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育生物学原理考试大纲

发育生物学原理考试大纲

发育生物学原理考试大纲
发育生物学原理考试大纲

发育生物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模式动物,世代交替,发育体制;

(1)模式动物:在生命活动的某些过程中,实验动物与人类或异种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并可相互作为参照,对这种动物进行研究可以解释某些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

(2)世代交替:此概念来自多细胞生物的有性繁殖,在多细胞周期性的生活始终存在单倍体和双倍体两种不同构成的阶段,并且他们之间相互更替的出现。(3)发育体制:发育体制即对所有指导多细胞生物发育机制和规律的概括,既包括对胚胎学研究获得的胚胎形态发生过程的深入了解,也包括认识物种进化体制上演变的可能过程;既包括了认识动物个体发育从门类到各分类等级特征的表达程序,也包括对与体制建立密切相关的生殖细胞发育信息设定的探查。

2胚胎学与发育生物学主要区别?

胚胎学发育生物学对发育过程和过程形态演变的追踪发育过程中分子生物学过程及机制

发育过程是从受精卵到幼体建立从生殖细胞到个体衰老的过程演技突出形态比较生物进化总背景下的考察运用细胞生物学的手段和方法综合生命科学所有学科和方法

3结合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论述发育构建的多态性问题?

(1)各种成体动物的体形特征差异:

①非对称型:蜗牛;

②辐射对称型:海胆;

③两侧对称型:人。

(2)细胞卵裂方式的多样性:辐射型,对称型,螺旋型,旋转型

(3)胚层结构

低等动物:内、外胚层;例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高等动物:内、中、外胚层。

(4)体腔类型:

根据发生方式,分为

①无体腔动物:中胚层发育中不与其他胚层联合或者自身腔裂形成体腔,如扁形动物等;

②假体腔动物:胚胎期的囊胚腔一直残留到成体,位于中胚层与内胚层之间,如线虫动物;

③真体腔动物:发生于中胚层内部的腔裂和扩展。

(5)消化道的原口与后口:

原口动物的口:原肠形成时直接出现的消化道与体外通连的孔道。例如:无脊椎动物。

后口动物的口:形成于原肠盲端与体外次生性通连的孔道。进化地位更高。、(6)分节现象

分节现象:指胚胎发育过程中沿身体纵轴排列出现的一系列结构相似的分段现象,每一单元成为体节。

分节出现于较高等的动物类群之中,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与脊索动物。

(7)动物的斑纹

4试述发育生物学当前研究热点?

体轴决定;中胚层分化与器官的设定;细胞分化(干细胞、细胞凋亡分化决定、基因的重编程、体细胞克隆);发育调节与信号通路;神经发育、行为的发育;发育与进化。

第二章细胞分化是发育建立的基础

1概念:旁泌素、自泌素、细胞分化的远程控制、细胞谱系、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分化决定子。

(1)旁泌素:又称为生长分化因子,它们通常是蛋白质成分。旁泌素由诱导细胞产生,并通过扩散的方式到达临近的靶细胞。

(2)自泌素:细胞产生分泌信号后反过来影响细胞自身。

细胞分化的远程控制:指内分泌细胞产生和释放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靶细胞,远距离诱导和控制细胞分化。

(3)细胞谱系:发育过程中存在的分化细胞间的谱系关系,它们以分化递进和分支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方向、层次的分化路径结构。

(4)干细胞:发育生物学研究发现,在逐级分化的细胞系中,存在一些特殊类型的细胞,它们具有自我复制,并且有时总领一个大的后继分化细胞类群,这样的前体细胞被称为干细胞。

(5)胚胎干细胞:人们发现在不少的生物钟,在胚胎发育的早起,受精卵经过了数次分裂以后,这些细胞仍具有独立发育为完整个体的能力,它们被称为胚胎干细胞。

(6)分化决定子:动物卵细胞中普遍存有对未来发育和细胞分化起着重要作用的母体基因产物的储备,其中有些成分可能由于受精卵细胞胞质的重组和早期卵裂细胞质的不均等分配,使不同的细胞出现不同的分化命运,这些成分常常被称为分化决定子。

2阐述多细胞生物细胞分化的建立需要那些重要的条件?

总体而言,多细胞生物细胞分化的实现有3个重要的条件:①携带有丰富的遗传信息以及它们具有复杂的表达调控机制是细胞分化建立的前提;②细胞间的复杂信号系统的存在及由此引导的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多细胞生物细胞分化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③细胞间质是细胞分化的依托并为之提供了必要的微环境。

3何谓多细胞生物分化指导反应?多细胞生物分化指导反应特征?

(1)多细胞生物分化指导反应:指主导组织对其他组织的分化的诱导现象。

(2)多细胞生物分化指导反应特征:

1)若A组织存在,B组织获得特定分化;

2)若A组织不存在,B组织失去特定分化趋势;

3)若C组织取代A组织,B组织失去特定分化趋势;

4)若以具另一发育方向的D组织取代B组织,D组织改变其常规分化方向,转向B组织方向或类同分化方向。

4细胞内程序分化包括两种不同机制?细胞间程序分化包括两种不同机制?

其一、细胞内程序分化,包括两种不同机制:

1)通过细胞质的不均等分配使子细胞分别获得不同细胞分化信息,导致子细胞的分化差异,例如卵裂;

2)通过多重内部基因表达的级联,使细胞分化沿着某一确定的程式不断进行下去,例如神经、血液与肌肉分化。

其二、细胞间的分化诱导,包括两种不同机制:

1)细胞分化的近端诱导;

2)细胞分化的远程控制。

5阐述近端诱导细胞分化的主要特征?

1)近端诱导过程中普遍存在相互诱导和被诱导的现象;

2)近端诱导的区域特异化;

3)近端诱导可以是群体细胞参与也可以精确到单个细胞的水平;

4)细胞间质对近端诱导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6阐述远程控制细胞分化的主要特征?

1.激素在远程控制细胞分化的多效能性

2.对激素的特异性应答决定于靶细胞

3.激素对细胞的分化诱导过程存在有靶组织细胞受体表达的反馈调节机制

4.远程控制分化过程需与近端诱导协同作用

5.远程控制分化在发育程序中具有运动上的独立性

7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类型?

空间区域性分化,细胞性分化,时向性分化,细胞水平的性别分化

8举例说明细胞调亡在动物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小鼠胚胎发育的早期,内部细胞构成一实心的细胞团块,很快地这一实心的细胞团块演变成一个中空的囊状结构,同时囊腔被组织液充满,胚体正是在这一结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三胚层的结构而逐渐发育建立起来的。研究发现,内细胞团从实心的组织团块到中空的囊状结构是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完成的。这一过程可能是包围在内细胞团外的脏器内胚层(将发育为胚外器官)产生并输送信号,使除紧连基膜意外的内细胞团细胞发生凋亡,最终形成一个空腔结构。

第三章自组织在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1名词解释:发育中的自组织作用;

发育中的自组织作用:不同分化的细胞间存在一种自组织的能力,可以由细胞-细胞、细胞-细胞间质间的亲和性差异发生自组织现象。它影响和决定着生物发育中的形态构建,并对发育中的细胞迁移有一定作用。

2阐述多细胞生物发育过程中细胞和组织水平自组织发生的主要细胞学与分子基础?

细胞-细胞、细胞-细胞间质间的亲合性差异是产生自组织现象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多细胞生物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间质间存在亲和度的差异,在它们相互接触时不同亲合度的成分会发生亲和、粘着的竞争,亲和性高的成分之间更易于发生完全相互粘着,之间的维持能力更高。

细胞间和细胞与细胞间质之间的亲和性决定于细胞表面存在的粘着分子的属性。很多细胞表面抗原具有介导细胞间和细胞与细胞间质之间相互粘着功能由此产生了它们之间的亲和性。根据分子结构和功能结构,细胞亲和分子可以大致划分为3大类:细胞粘着分子、底物粘着分子、细胞连接分子。不同的分化细胞表面有不同的细胞亲和分子来介导其亲和力,由此发生自组织现象。

第四章集约化是发育组织的重要手段

1 概念:发育过程中的集约现象、发育中的位置效应;

(1)集约现象:生物的发育过程具有一种集约化的特征,即在空间和时间上由各种大大小小的模块组合、串联和套叠在一起,表现为严密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集约化是发育组织的重要手段,成为发育的重要机制之一。

(2)位置效应:细胞的分化方向强烈地受其所处的位置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关作用的影响。

2 发育中区域和阶段分化的建立包括哪3个主要机制过程,举例说明?

1)核心细胞或者组织成分构成集约化的启动者或者组织者;例子:鸟类胚盘后缘带带动原条的发生。

2)特异诱导因子(包括形态发生原)产生、作用范围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浓度梯度分布,确立集约规模;例子:果蝇早期发育中从母体形态发生源的浓度梯度分布到合子间隙基因表达的转变。图16.2.1,16.2.2 P301

3)开启诱导分化程序,引导集约结构向纵深和与相邻结构间的差异发展。例子:果蝇体节的形成。图16.2.3 P303

3 应答于形态发生原浓度梯度的发育分化的基本机制?

分化诱导因子阈值模型:在形态发生源连续的梯度分布中存在某些临界点,它可以划出作用的靶基因表达与否的界限,进而造就了群体细胞区域分化的界定。当多个基因介入时,由于不同基因对诱导因子阈值要求的不同,可能形成十分复杂的被诱导基因在胚胎中的表达图案,大大增加了形态分化多态取向的可能性。

4发育在时空间上的区域分化和阶段划分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与时间上的区域和阶段划分相互协调;

2)发育的集约化是一个细胞群体行为,并且其决定往往早于细胞形态和结构分化,而这一分化往往经过后继发育才能表现出来,并明确受到发育阶段制约;3)发育中的区域划定与阶段划分呈现相互重叠现象,大区域中又发育出若干小区域,大阶段中包含若干小阶段。

5 举例说明发育模块的自主性与可塑性,并分析发育模块的可塑性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1)同源的发育模块在进化中可能出现类似物种歧化或平行进化现象,即出现发育内容的歧化。

2)发育模块的表达具有一定灵活性,它有可能有不同表达方式或者出现与其他发育模块的嵌合或插入现象。

第五章发育程序的构建及其主要特征

1尝试归纳多细胞生物发育程序的构建规律?

1)多细胞生物的发育在空间上不断进行着区域的划分;

2)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阶段划分的特征;即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一个大的阶段有包含着许多小的阶段。

因此生物的发育过程具有一种集约化的特征,即在空间和时间上由各种大大小小的模块组合、串联和套叠在一起,表现出严密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2为何说基因组序列不包含所有的生命程序?

1)基因组与细胞质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2)对生命活动和生物发育有重要作用的自组织现象,并不是直接来自于染色体的DNA序列;

3)基因组序列表达和运用这一严格的编程本身也并不都反映在基因组序列之中;4)基因组的进化并不属于基因组自身的编程内容。

3如何理解多细胞生物发育程序中的3种级联具有层次的含义?

1)细胞分化诱导过程间的级联;

2)细胞分化与形态构建自组织过程的级联;

3)集约化的发育模块间的级联。

4多细胞生物发育程序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1)发育程序具有超循环结构

2)发育控制在程序编排上的世代移位与重叠现象

3)多细胞生物个体生存的不可持续性

5为何说发育程序的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代谢程式?

(A)发育程式包含许多不同层次;

(B)发育程式中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结构演变;

(C)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发育图案。

6发育控制在程序编排上的世代移位与重叠现象?

概念的理解:

(A)从个体发育全过程看,动物普遍运用的是两个世代的基因组的信息。(B)动物的个体发育实际上从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就开始对未来体制建设的设计,该过程要跨越亲本个体发育过程中很长一个阶段,且亲本直接参与这一发育设计工作。例证:图17.2.3~17.2.5

第六章多细胞生物对内外环境的探察性发育

1概念:学习性发育,探察性发育

(1)探查性发育:漫长的进化使多细胞生物在发育方面获得了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导致个体发育可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差异。

(2)学习性发育:高等动物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在其功能建立过程中所带有明显的“学习”机制,不仅带来了个体形态与解剖结构的不同,而且这种差异是终身的。

2表现型可塑性具有哪几类,举例说明其特性?

表现型可塑性:

1)非遗传多型性(polyphenism):受环境影响的非连续性表现型可塑性。

非遗传多型性:密度。举例:图18.1.6

2)反应规范型(reaction norms):生物本身因为遗传变异导致的表现型可塑性。举例:彩图。

3分析学习性发育对于多细胞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具有什么意义?

根据教材P336~337 18.2一节内容总结。

4结合多细胞生物的性别多态性现象,分析环境对于性别发育及分化的影响?

1)许多爬行动物存在孵化温度对个体性别决定的现象。eg.对于一些蜥蜴或海龟,在一个很窄的温度范围内,同窝卵可能孵化出两种不同性别的个体,但是在温度高于这一范围时,只能孵化出雌性个体,而低于这一温度,则只孵化出雄性个体。

2)有的动物性别选定和它发育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有关。eg.螠虫性别的发育取决于幼虫向成体发育的锚定环境:当幼体被固定在岩石上时,发育为10cm的雌虫;当幼体游泳从吻部进入雌虫子宫后,发育为体长只有数毫米的雄虫。某种蜗牛有自上而下叠加群体而居的习性,在发现的群体中,凡首先占据下位的个体发育为雌性,后来者将发育为雄性。

3)季节具有对染色体分配的控制力。eg.根瘤蚜虫在春季全部为雌性个体,进行孤雌生殖,并产下维持全套染色体的卵。到了秋季,雌性个体可以产生两种卵:一种含有全套12条染色体,发育为雌性;另一种只有10条染色体,发育为雄性。4)环境物质的影响。eg.某种线虫在不含六苯乙烯(HS)且Hg2+ 浓度2.5μM的情况下,全部发育为雄性个体,而随着Hg2+浓度不断提升,个体逐渐转为发

育成雌雄同体。Hg2+ 浓度200μM的情况下,全部发育为雌雄同体。

第七章多细胞生物个体的整体维持和修复与重建能力

1概念:形变性修复再生、生长性修复再生、多细胞生物的全息属性;

(1)形变性修复再生:只有低程度的新生长过程,再生主要依靠存留组织重新构建和组织结构的重新界定。

(2)生长性修复再生:主要通过新生方式长出失去部分,受伤其他部分细胞组织并不直接介入。

(3)多细胞生物的全息属性:尽管每个细胞在特定的时间中只表达局限的基因和一种分化细胞类型,但是它们的细胞核中却包含着各种细胞分化类型所

必须有的遗传信息。

2再生的种类及其特点?

1)生理再生:指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的,对发生变性的生物大分子和衰老的细胞组织进行清除与更新的过程。特点:1.程序性;2.在发育过程中逐渐获得和建立起来;3.不同生物的生理再生范畴和内容不同。

2)修复再生:指多细胞生物在意外情况下,当失去某些器官或者身体某个部分时,可以自动对失去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和恢复的过程。特点:参考上题“形变性修复再生、生长性修复再生”概念。

3)繁殖再生:根据教材P347第一段概括。

3经典的形变性再生研究来自于水螅的切割实验,请说明它如何证明了在水螅体内,体轴信息的存在和由此决定的再生过程机制?

从供体水螅头部取一小块组织移到另一水螅躯干部,这一移植物将发育出一个新芽。如果移植物取自躯干顶部,将会出现一种复杂的局面:对于一个正常的受体水螅,如果事先将受体头割去,则移植到其躯干上部的组织发育成新的芽体;在移植前先将供体水螅上部切除,如果是从近头部切除,则在6h后或者从近基部切除则在30h以后,分别取其顶部组织块移植在正常受体躯干部,都将发育出新芽。

这些实验说明,在关于水螅个体中存在一种头—基盘的极性信息,日语翻译供体移植物的头向信息明显强于移植部位原有的信息量,则发育出新的轴线,反之则是没有新轴线的出现。而切除水螅原有头侧部分后,经过一小段时间,残留的个体仍会发生头—基盘极性信息的重新建立,并在再生发生以前达到最大值。

4高等动物中的体轴信息对于再生过程具有的重要调控作用,说明高等动物的再生方式与水螅有何不同?

与水螅不同,高等动物的再生是一个局部重新发育生长的过程。

第八章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发育问题

1比较昆虫与脊椎动物眼睛感光信号通道,思考“在进化上细胞学的

核心程式表现出高度同一性与保守性”的内涵?

(1)尽管在解剖、形态发生和光接受通道上,昆虫和脊椎动物的眼有很大区别,但是Pax-6是两者共同的与特异性细胞分化和眼发育有密切关系的转录调节因子。在脊椎动物眼的发育过程中,Pax-6表达于视环、晶状体和角膜组织中,含有Pax-6基因突变的杂核小鼠的眼明显小,并且虹膜发育受阻,而纯和的突变体将没有眼发育,并且是致死性的。果蝇中eyeless(pax-6的同源基因)表达在眼源基因和随后的发育组织中,eyeless基因的突变可造成果蝇眼部部分或全部的缺失。进一步研究表明,eyeless基因的异位表达可以使果蝇在肢、翅、胸、触角等部位长出眼来,而脊椎动物pax-6基因同样可以诱导果蝇眼的发育。现在知道pax-6基因不仅广泛存在,而且序列表明它们具有极高的同源性。

(2)细胞的核心程式在进化上的高度保守性暗示着我们,对蛋白质进的化选择主要来自功能方面,即蛋白质的高度保守性更重要的是来自功能方面。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可能提供了一种平台,在保证其功能的基础上,给其序列的分化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何谓建立对基础发育程序的特异控制?为何这一手段对生物进化发生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1)细胞生物在发育上可以针对核心网络信号通路不断建立新的特异调控机制,由此引导细胞与个体在形态与功能上的精细分化,并驱动生物进化的进程。

1)多细胞生物进化上获得了一种与发育密切关联的带有机遇性的程序选择机制;2)对共享的核心网络通路,通过特异调控机制的建立,实现形态与功能分化的调控。多细胞进化中,对于铁离子的摄取和其在内环境的维持上,利用细胞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一种特异控制方式,从而实现个体复杂的有序分化,奠定多细胞生物对于氧运输和利用的基本条件。

(2)原因:

1)对核心网络信号通路的特异调控有助于驱动进化的进行,暗示许多进化发生的基本机制在生物有序结构中早已经潜伏存在,它的进化表达在相当程度上是获自于新调节机制的建立。

2)在动态演化系统中,不断发生有序结构的改变和进化,而且同时在潜移默化的积累着新的进化因素,创造着未来进化实现的条件。

3生物进化,尤其是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生物信号和发育调控系统的进化?为什么?

是。原因:A)基因转录调节系统的快速发展在生物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B)该过程中,真核生物转录调节因子对DNA亲和性和序列特异性要求较低。C)对于基因转录的调节,多细胞生物同源异型框基因利用辅助因子建立起一套复杂的调节系统。

4发育程序调节基因在广泛物种中同源现象的发现对认识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对此加以分析其机制?

在进化中,不同门类动物附肢图案建立和轴向确立的基因,在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分化以前就可能存在在其共同祖先中,并在进化上被采用了雷同的发育程序。

染色体上各Hox基因与他们的调节元素的排列顺序与他们各自在胚胎中表达的首尾排布顺序相一致。这样的性质存在于不同的物种中。

很早推测,脊椎动物的鳍和肢体在进化上是同源器官。而鳍与肢体的形态发生与Hox基因都有密切的联系。

5为何说发育过程中生长速率的调整和异时作用同样可能是造就生物进化和多样性发生的机制?

1)许多相近的物种,发育体制和图案相似,但是从整体和解剖上看,之间又有显著的差异。

2)发育过程中,个体不同部分生长速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3)异时性现象

在发育图案构建过程中,包含着时间的因素。

如果某一物种发育内容出现时间上的时序性变更,将可能造成原有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习性的显著变化:异时性现象。

4)动物的幼态成熟,昆虫的长胚基与短胚基发育模式,都显示异时作用可产生动物多样化的分化。

第九章胚胎发育的准备

1概念:形态发生源、母体决定基因

(1)形态发生源:发育过程中对分化和形态构建起重要作用的因子,往往通过扩散作用出现浓度分布现象,并由此规范出不同区域的不同发育方向。

(2)母体决定基因:母体通过基因表达产物在卵细胞中的储存和特异定位,影响和决定未来早期胚胎的发育设计,这些基因称为母体决定基因。

2配子发育分化的4个核心内容?

1)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变为单倍,使它们结合后能重新恢复细胞双倍染色体的基因组构成;

2)配子细胞的分化与成熟,有利于未来受精过程,并保证受精的特异性与唯一性;

3)建立与储备子代发育必备的信息以及营养成分,包括未来个体发育体制的初步设定;

4)与亲本性成熟以及其性生理活动的协调。

3比较脊椎动物精子和卵细胞发育分化过程,分析两种配子细胞在发育程序设计上有哪些区别?

1)人类胚胎发育2~7个月,发育中的卵巢生殖细胞数目可达到700万个,但在以后的发育阶段,绝大多数细胞急速死亡,留下的细胞进入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成为初级卵母细胞,并保持这一状态直到发育期。而精原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

裂为维持自身细胞种类延续存在,它在个体可育期中始终存在于精巢中。在精原细胞向精子细胞分化的过程中,伴随细胞分化,各级分化细胞同时不断分裂增殖。2)在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中,卵细胞的细胞质几乎只保留在其中一个分裂的细胞中,另一个会变成没有功能前途的第一和第二极体而被淘汰。而精子发生过程中,两次减数分裂均为均等分裂,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形成4个精子。

4说明滋养细胞和滤泡细胞对未来果蝇胚胎发育信息构建的重要作用?

1)滋养细胞成为制造并为卵细胞提供mRNA、核糖体、中心粒的工厂,并通过细胞间的连桥运输到卵细胞。

2)对未来胚胎发育体轴的决定。

3)背腹轴在卵细胞获得的发育确定,是一系列复杂的卵细胞、滋养细胞与滤泡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

5对于卵细胞未来发育信息的产生,果蝇和爪蟾采取方式有何不同?由此造成的两者分化发育上有哪些细胞学过程的差异?

果蝇卵细胞发育,卵原细胞经四次分裂,形成16个细胞组成的克隆单位,除了一个发育为成熟的卵细胞外,其他的分化为滋养细胞,并继续维持着与卵细胞的通连周围细胞围绕克隆单位形成滤泡细胞。滋养细胞成为制造并为卵细胞提供mRNA、核糖体、中心粒的工厂,并通过细胞间的连桥运输到卵细胞。

蛙卵在发育中自身进行细胞器的构建,以及准备着未来合成DNA、RNA、蛋白质所需要的酶等。

差异:

1)由于存在滋养细胞,果蝇卵细胞本身的发育过程不表现出由基因转录的活性果蝇卵细胞中的3种主要卵黄蛋白产生于体内的脂质体,之后被运输储存于卵细胞中,卵黄蛋白的生成因受到激素的控制而只产生于雌性果蝇中。

2)蛙卵的卵黄物质合成于肝脏,通过血液运输到卵细胞。

3)与果蝇卵细胞发育不同,目前没有发现滤泡细胞直接参与两栖类卵细胞内不同成分的极性构建。

第十章胚胎的早期发育---门类体制特征的建立

1分析“高等动物的胚胎并不与低等动物成体结构相似,而是与低等动物的早期胚胎相似”现象?

1)比较不同动物,共同的特征比特异性的特征出现得早;

2)共同性低的特征在发育中来自于共同性高的特征;

3)对于一个给定的物种,在向成体发育过程中,它与其他物种的动物的差异越来越大;

4)高等动物的胚胎并不与低等动物成体相似,而与低等动物的早期胚胎相似。

2在保证受精的专一性方面动物采取哪些措施?

模型一:海胆

1)结合蛋白Bindin介导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

2)卵细胞膜上存在该结合蛋白特异的受体;

3)卵细胞膜表面上该受体的分布具有局限性。

模型二:哺乳动物

1)精子与卵细胞的特异识别发生在卵细胞的透明带部位;

2)ZP3糖蛋白介导此过程;

3)ZP3糖蛋白存在3种特异受体;

4)哺乳动物受精的特异识别存在较大的可塑性。

3什么是动物受精过程中的快封闭反应和慢封闭反应?在保证受精的唯一性方面慢封闭反应过程中包括哪些主要步骤?

(1)快封闭反应:指精子进入卵细胞触发细胞膜电位势迅速改变,引起膜外精子与卵细胞识别与融合的障碍。

慢封闭反应:从受精部位开始,受精膜迅速形成并覆盖全卵,实现永久性地阻碍多精入卵。

(2)慢封闭反应步骤:

1)当精子进入卵细胞以后,卵膜下方的皮质颗粒膜与细胞膜结合,颗粒内涵物释放到细胞膜与卵黄膜间的基质中。

2)内涵物中的蛋白水解酶促使卵黄膜与卵细胞膜间的联系分离,并由于结合蛋白受体的脱落而使与之结合的精子剥离。

3)内涵物中的粘多糖从颗粒中释放出来,形成高渗透压差,使卵黄膜因水分进入而膨胀形成受精膜。

4)内涵物中的过氧化物酶催化酪氨酸残基与临近蛋白发生铰链作用,而使受精膜硬化。

5)颗粒中的透明质素在卵外侧形成透明质层,卵细胞质膜突起的微绒毛深入到透明质层基部。

6)卵细胞皮质颗粒的释放直接偶联于钙离子释放,及其在胞浆中浓度的增高。4从受精后到卵裂发生前,受精卵细胞发生了哪3个重要的细胞学变化过程?说明其对于未来胚胎发育的意义?

(1)受精卵代谢启动、遗传物质融合、胞质成分在受精后的重组。

(2)对于未来胚胎发育的意义:

1)受精卵代谢启动:分早期应答和晚期应答两个阶段。早期应答指由钙离子作用引发的受精卵中皮质颗粒的释放、精核的解凝聚、细胞的分裂等活动。在钙离子作用下NAD+转换为NADP+,后者可被用于细胞分裂过程中大量质膜合成的需求。这一变化也带动了细胞呼吸作用的加快。此外NADPH也有助于谷胱甘肽等的合成,确保早期细胞DNA成分不受伤害。晚期应答指伴随钙离子浓度增加,细胞内pH很快提高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它们对胚胎早期发育,包括体轴形成和体制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

2)遗传物质融合:哺乳动物中,雌雄原核在功能上并不是等效的,它们之间的互补作用是实现胚胎正常发育中的必要条件。

3)胞质成分受精后重组:卵裂过程中,胞质中含有的形态形成决定因子被分配到特定的细胞中去,最终决定特定基因被激活,从而使不同细胞获得不同特性。

5早期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的区别?其分子机制?

(1)典型的细胞周期由M、G

1、S、G

2

四个时期组成。进行分化的细胞通常脱离

细胞周期进入G

0期(延长的G

1

期)。细胞周期蛋白和它们各自的激酶负责细胞周

期进程的调节。而卵裂时细胞周期非常简单,只有M、S两个阶段。

(2)细胞分裂受到成熟促进因子(MPF)的调节。研究表明,大量母体MPF亚基蛋白储备和后期母体Cyclin mRNA的及时翻译是保证胚胎早期细胞进行M-S 分裂循环的重要条件,而当合子基因启动后,细胞便逐渐进入到正常的G

1

—S—

G

2

—M分裂周期循环中。

6比较爪蟾与鸡早期胚胎发育三胚层形成的形态发生过程,说明背唇与原条结构在发育地位上的同一性?

(1)背唇的发生:两栖动物原肠的形成从囊胚细胞运动重组开始。动物极表层细胞以外包的方式向四周延展,跨过赤道线覆盖了全部植物极,在精子进入细胞的对侧—灰新月区的部位内卷进入胚胎内部。由于两侧迁移细胞达到新月区的时间不同,动物极的内卷首先出现,即出现背唇。

(2)原条的发生:鸟类的原肠形成是以原条出现为其标志。原条先以细胞层在胚盘后缘加厚的形式出现,这一条结构形成来自于上胚层细胞向深层的侵入和两侧细胞向中央的积聚。伴随着发育的进行,原条从外观上看不断地变窄和向胚盘中心延伸,直到占据明区的60%~75%的范围。原条前端称为原节,其中部有一个孔样内陷,周围的上胚层细胞经此进入胚胎内部。原节类似于两栖动物同期发育的背唇结构。

7在脊椎动物三胚层发育过程中形成了脊索结构,分析脊索结构在神经胚发育中的重要性?

(1)神经胚(nurula)是脊椎动物特有的胚胎发育阶段,以神经管的出现为标志。神经管的形成有两种方式:

1)初级神经管:在脊索中胚层的诱导下,外胚层细胞增殖、内陷、对折、顶端封闭与脱离表层组织后形成的在脊索背侧沿体轴中线纵向行走的神经管。

2)次级神经管:内陷的实心神经索通过内部腔裂的方式形成的管状结构。(2)脊索对于神经管形成的重要作用:

在脊索的诱导下,背侧临近的外胚层细胞变成高柱状成为神经板,而神经板两侧的外胚层细胞趋于扁平,两者连接部位(神经褶)未来发育为神经嵴。

脊索细胞成分直接迁入神经板中线位置构成神经底板,并由此部位开始神经板的对折。

8动物胚胎早期发育可以归纳为门类体制基本特征的分化和建立,并为以后的发育奠定基础,对此加以说明?

动物胚胎的发育经过了桑葚胚,囊胚,原肠胚和神经胚阶段。

从受精卵到囊胚阶段:

通过快速的细胞分裂,发育由单细胞进入多细胞状态,细胞间的联系由此建立。在早期的细胞增殖过程中,通过细胞质的不均等分配,出现了胚胎细胞的早期定向分化,开始奠定发育体制的基础。在雄核与雌核融合前以及早期细胞分裂阶段,胚胎的发育信息获得来自于储备的母体基因表达产物;而伴随细胞分裂和囊胚发育,合子基因库发挥作用,子代“自主性”发育开始。

原肠胚发育过程中除了细胞增殖分化外,明显出现细胞和组织水平的形态自组织现象,在形态构建和未来区域划分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一过程,动物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三胚层的形成以及体轴形成,未来器官系统发生的胚层限定等被确定下来。神经胚则是脊椎动物特有的发育阶段。

综上,动物胚胎的早期发育:

1)实现了其基本发育体制建设,其中包括体轴、对称类型、胚层组成、首尾区域划分、神经系统的结构方式和在体内的定位等。这些特征表明了发育个体在分类中的门类地位获得了确定。

2)各胚层实现了其在胚体中的初步区域划分、环境营造、先导性细胞的分化或定向,为胚胎进一步发育创造条件。

9概念:发育的命运图

发育的命运图(fate map):以两栖动物为例,3个胚层分化的空间定位在卵细胞受精以前。动物极表层细胞发育为外胚层,植物极半球表皮细胞分化为内胚层,赤道附近及内层的细胞分化为中胚层现象。

第十一章器官系统发生的奠定

1概念:同源异形基因。

同源异形基因:通过对大量的果蝇突变株的研究,人们发现一套在果蝇体节发育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群,称同源异型基因(Hox genes)。因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又称homeotic selector gene,亦称Hox基因。这些基因都含有一段高度保守的由180bp组成的DNA序列,称同源框。同源框编码的60个氨基酸又称同源异型结构域,所形成的α螺旋-转角-α螺旋结构可与特异DNA片段中的大沟相互作用启动基因的表达。

2在胚层形成以后和许多器官发生以前,还需要经过一个胚层组织进一步发育分化的过程,其具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一阶段包括了必要的过渡性结构的建设、特定区域环境的建设、原基的形成、前体细胞分化的准备等等。

3脊椎动物中胚层在发育中形成哪五个过渡性区域性结构?

脊索中胚层、背中胚层(近轴中胚层)、中间中胚层、侧中胚层、头部间充质。

4脊椎动物体节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过渡性结构,而体节的进一步分化与其周围的脊索、神经管、背部外胚层的诱导有着密切关

系,说明在此过程中介入的重要基因和其重要作用?

1)Notch1与Paraxis相互作用,它们的产物是调节转录因子。

2)可能由于Notch1与Paraxis基因产物的作用,近轴中胚层细胞开始分泌两种重要的细胞间质成分fibronectin与N-cadherin,从而创造体节结构发生条件。

5脊椎动物生血管细胞团在胚胎的哪个部位形成心脏原基?而这些细胞的早期决定可以追溯到发育的何阶段?

(1)内脏中胚层横断面的近中心部位,生血细胞团的细胞团聚、增殖和腔裂。之后两侧的内脏中胚层靠近,最后导致两侧心脏原基管腔融合,并与其它部分内脏中胚层分离,管状心脏原基形成。

(2)原条期

6简述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Hox基因沿体轴方向的表达特征和它们对发育的重要作用?

Hox基因在胚胎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图案:神经管的分化与神经嵴的形成。其在神经管和中胚层中表达是错位的,在神经管中Hox基因的表达边界菱脑节边界。

Hox基因在胚胎躯体中的表达图案:界定以体节为准。视黄酸引起前段基因在更靠后的体节中表达,视黄酸引起后端基因在更靠前的体节中表达。

脊椎动物中Hox基因的作用:同一 Hox基因簇中的不同基因组成一组,它们协同作用调节个体前后体轴的区域分化;而处于同一排列位置上的不同Hox平行进化同源异形基因组成另一组,负责同一区域中的侧向分化。

7果蝇同源异型基因在第三染色体上形成两个复合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以及它们的表达调控元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有怎样的特征?

(1)双胸复合体和触角足复合体

(2)双胸复合体包括3个致死互补基因群,Ubx,abdA和abdB。触角复合体包括lab,Dfd,Scr和Antp基因。它们在第三条染色体上呈现直线排列,其顺序大致与他们在时空上的表达顺序相吻合。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活性的级联反应被启动,前期表达的基因启动后期待表达的下游基因,或关闭另一些已表达的相关基因。

8什么是节肢动物发育的长胚基模式与短胚基模式?

(1)长胚基模式:体节的形成和进一步分化在胚胎的前后轴上都是同步进行的。(2)短胚基模式:蚱蜢、缨尾目的动物,在发育中除了尾端意外,其余的部分以原基的形式先出现在前端,然后从前向后不断分化出各个体节。

第十二章动物成体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器官系统的发生

1动物成体组织结构形成与器官发生过程的4个基本特点?

1)在动物的器官系统发生过程中,细胞普遍进入终末分化阶段。

2)许多器官的发生往往从建立生发中心(原基)开始

3)发育过程中,体位、结构与功能上可以发生变迁:为认识进化历程提供了线索

4)器官形态发生与其生物学功能表达的相互关系上,既具有统一性,有时结构与功能的表达也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分离。

2以脊椎动物的肾脏形成为例说明分化的近端诱导和诱导的级联在发育中的重要作用?调节机制?

哺乳动物肾脏的发生经历了复杂的输尿管芽和后肾间质组织间的相互诱导过程,至少有6套不同的信号系统参与这一发育过程:

(1)第一套信号系统相关于肾间质组织的初始形成。WT1的表达启动输尿管芽对后肾间质组织的诱导,这种诱导将决定肾间质组织发育为肾组织。(2)第二套信号系统调控输尿管芽从中肾管长出和持续发育。分子机制:WT1的表达使得肾间质组织产生和分泌GDNF和HGF,并与输尿管芽表面相应

受体结合,使输尿管芽形成核生长。

(3)第三套信号系统通过输尿管产生的信号分子FGF2和BMP7来调控肾间质组织的分化。

(4)第四套信号系统是在输尿管组织的诱导下,使得间质组织细胞由产生和分泌Ⅰ型和Ⅲ型胶原转变为产生和分泌Ⅱ型胶原,并且细胞表面出现基膜受

体,从而驱动间质组织细胞向上皮组织转化。

(5)第五套信号系统相关于肾单位的形成,即从密集的上皮组织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细胞核形成肾小球、肾小管、集合管等结构,主要的作用分子是间隙

连接蛋白connexin43、Pax2和NGFR。

(6)第六套信号系统的功能是使输尿管的生长和肾单位的分化延续维持。已知的调控分子是由肾边缘部位间质组织分化而成的基质细胞产生和分泌的

转录调节因子BF2。

3 AER(包括PZ)的出现可以看作是脊椎动物肢体生发中心的建立,为什么?

AER的出现对枝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定位在枝芽远端的边缘,构成肢体发育的信号中心。它的功能如下:

(1)维持外胚层下方的间质细胞组织不断地进行肢体纵轴方向上的增殖

(2)持续产生和分泌远端和近端轴分化决定因子

(3)与肢体发育中影响前后、背腹轴的因子相互作用,给出细胞分化指导

4简述脊椎动物肢体AER形成的过程,其分子机制?

(1)形成过程:肢芽的出现并不是单纯地决定于间质细胞组织,它还同时需要外胚层细胞具有特定的潜能性,而有这一性质的外胚层细胞定位在胚体背腹的交界处。在间质细胞组织的诱导下,这里的外胚层细胞形成顶端外胚层嵴(AER)

结构。

(2)分子机制:肢体获得启动信号后,肢体区的间充质细胞开始分泌FGF10,FGF10能诱导枝芽外胚层在背腹交界处形成一个增厚的特殊结构(信号中心),即AER。只有背腹部交界处的外胚层才能对FGF10产生应答。

5脊椎动物肢体发生有哪3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其对应的分子机制?

三个重要的问题:肢体的发生和在躯体中的定位;肢体在远-近、前-后、背-腹3个轴向上分化和生长;前后肢体的区分。

肢体的发生和在躯体中的定位:中间中胚层或包括外胚层产生和分泌FGF8,FGF8诱发间质细胞组织增生,从而诱发多基因诱导网络,导致肢芽发生。

3个轴向上的分化和生长:肢体近-远端的发育的实现是AER和肢芽间质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肢芽的顶部和AER紧邻的间质组织大约200微米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发生带,在AER产生的FGFs家族成分的作用下间质细胞不断的分裂增殖。前后轴方向的决定来自早期就存在于肢芽后侧的极性活化区的小块间质组织作用,而sonic hedgehog蛋白也与前后轴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背腹轴的决定:Wnt7a可诱导Lmx1基因在背部间质组织中表达,后者的基因产物是转录调控因子,它进一步决定了表达部位向背部特征的分化。

前后肢的区分:前肢和后肢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遗传学上的差异,但其机制和信号调控系统还不是很清楚。

6何谓脊椎动物的初级性别决定和次级性别决定?说明节肢动物对应的发育内容与脊椎动物在发育机制和策略上有何区别?

(1)初级性别决定:性腺的发育

次级性别决定:性附属器官、性特征及性行为的建立

(2)节肢动物VS脊椎动物(eg.果蝇VS哺乳动物)

1)虽然果蝇同样拥有性染色体(X与Y)和常染色体之分,但是它的性别(包括性腺发育)是由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数量比来决定的,而Y染色体并没有性别决定的作用,它只是在发育后期才发挥对精子的活化作用,以保证受精正常进行。2)果蝇性腺不产激素,因此并不像脊椎动物那样由性腺指导次级性别决定,而是身体相关部位根据自己的基因组型做出性别“决定”,独立地完成各自的副性腺发育。

7说明果蝇经常出现两性嵌合体现象的原因?

参考上题(2)。

第十三章变态

1.变态:在动物界中普遍存在的,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发育前后,个体形态特征或习性或二者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变化,这一过程称作变态,分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成虫盘:在果蝇幼虫阶段,体内存在各种不同的成体结构的原基,称为成虫盘。

2.为何说可以把变态看做是动物在进化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发育策略?

由于异养的生存方式,动物必须在它的胚胎阶段迅速完成其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结构建设。显然,面对整体上动物细胞不断承受的进化压力,变态现象的出现无疑对动物由于异养方式带来的发育基本特征的一种适应和变通,即变态可以在满足胚胎期完成个体独立生活能力建设和实现不断复杂的成体结构的进化之间建立了一种过渡,而多细胞生物通过激素实现发育的远程调控为变态程式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因此看来,动物变态现象的出现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在进化上它不仅可能独立地多次发生,也同时为生物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因此,可以把变态看做是动物在进化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发育策略。

3.各种动物变态表现出哪些共同特征?

(1)变态与动物的系统进化没有直接的联系。

(2)变态具有多型的特征,即变态在程度,方式上可能有多种表达。

(3)在发育中,高等动物的变态均采用了激素诱导启动和全局发育控制的机制。

第十四章胚后发育与生长

1.动物的生长在胚胎期与胚后阶段的特点

(1)动物的显著生长过程集中在胚胎的后期和胚后的前期。

(2)生长因子和生长激素对于动物的生长有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3)动物的不同器官部位常常表现出独立的生长编程特征。

(4)动物的一些器官或不同部位或细胞成分具有终身维持生长更替的性质。

2.影响哺乳动物早期乳腺发育的关键激素?睾酮

3.动物胚胎发育时期对胚体生长起主要控制和调节作用的因子?在动物胚后发育阶段动物幼体起重要作用的因子?

(1)生长因子(2)生长激素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且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联系。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和物理化学知识。食品工程原理以食品加工单元操作为主要对象,研究食品物料在加工过程中的动量、能量、质量的传递与守恒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食品加工常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与工艺计算,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食品工程生产实际相结合,着重培养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食品领域的专业课程或从事食品工业生产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0. 绪论 (基本内容) 1)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三种传递过程及其物理量的守恒 2)本课程的研究方法、学习要求 3)物理量的量纲与单位换算 (可选内容) 食品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 1.流体流动 (基本内容) 1)流体静力学: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及其应用; 2)流体流动的守恒原理: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质量守恒----连续性方程式,机械能守恒----伯努利方程式,动量守恒及其与机械能守恒之间的关系; 3)流体流动的内部结构:雷诺实验与流体流动类型,直圆管内流体的流速分布,流动边界层; 4)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沿程阻力,局部阻力; 5)简单管路的计算 6)流量测量:测速管,孔板流量计,转子流量计; (可选内容) 非牛顿流体的流动阻力; 复杂管路(并联/分支)的计算; 2. 流体输送 (基本内容) 1)液体输送机械:离心泵;其他类型泵(容积泵、浓浆泵、磁力驱动泵); 2)气体输送机械:离心式风机,鼓风机和压缩机,真空泵及真空管路; 3)流体输送设备的种类特点及选型

《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和参考样卷2019

湖北文理学院专升本《经济学原理》 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考试目的和性质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管理学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了解考生是否具备初步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理解、分析和解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养和潜质。其评价标准是经济管理类专科专业优秀毕业生能达到及格或及格水平以上。 2、参考题型和考点分布: 试题参考题型:单项选择题、判断题、不定项选择题; 考点分布:满分100分,其中微观经济学部分约占60分,宏观经济学部分约占40分。 3、推荐参考书: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二、考试内容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一章导论 了解经济学定义和研究对象,理解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的含义;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联系区别;了解西方经济学基本分析工具和方法。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理解需求和供给的含义,掌握需求原理和供给原理、掌握均衡价格的决定、变动及其运用;掌握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供给和供给量变动的区别;掌握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经济影响;掌握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弹性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理解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理解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掌握消费者均衡条件、消费者剩余及其运用。了解收入和价格的变化对均衡的影响,掌握恩格尔曲线的含义及恩格尔系数的运用。理解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吉芬商品的含义,能够判别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和吉芬商品。 第四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理解短期生产函数中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掌握规模报酬及其三种类型;理解机会成本、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正常利润、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含义和区别;掌握生产者均衡条件;了解短期成本函数中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及边际成本的关系;了解长期生产中等成本线、等产量线、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长期平均成本的含义,掌握长期生产中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掌握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及其运用。 第五章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理论 理解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及寡头市场的特征;掌握完全竞争市场下厂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了解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短期和长期均衡的条件,掌握厂商实行差别定价的条件和价格歧视类型及其运用。了解寡头市场的含义及寡头市场的优缺点。了解纳什均衡含义,理解囚徒困境的均衡解。 第六章一般均衡、市场失灵和政府微观经济政策 了解交换和生产的一般均衡条件,理解帕累托最优的含义,理解垄断、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委托-代理、公共物品、外部性的含义及其对市场运行的影响,掌握针对市场失灵的政府微观经济政策;掌握洛伦茨曲线的含义及基尼系数的运用。

发育生物学题库

发育生物学题库FCY打印版 1、发育与发育生物学概念? 答:发育——指一个有机体从其生命开始到成熟的变化过程,是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的过程。 发育生物学——是以传统的胚胎学为基础,渗透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个体发育过程及其调节机制,即研究生物体从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死亡的规律的科学。 2、什么是原肠胚? 答: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层或三层胚层结构的胚胎,称为原肠胚。 3、神经板概念、形成过程及作用?(P77) 答:神经板概念——早期胚胎背侧表面的一条增厚的纵行外胚层条带。可发育成神经系统。 形成过程——主要是脊索动物发生初期原肠形成终了后于外胚层背侧正中产生的,呈球拍形,后部狭窄肥厚,以后其主要部分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和眼原基。神经外胚层细胞分布于神经板两侧,位于脊索的背方,该区域较平坦,呈平板状,它将发育成神经管。 作用——随着发生的进展,神经板周围的外胚层隆起变为神经褶,不久因两侧的神经褶在背侧正中闭合而变成神经管。 4、初级性别决定的概念?(P132) 答:指生殖腺发育为睾丸或卵巢的选择。胚胎生殖腺的发育命运决定于其染色体组成,Y染色体的存在使生殖腺的体细胞发育为testis而非ovary。 5、什么是胚孔?什么是原条?在胚胎发育中作用?(P64、68) 答:胚孔——两栖类和海胆囊胚表面产生的圆形内陷小口。在原肠期内胚层和中胚层细胞经此口内卷进入胚胎内部。(是动物早期胚胎原肠的开口。原肠形成时,内胚层细胞迁移到胚体内部形成原肠腔,留有与外界相通的孔。)作用:通过胚孔背唇进入胚内的细胞将形成脊索及头部中胚层,其余大部分中胚层细胞经胚孔侧唇进入胚内。原口动物的口起源于胚孔,如大多数无脊椎动物;而后口动物的胚孔则发育为成体的肛门,与胚孔相对的一端另行开口,发育为成体的口。如脊椎动物及棘皮动物等。 原条——在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胚胎原肠作用时,胚胎后区加厚,并向头区延伸所形成的细胞条。作用:其出现确定了胚胎前后轴。功能上相当于两栖类的胚孔,引导上胚层细胞的迁移运动,形成中胚层组织和部分内胚层组织。 6、什么是脊索?在胚胎发育中作用? 答:脊索——脊索动物体内的一种条状结构。也存在于脊椎动物胚胎时期,在脊椎动物成体中部分或全部被脊椎所代替。 作用——脊索的出现构成了支撑躯体的主梁,这个主梁使体重有了更好的受力者,体内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脊索动物身体更灵活,体形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7、精子发生与卵子发生概念及其异同点?

《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概况 课程名称:食品工程原理 课程名称(英文):PRINCIPLES OF FOOD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0611306 课程总学时:70学时(讲课60学时,实验10学时) 课程学分:3.5学分 课程分类:必修课 开设学期:第4学期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机械制图》等课程 后续课程:《粮油食品工艺学》、《畜产食品工艺学》、《果蔬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食品工厂设计》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的必修课之一。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承前启后,由理及工的桥梁。主要目的是培养分析和解决有关单元操作各种问题的能力,以便在食品生产、科研与设计中到强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设备生产能力及效率,降低设备投资及产品成本,节约能耗,防止污染及加速新技术开发等。主要任务是:研究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及工艺尺寸的计算(或选型)。 三、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 (一)理论教学 绪论 目的要求:了解食品工程原理的性质、任务、学习方法;掌握单位换算、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的基本方法。 主要内容: 一、食品工程原理的发展历程 二、食工原理的性质、任务、与内容 三、单位制与单位换算 四、物料衡算 五、能量衡算 六、过程平衡与速率 重点:单元操作的概念单位换算、物料衡算、能量衡算。 难点:经验公式的单位变换、试差计算法 1 / 8

第一章流体流动 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流体平衡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熟练掌握静力学基本方程式、连续性方程式、柏努力方程式的内容和应用、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在此基础上解决管路计算、输送设备功率计算等问题。 重点:静力学基本方程式、连续性方程式、柏努力方程式的内容和应用、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 难点:柏努力方程式的推导及其应用、流动边界层的概念、流动阻力计算公式的推导 主要内容: 第一节流体静力学方程式及其应用 一、流体静力学方程式 二、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 第二节流体在管内的流动 一、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 二、连续性方程式 三、柏努利方程式 四、柏努利方程式的应用 第三节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 一、顿粘性定律与流体的粘度 二、流动类型与雷诺准数 三、滞流与湍流 四、边界层的概念 五、流动阻力 第四节管路计算与流量测量 一、管路计算 二、流量测量 第二章粉碎与筛分 目的要求:掌握粉碎与筛分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 重点:粒度的大小、形状及分布,粉碎速率、粉碎能耗、平均粒度、筛分速率 难点:食品物料粒度的大小、形状及分布,粉碎速率、粉碎能耗、平均粒度、筛分速率。 主要内容: 第一节粉碎 一、概述 二、粉碎理论 第二节筛分 一、筛分理论

食品工程原理期末复习单项选择题

食品工程原理期末复习 单项选择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一个标准大气压,以mmHg为单位是( B ) (A) 761 (B) 760 (C) (D) 9、一个标准大气压,以mH2O柱为单位是( B ) (A) (B) (C) (D) 2、表示流体流动形态类型可用雷诺数来表示,当流体流动属于层流时,雷诺数为( D ) (A) Re ≤ 1500 (B) Re ≤ 1600 (C) Re ≤ 1800 (D) Re ≤ 2000 10、表示流体流动形态类型可用雷诺数来表示,当流体流动属于湍流时,雷诺数为( C ) (A) Re >3500 (B) Re >3800 (C) Re >4000 (D) Re >4200 16、一个标准大气压,以cm2为单位是( B ) (A) (B) (C) (D) 25、一个标准大气压,以Pa为单位应为( B ) (A) ×104 (B) ×105 (C) ×106 (D) ×105 3、流体内部流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对流体的流动有阻碍的作用,称为流体的 ( D ) (A) 比热 (B) 密度 (C) 压力 (D) 粘性 5、流体流过任一截面时,需要对流体作相应的功,才能克服该截面处的流体压力,所 需的功,称为( C ) (A) 位能 (B) 动能 (C) 静压能 (D) 外加能量 6、流体流动时,上游截面与下游截面的总能量差为( D ) (A) 外加能量减动能 (B) 外加能量减静压能 (C) 外加能量减位能 (D) 外加能量减能量损失 7、输送流体过程中,当距离较短时,直管阻力可以( C ) (A) 加倍计算(B) 减半计算(C) 忽略不计(D) 按原值计算 8、泵在正常工作时,实际的安装高度要比允许值减去( B ) (A) 0.3m (B) 0.5-1m(C) 1-1.5m(D) 2m 12、流体流动时,由于摩擦阻力的存在。能量不断减少,为了保证流体的输送需要( D ) (A) 增加位能 (B) 提高动能 (C) 增大静压能 (D) 外加能量 13、利用柏努利方程计算流体输送问题时,需要正确选择计算的基准面,截面一般与 流动方向(C) (A) 平行(B) 倾斜(C) 垂直(D) 相交 14、输送流体时,在管道的局部位置,如突扩,三通,闸门等处所产生的阻力称为( B) (A) 直管阻力(B) 局部阻力(C) 管件阻力(D) 输送阻力 15、泵在正常工作时,泵的允许安装高度随着流量的增加而( B ) (A) 增加(B) 下降(C) 不变(D) 需要调整 17、离心泵启动时,泵内应充满输送的液体,否则会发生( A ) (A) 气缚 (B) 汽蚀 (C) 气阻 (D) 气化 19、流体内部的压强,以绝对零压为起点计算的是( C ) (A) 真空度 (B) 表压 (C) 真实压强 (D) 流体内部的静压 20、流体流动时,如果不计摩擦损失,任一截面上的机械能总量为( D ) (A) 动能加位能 (B) 动能加静压能 (C) 位能加静压能 (D) 总能量为常量 21、利用柏努利方程计算流体输送问题时,要正确的选择合理的边界条件,对宽广水 面的流体流动速度,应选择(C) (A) U = 1 (B) 0 < u < 1 (C) u = 0 (D) u < 0 22、输送流体时,泵给予单位质量流体的能量为( C ) (A) 升扬高度(B) 位压头 (C) 扬程(D) 动压头 23、往复式泵的分类是依据不同的(A) (A) 活塞(B) 连杆(C) 曲柄(D)汽缸 26、离心泵的实际安装高度,应该小于允许安装高度,否则将产生( B ) (A) 气缚 (B) 汽蚀 (C) 气阻 (D) ) 气化

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

《经济学原理》测试大纲 适用专业名称:公共管理 科目代码及名称测试大纲 819经济学原理一、测试目的和要求 测试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经济学原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使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反映他们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和研究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满分150分) 内容比例: 经济学十大原理约5分 相互依存和贸易的好处约5分 供给、需求和市场力量约10分 弹性及其使用约10分 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约5分 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约5分 赋税的代价约10分 国际贸易约5分 外部性约10分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约10分 生产成本约5分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约10分 垄断约5分 一国收入的衡量约5分 生活费用的衡量约5分 生产和增长约5分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约5分

基本金融工具约5分 失业约10分 货币制度约5分 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约10分 总需求和总供给约5分 题型比例: 客观题约60分 1.概念约20分 2.选择题约40分 主观题约90分 1. 简答题约50分 2. 论述题约40分 三、测试内容和要求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测试内容 经济学十大原理内容 测试要求 1.理解:机会成本、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涵义;短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如何相关; 2.掌握:外部性、市场失灵; 3.熟练掌握:市场失灵的两个原因。 (二)相互依存和贸易的好处 测试内容 相互依存和贸易的好处 1.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差异;

2.掌握:比较优势; 3.熟练掌握:为什么经济学家反对限制各国之间贸易的政策。 (三)供给、需求和市场力量 测试内容 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均衡价格、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测试要求 1.了解:市场中价格的作用; 2.理解:过剩、竞争市场; 3.掌握:需求定理、供给定理、均衡价格; 4.熟练掌握: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四)弹性及其使用 测试内容 供给、需求和弹性 测试要求 1.了解: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 2.理解: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单位弹性、完全无弹性涵义;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3.掌握: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四个因素; 4.熟练掌握: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种使用。 (五)供给、需求和政府政策 测试内容 税收归宿、税收分配 测试要求

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新、选)

《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生物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发育生物学被公认为是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是研究生物体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一门学科。发育生物学不同于传统的胚胎学,它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与胚胎学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胚胎学的继承和发扬。发育生物学是生物学各专业的限选课程,是在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级专业课程。根据本科教学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的原则,使学生将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各种生物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发育规律、发育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技术,以及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有一定的了解。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过程发展的机制。在学习和掌握发育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将所学过的其他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的知识融会贯通,串联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结合当今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眼界。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面向21世纪教材《发育生物学》第二版(张红卫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发育生物学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为54学时,实验为18学时,共22章。本课程共分四篇,第一篇从第一到四章,主要内容为发育生物学基本原理,第二篇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主要内容为动物胚胎的早期发育,第三篇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八章,主要内容为动物胚胎的晚期发育,第四篇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主要内容为发育生物学的新研究领域。 绪论(3学时) 【掌握】 1.发育生物学的概念。 2.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研究范围。 【熟悉】 1.发育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发育生物学的展望与应用。 3.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 【了解】

877经济学原理大连理工大学最新版

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77科目名称:经济学原理 试题分为客观题型和主观题型,其中客观题型(单选题)占20%,主观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作图题、计算题与论述题)占80%,具体复习大纲如下: 一、经济学的内涵及特点 1、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内涵及特点. 2、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区别. 3、经济学的起源与学科演变. 二、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1、需求和供给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供求均衡的应用,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蛛网模型的应用. 三、效用与消费者均衡 1、效用的相关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基本条件及需求曲线的推导. 2、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含义、特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消费者效用 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3、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4、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的推导,不确定性和风险. 四、生产与成本 1、厂商的组织形式及本质 2、生产函数的含义及典型形式. 3、等成本线与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规模报酬的含义及三种类型. 4、成本的概念,短期总产量与短期总成本,短期成本曲线与长期成本曲线. 五、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市场 1、厂商和市场的类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2、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 3、垄断的特点及成因,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价格歧视的类型及条件,自 然垄断和政府管制. 4、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5、寡头市场的特点,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价格领导模型及斯威齐模型. 六、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1、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和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的推导. 2、劳动、土地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的决定. 3、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发育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biology)是生物科学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内容是和许多其他学科内容相互渗透、错综联系,特别是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来研究分析生物体从精子和卵的发生、受精、发育、生长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及其机理。 简介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biology)是一门研究生物体从精子和卵子发生、受精、发育、生长到衰老、死亡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内容是和许多其他学科内容相互渗透、错综联系,特别是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来研究分析生物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个体发育机制的学科。是由实验胚胎学发展起来的。实验胚胎学是研究发育中的胚胎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性质,如何相互影响,发育生物学则是追究这种相互关系的实质是什么,是什么物质(或哪些物质)在起作用,起作用的物质怎样使胚胎细胞向一定方向分化,分化中的细胞如何构成组织或器官,以保证组织和器官的发育,正常发育的胚胎怎样生长、成熟、成为成长的个体,后者在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为什么逐步走向衰老,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顺序下完成个体的全部发育。 范围 从学科范围讲,发育生物学比实验胚胎学大,后者基本上是研究卵子的受精和受精后的发育,虽然也包括 正在发育的生命 再生及变态等问题,但主要是胚胎期的发育。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则是有机体的全部生命过程。从雌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生、形成、直到个体的衰老。它是生物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学科之一。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迄今,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展都与发育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就是发育生物学的进展。发育生物学成为了近年来世界上生命科学最活跃和最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发育生物学又是一门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学科,有关生殖细胞发生、受精等过程的研究是动、植物人工繁殖、遗传育种、动物胚胎与生殖工程等生产应用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关细胞分化机理、基因表达调控与形态模式形成及生物功能的关系研究,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医学难题(如癌症的防治)以及器官与组织培养等新兴的医学产业工程发展的基础,也是基因工程发展为成熟的实用技术的基础。 研究对象

(完整版)食品工艺学大纲

d高纲1140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3280食品工艺原理 江南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食品工艺原理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和学位课程。食品工艺原理是研究食品加工和保藏的一门科学,主要任务是探讨食品资源利用、原辅材料选择、保藏、加工、包装、运输以及上述因素对食品质量、货架寿命、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食品保藏与加工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国内外食品工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食品领域的各类专业课程或从事食品科研、产品开发、工业生产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食品工艺原理是研究食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加工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食品工艺学(食品工艺原理)是应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营养学、药学以及食品工程原理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研究食品的加工与保藏,研究加工对食品质量方面的影响以及保证食品在包装、运输好销售中保持质量所需要的加工条件,应用新技术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型食品,探讨食品资源利用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食品工业生产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一门应用科学。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选用由夏文水主编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食品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作为教材,全书共分8章,教材体系完整、知识新颖、理论先进。为便于自学考生学习,首先说明考生不要求掌握的章节,具体为:教材第八章《典型食品的加工工艺》的具体内容不作要求,涉及的保藏原理结合在相应章节中掌握。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掌握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了解食品加工工艺、以及与食品质量的关系。要求应考者对食品工艺原理总体上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食品分类方法、食品加工的目的,掌握食品的质量因素及其控制;。 2.了解食品中水分含量与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掌握食品干藏原理和干燥机制以及干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3.了解食品pH值与腐败菌的关系,掌握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和热加工原理,及热烫、巴氏杀菌、商业杀菌技术;掌握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热力致死速率曲线、Z值、F值、D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掌握罐头食品的主要腐败变质现象及原因。 4.了解冷藏与冻藏、冷链、冷害及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概念;掌握低温对微生物、酶活性、非酶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掌握低温保藏延长食品货架期的原理与技术。重点:常用的食品冷却和冻结方法及其优缺点;影响冻制食品的品质及其耐藏性的因素。 5.了解腌渍、发酵和烟熏的类型,掌握腌渍、发酵和烟熏的保藏原理;以及腌渍和发酵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重点:腌制剂、熏烟的作用;控制食品发酵的因素。 6.了解化学保藏的概念,在学习食品常用的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及其应用特性的基础上,掌握以防腐和抗氧化为主的食品化学保藏原理。 7.在了解食品辐射保藏的概念、辐射源、辐射用单位的基础上,掌握辐射的化学效应及生物学效应、食品辐射的应用类型及对应剂量、辐射食品的主要检测方法及其的依据。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新食品工程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圆管中有常温下的水流动,管内径d=100mm,测得其中的质量流量为15.7kg.s-1,其体积流量为_0.0157m3.s-1_.平均流速为__ 2.0m.s-1____。 2. 流体在圆形管道中作层流流动,如果只将流速增加一倍,则阻力损失为原来的____倍; 如果只将管径增加一倍,流速不变,则阻力损失为原来的_____倍。2;1/4 3. 离心泵的流量常用________调节。出口阀 4.(3分)某输水的水泵系统,经管路计算得,需泵提供的压头为He=25m水柱,输水量为20kg.s-1,则泵的有效功率为_________.4905w 5. 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时,换热管的壁温接近__饱和水蒸汽;_的温度,而传热系数K值接近___空气____的对流传热系数。 6. 实现传热过程的设备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___、__、___.间壁式蓄热式直接混合式 7. 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又称__标准式__。由于中央循环管的截面积__较大_____。使其内单位容积的溶液所占有的传热面积比其它加热管内溶液占有的____要小__,因此,溶液在中央循环管和加热管内受热不同而引起密度差异,形成溶液的____自然__循环。 8. 圆管中有常温下的水流动,管内径d=100mm,测得中的体积流量为0.022m3.s-1,质量流量为__22kg.s-1 __,平均流速为_ 2.8m.s-1______。 9. 球形粒子在介质中自由沉降时,匀速沉降的条件是__粒子所受合力的代数和为零_ 。滞流沉降时,其阻力系数=__24/ Rep ___. 10. 某大型化工容器的外层包上隔热层,以减少热损失,若容器外表温度为500℃, 而环境温度为20℃, 采用某隔热材料,其厚度为240mm,λ=0.57w.m-1.K-1,此时单位面积的热损失为_______。(注:大型容器可视为平壁)1140w 11. 非结合水份是主要以机械方式与物料相结合的水份。 12. 设离心机转鼓直径为1m,转速n=600 转.min-1,则在其中沉降的同一微粒,比在重力沉降器内沉降的速度快___201___倍。 13. 在以下热交换器中, 管内为热气体,套管用冷水冷却,请在下图标明逆流和并流时,冷热流体的流向。 本题目有题图:titu081.bmp 14. 用冷却水将一定量的热流体由100℃冷却到40℃,冷却水初温为15℃,在设计列管式换热器时,采用两种方案比较,方案Ⅰ是令冷却水终温为30℃,方案Ⅱ是令冷却水终温为35℃,则用水量WI__WII AI___A II。(大于,等于,小于) 大于,小于 15. 多效蒸发的原理是利用减压的方法使后一效的蒸发压力和溶液的沸点较前一效的____________,以使前一效引出的______________作后一效_________,以实现_____________再利用。为低、二次蒸汽、加热用、二次蒸汽 16. 物料干燥时的临界水份是指_由恒速干燥转到降速阶段的临界点时,物料中的含水率;它比物料的结合水份大。 17. 如右图所示:已知,ρ水=1000kg.m-3,ρ空气=1.29kg.m-3,R=51mm,则△p=500_ N.m-2,ξ=_1(两测压点A.B间位差不计) 本题目有题图:titu141.bmp 18. 板框压滤机主要由__滤板、滤框、主梁(或支架)压紧装置等组成_,三种板按1—2—3—2—1—2—3—2—1的顺序排列组成。 19. 去除水份时固体收缩最严重的影响是在表面产生一种液体水与蒸汽不易渗透的硬层,因而降低了干燥速率。 20. 多效蒸发的原理是利用减压的方法使后一效的蒸发压力和溶液的沸点较前一效的_为低,以使前一效引出的_二次蒸汽作后一效加热用,以实现_二次蒸汽_再利用。 21. 恒定的干燥条件是指空气的_湿度、温度、速度_以及_与物料接触的状况_都不变。 22. 物料的临界含水量的大小与_物料的性质,厚度和恒速干燥速度的大小__等因素有关。 二、选择题: 1. 当离心泵内充满空气时,将发生气缚现象,这是因为( ) B. A. 气体的粘度太小 B. 气体的密度太小 C. 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起漩涡 D. 气体破坏了液体的连续性 2. 降膜式蒸发器内溶液是(C )流动的。 A. 自然循环; B. 强制循环; C. 不循环 3. 当空气的t=t=tφ(A)。

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

《经济学原理》考试大纲 微观部分 (一)消费者行为 1、掌握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原则,推导收入提供曲线和价格提供曲线,推导需求函数和曲线。 2、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能计算和画出正常品、一般低档品和吉芬商品希克斯分解。 3、应用:掌握完全替代、完全互补和柯布-道格拉斯偏好下的消费者需求和 价格效应分解,能解释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能理解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二)生产者行为 1、长期和短期的生产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2、长期和短期的成本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3、理解成本最小化和产量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4、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和原则,长期和短期的供给曲线,能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效率特性。 (三)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与福利 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局部均衡,掌握均衡价格、产量的概念和计算、能理解均衡的变动,能掌握弹性的概念和计算。 2、理解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总剩余的概念,能计算各种剩余和进行 相应的分析。 3、理解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概念,掌握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含义,掌握 埃奇沃思图的分析方法,理解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关系。 4、能运用上述概念和方法分析税收、补贴、关税等实际经济现象对消费者、 生产者和市场的影响。 (四)不完全竞争 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S C N U

1、掌握垄断厂商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自然垄断的特点;垄断厂商的均衡原则和图形、计算;垄断厂商的效率评价和福利损失;自然垄断厂商的管制;价格歧视行为。 2、垄断竞争厂商的特点,长期和短期的均衡、效率评价。 3、寡头厂商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卡特尔模型、古诺模型、伯特兰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斯威齐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和计算。 4、理解博弈论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掌握占优策略和占优策略均衡,掌握纳什均衡,理解囚徒困境等经典博弈模型,理解动态博弈的基本思想。 (五)政府管制、外部性与公共物品 1、政府管制与税收对市场的影响 2、掌握外部性的含义和表现,理解外部性的效率,掌握外部性的治理方法、 理解科斯定理。 3、理解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性(非竞争性)的含义,掌握物品的分类,并能举出实际例子。 4、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及产生的问题 (六)不对称信息 1、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不对称,举出不同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 2、掌握逆向选择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什么是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 3、掌握道德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解决道德风险的基本方法。 (七)要素市场 1、掌握要素需求的概念、特点,要素需求曲线的形成。 2、掌握要素供给的概念、特点,要素供给曲线的形成。 3、掌握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均衡,理解垄断性要素市场的均衡。 4、掌握劳动市场、资本市场的一些基本特征。 宏观部分 (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 指标的定义;GDP 指标的缺陷;GDP 指标的各种相关指标定义;GDP 的三种核算方法。 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S C N U

《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为食品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三大传递理论及其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即研究食品工程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动量传递内容包括流体力学和流体输送机械(泵与风机)的选用、颗粒与流体间的相对运动;热量传递内容包括传热学和蒸发操作等;质量传递内容包括传质过程、吸收与蒸馏、吸附与离子交换,浸出与萃取等单元操作;此外还包括热、质同时传递的过程,如食品的干燥等。 食品工程原理是一门主要研究食品加工过程的技术原理与工程实现的应用基础课程,与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的有关课程密切相关,其基础涉及数学、物理、力学、热力学、传热学和传质学等。本课程以单元操作为主线,研究食品加工过程的有关理论与工程方法,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研究提供参考。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其相近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宽,对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实验探索、工程经验的贯通融合和创新应用方面要求很高。学习中要注重逐步树立学生的工程观念,从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经济方便、节能减排等方面认真掌握单元操作和工程系统集成方面的知识。 1.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应用的能力。食品加工工艺千变万化,其实现的途径又可以多种多样,所以要树立学生的工程观念,能够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物料特性,合理地选择单元操作及相应的设备,完成过程分析、设计计算,努力使系统集成达到最优化。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攫取能力。食品工程原理学科研究的历史短,基础数据十分缺乏。如何通过网络或资料查取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或者通过实验测取、生产现场查定相关数据、是进行良好的食品工程设计的重要前提。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实验设计、单元操作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4.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最新整理食品工程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复习课程

1.1.位能:由于流体在地球重力场中处于一定的位置而具有的能量。若任选一基准水平面作为位能的零点,则离基准垂直距离为Z的流体所具有的位能为mgz。 2.动能: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若流体以均匀速度u流动,则其动能为mv2/2.若流动界面上流速分布不均,可近似按平均流速进行计算,或乘以动能校正系数。 3.内能:物体或若干物体构成的系统内部一切微观粒子的一切运动形式所具有的能量总和。对于不克压缩流体,其内能主要是流体的分子动能,对于可压缩流体,其内能既有分子动能,也有分子位能,如果单位质量流体所含的内能为e,则质量为m的流体所具有的内能E=me。在热力计算时,我们对某一状态下的内能变化值。 4.流动功:如果设备中还有压缩机或泵等动力机械,则外接通过这类机械将对体系做功,是为功的输入,相反也有体系对外做功的情形,是为功的输出,人为规定,外界对体系做功为正,体系对外界做工为负。 5.汽蚀:水泵叶轮表面受到气穴现象的冲击和侵蚀产生剥落和损坏的现象。吸上真空高度达最大值时。液体就要沸腾汽化,产生大气泡,气泡随液流进入叶轮的高压区而被压缩,于是气泡又迅速凝成液体,体积急剧变小,周围液体就以极高速度冲向凝聚中心,造成几百个大气压甚至几千个大气压的局部应力致使叶片受到严重损伤。 6.汽蚀余量:指泵吸收入口处单位液体所具有的超过气化压力的富余能量, 7.泵的工作点:泵的特性曲线与某特定管路的特性曲线的交点。1.雷诺准数:Re=dup/u;是惯性力和黏性力之比,是表示流动状态的准数2努赛尔特准数:Nu:表示对流传热系数的准数3普兰特准数:Pr:表示物性影响的准数4格拉斯霍夫准数:Gr:表示自然对流影响的准数5粘度:液体在流动时,在其分子间产生内摩擦的性质,称为液体的黏性,粘性的大小用黏度表示,是用来表征液体性质相关的阻力因子;运动黏度是流体的动力黏度与流体的密度之比6热传导:是通过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电子等)的运动实现能量传递;热对流:指流体质点间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热辐射:指物体由于热的原因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7水分结冰率:食品冻结过程中水分转化为冰晶体的程度;最大冰晶生成区:水分结冰率变化最大的温度区域(-1~5摄氏度)8形状系数:表证非球形颗粒与球形颗粒的差异程度。9分隔尺度:指混合物各个局部小区域体积的平均值;分隔强度:指混合物各个局部小区域的浓度与整个混合物的平均浓度的偏差的平均值。10泵的工作点:将同一系统中的泵的特性曲线和某特定管路曲线,用同样的比例尺绘在一张图上,则这两条曲线的交点称为系统的工作点11温度场:某一瞬间空间中各点的温度分布;温度梯度:沿等温面法线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12颗粒群的频率分布曲线:将各个颗粒的相对应的颗粒百分含量绘制成曲线;累计分布曲线是将小于(大于)某粒径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含量与该粒径的关系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来直观表示颗粒粒径的累积分布13粉碎:利用机械力将固体物料破碎为大小符合要求的小块颗粒或粉末的单元操作;粉碎比“物料粉碎前后的平均粒度之比14床层空隙率:众多颗粒按某种方式堆积成固体定床时,床层中颗粒堆积的疏密程度可用空隙率表示,数值等于床层空隙体积与床层总体积之比15床层的比表面:单位床层体积具有的颗粒表面积16水力光滑管:当δ﹥Δ时,管壁的凸凹不平部分完全被黏性底层覆盖,粗糙度对紊流核心几乎没有影响,此情况成为水力光滑管17紊流核心:黏性影响在远离管壁的地方逐渐减弱,管中大部分区域是紊流的活动区,这里成为紊流核心18允许吸上真空高度Hsp:在吸上真空高度上留有一定的余量,所得的吸上真空高度19最大吸上真空高度Hsmax:当泵的吸入口处的绝对压力Ps降低到与被输送液体在输送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Pv相等时,吸上真空高度就达到最大的临界值,称为最大吸上真空高度20泵的几何安装高度(吸入高度):指泵的吸入口轴线与贮液槽液面间的垂直距离21壁效应:壁面附近的空隙率总是大于床层内部,因阻力较小,流体在近壁处的流速必大于床层内部22黑体:A=1表示投射到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全部被该物体吸收;白体或镜体:R=1,表示投射到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全被该物体反射;透热体:D=1表示投射到物体表面上的辐射能全部被透过;灰体:能以相同的吸收率且部分地吸收所有波长范围的辐射能的物体;特点:a,灰体的吸收率

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

《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西方经济学主要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构成,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的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了解考生是否具备初步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现象、解决市场经济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养和潜质。其考试要求达到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考试内容覆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全部内容。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 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 2. 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3. 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4. 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 5. 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 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 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6 .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三、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 (一)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的基本理论 需求,需求函数,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曲线的变动。 2.供给的基本理论 供给,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曲线的变动。 3.均衡的含义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均衡的变动,经济模型的结构 4.弹性理论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供给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价格变动对销售收入的影响,点弹性、弧弹性的计算。 5.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易腐商品的售卖,限制价格,支持价格,蛛网模型。 (二)消费者选择 1.边际效用分析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及其计算,消费者剩

发育生物学 复习资料 重点总结

绪论 1、发育生物学:是应用现代生物学的技术研究生物发育机制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多细胞生物体从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和死亡,即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现象发展的机制。 2、(填空)发育生物学模式动物:果蝇、线虫、非洲爪蟾、斑马鱼、鸡和小鼠。 第一篇发育生物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细胞命运的决定 1、细胞分化:从单个的全能细胞受精卵开始产生各种分化类型细胞的发育过程称细胞分化。 2、细胞定型可分为“特化”和“决定”两个阶段:当一个细胞或者组织放在中性环境如培养皿中培养可以自主分化时,可以说这个细胞或组织发育命运已经特化;当一个细胞或组织放在胚胎另一个部位培养可以自主分化时,可以说这个细胞或组织发育命运已经决定。(特化的发育命运是可逆的,决定的发育命运是不可逆的。把已特化细胞或组织移植到胚胎不同部位,会分化成不同组织,把已决定细胞或组织移植到胚胎不同部位,只会分化成同一种组织。) 3、(简答)胚胎细胞发育命运的定型主要有两种作用方式:第一种通过胞质隔离实现,第二种通过胚胎诱导实现。(1)通过胞质隔离指定细胞发育命运是指卵裂时,受精卵内特定的细胞质分离到特定的裂球中,裂球中所含有的特定胞质可以决定它发育成哪一类细胞,而与邻近细胞没有关系。细胞发育命运的这种定型方式称为“自主特化”,细胞发育命运完全由内部细胞质组分决定。这种以细胞自主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镶嵌型发育”,因为整体胚胎好像是由能自我分化的各部分组合而成,也称自主型发育。(2)通过胚胎诱导指定细胞发育命运是指胚胎发育过程中,相邻细胞或组织之间通过互相作用,决定其中一方或双方细胞的分化方向。相互作用开始前,细胞可能具有不止一种分化潜能,但是和邻近细胞或组织的相互作用逐渐限制它们的发育命运,使之只能朝一定的方向分化。细胞发育命运的这种定型方式成为“有条件特化”或“渐进特化”或“依赖型特化”,因为细胞发育命运取决于与其邻近的细胞或组织。这种以细胞有条件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调整型发育”,也称有条件发育或依赖型发育。 4、(名词)形态发生决定因子:也称成形素或胞质决定子,其概念的形成源于对细胞谱系的研究。形态发生决定子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卵细胞质中,能够指定细胞朝一定方向分化,形成特定组织结构。 5、胞质定域:形态发生决定子在卵细胞质中呈一定形式分布,受精时发生运动,被分隔到一定区域,并在卵裂时,分配到特定的裂球中,决定裂球的发育命运,这一现象称为胞质定域。也称为胞质隔离、胞质区域化、胞质重排。 第二章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转录和转录前的调控 1、根据细胞表型可将细胞分为3类:全能细胞、多潜能细胞和分化细胞。(1)全能细胞:指它能够产生有机体的全部细胞表型,或者说可以产生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的全套基因信息都可以表达。(2)多潜能细胞表现出发育潜能的一定局限性,仅能分化成为特定范围内的细胞。(3)分化细胞是由多潜能细胞通过一系列分裂和分化发育成的特殊细胞表型。 2、(简答)差异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水平完成:(1)差异基因转录:调节哪些核基因转录成RNA。(2)核RNA的选择性加工:调节哪些核RNA进入细胞质并加工成为mRNA,构成特殊的转录子组。(3)mRNA的选择性翻译:调节哪些mRNA翻译成蛋白质。(4)差别蛋白质加工:选择哪些蛋白质加工成为功能性蛋白质,即基因功能的实施者。不同基因表达的调控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水平。 3、克隆和嵌合技术的区别画图P59 第三章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转录后的调控 第四章发育中的信号转导 4、TGFβ信号途径画图P1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