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享]读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的总结

[分享]读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的总结

[分享]读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的总结
[分享]读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的总结

[分享]读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的总结 (入选推荐日志,加10币)

读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有一段时间了,虽然知道这本书对目前的工作很重要,但是开始读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好的方式更快的融入,于是,开始思索自己读书的方式。

以前读书,拿来书之后,看见书评,序言等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确定这本书是我要读的,然后就开始阅读,这是一般人的读书习惯,但是作为管理者的我们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阅读会浪费我们很多的时间,于是在读《管理的实践》的时候,我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

首先:确定读本书的目的,找出我希望在读书过程中得到的——工作中需要的东西;

其次:查阅别人的书评和读书笔记,将要点罗列清楚;

第三:将自己的目的和别人的读书笔记对应共识,查找重点,优选阅读自己需要的优选阅读,同时前后比较;其他部分可以简略的阅读。

这样的好处是有针对性的读书,节省时间的同时,很清晰的带着目标进入书中,用别人的读书笔记能节省很多自己的时间,同时,在简略阅读的过程中说不定还可以发现别人没有看见的重点,重新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就更清晰,完整。

……

下面分享一下我找到的比较不错的读书笔记,给大家分享:

前后用两个月读完了德鲁克的这本管理学奠基之作。《管理的实践》出版于1954年,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所谓经典,就是即便过去半个世纪,仍然让人受用。

读德鲁克的几个关键词:绩效(即结果、目标导向),实践(重在行动,管理可以学会),贡献(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责任(我承担了了什么责任,要为之努力),人(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品格(诚实正直是最重要的品格)。

下面是66条读书笔记。

1. 管理层必须以经济绩效作为首要尺度。... 在指定任何决策、采取任何行动时,管理层必须把经济绩效放在首位。管理层只能一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企业活动可能会产生大量的非经济性成果:为员工带来幸福、对社区的福利和文化有所贡献等,但是,如果未能创造经济成果,就是管理的失败。P.6

2. 最终检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 唯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成就而不是知识。换言之,管理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或一种专业,虽然他包含这两方面的因素。P.8

3. 新技术将不会造成管理者过剩,或是被纯技术人员取代,相反,未来会需要更多的管理者。管理的领域将会大幅扩大,许多现在被视为基层员工的人未来将必须有能力负担起管

理工作。绝大多数的技术人员都必须了解管理工作的内容,并且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事情和思考。P.19 (每个人都应懂管理)

4.市场是由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家必须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而在它们满足顾客的需求之前,顾客也许感觉到那种需求,但是,在企业家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求之后,这些需求才真的存在,市场也才真的诞生,否则之前的需求只是理论上的需求。顾客可能根本没有觉察到这样的需求,也可能在企业家采取行动——通过广告、推销或发明新东西,创造需求之前,需求根本不存在。每一次都是企业的行动创造了顾客。P.30 (企业的目的:创造顾客)

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企业的前途和成功尤其不是那么重要。顾客认为他购买的是什么,他心目中的“价值”何在,却有决定性的影响,将决定这家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它的产品是什么,以及它会不会成功兴旺。(想到了“定位”)

5. 企业的主要功能(1):营销。P. 31。

任何通过营销产品或服务来实现本身目的的组织都是企业。任何一个不从事营销或偶尔从事营销的组织都不是企业,也不应该把它当成企业来经营。

6. 企业的主要功能(2):创新。P. 33。

对企业而言,只提供产品和服务还不够,必须提供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才行。企业不一定需要成长壮大,但是企业必须不断进步,变得更好。

卖冰箱给爱斯基摩人,从技术角度讲,当然还是旧产品,但从经济角度讲,却是一种创新。

创新出现在企业的各个阶段,可能是设计上的创新,或产品、营销技术上的创新;可能是价格或顾客服务上的创新,企业组织或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创新发生在各个领域中。创新延伸到企业的所有领域、所有部门、所有活动中。

7. 顾客购买的是什么。P. 43

为了一辆崭新的凯迪拉克汽车,不惜花费4000美元的顾客,他买的是交通工具,还是凯迪拉克汽车的名气?换句话说,凯迪拉克的竞争对手是雪弗兰、福特汽车,还是——挑个极端的例子来说——钻石和貂皮大衣?

8. 任何人,只满足于随波而升也将会随波而降。 P.47

9. 无论企业经济学的理论多么完备,分析多么周密,工具多么有用,企业管理终究都要回归到人的因素。 P.79

10. 在法律上,企业所有者可能是管理层的“雇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享有无限的权力。但是在本质上,管理层的功能和责任永远因其任务来决定,而不是通过雇主的授权来决

定。 P.100

11. 在企业管理会议上,大家很喜欢谈的故事是: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P.103

12. 真正的工匠或真正的专业人士,常常自以为有成就,其实他们只不过在磨亮石头或帮忙打杂罢了。企业应该鼓励员工精益求精,但是专精的技艺必须和企业整体需求相关。P.103

13. ...这种努力提高专业水准的做法也会带来危险,可能导致员工的愿景和努力偏离了企业整体目标,而把智能型工作本身当成目的。我们看到,太多的部门主管只在意自己是否达到专业水准,而不再根据部门对于企业的贡献来评估自己的绩效。... 除非能加以制衡,否则部门主管追求专业水准的合理要求,将成为令企业分崩离析的离心力,致使整个组织变得十分松散,每个部门各自为政,只关心自己的专业领域,互相猜忌提防,致力于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而不是建立公司的事业。P.104

14. 高效能的企业管理层必须激励每位管理者在正确的方向上投入最大的心力,一方面鼓励他们发挥最高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要把高超的专业技能当做达到企业绩效目标的手段,而不是把达到高标准本身当成努力的目标。P.106

15. 目标从一开始就应该强调团队合作和团队成果。... 如果“领班是管理团队的一份子”是我们的真心话,那么就必须说到做到。因为根据定义,管理者的工作视为整体绩效负责——换句话说,当他在切割石材时,他其实是在“建造一座大教堂”。P.107

16. 压力不是完成目标的方法。... 靠压力进行管理,像靠严厉措施”进行管理一样,无疑是一种困惑的标志,它是对无能的一种承认,它是管理层不懂得怎样计划的标志。但是,首先它说明公司不知道对它的管理者应期待什么——既不知道如何引导他们,并对他们进行了误导。P. 108

17. 共同的理解从来不可能通过“向下沟通”而取得,只能产生于“向上沟通”,它既需要上司听取下属意见的诚意,也需要有一种专门设计的手段使下属管理人员的意见能得到反映。P.110

18. 运用信息来加强自我控制,而非加强对下控制。... 现在越来越多的主管不是把单位经营目标放在追求最佳绩效上,而是只力求在控制部门的稽查报告上能展现漂亮的成绩。P.111

19. 每位管理者都应改为绩效成果承担百分之百的责任。但是,究竟要采取什么做法来获得成果,应该由管理者来主导(而且只有他能主导)。P.112

20. 企业应该只采用达到关键领域的绩效所必需的报告和程序。意图“控制”每件事情,就等于控制不了任何事情。而试图控制不相干的事情,总是会误导方向。P.114

21. 企业需要的管理原则是:能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的原则。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唯一能做到这点的管理原则。管理者的工作动机不再是因为别人命令他或说服他去做某件事情,而是因为管理者的任务本身必须达到这样的目标。他不再只是听命行事,而是自己决定必须这么做。换句话说,他以自由人的身份采取行动。P. 114

22. 管理者应该受绩效目标的指引和控制,而不是由上司指导和控制。管理者必须能够指着企业最终成果说:“这部分就是我的贡献。”P.115

23. 团队总是会有一位领导人,虽然领导人掌握了较大的职权,但是他总是采取引导的方式,而非监督或命令。他的权威是根源于知识,而非阶级。P.116

24. 许多成功的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IBM公司——称管理者为下属的“助手”。管理单位的目标应该包括本单位对于企业的成功必须贡献的绩效与成果,应该总是把焦点放在上级的目标上,但是单位主管的目标应该包括如何协助下级主管达到目标。再有效组织管理者的工作时,基本的要求是,管理者应该明白他和下属的关系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上对下的监督。P.120

25. 组织的目的是“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没有任何组织能完全依赖天才,天才总是非常罕见,而且不可预测。好的组织精神应该强调个人优点——强调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良好组织精神真正的考验不在于“大家能否和睦相处”;强调的是绩效,而不是一致。我永远忘不了一位大学校长说过的话:“我的职责是让一流的老师能够好好教书,至于他和我或其他同事相处得好不好(真正好的老师往往和同事相处得不好)完全是两码事。当然,我们学校有很多问题人物——但是他们很会教书。”P.122

25. 当管理者说:“在这里,你不可能发财,但也不会被解雇”时,对公司和组织精神得伤害,莫过于此。这种说法强调安于平庸,结果会养成官僚,变相惩罚了企业最需要得人才——企业家。对管理人员得精神的第一个要求是要有高绩效。管理者不应该被他人所督促,他们应该自己监督自己。其实,要求实行目标管理和根据工作的目标的要求确定管理工作,其中一个主要的考虑就是需要管理者自己为他们的绩效确定高标准。P.124

26. 我绝对不会把从未犯错的人升到高层领导岗位上,因为没有犯过大错的人必然是平庸之辈。更糟糕的是,没有犯过错的人将不会学到如何及早找出错误,并且改正错误。P. 124 (想到了我的一个小妹妹,她是做电子财务处理方面工作的,刚工作一年,很受器中,因为和同事相比,她从来没出过差错。但这也成了她的压力,她对我说:她最怕的就是犯错误。)

27. 评估下属及其绩效,是管理者的职责。评估程序不应困难和复杂到必须委托专家来进行。无论多么“科学化”,无论能产生多少“真知灼见”,强调“潜能”、“性格”和“承诺”的评估方式,都是在滥用评估。针对长期潜能所作的判断是最不可靠的。试图评估一个人的长期潜能,简直比蒙特卡罗的读盘更没有胜算。 P.126

28. 最大的错误是试图根据缺点来做评估。每个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实践,才能有所成就。因此,评估的首要目标必须是让每个人的能力能充分发挥。只有当一个人的

长处为人所知,并受到赏识时,提出以下问题才有意义:他必须克服哪些缺点,才能发挥长处,有所进步?P. 127 (不光是管理者,每个人想成功的人都应该考虑这个最基本的问题)

29. 企业应该根据绩效来决定升迁。企业不应该完全从内部升迁。内部升迁确实应该是企业的常态,但很重要的是,不要让管理层完全以来近亲繁殖,结果变得自鸣得意、自我封闭。公司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局外人的参与。P.130(和《基业长青》中的说法不同)

30. 什么人不应被任命担任管理工作:缺乏正直的品质;注意力只集中在人们的弱点上,而不是人们的长处上;将才智看得比品德更重要的人,这是不成熟的表现;害怕手下强过自己的人,这是软弱的表现;对自己的工作没有高标准的人,这样做会造成人们轻视工作,轻视管理者的能力。P.132

31. 把焦点全部放在领导才能上,反而很容易在建立组织精神上毫无建树。把领导力当作建立组织精神唯一的关键,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任务。实践不需要天分,只需要行动;重要的是做事,而不是讨论。真正的领导力能够提升个人愿景到更高的境界,提升个人绩效到更高的标准,锻炼一个人的性格,让他超越原来的限制。有一个储蓄银行的广告词对于领导也颇适用:希望不能使愿望成真,只有实实在在的去做,才能使希望成真。P. 134(德鲁克是一个重视实践、实事求是的人)

32. 即使有再妥善的安排,都不可能由个人来承担企业首席执行官的所有工作,必须由好几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可以看出一家公司管理的好不好的特征:“如果一家公司的最高主管领的薪水比公司第二、第三、第四号人物的薪水高好几倍,那么你可以肯定地说,这家公司一定管理不善。但是,如果公司最高层的四五位主管的薪资水准十分接近,那么整个经营团队的绩效和士气很可能都很高。甚至薪资高低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差别。”P.146(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

33. 培养未来管理者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培养所有的管理者。培养管理者计划必须纳入企业所有管理者,把目标放在激励每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上;强调绩效,而不是承诺;强调明天的要求,而不是今天的需要;必须是动态而重质的,而非根据机械化的论调制度而进行的静态人事更迭。培养明天的管理者事实上就意味着把今天的管理者培养成更重要、更优秀的管理者。P.155

34. 世上最荒谬的事情莫过于由企业一肩扛下发展员工的责任。真正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的是个人,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没有任何企业有能力或有义务取代员工个人自我发展的努力。这么做不但是家长式的不当干预,也展现了愚蠢的虚荣心理。P.156

35. 所谓教学相长,一个人在教导别人时,往往自己学到的也最多;一个人在试图协助别人开发自我潜能时,也能充分发展自我。的确,在努力培育别人的过程中,管理者才能自我发展,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任何行业的顶尖人物都把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视为他们能留存于世的最引以为豪的纪念碑。P.158

36. 组织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经营绩效和成果的手段。组织结构必须能达到未来5年、10年,甚至15年的企业经营目标。P.161

37. (组织结构之活动分析)常见的情形就好像公司刚起步时,在一栋只有两个小房间,却很实用的简陋小屋中办公。随着公司不断成长,公司开始在这里加盖一间厢房,在那加盖个***,在某个地方又多个隔间,最后朴实的小屋变成了26个房间的庞然大物,公司院老得靠瑞士救护狗带路,才有办法从茶水间走回自己的办公室。P.163 (改革的必要性;制度要适应变化)

38. (组织结构之决策分析)企业无法持续成长壮大,反而每况愈下、濒临破产的最主要原因是,当企业老板不应该做决策的时候,却仍然紧握着决策权不放。企业应该尽可能将决策权放到最低层级,越接近行动的现场越好。P.163

39. (组织结构之关系分析)在界定管理者的职务时,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他的活动对于所属的上级单位有什么贡献。换句话说,必须预先分析并建立起下对上的关系。P.166

40. 应该尽量让管理者扮演商人的角色,发挥经营绩效,而不是充当官僚;应该通过企业经营绩效和成果来检验管理者,而非借由行政技巧或专业能力的标准来检验。P.168

41. 管理层级越多,就越难培养出未来的管理者,因为有潜力的管理人才从基层脱颖而出的时间拉长了,而且在指挥链往上爬的过程中,往往早就的是专才,而非管理人才。... 西方社会最古老、最庞大、也最成功的组织——天主教会,已经充分证明企业需要的管理层级可以减少到什么程度。在教皇和最底层的教区神父之间,其实只有一个层级——主教。P.170

42. 培养主管时,必须将他们放在能看到企业整体运作的位置上,即使他们还不必为经营绩效和成果负起责任。尽管刚起步时,多多积累在各部门工作的专业经验十分必要,但是如果在专业职位上做太久,一个人的视野会变得比较狭隘,误以为自己那小小的角落已经代表了整个世界。P.170

43. 有效的生产组织第一个原则就是宁可让机器迁就工作,而不要让工作迁就机器。同样,我们必须配合工作来安排特殊活动,绝不要配合特殊活动来安排工作,因为传递信息和想法的成本远比运送材料还高的多,而且通常更难掌握。P.172

44. 管理者了解公司的期望,并由此设定自己的目标。只要达到目标,他们就无需担心上司的要求是什么;他们也不会有任何麻烦使上司理解他们所要求的和所需要的是什么。P.176

45. 如果主管多半是年轻人,也同样危险。如果管理层大半都是年轻人,就意味着未来很多年里,公司里其他人的升迁机会变得很小,坐在重要位子上的人都还有二十几年的工作生涯才会退休。P.188

46. (雇佣整个人)企业雇佣的是整个人,而不是他的任何一部分,这说明为了改善员工工作成效是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最佳方法。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多才多艺、也最丰富的资源。P.218

47. 生产力是一种态度(Productivity Is an Attitude)。换句话说,员工的工作动机决定了员工的产出。P.220 必须先假定每个人都想工作,不能假定他们没有工作意愿,这和

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不符。P.226

48. (忘掉所学)我们之所以不容易忘掉所学,以至于无法快速学习新事物,主要因素是经验,而非年龄。要克服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如何忘掉所学,因此必须通过知识的获得来学习,而不是只靠经验来学习。P.223 (张三丰教张无忌学习武功,教完之后,再让他去忘记)

49. 要求员工对企业绝对忠诚,就好像企业承诺对员工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一样,都是不对的。P.224

50. 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动机才能达到最佳绩效?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 员工想不想承担责任根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企业必须要求员工负起责任。企业要看到绩效,既然企业不能再利用恐惧来鞭策员工,只有靠鼓励、诱导,甚至必要时要推动和促使员工负起责任来。P.252

51. 应该从员工需要有什么贡献着手,而不是从员工实际上能做什么着手。针对每一个职务,我们都应该有办法说明这个职务对于达成部门、工厂、公司的目标应该有什么贡献。... 最打击员工士气的事情莫过于,管理者像无头苍蝇般瞎忙时,却让员工现在那儿无所事事。P.253

52. 要根据目标来衡量绩效,需要充足的信息。问题不在于员工需要多少信息,而在于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必须让员工了解多少信息。员工必须有能力控制、衡量和引导自己的表现,应该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而不必等别人来告诉他。P.255 (要让员工充分了解自己的责任,以及如何衡量自己的绩效)

53. (关于成就感)别人无法“给”你荣誉感、成就感和受重视感。员工不会因为公司总裁在信中称呼他们“亲爱的同仁”而感到更受重视,总裁只是凸显了自己的愚蠢罢了。自豪感和成就感都必须源自工作本身,无法衍生自工作以外的事物。当员工确实做了值得骄傲的事情时,他们才会感到骄傲,否则就是不诚实,反而有杀伤力。只有当员工确实有所成就时,他们才会有成就感,也只有当他们承担了重要的任务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重要。P.256 (作为领导,赏罚要分明,让奖赏真的具有含金量,否则就不会鼓舞士气)

54. 我们总是设法把工作分解为小单位,依照逻辑顺序安排工作流程,但是却没有理由一定要由工程师来为员工分析工作、安排流程,这种做法无非是迷信应该区分计划和执行罢了。我们有充分证据显示,如果负责执行工作的人能够预先参与工作的规划,那么计划将会更加完善,这正是“工作简化”技术的精髓所在。P.257

55.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金钱报酬不再是重要的激励员工的手段,尽管金钱报酬的不满,将会降低工作效率。但是金钱报酬再高,都无法取代责任感或慎重的职务安排。反之,非经济性诱因也无法弥补员工对经济报酬的不满。P.260

56. (每个人都应该有管理的愿景)管理员工和工作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企业的所有成员实现管理愿景,而主要的方法是让每位员工承担重要的责任和掌握决策权。把工业社会区分为管理者和劳工,假定一个人不是管理者,就是劳工,反之亦然,其实是根本的逻辑错误。

在企业中每个人都是工作人员,都必须有管理者的愿景。 P.276

57. 管理者的工作包括了五项基本工作:设定目标;组织工作;激励员工;为工作设立衡量标准;培养人才。一个人不会因为有能力设定目标,就成为管理者,就好像一个人不会只因为能够有办法在狭小空间中打结,就是外科手术的高手。外科医生改善打结的技巧之后,可以变成更好的外科医生;同理,管理者在所有这五个方面改善他的技巧和绩效的话,那么他就能使自己更加称职。P.286

58. 管理者不“操纵”人,而是激励、引导、组织好他人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他做好这一切事情的唯一工具是语言、文字或数据。管理者如果不能通过书写和口头文字或明确的数据来激励部属,就不可能成为成功的管理者。P.288

59. (好的管理者)许多人极力强调喜欢人、乐于助人和能够和别人相处融洽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管理者的重要条件。但是单靠这些条件绝对不够。每一个成功的组织,都有不喜欢别人、不帮助别人、很难相处的上司。但是尽管这类上司冷酷、不讨人喜欢、要求严苛,但是他培养了很多人才。他也比其他人缘好的上司赢得更多尊敬。他要求下属一丝不苟,也严格要求自己;他建立高标准,期望下属能够始终维护高标准;他只考虑怎么做才正确,绝不因人而异。虽然这些管理者通常才华横溢,但是他在评价下属的时候,绝对不会把聪明才智看得比正直的品格还重要。缺乏这些品格的管理者,无论他是多么讨人喜欢、乐于助人、和蔼可亲,甚至才智过人、能力高强,都是危险人物,“不适合担任管理者”。... 有一种无法学会的品质,一种管理者无法获取、却必备的条件。它不是人的天才,而是人的品格。P.290 (中国人常说:“学做事,先做人。”德鲁克应该会很赞同这句话。)

60. 管理者的首要职责是向上负责。P.291

61. 企业的每一分子都必须具备管理的愿景。企业的不同团体之间最大的差别不在于重要性,而在于不同的功能。P.291(职责不同而已)

62. 管理决策中最常发生的错误是只强调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不重视提出正确的问题。... 最徒劳无益的做法(即使不是最危险的做法),莫过于为错误的问题寻找正确的答案。P.293

63. 事实上,找出各种选择方案,也是我们激发想象力、训练想象力的不二法门,是“科学方法”的精髓所在,一流的科学家都具备这样的品质——无论他多么熟悉观察到的现象,他还是会把所有其他可能的解释都纳入考虑。P.300 (不要只考虑“标准答案”。受中国教育太久,尤其喜欢满足于找到答案就可以。)

64. 选择方案的内容因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异,但是永远都需要考虑一个可能的方案:根本不采取任何行动。认为碰到问题时,就必须采取行动,这种想法纯属迷信。P.301

65. (重在执行)管理决策的本质就在于,员工必须执行这项决策,让决策发挥有效性。管理者制定的都是关于其他人应该怎么做的决策。因此,员工仅仅肯买账还不够,他们必须把执行决策当成自己的工作才行。P.303

66. (诚实正直的品格最重要)无论管理者受的通才教育或管理教育,由于将来情况将

会与过去的情况不一样,在将来最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教育,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人诚实正直的品格。P.313 (确实,没有诚实正直的品质,难以想象一个人能够承担责任,能够积极主动的完成工作。而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不靠谱”的人和事情太多,这让诚实正直更成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此外,也要看到,诚实正直不等于愚蠢,而是一种极高的素质和智慧。就像天才难找一样,具有诚实正直品质的人更加珍贵。可悲的是,中国官场和商场常被提及的“会做人”,有时并不是诚实正直,而是溜须拍马,见缝插针。)

分享的是见识与眼界,他们决定一个人的定位与高度!

《德鲁克谈自我管理》总结

《德鲁克谈自我管理》摘要 一,“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P7-P9) 德鲁克讲的很清楚,他告诉我们,“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有两个很重要的关键:第一,学习“忘记”(unlearn);第二,要做总结。 所谓的“忘记”,就是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暂时不要继续学习了,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忘掉。......一直学习并不代表是有效的学习,学习本身也可能变成学习的障碍,可能变成学习中的问题。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或者我们学习一门功课以后,一定要学做总结,哪怕只有一个字,或只有一句话。 二,你根本不必改变自己。(P26) 德鲁克:“你根本不必改变自己。” 我(作者詹文明)说:“那我该怎么办?” 他说:“你不用改变自己。你要了解、认识你自己。......了解自己什么呢?了解自己的限制,了解哪些事情是自己不想做、不能做、不该做的,了解自己应该坚持、坚持、再坚持的是什么。” 三,自己负责自己的成长。(P40-P42) 员工的成长是要自己负责的。 德鲁克说:“真正的成长是要靠员工自己,而不是老板。老板只能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给员工,其他的都要靠员工自己。员工要善用公司的资源,要真正能够体会到自己在这个工作上得到的利益。这时候,员工就会慢慢明白,原来自己要负责自己的成长,老板不负责,公司不负责。” 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反思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

四,组织中没有朋友。(P92) 人际关系通常指的是什么?人们常常想用非正当的做法来建立人际关系。比如一起打牌等。他们说:“这就是联络感情啊,这就是建立人际关系啊。”德鲁克说:“不对,这不叫建立人际关系,这反而对人际关系有害。” 他说:“如果你是领导,你这样做的话,当你需要做重大决策的时候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他认为:“一个人在组织里面不应该有朋友。” 五,专业人士具有教导别人的责任(P108) 德鲁克说:“不是说,你是主管,你就应该教导他们。事实上刚好相反,应该是由工程师来教你认识什么叫专业,什么叫真正的专业的流程。一个美发设计师要教他的店长。店长虽然不懂得设计,但是他要了解什么叫设计,他不一定要会操作,但是他一定要了解其中的道理,而这些知识,是需要设计师教给他的。这就是说,专业人士具有教导别人的责任。” 六,承担正当的风险,创新精神(P120-P122,P124) 德鲁克有一段话说的非常经典,他说:“如果有一项值得我们投资的事业,有40%成功的可能性就跳下去的人,叫企业家;有80%成功的把握才敢跳下去的人,叫经理,也就是主管;有100%成功的机会,可以马上收回成本,又可以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但还是不敢跳下去的人,叫政府官员。” 巴菲特说:“当大家都恐惧的时候,你要贪婪;当大家都贪婪的时候,你要恐惧。” 德鲁克说:“万事俱备才行动的人是庸才。” 你必须承担正当的风险,take right risks。“正当”就是正确的风险,可以预见的风险。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_心得体会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 黄水利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中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不胜枚举,每一个原则都可以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联想。但是诚如德鲁克所言:“因为管理涉及人们在共同事业中的整合问题,所以它是被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内容在联邦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或巴西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却是千差万别。”因此,本文只结合自身工作且最触及个人思想的几个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必须要做到卓有成效【P158】。智力、想象力,还有知识,是知识工作者个体最重要的资源。但是在企业中,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工具。知识工作者本身并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的产出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它必须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才具有实际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的行动上,也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源。有的很有才华的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把追求才华的本身作为目的,只重视知道什么,而忽视了把他的才华用于社会实践。对企业而言,“效”就是产品,它看得见、摸得着、能说明一切。做好产品,应该作为我们的宗教信仰。好产品是修炼出来的,容不得半点忽悠。 二、管理必须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及其成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P8】。一成不变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在企业管理的不同阶段,管理的重点是不同的。在管理的某个阶段,管理的重点也有所侧重。如同孙子云“良将用兵若良医用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管理应根据具体的运行而调整,管理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我理解目前凝华的主要矛盾在于:高涨的销售势头和滞后的生产效率;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快速交付的要求与落后的质量保证(含设计、生产、材料等)。那么,针对当前的主要矛盾,凝华就需要及时调整管理工作,调配资源,使其能够“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德鲁克:管理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

德鲁克:管理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德鲁克关节虽已僵硬,但头脑依旧灵活。他步入95岁高龄,但谈起实际的管理工作,还是比任何人都更有见地。 “管理者在商学院中学过,关系不是上升就是下降,但当今最重要的关系却是侧面的,”他说道,带着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重的澳大利亚口音。“如果有件事是我所认识的大多数管理人士都必须要学的,那就是在没有权威也没有命令的场合下该如何处理关系。现在,你还剩下什么?” 我提前一小时来到德鲁克教授的住所,那是位于南加州近郊的一座平房,离以他名字命名的那所管理学研究生院不远。 屋子整洁且朴素。我按响门铃,他的看护打开了门。一个有点虚弱但非常急切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是《金融时报》来的先生吗?没错?承蒙光临,伦敦先生,请进,请进。” 因为年龄的关系,德鲁克教授的听觉越来越差。今年早些时候,他摔了一跤,导致髋骨骨折。在其它方面,他还是会如过去60年那样,被人描述成公众知识分子:结合了旧世界的谦恭有礼和新世界的直言不讳。他在谈话中会先引经据典,涵盖历史、经济学、科技和社会,然后再切中要害。 老话说,对管理学作者而言,挑战就是找到彼得〃德鲁克说得还不够好的地方。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从1946出版的《公司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到1999

年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第一次读他的书就会发现这一点。 “德鲁克最主要的贡献并不单是一种思想,而是一个有着巨大优势的完整作品集:其中的一切几乎都是基本正确的,”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吉姆〃科林斯(Jim Collins)在《平日里的德鲁克》(The Daily Drucker)一书的前言中写道。这是一本集这位伟人见解之大成的新著作。 但即使这样的赞誉也不能充分说明此人的影响,他使管理学成了一门值得认真研究的学科。当然,在德鲁克教授涉足之前,其他人也写过管理学的一些方面。例如,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关于效率的著作,或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关于激励的著作。但彼得?德鲁克第一个把那些零散的思路整理成系统的理论。 《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首次出版是在1954年。在该书1985年版的序言中,他把这本书称为第一部“将管理学作为一个整体,第一部尝试将管理学描述为一种独特功能、将管理描述为一项特殊工作、将担任管理者描述为一种独特责任”的书。几乎没有人会对这样的评价提出异议。这本管理学始创文本现在还是惊人地贴近时代。 比如,他警告说,只允许“有特殊学位的人”担任管理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书心得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书笔记 管理,在我眼里,过去一直认为都是权力的象征,是领导的事。直到我读了德鲁克管理思想以后,我对管理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管理是一种方法论,可活用于我们各项工作中来提高工作效率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看看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有多少管理者,因为对管理的误解,而造成组织信誉低下,人员涣散,工人工作没有激情,对公司没有信心,最后导致人员流失,企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退化破产。 我们都知道,人性都是不喜欢被管。只要有人管,就会不舒服,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那么我们作为管理者,如果看到下属犯错,又不得不去纠正,因为这是管理者的职责。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既能维护公司的形象,又能保证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 比如,从前我一直视管理的主要内容为督促和纠正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进程和纠正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成天去挑他们的毛病,试图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虽然我的目的是好的,可是让人难于接受,并不益于单位组织的发展。这样只会使他们和我的关系对立紧张,工作效率越来越低下,越来越不自信罢了。读了德鲁克以后,我意识到我的管理方式大错特错。我需要给他们的是空间,给他们树立目标,让他

们自主、自觉的去改善自己,在工作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站出来,问他们是否需要我的帮助,如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效率,而不是一味的去高压强求。 德鲁克告诉我们: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上,更不会大把时间用在对付自己的短处上,他们往往善于把握有利的形势,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我们说,一个高水平的管理者往往是用人的高手。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要做到求贤若渴善用人才。管理者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识人、用人,在使用人才上不能求全责备,要善于发现人的长处,用人之长。一个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完全可以通过用人的能力来衡量,如果一个管理者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和战斗力,他就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反之,他就不是一名合格优秀的管理者。 当前受**用人机制制约,多数多元公司不能按工作需要引进人员的条件下,就更需要管理人员根据现有工作人员情况知人善用,因材施教,用人之长,避其之短。我认为可以将现有工作人员按四类划分进行有效管理使用:第一类是才能卓越又愿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应给予发挥平台予以重用,大力支持并给予肯定和奖励;第二类是愿为企业贡献但才能不足的,应提供专业培训和不断的鼓励,逐步提高他们为组

德鲁克管理实践心得

德鲁克管理实践心得-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从德鲁克的管理实践看企业管理 摘要:彼得?德鲁克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部著作,已传播到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其中《管理实践》一书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因此他也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关键字:管理实践德鲁克企业管理 《管理实践》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责任的管理书籍。本书以实践为基础,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任务为主轴和精髓,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揭示了管理的本质。 本书的内容可以分为概论和主体内容两大部分: 概论以管理的本质切入,阐述了管理者的角色、职责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 主体内容又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西尔斯公司的故事为实例,点出了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以及企业的目标、成果与生产的原则;第二部分以福特汽车的故事为例,阐述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时也呈现了组织精神(即企业文化)的完整性;第三部分以活动分析、决策分析与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企业建立组织结构的要求、选择原则,分析了几种不同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第四部分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为例,描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创造颠峰绩效的组织;第五部分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是什么,尤其一再主张“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有一个结语,着重强调了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 看《管理实践》后,受益匪浅,它启发了我对企业管理问题的思考,有效的管理者坚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德鲁克系统地论述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只有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从这两个基本的观点出发,对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做了详尽的描述。其中,营销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顾客,将顾客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而创新则是每个企业都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创新,不断的吸取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德鲁克指出,伟大的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特殊使命作为指引,并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只想着如何扩大销售。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商业竞争是一场持久战,更是内在的考验。有了自己的核心思想,才会永远耸立于商林。很多优秀却失败的企业缺少的正是对企业组织运作和管理的深刻理解。 企业重要的资源是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员工的责任感从何而来,德鲁克先生主要提出了两条:一是让员工了解情

德鲁克谈领导力

读书笔记之科恩的《德鲁克论领导力》 最近花了近两周时间读完了一下科恩的《德鲁克论领导力》,记录了所有章节的主要内容,作为读书笔记。连续读了好几本德鲁克本人或他人描述领导和管理方面的书籍,其中有些是再次阅读,每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希望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1 基本决策:确定组织业务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集中在最擅长的业务上。 美国领导层决策果断迅速,但是很少得到下级领导者的真正支持;日本领导者决策缓慢,但是组织支持力度大 客户定义业务:到底谁是客户?客户在那里?客户购买什么,为什么?客户如何定义价值?界定组织业务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能 2 过程:制定战略计划 战略计划是领导者的职责,而不是计划小组的责任。专业的计划员可以负责制定计划、提出改进意见,但领导者有责任指明总体方向、监督过程、建立战略部署、指导落实、获取并分析反馈信息,以及根据预期结果调整 需要什么资源?用于何处?为什么是必需的? 大多数计划都只关心新的东西,包括新的资源投入、新产品、新市场,以及所有能想到的其他方面,但他们从未讨论过放弃某些东西 德鲁克的创新总体原则:基准假设;德尔菲法(收集和提炼专家意见的结构化方法);"如果...怎么办"问题 3 观察、倾听与分析:领导者需要的信息 通过"观察窗外"来预测未来 具体观察点:目标市场;文化、民族、宗教与种族群体;社会阶层;人口统计特征;组织购买者和其他购买者;竞争对手;技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和监管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 4 方法:制定德鲁克式战略 战略制定不能公式化,任何战略会有风险,是未来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10项原则:全力以赴实现明确的目标;抢占先机并保持领先;节约并集中资源;利用战略定位;出其不意;力求简单;同时准备多个备选方案;迂回前进;实施时间与次序;乘胜前进

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

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 导读: 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一) 在读德鲁克的著作的时候,对其管理思想的哲学内涵不好,经常性的会陷入矛盾和困惑的境地。其实困惑与解惑仅仅在于对事物的角度认知。与许多朋友谈论时,大家的问题主要3个,我谈谈的一点拙见。 学习来管理能力的提升,对高昂的MBA的学习费用也在所不惜,德鲁克管理能力是可以系统训练的思想,MBA教育的教育应该是条捷径,但德鲁克MBA教育几乎完全抛弃了他所理解的管理学精髓,沦为一门综合技能培训。创新精神、长远的前瞻能力、难以应付突发事件、历史感淡漠,这是70%左右的MBA学生通病。MBA仅仅是个品牌效应,名声在外。 经常性的会陷入迷惑之中,管理知识的可知论将会把人看作理性的动物,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的管理者,但人性是非理性的话,将会把管理试为神秘的,靠个人之所的灵感的产物,的不同的假设将会对企业界在理解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时候的。这所有悖论的最基础的问题。人都相信管理:任何于企业管理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切都在的过程中以现实环境的需求。 管理的本质是实践,思想在企业界有很深的市场,企业奉为至理名言的一句话,也对企业界的实践产生了性的,是在华人地区,管理的认识的肤浅,又加上财富的来源与管理的脱节,使得企业界对的

经验性的东西深信不疑,在说服性的理论之前,大多数的老板们会信奉的那一套,而所谓的管理学问真正的在企业家们的眼中并无实质性的市场。 不可知论,是无视管理规律的,那么在德鲁克的实践论之后,就看到的企业家在对管理规律和理论的轻视。但事实上,德鲁克本人对的理解是不认同的,在他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一书中,德鲁克就做了的有价值的分析,并有的管理者是可以一系列的训练来管理能力的。 能够看到的是,50年中的世界最大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在现下的环境中遇到了麻烦,而麻烦的根源就在于以为在的经验中总结的管理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真正的真理却是:要地在竞争中,就策略而进步。 德鲁克六十年的管理工作经历,从精心挑选的10部作品中取其精华编写成此书。它是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总结,也了关于管理学连贯易懂的入门介绍。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彼得德鲁克,他用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 德鲁克管理思想读后感(二) 我阅读了王总推荐的《德鲁克管理思想》一书,发现瑞洁公司领军人王总在公司推行的正是德鲁克管理思想。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不已,我看到一个物业私企能从上至下学习推动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能从下至上认真践行公司各项管理策略,为打造“有温度的百年企业”不断努力。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管理的实践》读书报告 工管1002班 20100401687 陈海婷 这是一本关于管理性质、原则和企业管理理论的著作。在此书中,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他通过研究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来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方法。 本书有三条主线,分别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企业以组织的形式存在,管理企业需要由管理者来执行,企业的生命线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要由工作来体现,而工作又是员工完成的。因此三条主线不但勾勒了该书的清晰框架,也点明了管理是系统的工作,更加指明管理的范围。 关于企业是什么和企业存在的意义的思考,德鲁克认为:“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组织的目标,是对个人和社会做某种贡献。”他洞见了企业的本质:“公司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将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结构。”他提出,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创造顾客,而非单纯的追求利润。因为只有创造了顾客,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利润的追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因此,企业的基本功能,就是创新和市场营销。企业是为了企业以外的那些需要它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上的人群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并不是为了照顾投资人和在企业中工作的人们的愿望或利益而存在的。 “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德鲁克将社会和企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他认为,管理作为企业的具体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和工作三个功能。 企业的主要职能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主动性的发挥。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就是成就。因此,管理必须以结果和目标为导向。 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

(读后感)《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读后感 黄水利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中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不胜枚举,每一个原则都可以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联想。但是诚如德鲁克所言:“因为管理涉及人们在共同事业中的整合问题,所以它是被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内容在联邦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或巴西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却是千差万别。”因此,本文只结合自身工作且最触及个人思想的几个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必须要做到卓有成效【P158】。智力、想象力,还有知识,是知识工作者个体最重要的资源。但是在企业中,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 组织是能使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工具。知识工作者本身并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的产出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它必须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才具有实际意义。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的行动上,也只是毫无意义的资源。有的很有才华的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是因为他把追求才华的本身作为目的,只重视知道什么,而忽视了把他的才华用于社会实践。对企业而言,“效” 就是产品,它看得见、摸得着、能说明一切。做好产品,应该作为我们的宗教信仰。好产品是修炼出来的,容不得半点忽悠。 ?二、管理必须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及其成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P8】。一成不变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在企业管理的不同阶段,管理的重点是不同的。在管理的某个阶段,管理的重点也有所侧重。如同孙子云“良将用兵若良医用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管理应根据具体的运行而调整,管理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我理解目前凝华的主要矛盾在于:高涨的销售势头和滞后的生产效率;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快速交付的要求与落后的质量保证(含设计、生产、材料等)。那么,针对当前的主要矛盾,凝华就需要及时调整管理

管理的实践 读后感

走近大师 ——《管理的实践》读书报告 拿起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有一种压力感直上心头,心里暗暗在想:如此厚的一本书,何时才能读完啊。可是一开始读,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大师。 想象一下五十年代的中国,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改造还没有完成,国民经济在百年的战争中日益萧条。此时的大洋彼岸,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管理的实践》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影响,这本书不仅影响了一批批西方经济管理学家,也影响了中国一代代企业家,彼得德鲁克不愧为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企业管理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主要职能是营销和创新,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深深认同这一点。一家企业,市场营销不仅仅应用于产品的销售阶段,而是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始终。市场营销是价值的交换,创造顾客,为顾客创造和提供价值是营销人乃至整个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如今,企业的生命周期很短,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的瓶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如何提升品牌美誉度,提高品牌忠诚度都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创新也不只是产品的创新,更是生产经营观念的创新,市场营销理念的创新,顾客服务态度的创新。认真研读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有助于帮助我们建立系统的思维,这不是像我这样仅读一遍就能获得的。 德鲁克先生更能感染我的一点是他更具人情味。他充分认识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有责任感,敢于担当,对顾客高度负责的企业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顾客的认可,因此也能活的长久。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三鹿奶粉事件,这是当前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在世人面前维护中国制造形象的永远的痛。它伤害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身体,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制造的信心。现如今试问有谁还敢挺直腰板在世人面前说:中国制造没问题!就在三鹿事件搞得人心惶惶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则新闻:美国苹果公司警告iphone手机用户先不要使用手机充电器——因为在使用充电器时“可能”出现漏电反应。仅仅是一句可能,apple公司立刻作出反应,可见该公司对顾客高度负责,这一事件让我心中一暖,可惜这温暖不是中国企业给我的。种种事件更加印证了德鲁克先生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证,更说明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对我们如今的企业管理更是有着重要作用。 管理企业的过程就是将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德鲁克帮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那就是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但员工对组织的要求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却有着非常精辟的总结,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正义,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而公司部门在关注企业的目标过程中,在员工对企业的要求上是否可以再努力提高呢?两者在辩证中发展,缺失了其中的一个部分。企业如何留住员工,使员工更加积极主动,依我之见,最重要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 解读管理学大师德鲁克 赵曙明(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去年夏天,我到母校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看望老师德鲁克先生时,先生曾问起他的著作在中国出版的情况。我告诉先生,他的著作已经在中国出版多次,而且每次引起的反响都很大。现在机械工业出版社计划出版他的所有著作中文版,先生听了非常高兴。借此机会我曾问他“如果你要向中国的读者推荐您的著作,你首先会选择哪一本,”他几乎不加思考地回答:“我希望大家看看《管理的实践》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最近当我看到德鲁克为斯隆《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写的推荐序中,才明白了先生的一片苦心。在德鲁克看来,《管理的实践》一书是由有关管理性质、原则和企业管理理论的框架性著作。《管理的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管理原则、责任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而衡量一个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在于该制度能否将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这其实也是美国宪政制度的核心和基石。相反,先生的另外一本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则从管理者的培养和教育角度阐述了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技巧和素质。一个再高明的制度如果没有具有职业道德的员工和管理者的遵守,制度很快就会瓦解。一个再高效的组织,如果没有有效率的管理者和员工的支撑,组织的效率也不可能得到实现。现代工商管理的教育一方面需要教育学生明白现代管理制度建立的基本原理和准则,同时也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优秀管理技能的职业经理人。前者是“宪政教育”的范畴,而后者则是马基亚维里强调的“君主教育”的精髓。一个有效的组织既离不开良好的制度保证,同时也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者。两者缺其一不

自我管理视角下知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管理视角下知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10-31 14:09:00 ] 作者:赵伊川高萍编辑:studa090420 - 摘要:知识员工是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特殊群体。伴随着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竞争加剧,企业内外环境迅速变化。为了使知识员工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从自我管理的角度出发,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本文首先探讨了知识员工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职业选择中的各种需求,进而提出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流程,即“自我评价、目标设置、确定实现途径、效价评估”,最终促进知识员工的自我实现和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知识员工自我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Abstract:Knowledge workers are the special group who own higher human capital.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as well as keener competition,enterprises’ inner and outer enviroments have rapidly changed.Knowledge workers must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ir own career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ir value.This essay concludes the defination and features of knowledge workers,specifies kinds of demands when facing various opportunities,and summerizes the following processes,that is,self assessment,goal setting,determinations of approaches and titer evaluation.These measures will promote knowledge workers’success and enerprises’development. Keywords:Knowledge worker Self management Career planning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代企业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巨大改变。全球范围内竞争愈加激烈,技术创新突飞猛进,信息流动日益加速。这种持续动荡的环境使企业与员工间雇佣关系的稳定性也相对减弱。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员工,他们一般都经过了长期的学习和培训,具备一定创新能力,拥有了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面对这些变化,如果知识员工能主动担负起自身的职业生涯管理责任,主动选择职业发展道路,这对于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自身价值及最终促成企业与员工的共赢意义重大。 1.知识员工的定义和特点 “知识员工”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在企业组织中,他们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其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创性;他们一般具备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知识员工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对比其他员工,具备如下几方面特点:第一,富于学识才能,专业素质较高。知识员工大都受过系统的教育,掌握或精通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因此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如开阔的创新视野、宽泛的知识层面、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第二,心理需求层次较高。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的研究发现,知识员工的需求分别是:个人成长(约占34%)、工作自主(约占31%)、业务成就(28%)和金钱财富(约占7%)。由此可见,他们更重视有挑战性的工作,关注的是终身就业的能力而不仅是就业本身。他们渴望个人和职业的持续发展,要求工作自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职业选择的流动性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成为人才的竞争,这就为知识员工带来了宏观上的需求,为其流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遇;另一方面,知识员工占有专业知识这一生产要素,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摘要-推荐下载

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摘要 (2009-06-28 12:13:15) 转载 分类:心灵簿记 标签: 杂谈 人力资源是所有经济资源中,使用效率最低的资源。 人力资源有一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特性:具有协调,整合,判断和想象的能力。事实上,这是人力资源唯一的特殊优越性;其他方面,无论是体力,手艺或感知能力上,机器都超过人力。 恐惧——产业工人的传统激励因素,在西方国家已经基本不复存在。恐惧不再是员工工作的主要动机 工作的组织方式必须设法让个人所有的长处,进取心,责任感和能力都能对群体的绩效和优势有所贡献。 企业必须要求员工的是,员工应该主动积极,以企业目标为努力的方向。而不是被动接受劳动力工作。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最好的表现,而不是最差的员工变成所有人的榜样。

企业对员工的另外一个要求就是员工必须愿意接受改变。 今天典型的训练计划往往把员工变得不知变通,缺乏弹性,只传授做生意的花招,而不要求全盘理解。当员工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知识水平都越来越高时,企业也必须训练员工学习和抛弃所学的能力。 如果改变不能明显加强员工心理上的安全感,就必然会遭到抗拒。一方面,企业要求员工具备改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必须积极采取行动,帮助员工建立改变的能力。 员工对企业的要求:通过工作,在职位上发挥所长,建立自己的地位;要求企业通过公平的升迁机会,实现社会正义;要求从事有意义的严肃工作。要求建立高绩效标准,具备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高度能力。 要求员工对企业绝对忠诚,就好象企业承诺对员工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一样,都是不对的。 企业内部的经济体系不是采用市场经济模式,而采用“重新分配”模式,全体产品会按照预设的公式分配给企业成员。无论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都是基本的经济形态,但是只有在企业中,两者的关系才如此密不可分。 企业管理层必须努力追求更高的收益,也就是必须提高生产,而员工注意的焦点却是,无论总产出有多少,怎么样才能分到更大的一杯羹。

彼得德鲁克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想 在彼得德鲁克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彼得德鲁克被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管理学者,他的著作广为人知,也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创新是彼得德鲁克思想的重要方面,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一读在读,常读常新。在当今社会,也许人人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激烈的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的科学技术,让人们相信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持久的推动力。然而关键问题在于,企业应该如何创新呢?彼得德鲁克首次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基于理论又适用于生产实践,将创新理论转化为行动与结果,帮读者理清思路,找到历史渊源,发掘创新的本质。 一、什么是创新 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他们总是视变化为商业和服务的契机。创新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在没有创新之前,地球应该是一片荒芜,资源没有被赋予经济价值而变得毫无意义。同样,无论是什么改变了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也可以称之为创新,它不需要新的科技发明,只是改变现有资源的使用方式,而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他认为创新不需要是一个“实物”,只需要是一个创意,一个认知,不局限于科技创新,但也包含了社会创新和市场创新。他认为创新不仅适用于现有的企业,也适用于公益服务组织,甚至适用于白手起家的家庭作坊。他强调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可以学习,可以加以训练的并付出实践的,这也是彼得德鲁克一直推崇的,将创新理论付诸实践,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 对于当今社会,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已然步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已然成为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存环境和企业管理特质在当前知识经济转型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一系列全新的挑战,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创新成为企业盈利和发展的持续动力与根本属性。企业全面管理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致命性的影响,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也成为企业最受关注的能力之一。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重点

(精选)管理实践——读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有感

管理与实践 ——读《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有感在现代管理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管理理论总总而生、林林而立,各种管理思想和理论不断涌现,却又昙花一现,只有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传播范围最广泛,影响最大也最持久。 彼得·德鲁克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一代管理学宗师。他的特殊的家庭背景、传奇似的经历、渊博的知识及睿智的才思,使他在政治、法律、社会、管理、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都留下了精辟的见解和耐人寻味的启示。管理学更是他一生耕耘的主要天地,被人们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他在过去几十年中提出许多观点,把管理学变成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他把管理学这个范畴,灌输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社会的每一个组织、不管是盈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还是政府组织,都能更有效的提高他们的功能、潜能和责任意识,让整个社会在一个更整合的范畴中可以共融发展。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德鲁克先生有关管理实践的思想给了我们非常明确的指引,让管理实践本身具有真实可行的价值。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三点:其一、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从一开始,德鲁克先生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德鲁克先生在《管理的实践》这本著作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如果我们

想知道企业是什么,我们必须先了解企业的目的,而企业的目的必须是超越企业本身,事实上,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

”在德鲁克先生看来,市场是有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家必须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化为财富,把物品转化为商品,才会有企业存在的价值。 要了解企业就要了解企业的外部,要了解企业的外部就要从企业的顾客开始,这是德鲁克管理实践的基本逻辑。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坐标上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企业都必须面对和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这是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从顾客那里寻找。企业的产品并不会最终影响企业的前途或成功,而是顾客最后决定的。德鲁克先生说:“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只有顾客才能创造就业机会。社会将能够创造财富的资源托付给企业,也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沿这个思路下去,我们发现,德鲁克先生给出常胜公司的秘籍就是不断地为顾客创造价值。 顾客要什么、想什么、相信什么、期望什么,这些永远是企业高管必须接受的客观事实。 其二、学会卓有成效的管理。 对于传统的管理者,他们的首要特征是专注于琐碎的事务中,他们只关心发生的事务,所以他们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处理别人的事情上,也就是说传统管理者时间属于别人。他们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身在什么岗位就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所以导致部门之间不合作,不知道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同时,传统管理者专注于

《德鲁克论管理》读后感

《德鲁克论管理》读后感 花了4个多月时间,这本书算是读完了。这本书收录了德鲁 克近多年中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篇文章。它分为两个部分:一、经理人的责任,探讨的是经理人所从事的最基本的管理工作,也就是围绕着实现长期的经济绩效,管理者需要做什么。这包括:事业理论:经营假说;有效决策,如何做人事决策;小构想,大作用;创新的原则;以及企业经营绩效的管理。二、执行者的世界, 包括管理者真正需要的信息,新型组织的到来,组织化的新社会,企业可以向非营利组织学习什么,新生产力的挑战,管理与这个 世界的课题,以及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经理人:德鲁克专访。 我一看到这本书,就立刻开始读它,是因为它所谈的正是今 天的企业管理者们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虽然这些文章发表的年代 不同,但是我们今天来读,却发现他所说的正是今天大多数企业 必须面对的问题,或者因为没有面对而陷入困境的问题。德鲁克 为这本书写了“已经发生的未来”这篇序。几十年前他敏锐观察 到的“已经发生的未来”今天正在逐步变成事实。所以,这本书 值得今天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放在手边随时阅读、随时 参考。 管理的目的从来都没有改变,但是所管理的资源却改变了: 从工业时代的三大要素: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转变为“知识”。在今天,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本,也是企业生存必须依赖的

核心竞争力。但是它不同于任何其他资源,因此,要管理知识, 发挥知识生产力,管理必须随之改变。 为什么学习和实践这些管理原则这么重要?结合读《工业人的 未来》,使我对目前所处时代有一个新认识。直到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才真正颠覆了前一个功能社会,也就是重商社会。这个 社会持续了多年,商业和贸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为了实 现通过贸易发展经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引发移民潮;世界 列强为了瓜分自然资源和市场而争夺殖民地;就是封建王朝的倒塌,比如法国大革命,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结构。工业刚刚 兴起,开始出现大型企业,但是工业的威力还没有显现,企业主 还没有社会地位,工人更是被看作是最底层的劳动力。同时它还 造成不可调和的阶级冲突。 世纪末到世纪初,产生了大批新型工业,包括能源、汽车、 电力、化工等今天的主要行业,才使工业所创造的财富远超过商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它也彻底颠覆了社会生态,把 执掌企业命运的人推到社会的领导阶层。然而,与此同时,拥有 企业所有权的企业主却逐渐退到后台,企业的管理者成为真正执 掌企业命运的人,是真正决定如何创造社会财富的人,也成为社 会的领导阶层。 管理诞生于世纪初,正是因为工业的大发展和创新,使得经 营企业成为一个专业职业,需要专业经理人来管理。从泰勒的科 学管理、福特的生产流水线,到斯隆的分权制,这些都是推动管

德鲁克管理基础和定义

德鲁克管理基础和定义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德鲁克的1358—1—管理的定义 那国毅 什么是"德鲁克的1358"?即关于管理的一个定义;关于管理的三大任务;管理者的五项工作和企业需要设定目标的八大领域。这些都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 目前,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而管理却相对滞后。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能迅速培养成千上万的管理者与世界顶极强手同台竞技并且胜出。为了积极应对这个无法回避的挑战,我们首先要了解世界顶级强手的管理方式。经过几年的研究,我发现:不管是比尔·盖茨还是杰克·韦尔奇,或者是《财富》500强中的许多管理者,都深受一位管理大师的影响,他就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2000年,我前往美国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师从彼得·德鲁克。今天,我愿借此机会与中国的管理者一起来分享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即:德鲁克的1358。什么是德鲁克的1358呢?它对于提升我们的管理能力有什么帮助?在本文结束之时,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成为你管理思想的一部分。 彼得·德鲁克在1939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经济人的末日:论极权主义的根源》(The End of Economic Man),他当时只有30岁。2004年,彼得·德鲁克已是95岁高龄的老人,他又向我们展现了他的新作《德鲁克选集》(The Daily Drucker)。在过去的65年里,彼得·德鲁克已出版了36本著作,这些书加在一起应超过1万页,这还不算他在《哈佛商业评论》、《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等刊物上发表的各种文章。由于工作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在全国各地讲授德鲁克的管理课程,学员经常问我:德鲁克写了这么多书,我应该读哪一本?有的学员对我说,我参加您的课是来听您讲德鲁克的书,其实,德鲁克的书我也有,就放在床头柜上,总想读,但总没有时间。还有的学员说,德鲁克的著作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您能不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他的管理思想的精髓? 经过多年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系统研读和讲授,我尝试着将他的管理思想整合在一个框架之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使工作繁忙的管理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精髓,便于中国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去实践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者就是实践者。而管理者的实践是由其认知所决定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管理者能否认知正确的管理思想对于企业的成败至关重要。 通过我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系统的研究,我将他的管理思想整合在一个简明的管理框架内,我把这个框架称为"德鲁克的1358","1"就是德鲁克关于管理的一个定义;"3"是指德鲁克提出的管理的三大任务;"5"是指德鲁克列举的管理者的五项工作;"8"是指德鲁克倡导企业需要设定目标的八大领域。这些都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