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下采煤技术现状

三下采煤技术现状

三下采煤技术现状
三下采煤技术现状

“三下一上”采煤理论技术

1.“三下一上”采煤技术现状

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承压水体上开采,简称“三下一上”开采。

据目前不完全统计,我国国有骨干大中型矿井“三下”压煤量达到140亿吨以上,其中建筑物下压煤占整个“三下”压煤量的60%以上,水体下(包括承压废岩水上)压煤占28%左右,铁路下压煤占12%左右,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仅从“三下”采出的煤炭约有10亿吨,只占整个“三个”压煤量的7%左右。

随着一些大中型煤矿开采时间的增长及其地表乡镇企业和农村住宅的建设和扩展,目前,已有很大一部分矿井已无较为正规完整的采区可供开采,造成很多矿井有储量而无法大规模开采的局面。而有些矿井强行开采(不管对地表的影响),有些矿井因采掘接替协调顺序不对进行开采,引起对地表设施的大量或不该有的损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紧张的工农关系,严重影响了煤矿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

从目前调查的结果得出,几乎所有的井下开采的煤炭大中型企业,都面临着大量的“三下”压煤问题,这些“三下”压煤量占目前矿井储量的10~15%,个别的甚至更多。因此,如何逐步开采“三下”压煤,或如何规划矿井的采掘接替顺序,把对地表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或者如何搭配开采“三下”压煤,有计划地控制逐年的采动损害赔偿;或者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要素采用一些特殊的开采方法,在不影响地表建(构)筑物的前提下部分开采出一些“三下”压煤量。这些都是目前煤炭企业已经面临而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1.1 建筑物下采煤

建筑物下开采是指那些不适合搬迁的城镇、工厂、居民区、村庄等所压矿层的开采,其中包括井筒矿柱的回收。做到即采出资源,又要保护地面建筑物。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在井下开采时采取一些不同于普通的开采方法,以减少地面移动与变形,另外对地面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采取加固与维修的方法,使其所受的采动影响和破坏程度在其本身允许的范围之内。这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诸多成

功的经验。

波兰,从1950年起开始进行建筑物下采煤试验,到1980年,已从各种煤柱中采出近7000万t左右,占产量的40%一42%。

前苏联目前在建筑物下采煤的产量每年达5000万t以上,取得了丰富经验、编制了30多个煤矿和金属矿保护建筑物免受采矿有害影响的保护规程及指南。

英国在建筑物下开采只对井筒和绞车房留保安煤柱,其它一律不留保安煤柱进行开采。

德国对城市和建筑物下采煤研究最早,从1902年就开始用水沙充填法回采重要建筑物下的保安煤柱。例如埃森采了九个煤层总厚达10.2m。

法国和保加利亚分别用水沙充填和风力充填在建筑物下进行开采。

日本用房柱式进行建筑物下及大型公路桥厂的开采。

我国建筑物压煤的问题比较普通。如山东的肥城、河北的唐山、河南的密县、安徽的随溪、东北的本溪、徐州的贾汪,湖南的韶山等都压着大量的煤炭资源c目前全田已有近百个矿井,数百个工作面进行了建筑物下的开采。鹤壁、本溪、抚顺、枣庄、东庞、冷水江、利民、里兰、东罗、红茂等局矿部在各种建筑物下进行了成功的开采。如抚顺胜利矿用充填条带法在石油一厂下开采厂厚达16.6m的煤层,东北欧河矿用陷落条带法在城镇下开采,资江在一俱乐部下开采、利民矿在村庄下、里兰在合山市下开采等。

1.2 铁路下采煤

铁路下开采系指铁路干线与支线下所压煤层的开采,矿区专用线下开采已不存在问题,故不包括在内。过去对铁路的保护也是采用留设矿柱的方法,目前对铁路矿柱的开采已取得了足够的经验。如波兰在卡托维茨通往沃波雷省的干线和具托姆车站下进行了开采、采厚达20m,车站普遍下沉了3m,最多达3.7m;前苏联的顿巴斯煤团内就有5条铁路,压煤达368亿t,从l 961—1964年间已采铁路煤柱1320万t;德国的鲁尔煤田有一半以上的铁路线受开采影响,鲁尔煤田在铁路下开采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印度苏丹迪矿用水砂充填方法于1971一l 975午12月首次升采ADR—AGOMOH铁路干线煤柱,煤厚为7.5m;日本于1966—1967年在北海道地区清水泽煤矿的铁路干线和铁路桥下采煤,煤厚2.4m、采后地表最大下沉速度达8mm/月.用限速方法获得成功。

我国矿区专用线下开采,在技术上已完全过关,所以铁路下开采不包括专

用线下开采;支线下开采效果良好,如焦李、三万、薛枣、娄邓等;干线下开采的不多。在鸡西麻山、滴道两矿的林口——密山干线下开采获得成功、本溪局在沈阳——丹东的干线下试采。还有枣庄局在邹坞车站下,阜新局在露天剥离站下。开滦及平顶山、涟邵在铁路桥下,南桐局在二万线的板塘隧道下开采都取得成功。

1.3 水体下采煤

水体下开采包括地面水体下和地下水体下的开采。地面水体包括江河湖海、水库池塘、沼泽洪区、灌区水田、山沟小溪以及地表沉降区积水等。地下水体包括表土层的砂层水、顶板灰岩中的岩溶水、砂岩含水层及老窟水等。

水体下开采的实质是如何确定防水和防砂矿柱的高度,此上限到地面的垂高,就是安全开采深度。

水体下开采主要是防止覆水和泥砂溃人井下,有时还要保护地面水体,如水库、堤坝等。水体下开采通常用疏干、排放、隔离等措施,使资源尽量采出,还要减少排水费用。

前苏联已在一些较大河流下来出了干百万吨的煤炭;日本、英国、加拿大和智利等国家海下开采经验丰富。

我国在淮河下、微山湖下、资江河漫滩下来煤也取得了不少的经验。

1.4 承压水体上采煤

承压水体上开采指可采矿层以下的承压水体上的矿层开采,即受基盘岩溶水威胁矿层的安全开采。

我国华北太行山以东石炭二迭系地层的基盘,就是含有丰富岩溶水的奥陶系石灰岩。如山东的淄博、肥城、河北的井烃、湖南的恩口、斗笠山、广西合山等矿都存在受基盘岩溶水威胁的煤层开发问题。底板突水是承压水体上矿层升采的主要威胁。如何解决底板突水与井下开采的安全问题是承压水体上开采的主要任务。我国在井陉、峰峰、王凤等局矿成功地进行了承压水体上的开采;匈牙利受底板承压水的威胁也很严重.因此积累的经验较多。

2.“三下一上”采煤的特点

2.1 与一般开采方法的区别

2.1.1.具有特殊的技术要求

“三下一上”开采即要采出资源,又要保护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如水坝、

铁路等),同时还要防止上覆水体和下伏水体溃入,保证生产安全,出而在技术上有特殊的要求。

2.1.2 研究岩层范围大

即研究上覆岩层受采动影响后的移动变形特性,又要研究下伏岩层的移动变形规律。上覆岩层可以直达地表,下伏岩层在采动后所波及的范围即可达80m 以远的距离。

2.2 综合性边缘学科

矿床“三下一上”开采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发展很快,它综合了水文地质、构造地质、矿山测量、矿山压力、岩体力学、土木建筑、开采方法以及岩体探测技术等学科的内容,形成自身的一套理论体系。

2.3 “三下一上”采煤理论技术的研究过程

上世纪30年代,在一些采矿业较先进的国家已把岩层与地表移动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工作。从本世纪50年代起,岩层与地表移动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如前西德的勃劳聂尔、克拉茨、聂姆茨克、克因赫尔斯特,前苏联的阿维尔申、卡札柯夫斯基、阿基莫夫、柯尔宾阔夫、波兰的布得雷克、克诺特、李特维尼申、柯赫曼斯基、沙乌斯托维奇、科瓦尔契克、什佩特科夫斯基、胡戴克、杨·齐赫等学者经过各自的研究,先后建立了一系列描述岩层与地表移动的理论模型和公式,并提出了一系列计算岩层与地表移动的方法。有了岩层与地表移动预计方法,就可以预计一定条件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的移动变形值,因而就可能估计出房屋、铁路、水体等由于地下开采而受损害的程度。为此,人们可以事先采取防护措施,避免灾难性的破坏。

我国岩层移动研究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淮南和开滦矿区在50年代初期建立了地表移动观测站,开始了我国岩层移动科学研究的观测。50年代后期,我国各主要矿区,开滦、抚顺、阜新、峰峰、淮南、大同、鹤岗、新汶、阳泉、本溪等先后制定了开展地表移动观测的规划,并建立了一批观测站。经过多年的现场观测和理论研究,完善和发展了岩移理论和计算方法,提出了适合我国岩层与地表移动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著名学者刘天泉、刘宝琛、廖国华、周国铨等,对我国的岩层与地表移动理论研究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岩层与地表移动最初的研究工作是从现场实地观测开始的。通过大量的现

场仪器观测,寻求岩层与地表移动各主要参数与地质采矿因素的关系,从而可以建立各种类型的地表移动盆地剖面数学表达式,根据这些数学表达式,创立多种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野外仪器观测手段发展也较快。目前激光技术应用于野外测量,提高了精度和工效,提高了反映地表变形的真实性。自动记录仪器的出现,使测量地表移动的全过程和预报工作成为可能。现场观测为认识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许多科学结论都是在分析大量现场实测资料基础上得出来的。

在认识和探索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时,往往需要多次反复试验单个因素的影响,这在现场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于是,室内实验被提到日程上来。1937—1939年前苏联巴塔诺夫、库兹聂佐夫进行了相似材料模型试验,为发展相似模拟试验方法打下了基础。利用这一研究方法可以从定性方向得到与实际符合的结果。目前,、俄罗斯、波兰、德国、中国、英国、印度等国都在应用相似模型试验方法来研究岩层与地表移动的问题。

采用现场实地观测研究岩移问题,是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真实可靠,但研究周期长,研究费用高。实验室研究周期短,但该方法仅对研究宏观的和定性的岩移问题或单因素对岩移的影响较为可靠。由此,岩层与地表移动的理论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理论研究的优点是速度快,比较严密,可以定量。理论研究基本上是从两个途径——连续介质力学和随机介质理论开展的。

前苏联的阿维尔申、波兰的沙乌斯托维奇、胡戴克、印度的库玛尔等人把上覆岩层看作连续介质,应用弹塑性理论认为下沉盆地剖面类似于梁或板的弯曲。这种理论能够解释岩层移动的力学现象,但由于受采动岩体的力学参数难以精确确定,故向定量的实用阶段发展仍然缓慢。近年来,随着有限元边界元等数值计算方法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使弹塑性理论用于计算岩层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步进入定量的实用阶段。

随机介质理论是波兰的李特维尼申教授1956年提出的。他把岩石移动过程看作是一个随机过程,并用概率理论证明岩石下沉场可用随机过程的柯尔莫哥洛夫方程式表示。该理论能够解释岩层与地表移动的一些现象和规律,所以

很快地应用于生产实践。我国的刘宝琛、廖国华等学者对该理论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完善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并提高了它的实用性。

由于矿山岩体结构十分复杂,矿体产状变化也较大,所以目前还没有一种完整的理论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各国岩移研究工作者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在岩层与地表移动研究过程中,将现场实测、实验室实验、理论研究三者相结合,使得岩层与地表移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于生产实践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随着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研究的深入,岩层与地表移动预计方法不断完善,在矿山生产实践中岩层与地表移动理论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大。昔日用留设保护矿柱的方法保护地面建筑物的情况已大有改观,并代之以采用开采防护措施和建筑结构措施来开采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所压的矿体。波兰采用井上下综合保护的措施已大面积地在城镇下、水体下、铁路站线下等进行了成功地开采。目前波兰全国煤炭产量的42%是从“三下”开采出来的。

我国幅员辽阔,煤炭埋藏量丰富。但人口较多,村庄较为密集,“三下”压煤量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生产矿井“三下”压煤量总计达140亿t以上。我国“三下”采煤开始较晚,起始于50年代后期。但其发展迅速。经过我国岩移研究工作者和广大的现场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各主要矿区,如开滦、抚顺、阜新、峰峰、大同、鹤岗、新汶、阳泉、本溪、焦作、鹤壁、平顶山、郑州、刑台、新峰、安阳、梨园等一百多个煤矿都进行了大量的“三下一上”采煤(一上为承压水上)工作,每年“三下一上”采煤量在3000万t 左右。通过“三下一上”采煤的科学试验与生产实践不仅解放了大量“三下一上”压煤,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三下一上”采煤的理论和技术。

岩层与地表移动的科学研究工作正处于向纵深发展的阶段,即从研究水平和缓倾斜煤层的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发展到研究倾斜和急倾斜煤层;从研究主剖面的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到研究下沉盆地全面积的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从研究无地质构造破坏、简单地质采煤条件,到研究有地质构造破坏、复杂地质采煤条件的移动和变形规律;从研究最终稳定的静态移动和变形,到研究开采过程中的动态和变形的分布规律等。上述问题,有的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有的尚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在研究上述诸多方面技术的问题时,现场实地观测研究仍是首选的必要的研究手段。可以期望,随着现场观测技术的提高,

“三下一上”采煤和建筑物、井巷保护技术的发展,岩层与地表移动的理论水平和计算的准确性,必将获得更大的提高。

3.地表移动变形的基本规律

3.1 岩层移动形式和分带

有用矿物采出以后,采空区周围岩体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而发生移动,这类运动极其复杂,视具体条件水同而不同,具有显著的个性与随机性。一般来说,矿山岩体作为一种地质体,固体介质,变形初期多呈弹性,其后为非弹性,有些最终导致破坏。岩体的弹性变形,在开挖后立即完成,其值甚微。在矿体大量开挖后所出现的大范围和大规模的围岩运动,主要是由岩层的非弹性变形引起的,这类大规模运动的发展过程遵循一定的模式。

矿体采出后,采空区顶底板和两帮形成了自由的空间,围岩中应力应变重新分布,产生应力集中,瞬间以弹性变形形式完成。当开采空间跨度足够大,即使是完整坚硬的顶板,也会因强度超过极限而垮塌、冒落、侧帮压垮、片帮。实际上,由于大多数岩体都含有各类地质弱面,如断裂、破碎带、层理、节理、片理等,将岩体切割成为一系列弱联接的嵌合体或各式各样组合体,这种岩体在围岩应力与自重共同作用下,当矿体采空,在紧靠采空区的块体被暴露以后,临空块体就发生移动,满足失稳的力学和几何条件的块体先行垮落,并将这种过程传递给相邻后方块体,随之垮落相继发生,顶板岩块的移动逐渐发展,破裂区逐渐扩大。当然,垮落和相对滑移都是以有自由空间为条件的。当垮落岩块碎胀,沿弱面滑移一定程度剪胀,当碎胀与剪胀体积之和等于采出空间时,垮落也发展到相应高度并终止。垮落停止后,因矿体采空而转移到采场周围的覆岩重力通过压密垮落岩体而恢复平衡。在此过程中,裂缝将继续发展,并随密压过程止息而逐渐停止下来。因此,对层状或似层状矿体,缓倾条件下的上覆岩层因下方采动而产生运动从性质上可分为三个带:

(1)垮落带

在采空区不充填或只有干式部分充填情况下,顶板岩石一般都将发生垮落。垮落带高度,对水平煤层通常为采厚的2~4倍。垮落带高度主要决定于顶板岩体碎胀性、采矿方法与矿层厚度。碎胀系数越小,垮落带高度越大;水砂充填时,垮落带高度可以受到控制;矿层越薄,垮落带高度越小,如薄煤层垮

落带高度通常在1.7倍煤层采厚以下。

(2)碎裂带

位于碎裂带之上。它主要由岩层离层和相对滑移而生成的,其厚度大体与垮落带相当,垮落带与破裂带并无明显分界线,其共同特征在于岩石运动的不连续性。破裂带高度通常多用钻孔观测站来测定。垮落带、裂隙带高度及发育情况,在水体下开采时尤为重要。

(3)弯曲带

从裂隙带往上直到地表,将发生大范围移动和变形,但仍保持岩体原始结构而不破坏,其移动与变形连续、平稳而有规律。这种在自重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变形区称为弯曲带。当开采深度较大时,弯曲带高度大大地超过垮落带和破裂带高度之和。此时,破裂带不达到地表,地表变形相对比较缓和。虽然地表也会因变形超限而产生地表裂缝,然而它们一般不直通地下采空区,在地下一定深度处。这与垮落带、破裂带直通地表有本质区别。

上述三种岩石移动形式和分带是在开采水平或缓倾斜矿层且当开采深度较大时岩石移动和分带的基本模式。开采倾斜和急倾斜面煤层、矿层时,除上述基本移动模式外,还有:

(4)岩石沿层理面方向滑移

在岩体倾斜成层条件下,自重方向不与岩层层面垂直,因此,在自重作用下,岩体除发生垂直于层面方向的弯曲外,还产生沿层理方向的顺层滑移。

岩层倾角越大,顺层滑移也越显著。其结果使采空区上山部分岩石受拉,

下山部分受压。在岩石塑性较大情况下,导致上山方向岩层受拉变薄,下山方向岩层变厚。此类现象在研究相邻煤层群、相邻矿层开采时很有意义。

(5)垮落岩石下滑

煤层采出后,采空区和垮落带为大小岩块所充满。如果矿层倾角较大,继续下采形成新采空区时,上部老采空区的垮落岩石就可能下滑充填新的采空区。垮落带岩石下滑之后,其上部破裂带岩石失去支撑而垮落,造成垮落带和破裂带向上发展。如果岩层倾角很大,上山开采边界距地表又很近,垮落带就可能向上发展直达地表,上山边界所留护顶矿柱会破碎下滑造成地表塌陷。

(6)底板岩石隆起

当底板岩石软弱且倾角较大时,在矿体煤层采出后,底板岩石将向空区隆起。某些遇水膨胀的岩石,在水作用下隆起更为严重,甚至底板会破坏。底板岩石移动有时能波及地表,在煤层露头以外形成微小的地表下沉。这类地表下沉一般不大,对地表建筑物的危害有限。

3.2地表塌陷、破裂与连续变形

由于具体条件的差别,开采引起的地表运动主要有塌陷、破裂及连续变形三种形式。

(1)地表塌陷

浅部开采时,由于表层岩石强烈风化,再加上地下水的影响,采空区上方的浅薄盖层极难长期稳定,垮落带或破裂带直通地表,使地表产生陷破坏。

在采深较大时,垮落带与破裂带累计高度通常不超过煤层采厚的8倍。但浅部开采使地表塌陷的采深将大于一般条件下垮落带与破裂带高度之和。在波兰煤田,当上覆岩石大部分为页岩时,采深小于50m,地表出现陷坑;如果上覆岩石大部分为砂岩,出现塌陷坑采深可达100m。前苏联常采用采深H与采厚m之比H/m作为说明地表行为的一般性指标,据统计,用落顶法开采,H/m 小于20时,地表常发生剧烈变形。

浅部开采的地表塌陷与井下冒顶密切相关,不仅采煤,而且大型地下空洞,硐室、工程交叉口、隧道、地下厂房等处的冒顶,也会通达地表造成坍陷。这们往往突然发生,在几分钟内就在地表形成巨大陷坑,摧毁地面建筑物。

应该特别注意老塘塌陷,老塘塌陷造成损害的教训屡见不鲜。波兰维利奇卡岩盐矿地表,1960年11月22日,在不到5min时间内突然塌陷。影响所及区的房屋受到严重破坏。事后调查表明,该处地表下70m处,大约140年前曾采出一个高22 m、平面尺寸为36×29平方米的矿块,1966年,水口山铅锌矿因疏水导致岩溶区地表大面积坍陷。抚顺矿务局搭连坑,日伪时期曾开采露头附近煤层,留下不大的护顶柱。后来,煤柱突然垮落,在地表形成很大的陷坑,使陷坑内的房屋遭到破坏。类似情况在许多煤田都发生过。一般来说,老塘坍陷是因为支撑空区的顶板逐渐破坏,残煤或煤柱被压碎,地下煤自燃等原因造成的,其预测及预防较为困难,因此利用老采空区地表进行建筑,尤其是对采深不大的老采区必须特别注意,需进行可行性研究,研究深部开采、地表建筑扰动对老塘活化的影响,以免造成新的地表塌陷。

水口山铅锌矿在采深约500m地下,曾用巷道及钻孔对矿床进行疏干,1966年5月开始,4个月内排水340万吨左右,7月开始矿区连续发生小型地震。方圆70余平方公里内民房普遍受影响,烈度为5度,矿体上盘几公里范围内地表先后出现近百个大小不等的陷坑。它们大多突然形成,这种坍陷是由于排水使上覆地层部分或全部失去水的浮托作用而造成的,后来停止了排水,异常现象也就平息下来。广东凡口铅锌矿也曾遇到过类似排水坍陷问题,同样与石灰岩溶洞有关。

(2)地表破裂

在表破裂是地表变形常见的一种形式。除了极浅开采以外,地表裂缝一般是不直通采区,这们往往在表土中发育,往下缝宽变小而消失,这种裂缝通常是地表表层变形集中、拉伸变形超限的结果,也可能与断层破碎带有关。大量现场实测资料证实,地表破裂与该处拉伸变形值、地表岩怕及地貌相关联,本溪采屯煤矿五采区地表,开裂时地表拉伸变形变动在(5.7~7.0)mm/m,前苏联顿巴斯煤田(6~8)mm/m,德国资料为 (5.4~12.2)mm/m。

采深越小,采厚越大,则采区周围煤体上方地表所承受的拉伸变形越大。规则的采区形状,使拉伸变形等值线围绕采区规则化分布,因此,采煤地表裂缝通常平行于开采边界,往往有1~4条主缝,互成平行,往地下向着采空区延深,随着开采工作面推进,裂缝也逐渐向前发展,当岩层节理十分发育时,裂

缝带常平行于某一组或与开采界线交角为最小的一组节理方向。

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地表破裂情况逐渐减少。但在个别的地方地表还不时可见到裂缝,个别情况下还会出现大型有规律断裂。这往往在特定地质与开采条件下出现。

断层破碎带是集中地表变形、造成地表破裂的部位。如果有贯穿整个煤系地层的断层或构造破碎带,而采煤工作又是集中于断层的一侧进行的,则采煤引起的岩石移动可能以断层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即大规模移动将以断层为边界集中于开采的一侧,另一侧。相对稳定。于是在断层的露头部位造成大量差异,在地表上形成对建筑物威胁性很大的地坎。构造破坏越严重,断层规模越大,断层两侧岩体整体性越好,则形成地坎可能性越大,地坎的落差不仅取决于断层本身的断距,还决定于采煤厚度和断层两侧矿体开采引起的地表下沉速度

。由此可见,断层有集中地表差。最大落差不会超过该处地表最大下沉值W

max

变形的效应,而跨于地坎上的建筑物会遭到严重破坏,在断层露头两侧的建筑物所受的开采损害常常并不严重。

采深较大时,地表破裂比较少见,但特厚倾斜煤层和急倾斜煤层的开采较为特殊,抚顺煤田就是这种情况。以该区老虎台煤矿39采区的开采影响为例,该采区在上边界采深356m,下边界深410m,煤厚46m,倾角度48°,采区走向长305m ,V形工作面开采,水砂(油页岩废碴)充填法开采。采出一半左右的煤层厚度以后,在下山方向最大倾斜点附近,地表发生裂缝。当时测得此处的地表平均拉伸变形为6.05mm/m 。在以后的开采过程中,裂缝发展为一条宽4~5m、深1.2m的壕沟,沟的走向平行于开采下边界,延伸600m左右。尽管沟的规模很大,但裂缝宽度随深度逐渐减小而消失,并不与井下开采相联系。虽然地表破坏剧烈,但它们是由于煤层过厚造成地表表层变形过大所引起的,不属于顶板坍穿地表的情况。由于下山一侧地表受着拉伸和相对上凸弯曲联合作用,因此裂缝不断加宽加大,直到开采结束第九个月才逐渐稳定下来,老虎台煤矿东西两侧的龙凤煤矿和胜利煤矿情况也类似。跨于裂缝上的房屋遭到严重破坏。

(3)地表连续变形

当开采深度超过100~150 m,或者H/m?20以后,开采影响下的地表移动

和变形在性质上发生了显著变化。杂乱无章的坍陷消失了,地表移动和变形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明显连续的特征。部分地段可能破裂,但这并不改变运动宏观连续的特征。

应该着重说明,尽管这种变形是连续的,但绝不意味着这种变形对地表建筑物无害。为了研究这种人们感官不能察觉的地表运动,需要建立专门的观测系统,借助仪器,对地表运动进行测量,以提供地表运动的时间空间过程的系统、定量原始资料。观测系统通常由一条或几条观测线组成。沿观测线每隔一定距离埋设观测点,借助量测这些点的下沉和沿测线及垂直测线方向的位移来掌握地表的运动规律。按量测结果,沿测线作剖面图,并用放大的比例尺在剖面上标出每次测量所得的各测点的位置,就得到了地表点的运动轨迹。此轨迹在图上得到相应的地表剖面下沉曲线,亦可称为下沉盆地。如果所用的是最终下沉数据,就得到了最终下沉盆地剖面。同样,可类似得到水平移动曲线。分别用W(x )及V(x )来表示。经过相应数学处理,可得相应地表倾斜T( x )、地表曲率K( x )及水平变形ε(X)。研究开采影响下的地表移动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地表下沉、水平移动及其相应变形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

3.3 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

(1)盆地主断面

形状不规则的开采和复杂情况开采所引起的地表移动,其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十分复杂。但煤层的埋藏一般比较有规律,倾角和厚度变化较小,煤层的开采又都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井田划分为盘区或阶段,盘区和阶段再划分为采区,逐步自上而下进行煤田的开采。多数工作面都是直线型的长工作面,采区的边界通常都为大体规则的长方形状。这就相对简化了地表移动和变形的时空过程。

地表移动和变形,本质上是一个时间一三维空间问题,图7—16是一个地表平面图,表示某一长方形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水平煤层,岩层稳定并无大型构造破坏,地表变形连续,这是一种根据实际资料理想化了的情况。图中虚线表示地表等下沉线,箭头表示点移动矢量的平面投影。由图可见,地表移动范围远远超过了采空区的范围。地表的等下沉线是一组大致平行于开采边界的线族。下沉值在采空区中心上方地表下沉最大,向四周逐渐减小,到开采边

界上方减小比较迅速,更远处下沉更小并趋近于零,地表水平移动大致指向

采空区中心,在采空区中心上方,地表最终的水平移动值几乎为零,该点的下

沉值最大,开采边界上方地表水平移动量也最大,向边缘逐渐减小到零。地表

等水平移动线也是大致平行于开采边界的曲线族。

由于等下沉及等水平移动线平行于开采边界,最大下沉和水平移动零点都

在采区中央。因此,通过开采中心且垂直于开采边界的剖面将是岩石移动的对

称面,我们称为盆地主断面。在盆地主断面上,水平移动将发生的断面之内,

垂直变形和水平变形都将取其极限。从开采损害角度看,这是最危险的剖面,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只要研究主断面上的地表变形,就能对开采影响有一个

基本概念。这样,就能把问题化为一个平面问题,从而获得很大的简化。这种

简化在压煤开采的可行性研究中很有价值,它将使我们不受繁琐计算的约束把

主要精力放在方案研究上。到了详细设计阶段,对于每一个重要的建筑物需要

个别分析。

由于主断面上地表的下沉和变形发育最为充分,因此地表移动观测站最好布置在主断面上。这样就有可能充分掌握地表运动的情况,减少支距测量的工作量,提高分析精度。

(2)充分采动和非充分采动

观测证明,小面积的煤层采空后并不会引起大规模的地表移动。只有当采空区的最小宽度达到某一极限值以后,地表才会大规模下沉。例如,在前苏联卡拉岗达煤田,初次采动时开采宽度大于深度的二分之一,地表发生显著的下沉。第二次采动使地表大量下沉的极限开采宽度为三分之一开采深度。

当开采宽度大于上述极限值后,地表就产生明显的下沉和移动。此时,下沉盆地呈碗形,盆地中央地表产生压缩变形,四周为拉伸变形。如果仅增加开采的长度,则盆地由碗形过渡到槽形。此时,沿开采长轴,地表产生出一线下沉均匀、下沉量相对值最大的槽底。就主断面而言,上述两种情况的下沉和变形分布是一致的,仅仅数值不同而已。如果进而增加开采宽度,虽然盆地仍为槽形,在盆地中央部分压缩变形减小,

并逐渐分解出两个峰值,两边缘部分的拉伸变形有所增加。此种情况随开采宽度的增加继续发展。当开采宽度增加,盆地中央地表下沉值达到了最大极限。这一可能达到的最大下沉值Wmax被称为可能的最大下沉值。此时,盆地中央地表变形也正好消失,而靠近开采边界,压缩变形的峰值绝对值与最大拉伸变形相等。如果再增加宽度,盆地中央将出现一片平坦的最大下沉带。这一部分地表既无垂直变形亦无水平变形,槽形盆地发育成为一个平底盆地。此时,地表变形将集中于开采边界上,而且边界上的地表变形也不再受继续增加开采宽度的影响。习惯上称与之对应的开采宽度lp为充分采动宽度。当实际开采宽度为l与lp对比,可以区分两种采动情况:

l< lp 时,非充分采动,对应的地表移动盆地称为不完全盆地;

l> lp 时,充分采动,对应着完全盆地。

这种方法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可以区分两种情况。由于l> lp 后,只要研究开采边界上的地表变形就够了,继续增加开采宽度并不明显影响这一变形,所以供作理论分析的两种标准情况是:

(3)半无限开采

如图所示,认为O点右边的煤层已经采尽。此即相当于研究开采宽度大于lp 的情形,这种盆地称为半无限盆地。它对应着充分采动时的半边盆地。对于这种盆地所导出的地表下沉和移动的公式最简单,但它们在实际中却具有广泛的用途。

(4)有限开采

如图下图,这种情况是研究采动不充分时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所必需的,这时,地表变形与开采宽度l 有关。理论上讲l→∞时就得到半无限开采,实际上只要l→ lp 时,即可认为半无限开采。

4.地表移动变形与采动损害

4.1开采损害的分类

4.1.1 开采损害

开采损害有一种广义理解,是由于采矿工作使地上、地下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自然对象受到的影响统称为开采损害。据此,一系列的所谓地压破坏现象也被包括在开采损害范围之内,如采场及巷道地压、岩爆等等。事实上关于采场、巷道受力稳定问题及岩爆问题已构成了一些独立问题和研究分支,它们都属于目前泛称的岩石力学或矿山岩体工程力学的范畴。矿山开采沉陷学也可归纳其中。由此看来,广义的开采损害是与矿山岩体工程力学相对应。前者强调现象,后者强调了理论系统。

狭义的开采损害,主要指岩层和地表受开采影响而发生的大量移动和变形所导致一切有害后果。岩层及地表移动规律,对地表建筑物和自然对象的有害影响是这一研究的主要内容。至于地下工程,则需要区别两种情况:凡在大规模运动区之内的采场、巷道、硐室所遭到的损害,可划归为开采损害。大规模运动区之外的采场、巷道、硐室的稳定性研究不属于开采沉陷学所研究内容,它们的失稳不属于狭义的开采损害。

4.1.2 直接开采损害与间接开采损害

开采损害可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位于开采沉陷区,即岩层和地表大量移动与变形区域内的采动对象所受的损害称为直接采损。在个别情况下,在离开采沉陷区较远的地方,还能发现开采影响的存在,这种影响往往与开采活动间接有关,称为间接开采损害或间接开采影响。间接开采损害经常与开采引起的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有关。岩爆地震引起的破坏也属间接开采损害。这些损害并不是注定和每一个开采工作相联系,这们的发生往往与特定的地压条件有关。

4.2 开采损害表现形式

开采损害表现形式与地表变表的大小和性质、采动对象本身特点有关,具有下列类型:

4.2.1 地面沉陷损害

地表均匀下沉对于一般住宅和厂房并无太大影响。但是过量的地表下沉,即使是均匀的,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带来严重问题。目前我国每年因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面积至少达100平方公里。

比如水患问题。下沉区地下水位可能上升直到超过地表,造成大片内涝区。法国北方煤田,地表因开采下沉8m,内涝区需常年排水。一个地区性泵站所需的小时排水量即在9万m3,费用为整个处理开采损害费用的40%。如下沉区附近有河流,当地表下沉低于河床时,河水淹没问题必须考虑。例如在抚顺煤田的个别地段,如果全面采煤,地表可能会低于浑河河床。

4.2.2 地面倾斜损害

开采引起的不均匀下沉改变了地面原始坡度,造成了地面倾斜。

高度大而底面积小的塔式建筑,如烟囱、水塔、高压线路、索道塔架等,地面倾斜使之偏心,稳定性变差。对于普通楼房,即使不丧失稳定性,过量倾斜也会使使用条件恶化。

行车及某些大型精密设备在基础歪斜后,必须及时调平,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设备正常使用。

铁道线路恢复地面倾斜引起的坡度改变需要填方。巴黎里纳铁路一处因开采而下沉10m,要恢复铁路标高需重建一座公路桥。为保持桥的坡度,桥边房屋将为填土所淹没。铁道站场需保持水平,一旦倾斜就需要填方。填方后其它有关设施的标高也需要相应调整。但是,当工作面逐渐采近又逐渐离去时,倾斜将只是暂时的。

地面坡度改变后,下水道体系会受到某些干扰,甚至破坏。灌渠体系情况也类似。

4.2.3地表弯曲损害

在煤柱和采空区边界线上方,采动地表弯曲。煤柱上方一侧地表相对上凸,采空区上方相对下凹。

地表弯曲所致建筑物损害与地基不良时有类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采动所致的地基弯曲是独立于上层建筑荷载的自行弯曲,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叠加建筑物自重影响构成弯曲损害。这是一种常见开采损害,与地基本身力学性质、地表采动变形有关。

一般建筑物在设计时都未赋予充分柔性。野外观测已证实,在采动条件下,建筑物的单位弯曲总是小于地基的弯曲。地表因有采动而弯曲时,建筑物部分基础将悬空,而将载荷转移动其余部分。地基相对上凸时,两端部分悬空,载荷向中央集中。因此在地表相对上凸的正曲率作用区,建筑物上形成倒“八”字型破裂,在相对下凹的负曲率区,中央部分悬空,载荷向两端集中,此区房屋常见“八”字型破裂。

采煤机单滚筒作业安全技术措施示范文本

采煤机单滚筒作业安全技术措施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采煤机单滚筒作业安全技术措施示范文 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概述 己15-12050综采工作面现使用的MGTY-300/700- 1.1D型采煤机下摇臂与机身连接处断裂,现无法正常使 用,为确保生产正常进行,使用单滚筒进行采煤作业,为 安全起见,特制定本安全技术措施。 二、技术措施 1、采煤机过机尾时,按照正常采煤工艺执行。 2、采煤机过机头15架时,实行爆破落煤,具体爆破 方案如下: (1)爆破落煤设计图:

(2)钻孔施工使用风动手持钻机,?42钻杆,孔深1.5m,钻孔距底板0.3m,空间距800mm,每孔装药1-2卷,1发雷管,实行正向装药,正向起炮,一次装药一次起爆。 (3)放炮前,片帮量小于340mm,打探板;超过340mm时,使用半圆木配合单体液压支柱打走向棚。 (4)爆破落煤后,片帮量超过500mm,重新使用半圆木配合液压单体支柱重新支护。 3、爆破后清理煤墙侧浮煤,及时推移机头运输机,拉移支架。 4、爆破时要对采面立柱进行保护。 三、安全措施 1、煤机司机必须持证上岗,严禁无证上岗。 2、生产期间煤机司机必须精力集中,煤机上滚筒沿底割煤。

煤矿大学生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个人专业工作技术总结 我叫XXX,20XX年X月底毕业于辽宁科技学院测绘工程专业,20XX年X月底到达了XXXX煤业,有幸成为了XXXX煤业的一名职工,在来公司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在综采队,掘进队,开拓队进行了实习,实习的工种包括电钳工,支护工和掘进机司机等岗位。现在在开拓队做一名支护工。 一、思想政治学习方面 刚来到XXXX煤业之后,面对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我一度很失望,很多次想到了放弃。在领导和前辈的关怀和鼓励下慢慢的转变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确是,态度决定一切,在我转变了态度之后,发现现实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差。 (1)努力学习,注重实践 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所以在这工作期间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 论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不会脱节,不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社会在变化,人也

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后。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并结合煤矿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关规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2)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在各项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 (3)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刚步入工作岗位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肯不肯去做,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只要态度端正了,肯去做了,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我们不仅要做语

采煤工作面停产安全技术措施(2021)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采煤工作面停产安全技术措施 (2021)

采煤工作面停产安全技术措施(2021)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一、工程概况 春节将至,为确保春节停产期间12703采煤工作面安全,杜绝事故发生,经研究决定,特制定停产安全技术措施。 二、施工要求 1、停产前,必须将工作面移至最小控顶距状态,工作面π型梁单体液压支柱全部移成齐梁齐柱,钢梁与顶板严密接实。 2、采煤工作面采取对梁、齐梁齐柱支护,π梁主梁与辅梁间距不得大于200mm;对梁与对梁间距0.7m,排距1.0m,允许偏差±100mm。 3、煤壁刷直,贴帮柱紧贴煤壁,每隔一颗支柱打一贴帮柱,贴帮柱顶部不得直接打在顶板上,必须打在顶梁或木板上,并用板皮背帮、背实,防止片帮,并栓齐栓牢防倒绳。 4、切顶排必须打成一条直线,支柱支撑有力,必须有3~4°的迎山角和1~3°的迎塘角,即朝向老空区倾斜打设。 5、切顶排支柱间打设密集支柱间距300mm,戗柱与末排基本柱之

三下采煤实施细则及补充规定

三下采煤实施细则及补充规定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 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实施细则及补充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合理的开采和优化利用煤炭资源,保护受开采影响区域内的主要井巷、建(构)筑物、水体、铁路和地面生态环境,保护矿井开采不受水体的威胁,结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生产实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及补充规定。 第2条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所压煤炭资源应遵循煤炭资源优化利用原则,受护对象安全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和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原则,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丢弃后带来不可采或其它严重后果的,必须进行开采;技术条件可能,但尚无成熟经验的应积极进行试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难以开采,但采用搬迁、就地重建、就地维修、改河道和疏干或改造等特殊措施,在经济上合理时,可进行开采。否则应当留设永久保护煤柱或经有资格的技术咨询部门评估和主管部门批准放宽回采率要求,采出部分煤量。 第3条建筑物下、铁路下、近水体下安全采煤的原则是:建筑物下采煤时,对于零散建筑物,受开采影响后经过维修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对于大片建筑群,受开采影响后大部分建筑物不维修或小修,少部分建筑物经中修和个别经大修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在铁路下采煤时,经采取措施不影响列车安全运行;在近

水体采煤时,受影响的采区和矿井涌水量不超过其排水能力、不影响正常生产,以及地面水利设施经维修不影响正常使用。 第4条有关单位在煤矿矿区范围内需要建设公用工程或者其它工程的,应当事先与各矿协商,经各矿同意后,方可建设,否则,煤矿不负责赔偿。发现在井田范围内擅自进行项目建设的,煤矿应以书面形式报告政府并通知项目建设单位。 第5条建筑物及交通、水利等工程设施搬迁的新址,应尽量利用已经稳定的沉陷地,防止重复压煤。 第二章保护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 第一节煤柱留设管理 第6条凡井田范围内及井田周边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铁路及对井下安全开采存在威胁的水体都要留设保护煤柱。 第7条煤柱分永久煤柱和呆滞煤柱两种。永久煤柱为应用现有技术至矿井报废永远不能采出的煤炭资源,可列为矿井设计损失的煤炭资源;呆滞煤柱即临时煤柱是指暂时不能开采,必须经过专门研究才能开采的煤炭资源。 第8条呆滞煤柱必须研究开采,不得留下孤立块段。 第9条建筑物、构筑物、铁路煤柱由矿测量部门负责留设和修改。 第10条永久煤柱必须经省煤炭主管部门审批。呆滞煤柱经矿总工程师组织审批。 第11条各类煤柱留设完成以后及时绘制在井上下对照图、采

煤矿工程中井下采煤的工艺与方法研究

煤矿工程中井下采煤的工艺与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16T16:01:18.7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李亮[导读] 摘要:井下采煤技术的应用是决定煤矿企业以及矿井产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采煤技术所针对的煤矿环境特点都有所不同,因此要结合煤矿井下的具体环境和煤层的具体情况,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以及各类资源条件,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采煤方式。 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井工三矿山西朔州 036000 摘要:井下采煤技术的应用是决定煤矿企业以及矿井产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采煤技术所针对的煤矿环境特点都有所不同,因此要结合煤矿井下的具体环境和煤层的具体情况,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以及各类资源条件,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采煤方式。本文主要对煤矿工程中井下采煤的工艺与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煤矿工程;井下采煤;工艺方法;注意事项引言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作为煤矿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井下采煤技术的发展,才能够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在煤矿企业生产中,采煤技术和采煤工艺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效运用采煤技术与工艺,既能够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减少资源浪费,又能够有效保护环境。 1现阶段煤矿采煤技术发展状况研究在各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煤矿采矿行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且国内煤矿资源十分丰富,煤矿类型也十分齐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煤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各行业领域发展需要有煤炭资源作为重要推动力,致使煤矿行业发展问题逐渐突显出来,而煤矿采矿技术落后的情况最为明显。建国初期,煤矿采矿行业的重要性未被重视,因而采矿技术与设备也十分落后,煤矿资源开采的效率并不高。在进入综合发展时期以后,国家对采矿行业的重视程度提高,促进了采矿技术和采矿设备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普通采煤技术被研发出来,随后综合采煤技术应用于实践。通过对现代化采煤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使得煤矿开采行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煤炭井下采煤效率明显提高,煤矿采矿行业发展速度与世界采矿行业缩短了差距,实现了煤炭行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实力的全面增强。 2井下采煤技术和采煤工艺的选择 2.1爆破采煤技术工艺的选择 爆破采煤技术工艺选择指的是在井下采煤的过程中,采用爆破的方法进行煤层的脱落、坍塌等工作,之后以人工或者机械的方式对落煤进行整理和装填的采煤工艺。爆破采煤工艺需要爆破作业、人工和机械设备的相互配合,爆破作业虽然是一种最为传统的采煤方式,但是在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采煤技术中,在井下复杂的环境中,依然存在极少数煤区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爆破的方式进行采煤作业。爆破技术虽然技术含量低、操作相对简单而且容易掌握,因此其使用范围也比较广泛,但是爆破采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井下环境差等方面都会影响爆破作业的效果,我国煤炭开采规定,对于井下不适合机械化开采的煤矿区,可以使用爆破操作进行煤炭开采,因此在实际的煤矿开采中,对于地质条件复杂、倾斜角度大等煤层,可以运用爆破工艺进行煤炭的开采。 2.2常规采煤技术工艺的选择 常规采煤技术工艺是在井下采煤的操作过程中,在一个操作时间段内完成区域煤层的破煤、采煤、装煤以及运煤的工作,在这些工序开展的过程中,全部采用机械化采煤、装煤、运煤技术,并进行相应的单体支护技术。开采成本和安全是煤矿企业首要考虑的因素,相对于综合采煤技术的高效率、高安全性的同时,也面临着较高的开采成本,因此在普通中小煤矿的开采作业中,大多数出于成本和安全的权衡都采用的是常规的采煤技术工艺。 除了常规采煤技术与工艺的开采成本较低之外,常规采煤技术与工艺其对煤层井下环境的适应性更强,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复杂的井下环境,这也是常规采煤技术的优势之所在,另外这种采煤技术和工艺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低,操作简单易懂,因此对于一些煤矿质量不高、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矿井,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煤炭开采作业。 2.3综合采煤技术工艺的选择 综合采煤技术及工艺主要是借助煤矿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来完成煤炭的开采工作的,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运用机械化采煤机进行煤层的切割、传送及运输工作,在综合采煤技术工艺实施的过程中采煤各环节都以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开展,整合众多采煤方式和工艺的优势,在井下煤炭开采过程中,始终以较低成本、较高效率的工作为主,而且井下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不大,这种模式在我国许多大中型煤矿中都有普遍使用。但是综合采煤技术及工艺的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综合采煤技术高度依赖机械设备,而机械设备又需要技术能力较高的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践证明,综合采煤技术及工艺的运用需要煤矿企业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源队伍和较为雄厚的资本力量,而且综合采煤技术适用于坡度小于50°的井下煤层,总的来说,综合采煤技术由于其成本较高,设备的投资和人员的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伴随的效益也较高,适合大中型煤矿的富矿区而且开采环境较为优越的煤矿中进行。 2.4连续采煤技术工艺的选择 煤矿连续采煤技术来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对机械化的依赖程度更强,其全部工序都是采用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在采煤过程中,自动化采煤机对煤层的切割、传送等都采用机械化操作。在煤矸的运输中有铲车、履带运输机等等机械设备,而且连续采煤技术对于煤炭的开采量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能够实现不间断采煤,而且其操作成本相对较低,安全性能也较高。但是连续采煤技术和工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连续采煤对煤炭的回收和利用能力较差,而且对煤层的要求较高,煤层不能太厚,结构也不能过于复杂,总的来说,连续采煤工艺的大型机械采煤模式需要井下环境较高,煤层的坡度要小于15°,只有满足这些环境条件,才能够使用连续采煤技术。 3煤矿工程中井下采煤的工艺注意事项 3.1普采工艺 普采工艺无需太高的设备成本,同综采工艺相比,煤层地质条件适应性更好,也能够更简单地搬迁及移动工作面,尤其是在短距离和小型几何形状及无规则的工作面中非常适用。此外,容易进行生产组织,操作较为简便也是普采工艺的优点,所以在开采中小型煤矿时可应用到普采工艺。 3.2综采工艺

采矿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采矿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精选多篇)第一篇:2014年度采矿技术工作总结 去岁丰收今又续,辛辛苦苦又一年。09年采矿技术工作在公司领导和项目部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地质,测量以及其他技术同仁们的大力协助下,成绩尚可,没有辜负公司对采矿工作以及采矿技术人员的信任,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在这里简单地回顾一下过去的岁月,总结一下收获和不足,为明年的征程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一个全新的精神风貌和顽强的品质投入到2014年的生产,技术,安全工作当中。 09年的采矿工作主要是日常的技术管理工作,深入井下 各个采场做好技术指导和技术管理,每周下井4-5次,加强 和采场工人的沟通,技术工作没有拖生产的后腿,处处走在生产的前面,为安全生产出谋划策,具体细节我在这里就不再多讲了。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采矿技术人员在以下方面还做了细心和大量的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矿设计做了大量的调整,原来三十多个采场只有 几个是进路回采,现仅剩1107东西尚未进行进路回采,预 计很快就会实现,这不仅为项目部直接增加了效益还为采矿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采场的间柱和点柱分布更加合理,采矿高度平均降低1m,各个采场已经达到了最大回收 矿石的极限,为项目部全面完成今年的生产任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475m中段东头的采场和-425m中段的采场几乎都打 了通风、人行或者充填天井。采矿、地质和测量人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技术资料不足,仪器落后(罗盘仪精度太低),采场作业环境恶劣等复杂的因素,二十多条天井均已平安,准确实施贯通。 3、加强了和矿方的交流和沟通工作,现双方技术人员关系良好,互相体谅,互相尊重,遇到重大技术问题,尽量做到意见统一,确保安全和生产工作有秩序地进行。 4、协调技术组内部的技术和人际事务,每每遇到采场充填结束后,采矿人员总是召集和协调地质技术人员和测量技术人员一起深入采场做实测和矿岩编录工作,认真而细致,采矿设计尽量征求生产管理人员和采场操作工的意见,针对地质技术人员和测量技术人员的要求做出合理的安排。放点工作亦地、测、采三家同行,处处力求尽善尽美,安全可靠。业余时间技术人员交流频繁,关系融洽,喝酒、打牌、唱歌、跳舞,谈心聊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关 怀和理解,同呼吸,共发展。采矿技术人员虽然没有明确技术组长的身份,但确是做到了一个技术组长要做好的工作,公司的荣辱时刻牵挂在我们技术组的每一个人的心上。 展望2014年,技术工作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新的中段,新的采场,新的采矿方法,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生产永远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安全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采煤机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国内外采煤机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创新,煤炭生产进入高产、高效、安全和可靠的现代化发展阶段。从此,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成为各国地下开采煤矿的发展方向。自70年代以来,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朝着大功率、遥控、遥测方向发展,其性能日臻完善,生产率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工矿自动检测、故障诊断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数显等先进的监控技术已经在采煤机上的到应用。,开发高产高效矿井综合配套技术是我国煤炭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根据世界采煤机发展潮流和煤炭科技前沿最新消息,我国采煤机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攻关研究,尽快赶上世界水平。为了满足高产高效矿井发展的需要,增产减员,增产减面,实行合理化集中生产,拟研制截割功率2X500KW~2X600KW,总装机功率1200KW~1500KW以上,截深0.8m~1.0m的高效电牵引采煤机;电机横向布置,框架式结构,无底托架,交流变频调速,供电电压3300V以上;强力型无链牵引系统,具有高牵引速度和牵引力;配用机载增压水泵和吸尘滚筒,操作方便,控制、保护齐全,性能良好。衡量一个国家的采煤机的技术水平,首先应对其机械设备的先进行、品种、质量、可靠性、适应程度以及寿命等加以分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采煤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生产的质量、寿命、高新技术的应用、科学管理等与世界煤炭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外采煤机有关部件的设计寿命是:齿轮12500h,轴承20000h~30000h,电机绝缘寿命4400h,滚筒可产煤300万吨。综合工作面采煤机一般都装有自动控制、诊断、

数据传输、无线电遥控装置,不仅操作方便,而且能通过诊断装置预先发现故障并及时排除。我国采煤机的齿轮、轴承、滚筒、电机等主要部件的设计寿命均低于国外水平。采煤机大部分不具有监控、诊断保护功能,不能预报诊断故障,不能保证采煤机经常处于正常状态。我国要求采煤机出150万吨~200万吨煤而不大修,实际上与要求还有距离。为了满足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快速割煤提高生产力的需要,克服液压牵引的繁杂,电牵引采煤机是采煤机发展的一个趋势。1.采煤机的发展史 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和前苏联相继研制出了链式采煤机,这种采煤机是通过截链截落煤,在截链上安装有被称为截齿的专用截煤工具,其工作效率低。同时德国研制出了用刨削方式落煤的刨煤机。 50年代初,英国和德国相继研制出了滚筒式采煤机,在这种采煤机上安装有截煤滚筒,这是一种圆筒形部件,其上安装有截齿,用截煤滚筒实现落煤和装煤。这种采煤机与可弯曲输送机配套,奠定了煤炭开采机械化的基础。这种采煤机的主要缺点有二点:其一是截煤滚筒的高度不能在使用中调整,对煤层厚度及其变化适应性差;其二是截煤滚筒的装煤效果不佳,限制了采煤机生产率的提高。 进入60年代,英国、德国、法国和前苏联先后对采煤机的截割滚筒做出革命性改进。其一是截煤滚筒可以在使用中调整其高度,完全解决对煤层赋存条件的适应性;其二是把圆筒形截割滚筒改进成螺旋叶片式截煤滚筒,即螺旋滚筒,极大地提高了装煤效果。这两项关

采煤工作面恢复生产安全技术措施(通用版)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采煤工作面恢复生产安全技术 措施(通用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采煤工作面恢复生产安全技术措施(通用 版) 说明:根据公司总体安排,xxxx工作面将于2013年10月4日8时恢复正常生产。为保证工作面恢复生产期间的安全,特编制本措施。 一、工作面现状 1、工作面预计恢复生产时位置:轨道顺槽为L10#导线点以北35m、皮带顺槽为P13#导线点以南20m。 2、工作面及两顺槽支护良好,顶板完整无淋水,无瓦斯积聚,通风良好。 二、安全技术措施 (一)机电部分 1、恢复生产前,认真检查乳化泵泵站情况,确保泵站压力不低

于30MPa,乳化液配比浓度达到3%~5%。 2、严格液压系统及支架管理,严禁出现跑、冒、滴、漏、串液和支架自降等现象,保证支架的结构、性能完好。 3、恢复生产前各专业维修小组,必须对各自分管的设备进行严格检查,各减速箱的油脂、油位要符合有关规定,注油孔必须重新清理,并用黄油枪将需要注油的部位把油注满,以防无油运转对设备造成损害。 4、恢复生产前,仔细检查工作面通讯系统状况,确保通讯系统完好。 5、恢复生产前,由维修工对工作面所有电气设备及电缆全部检查一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 6、所有设备司机到位后,在跟班队长的统一安排下,先单机试运转,运转成功后再进行三机联合试运转。开机顺序:通讯照明系统——乳化液泵站——带式输送机——破碎机——转载机——刮板输送机——采煤机。采煤机先慢速割煤,运转正常后再按正常牵引速度进行割煤。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该面回采作业规程中的规定。

井下采煤技术及采煤工艺

118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已对传统采煤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改进,重点煤矿项目已经逐步朝着矿井大型化,瓦斯监测、采煤、运输、提升自动化,排放污染物无害化,绿色开采等方向发展。但是就采煤技术来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将遵循着原有的采煤原理持续进行。因此,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现代化的煤炭开采技术仍然是关键。 1 井下采煤技术研究 1.1 综采 综采技术,即综合机械化煤炭开采技术,就是在采煤工作面中均将机械化的连续作业实现于所有生产工序之中的煤炭开采工艺技术系统。综采技术 使劳动强度大幅度下降,并使单产及安全性得到一定的提高。其主要工序包括: 1.1.1 割煤。其中包括装煤与破煤。在此工序中所使用到的采煤机械包括刨煤机与滚筒式采煤机,后者又能分为双滚筒与单滚筒两种。双滚筒采煤机由于其可调性而适用于煤层顶底板起伏、采高变化的条件下,一般利用前滚筒负责割顶煤,而后滚筒则割底煤,同时利用滚筒与螺旋叶片的抛掷作用,将煤向刮板输送机内直接装入。在割煤方式 上,则包括单向与双向两类,前者多用于综采面倾角较大、顶板稳定性差的情况下,而后者则适用于综采面倾角较缓且煤层赋存稳定的情况下。与其相较而言,刨煤机的优点则在于无人操作、自我控制、便于检修与管理、造价低、结构简单等,尤其 井下采煤技术探讨及采煤工艺分析 王林堂 (山西省交口县水头镇政府煤管站,山西 吕梁 032400) 摘要: 作为世界煤炭资源大国之一,煤炭资源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基础条件。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自行研制采煤设备以来,采煤工业机械化程度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时至今日,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采煤机械化已超过80%,原煤产量也逐年增加,为我国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章通过对井下采煤技术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在各类实际情况下的采煤工艺选择方法。关键词: 井下采煤技术;采煤工艺;综采;普采;炮采;连采中图分类号: T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8-0118-032012年第28期(总第235期)NO.28.2012 (CumulativetyNO.235) 地质矿产 G eology Resources and Mines 作面采用中部斜切进刀,从下而上带压擦顶移架,严格控制顶梁下降量,降低了端头顶板的破碎,保证了顶煤的完整性,并结合注马丽散、做超前等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端面围岩的稳定性;采用下行割煤、上行返空刀清理浮煤的割煤方式,通过工作面调伪斜布置、增设防倒防滑装置等,提高了工作面设备的稳定性;通过在工作面支架上增设覆压扑尘器,煤层注水,布置双层防护网等安全防护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工作面工人作业环境。 作者简介:王朋(1983-),男,安徽宿州人,淮北市濉溪县五沟镇界沟煤矿技术科采矿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煤矿生产技术;吴涛(1984-),男,安徽淮南人,淮北市濉溪县五沟镇界沟煤矿技术科采矿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煤矿生产技术。 (责任编辑:周 琼)

采煤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采煤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采煤专业技术工作管理规定 一、总体工作思路 为进一步完善采煤专业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加强生产技术管理,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施工及理论指导作用,一丝不苟抓好技术工作的现场落实,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和超前的工作分析能力,使我矿的采煤技术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切实发挥出技术先导作用,经研究决定,特修改完善采煤专业工程技术员管理规定。 二、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范围 (一)、生产技术科采煤工程技术人员职责范围: 1、参与编制矿井年、季、月度生产计划的编排,参与月末作业计划分析。 2、熟悉并掌握工作面的地质情况、矿压特征,并了解掌握设计意图、工艺参数,参加对现场施工技术指导。 3、掌握规程、措施的内容,督促区队对规程、措施的贯彻传达,并监督规程、措施在现场的贯彻执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4、牵头组织对矿各施工地点的作业规程与措施进行复查、审批,并及时了解各工程的进展情况,掌握重点工程各环节施工情况,超前分析,并与工区技术员落实特殊地段的技术措施。 5、牵头组织对各施工地点的工程量及技术问题进行实测,制定技术方案。 6、抓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使用。 7、及时反馈信息给矿领导,切实抓好本专业的安全技术生产。 8、对矿领导下达的计划任务,及时布置实施。 9、向煤业公司分月、季、年度上报采煤报表。 10、负责工作面安装、撤除方案的制定、工程排队编排并绘制工作面设备安装、撤面布置图。 11、牵头组织对回采作业规程的编审和各种补充措施的方案制定和审批。 12、负责提出工作面对接、调面、改造等技术方案,并指导或组织施工。

我国采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采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苏村煤矿生产科郭飞飞 摘要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式下,煤矿开采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始终是采矿学发展的主题。采煤方法和工艺的进步和完善始终是采矿学科发展的主题。采煤工艺的发展将带动煤炭开采各环节的变革,现代采煤工艺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高效、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基本途径是使采煤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强力、高效、安全、可靠、耐用、智能化的采煤设备和生产监控系统,改进和完善采煤工艺。在发展现代采煤工艺的同时,继续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采煤工艺理论。 关键词: 采煤工艺;控制技术;机械化开采发展趋势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仍居前列近年来,随着综采设备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综采设备走向重型化、强力化和自动化,使设备的可靠性得到保证,有力的推动了大采高综采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采煤技术的革命,目前在神东、晋城等矿区已率先在厚煤层中使用大采高综采设备,实现了国内工效最高,吨煤成本最低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煤炭市场的竞争能力。 一、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然资源开采国之一 (一)、我国是世界上多数矿产品的最大生产国 在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统计的矿产品种类当中,绝大多数品种我国都有储量并进行生产;在国际贸易中交易量最大的一次能源和金属类矿产品当中,所有大宗产品的产量我国都名列世界前茅,还有许多种矿产品的产量我国位居世界第一。 (二)、我国矿产品的高产量是由过度开采维持的 必须指出的是,在我国矿产品量在世界位居前茅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相对于庞大的人口规模,我国的矿产资源本来就十分贫乏。即使不考虑这一因素,就各种矿产的绝对储量来说,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储量也不算很富集。但我国许多种矿产品生产长时期维持高产,这不能不说是对自然资源的不计后果的开发。 (三)、过度开采使我国的多数矿产资源将在近期枯竭 不顾储量多少、毫无节制的掠夺性开采,使我国的大多数矿产资源面临将在近期枯竭的局面。根据联合国《矿产业统计年鉴》、《能源统计年鉴》,世界金属协会《金属统计》的数据综合整理而成的我国矿产资源可开采年限的统计,金属矿可开采储量的数值为金属净含量,可开采年数由开采储量除以1999年或1997年的当年产量求得。12种矿产品当中,只有3种的开采可以继续维持100年以上,其他矿产品,包括在我国矿产资源当中储量最大的煤炭在内,可开采年限仅有50年左右。可以说,我国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总体性的。

采煤工作面安装安全技术措施

C8采煤工作面安装安全技术措施 一、概况: C8工作面位于矿井C8煤层西翼,为我矿井后的现在回采工作面,上限标高+1614m,下限标高+1587,走向长约250m,倾斜长60m,煤层倾角24~30°,平均27°。煤层平均厚度2.5m,可采储量约3.3万吨。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式,采用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管理顶板,放炮落煤,工作面采用DZ25-30/100G 型单体液压支柱支护,支柱布置形式为齐柱式,“三、四”排支柱管理顶板,见四回一,采面支柱排距为0.7m,柱距为1m。 运输方式:采面采用SGB-420/30T型刮板输送机运输,运输巷采用SGB-420/30T型刮板输送机。 二、C8工作面安装设备型号及数量: 1、单体液压支柱 型号:采区采用DZ25-30/100G型单体液压支柱,上下巷超前支护采用DZ25-30/100G型单体液压支柱支护。 2、刮板输送机 型号:SGB-420/30T三台,采面一台,顺槽两台。 3、乳化泵二台(备用一台) 型号:XRB2B80/20 三、供排水、压风系统: 1、供水系统: ⑴地面→轨道上山→+1577井底车场→C8运输巷→C8工作面。

2、排水系统: ⑴C8运输巷→井底水仓→轨道上山→主平硐→地面。 3、压风系统: ⑴地面→轨道上山→C8运输巷→C8工作面。 四、运输路线 1、地面→运输大巷→+1619总回风巷→C8回风巷→C8切眼 2、地面→轨道上山→+1577井底车场→C8运输巷→C8切眼 五、运输巷刮板输送机的安装 1、铺设时必须按:机头架→过渡槽→中部槽→机尾的顺序进行铺设,所有螺丝必须上齐,拧紧使整个转载机联成一体。 2、刮板输送机的中心线和皮带运输机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3、机头必须摆正,传动装置联接面要严密,不留间隙。 4、刮板链不允许扭链。 5、链条要松紧适度,松动不得大于两环。 6、油质和油量要符合规定要求。 7、刮板链安装时,套包的凸起部分要向上,刮板链螺栓头必须向着刮板的运行方向。 六、单体液压支柱的安装 1、安装方法: C8采区切眼先安装两排支柱的安装支柱的方法,用SGB-420/30T刮板输送机出货,刷帮时够一颗支柱位置及时支护,把暴露出来的顶板支护好。支护支柱时必须用线拉着打,支柱必须打直,迎山角符合作

采煤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

采煤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总结 篇一:煤矿助理工程师工作总结 煤矿助理工程师工作总结 我于2010年6月底大学毕业后,来到**********工作,先后被安排到技术部、机电部实习,同年11月份,来安监部实习工作至今。在集团公司领导、矿长、总工程师及其他各位领导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从对业务的不熟悉,到能独立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期间有个人的付出,主要还是归功于各位领导的关怀、细心指导和各位同事的热情帮助,在此感谢公司各位领导和同事! 通过各位领导的指导、同事的帮助、个人的努力,我对国家颁布的安全方针政策文件的理解、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初步掌握了矿井的生产系统布局。不过个别方面仍存有一定的不足,为了今后能更

好的工作,为新方矿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将实习一年来的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如下: 一、对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解读和专业方面成绩 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矿井三大规程、安全技术法律法规、政策和矿井作业规程,通过对国家颁布的安全方针政策文件和全国各地煤矿生产事故案例汇编的学习,结合本矿一年来发生的事故原因分析、处理措施,使我所学的安全工程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为我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奠定了基础;通过一年的理论实际结合,我能利用我所学的知识,对采掘进工作面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尤其是对工作面上存在的隐患能进行系统的排查,并对矿井的安全情况进行数字化的总结分析对比(例如:对事故的高发种类、事故的高发期等进行总结、分析),使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对事故现场的了解和参加事故分析

会,我对事故的分析判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能独立完成对事故的判断、原因分析、责任分析,并起草事故分析报告。 二、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完成情况 1、在工作上,我不计较时间早晚,认真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按要求参加矿及安监部召开的安全会议(如:矿隐患排查会、安全检查汇总会及安全办公会;安监部班子会、党员会),据初步统计,共起草会议纪要200份以上;参加矿井事故分析会,起草事故分析报告40份以上;实习一年期间,共迎接上级检查20次以上,撰写、整理相关迎检资料450份以上;按省、市、区等上级部门要求,准备并上报材料50份以上;接收处理上级部门来文160份以上,打印并报送相关领导640人次以上。 2、在整治思想上,我认真学习上级部门和公司下发的各种文件、技术政策等,认真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通过到采煤现场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做到理

使用采煤及安全技术措施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146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Object Of The Problem And The Scope Of Influence, Analyzing The Problem, Proposing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Cost Planning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Implementation, Follow-Up And Interactive Correction, Summary, Etc.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采煤及安全技术措施通用范本

使用采煤及安全技术措施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解决方案文件可用于对工作想法的进一步提升,对工作的正常进行起指导性作用,产生流程包括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执行,后期跟进和交互修正,总结等。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一)开机前的准备工作 1、首先检查采煤机附近帮顶、支架情况,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检修场所的顶板、煤帮是否支护齐全、良好,是否存在不安全隐患,如果存在必须及时通知当班班长立即组织处理,否则严禁作业。 2、向上一班机组司机了解采煤机的运行状态,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3、全面检查采面顶底板情况、溜子平直情况,支架情况、局部采高,做到心中有数。 4、检查采煤机各手柄、按钮的位置是否正确,各种按钮、开关动作是否灵敏、可靠。

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与煤柱留设及压煤开采规程实用手册

《三下采煤新技术应用与煤柱留设及压煤开采规程实用手册》作者: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煤炭出版社2005年出版 开本:16开 册数:全四卷+1张光盘 定价:998 元 优惠价:430 元 详细目录 三下采煤技术及其发展 三下采煤概述 国外三下采煤概况 我国三下采煤概况 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与变形预计 岩层与地表移动基本规律 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 地表与岩层移动观测 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 三下采煤和保护煤柱设计 保护煤柱概述

保护煤柱设计方法 建筑物下采煤及其矿山测量工作水体下采煤及其矿山测量工作 铁路下采煤及其矿山测量工作 井筒煤柱开采及其矿山测量工作建筑物下采煤技术 地下开采引起的建筑物变形与破坏建筑物下压煤开采的条件 减小地表变形的采矿措施 建筑物下采煤的井下开采措施 建筑物下采煤的地面保护措施 砖墙承重建筑物的保护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保护 特种结构物的保护 采动区新建建筑物设计要点 建筑物下采煤的观测工作 建筑物下采煤技术经验 水体下采煤技术 地下开采对水体的影响

第二章水体下压煤开采条件 水体下采煤所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水体下采煤安全技术措施 采空区上方导水裂缝带尺寸的现场测定水体下安全开采深度的计算 防水煤柱和隔离煤柱的留设 水体下采煤时矿井涌水量的计算 水体保护及其采动后果的评价 水体下采煤技术经验 铁路下采煤技术 地下开采对铁路的影响 铁路下压煤开采的条件 路基的移动与处理 线路上部建筑的移动及其维修 铁路下采煤安全措施 铁路观测站 铁路下采煤技术经验 三下采煤新技术及其应用 建筑物下采煤新技术及其应用

水体下采煤新技术及其应用 铁路下采煤新技术及其应用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总则 建(构)筑物保护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 水体安全煤岩柱留设与压煤开采 铁路保护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 井简与工业场地及主要巷道保护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 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工作的管理 沉陷区环境影响评价与土地治理、利用压煤开采的经济评价 附则

煤矿工程师个人总结

煤矿工程师个人总结 篇一:煤矿技术员工作总结 煤矿技术员工作总结 我叫罗礼文,2011年7月毕业于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现在贵州兴谊煤业集团矿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科工作。即将逝去,这一年以来,在矿、科室领导的指导、关怀与帮助下,我坚决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时刻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作为导向,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遵纪守法,勤勤恳恳,紧紧围绕我矿全年“安全事故为零”的安全生产目标,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了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开展今后各项工作。 两年的时间,我从技术员马上就要转为助理工程师了。结合个人自身工作

的实际情况就两年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总结: 1、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端正做人、做事良好态度。 跨出了校园的大门,就得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为了能够在生活、工作过程中,与同事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我始终坚持“干工作先做人”的原则,不断学习成功人士的先进经验,戒骄戒躁,虚心谨慎,接受前辈的教导,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端正做人、做事应有的正确态度,为自己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作好铺垫。同时,积极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集团公司的各项政策和会议精神,与上级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上级组织安排。 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时代感、责任感,适应发展要求。在工作中转变观念,增强了服务的意识。在作风上,

以技术员或助理工程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能遵章守纪、团结同事、务真求实、乐观上进,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生活中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耐劳、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始终做到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老老实实工作,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加强业务及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处理技术业务工作能力。 、认真学习煤矿相关的规程措施,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不忘“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先后多次学习了各采煤及掘进工作面的作业规程,了解并熟悉了各种作业的工艺流程。密切关注国家、省及其他各大安全相关网站,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煤炭行业动态,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

三下采煤作业规程

工程例会 时间:2010年8月18日 地点:刨煤队会议室 主持人:尹春生 尹春生:风井煤柱一段膏体充填综采工作面由我队进行回采,充填工艺是我们首次应用,全队各级人员应该认真学习相关资料,掌握相关工艺。充填、沿空留巷、过东一17层皮带道等工作一定要做好安全确认,保证安全。运顺与工作面夹角76°,回采过程中的顶板管理和控制好运输机的前窜是重点。 汪洋:各班组要加强学习作业规程,严格按作业规程施工,各级管理人员要抓好规程措施的落实情况。两顺的ZT2×3200/18/35模板支架的挡浆板前后一定要拉齐,保证两顺挡浆墙平直。充填后安排专人检查充填效果。 郭庆林:加强机电设备的检修工作,确保机电设备完好。机电设备各种常用的备用件准备齐全。坚持定期检查制度,做好修检记录。运顺坡度为3~18°,拉移变电列车前一定要检查好回柱绞车的完好情况,对变电列车要分二次进行拉移。 曹忠仁:人员到待充填区作业前一定要做好安全确认,有人员进入到充填区时任何人严禁私自动用支架,其它支架截止,作业人员找净帮顶浮石。充填时各布料管充填的顺序一定要控制好,防止堵管。 沈云家:过东一17层皮带道时给好临时支护及抬棚,抓好特殊地点的顶板管理,回收作业时必须2人以上作业。 陈宏:采煤机距东一17层皮带道5m时,在东一17层皮带道内至工作面5m范围内严禁有人作业,并设置好警戒,待采煤机通过5m后方可正常作业。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见表1 工作面煤层情况见表2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 煤层顶底板情况见表3 一、断层情况以及其对回采的影响 无。 二、褶曲情况及其对回采的影响 无。 三、其它因素对回采的影响(陷落柱、火成岩等)无。 附图1:工作面井上下对照图 附图2:工作面位置及巷道布置平面图 附图3:工作面综合柱状图 图1:工作面井上下对照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