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西医治疗:

一、内服药

1.镇静药:如氯丙嗪,口服,小儿每次0.5~1mg;成人每次1

2.5~50mg,1日2~4次。安定,口服,小儿5岁以上,1~2.5mg/次,1日3次;成人2.5mg~10mg/次,1日1~2次。利血平,口服,每次0.125~0.25mg,1日1~3次。谷维素,口服,每次10~20mg,1日3次。三溴片,口服,5岁以上儿童,每次0.3g;成人每次0.3~0.9g,1日3次。苯巴比妥,口服,小儿1~2mg/kg/次,每日2~3次;成人15~30mg/次,1日2~3次,对情绪性多汗症常有效。

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口服,小儿0.01mg/kg/次;成人0.3~O.5mg/次,1日3次。复方颠茄,口服,成人每次1~2片,每日2~3次。普鲁苯辛片,口服,小儿2mg/kg/日,分4次;成人15~30mg/次,1日3~4次。均可适当应用,具有暂时性效果,但应注意其副作用。

二、外用药

1.0.5%醋酸铝溶液,5%明矾溶液或5%鞣酸溶液,每日1次浸泡,每次15~20分钟。

2.3%~5%福尔马林溶液,10%鞣酸溶液,20%氯化铅溶液局部涂搽掌跖部,每日1~2次。

3.掌跖部用乌洛托品粉或足粉搓搽,每日1次。应防止局部过于干燥,脱屑及皲裂。

三、物理疗法

对严重的掌跖多汗症可考虑用浅层X线照射,以抑制汗腺分泌。

四、其它疗法

腋部多汗症可在腋部行激光,电离子或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表虚不固

治法:固表止汗。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30g,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各9g,浮小麦15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2.湿热熏蒸

治法:滋阴敛汗。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5g,山药、白芍、浮小麦、牡蛎、茯芩各12g,丹皮、泽泻、山茱萸各6g,糯稻根须9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二、外治法

1.明矾、葛根各15~30g,研末煎汤,每日浸洗患部半小时。

2.黄芪、葛根各30g,荆芥9g。先热熏后温洗半小时,每天1~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

3.麻黄根50g,煅牡蛎100g,研极细末,外扑。

4.麻黄根、牡蛎各20g,龙骨、赤石脂各15g,研极细,装大布袋中,外扑多汗处。

5.郁金适量,研细末,加茶水调敷出汗处。

6.鲜白萝卜600g(切片),明矾15g,加水2500ml,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浸洗手足部20分钟,每日洗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

因大多数多汗症和精神紧张、恐怖、焦虑有关,部分患者是因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脊髓炎、植物神经紊乱等均可引起全身、局部或半侧多汗,故应首先寻查原因,予以相应治疗。因精神因素引起者,可在给予西药镇静药的同时,局部采用中药浸泡、熏洗或外搽。也可在服用中药的同时采用西药外涂。足部多汗可用乌洛托品,硼酸,枯矾,滑石粉,氧化镁,混匀研细,外扑局部,每日1次。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518564415.html,/86dhz/2014/0807/190100.html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西医进展

2012年2月 *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53)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10053)2011年12月20日收稿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 )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疾 病,其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多变,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有调查表明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在性别上有较大差异,女性病因常常是胆道结石或泥沙样结石,男性病因常见的是酗酒。据有关研究[1-2],80%以上的AP 患者中,病情较轻且无并发症,但近20%的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年来很多理论、学说加深了对AP 发病机制的认识,从而可以更好的认识该疾病发展,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降低病死率。1“共同通道”学说新分析 “共同通道”学说认为在有结石阻塞于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通道的远端时,胆汁返流人胰管,使胰酶原激活成为胰酶,从而引发AP 。但目前也有实验证实胰液的排放受胰管开口括约肌的控制,且胰管内的压力高于胆管内压,故胆汁可能不会返流入胰管。 还有相关动物实验[3] 证实在分别结扎胆管和胰管后也可引起AP , 然而观察到并无胆汁反流,这说明胰管梗阻同样是一重要的致病 因素[6] 。 2白细胞过度激活—炎性因子级联瀑布效应 胆汁逆流、胰管梗阻、酒精等刺激引起的胰腺炎,会使得中性粒细胞过度激活,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可以使胰腺微循环障碍和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胰腺炎症、坏死,产生大量内毒素。内毒素再次反馈性激活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等一系列连锁和放大反应,这种不可逆的促炎症递质刺激物大量释放以及效应细胞的活化即为白细胞过度激活—炎性因子级联瀑布效应,此过程最终导致重症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 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4] 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此为1988年Rindemecht 提出的AP 白细胞过度激活学说。近年来大量 的研究表明[4-5] 在AP 发病的早期即存在瀑布样级联反应,进而导致MODS ,并成为AP 急性反应期的核心问题。也有研究发现[6],在基因水平上NF-κB 的结合位点与AP 关系较密切的TNF-a 、IL-1、IL-6及IL-8等细胞因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NF-κB 能导致TNF 、IL-1、IL-6、IL-8等过度表达。因此NF-κB 在AP 发病中的 明,选用腰椎斜扳法、后伸扳法、腰部拔伸法以松解粘连、滑利关 节,通过松、 顺、通达到治疗目的。5其他疗法 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中药内服外熏、针推结合,同时配以按摩、 牵引、卧床休息诸法,较单一某种方法疗效更好。这些综合治疗不是简单的几种治疗方法的叠加,而是一种序贯治疗,能够将多种疗法结合在一起发挥协调作用,多角度、多方面的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已称谓目前应用最多、效果最好的方法。6小结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确切,能够使局部血液改善,消除肌肉痉挛及神经水肿,增强人体免疫力。但目前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出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造成有效率差异较大,且缺乏客观性。同时,对本病的中医药干预研究,多限于临床疗效报道,缺少对其作用机制、机理的系统研 究,降低了中医药疗效的可信度。 因此,有必要建立稳定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和机理、机制研究;有必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参考文献 [1]张必萌,吴耀持,崔学军,等.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椎间盘组织环氧合酶1和环氧合酶2mRNA 表达水平的调控[J].中 国临床康复, 2006,10(39):51-54.[2]何青,徐丽华,吴文锋,等.针刺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3):242-245. [3]潘长青,张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治疗概况[J].中医药导报,2005,11(9):72-74. [4]唐福宇,黄承军,徐敏,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5):68-69. [5]许卫国,陈义明.壮腰通络汤配合腰背肌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症56例[J].2007,19 (5):484-485.[6]杨政.化瘀通络汤配合腰背肌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6):123-124. [7]叶世龙,刘爱芹.补气活血健腰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7,26(12):1477-1478. [8]何方敏.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医 学报, 2011,26(5):618-619.[9]李海音,柴士花,刘天骥.血府逐瘀汤与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80例[J].陕西中医,2008,29(8):990-991. [10]朱咏梅.自拟膝续强腰汤熏蒸为主治疗肾虚型腰椎间盘突出 症32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9,21(2):141-142.[11]郭振江.自拟外贴内服方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TNF-α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065-1066. [12]黄颖.夹竹桃液加陈醋热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3):212-213. [13]薛金缓.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27(8):567-568.[14]刘然,李胜涛,张静,等.针刺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2):126-128. [15]何兴伟,黄建华,曾利元.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4):264-266. [16]杨丽艳,卢得健,李艳慧.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6):449-451. [17]范庆菁,李瑞,王文远.平衡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9):581-582. [18]陈建中,刘懿.水针加压注射腰椎间盘突出症20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6):138-139. [19]雷龙鸣,黄锦军,林桂权,等.三通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3):253-256. [20]谭峰.分期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6):45-46. [21]李智,李静.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4):242-243. 摘要: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 )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具有临床症状多变,并 发症也多、病死率高的特点,也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西医、中医都有待进一步对其病机进行探讨。对于胰酶自身消化学说是早期得到公认的事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他理论如细胞凋亡学说、肠道细菌易位学说等等丰富了人们对AP 发病机制的认识。笔者就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病机的中西医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4-0113-02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杨美雅*通讯作者:黄小民** 113

miradry多汗症治疗仪

多汗症的烦恼 重要的时刻,令人尴尬的情形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根据国际多汗症学会的统计,一般人对身体症状影响外观所造成的困扰前五名中,腋下多汗弄湿衣服占了60%比例的头把交椅。台湾第一美女林志玲某次在上海参加时尚活动,结果因为腋下多汗问题成为全场目光的焦点和现在媒体纷纷报道的一大糗事。 数据显示,美国年龄在18-49岁的成年人中,约有1/5患有腋下多汗病症,数以万计的患者调查统计结果中89%的人明确表示多汗症严重影响了其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活动。 社交场合,腋下湿两块及异味着实令人尴尬。早年只能涂止汗剂,但是效果并不好;若接受手术,在风险的考虑上也让人却步;注射肉毒素价格不斐且效果只能维持半年,也让人不怎么满意。究竟该如何应对和治愈多汗症呢? MiraDry微舒净多汗症治疗仪介绍 MiraDry微舒净微波多汗治疗仪是目前全球唯一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多汗治疗神器。是目前世界上最新,且最安全的治疗腋下多汗与异味的方式。其加热汗腺的范围最大,治疗一次到位,对周围组织的伤害最小,精准度高,非侵入性,无伤口,无疤痕,安全性高,术后可立即返回工作岗位,无恢复期,长久持续效果。 MiraDry微舒净治疗原理 微波热能运用非侵入性微波技术加热,巧妙地将能量集中于真皮与脂肪交接处的特性,将治疗温度维持60℃,有效破坏汗腺细胞;再配合水冷却系统将皮肤表面温度降至15℃,以保护表皮及真皮层上方不受热能影响。可以安全且有效地破坏大汗腺(顶浆腺)与小汗腺,达到持续降低腋下排汗与减少异味之效果。由于汗腺细胞不会再生,因此可以长期持续改善。 专利微波技术将所有能量传递至真皮层与脂肪层交接处的汗腺分布区域。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治疗出虚汗的中药方

治疗出虚汗的中药方 药方1仙鹤草30g当归20g炒白芍20g熟地黄20g红人参12g炒白术15g 炙甘草20g炙黄芪30g桑葚子15g贞子12g旱连草12g天麻20g炙首乌20g麦芽30g升麻7g鹿角胶12g水煎服,日三次。药方2熟地15g山药15g白芍10g 当归20g牛膝15g杜仲20g黄芪30g党参50g肉桂10g浮小麦30g阿胶15g白术15g蒲公英30g甘草5g薏苡仁30g黄精15g桑寄生20g,日一剂,水煎服。 另,坚持运动,热水泡脚,补钙。药方3虚汗停颗粒(成人.儿童)龙牡壮骨颗粒(儿童)玉屏风散玉屏风口服液人们在炎热的夏季、运动和吃饭时,适当出点汗是正常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出汗,达到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和体内垃圾的目的。但是,有的人在安静状态下和睡眠中经常出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有的还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属于病态。对于这种身体虚弱引起的多汗,适当吃些中药是有必要的。对老出虚汗者,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周身无力、少气懒言、面黄肌瘦、手脚冰冷等症者,是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处方: 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 轻者可单服浮小麦炒熟,泡水代茶饮治疗。药方4以盗汗(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五心烦热、两颧红赤、骨蒸劳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是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处方: 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地骨皮、麦冬、知母各10~15克水煎服。还有一些老出虚汗的病人,既有气虚的症状,又有阴虚的表现,是为气阴两虚,治宜补气固表、养阴敛汗,处方: 选用太子参、生黄芪、白芍、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各15~30克水煎服。无论是何种出虚汗,只要治疗得法,用药合理,一般2~3剂药即可治愈。药方5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治疗上宜补虚敛汗。如果患者出现汗出恶风,动

治疗自汗、盗汗偏方

治疗自汗、盗汗偏方 小儿不论白天、黑夜,无故出汗称为自汗;不论白天、黑夜,睡着时出汗,醒后自行停止者称为盗汗。临证一般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自汗】肺气虚弱,卫阳不固,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体倦乏力,气短畏寒,肢体欠温,容易感冒。治以益气养肺,固表敛汗。 (一)处方:鸡肉100克,黄麻根12克。 用法:将黄麻根放锅内,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熬至100毫升左右,滤去药渣,加入切成小块的鸡肉煮烂,入油、盐、料酒、姜、葱调味。每日或隔日1剂,饮汁吃肉,1次服完,连服5~7剂。 (二)处方:浮小麦60克,大枣10枚,黄芪15克。 用法:将大枣用刀切开,与浮小麦、黄芪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熬浓,去渣留汁,凉后可用。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剂。 (三)处方:鱼腥草20克,枣仁12克,乌梅12克,小麦3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3次。 (四)处方:桑叶12克,山毛桃10克,山萸肉12克,大枣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五)处方:马齿苋20克,梧桐子6克,山药12克,谷芽10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六)处方:小麦仁60克,糯米30克,大枣15枚,白糖少许。 用法:将小麦仁、糯米、大枣加水共煮成粥,吃时加糖调味。每日2次,可分次吃完。 本方适用于小儿病后脾虚、盗汗、自汗症。 (七)处方:小麦25克,红枣5枚,龙眼肉10克。 用法:将小麦、红枣、龙眼肉加适量水煮煎后食饮,每日分2次服用。 本方适用于小儿盗汗、自汗。 (八)处方:浮小麦30克,黑大豆15克,乌梅3克。 用法:水煎服。 【盗汗】阴虚内热,盗汗频作,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发红,口干,便结。治当滋阴敛汗。 (一)处方:金樱子根12克,五倍子12克,桑螵蛸6克,鱼腥草20克。 用法: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每日2次,连服7日。 (二)处方:何首乌12克,糯稻根须10克,桑椹子10克,(五)味子3克。 用法:将药物加水煎服,每日3次。 (三)处方:麻黄根9克,桑树根6克,白及4克,车前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四)处方:浮小麦15克,红枣若干。 用法:将浮小麦、红枣加适量水熬成汤喝,适用于症状较轻者。 (五)处方:牡蛎30克,蛤粉18克,红枣5枚。 用法:将牡蛎、蛤粉、红枣加适量水一同熬成汤,常常服用有效,适用于盗汗已久者。 (六)处方:豆豉500克,米酒适量。 用法:将豆豉放入锅内,用慢火炒香,然后取出放入米酒内泡浸3~5天,再取出豆豉晒干,瓶装备用。剂量不限,随意服食,疗程不限。 (七)处方:乌梅15枚,小麦30克,大枣10枚。

多汗症的治疗

多汗症的治疗:1、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对有精神情绪因素者可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伴等内服。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的效果,减少汗液分泌的剂量。3、局部外用收敛性药物。10%戊二醛溶液、2%-4%甲醛溶液。腋部多汗者可外搽20%氯化铝的乙醇溶液,连续7天掌跖多汗症的患者还可用5%明矾溶液或复方硫酸铜溶液浸泡。4、电离子透入疗法用自来水及直流电作电离子透入疗法适用于手足多汗症 护理“汗脚”要点 在冬季,“汗脚”失去热量的速度比“旱脚”快25倍,容易遭受冻伤。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人体会自动关闭浅层皮肤的循环系统,造成对足部的供血不足。供血不足则意味着足部周围的皮肤组织发生坏死,从而造成足部开裂。为此,人们应对足部做以下保护: 1.脚出汗了,应把脚擦干,换上干袜子和干鞋具。 2.有“汗脚”的人,每天至少换一次袜子,同时不要穿着袜子睡觉。 3.“汗脚”应穿丙烯酸类的化纤袜子,而不穿纯棉的,这样可以吸走汗水。 4.所穿的鞋袜不要太紧,以免妨碍足部的血液流通。 5.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在足部抹上一些防汗油。 在烫脚步水中加入白矾10一15克,待白矾溶化水中后,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烫脚15一20分钟,每晚坚持一次,连续烫脚5一6天为一疗程,很快,汗脚症就好了。还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青壮年有汗脚可以采用上法,疗效确切。 如果是正值发育期,汗腺分泌旺盛很正常,不宜长期、多次使用白矾。可以改用枯矾(白矾火煅后失去结晶水的产物,药店里可以买到)研成细粉,在清洁后用少许撒在脚趾部,即可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通常作用可以保持8—12小时,且停药后对机体不会有任何影响。此法也可用于发育期的腋臭、体臭等症后的缓解。 治疗脚气九法 1、脚上患有脚气、脚癣,连续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愈。 2、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病。 4、夏天脚癣犯了,可先将患脚洗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洽搽患处,每天1~2次,一般次数便可见效。 5、取得烟灰撒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6、犯有多年的脚气,可用牙膏涂搽,效果十分灵验。 7、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治疗香港脚的丝状菌有特效。 8、取麦饭石1000克,加开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脚气或痤疮、湿疹、痱子等疾患处,有显著疗效。 9、用冰硼散3支,六一散1包,拌匀,晚上将脚冼净擦干后,用药干搽患处。一般3在左右可见效。 【简单版】: 通常说的脚气是足部真菌感染,不及时控制会波及其他部位,治疗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主要有达克宁、兰美抒、贵州神奇、华陀膏等多种,只要坚持使用,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一周维持通常可以治愈。同时需保持足部干燥、清洁,鞋子要透气性好。 【完全版】: 脚气(脚臭)是由于身体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细菌、霉菌分解下产生秽臭。出汗促使细菌容易繁殖,因此脚臭常与多汗症伴发。 自疗注意事项: (1)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脚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2)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 (3)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如脚汗、脚癣等。 (4)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民间治疗自汗

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人们都知道茯苓是好东西,但是日常生活中却不知道怎么服用它。茯苓的药味很淡,微甜,所以可以和大米一同熬粥喝,味道甜美;也可以做成茯苓羊肉包子,另有一番风味,但是由于羊肉易上火,所以有内热的人不宜吃。而对于上班族来说,用茯苓泡茶喝也颇有保健功效。 茯苓不同部位功效也各不同。王主任说,茯苓嚼之粘牙,以粘牙力强者为佳。茯苓可谓全身是宝,黑色外皮部为“茯苓皮”,皮层下的赤色部分是“赤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为“白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就是“茯神”。茯神的作用偏于宁心安神,但是其宁神作用,主要在于健脾补中。习惯上宁神多用茯神,实际上茯苓同样具有宁神作用。而茯苓皮的主要作用是利水消肿,治疗水肿有良好的效果。 当归炖羊肉 主治:小儿贫血伴食欲不振,怕冷。 原料:当归30克,生姜50克,羊肉150克。 制作:将羊肉、生姜分别洗净,切片,与当归同入锅,加水2碗,煎煮30分钟。加盐、佐料少许调味。 茯苓药食兼备,是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如今,利用茯苓制作的各类保健食品越来越多。以下介绍几种茯苓食疗方。 茯苓薏米粥茯苓15克,薏米60克。共 枸杞茯苓茶取枸杞子50克,茯苓100克,红茶100克。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末,每次取5~10克,加红茶6克,用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每日2次,代茶饮用。能健脾益肾、利尿通淋。适用于慢性肾炎、少尿、尿痛、尿道炎等。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西医治疗: 一、内服药 1.镇静药:如氯丙嗪,口服,小儿每次0.5~1mg;成人每次1 2.5~50mg,1日2~4次。安定,口服,小儿5岁以上,1~2.5mg/次,1日3次;成人2.5mg~10mg/次,1日1~2次。利血平,口服,每次0.125~0.25mg,1日1~3次。谷维素,口服,每次10~20mg,1日3次。三溴片,口服,5岁以上儿童,每次0.3g;成人每次0.3~0.9g,1日3次。苯巴比妥,口服,小儿1~2mg/kg/次,每日2~3次;成人15~30mg/次,1日2~3次,对情绪性多汗症常有效。 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口服,小儿0.01mg/kg/次;成人0.3~O.5mg/次,1日3次。复方颠茄,口服,成人每次1~2片,每日2~3次。普鲁苯辛片,口服,小儿2mg/kg/日,分4次;成人15~30mg/次,1日3~4次。均可适当应用,具有暂时性效果,但应注意其副作用。 二、外用药 1.0.5%醋酸铝溶液,5%明矾溶液或5%鞣酸溶液,每日1次浸泡,每次15~20分钟。 2.3%~5%福尔马林溶液,10%鞣酸溶液,20%氯化铅溶液局部涂搽掌跖部,每日1~2次。 3.掌跖部用乌洛托品粉或足粉搓搽,每日1次。应防止局部过于干燥,脱屑及皲裂。 三、物理疗法 对严重的掌跖多汗症可考虑用浅层X线照射,以抑制汗腺分泌。 四、其它疗法 腋部多汗症可在腋部行激光,电离子或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表虚不固 治法:固表止汗。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30g,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各9g,浮小麦15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老中医:主治体虚自汗、盗汗的“牡蛎散”

牡蛎散的方歌方义 方歌:牡蛎散内用黄,浮麦麻黄根最易,自汗盗汗心液损,固表敛汗见效奇。 方义:本方证多由气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日久心气亦耗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卫气不固,则表虚而阴液外泄,故常自汗出;夜属阴,睡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加之汗出过多,心阴不足而阳不潜藏,故汗出夜卧更甚;汗出过多,不但心阴受损,亦使心气耗伤,故心悸惊惕、短气烦倦。治宜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麻黄根甘平,功专收敛止汗,为佐药。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气阴,退虚热,为佐使药。 牡蛎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30g。 用法:上三味为粗散。每服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可加人参、白术以益气;偏于阴虚者,可加生地、白芍以养阴。自汗应重用黄芪以固表,盗汗可再加豆衣、糯稻根以止汗,疗效更佳。 牡蛎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上三味为粗散。每服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运用:本方为治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所致自汗、盗汗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牡蛎散的禁忌 若为阴虚火旺所致之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属于阳虚欲脱者,不宜使用本方。

多汗症什么原因

多汗症什么原因 多汗症什么原因 1.在西医看来,多汗症的病因分为功能性失调和疾病性两种。功能性失调大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比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焦虑、愤怒、恐怖等;疾病性多与内分泌失调和激素紊乱有关,比如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神经系统疾病、妊娠、糖尿病等。 2.在中医看来,多汗症病因多为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或为先天禀赋不足,阳气偏虚、津液外溢、奏理不固。 多汗症临床表现 了解多汗症病因后,还要了解多汗症的临床表现。多汗症者汗珠不停的滴流,汗珠呈点滴状,情绪激动时此症状最为明显。不少患者因经常出汗手足湿冷,随着汗量的增多,掌拓皮肤变得青紫。较为严重患者出汗过多会影响工作,并且引发浸渍皮炎。此外,汗液分解后会产生臭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多汗症治疗 一、多汗症西医治疗 全身性多汗症很难控制,重点是医治与之相关的基础疾病。掌跖多汗症以局部处理为主。腋部多汗症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如掌跖多汗症。 1.药物治疗

(1)外用药常用的止汗剂包括20%~25%氯化铝溶液、0.5%醋酸铝溶液、3%~5%甲醛溶液、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外用药使用次数过多,会引起局部干燥、轻度皲裂或严重刺激现象。 (2)内用药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治疗相关的原发疾病。镇静药(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氯美扎酮等)及小剂量抗焦虑药(地西泮、羟嗪、多塞平等)对情绪性多汗症有效。较大剂量的抗胆碱能药才具有抑制汗液分泌的作用,可引起难以忍受的口干,故趋向淘汰。 (3)物理疗法自来水离子电泳疗法,适用于局部(掌跖、腋窝)外用治疗失败的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用。浅层x线照射可抑制汗腺分泌,仅适用于其他治疗失败的严重的掌跖多汗症患者。 (4)肉毒杆菌毒素a(btx-a)局部注射多用于治疗掌跖及腋窝多汗症。一般注射后5~7天止汗明显,平均可维持9~12个月。 2.手术治疗 选择性切除第二至第四对胸交感神经,对手掌、腋窝、胸部及面部多汗症均有显著效果,但不适用于足跖多汗症患者。且手术可导致永久性无汗及其他部位的代偿多汗,故应慎用。仅腋窝多汗者,可选择性切除腋下分泌最活跃的汗腺部分,此法有肯定的疗效。 二、多汗症中医治疗 1、脾胃湿热 【主症】由此病因引起手足汗的患者,症见手足汗出,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濡滑。患者多因劳倦伤脾、失其健运,或湿邪侵袭于脾胃,导致湿

中医辨证治疗房事多汗症

中医辨证治疗房事多汗症 房事多汗 本病属中医学中“汗证”、“虚劳”等范畴。男子房汗不足为怪,然汗出过多则属病态。本病以虚证为主,多为气血阴阳不足。《黄帝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相当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精血液关系密切。本病与五脏相关,尤与心、 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汗为心液,肾藏精,主生殖,故与房劳所 致疾病关系密切。房劳过度,耗伤阴精阳气,若阴津被扰,虚火内生,可见潮热盗汗;若 阳气损伤,则腠理不固,更使气随汗泄。本病的中医治疗需立足于辨证治本,在此基础上 酌加收汗止汗药味兼顾治标,下面介绍一下分型论治。 治疗方法 1、心血不足症 症状:见房事汗出,或伴盗汗,心悸不寐,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治宜补血养心敛汗。 治疗:代表方可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为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酸枣仁、龙眼肉、远志、甘草、大枣、木香、煅龙骨、煅牡蛎等。 2、肾气不足症 症状:见房劳后汗出,腰酸软无力,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夜尿频多,舌淡,脉沉, 两尺尤弱。 治疗:治宜培补肾元,益气敛汗。代表方可用大补元煎加减。常用药为人参、熟地、 山药、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菟丝子、五味子等。 3、心肺气虚症 症状:见行房汗出,动则加重,紧张善思,多梦倦乏,气短懒言,易于感冒,舌质淡,脉细弱。 治疗:治宜益肺固表,养心宁神。代表方可用玉屏风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常用药为 黄芪、白术、防风、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大枣、甘草等。 4、营卫不和症 症状:见房事汗出,微恶风或发热,腰背肌肉酸楚,或伴头痛,或表现#身、某局部 出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治疗:治宜调和营卫。代表方可用桂枝汤加减。常用药为桂枝、白芍、生姜、大枣、 甘草、龙骨、牡蛎等。

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本病中医称之为“胰瘅”,属“胃脘痛”、“脾心痛”等范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1)发病前暴饮、暴食或高脂餐史,部分病人有胆石病史。突发性上腹疼痛,上腹有压痛、肌紧张、反跳痛。 (2)血、尿淀粉酶测定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1~2小时即开始增高,8~12小时标本最有价值,至24小时达最高峰,为500~3000Somogyi氏单位,并持续24~72小时,2~5日逐渐降至正常,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小时达高峰,维持5~7天,下降缓慢。 (3)B超检查:可发现胰腺水肿和胰周液体的积聚,还可了解胆囊、胆管情况。 (4)CT检查:CT是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了解胰腺外形、大小、密度、被膜和周围的关系,判断是否发生坏死、是否合并胆道病变。 (5)鉴别诊断:许多疾病可以出现胸痛,必须与心绞痛区别。 冠心病:以胸部、下颌部、肩部、背部或手臂的不适感为特征,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不发作时,无特殊表现;发作时,常呈焦虑状态,血压增高、心率加快,有时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尖部第一心音低钝,出现病理性第三或第四心音,甚至奔马律;出现第二心音分裂,呼气时更明显,此称第二心音逆分裂。伴有心功能不全时,可有相应的临床体征表现。血清标志物检查。 急性阑尾炎:典型的上腹腹痛,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炎症重时出现中毒症状,心率增快,发热,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体征:右下腹压痛、腹膜刺激症、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二)症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和王永炎张伯礼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10月第二版),拟定中医诊断依据如下: 1)肝郁气滞证(清形水肿性胰腺炎):腹中阵痛或窜痛,恶心呕吐,无腹胀,上腹仅有压痛,无明显腹肌紧张;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白,脉细或紧。 2)脾胃实热证(较重的水肿型或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上腹满痛拒按,痞寒腹坚、呕吐频繁,吐后腹痛无减,大便干结,小便不通、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或燥,脉弦滑或滑数,重者厥脱。 3)脾胃湿热证(胆倒疾患并发胰腺炎): 脘胁疼痛,胸脘痞满拒按,气痛阵作,口苦咽干, 泛恶不止,或有身目具黄,便干溲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4)蛔虫上扰证(胆道蛔虫引起的急性胰腺炎): 持续性上腹疼痛,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痛,或伴吐蛔;苔白或微黄而腻,脉弦紧或弦细。 二、治疗 (一)中西结合治疗思路

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

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 文章目录*一、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1. 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呢2. 头部多汗症的治疗偏方3. 治疗多汗症要注意什么*二、多汗症如何饮食*三、多汗症如何护理 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 1、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呢 1.1、西医治疗 外用药: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0.5%醋酸铝溶液、3%~5%甲醛溶液、20%~25%氯化铝溶液,功效为止汗。用药时需注意不要长期用药,长期用药会导致皮肤局部干燥、皲裂。 内用药:司可巴比妥、氯美扎酮、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等镇静药,地西泮、羟嗪、多塞平等等抗焦虑药。这些药物都能治疗全身性多汗症,用药时会引起局部口干。 1.2、手术治疗 可以用手术治疗法。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切除第二至第四对胸交感神经,不适用于足跖多汗症患者,只适合面部、胸部手掌、腋窝多汗症者。手术治疗虽然效果明显,但做完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永久性无汗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其他部位代偿多汗的情况,因此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慎重选用此治疗方法。如果患者腋窝多汗,可选择性用手术治疗,治疗时主要切除腋下分泌最活跃的汗腺部分。

2、头部多汗症的治疗偏方 2.1、敛汗固表汤 【功能主治】功能益气固表敛汗、主治血汗、盗汗。 【处方组成】炙黄芪皮15克、党参15克、煅牡蛎15克、麻黄根10克、瘪桃干10克、浮小麦10克、五味子7克、炙甘草7克,水煎服。 2.2、五郁散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解郁,收敛止汗。主治自汗。 【处方组成】广郁金30克、五倍子9克,共研细木。用时取10一15克,用蜂空凋成药饼两块(以不流动为度),贴两乳头上,用纱布固定之。每日换药1次。 2.3、黄芪龙牡汤 【功能主治】功能益气敛明,和营止汗。主治盗汗。 【处方组成】黄芪30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浮小麦18克、五味子9克、地骨皮20克、炒白芍2克,水浓煎,日服3次。 3、治疗多汗症要注意什么神紧避免精张,情绪激动。对有精神情绪可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泮等内服。 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的效果。当达到减少汗液分泌的剂量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口干、皮肤潮红、心悸等副反应。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 之 汗证(盗汗、自汗)

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偏方之汗证(盗汗、自汗) 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 [方剂]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煎汤。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止汗。 [验证]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 [方剂]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上药研粗末。瓶贮备用。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方xx ,男,50岁。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 [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王xx ,女,35岁。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备注]脐部有湿疹或皮肤破损者勿用。用5-6次无效者停用。 4 .麦枣汤补气血敛汗 [方剂]浮小麦50克,大枣50克。 [制用法]水煎。日服1剂。 [功效]养心神,敛虚汗。用治盗汗。 [验证]此方在农村被广泛应用。 5 .黄芪羊肉汤滋养敛汗 [方剂]黄芪15克,羊肉90克,桂圆肉10克,怀山药15克。 [制用法]将羊肉用沸水先煮片刻,捞出后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用砂锅将水煮开,放入羊肉和三味中药同煮汤,食时调好味。饮汤吃肉。如小儿无咀嚼能力,可煮成浓汤饮用。 [功效] 健脾补虚,滋养敛汗。主病后体虚盗汗。 [验证]孙xx ,女,15岁,经服3剂盗汗即愈。 [备注]阴虚太重的小儿忌用。 6 .猪心黄芪汤治自汗盗汗 [方剂]猪心1个,黄芪12克,党参12克,五味子4克。 [制用法]将黄芪等三味纳人猪心内,加水炖熟。吃肉饮汤。 [功效]补气血,安心神。用治体虚所致的自汗、盗汗。 7 .酿羊肝主治体弱盗汗 [方剂]羊肝1个,糯米60克,红枣5枚。 [制用法]将羊肚洗净去污,糯米淘洗干净,同红枣放人羊肚内,用粗线缝口,放锅内隔水炖熟。饭时切开羊肚,调好味,佐餐。 [功效]强壮脾胃,补中益气,复元敛汁。主治体虚盗汗、自汗。 [验证]据《新中医》介绍,以上2方在治疗的体虚所致盗汗、自汗均有良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价值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水肿型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我院在2005年10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比较分析它们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00%,腹痛缓解时间为(4.13±1.11)d、腹部压痛缓解时间为(3.78±1.01)d,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为(3.96±0.47)d,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为(6.18±1.65)d,白细胞恢复时间为(5.14±0.41)d,平均住院时间为(15.54±2.54)d。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6.00%,腹痛缓解时间为(5.66±1.87天)d,腹部压痛缓解时间为(6.68±1.09)d,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为(6.65±0.62)d,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为(7.62±1.55)d,白细胞恢复时间为(7.47±0.72)d,平均住院时间为(21.59±3.43)d。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腹部压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确切、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acute edema type pancreatitis. Methods 100 cases of acute pancreatitis from January 2010 to February 2013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and 100 cases of acute pancreatitis from October 2005 to December 2008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ith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he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00%,abdominal pain relief time was (4.13±1.11)days,abdominal tenderness relief time was (3.78±1.01)days,blood amylase recovery time was (3.96±0.47)days,urine amylase recovery time was (6.18±1.65)days,white blood cells recovery time was (5.14±0.41)days,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as (15.54±0.41)days;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00%,abdominal pain relief time was (5.66±1.87)days,abdominal tenderness relief time was (6.68±1.09)days,blood amylase recovery time was (6.65±0.62)days,urine amylase recovery time was (7.62±1.55)days,white blood cells recovery time was (7.47±0.72)days,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as (7.62±1.55)days. Abdominal pain relief time,abdominal tenderness relief time,blood amylase recovery time,urine amylase recovery time,leukocyte recovery time and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is exact,safe,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ing.[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Acute pancreatitis;Curative effect 急性胰腺炎是以胰腺急性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波及或不波及其他临近器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