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溶高原地区小流域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

岩溶高原地区小流域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

岩溶高原地区小流域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
岩溶高原地区小流域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

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空变异特征分析_蒋艳

水 利学报SHUILI XUEBAO 2011年11月 第42卷第11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11)11-1283-06收稿日期:2011-06-11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09033,40951025);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环集0903) 作者简介:蒋艳(1974-),女,江苏人,博士,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研究。E-mail :jiangyan@https://www.doczj.com/doc/519862788.html, 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蒋艳,彭期冬,骆辉煌,马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38) 摘要:选取淮河流域的82个水质监测站,对各站点的1986—2005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全流域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时空变异特征,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采用时间序列法分析水体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应用Mann-Kendall 检验法对流域范围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水质变化主要受到入河排污量、上游来水量、闸坝调控方式以及气候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蚌埠站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多年变化规律表明,1995年是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转折点,1995年前水体污染物浓度不断恶化,1995年后水体污染物浓度逐渐好转。DO 浓度的年内变化主要受到水温的影响,表现为冬季浓度高于夏季浓度;COD Mn 浓度同时受到闸坝调控方式以及区域来水量的影响,汛期浓度低于非汛期。从全流域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看,有机污染物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的河段主要分布在淮北支流上,说 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虽然流域进入相对丰水期以及进行了大规模的水污染联防工作,淮河流域水质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2000年后,随着流域内入河污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淮河流域的水质污染依然严重。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间序列;Mann-Kendall ;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 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淮河流域面积为27万km 2 ,占国土面积的3.5%,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4%,耕地却占到全国的15.2%,人口占全国的16.2%,水资源的利用率超过60%,超过了国际上内陆河合理开发利用程度30%的平均水平。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水系形态和地形地貌,淮河流域成为我国水旱灾害发生最为严重和频繁的地区之一。淮河是我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为了解决淮河的洪水问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截止2000年流域修建了约1.1万座蓄水水库和拦河节制闸蓄水工程,从而引起了天然径流过程的大幅度改变,同时未经过处理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水环境容量,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 [1-3]。淮河流域天然水化学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差异大且受人类活动和水污染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4-5]。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将逐渐变为氨氮型污染[6-7]。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众多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对河道径流实行高度调节控制,再加上气候原因与水资源利用超过其承载能力,造成大多数支流雨季行洪,旱季有水无流甚至河道断流的局面,这样的河道水文特征,对水污染物稀释自净能力极为不利,从两个方面加重了河流水质污染:一方面,淮河水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道流量,污染峰值总出现在流量较小的枯季,当淮河流域天然来水量减少时,河道水质可能会严重恶化;另一方面,由于闸坝的限制,造成污染物的蓄积,在泄洪时造成污染的集中排放,致使污染排放量在局部时间内超过环境容量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而且这种破坏对水体来说是难以恢复的。因此,淮河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键和基础是认— —1283

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3T10:39:45.550Z 来源:《科技研究》2019年1期作者: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导读] 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靳泽辉1 卫玮2 杨飞鸿1 (1山西省五台山气象站山西太原 030000 2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 710014)摘要:本文选用山西省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对山西省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山西省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却有很大的差异;山西主要有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吕梁山区、五台山区。阳城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大同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两地之间的降水量相差40%左右;春季降水分 布同年平均降水量类似,夏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经向分布,东西部降水量较大,中部降水量小,秋季平均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季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分布特征基本与春季降水量类似。 关键词:山西省;降水量;变化特征 1、研究资料和方法 本文主要选用山西省境内38个台站1958~2013年逐月降水量数据,选用线性倾向估计发,对山西近56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T检验对降水信度检验。季节划分主要采用常规划分标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到次年2月份。 2、山西省降水时间分布特征 2.1四季降水量变化 如图1所示为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1958~2013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在28.0~158.5mm之间,其中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64年,最小降水量出现在1962年,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5.7倍,说明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近56年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mm/10a,但是并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山西省春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呈现出波动见效的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偏多,进入到70年代逐渐减少,80年代的降水量偏多,90年代偏少,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春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降水量则逐渐下降。 1958~2013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在153.3~425.6mm之间,其中夏季降水量最多的年份为1964年,最少年份为1962年,夏季最大降水量将近是最小降水量的2.8倍,说明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近56年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9.8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剧烈波动变化,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21世纪之前,夏季降水量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则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在40.9~211.9mm之间,降水量变化波动较为剧烈。近56年山西省秋季降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4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在20世纪60年和21世纪初,山西省秋季的降水量波动变化较为剧烈,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稳的下降趋势。 1958~2013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在1.1~28.3mm之间,其中冬季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1990年,最小值则出现在1999年,冬季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24.7倍,波动变化十分剧烈。近56年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呈现出小幅度增加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92mm/10a,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检验结果,山西省冬季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20世纪60年代冬季的降水量偏少,70-80年代降水量明显增加,90年代降水量减少,由此不难看出在21世纪之前,山西省冬季降水量总体呈现出偏多的趋势,而从21世纪往后冬季降水量则逐渐减少。 2.2年降水量变化 1958~2013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在382.8~637.1mm之间(图2),其中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出现在1958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则出现在1986年,两者之间相差254.3mm。近56年山西省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6mm/10a,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结合多项式拟合结果,20世纪60年代前后山西省降水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从70年代往后一直到90年代降水量则呈现出平缓的下降趋势,而进入到21世纪以来,山西省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图1 山西省1958~2013年春、夏、秋、冬四季逐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图

黑河流域中游地下水时空变异性分析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第24卷 第3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ol124No13 2009年3月JOURNAL OF NAT URAL RES OURCES Mar.,2009  黑河流域中游地下水时空变异性分析及其 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周 剑1,李 新1,王根绪1,2,赵 洁3 (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 2.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 3.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 摘要: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位 时空变异性的响应。首先,通过半变异函数模型分析黑河中游地下水的变异特征,进而利用克 里格插值拟合黑河流域中游1985年和2005年地下水位时空分布。其次,结合遥感解译生成的 1985年和2005年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图,叠加分析地下水位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之间 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85~2005年间,整个黑河中游地下水位变化表现为冲洪积扇中上部荒 漠区地下水位下降显著,而河谷盆地中部和下游河谷绿洲区地下水位相对稳定,随机(人为)因 素对地下水的影响所占的比重增大,整个黑河流域地下水的连通性和脆弱性增加;②土地利用 变化表现出区域面积上的自然植被退化,人工灌溉耕地的扩张变化;③地下水位和土地利用的 时空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的区域均是自然植被变化加剧的区域,主要表 现为草地退化,戈壁增加。进一步分析得出冲积扇下部和河流细土平原耕地扩张的土地利用方 式是导致冲积扇中上部地下水位下降和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这种趋势将影响整个黑河中游地 下水系统的补排关系,对地下水资源时空变异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黑河中游;地统计;土地利用变化;地下水 中图分类号:P6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9)03-0498-09 1 概述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区域地下水变异的响应是目前国际水文科学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大尺度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区域气候与水文循环变化的重要因素[1,2],因此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1G B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 HD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生物多样性计划(D I V ERSI T AS)等将水循环中生物圈作用研究(BAHC)与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关系及其气候脆弱性等作为其核心计划[3,4],而在I G BP 与I HDP共同确立的国际间研究计划LUCC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要了解区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水文过程与水资源的响应[5~7]。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区域植被生态系统改变反过来又对区域水文循环过程也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2,8,9]。关于流域尺度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以及植被组成结构与变化的区域水文响应机制已成为近10年来水文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并成为水文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领域[3,7]。 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特性决定了地下水通常是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和供水选择,地下水 收稿日期:2008-05-13;修订日期:2008-11-07。 基金项目:973计划“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生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2009CB421305);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项目“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与综合模拟平台建设”(KZ CX2-XB2-09);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2003102)。 第一作者简介:周剑(1979-),男,浙江杭州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地下水、陆面过程的研究。E2mail:zhou2 jian@https://www.doczj.com/doc/519862788.html,

第七章 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2

第七章 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 土壤特性在空间分布是非均一的,例如在平面上土壤的质地、剖面上土层的厚度,以及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土壤水基质势(负压)、含盐量等在同一时刻,即使是相距很近的点,其数值也是不同的。这种土壤特性在空间上分布的差异性称为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 为了探讨土壤各种因素的变化规律,必须进行田间试验,布设观测点和取样点,由于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的存在,观测和取样点数目不宜过少,但因受人力、物力的限制,也不宜过多,这样,就存在确定合理取样数目、对未观测点进行估值、利用土壤特性的变异规律对田间土壤水分运动进行分析等问题。以下将分别对这些问题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 土壤特性的变异性和合理取样数目 一、土壤特性的变异性分析[55 ,63,68,69] 土壤特性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多次试验所取得的数值可能是不同的,因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如将土壤特性看作是一个随机变量Z ,在空间上变化看作是独立的变化,则其变化特征可由其概率密度函数产P (x )表示。 X 为土壤特性x 的可能取值,发生这一事件的概率为p (x )。发生随机变量X 的取值小于或等于X 的事件的概率为 ?∞ -=≤x dx x p x X p )()( (2-7-1) 概率P (X ≤x )称为累积概率,概率密度函数P (x )为一非负函数,P (x )≥0,且 P (-∞〈x 〈∞〉= ? ∞ ∞ -dx x p )(。累积概率函数P (X ≤x )。有时写成: )()(x P P x F ≤= F (x )称为随机变量X 的分布函数。 随机变量有多种分布形式,对于土壤特性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正态分布 在这种情况下概率密度表达式为 2 2 2)(ex p[21 )(σσπm x x p --= ] (2-7-2) 式中δ、m ——常数 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记为X ~N (m ,δ2)。在m=0,δ=1时的正态分布,称之为“标准正态分布”,记为 N (0,l )。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第16卷第1期极地研究Vol.16,No.1 2004年3月CHIN 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 March2004 研究论文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马丽娟 陆龙骅 卞林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提要 依据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5年来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南极地区,海冰平均北界和海冰总面积的变化基本一致,可以用海冰北界来研究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南极海冰最多和最少期分别出现在9月和2月;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地区海冰最多、变化最大,南极半岛地区海冰最少,变化也小;近35年来环南极地区的海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南极海冰变化的时空多样性十分明显,存在着5个变化不同的区域,其中有两个区域近35年来海冰范围扩大,面积增加,而另三个区域则海冰范围缩小,面积减少。不同区域的海冰都存在着较明显的2—3年和5—7年主振荡周期。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南极地区海2冰2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讨论南极海冰变异与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南极海冰 数学诊断 时空变化 全球变化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要课题,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科学家们目前正力图从此发现全球气候变化的前兆。极地是地球大气热机运转的冷源所在地,其海洋和大气状况对于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南极地区是全球地2气系统的主要冷源之一,而赤道地区则是全球地2气系统的主要热源(周秀骥,陆龙骅等,1996)。旋转地球上冷热源的非均匀分布,正是产生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因。 海冰是南极地区最重要的大气环境特征之一。海冰的存在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是极地海洋状况最显著和变化最大的特征。海冰所具有的高反射率及其对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汽交换的抑制作用,以及海冰生消所伴随的潜热变化,对于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大气的热量收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极地大气冷源的强度。因此,极地海冰覆盖范围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极地大气冷源的强度而影响大气环流。另一方面,由于受极地海陆分布及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海冰地理分布不均,导致极地各区域海冰对大气环流的影 [收稿日期] 2004年2月收到来稿。 [基金项目] 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资助。 [作者简介] 马丽娟,女,1979年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是极地气象与全球变化研究。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基于1997-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变化等方面,对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定性分析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宏观政策、人口因素、交通因素等。结合1997-2010年重庆市相关数据,从定量角度分析表明,人口驱动因子和经济发展驱动因子是影响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了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三高”农业既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一圈两翼;主成分分析;重庆市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时期,也处于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与重点突破阶段,如何协调好建设、发展和吃饭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往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只见于局部地区和小流域[1-5],关于全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也仅限于少数文献[6-9]。 本研究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通过对相关文献阅读[10-15],从多个角度更加详细地分析了重庆市1997-2010年这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土地资源,正确处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1 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1.1 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 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土地利用格局迅速变化。①耕地面积1997-2010年逐年减少,每年平均减少7 031.46 hm2。耕地的占用主要是人们追求经济利益和人口增多、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产业、旅游业等政策的结果及重庆市直辖后城市化建设,由1997-2010年建设用地审批情况来看,每年建设用地均占用较大面积的耕地。②1997-2010年园地、林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园地年均增加7 855.03 hm2,林地年均增加58 165.25 hm2。主要由于退耕还林、还园的政策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一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实施森林工程和库周绿化带工程建设等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园地的经济效益远p 1.2 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 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是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综合结果,可以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来表征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可以表达为:

葡萄农田土壤呼吸时空变异性及其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1)/2月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6,52(1)/February 葡萄农田土壤呼吸时空变异性及其与土壤 温湿度的关系 马婷,朱高峰,张琨,冯丽丽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摘要:2013年7-10月通过对敦煌市南湖乡境内的葡萄种植区有根、无根区域土壤呼吸进行系统 观测,分析该地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温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葡萄在生长季的各 时期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基本为不对称的双峰型曲线,有根区土壤呼吸速率大于无根区的,且二 者日变化差异明显,可估算出根呼吸占土壤总呼吸的比例.在日尺度上,0cm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 速率相关性较好,而5cm土壤温度峰值与土壤呼吸速率峰值之间有位相差,在无根区二者滞后约 3h,有根区滞后时间较小.扩散系数和光合有效辐射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是迟滞发生的主要原 因.土壤温湿度对有根、无根区土壤呼吸的影响有差异.估算葡萄农田土壤呼吸需考虑其距离树干 的空间差异性和迟滞现象的影响. 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迟滞;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中图分类号:X17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5-2059(2016)01-0043-08 DOI:10.13885/j.issn.0455-2059.2016.01.007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in grapevine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Ma Ting,Zhu Gao-feng,Zhang Kun,Feng Li-li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 wi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Lanzhou Univer- sity,Lanzhou730000,China Abstract:We took systematic observation to grapevine soil respiration of the root zone and the free root zone in Nanhu Oasis in Dunhuang City of China from July to October in2013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ach period of diurnal variation curve of the soil respiration rate was characterized by asymmetric bimodal curve in the growing season,the soil respiration rate in root zone is faster than that in free root zone and the difference of diurnal variation in two zones is obvious.At the day timescale,the temperate at 0cm soil layer ha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soil respiration rate.There exists a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ak of soil respiration rate and5cm soil temperature.The peak of the temperature lag3hours to that of soil respiration rate of free root zone at5cm soil layer,and this lag time is longer than that to root zone.The signifi- cant influence of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th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to soil respir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of hysteresis.The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on the root/free root zone soil respiration also have dif- ferent influence.The distance from the trunk and hysteresi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estimating grapevine soil respiration. Key words:soil respiration rate;diurnal variation;hysteresis;soil temperature;soil moisture 收稿日期:2014-06-27修回日期:2014-11-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0467,4157101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lzujbky-2015-136) 作者简介:朱高峰(1978-),男,山东栖霞人,副教授,博士,e-mail:zhugf@https://www.doczj.com/doc/519862788.html,,研究方向为生态水文学,通信联系人.

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某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water quality 年级: 2009级 学号:20094644 姓名:曹丰华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老师:刘颖

2013 年6月

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环境工程 年级2009级姓名曹丰华 题目某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 (签章)评阅人 评语

评阅人 (签章)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 (签章) 年月 毕业论文任务书 班级 2009级环境三班学生姓名曹丰华学号20094644 发题日期: 2012年11月30日完成日期:月日 题目某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1、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水质现状评价是依照水质现状监测资料进行的,目的是对水体的水质现状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水体现状评价能够反映出水体污染程度及要紧污染类不。因此水质现状评价是进行水质治理的基础,是进一步研究水质模拟以及水污染操纵规划的要紧依据之一。本课题旨在依照某流域的近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流域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时空变异特征,为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爱护以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分析水体污染物浓度的时刻变化规律及流域范围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针对该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应完成的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1)外文翻译 2)文献资料收集、阅读 3)依照某流域的水质监测数据,评价流域水质现状 4)进行水质污染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5)分析流域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6)分析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阻碍因素 7)

湖北谷城近49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论文)

湖北谷城近49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杨诗定 (谷城县气象局,谷城 441700) 摘要:利用谷城县1959~2007年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移动平滑等方法对近49a 降水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近49a谷城年降水量呈缓慢增多趋势(4.3mm/10a),且有23a、21a 的周期变化。夏季降水量增多明显(30.6mm/10a),秋季降水量却呈减少趋势(-21.8mm/10a)。年降水量的增长主要源于夏季降水增长的贡献。同时,年降水增多、雨日减少、暴雨日增多,表明谷城地区强降水的危害有增多的趋势。 关键词:谷城;气候变化;降水 引言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气象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对于全球性的持续变暖趋势,降水量变化特征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区域特征,因此研究不同区域降水量的变化特征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IPP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20世纪半球亚热带陆地地区每10年减少约0.3%,而大部分中高纬地区降水量每10年增加0.5~1.0%[1]。很多学者对我国和湖北省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如王英等[2]基于1951~2002年中国约730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对我国降水近50年变化进行研究表明,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从6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在90年代后期出现回升,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已达到50年代和60年代的水平。陈隆勋和翟盘茂等[3-4]对近40~50年我国降水研究指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西部降水量增长趋势明显,其中以西北地区为最,而西南一些地区有减少趋势。郑祚芳等[5]对湖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的研究结论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年降水量有弱的增多趋势。冯明[6]对全省72 个台站来的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 全省降水差异较大, 分布不均, 1980 年以来东部地区降水偏多, 西部地区则相反。覃军王海军[7]对湖北省1961年以来降水变化趋势分析,指出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分布格局是东增西减,南增北减。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山区,1959~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932毫米,降水变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影响巨大,降水的不均匀性(干旱、暴雨)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对降水变化的研究,揭示其变化特征,对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防灾减灾主动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对该地区49年来降水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其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 1 资料及分析方法 1.1 资料 本文选取谷城站(站址未迁移过)1959~2007 年人工观测降水资料,按年(1~12月)、汛期(5~9月)、春季(3~5 月)、夏季(6~8 月)、秋季(9~11 月)、冬季(12~次年2 月)组成序列。 1.2 方法 1.21 气候倾向率 降水的气候率采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即: R i=a0+bt i,i=1,2,…,n。(1)式中R i为降水量,t i为时间,b×10为气候倾向率,表示降水量每10年的趋势变化率。

中国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添加收藏 会议名称: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摘要: 通过对中国气象台站观测的冻土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中国冻土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主要分析了中国冻土分布的季节变化,开始冻结的日期分布,开始解冻的日 期分布,冻结的时间长度分布以及中国冻土的深度的空间变化,同时也分析了上述特征 的时间变化.主要结论如下: 中国冻土分布十分广泛,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影响的面积 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70%.按照决定冻土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主要自然因素的综合特 征,可将冻土划分为三个东部,西北,青藏高原三个区域.在东部区域从最北端的大小兴 安岭地区到长江流域都有冻土分布,在个别年份冻土的范围扩展到浙江,湖南,福建等 省份,在中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都有广泛的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分布.中国东 部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表现为纬度地带性规律,而青藏高原冻土分布主要表现为高度地 带性,西北地区则兼而有之. 中国季节性冻土具有显著的年内变化特征,季节性变化明 显,冻结主要从9月开始,由北向南逐渐推进,在冬末春初我国的冻土面积和深度都达 到最大,北方部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冻结深度超过了100cm,部分地区超过了 200cm.在夏季,季节性冻土面积不断减少,八月份达到最小.而秋季,春季则是过渡季 节,秋季冻土面积和深度不断增加,春季则相反.从冻结时间长度来看,大小兴安岭地区 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季节冻结区冻结时间长度最长,其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江淮流域冻土 的冻结时间最短,只有两到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中国 地区的冻土总体表现为最大冻土深度减小,冻结时间推迟,融化时间提前,冻结持续日 缩短,多年冻土面积萎缩,以及冻土下界上升的总体退化趋势.冻土的主要转型时期发生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同时在一些地区的冻土也有不同的变化,例如在东北大兴安岭 部分地区,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青海东南部部分地区冻土是总体是呈增加 的趋势的. 关键词: 冻土分布,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冻土气象观测,冻结时间 会议年代: 2006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昼夜变化特征分析

第11卷第1期2006年1月气候与环境研究Climatic and Enviro nmental Research Vol 111 No 11J an 12006 收稿日期 2004209201收到,2005203210收到修定稿 资助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042012作者简介 谢庄,女,1938年12月出生,学士学位,正研级高工,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短期气候预测研究。 E 2mail :xiezhuang108@1631com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昼夜变化特征分析 谢 庄 崔继良 陈大刚 胡保昆 北京市气象局,北京 100089 摘 要 利用最新获取的1998年3月~2001年12月北京地区自动站资料,对北京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细致、完整的研究。选取城区的官园站和郊区密云站的气温差作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指标。在验证了资料可靠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热岛强度昼夜变化的年、季、月及日变化特征,以及几种极端天气事件的逐时及平均热岛强度的变化,最后制作了连续3年的月平均逐时热岛强度变化的三维立体图。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极端天气事件 昼夜变化 文章编号 100629585(2006)0120069207 中图分类号 X16 文献标识码 A The Annual ,Seasonal and Monthly Characteristics of Diurnal V ariation of U rban H eat Island Intensity in Beijing XIE Zhuang ,CU I Ji 2Liang ,C H EN Da 2Gang ,HU Bao 2Kun B ei j ing Meteorological B ureau ,B ei j ing 100089 Abstract At first the reliability of data coming f rom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observing station was verified.Then the annual ,seasonal and monthly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U HI )were studied.The 32di 2mension diagram was made.Finally ,the hourly U HI of 4kinds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were also specially inves 2tigated. K ey w ord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extreme weather event ,diurnal variation 1 引言 人类活动影响着气候,尤其是由于工农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能导致全球性气候增暖。另一些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则改变了局地气候。因此全球增暖和城市气候两者都已成为当今大气科学的热点课题。城市气候研究中, 城市热岛效应(简称U H I ,下同)是中心研究论题之一,它直接影响城市的建筑、交通、住房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U HI 是否也是全球增暖的重要因子?这是学术界一直关注和寻求解答的问题, 在5次IPCC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关 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报告中对U HI 都有专门叙述。由于有着长记录的测站都在城市,因此人们怀疑全球增暖可能并非来自温室气体效应,而是来自U H I ,这就促使了对U H I 的研究。深入研究表明,因为U HI 局限在不大的局部地区,它对全球和半球的气温增加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估计在1900~1999期间对全球和半球陆地气温序列 的影响不超过0105℃[1] 。 20世纪90年代对全球增暖的研究,阐明了夜 间增温大,白天增温小,导致日较差减小的特征[2,3],即发现了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的事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无锡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日期:

无锡市气温变化特征和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利用无锡市1959-200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和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无锡气温和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针对气温异常的冬季和夏季,给出了典型距平场。经过分析认为,形势场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气温演变。在分析气温变化原因时,着重比较了城市化和观测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关键词无锡市气温变化城市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P423.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IPCC2001完成出版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根据地面气象仪器观测结果,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 ℃,这种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我国增暖趋势与全球增暖大体一致[1-4],但是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不同的地域特征[5-6]。1 有不少文献研究了江苏冬夏气温特征。文献[7-8]经EOF分析发现,江苏省11个地级市的冬夏气温距平场第一主分量的方差贡献达91%和95%,说明江苏省冬夏气温异常有相当的同步性,但还不是完全一致。文献[9]分析了南京地区50 a冬夏的气温特征,指出南京盛夏高温减少,冷冬几率降低。这些文献对于了解江苏气温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他们仅仅讨论了冬夏的演变情况,

对于气温年内的连续变化特别是春秋季节的变化没有分析。而且对于苏南地区的气温特征也没有专门研究。苏南地处南京和上海之间,经济发达。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经济区的区域性气候特征值得关注。无锡市地处江苏南部的苏锡常经济区中部,北临长江下游,南靠太湖,无锡市的气温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苏南区域特征。 IPCC2001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还指出,最近50 a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些文章[11-13]对我国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作了分析,赵宗慈[11]指出大城市增暖明显;冬季增暖,而夏季变冷。任福民[5]等指出,最低气温上升明显,特别是冬季的最低气温上升幅度最大。本文分析了无锡市气温增暖的特点,讨论了城市化和环境恶化对气温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使用的资料为1959-2003年无锡市及其所辖的江阴市和宜兴市共三个站逐日平均气温、日极端最高气温、日极端最低气温。500 hPa高度场为NCEP/NCAR提供的全球再分析2.5??2.5?逐月平均格点值,时间长度为1959-2003。 本文所谓的“平均”,是指将每个时间段(例如年)的逐日值(例如最高温度)累加后除以该时段的总天数得到的值。使用谐波分析检查无锡气温在整个时段上的主要周期。 2 气温的时间序列及变化特点 2.1 方差 为了了解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对于气候状况的

湿润地区坡面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异性研究

第32卷第5期Vol.32No.5水 资 源 保 护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2016年9月Sep.2016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6.05.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209139)作者简介:刘宏伟(1982 ),男,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文实验二模拟以及防洪减灾等研究三E-mail:hwliu@https://www.doczj.com/doc/519862788.html, 湿润地区坡面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异性研究 刘宏伟1,2,高 菲3,余钟波4,高风华4,5,向 龙4 (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29; 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 3.江苏省水利厅,江苏南京 210029; 4.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5.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摘要:通过野外观测数据分析,研究湿润地区坡面尺度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变异性三利用频域反射(FDR )传感器在1年内以1次/h 的观测密度连续监测近地表24个位置及2个剖面上12个位置的土壤含水率三利用变异系数和半方差图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域内不同空间位置上土壤含水率的时间变异性和不同季节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三结果表明,在太湖流域地表附近土壤含水率呈中等或者中等偏弱变异性;土壤性质二地形二植被二气象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不同要素在时间变异性和空间变异性上影响力不同,并且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导影响因素;不同季节土壤含水率半方差具有相似的模式,这与各因素作用的强弱有关三 关键词: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异性;变异系数;半方差图;湿润地区;坡面 中图分类号:P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6933(2016)05001707 Study on temporal-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hillslope in a humid area LIU Hongwei 1,2,GAO Fei 3,YU Zhongbo 4,GAO Fenghua 4,5,XIANG Long 4(1.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Department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210029,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210029,China ;3.Water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29,China ;4.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China ;5.Schoo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7,China )Abstract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a hillslope in a humid area was analyzed based on field monitoring data.Hourly data over a year were collected with frequency domain reflectometry (FDR)sensors.Twenty-four sensors near the soil surface and 12sensors in two profiles were set up to monitor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continuously.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semi-variogram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s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the study area.The results show that,in the Taihu Basin,the surface soil moisture content exhibited a medium or low level of variability.Soil characteristics,topography,vegetation,meteorological factors,and human activities influenced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moisture.These factor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bility,and the dominant factors were different in each of the four seasons.The semi-variograms for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s in different seasons had similar patterns due to different effects of the factors.Key words :soil moisture content;temporal-spatial variability;coefficient of variation;semi-variogram;humid area;hillslope 四71四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