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境外感染牛带绦虫病1例报告

境外感染牛带绦虫病1例报告

境外感染牛带绦虫病1例报告
境外感染牛带绦虫病1例报告

绦虫习题

绦虫习题 一、选择题 1. 关于绦虫形态描述,错误的是( ): A.无消化道 B.虫体分节 C.雌雄异体 D.虫体背腹扁平 E.头节有吸盘或吸槽等固着器官 2. 绦虫的成虫均寄生于脊椎动物的( ): A.肌肉 B.肺脏 C.脑部 D.小肠 E.大肠 3. 绦虫成虫有( ): A.口和消化道 B.无口和消化道 C.有口无消化道 D.无口无消化道 E.有口无肛 4. 祖国医学中记载的寸白虫是指( ): A.蛲虫 B.细粒棘球绦虫 C.犬复孔绦虫 D.猪带绦虫和牛带绦 E.微小膜壳绦虫 5. 细粒棘球绦虫对人体的感染阶段是( ): A.囊尾蚴 B.六钩蚴 C.虫卵 D.棘球蚴 E.成虫 6. 确诊带绦虫病的诊断方法是( ): A.粪便直接涂片法 B.饱和盐水漂浮法 C.水洗沉淀法 D.观察孕节子宫侧支 数 E.活组织检查法 7. 确诊脑囊虫病的最有效方法是( ): A.脑电图 B.脑室造 C.脑脊液的免疫学试 D.X线扫描 E.脑部CT 8. 细粒棘球绦虫病传染源下列错误的是( ): A.狼 B.羊 C.豺 D.牧犬 E.家犬 9. 牛带绦虫对人体的感染阶段是( ): A.虫卵 B.似囊尾蚴 C.钩球蚴 D.棘球蚴 E.囊尾蚴 10. 在治疗前确诊为猪带绦虫病的依据可以找到( ): A.头节 B.囊虫 C.虫卵 D.六钩蚴 E.成节 11. 预防猪带绦虫感染的关键是( ): A.粪便管理 B.取消连茅圈 C.肉类检 D.治疗病人 E.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 12. 棘球蚴砂是指囊液内含有( ): A.原头蚴、生发囊、子囊和虫卵 B.石灰小体 C.只有生发囊 D.只有子囊 E. 原头蚴、生发囊、子囊 13. 猪带绦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 ): A.小钩和吸盘对肠壁的刺激 B.吸收大量的营养 C.代谢产物毒素作用 D. 六钩蚴穿过组织时的破坏作用 E.囊尾蚴寄生组织器官所造成的损害 14. 棘球蚴病的病原体来自下列何种有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的动物( ): A.犬 B.羊 C.猪 D.马 E.牛 15. 链状带绦虫的卵内含有( ): A.尾蚴 B.毛蚴 C.卷曲幼 D.六钩蚴 E.钩球蚴 16. 猪带绦虫病确诊的依据是( ): A.粪便中查到带绦虫卵 B.粪便中发现链状带绦虫孕节 C.皮下触到囊虫结节

牛的口蹄疫症状

牛的口蹄疫症状 口蹄疫属一类传染病,也是人畜共患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但是有部分疾病的症状与口蹄疫症状极为相似,使奶农容易误诊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此笔者将奶牛口蹄疫的症状与其他相似疾病的症状作一阐述,供奶农参考。预防和治疗牛口蹄疫,就用东方牛疫健。 口蹄疫诊断要点 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 大量流涎,呈白色泡沫、引缕状; 恶性口蹄疫时剖检可见虎斑心; 2.4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验、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口蹄疫的防治 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口蹄疫弱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和基因工程苗,牛在注射疫苗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在紧急情况下,尚可应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按每千克体重0.5~1.0毫升皮下注射,免疫期约2周。但个别牛在注射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精神萎靡不振、产奶量下降、食欲减退、体温稍升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1~3天后恢复正常。因个体差异,个别牛注射疫苗后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呼吸加快、可视黏膜充血、水肿、肌肉震颤、瘤胃臌气、口角出现白沫、倒地抽搐,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不良反应治疗措施:对最急性型反应。建议迅速进行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5毫克,20分钟后可以重复注射相同剂量一次;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非那根)500毫克;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30毫克(孕畜不用)。对于休克牛,去甲肾上腺素10毫克+10%葡萄糖注射液2000毫升静滴,如体温低于36.5℃的患牛除可用上述药物外,另加乙酰辅酶A1000单位、ATP(三磷酸腺苷)200毫克、肌苷3000毫克、25%葡萄糖2000毫升静滴。

牛五号病症状

牛五号病症状 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该病潜伏期2~5天,体温40~41℃,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内含透明的液体。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1-2天后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形成烂斑,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特点】本品是引进国现代外技术经特殊工艺研发的高科技产品。无菌采集同源血清经过特殊工艺提纯、浓缩、加工处理后制得的同源抗体血清。是针对预防和治疗牛口蹄疫的首选产品。 【商品名】金牛三肽 【兽药名称】通用名:注射用青霉素钾160万单位 汉语拼音:zhesheyongqingmeisujiayibailiushiwandanwei 【主要成分】青霉素钾(载体为牛源精制血清球蛋白) 【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液体(加入牛同源精制血清抗体后呈金黄或微红色液体,久置有少量沉淀,不影响疗效) 【药理作用】牛同源精制血清抗体系用引起牛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奶牛乳房炎、牛流行热病毒等病毒病原浓缩精制疫苗免疫健康牛群,产生高效价抗体后,无菌采集血清,采用酶切技术提取IgG、IgM、IgA Fab片段加保护剂制备而成的抗血清。IgG是血清中最主要的抗体蛋白,占总免疫球蛋白量的75%,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中和毒素)以及与病毒抗原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中和病毒);IgM在抗感染免疫的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清型IgA可介导调理吞噬ADCC 作用,分泌型IgA是机体粘膜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是防止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 【主治功能】主用于牛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流行热等细菌病和病毒病的紧急预防与治疗,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强牛体质。 【用法用量】肌肉注射,对于犊牛和成年牛,每瓶本品用于500kg体重治疗,对于育肥牛、种公牛和后备母牛每瓶用于400kg体重,根据病情可连续使用1-2次。预防量减半。 【注意事项】1、本品为生物制剂,安全无毒性无残留。 2、不得与酸碱溶液同时注射; 3、本品在运输保存时,避免反复冻融。

牛口蹄疫诊断与防控

牛口蹄疫诊断与防控 作者:尖参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33期 牛口蹄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疫情传播速度较快,潜伏期较短,但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由于牛口蹄疫属于一类重特大传染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再加上该种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发生之后往往不需要治疗,直接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为了避免此类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危害,就需要我们提高重视程度,构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切实做好牛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控工作。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牛口蹄疫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防范该种疾病传播流行有一定帮助。 一、流行特点 从口蹄疫病毒的类型角度分析,该种病毒属于微核酸病毒科。病毒主要寄生在患病动物的皮内或者淋巴组织液当中,随着血液循环会达到各个脏器组织、器官当中,威胁到牛群的正常生长发育。牛出现临床症状之后,排泄物和体液当中往往会夹杂有大量的病毒,此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强的毒性,很容易出现变异。临床上该种病毒的血清型较多,其中对牛养殖产业威胁较为严重的主要是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不同血清型病毒之前不存在抗原,无法实现相互免疫,因此在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之前,应该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牧场口蹄疫病毒的具体血清型,选择针对性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这样才能够提高免疫效果。通常情况下牧场的患病牛和带毒牛是该种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动物屠宰之后,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皮肉和脏器器官当中也携带有大量的病毒,很容易造成病毒的传播流行。牛口蹄疫病毒,不仅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而且具有较多的传播途径,可以经空气进行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进行传播,病毒可以经空气进行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外伤进行侵染,在人工操作过程中受精不合理,精液当中存在病毒也会造成病情的传播流行。 二、临床症状 通常情况下,牛口蹄疫病毒的潜伏期通常在2~4天,最短潜伏期在一天左右,患病牛一旦感染口蹄疫病毒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病初期患病牛的体温升高到40度,最高升高到41度,同时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欲望下降,当患病牛出现临床症状,两天之后,在口腔黏膜,舌头齿阴,嘴唇内侧都会出现大量的水疱,水疱破裂之后从中流出淡黄色的液体形成溃疡面,同时患病牛的口腔当中还会流出大量白色泡沫状的内容物,垂在嘴边。随着病情不断加重,水疱位置逐渐向着乳房体表组织和蹄部进行蔓延。破裂之后患病牛的体温下降到正常状态。 三、病理学变化

绦虫练习

第三章绦虫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续绦期 2. 猪囊尾蚴 3. 包虫砂 4. 自体内感染 5. 自体外感染 6. 棘球蚴 二、填空题 1. 猪带绦虫又称、、,牛带绦虫又称、、。 2. 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其幼虫可寄生在人体的、、等组织内。 3. 猪带绦虫感染人的阶段有、和。 4. 食入猪带绦虫卵可感染,食入猪囊尾蚴在体内形成,可感染。 5. 猪带绦虫终宿主是,中间宿主是、。 6. 猪囊尾蚴的感染方式有、和。 7. 猪带绦虫头节的特点是、、。 8. 猪带绦虫孕节的子宫每侧分支为支,而牛带绦虫为支。 9. 带绦虫病经驱虫治疗后,在粪便中可查见证明有疗效。 10. 生食猪肉可能感染和。 11. 肛门拭子法可用于检查和。 12. 牛肉绦虫终宿主为,中间宿主为,人不能作为其宿主。 13. 牛带绦虫头节特点是、、。 14. 牛带绦虫孕节排出特点是、,一天平均排出个节片。 15. 猪囊尾蚴与牛囊尾蚴主要区别是。 16. 细粒棘球绦虫又称,其成虫寄生于的小肠,幼虫称,主要寄生于人的,其次是。 17. 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是由于经口摄入或。 18. 微小膜壳绦虫又称,成虫寄生于或的。 19. 人可作为曼氏迭宫绦虫的、和。 20. 吃生蛙肉可能感染。 21. 曼氏迭宫绦虫常见寄生人体的部位依次是、、和。 22. 人体感染曼氏迭宫绦虫的具体方式有、和。 23. 阔节裂头绦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的,第一中间宿主是,第二中间宿主是,保虫宿主是。 24. 多房棘球绦虫幼虫称,主要寄生于人体的。 25. 微小膜壳绦虫完成生活史方式有三种、和。 三、选择题 1. 对猪带绦虫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头节球形,无顶突、吸盘和小钩 B. 孕节子宫每侧分支15~30支 C. 成节卵巢分2叶 D. 人误食“米猪肉”可患绦虫病 2. 猪囊尾蚴感染方式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自体内重复感染 B. 自体外重复感染 C. 异体感染 D. 以上都不是 E. 以上都是 3. 人体猪囊尾蚴病的感染来源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手不洁

牛带绦虫病

牛带绦虫病 牛带绦虫病是由牛带绦虫(又称牛肉绦虫,或无钩绦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肠绦虫病。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寄生的虫数少,多无自觉症状;寄生的虫数多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有贫血、营养不良,甚至并发阑尾炎和肠梗阻。 一、牛带绦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上段,人是牛带绦虫的终宿主。孕节常逐节自链体脱落,随宿主粪便排出。通常每天排6~12节,最多可排40节。脱落的孕节有明显的活动力,可自动从肛门逸出。当孕节蠕动时虫卵可从子宫前端排出或由于孕节破裂虫卵散出。中间宿主牛吞食虫卵或孕节后,虫卵内的六钩蚴在其小肠内孵出,钻入肠壁,随血流播散到牛身体各处,尤其是运动较多的股、肩、心、舌和颈部等肌肉内,经60~70天发育为牛囊尾蚴。除牛之外,美洲驼、骆驼、狍、羊、长颈鹿、羚羊等也可被牛囊尾蚴寄生。 人食入含囊尾蚴的生的或未煮熟的牛肉,囊尾蚴在小肠消化液的作用下,翻出头节并吸附于肠壁,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可达20~30年,甚至更长。 二、流行慨况 (一)分布 牛带绦虫呈世界性分布,多在喜吃牛肉,尤其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惯的地区和民族中流行广泛,一般地区仅有散在感染。我国20多个省有散在病例,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农牧区感染率高的可达70%以上,患者多为青壮年人,一般男性稍多于女性。 (二)传染源 牛带绦虫病的病原体是牛囊尾蚴,感染了囊尾蚴的牛,是牛带绦虫病主要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主要与当地人群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 1.人粪污染牧场、水源在流行区农牧民常在牧场及野外排便,致使人粪污染牧场、水源和地面。牛带绦虫卵在外界可存活8周或更久,因此放牧时,牛很容易吃到虫卵或孕节而感染。 2.人畜共居广西和贵州的侗族,人住楼上,牛圈在楼下,人粪直接从楼上排入牛圈内,使牛受染。当地牛的囊尾蚴感染率高达40%。

牛口蹄疫疫苗不良反应的解救

牛口蹄疫疫苗不良反应的解救 杨成莲1祁鹤民(执笔)2 (1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2互助县南门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青海互助,810500) 口蹄疫是一类传染病,它具有发病急、蔓延快、危害大等特点,预防接种是防制口蹄疫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现场接种中,因个体差异,个别牛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态反应,有时因抢救不及时或抢救方法不得当,造成牛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近几年来本人在临床中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救方法,谨供同志们借鉴与参考。 一、不良反应及抢救 1、一般反应 个别牛注射疫苗后出现精神萎靡不振、产奶量下降、食欲减退、体温稍升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1—3天后恢复正常。 2、严重反应 因个体差异,个别牛注射疫苗后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呼吸加快、可视粘膜充血、水肿、肌肉震颤、瘤胃臌气、口角出现白沫、倒地抽搐,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3、治疗措施 对最急性型反应:建议迅速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牛5毫克,视病情缓解程度,20分钟后可以重复注射相同剂量一次;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非那根),牛500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牛30 mg(孕畜不用)。对已休克牛,除应迅速注射上述药物外,还须迅速针刺耳尖、大脉穴(劲静脉沟前三分之一处的劲静脉上)放血

少许、尾根穴(尾背侧正中,荐尾结合部棘突间凹陷处)、蹄头穴(蹄冠缘背侧正中,有毛与无毛交界处;即三、四指(趾)蹄上缘,每蹄内外各1穴,共8穴)。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将去甲肾上腺素,牛1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00ml静滴,如体温低于36.5度的患牛可用上述药物外,另加乙酰辅酶A1000IU、ATP(三磷酸腺苷)200mg、肌苷3000mg、25%葡萄糖2000ml静滴。待牛苏醒,脉律恢复后,撤去此组药,换成5%葡萄糖盐水2000ml,加入维生素C 5g, 维生素B6 3000mg, 静滴,然后再用5%碳酸氢钠液500ml,静滴即可。 急性型反应:一般只须迅速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非那根)牛500mg、地塞米松磷酸钠,牛30 mg(孕畜不用),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牛5mg,即可使病畜很快康复。 二、疫苗反应的预防 1.在注射疫苗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和认真调查健康状况,病畜瘦弱和临产母畜不注射,待机体恢复后补注。 2.曾有过疫苗反应病史的,建议在注射疫苗前,先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盐酸异丙嗪药物,随即注射疫苗,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以上药物剂量是成年牛用药剂量,育成牛酌情用药。 本人近几年来用上述方法,解救12头牛疫苗严重不良反应,均获得满意效果,无一例死亡。

2例牛带绦虫病的驱虫治疗疗效观察

经验交流 文章编号:10002 5404(2010)2222470201 2例牛带绦虫病的驱虫治疗疗效观察 周桃莉,陈 琳,段建华,张锡林 (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关键词] 牛带绦虫病;驱虫治疗 [中图法分类号] R532.3 [文献标志码] B [通信作者] 周桃莉,电话:(023)68771930,E 2mail:ztl781224@sina .co m 牛带绦虫又称肥胖带绦虫、牛肉绦虫或无钩绦虫,在我国 古籍中也被称作为白虫或寸白虫,属于圆叶目绦虫的带科、带属[1] 。牛带绦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一般是误食了含感染性囊尾蚴的牛肉而感染,重庆市为非牛带绦虫流行区,但随人口流动的增加,可能会造成该病的散在发生。本教研室从2008年10月至2010年6月确诊2例该病例,并及时采用槟榔2南瓜子法进行驱虫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病例1:男性,20岁,新疆人(汉族),本校学生,因放假回家误食未烤熟牛肉而感染,患者常觉肛门有痒感,上腹部不适,体质量减轻,呈轻度贫血貌,因反复排出节片怀疑患寄生虫病而于2008年10月18日来本教研室咨询,检查其排出孕节较厚、不透明,经墨汁注射检查为牛带绦虫孕节,确诊为牛带绦虫感染。病例2:男性,37岁,重庆市人,曾在新疆当过兵,可能生食过牛肉而感染。患者消瘦,呈轻度贫血貌,常觉肛门有痒感,偶有腹痛、腹泻,睡眠食欲差,因反复排出节片,4年来多次到各医院就医,曾服用肠虫清驱虫治疗无效。于2010年5月10日来本校新桥医院消化科就诊。经检验科检查其排出节片,初步诊断为绦虫病,而后本教研室将节片经墨汁注射后检查子宫分支较整齐、每侧15~30支,为牛带绦虫孕节(图1),确诊为牛带绦虫病。 1.2 治疗方法 2例患者均采用槟榔2南瓜子法进行驱虫治疗。方法如下:南瓜子(去壳)100g 、槟榔60~80g (购于中药房),槟榔过夜浸泡后加水500m l 煎煮至剩浓缩液200m l 左右制成槟榔煎剂;嘱患者在驱虫当天清晨起床后空腹将南瓜子嚼碎服下,2h 后服槟榔煎剂,30m in 后再服10%硫酸镁10m l 导泻,随后排虫。 2 结果 第1例患者在服硫酸镁2h 后排出1条3m 左右的完整虫 体(图2),经检查头节、孕节完整,显微镜下观察头节略呈方形,无顶突及小钩;第2例患者在服下2次硫酸镁导泻后6h 才排出1条4m 左右牛带绦虫,经反复淘洗,查到虫体有完整的头节、孕节等,表明2例患者驱虫并治愈。驱虫治疗后3个月随访患者,2例患者均无节片排出,血常规正常,食欲睡眠好,无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3 讨论 人是牛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上段 , 图1 墨汁注射检查牛带绦虫孕节图2 牛带绦虫病患者排出的成虫大体观察 在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惯的地区和民族中易形成流行,如在新疆,内蒙,西藏,云南,广西,贵州的藏族、苗族等地区,感染率可高达70%,患者多为青壮年,一般男性多于女性[1]。询问患者病史及是否来自疫区可以作为牛带绦虫感染或者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辅助诊断手段[2]。诊断牛带绦虫病主要检查其孕节,根据其特征而确诊,现在诊断牛带绦虫病也可通过带绦虫种属特异性循环抗体检测来诊断人感染或寄生,其检测原理是利用虫体排泄分泌物作为抗原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3]。驱虫治疗采用传统的槟榔2南瓜子法效果良好,该方法疗程短,副作用小,服用方便,且价格便宜,驱虫效果显著,所以仍然为牛带绦虫病的首选治疗方法[4]。在驱虫前,清洗肠道有利于吸附于肠道黏膜虫体的排出,并能保持虫体的完整性,这将有助于虫种的鉴别[5]。患者在进行驱虫治疗后,应留取粪便仔细查找头节,排出头节为驱虫治愈的标准,如果未找到头节,则提示患者在2个月后有可能复发,应嘱患者随访,必要时再行驱虫治疗。预防该病应管理好厕所、猪圈,防止人畜互相感染;加强肉类检查,严禁有囊尾蚴的牛肉上市,加强健康教育,革除不卫生的食肉习惯。 参考文献: [1]李雍龙.人体寄生虫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7-138. [2]贾万忠,王玉朝,闫鸿斌,等.人体带绦虫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兽医科学,2010,40(2):210-214. [3]W ilkins P P,A llan J C,VerasteguiM,et al .Devel opment of a ser o 2 l ogic assay t o detect Taenia s olium taeniasis[J ].Am J Tr op Med Hyg,1999,60(2):199-204. [4]谢霖崇.槟榔南瓜子佐用治疗牛肉绦虫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 热带医学,2009,9(12):2227-2229. [5]Garcia H H,Gonzalez A E,Evans C A,et al .Taenia s olium cysticer 2 cosis[J ].Lancet,2003,362(9383):547-556. (收稿:2010206217;修回:2010207208) (编辑 栾 嘉) 742第32卷第22期2010年11月30日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学 报ACT A ACADE M I A E MED I C I N AE M I L I T AR I S TERTI A E Vol .32,No .22 Nov .30 2010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doczj.com/doc/5210256232.html,

医学寄生虫学-绦虫复习题

医学寄生虫学-绦虫复习题 -绦虫复习题 医学寄生虫学-绦虫复习题 作者:佚名来源:锦州医学院 关于绦虫形态描述,错误的是A。头节有吸盘或吸槽等固着器官2。绦虫的成虫均寄生于脊椎动物的A。绦虫成虫有A。... 临床快报药市动态违法广告医保动态药品价格流感疫情保健常识妇科课堂医改动态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绦虫形态描述,错误的是 A.无消化道 B.虫体分节 C.雌雄异体 D.虫体背腹扁平 E.头节有吸盘或吸槽等固着器官 2.绦虫的成虫均寄生于脊椎动物的 A.肌肉 B.肺脏 C.脑部 D.小肠 E.大肠 3.绦虫成虫有 A.口和消化道 B.无口和消化道 C.有口无消化道 D.无口无消化道 E.有口无肛 4.祖国医学中记载的寸白虫是指 A.蛲虫 B.细粒棘球绦虫 C.犬复孔绦虫 D.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E.微小膜壳绦虫 5.细粒棘球绦虫对人体的感染阶段是 A.囊尾蚴 B.六钩蚴 C.虫卵 D.棘球蚴 E.成虫 6.确诊带绦虫病的诊断方法是 A.粪便直接涂片法 B.饱和盐水漂浮法 C.水洗沉淀法 D.观察孕节子宫侧支数 E.活 组织检查法 7.确诊脑囊虫病的最有效方法是 A.脑电图 B.脑室造影 C.脑脊液的免疫学试验 D.X线扫描 E.脑部CT 8.细粒棘球绦虫病传染源下列错误的是 A.狼 B.羊 C.豺 D.牧犬 E.家犬 9.牛带绦虫对人体的感染阶段是 A.虫卵 B.似囊尾蚴 C.钩球蚴 D.棘球蚴 E.囊尾蚴 10.在治疗前确诊为猪带绦虫病的依据可以找到 A.头节 B.囊虫 C.虫卵 D.六钩蚴 E.成节 11.预防猪带绦虫感染的关键是 A.粪便管理 B.取消连茅圈 C.肉类检验 D.治疗病人 E.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 12.棘球蚴砂是指囊液内含有 A.原头蚴、生发囊、子囊和虫卵 B.石灰小体 C.只有生发囊 D.只有子囊 E.原头蚴、生发囊、子囊 13.猪带绦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 A.小钩和吸盘对肠壁的刺激 B.吸收大量的营养 C.代谢产物毒素作用 D.六钩蚴穿过 组织时的破坏作用 E.囊尾蚴寄生组织器官所造成的损害 14.棘球蚴病的病原体来自下列何种有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的动物 A.犬 B.羊 C.猪 D.马 E.牛 15.链状带绦虫的卵内含有 A.尾蚴 B.毛蚴 C.卷曲幼虫 D.六钩蚴 E.钩球蚴 16.猪带绦虫病确诊的依据是

第四章 绦虫

第四章绦虫 一、选择题 【A 型题】 4001. 下列哪种绦虫的中绦期幼虫不寄生于人体内 ( ) A.猪带绦虫 B.牛带绦虫 C.细粒棘球绦虫 D.多房棘球绦虫 E.曼氏迭宫绦虫 4002. 哪种绦虫生活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 ( ) A.猪带绦虫 B.牛带绦虫 C.细粒棘球绦虫 D.多房棘球绦虫 E.曼氏迭宫绦虫 4003.哪种绦虫人可以成为它的第二中间宿主, 转续宿主,甚至终宿主() A.猪带绦虫 B.牛带绦虫 C. 细粒棘球绦虫 D.多房棘球绦虫 E. 曼氏迭宫绦虫4004.下列哪项不能鉴别带绦虫的虫种() A.头节 B.成节 C.孕节 D. 虫卵 E.囊尾蚴 4005.对猪肉绦虫的下列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头节呈球形前端具顶突及两圈小钩 B.学名是链状带绦虫 C. 成节中卵巢分左E.人误食"米猪肉"可致囊尾蚴病 4006.对猪带绦虫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头节具顶突,小钩及吸盘 B.卵巢分左右两叶及中央小叶 C.孕节中子宫每侧分支7-13支 D.人误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而患囊尾蚴病. E.成虫链体上的节片数约700-1000片. 4007.人患囊尾蚴病的原因是误食() A.裂头蚴 B.猪带绦虫虫卵 C.猪带绦虫囊尾蚴 D.牛带绦虫虫卵 E.牛带绦虫囊尾蚴 4008.可以不经过中间宿主而完成生活史的绦虫是()

A.猪带绦虫 B.细粒棘球绦虫 C.微小膜壳绦虫 D.缩小膜壳绦虫 E.阔节裂头绦虫 4009.哪种绦虫不能用人的粪便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A.猪带绦虫 B.牛带绦虫 C.曼氏迭宫绦虫 D.细粒棘球绦虫 E.微小膜壳绦虫 4010.猪带绦虫对人体的危害性比牛带绦虫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吸收大量的营养 B.虫体代谢产物的毒害作用 C.囊尾蚴寄生所造成的损 D.六钩蚴穿过组织时的破坏作用 E.头节小钩对肠壁的损伤作用. 4011.哪一种绦虫能在同一宿主体内繁殖而增加成虫的数目() A.多房棘球绦虫 B.微小膜壳绦虫 C.犬复孔绦虫 D.西里伯瑞列绦虫 E.克氏假裸头绦虫 4012.可引起游走性皮下结节的绦虫病是() A.裂头蚴病 B.囊尾蚴病 C.棘球蚴病 D.猪带绦虫病 E.牛带绦虫病4013. 诊断棘球蚴病患者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询问病史 B.X线检查 C.免疫学检查 D.诊断性组织穿刺 E. CT及同位素扫描 4015.牛带病人服药后确定疗效的指标是() A.大段链体排出 B.两周内患者未再排出孕节 C.两周内虫卵检查转阴 D.24小时内排出头节 E.临床症状好转 4016. 绦虫属于() A.原生生物界 B.扁形动物门 C.线形动物门 D.棘头动物门 E.节肢动物门4017. 诊断性组织穿刺在棘球蚴病作为禁忌的原因是可能引起()

常见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常见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口蹄疫 这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 (一)症状:口腔粘膜(即内壁)、蹄部发生水泡、烂斑,严重时蹄壳脱落。病牛体温升高时泡未破裂,而水泡破裂后体温便降至常温。 (二)防治:每南是此病的常发地区,为此应用口蹄疫病毒灭活菌进行免疫注射,免疫期半年。发现病牛时,应即采取隔离及其栏圈消毒措施。对病死牛尸体要进行深埋处理。对病牛要加强护理,喂给易消化的粥料和嫩的牧草,多饮水。并用0.1%高锰酸钾或1%-5%硼酸部洗口及蹄壳。 二、炭疽病 这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多发生在夏季。 (一)症状:发病初期,病牛体温升高到42度,食欲和反刍停止,呼吸极度困难,粘膜发紫,有出血点。初期便秘,后期腹泻带血,有的发病数小时即死亡。亚急性型的病情缓和,症状在体表各部,如喉部、颈部、胸前、腹下、肩甲等部皮肤,以及直肠、口腔粘等处出现肿胀、甚至坏死。死后瘤胃胀气,口、鼻、耳、眼、肛门等孔窍有色泡沫流出,粘膜、皮下有出血点。 (二)防治:每年要给牛注射一次无毒炭疽芽孢苗或二号炭疽芽孢苗进行预防。对于病牛,早期用抗菌素以及磺胺类有效。成年牛每次可肌肉注射青霉素100-300万单位,每日4次,后期治疗效果不大。 三、新生犊牛病毒性腹泻 这种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新生牛犊急性腹泻综合症。它常感染一周左右的初生

牛犊。它可通过病牛的粪便及呼吸道传播。本病一旦流行,常成群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初乳不足、气候寒冷、卫生不良等因素可诱了该病,并增高病死率,此病多发生于冬季。 ((一)症状:病犊牛精神不振,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厌食。排黄色或淡黄色液状稀粪,有时带有粘液或血液,严重时,呈喷射状排出水样粪便,有轻度腹泻。 腹泻时间长了,会造成严重脱水和酸中毒而导致死亡。 1、治疗:内服高锰酸钾水即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每次4-8克,配成0.5%的水溶液灌服,每天2-3次,或者内服磺胺咪(每次10-20克,每天2-3次)、痢特灵95-10毫克/公斤体重,分2-3次内服)等药物。下痢不止时,应内服次硝酸铋(5-10克)或活性物。(10-20克),以保护肠粘膜,减少毒素吸收。有条件的,最好同时进行静脉内补液、强心等对症治疗。 2、预防:于母牛临产前喂足优质的饲料,让犊牛吃足初乳,同时可内服促苗生或乳康生,并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和保暖防寒。 四、牛出血性败血病 牛出血性败血病(简称牛出败),亦称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生高热和肺炎、咽喉高度水肿,有时出现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性性出血。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病是海南省主要的牛传染病之一。流行环节:健牛带菌是本病的特点。在气候突变、长途运输,过度劳役等紧迫因素影响下,机体抵抗力降低,机体内常在菌毒力增强,并侵入血流,迅速繁殖,生产毒素,使牛发病,形成内源性感染。此外,病牛机体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存在病原菌。此处理不当,便造成环境污染,促使本病传播蔓延。临床特点: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肺炎型、水肿型。 1、急性败血型:体温高达40度左右,呼吸急迫,不食,反刍停止,下痢,粪便有时混有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高级护理12-1班:李岩松 寄生虫病能在一个地区流行,该地区必须具备完成寄生虫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也就是存在寄生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此外,尚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当这三方面因素有利于寄生虫病传播时,在此地区才可有相当数量的人获得感染,而引起寄生虫病的流行。 一、寄生虫病的诊断 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据: (1)流行病学史 ,例如日本血吸虫病只有在长江流域或其以南流行区居住 ,并与疫水有接触者才有可能罹患; (2)临床表现 ,各种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常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但患者大多有末梢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的增多 ,尤其是急性期更为明显; (3)寄生虫学检查 ,在患者体液或排泄物中找到虫体、虫卵或包囊; (4)免疫学检查 ,检测抗体或抗原; (5)影像学检查。 1.寄生虫学检查 (1)虫体、虫卵或包囊检查方法①末梢血涂片检查。目前如疟疾等疾病仍以患者血涂片找到疟原虫为诊断的依据 ,并可根据其形态学特征确定其种类为恶性疟或间日疟;感染较轻的患者则可以厚血片检查以提高其检出率。其他如巴贝虫病、丝虫病患者也可通过检查血涂片 ,找到巴贝虫或微丝蚴而确诊。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微丝蚴在晚间出现在末梢血里 ,所以必需在深夜进行检查。②粪便检查。患者的粪便作涂片后镜检 ,可以查到肠道寄生虫的虫卵、虫体或包囊。如在急性阿米巴痢疾患者的新鲜粪便标本中可以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的滋养体 ,在带囊者的粪便中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包囊。肠道线虫感染如肠蛔虫症、钩虫症、鞭虫症患者的粪便标本中找到各自的虫卵而确诊。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是改良加藤法 ,不仅可提高其检出率 ,而且可以定量。因蛲虫晚间在患者肛门附近排卵 ,粪便中不易查到虫卵 ,必须采用肛门粘纸涂抹法检查较易找到其虫卵。牛、猪带绦虫病患者粪便中常可找到乳白色的绦虫节片 ,不易找到其虫卵。 ③其他体液或排泄物检查。肺吸虫病患者的痰中常可找到虫卵 ,但幼儿患者因易将痰液咽下 ,所以可在其粪便中找到虫卵;也有学者在肺吸虫病患者的胸水中找到虫卵。广州管园线虫病患者的脑脊液中可以找到其幼虫。黑热病患者的骨髓穿刺涂片染色后,查找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以往称利朵体)即可确诊该病。 (2)培养法在一些寄生虫病的早期 ,在患者血液或体液中虫体数量较少而不易查出时 ,可以将标本进行培养。例如黑热病患者的骨髓穿刺液可以接种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不仅可提高检出率 ,而且可以鉴定虫种。弓形虫病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抽出物也可进行组织培养。 (3)动物接种以上提及的骨髓或淋巴结抽出物也可接种动物而取得阳性结果 ,如将弓形虫病患者的淋巴结或骨髓穿刺抽出物接种小白鼠 ,可以分离出虫株。 2.免疫学检查 (1)皮内试验( ID)。以虫体或虫卵制备成可溶性抗原 ,注入患者的皮内 ,如有此虫的感染时可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15~20 min 后在注射部位出现明显的丘疹 ,有时可出现伪足 ,丘疹周围有明显的红晕 ,此为阳性反应。皮试对蠕虫病如血吸虫病、肺吸虫病 ,包虫病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初筛价值。在原虫病如弓形虫病等时 ,皮内试验仅出现迟缓型超敏反应 ,仅在疾病痊愈后才出现阳性反应 ,

牛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

牛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长的可达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1~2天后,唇内齿龈、舌面及颊部粘膜出现蚕豆至核桃大小的水疱。口温高,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常挂在嘴边。采食完全停止,水疱经24小时破裂形成表浅的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以后体温正常,糜烂部位逐渐愈合。随后病牛蹄冠和趾间的柔软皮肤有红肿、热痛、迅速发生水疱并破渍出现糜烂导致病畜跛拐,蹄壳脱落,乳头皮肤出现水疱、破裂糜烂。犊牛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颇高,病愈后可获1年的免疫力。该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为1%~3%。 预防 1、精心饲养,加强管理。畜舍应保持清洁卫生,通风,干燥,暖和,多垫软草,多喂给柔软饲料,多给饮水。 2、在未发口蹄疫地区,强化兽医卫生监督,加强防疫检测,严禁从疫区引进易感动物及畜产品防止疫病侵入; 3、发现疫情后要划定疫点疫区,严格封锁。封锁区内的病畜及同群畜要以最快的速度扑杀并无害化处理。禁止封锁区的易感牲畜及畜产

品流动、封锁区内病畜的粪便及受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以及周围环境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进出封锁区内的车辆都要进行消毒。疫点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畜处理或死亡后14天内不再出现疫情,经过彻底消毒和检验合格后方能解除封锁。 治疗 1、口腔型口蹄疫。先用清水、食醋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溃疡,再涂1%~2%的明矾或碘酊甘油,也可撒布冰硼散。 2、蹄型口蹄疫。先用3%的克辽林或来苏儿洗涤,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青霉素软膏,然后用绷带包扎。 3、乳房型口蹄疫。先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青霉素软膏或氧化锌鱼肝油软膏。 4、混合型口蹄疫。除局部治疗外,还应用强心剂和补剂,如安钠、加葡萄糖盐水等。用结晶樟脑口服,每次5~8克,每天2次。 5、注射高免血清。剂量为犊牛每千克体重1~1.5毫升。 6、中药治疗。贯众15克,甘草10克,木通12克,桔梗12克,赤芍10克,生地7克,花粉10克,荆芥12克,连翘12克,大黄12克,丹皮10克共研末加蜂蜜150克为引子,用水冲服。

牛带绦虫病_Niu Dai Tao Chong Bing_268

牛带绦虫病_Niu Dai Tao Chong Bing 一概述牛带绦虫病是由牛带绦虫成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肠绦虫病,又称牛肉绦虫病、肥胖带绦虫病。任何年龄均可患牛带绦虫病,最低年龄为10个月,最高年龄为86岁,但以21~40岁青壮年居多,一般男性多于女性。胃肠道症状中以腹痛最为常见,见于半数病例。腹痛可在上腹部、脐周或无固定位置;可为钝痛、隐痛、刺痛、咬痛或烧灼感,少数患者可有肠绞痛。二病因1.传染源牛带绦虫呈世界性分布,多在喜吃牛肉,尤其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惯的地区和民族中流行广泛,一般地区仅有散在感染。我国20多个省都有散在分布的牛带绦虫病患者,但在若干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内蒙、西藏、云南、宁夏、四川的藏族地区、广西的苗族地区、贵州的苗族、侗族地区,以及台湾的雅美族和泰雅族地区有地方性流行。感染率高。牛带绦虫病的病原体是牛囊尾蚴,感染了囊尾蚴的牛,是牛带绦虫病的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主要与当地人群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在流行区,农牧民常在牧场及野外排便,致使人粪污染牧场、水源和地面。牛带绦虫卵在外界可存活8周或更久,因此放牧时,牛很容易吃到虫卵或孕节而感染。喜欢吃生或是半生牛肉的人群也容易感染。 3.易感特性任何年龄均可患牛带绦虫病。感染牛带绦虫后,人体可产生带虫免疫,不能消除感染,但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三临床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潜伏期需3个月,为从吞食牛囊尾蚴至粪便中出现虫体节片(或虫卵)。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寄生人体的牛带绦虫成虫多为一条,也可多达8条。轻重程度与体内寄生虫数有关。1.轻

症可毫无症状,粪便或内裤中发现白色节片为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多数因此就诊。妊娠节片多于大便时同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而且常自动地单个或两三个节片相连地从肛门爬出,在肛门周围作短时间蠕动,并滑落到会阴或大腿部,患者感到肛门瘙痒不适。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肛门瘙痒的症状。2.重症症状明显者甚至可因并发症而死亡。(1)胃肠道症状以腹痛最为常见,见于半数病例。腹痛可在上腹部、脐周或无固定位置,可为钝痛、隐痛、刺痛、咬痛或烧灼感,少数患者可有肠绞痛。此外还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食欲减退或亢进、消化不良都较常见。(2)全身症状为乏力、体重减轻、夜间磨牙、贫血、营养不良等。(3)其他少数患者可有①神经症状出现头昏、神经过敏、失眠、癫痫样发作与晕厥等。②皮肤症状有过敏性瘙痒症、荨麻疹、结节性痒症等。四检查1.血象血象变化甚少,一般无贫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轻度增多,且多在早期出现。2.虫卵检查大多数患者粪便中可找到虫卵,但由于牛带绦虫无子宫孔,虫卵不能直接排入肠道,故并非每一例患者均可查获虫卵。虫卵检查可采用直接涂片或厚涂片法、沉淀法和漂浮浓集法等。其中Hein厚涂片法3次检出率极高。用棉花拭子法作肛门涂片检查可检获虫卵。方法简便、阳性率与沉淀法大致相等,可用于普查。粪便或拭子涂片检查发现的绦虫卵,不能鉴别其虫种,因为牛带绦虫与猪带绦虫卵极相似,两者难以区别。3.妊娠节片检查牛带绦虫妊娠节片常从链体脱落,随呕吐物或粪便排出体外,故详细询问是否有呕吐,或粪便中是否带节片常是简单而准确的诊断方法。观察妊娠节片子宫分支的数目与形状可用

牛口蹄疫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牛口蹄疫的治疗方法和防治措施 牛口蹄疫俗称“口疮”和“蹄癀”。牛口蹄疫是一种引发动物口腔黏膜、蹄部以及乳房皮肤水泡和溃烂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和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牛口蹄疫病毒的致病能力强、传播途径广、潜伏期短、发病快,严重威胁牛群的生命健康,造成养牛户重大经济损失。 1 牛口蹄病毒简介 牛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 病毒科中的鼻病毒属类,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细小的一级病毒。由于牛口蹄疫病属于RNA 病毒科,病毒内部RNA 决定病毒变异性强,外部蛋白质决定病毒免疫性和抵抗性强等特征。牛口蹄疫病病毒由于是RNA 病毒,这种病毒变异性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牛口蹄病毒就有七种:CA、O、C、南非1、南非2、南非3 和亚洲1 型,导致牛群即使在接受疫病防疫过程中也会引发牛口蹄疫病。牛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强,在冰冻情况下病毒能够在血液和粪便中存活120-170 天,阳光直射1 小时才能够消灭病毒,温度85℃需要15分钟而沸水需要3 分钟才能够消灭病毒。牛口蹄疫病毒传播快、传播途径广、发病急、危害大,牛群发病率可达50%-100%,而且死亡率高。牛口蹄疫病毒存在于病牛的水泡液、乳汁、尿液、唾液、泪液以及粪便中,通常情况下病牛和潜伏期牛群是传染源。该病各个季节均有可能发生,春季发病率相对较高。 2 牛口蹄疫病的诊断 牛口蹄病毒在牛群中的潜伏期为2-7d,体温迅速升高至40-41℃,牛群在潜伏期时通常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和口流唾液,唇内、齿龈、口腔、颊部黏膜、蹄趾间和蹄冠部柔软皮肤以及乳房出现黄豆甚至核桃大的水泡,水泡破裂后出现溃烂,蹄部疼痛跛行甚至蹄壳脱落;病牛口温高,嘴边挂满白色泡沫状粘液,停止采食和反刍。解剖死牛可见患病牛的咽喉、器官、支气管和胃黏膜都有水泡、溃烂,而且出现黑棕色痂块,病牛胃部和大小肠黏膜出现血性炎症,肺呈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浑浊和粘稠液体,心包膜头弥漫性点状出血,心肌有灰白色或浅黄色条纹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该病一般呈良性过程,经1 周后即可自愈;如果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 周或者更久。如果对病牛护理不周,病牛在水泡愈合时突然病情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站立不稳,最后因心脏麻痹导致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25%-50%。一般情况下该病对成年牛的致死率不高,一般在1%-3%,但是犊牛容易发生心肌炎和出血性肠炎,死亡率较高。根据发病牛群的发病症状以及牛口蹄疫病毒致病特点可以初步诊断出牛口蹄疫,并且根据实验室试验最终鉴定。

牛囊尾蚴病和绦虫病的诊断与预防

牛囊尾蚴病和绦虫病的诊断与预防 1 囊尾蚴病 本病是由寄生人小肠内的无钩绦虫(牛带吻绦虫、肥胖带吻绦虫)的幼虫——牛囊尾蚴,寄生在牛的舌肌、咬肌、肋肌内而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囊尾蚴寄生牛的肌肉中,使牛肉不能当鲜肉卖,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本病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危害。 病原。牛囊尾蚴与其他绦虫区别的特征为孕卵子宫每侧有15~30个分支,是随着虫体的生长,孕节可自动地排出体外。幼虫是一半透明的椭圆形囊泡,内有一乳白色小结。将囊尾蚴压片镜检,可见头节上有4个圆形吸盘,没有顶突和小钩。成虫寄生人的小肠内,孕节逐节自动地至肛门排出或随粪便排出。孕节或孕节破裂后散出的虫卵污染了饲料、饮水及牧地,被牛吞食,虫卵经胃液及六钩蚴本身的作用,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血管中,随血流到达心肌、舌肌、肋肌等各部肌肉中,而以运动性强的肌肉寄生数量多,很少见于其他器官,后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其在牛体内可存活7~9个月,也有人认为其中一部分能长期存活直至牛死亡。人食用未煮熟或生的含囊尾蚴的牛肉后,进入消化道,受胆汁的刺激,头节翻出固着在肠黏膜上,经3个月发育为成虫。 流行特点。牛带吻绦虫呈世界性分布,以亚洲较多。我国除西藏、内蒙古、四川、广西的若干地区因食用未熟的牛肉习惯而呈地方流行性外,其他各地均为散发。牛感染囊尾蚴与人的排便及牛的饲养方式有关。凡患牛带吻绦虫的病人,所排粪便中必有孕节和虫卵,虫卵在外界可存活8星期以上,如污染了牧地、饲料与饮水,被牛吞食后即感染。 临床表现。初期症状显著,最初几天体温可升高到40~41℃,虑弱,腹泻,甚至反刍消失,长时间躺卧,有时可引起宿主死亡。病牛在感染后8~10天,耐过这个时期后,囊尾蚴到达肌肉后症状即可消失。 剖检特征。牛囊尾蚴的分布很不均匀,在嚼肌、心肌、肩胛外侧肌、臀部肌、肋间肌等处寄生较多,极少见寄生在肝脏、肾脏和肺脏等处。在组织内的囊尾蚴6个月后多已钙化。 诊断。本病的生前诊断较为困难,在实践中主要依据宰后检验出虫体。对人无钩绦虫病的诊断,主要是检查排出的孕节,并和有钩绦虫加以区别。

牛口蹄疫症状及治疗

牛口蹄疫症状及治疗 牛自然感染口蹄疫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2-7天,有时可达14天。特征是口、鼻、蹄及乳房等无毛部位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会形成溃疡、结痂,痂块脱落后形成斑痕。其它征状包括沉郁、发热、流涎、跛行。病牛首先是体温升高,精神抑郁,脉搏加快,结膜潮红,反刍减弱。奶牛在沁乳期发病后,产奶量会下降,乳房浮肿、触摸有疼痛感。怀孕奶牛有流产、死胎等症状。新生犊牛发病较急,不形成水疱,表现高热、极度衰弱、心功能紊乱,有时可见腹泻现象,1-2天后会因心肌炎而死亡。部分患病的新生犊牛会不见任何症状而死亡,剖检可见瘤胃溃疡和心肌炎。 预防和治疗牛口蹄疫,就用东方牛疫健。 口蹄疫病程和预后会因感染牛的种类、品种、年龄、环境因素、病情等而不同,多数成年牛发病后7-10天全愈。呈良性经过的多数牛,死亡率较低为1-5%,护理条件好的死亡率可下降到0.1-0.2%。幼畜发生口蹄疫而有并发症或继发感染时死亡率较高,冬春寒冷季节,哺乳犊牛患病后死亡率可达5%。当发生恶性口蹄疫后,往往会引起大批患病动物的急性死亡,死亡率可达20-50%。 病理变化 奶牛发生口蹄疫后,口腔粘膜及粘膜下组织分离,舌部表皮生发层的上皮细胞坏死、细胞间水肿和粒细胞浸润。咽部、气管、支气管和前胃粘膜有时可见到圆形烂斑、溃疡,真胃和肠粘膜可见弥散性或点头出血,心肌松软,心肌纤维坏死,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条纹和斑点,称“虎斑心”。 牛典型性口蹄疫发病分四个阶段:浆液性渗出阶段(原发性水疱阶段),病毒血症阶段,继发性水疱阶段,转归阶段。 与其它疫病的鉴别

牛口蹄疫与牛瘟、牛恶性卡他热、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牛的流行性胃炎、牛疮疹性乳头炎、传染性鼻炎、真菌病和蓝舌病等疫病部分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在诊断时应认真鉴别。一般情况下,实验室诊断时分离鉴定出相应的病毒或病毒特异性抗原、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体可做出区分。 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的鉴别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口蹄疫苗主要为灭活苗,制苗过程中大部分病毒非结构蛋白已被去除。免疫动物后,病毒不会在牛体内增殖,也就不会产生非结构蛋白,也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根据此蛋类蛋白可作该类鉴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