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挥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的道德教化作用

发挥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的道德教化作用

发挥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的道德教化作用
发挥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的道德教化作用

发挥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道德的教化作用

摘要

针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意识不断淡化的现状,加之青少年时期的性格特征的不稳定性,青少年群体在社会和谐的构建中越来越扮演着一个破坏社会秩序的角色。对此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起对如何加强青少年道德意识这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现在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道德意识作用不断强化的时代下,我们要如何充分发挥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道德的教化作用,让青少年更好地从自身出发加强自己的社会道德观念使其向好的道德方面的转换成为现在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网络虚拟世界道德意识教化作用

目录

1.引言…………………………………………………………………………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2.网络虚拟世界概述……………………………………………………………

2.1网络虚拟世界的概念…………………………………………………………

2.2网络虚拟世界的特点…………………………………………………

2.3青少年道德发展特点…………………………………………

2.4解决途径…………………………………………………结语…………………………………………………………………………………参考文献……………………………………………………………………………致谢…………………………………………………………………………………

研究背景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程度最大,社会结构转型剧烈,各种思想激荡碰撞,价值观念分化多元的时代,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时代,社会上充斥着各种金钱利益气息,所以也有人称这个时代为“物化的时代”,其特征表现人们只追求物质利益至上、享受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而传统道德观念却随之呈现不断淡化,讲道德讲文明的社会风气正逐渐消失的现象。青少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难免也会受到社会各种风气的影响,而影响最为严重地应该当属市场经济的利益诱惑,当前的青少年表现出来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其他人的利益。而且从当前的教育体系来看,教育教学重智育轻德育,重科技轻人文,德育内容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当今学校的道德教育也没能有效地改变过去那种纯理论灌输和简单说教的办法,使得青少年对道德教育信息更加提不起兴趣,从而导致一些传统中最为基本的道德意识在青少年身上也找不到存在的迹象,到底如何重新让青少年树立道德意识成为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

据一项对全国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超六成10岁前就“触网”,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现代人被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电子屏幕包围成为“屏幕奴隶”,这一群体日益呈现低龄化的新趋向。大量事实证明,孩子一旦沉迷于手机,就将大量分散学习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对学习的兴趣、热情降低,势必影响其成绩,中小学生每天一有空闲时间就抱着手机看,不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不参加家庭、学校活动,还会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目前,国内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用手机做出规范,但国外不少国家已出台了相关法规。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互联网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研究范围包括了网络媒介的使用方式、网络社会行为、虚拟社区、网络语言、网络沉溺、网络文化、网络经济、网络民主、网络社会分层、网络社会运动等极其广泛的领域。国外在这方面极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斯皮内洛的《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金伯利·S·扬的《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等等。而国内的研究方向与国外的大致相同,主要代表有:赵水忠的《数字化侵害——中国青少年网络问题问题报告》,段伟文的《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李伦的《鼠标下的德性》,李一的《网络行为失范》,

檀传宝等的《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黄少华的《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等等。

总体来说,国内外对互联网的研究涉及到了不同的领域,而且不同的专家也都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研究主题、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上都表现出了差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成果大部分都有着重合的地方,那就是将广大网民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对象,进而从经济、文化、立法等角度来阐述网络中所产生的问题,对于具体的个别成果的研究少之又少,特别是对于研究利用网络形式发挥其潜在的教化作用的成果就更为鲜有。从目前我国的网民现状来说,我国的网民大部分都集中在青少年这一群体,然而如何发挥网络作用对青少年道德教化的研究就相对的缺乏。在此,本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准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的教化,以多角度剖析青少年的道德缺失的原因,发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的教化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网络虚拟世界影响着人们的现实行为的情况下,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利用网络虚拟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诱惑性、隐秘性的特点来对青少年的道德浅化意识问题进行一个有效的教化作用,潜移默化中在青少年的潜意识中形成一个主动接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动力,加强青少年对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视。此外通过利用网络的形式进行教化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网络的态度,从而重新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得到有效的利用,那网络对人们的作用也是非常地有成效的,可以对我们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产生一定积极的作用。

研究思路和方法

对于这个论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堂,还是一个艰巨的实践任务,所以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在理论方面上,我将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在实践方面上,我将会采取问卷调查法、学生座谈和专家访谈、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来利用大量的事实来证明和论证此论题,增强成果的说服力。

网络虚拟世界的概念

当前时代是一个高科技发展最为迅速的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特别是发展到手机移动网络和因特网相互之间的无缝畅通,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日新月异,精彩的网络世界更是将人们“一网打尽”,整个社会正在向一个虚拟的时代迈入。全球越来越多的

人将大部分生活时间花费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从现实中离家出走,形成了一个规模日趋庞大的虚拟社会。从目前来看,当前时代已经慢慢地形成了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虚拟世界。然而何为虚拟世界,在此界定一下,就是以计算机模拟环境为基础,以虚拟的人物化身为载体,用户在其中生活、交流的网络世界。而网络虚拟世界则是人们运用电脑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技术和人类的意识潜能开发而形成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但又与现实世界有密切联系的,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所构建出来的世界。

然而在这个网络虚拟世界中活动最为频繁的当属青少年群体,而且青少年群体也占据了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大多数,他们每天生活在虚拟世界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在现实社会的生活,当然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从而导致了网络虚拟世界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慢慢地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之中。“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网络虚拟世界所传播的一些的思想或者观念,正慢慢地引导着他们的现实行为。然而就现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所传播的信息来说,太过于复杂,也许会有人质疑内容丰富也存在问题吗,不就是因为网络世界的丰富内容我们才会更进一步地了解世界的变化吗?当然在这里我只是想说,网络虚拟世界内容丰富这一作用我并不是不支持,相反我是最为赞同这种做法的,但是在内容丰富的前提下我们是否考虑到它是基于现实社会而发展的,是不是应该也要遵守现实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呢?然而从现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所传播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来看,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现实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最底线了。科学研究表明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的青少年在社会上的犯罪率远远高于现实世界中青少年的犯罪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道德观念上发生了一个质的转变。而所谓质的转变,就是说青少年将网络虚拟世界的价值观提升为现实世界的主流思想,从而导致了他们各种错误行为产生。

网络虚拟世界的特点

到底网络虚拟世界存在着怎样的特点,能让青少年产生这样的观念的转变,我们来说一下当前网络之所以流行的原因。

第一,网络的虚拟性。虚拟性是网络吸引青少年沉迷的最主要原因,当前的青少年由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一直生活在父母的蜜罐中,每天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过日子,而且也由于社会规范的约束,使得他们每次都只是徘徊在“想做又不敢做”的门口而不敢逾越。然而恰恰是在这个年龄的青少年又正好是处在想尝试着做各种有挑战性的,有难度,敢于超越自我的事情,而网络的虚拟性则可以给他们提供了各种机会,让他们做了一些所做又不敢做的事情,给了他们一种可以“大显身手”的成就感。

第二,网络的开放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求知欲望以及好奇心强烈的阶段,而课本上的知识亦或者是老师传授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这时网络的开放性也恰好解决了这一方面的难题。全球网络的覆盖使得我们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而且也让他们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各种奇异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引起社会反应特别强烈的要闻或者国外的政治事件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性。

第三,网络的诱惑性。当前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一个步奏都是快速的,如果我们没有及时调整我们的观念,就会被视为“异类”。而网络虚拟世界装满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内容信息极其丰富,而且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们还可以通晓各种奇文杂谈,了解到世界的各种奇闻等等,在青少年处于这种求知意识极其强烈的时期,网络的丰富内容就带有极大的诱惑性来吸引着青少年。

第三,网络的隐秘性。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以任何不真实的身份存在,而青少年处于这个时期都是非常注重自己荣誉感和自尊心的保护的,他们会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受伤害就会选择性地做一些事情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而随时随地的关注网络就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因为网络的隐秘性可以让他们在不泄露自己的秘密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地发泄自己的感情。也许也是因为网络的这个特点,使得网络成为了青少年群体中最为受欢迎的娱乐方式,而且还经久不衰,同时也使得青少年不断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无法自拔。

然而正是因为网络的这些特点,使得青少年在网络虚拟世界,个人的身份是虚拟的、想象的、多样的和随意的。而网络虚拟世界也为个人的各种“自由行为”提供了安全屏障,同时也给不正当行为、不道德行为披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而正是因为这样,道德的非强制性和自我约束性一旦与网络虚拟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结合起来,便大大弱化了其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规范作用和约束力,特别是青少年由于人生阅历尚浅,鉴别能力不高,思考过于单纯,想法过于简单等思想不成熟的原因,容易出现不知所措、迷茫校级、摇摆不定、盲目跟风等行为表现。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信息和价值观的传播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所以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虚拟世界来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道德意识的教化成为了我们当前解决青少年道德意识淡化的主要途径。

青少年道德发展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时期,特别是在面对社会内容如此丰富,发展如此快速的时代下,青少年就成了一群令许多人惶恐和困惑的孩子,想放手又放不下心。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更新频率如此快速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形成

了一定的冲击。

第一,充满好奇、爱挑战、易冲动。青少年处于好奇心极其强烈的时期,对于外界的一切事物总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总喜欢向陌生的事物进行挑战,总是想超越自己,总是想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且青少年对于行为的意识水平也相对较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考虑事情不够全面,所以才会导致青少年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忽略,对自己行为的慎重思考分析,亦或者说对于自己的行为太低估了它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做出一些违反规则的破坏行为和伤害行为,给自己、家人、乃至社会都留下消极的影响。

第二,自我封闭和孤独情感。我们知道青春期本来就是一个叛逆的时期,青春期个体独立性的发展使得他们越来越倾向于独立自主,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真实感想表达出来,不愿意再听从父母长辈的安排,他们会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幻想任何事情都是由自己决定,整个世界就是在围绕着自己在转动,所以他们很少会主动地去和外界接触,甚至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存在“朋友”这一类的东西。他们会将自己封锁起来,遇到任何的事情他们都是自己一个人去面对,所以他们总是独来独往,乃至有一些还天真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算得上是“潇洒”。

第三,模仿能力很强。青少年时期模仿能力特别的强,特别是对于经常出现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的行为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行为方式的培养,其中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明显。最新研究表明,孩子的行为方式与父母的行为方式大致有90%相似的地方,如果父母在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也会导致青少年对事情的处理方式,特别是在对于处理一些事物的道德观念上存在一些偏差的话,青少年也会照样模仿过来作为自己思想的标准。

解决途径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规范,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其无形的力量,使之来约束和规范青少年道德行为,从而引导青少年往更为完善的方向发展。

第一,建立健全网络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的监督作用,用法律的强制性来弥补道德非强制性的缺陷。然而针对我国当前对网络的立法条案来看,并没有很重视地利用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方面进行正面的引导作用,而是一再强调“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网吧”的虚无口号。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国家的强制作用来严格约束网络传播的内容,比如对于网络中的广告植入、虚拟游戏,我们都可以适当地减少或者说是有限制地使用,更多方面地播

放一些道德方面的公益广告,从而减少一些商业气息的传播,也在不同程度上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同时在立法方面,我们更好地还要具体到每个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在网络中必须遵守哪些基本的和必要的道德规范,比如《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等,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充斥着这样一种道德约束的作用。

第二,增加网络道德实践的方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现在大多数的网络虚拟游戏都是带有刺激性的,比较暴力的,而这些又恰好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是引导者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从这一方面来看,我们不得不为之担心青少年未来是否会构成我国犯罪的主要群体,对此我们可以增加一些科普性的游戏,一些比较和谐的并带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比如一些“中华上下五千年知多少”、“看图猜成语”、“一站到底”之类的游戏,让青少年在网络实践中形成一个比较丰富的道德观念,养成一些良好的道德行为。而对于那些暴力血腥的游戏应该采取禁止的方式,让青少年时刻紧绷着的弦能够有放松的机会。

第三,创新网络道德的传播方式,提高青少年对道德知识的求知欲望。当前我们的教育方式还是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导致道德教育变得枯燥乏味,青少年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娱乐性和创新性,将道德教育与网络的娱乐性创新性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网络模拟的方式,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让青少年能够从内心自主地接受这样的教学,从而让青少年真真正正地理解我国的传统道德的精髓之所在,也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要更进一步了解传统道德知识的求知欲。

通过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道德教化的方式,让青少年能更加意识到道德观念的重要性,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转变青少年角色从国家的反叛群体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参考书目

《虚拟世界中的道德实践》黄少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王贤卿复旦大学 2011年

《网络道德问题研究》吕本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檀传宝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道德教化与经济技术时代》詹世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

我国青少年网络教育问题分析

我国青少年网络教育问题分析

目录 摘要 (1) 一、网络问题的诱因及青少年生活现状 (2) 二、青少年在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3) 三、对青少年网络教育的建议 (4) 四、加强青少年教育的自身引导 (8) 五、结语 (9)

我国青少年网络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并且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教育和管理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我国国情,网络飞速发展,同时在制度上的不健全,带来了许多新的隐患,迫切需要我们去管理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为青少年成长创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负面影响网络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21世纪,网络实实在在的进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浏览新闻/冲浪/玩游戏/看电影等等更是人们一上网就能做到的事情。青少年全体作为网络使用者中的大多数,网络虽然带给了人们许多的便利,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也免不了负面影响,对处在人生成长关键阶段的青少年而言,很容易在网络营造的虚拟空间中迷失自我,小则荒废学业,大则祸害社会。并且现今网络是最流行的社会元素,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消极影响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新的温床。而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心理都尚未发育成熟,并且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因此弄明白影响青少年网络行为的重要因素,遏制青少年沉迷网络,对培育新时代的青少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问题的诱因及青少年生活现状 (一)、青少年网络问题的诱因。网络问题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其实根源在父母;与其说孩子有心理问题,不与说父母的教育有问题。因为孩子在家庭、学校、社会受到太多的指责,因为需要出口,所以孩子会选择一个虚拟的网络,让他倾吐内心的情感,因为在网络中,没有人指责他,也没有人对他做出评判,所以对孩子来说,网络是一种心理需求。如果我们切断这种心理需求,孩子又会做出其他的叛逆行为,如赌博、偷窃、打架等,这些在上个世纪没有网络时期那些年轻叛逆者的行为。所以心态决定人生,心态决定了孩子是不是迷恋网络。戈德伯格(Ivan Goldberg, M.D)1995年所提出,网络问题是一种精神错乱,他比照在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上对病态 赌博的定义来比照,定立了有关病态上网的理论,但它不被最新的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收录,IAD认为是否被划为心理障碍仍须研究。 (二)青少年生活方式现状。根据2009年“中国青少年生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绝大部分未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在各个方面(包括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体育锻炼、娱乐活动、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都达到了比较健康的水平,并且其表现出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均衡。在未成年人的业余活动中,做作业、复习预

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承诺书

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承诺 书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之掀起了网络热潮。网络改变了我们生活。 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互联网负面影响也有显现,尤其是小学生的影响尤甚。网上的腐朽文化,对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进行侵略;网上的黄色流毒,对部分学生的身心进行摧残;网上的暴力文化,对部分学生的行为进行误导。对少数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让我们感到非常痛心。 为了在全校倡导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学习上网,时政上网,远离低俗,远离毒源,营造校园网络文明、健康的环境。我向学校作出如下承诺: 1、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争做网络道德规范榜样。我们要学习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分清网上善恶美丑的界限,激发对美好网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2、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争做网络文明的使者。我们要认识网络文明的内涵,懂得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道理,增强网络文明意识,使用网络文明语言,倡导网络文明新风,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 3、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争做网络安全的卫士。我们要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的资源,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监督和防范不安全的隐患,维护正常的网络运行秩序,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网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面,同时,美好的网络生活也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美德和文明共同去创造。让我们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尊、自律,上文明网,文明上网。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承诺人:

试论儒家的_教化_思想

齐鲁学刊 年第 期 试论儒家的“教化”思想 张 锡 勤 内容提要 儒家重视教化乃基于其德善并非天生的正确认识,他们无论对“人之初”时的人性 如何看待,却都始终与修养论、教化论密切相联。重教化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政 治、经济思想的组成部分。如何推行教化,儒家有其专门的理论,其中,“乐教”、“神道设教”便是十 分重要的方式。为了使教化取得切实成果,儒家认为教化者的身教十分重要,这是由儒家的历史 观决定的。另一方面,基于对教化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儒家还重视教化的持久性,也就是说教化 应常抓不懈。 “以教化民”,即通过道德教育来感化人民,转移所谓“教化”,就是古人所说的“以教道民”、 世间的人心风俗。儒家既提倡德治,势必注重教化。对于教化,儒家曾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并在长期的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其中包含了不少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对今天的社会道德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儒家高度重视教化工作,乃基于德善并非天生的正确认识。儒家一方面认为人人皆有可能成为圣贤,一方面又指出,世间并没有天生的圣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乃是后天磨练的结果。这后天的磨练,一方面要靠自身的修养,一方面则需外界的教化。从个人讲,要重修身;而对国家、朝廷、执政者来说,则应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二者必须紧密配合,缺一不可。 从先秦时代起,人性问题就是中国思想学术领域的热门话题,更受到儒家的普遍关注。儒家反复讨论人性问题是为了正确认识人类自身,而认识自身则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身。可以说,儒家的人性论始终是同修养论、教化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性论所以受儒家关注,正是为了给修养和教化提供理论依据。儒家内部对人性的认识存在明显分歧,彼此间有过激烈争论,但是,对立的各派无不强调教化与修养的必要。各派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说明人性,正是为了从不同方面来论证教化和修养的必要。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他既认为德善是后天人为加工的结果,自然要强调教化的必要与重要。荀子说“不教,无以理民性”(《荀子?大略》),如果没有教化,便无法整治人们恶的本性。 与性恶论对立的性善论也并不轻视和忽略教化。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只是承认人们后天为善的内在依据和可能性。孟子认为,人们先天固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只是仁、义、礼、智四德的“端”而已。它第一有赖于存养,第二有赖于扩充、增长。孟子指出,多数人先

“洞喻”的教化意义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e1645101.html, “洞喻”的教化意义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作者:杨冬华肖会舜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年第02期 当今对道德教育的反思著述很多,但大多流于一种道德技术学或道德心理学上的思考,而缺乏一种道德哲学上的审视。道德本身的意义也被庸俗化了,在日常讨论中,它几乎完全等同于性行为方面的事情或政治上的腐败,“可见人们往往把‘道德’这个名词用于人类行为方面某些特定的论题或范围,而这种意义上的限制正是我们思想贫乏的反映。”[1]P2殊不知,“道德问题需要这样一种思考,即试图在一个人的具体决定同一个人的价值、原则之间建立联 系。”[1]P3本文通过分析《理想国》第七卷中“洞喻”所叙述的“灵魂转向”,揭示其丰富的教育意蕴,以及对于当前德育的启示意义。 一 “洞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为了说明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上的不同而使用的一种比喻。这种比喻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现实观照的基础上的一种理论升华。这种理论升华也是根植于柏拉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是柏拉图试图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改铸人的灵魂,进而构建一个和谐有度的、正义的城邦共同体。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比喻: 在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并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有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2]P272这些囚徒只能看到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并误以为那些阴影就是真实的事物。柏拉图的真实用意在于昭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各种“现象”的诱引,我们为复杂多样、变化不居的现象所迷惑。而柏拉图的使命就是要“拯救现象”,使人从对现象的痴迷中走出来,进而专注于真实的实在,即“理念”。其实,柏拉图“洞喻”的实质就在于通过这个比喻,让一个“解除了桎梏”的囚徒去体会这两个世界,最后知道哪一个世界更真实,从而达到对人生和世界的澄明。地穴囚室就是比喻为可见世界的,在这个可见世界中,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影像。而洞外的世界无疑比洞内更真实,最后最真实的乃是太阳,也即是善的理念。“它的确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2]P276但如果我们的“眼睛”只是注视着洞内壁的影子,就无法认识事物的真实面目以及领略到善理念作为事物最后根据的无上光芒。因此,为了从看洞内的影像一直到直视太阳,涉及到一个“灵魂的转向”,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危害及预防对策复习过程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危害及预防对策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对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据有关部门对城市初中生上网的调查,约有68%的人上网玩游戏,20%的人上网聊天,由于初中生有着求新求异、喜欢幻想、追求娱乐的强烈需求。互联网络的新奇性、虚拟性、游戏性正好满足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加之初中生身体和心理还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初中生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少学生流连于网吧,冲浪于网络,沉迷于游戏,倾情于聊天,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危害 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包括网上游戏、网上色情和网上聊天等方面。其充满刺激、惊险和浪漫,使许多学生一旦接触,便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而它们又被称作“电子海洛因”沉迷网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的伤害 由于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这些改变,会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从而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症、抑郁症等。同时,由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视网膜上感光物质视红质消耗过多,若未能补充其合成物质维生素A和相关蛋白质,就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 2、心理的损害 有人说,学生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能在网上找个忠实的听众聊聊,心情可以得到放松,情绪会变得稳定,我们不否认此种说法,如果能把握好,对调节心智是有一定益处。但实际上,许多未成年人一旦上网,便无法把握,对上网产生很强的心理依赖,轻者影响学习、身体,重者致使心理变态、心态扭曲。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上网时间过长,还会导致网络成瘾,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3、滋事生非,诱发犯罪 初中生大多在12至16岁之间,他们大多没有收入,为了能弄到进网吧的饯,有的结伙敲诈,有的偷盗抢劫,还有一类人进出网吧,目的就是为着敲诈中小学生,因此打架斗殴的事件经常发生。有的网吧经营者唯利是图,向过夜未成年人提供饮食住宿,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网上的内容也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反动迷信、黄色网站网页的不健康内容,使已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形期的青少年,分不清真善、好恶,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4、荒废学业、影响前途 初中生一旦对网络痴迷,就是对人生追求的放弃,由于花费过多的时间沉迷于网络,过分迷恋网络虚拟世界,从而导致精力不足,根本无心上课,学习成绩大大下降,出现旷课、逃学等现象。学生一旦进入网吧,成绩直线下降。 5、隐患重重、危及安全 社会上大多数网吧都未请专业人员安装设备,也未经消防、安全、文化、卫生等部门允许,其营业场所电脑安放的密集、电脑走线、安全出口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到上网者的人身安全。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倡议书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倡议书《全国青少网络文明公约》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它已进入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网络已成为青少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它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的同时,其上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网上咨讯,也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为增强青少学生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及能力,我校成立了“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能力的研究”的课题,该课题已被校列为德育科研计划重点课题。我校将以课题研究作为前沿,以多种形式指导同学们正确认识使用网络。最近团中央也向全国青少朋友发出了《全国青少网络文明公约》,为更深入地贯彻《公约》,特向全校同学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遵守公约,从现在做起,学习网络道德规范,要能懂得基本的对与错、是与非,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分清网上善恶美丑的界限,激发对美好的网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只有在我们懂得了网络世界里的好与坏之后,我们也才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要求我们上网时多注意浏览有益信息,同时以我们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来规范我们在网络上的行为。 二、遵守公约,从我做起,争做网络文明的使者。我们要认识网络文明的内涵,懂得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道理,增强网络文明意识,使用网络文明的语言,在无限宽广的网络天地里倡导文明新风,营造健

康的网络道德环境。 三、遵守公约,从身边做起,争做网络安全的卫士。我们要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的资源,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监督和防范不安全的隐患,维护正常的网络运行秩序,当您发现有人破坏网络道德规范时,请尽量及时制止,或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也欢迎同学们积极向校团委学生会反映情况,让我们同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保护网络道德规范。 亲爱的同学们,网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面,同时,美好的网络生活也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美德和文明同创造。让我们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积极响应全国青少网络文明公约的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尊、自律,上文明网,文明上网。 附: 全国青少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宗教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宗教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陈嘉明(1952-),男,福建闽侯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西方哲学。本文为陈嘉明教授归纳总结。 1 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观出自启蒙运动的思想背景,虽然他们对启蒙的宗教批判持有不同的态度。基于相同的理性主义的立场,他们提出了目标一致的建立道德性宗教的主张,但在对宗教的性质的解释上却有所不同。康德将宗教看作是出自道德的需要,“上帝”是为了实现至善而设定的“公设”;黑格尔则把宗教看作与哲学一样都是纯粹的“思”,其目标是把握真理,“上帝”即是一种真理。他们的宗教哲学的一个共同缺陷,是忽视了宗教最本真的意义在于它作为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特别是基督教,它是构成西方文化的源泉之一。不过众所周知,与其他文化不同的是,宗教在历史上曾经成为激烈的思想批判的场所,这一领域的思想交锋甚至涉及宗教的去留问题,特别是在启蒙运动中,对宗教的激烈批判使这样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到底人类需不需要宗教,宗教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假如需要宗教,应当是什么性质的宗教?作为启蒙时期的

重要思想家,康德与黑格尔也投身其中,提出了基于理性主义立场的思考。他们有关宗教的性质、作用与地位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构成了宗教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2 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观既是出自启蒙运动的思想背景,因此要了解他们的宗教哲学,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们对于启蒙的思想立场。 康德对启蒙运动持有的是一种热情赞许的态度,盛赞启蒙运动是“一件大好事”,声称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他本人也积极投身于这场运动,致力于对民智的启蒙。他还于1784年写出《什么是启蒙》的文章,专门就启蒙的性质、必要性、重点与条件等问题,以他特有的洞见能力作出了精到的论述。 在康德看来,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类不成熟状态表现在:依赖书本而不自己进行理解,依赖牧师来决定自己的精神生活,依赖医生来决定自己的饮食。凡此种种,总之是自己不去思想,不能思想。 在他看来,人类在宗教方面的现状,尤其属于最不成熟、最为有害的一种状态,因此他批判的锋芒,主要是对准宗教及其教会组织。他认定当时的时代乃是处于

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方案

2012-2013学年度 松石小学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国家互联网管理、使用及网络安全等法律法规,营造文明健康网络环境,倡导文明上网,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二、活动安排 (一)广泛深入开展宣传。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品德课、信息课及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站、班队会、团队活动等广泛开展宣传动员,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努力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学校内计算机要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利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不良信息,确保建设绿色校园网络环境。要密切社区、家庭的联系,通过家长会、手机短信(家校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争取社会、家庭的广泛支持,努力营造关心、支持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切实加强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行为。要将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安全教育工作内容之中,制定工作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好此项活动。 (四)突出重点。要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引导,让学生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道

德判断能力,自觉形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 (五)注重总结,形成长效机制。及时对此次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注意树立典型,以典型促发展,增强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并逐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活动内容及方式 (一)积极开展“文明网上行”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形成正确的网络认识观,享受着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对沉迷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等现象严加抨击。 (二)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五要五不”为基础,全面开展网络法制教育。通过讲座、主题讨论的方式,运用正反事例,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网络不良信息的存在与危害,敲响警钟,引起学生的警醒,产生内在的免疫力,自觉远离网络垃圾,抵制不良的上网行为。 (三)开展“文明上网”网络征文等活动,依托吸引力强、参与性高的文娱和益智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活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 (四)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争取广大家长与学校一起有效监控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手机,倡导家长对孩子上网进行合理引导和约束。 我校将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活动领导,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注重实效,认真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组织好网络道德教育活动。 2012.9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 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

网络社会问题及控制

湖南农业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生毕业论文 网络社会问题及控制 学生姓名:赵峥嵘 考籍号:910907400517 年级专业:2006级社会工作与管理 指导老师及职称:胡双喜教授 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湖南·长沙 提交日期:2007年11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网络社会 (1)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与概念 (1) (二)网络社会的构成 (2) 二、网络社会问题 (2) (一)网络社会问题的概念与特征 (3) 2.1.1 作用范围的全球性 (3) 2.1.2 形成机制的技术性 (3) 2.1.3 表现形式的复杂性 (3) 2.1.4 控制手段的艰难性 (4) 2.1.5 影响后果的严重性 (4) (二)网络社会问题 (4) 2.2.1 网络病毒 (4) 2.2.2 网络黑客 (5) 2.2.3 网络犯罪 (5) 2.2.4 网络色情 (6) 2.2.5 网络成瘾 (6) 三、网络社会问题控制 (7) (一)建构以道德控制为主体的控制体系 (7) (二)把握控制力度,保持必要张力 (8) (三)加强网络社会科学新学科研究 (9) 四、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网络社会问题与控制 学生:赵峥嵘 指导老师:胡双喜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长沙 410128) 摘要:网络社会问题是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网络社会问题的类型有:网络犯罪和网络黑客、网络色情、信息化污染、网络沉溺、信息垄断与两极分化等等。网络社会问题具有以下特征:全球性、高技术性、主观认定上的文化差异性、后果控制的艰难性。根据这些特征,网络社会问题的控制要诉诸技术、法律、道德和人文观念的力量。 关键词:网络社会问题; 类型; 特征; 控制; 1969年11月21日,6名科学家聚集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观看到一台计算机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斯坦福研究所的另一台计算机联通开始,这揭开了人类网络社会的序幕。 一、网络社会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与概念 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产物,今天,电子网络可以说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全球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普及,原先仅存在于科学家或计算机从业人员之间交流的网络,现在已成为普通人日常交往的一种方式了。在中国,网络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惊人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1997年中国网民仅有63万人,到1998年底就达到了210万,2000年则攀升到2250万人。截至2005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突破1亿,达到1.03 亿人。目前,中国网民总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由此可见,“网络社会”对我们现实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全新的社会结构,既“依存”于现实社会,又拓展了人类现实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时空对人的束缚,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如何定义“网络社会”,学者们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网络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在网络时代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对应,实际上是指网络时代的整个社会;后者是指称一种拟社会化的赛博空间 (Cyberspa-ce),是所谓的“亚社会”———虚拟社会[1]。在本文当中,“网络社会”

青少年网络安全作文作品

青少年网络安全作文 导语:网络,这块充满着神秘色彩与诱惑力的被彩纸包着的糖果。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你知道哪些网络安全与道德呢?下面一起随小编欣赏一下关于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的作文吧!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作文1 网络,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新名词,不知是何时闯入我们的生活。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鲜事物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头戏。如果说,你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对网络却一无所知,那么只能说明你与世界脱了轨,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快节奏。 的确,网络的出现,无疑是占去了人们多余的时间,方便了人们的日常所需,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人们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关于网络的优点也是不胜枚举,光从以上几点便可窥见一斑了。但是,任何一种事物都有着两面性:好与坏。这把双刃剑使我们不得不警惕起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考虑一下网络这东西,不难提出疑问:网络,它的安全性是多少;网络,它的道德底线是多少?摆在眼前的这个问号的却够份量去值得人们好好的沉思一番:网络游戏使不少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名落孙山,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网络聊天使不少人变得无家可归、失业在家。同时,

网络欺骗更是惨无人道,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不惜牺牲他人的一切去满足个人利益,结果双方都没有好的结局。以上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网络的前景由此可想而知,是不容乐观的。网络中没有了安全保障和道德行为,那么人与人之间还何谈诚实守信,即使是虚拟世界的网络中,那也是违背了道德伦理。 所以,便有了古人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这句经典名句,有了错误,我们不怕,只要改正就行。 在思想家眼中:网络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有真有假,有好有坏,有金子也有粪便。网络是个大空间,人在其中的姿态也同样是形形色色的。制造网络的人是圣贤,拒绝网络的人是白痴,聆听网络的人是教民,毁灭网络的人是暴徒,拼接网络的认识学者,藐视网络的人是市侩,恪守网络的人是愚人,利用网络的人是智者。 在交警眼中:无论是什么事物他都应该遵循“红灯停,绿灯行”这个基本的交通规则。交通如此,网络亦如此。也许有人会说,网络中没有红绿灯,但真正的红绿灯就在你的心中。 在刑警眼中:无论是真实的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的网络世界。我们都要遵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依法原则。不管是谁,只要他做了有害于人民利益的事,那么它终究难逃法网,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

宗教信仰比道德教化更易助人做到慎独

宗教信仰比道德教化更易助人做到慎独 于洋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经济学院6班邮编250002 作者简介:于洋,女,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山东大学2012级经济学院本科生。 提要:本文对于宗教信仰与道德教化哪者更易帮助人达到慎独的境界做了浅显的讨论。联系历史与二者含义作了简要分析。达到慎独有两个途径,一是道德途径,通过恒久的禁锢形成习惯,有禁锢性,压迫性。二是宗教信仰途径,通过消灭“独”而达到始终如一的“慎”,相信第三者神明的存在,以这种虔诚用高高在上的神明规范自己。引用荀子性恶论的观点,做了辅助论证,列举佛教对慎独的理解,儒家道德观对慎独的理解,从人的本性,和心理上做了小小讨论。最后得出宗教信仰比道德教化更易助人做到慎独的结论。 关键词:慎独,道德,宗教。 《中庸》有云:能为一者,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浅显的意思是独处时也要小心谨慎,遵守道德法律的规范。宗教信仰,是对神明的崇敬,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是一部用以调整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而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中国当下大学生明显是一个多数无宗教信仰的团体,可能有一部分带有家庭濡染的个体信仰,但数量相对无宗教信仰的大多数可以算是极少的。而道德之于大学生,却可以说是寻常的素质教养了。那么,道德和宗教信仰二者,谁更能帮助人达到慎独的境界? 《中庸》里有一段话:能为一者,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所言的慎独,是主张君子要将“仁义礼智圣”五行统一于内心。“故君子慎其独也”指的便是:当人们一个人独居时,因为暂时远离了公众的舆论压力,听不到外界的批评声音,自己内心的道德品质可能会受到挑战,一些品性不好的人可能会偏离道德规范的约束,想平日不敢想,做平日不敢做的事情来。然而君子在独处时,却能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思想也更为谨慎,是一丝不苟的作为。 《辞海》中也对慎独有所解释,认为一个人在独处时,其行为也应当谨慎不苟,不要松懈。而《大学》中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诚于中,形于外”。 这就值得探究了,所谓独处,是一个物理学概念还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如果独处时物理意义上的,那就可以定义为单独一个人处于一定空间。那么,任何人都有机会独处,无论你有无宗教信仰,你只需要觅一无人之处,便可称之为独处。而若我们考虑到宗教的特性,便不能这样说,很多宗教的教义是宣扬神与你同在的,比如一个人信仰基督教,那么,主(耶稣)是与他同在的,他没有独处的时间。又比如,一个穆斯林,会说,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穆的,主之使者。他认为,自己在真主安拉的注视下生活,那么,他也不能独处。

发挥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的道德教化作用分析

发挥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道德的教化作用 摘要 针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意识不断淡化的现状,加之青少年时期的性格特征的不稳定性,青少年群体在社会和谐的构建中越来越扮演着一个破坏社会秩序的角色。对此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起对如何加强青少年道德意识这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现在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道德意识作用不断强化的时代下,我们要如何充分发挥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道德的教化作用,让青少年更好地从自身出发加强自己的社会道德观念使其向好的道德方面的转换成为现在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网络虚拟世界道德意识教化作用

目录 1.引言…………………………………………………………………………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2.网络虚拟世界概述…………………………………………………………… 2.1网络虚拟世界的概念………………………………………………………… 2.2网络虚拟世界的特点………………………………………………… 2.3青少年道德发展特点………………………………………… 2.4解决途径…………………………………………………结语…………………………………………………………………………………参考文献……………………………………………………………………………致谢…………………………………………………………………………………

研究背景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程度最大,社会结构转型剧烈,各种思想激荡碰撞,价值观念分化多元的时代,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时代,社会上充斥着各种金钱利益气息,所以也有人称这个时代为“物化的时代”,其特征表现人们只追求物质利益至上、享受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而传统道德观念却随之呈现不断淡化,讲道德讲文明的社会风气正逐渐消失的现象。青少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难免也会受到社会各种风气的影响,而影响最为严重地应该当属市场经济的利益诱惑,当前的青少年表现出来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其他人的利益。而且从当前的教育体系来看,教育教学重智育轻德育,重科技轻人文,德育内容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当今学校的道德教育也没能有效地改变过去那种纯理论灌输和简单说教的办法,使得青少年对道德教育信息更加提不起兴趣,从而导致一些传统中最为基本的道德意识在青少年身上也找不到存在的迹象,到底如何重新让青少年树立道德意识成为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 据一项对全国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超六成10岁前就“触网”,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现代人被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电子屏幕包围成为“屏幕奴隶”,这一群体日益呈现低龄化的新趋向。大量事实证明,孩子一旦沉迷于手机,就将大量分散学习的兴奋点和注意力,对学习的兴趣、热情降低,势必影响其成绩,中小学生每天一有空闲时间就抱着手机看,不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不参加家庭、学校活动,还会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目前,国内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学生用手机做出规范,但国外不少国家已出台了相关法规。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互联网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研究范围包括了网络媒介的使用方式、网络社会行为、虚拟社区、网络语言、网络沉溺、网络文化、网络经济、网络民主、网络社会分层、网络社会运动等极其广泛的领域。国外在这方面极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斯皮内洛的《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金伯利·S·扬的《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等等。而国内的研究方向与国外的大致相同,主要代表有:赵水忠的《数字化侵害——中国青少年网络问题问题报告》,段伟文的《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李伦的《鼠标下的德性》,李一的《网络行为失范》,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网络道德 论文摘要: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置于一个毫不设防的虚拟世界,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向题也接踵而来。而对不可阻档的中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成为当前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人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中学生当前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也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置于一个毫不设防的虚拟世界,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来。而对不可阻挡的中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成为当前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人网络空间,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使得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1、学生容易催患“网络综合症” 心理医生认为,“网络综合症”实际上是一种“瘾症”。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疾病,一旦成瘾,后果十分严重。现在已有不少中学生由于过分借助互联网寻求生活变化的补偿

和平衡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在现实生活中行为错位。2、网络信息使用的自由化特性,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正处于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实不足以抵御。据调查,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此外,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有些中学生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快乐原则支配个人欲望,从而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 二、学生上网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学生上网诸多问题的存在,从客观上看,是网络媒体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网上环境比较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从主观上分析,则是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社会化尚未完成,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都处于成长期。笔者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网络强大功能下各类信息泛滥。②上网者文明意识薄弱。③网吧经营者素质低下,功利至上,法律意识淡薄。④政府规范管理起步迟、力度小、结构松。⑤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措施落实不到位。⑥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对互联网、计算机等相关知识欠缺。⑦学校、家长防范意识不强。⑧适合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调查结果报告 一、背景: 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据统计,在现在的大城市中,已有76.7%的学生家庭购置了电脑,其中家中联网计算机占到69.2%,这说明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已成为家庭学习和休闲的主要家电。在电脑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网络对于我们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现在有许多青少年,上网无非就是玩游戏,聊天等娱乐性的目的。并不能真正利用好网络。 互联网络极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时事动态,以及青少年最感兴趣的东西。但由于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但也会使青少年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解脱了束缚,在网络的海洋里尽情的放任自己。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有许多学生为了上网彻夜不归,为了上网荒废了学业,这一件件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对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重视!! 上网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活动,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的人喜欢上网,然而又有越来越多不同的出现。上网是否影响人们的生活,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又有多大呢?为了让青少年更多的了解网络对他们的危害,并培养青少年的是非判辩能力。因此,我们出展了研究工作。 二、目的: 1.了解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情况

2.找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3.给青少年提出一些使用网络的建议。 三、计划: 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在网络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网络对青少年学习方式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综合小组讨论的结果、调查的数据提出合理的建议。 结论: 虽然在各种媒体对互联网的报道和介绍日益增多、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在我们调查中一个有趣的结果是:传统的媒体仍然是青少年获取时事信息的主要来源。选择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作为第一信息来源的青少年占36位,互联网作为第一信息来源的青少年只占24位。调查显示,互联网之所以最吸引人,信息量大、获取信息方便、可获取其它媒体没有的服务和信息列了前三位。青年上网的人数增长的比例很快,青少年通过上网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是新时代的要求。 在21世纪,网络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了,网络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而网络对于当今接受力极强的青少年而言,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不是E-MAIL,不是网上聊天,而是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 目前全国1300多万网络游戏玩家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0%。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对网络游戏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时就会出现情绪烦躁、抑郁症状,被称为“游戏上瘾症”。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网络游戏可以起到舒缓学习压力、充实课余生活和锻炼

浅议道德教化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地位与作用

浅议道德教化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地位与作用 一、什么是道德及其本质 道德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人的思想灵魂在实际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一种行为品质,也是人们的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而具体的反映。道德不仅仅是一种僵化的“精神制约”。良好的道德是时代的“楷模”,它时刻左右而修正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现代道德是当代和谐社会之灵魂和思想之精髓。道德是法制社会的社会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主题。 关于道德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道德的本质问题有很多探讨。宗教神学认为,道德是上帝、神的意志的表现。唯心主义否认道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或者把道德归结为人的情感意志、内心活动;或者把道德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善的理念”。旧唯物主义中有的从人的感性需要、生理本能、自然属性解释道德的起源和本质。这些观点对道德的本质的理解不正确,没有超出历史唯心主义的蕃篱。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道德与人的物质生活紧密联系,但并不是直接受物质生活水平制约。道德是受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它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与科学、艺术相比,它是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即实践精神的方式。 道德作为行为规范,与法律、政治规范相比较,又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所谓非制度化的规范,是指那些不以制度面貌出现的行为规范。上层建筑中的法律规范、政治规范都是制度化的规范,它们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国家机构或政治团体制定,以法律条文、章程、制度的形式加以确认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道德规范则不是这样形成的。有些道德规范也可能被写进国家的宪法、法律之中,但道德规范不是靠国家机构或政治团体制定出来的,也不是作为制度被权力机构颁布的。道德规范是被社会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准则,它是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活秩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它不是写在制度、章程、法律条文之中.而是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或是深藏于人们的品格、意向、价值观念之中。第二,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规范。所谓非强制性是指道德规范不是靠强制力量迫使人执行的,而是人们赁借其内心信念的力量自觉自愿地去执行的。法律规范的执行离不开强制手段做后盾:政治规范也是带有强制性的。人们违背法律规范和政治规范,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社会通过这种强制性的手段,迫使那些不遵守法律、

浅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浅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曾经在我身边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正在念六年级的李同学,在学校老师、家长眼中都是一个绝对的好学生:他是班干部,学习成绩每次在年级组都排前五名;他又很听话,遵守学校纪律。但直到有一天,家长无意中看了一眼正在上网的小李,发现他竟然是在“认真”地看色情网站,而根本不是先前自己说的查资料!李同学的母亲自己对这样的乖孩子、好学生,很是惊讶。他的母亲向我哭诉:“平时好好的,孩子这是怎么了?”是啊!学校里的好学生为何一到校外,就变成了网络上的“瘾君子”和“破坏神”了呢?有关专家曾进行分析:互联网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网络的特殊性还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人格表现不完全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却可能正扮演着“光明破坏神”的角色。 经笔者寻找资料以及和同行们探讨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及表现形式丰富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这为以盈利为目的色情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营业场所。这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往往在主页上张贴色情图片,使任何在网上冲浪的人有意无意地就能看到,青少年当然也不例外。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一旦接触这些内容,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其二,当今社会的家长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很少有大人陪伴的青少年便用上网来打发时间。由于我们的传统教育又往往回避正面的性教育,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在网上很容易接触色情内容后,本来就早熟的他们便找到了猎奇和宣泄的场所。 其三,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范。我国的立法相对滞后,在规范互联网这一新鲜事物上显得尤其突出。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这样的世界潮流不能与他们擦肩而过,不能因为不让未成年人到网吧去,就一刀切地让孩子们离开网络。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从正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一方面又要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反思与建议 1社会方面 政府应该重视青少年的网络道德问题。有关部门应向家长和学生推荐好的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