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最新文档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最新文档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最新文档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最新文档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一直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以丰富自身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今天,翻译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交叉互连的关系。作为一种语际转换过程,翻译也是

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1] ,翻译的任务在很多时候就是信息的传播。传播学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期,形成并成熟于中后期,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二十世纪末期,翻译研究界开始关注传播学的理论,用传播学的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翻译将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读者组成了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传播学则是研究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社会与团体之间怎样借助符号,进行信息沟通[2] ,所以说传播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本文从目的、本质和模式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拓宽翻译的理论视野,为翻译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

、翻译与传播的目的比较

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时,总是从文本的意义出发,在语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转换活动。因此,“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享有最重要的地位,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研究者都把原作意义的传达视为翻译的根本任务。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透过语言符号捕捉、理解隐藏在字里行间里的意义,再用另外一种语言将其重现。因此,传递原作的意义

既是翻译的出发点又是翻译的归宿。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

Eugene A. Nida )指出“ 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 ”,“翻译就是翻译其意思” [3] ,这一观点清楚地说明了翻译的主要任务。

传播学主要关注的是信源到受众的信息传递过程。传播学中的信源相当于翻译中的原文文本,信息是译者要尽量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信源的受众则相当于翻译活动的译文读者。所以,准确传递意义是翻译的根本任务,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译文读者获得跟原文读者读原文时获得相同的信息一样。译者所起的是媒介作用,通过翻译这一语际转换活动,将原文的信息转化成译文传递给译文读者,这是译者的基本使命。从有效传递信息的角度来说,翻译和传播学的目的是一致的。传播学对应的是宏观方面的信息

发送和接收;而翻译则是微观的、细分到每个层次上的。原文作者将原文文本这一信号源传播给原文读者和译者,译者则通过翻译的手段将信息转换、传递给译文读者。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翻译与传播学的目的都是尽可能地传递意义和信息。

二、翻译与传播的模式比较

翻译模式是对翻译过程所作的概括性描述,是规定翻译活动的一套标准操作程序。翻译学家们提出过各种翻译模式,希望借此更清楚、详细地

描述翻译过程[4] 。现今,较为广泛接受的是奈达提出的翻译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文本、话语信号通过译者解码转化成意义,然后用译语进行编码,输入译本,最终把重新

编码的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 [1] 。

传播学学者施拉姆于 1954 年提出传播学的信息传播模式。

的符号;语义层一一被传送的符号在多大程度上传达了预期的意 义;效果层一一被接受的意义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影响了行为

[2] 。

传播学认为, 传播行为的目的是传达和沟通, 这个行为包括 四个要素:传播者,即信息发送者;信息,即传播内容;媒介; 接受者 [2] 。与翻译过程相对应的分别为:译者、理解原文后得 到的信息或意义、译文和译文读者。

传播过程有三个环节:一是信息的发送,就是“编码”;二 是信息的接收, 就是指“编码”后接收到“信号”的过程; 三是

指到达目的地后接收者的反应 [2] 。同样,在翻译中也存在以下 码”,获得原文的意思。 二是译者如何对从原文文本中通过解码 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 即如何翻译文本, 也就是如何 采用翻译方法和具体翻译技巧的使用问题; 三是译文读者如何对 译文文本进行有效的“解码”, 即译文读者对译者所传递的信息 的理解过程, 能否和原文读者一样得到相同的信息, 这一环节有 助于重新审视翻译作品,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三、翻译与传播学的本质比较 翻译家给翻译下过很多定义, 它们尽管表述不同, 但在本质

上都有相当的一致性, 即翻译是一个信息转换和传递的过程。 翻 译的使命是信息的传播。 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原文作者、 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译文读者的信息传递过程。翻译的这一本 质使我

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传播学, 传播学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从信 源到受众的信息传递过程 [2] 。传播学的本质体现为信息的交流。

传播学是一种社会活动, 翻译主要是跨文化的信息转换和传递活 动。所以说,两者在本质上完成的都是一种信息传播。

这一模式包含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技术层 如何准确传送交流

三个重要环节: 一是译者如何理解原文文本,

即对原文进行“解 原文文

既然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就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理解翻译活动中的“近似对等”现象。传播学的著名学者施拉姆认为,人的传播行为有个特点,即甲方所传播的东西不可能毫无改变地传达到乙方,这是因为参加传播的人都是带着一个装满一生经验的头脑来解释收到的信息,甲乙两个人的认知理解能力不可能完全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的人生经验不

可能完全重叠,只有那些重叠的地方才是有可能得到传播的地方[5] 。施拉姆所认为的“人生经验重叠的地方”,正是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达到使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完全对等之处;“不可能完全重叠的地方”只能是译者追求的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近似对等”。翻译是信息的跨文化传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人生经验、价值观、审美取向、心理因素等不可能完全相同[5] 。诸多因素之间的差异决定了翻译过程中传播内容的改变,而传播内容的改变则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译中的意义只能“近似对等”。

四、结语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转换与交流活动,翻译的

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研究翻译,能生动地描绘信息传递的全过程,形象地揭示翻译各个要素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从上述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翻译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按照一定的传播原理和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借助于传播学的理论,对于如何将原文的信息有

效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翻译过程其实就是

一个由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因信息

传递而组成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信息传递系统。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过程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译者所操纵的符号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符号系统,更是源语和目的语两套语言符号系统,但其原理与普通传播原理是相同的。将翻译研究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

法,从而丰富翻译理论并有效指导翻译实践,推动翻译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传播学英文用语

传播Communication 内向/自我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群体传播Group Communication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单向传播One-Sided Communication 双向传播Two-Sided Communication 互动传播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媒介Media 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新媒介New Media 新闻洞News Hold 新闻价值News Value 传播者Communicator 主动传播者Active Communicator 受传者/受众/阅听大众Audience 受众兴趣Audience Interest 受众行为Audience Activity 信息Information 信号Signal 讯息Message 信息熵Entropy 冗余/冗余信息Redundancy 传播单位Communication Unit 奥斯古德模式Osgood Model 编码Encoding 解码Decoding 信源Source 传播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传播渠道Communication Channel 有效传播Effective Communication 传播效果Effects 知识沟Knowledge-Gap 使用与满足模式Uses and Gratifications Model 使用与依从模式Uses and Dependencys Model 口传系统System of Oral Communication 地球村Global Village 内爆Implosion 全球化Globalization 本土化Localization 电子空间Cyber Space 数字化Digitalization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e Imperialism 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守门人Gatekeeper 新闻采集者News Gatherers 新闻加工者News Processors 模式Model 有线效果模式Limited Effects Model 适度效果模式Moderate Effects Model 强大效果模式Powerful Effects Model 子弹论Bullet Theory 两级传播模式Two-Step Flow Model 多级传播模式Multi-Step Flow Model 沉默的螺旋模式Spiral of Silence Model 劝服传播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议程设置模式the Agenda-Setting Model 时滞Time Lag 最合适效果跨度Optimal Effects Pan 时间跨度Time Span 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 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选择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 选择性记忆Selective Retention 可信性提示Credibility Heuristic 喜爱提示Liking Heuristic 共识提示Consensus Heuristic 市场驱动新闻学the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意识形态Ideology 霸权Hegemony 权力话语Power Discourse 视觉文本Visual Text 文本Text 超级文本Hypertext 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批判学派/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Feminism 符号学Semiotics/Semiology 符号Sign 能指与所指Signified/Signifier 非语言符号Nonverbal Sign 非语言传播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意指Signification 话语理论Theories of Discourse 文化期待Culture Expectations 文化批判Culture Criticizing 范式Paradigm 叙事范式Narrative Paradigm 强语境High Context 弱语境Low Context 功能理论Functionalism

常用单位的中英文对照翻译

常用单位的中英文对照翻译 单位 Unit. 单位制 system of units 米 meter (m) 毫米 millimeter (mm) 英尺 foot (ft) 英寸 inch (in) 弧度 radian (rad) 度degree (°) 摄氏 Celsius. (C) 华氏 Fahrenheit (F) 磅/平方英寸 pounds per square inch (psi) 百万帕斯卡 million pascal (MPa) 巴 bar 千克(公斤) kilogram (kg) 克 gram (g) 牛顿 newton (N) 吨 ton (t) 千磅 kilopound (kip) 平方米 square meter (m 2) 方毫米 square millimeter (mm2 ) 立方米 cubic meter (m3 ) 升 liter; litre (L) 转/分 revolutions per minute (rpm) 百万分之一 parts per million (ppm) 焦(耳) Joule (J) 千瓦 kilowatt (kW) 伏(特) volt (V) 安(培) ampere (A) 欧(姆)ohm (Ω) (小)时 hour (h) 分 minute (min) 秒 second (s)

管道组成件专业英语(中英文对照) 1 管道组成件 Piping component 1.1 管子 Pipe 管子(按照配管标准规格制造的) pipe 管子(不按配管标准规格制造的其他用管) tube 钢管 steel pipe 铸铁管 cast iron pipe 衬里管 lined pipe 复合管 clad pipe 碳钢管 carbon steel pipe 合金钢管 alloy steel pipe 不锈钢 stainless steel pipe 奥氏体不锈钢管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pipe 铁合金钢管 ferritic alloy steel pipe 轧制钢管 wrought-steel pipe 锻铁管 wrought-iron pipe 无缝钢管 seamless (SMLS) steel pipe 焊接钢管 welded steel pipe 电阻焊钢管 electric-resistance welded steel pipe 电熔(弧)焊钢板卷管 electric-fusion (arc)-welded steel-plate pipe 螺旋焊接钢管 spiral welded steel pipe 镀锌钢管 galvanized steel pipe 热轧无缝钢管 hot-rolling seamless pipe 冷拔无缝钢管 cold-drawing seamless pipe 水煤气钢管 water-gas steel pipe 塑料管 plastic pipe 玻璃管 glass tube 橡胶管 rubber tube 直管 run pipe; straight pipe 1.2 管件 Fitting 弯头 elbow 异径弯头 reducing elbow 带支座弯头 base elbow k半径弯头 long radius elbow 短半径弯头 short radius elbow

符号学翻译

1.3汉译英的方法---符号学翻译法 翻译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和艺术,需要灵活得体的技巧。对翻译学习的目的和重点不同,采取的方法也不会雷同。而且,由于翻译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虽然经过国内外学者的悉心研究,至今还没有制定出一套人人都接受的翻译原则和一种人人都满意的方法。正是由于翻译的这一与众不同的特征,这门学科才如此有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致力于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研究的人们立足于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研究。虽然翻译涉及众多学科理论,至今没有哪一种理论能被翻译家一致确认为翻译研究的支柱理论。但无论如何,研究学习翻译总该有一个切入口。本书将以尤金·奈达提出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sociosemiotic approach)为切入口,以符号学(semiotics)的意义观为核心,以韩礼德(Halliday)所述的语言的社会符号性为根据,结合对比语言学、语用学、篇章分析学、文体学、交际学、文化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讲述汉译英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3.1.符号世界与符号学 世界是由符号组成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看作是各类符号系统中的一个符号。花、草、树、桌、椅、气味、颜色、机器、飞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符号或是符号的集合。如小汽车可以看作是一个符号。它是先进的交通工具,方便、快捷,它由许多零部件构成,这些零部件又是一个一个的符号,所以小汽车也是多种符号的集合。小汽车在社会中存在,在社会这个由复杂的符号系统交织的网络中,小汽车这一符号具备社会意义。私人小汽车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普遍,在西方国家小汽车的车主不一定是富人;而在90年代中期的中国,谁拥有小汽车,谁就一定富有。因此,小汽车在中国便与“富有”联系在一起。小汽车可漆成各种不同的颜色。但在汽车颜色符号系统中,黑色是最高贵的颜色,象征着财富和权力,黑色汽车因此受到买主的青睐,当然它也最容易成为盗贼匪徒袭击的目标。 身势语(body language)也是一种符号系统。不同的身势表达不同的意义。如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不同意,低头表示羞愧、不好意思或在具体语境中因具体人的习惯含有其它意义。握手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极其普通的行为,也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它可以表示重逢的喜悦(老朋友相见时)、友情的建立(陌生人经人介绍初次相识时)、协议合同签订的结束,还可以表示谢意和告别,甚至表示与握手这一表示友谊的形式相反的意图,如主人与客人交谈后不久便与客人握手便可能是催客人早点离开,公务人员为了摆脱纠缠不清的商人或找他麻烦的业务员时特别爱用这一符号。 人类对符号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一前347)和亚里土多德(公元前384前322)都写过有关符号学的论文。到了20世纪,人们对符号的研究更深入。瑞土的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在《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中指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因此,它可比作文字系统,……还可比作聋哑人的字母、象征性的礼仪、礼貌惯用语、军事符号等等。但它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中符号生命的科学,……它将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普通心理学的一部分,我将称之为符号学(Semiology)。符号学将表明符号由什么构成,符号受什么规律支配。因为这门科学还不存在,谁也说不出它将是什么样子,但是它有存在的权利,它的地位已经预先确定了。语言学只不过是符号学这门总科学的一部分、;……” 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正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这是他对语言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但索绪尔此后并未对符号学作进一步的研究,即使在他的这本影响深远的著作中,关于“符号学”的论述也只有三页左右。 美国哲学家查尔斯·皮尔土(Charles Peirce,1839-l914)对符号科学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他认为:“符号或表现体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因此,每一个符号化过程都体现了符号本身、符号代表的客体和解释者之间的相互关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最新文档

从传播学视角谈翻译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一直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以丰富自身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今天,翻译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交叉互连的关系。作为一种语际转换过程,翻译也是 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1] ,翻译的任务在很多时候就是信息的传播。传播学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期,形成并成熟于中后期,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二十世纪末期,翻译研究界开始关注传播学的理论,用传播学的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翻译将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读者组成了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传播学则是研究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社会与团体之间怎样借助符号,进行信息沟通[2] ,所以说传播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本文从目的、本质和模式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拓宽翻译的理论视野,为翻译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 、翻译与传播的目的比较 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时,总是从文本的意义出发,在语义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转换活动。因此,“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享有最重要的地位,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研究者都把原作意义的传达视为翻译的根本任务。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透过语言符号捕捉、理解隐藏在字里行间里的意义,再用另外一种语言将其重现。因此,传递原作的意义 既是翻译的出发点又是翻译的归宿。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 Eugene A. Nida )指出“ 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 ”,“翻译就是翻译其意思” [3] ,这一观点清楚地说明了翻译的主要任务。 传播学主要关注的是信源到受众的信息传递过程。传播学中的信源相当于翻译中的原文文本,信息是译者要尽量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信源的受众则相当于翻译活动的译文读者。所以,准确传递意义是翻译的根本任务,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译文读者获得跟原文读者读原文时获得相同的信息一样。译者所起的是媒介作用,通过翻译这一语际转换活动,将原文的信息转化成译文传递给译文读者,这是译者的基本使命。从有效传递信息的角度来说,翻译和传播学的目的是一致的。传播学对应的是宏观方面的信息

浅谈美学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

浅谈美学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国内外星罗棋布的翻译研究中,大部分成果是关于文学翻译从而开展的。在翻译美学理论的结构中,翻译者的审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的审美活动对译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价。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了达成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会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包括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对审美的创造性。美学注重的是读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体现出了读者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就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而“真正”的读者是美学意义上的读者,此类读者在本质上影响了作品的存在,因为每部作品的艺术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读者的接受来决定其长短。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国内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怎样成功、完美的做好文学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美学视角逐渐得到了关注,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翻译美学也因此为翻译研究拓展了

全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待,因为其包括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翻译,比如:论述文、叙述文等,不同的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在对其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也完全一样。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视域下对文学作品中的诗歌与散文这两种文体的翻译进行探讨,比较和分析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及对其制约影响的因素,为促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提供参照。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问题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且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其以抒发情怀的方式,高度凝练,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可称之为是文学的灵魂,在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虽然诗歌的语言简洁,但并涵盖了丰富的喻意。中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读者品读之后,意境依然存在且深远,其音韵、意境、风格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完美融合才构成一部统一的古诗,只有掌握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功的翻译中国的诗歌。要翻译出一部好的译作,就需要让这部作品不但有表现形式,还要具有精神气韵,保持原文的音形意这三个方面的美。

传播学经典理论英文翻译(最新整理)

1.Opinion Leaders Active in information networks, have many information channels ,so they can often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advice for others and can influence others. 2.The Spiral of Silence For a controversial issue, people will watch the "climate of opinion" before they make comments . judging their opinion whether the "majority opinion", when people feel that their views are "majority" or in the "advantage" , it will tend to boldly express this opinion; when found his views are "a few" or in a "disadvantage" they often remain "silent." The more people remain silent, the more feel that their views are not well accepted, thus a result, the more they tend to remain silent. Repeated several times, they form representing "dominant" status views and more powerful, while holding "inferior" opinions of people sound more and more weak, such a cycle, forming a "one more loudly, and the other more and more silent spiral down the process. " 3.Gatekeeper Lewin was first proposed this idea. The information was screened and filtered by communicator. Communicators decide what we can see and how we can see . 4.Selective exposure hypothesis Audience in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e mass media is not

中山大学各单位英文译名

中山大学文件 中大办〔2009〕7号 关于发布中山大学各单位英文译名的通知 校机关各部、处、室,各学院、直属系,各直属单位,各附属单位,后勤集团、产业集团: 为适应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和要求,使我校各类机构、单位名称的英文表述更趋规范和准确,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单位英文译名进行了统一的修订和翻译工作。经多次征求意见和论证,在尊重原单位使用习惯和吸取专业意见的基础上,由专家组审定,英文译名已于日前定稿。 学校各类机构和单位英文译名的规范和正确运用,是学校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现将学校各二级单位英文译名(见附件1)予以发布,请各单位在日后工作过程中严格遵照执行。同时,为便利工作,加强规范,专家组根据各单位

提交的下设机构名单(附件2)进行了翻译和修订,同予发布,供参考使用。 附件:1.学校各二级单位英文译名 2.有关单位下设机构英文译名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日 主题词:行政事务机构英文译名△通知 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2009年4月27日印发 责任校对:王莉婧附件1

学校各二级单位英文译名 机关部、处、室 党委办公室 Office of the SYSU Committee of the CPC 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SYSU Committee of the CPC 纪委办公室 Discipline Inspecting Commission Office 监察处 Supervision Department 审计处 Audit Department 党委组织部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the SYSU Committee of the CPC 党委统战部 The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 of the SYSU Committee of the CPC

社会符号学与翻译

社会符号学与翻译 一、引言 将符号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巴尔胡达罗夫( 1985) 。他在《语言与翻译》一书中明确指出,语言单位同任何其他符号一样,由表达形式和意义内容组成, 意义仅是一种符号关系。巴赫金( 胡壮麟, 2001) 认为, “世界是文本、符号学或符号系统。”符号具有物质性、历史性、社会性、意识形态性、交际性和对话性。巴赫金的符号学观点进一步证实了符号学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的元科学, 它与众多子符号系统均有纵聚合或横组合的联系, 如符号学与文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符号学作为社会这一符号网络中的子符号系统, 是适用于翻译研究的( 陈宏薇, 2003) 。Nida believes," The great advantages of semiotics over other approaches to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is that it deals with all types of signs and codes, and especially with language a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x of all the systems of signs which human employ."(Nida,2001:376)“社会符号学要求对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给予同样的重视,因为无论何种性质的符号,都必须根据整体交流语境并联系所有其他与语言符号结合的符号来加以理解。”(Nida,2001:155) 符号学理论认为, 任何符号, 不管是语言符号( 如语言本身) 还是非语言符号( 如体态语、超语言符号或者副语言符号等)均具有意义。意义即关系。不同的语言标示着不同的符号系统; 翻译即是翻译意义; 意义和功能是一篇译作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唐美华,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辜鸿铭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辜鸿铭《论语》英译研究 I believe that smartand intellectual western readers and scholars can think about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 e from a brand-new perspective, get rid of prejudice and have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and Chinese tradition al culture and China.” That means Ku Hungming hopes to change the western attitude towards China and give up t he the violence of imperialist. Translation purpose is of vital importance in the process of a text, and we can know Ku’s English version tra nslation of Lun Yu is fit for temporal social background and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3.Embodiment of the Principles of Eco-translatology Adaptation in Ku Hungmi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un Y u 3.1 Adap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Lefevere once said:” translators fun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 given culture at a given time.” At the be ginning, we have introduced the history and times background-eco-environment where Ku Hungming lives, because s ome special times and history bac kground will greatly influence translators’ thinking and behaviors. Eco-environment i 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following factors, including society, politics,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3.1.1 Society and Politics Before 1840, China is an independent country, and westerners regard China as a mysterious, old and magica l country with all kind of goods everywhere and endless natural resources. In fact, because of the complement of cl ose-door policy for a long time, it seriously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and enhancement of Chinese society. However, 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England, France and others have beg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production takes p lace of hand labor, creating plenty of wealth and excellent science technology, which produces huge energy more th an previous sum of all times. However,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ountries also deepens capital contraction, and they need to conquer more countries to enlarge their power, and China is one of their destinations. Although Qing Dynasty has rich resources, yet the close-door policy makes him behind the world trend. Western countries sta rt their attacks to China, and China can’t withstand the force of imperialism, and they have to sign the first unequal treaty-Nanjing Treaty, which marks the beginning of semi-colonial and semi -feudal society. After Nanjing Treaty, a s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郭沫若“风韵译”翻译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112036449.html,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郭沫若“风韵译”翻译思想作者:薛菲 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36期 摘要“风韵译”是郭沫若先生提出并在翻译过程中广泛运用的翻译思想。这一翻译思想的 运用使得郭沫若的英诗汉译作品在文体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本文试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对“风韵译”翻译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译美学“风韵译” 郭沫若英诗汉译文体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https://www.doczj.com/doc/5112036449.html,ki.kjdkx.2017.12.018 Abstract "Flavor Translation" is the guiding principle employed by Guo Moruo in his English-Chinese poem translation,which leads to a variety in style of Guo Moruo?s Chinese versions. This paper aims at studying "Flavor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Keywords Translation Aesthetics;"Flavor Translation"; Guo Moruo, English-Chinese poem translation; style 1 翻译美学简介 1.1 翻译美学的定义 翻译美学这一理论是以描述性翻译研究为背景展开而来的。翻译美学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化中的美学问题。在翻译美学中,译者往往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原文的接收者,可以将自己的审美认知灌注其中,又是阐释者,要考虑给译文读者带来的影响,以选取与原文审美构成相适应的审美再现手段。[1] 1.2 中国传统译论与美学之渊源 中国传统译论的显著特色就是与美学结缘。[2]王秉钦教授曾将中国的传统翻译思想总结 为十大学说,其中就包括了“翻译美学论”这一学说思想,其代表性人物为林语堂。[3]如果梳理中国译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译论都有着美学要素,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文论色彩和贵信,贵和,贵含蓄的美学特征。[4] 由此可见,翻译理论和美学相融合,这一中国传统译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在许多著名译家的翻译理念中都有所体现。郭沫若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2 “风韵译”翻译思想简介

传播学经典理论英文版

传播学经典理论英文版[中文批注]目录 一、Opinion Leaders 意见领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 二、5W Box 5w 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 三、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传媒偏向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四、The Spiral of Silenee 沉默的螺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五、Gatekeeper把关人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 六、Selective exposure hypothesis 选择性接触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七、Knowledge Gap Theory 知识沟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八、Agenda Setting Theory 议程设置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九、Magic bullet theory 魔弹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 十、Information (Innovation ) Diffusion Theory 信息(创新)扩散论____________________ 6 十^一、Uses a nd gratificati ons theory (UGT)使用与满足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十二、Cultivation theory 教养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十三、Limited-Effects Theory 有限效果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十四、Marshall Mcluhan Media Theory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 11 一、Opinion Leaders 意见领袖 Active in information networks, have many information channels ,so they can often provi de in formati on and advice for others and can in flue nee others.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二、5W Box 5w 理论 1. Who com muni cates to whom?(sources and receivers) 2. Why com muni cate?(fu ncti on and purposes) 3. How does com muni cati on take place?(cha nn els,la nguages,codes) 4. What about?(c on tent,references,types of information) 5. What are the outcomes of com muni cati on (intend or uninten ded ),for in formati on, understandings, action the Riseof Mass Mdia 美国学者H ?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 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 nnel (通过 什么渠道) To Whom (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三、The Bias of Com muni cati on 传媒偏向论 Inn is ' cen tral focus is the social history of com muni cati on media; he believed that the rel ative stability of cultures depends on the balanee and proportion of their media. To begi n our inquiry into this area, he suggests we ask three basic questions: How do specific c ommuni cati on tech no logies operate? What assumpti ons do they take from an d con trib ute to society? What forms of power do they encourage? For Inn is, a key to social cha nge isfo und in the developme nt of com muni cati on media. He claims that each medium embodies a bias in term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control of information. Any empire or society isgenerally concerned with duration over time and e xtension in space. Time-biased media, such as st one and clay, are durable and heavy. Si nee they are difficu It to move, they do not encourage territorial expansion; however, since they have a long

翻译中常遇到的单位转换问题

翻译中常遇到的单位转换问题 很多人一看到数字,就头疼,看到数字后的英制单位,比如英尺、英寸、英亩,就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英文中的单位转换是翻译中的细节问题,往往被大家所忽视,就连一些高级译员有时也会看走眼,甚至在翻译中出错。下面语美多翻译公司就简单总结这些翻译中常遇到的单位转换的问题。 一.英制计量单位和公制计量单位的转换、货币换算和衣服尺码换算 在阅读翻译英美报刊时,经常会遇到英制单位的表达,比如英尺、英亩、盎司,大多数国人对于这些单位是没有确切概念的。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除了可以直译英制单位外,也可以适当添加标注“相当于…”,转换成大家熟悉的公制单位,以下列举基本的单位转换: 1. 长度单位 1 foot (英尺)= 30.48 cm Eg: The 15-by-30-foot pool was installed in 1975 by previous owners. 这个15英尺宽、30英尺长(宽约4.6米,长约9.2米)的游泳池是由前任主人在1975年建造的。 1 inch (英寸)= 2.54 cm Eg: Zoe is 5 feet 4 inchs and met her future husband Pete while she worked in a bakery. 佐伊身高5尺4寸(约162.5厘米),在她工作的烘焙店里遇到了她未来的丈夫皮特。 1 yard (码)= 91.44 cm Eg:He was standing under a tree about ten yards away. 他站在约十码(约9米)远的一棵树下。 1 mile (英里)= 1.609 km Eg:We walk a mile, we rest a while. 我们每走一英里(约1.61千米),休息一会。

常用单位的中英文对照翻译

精心整理常用单位的中英文对照翻译 单位Unit. 单位制systemofunits 米meter(m) 毫米millimeter(mm) 英尺foot(ft) 英寸inch(in) 弧度radian(rad) 度 摄氏 华氏 巴bar 克 牛顿 吨 千磅 平方米 方毫米 立方米 升 转/分 焦(耳) 千瓦 伏(特)volt(V) 安(培)ampere(A) 欧(姆)ohm(Ω) (小)时hour(h) 分minute(min) 秒second(s) 管道组成件专业英语(中英文对照)

1管道组成件Pipingcomponent 1.1管子Pipe 管子(按照配管标准规格制造的)pipe 管子(不按配管标准规格制造的其他用管)tube 钢管steelpipe 铸铁管castironpipe 衬里管linedpipe 复合管cladpipe 碳钢管carbonsteelpipe 合金钢管 不锈钢 轧制钢管 锻铁管 无缝钢管 焊接钢管 镀锌钢管 塑料管 玻璃管 橡胶管 直管 1.2管件Fitting 弯头elbow 异径弯头reducingelbow 带支座弯头baseelbow k半径弯头longradiuselbow 短半径弯头shortradiuselbow 长半径180°弯头longradiusreturn 短半径180°弯头shortradiusreturn 带侧向口的弯头(右向或左向)sideoutletelbow(righthandorlefthand)

三通tee 异径三通reducingtee 等径三通straighttee 带侧向口的三通(右向或左向)sideoutlettee(righthandor1efthand) 异径三通(分支口为异径)reducingtee(reducingonoutlet) 异径三通(一个直通口为异径)reducingtee(reducingononerun) 带支座三通basetee 异径三通(一个直通口及分支口为异径)reducingtee(reducingononerunandoutlet) 异径三通(两个直通口为异径,双头式)reducingtee(reducingonbothruns,bullhead) 45 Y 四通 等径四通 异径四通 异径管 弯头支管台elbolet 斜接支管台latrolet 镶入式支管嘴sweepolet 短管支管台nipolet 支管台.插入式支管台boss 管接头coupling,fullcoupling 半管接头halfcoupling 异径管接头reducingcoupling 活接头un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