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 敖小凤

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 敖小凤

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 敖小凤
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 敖小凤

---------------------------------------------------------------最新资料推荐------------------------------------------------------

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敖小凤

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敖小凤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 529500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的不合理等因素,中风成为当今

社会中影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病症之一。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风患者的饮食、生活、语言、心理等多方面的

护理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对中风患者康复护理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

中风;康复;护理;中风现代医学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

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临床广泛指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

栓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

以起病急剧为特征,其后果往往导致偏瘫、语言障碍等严重残疾。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

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多发

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根据临床证候之轻重中医常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前者是轻症,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后者为

重症,除以上症状外,还有神识昏朦或昏愦[1]。

我院对收治的 50 例中风患者进行积极的康复指导及护理,取得

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 7

1 临床资料本组 50 例,男 1.8 例,女 1.

2 例;最小年龄 41 岁,最大年龄 78 岁。

其中证属中经络者 45 例,证属中脏腑者 5 例;病程最短 5 月,最长 2 a,均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后遗症。

2 康复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常有忧郁、沮丧、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

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思想疏导工作,耐心地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的疑虑及悲观情绪,使之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2.1.2 饮食护理重视饮食疗法是中医康复的传统,由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也会引起病情加重和复发。

食物以清淡、低盐易消化为原则,忌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食物要多样化,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混合,多吃蔬菜水果,补充适量的蛋白质如奶类、豆制品等,以增强患者抵抗力。

中脏腑者病之初应禁食 2~3 d,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渐给流质、半流质、软食。

根据中风的不同证型,给以不同的食疗方。

如气虚血瘀者食益气健脾通络之山药薏仁粥、黄芪粥、莲子粥等。

---------------------------------------------------------------最新资料推荐------------------------------------------------------ 2.1.3 生活起居护理病室内应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患肢保暖,加强皮肤、口腔、眼睛、会阴、大小便护理,预防感染和压疮。

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用沙袋或软枕辅助,防止关节挛缩[2]。

2.1.4 服药护理中经络者根据证型选用不同的方剂,如风阳上亢型给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中脏腑者待病情稳定后辨证用药。

中药汤剂应少量频服,注意观察服药后的反应以及神志、血压、尿量等变化。

2.2 功能恢复的护理 2.2.1 语言不利语言障碍的患者情绪多焦躁、痛苦。

医护人员要多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痛苦,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

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如患者不能讲话和阅读,可用一些患者利用它表达要求的画片,以后可采用单词或短语卡片,每次训练都应耐心,反复示范。

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

2.2.2 肢体功能障碍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

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是保证肢体功能顺利康复的前提。

3 / 7

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 1.5~30 度。

下肢膝关节略屈曲,足与小腿保持 90 度,脚尖向正上。

上肢前臂呈半屈曲状态,手握一布卷或圆形物。

在病情稳定情况下,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

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方法有二:

(1)床上被动锻炼:

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活动度由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

上肢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站在患者患侧,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肘关节略上方,将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转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另一手做各指的运动。

下肢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踝关节,另一手握住膝关节略下方,使髋膝关节伸、屈、内外旋转、内收外展。

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另一手做各个趾的活动。

每日数次,每次 20 min。

并配合药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针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等穴[2]。

嘱患者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2)下床主动锻炼: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下床主动活动。

---------------------------------------------------------------最新资料推荐------------------------------------------------------ 以主动锻炼为主,患者在护士或家属搀扶下先站立,双臂攀住,身体挺直,锻炼时间一般每天 3 次,分别安排在晨起、输液后、睡觉前。

活动量要逐日增加,从 3 人协助到 1 人协助活动,最后独立行走。

逐渐训练患者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2.2.3 口眼歪斜临床上常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

患者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

护士应同情关心患者,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

饮食上宜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配合针刺颊车、地仓、迎香、四白。

鼓励患者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局部。

2.3 出院指导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提前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尤其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低的患者,要多次讲解,并要求患者复述,直到其掌握为止,具体指导内容如下:

(1)心理指导:

保持稳定情绪,克服不安、恐惧、愤怒、忧虑等不良情绪,有利于疾病康复。

(2)饮食方面:

5 / 7

多食蔬菜、水果,不宜饮咖啡、浓茶,禁烟酒,忌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食物。

(3)生活要有规律,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切忌大便时过度憋气,必要时应用缓泻药。

避免重体力劳动,坚持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散步及适当的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4)做好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过程艰苦而漫长,应将康复的基本手法教会患者及家属,鼓励患者要有信心,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5)定期测量血压,复查病情,及时治疗原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坚持定时定量用药。

出现异常情况如手指麻木、头痛眩晕等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3 体会中风患者除在急性期需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在患者神志清醒后就应开始进行运动性康复治疗。

中经络者在发病后 2~3 d 开始;中脏腑者在发病后 10~1.4 d 开始。

只要患者病情允许,康复治疗越早,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越好,所遗留的后遗症也越小。

因此在中风患者的疾病恢复阶段应更加重视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 刘桂玲,黄燕菊,陈玲红;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J];2019: 1.24 [2] 冯向英;武海燕;;中风患者静脉输液渗漏的观察与

---------------------------------------------------------------最新资料推荐------------------------------------------------------ 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9,8:

64-65

7 / 7

康复科护理常规

康复护理常规 【概述】 康复护理是护理学的一部分,是针对损伤、慢性病和残疾的患者在其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家庭与社会生活、经济状况、职业等方面发生功能障碍或改变时,能够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提供有效的专业知识服务,积极预防并发症,恢复自我照顾能力,并能维持其理想的健康状态。 【一般护理】 1、入院宣教。 2、保持病室整洁、安静、安全、舒适。 3、按医嘱分级护理。 4、按医嘱给予饮食护理。 5、生活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 6、指导患者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7、做好基础护理,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8、按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 【专科护理】 1、评估患者的残疾状况(智力、心理、运动、脏器功能等)和ADL(日常生活能力),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 2、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加强主动训练。 3、注意保持良好的体位摆故。 4、加强二便护理。 5、熟悉各类康复治疗及程序,配合康复医师、治疗师做好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的协调工作。 【健康指导】 1、根据康复治疗和疾病类别、特点,制定适合患者的饮食计划。 2、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促进功能恢复。 3、重视患者个人卫生,预防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发生。 4、做好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及功能训练的方法,指导家属督促患者实施康复计划,巩固治疗效果。

脊髓损伤护理常规 【概述】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一般护理】 1、卧硬板床休息,保持脊柱平直位。 2、根据Braden评分和跌倒评分结果,床旁悬挂预防压疮及跌倒警示牌。 3、为脊髓损伤患者翻身时,应在固定好颈、胸、腰、双下肢情况下进行同步协调翻身。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床单元整洁,预防压疮发生。 5、预防并发症发生,注意观察呼吸及排便情况,鼓励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循序渐进地进行上下肢、翻身、坐起、轮椅、站立、行走训练。 6、指导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多纤维素饮食,适量饮水。 7、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保持大便通畅。 【专科护理】 1、饮水计划:和病员一起制订合适的饮水计划,并指导和监督病员执行。 2、清洁间歇导尿:评估患者残余尿量,制订导尿频次,实施导尿计划,记录残余尿量。 3、膀胱、直肠功能训练,每日1-2次。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按计划饮水,每日饮水总量1650-1800ml。 2、多进食粗纤维食物,如香蕉、芹菜、韭菜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饮品,如:浓茶、咖啡等。 3、每日1-2次自我检查皮肤情况。 4、指导病员正确选用轮椅,教会病员轮椅维护相关知识。 5、每日作呼吸训练2-3次,预防呼吸道感染。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又称中风、急性脑血管病。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均高,约10~14%患者死于急性期,抢救成功后的致残率为80%,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吞咽困难、认知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伴有精神忧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中风后及时采取正确的康复措施,通过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可以改善和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等,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部分人能恢复工作。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统计,中风患者经正规康复治疗后,第一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高达60%,在复杂活动中需要别人帮助者仅占20%,需要较多帮助者15%,完全依靠只占5%,另外在工作年龄患者中,在第一年有30%的患者可以恢复工作。脑卒中后是否进行康复治疗后果是大不相同的,康复介入时间的早晚效果也完全不同,早期康复治疗可使恢复进程加快,在缺血性脑卒中时,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是安全、可靠、有效和可行的,临床实践证明3个月内康复效果最好,1年内康复训练仍然有效,关键在于方法正确。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张巧俊 国内外临床实践均证明,康复治疗对降低卒中患者的残疾率十分重要,如果患者没有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因缺乏正确的肢体运动模式的指导,患者不仅有肢体瘫痪,重者合并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长期卧床者合并肺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常产生各种误用、废用综合症,不仅恢复时间长,而且给后期的康复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一些不正规的治疗、训练使患者学会了错误的运动模式,给正规的康复训练带来困难,不仅造成了经济浪费又错过了治疗时机,真是令人痛惜。因此,患了中风偏瘫的患者宜尽早到医院康复科,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治疗、训练。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分为卧床期、离床期和步行期3个阶段,通过综合、灵活运用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可以使病人的肢体功能恢复到最佳效果,能显著缓解精神、言语、社会交往的障碍。这3个阶段的治疗一般都必须在医院康复科进行。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关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存在很多误区,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康复效果。那么,患者及其家属应该避免哪些认识误区呢? 误区1:患者已有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营养好,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根本区别。康复治疗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想方设法恢复患者或残疾者的功能。也就是说,疾病后能百分之百恢复的患者,不存在康复的问题,只有病后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恢复,像脑卒中后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才有康复治疗的问题。康复治疗的方法不是药物和手术,而是以运动疗法为代表的各种功能恢复训练方法。正因为从治疗目的、方法上均与临床医学不同,才形成了独特的、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专业。 误区2: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盲目跟着广告走。卒中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只有凭借努力训练和坚强的毅力,脑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而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误区3: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就是针灸和按摩。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针灸和按摩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康复治疗更具中国特色。但是,针灸和按摩不能代替康复治疗。 误区4:家庭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越多,患者的恢复越快。其实不然,已有的证据显示,在人口多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差,相反,在人口较少的家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较好。由于家庭成员多的原因,子女们争着尽孝心,

尺桡骨骨折护理常规

尺桡骨骨折护理常规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尺桡骨骨折护理常规 一、护理诊断 焦虑与恐惧:与疼痛、手术费用、工作中断和长期住院有关 知识缺乏:缺乏骨折与康复知识 肢体活动受限:与患肢疼痛、肿胀、以及外固定有关 肿胀:与骨折发生后患肢血肿造成血液循环不良有关 疼痛:与创伤有关 潜在并发症:骨筋膜式综合症,应注意有时并发桡骨头脱位。 术后: 体温升高:与手术有关 疼痛:与术后伤口有关 肢体活动受限:与患肢疼痛、肿胀、肢体固定有关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2.术前检查 3.骨科一般手术前护理常规 4.术前指导病人进行患肢肌肉收缩练习,患肢握拳练习及肩关节的旋转练习,为防止术后患肢肿胀及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遵医嘱给予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和记录

2.引流管的护理 (1)术后要特别保护好引流管,妥善固定,防止折叠、扭曲、滑出。 (2)保持引流管通畅,持续负压状态,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准确记录,如每小时大于200ml应及时通知医生。 (3)嘱病人在床上活动时要保护好引流管,防止脱落、逆流,并向其讲明引流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4)每日定时挤捏引流管,使陈旧血和血块充分引出。 3.心理护理术后由于疼痛,病人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等,护士应及时解释、安慰,想病人讲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4.基础护理病人因一侧上肢制动,影响正常生活,护士应给予关心、体贴,做好生活护理。 5.患肘的护理术后病人应抬高患肘,以减少伤口的局部充血,减轻伤口的张力,减少关节内出血的可能,密切观察患肢末梢的感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伤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渗出渗血及时更换敷料。 6.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肘关节周围神经损伤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肢手部感觉,如有肢端麻木、针刺样感觉、手部握拳无力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否则会延误康复的时间,给患者带来时间的浪费、经济的损失及精神上的痛苦,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切口及关节内感染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检测血常规、血沉的变化,有无白细胞升高和血沉加快,间接疼痛加重,局部红肿情况,注意保持伤

骨折病人护理常规

一.骨折病人最首要的是保持其生命体征的平稳: 1. 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prn; 3. 输血输液,补充有效血容量; 4. 观察胸腹部有无异常体征; 5. 准确记录出入量; 二.骨折部位的处理: 1. 妥善固定骨折部位于功能位,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2. 注意伤口有无活动性出血和使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的加重; 3. 如使用止血带则应注意1~2小时放松3~5分钟,注意患肢血循环; 4. TAT测试,使用TAT; 5. 镇痛以稳定病人情绪,并且避免过多移动患肢; 6. 清洁伤口周围皮肤,肢体肿胀较剧烈时应剪开衣袖或裤管,一切操作都要谨慎轻柔; 7. 病人要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告诉病人和家属手术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配合手术;剪开污染的衣裤,换上清洁衣裤;取下假牙、眼镜等;给予术前药; 8. 病人如意识清醒应配合抢救及治疗:避免各种管道的脱落,避免躁动;有异常不适及时告诉护士;及时告诉护士疼痛性质及部位;避免绷带或止血带脱落; 三.心理安慰及健康教育: 1. 简要告知病人及家属采取的抢救措施(如包扎、固定、使用止血带等)的目的,教育家属保持冷静配合抢救,并根据情况留陪护; 2. 安慰病人,减轻其恐惧感; 3. 医护人员送病人进入手术室,手术室的医生护士要热情接待病人。

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手术前后整体护理常规 一. 术前护理常规: 1.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 2. 让病人对病情和手术方案有所了解,使其恐惧和紧张度降至最低,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并根据病情落实陪护; 3. 讲解此类手术的有关知识,介绍同种疾病患者的康复情况,增强患者信心; 4. 卧硬板床休息,疼痛剧烈者给镇痛剂,协助做好术前常规检查,测定并记录生命体征; 5. 注意避免受凉,要教会病人有效咳痰深呼吸以及在床上练习使用便器,知道禁饮禁食时间; 6. 进行有关疾病的卫生宣教,介绍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7. 术前备皮,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遵守医嘱使用术前药,带病历药品进手术室; 8. 医护人员护送病人到手术室,贵重物品交给家属或护士保管,手术室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和安慰病人; 二. 术后护理常规: 1. 介绍手术情况、护理内容以及疼痛的管理知识,使病人及家属对术后护理方式有一定程度了解,并在需要时给予止痛剂,尽可能把病人的疼痛降至最低程度; 2. 安慰病人及家属,随时提供治疗信息让其了解恢复情况,解除恢复期的各种顾虑; 3. 合理膳食,增强营养,保证睡眠; 4. 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注意大小便情况,鼓励自解小便,必要时导尿;术后平卧6小时,定时更换体位;重点观察神经根症状和下肢肌力恢复情况;病情出现特殊情况由主管医生和护士解释原因并及时处理; 5. 让病人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介绍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主动活动双下肢关节肌肉,做直腿抬高锻炼;术后3周后行腰背肌锻炼;坚持功能锻炼,循序渐进。

骨折后康复护理常规

骨折后康复护理常规 (一) 护理评估和观察要点 1.骨折早期1-3周内,观察肢体的肿胀疼痛程度,观察肢体末端的血液循环,石膏部位的 末梢血液循环。 2.骨折中期4-8周,观察患肢肿胀情况,炎症消退情况,骨痂形成情况, 3.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 4.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 (二)护理措施 1.按康复一般护理常规和骨折护理常规。 2.骨折经复位、固定、牵引或手术后,避免局部位置变动引起疼痛、出血。 3.根据骨折病情、部位,经骨科牵引床或硬板床,并准备好中单、橡皮单、砂袋、腰枕。 4?上石膏要观察局部暴露部位的血循、皮肤颜色、皮肤温度、感觉、疼痛,如肿胀、麻木感、功能情况,如有肿胀,需抬高局部;如过紧、受压、石膏部位的伤口出血等情况,应通知医师。 5.上石膏局部要注意石膏干固,清洁。 6?四肢骨折术后打石膏者,患肢要抬高,超过心脏半尺,防止肿胀;下肢可用枕垫,上肢可用枕垫或悬吊,躯干石膏注意观察呼吸、腹胀等,待石膏干固后要定时翻身和擦背。 7.上石膏后的肢体,待石膏干后,须注意暴露部的肌肉、关节的功能,防止肌肉萎缩、肌肉松弛和关节僵硬。 8?骨折后牵引时,要注意防止牵引过强受压,牵引重锺应悬空,不可着地或靠床架上,牵引绳与被牵引的肢体应成一直线,保持牵引架正确位置和滑车的灵活性,床头或床尾成15~30度,使牵引重量与体重保持平衡;牵引的重量根据病情决定,不可随意增减或移动,以保持续牵引力。牵引肢体与躯体骨盆的位置,使之处于功能位,防止重物着地或与床栏接触。牵引部位骨突处要注意血循和防止压疮。要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功能锻炼。骨牵引时,针眼用无菌纱布盖好,每日滴75%乙醇2次,防感染。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体质,预防骨质疏松。 2.早期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3.出院后应按计划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定期随诊复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指导患者合理利用健侧肢体和辅助器具完成日常生活自理 (四)注意事项 1.指导患者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尽可能消除创伤、长期制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并发症 2.骨折部位损伤出血会合并感染 3.注意患者严重创伤后引起的应激反应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2-09-19T15:12:49.6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7期供稿作者:黄琼[导读] 本护理观察研究中康复组患者经过早期积极有效的系统康复干预,能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行走能力。 黄琼(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江阴 2 1 4 4 0 0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80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行手术内固定术。术后设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康复护理组术后1 年患者生活自理指数为91.5+17.6,而对照组为83.2+22.6;行走能力方面:前者优良率为86.1%,后者为65.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护理组患者经过早期积极有效的系统康复干预,能有效改善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和行走能力,以减少并发症和促进早日康复。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7-0287-02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正在逐步上升,发病率高于股骨颈骨折。此类患者多有严重骨质疏松及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多为低能量所致。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康复,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1]。我们对80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其一般情况,骨折类型及手术者经验等选用相应内固定术治疗,对其中40 例术期进行早期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0 例均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内固定术(动力髋螺钉DSH 或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术后采用分组观察研究方法,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0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前生活自理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康复护理组训练方法 1.2.1.1 术前训练指推髌骨,同时进行双上肢肌力训练和深呼吸及扩胸运动以预防心肺系统并发症。从足踝向髋中心做环行或挤压或按摩,可以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手术当天,因手术刺激,患者体力消耗大,锻炼1-2 次即可,10 分/ 次,可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 1.2.1.2 术后训练(1) 康复组患者术后给予系统、全程、规范康复训练护理,康复计划的制定必须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原则。(2)术后第1天在护士指导下,利用CPM机行髋、膝、踝部关节屈伸被动运动,幅度为30 度-40 度,10 分/ 次,2 次/ d,患肢主、被动锻炼以不痛感或微痛感为限。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和抗阻训练。(3)术后2-6 天运动量不宜过大,深呼吸、吹气球。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踝背伸肌等长收缩运动,10 分/ 次,6 次/ 天。逐渐增加幅度与时间,并主动抬腿练习,10 次/ 轮,2 轮/d。(4)术后14 天后扶拐不负重下地行走,下床10 分/ 次,4 次/ d,注意个体化行走次数,延长行走时间。出院前反馈患者及家属对功能锻炼方法的掌握程度,指导患者出院后在家继续进行康复锻炼。(5)术后1、3、6、12 个月做X 线检查,了解骨痂生长情况,决定下地负重时间,开始时部分负重,做提踵练习、半蹲起立练习,以增加负重肌的肌力,做髋部肌肉的抗阻屈伸训练。X 线摄片有大量骨痂生长后方可完全负重。 1.2.2 对照组训练方法常规康复护理,患者术后1-2 周期间,以肌力训练为主,指导患者家属对其进行关节被动伸屈练习,2 周后出院时指导患者自行锻炼。 1.2.3 疗效评价生活自理指数评价标准:采用“中国Barthel 指数”对生活自理指数进行评价,包括如下10 个方面:(1)进食;(2)个人卫生;(3)洗澡;(4)如厕;(5)穿衣;(6)大便控制;(7)小便控制;(8) 床椅转移;(9)上下楼梯;(10)步行。每个方面分为5 级,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自理能力越高。行走能力疗效标准:优:活动无困难;良:活动须扶手仗;可:行动须人搀扶;差:不能下床活动。 2 结果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1 年康复护理组40 例患者生活自理指数91.5+17.6,而对照组40 例患者生活自理指数为83.2+22.6;行走能力方面:康复组优良率为86.1%,而对照组优良率为65.8%。两组在生活自理方面和行走能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3 护理体会 国内外多数学者主张对能耐受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尽可能行手术内固定治疗,因手术内固定能获得稳定的复位,恢复患者生活能力和活动能力,减少长期卧床造成的严重并发症,减少病残率和病死率。同时除手术外,术后全面早期康复护理及康复教育非常重要。下肢肌肉训练和髋、膝、踝部锻炼是恢复功能的重要环节。锻炼的目的是使患肢肿胀消退,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预防骨质进一步疏松。有研究表明,如关节长期制动可导致静脉血及淋巴液回流不畅,组织间隙中的浆液纤维渗出物及纤维蛋白沉积,进而发生肌肉、肌腱组织粘连,严重影响功能。早期康复干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粘连,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本护理观察研究中康复组患者经过早期积极有效的系统康复干预,能有效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行走能力。但训练时要循序渐进,以主动活动为主,避免过多下地负重行走。做到全身和局部情况兼顾,锻炼患肢的同时应注意全身其他部位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和促进早日康复,避免精神紧张、肌肉强力收缩,以免造成再骨折或骨折再移位、断钉等情况发生,而达不到理想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王承武. 骨折[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08. [2] 武兰芳.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护理[J]. 护理研究,2009,19(8):1623-1624.

中风康复治疗

中风康复治疗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按摩 b、被动运动 c、体位治疗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内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

抓掌,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1、早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缩短、关节活动度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腿交叉侧移等。

下颌骨骨折护理常规

下颌骨骨折护理常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下颌骨骨折护理常规 概念 下颌骨骨折是由于下颌骨受到暴力外伤所致疾病。 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动的骨骼,骨质结构远较上颌骨致密,由于处于面下份的位置,可接受多方向的暴力,因而下颌骨骨折比较常见。 病因:外伤 临床表现 1. 局部有肿胀、疼痛、麻木、出血及淤斑等一般症状。 2. 骨折段移位。下颌骨骨折后,由于肌肉的牵拉,易发生移位。骨折段移位情况可因骨 折部位而不同。下 颌骨体部骨折,前骨折段向后下方移位,后骨折段向上方移位。正中颏部发生骨折,如为双发骨折,正中 骨折段可向后方退缩;如为粉碎性骨折或有骨缺损,则两侧骨折段向中线移位,使下颌牙弓变窄。颏部这 两种骨折都可使舌后坠,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 3.髁状突骨折时一侧髁状突颈部骨折,患侧耳前可有明显疼痛,张口时加重,并有压 痛、肿胀。触诊时,

可感到髁状突运动消失。双侧髁状突部骨折,下颌升支向上方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呈开颌状。 4. 运动异常,如下颌骨体部骨折时,开口运动或推移颌骨,前后骨折段可有异常活动度。 5. 咬合错乱。下颌骨骨折后,可出现上下颌间咬合关系错乱,此为诊断颁骨骨折的重要依据。 6. 下牙槽神经受损伤时,则出现下唇麻木。 7. 下颌骨体部骨折时,骨折处常有牙龈撕裂和出血,为下颌骨体部骨折标志之一。 诊断 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具体情况。 护理诊断 1.疼痛,与下颌骨骨折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骨折致张口困难有关。 3.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出血,关节僵硬。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胫腓骨骨折护理.常规

一、胫腓骨骨折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病人对所要进行的手术有充分的认识,以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 (2)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 (3)完善术前准备。 (二)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至稳定。 (2)注意观察石膏内伤口渗血情况 (3)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颜色、感觉及运动情况。 2、使用外固定架治疗使用外固定架治疗,保持针眼处干燥,针眼处涂活力碘,l天2次。 3、功能锻炼伤后早期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被动活动及足趾的活动。外固定去除后,充分练习各关节活动,逐步下地行走。 (三)非手术治疗 1、患肢护理 (1)卧硬板床休息,患肢抬高、制动。 (2)保持石膏外固定稳定.未干前少搬动,防止褥疮和折断。 2、病情观察,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 (1)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皮肤颜色及感觉运动。 (2)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搏动减弱或消失,立即报告医生。 (3)如病人诉患肢剧烈疼痛应重视,并报告医生。 (四)功能锻炼指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被动活动及踝关节、足趾运动。 (五)出院指导 (1)继续坚持功能锻炼。 (2)2~4周复查1次,不适随诊。 (3)石膏外固定8~12周,内固定半年后骨折达骨性愈合,方可考虑取出。

二、糖尿病护理常规 1、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工作强度准确计算进食量,安排合理的饮食, 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易饥饿者,可多加蔬菜粗纤维食物。 2、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其从事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慢跑等。 3、根据医嘱准确给予降糖药物,胰岛素应在每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并 注意轮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局部脂肪硬化。 4、在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患者如出现心慌、双手颤抖、 出冷汗、难忍的饥饿、头痛头昏、全身乏力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监测血糖,并告之医生并及时进行处理。 5、观察患者口渴程度及进食量,若食欲突减、厌食,应注意有无酮症酸中 毒的发生,若出现呕吐、腹痛、脱水、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则提示酮症酸中毒,应立即告之医生积极进行抢救。 6、注意口腔清洁,加强皮肤护理。经常检查足部、趾间,保持足部皮肤的 清洁干燥,选择舒适的鞋袜,防止足部烫伤、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7、做好疾病健康宣教,指导患者糖尿病饮食、降糖药物的应用及尿糖、血 糖监测的方法,并随身携带糖尿病的卡片,以便随时就诊。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 欧阳松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欧阳松 发表时间:2012-11-16T17:16:50.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欧阳松[导读] 探讨老年人下肢骨折的康复与护理指导。 欧阳松(江西省于都县人民医院江西于都 3423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肢骨折的康复与护理指导。方法对 103 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心理需求分析和健康指导,加强患肢肌肉﹑关节的功能锻炼。结果 103 例患者经康复护理训练指导,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地防治了骨折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可有效地预防骨折并发症,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肢的功能,减少了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从而带来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老年骨折患者康复训练护理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其骨折康复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骨痂的形成,同时还表现在心理方面对于功能恢复的确认程度。 2009年7月~2011年11月本院对103例老年骨折患者实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总结相关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从 2009年7月~2011年11月我科为103例老年骨折患者制定早期康复计划,其中:男36例,女 67例,年龄58~74岁。 2 护理 2.1 生理方面 2.1.1 骨折后局部病理生理变化骨折后骨本身和其周围的软组织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骨及骨髓腔和周围的软组织因遭受到破坏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骨断端附近的骨细胞因受伤和缺血而坏死,血肿充满了各组织的间隙。血肿于伤后4~5小时开始凝固,邻近断端的骨外膜于骨折后24小时内即出现组织学变化,深层的细胞增多,胞浆增加,胞核增大,越近骨折端的骨外膜反应越明显。一周后在增厚的骨外膜中,即出现与骨干平行并紧密相连的片状骨样组织。 2.1.2 骨折后局部血肿病理生理变化骨折后,骨折断端附近的骨膜、骨质、髓腔及邻近软组织中的血管破裂出血,于断端及周围形成血肿。同时,断端及邻近部位由于细胞坏死,相邻血管扩张、充血,多形核白细胞、吞噬细胞及血浆渗出而水肿。继之血肿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包围并伸入血肿中,吸收并代替血肿,血肿开始机化。 2.1.3 血肿机化与骨痂形成生理在骨折后的前两周中,血肿尚未机化,血肿内凝集的红血球和纤维蛋白尚未被吞噬清除,新生的毛细血管尚未深人,因此,由骨外膜产生的成骨细胞不能进入或通过血肿,而只能沿着血肿外围向骨折线推进。在血肿机化前,骨折线两边增生的成骨细胞只能在它的外围会合,随着血肿被增生伸人的纤维组织所分隔和通过异物巨细胞。吞噬细胞等作用吸收代替,骨折断端之间及周围,即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充填。血肿外围的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亦涌入血肿内及断端间隙内,与髓腔内骨膜产生的骨细胞相会合,形成桥梁骨痂及接近骨折线部分的内外骨痂。位于断端周围的部分纤维组织开始向软骨细胞分化,形成幼稚的成软骨细胞并产软骨基质,通过软骨内骨化,形成新生骨。 2.2 心理方面患者的心理需求 2.2.1 急躁、焦虑心理骨折一般是突然外伤所致,住院手术治疗,生活不能自理,担心医疗费用,手术效果等,使老年患者不知所措,心理失衡,表现为恐惧焦虑,急躁失眠,常责怪家人未悉心照料,埋怨医护人员未尽心尽责,在住院期间与病友、陪护人员、医生护士争吵。 2.2.2 抑郁失落心理老年人历经几十年的生活,大多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骨折后因失去了活动的独立性而痛苦沮丧,加上对医护人员的生疏,医院环境的不适应,都使患者产生情绪低落和反常心理。表现为依赖性和被动性增强,在康复期间习惯让亲人关心照顾,能做的事情也不主动做,锻炼时过度依赖于他人,少数人表现出角色强化行为。伴有抑郁情绪的患者由于缺乏相应的适应代偿性,往往伴有睡眠、食欲及肠道功能障碍。 2.2.3 自责消极心理由于骨折患肢丧失负重功能,因而活动严重受限,甚至只能卧床,加重了家人的负担,使其产生内疚自责心理。有些患者为了不麻烦别人而节制吃喝,以减少大小便次数。而充足的营养对骨折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研究指出骨折患者摄入量减少会造成严重的负氮平衡,营养不良可致并发症发生,造成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另外,老年人骨折伤前疾病多,以慢性疾病为主,骨折后即有可能诱发伤前疾病,又存在着潜在继发各系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这些都会使患者产生对自身“价值”的怀疑,表现为不相信自己病情会好转,不愿接受治疗,甚至有可能发生自杀行为。 2.3 康复锻炼护理指导 2.3.1术前指导 2.3.1.1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预防下肢肌萎缩。 2.3.1.2双下肢踝泵运动,仰卧或坐卧将伤肢的踝关节尽量跖屈和背伸,此运动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及防止踝关节粘连强直的作用。 2.3.1.3三点支撑法即患肢在皮牵引状态下,健肢用力踩床。双手紧握牵引床上吊环,头部后伸,使背部尽量腾空后伸,臀部离开床面5—10秒,每2—3小时一次。 2.3.2术后指导 2.3.2.1术后第一周,康复的重点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术后第一天即行患肢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收缩练习。 2.3.2.2术后第二天可进行膝部按摩(膝关节有伤除外),即对髌骨的推动和挤压。 2.3.2.3术后第三天加强患肢股四头肌训练。方法是将手放于膝下方,膝部下压,保持5~10秒后再放松。膝关节训练可在膝关节下放一软枕,做伸膝训练。 2.3.2.4术后5~7天,可协助患者床边活动身体,向患侧移动至床边,患肢自然下垂与床沿,尽可能使膝关节弯曲90度,然后伸膝保持10秒,重复进行30次,可视情况逐渐进行抗阻练习。 2.3.2.5术后7~10天,可视情况扶拐下地。 2.3.2.6术后2周,扶拐行走,以健肢支撑,患肢不负重。术后三周除巩固以往训练效果,患者负重应以1/4至1/2至全负重,循序渐进,锻炼结束后使患者平卧于床上,患肢抬高,以减轻患肢肿胀,利于静脉回流。

骨伤骨折的康复护理.总结

肋骨骨折 (1)病因与病理病因:外来暴力、病理因素,以4~7肋最常见。 单根或数根肋骨一处骨折对呼吸影响不大(但损伤肋间血管可引起出血)。 相邻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局部胸壁因失去完整肋骨的支撑而软化,可出现反常呼吸:连枷胸: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 严重肋骨骨折:软化区范围较广泛时可引起纵膈左右摆动,导致O2、CO2滞留,重者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 (2)临床表现 ①症状:局部疼痛,咳嗽,深呼吸或转到体位时加剧。部分患者咯血。多跟多处骨折可气促,呼吸困难,发绀,休克。 ②体征:受伤胸壁压痛、肿胀,有时可触及骨折断端及骨擦感。多跟多处骨折时,伤侧可有反常呼吸及皮下气肿。 辅助检查胸部X线示肋骨骨折断裂线或断端错位,血气胸。(3)治疗 ①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重点止痛、固定胸廓、防止并发症。 ②闭合性多跟多处肋骨骨折:首要胸壁软化区加压包扎。①现场急救用坚硬的电子或手掌施压于胸壁软化区,固定胸壁软化区。②止痛、消肿、减轻反常呼吸,促使患侧肺复张。③建立人工气道④抗生素,预防感染。 ③开放性肋骨骨折:①清创、固定②胸膜穿破者行胸腔闭式引流。③抗生素。

锁骨骨折 (1)病因病理间接暴力所致,警惕臂丛神经损伤。 (2)临床表现外观畸形、局部疼痛、肿胀、皮下血肿、患侧肩部活动受限,活动疼痛加剧,患肩下垂。 (3)治疗要点三角巾悬吊3周,对有移位处行骨折手法复位,双肩后伸,挺胸位“8”字绷带固定。 (4)护理思维 ①患侧功能改变,有血管神经受压危险:观察上肢皮肤颜色、温度、 感知觉,告知患者尽量使用双肩外展、后伸,禁忌做肩关节前屈内收动作,以免腋下神经血管受压。 ②持续制动不能活动所产生的低效呼吸形态:评估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的变化等呼吸运动情况,监测并发症,建议患者能耐受时经常下地走动,保持安静,减少体内耗氧量,减轻呼吸困难。(5)并发症观察 ①神经性症状:因臂丛神经受骨痂刺激表现的手内在肌肉无力。 ②血管性症状:因锁骨下静脉受压产生“胸廓下综合征”表现为肢 端苍白,动脉搏动消失,感觉减退,皮温降低,疼痛。 ③系统并发生:老年人可引起应激代偿能力下降出现意识障碍、水电解质紊乱、心肺功能受损、深静脉栓塞、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等。(6)治疗固定期间注意事项①挺胸位,双肩外展、外旋、后伸。 ②防止外固定过紧:当出现上肢麻木、疼痛,说明外固定过紧, 调节体位使双肩外展、外旋、后伸,如不缓解,放松外固定。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 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

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作业疗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 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一般操作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每穴按摩1分钟,手法适中。2、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上肢肌肉,然后重点按揉和捏拿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每次5分钟。3、用两手由上而下捏拿患者瘫痪的下肢肌肉,重点捏拿和按揉髋、膝、踝关节,然后用手掌将下肢轻抚几遍,每次5分钟。4、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两手拇指腔探压背部脊柱两侧,由上至下进行,

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6-06-21T11:54:26.66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24期作者:林璐陈锡娇曾明珠[导读] 骨质疏松恢复较慢,需耐心护理。还要注意由于害怕疼痛,训练过晚引起关节粘连、活动受限,最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林璐陈锡娇曾明珠 (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福建三明 365000)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科30例骨折术后病人进行研究性康复护理,探索出最佳的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措施。并将30例骨折病人分为老中青三组,每组10人。结果:老年组10例病人康复锻炼期间,1例恢复较快,另9例较慢。中年组10例病人康复锻炼期间,4例恢复较快,另6例较慢。青年组10例病人康复锻炼期间,全部恢复较快。结论:根据骨折治疗的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给予个性化、渐进性、全面性的康复护理措施,是保证康复疗效的重要因素。【关键词】骨折;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4-0163-02 骨折手术后需一定时间卧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护理不当,尤其是老年人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发生挛缩及粘连,影响术后康复。因此,骨科术后的功能训练及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5年10月各类骨折手术病例30例,其中老年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65~80岁。中年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40~55岁。青年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0~39岁。上肢骨折8例,下肢骨折6例,髋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0例。 2.康复的基本原则 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贯穿骨折治疗过程的始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功能训练的内容、强度应根据骨折治疗的不同阶段而改变,训练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不要过急、过猛,以防加重损伤;功能训练应不使病人感到疲劳或伤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一切活动均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3.心理护理 在术后早期,病人表现为恐惧、焦虑、烦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产生多疑不安,对治疗丧失信心;当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时,会悲观、绝望,甚至轻生。面对情绪多变的骨折病人,应主动关心,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精湛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通过沟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耐心讲解功能训练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鼓励病人家庭成员参与并提供精神支持。 4.功能训练个体化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手术部位、性质、手术方法、全身健康情况,确定个体化的功能训练方法和内容。 5.康复护理措施 5.1 初期护理 在骨折早期对病人实行康复措施,既能发挥病人的潜能,也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手术后1~2天,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缩或放松活动。原则上,除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身体其它关节均需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直。对脊柱及髋部的大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必须由医护人员指导和协助。上肢手术后,让患者早期离床下地活动,同时做耸肩、握拳动作。下肢手术后,活动上半身和未固定的关节处。同时还要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静态收缩活动。 5.2 中期护理 指从术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疾病及手术切口创伤正在愈合,手术部位疼痛、肿胀明显缓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纤维连接,并正在形成骨痴。在此期,医护人员要帮助病人进行骨折的上、下关节活动,并在初期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活动时间、强度、范围,配合简单的器械或支架辅助训练,使全身关节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动,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 5.3 后期护理 指从骨关节等组织已经愈合到恢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还需继续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使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对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肌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利用器械加强活动,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5.4 行走活动 要劝阻病人不用伤肢负重,许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复或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伤肢或带腋杖行走负重,在此期间应及时指导病人正确负重,帮助病人采用三点步行走,防止骨折处的再损伤。 6.结果 本组30例经过康复护理,24例骨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3例,效果良好;1例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属于老年组,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 7.讨论 骨折手术后,骨愈合良好及关节功能恢复。护理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术后病情观察,尤其是康复训练,术后系统、个性化康复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部位关节功能恢复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持续有效的康复训练。由于术后需要长时间康复训练,应避免患者急于求成,特别是老年人,骨质疏松恢复较慢,需耐心护理。还要注意由于害怕疼痛,训练过晚引起关节粘连、活动受限,最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参考文献】 [1]唐金树,李庆梅,石兴明,等.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康复[J].创伤外科杂志,2009,8(3):26. [2] 包金娥.健康教育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2012年第21期302页.

肢体骨折的康复护理

肢体骨折的康复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全身及局部状况,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精神心理状况及局部疼痛、皮肤颜色、肢体肿胀感觉等。 2、关节活动度,包括受累关节和非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评估。 3、肌力,着重评估受累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力。 4、肌体长度及周径,有无肢体缩短或延长,有无肢体水肿,肌肉萎缩等情况。 5、日常生活活动肌力及劳动能力,对上肢骨折患者重点评估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对下肢骨折患者着重评估步行、负重能力。 6、影像学检查,查看 X 线、CT、MRI,了解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 二、护理措施 1、骨折愈合早期(骨折后 1-2 周),早期功能训练的重点是消肿止痛,保护骨折部位,预防肌肉萎缩,条件许可下增加关节活动度。 (1)疼痛的处理,局部冰冻疗法能减轻局部炎症、水肿,减轻疼痛,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 (2)肌力训练,固定部位的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每日训练 3 次,每次 5-10 分钟,以不引起疲劳为主。 (3)关节活动度训练,上肢应注意肩关节外展、外旋及手掌指

关节,指向关节的屈伸练习,下肢应注意踝关节的背屈运动,每日训练 3 次,每次 5-10 分钟,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加大。 (4)正常活动和呼吸训练,鼓励患者尽早离床,绝对卧床患者每日做床上保健操,以改善全身状况,预防废用性综合征、压疮等的发生。 (5)物理治疗、超短波疗法、低频磁疗、高冲击波等均可促进或加速骨折愈合。 2、骨折愈合中期(骨折后 3-8 周) (1)关节活动度训练尽可能鼓励患者进行受累关节各个运动轴方向的主动运动,运动幅度逐步加大,循序渐进。 (2)肌力训练,逐步增加肌肉训练强度。 (3)物理因子治疗,红外线、蜡疗等热效应治疗可作为手法治疗前的辅助治疗。 (4)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工作能力训练。 3、骨折愈合后期(骨折后 8-12 周) (1)肌力训练:可逐步进行等张抗阻训练,有条件者可进行等速训练。 (2)关节活动度训练,可进行关节功能牵引、关节松动技术等,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2-3 次。 (3)负重练习及步态训练。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工作能力训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