文,学历法,数学里面就学欧几里德的平面几何,耶稣会士学了满语、满文,用满语给康熙讲几何学,他们还带了一些科学的仪器,康熙就做题,做数学题。

前不久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举办了康熙大帝展,其中展出了一些康熙时候的仪器。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仍然运转灵活,光彩耀人。其中有一件手摇计算机能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的运算,现在北京故宫里面收藏了康熙时代的手摇计算机有十件,很有意思。还展出了比例规,是铜镀金的,可以进行乘方开方的运算,还展出了几何模型,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圆锥体,多面体,完全是楠木做的,几十件,做得非常之精细,这是康熙当年学几何时候用的教学模型。还有一些其它的仪器。康熙他不仅仅是学,而且还实践,他在视察永定河的时候,带着他的几个皇子,让他们亲自打桩,亲自用仪器进行测量,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把皇太子、皇四子等人留在北京,恰好那时候有日食,皇子们在北京观测日食,他在前线,然后紧急奏报,交流观测的结果。

康熙对西洋和西方的科学技术不排斥,而是接纳,表示了作为一个帝王来说,宽大的胸怀和渴求的愿望。尽管是这样,但是康熙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宫廷行为,没有形成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的政策,也没有形成一个制度。康熙故去之后,人亡政息,他下面的一代一代的子孙们,那些皇帝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一个比一个不感兴趣,仅仅喜欢的是自鸣钟和大水法,作为欣赏和玩物而已,没有用来振兴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这是美中不足之处。

古今中外的大人物,都有其杰出的过人之处,也有其突出的历史贡献。康熙帝以其才华与天赋,智慧与胆识,勤政与谦虚,好学与著述,顽强与坚韧,宽容与简约,在人生旅途中,克服诸多困难,完成重大使命。他幼年登基,用智巩固皇权,以其年轻气盛解决了我们所不可想象的撤藩,随后一个一个的成功接踵而至。统一台湾,抗俄签约,北疆长城,进兵安藏,治理黄河,六下江南。他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协和名族关系,传承中国文化。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足可见其功绩并非一般,而与历史上所有的帝王相比,估计也只有唐太宗的功绩可以和他相提并论,足可以称得上是千年一帝!

参考文献:《康熙大帝》《康熙王朝》

康熙

中文名: 爱新觉罗·玄 烨 民族: 满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654年5月4日 逝世日期: 1722年12月20日 年号: 康熙 庙号: 圣祖 陵墓: 景陵 年号:康熙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 生辰: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景仁宫 属相:马 在位年数:61年 卒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 享年:69岁 死亡地:北京畅春园 庙号:圣祖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陵寝:景陵 继位人: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帝) 康熙皇帝中年像 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

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憩在当前。”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 康熙善射。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憩在当前。”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如为济南趵突泉题“激湍”、“源清流洁”,为珍珠泉题“清漪”、“润物”,为镇江金山龙禅寺题“江天一览”,为济南省城书院题“学宗洙泗”,为钱塘江龙王庙题“恬波利济”,为陆秀夫祠堂题“忠节不磨”,为米芾海狱庵题“宝晋遗踪”。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康熙善学。宣城梅觳成、泰州陈厚耀入值南书房,康熙教过他们算学。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个人品质 康熙8岁丧父,10岁又丧母。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又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政治特色 康熙处理军国大政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勤”,另一个是“慎”。 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实为君之大本,怠荒实亡国之病源”。清朝的皇帝,从天命汗到光绪帝(除同治帝外)都是勤政的。从康熙开始,皇帝每天都要御门听政,就是在皇宫乾清门前,由皇帝亲自主持御前朝廷会议。因为最初康熙听政主要在乾清门,所以称作御门听政。即使在康熙十八年发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门听政。康熙从亲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节、重大变故外,几乎是没有一天不听政的。

1康熙生平简介

1、康熙生平简介 1、康熙生平简介:清代的康熙皇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54年5月4日),是顺治皇帝福临的第三个儿子,当时其父只有17岁,其母佟妃才15岁。康熙老年画像玄烨一出生就由乳母抚养,虽然他的乳母有好几个,但是与他相处时间最长、感情最深的就是曹玺之妻孙氏,她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母。玄烨的奶奶就是顺治的母亲博尔济吉特氏,是皇太极的庄妃,顺治时的孝庄皇太后。玄烨的童年是在孝庄皇太后的严厉监督下度过的。玄烨在所有的兄弟姐妹中相貌长得最好,五官端正,两眼有神,俊俏英武,神采奕奕,叫人一看就喜欢。因此他从小就受到祖母的特别喜爱,给他讲其祖父是如何东征西战、艰苦创业的故事。对他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求的都十分严格,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除识字、写字外,还学习经史和当皇帝的礼仪。康熙十分好学,侍读官天不亮赶到宫里时,康熙已经早就起来,在书房点着灯进行早读了。有一次因为读书劳累过度,还咯了血。因此,他学习了四书五经和大量的历史文集,把四书背得滚瓜烂熟,还特别喜欢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如果不懂,他一定要弄通弄懂。为什么要这样呢?他说:“人多强不知为知之,这实在不是好事,孔

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朕身幼即如此,每见年纪大一些的人,必问以往经历之事而且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求教于别人。”他当了皇帝以后,还是孜孜不倦,除学习外,还铲除了鳌拜、平定了”三藩”、收复了台湾、亲征噶尔丹、反击了沙俄入侵,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康熙对长者十分尊重,特别是对他的祖母更是尊重有加,康熙登基后,尊其祖母为太皇太后。据《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录》记载,康熙十一年春正月,太皇太后(即博尔济吉特氏)因患风疾,要到赤城温泉坐汤治疗,他不仅叫大臣去整修道路和行宫,还亲奉太皇太后去温泉。在《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录》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况。元霄节过后,康熙到太皇太后官中问安,太皇太后说:“我因身抱微疾,故欲往赤城汤泉,汝若同往,恐误国事,可不必去。”康熙说:“太皇太后驾幸汤泉,臣若不随往侍奉,于心何安。至国家政事,已谕内阁著间一日驰奏一次,不致有误。”第二天,康熙亲自侍奉太皇太后去赤城温泉,从宫里出发,他一直“随辇步行”,走到“神武门乘马”。第四天过八达岭时,“上自山麓下马,扶太皇太后辇,太皇太后念上步行劳苦,谕乘马。上奏曰:‘此处道险,必扶御辇,于心始安’。”一直扶辇到平道才骑马。他怕怀来城东的浮桥不牢固,担心太皇太后的安全,就亲自骑马跑去检查浮桥,认为牢固后才“请太皇太后辇行”。出行的第七天,是二月初一(农历),“过长安岭,

康熙皇帝的丰功伟业

清十二帝疑案I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姓名:张滨 学号:A08111759 2012年11月15日

康熙皇帝的丰功伟业 【摘要】: 介绍康熙王朝的丰功伟绩,在康熙在位61年,对于中国的历史,对于世界的文明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二、统一台湾开设府县。 三、反击侵略,签订条约。 四、亲征朔漠,和善蒙古。 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六、移天缩地,兴修园林。 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八、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关键字】: 盛世明君天之骄子文治武功丰功伟绩千古一帝康熙 【正文】: 康熙,这个耳熟能详的字眼,几乎家喻户晓,最能引起大家注意的就是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并创下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而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也不多,比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接下来就是康乾盛世。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能出现几个盛世很不容易,这些帝王或雄才大略,或满腹经纶,或文治武功,他们都为国家人民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在位期间,使国力昌盛,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处于封建社会的没落时代,康熙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明君呢?而此时的西方国家也正处在一个改革时代,几经曲折,逐步走向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却一直沿着资本主义路线图运行。汉唐时代的强盛已不再,宋朝时代的富裕也已不再。从康熙身上我们又能发现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位帝王呢?他究竟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最后的封建王朝中力挽狂澜,创建出一个不亚于先前那几个盛世的时期,让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让世界人民都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泱泱大国的存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康熙大帝。清圣祖康熙,原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他是顺治帝第三子,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出身在帝王之家,这是他和普通百姓最大的区别。但他的出身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他身上有满洲、蒙古和汉人的三种血缘。他8岁登基,在位61年,功劳极大。他智擒鳌拜,平定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势力,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经济建设上,发展农业,积极治理国家,六下江南,体察明情,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风范。其功绩之伟大,足可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正可谓是千古一帝! 一、康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帝王 康熙八岁即位,十六岁即除掉了鳌拜。鳌拜何许人也,他可是满清第一勇士,想当年为

评价康熙、雍正、乾隆三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他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擒鳌拜,稳定了朝廷秩序。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平定三藩叛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但他也有过,认为康熙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改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是中国失去了迈向资本主义的最佳时期,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因此,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 清世宗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缜,是康熙帝的第四子,45岁登极,在位13年,雍正帝盛年登极,年富力强,学识广博,阅历丰富,刚毅果决,颇有作为。他最主要的就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谓快刀斩乱麻。整顿吏治,惩治贪污受贿,澄清官员队伍。摊丁入地,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改土归流,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后来还创造秘密立储制度,使皇位继承事故不再发生雍正是一位承上启下的皇帝,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使乾隆帝辉煌的一生罩上了阴影。当乾隆在自我陶醉的时候,也是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睡得最沉的时候。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在中国周边出没,正在想方设法打开中国的大门。而中国则被看似“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束缚住了前进的脚步,乾隆时代的清王朝,开始成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尽管大清王朝和乾隆盛世已经成为历史的背影,但乾隆在维持中国领土完整方面的作用和他在文治方面还是有非凡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乾隆皇帝都是一个天生强势的帝王,先辈给他留下的,不仅有辽阔的疆域和治世的积累,还有皇帝以天下为私产的思想基础。乾隆的成功,正在于他最完全充分地利用了强势的地位,与出色的个人能力相结合,将各方面的影响发挥到极大。只有在一个完全强势的帝王经营下,才会有中国2000年来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大一统”的巅峰。.

康熙帝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课程标准: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康熙简介:出生年月:1654年卒年:1722年 (1661—1722) 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俗称清圣祖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为明清之帝王时多只有一个年号,因而往往以年号代称帝王。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玄烨是个天份极高、坚韧顽强的少年,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16岁时,他以智慧和勇气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将皇权把握在自己手中。27岁平三藩。30将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35岁时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42岁时取得了平定了准噶尔的叛乱,维护了国家主权。 一、“少年天子” 1、少年皇帝与太皇太后 1661年顺治帝去世,其第三、年仅8岁的玄烨即位,年号康熙。康熙是在他祖母博尔吉特氏的照护和教养下长大的。他的祖母能谋善断,富有才识。 顺治帝生前没有确立太子,康熙是由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做主继承皇位的。康熙早期的重大军国决策,大都是经他祖母指点而制定的。

康熙帝勤政后要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和抵御外侮是其重大的。 2、剪除权臣鏊拜的威胁 原因:玄烨幼年即位,政务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鏊拜四位辅政大臣主持。四人之中,鏊拜虽居末位却大权独揽。索尼病故后,鏊拜更是 目空一切,俨然以首席辅政大臣自居。康熙亲政后,依然想独揽朝政 的鏊拜,严重地威胁了皇帝的权威 经过:康熙亲政以后,表面上对鏊拜优礼有加,先封他一等公,第二年又加官太师。康熙召集一批年轻的侍卫练习摔跤,为除掉鏊拜悄悄做准备。康熙八年,一举剪除鏊拜集团。 二、平定三藩 1、何谓三藩 三藩是指清朝开国时所封的三个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2、平定三藩之乱 经过:先派八旗精锐部队开赴荆州,挡住吴实业界北时,同时分东西两路集中兵力,组成战略预备队,随时保证前线用兵。 康熙又预先加强了南昌方面的防御力量,切断了吴三桂和福建叛军耿精忠的会合之路,从而形成各个击破之势。 康熙果断起用智勇过人的图海担任指挥,用八旗家奴组成一支临时部队,先后平定察哈尔、陕西的叛乱,稳定了西北局势。 清军在稳定了西北局势后,全力进兵福建,击败耿精忠,并以重兵迫使尚可喜归降,吴三桂陷于孤立状态。 结果: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病死,其孙继位,继续与清军作战。康熙二十年十一月,清军攻入昆明,最终平定了叛乱。 意义:平定三藩的战争打了整整八年,它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清王朝的中内集权制度也随之加强。 三、统一台湾 1、背景:

对康熙的评价

对历史人物康熙皇帝的评价 康熙一生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说来,共有八点: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盛世”辉煌康雍乾三朝治国方略及政策长期保持了连续性,互为继承,各有发展。康雍乾三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究竟发展到何种水平,可以从耕地、粮食产量、人口与人均产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财政保持增长的势头,其财力雄厚更显示其经济繁荣的程度。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中国疆域再次扩大,远迈汉唐,亦超越元代.清朝盛世时疆域辽阔,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盛世的文化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异彩纷呈.诸如《红楼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成为盛世时代的文化标志。著名的考据学派即乾嘉学派独树一帜,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诗歌艺术,格调、性灵等门派纷立,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学术百家争鸣,艺术争奇斗妍,构成了一幅盛世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观。 然而,从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后人在总结时大都将其归咎于嘉庆、道光两朝。可是,落后要有个过程,只从嘉庆、道光两朝很难找到滑坡的真正原因.通过对照近三四百年中外历史,我认为。从康熙时代的世界大背景看待当时的中国,中国之落伍康熙皇帝还是有一定责任的.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一、关于康熙所处的时代 康熙即位前夕,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紧要关头,都在经受战争与变革的动荡。这种形势对当时的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如果能够利用西人东渐便于接近与了解之机,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大胆进行社会变革,就会在东西方差距还不太大的情况下,率先在东方建成资本主义强国。否则,就难免成为第二个菲律宾或印度尼西亚。外部形势促使中国变革自强。而在国内,封建社会受到明末大混乱的冲击也已经摇摇欲坠,从而为变革铺平了道路。 首先,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期已经产生,到康熙初,:工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大商业资本集团纷纷出现,如盐商、粮商、布商、山西票号商、广东出口商,资本动辄数百万两;非农业人口的增加使城市经济更趋繁荣;在农村,由于顺、康时自耕农居主要地位,农村人身依附关系比起明代大为松弛,雇工的自由流动度加大,这就可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力。说明变革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 其次,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出身驿卒又带伤残的李自成竟成功地推翻了并不算昏庸的明思宗,则“正统"、“天命”、“尊卑”、“贤愚”论已难于解释. 再次,从当时的社会基础看,明清之际的混乱使人们逐渐转向西方寻求精神支柱。关于这一点,由信洋教者之多可见一斑.天主教徒从1610年的2500人激增到1650年的15万人。康熙号称英明好学、文武全才;是趁热打铁、取中西文化之长厉行变革,还是拨“乱"反“正”,使封建社会僵而复苏呢?从康熙帝的所做所为来看,他选择了后者。 二、关于康熙学习继承汉族封建文化的另一面 康熙帝为了解决满汉之间的文化冲突,采取许多措施,做了很多事情。弱化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就是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的一个措施。康熙朝有过两起文字狱,

康熙帝的功与过

康熙帝的功与过 大清帝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恢宏史诗,只是晚清时期,以慈禧为首的末代皇族,没有承启前人的雄浑乐章,一帮败家子,毁掉了大清的江山基业! 纵览大清十二帝,其中不乏雄才大略的康、雍、乾三帝,开创了大清盛世。十二皇帝,千秋功罪,史家自有评说。康熙皇帝,乃是最为了不得的一代帝王。真可谓“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清代康熙,雄才为略,无人可比”。 一、康熙的主要功绩 1、康熙大帝及时启用良将,果断的解决了明末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台湾问题。在台湾问题上,康熙大帝并没有知难而退,更没有故意拖延台湾问题的解决以要挟全国人民。正因为台湾统一到了祖国版图,台湾才得以不被西方殖民者侵占,才得以得到充分的开发,才得以享受二百多年的太平。这是任何形式的鸵鸟政策所不能得到的。 2、康熙大帝在雅克萨二战二捷,击退了沙俄的侵略。《中俄尼布楚条约》虽然还是让沙俄占了尼布楚等地,但总算收回了雅克萨等被占领土。这种方式虽然不能完全收复失土,但总比完全接受侵略者的领土要求,中国得不到任何利益的解决方式要好得多。 3、康熙大帝遵照顺治大帝的要求,实行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后来雍正大帝将其发展为“摊丁入亩”,有效的减轻了农民负担。这些政策实行之后,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虽然还受冻饿之苦,但再也不用担心象前明那样,因为欠税被官府野蛮催逼甚至催逼至死。 4、康熙大帝提出了“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息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警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防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的《圣谕十六条》,有效的提高了人民的道德水平。有清一代,各地方官一上任,就要召集各乡民宣讲《圣谕十六条》。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是认真的学习,绝非走走过场。 5、康熙大帝严厉的打击腐败,先后处决了索额图、明珠等大老虎。这二人都对国家立有很大的功劳,绝非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无过官僚可比。但再有功也不能搞特殊化,贪污腐败照样会成为本朝第一大罪人。认真实行打击贪污腐败的法律,处决腐化堕落的高级官员而不是按较小的罪名随便判判,这才是真反腐而不是假反腐。 当然,康熙大帝的这五点历史功绩,比起秦皇汉武、唐宗明祖等雄才大略的前朝皇帝还是有很大距离。但比起后世想学康熙大帝的历史功绩却只学得一两样还学不会,有些功绩明明可以完成却即得利益思想作祟而不去做的嘉庆、道光等软骨头皇帝要强不知道多少个数量级。 二、康熙的才略 历代帝王,屈指数来,其文采武略,无出其右。清史记载,康熙皇帝十分重视科学家。康熙年间,西洋的自然科学传入中国不久,一般读书人都看不起。康熙却笃爱之极,以至到了废寝忘食,痴迷如狂的地步。康熙于数学、天文、历法、物理、生物、外语、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无一不懂。 同时,他十分重视科学,尊崇科学人才。当他看到科学家梅文鼎著的《历学疑问》时,欣喜地说:“我留心历算多年,此事我能决其是非,将书留在这里,让我阅览后再发吧。”他仔细阅读,亲加批注,给予高度评价:“甚细心,且议论也公平,此人用力很深。”公元1705年,康熙在南巡途中,在船上亲自召见梅文鼎,一连晤谈三次。事后康熙对别人说,他自己虽然留心历象、算学方面的学问,但“此学如今通晓的极少,像梅文鼎这样精通的

清朝康熙帝的生平简介

清朝康熙帝的生平简介 康熙帝名为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是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三子,生母为佟佳氏。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康熙帝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康熙帝的生平简介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engzugosinhūwangd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烨即位时只有6岁(虚岁八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康熙8岁丧父(存疑),10岁丧母。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康熙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康熙对民情的了解,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

康熙对边疆管理的措施

康熙对边疆管理的措施 康熙皇帝在对边疆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旨在巩固统治和加强边疆防御。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措施: 首先,康熙在边疆地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行政系统。他设立了广州、直隶、陕西、云南等一系列边疆将领,并派驻负责辖区治理和军事防守。这些将领由康熙亲自选拔,以确保他们的忠诚和能力。康熙还设立了边疆巡抚,负责监督辖区内的各项事务。这些举措有效地将康熙的统治延伸到了边疆地区,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其次,康熙对边疆地区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勘察工作。他亲自领导了一系列的南巡和北巡,详细了解并记录了边疆的地理、资源和民情。他还派遣大批官员和学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调查和文化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地理和民族资料。这些调查结果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促进了对边疆民族的了解和沟通。 此外,康熙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策略,加强了边疆的防御能力。他修筑了长城,并增设了多个边防要塞,使边境地区的防御更加坚固。在蒙古和西北地区,康熙实行了屯田政策,将大批军民屯垦在边疆地区,加强了边防力量。此外,他还积极发展边疆地区的兵器制造和军事科技,提升了边防的技术水平。 康熙还实行了开发边疆经济的政策,以提高边疆地区的综合实力。他鼓励移民和商业活动,促进了人员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康熙还主动将内地的农业技术引入边疆,改善当地的农田水利和耕作方式,提高了边疆地区的农业产出。

在文化方面,康熙采取了文化融合和宣传政策,加强了对边疆民族的文化管理。他鼓励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推行“同治汉法”政策,将内地的文化和制度引入边疆,强化了统一文化的影响力。康熙还奖励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康熙对边疆管理的措施包括建立行政系统、进行调查勘察工作、加强军事防御、开发边疆经济、文化融合和宣传政策等。这些措施有效地巩固了康熙在边疆地区的统治,加强了边疆的防御能力。康熙在边疆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康熙对东北的管理措施

康熙对东北的管理措施 康熙对东北的管理措施 前言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巩固和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康熙对东北的管理措施包括开展军事行动、推 动农业发展、推行文化政策以及加强对边疆民族的统一等多个方面。本文将对这些措 施进行详细解读。 一. 军事行动 康熙对东北地区的管理首先表现在军事行动上。他派遣部队与著名抗清将领张献忠的 部队作战,最终成功平定东北的抗清势力。康熙自身亲征东北,展现出非凡的军事能 力和指挥才能,在多次战役中获得胜利,有效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地位。他还注重军营 的管理和军队的训练,建立了完善的军事制度和军纪,增强了清朝在东北地区的防御 能力。 二. 农业发展 康熙对东北的管理不仅局限于军事方面,他还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他推广并鼓励农 民在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康熙实行了减免税收、减轻农民负 担的政策,同时积极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种植业品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他还 积极开展水利工程,修建灌溉渠道和水库,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 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 文化政策 康熙对东北的管理还包括推行文化政策。他积极倡导汉文化与满洲文化的融合,推行“同文同种”政策,加强了满汉文化交流。康熙还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建立了 许多图书馆和学校,提供教育资源,为东北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此外,他还采取 了举办科举考试的措施,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智力支持。 四. 边疆民族统一 康熙对东北的管理措施还包括加强对边疆民族的统一。他实行了宽容的民族政策,尊 重各族民众的宗教和文化习俗,维护各族间的和谐关系。他采取了娶亲联姻的方法, 通过与边疆少数民族的通婚,加强了满汉之间的血缘关系,促进了族群间的融合和统

康熙皇帝的生平事迹

康熙皇帝的生平事迹 康熙帝为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庙号“圣祖”,史称清圣祖或康熙帝。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康熙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康熙的人物生平 1.智擒鳌拜 康熙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康熙皇帝,为辅政大臣。鳌拜早年就曾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他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飞扬跋扈。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起了争执。康熙内心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寻找机会。 从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习摔跤。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并不在意。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地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将鳌拜团团围住。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双拳难敌四手,被这些少年打翻在地。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念及鳌拜的功劳从宽发落,改为将其终身监禁。 2.平定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

雍正皇帝和康熙谁比较厉害

雍正皇帝和康熙谁比较厉害 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的儿子,也是清朝第五位皇帝。那么康熙和雍正之间谁比较厉害?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康熙雍正之间的对比,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熙雍正之间的对比 从康熙遗诏便可得知,在康熙五十六年时,已经将传位遗诏写好,即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有人说,当初康熙遗诏写的是“传位十四”,最后被胤禛改成“传位于四”。这一说法显然不成立,古人写字用的都是繁体字,如果胤禛改了字,大臣们一眼便知其中真伪。所以,从中可知雍正成为继承人是康熙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而关于雍正刺杀康熙篡位等说法,应该是雍正的政敌臆想出来的,百姓们因捕风捉影,这一事情便演化的越来越玄乎,甚至衍生了多个版本。 从历史资料中,便可得知康熙对雍正的态度。康熙晚年时期,因过于仁慈,致使官场上出现了腐败现象,康熙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弊端,为了稳固大清江山,他必须选拔一位严厉公正的继承人,于是康熙皇帝便把目光锁定在了四阿哥身上。相比于其他儿子来说,康熙深知胤禛的秉性,胤禛不喜形于色,为人处世沉稳、有魄力,并且友爱兄弟。所以,雍正皇帝是名正言顺地继承者。从史实来看,康熙雍正都是贤明的君主,俩人共同开启了“康乾盛世”,使清朝各方面在康熙、雍正乃至乾隆年间达到了鼎盛。 雍正排行第几阿哥 这个既出过家,又表面与世无争的四阿哥,实则是一个韬光养晦的主。四阿哥出家了,康熙的哪个儿子能做出这种假像?他避开了所有的目光,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且离皇帝更进了一步。 他表面清心寡欲,实际是在等待一个好的时机。我们不得不说四阿哥是一个谋略家,他的城府之深,就连康熙经验老道的政治家都没有察觉。四阿哥等待所有竞争皇位的阿哥一个个都失去夺位能力之后,他才渐渐地露出锋芒。 我们只能说他藏的很深,他的作品大都是在抒写山水画,表达自

《康熙王朝》观后感

《康熙王朝》观后感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1 康熙,有人说他是一代明君,有人说他是千古帝王,他似乎成为了伟大领袖的象征,但人们都忽略了,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康熙自8岁登基为皇,小小年纪便设计除去了当时张扬跋扈的鳌拜,他胜在自制,强在自省。 他虽无实权,却也是一国之主;想那鳌拜,只是四大辅臣之一,仗着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便为非作歹,这便是被权势冲昏了头脑。康熙在被孝庄点醒后,一直勤奋好学,若他也似鳌拜那般,在少儿时代贪欲享乐,恐怕江山就要易主了。若他不能自制,不懂自省,就算有孝庄在一旁时时引导他又如何? 但当三番同时起兵造反时,他被吓倒了,开始颓废,堕落,甚至要放弃皇位,也许有人认为他太懦弱了,但有哪个人不是从大风大浪中吸取经验来提升自己呢? 康熙可以说不是一个好的父亲,没有哪个皇帝做到了好皇帝的同时,也做到了好父亲,他们身为帝王,要承担的责任太多了,也太大了。 就好比蓝齐儿,当时准葛尔汗——葛尔丹来大清和亲,选中了蓝齐儿,而蓝齐儿是康熙的掌上明珠,他舍得吗?不。但那时大清的实力还不足以于准葛尔对抗,他在等,等一个时机。康熙最终还是把蓝齐儿嫁给了葛尔丹。蓝齐儿在走前,把那只玉兔狠狠地摔在了地下,转身离去,只剩下屋内的康熙把碎片一块一块的捡起来再粘好。 他是一国之君,无价之宝数不胜数,他又何必在乎那个玉兔?他在乎的,不过是与蓝齐儿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罢了。

终于,他等到了那个时机,“葛尔丹不除,必成大患”,他带着这个信念,踏上了亲征准葛尔的道路。在随政大臣一次又一次的传来捷报时,他只是点点头,继续埋首读书。眼看他从少年时的年少气盛,蜕变到处事不惊,我开始敬佩他了,但也只是敬佩作为皇帝的他罢了。 他去迎接蓝旗儿回京时,蓝齐儿却疏离的叫他“大清皇帝”,他的亲外孙捶打着他,说要为父汗报仇,难道他不心痛吗?但他只能这么做,因为他不仅是蓝齐儿的父亲,还是大清的王,臣民们的天下。 临走时,他留下了龙辇和玉兔,因为他知道,他的女儿——蓝齐儿不会再恨他了,她会理解他的。 我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父亲是蓝齐儿的幸福,还是蓝齐儿的不幸,但不可否认,蓝齐儿比起来康熙的大多数子女幸福得多。 也许,想成就一些事,就要放弃一些事作为代价。 《康熙王朝》观后感篇2 很老的片了,不过我最近才看。二月河先生的小说没看过,很多人说《康熙王朝》有很多与历史不符的地方。我想,对于一部以小说为蓝本的电视剧,追究其历史根据的做法本来就是挺可笑的。更何况,这部电视剧让我流下了久违的泪水,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男人,一个拥有家庭和国家的男人的艰辛和痛苦。毫无疑问《康熙王朝》是成功的。 自小,有个可爱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当皇帝,可真的当了皇帝,肩头的重担你能担得起吗?担起来了,又能像先古明君那样担得千古流芳吗?某种意义上,皇权的争夺也是实力的考验。能够夺得皇位者,他本身就是实力超群之辈。 然而,爱新觉罗玄烨,大清国康熙皇帝他不是。作为青史留名的千古一帝,玄烨并非实力超群,而是被硬生生地命运扯上了皇位。可怜八岁玩龄童,天降万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 关于康熙的历史故事(1)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但当时康熙爷的皇位可不是那么好坐的。顺治皇帝给康熙选了四位顾命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都是经过了战争考验的重臣,然而,康熙初登大宝,鳌拜就开始横起来,结党营私、圈地乱国,由于鳌拜是大清有名的猛将,手握兵权,康熙暂时还无法与之抗衡,要想做一个真正的皇帝,就必须亲政,而要亲政,就必须铲除鳌拜,而要铲除鳌拜,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政治资源,并且要大于鳌拜的影响力。 于是,康熙及孝庄太皇太后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索尼,索尼三朝老臣,是开国元勋,对顺治皇帝也有拥立之功,他办事干练,政治斗争经验丰富,而且还是四大顾命大臣之首,只有得到索尼的支持,才能铲除鳌拜,巩固康熙的帝位,于是康熙决定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拉拢索尼,康熙四年,二人举行了隆重的成婚仪式。果然,联姻之后,索尼立即出山,在索尼的帮助下,康熙终于亲政,并一举铲除鳌拜集团,在康熙皇帝政治经验和实力都还十分弱小的时候,赫舍里及其索氏家族的政治影响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后来,赫舍里皇后为康熙生下儿子胤礽后难产而死。康熙爷深感愧疚便立胤礽为太子,这便就是九子夺嫡中的太子。 再说说九子夺嫡,九子夺嫡的`起因不仅仅是表面上康熙的几个儿子之争,更是背后权力集团之争,当时朝堂上除了索氏家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大臣——明珠。这两个权臣的党争更是给九子夺嫡加了一把火,索尔图是索尼之子,自然站在自己家族的立场拥护二阿哥胤礽,只不过,明珠的背后,拥立的不是太子胤礽,而是皇长子胤禔。九子夺嫡的惨烈不是一般的,导致康熙后期政治导向直接转为内政,党争甚重,消耗国体。

关于康熙修道的民间故事

关于康熙修道的民间故事 清朝的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才9岁,因为岁数小,辅政大臣鳌拜就把持了朝政。这鳌拜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在朝堂之上就敢公然顶撞康熙,一切事情都由他说了算,康熙简直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那么他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康熙修道 清朝的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才9岁,因为岁数小,辅政大臣鳌拜就把持了朝政。这鳌拜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在朝堂之上就敢公然顶撞康熙,一切事情都由他说了算,康熙简直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康熙虽然岁数小,可也知道自己这个皇上当得有点窝囊。他总想自己说了算,正经八百地过一把皇上瘾。可鳌拜武功高强,又有一大帮铁杆“粉丝”,康熙斗不过他。怎么办呢?康熙一琢磨,有了,我要是找地方练一身本领,不就能制伏鳌拜了吗?制伏了鳌拜,我不就能过皇上瘾了吗?康熙拿定了主意,就派人四处打探,哪里有培训武功或其他功夫的速成班,如果有,就先给报个名,不日他亲自前往。 康熙八年,有人报告说,普陀山中有一个道术无边的老道。道号灵空真人,有一身降妖除魔的本事,当地人称他为“活神仙”。康熙一听,高兴了,心说,我要是能跟灵空真人学到降妖除魔的本事,制伏鳌拜就应该不在话下了。于是,康熙换了一身便服,带上几个贴身侍卫,就坐上马车直奔普陀山而来。 康熙一行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一日来到了普陀山。事先,他们已经打听过了,灵空真人住在虚空观,于是,一行人就徒步往山上走。走到半山腰,康熙向下一看,见山谷之中有一池湖水,湖边有一个老道正手拿拂尘席地而坐,面前支着一口小锅,正用扇子扇火。康熙觉得奇怪,这老道干什么呢?在这儿吃涮锅子呢?这挺好玩的,据说活煮鲜鱼味道不错,瞧瞧去。 康熙等人来到老道身后,就见老道单掌合十,闭着眼睛嘴念穷嚼:“唔哩叭哩稀里哗啦——哈!”一边念,一边用力扇锅底下的柴火。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