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有 20%的中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失语。随着我国人口构成结构的逐渐老龄化,中风失语越来越困扰着我国中老年人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为了更好的将针灸应用于中风失语的临床治疗,现将近2O年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文献概述如下。

关键词中风失语头针舌针体针综合应用

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无论世界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国家,脑血管意外都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与致残原因。中风在我国古代是四大难症之首,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如今有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新发完全性脑卒中220-25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00-140 万人,死亡率在城市占第三位,在农村占第四位,积累下来的为数更多的存活者中约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1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病突然,是其病理是逐渐形成的。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罗为复杂。①情志所伤或所老肾衰,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或因暴努伤肝,使肝阳暴动,引起心火,风火相扇,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发病②。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

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肝火内灼,灼烁液成痰,痰郁化火,蒙敝清窍,流窜经络而卒然发病。③脉络空虚,风邪内侵,中于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喎噼不遂。

2 辨证论治

中风失语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证候。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决不应看作是“阴虚阳盛”的症状。阳气上冲,聚于脑部,中枢神经就会受到比平日多几倍的刺激,由于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周身岂有不抽筋、不痉挛,不失语的道理?而且,一定会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不论是“阳证”还是“阴证”,都是阳气聚集它处而不能归元的结果。所以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更具显著疗效。现就以头针疗法,体针疗法,舌针疗法三方面阐述针灸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的应用。

2.1 舌针疗法

2.1.1 纯舌针疗法盂凡秀[1]等…认为舌针不仅可刺激与舌有联系的脏腑经络,起到疏通经气、调整气血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濡养舌体,增强舌的活动功能。同时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大脑生理功能,从而改变“内结血淤”病理状态。故临床上常将舌针作为治疗中风失语的主要疗法之一。李湘力等[2]将60例中风后失语的患者随机分成了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应用舌三针疗法,取上廉泉、左旁廉泉、右旁廉泉;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取穴哑门、廉泉、通里,经治疗后统计分析娃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73.33%,两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滋平等[3]将62例中风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舌针组和体针组,观察治疗后患者语言能力及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显示:舌针与体针均能很好的恢复患者的语言能力、改善脑血流灌注(对比治疗前P<0.01),舌针组与体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66.67%,经比较二者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叶晓翔[4]应用舌体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 l5例,在舌体刺 3针,第 1针沿舌体横刺、第2针在瘫侧舌尖部呈 15。向舌根部进针,第 3

针在舌尖向舌根直刺达舌根部,3针均用泻法不留针,疔后结果显示显效 l3例(87%),好转 2例(13%)。

2.1.2 舌针为主疗法舌针为主配合其他疗法郭翠萍[5]认为中风失语多是由患者平素心、肝、肾、脾等脏腑阴阳失调产生风、痰、火、气、血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故取用舌针的心穴(位于舌面尖部,顶尖后 5分)、肝穴(位于舌面后 1/3处,边缘向内5分)、脾穴(位于舌面中央处旁左右分开 4分)、肾穴(位于舌面叶J央后 3分,外开4分)、聚泉(位于舌面中央)、金津、玉液、中矩(舌上举舌根底与牙齿龈交界处),配合体针辨证循经取穴(如肩偶、膈会、曲池、外关、合谷等)治疗中风失语症 56例,经2—5个疗程的治疗后,结果显示治愈34例(60.7%)、无效 11例(19.6%)、有效 8例(14.3%)、无效 3例(5.4%),总有效率为 94.6%。李滋平等[6]将70例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O例。治疗组以舌针为主配合穴位注射疗法:舌针取心穴、脾穴、肾穴,用 1-1.5寸毫针,进针0.1-0.2寸,拇指向右大弧度捻转 l2次,最好出现舌体抽动,不留针;接着在双侧风池穴注射丹参注射液.每穴1 mL。对照组用单纯体针疗法,取外金津、外玉液、廉泉、双侧风池、双侧内关、双侧通里。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经 2个疗程的治疗后疗效观察显示:治疗组治愈l0例、显效14例进步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9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5例、进步l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 60%,二者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极显著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语言能力评分比较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语言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同时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张小英[7]对 44例确诊中风失语症患者应用舌针(上廉泉、海泉、金津、玉液)配合语言区穴位注射治疗30d后,观察疗效显示:痊愈 l4例(31.8%),显效 18例(40.9%),有效9例(20.4%),无效 3例(6.8%),总有效率为93.2%,说明舌针配合语言区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确切。米建平等[8]将84例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6例和对照组 38例,治疗组以舌针配体针治疗,对照组单纯体针治疗,治疗 3个疗程后的疗效观察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语言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观,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时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80.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68.4%,两组的差异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故得出舌针为主治疗中风失语优于单纯应用体针治疗的结论。

2.2 头针疗法

2.2.1 纯头针疗法单纯应用头针疗法头针可以反射性增加皮质的血流量,改善皮质缺氧状态,促进皮质功能的恢复。孙铭[9]运用头皮针语言区治疗中风失语100例,取头皮针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晕听区,用毫针沿皮分三段刺人帽状腱膜下,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再配合电针以增加刺激量,每日针刺次,10次为 1个疗程,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痊愈5l例(51%)、显效 16例 (16%)、有效 l4例(14%)、无效 19例(19%),总有效率为 81%;并且对比各型失语症的疗效显示,头皮针治疗中风失语对于感觉性失语总有效率为91.67%,而对运动性失语总有效率为 78.26%,二者的差异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江钢辉等[10]认为通过针刺病灶在头皮的投射区,促进了病变部位侧枝循环的建立和皮质缺血缺氧状态的改善,重建语言活动的神经通路,即可使患者言语功能得以恢复。故以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所示病灶在头皮的相应投射区围针(CT定位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临床疗效观察显示:恢复5例(16.67%),显效7例(23.33%),有效14例(46.67%),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

2.2.2 头针为主疗法王素霞等[11]以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失语50例为治疗组,对比常规针刺治疗4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取头针语言三区从耳尖直上1.5cm处沿皮向后水平透刺4 cm,快速捻转2 min,以局部产生麻胀感为度,然后接 C6805电针仪,留针30 min;配合通里、太溪穴常规针刺。对照组取廉泉、哑门、通里、百会、太溪穴。经2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疗效显示:治疗组痊愈l0例、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l2例,总有效率为70%。二者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陈安亮等[12]取舌根三针、头针言语一区、二区、三区,配合体针肩髑、曲池、外关、合谷、梁丘、足三里、太冲等穴治疗中风后失语症3O例,经5个疗程的治疗后疗效观察显示:患者的语言障碍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2.3 体针疗法

2.3.1 纯体针疗法石学敏院士[13]认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改善血液凝固性、粘滞性,可以改善中风患者的“三高”状态,降低血流阻力,增加脑循环灌

注,使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得以改善,促使丧失或减弱的神经功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目的。李隽[14]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取用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完骨、天柱、上廉泉、金津、玉液穴,先在双侧内关穴进针0.5—1寸,施以捻转提插泻法,施术1 min,然后针刺人中穴,向中方向斜刺0.3寸,施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交沿胫骨后缘与皮肤成45。斜刺,进针1—1.5寸,施以体补法,以下肢抽动 3次为度;风池、完骨、天柱针向结喉,进针1.5—2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上廉泉针向舌根,进针1.5—2寸,施捻转提插泻法,致喉头有酸重感为度;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 mL,舌面用2寸毫针点刺出血。每天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疗效评价显示:显效6例、有效l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魏凤英[15]”根据“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的中医理论,取肺经的原穴太渊及肾经的原穴太溪,配合上廉泉、足三里治疗中风失语36例,临床疗效观察显示:痊愈28例(78%)、好转8例(22%),总有效率为100%。崔金才[16]认为语言与心、脑、肾的联系最为密切:心主神志而开窍于舌,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脑为元神之府,脑髓充盈则语言正常;肾藏精,足少阴之经脉系于舌本,故取用风池、通里、金津、玉液为主穴,并循证配伍其他穴位,疗后效果显示:基本痊愈2O例(31.75%)、显效22例(34.72%)、进步l4例(22.22%)、无效7例(11.11%),总有效率为88.89%。

2.3.2 体针为主疗法马达等[17]将60例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O例,分别采用针刺加康复疗法和单纯康复疗法,治疗20 d后疗效评定显示: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5例、好转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O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经统计学分析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罗卫平等[18]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缺血性中风失语症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语言训练。治疗后疗效评价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汉语失语检查法各亚项(信息量,流利性,复述,词命名,颜色命名,反应命名等)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二者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熊云[19]以风府、哑门、双风池、双天柱、双通里、太冲为主穴,配伍其他辨证取穴,加用中药治疗中风失语25例,连续治疗 3—6月,结果显示:3例命名性失语患者基本痊愈,6例完全性失语患者

中4例无效、2例好转,12例运动性失语患者中2例基本痊愈、1例显效、3例好转,4例感觉性失语者中 1例显效、3例好转。而对于肾精亏虚型中风失语,李种泰[20]应用针刺配合中药地黄饮子治疗29例,与单纯对照组2O例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明显优于对照组(65.0%),二者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3预防中风

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在这种季节气候因素下更要防备中风的发生。

4 讨论

中风属于对人类生命威胁相当高的疾病,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以上介绍的是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我们通过以上内容可以了解到针灸治疗中风失语有非常好的疗效,如今社会日益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风及其的诊治和预防,不单单再是从某一方面着手,而是从整体出发,在疾病的不同时期,给予其对应的治疗手段。针灸治疗中风失语取得较好的疗效,被病人所认可,临床上中风失语的病因不同、治法各异,在正确辨治的同时,尚须把握好治疗时机、综合分析,方能达到痊愈目的。我们应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继续钻研,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针灸对视觉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摘要] 针灸与经络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针灸对视觉电生理的变化有着明确

的影响;视觉的活动与经络有关。文中对这些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针灸视觉系统影响作用机理综述

针灸是中医疗法之一,它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目前,对于经络的实质及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从视觉系统的角度对其效应和机理研究的还不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眼与十二经脉关系的科学验证

针灸可以治疗多种眼病,其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中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但是这种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古典文献,尚未经科学证实。段俊国等[1]运用视觉电生理手段,电针十二经络原穴,观察针刺前中后患者双侧P-VEP的变化,并设立非经穴对照组,结果显示:(1)眼与十二经脉存在密切关系,不论与眼有直接关系的经脉还是无直接关系的经脉均与眼有关,而对照经穴与眼无关;(2)十二经脉与眼的密切程度不同,经脉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经、脾经、大肠经、膀胱经与眼关系最密切;(3)针刺十二经脉引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效应不同,膀胱经呈现为易化效应,而其余经脉主要表现为抑制效应;(4)针刺一侧经脉可引起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变,但同侧更明显。这一成果为针灸治疗眼病和辨证取穴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也只说明了眼与十二经脉有关,针刺十二经脉能治疗眼病,但是这种效应的机理何在?针灸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影响视觉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 运用视觉电生理手段的研究成果

秦达意等[2]首次以动物皮层视区诱发电位为指标,探讨了针刺对大脑皮层兴奋性的影响,观察到针刺可明显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电针刺激强度与它的效应,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强刺激对VEP呈抑制效应,而弱刺激对VEP呈易化效应。针刺的作用能被网状结构抑制药所阻断,从而提示针刺是通过网状结构来影响皮层机能的。50年代,Grant在动物实验中也证明了中脑网状结构对视网膜活动有调节作用[3]。这至少说明,针刺通过网状结构可以影响视皮层,或者可以直接影响视网膜功能。吴宝华等[4]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针刺合谷穴或光明穴可引起视网膜电图(ERG)波形增大或减少两种反应。机械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可使ERG的针刺效应减弱或消失,而压迫上述穴位两侧旁开的对照穴对针效

无明显影响。由此他们认为针刺在ERG上的不同反应可能有两种途径:(1)通过中枢调节瞳孔的反应而改变刺激强度,从而影响视网膜电图;(2)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影响视网膜功能。但压迫阻滞现象难以从中枢角度解释,可能还有其它因素。沈雪勇等[5]观察针刺对家兔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观察到电针即刻对诱发电位的影响最显著,随着针刺时间的延长,VEP的抑制作用减弱,并认为针刺对诱发电位的影响不能排除原脑电变化的间接结果。可能是在提高大脑兴奋性的基础上实现的[6]。段俊国等[7]以闪光ERG为指标,研究了针刺对家兔视网膜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穴位能明显改变家兔F-ERG,且这种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电针对a波峰潜时的作用不大,电针合谷及昆仑穴时b波表现为峰潜时提高,而三阴交表现为峰潜时延后。对于ERG振幅,各穴位表现亦不一致,合谷、昆仑a、b波振幅均有明显提高,而三阴交振幅略有降低。有研究[8]表明,F-ERG之a、b波的产生与钾离子的作用密切相关。故他们认为,针刺的这种效应可能是因为针刺引起视网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致使钾离子远端降低与近端增加所引起。沈克艰等[9]观察了针刺对近视眼VEP的反应,表明针刺对正视眼患者视皮层有抑制作用,对近视眼皮层有兴奋作用,他们认为这种结果是通过神经调节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的途径来实现的。张宏等[10]的观察揭示针刺对视神经萎缩的视觉通路状态有改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针刺对视功能的影响表现是多样的,其机制也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

3 针刺对眼循环系统的影响

针刺治疗脑缺血的研究[11,12]表明针刺可直接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区氧和血液的供应,同时可调整血脂、血液流变,引起神经生化的异常,间接的改善缺血区氧和能量的代谢,可以使因缺血引起的神经元、视经胶质细胞胞浆线粒体肿胀减轻,并使毛细血管周围胶质、足板、神经毡明显减轻。华兴邦[13]等研究进一步表明针刺对脑血管的影响是通过颈交感神经传出而实现的。有实验证明[14]针刺可以使微循环的调节发生改变,表现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紧张度降低,血流量增加,并且观察到针刺后最早发生的变化是球结膜血流速度加快。这种变化除神经系统参加外,还与体液中的许多活性物质有关。眼血循环的供应主要来自眼动脉,它是由颈内动脉分支而来。除了受眼局部某些因素影响外,全身性的病变和调节机能对其作用也很大。更直接的眼局部临床和实验也观察证实了这一点。杨光等[15]观察到针刺可以有效改善颈内动脉和眼动脉的血流状况,可使血流速度向正常速度转化,针刺前后正常组与异常组χ2检验均P<0.05,

提示针刺治疗一些眼底病的基础为改善了眼动脉和颈内动脉血循环状况。王富春[16]等观察到针刺治疗眼底出血眶区血流图变化较大,其流入和流出道变通畅,血液灌流和排出量增加,说明针刺可有效的解除血管壁平滑肌的痉挛,恢复血管的舒缩功能,有助于出血、炎症和水肿的消退以及代谢物的传输。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观察[17]也表明针刺可增强组织代谢,活跃微循环,改善视神经缺血和缺氧状态,改善视神经、视网膜的血流灌注,有利于视神经功能的恢复。李石良[18]等观察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后微循环病变得到明显改善,血浆TXB2,水平明显降低,他们认为针刺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理是改善微循环,减轻血栓形成倾向,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糖综合效应的结果。针刺治疗近视眼的研究[19,20]显示了很好的疗效,其取穴和手法甚多,机理不明,可能是通过神经反射,影响眼球的血液循环及促使睫状肌放松,从而提高视力。近年来针刺对青光眼的作用和机理的研究报告也很多。邰浩清[21]观察高眼压对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影响及针刺的调整作用表明针刺后视网膜细胞水肿明显缓解,视细胞排列趋正常;视网膜超微结构得到调整和恢复。其机理可能与改善微循环,调整视细胞功能有关。针刺对青光眼患者具有明显的降眼压作用,推测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交感视经兴奋性,发挥了对血管的调节作用,同时使房水排出系统平滑肌紧张性下降,有利于房水的排出和循环[22,23]。此外还有人观察到针刺中心性视网膜炎患者对性激素、睾酮、雌二醇及E2/T比值有双向调节作用[24,25],可能是针刺影响到下丘脑-垂体系统。

4 讨论

以上实验都从不同角度观察了针刺对视觉系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针刺治疗一些眼病的机理。针刺可以引起视觉电生理的变化,对眼循环系统、垂体-下丘脑都会产生影响,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机理也不同,除了神经和体液调节外,还可能有其它机制。但以上的许多研究还只是停留在一种可能的推测,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比如针刺如何影响视网膜及视中枢信息的传递和调控?如何影响视网膜、视神经递质的变化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研究中多学科交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及制剂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剂型的基础理论、制剂的生产技术、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合理的临床应用,研究、设计和开发药物新剂型及新制剂是其核心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数理、生命、材料、电子和信息等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造,极大地推动了药剂学的发展,使药剂学从经验探索阶段步入了科学研究阶段。 现代药剂学的核心内容是:在现代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技术开展药物剂型及制剂的研究,在完善和提高现有普通剂型及制剂的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的同时,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的出现是药剂学领域中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大量新型药物剂型及制剂的问世是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药剂学总体发展方向: ?基本理论(缓控释、透皮、靶向理论) ?新剂型、新制剂、新辅料(高分子胶束等) ?新技术、新机械和设备(粉末直接压片等) ?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剂型重要性(作用特点): 1)剂量准确、给药方便 2)改变药理作用 3)降低毒副作用(“三小”:毒、副作用、剂量小) 4)增加稳定性 5)调节给药速度(“三效”:高、速、长效) 6)提高疗效(“三定”:定量、定时、定位) 药物制剂或剂型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使用方便综合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概括为:快速起效、缓控释和靶向性新技术、新制剂与新剂型。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新进展。 1.快速起效新技术、新制剂与新剂型 根据某些需及时治疗的疾病(如心绞痛等),尽管临床首选方案是采用注射给药,但该用药方案必须在医疗机构中实施,对处理远离医疗机构的突发性病例无能为力,虽然散剂、颗粒剂、泡腾制剂的冲服固然有快速起效作用,但携带和使用极为不便,因此,研制具有快速起效、携带方便的药物制剂及剂型是其主要研究方向,口腔、鼻腔和肺部给药系统为研究热点1.1 速释型口腔给药系统药物经口腔粘膜吸收直接入血,具有快速起效,生物利用度高(避

针灸治疗便秘(一)

针灸治疗便秘(一) 【摘要】便秘,是指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过久,水分含量过低,变干变硬以致不易排出。便秘的标准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粪便坚硬而不易排出,即可视为便秘。便秘是多人群发病,多因素存在,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不适及排便时间延长为主诉的症候群。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随着各种研究手段的日臻完善,使便秘的诊断和防治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针灸治疗本病由于疗效好,操作简便,无副作用,而被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便秘针灸疗法综述针灸治疗 一、发病机理 正常排便所需要的条件为:①饮食量及所含的纤维适当,有足够的水入量。②胃肠道通畅,消化、吸收和蠕动正常。③有正常的排便放射,腹肌和膈肌有足够的力量协助排便动作。上述任一环节发生障碍,都有可能发生便秘。 接受化疗的病人出现不规律性的大便干结,通常伴有腹胀、腹部不适或疼痛,发生率为15%左右。临床常见的药物为长春碱类药物,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和长春地辛。其机制是这些药物具有神经毒性,引起胃肠道平滑肌应激性下降,胃肠道蠕动减弱。其他引起便秘的因素包括: 1.抗呕吐药物,如枢复宁及康泉等,便秘发生率为3%~5%,大剂量灭吐灵有时也可引起一定程度的便秘。 2.癌的病理生理学因素,如肿瘤位于肠道内,或肠道外压迫,高钙血症。 3.其他减弱胃肠道蠕动的药物如麻醉药、抗抑郁药、镇静药、肌肉松弛剂等。 4.病人因素,如焦虑、压抑、长期卧床、活动过少等。 二、诊断 化疗引起的便秘不难诊断,注意依据其临床表现。便秘可引起局部及全身症状,由于粪便过于坚硬,排便时常有肛门疼痛,亦可发生肛裂及内痔出血。若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可引起局部炎症,感到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等。便秘尚可表现反复腹痛,腹痛无规律,呈阵发性,每次发作时间不长,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疼痛部位不固定,可位于脐周、全腹或不定,腹痛性质轻重不等,发作的间歇常无异常表现,严重的便秘可引起肠梗阻。 便秘临床分类有多种: 1.根据起病缓急分为急性便秘和慢性便秘。 2.根据病变性质可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

近年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概况

近年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概况 摘要】针灸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针灸学科不断吸收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了自身的科学内涵,从而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学科,率先走向世界,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那么近年针灸的临床研究状况如何,针灸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有何进展,针灸与哪些学科交叉紧密呢?经笔者查阅文献,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针灸临床研究发展概况 1 针灸临床研究领域的现状 以往,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研究都非常有限。近年来,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得重视。1996年WHO发表的针灸适应症,其中有11项属于运动损伤和运动器官的疾病。针灸在运动领域的研究现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针灸对运动疲劳的影响;二.针灸对运动所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作用; 三.针灸对运动能力的改善;四.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五.针灸对心脏功能的影响[1]目前研究,针灸对运动损伤及运动性疾病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针灸对机体自由基、血睾酮、血乳酸等的调节作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证实了针灸有很好的抗氧化功效,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史署生艾灸运动员的神阙和两侧足三里的实验表明灸法可以降低运动时机体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和血乳酸的含量。王文元用平衡针刺法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加快乳酸代谢,减少体内的乳酸堆积,从而使肌肉的酸中毒得到明显缓解,延缓疲劳的发生。[2] 综上,针灸对于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治疗作用是确实的。鉴于目前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对于某些问题,比如针灸如何提高运动潜力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针灸研究方法的新应用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的证据基础之上,提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来获取最佳的证据,这对针灸的临床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学者认为目前针灸临床研究绝大多数的设计方法有待改进,应鼓励、提倡针灸研究者采用RCT,为EBM /SR (系统评价)提供更多更好的原始资料,使针灸研究尽快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可能改善针灸临床研究结论不一致、针灸处方不标准的局面。然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同样讲求辨证论治,在“病”和“证”这二者之间,中医更重视对“证”的把握。准确的辨证是中医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例如面对一位以恶寒、发热、咳嗽为主症的病人,我们要辨的是证属风寒、风热,还是表寒里热,从而决定治法。辨证准确,治法恰当,则取效是必然的。相比较而言,这个“病”到底是“感冒”或“咳嗽”,或“发热”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中医的特色, 却与RCT的要求相矛盾。RCT 要求必须要有明确的权威的诊断标准。[3]而且,针灸的操作离不开针灸医师。每个医师的操作手法,甚至同一个医师的每一次提插捻转的程度,频率等操作都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这也达不到RCT“统一标准”的要求。 那么,针灸和循证医学如何很好的结合,如何应用RCT进行针灸学的研究,就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发展并形成针灸临床研究专业化队伍和针灸临床研究中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针灸临床研究和评价的水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循证针灸学,须结合中国针灸学的自身特点,如重视古籍中的原始研究证据,开展高质量的单个随机对照试验,重视非随机研究的系统评价等。[4]

针灸的现状与未来

针灸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王雪苔来源:本站点击: 564次更新:2007-3-1 15:11:42 〖字体:小大〗 21世纪即将结束,全世界都在准备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到来。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在回顾20世纪已经走过的历程,瞻望21世纪的发展前景。我们针灸医学界为了加快针灸在全世界的发展进程,也很有必要在回顾过去与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于针灸的未来加以顶测,以期使我们的思想与行为更符合针灸的发展规律。 1 20世纪的针灸发展特点与现状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针灸学,进入20世纪以来,其发展历程具有两个明显的时代特点,其一是走向世界,其二是与现代科学结合。前者促进了针灸国际化,后者推进了针灸现代化。尽管18、19世纪在欧洲已经有人试用针灸治病,19世纪末叶在中国和日本又有人把西医解剖学和动物实验方法引入针灸学术领域,但都只能算作个别事例。就世界范围而言,针灸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真正起步于20世纪20-30年代,发展于50年代,掀起高潮于70年代。国际化进程促进了传统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现代化的进展又促进了针灸向世界各地的传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以下就针灸国际化与现代化的现状,加以概括介绍。 1.1 国际化的局面迅速展开 在70年代,以中国向全世界公布针刺麻醉的研究成就为契机,国际社会掀起一股渴望了解针灸和应用针灸治病的热潮西方医学界开始接触到针灸临床实际,并通过对中国、日本、法国、前苏联等国的针灸研究情况的了解,逐渐消除了对针灸的误解,一部分人还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应用、研究与推广针灸的重要力量。在针灸国际化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与引导作用,如在一些国家设立

便秘的针灸治疗

便秘的针灸治疗 便秘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四个方面 第一肠胃积热,第二气机郁滞,第三气血津液亏虚,第四阴寒凝滞。根据病因病机选择适宜的穴位,采取一定的手法进行针灸治疗,可以起到通腑泄热、顺气导滞、益气养血、滋阴润肠及温阳开结等作用。如采用泻法针刺天枢可以疏泄阳明腑气而通积导滞针刺大肠俞,采用泻法、平补平泻法可以调理大肠气机而润燥通便针刺合谷、曲池以清泄大肠实热采用补法针刺照海以滋阴生津等。 便秘的针灸治疗由邦德小江编辑整理。 于是,渴望一种懂得,可以一眼洞穿你所有清寂的薄凉。是恰好的温度,闪耀着阳光的味道,柔软又美好。 那么这一路上的爱恨欢愁也就有了归宿,以后的日子,既便是山长水远,也都会坦然面对,给尘世以最初的温柔。 好像是到了一个阶段,学会了等待,学会了随遇而安,学会了笑着去接受。不再心心念念,不再轻易信任。 只是在某个清晨,听见久远的一声问候,心,依然会瞬间柔软。 原来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那么渴望一场白首不相离的缘分,千万次回眸

,始终还是你。 然后,一起守着古朴的时光,迎接每一天的黎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褪色,不黯淡,任凭尘世的风摇曳着冬日的风雪,我始终是你最美的红颜,你是我最美的时光。 不说永远,陪伴便是最长情的告白。 龙应台曾写过一段文字:“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或许就可以削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不同的寂寞有着不同的归途,其实赏心之人无须太多,关键是否能入心。 始终喜欢,一切纯善质朴的好,不论是人还是事,一份情深义重,才是水色尘心的悠远。而一同走过的山山水水,都会是生命的记载。 如果可以,愿始终趋光而行,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无论飘摇还是安逸,都要坚守住内心那道光,我们可以不完美,但灵魂必须向美而生。 有时,灵犀的相悦会铭记一生,我不知道岁月有多长,人生还会有多少未知。 只是希望自己能做个心思澄明,有着简单的小欢喜,不过多的忧思,也不给自己添加太多束缚的人。阳光很暖,你也还在,如此,足够。 看多了花开花谢,聚散离合,便逐渐明白,我们最终想拥有的不过是一份寻常的烟火,简单而情重,朴素而感恩。 余生很长,从晨曦到日暮,就让我们一起慢慢走。

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针灸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源自中国的一种传统疗法,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利用针法和灸法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激发人体的经气以及调整人体的机能,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疗效。针灸技术在古代就是治疗众多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针灸在临床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进行简单介绍。 (一)针灸对疼痛具有较好的作用 现代疾病中有绝大部分的疾病的治疗的同时要对疼痛进行治疗,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镇痛药物的出现,使疼痛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但是,镇痛药具有持续时间短和会产生副作用等不足之处。相反的,针灸镇痛弥补了药物的不足,它可以对某些对镇痛药禁忌的适应症达到很好的镇痛效果。另外,由于针灸产生的是内源性的镇痛成分,所以针灸对人体软脏器不会产生刺激或刺激较小。在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推荐的49种针灸适应症中就有跟大一部分与疼痛有关,由此可见,针灸在治疗疼痛上具有较好的作用,是值得我们信任的。[1] 全世界数百万的人们使用针灸经行镇痛,美国研究小组近几年通过对小鼠进行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发现,针刺针刺能够激活痛觉抑制受体,并且发现了一种能够促进这些受体产生响应的化合物,它能延长针刺对痛觉的抑制。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Vitaly Napadaw表示:“尽管我并不知道这种效应是否也对人起作用,但它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2] 针灸通过对人体神经元的刺激抑制痛感,同时配合一定的按摩手法对治疗高强度劳动或人体部位长时间处于同一状态所产生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针灸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的积极作用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发病原因有很多种,但都是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以及代谢异常,主要以高血糖以及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的形式表现出来。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与控制主要通过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饮食治疗等方式。而通过对近几年的文献资料的检阅发现,针灸对糖尿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通过对患者进行针灸并口服小剂量的降糖药的治疗结果显示:针灸结合小剂量的西药治疗糖尿病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是减少或减轻了药物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此外,以不同的针法,灸法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各种并发症进行治疗,治疗的效果也是可观的。同时,针灸具有T2DM机体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胰岛素的抵抗作用,也能改善糖脂代谢,降低血糖、血清胰岛素,调节内分泌系统,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较为显著。[3]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变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而周围微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学得改变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原因。通过针灸可以有效地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进行治疗并得以控制,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针药结合等方法技术会加以完善,理论更加充足,针灸对治疗糖尿病的效果也会更好。 [4]

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指南

附件5: 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1995年出版) 1、总论 1.1背景 针灸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中国已经使用了2500年以上,其产生的年代还要早。公元前2~3世纪,针灸已经产生了系统的理论,这可见于《黄帝内经》之中。针灸作为一种显然是简便有效的临床方法于6世纪介绍到中国的邻国,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到16世纪初期,针灸传播到欧洲。 在过去的20年里,针灸已经遍及世界各地,人们对针灸在治疗方面的运用越来越感兴趣,并想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来解释针灸的作用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认识到针灸的潜在价值以及针灸对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健康”这一目标所能作出的贡献。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事务地区委员会正式通过了一项关于传统医学的决议,承认传统医学疗法,尤其是草药医学与针灸,形成了恰当的技术方法,可以纳入国家的卫生战略规划中,并且敦促各成员国制定有关传统医学研究、培训及情报信息各方面的项目计划。两年后,于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事务地区委员会通过了另一项决议,重申了草药医学与针灸的价值并且敦促各成员国根据其各自的具体需求与情况建立或进一步发展有关传统医学尤其是草药与针灸方面的项目计划。 1.2针灸研究 在世界范围内针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卫生保健资源,然而针灸的使用却主要是基于传统及个人的经验。虽然针灸已为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但是适当的科学研究对于针灸的合理使用与进一步发展将是有益的。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事务地区委员会所通过的有关传统医学的两项决议鼓励各成员国在现代与传统医学观念的基础上开展评价传统医学(草药与针灸)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评价针灸临床疗效的研究应当比研究其作用机理更受到重视,因为这种研究直接关系到针灸在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的发扬与投入。 1.3针灸临床评价对本规范之需求 针灸临床及其相关的研究早已为一些独立团体所开展,但研究质量迥异。应当把各种可接受的结果综合起来,进行比较并作出结论。结合并运用现代科研的基本原则与方式方法来保证研究课题的可靠性,对于针灸临床研究来讲是很困难的。现代科研的基本原则与方式方法的运用,如科研设计、科研实施、统计分析、论述与报告等尚不能为针灸研究者们恰当地掌握。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科研小组在日内瓦开会,建议由世界卫生组织出面健全强化针灸研究方法的规范,以确保研究结果的质量可以被接受。 2、术语解释 以下词汇在本文件中作为有特定意义的术语使用。 2.1 与临床评价方法有关的词汇 (1)有效性:有效性要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检测结果要与被检测现象的真实状态相符。一般来说临床评价有两种有效性:

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有 20%的中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失语。随着我国人口构成结构的逐渐老龄化,中风失语越来越困扰着我国中老年人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为了更好的将针灸应用于中风失语的临床治疗,现将近2O年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文献概述如下。 关键词中风失语头针舌针体针综合应用 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无论世界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国家,脑血管意外都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与致残原因。中风在我国古代是四大难症之首,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如今有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新发完全性脑卒中220-25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00-140 万人,死亡率在城市占第三位,在农村占第四位,积累下来的为数更多的存活者中约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1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病突然,是其病理是逐渐形成的。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罗为复杂。①情志所伤或所老肾衰,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或因暴努伤肝,使肝阳暴动,引起心火,风火相扇,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发病②。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

中医及针灸治疗失眠的优势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及针灸治疗 一、失眠的概念 失眠也称为睡眠障碍,中医称为“不寐”。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彻夜不眠、早醒、醒后不能再继续入睡。有的人睡眠质量差,似睡非睡,常伴有头痛、头晕、乏力、心悸、健忘、多梦等症。 一般来说,失眠有五大标准:1.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没有睡着;2.半夜老醒,醒来的次数超过两三回;3.天还没亮就醒了,俗称早醒;4.夜夜做梦甚至噩梦;5.彻夜不眠,白天也不能入睡。 统计学资料: 据报道,目前我国失眠障碍患者约有3亿人。失眠已成为困扰很多人的精神疾病,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失眠会引起人的恐惧感、疲劳感、全身不适、反应迟缓、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者会导致精神分裂。长期失眠也会导致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内分泌紊乱等。 二、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从中医角度看,失眠以七情内伤为主要病因,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任何一种情绪太过都会导致失眠和相应的疾病。 在五脏之中,心为“君主之官”,总统神志。中医认为凡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神经的活动都由心来总管。所以说失眠病位主要在心。凡思虑忧愁,操劳太过,损伤心脾,气血虚弱,心神失养; 肾阴亏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或脾胃不和,湿盛生痰,痰郁生热,痰热上扰心神等均可导致失眠。 同时,失眠的发生还因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病后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 三、中医对失眠的分型

失眠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心脾两虚型:由于年迈体虚,劳心伤神或久病大病之后,引起气虚血亏。主要表现为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2.心胆气虚型:多由于突然受惊,或耳闻巨响,目睹异物,或涉险临危导致,主要表现为心悸胆怯,善惊多恐,夜寐多梦易惊,舌淡苔薄,脉弦细。 3.心肾不交型:多因身体虚亏,纵欲过度,使肾阴耗竭,心火独亢,主要表现为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数。 4.肝郁化火证:多由恼怒烦闷而生,主要表现为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5.痰热内扰证: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导致肠胃受热,痰热上扰。主要表现为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脘痞闷,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四、失眠的治疗现状及针灸治疗的优势 很多重度失眠多梦患者,长期得不到治愈或改善,形成对睡眠的一种恐惧感。因此,治愈心迫切,不顾后果的大量使用安眠类西药(如地西泮即安定片、氯硝安定、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右佐匹克隆、褪黑素等)。虽然,从暂时来看,能取到一定的效果。但长期大量使用,不仅副作用大,损伤肝肾脏腑,降低白细胞;而且极形成对药物的依赖,一旦中断药物,失眠的症状就会反复复发,甚至更加严重。这也是许多失眠患者难以治愈的根源。 针灸治疗的优势: 针灸治疗失眠具有安全、疗效肯定和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是一种自然疗法,旨在恢复大脑的自我调节功能,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现已在国内外临床广泛使用,疗效较为肯定。针灸治疗还包括耳穴疗法、水针疗法、梅花针以及隔姜灸、热敏灸等治疗方法。 五、失眠病人的生活调理 首先,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在晚上11点前睡觉;睡前行为也要特别注意:①在上床入睡前4~6小时不要饮用茶或咖啡;②在上床前不要抽烟和过量饮酒,因为它会导致兴奋和更多的片断睡眠;③在上床入睡前避免过饱和喝水过多;④在上床前不要有剧烈运动。在睡眠期间噪音、光线、温度等都应降到最低或适宜的状态。

针灸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针灸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莫芳萍,吴 滨,张永玲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针灸科,四川成都610041) 摘 要:目的:对目前针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针灸发展的现状及展望作一综述。背景: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是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自然科学相适应的整 体医学模式,在发展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结论: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针灸的研究出现了质的飞跃,面对新的世纪,针灸学将抓住机遇、寻找突破口,向全方位、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关键词:针灸学;现状;展望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779(2004)012-0052-01作者简介:莫芳萍(1974-),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针灸在20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研究成果被广泛 地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在新的世纪,针灸的发展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面对新的世纪,对针灸学的发展方向的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许多针灸界研究者共同关心的课题。 1 针灸学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随着现代医学高速发展和针灸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使针灸学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治疗病种的扩大、治疗手段的多样化、治疗效果的提高和研究层次的深入,部分研究已深入到亚细胞、分子水平甚至基因水平[1]。在针灸学推广、研究、深入、总结的阶段中,我国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妇产科、皮肤病、外科、戒毒、单纯性肥胖症等诸多领域中运用科学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近年来,在针灸学的基础上,还发展起来了实验针灸学、全息针灸学、针刀学3个自成体系的新学派,在理论上都有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科学的成分占较大比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实践性强,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有专家认为这3个学派及其衍化的子系统将构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针灸学的主框架,逐步与现代科学相接轨,对整个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2]。 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对针灸普遍持怀疑态度,近年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很多专家也纷纷投入到针灸的研究和推广中,出现了世界性的针灸热。针灸学在20世纪已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治疗疾病,到1990年欧洲已有针灸师88000人。据2000年报道,在美国也有约3000名医师在接受针灸培训,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对针灸治疗慢性疼痛和药物成瘾方面的疗效予以肯定[3]。国外针灸研究有其各自的特点,表现在:临床运用方面,对镇痛、哮喘、偏头痛、糖尿病、爱滋病治疗的深入研究;在针灸的实验性研究方面的探讨,如用针刺防止 太空症候群[4] ;在对针灸治疗疾病的机理上也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如:有专家认为针灸之所以能减少对药物的成瘾,是因为针灸刺激了人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使之产生镇静作用[5]。又如:针灸可增进学习和记忆力,是因为影响了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等[6]。 以上可以看出,目前针灸学在临床、实验和研究方面的成果是显著的。同时,针灸学也面临着它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据未来学家分析,21世纪有两大明显的特征:其1,自然将成为新世纪全人类的时尚。全球性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的中医针灸学都为安全、经济、以调节见长 的针灸学提供了成为世界主流医学的难能可贵的机遇[7]。其2,融合将成为新世纪的变化趋势。融合是未来信息社会的各种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高度流动的必然产物,医学也不例外。正是上述两大特征为针灸学带来了机遇[8]。 然而,机遇仅提供了条件,随着日新月异的21世纪的到来和世界开放程度的扩大,针灸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如下:(1).疾病谱的改变,从治疗传统疾病转变为治疗现代疾病,特别是现代难治病。现代难治病有涉及脏器广泛、功能性障碍与器质性病变共存的特点,对人类危害极大。与此同时,现代临床医学科学面临的任务也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已经从单纯治疗向预防、治疗、康复、保健方面发展。这对长期以来以治疗传统疾病、并以改善功能障碍为主要实践内容的针灸医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2).按照现代医学的要求,一门医学学科要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能推广,首先要求在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规范化、标准化。同时现代化疾病对医学的要求是治疗手段个体化、多样化,要解决好这一矛盾是针灸医学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3).寻找最有效的刺激区域和工具。随着治疗人群和疾病谱的巨大变化,以及对损伤性治疗持谨慎态度的防治观念,按照现代人的要求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对经典穴位的扬弃和已有刺灸工具的进一步创新已迫在眉睫。(4).我国针灸队伍现状不令人乐观,整体素质堪忧,缺乏创新力,低水平重复多,高质量成果日趋减少[9]。 2 针灸学发展展望 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灸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状况,预计针灸学未来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2.1 基础理论的突破才能促进针灸医学跃上新的层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经络研究工作者在经络的起源、穴位与针感、经络现象及其形成机理、经穴一脏腑相关性及其联系途径、经脉循行路线、理化特性的检测及其相应的物质基础等方面已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调整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期在穴位与经络的实质研究上有重大突破。2.2 解决传统针灸学与现代针灸学的焊接点,重点加强穴位坐标规律、穴位刺激、参数规律和针药结合优化规律三大规律的研究,使其标准化、规范化。这是从技术层面提升针灸医学层次的关键。国外也有学者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在针灸治疗中针刺的深度、长度、治疗频率以及针灸中用点刺激、低强度的激光治疗方面的研究[10]。2.3 中西医的结合仍有发展优势。首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知识和技术的结合将在更高水平上形成新的医学诊断模式。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目前还在“拼盘”阶段。随着四诊客观化、微观辨证、病与证的关系及病证计算机辅助诊断等研究的发展,用中医整体理论为指导的、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于一体的、病证融合的电子计算机诊断系统将成为易于普 ·52·JC AM .Nov .,2004,Vol .20,NO .12

针灸治疗肥胖的研究概况(一)

针灸治疗肥胖的研究概况(一) 【摘要】现代医学早已揭示肥胖症容易合并发生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和各种感染性疾病。减肥已成为当前预防、保健、美容的热门话题。近两年来,因针灸配合中药减肥的快速、有效和安全等优点,迅速为肥胖患者所接受。 【关键词】纯性肥胖症针灸治疗电针耳穴贴压减肥疗效 随着人们生活不平的提高,肥胖者与日俱增,单纯性肥胖症已成为一种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美国肥胖症的患病率为10%-12%,我国也不低于2%。众多临床及实验资料表明,针灸对肥胖症具有较好疗效。现就近5年来针灸减肥概况综述如下。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观,而且易引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白内障、癌症等致死致残率很高的严重疾病,它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针刺减肥疗效已得到世界公认〔1〕。 单纯性肥胖症又称原发性肥胖,是指摄人的热量超过消耗的热量,导致人体脂肪过多积聚。肥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所以,医学界已把肥胖及伴有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称为“死亡五重奏”…,这可怕的五重奏可能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TO)已确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并向全世界宣布,“肥胖症将成为全国首要健康问题”〔2〕。 肥胖病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综合作用导致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其病因尚在探讨之中。肥胖病的药物治疗存在着明显的毒副作用的弊端。针灸治疗肥胖病及其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它的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受到广大医学界的关注,而无毒副作用的针灸疗法越来越被广大肥胖患者所接受〔3〕。在祖国医学史书中曾有关于肥胖的论述,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就指出:“凡治消疸仆击,偏桔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明代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亦云:“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指出了多食多饮,致膏脂堆集于体内,而致肥胖。 肥胖病的治疗一般包括行为治疗、饮食治疗、体育锻炼、药物及其他疗法。针灸治疗是以调整脾胃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为原则.将辨病、辨证与对症处理相结合,一般选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为主。通过针灸治疗可将患者由“肥胖功能状态”转变为正常功能状态.并长期维持〔4〕。现将针灸治疗肥胖病的作用概述如下。 1单纯针刺 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阿孜古力?胡达拜地医师〔5〕使用体针治疗肥胖:按照中医的理、法、方、穴辨证施治。针灸常取手足阳明、足太阴、任脉经穴为主。主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滑肉门、外陵、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若中阳亢盛者加曲池、上巨虚、下巨虚、内庭。血瘀阻络加内关、血海。高血压加合谷、太冲。便秘加支沟、照海。失眠加神门、太溪。治疗结果:显效205例,有效133例,无效83例,总有效率80%。 辽宁中医药大学金爱淑医师〔6〕使用体针治疗肥胖:取穴阳明经(臂臑、曲池、梁门、太乙、滑肉门、天枢、水道、归来、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太阴经(三阴交、血海、阴陵泉、腹结、大横),少阳经(外关、支沟),少阴经(中注、四满),任脉(中极、关元、气海、水分、下脘、中脘)上述穴位变替使用。不必1次全取。但每次必取一部分重点使用泻法或补法的穴位。治疗结果:显效72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4%。 重钢职工总医院涂小华医师〔7〕使用针刺治疗肥胖:针刺治疗穴位,太冲、内庭、太溪、三阴交、足三里、上下巨虚、丰隆、梁丘、天枢、大横、中脘、气海、关元、合谷、外关、曲池;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局部穴位:阿氏穴约6~l2个针刺时选择直径为0.3mm 毫针,平补平泻,可取前后各一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留针4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

针灸学第二十七讲 内科便秘 (2).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 (一)、提问: 1、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2、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的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二)、上次课内容梗概: 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法、处方、方义及随症配穴。 便秘 便秘(consdpation)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患者粪质干燥、坚硬,排便坚涩难下,常常数日一行,甚至非用泻药、栓剂或灌肠不能排便。 西医学认为便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主要是由神经系统病变、全身病变、肠道病变及不良排便习惯所引起,可分为结肠便秘和直肠便秘两种,前者系食物残渣在结肠中运行迟缓所引起,后者指食物在直肠滞留过久,又称排便困难。' [病因病机】 便秘主要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久,水液被吸收,以致便质干燥难解。本证的发生与脾胃及肾脏关系密切,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实证便秘,多由素体阳盛,嗜食辛辣厚昧,以致胃肠积热,或邪热内燔,津液受灼,肠道燥热,大便干结;或因情志不畅,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肺气不降,肠道气机郁滞,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柏内停,而成便秘。虚证便秘,多由病后、产后,气血两伤未回复,或年迈体弱,气血亏耗所致,气虚则大肠传导元力,血虚则肠失滋润;或下焦阳气不充,阴寒凝结,腑气受阻,糟粕不行,凝结肠道而成便秘。 [辨证] 主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兼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身热,口干口臭,喜冷饮,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者,为热邪壅盛(热秘); 欲便不得,暧气频作,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者,为气机郁滞(气秘); 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咣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细者,为气虚(虚秘); 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唇舌色淡,脉细者,为血虚(虚秘); 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面色咣白,四肢不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者,为阳虚阴寒内盛(冷秘)。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肠胃,行滞通便。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 处方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 配穴热秘者,加合谷、内庭;气秘者,加太冲、中脘;气虚者,加脾俞、气海:血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阳虚者,加神阙、关元。

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疗效研究

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5-11-23T13:14:46.517Z 来源:《健康文摘》2015年第9卷第10期供稿作者:林秋意刘业帅陈戈李孔正梁基源黄妃凤 [导读]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中医针灸治疗头痛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且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林秋意刘业帅陈戈李孔正梁基源黄妃凤(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529500) [ 摘要] 目的:分析中医针灸应用于头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3 年12 月至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头痛患者 92 例,将其随机分成2 组,每组46 例,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对比 2 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97.8%,复发率为2.2%,生活质量评分为78.21 士1.83 分。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86.9%,复发率为8.7%,生活质量评分为60.15 士1.24 分。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头痛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且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关键词] 中医针灸;头痛;疗效 [ 中图分类号] R246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620(2015)10-037-01 在头痛治疗方面,很多患者对于头痛疾病没有太多的了解,认为该疾病不严重,大多数患者多自行购药服用,导致该疾病没有得到科学的治疗,造成患者头痛的愈发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因此,在针对于头痛的治疗中,患者应该到医院进行就诊,并且运用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够确保该疾病能够彻底的康复,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46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35 岁到5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 士1.4 岁。对照组46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22 例,年龄在33 岁到6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 士1.2 岁。2 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6 例患者主要采用西药进行治疗,给予患者西乐葆 200mg 每次,每天2 次。对观察组46 例患者采用针灸进行治疗,采用1.5寸毫针,刺法均采用平刺,刺入角度与皮肤呈15°角,平补平泻,针头留在刺在皮肤里持续5min,5min 后捻转针头使局部皮肤产生针感。其针灸的主要穴位包括,列缺、百会、太阳、风池等[1]。对2 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均为10 天。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由于头痛疾病具有较强的复发性,因此,在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考虑到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另外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到疾病的复发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在患者出院后,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8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并且采用SDE-S评分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 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97.8%,复发率为2.2%,生活质量评分为78.21 士1.83 分。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86.9%,复发率为8.7%,生活质量评分为60.15 士1.24 分。 3. 讨论 根据近些年来的调查资料分析,我国头痛的发病率在逐渐的上升,截止到2014年1月,我国头痛患者高达300万人次,该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大杀手。由于头痛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患者头部发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在发病之时,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以及生活,甚至是很多患者由于疼痛感强烈,需要服用相关的止痛药,对患者的身体也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2]。头痛疾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病,但也是较为难治的疾病,主要是由于临床上对于头痛的发病机制不了解,无法寻找到诱发该疾病的原因,并且由于患者身体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进而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多患者也尝试很多的治疗方法疗效不是非常明显,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上的压力[3]。在临床上,针对于头痛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针灸治疗是目前医学上认为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并且,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也针对有头痛疾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从结果上看,针灸治疗头痛与常规西药治疗头痛相比,临床有效率更高,且疾病的复发率较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4]。因此,针灸治疗头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首选该种方法进行治疗。针灸治疗头痛之所以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原因主要就是,通过对患者的列缺、百会、太阳、风池等穴位进行施针,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头部神经,减少疼痛感,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治疗效果也会更加的明显,患者的头痛次数以及头痛程度也在逐渐的减小,实现了对患者的有效治疗[5]。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由于头痛发病较缓,多半头晕,痛势绵绵,时止时休,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加重,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通过有序的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够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在针对于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通过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方式,能够实现较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种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良锋.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近况[J]. 针灸临床杂志.2012, 03(07):120-121. [2] 刘景洋. 针刺配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偏头痛57 例[J]. 广西中医药.2013,02(04):221-222. [3] 乔晋琳. 针刺全息头穴治疗偏头痛104 例[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12(04):189-190. [4] 马红利,孙立虹,葛建军等. 近十年针灸治疗经行头痛的成效和展望[J]. 中国全科医学.2011,03(32):231-232. [5] 彭东,霍旭阳,陈杰等. 针刺手四针治疗头痛的疗效观察[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11(01):132-133.

国内外针灸临床应用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针灸临床应用研究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6-07-16T14:58:01.6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作者:张家玮 [导读] 从国外针灸临床文献获得的针灸病谱看,近年来有明显拓展。 俄亥俄州立大学 116000 1 国内外针灸临床病谱比较 从国外针灸临床文献获得的针灸病谱看,近年来有明显拓展,在587篇设立对照组的临床研究文献中,涉及130种病症,其中主要病谱分布于肌肉、骨骼、结缔组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精神和行为障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损伤中毒等范围[1],这和我国的针灸病谱分布情况大致相同,尤其是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病症居于针灸临床病种首位的状况与我国相同。尽管如此,国内外针灸临床还是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 国外重视针灸的止痛作用。2010年发表针灸论文影响因子最高的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共发表了7篇针灸文献,均与疼痛有关。在国外针灸病谱中,腰背痛、头痛、戒断综合征、头颈肩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脑血管病、妊娠恶阻、耳鸣、哮喘、手术后疼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绝经期和女性更年期状态、三叉神经痛、慢性肌筋膜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肿瘤放化疗后副反应等都是针灸常治的病种[1]。国外绝大多数文献对针灸镇痛持肯定性评价。 我国针灸治疗皮肤病、眼病、感染性疾病要明显多于国外报道。分析原因,除了与国外民众对针灸治疗这些疾病的了解不足有关外,还与国外针灸医生疗法单一,很少应用灸法、火针、刺络放血等技术,再加上管理上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针灸在这些疾病中的运用。 2 国内外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比较 随着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针灸,许多国外研究机构开始重视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对某些病症的针灸治疗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评价,为确认针灸疗效取得证据。如2010年著名期刊Pain(《疼痛》)发表关于对424名德国患慢性肩痛的门诊患者进行随机单盲多中心试验的论文[2],证实针刺在治疗慢性肩痛方面是可以替代常规治疗的有效疗法。2008年Carey Timothy S[3]发表题为“Adding single-point acupuncture to physiotherapy for painful shoulder improved function and reduced pain”的论文,主要研究单穴针刺改善肩关节功能并减少疼痛,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7.457的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内科年鉴》)。另有3篇关于针刺治疗癌症患者的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及乳腺癌患者潮热的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7.157的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学》)。 国外针灸临床研究主要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来验证针刺疗效。也有学者应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开展研究,如西班牙Vas J等[4]应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来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在现实临床治疗中的疗效。 对针刺治疗疾病进行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近年来成为国内外针灸研究的热点。2009年,Cochrane Library系统评价数据库(CDSR)共评价67种疾病,37种已经得出初步结论[5]。其中针灸的有效病种有7种,包括特发性头痛、慢性颈痛、青光眼、风湿性关节炎、化疗后恶心呕吐、原发性痛经和膝骨关节炎,但大部分临床证据有待提高;其他30种疾病因证据不足尚不能得出结论。2009年SCI发表了与针刺有关的22个病种的系统评价[6],入选的严格随机对照试验极少,结论部分用词模糊:或可能有效,或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或尚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 与以往的国外研究不同,近年出现了一篇采用辨证分型选穴对颈部紧张综合征进行治疗的报道[7],该研究将颈部紧张综合征分为肝气郁滞型、肝阳上亢型及肾虚肝郁型进行选穴,认为针刺可以有效提升物理治疗的疗效。这一研究表明辨证论治的中医核心思想开始被国外研究者所接受。 对比国内外针灸临床研究的方法学,可以发现以下几点。首先,我国注重针灸优势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突出病种优势、技术优势,因此对照的设置多是疗法间的比较;国外注重针灸疗效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验证针灸的有效性,因此,对照的设置多是假针灸与真针灸的比较,或者针灸与安慰针灸对照等。 其次,国外的针灸临床研究虽然方法学质量很高,在方案上以患者为中心,在选穴上给予研究者一定的空间,看似符合针灸临床实际,但是因为只是把针灸当成一种“实用”的治疗手段,把针刺技术易化为在穴位上的机械刺激,忽视了针刺理论的特殊性,脱离了针灸理论,缺乏针灸基本理论的支撑,其研究结果和结论的产生与我国的研究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我国针灸界虽然引进循证医学的理念较晚,但发展较快,对循证医学与针灸学相结合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循证针灸学理念,逐步构建循证针灸学理论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的进步和临床研究的规范进行。截止2011年8月25日,在Clinical Trials注册资料库(http://https://www.doczj.com/doc/5210546324.html,)注册的337个针灸相关临床试验,依次排列前5位的国家为:美国(175个)、中国大陆(32个)、中国香港地区(20个)、韩国(17个)和德国(15个)。在国际上,我国已一跃而成为针灸临床研究注册的第二大国。 第四,国外对针刺法及手法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传统刺法[8],以及针刺的刺激量、刺激时间[9-10]、针刺深度等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11-12],并测试比较不同针刺手法(电针、手针等)的得气感[13]。国外进行此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临床疗效最佳的针刺参数以规范和指导针灸临床操作[14]。 3 国内外耳穴诊疗研究比较分析 耳穴诊疗法在我国有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耳穴分布命名体系、作用机理的阐述和临床治疗等多个方面。有关耳穴名称与定位的国际标准起草制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但因几个主要国家间的意见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法国P Nogier在1956年提出42个耳穴点和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分布图,并分别于1961年、1975年和1982年多次加以增补和修改,此后又提出了“三个位相学说”的设想。法国R Jarricort也在1971年提出过不同的耳穴方案。从影响力来看,三相学说中的“第一位相”影响较大。 美国T Oleson在1983年提出一套采用字母与数字结合标注耳廓区域与耳穴的方案,1996年又对此方案进行了补充修订。此方案基本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