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集体备课

历史集体备课

历史集体备课
历史集体备课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初备课教案

纳雍一中历史教研组王泽昌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多渠道搜集关于专制皇权的历史资料,熟悉资料的搜集遴选方式。

2.通过阅读书本及课前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言之成理即可)

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通过编写历史短剧,培养学生的艺术展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教学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

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

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二)导入新课

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教师设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结构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废丞相、设内阁

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课堂设问二:这几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分别是怎样设置的?

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预习所得和课堂速读,对全课的知识结构和主体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设问:结合第二课的内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的?

提示:学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总说: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三公中,太尉一职在秦代虚有其位而无实人,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职权划分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提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封驳审议,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二府三司制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

课堂提问:二府三司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实质是相权的再分割,财权划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军政归枢密院管辖,行政归于中书门下,三省形同虚设。相权的再分割实质上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

4元:一省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鸣的进谏,以中书省代替三省,而实行一省制。

课堂设问一:一省制导致了皇权的加强吗?

提示;没有

设计意图: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进中的回流。通过上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情境营造:阿合马( ?--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克忒(今乌兹别克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收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虚设。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为把持朝政,联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课堂设问二:你从材料中提炼出什么信息?

提示:相权扩大而产生负面影响。

课堂设问三:四个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课堂设问四:以上四个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丞相(宰相)权力最大?

提示:元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了实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弄清趋势;皇权逐步加强。

5.明:废丞相、设内阁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

课堂设问一:你从右图中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它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情境营造:钱宰被征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课堂设问二: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无孔不入;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课堂设问三:原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丞相被废除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术,为此设立内阁。在明朝,内阁的职权有无变化?

提示: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

时期名称职权特点

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

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

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中期以后可以“票拟”对奏疏

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课堂设问四:什么叫“标拟”和“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加以解释?

提示:标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6.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课堂设问一: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提示: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课堂设问二: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这道题可作为学生课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课堂上解决,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学总结

本课通过对秦、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讲述,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教材是通过三大方面展现主题的。其一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秦朝确立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权来体现皇权的加强;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权的再分割体现主题;元代出现历史的回旋,废除了三省,实行一省制,相权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这一体现己现弊端。其二为丞相制度的废除:相权的加重,影响到皇权,有鉴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权过重引发的政局动荡,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这样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其三为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至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可以对各种奏疏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地位变得重要,但所办之事是否算数,还要由皇帝最后定夺。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初备课教案

纳雍一中历史教研组王泽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悉美国总统制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过程,记忆美国1787年宪法,知道《文官制度条例》,

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两党制在分权制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美国大选的时事让学生了解美国政治制度,通过比较的方法,明了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其历史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以及文官条例,认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对于社会正常运行所起到的保障作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结合正在进行的美国大选,引出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即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是民主选举产生,政府的权力实行三权分力的权力制衡。

让学生在了解美国的基本国情(独立时间,国庆日,国旗,国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美国的政体。

一、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的形成

1、理论来源: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他明确指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时,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掌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和裁判私人犯罪或讼争权,则一切都完了。”

美国建国之初是邦联制,即所谓“合众国”,这种制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于是制定统一宪法势在必行。

2、法律依据:1787年宪法

三个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总统——行政权

议会——立法权

法院——司法权

详细学习书中三权分立的图表,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的监督,最典型的事件是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和克林顿的“白水门事件”。

展示材料:美国的第三十七届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因“水门事件”,受到国会弹劾,于1974年8月8日被迫宣布辞职。所谓“水门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在华盛顿水门公寓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查获的窃听事件。当时(6月17日凌晨2点30分)有5人被捕,他们带着手套、电筒、复杂的偷听工具和电子窃听器。事件的起因是由于尼克松吩咐查尔斯·科尔森去搞民主党全委会总部主要负责人拉里·奥布赖恩的情报。可是,由于民主党对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报局又自始至终监视着窃听者的行踪,所以窃听者的一切努力都败露了。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对零票通过了对尼克松不利的裁决。与此同时,报纸社论发出要他辞职的舆论,国会也不停地呼吁,要对他进行弹劾。

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在于人权问题,黑人、印第安人、妇女的选举权受到限制,后来不断提出宪法修正案。

展示材料:1957年,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刚刚宣布解除种族隔离,黑人女学生多罗茜·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学考入当地中学,但是遇到种种阻挠,结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1000名空降兵到该地护送这九名黑人学生入学。但是,军队能压服暴徒,却压服不了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

二、联邦制

1、美国内战:主要从文学作品《乱世佳人》引出南北战争,说明美国内战是中央与地方分裂势力的一场战斗。

2、宪法第14条修正案。

三、两党制

从当前美国总统选举的实景,指出国会与选举成为两党对垒的战场。

知识链接:美国大选知识:

竞选总统的条件:

美国宪法规定,年龄高于35岁,在美国出生并居住14年以上的美国公民都可以竞选总统。

选举人法:

美国大选不是直选(即直接选举),而是间接选举。全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基本按照人口比例分配选举人票(目前是538张),谁在哪个州赢得简单多数选票就赢得该州全部选举人票。最后,获得半数选举人票(目前是270张)就当选总统。

为避免政治分赃,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政府管理日趋科学化、合理化,结合我国现在的一些制度弊病,我们应当不断完善自己。

四、探究: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首先让同学们把英美的基本情况弄清楚:

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其次进一步对比两者的异同,并指出利弊:

1、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可以否决立法权;

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首相是政府首脑,首相是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

有何利弊?——美国总统与议会分权,有利于权力制衡,但总统权力过大了,双方如果产生矛盾则容易造成政府瘫痪;英国首相提出的议案议会一般都能通过,权力比较集中。

2、美国:政府行政人员——总统召集专门人士组成政府内阁,不属于任何党派,不能同时担任议员。英国:政府行政人员——首相出自内阁,内阁又是议会中多数党选出来的,议员又是由各选区选出来的。要做内阁成员首先必需是议员。

有何利弊?——美国内阁成员是专门人士,不受党派限制,不能以权为党派谋利,英国首相、内阁与议会多数党权力过度集中。

3、美国:总统与议会关系——议会有立法权,可以弹劾总统,参议院有权审核下议院通过的法律,总统可以行使否决立法权。总统与议会互相制衡。英国:首相与议会关系——下议院可以牵制首相,下议院投不信任票时可解散内阁,重组政府。上议院无实权,只作一些“橡皮图章”。首相、内阁与下议院的多数成员一般是同一党派成。

举例: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便是由于保守党不团结,政策得不到下议院支持,被解散了内阁下了台。

4、美国:总统有直接决策权,对突发事件可以单独决策;英国:在许多国策上要层层审批。

利弊:美国总统可以直接处理紧急事务,如911事件,珍珠港事件;而英国则效率低,如二战期间张伯伦处理不得力。

本课小结:英国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王权妥协的产物,符合英国发展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崭新的国度,在联邦制基础上建立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也符合美国的历史条件。

课后作业:教材课后题

《第21课建国初民主政治的确立》初备课教案

纳雍一中历史教研组王泽昌

课程目标: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正式以

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几个概念的辨析

(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 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

(1)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4. 历史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

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5. 发展历程

(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发展

①. 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②. 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

(3)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4)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③. 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即“文革”时期)

(5)表现: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十年间未召开一次普选

④. 恢复、发展阶段(1976— )

(6)恢复前提:文革的结束

(7)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活动:加强立法、推动民主和法制建立、并进行对外合作

思考: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6. 经验和教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挫,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受到践踏,国家政治生活就不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指在中国大陆

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

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

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合作的方针和主要形式

角色中国共产党——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参政议政

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3. 历史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

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4. 发展历程

A.确立:1956年宪法

B.破坏:1957——1976原因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

C,恢复: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一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集中统一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上“大

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施行的?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数百个自

治州、自治县

4你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不好?它有哪些优越性?

1、实践证明:制度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维护国家统一、保障

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物的权力

2、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3、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三种制度之间的关系

1、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制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都曾有明显挫折,原因都是右派斗争的扩

大化和文革的破坏,其转折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人代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都由一大《宪法》确立

课堂总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3、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统

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说说:你从这首歌里感受到什么?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初备课教案

纳雍一中历史教研组王泽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欧共体的形成过程、了解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补充相关资料与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欧洲走向联合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概况及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增强振兴中国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欧共体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难点:理解多极化趋势

教学方法:讲述法、史料阅读法、课堂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世界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保持一种均势的局面。但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原因

【师生互动】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根据书中内容归纳出现实原因、根本原因、政治原因,结合下面材料归纳出思想原因。

材料“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2、过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者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介绍欧共体的性质、采取的措施以及1993年发展为欧盟。

3、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欧共体的成立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过渡:日本是亚洲第一个举办现代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国家。请问:日本能在20世纪60、70年代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凭借的是什么?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学生讨论归纳)

内因:

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⑶.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外因:

⑴.美国大力扶植。

⑵.朝鲜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阅读材料归纳)

师生探讨:日本经济的崛起给我们什么启示?

2、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

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得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过渡:我们已经分析了导致多极化出现的两个政治力量,现在我们关注一下第三股力量。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结合当时的世界格局,你认为不结盟运动的背景有哪些?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2、概况

提出:1956年铁托、尼赫鲁、纳赛尔

成立: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原则: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

3、影响

(1)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四、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中国成为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小结: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巩固练习:

本课小结: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以及美国和苏联共同构成了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其中,我们应该关注的就是中国。新中国的建立与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与瞩目,世界各国不得不考虑与中国的关系。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中国的外交之路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下节课我们在继续学习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总结

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总结 为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本着共同学习、共同提备课高的原则,我校组织了一次以“语文课如何设计练习题”为主题的语文集体活动,总结如下; 取得的成绩 1、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准备 全体教师在接到通知后,认真准备,集体备课。参与积极性很高。 2、教研效果良好 由于所有语文教师准备充分,平时又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所以教研效率很高,课堂容量较大。 3、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上课时间 备课教师都恰到好处的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能把学生放到主体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的鼓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能充分尊重学生,能使用丰富多彩励性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 存在的不足 尽管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个别教师重视不足,不能很好的按照总校要求备课。 2、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有待提高。 3、多媒体的使用还不能恰到好处。 改进措施 1、加强对教研活动的重视,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2、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3、学校教学主抓人员加大备课指导力度。 总之,我们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石佛中学语文教研组

2012年3月19日 语文教研活动通知 全体语文教师: 为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按照总校及本校教导处的有关要求,我校语文教研组决定开展一次以“如何语文课中创设练习题”为主题的集体备课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集体备课时间:3月19日 集体备课内容:初一教材《黄河颂》 集体备课教师:全体语文教师 集体备课要求:备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制做课件,备课时要紧密围绕本次教研主题,要符合新课 教案程理念,符合教学流程。 望全体语文教师接到通知后,认真准备,按时参加教研活动。 石佛中学语文教研组 2012年3月19日

人教版七下历史1-2集体备课记录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一)(历史)学科 第(一)周集体备课记录 一、授课内容: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课贞观之治 二、主备人:于春辉 三、教材分析: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是初一历史下册的开篇,结束了上学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重新完成了统一,使国家进入隋唐时期,从课题可以看出隋朝的特点:繁盛与短暂。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当中的隋朝建立、开皇之治、大运河等内容均为学习的重点。 第2课《贞观之治》是唐朝的建立及唐太宗的措施。在推翻了隋朝的统治之后,唐朝建立,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国家出现繁荣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继续采取措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初一上册之后,对历史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对课堂的要求和环节更加熟悉,对这两课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其中的人物也非常感兴趣,这些对学习本课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目标: 第1课:1.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2.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要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2课:1.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史实。2.思考与探究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评价”等问题,培养全面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认识到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和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六、重难点:隋朝的大运河、贞观之治 七、突破措施:展示大运河示意图、顺口溜等 八、教学方法: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九、教学过程: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导学(约5分钟) 一、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方法步骤: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并根据预习完成预习自测题1.隋朝建立和统一: ①建立时间:_____________ ②建立者:__________ ③都城:___________ ④统一全国的时间: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隋朝的繁盛 ①隋朝经济繁盛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隋朝经济繁盛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备课组活动记录

07年度第二学期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作者:ljh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5 | 更新时间:2008-3-20 10:23:07 』 武岭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2007 学年度第二学期组长卓晓辉 一、工作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必修一至三的基础知识,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其中的历史规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领悟和运用历史学习方法。学生顺利通过会考,并取得较好成绩。要求通过学习和复习,能熟练运用基础知识,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以及高考(针对文科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具体工作措施: 要搞好模块的教学,首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好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愿望和发展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率。 本学期教学任务较紧,这要求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后辅导。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三、研修主题和思路: 主题:关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思路:重点对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设计、过渡、教材处理、创新、互动等问题进行探讨。研修的总体思路是在高一后两个必修模块和高二选修模块中的教学中,对比较典型的章节进行校本研修,通过备课组的一系列活动,对这些章节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活动安排

历史备课组备课活动记录表2009年 2月16日 历史备课组备课活动记录表

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们历史教研组将全面落实学校的工作计划,深入学习领会我校的课改理念,围绕构建高效课堂这个目标,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挖掘教材、整合资源的能力,注重实效,为我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我们的努力。 一、抓好常规工作: 1、加强备课。强化本组的集体备课功能,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 2、认真上课,打造高效课堂。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注意方法的指导,及时将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展有效历史兴趣小组活动,针对优秀生和特长生进行进一步培养;重视考前训练和讲评,研究中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灵活灵活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加大对学生的检查力度,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每个单元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单元测试或单元练习;并且及时召开备课组分析会,及时诊断,及时反思,及时研究制定调控方案,并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4、坚持相互听课、相互评课。严格执行组内公开课制度,组内多讨论,多交流。通过听课等形式促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示范性。保持本组“师带徒”的优良传统。新教师不光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请教,

更要多钻研。老教师也能从新教师身上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取长补短,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5、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群策群力,汇集全组智慧,推进校本研究,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搞好常规教学工作。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一方面了解最新的教改动态和信息,另一方面,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灵活运用“自主、合作、展示”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切实搞好校本教研活动: 1、教研要与历史学科中考热点、疑点、难点相结合。要梳理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主干知识,中考重点。明确学科基本技能以及学科能力

地理集体备课记录模板

地理集体备课记录模板

————————————————————————————————作者: ————————————————————————————————日期:

威海二中高一地理(47级)集体备课记录 学科地理年级高一 主讲人李少平 主题《人口与地理环境》第5、6课时——人口分布和合理容量 时间2017-2-22 第__3__周 参与人全体教师(宋召华、刘芳、王万强、李少平、李传声、黄金杰、张 晓萍、商国华、王怡) 备课过程 上周总结反思经验: 问题: 措施: 主备人讲解:李少平优化 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及解读 课标: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内容解读: 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能够正确判 别和判断“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 概念。 行为动词解读: 判别,应从图文资料出发,说出、判别和总结

确 立依据学 习 目 标 1.运用相关资料,说出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 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3、辨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概念,说出环境人口 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判断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能分析出我国的人口问题及相应人口政 策。 二、评价设计1.通过自主学习学案,课堂师生问答,90%以上的学生能说出。通过达标检测学生对目标1的达成情况,并通过举手反馈进行统计,要求学生达标率85%。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说出影响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由小组代表发言,使用课堂观察评价量规(要素包括语言描述、逻辑思维、积极性等)进行互评;通过达标检测2进一步巩固训练,督促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听讲能力。要求学生达标率85%。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说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及其特点,注意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并由小组代表发言,使用课堂观察评价量规(要素包括语言描述、逻辑思维、积极性等)进行互评;通过达标检测3进一步巩固训练,督促学生的课堂活动及听讲能力。要求学生达标率85%。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通过自读、自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探究:异质分组,6人合作。通过合作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沟通交往能力,提高学科素养。 多媒体辅助:通过多媒体使用,增设生动真实的教学信息环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四、 教学资 源媒介 多媒体,教材,练习册 五、教材分析及活动教师活动: 提问上节课的内容。 导入: 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反映了地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一组是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地球漫画,然后让学生思考:地球能否承受人口如此快速,持续的增长,如果不能的话,其承受能力是否有一个限度,那么这个限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的学习。 新授: 一、世界人口分布

历史教研活动方案

庙溪乡初级中学校 2014年秋历史教研活动方案 为了活跃教研氛围,提高历史教育教学效益,并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激发教师学习、教学教研的积极性,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期历史教研活动安排如下一、活动主题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让历史教师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精彩的故事呈现给其他的教师,突出教师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让历史教师的才能等到展示,教师的智慧得到共享,教师的工作得到了解,让教师间获得最大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想改变以往历史教研活动刻板和严肃,让教师在轻松和愉悦中获得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思想,启迪今后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二、活动时间:2014年11月 三、活动安排: 1、活动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倪月荣 2、参与教师(全体历史任课教师):倪月荣周俊丞张方正 黎小茜。 3、所有历史教师参与上课,课前说课,课后评课,相互找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四、活动目标 1、推进尊重教育的实施; 2、抓好常态课研究,规范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 3、提高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质效,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服务; 4、诊断常态历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5、搭建历史教师展示平台,促进历史教师专业成长。 五、教研活动的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和目标:包括基础知识及章节知识体系,章节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和“两纲”中的地位;通过教学应当实现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知识考点及中考命题方式,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补充的阅读教材、作业评讲、目标检测等, 2、研究教法与学法:研究每个单元的课时划分及每课时的起止内容;研究每节课的授课方法、重难点的突破策略、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典型问题的剖析与纵横延伸,方法技巧的梳理归纳;对学生思维盲点和易错之处的把握,研究学科学法。 五、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庙溪初级中学校历史教研组 2014年10月

集体备课记录.4

集体备课活动 记录 学校:横山二中 备课组:历史 组长:郜宏涛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七日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第4次) 周次13 时间11.7 主持人樊奋荣主讲人党培有备课老师全体历史组成员记录人冯海龙备课内容洋务运动 活动过程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介绍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可是到近代,却饱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统治阶级为了拯救没落的封建统治而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持续了几十年,它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使中国由经济变革发展到改变封建统治的政治变革。因此洋务运动在近代化的历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集体研讨 李发国:如何帮助学生最经济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种纯理性的概念,很难通过比较直观的展示来体现,如果课件制作在这一方面能够有所突破,将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郜宏涛:本课件在知识结构的梳理与呈现方面做到比较到位,特别通过链接的形式,收放自如,使学生牢牢把握核心知识点。 李蓉:适当的图片材料也是不可缺少的,至于图

活动过程像材料点到为止。 安琴:关于材料的呈现仅局限于若干图片的选用,如果再补充以相当的文字材料,特别是将“洋务运动”的那道中考题引进就更好了。 冯海龙: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点则是在于知识的积累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三、主持人总结 樊奋荣:本课教案的设计,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简单、实用,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但是在呈现手段,特别是引导学生历史思维的开发上,还有较多的工作要做,严格来说,本教案的设计还不是最终的成品。有待于我们以后继续探讨。

最新初中九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总结

九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总结 一、在本学期所作的主要工作: 1、在本学期我们历史集体备课组以新课标为指导,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组织同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集体备课8节,其中重点集体备了三个老师的公开课。 2、通过组内集体备课,开课,评课,磨课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科研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3、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精心设计单元练习题、期末综合题。针对学生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会诊,查漏补缺。 4、共同探讨了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集体备课组中存在的不足: 1、集体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统一的的备课内容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学习习惯尚不够良好,学习方法有待提高,需要老师进一步强化指导。 4、在试卷命题方面,还缺乏全面的把握,难易度、区分度方面做得还不好。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同时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2、强化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3、进一步端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些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5、加强中考、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考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我经常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考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

政治集体备课记录

政治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15年3月5号 地点:史地教室 人员:刘本库、齐竹青、王光族、姜作典、孙淑芬、张晓茗、主讲人:孙淑芬 主讲内容:七年级下册的复习 一、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认真抓好初中思想品德的日常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的教育实效和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册重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第八课重点掌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懂得既要在竞争中合作,又要在合作中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第九课培养学生要有宽容的品质,心有他人天地宽,懂得宽容的重要性,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第十课是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重点复习诚信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2、课堂练习,随堂讲解 3、同学之间相互过关重要知识点。 四、知识的归类

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 1、平等竞争 (1)竞争的作用 积极作用: ①它给我们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我们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②能使人们在竞争、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③能让我们的集体更富有生气,丰富我们的生活,增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消极作用: ①它可能使某些获胜者滋长骄傲自大情绪,使某些失败者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②竞争的压力可能引起我们心情过分紧张和焦虑;③更严重的是,当虚荣心作怪的时候,会把别人的成绩看作一种威胁,出现怨恨别人超过自己的忌妒心理。 (2)竞争的规则 如果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轻则违背道德良心,重则触犯国家法律。道德和法律,是我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3)竞争的目的 在于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正确认识忌妒心理 忌妒是竞争的副产品。尽管每个人都可能产生妒意,有时它还是人们进取的动力,但忌妒心理是一种微妙、强烈而又隐蔽的消极情感,是拿别人的成绩惩罚自己的消极心理,对我们的发展有很大危害。 2、合作共享

三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三)

三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三) (2011-12-18 23:54:33) 转载▼ 标签: 语文 杂谈 分类: 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 附件3: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感人的课文,第29课《掌声》,请注意看老师写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词:个别读、齐读2遍。 2.理解词义:重点指导“犹豫、忧郁”这两个词语 3.认识多音字“调”。 4.读难读的句子。 出示句子:“因为他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提示多音字“落”的读音,简单了解小儿麻痹症。 三、接读课文,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1.接读课文:请5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课文中的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在这个故事里面都有哪些角色?(老师、英子、同学们) 老师是怎样的?(刚调来的) 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学生结合课文第一段中的句子谈理解:文静的小姑娘、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孤独的小姑娘、寂寞…… 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它概括了英子的这些表现,哪个词?大家找一找!(忧郁) 师:后来她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小姑娘,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结合课文第四段内容理解) 生:“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师引导:还可以说她变得怎么样了?(活泼、开朗) 四、重点探究,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一)渲染过渡 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今天我们变一种方式来学习这两段课文。同学们先各自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表演课文内容,你们觉得行吗? 要想演好,首先要认真读书。下面就请大家用心读一读课文的2.3自然段,在自己认为要重点表演好的词句下面做一下标记。 师:读好了吗?谁愿意演英子? (注:选一名同学当英子,同学们做英子的同学,老师当刚调来的老师) (二)试演:(第一次掌声部分)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

屏边一中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二历史备课组(第3周) 2013年 9 月18日学 科 初二历史模块历史科组理论学习 课 题 《如何趣化历史教学课堂语言》 参 加 教 师 刘明山李文福熊琼芬贺柳娜刘广庆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通过此次理论学习,在规范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基础上提升语言的生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2、学习内容:《用幽默点亮历史课堂》 一、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在课堂导入,内容枯燥难学时,幽默是“开胃菜”,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兴趣”。如在讲大跃进时,可先从大跃进的现象入手,边配合图片,边用夸张的语气念了一首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洲。”,学生哄堂大笑后,可顺势问学生:“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芝麻和南瓜呢?”,由此,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2、当学生上课疲倦时,幽默是“川菜”,可以“提神醒脑,提高效率”。历史教学中,课程大多安排在下午,学生们可能会因为内容枯燥而兴趣索然甚至打瞌睡,此时,教师靠单纯的提醒也许效果并不见好。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来一段幽默,不仅提醒了学生,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如讲工农武装割据内容的时候,可引用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井冈山根据地之于部队,就像屁股之于人一样,知道为什么吗?”笑过后,让学生思考:这个看似不雅的比喻揭示了一个不俗的真理,即红军不能一直处在游动作战中,需要像人一样坐下来休息,革命力量才能发展壮大,因此根据地对红军有着重要的作用。 3、当学生不守纪律时,幽默是“特色菜”,可以“提醒教育,和谐课堂”:在课堂管理中难免会出点状况,如果教师能够适时捕捉各种契机,然后及时加以幽默处理,便可避免师生的直接冲突,融洽师生关系。。

地理集体备课记录模板

威海二中高一地理(47级)集体备课记录 备课过程

单元活动:学用地理统计图 一、学习目标 1、记住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扇形图的判读方法。 2、分析说出金字塔图的组成和结构、用途、掌握其判读方法 3、学会三角形统计图和四边形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二、教学活动 认真阅读教材P25-P27容及相关图表,注意以下问题:

A 1、常见的人口统计图主要有哪些? 2、利用地理统计图的作用? 3、读图1-4-1,哪一个洲的人口数最多?是多少?哪一个洲的人口数最少?是多少? 4、读图1-4-4,中国2000年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的比重? 5、读图1-4-5,哪一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一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试分析其原因。 6、读图1-4-6,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阅读教材P27-P28教材容,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一般表示方法是? 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与人口增长特征之间的关系? 3、思考并讨论28页问题2、3 三、重要方法 1、读图步骤:读图名图例、看坐标、读数据大小变化、图表图图转换、得出结论 2、复杂统计图读法: 四、习题讨论 同步学案 六、 下 周 进 度 安 排 时间 课上安排 课后作业 第一课时 完成人口分布第一课时 练习册习题 第二课时 完成人口分布第二课时 练习册习题 周末自主学习安排 回顾复习 +习题 下周主备人:晓萍 容: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集备领导签名______________ 集体备课重难点问题讨论 整理人:__________ 1.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掌握到什么程度? 2.政治因素可否放在社会经济因素里?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的理解 4.三峡移民的安置措施 5.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历史集体备课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初备课教案 纳雍一中历史教研组王泽昌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多渠道搜集关于专制皇权的历史资料,熟悉资料的搜集遴选方式。 2.通过阅读书本及课前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言之成理即可) 3.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通过编写历史短剧,培养学生的艺术展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教学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 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 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二)导入新课 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教师设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结构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废丞相、设内阁 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高中教研组集体备课 优课 文艺复兴导学案-历史组

历史备课组导学案: 文艺复兴 导学案 【视频导入】 《亚当与夏娃》 亚当与夏娃因为偷吃禁果被上帝罚到了荆棘的大地上劳苦终身,人类是亚当和夏娃的子孙,所以人一出生就带有罪,这是基督教宣传的原罪论。人的一生要通过受苦来赎罪,把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是基督教宣传的禁欲主义。然而欧洲人从14世纪开始反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开始了在神权下寻找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就叫做文艺复兴 【新课讲授】 一.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 基督教的神学统治延续了几个世纪,为什么此时人们才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根据材料概括 材料一: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这首先是由于那里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新兴资产阶级-----大商人、企业主、银行家为了增加财富,就需要扩大业务,改进经营,提高效率,因而也就需要……各种人才。他们要求物质享受和优美的艺术欣赏,这就需要为他们服务的教师,医生,建筑师,艺术家等为他们的现实生活增添乐趣。这客观上需要促使一种不同于封建文化的新文化产生并且发展起来。 -------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材料二: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一下子把人置于社会的中心。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先驱。“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墙上的铭文,成为苏格拉底哲学探索的指南。 材料三: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的保留古罗马文化;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地中海贸易的特殊地位,有利于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庭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 原因: 二.文艺复兴的实质、形式 问题(1):从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可以得知它的实质和形式分别是什么? 实质:

形式: 问题(2):资产阶级为什么要借助复兴希腊罗马文化呢? 三.文艺复兴的成就 (介绍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问题:《十日谈》与《哈姆雷特》中对人性的歌颂有什么不同呢? 四.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从文艺复兴的成就中得知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核心思想: 五.文艺复兴的影响 那么,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根据材料概括 材料一:文艺复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文主义的伟大思想光辉和永恒艺术魅力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 材料二: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后出现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伽利略自制望远镜等。 材料三:在16世纪初,当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达到高峰时,道德堕落跟随个性的高度发展成为了一种流行。这种精神常常表现出肆无忌惮的利己主义。 影响: 【课堂检测】 1、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意大利() A.商业、手工业发达,有雄厚的财力 B.若干城市最早出现来资本主义萌芽 C.聚集来众多博学多识的学者 D.有研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风气 2、下列观点有悖于人文主义的是() A.大多数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 屏边一中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二历史备课组 (第3周 ) 2013年 9 月 18日 学初二历史模块历史科组理论学习 科 课《如何趣化历史教学课堂语言》 题 参刘明山李文福熊琼芬贺柳娜刘广庆 加 教 师 教1、学习目标:通过此次理论学习,在规范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基础上提升语言的生动性,进一步激学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目2、学习内容: 《用幽默点亮历史课堂》 标一、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在课堂导入,内容枯燥难学时,幽默是“开胃菜”,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兴趣”。如在讲大跃进时, 可先从大跃进的现象入手,边配合图片,边用夸张的语气念了一首顺口 溜:“一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发 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

多了一个洲。”,学生哄堂大笑后,可顺势问学生:“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芝麻和南瓜呢?”,由此,激发学 生探究的欲望,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2、当学生上课疲倦时,幽默是“川菜”,可以“提神醒脑,提高效率”。历史教学中,课程大多安排在下 午,学生们可能会因为内容枯燥而兴趣索然甚至打瞌睡,此时,教师靠单纯的提醒也许效果并不见好。如 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来一段幽默,不仅提醒了学生,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如讲工农武装割据内容的时候, 可引用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井冈山根据地之于部队,就像屁股之于人一样,知道为什么吗,”笑过后,让 学生思考:这个看似不雅的比喻揭示了一个不俗的真理,即红军不能一直处在游动作战中,需要像人一样 坐下来休息,革命力量才能发展壮大,因此根据地对红军有着重要的作用。 3、当学生不守纪律时,幽默是“特色菜”,可以“提醒教育,和谐课堂”: 在课堂管理中难免会出点状况, 如果教师能够适时捕捉各种契机,然后及时加以幽默处理,便可避免师生的直接冲突,融洽师生关系。。 二、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幽默 1、上课前,精选“佐料与食材”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化为一眼泉。要在课堂中创造智慧幽默,首先应该在平日博览群 书、博采众长,特别是要留意和搜寻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资料(如逸事、对联、诗歌、谚语、民谣、歇后语、

历史组集体备课记录表(完整版)

学校开阳县第四中学组别历史组开阳县第四中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教案类型新授课时间2016.3.5 学年度学期2015 — 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年级八年级主备人薛发强参加人 范逐涛、代全忠 汤秋雨、李悦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掌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 都、公元纪年等)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概括表达,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 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对比鉴别,第一 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的异 同。讨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意义、基本经 验。 情感与态度 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 我们一定要热爱祖国,把她建设得越来越繁荣富强。新中国在维护民族 团结方面做了许艰苦细致的工作,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个大好局 面是必须加以珍惜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知识线索,按第2页“资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梳 理下列“纲要信号”:─民主主义革命─上溯到1840年→30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3年以来旧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 讲述:三大战役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河北平山的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为建立新中国做好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今天我们接着了解,当年怎样在组织机 构上完成建国工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 习) 二、讲授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教师小结:指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巩固、建设和发展,包括政治、军事、外交、 民族、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经济建设。因为新中国建立之 前,中国共产党为了替人民打天下,主要从事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在经济建设方面还 缺乏经验。 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物、重要讲话、庆典议程等基本要素分解提问、回答。 开国大典 问:1、在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国歌、看到了国旗,这些新中国的象征是怎样确定下 来的呢? 2 、这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1946年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联系和区 别? 3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什么?他起了什么作用? [提醒学生看课文注解](简称《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4 、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哪些国家象征?(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 军进行曲》,国都——北京,纪年方法——公元纪年。) A.根据第5页“自由阅读卡?国旗的诞生”回答:国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红色象征 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 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B.根据第3页“动脑筋”回答:为什么把《义勇 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 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 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 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 提醒学生:1)近现代中国首都的变迁:清政府以北京为首都,但曾经分别在1860年和1900年沦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之手。国民党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抗战时则以重 活动目的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3年10月10日活动地点小会议室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活动内容 参加人员周建顺袁伟明 中心发言人主持人袁伟明周建顺记录人袁伟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历史现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搜集5个甲骨文文字并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负责人签名刘华明日期 2013 年 10 月 10日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3年10月17日活动地点小会议室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活动内容 参加人员周建顺袁伟明 中心发言人主持人袁伟明周建顺记录人袁伟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 2(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3(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过程与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成就,增进民族自豪感。 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等学术大师在当时社会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鼓励自己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在改革和创新的时代中大展宏图。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帮助他们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负责人签名刘华明日期 2013 年 10 月 17日

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计划

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学年,历史备课组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思路,调 动全组教师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全组教师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加强集体备课,团结协教,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提高历史教学成绩尽职尽责。 1、创建高效课堂。 (1)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强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提倡精 品意识,细化过程,以高效的课堂铸就教学的高质量。 (2)优化备课组教学管理,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不断致力于 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2、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围绕课堂抓常规,并推陈出新,力争体 现历史学科教学特色。 3、抓好集体备课。发扬组内同志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教的精神,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强化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提高各年级的整体水平。 4、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加强对代课老师的业务培训和教育 教学的指导,使他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具体工作 (一)狠抓教学质量,坚持不懈、深入细致地抓好教学常规 1、强化集体备课 2、狠抓课堂 (1)严格课堂管理,认识到位,并常抓不懈。 (2)努力创建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案、学案为依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落实“三讲三不讲”的要求(即“三讲”指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规律和方法;“三不讲”指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探索适合本学科不同年段的课堂教学模式。 (4)搞好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做好批改与试卷讲评、试卷分析。 平时抓好小考反馈,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自己。 3、有重点地完成不同学年段的教学任务 七、八年级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及学生的接 受情况,重视对学生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纠正、培养和 指导,把握好教学起点,既要高度关注尖子生的拔高又要突出对问题学生跟踪管理;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九年级要瞄准中考,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加强对近年中考试题的研究与分析,扎扎实实的进行复习。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全面加强学生的管理,大力营造备考的氛围,理顺、优

历史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精)

贺昌中学历史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二学科历史 课题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 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强卫华 参备人高二所有成员 备课时间2012-4-14投放 时间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

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

重点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中 国的经济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阶 段,可毛泽东却说:“中国共产党 在经济建设方面还是一个学生。” 这位缺乏经济建设理论储备的小 学生会把中国的经济引入什么样 的阶段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 1952年) 【合作探究1】新中国成立时,面 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2】一五计划建设时 期,我国为什么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 差,底子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