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进行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讲解学习

如何进行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讲解学习

如何进行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讲解学习
如何进行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讲解学习

如何进行低年级的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因为小学生阅历不足,抽象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容易将文字内容转化、想象成具体可感场景画面,再者,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文与学生思想感情的距离,也影响到学生对古诗意境的领会,通过实践教学,我觉得如能运用多种教法、多种渠道,便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促进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兴趣在古诗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

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强化内在学习动力,吸引学生去了解五彩缤纷的古代自然和社会。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可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古诗大都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小学生十分偏爱,学生兴趣浓厚。教师根据这些特点,授课前教师把教学挂图挂在黑板上,并放磁带。这样图声并茂,会极大地诱发学生学古诗的动机,激起学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启发想象培养学生领会再创能力

古诗教学可以从分析简练的语言入手,启发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引导他们领会诗情画意,培养学生再创能力。如教学《草》。我在学生了解古诗的大意后,让学生听乐曲,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勾画出诗人站在原野上,背着手望着一大片茂盛的野草的简笔画。最后为了再现当时的情境,我又指名学生扮演诗人,想象自己是诗人,站在原野上,望着一大片茂盛的野草来吟诗、作画。这样学生就如亲临其境、亲身经历,不但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领会和再创能力。

三、借画释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师如果仅把含义抄写下来,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并不真正了解。教师若再把其含义转化为相应的图形,效果就好多了。以《草》一诗为例。检查预习时,我发现学生基本上了解诗的意思,但对“离”、“荣”这两个词不甚理解,有的还把“荣”误解为“繁荣”,把“离”说成是“离开”,有的查阅字典,只能答出其大意,但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词义就比较困难。这说明学生对这两个词还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我一边讲解词句,串释词义,一边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大致画了幅小草茂盛的图画,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词义,然后我再放CAL课件。小草一年一度由发芽、茂盛到枯萎,来年又发芽、茂盛到枯萎。观后,学生很快理解了“离离”、“荣”的含义。这样学生对词语不但理解了,印象加深了。学生对难理解的古诗,也会化难为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

语文教材特点,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进行古诗教学后,教师给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老师是按什么线索去分析古诗的。另外,在检查学习效果时,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如教学每一篇古诗后,在检查学生学习古诗情况时,我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孙子、儿女回到家里向家人汇报自己在学校学习古诗的情况,老师再用不同的语气向学生提问来检查学生对古诗的字、词、句及作者、朝代等掌握情况。这样,不但使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巩固了古诗的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说话能力。

在古诗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古诗教学中应有的潜力,陶冶学生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使之具有一定的古诗赏析水平和古诗修养,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低年级古诗文启蒙教学方法初探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可谓字字珠玑,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规定背诵古诗文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近年高考语文科目中,多年未曾露面的名言名篇默写和古文翻译再次出现在试题中,同时新增古文鉴赏试题。可见,诵读经典诗文极其重要!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能陶冶孩子的情操。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的孩子自小诵读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诵读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诵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就能体会到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开阔心胸,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情感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心灵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要求学生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饶有兴趣地诵读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辅助教学:

一、巧用绘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便于诵读和记忆。如寇准的《咏华山》,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简笔画勾出——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

又如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煞是好看。

像这样的古诗教学还有《江南》《独坐敬亭山》《敕勒歌》等,教师在作画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感知,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背诵起来,大脑中不由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避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学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诵读”,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力。

二、借助故事

八九岁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在古诗中,有许多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如果在教学时加以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孟郊要出远门,夜已很深,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衣裳千针万线,缝得密密的,生怕儿子回来太晚,衣服穿破没人补。第二天,孟郊上路了,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一边讲故事,一边诵读古诗,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借助讲故事进行诵读的古诗还有《咏华山》《锄禾》《悯农》《江上渔者》等等。

三、再现情景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学《锄禾》一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垃圾桶里;一个学生将一大碗白米饭倒进垃圾箱;几个学生在田间放风筝,踩坏麦苗……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生气愤怒的神色。我说:看了这些情景,你想对这些小朋友说些什么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学生对浪费者也是对自己最深刻的教育。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带进课堂,学生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无需太多时间,学生既能很快熟记古诗,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浪淘沙》时,用课件展示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腾不息的黄河,这样气势磅礴的画面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给心灵带来震撼。在朗读指导中,这样的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准确感受、记忆古诗非常有帮助。

四、问题引领

不管懂不懂,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紧接着采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来快速地理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再如《登鹳雀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想到了什么?学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学生能很快掌握古诗大意,从而快速记忆。

五、趣味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乐读,或加手势表演读,或范读领读,或齐读默读,或个别朗读背诵,或提问征答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重音用“.”,延长用“-”等。比如旧版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春晓》,旋律优美,便于吟唱。学完这首歌,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别的古诗也拿来唱,唱得不亦乐乎。

六、等级奖励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被表扬,喜欢获得奖励。只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背诵古诗,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学生诵读的兴趣才会持久。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每背完一首古诗就盖一颗章或是奖给一颗星,获得五颗章或星时,就换回一份喜报。拿到五张喜报时,就能获“古诗小能手”称号,再高级一点的还有“古诗大王”等称号。通过这种方式引领孩子在诵读古诗的天地里自由翱翔,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当然平时多开展各种各样的古诗竞赛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每日,迎着清新的空气走进校园,扑面而来的是学生们诵读古诗

文的琅琅书声,你会觉得这是多么美妙的时刻。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恩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品格……这一切,都将成为“祖国花朵”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源泉。让我们与学生一起来诵读古诗文吧!不仅要让这古老的乐章回旋在学生的心田,还要让它融入学生的生命,伴随学生一生。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昌市第一小学吴小莉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 生动的形象、含蓄凝练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中 华民族营养丰富的精神滋补品。《语文课程标准》把“认识中华文化 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古诗 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 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对此,我们应有 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 研究。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教师,还是没有脱离“释题目——解难字——译全文——说情感——齐背诵”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单一、机械 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平淡无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限制了 学生自主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培养。面对这一现状,再结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故事激趣法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 奇不少很有趣,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体 会诗人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 愉快。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先讲唐代泾县农民汪伦, 想请诗人李白来作客又怕李白不来,就写信给李白,“骗”他说,这里有“十里桃花”(其实是方圆十里的桃花潭),还有“万家酒店”(其实是一位姓万的开的独此一家的酒店)。李白后来不但没有责怪汪伦,相反他十分珍惜这份情谊。故事讲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已注入孩子们的心扉。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古诗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这些优秀诗篇合着中华民族的脉搏,时时刻刻撞击着国人的灵魂,滋养着国人的性情。所以,小学古诗词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前,古诗词教学的弊端之一,侧重于对古诗词内容的单向“传递”和“告诉”,将作品的主题单一化,把学生的思维拘泥于其中,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这种平面线性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思维的驰聘,扼制了学生的激情和灵性。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学生构筑自由想象的空间,力求通过立体化的教学策略,让孩子进入诗词情境之中。 【关键词】纵引横引内激外拓 纵引:提升“期待视界”,激发阅读兴趣 所谓“期待视界”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以前由阅读经验、教育水平、文化修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具体来说,当学生面对一部作品时,他的“期待视界”总是纵向发展的,接着,创新期待作为“期待视界”中的深层因素便会浮现出来。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定向期待,但又绝对不能迁就,而是要把单纯的定向期待提升为活跃的创新期待,不断拓宽和建立新的视界,以此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从诗题出发,先让学生说说对“庐山”、对“瀑布”的印象。学生很快就在自身的“期待视界”内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积累:有的结合学过的课文介绍了庐山千变万化的云雾,有的吟诵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还有的则联系旅游见闻描述了瀑布的气势。然后我再询问学生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诗人是在哪儿望庐山瀑布的?”“庐山瀑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诗人游览庐山,为什么单单对庐山的瀑布情有独钟?”此时,我再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诗文寻找依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横联:架设情感桥梁,实现心灵对话 刘勰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除了说明文学创作离不开情感投入,也说明没有情感的审美欣赏只能是被动的,不会获得深层次的领悟。古诗词教学中除了以美读悟真情之外,还应强调文学欣赏中的“移情”,

部编版古诗教学《池上》教学反思

由《池上》教学探讨低年级段古诗教学方法 ——《池上》课堂教学反思 大理州实验小学杨蓉《池上》是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教学篇目,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五言绝句。这首诗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大部分孩子读上几遍就能初知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以及一些关键词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而我认为无论低年级段还是高年级段,学习古诗都绕不开“朗读”的环节,没有琅琅书声的古诗词学习课堂就像远离水面而试图航行的帆船,任何努力的解读都是徒然而苍白无力的。因此在备课环节,我确定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 针对低年级的年段和学情特点,在确定教学目标和预设具体的教学环节时,我主要思考的问题是:低年级段古诗教学的朗读应当“读”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读出层次。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反思如下:一、首先要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低年级段的语文学习,“识字与认字”是教学的一大重点。作为选入教材的范本篇章,即使篇幅较短,古诗同样也是作为孩子读书认字的载体。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状况:在初读环节,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学习前已经能轻易快速的将一些古诗“熟读”或者“背诵”出来。于是产生错觉,认为孩子已经“会读”了,“初读”的环节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实际上是否真的如此呢?课堂上,我请学生自读古诗后,再分行出示诗句指名请学生起立朗读。在这个环节我发现部分同学虽然能把整首诗很流利地“读”出来,但是单独朗

读一行诗句或诗中的字词时却出了问题。有的同学靠着提前接触过这首诗,但音不对字,所以出现“会背不会读”的现象,例如第一句中的“撑”“艇”这几个比较复杂的字不会读或读不熟;而有的同学对照着文本把诗读“对”了,但或是方音影响,或是囫囵吞枣读得太快,字音上存在不少问题,如“踪迹”“浮萍”几个词中出现的后鼻音读不准或读得不到位。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低年级语文课堂上要进行纠正和训练的重点。 二、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韵律,读出节奏。 整个小学阶段,我们都不必要求学生掌握古诗韵律的专业理论知识。然而,感受古诗中独有的韵律美对于他们而言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如何感受呢?当然是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古诗对仗工整、具有特殊的韵律和节奏,尤其适合诵读。大部分低年级的孩子,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也能较快发现、感受到这种韵律和节奏。 三、适度理解,以“情”促读。 我认为低年级段学习古诗,不必苛求学生要对诗作内涵进行深刻理解与剖析,但对于关键词句的意思要有正确的把握。换句话说,学习时不能一味只求理解诗意,也不能完全不解诗意。例如《池上》这首诗中,为了帮助学生感知诗意,我在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踪迹”“浮萍”等词语,没有用机械的解释,而是先出示相关的实物图片,通过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踪迹”原本是人或动物留下足印痕迹,进而引导学生想象此处小艇划开水面

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教学文案

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诗润心田,乐学古诗 ——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 212000 管茜 摘要:一提起诗文,人们就会想到唐诗宋词,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所以成了人文教育和评议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材中便蕴含了许多古诗文。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有限,所以语文教学大纲对低年级古诗的教学目标定得较低,但古诗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诗中评议的美妙,获得情感体验,不下一番功夫可不行。 关键词:低年级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可谓字字珠玑,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中外诗文160篇。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中就有70首。而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要求学生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饶有兴趣地诵读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辅助教学:

一、巧用绘画,体会诗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便于诵读和记忆。如寇准的《咏华山》,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简笔画勾出——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 又如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煞是好看。 像这样的古诗教学还有《江南》《独坐敬亭山》《敕勒歌》等,教师在作画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感知,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背诵起来,大脑中不由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避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学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诵读”,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力。 二、借助故事,明白道理 八九岁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在古诗中,有许多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如果在教学时加以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

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 计板书设计教案 第一单元 本组教材以“春天”为主题来选编教学内容。《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的基本目标,同时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一,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找春天》《古诗二首》。 3.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景以及课文所蕴含的主旨。 4.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能积极参与找春天的实践活动,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复习、巩固常用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古诗二首》…………………………………………………………………………………………2课时 2.《找春天》……………………………………………………………………………………………2课时 3.《开满鲜花的小路》…………………………………………………………………………………2课时 4.《邓小平爷爷植树》…………………………………………………………………………………2课时 语文园地一……………………………………………………………………………………………… 2课时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基本目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古诗二首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确实,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情志景物浑融是中国诗歌尤其唐诗宋词最显著的特点,诗歌教学如果能引导孩子们抓住“诗?乐?画?情”四个字做文章,在吟诵和品味上下足功夫,让孩子们伴随美妙的韵律入境、动情、会意。 一、吟诵中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每个学段的小学生古诗词教学都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的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新课标在“读”和“背”中均强调了一个“诵”字,这既符合传统诗词的文体特征,也符合诗词的审美及教学特征。因此,如何在“诵”字上下功夫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何为诵?对其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同“吟”、同“咏”,“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的读”;一种认为同“吟”、同“咏”有区别,“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侧重强调语言本身的节奏,

而非音乐的节奏。其实,“吟”、“咏”、“诵”的涵早就混同合一,之间难以区分明确的界限,当前,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的探索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这里用“吟诵”一词代替“诵”的称名。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歌是先以来就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方式,其优越性、实效性早被证明,现在强调这种方式不过是对传统的回归。 其实,很多作品可以配乐吟唱,可以拉长声调吟诵,这些不仅仅本身是切入诗词情境的方式,也由于其形式活泼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二、品悟中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宋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

小议低年级古诗教学——以《草》的课堂教学为实例(西师版一年级第二册)

小议低年级古诗教学——以《草》的课堂教学为实例 (西师版一年级第二册) 常言道“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可见,自古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就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语文九年义务制教材中,低年级段就选编了《鹅》、《画》、《静夜思》等七首古诗,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诗的本身。这时小学生的古诗启蒙教学,就低年级的古诗教学来说,要注意发挥多方面的作用。下面就援引九年义务制第三册语文教材第19课《草》的课堂实例加以阐述。 一.教学法,养能力 低年级学生初涉古诗教学,未谙古诗学习之道,必须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授以学法,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古诗《草》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弄清字意”、“读懂句意”、“明白诗意”,逐步深入。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顺序。教学中对每一步都要提出详细要求:比如“弄清字意”,因为古诗中有的字义与现代文的字义大相径庭,因而,古诗文的字意教学有其独特的教法。比如,教“离”字,首先请学生用现在的字义组词:离开、离别、分离等,随后,老师出示“离”字在古诗中的意思:草木茂盛的样子,让学生正确认识、好好区分、牢牢掌握。又如“读懂句意”和“明白诗意”,要注意在理解意思时不必遵循字序,字字现义,只要抓住重点字意、主要意思即可,追求意会。 像“一岁一枯荣。”一行,让学生了解到:一年中,草在春天发

芽,夏天长得非常茂盛,秋天开始发黄,到了冬天便枯萎了。 二.打基础,作铺垫 古诗教学一直贯穿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只是一个起步阶段,因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会学生诗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以此为依托,积累古诗知识,规范对古诗一些基本常识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作铺垫。 古诗的字义教学一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文排除障碍,一方面为有朝一日学生能自学古诗打好基础。因此,古诗的字义教学有其独特的教法。比如《草》的教学是以字义教学导入的,先理解“离、原、岁、枯、荣、尽、生等字,然后再进行诗句理解。字义教学前,先出示诗文,字义教学时,引导学生将意思与相关的字联系起来,老师随手标上序码,如: ①草木茂盛的样子白居易 ②草原草 ③年离离①原②上草, ④干枯、枯萎一岁③一枯④荣⑤。 ⑤茂盛野火烧不尽⑥, ⑥完春风吹又生。 一来,加深了学生对字义的理解,更重要的这还是学生将来看注释的“启蒙”教育。为今后学生借助注释自学古诗打下了基础。 再如朗读教学,首先要避免习惯的唱读,引导学生学会深入理解,

(完整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谈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浅析我是一位从事小学教学近二十多年的教师,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我就低年级古诗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低年级古诗教学必须立足于“读读背背,认认写写”上。 一、读读背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也最实用的手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古诗,是靠教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两点:1、明确读的要求;包括:(1)读有目的,读书不能盲目,每次读都应该有目的。初读,要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试读,用笔画出句中的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细读,让学生边读边想。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读懂古诗;品读,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来,在读中感受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通过这样有层次的读,有目的的读,学生才会读有收获。(2)读有指导,有无教师的指导,是一般阅读教学与阅读活动的根本区别,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怎样读书,心中茫然,很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多在细节上、关键处给予适当的点拨。(3)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个别,丢掉大多数,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读的时间和机会,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丰富读的形式。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兴趣点易转移。如果

采用单一的读书形式,他们就容易疲劳。因此,读的形式必须多样,如初读时的听读、自读、跟读、范读、轮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齐读、查读、练读;巩固提高中的接龙读、配音读、表演读、比赛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读书兴趣。许多学生都已熟读成诵了,当堂背诵当然不成问题。不过,对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应采用语言提示,借助插图等方法加以帮助,促其尽快地记牢,背好。 二、认认写写 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有些教师教起古诗来往往忘了这一点。只重视读背指导,忽略写字训练,其理由是学生都会背了,还怕不会写,这种想法偏颇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感知的特点是笼统,不精确的,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知觉占优势,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他们的空间知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的发展水平也较低。故而对辨别字形的细微差别和空间配置感到困难。所以,尽管他们在初读,细读,品读中,早已多次感知了字的音、形、义。但对生字的认识,还是一种轮廓的印象。只有对字形作分析,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因此,古诗教学必须重视识字和写字教学,着重强化字形的认识,分析和书写。 1、巧记字形。(1)采用口诀、简画、动作等直观性强的形象记忆法。如《静夜思》中的“月”字,可画个月牙儿帮助记忆。(2)游戏法,如动手制作基本笔画的卡片,然后用这些基本笔画拼成《一去二三里》中的“五、六、七、八、九、十”等字。(3)熟字带生字。学《悯农》

古诗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古诗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古诗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古诗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应深入分析古诗中蕴含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的。所以探究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相同的特点即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强,语文教师可以紧抓学生心理特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创设语言情境渲染古诗美的意境。古诗中的语言简短且优美,教师在朗读故事时可带有感情地描绘其中的场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情绪,使其全身心投入古诗情境中。例如,在讲解《春晓》这首古诗时,我邀请一名学生上台朗读,同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视频,一下子就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那个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学生再读出“天渐渐地黑了,你趴在桌上不知不觉睡着了(让其他学生趴在课桌上做睡觉状),朦朦胧胧地听到外面刮着呼呼的风,一会儿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你又睡着了,突然被耳边的鸟叫声惊醒了,你睁眼一看说:“我怎么睡着了?”看着窗外兴奋的小鸟不知不觉地读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再看到楼下花园中树木上的花被刚才的风雨吹得满地都是,又想起“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学生在语言情境中既明白了古诗要表达的含义,也体会了诗的意境,提高了古诗教学效率。 二、讲解古诗背景,加深学生的理解 理解古诗要与诗人在创作时的当时生活背景和社会经历进行紧密的联系,这些诗作大部分是诗人在遭遇不平、仕途不顺、喜出望外时有感而发,所以大部分诗词都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所以我在讲解古诗时结合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当学生对作者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有所理解和掌握后就能体会到诗词中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风格。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主要讲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字里行间也透露着想推行新政、重返政治舞台的迫切愿望。我在课前的“三分钟演讲”环节中,就为学生介绍王安石是北宋

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意境深远,内涵深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是小学生 学习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很多教师虽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教学 方法往往比较简单,学生难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 倡导吟诵,品味语言美,把握情感美,感受意境美,理解哲理美等。要实施有效 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策略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它意境深远,内涵深刻,耐人寻味,道 难道之景,抒难抒之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是小 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其中,第一学段背诵优秀 诗文50篇,第二学段为50篇,第三学段为60篇,其后还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 篇目”70篇。课程标准还指出: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是毋庸置疑的。 很多语文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往往方法较简单:如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或囫囵吞枣式的翻译等。这些方法仅仅满 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从根本上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最美情感。 要想使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关注生字教学,品味汉字精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 学重点。”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古诗词教学必须考虑两个问题:(1) 如何把识字和对古诗词文体的学习领悟结合起来呢?(2)如何让学生读起言简 意赅的古诗词时觉得有趣易懂呢?课题组老师们达成了共识——低年级古诗词的 教学,要依据儿童的记忆力特别强而理解能力稍弱的特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读 诗词、背诗词和识字、写字上,鼓励同学们多读多背古诗词,只要知道大概的意思,生字词则依据了解课文大意的需要,点到为止地简单解释一下。注重引导学 生联系插图或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作简要的回答,要把时间放在熟读成诵 和识字、写字上,切忌一字一句讲解。 经过两年不同教学形式的对比实践和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反复学习,我 们将低年级古诗词教学重点放在积累和识字、写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上。首先以读为本,感知古诗词文字形象,整体理解诗词大意。在古诗词教学的 课堂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古诗词,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了解定义。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以让学生 争当小老师,给大家纠正读音,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以让他们 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读顺诗词后,让学生说说关键字的记忆方法,并大胆猜测诗词表达的意思,初步感知诗词的意思。 例如,高鼎写的《村居》这首诗中的“醉”字,就可以从象形字入手:左边是 一个盛酒的坛子,右边是一个穿着长衫的古人,古人倚在酒坛旁,似喝醉了酒, 挥动长袖,这像极了诗人。诗人也醉了,只不过是陶醉在“草长莺飞,拂堤杨柳” 的春景中,更陶醉在“儿童放纸鸢”这充满生机的乐春图中。这样的故事教学,把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三法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三法 提要 古诗因其语言精炼跳跃,意蕴深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低年级学生阅历浅,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中应注重整体感悟,体验情感,以中心字辐射全诗,以全景图贯穿全诗,以想象点激活全诗,如果过早强调抽象的“透彻领会”,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扼杀其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与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都是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但古诗没有让人一目了然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是以语言文字塑造意象,进而以意象传达情意。而古今语言的差异,诗人生活阅历背景与学生思想感情的距离,给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古诗学习带来一定难度。 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清晰地表明,第一学段古诗教学应重在积累、熏陶感悟,而非透彻地领会。 第一学段共有古诗15首,其中第一册《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第二册《春晓》《村居》《所见》《小池》,第三册《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第四册《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以写景诗居多。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意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风格恬静淡雅,多用白描手法,简单质朴易于描摹。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觉经验具有整体性。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我们要从整体入手,紧扣关键字词,在诗画中走一个来回,巧妙利用句中的留白创设情境,开展想象说话训练,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体悟。 一、以中心字辐射全诗 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更偏重于韵味和灵性,其中重要的字词堪称诗歌的眼睛,抓住这些字词,采用反复诵读体验的方法,感受和再现诗中描绘的形象,走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我想,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们中学的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师只需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传统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被动地听记和机械地做题。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对现实暂时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这些充当“知识”的假设总是不断被否定,或被不断出现的新假设所代替。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积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对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以“立人”为中心,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摘要: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 关键词:古诗教学独特方法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涉及诗人三十多家。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总体而言,古诗的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炼,充满了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 一、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二、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三、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古诗讲究凝练,即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诗中词序的颠倒、词语的省略,甚至句子成份的省略比比皆是,所以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初看起来显得难以捉摸,领悟整个诗篇所描写的意境就更难了。教学时可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弄清字词句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然后,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通过课堂口述或书面作业比较准确地把一个个诗句译出来,进而贯通全诗内容。 如《早发白帝城》后两行作者先写猿声,继写轻舟,又用上一个“已”,把前

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诗润心田,乐学古诗 ——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 212000 管茜 摘要:一提起诗文,人们就会想到唐诗宋词,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所以成了人文教育和评议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材中便蕴含了许多古诗文。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有限,所以语文教学大纲对低年级古诗的教学目标定得较低,但古诗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诗中评议的美妙,获得情感体验,不下一番功夫可不行。 关键词:低年级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可谓字字珠玑,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中外诗文160篇。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中就有70首。而低年级学生身心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领会,只要学生

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要求学生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饶有兴趣地诵读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辅助教学: 一、巧用绘画,体会诗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便于诵读和记忆。如寇准的《咏华山》,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简笔画勾出——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

小议古诗教学法

小议古诗教学法 诗歌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 一条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教学中 怎样化难为易、由浅入深,体验那源远流长的美好意境、美好情感,把古诗教好、教活呢? 下面我谈谈教学古诗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情境创设,激发学诗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对某件事感兴趣了,就会有动力去把这件事做好。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以用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古 诗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故事创设情境。如教学《一去二三里》,在释题时我跟学生讲了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把那 里的美景描绘了一遍,学生都听入了神,学起来就有兴趣。 2.图像创设情境。如教《锄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烈日下老农锄地的画面,讲讲中午太阳 当头照时的情景,并体会烈日下劳动的感受,想像农民辛勤劳动的形象,从而懂得了:碗里 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3.媒体创设情境。如可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游园不值》中万紫千红的春景图、《晓出 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西湖“曲苑风荷”的美景,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 其人、如临其境。 4.吟诵创设情境。“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声声见心,易唱 动听,悦耳感人,又因为“俯而读,仰而思,熟读精思理自知”是传统的教诗方法,所以运用 吟诵引入法,在实践中是奏效的,它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情趣。 二、带领学生诵读,体悟诗意 自古以来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可见读的重要性。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讲解,而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如《江雪》一诗的学习,我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再通过对第一二行诗句中“鸟飞绝”的“绝”、“人踪灭”的“灭”的理解,勾画出天寒地冻、飞雪弥漫的天地,学生在读中慢慢对诗中“千万孤独”有了一定的感悟。末句的一个“钓”字可谓全诗的“诗眼”,通过对“钓”字的品味,揭示出寂 寥中的生机、平常中的蕴涵,触摸到了诗人纯净高远的内心。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诵读有两层含义,即朗读和背诵。古诗文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仅 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体味不到的,要突出“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朗读是最经常、最重 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要以“读”为本,应体现出“读通、读熟、读出感情”这样一个渐进 的朗读层次;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在朗 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比如配乐朗读、配画 朗读、创设情境朗读等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来诵读古诗文。这样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 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喜爱上古诗,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三、以多种形式,创造想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