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法律说课稿

走进法律说课稿

走进法律说课稿
走进法律说课稿

《走进法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走进法律》是人教版五四制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节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了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其中突显法律在生活中的规范、保护作用。本框题为起始课是后面所学法律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同时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有主见,但往往过激、片面,缺乏对“规矩”、“法律”准确的心理定位。往往只看到其约束自己的一面,而较少认识“规矩”、“法律”对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行的必要性,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感,抵触心态,不能自觉遵规守法,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三、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

四、教学难点法律的显著特征

五、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

六、教学方式

制作多媒体;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等;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七、设计理念

以宏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激发学生法制观念为目的,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主动式地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感悟,内化学生心理品质,强化学生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八、教学过程

1、师生共娱:笑话一则,讨论什么是法律

2、回归课堂,展示目标

3、浏览图片,学习规则

⑴学生活动:在不同情境中说说相关规则有哪些

⑵教师反馈:生活中的不同规则(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4、介绍法律三大特征,并用相关材料加以巩固理解

5、学生活动:法律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

⑴七年级学生小郑家碰到的事(课本P86材料)

⑵网络造谣者向南夫

通过以上材料,说说法律的作用

6、课堂目标小结

7、课后作业:今天,我遵守了哪些规则?我有违反规则吗?

兴趣、才华、人生说课稿

兴趣、才华、人生说课稿 一、说学情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高职是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的系统的学校教育阶段,走上社会,意味着学生要以一个“社会人”的形象面对人生的众多选择、机遇、困惑和坎坷。作为最能发挥德育功能的《大学语文》,承担着帮助学生提高修养、树立人格、调整心态的重要作用。 一、说教材 《兴趣、才华、人生》本篇课文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关于修养人生的的课文,文中写了兴趣、才华、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写了一些关于人生的大道理。以及在教大学生该怎么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 1.对矫揉造作等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且掌握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形容词和动词 2:我将借助多媒体,并且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探讨和互动,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3.通过学习本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兴趣、才华、人生三者

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理解兴趣、才华、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教会学生们怎么处理好兴趣、才华、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对一些年轻人来说,“没有兴趣”仿佛已经成为口头禅,“怀才不遇”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社会看起来永远索然无味,老板们一个个不识贤愚。其实,这不是一代青年的困惑,而是刚刚走进社会或者准备走进社会的青年的常见问题。 但是我们真的理解兴趣和才华的真谛吗?我们真的明白怎么样才能有兴趣盎然、才华舒展的人生吗?其实幸福人生的真谛很简单,就是“求均衡”:既重视个人的内部的均衡,又重视个人与社会的均衡。冯友兰的这篇文章在这些方面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1.学习1-6自然段,了解生字词学习、疏通文意。 2.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兴趣都有哪些?然后师生共同 精读课文,研讨1-6自然段的文章主旨。 4.小结:学习了第一段,我们明白了该怎样为人处事,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能够学习本文中为人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一、说教材(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分析以及教学设想):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人生的境界》,它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开篇之作。 这单元学习的是哲学论文和随笔,本文属于哲学论文,学术味较重,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而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课文的题目又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 基于此,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的原则是深文浅教,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处理上,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把握,教师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文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能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因此在深文浅教的原则下,安排1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质疑思辨。要做到质疑思辨,就要注意融会贯通和联系实例。哲学论文中难点较多,需要质疑

是自然的,但是质疑解难不能只是停留在弄懂文本意义,更重要的质疑是根据事实,想想是不是真有道理,就是用实践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收获、发现。 例如《人生的境界》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拿这几种境界来对照自己,也可以想想自己周围的人,想想他们的生活目的,想想他们的行为动机,就不难理解何为自然境界,何为功利境界,何为道德境界,何为天地境界。学生在文学作品中也接触了不少人物,想想他们是哪一种人生境界,就会觉得很有趣味,就会觉得通过对人生境界的划分与概括,有助于把握人物的灵魂。有的人物,其言行确是为功利所支配;有的人物,其言行确是为道德所支配。这样学生会感到阅读哲学论文大有好处,无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就感觉透彻一点了。多联系实例,学生对哲学概念的内涵就会领会得越来越深刻。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思路,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的内涵。 2.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并深入探究文中含蕴丰富的语句的含义。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教学重点为: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走近我们的老师》第二课时说课稿

《走近我们的老师》说课稿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走近我们的老师》,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中的第二课。本节课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分享我和老师的故事,从老师和学生日常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去思考教师行为背后的目的。这里的情景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用具体的事例来引起共鸣,对于师生接触过程中,产生的误解,矛盾,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里是需要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的。第二部分是“老师,您辛苦了”,这一部分主要让孩子从另外一个视角,去观察老师的一天,看看在他们的视线外,老师都在做什么,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和劳累,带着学生走近老师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从而学会理解老师,尊重老师和学校的工作人员。 二、说学情分析 虽然儿童与教师的接触比较多,时间也很长,但是对于老师的工作是模糊的,对于孩子们来说,老师的工作就是上课,备课,开会。对于老师的课余生活,有什么烦恼等却不是很清楚,老师看似每天陪在孩子们身边,但这样看,却离得很远。平时在生活中,有些同学也出现了不尊重老师的行为,对于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的行为也不甚理解,因此,对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懂得尊师重道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理解教师行为背后的动机。

2、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师生关系,理解师生沟通的意义。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理解教师行为背后的动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师生关系,理解师生沟通的意义。 教学准备: 1、PPT 2、铃 3、视频 4、彩色卡片 四、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3min 师:同学们,大家好。 生:老师,您好。 师:这节课,老师请来了几位神秘嘉宾,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谁吧?(PPT) (学生说出每个老师的名字)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老师) 师:这些老师每天都和我们在一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我们的老师,看看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吧。(板书:走进我们的老师) 在你的眼中,老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为每一位老师选择一个代言词。 生:我觉得梁老师的代言词是温柔,因为她总是很温柔的和我们讲话。 生:我觉得数学老师的代言词是严厉,因为他不怎么笑。 师:原来在你们心中的老师是这样的,相信在这些老师的陪伴下,我们在学

《人生难免有挫折》说课稿

《人生难免有挫折》说课稿 一、教材、学生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人生难免有挫折》本课共分两部份:第一部份“感受生活中的挫折”,先讲解挫折的含义,然后讲挫折往往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消极反应,阐述了挫折难以避免在于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第二部份:“挫折也是财富”,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分析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三种人生态度,这三种人生态度会导致三种不同的人生结果,引导学生要树立积极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溺爱,在学习上得到过多的帮助,所以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并逐渐形成了行为退缩的不良人格。加上青少年的耐挫心理很弱,在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上也还存在偏差。这个问题已普遍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加强青少年耐挫心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以一种平常心来接受和对待挫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认识面对挫折时的态度。 2.能力目标:理解挫折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坚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挫折,做到扬长避短,健康成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挫折具有不可避免性,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挫折。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挫折为什么是难以避免的”(人的活动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现在的青少年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而且在家里也是倍受宠爱,因此容易造成青少年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人生的旅途会事事顺利,畅行无阻。因此这个问题就显得很重要,讲好这个问题也为后面内容的讲解打下基础。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抗挫折的正确态度、能力讲清挫折的含义是本课的基础,要善于挖掘隐含的挫折含义,重点落在理解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后产生的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心理反应。正是这些不良心理反应,使人不能正确面对挫折,从而在挫折面前退缩。 (3)重难点的突破:从多种媒体挫折情境的导入,到学生成长过程或生活挫折的体验及名人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感悟,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敬畏法律的观念;认同法律的重要作用,体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遵守规则、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通过比较厘清概念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知道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知道法律的特征。 2.难点: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教学策略 “规则”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法面面。但是,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听从和接受家长、老师关于遵守规则的要求,没有形成遵守规则的观念和主动性。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停留于抽象的直观感受层面,对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导的价值缺乏清晰地认识和理性的思考。此外,学生多从个人角度看待法律的作用,缺乏审视法律的社会视角。 因此,课堂教学依托社会情景,从现存的社会现象中引发问题和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日常生活经验感知规则对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再由规则引出法律,通过案例分析和观点争鸣,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概念对比,厘清和理解法律的特征,体会法律倡导的平等价值,感受法律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

【教学线索一】 出示PPT材料,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仅是地震这一自然灾害,近两年内就频频出现,这些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我们再回 过头去看那些突如其来的灾难,除了为那些生命的陨落感叹,为地 震中的感人故事垂泪,为生者祈福,我们也应以理性的眼光去回顾 地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今天,我们就聚焦地震中的这样一个群体 ──灾区记者。 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他们出现在灾难救助的第一线,出现在伤者家属的身边,出现在灾后的废墟上,为我们带来了生动的照片,及时的消息。以四川雅安地震为例,国内外媒介纷纷进入灾区,记者的采访自由得到充分的实现。政府、军方、包括受灾民众都对 记者采访大开方便之门。 但是,这样一个群体在救灾现场的出现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当紧急救援队火急火燎进入灾区赶去救援,却被一些记者要求停下来 摆好姿势拍合影;当医生正准备给伤员动手术,记者却在没有消毒的 情况下进入灾区临时医院,导致医疗设备被污染;个别没有通行证的 记者试图突破抗震救灾指挥部划定的警戒线,进入灾后被封闭的地区,拍摄更加生动的照片;个别记者在直升机匆忙运送物资去灾区期间,试图采取各种方法搭载直升机同往。 依据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你赞同这些记者的行为吗,为什么? 2.如果禁止记者行使进入灾区采访的自由,可以吗? 3.如何既保障记者的采访自由,又不妨碍救援秩序? (学生:思考、举手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个人在行使自由的时候,有可能会损害到他人的自由,甚至是他人的生命,也可能会妨碍公共秩序。记者的采访自由应当 受到保护,但是,记者在行使采访自由的同时要意识到自己担负的

《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说课稿

《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说课稿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德育》第一册中《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它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共同构成第一册教材第六课第一节《正确面对人生》的内容。《正确面对人生》是从人生常见的矛盾出发,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后,提出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帮助学生实现观念上的适应。而《人生的道路充满矛盾》这一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非常重要,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生真谛,正确看待世界、正确看待社会、正确看待人生,从而培养“终身”德育的能力。 一、主要内容: 阐述人生常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之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动力。 而现实是,我们有的学生,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面对困难,消极悲观;看待问题,片面武断;不能正确处理人生的各种矛盾。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有较强的事非辨别能力,只要社会和老师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就能培育出一颗颗美的心灵,培养出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青年。 所以,我为本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体验人生的各种矛盾,懂得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自我教育的能力 2、培养价值判断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辨析和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确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树立思考人生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人生的各种矛盾,理清理想与现实、顺境与逆境、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四、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依据:这是因为竞争与合作是社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者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又是统一的。青少年看待问题容易走极端,往往认为竞争就排斥合作,合作就不

法律基础知识说课稿10.17

《法律基础知识》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就《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程进行交流,今天的说课,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1.课程定位 《法律基础知识》是全院中专所有专业都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公共必修课程,在中专各专门人才培养方案中,《法律基础知识》开设在三年制中专各专业第三学期。本课程是一门公共课程,在中专各专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基础地位,起到了为专业服务,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作用。本学期我授课的班里电商Z1501、铁运Z1501、平面Z1501、平面Z1502. 人才培养目标,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相应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法律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就业岗位,基本岗位有,网络销售员、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人员,发展岗位有,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管理人员。 我在认真研读了中专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参考了授课班级今后高职对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对照其中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发现各专业都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制观念。因此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是中专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学生们在初中政治课中学到了一些浅显易懂,比较简单的法律常识,而本门课的后续课程不能简单地为今后某门专业课程奠定基础,针对中专生毕业后一部分同学就业一部分同学升学的具体情况,为今后就业的同学生活中做人做事奠定法律知识素养的基础,针对继续升入本院

高职的学生,本门课为他们后续学习《思修与法基》及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因此本门课的课程目标如下: 2.课程目标 《法律基础知识》是一门法律基础学科,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为了更好地辅助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为了适应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要达到以下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课堂案例; (2)能够分辨生活中的合法与违法行为; (3)能够分析处理生活中简单的法律问题 知识目标:(1)掌握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熟记公民享有各项民事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 (3)掌握一般违法和犯罪的构成及处罚; (4)牢记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各种途径。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2)培养学生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法治观念; 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法律修养,做一名合格公民的职业教育目标,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1.课程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 实用性: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简单法律问题。 适用性: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智能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实践性:注重法律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提高学生用法律思想和法制方法处理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初一道德与法制走近老师说课稿

《走近老师》说课稿 费发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的第一框“走近老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方面进行我的阐述。 首先说说教材,“走进教师”是人教版教科书《道德与法制》第三单元第6课第一框的容,前两个单元分别从学生的自身成长、与朋友交往进行学习,本单元承接上两单元的容,继续帮我们正确处理青春期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我们的老师和父母,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本框容引导我们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学会更好地理解身边的教师,学会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教师,与老师进行积极沟通。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教师的作用; 2、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3、老师风格不同的原因; 4、面对风格不同老师的正确态度。 我把目标1作为重点,目标4作为难点。 接下来我说说教法学法,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我将采取教法学法是引导法、点拨法、创设情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下面我将重点说说教学过程: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设置,启动思维

1.以问题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老师的称谓,如慈母、先生、园丁等等,你们知道这些称谓对应的是谁吗? 2.出示教学目标。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一)了解教师职业 1.我国政府规定哪一天为“教师节”?1985年,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2017年是第_______个教师节 2.解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回忆并分享老师对自己成长的帮助,想一想,老师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结教师职业的作用。 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消化吸收。 4.时代在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老师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根据刚才预习的知识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概括。 5.小组谈论:合作探究区的第一个问题,要求:小组分工明确,选出专门的记录员、汇报员。 老师出示合作探究试题。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中职一年级《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教材为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全书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本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本元和本教材的基本哲学观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共需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涉及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即第一个知识点: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但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不善于思考,对人的存在价值不清,常感到迷茫,同时,缺乏对问题深入剖析的能力,行动时比较冲动。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并学会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重点: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社会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教学难点: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正确认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四、说教学理念和教法学法 依据中职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认知发展现状,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高效课堂,用“学哲学、用哲学”的思想,达到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德育目标。 具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穿插案例分析比较、自主探究讨论等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行动的效率。使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分析归纳能力得到提高。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实课堂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中央十套“寻找最美乡村医生”颁奖典礼现场张也演唱的歌曲——《田野太阳》。创设情境,引出课前案例:“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 (二)教师板书课题,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三)展开教学 这部分是教学主体,分四部分完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身边》说课稿 含板书、反思 初中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身边》说课稿 《生活需要法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调整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二、说教学目标 “生活需要法律”这一框题,是初中学生首次系统地接触法律知识的一课,对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通过了解法治的发展进程,增强自身法治观念。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难点:法治的发展进程 四、说学情 未成年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有必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走近法治、追寻足迹、探究力量三个教学环节。 导入:“身边法律大家谈” 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请你来分享:

归园田居 (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

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4、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5、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1、理论联系实际。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伟大。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案例的分析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导与主体相结合。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第二单元是关于哲学中辩证法的部分内容,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其中第五课是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一课。由于内容较多,准备安排两课时来讲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情感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教学难点: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二、说学情 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框的学习打下了能力基础。同时,职专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社会热点。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生为本,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职专学生思想的深度、看问题的全面性还存在不足,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还不够强,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1)启发教学:适时运用媒体创设情景,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新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梁永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梁永怀 各位专家、老师,下午好! 我是连云港师专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梁永怀,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思修与法基》展开说课: (过渡语)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课程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央16号文件”),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由过去“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而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公共理论必修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 基于该课程定位,教学中应达到以下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两个模块的知识:即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具体来说,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理论、原则;二要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各种人生问题、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形成正确的五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素质高低决定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素质目标是本课程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本课程与后续课程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来看,本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相衔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另外,它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起到辅助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要时刻牢记用道德和法律等各种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扬科学精神,遵守学术道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过渡语: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对课程确定了如下重难点) 1.在思想教育方面: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2.在道德教育方面: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 3.在法制教育方面: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具体来讲: 在思想教育方面: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解决“四有”新人中的第一个问题“有理想”;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 在道德教育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与核心——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

1、人生的境

1、人生的境界-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严肃趋向 B.程度严格倾向 C.水平严肃倾向 D.水平严格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1.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书) 人生境界哲学任务 宇宙宇宙意义天地境界圣人教人了解宇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各位专家好!今天我要做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程分析。我主要从课程定位和性质,教学目标,学情,课程实施,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课程实施反思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 性质: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定位: ●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公共基础课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之一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面向大一新生开设 ●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大学生生活结合最密切的一门课程 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密切配合,共同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二、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即掌握两方面知识,养成四种能力,提升两种素质。 1.知识目标。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具体来说,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理论、原则;二要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大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提升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我校各专业大一学生。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素材50 新人教版必修2

《归园田居》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器具:多媒体投影 三、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