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汉书汉朝苏武传苏武班固【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2、分析课文通过对比烘托以及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特色。

3、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通过对比烘托以及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相关背景,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一、导入

展示歌曲《苏武牧羊》的歌词: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问题: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苏武为什么会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这十九年他是怎样度过的?现在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

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预习检查:正音

当dàng 旄máo节厚赂 lù 昆hūn邪yé王厩jiù 窥kuī观置币遗wèi

单于浞zhuó野侯没mò胡中阏yān氏zhī 徙xī 使牧羝dī 更gēng嫁

四、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思考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清课文脉络。

明确: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3-8):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9-10):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

见天日,重归祖国。

2、分析第一部分,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1)苏武何许人也?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2)当时匈奴与汉关系怎样?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3)苏武为什么要出使匈奴?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是什么?

①张胜糊涂帮助缑王谋反被发现。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于)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匈奴只是因为”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3、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关键一点是要突出人物的性格。那么读完这篇传记,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 一、导入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在这样的选择前,无数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进这样一位故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作者作品p192 三、读 四、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同步作业) 五、全文结构(p142) 六、讲授课文 传记主人公:苏武(生平前140-前60年),80岁,写了19年,出使匈奴的19年,不是每年都写,侧重特殊变故时期(写传记并非列出人物的大事年表,写苏武作为使臣,面临特殊变故时期所表现的品质及言行举止),传记写作方法、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班固作为史学家,但在写人物上有高超的技巧,苏武80年没有写太多,身世只用一句话: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侧重写出使匈奴19年的艰辛历程,又抓住了19年中遇到意外之变时的品质。 (一)、学生齐读1、2段 分析苏武出使的背景、原因 (二)、苏武出使匈奴19年或者说80年最精彩的人生篇章,三件事:自杀·反劝降·牧羊 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学生齐读3、4段) 欲自杀→引佩刀自刺 自杀原因: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 品格:国家利益至上、为国捐躯(苏武身份:使臣,手下叛乱,身为代表团团长,维护国家利益,以死全节)(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自杀行为结果:(卫律)惊、(惠等哭、同伴)哭、(单于)壮 (为苏武人格魅力感染) 2、分角色朗读卫律劝降部分(5段) 劝降步骤: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杀鸡儆猴、威逼)→利诱 (品味苏武语言)

(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牧羊);此之为大丈夫)3、齐读7段李陵劝降部分(长期的精神折磨不成后) 李陵劝降层次:挑拨君臣关系(语言、个人、君:法令无常)、断绝亲情之念(语言)、宣扬叛徒哲学(不得归汉、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李陵与苏武关系:素厚、感情牌)同一环境的比对中,凸显人格魅力(张胜、卫律、李陵) 思考:先让李陵,再让卫律劝降?(人可过刀山火海,但经受不了孤独寂寞的折磨,更难过感情关;不屈服是铮铮男儿的气概。但人往往会倒在长期的精神折磨之中,此时给一点温情,这种安排更能凸显人物品格。苏武的语言:忠臣哲学,臣侍君如子侍父···,可看出苏武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伟岸品格)难怪单于也为苏武的崇高气节折服(壮,想方设法让苏武投降),在周围人的比对中一个伟岸的人物形象诞生了。 4、思考:卫律劝降与李陵劝降有什么不同?品味苏武的答词p194 忠贞不渝、铮铮铁骨,难怪单于费尽心机想要让苏武屈服。(壮:为苏武气节折服) 5、读第6段苏武牧羊部分 卫律威逼利诱不成→长期的精神折磨(幽禁流放,精神上摧垮苏武)(斗争方式:从求死到生存)(苏武想活下来为敌人奸计不能得逞,为维护国家尊严,活着比死更难) 茫茫北海之上是什么支撑苏武活下来?(杖汉节,卧起操持—一心向汉、满腔爱国热忱)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原为祖国捐—陈辉 如果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苏武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话,那牧羊生活就是“贫贱不能移”,孟子曰:此之为大丈夫。 宋·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苏武形象的写照。 七、历经艰辛万苦,苏武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学生读9、10段) 唐·杜牧: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八、拓展,面对如此形象,我们的感触。 学生谈(维护国家利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们生活中的诱惑,不要把苏武离得太远,精神种在心中。当我们面临网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疏通文言 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文言基础知识集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 )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苏武传》公开课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五)

《苏武传》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 高一必修五)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 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

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 (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讲课讲稿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最新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 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第66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 ,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 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词与断句有疑惑的句子。放朗读带,学生听读,朗读过程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 U)监;②数(shu o )通使相窥(ku I)观; ③以状语(y U)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百)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 b)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mzh i) 归汉; ⑦置煴(y m)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 y印”有误。煴,有二音,读y tn意为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2、分析课文通过对比烘托以及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特色。 3、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通过对比烘托以及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相关背景,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一、导入 展示歌曲《苏武牧羊》的歌词: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问题: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苏武为什么会被匈奴扣留十九年?这十九年他是怎样度过的?现在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

人教版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着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扞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完整版)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 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2、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教案3新人教版

苏武传 【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教学方法】 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 字词和 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 物形 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 辛, 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 素。现在, 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 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 汉关 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 奴惊心碎胆 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 .作者简介: 【课件】 班固,字孟坚 , 东汉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 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 , 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 到株连 , 死于狱中。 父亲 :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 ( 投笔从戎 ) 妹妹: 班昭 ( 续写《汉书》 ) 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和《》两篇。 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 .简介《汉书》: 【课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290年的史实。《汉 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 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 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 9 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 16 岁入洛 , 为中护军。后来 ,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 ?注:班昭, 作品——史书 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后来《》、《》,在形式上皆颇

苏武传教案(教师版)

苏武传 班固 [学习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学习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 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木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手段: 粉笔,黑板,教室,班班通,课件(多媒体技术)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教授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一一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自主学习,筛选信息 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 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3)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苏武传公开课最优秀的教学设计

《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①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②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 32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四)拟小标题,理清脉络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 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 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 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 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 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 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 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苏武传》教学设计解析

《苏武传》教案设计 他山中学语文组汪勇 【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苏武传》的教学设计

模块四——第四单元 单元整体分析 1、本单元篇章为人物传记,着重学习这些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 2、在诵读练习中领悟在当时背景下,人物身上的不朽风采与壮志豪情。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分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人格魅力。 (2)体会人格魅力以及叙事写人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意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2)体会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性格。 (2)教育学生身处困境更应坚强,在个人与国家利益面前以大局为重以及对同家和民族忠贞不渝的崇高气节。 【教学重点】 1、体会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分析课文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在叙事中塑造人物形象,进而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结合文本分析苏武形象,并从苏武身上感受其伟大的人格魅力。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计划】本课计划用1课时。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体会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教学内容】在课前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并在相关问题中点拨重点词语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一个忠贞爱国的英雄感染了一代代人。他穿越历史的迷雾向我们走来,弹奏出感人肺腑的一段被囚牧羊的心曲,

这就是苏武。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出使的道路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再去接受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爱国精神的洗礼。 二、问题设置 1、文章意在塑造苏武这一形象,但在全文用了一定篇幅写苏武出使的背景,这对于表现苏武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熟悉课文词句并讨论。 文章在一开始就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在这一背景下出使,表明其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这也是后来扣留苏武的原因。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在这里“蹈”是“踩”的意思。)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名词活用为动词“抬”)归营”,“单于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名词活用为动词“执、拿”)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这一功背景的介绍都给苏武提供了一个尽展风采的环境,同时也为他人格的突显作了铺垫。它是苏武形象鲜活的必不可少的成分。 2、文中几次写单于派人劝降苏武,从中可以看到苏武什么样的性格?请同学们围绕5至7段讨论。 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来劝降苏武: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怒斥喝退。把卫律的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形象刻画的异常鲜明。从面在对比中我们看到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和光明磊落的伟大人格。第二次是匈奴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之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上让他放羊。这一次苏武以手持汉节粉碎了匈奴的野心。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情节表现了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忍不拔,无怨无悔的高尚气节。同时也刻画了李陵复杂心态。借李陵之口表达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