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义:

> 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

> 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空间的含义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它有两种情形:

>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

> 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例子:要说明喜玛拉雅山的空间位置,就需要说明它所处的经度、纬度以及与地面的距离即(海拔)高度。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例如: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行驶的距离,约为1013公里。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

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

??列宁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例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4)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

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有始也者,有未始而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庄子*齐物论》

①无限由有限组成,并通过有限而存在。

宇宙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也是无穷的。正是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物质世界.

②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来体现

 每一个有限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打破自己存在的界限,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在这种不断的转化过程中,事物就由有限进入了无限。

 有限的事物本身包含着无限。

一方面,事物是无限可分的;

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另一方面,有限的事物由无限构成。

1/3=0.33333......

=1.4142......

③有限与无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实物和场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二者还相互转化。

相对论质能关系式: E=MC2

原子弹爆炸的实质从哲学上看,就是实物与场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是有限与无限的相互转化过程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即我们的实物形态的物质宇宙是在一百多亿年前由于一次大爆炸而产生的,是由完全处于能量状态的场(真空)转化而来的。

3、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物质性的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要素

实践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实践手段:是指将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续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也就是主体对象化。如人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制造出先进的生产工具。

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客体和外界事物的形态、属性、规律等经由人的实践活动拓宽了人的视野,发展了人的智慧,增长了人的才干,丰富了人的情感,磨炼了人的意志,从而转化为个体的素质和能力。如人类通过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获取了新的知识,提高了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

(3)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主体、实践工具、实践客体--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4)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造成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即自在自然,它不仅指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而且指任何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尚未扩展和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社会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包括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经济生活--经济结构

创立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生活--政治结构

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精神生活--观念结构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科版

2.各种各样的运动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2课。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的范畴。通过观察、比较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为第3课做好认知铺垫。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利用表示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运动着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运动形式,但是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同。本课安排学生通过研究了解各种各样物体的运动形式,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物体的机械运动,通常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聚焦部分,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初步认识运动形式的不同。探索部分,通过研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路线。研讨部分,指导学生识别不同的物体的运动,分析多种运动方式的结合。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提供学生常见的物品(玩具),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描述,发现它们的运动形式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可以分成几个类别。 教材提示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这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体现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其实,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就是将该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了。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概念并不具体化,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因此本课的重点并不是给运动形式起名字,而是探究物体运动形式的特点,找出运动形式的异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表现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如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还是有一个持续的过程。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上千次、上万次的运算,但还是有持续的时间,谁也造不出不需要运算时间的电子计算机。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这种一维性表现在:任何一个物体运动的持续性都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时间总是朝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发展。时间的这种一去不复返性,即不可逆性,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绝对不会重复的性质决定的。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所谓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一定长度、宽度和高度。也就是物质所具有的上下、前后、左右伸张的性质。物质的空间特性平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表现为一定的体积。第二,表现为一定的位置。在数学和物理中,常常使用“多维空间”的概念,如物理学中“ 相对空间”和色度学上的“ 颜色空间”,都只有比喻或模拟的性质,并不表示现实的空间是多于三维的。在数学上设想没有宽窄只有长短的线和只有长宽而没有高低的面,这也仅是一种科学抽象,而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线和面是没有的。 (二)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时间。离开空间、时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基本粒子尽管极其微小,但直径仍然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就是说还有一定的空间。许多基本粒子的寿命极短,如中性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毕竟还是有时间的。微观粒子尚且如此,比微观粒子大的物质客体当然更是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持续性了。因此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在空间、时间以外的物质运动。另一方面,空间、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一说空间和时间,就必然要问什么东西的空间和时间,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时间是根本不存在的。空间、时间的度量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如测定宇宙间天体相互距离是用“光年”,即光运行一年的行程。对普通长度的精确测量以及对微观世界内极小长度的测定,都用电磁波以及其他基本粒子波的运动来测定。人们度量空间和时间的方法、工具和单位尽管各种各样,但都离不开物质运动。人们能够确定量、度、空间和时间的工具和单位,是因为作为工具的物质形态本身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物体之所以能够被测量,也因为物体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如果测量工具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或者被测量的物体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时间和空间则无法测量。由此可见,空间和时间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正如恩格斯所说,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的观点是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章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节物质和物质的存在状态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万千,大至天体、日月星辰,小到原子、电子等微粒,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体。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的种类繁多,运动形式纷呈,它们使世界多彩多姿,充满活力。物质的运动形式多样,它们既服从共同的普遍规律,又各具特征。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那些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伴随这些变化过程的能量关系的科学。 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而存在着。通常认为物质有4种不同的物理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在通常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物质主要呈现气态、液态或固态。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在界面、密度、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吸引力、分子运动情况、能量等方面的差别,使其各具特征。就目前而言,人们对物质状态性质的认识,气体较为充分,固体次之,液体最差,等离子体正处于探索研究之中。 对任何物质来说,当改变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时,其存在状态亦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但它常与化学变化相伴随,进而对物质的化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学习和了解物质各种存在状态的内在规律,不仅可以说明许多物理现象,而且可以解决众多的化学问题。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聚集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若再进一步升高温度,部分粒子将发生电离,当电离部分超过一定限度(大于0.1%),此种状态物质的行为主要取决于离子和电子间的库仑力。由于带电离子的运动受电子磁场的影响,而使其成为导电率很高的流体,这种流体与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完全不同,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这种状态的物质中负电荷总数等于正电荷总数,宏观上呈电中性,所以又称为等离子体。 在地球上,自然界的等离子体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温度太低,不具备等离子体产生的条件。不过在特殊条件下,地球上也能产生等离子体。例如夏天的闪电就是空气被电离而产生的瞬时等离子体在发光。又如人工放电、加热、辐射,也可以引起分子或原子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等离子体,如日光灯中的放电,霓虹灯中的放电等。此外,受控核聚变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某些化学反应燃烧中产生的燃气等离子体,紫外线和X一射线、辐射电离以及气体激光等产生的等离子体都属子人工产生的等离子体。 与地球上的情况完全相反,在宇宙中约有99.9%以上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在恒星内部,电离由高温产生;在稀薄的星云和星际气体内,电离由恒星的紫外辐射所引起。地球大气层上层受太阳辐射的作用而形成的电离层也是由等离子体组成,远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就依靠这个电离层。由此可见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普通

机械运动是什么 三种基本形式有哪些

机械运动是什么三种基本形式有哪些 物理的学习中,有很多同学对机械运动这一部分的知识不甚了解,机械运动到底是什幺,它的三种基本形式又是什幺,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 机械运动的概念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如我们所知, 力的作用效果有: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的运动状态大多会引起物体的位置变化,引起机械运动,改变物体的形状而不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就叫是非机械运动中的一种。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在物理学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的三种形式自然界中,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平动、转动和振动,是机械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实际上,许多物体都同时参与几种形式的运动。这可以从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观察到。 一种是汽车上的货物和车厢的运动,叫做平动。货物无论放在车厢上层还是下层,车厢前面或者后面,都和车厢一起沿汽车前进的方向上作平行移动。它们不仅通过的距离相等,而且运动快慢和方向也都相同,如在一秒钟内都向前平行移动10 米的距离。这种形式的运动叫平动。木工刨木板时刨子的运动,钳工锉工件时锉刀的运动,把抽屉从桌子里拉出来的运动等,都属于平动。 第二种是刨子、锉刀、抽屉的运动是沿直线进行的,这种平动是直线运动。有些物体的平动也可以沿曲线进行。当你把一只直立放在地面上的皮箱,直立地提到桌面上来,皮箱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只是沿着曲线运动。另一种是汽车轮子的运动叫转动。除车轴外,轮子上各点都绕着车轴作圆周运动:汽车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指物质运动的具体样式。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的运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辩证唯物主义根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把运动的基本形式概括为以下五种:(1)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的物质基础是物体。(2)物理运动。指分子、电子和其他基本粒子的运动,它的物质基础是分子、电子、基本粒子和场等。(3)化学运动。指元素的化合与分解运动,它的物质基础是原子。(4)生物运动。是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5)社会运动。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中又包括无限多样的具体运动形式。如物理运动形式中包括声、光、热、电、磁、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具体运动形式。各门具体科学就是各以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既有质的区别,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的物质基础和规律不同,它们之间是有质的区别的,决不能混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质的区别。社会达尔文主义用生物学的规律来解释社会的阶级斗争,说阶级斗争就是生物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各种运动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在:(1)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并且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根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 化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打破了诸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传统界限,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因而改变了一种基本形式只同物质结构的一定层次相对应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内容。

运动的基本形式

三、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是通过运动存在,具体物质的运动形式又是千差万别的,人们正是通过运动的形式来认识物质的。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人们首先直观到的是千差万别的具体的运动,当我们把这些具体运动的形式作一定的归类时,就形成了运动的基本形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和复杂的程度,把宇宙中各种各样的物质运动划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以及社会的五种基本运动形式。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一系列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使人们对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更加深入了。但是,恩格斯的分类仍然是成立的,只是我们应该把思维运动从社会运动中分离出来,作为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这样,我们可以把多种多样的运动划分为以下几种基本运动形式: (1)机械运动。即物质客体的空间的位置移动。这是最低级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2)物理运动。包括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和基本粒子运动

(3)化学运动。一切化学过程,都可归结为原子的化合和分子的化分的过程。 (4)生物运动。这是生命的存在方式,是蛋白体等生物大分子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 (5)社会运动。它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存在方式,是社会形态的不断进步。 (6)思维运动。思维运动是在物质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即社会领域中人的大脑所普遍具有的运动形式。它是高度完善、高度组织起来的复杂物质——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各种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是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的。 首先,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第一,物质基础不同;第二,内在矛盾不同;第三,运动规律不同。 其次,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第一,高级运动形式包括低级运动形式,并以低级运动形式为基础。例如,机械运动是低级的运动形式,但它是其他一切运动形式的基础,其他一切运动形

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义: > 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 > 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空间的含义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它有两种情形: >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 > 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例子:要说明喜玛拉雅山的空间位置,就需要说明它所处的经度、纬度以及与地面的距离即(海拔)高度。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例如: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行驶的距离,约为1013公里。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

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 ??列宁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例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4)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 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有始也者,有未始而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庄子*齐物论》 ①无限由有限组成,并通过有限而存在。 宇宙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也是无穷的。正是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物质世界. ②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来体现  每一个有限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打破自己存在的界限,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在这种不断的转化过程中,事物就由有限进入了无限。  有限的事物本身包含着无限。 一方面,事物是无限可分的; 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另一方面,有限的事物由无限构成。 1/3=0.33333...... =1.4142...... ③有限与无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习题精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习题精选 一、稳扎稳打基础题 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据此回答1~2题。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A.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B.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C.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D.客观事物上升的、前进的变化趋向 2.马克思的上述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3.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这里强调的是() A.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这表明()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C.意识是不运动的 D.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5.“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这说明() A.静止是不存在的 B.静止就是运动 C.静止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D.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恩格斯说:“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据此回答6~7题。 6.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B.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 C.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D.运动着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7.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就会陷入() A.绝对化和片面性 B.唯物主义和片面性 C.形而上学和绝对性 D.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8.我国有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明()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D.任何运动中都存在着相对静止 “事物在一瞬间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这种说法() A.承认运动的存在 B.否认运动的存在 C.否认物质的存在 D.前后自相矛盾 10.上述材料表明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客观实在性 B.运动 C.可知性 D.物质性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据此回答11~12题。 11.慧能的观点()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习题及答案

2005年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外在性B可感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2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 A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B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 C时间和空间D实践和社会 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相对主义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形而上学 5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 A否认时空的客观性B否认时空的无限性 C否认时空的可变性D否认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1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辨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揭示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二、不定项选择题 13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C )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B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 A ) A.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B. 主观的精神活动 C. 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D. 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4、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 A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C.职业理想D.生活理想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B ) A.批判精神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D.尊重客观规律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 D ) 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 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 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 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7、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除去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外,还有 ( D ) A.地理学的重大发现B.天文学的重大发现 C.人体解剖学的重大发现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 ( A )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 C.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D.掌握具体的工作方法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C )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10、人类进人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 BBs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1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C ) A. 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 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 C. 马克思和恩格斯 D.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12、马克思主义是( A ) A. 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 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 C. 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 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13、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B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4、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D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15、具体劳动 ( B ) A. 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 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D. 创造剩余价值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 A. 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 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 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B ) A. 否认物质的客观 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C.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18、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 A.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9、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D )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 2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B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2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2、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B ) A. 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2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C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24、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 ( C) 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B.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 C.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各自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25、垄断阶段较之自由竞争阶段竞争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出现了 ( D ) A.部门内部的竞争 B.部门之间的竞争 C.国内竞争D.国际竞争 2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B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 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27、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 B ) A. 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D. 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28、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B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9、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一般不涉足的领域是 ( C ) A. 基础设施建设 B. 大型科研项目 C. 普通消费品生产 D. 公共产品生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阶段测试题 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5.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无限多样的粒子归结为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是决定了社会历史一般过程 D.社会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精神生活过程 4.否认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会导致 A. 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不可知论 D. 相对主义 5.唯心物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指 A.古代唯心主义 B.现代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三、简答题 1.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四、辨析题 1.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的机能,故意识也是一种物质。 2.唯物主义注重物质享受,唯心主义注重精神修养。 五、论述题 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信息 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1信息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的事件的不定性减少。 2信息的属性:1普遍性2客观性3中介性4无限性5扩散性6可知性7可贮性8共享性 3知识: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结晶。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方式玉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是人类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了的信息,是信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4知识的属性:1意识性2信息性3实践性4规律性5渗透性6继承性 。 5情报:是人们为一定目的搜索的有使用价值的知识或信息 6情报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1:知识性和信息性2:针对性3:竞争性4:时效性5:保密性 7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物质载体 8文献的基本要素:1知识信息内容2信息符号3载体资料4载体形态5制作方式 9文献特点:1文献数量大,增长速度快。2载体多样化3文献类型复杂4语言种类复杂5内容广泛分散交叉重复。6文献知识周期缩短,文献实效性强。7传播速度快 白色文献:白色文献是一切正是出版并在社会成员中公开流通的文献,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这类文献多通过出版社,书店,邮局等正规渠道发行。向社会所有成员公开。其蕴涵的信息大白于天下,人人均可利用,这是当今社会利用率最高的文献。 黑色文献:一,人们未破译或未识别其中信息的文献,二,处于保密状态或不愿公布其内容的文献,如为解密的档案,个人日记,私人信件等。 灰色文献:指非公开发行的内部文献或限制流通的文献。 一次文献:指首次公开的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是以作者本人在科研和生产中所取得的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一次文献是作者最初公布其发现或发明内容的文献。 二次文献:是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各种形式的一次文献尽心加工,整理,简化,压缩,组织之后形成的系统或,条理化的文献。是为了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积累起来的工具性文献。 三次文献:又称参考文献。是以二次文献为线索。通过二次文献插件一次文献,选用一次,二次文献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研究和评述而写出的文献。

意识是物质存在的最高形式

一、意识研究现状 意识一词,在哲学、心理学、医学等不同范畴内,具有不同的含义。“意识”这个词似乎在不同学科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 任何一本哲学教科书中,意识这一概念是最一般的,或者说它是指与物质和存在相对立的东西。它包括了人们所说的精神、思想、感觉、经验等所有主观形式的东西。 在心理学中,情况便有所不同。心理学中所谓的“意识”是特指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借助语言而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认知活动。心理学中的意识,是指人类心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质。这就是说,人可以借助语言把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进而认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这样,人类适应环境从而获得生存发展的过程就再不是完全被动的,反映外部世界时总带有目的性或自觉性,这就是意识的反映。 另外,意识的另一特性是它的抽象或概括性,这一点也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语言并不单纯是交往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他不只是思维的外壳,就其根本意义来说,它是人类认识外界的工具,语言所具有的这种认知功能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就构成了意识活动的另一重要特性,即抽象、概括性。正是由于这一特性,意识活动可以探及事物的内在本质方面,能使人借助于意识活动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和各类事物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中所讲的意识有时是相对无意识而言的。一个人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只能察觉一部分。虽然在视野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有效刺激经由视觉通道作用于大脑,但是,对于进入大脑中的刺激,人只能意识到一部分,对于这一部分以外的刺激,只能是无意识的反映。 显然,心理学中关于意识的概念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中的意识概念是不同的,它既不是从抽象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也不是从意识的社会历史性方面研究它。心理学主要是从形式和机理方面着眼看待意识,至于它的内容,则是其它学科譬如说医学所研究的对象。 医学上,意识不是单一的心理过程和反应,而是一种全脑的功能状态,使人能正确而清晰地认识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并做出适当反应。它是各种心理过程或活动的背景,涉及觉醒水平、注意、感知、思维、记忆、定向、行为等许多心理过程,是人们智慧活动、随意动作、意志行为的基础。意识发生障碍,会累及许多心理过程,因此,在研究病理心理的时候,也需要研究意识障碍。如果意识不受损害,而有思维障碍时,医学上则用“意识清楚,思维障碍”这种和哲学概念相抵触的方式来表达。 近代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是维持意识的重要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不断发放冲动,弥散性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唤醒皮层,维持觉醒状态。脑干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障碍是意识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脑干的损伤、受压,脑代谢紊乱,包括上行激活系统的神经递质紊乱,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意识障碍。 医学中使用意识这一概念又是侧重另外一种意义,与心理学、哲学等都不相同。我们知道,意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具有一个充分和必要条件,这就是大脑皮层必须处在一定的紧张状态,或者叫做具有一定张力。临床上所谓“意识模糊”、“深度昏迷”等等,都是说大脑皮层的张力异常,无法正常地加工外来信息,无法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深度昏迷的指标之所以取用角膜反射丧失就是这个道

【物质的运动形式】

物质运动必取一定的形式。根据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情况,物质运动大致有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联系,较高级的运动形式是在较低级的运动形式基础上形成的;较高级的运动形式包括较低级的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运动是永恒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各种运动形式又是相互区别的,各有自己特殊的本质和规律。既不能把高级的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也不能把多样的运动形式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的运动形式。 由不同事物内部和外部矛盾所决定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表现类型。按照恩格斯提出的分类原则以及现代科学的发展状况,物质运动可分为物理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三种基本形式。它们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是物质客体及其内在矛盾不断复杂化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物理运动各种非生命物质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①基本粒子运动。它们通过强、弱和电磁相互作用而不断地产生和湮没。例如,由正、负电子对湮没为光子,或者由光子产生正、负电子对;通过粒子高速度地碰撞而相互转化;在强力的短程作用(10-13cm)下通过质子和中子交换正电子而结合为原子核。②原子-分子运动。原子核和电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形成化学键(见化学键理论),从而结合为分子(包括有机分子)和晶体。化学键的生成和断裂造成化合分解运动。原子-分子的这些运动决定元素的各种化学性质以及伴随的物理现象。③地球物理运动,包括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海陆变迁、造山运动、气象变化等等。④天体运动,即在引力相互作用及其他作用力之下各级宇宙系统即恒星、星系、星系团、总星系等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它们在演化的现有阶段上在引力场中所维持的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初级的、简单的运动形式,是物质客体的空间位移。这种空间的位移又是一切物质所普遍具有的一种运动形式。它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表现为等速的或变速的、直线的或曲线的、旋转的或摇动的等等。 生命运动生命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的多分子系统的存在方式。现有生命科学材料认为,生命是有机小分子在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从无机小分子形成氨基酸、核苷酸单体,再组成生物小分子以至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直到形成多分子系统。有了结构和催化功能,才真正实现了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物理运动到生命运动的飞跃。这种运动形式的主要表现有:①生物的新陈代谢,即同化异化的过程。一切生命系统都不断地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进行自我更断,再生自己的结构和功能以获得稳态,从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生物个体的生存。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任何物种都要通过遗传物质DNA,以密码的形式传递遗传信息,进行自我复制,由此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决定生物个体再现上一代的性状,以保持物种的延续性,从而维持这一物种的存在。在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也会由于遗传密码置换“错误”而发生突变,其中产生的不同蛋白质引起性状的改变,并经过自然选择而保持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最终导致物种的进化和新种的形成。现代生物学的某些材料还表明,生物进化在分子水平上并不一定受自然选择的控制,它可能只是中性突变经过遗传漂变而积累的结果(见中性学说)。③生物反映,即有机体与外界交换信息进行反馈调节的过程。随着生命有机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这种反映活动也从刺激感应、感觉发展到人脑的思维活动。低级生物通过刺激感应保持高度选择性,以利于生存;高等动物分化出专门感官和神经系统,更生动地调节机体与外界的关系,以适应环境变化;人的思维活动在生理上表现为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反映外界变化的观念,以便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此外,生物不是孤立的个体,它生活于一定群体和生态环境之中,因而生命运动又总是表现出群体内部、群体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以及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至于表现为整个地球上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发展。 社会运动社会运动形式首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水平和状况一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式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2.意识到复杂的运动方式是由简单的运动方式组成的;感受分析问题的乐趣。 3.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由玩入境,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是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随机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等简单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研究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并画在黑板上。 木块——移动 纸风车——转动 易拉罐——滚动 单摆——摆动 5.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下落的雨滴、跷跷板、转椅、水车、锯木头、火车在直直的轨道上行驶、开启的电风扇、滑滑梯、被反复按动的键盘、玩漫步机等。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物质形态13种

物质形态13种 作者:lizhimin86 我们生活空间的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着,有些能用我们人的感官系统感知到物质的存在,有些通过我们人类制造的仪器设备探测到一些物质的存在,还有多少物质我们无法感知和探测,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都是“实物”。物质具体存在的形态究竟有多少?这的确是无法说清的,也许永远也无法说清楚。经过物理学的研究,千姿百态的物质都可以初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实物”和“场”。 “实物”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质量集中在某一空间,一般有比较确定的界面(气体的界面虽然模糊,但它又是由一个个实物粒子构成)。 “场”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可以充满全部空间,它具有“可入性”。例如大家熟知的电磁波等。可以概括地说,“场”是实物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物质形态。 什么是“物态”呢?日常所知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就是三种“物态”。为什么要有“物态”的概念?因为实物的具体形态太多了,将它们归纳一下能否分成较少的几类?这就产生了“物态”的概念。“物态”是按属性划分的实物存在的基本形态,它都表现为大量微小物质粒子作为一个大的整体而存在的集合状态。以往人们只知道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随着科学的发展,在大自然中又发现了多种“物态”。入类迄今知道的“物态”已达13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1.固态 严格地说,物理上的固态应当指“结晶态”,也就是各种各样晶体所具有的状态。最常见的晶体是食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化学符号是NaCl)。你拿一粒食盐观察(最好是粗制盐),可以看到它由许多立方形晶体构成。如果你到地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许多颜色、形状各异的规则晶体,十分漂亮。物质在固态时的突出特征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几何形状,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可以不同(称为“各向异性”);有一定的熔点,就是熔化时温度不变。 在固体中,分子或原子有规则地周期性排列着,就像我们全体做操时,人与人之间都等距离地排列一样。每个人在一定位置上运动,就像每个分子或原子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作振动一样。我们将晶体的这种结构称为“空间点阵”结构。 2.液态 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状。此外与固体不同,液体还有“各向同性”特点(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这是因为,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时候,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得分子或原子运动剧烈,而不可能再保持原来的固定位置,于是就产生了流动。但这时分子或原子间的吸引力还比较大,使它们不会分散远离,于是液体仍有一定的体积。实际上,在液体内部许多小的区域仍存在类似晶体的结构——“类晶区”。流动性是“类晶区”彼此间可以移动形成的。我们打个比喻,在柏油路上送行的“车流”,每辆汽车内的人是有固定位置的一个“类晶区”,而车与车之间可以相对运动,这就造成了车队整

《12 物体的运动方式》习题1

《12物体的运动方式》习题 一、填空题 1、物体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等。 2、各种运动方式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互相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着多种_______的运动方式。 3、人或物体沿直线向着一个方向运动的方式,叫_______。 二、判断题 1、火车是以滑动方式运动行驶的。() 2、物体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运动轨迹分,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运动方式分,可以分为移动和转动、滚动、摆动等。() 3、各种运动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4、动物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三、列举题 1、请你列举3种以直线方式运动的物体。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2、请你列举3种以曲线方式运动的物体。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3、请你列举3种以滚动方式运动的物体。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4、请你列举3种以摆动方式运动的物体。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5、请你列举3种以转动方式运动的物体。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6、请你列举3种以飞行为主要运动方式的动物。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7、请你列举3种以游泳为主要运动方式的动物。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8、请你列举3种以走、跑、跳、蹿为主要运动方式的动物。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 1/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