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动机和需要

第五章动机和需要

第五章动机和需要
第五章动机和需要

第五章:动机和需要

第一节学习动机

【教学重点】

动机的含义及动机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动机的激发、转化与维持

【学时分配】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人的一切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motivation)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参与不同活动的动机即以该活动的名称来命名,如平时所说的工作动机、娱乐动机、说谎动机等,参与学习的则称为学习动机。各种不同的活动动机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节中,我们既要学习一般动机理论,也要探讨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活动的内在动因或动力。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是指人的行为动机。动机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需要是产生动机的重要因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人的绝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所以人们常常把动机说成是需要的动机。但是需要和动机并不完全等同。虽然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是由需要推动的,但需要在强度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并指引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才有可能成为动机。例如,当人饥饿时,产生了寻找食物的需要。需要还不是动机。只有当这种需要达到一定强度并有满足需要的客体存在时,需要就变成实际行动的动机。所以,动机往往是由满足需要的客体引起的,但其基础仍然是对某种客体的需要。

动机与活动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但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首先,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功能。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没有动机就没有活动。动机是引起活动的原动力,它对活动起着始动作用。动机的性质和强度不同,引起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其次,动机对活动具有指引功能。动机指引个体活动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动机不同,个体活动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再次,动机对活动具有激励功能,对活动起着维持和加强的作用,以强化活动达到目的。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行动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高尚的动机比低级的动机更具有激励作用。

人类动机好像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是个体活动的动力和方向,既给人的活动以动力又对人的活动的方向进行控制。动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

(二)动机种类

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心理学界对动机的分类尚无定论。现让我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相对地对人类的动机进行分类。

1、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是以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的。如饥、渴、性、睡眠等动机。生理性动机推动人去活动满足某种生理性需要。

社会性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它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社会性动机具有持久的特征。因为它是后天习得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成就动机、交往动机、认识动机和劳动动机等,都属于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可以把动机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高尚动机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的,它能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人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例如,助人为乐、克己奉公、为政清廉等都是由高尚动机所驱动的。

低级动机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利益的,它不利于社会向前发展。例如,假公济私、损人利己、贪污受贿等都是由低级动机所驱使的。

3、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来分,可以把动机分为长远的间接动机和短暂的直接动机

长远的间接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长、比较稳定、影响的范围大。这种动机一般来自对活动意义的深刻认识。例如,一位师范生决心投身于教育事业,争取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成为他(她)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的动机,是长远的间接动机。

短暂的直接动机只对个别具体行动起作用,并且作用的时间短,不够稳定,往往受个人情绪的影响。这种动机常常是由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所引起的。如果一个大学生仅仅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而努力学习。这就是一种短暂的直接动机。

4、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在人的活动中往往具有多种动机,各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动机在活动中起主要的支配作用,这种动机被称为主导动机。有的动机只起着次要的、辅助的作用,这种动机被称为辅助动机。主导动机通常对行为具有决定作用,辅助动机则往往强化主导动机,坚定主导动机所指引的方向。主导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人的成长,主导动机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例如,刚入学的学生,其主导动机可能是向往学生的身份(“我是学生”),而后其主导动机可能是在班集体中取得一定的地位(“成为三好学生”)等。

(三)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有时候,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可以通过开展学习活动逐步地引发和形成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就会自始自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同样,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学习效果均有密切的关系。

1、学习动机同学习目的的关系

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都能起到鼓励、引导、推动和促进的作用。但是两者又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指原因,而学习目的指结果。学习动机,多指当前所要进行的行为;学习目的,多指将来要达到的目标。同一个学习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同一个学习动机,也可以指向不同的学习目的。例如,学生为了达到“在21世纪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这同一目的,就可能存在各种动机:有的是为了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林;有的是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人类的共同进步;有的是为了个人的出人头地;等等。同样,从想考个好分数这一动机出发,可以指向不同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考一所好大学;可能是为了想当“三好”学生;可能是为了想入团、入党;可能是为了求得全面发展,等等。而且,目的和动机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像原因和结果能够相互转化一样。

2、学习动机同学习效果的关系

从理论上说,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应当是一致的。但是事实上并非都是这样,原因在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的讲解、智力水

平、方法的运用和有关条件的创设等的制约。但从全过程、整体上来看,学习动机同学习效果是存在着正相关的。而且,学习动机同学习效果并不只是“单向”的影响,还存在着“互惠”的关系。学习动机端正了,坚持刻苦认真的学习以后,便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良好的学习效果,又鼓舞了更大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也加强了学习动机。良性循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一种结果。

学习动机的强度,对学习效果也有影响。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对学习效果都不利。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会使学习活动产生最佳效果。据研究,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耶尔克斯(R. Yerkes)与道德逊(J. Dodson)的研究认为,动机水平、学习任务的难易同学习效率之间存在着这样三种情况:一是在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强而提高;二是在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下降;三是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为明显。

二、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有关青少年动机的研究表明,从动机表现的特点来看,中学里的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学习动机不太明确。例如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老师的“差使”;学习是为了“混日子”;学习是为了“混到毕业找工作”;等等。

第二类:学习只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例如,学习是为了班集体或团组织的荣誉;学习是为了不受别人指责、批评;等等。

第三类:学习是为了有个人前途。例如,学习是为了考大学、上中专;学习是为了成名、成家;等等。

第四类:学习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例如,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为“四化”建设多做贡献;学习是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等等。

在上述四类学习动机中,其中第四类的人次占总人次的44.3%,它在四类中所占比例最高。

各类学校、各年级、男女生的学习动机发展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转化与维持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力量,这种力量发挥得好,学习质量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采取以下三种措施或三种途径。

(一)创设外部客观条件,激发学习动机

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有许多外部客观条件吸引、激励、诱发学生,形成相应的学习动机。这些能激发学习动机的外部客观条件,既可以是物质的,如物品、金钱等,也可以是精神的,如名誉、竞赛、评优等。在学习活动中,父母的奖励、老师的表扬、适当的竞赛、获得优秀成绩、评定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等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条件。这种被外部条件激发而来的学习动机,可称为外部学习动机,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较小,维持的时间也比较短。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计划地创造某些外部客观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内部心理品质,转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产生与存在,不仅需要外部客观条件的激发,还需要内部心理因素的转化,离开(激发与转化)这两个方面也就无所谓学习动机了。在学习活动中,能转化为学习动机的内部心理因素如信念、理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都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这种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可称为内部学习动机。

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较大,维持的时间也比较长久。如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乐此不疲地学习这门学科,甚至终身不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实质上就是要培养那些直接能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的有关心理因素,如培养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的责任感和好胜心等。

(三)强化各种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活动的维持,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二者轮流交替,相互转化,相互促进,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直至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或目的。通常的情形是,当一个学生在获得某种奖励或其它诱因的推动下进行学习时,渐渐地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热情或责任感,于是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外部学习动机便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当一个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或学习责任感的推动下进行学习,取得优秀成绩而获得奖励时,这种奖励又使他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劲头。这样,内部学习动机又引发外部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强化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1、在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应当创设外部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当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外部学习动机之后,还应当有目的地培养其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并引导这些内部心理因素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

3、当学生有了强烈而持久的内部学习动机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

4、以强化和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学习动机,充分利用各种因素,使学生从事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思考题:

1. 什么是动机?动机的分类有哪些?

2.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第二节需要与教育

【教学重点】

需要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难点】

需要的作用和实质

【学时分配】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need)是生理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作为一个生物实体和社会成员,必然离不开对许多事物的要求,如食物、衣服、睡眠、学习、娱乐、工作、交往,等等。这些要求反映到个体头脑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需要是机体在生活中感到有某种缺乏而力求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常常在主观上以一种不满足之感被人感受到体验到。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根源在于他的需要。需要和人的活动紧密联系着,它是人活动的动力。正是个体的这种或那种需要,推动着人们在某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通过每一个追求他自己的、自愿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需要推动着人们在各个方面积极活动,使人朝着一定

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求得需要的满足。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人的一切活动。需要越强烈,由它所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力。同时,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和周围现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样,需要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活动不断向前发展,需要永远带有动力性。

需要对人的情绪影响很大,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人就会体验到愉快或不愉快,紧张或松驰。可见,情绪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反映。需要还能促进人的意志的发展,人为了满足需要,从事一定的活动,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了意志。

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以动机、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需要的作用

需要作为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在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需要是保证人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合理而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的需要和学习、交往的需要,也就如同“植物人”而无法正常生活和活动。其次,需要永远带有动力性,从而使人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人们在某些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使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例如,学习科学文化的需要,欣赏艺术的需要,通常是每一次需要的满足都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再次,需要促进人类科学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前进。人类的探索行为和好奇心与人的需要是分不开的。对未知领域、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揭示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的需要。这些新的需要,激励人们向新的领域去探索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当然,在教育活动中,需要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均能从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需要的种类和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的种类

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的种类也相当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1、生理性需要

生理性需要(physiological need)是人脑对生理要求的反映。这种需要是与个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延缓种族有关的。例如,饮食、睡眠、休息、运动、排泄、防寒避暑和配偶等。生理性需要是人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但是,人的生理性需要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人的生理性需要受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具有社会性。人和动物的生理需要的对象和满足需要的方式都有根本的区别。动物只依靠周围环境中的自然物体作为满足需要的对象,而人主要通过社会生产劳动生产出自已所需要的对象,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理需要。此外,人的生理性需要还受社会文化的制约。2、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social need)是人脑对社会需求的反映。如对劳动、交往、求知和娱乐的需要等。社会性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需要并不是生来俱有的,是在生理性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性需要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经济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以及阶级的不同而不同,总之,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需要通常是由社会要求转化来的,当个人认识到社会要求的必要性时,社会要求就转化为个人的社会需要。如果一个人的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虽然不会威胁到机体的生存,但人因此而会感到难受,产生痛苦和忧虑的情绪。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物质需要

物质需要(material need)是指对衣、食、往、行等有关对象的需要,对学习、工作等有关用品的需要等。在人的物质需要中,既包括生理性的需要,也包括社会性的需要。因此,人的物质需要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2、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psychic need)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如认识的需要、交往的需要、道德的需要、美的享受的需要,等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交往需要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促进个性的正常发展。交往需要在精神需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长期缺乏社会交往会导致个性变态。

以上以需要的分类具有相对的意义,不同类型的需要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的。例如对食物的需要,就其起源来说是一种生理性的需要,就其对象来说是物质的需要。同样,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也不能截然分开。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就要求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例如,学习需要的满足须有书籍、文具等,娱乐需要的满足须有设施、场地等。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二)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要除有类别之分外还有层次之分。许多心理学家对需要的层次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德国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认为,需要的强度在不同人身上是不同的,需要可分为准需要和需要两种;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 A. Murray)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需要层次,各种需要在重要性上是不同的。基本需要(身体能量需要)为最重要,因为它直接与生存有关。其它需要则根据个体对它的要求程度依次排序;我国学者陈沛霖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自主与尊重的需要、贡献需要等五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动态的结构。但目前影响较大的还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need hierarchy theory)。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得到满足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还认为,最占优势的需要则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并组织有机体的各种能量,不占优势的需要则将被减弱。层次较高的需要发展后,层次较低的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则减弱了。马斯洛晚年又把需要概括为三个大层次: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个人需要结构的发展过程更多像波浪式地演进,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到另一级。例如,婴儿主要是生理需要,后来才产生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青少年时才产生尊重需要,等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启示我们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从研究学生的需要来分析学生的行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并创设教育条件和氛围,逐步使之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设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班集体。而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要考虑他们不同的需要,这样才能有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他们的发展与进步。不了解或不考虑学生的需要,有可能影响师生关系,降低教育效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有局限性的。首先,他在强调需要在人的个性中的作用时,把需要绝对化为一种本能,一种天赋趋势,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否定了人的基本需要的社会性。其次,他过于强调个人的内在价值,过分强调个人意识自由,脱离社会现实去追求自我实现,这是不可取的。另外,这一理论尽管在观察和推理基础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但缺乏

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指标,带有假设的性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充实。

四、青少年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青少年学生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和成年人有所不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措施与方法也有其不同特点。

辽宁师范大学扬丽珠等同志在研究中小学生的需要过程中,编制了三种形式的问卷测试,被试1080人(男女各半,包括小学生、普通中学生和城市重点高中生)。这一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需要结构的发展是多维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包括24种需要,可以归纳为6类,每类又有4个层次。该项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需要随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并且具有优势需要。如重点学校高二年级学生强度最大的前五项需要是:1、追求丰富知识、多方面能力、优秀品质的需要;2、结交诚实正直的朋友的需要;3、升入理想学校或有个好工作的需要;4、尊重与自信心的需要;5、信任和理解的需要。中小学生的需要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

在有关青少年需要的分类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我国青少年的需要比较广泛而全面。从需要的层次来看,可以说,人类需要的各个层次青少年都有。但它们不是机械堆积的塔楼,而是辨证统一的结构。

在将需要理论应用于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到,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也应该有层次。要因人制宜,精雕细刻,而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当前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应注意将部分学生过高的物质要求引导到学习上来。要善于将学生低层次的需要发展到高层次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

如何帮助青少年学生抉择主导需要,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下功夫研究的重要问题。所谓主导需要,就是在具有多层次需要的行为中,占支配地位的需要。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里讲的是两个需要之间的抉择。这两者处于同一层次,都是对物质的需求。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则是两个处于不同层次需要的抉择。生,为人最基本的需要;义,为较高层次的道德感需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舍生而取义,只有将较高层次需要变为主导需要的人,才会作出这样的抉择。就青少年学生而言,由于思想认识水平的不同,也许有的看重精神需要,有的看重物质需要,有的看重认识需要,有的看重美的需要。依思想认识的差异,把自己最珍视、认为最有意义的视为主导需要。引导学生抉择较高层次的主导需要,使他们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从而增添为祖国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动力,这是当今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看到行为背后隐藏着需要,需要是分层次的,我们要根据其需要有层次地进行教育,引导其需要向较高层次健康发展,帮助学生选择满足需要的正当方式,正确抉择主导需要,把个人和祖国自觉地联系在一起。

思考题:

1. 什么是需要?需要有什么作用?

2.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节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兴趣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难点】

兴趣发展的趋势

【学时分配】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一、兴趣的概念与分类

(一)兴趣的概念

兴趣(interest)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积极探索,并带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例如,对音乐感兴趣的人,总是首先注意有关音乐的书籍和乐器,他的认识活动优先指向与音乐有关的事物上,并以向往的心情力求研究它、领会它、掌握它。古代教育家朱熹以他的名作《四时读书乐》来抒发他对读书的兴趣以及对读书的积极肯定的情绪。他赞美春季“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奏来熏风”;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兴趣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关的事物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即对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同时,已经形成的深刻而稳定的兴趣,不仅反映着已有的需要,又可滋生出新的需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可见,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

兴趣又和认识、情绪、意志有着密切的联系。兴趣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倾向,它表现在人对感兴趣的对象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上,并表现在人对有关事物的优先注意和集中注意上。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往往都带有积极的感情色彩。对某种事物的兴趣愈浓厚,人对它的情感也愈浓厚。稳定的兴趣对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任务大有助益。

兴趣是爱好的前提。当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时,就发展为爱好。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有从事实际活动的倾向。例如,对音乐有爱好的人,就不只是对音乐有兴趣,他还有从事音乐活动的倾向,他或者经常参加演奏,或者经常练音唱歌。所以,兴趣与爱好是有区别的,兴趣是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而爱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好是和某种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的兴趣不仅在活动中发生和发展,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兴趣发展成爱好后,就成为人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凡是符合自己兴趣的活动,容易提高积极性,并且会积极愉快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兴趣对未来活动起准备作用,对进行中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起促进作用。

兴趣是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各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阶级地位不同,他们的兴趣也就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古代人不可能有对现代生活用品的兴趣。有些兴趣还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并受个人的世界观所调节。例如,一个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然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兴趣的分类

人类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

1、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如新奇的东西,看电视或小说等。

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兴趣。如开始学习外语时,人们可能对学习外语本身没有兴趣,但是学好外语能阅读外文资料,了解最新科技成果,这是人们深感需要而有兴趣的。

无论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对于学习都是必要的。没有直接兴趣,学习将变得枯燥无味;没有间接兴趣,学习便不可能长久坚持下去。只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有机结合,

学习活动才能积极主动地坚持下去。

2、根据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物质兴趣表现为食物、衣服等物质生活条件的兴趣。对个人的物质兴趣必须加以正确指导和适当控制,否则会发展成畸形的贪婪形式,使人走上邪路。

精神兴趣主要是指认识的兴趣,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主动积极地学习,不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知识,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开动脑筋去钻研,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等。精神兴趣能表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个性发展高水平的表现。

二、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习活动亦是如此。因此,学习兴趣问题,受到了众多教育家的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是愉快主动地去探究它。研究表明,无论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都和兴趣有关。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意思是说,对于学识,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赶不上醉心于以它为乐的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

2、兴趣对智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美国的拉扎勒斯(A. L. Lazarus)等人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他将高中学生按照智力和兴趣分为智力组和兴趣组。智力组学生的平均智商120,但对于语文阅读和写作不感兴趣;兴趣组学生平均智商107,但对于语文的阅读和写作很有兴趣。在学期结束时,兴趣组的成绩远远超过智力组。

三、青少年学生兴趣发展的基本趋势

青少年学生的兴趣是广泛多样的,调查表明:中小学学生的兴趣可多达70多种,上至天文气象,下至风土人情,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但男女学生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发展既有共同的方面,又有不同之处,这其中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了解青少年学生兴趣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于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有重要意义的。

青少年学生兴趣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兴趣发展逐步深化

人的兴趣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等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小学儿童的兴趣一般还处在有趣阶段,进入中学后,在各方面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下,可逐步向乐趣乃至志趣深化。而兴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阶段,才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中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努力促成学生兴趣的升华。

(二)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密切联系,逐步发展

好奇心、求知欲、兴趣是互相促进、彼此强化的。同时,三者又是沿着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的方向发展的。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好奇心在儿童期最为强烈,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方面。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它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青少年时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某一方面的求知欲如果反复地

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教师应当促使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尽快地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珍惜好奇心,增强求知欲,提高兴趣水平。

(三)学科兴趣开始分化,中心兴趣逐渐形成

由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的少年学生,随着学科学习的更加分化,他们对各科学习的兴趣也随之产生分化。他们更喜欢那些教材内容丰富,教师讲授生动,自己学有所获,并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科。到高中阶段后,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

中心兴趣是指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有着极浓厚而又稳定的兴趣。儿童缺乏中心兴趣,而青少年则逐渐形成了中心兴趣。学生的中心兴趣常常同他们渴求学习的专业,或追求的理想职业相联系。

在现代科技发展使各科之间既分化,又融合,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兴趣,多方面地去摄取知识,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然后再要求在某一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钻研,培养起中心兴趣,最后达到博与专的完美结合。四、兴趣的品质及其培养

(一)兴趣的品质

人的兴趣在广度、深度、稳定性和效能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叫做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什么发生兴趣。人们的各种兴趣指向什么,可能很不相同。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喜欢数学,有人喜欢体育,有人喜欢文艺,等等。兴趣的倾向性是人的生活实践和教育所造成的,并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与阶级利益相关的兴趣倾向,往往具有阶级性。个体在多种兴趣中必然有一种中心兴趣,表现出对某一事物更大更浓厚的倾向性,这样的兴趣才能做出成绩,才能影响个性特点。

2、兴趣的广阔性。兴趣的广阔性指个体兴趣的范围。人们的兴趣范围也不大一样。有人兴趣广泛,有人兴趣狭窄。一般地说,兴趣广泛有利于人们获得渊博的知识,人的心理也能得到充分发展,兴趣广泛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表现形式。而兴趣狭窄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个性的发展。当然广阔的兴趣应该在正确的倾向性指导下,和中心兴趣结合起来,否则样样都喜欢,样样都不专,结果一无所长。应该在广阔兴趣的基础上,有一个中心兴趣,使兴趣既博且专,才有可能取得成就。

3、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对某种对象或活动,能够持久地保持浓厚兴趣的一种品质。人们有了稳定的兴趣,才能经过长期的钻研,获得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人们有了稳定的兴趣,才能坚持工作,“锲而不舍”取得创造性的成就。可见,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对人的学习和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4、兴趣的效能性。兴趣的效能性是指兴趣在人的活动中所产生的推动作用的大小。能推动人的活动的兴趣,才是效能较高的兴趣。有些人的兴趣只是停留在期待的状态中,不能促使自己积极主动地从事活动,这样的兴趣缺少推动的力量,没有实际的效能。因此,培养人的高效能的兴趣,对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促进个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兴趣的培养

1、扩大加深学生的知识,奠定兴趣的知识基础

兴趣能推动人们去获得有关知识,但兴趣的产生又是以对事物具有一定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越多,兴趣也会越浓。所以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培养广泛的兴趣,要加深认识,才能培养浓厚的兴趣,兴趣与知识相辅相成。

2、提高认识,激发兴趣的产生

提高认识是指提高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这是培养间接兴趣的必由之路。在这种间接兴趣促使学生学习、获得一定知识时,往往也随之产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兴趣

许多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努力干了之后才产生的。一方面,人是有兴趣才干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付出了努力才有兴趣的。所以,要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兴趣。学生的实践主要是学校的一切活动,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尤其是在课外活动小组,或校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广泛和稳定的兴趣更为有效。

学生的兴趣存在着很大差异,首先是兴趣内容的倾向性不同,既使兴趣内容相近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的广阔性和稳定性也各不相同,那些兴趣内容完全不同的学生,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因材施教培养。

思考题:

1.良好的兴趣应具备哪些品质?

2.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建立良好兴趣需要的意义的认识。

参考阅读书目:

1.张述祖、沈德立(1987):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彭聃龄主编(2001):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

4.孟昭兰主编(1994):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译(2001):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第四章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知识讲解

第四章动机、需要与兴趣 一、单选题 1.小学儿童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和老师的爱,这说明是小学儿童的()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爱的需要 D、成就需要 2.儿童要有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这属于()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爱的需要 D、成就需要 3.喜欢看电视、听故事并向成年人题为“为什么”,这是儿童的() A、交往需要 B、认知需要 C、成就需要 D、活动需要 4.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当“三好生”,这是() A、交往需要 B、认知需要 C、成就需要 D、活动需要 5.“需要层次说”是由()提出来的。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马斯洛 D、冯特 6.小学儿童最基本的社会需要是() A、交往需要 B、成就需要 C、认识需要 D、活动需要 7.儿童的兴趣由直接转化为间接,与他们()相联系 A、交往水平 B、认识能力 C、情感状态 D、意志水平 8.社会交往需要属于()需要 A、安全 B、归属和爱 C、尊重 D、自我实现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B、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需要是动机的直接表现形式 C、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人的活动直接相关 D、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人的需要、活动目标相连

A、个性倾向性系统 B、自我意识系统 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D、动力特征系统 11.表示兴趣在持续时间上的特性是() A、兴趣的广度 B、兴趣的稳定性 C、兴趣的效能性 D、兴趣的灵活性 12.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为()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13.个性心里倾向性主要包括() A、感知、记忆、想象思维 B、能力、气质、性格 C、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 D、自我实现、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4.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成分是()。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性格 D.能力 15.需要按其对象性质可分为()。 A.天然需要和物质需要 B.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C.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 16.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A.感知 B.实践 C.需要 D.财物 17.学生喜欢看电影是属于()。 A.物质需要 B.自然需要 C.精神需要 D.社会性需要 18.个体的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是()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主动的内驱力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具有目的性 B、需要具有方向性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 课后习题解析

第三章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1、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___________。 A.情绪 B.动机 C.思维 D.需要 ( )2、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 C.动机与目标 D.动机与行为效果 ( )3、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结构,当一个人希望成功的动机高,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低的时候,他最终的(合成)成就动机是怎样的? A 高 B 低 C 中间程度 D 难以确定 ( )4、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控制感 B、自我效能感 C、习得性无助感 D、社会支持感 ( )5、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___________。 A.正比 B.反比 C.正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6、研究已证实,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 B. 动机 C. 需要 D. 思维 ( )7、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________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的任务。 A.10% B.20% C.50% D.100%

( )9、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 B. 继发性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外源性动机( )10、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 B. 继发性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外源性动机( )11、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动机 B.生理动机 C.社会赞许动机 D.交往动机 ( )12、交往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性动机 B.生理性动机 C.物质性动机 D.原发性动机 ( )13、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__________。 A.习得性无助 B.社会懈怠 C.泛化 D.条件反射( )14、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 A. 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 B. 宁愿担任专业工作而不愿做企业家 C. 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 D. 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 )15、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A. 归因B. 期望C. 需要D. 教育 ( )16、叶克斯-多德森(Yerkes-Dodson)定律表明,较难课题的动机适宜强度:。 A、较强 B、中等 C、较弱 D、无规律可循 ( )17、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 )18、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所引起的内在促动力量是。 A 动机 B驱力 C需要 D 渴望 ( )19、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 A、从事简单的工作,动机强度中等时成绩较好 B、从事困难的工作,动机强度较低时成绩较好 C、从事难度适中的工作,动机强度较高时成绩较好 D、无论何种难度的工作,动机越强成绩越好 ( )20、用心理学解读“艺高人胆大”,则“艺高”是指,“胆大”是指。 A、自信,勇气 B、自信,动机 C、自我效能感,动机

动机与创造力 第五讲

动机与创造力第五讲 动机概述 动机: ?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基本特征. ?是行为的动力,它引发人们的活动,并推动和 引导人们朝着特定的目标努力坚持下去。 需要-动机-行为 ?图书馆学习-饥饿(无法集中精力)-觅食- 未果-回住处泡面-吃饱后继续学习 ?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 内源性动机 ?在内部需要产生的驱动力的驱使下所产生的 动机。 ?其目的只是为了活动本身所带来的愉快的体 验。 外源性动机 ?在外部诱因驱使下所产生的动机。 ?其目的是为了得到酬劳、分数、奖赏、尽义务 等。 动机与创造力 ?什么样的动机驱动着创造性活动? ?小说家欧文报告说,他在写小说的时候,每天 写作12个小时,甚至还有几天熬通宵。当人 们问他究竟是什么因素驱使他在已经拥有广 泛读者群、名望斐然、收入可观之后工作还 如此卖命时,他时这样回答的:“因为热爱,我对于写作如此卖力的真正原因是,写作对 于我来说并不是工作。” 精神动力学研究(1) ?创造性行为是一种减缓张力的途径。而这种张 力来源于其他的不被人接受的需要。 ?弗洛伊德断言,成年人可以将多余的性欲能量 升华或转移到社会更容易接受的方向上,其 中包括创造力的表达。?其他理论家提出,创造力可能被某种为求弥补 无意识的攻击性或破坏性冲动的需要所驱 动。 精神动力学研究(2) ?创造力是实现更积极、更高层次需要的一种手 段。 ?戈多认为创造力可以被健康的需求所驱使,去 支配周围的环境——效能性动机 ?对高创造力女性的25年的追踪研究中,这种 因支配或掌握的需要而产生的驱动力再次得到了证实。 ?源于三种基本心理要素: 自我理解 个人秩序及控制 情感调节 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 ?驱动创造力的是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而产生 的愉悦感、满足感。 ?因此,如果外界压力损害了一个人从事活动时 与生俱来的愉悦感,其创造力将被这些外在压力所抑制。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作用 ?Amabile提出了关于动机如何影响创造力的双 歧假设 ?内部动机对创造力有利,外部动机对创造力有 害。 ?内部动机:从事该活动的动机主要针对活动本 身,其标志是个人关注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并从中产生愉悦感 ?外部动机:从事该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达到 独立于该活动以外的某种目的,如获得预期的奖赏、在竞争中获胜、满足某种需要等; 其特征是关注外部的奖赏、外界的赞誉和工作的外部导向。

什么是需要和动机

第十章消费者的动机10━34 1什么是需要和动机? 什么是需要: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的反映。 消费者需要的特征 1、对象性 2、多重性 3、层次性 4、可变性 5、发展性 消费者需要的类别 1、按需要起源,分为天然性和社会性需要 2、按需要对象,分为物质和精神需要 3、按需要实现程度,分为现实和潜在需要 什么是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驱动力(内驱力)。→动机有两个组成部分:内驱力,目标事物 2、动机的功能: ⑴、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⑵、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⑶、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2、消费者的需要与需求有什么区别? 消费者需要和需求的区别: ⑴、缺乏的程度不同。需要是在人们心理和生理上不满足的驱动下产生的;需求是在人们想使其生理及心理条件高于最低限度的满足程度时产生的。 ⑵、促使的因素不同。消费者的需要是由个人和环境的特性决定的;消费者的需求是由个人和环境(市场)的背景决定的。 需求品(美食)→必需品(食品) 3、简述消费需要如何对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1,消费需要决定购买行为 需要运动过程:消费需要→心理紧张→寻找目标→购买动机→购买行为→需要满足→新的需要 2、消费需要的强度决定购买行为实现的程度 3、需要水平不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恩格尔定律) 4、影响消费需要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消费需要的因素 1、主观因素:⑴、生理因素⑵、心理因素⑶、个人的消费水平⑷、个人的社会地位 2、客观因素:⑴、消费情景⑵、社会环境⑶、企业营销因素 5、消费动机有什么特征? 消费动机的特征 1、原发性:需求使个体产生动机,动机推动个体采取行动。

社会心理学后五章

第五章社会动机 1.单选 1下列那一项属于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的特点(B选择什么样的行为达到目标由群体决定) 2以下不符合动机性质的是(D在人类的行为中,只有表现性行为属于动机性行为) 3下列那种工作特性不能够引发人们的内在动机(D工作者对工作结果不承担负责) 4下列哪一种奖励方式容易降低内在动机的强度(A只要做事就有奖励) 5“免受伤害,免于恐惧的需要”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那个层次(B安全的需要)6下列那一项不属于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的特点(B选择什么样的行为达到目标由群体决定) 7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中,自我防御的需要属于那种动机类型(A 情感性内在动机) 8下列对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描述错误的是(D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决定于环境压力 9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中,功能性动机属于那种动机类型(D认知性社会动机) 10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中,亲和需要属于那种动机类型(C情感性社会动机) 11下列那一项不属于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的特点(A个体对成就 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 度较强,追求成就是一 种目的) 二.多选 1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 说中,属于情感性社会 动机的有(D自我表达 的需要E亲和需要) 2在麦奎尔的动机类型 说中,属于认知性社会 动机的有(D归因的需 要E客观化的需要) 三.判断 1无论是社会取向成就 动机还是个我取向成 就动机,其目标或优秀 标准的选择都主要决 定于社会(错) 2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 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 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 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 影响程度(对) 3人类的行为中,只有 表现性行为属于动机 性行为。(错) 4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认为认知性动机是动 力性,情感性动机是指 导性的(错) 5奖励并非在所有的情 况下都降低内在动机, 只有内在动机很低的 情况下,才会受到外在 奖励的消极影响。(错)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 论认为,尊重的需要包 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对 自己的尊重。(对) 7归属和爱的需要比尊 重的需要层次要高。 (错) 8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有 动机推动。(对) 四.名词解释 1过度辩护效应:当外 在的动机取代了内在 动机时,人们有可能会 对自己原来喜欢的活 动失去兴趣。 2亲和动机:又称为结 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 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 某个团体的需要。 五.简答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 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人类的 动机可以区分为五个 层次,分别是: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归属和 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 自我实现需要,它们构 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 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 要满足之后,另一个更 高的需要就立刻产生, 成为引导人行为的动 力。 2简要分析能够引发人 们的内在动机的工作 特性。 答:1技能多样性;2 任务多样性;3任务重 要性;4自主性;5回 馈性。 3简要介绍麦奎尔的动 机类型说。 答:1认知性内在动机; 2情感性内在动机;3 认知性社会动机;4情 感性社会动机。 4权利的类型。 答:1强迫性权利;2 合法性权利;3奖励性 权利;4专家性权利;5 关系性权利;6信息性 权利;7联系性权利。 5简述动机的性质。 答:1动机是完整的个 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 某个部分的动机;2动 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 些基本目标和需要;3 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 同的,但满足动机的方 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 化而异;4人类的动机 是复杂多样的,个体的 动机与行为不是一一 对应的关系,而是错综 复杂的;5人类存在无 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 机;6动机是一个连续 不断地,无休止的动态 过程;7并非所有的行 为或反应都是有动机 的。 六.论述题 1结合生活现象论述内 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 关系,并探讨如何避免 动机不当而对行为产 生的负面影响。 答案要点:在人类的行 为中,内在动机和外在 动机都会起作用,但二 者不是简单的相加关 系。当外在的动机取代 了内在动机时,人们有 可能对自己原来喜欢 的活动失去兴趣。这种 现象称为过度辩护效 应,即当人们认为自己 的行为是由很强的外 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 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 的影响程度。 奖励是一个很有效地 动机诱因,在实际生活 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 而普遍的社会机制。但 是,当外在动机凸显出 来时,内在动机可能因

第五章动机和需要

第五章:动机和需要 第一节学习动机 【教学重点】 动机的含义及动机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动机的激发、转化与维持 【学时分配】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人的一切活动都由一定的动机(motivation)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参与不同活动的动机即以该活动的名称来命名,如平时所说的工作动机、娱乐动机、说谎动机等,参与学习的则称为学习动机。各种不同的活动动机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节中,我们既要学习一般动机理论,也要探讨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活动的内在动因或动力。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是指人的行为动机。动机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需要是产生动机的重要因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人的绝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所以人们常常把动机说成是需要的动机。但是需要和动机并不完全等同。虽然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是由需要推动的,但需要在强度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并指引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才有可能成为动机。例如,当人饥饿时,产生了寻找食物的需要。需要还不是动机。只有当这种需要达到一定强度并有满足需要的客体存在时,需要就变成实际行动的动机。所以,动机往往是由满足需要的客体引起的,但其基础仍然是对某种客体的需要。 动机与活动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但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首先,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功能。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没有动机就没有活动。动机是引起活动的原动力,它对活动起着始动作用。动机的性质和强度不同,引起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其次,动机对活动具有指引功能。动机指引个体活动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动机不同,个体活动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再次,动机对活动具有激励功能,对活动起着维持和加强的作用,以强化活动达到目的。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行动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高尚的动机比低级的动机更具有激励作用。 人类动机好像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是个体活动的动力和方向,既给人的活动以动力又对人的活动的方向进行控制。动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 (二)动机种类 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心理学界对动机的分类尚无定论。现让我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相对地对人类的动机进行分类。 1、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是以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的。如饥、渴、性、睡眠等动机。生理性动机推动人去活动满足某种生理性需要。

传播学理论第五讲群体传播与社会网络测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理论第五讲群体传播与社会网络测试题与答案 总计: 4 大题,53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 一、单选题(该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1.群体压力理论是与()相关的理论。 A.社会关系论 B.文化规范论 C.个人差异论 D.社会参与论 2.下列哪项不是意见领袖的特征?() A.较多的社会联系 B.较小的社交范围 C.更多地接触相关媒介 D.较强的人格魅力 3.下列哪项可以防止群体思维的产生?() A.放松监督和控制 B.反对成员叫停错误做法 C.不允许反对意见存在 D.在一致同意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之间取得平衡 4.在传播学中,从众就是()。 A.受众在传播活动中不知不觉受群体压力而在认识、行为等方面发生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变化 B.受众一般选择与自己习以为常和喜爱的媒介 C.具有不同特征的受众以不同方式解释媒介内容 D.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传播内容 5.下列哪项不能防止群体思维产生?()

A.鼓励群体成员对错误的做法大胆叫停 B.坚持一致同意原则 C.允许反对意见存在 D.严格监督和控制 6.不把自己的情绪归因于他人,而是假定他人有某种行为,从而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合理”的解释,这种过程被称为什么?() A.直接投射 B.互补投射 C.代替投射 D.简介投射 7.创新决定过程是个人或其他单元做出决定的一种心理过程,包括5个步骤。其中,确定采用或拒绝某项创新的行为的步骤,称作()。 A.决定 B.说服 C.确认 D.获知 8.创新决定过程是个人或其他单元做出决定的一种心理过程,包括5个步骤。其中,强化或撤回关于某项创新的决定,称作()。 A.实施 B.说服 C.确认 D.获知 9.创新决定过程是个人或其他单元做出决定的一种心理过程,包括5个步骤。其中,接触某项创新并略知其有何作用的步骤,称作()。 A.决定 B.说服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不能停留于作家写完作品这个阶段,文学作品的价值必须经过传播、消费——文学接受,才能实现。在传播、消费过程中,一般性阅读是最基本的接受形式,而在阅读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则是文学接受的高级形式。 一、文学阅读 读者是文学阅读活动的主体(作品是客体),因此关于文学阅读的探讨可以从读者开始。 (一)关于读者的角色 1、被动者角色 认为文学阅读是读者寻求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此观点在中西方文论传统中占据支配地位,直到20世纪初期仍然流行。此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对后来者的影响较大。 →康德“审美无功利”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理论支持。《判断力批判》提出“审美无功利”,因此读者要以无功利的心志去阅读作品,从而领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因此,读者受制于作家和作品,作家成为了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此后欧洲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论大体支持这种观点。显而易见,他们忽视了读者的价值(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合理性。 →象征主义文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肯定。法国象征主义领袖马拉美(1842-1898),认为诗人要把诗的意蕴一点点地暗示出来,而读者应该一点点去猜测诗的意蕴或象征意味。再如,法国象征主义代表瓦雷里(1871-1945),认为对于象征主义作品,读者需要具有“克难”的能力,因而读者的阅读犹如“带着镣铐跳舞”。 2、主动者角色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相继兴起,从不同角度突显了读者的作用,使读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甚至出现了读者中心论。 (1)现象学美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 作为哲学流派的现象学(略讲),是由德 E.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一部分。)奠定的。现象学的口号是“意向性”和“回到事物本身去”。意思是要人们通过直接的认识去把

需要动机与兴趣

需要、动机与兴趣 1、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为7个基本的层次: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其他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只有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其次,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的高层次追求,使得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5种层次,对学生最有帮助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只有在自我实现的状态时,其自我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被激发。 2、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趋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推动了动机的产生,而动机又推动了行为。所以,动力性是需要的根本特性。 3、兴趣的品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的广度,是指兴趣的范围大小,即兴趣广泛与否。又被称为广阔兴趣。

(2)兴趣的中心,指对某个特定领域的事物形成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 (3)兴趣的稳定性,指对事物具有持续、稳定的兴趣。 (4)兴趣的效能,指兴趣能积极推动人的活动,提高活动的效能,即兴趣对认知的推动作用。 4、动机的功能包括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功能。 (1)激发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2)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3)维持和调节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5、需要、动机和兴趣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个体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兴趣的品质包括: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效能性。 最早的气质学说是希腊的希波克拉特提出来的。

第五讲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第五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齐美尔(1858-1918年)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 《论社会分化》(1890年)、《货币哲学》(1900年)、 《历史哲学问题》(1905年和1907年)、《社会学》(1908年) 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问题、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相对论、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科学中的研究对象的确定以及论证方法问题等等。 齐美尔首先提出了“社会化的形式”这一独特的概念,因此他被认为是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认为社会学应将社会化的形式或人类关系的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并称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形式的科学。 1.《论社会分化》:社会分化对社会的影响。 一个社会越粗鲁、越不文明、越不分化,它的内部结合就越紧密,它在外部交往中就以越封闭的形式出现。相反,一个社会越发达,它的内部关系越分化,那么,它的成员的个性也就越鲜明。 分化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准,分化促进了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和交织的程度。一个社会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程度与分化的程度是同步发展的,影响分化和相互作用的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分工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发展。 《论社会分化》不仅使齐美尔在社会学中获得了经典作家的位置,也显现了他的社会学研究特征。即:试图关注现代社会特有的诸多矛盾和悸论中的两个对立面,以求全面地把握各种社会现象。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齐美尔并没有试图在社会的冲击面前保护和拯救独特的个人的东西,而是借助社会分化对个人的独特性给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他的这种理解为现代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以及个人同一性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化和社会化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两种现象指向某种无所不包的社会的全过程。要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自由和个人独特性,就必须将个人化的历史过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结合起来考察。 2.形式社会学 社会学的任务在于对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的描写和规则的发现。这里的规则指的是个人在其所属群体中的行为规则以及群体间的互动规则;而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也就是他们通过行动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些形式包括劳动分工、统治、冲突和斗争、社交和友谊等等。 齐美尔在将社会学进行“形式的”定义的同时,对社会也作了相应的定义。他认为,社会是所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的总和。社会概念是一个程度性的概念,它的涵盖面随着社会分化的程度而变化。 齐美尔对社会学的这种形式的定义对社会学研究的界定具有一系列作用。 (1)首先,齐美尔根据他对形式和内容的基本区分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区分。 个人中的个人成分不构成社会的部分;个人的行动动机、旨趣以及个人所追求的价值和目的并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因而不是现代社会学的合法研究对象。 (2)在形式社会学的视角下,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存在的,因为社会发展中所包含的分过程和相互作用过于复杂,以致对它作规律性的解释仅仅是一种理想、一种徒劳的尝试。社会学家只能找到社会发展的一些规则,并且对它们进行形式的描写和概念上的分类和区别。 3.《货币哲学》(1900年) 《货币哲学》分为“分析卷”和“综合卷”两大部分。前者从社会生活入手剖析货币的本质,剖析产生货币的需要以及货币所满足的需求;后者则综合考察货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个体的生命情感、对个体命运的链节、对一般文化的影响”。 没有将货币仅仅视为一种经济交换手段,而是将货币和整个经济交换看作人类社会互动的一种形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模拟题

一、选择题 1.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B )。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直接动机D.间接动机 2.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B )。 A.追求利益的倾向B.避免失败的倾向C.回避困难的倾向D.追求刺激的倾向 3.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 C )。 A.认识动机B.赞许动机C.成就动机D.交往动机 6.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 A )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 7.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B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8.根据维纳的三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的是( A )。 A.能力B.努力C.任务D.运气 9.在学习动机的理论中,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阿特金森B.马斯洛C.维纳D.班杜拉 1O.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利用( A )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A.直接发生途径B.直接转化途径C.间接发生途径D.间接转化途径11.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的描述是( B )。 A.他宁愿担任专业工作也不愿做企业家B.他总是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C.他很少依赖外界反馈D.他常常让别人提出问题 1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C )。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13.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D )。 A.自我期待感B.自我归因感C.自我预期感D.自我效能感 C.老师表扬爱劳动的学生 D.王佳每天独自听音乐 16.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C )。 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 17.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 )。 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18.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C )。 A.线性关系B.U型关系C.倒U型关系D.平行关系 19.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D )o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20.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B )。 A.25%B.50%C.75%D.1oo% 二、填空题

第五章 社会动机和自我知觉

第五章社会动机和自我知觉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 第一节社会动机 一、社会动机概述 (一)概念: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 (二)功能: 激发 导向 促进 (三)动机理论 1.佛洛依德的性欲力学说 性本能:力比多 不同行为是性冲动的一种变式与升华。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一)内在动机 1.概念:是指由内在需要引起的的动机。 2.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引起: (1)好奇:即认知内驱力 (2)好胜:即自我提高内驱力 (3)互惠:即附属内驱力 (二)外在动机 个体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动机。 如:外在的奖励与压力 (三)两者的关系 1.两种动机缺一不可 2.两种动机对行为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相加 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就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三、成就动机与亲和动机 (一)成就动机 1.概念:是人们希望从事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成绩,并能超过他人。 麦克兰德认为:成就需要是指人们要尽快而且尽可能的把事情做好的一种欲望或倾向。成就动机使人们在做事时与自己所持都有的良好或优秀标准相竞争的冲动或期望。 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风险小,独立决策较少的职业 成就动机高的人:爱毛遂自荐,喜欢承担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敢于自己做出决策。 2.影响因素: 宏观层面: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微观层面: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个性特征,以及个体对自身水平能力、失败概率、承担风险等的认知评价。

第五章 需要,动机与价值观

第五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 一、单选 1、下列对需要的论述错误的是(B) A.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需求 B.需要不一定指向某个对象 C.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D.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人们在丰衣足食之后,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这不是(A) A.原发性需要 B. 社会需要 C. 获得性需要 D. 精神需要 3、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C) A.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绝对正确 B.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重要 C. 高级需要可以调控低级需要 4、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 C ) A.习得动机 B.外在动机 C.社会性动机 D.主导性动机

5、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A)趋势 A. 下降 B. 上升 C. 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6、在人的所以需要中,最基本的是(A)需要 A. 生理 B. 安全 C .归属和爱 D. 自我实现 7、动机的驱力减少理论的提出者是(A) A. 赫尔 B. 麦独孤 C.赫布和柏林 D. 德西 8、指向某个目标或对象,并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叫(B) A. 需要 B. 动机 C. 兴趣 D. 信念 9、(A)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A. 需要 B. 动机 C .兴趣 D. 信念 10、(C)是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 A .需要 B .动机 C. 兴趣 D. 信念 11、在行为的坚持性上的表现是动机的(C)功能

第三章运动兴趣和动机

第三章运动兴趣和动机 第一节运动兴趣 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两次大规模的群众体育调查反映出这样一个严峻的事实:在1996年的调查中,16岁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而在2001年的调查中,这种现象不但依然存在,而且出现了逐渐加剧的趋势,即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口中,20岁以下者占68.7%,30岁以下者占90.5%,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0%和11.7%这就是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仍然有三分之二的中学生离开中学校园以后在2年内(即20岁前)就中断了体育活动;在离开中学10年之后中断体育活动的中国人更是达到了90%。这样的现实与传统体育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一样,揭示了一个问题:中小学体育教学没有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一、运动兴趣的定义 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运动兴趣区别与运动爱好的区别: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 而它们二者的联系在于: 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 二、运动兴趣的品质 (一)运动兴趣的倾向性 (二)运动兴趣的广泛性 (三)运动兴趣的稳定性 (四)运动兴趣的效能 三、运动兴趣的分类 (一)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二)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三)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 (四)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 四、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 (一)运动需要的满足 (二)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 (三)运动内容的新奇性和适合性 (四)成功体验的获得 (五)融洽的师生关系 (六)教学方法的适合性 (七)良好的运动教学环境 课堂小结: 思考题: 1.什么是运动兴趣?它与运动爱好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试述运动兴趣的品质。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五章 需要、动机与价值观

第五章需要、动机及价值观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需要和动机 (一)需要的含义: 1 需要是机体内部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出有机体 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 极性源泉。(当身体缺水,就想喝水) 2 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 某种不平衡状态。 3 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东西视为必要东西。 4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基本动 力。 (二)动机及其机能 1 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叫做意向。 2 明确意识到并想实现的需要叫愿望。 3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某目 标发展。 4三种功能: 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警 察都会研究罪犯的犯罪动机) 2、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 或对象。(一般的罪犯犯罪都会针对特定的人) 3、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 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时间和持续时间。 二、几个相关概念 (一)本能:指同一物种所有个体所共同表现的不学而会的行为反应。(婴儿生来就会哭) (二)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三)诱因:及外部刺激。是引起动机的一个原因。可分为正诱因,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二得到满足时。负诱因;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他而得到满 足。 三、需要和动机的分类 (一)需要分类: 1、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原发性需要和继发性需要 3、外部需要,内部需要 (二)动机种类: 1、起源,分为生物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2、持续时间,分为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 动机。 3、定势是一种意识不到的动机。 4、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第三章 创造的动机

第三章创造的动机 一、升华说 远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界对创造心理感到兴趣之前,弗洛伊德在1900年对艺术天才的人格已着手研究。他研究的范围不但包括个体的人格,而且包括民族的文化。 在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学派长于应用心理分析法以发掘深藏在梦、神话以及其他符号性作品背后的意义。 弗洛伊德学派的主要方向,是在研究早期儿童性心理的发展与其对作品内容的关系。他们认为,有一部分所未满足的早期性欲会潜意识地以及象征性地在梦中或在想像性的作品出现。(一)弗洛伊德学派对创造心理的主要概念 1、弗洛伊德学派的人格结构原理 本我: 各种创造精力的源泉。以寻求快乐为目的,其本身是非理性的。主要动机是减轻紧张。减轻紧张的方法是在尽量减轻痛苦或将快乐扩大。 超我:代表社会兴趣,进而影响了创造的方向。 (1)自我理想 艺术家的自我理想反映在对各种创造人物的崇拜与模拟中。自我理想包括对完美的认同以及模拟所崇拜的创造人物的愿望。 (2)良心 良心,其最初是由母亲的超我而来,后来逐渐被完美感取代。与良心违背会产生紧张,也会引起罪恶感、焦虑感与紊乱。在创造的领域之中,由良心压力所产生的紧张会产生升华、复原与过度补偿作用。 现实的我: 检查外在的现实以及社会的需求。 自我是认知作用的大本营,供给心智使用所需的有意识的知觉、记忆、思想以及理由,以使资料组成为一种独特的产品。 将反社会的狂想升华以满足超我,自我应能巧饰生物我的狂想,而使原来为社会所不接受的欲望换一个形态出现。 2、性心理的升华 升华作用: 当性欲不能直接发泄时,欲力就必须另寻为社会所接受的出路,这种欲力方向的转移就叫做升华作用。 弗洛伊德相信世界上最有用而最有价值的创造品都是欲力的升华。 弗洛伊德指出,升华所需的欲力是从婴儿期的动欲区而来。通过升华作用,充沛的性欲就得以发泄而用到其他领域上去。 3、弗洛伊德的欲力原理 生的本能: 表现为个体生命的、发展的和爱欲的本能力量。它代表着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它是人类一切文明创造、文学艺术创造的原动力。 死的本能: 是生命本能的另一极表现,它的终极目的就是从生命状态回复或倒退到先前的无机物状态。死的本能在生命形成的同时就存在于生物体中。 (二)性欲与攻击性的升华实验 实验(Adail and Shimkunas,1973) 被试:以35位来自各系的男性研究生为对象。 实验材料:实验者应用一种投射测验、兴趣测验、创造思考测验以及智力测验,分别测量性狂想、攻击性,创造力、兴趣以及一般常识。他们还用问卷以测量外在的攻击性行为。 实验假设:假如某种狂想很高,而相关的外在行为很低,这就表示该种狂想受到了压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