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讲课教师平遥三中李国栋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明确人物形象,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3、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

2、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难点】重点语句的理解。

【主要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拟定两课时

【时代背景】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以下见课文注释①)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第一课时(本节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二、资料链接

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本文作者。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

(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

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文章总体思路(读·研)

提问: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同学们,你们以前一定写过不少此类文章,你们一般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呢?

学生回答:一般是通过叙事来凸现人物形象,另外还要交代事件的缘由和结果。

(让学生带着自己已往的经验,采用边读边勾画、做标记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体思路)

学生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

教帅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乎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具体研习(研·点)

1、理清三、四、五部分的思路

问题设计:

A、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

——明确:

事迹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⑻中弹牺牲。

刘和珍是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热爱祖国的青年学生。她善良温柔,渴求真理,向往革命,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嫉恶如仇,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斗争,勇赴国难,不怕牺牲。

B、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

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

哪类人动向作者态度和感情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悼念尊敬激励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抨击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淡漠唤醒

3、总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

五、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

六、拓展练习(练)

请为刘和珍写一篇颁奖词100字

例文:屠呦呦莫言

革其成就带来重大变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杀死疟疾寄生虫有显著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疾寄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这也能解释它在对抗严重疟疾上的强力功效。青蒿素对遭受严重寄生虫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研究成果对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这一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七、感悟提升(悟)

§抗战胜利70周年

§国庆节

§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性

八、作业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1(名师解析)语文版必修1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1(名师解析)语文版必修1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3.简要分析“街市依旧太平”的深刻含意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文中的词语及短语,一定要注意其出现的语言环境。此处前面说“时间永是流驶”,后面又说“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因此不难判断出鲁迅先生是想借此说明黑暗统治依旧,并未发生任何改变。 【答案】形象地反映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反动统治并未改变,引出下文对学生请愿的评价。 1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理解语句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此处有“血战前行”“大量的木材”“只是一小块”“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根据这些词句可以推断这句话主要是用来阐述鲁迅先生自己的关于历史进步的看法,借以评价刘和珍等人的请愿活动。 【答案】(在鲁迅先生看来)人类历史的进步往往要以流血牺牲为代价,而且往往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历史不过前进一点点;但是徒手的请愿虽有流血,也有牺牲,可是却并不能改变黑暗的现实,从而推动历史前进。 15.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其作用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键在“托体同山阿”。 【答案】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借以抒发对死者深切的悼念之情。 16.根据选文分析鲁迅对刘和珍等人请愿死难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以及“有了血痕”“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 【答案】肯定其爱国精神,对其牺牲无比悲痛,但是不赞成她们的斗争方式。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那一天,阳光如此灿烂。那一天,人潮如此汹涌。那一天,青春如此妩媚。那一天,枪声如此清脆。 七十二年了,岁月无声无息地过去。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之前,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在这一天之后,也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于是,我们忘却了这一天:1926年3月18日。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 一、又见鲁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记念刘和珍君》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 师: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个“民魂”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 一个懦弱的民族是会挨打的,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是猥琐的,是被人瞧不起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鲁迅 二、重温历史 师: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请愿群众的一部血的历史包括很多青年学生在内的两百多名请愿群众惨烈地倒在了血泊之中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

22岁的女大学生和鲁迅先生的其他一些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来谴责邪恶的统治者警醒国人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去缅怀那些烈士,领会文章的深意重点放在体味作者的情感上面,这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师:3月18日,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事件发生以后,著名作家刘半农和作曲家赵元任作了一首歌: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师:表达了国人的义愤,说我们的政府“甘拜异种作爹妈”,我们要“枭其首”,要革命 师:使鲁迅先生尤其气愤的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像陈西滢之流,居然说学生“受人利用”“作了无谓的牺牲”,他们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即刘和珍、杨德群等人,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对爱国青年作这样的评价,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子理解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子理解 本文是关于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子理解,感谢您的阅读! 理解语句离不开对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的了解,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子理解是理解整个文章的重点,希望下面的内容对大家学习本文有一些帮助。 ①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明确: “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深味”,深深地体味。“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

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 “直面”,直接面对。面,动词,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 “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④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

《记念刘和珍君》详解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标: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诵、品读、讨论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导入: 他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友人斯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 二、复习旧知——作者介绍: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5、散文集:《朝花夕拾》 6、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三、解题: 记念、君。 选自《华盖集续编》。(华盖) 鲁迅《自嘲》。 四、写作背景:(p27课下注解①) 1、大沽口事件 2、三·一八惨案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 噩耗传来,鲁迅万分哀痛又无比愤慨。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五、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行文思路: 1、自己朗读,标画不会读的词语;在分析文意时,通过检查朗读强调读音。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PPT) 齐读“课前小积累” 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有一天会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师: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话是形容谁的吗? 生(齐):老师 师:是呀。老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今天我们就共同领略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老师的风采。 (PPT) 梁实秋(1903——1987) :号均默,原名梁冶华、梁秋实,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师: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且因洞察

1 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本文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板书)。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 (PPT) 1.给下面加点的字的注音: 有棱有角椭圆形狞笑 油渍瓢淘汰 鼾声敷衍鼻涕 荪琅琅上口胡诌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一、内容结构 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和归纳七节要点。 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蝶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 提示:第一段(l、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第二段(3~5),记叙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希望。 二、探究总体思路 可以分两个层面来探究。 1.第一层面。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2.第二层面。(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为使庸人不致忘却,揭露反动政府罪行,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种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②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 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括到遇害细节。 进一步探究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是“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得一驳,只能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悲、憎恶、鄙弃。作者写刘和珍的斗争,又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置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关于惨案的意义。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肯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且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前面两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诗歌和古代记叙散文。今天我们开始转入对写人记叙散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大家齐读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幻灯片)大家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对联吗?(明确:鲁迅)对了 这是鲁迅逝世时,他的友人埃德加。斯诺写给他的挽联,其中包含了先生的两部作品: 《呐喊》和《彷徨》。我们在小学和初中还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呢?有《少年润土》、《三味书屋》、《一件小事》《社戏》《故乡》等等。比较出名的还有《孔已己》、《阿Q》等(我想大家已经对鲁迅相当的了解了,)关于鲁迅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可以看三维设计的相关介绍。(拿三维设计和同学一起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一起来看看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大家回去有没有预习这篇课文呢?有的话就我们请位同学来读一下以下字词。打在幻灯片上的。没有的话就让同学们几分钟快速的默读。默读的时候带着这样两个问题1、文章具体分成几个部分? 2、注意幻灯片上字词的读音) 请位同学给以下字词注音,纠正并讲解错音。 长歌当(dàng)哭桀骜(jié ào)喋血(dié xuè)尸骸(hái)立仆(pū)惮(dàn ) 惩创(chuāng)殒(yǔn)身不恤(xù)浸渍(zì)攒射(cuán)洗涤(dí)赁屋(lìn)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弄清了生字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记念”现在我们写作绞丝旁的“纪念”。大家注意一下即可。(因为当时的白话文还比较不规范,经过规范之后我们统一写做“纪念”) 背景: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军阀割据,军阀混战情况严重,造成了中国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家翻开课本27页看注释第一条。(请位同学齐读)1926年,奉系军阀和国民军作战。18日,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屠杀了前来请愿的爱国民众,制造了“三。一八”掺案。刘和珍当时也是在遇害之列,本文是鲁迅写于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也就是四月一号。

高中语文必修五《记念刘和珍君》陈有斌PPT课件 苏教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人:陈有斌 学科:语文 班级:高一(15)班 课题: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课时)(录播课) 时间:2017.10.2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借对鲁迅作品的学习,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探究赏析法啊,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体悟作者的情感如何表达。 教学难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时数: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的最后两节 二、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1、“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用作 ‘流言’的种子”形象反映了段政府的反动统治并未动摇,徒手请愿代价大作用却很小。 2、“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的徒手”用“煤”作对比, 说明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方式,为情愿而流血是不值得提倡的。 3、引用陶诗的作用。 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永垂不朽的思 想感情。这就是纪念的最终目的所在。 4、“我已经说过……”“向来”“不惮”“最坏”几词重复出

现的 作用。 突出表现了鲁迅对自己观点的执着和自信。同时指出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 下劣、中国女性的从容。 5、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更将奋然而前行”理解。 作者看到了中国女性的民族性终于没有消亡而从中看到了希 望,中国女性的从容将激励“猛士”愤然前行。 6、“我说不出话来”为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死难者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意。 三、问题讨论 1、刘和珍的人物形象特点。 2、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3、文章涉及了哪三类人,对他们作者各持怎样的态度?(1)反动势力(学者文人) (2)爱国青年 (3)“庸人” 四、板书设计

高中新人教版必修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

高中新人教版必修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 本文是关于高中新人教版必修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感谢您的阅读! 背诵课文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帮助大家积累素材的重要方法,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是高中语文背诵的重难点,不知道大家都背会了吗?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

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的内容就是这些,里面有一些句子比较拗口,但大家只要多读几遍一定可以完成背诵任务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师:今天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生:老师,写错字了。 师:“记念”等同于“纪念”,因为鲁迅那个年代白话文刚刚兴起,没有今天这么规范。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有特殊含义,大家感兴趣可查阅资料。 (继续板书)作者是鲁迅 现在,我想请咱们班最能代表男生意愿的男生一位,最能代表女生意愿的女生一位来做一道填空题。大家先选,我来出题: 我鲁迅先生 我鲁迅先生的作品 男同学请在横线上画微信表情,女同学在横线上填一词语。要求写真心话。 (学生很快写好了) 我(双目仰视的表情)鲁迅先生(无法粘贴表情) 我(无言以对的表情)鲁迅先生的作品 我尊敬鲁迅先生 我读不懂鲁迅先生的作品 师:请男同学解释一下你画的表情的含义 生:我双目仰视鲁迅先生,我无言以对鲁迅先生的作品

师:这两位同学能代表大家的想法吗? 学生笑着点头。 师:我的学生读不懂鲁迅,鲁迅故乡绍兴的孩子们也这样吗?不应该啊! 有学生说:惭愧惭愧 师:那这节课我用一种方法和大家一起阅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能不能读懂?好吧! 同学们,从题目我们得到哪些信息? 生(七嘴八舌):记念说明这个人死了, 刘和珍君,是刘和,珍君,两人,还是怎么回事? 师:刘和珍是人的名字,君是对她的尊称。那这个人应该是不一般的人,因为鲁迅写文章纪念她。那我们先来读课文。我想请七位同学来读,愿意读的请站起来。 (学生很配合) 好,每人读一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划住有刘和珍三个字的句子,当然用代词代刘和珍的也划住。 学生按序读课文,老师在其读完后,纠正读错的字,读错的句子,表扬读得好的地方。 师:现在我们来读大家划住的句子(下面是课文原句) 1、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2、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3、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案例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案例几天来的培训,我认识到我们这些老师都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热烈 讨论,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化发展,可老师的愿望是美 好的,实际操作起来,学生却不领情。课堂上常出现尴尬现象: 一种是学生只是回答“是”“不是”;一种是学生无所依傍的乱答一气, 整个课堂进入一种无序状态;一种是老师一问,学生一答的毫无波澜的问答式; 还有就是任凭老师怎样启发,学生茫然不知怎样作答……出现这些现象我们能 只怪学生吗?哪个学生不想表现自己?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我认为多数情 况是老师设计的课堂问题不够科学,过难或过易,或者问题的衔接不科学…… 致使老师美好的愿望得不到实现。下面我以教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例谈一谈 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教学设想:如若根据传统教法教授,让学生先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再分析各类人的表现,然后再去探究作者的情感等。虽然环环相扣,但这种课堂设计导致老师必须站在主角的位置上,去设计一个个的问题,领着学生学习,学生就会失去自主探讨的机会,课堂效果也不会太好。于是,我决定用通过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为契机,牵动对整篇文章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积极性。以下就是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那国土沦丧,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执政府软弱无能,国将不国,风雨如晦的年代。你将何去何从?我想你一定会挺身而出。因为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祸福避趋之”的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谭嗣同为变法而大声疾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历史上那些

为了祖国而甘愿流血牺牲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无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二、学生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蕴含的感情 三、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原因。 讨论结果1:通过讨论,我们了解到刘和珍是一个热爱国家、思想进步、和蔼可亲的女子,这样的人牺牲了,作为有正义感的生者,写一篇文章作为微薄的祭品,以此来纪念死者,是很有必要的。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提示:从3、4、5部分找出描写刘和珍的语句。 分组讨论明确: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反抗广有羽翼校长——富于斗争精神。 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 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 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讨论结2:我觉得“这么一个热血青年,鲁迅称她是真的猛士,并且是始终微笑着,和蔼的女子,却被反动者“虐杀”了。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等人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对刘和珍等人的死表示沉痛的哀悼,对反动派的暴行感到无比的愤慨。 讨论结果3:我组认为,面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的情况,写一篇文章来唤醒他们,唤醒麻木的国民。也很有必要。而反动文人的阴险的论调,段政府的虐杀及其诽谤,面对这些,写一篇文章来澄清事实、戳穿反动者的无耻谰言,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再读第四部分认真体会。

2016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结构

2016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结构 导读:清晰了解文章的结构可以更好的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想法,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结构是本文学习的难点,鲁迅先生的文章结构不是特别清楚,在这里我们给大家整理一下。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位遇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

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这句的意思是说,用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追悼先烈,在先烈刚刚牺牲、作者内心剧痛时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有等过一段时间,悲痛的心情稍平息时,才能真正“痛定思痛”,再回想以前的悲痛。这句话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示作者愤怒、悲痛之强烈,“实在无话可说”。“而此后……”一句,“而”字以下,笔锋一转,转向揭露陈西漫等“所谓学者文人”(不是真正的学者文人,而是披了“学者文人”外衣的反动派的帮凶)的阴险论调,这种人的卑劣行径,更使作者愤怒满腔。“出离愤怒了”,意思是愤怒达于极点,超出了愤怒的程度。“我将深味……”整句的意思是:我将深深地体会和回味这种禽兽世界的“浓黑的悲凉”,我要把由于敌人的屠杀和流言给我的最大的哀痛揭示出来,尽管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们可以因我的痛苦而感到快乐,但我就是要把“这”——对于战友的深沉哀悼和对于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题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题答案 第一题: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作者开篇写程君劝“我”为刘和珍写文章并提及刘和珍生前爱读“我”的文章,“我”也忆及刘曾预订全年的《莽原》杂志。对于这样的一位热情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于这样一位“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鲁迅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程君的要求,更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早该写点文章来纪念刘和珍君,以此表达对她的悲痛之情。(爱护) ②第一部分,“可是我实在是无话可说”——第三段开头的这句话先写“果”,后面解释“因”:即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谣言,给作者带来的哀痛与愤怒,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是出现在写到庸人的表现之后出现的。这个”非人间“的世界得以维持,庸人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他们虽然良知未泯,惨案后也曾感到悲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被遗忘。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那种麻木的灵魂。作者要用自己的笔唤醒庸人,不忘血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悲哀,体现了他得社会责任感。 ④第二部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此句与上句仅隔两个分句,即“离三月十八日也已经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基本上与上句重复,是强调写这篇纪念文章的“必要”。——唤醒庸人的必要。 ⑤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此句写在作者了解惨案事实,听到段政府的诬蔑以及“流言家”的阴险论调之后。这种最黑暗的“武”的统治和最反动的“文”的言论,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意料,令其强烈愤怒。 ⑥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此句是对上一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的转折,引出对下文具体事实真相的揭露,是对上一段反动势力的诬蔑与谣言的有力驳斥,表现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⑦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此句是全文的结尾句,作者再次表达自己无限哀痛的心情。 纵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有憎,对大众庸人的失望,这些态度混杂在一起,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说不出话,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充塞于作者的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 第二题 1、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 2、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4、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7、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语文学习大家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学习高一语文的时候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高一语文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几位遇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第一小段写 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 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 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

《记念刘和珍君》 6

《记念刘和珍君》 6 【课型】讲读【作者】鲁迅 【备课时间】10.10 【上课时间】10.23 【教学目的】 1.弄清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会从具体事实中体会事件的意义,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2.了解复杂记叙文立意、选材、结构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记叙文中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的意义。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通过《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二、结构把握 1、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目的: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 ②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代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即.写作的缘起。 ③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④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于将来的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个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2、下面看局部思路 第一部分,(朗读)问:作者为何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三个“必要”意思相同吗? 第一部分: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再看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时间:相识——遇难。 第三部分呢?先否定了这次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由否定到肯定。逻辑顺序。 附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素材积累

【名师一号】2015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后撷珍新人教版必修1 素材点说 鲁迅先生的爱与恨 点说他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者,他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者。他一生敢爱敢恨,他一生也会爱会恨;他把他的爱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青年。他用他的血来“荐轩辕”,他用他的情来为“孺子牛”,他用他的爱来滋众生。正因为有这强烈的爱,才有了那深深的恨,他恨一切吃人者的凶残,他恨一切帮凶的无耻;他恨那政府的反动,他恨那制度的腐朽。他用他那锋利的匕首,将这一切的面皮剥开,使之在国人前显露原形。他可能有过彷徨,但更多的恰是呐喊,他把国家、民族的命运肩上担。他是用文字承担救国大 任的人,他是中国近代的脊梁。历史已无法复制、精神却可以永存,我们要承继鲁迅的精神, ........................... 爱得其所,恨得其地,直面惨淡或灿烂的人生,奋勇前行.........................。 评说天下 记取匹夫有责的担当 2014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李克济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先生弥留之际的这段话,曾经让多少仁人志士感动不已。放在现代社会,它代表着一个公民的责任与担当,对公共事务保持参与热情,对左邻右舍有着守望相助的深情。人民网连续5年举办责任中国评选,就是要赓续公民责任,传递守望深情。 刚刚过去的2013年,我们不会忘记全面深化改革的扬帆起航,犹然记得嫦娥携玉兔登月的从容淡定,但同样会铭记时代洪流中的那些平凡面孔:黑龙江的刘海涛创建了“一米阳光爱心联盟”,寻找并帮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辽宁的赵君路花光积蓄,卖掉房子放弃结婚,15年间救助了120多个孩子;河南的王铭从北漂保安自学考取律师资格,坚持提供

《记念刘和珍君》句子解释

《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几个句子的解释 冯雪峰 有好几个读者写信给我,谈到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华盖集续编》)中有几处不容易领会,现在照我的了解在这里解释一下。 一、原文第2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真的猛士,应怎样了解?又,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照我的了解,真的猛士就是真的革命者的意思。这是泛指;有人以为系指在段祺瑞执政府前被杀害的四十多个爱国青年,我们看原文却不是的。这样牺牲了的爱国青年固然也应该说是革命者,但作者在这一节话中并没有说到这一层意思。实际上,这些爱国者完全牺牲于反动政府的阴谋凶杀;他们当时只是为了援助外交徒手请愿而已。作者在全文中都并没有认为这就是革命的行动。——根据原文,“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就正是指的反动政府凶杀这种黑暗事实。因此,这句话就是说,真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样黑暗的现实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也就很明白:真的革命者既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那么,他也就能够真正看到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显然是最哀痛的。同时也只有真的革命者能够真正看到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这样,他也是最幸福的。这是和下文所说的庸人比较而说的,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这里说的庸人,是平常人的意思。下文又说:“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正是作者感到非常沉痛的。 二、原文第4节最后一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最后一句话什么意思? 当时是中国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的时候,青年学生和市民为了援助政府外交而向政府请愿,政府反而加以屠杀;当时的反动文人(《现代评论》派等)还说青年自己去送死。——这种最黑暗的统治和最反动的言论,可以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使一切爱国者和人民将都觉得事情已经到了尽头,说什么话也没有用了,只有举行革命;一种是一些爱国者和人民的革命分子被摧残了之后,全民族都被黑暗统治着,留下的爱国者和人民都悲观失望,民族就沉默地走到灭亡。也就是说,可以有两种沉默,一种是暴风雨(革命)前的沉默,一种是走向灭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114378999.html,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思路 作者:毛明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4年第10期 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芦笛》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充满浓郁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分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习本文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虽然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对鲁迅先生以及他沉郁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但学生阅读《记念刘和珍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如何直面社会人生,学生没有体验;其次,特殊的纪念文章,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品文、品人、还要品情,所以围绕以上三个方面,结合新课标“知、过、情”三个维度,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重新审视中国女性的人格魅力。 “情”是贯穿散文的灵魂,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把品情作为教学重点,也就是品出作者悼念死难烈士、痛恨反动派、批判庸人、鼓舞革命者奋起战斗的思想感情。其次鲁迅的语言虽意蕴丰富,但对于学生来说,却艰涩难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性地制定教学难点,即体会重要语句和难句的深刻含义。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教师传递教学理念和信息的主渠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准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事先的教学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针对本文的特点,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将本文的教学分为三个课时,分别对应三个篇章(思路篇、人物篇、情感篇)。 第一课时侧重理清文章的思路。叶圣陶先生说:“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会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的枢纽,是形成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技能。在理清思路之后,让学生从“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等矛盾的语句中初步体会作者悲愤的感情基调。因为只有正确地把握了散文的感情基调,才能透彻地分析它所蕴含的思想。 第二课时侧重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以四个动词贯穿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找,找出文中涉及的有关刘和珍的一些事情;二析,分析本文在刻画刘和珍时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三探,探究刘和珍的性格特点;四品,品悟鲁迅对刘和珍的情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