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效数字和实验误差分析(精)

有效数字和实验误差分析(精)

有效数字和实验误差分析(精)
有效数字和实验误差分析(精)

有效数字和实验误差分析

1 有效数字的定义

有效数字是指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值,在该数值中只有最后一位是可疑数字,其余的均为可靠数字。它的实际意义在于有效数字能反映出测量时的准确程度。

例如:用最小刻度为0.1cm的直尺量出某物体的长度为11.23 cm。

显然这个数值的前3位数是准确的,而最后一位数字就不是那么可靠,因为它是测试者估计出来的,这个物体的长度可能是11.24cm,亦可能是11.22cm,测量的结果有±0.01cm的误差。我们把这个数值的前面3位可靠数字和最后一位可疑数字称为有效数字。

在确定有效数字位数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数字“0”来表示实际测量结果时,它便是有效数字。

例如:分析天平称得的物体质量为7.1560g

滴定时滴定管读数为20.05mL

这两个数值中的“0”都是有效数字

在0.006g中的“0”只起到定位作用,不是有效数字

有效位数及数据中的“0 ”:

1.0005,五位有效数字

0.5000,31.05% 四位有效数字

0.0540, 1.86 三位有效数字

0.0054,0.40% 两位有效数字

0.5,0.002% 一位有效数字

2 有效数字的计算规则

2.1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在运算时,按一定的规则舍入多余的尾数,称为数字的修约。

2.1.1 四舍六入五六双。即测量数值中被修订的那个数,若小于等于4,则舍弃;若大于等于6,则进一;若等于5(5后无数或5后为0),5前面为偶数则舍弃,5前面为奇数则进一,当5后面还有不为0的任何数时,无论5前面是偶数还是奇数一律进一。

例如,将下列测量值修约为四位数:

3.142 45 3.142

3.215 60 3.216

5.623 50 5.624

5.624 50 5.624

3.384 51 3.385

3.384 5 3.384

2.1.2 修约数字时,对原测量值要一次修约到所需位数,不能分次修约。

例如,将3.314 9 修约成三位数,不能先修约成3.315,再修约成3.32;只能一次修约为3.31。

2.2 数字的运算规则

2.2.1 在进行加减运算时,有效数字取舍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值为准。

例如,0.0231、24.57和1.16832三个数相加,24.57的数值小数点后位数最少,故其他数值也应取小数点后两位,其结果是:0.02+24.57+1.17=25.76。

2.2.2在乘除运算中,应以有效数字最少的为准。

例如,0.0231、24.57和1.16832三个数相乘,0.0231的有效数字最少,只有3位,故其他数字也只取3位。运算的结果也保留3位有效数字:0.0231×24.6×1.17=0.665。

2.2.3在对数运算中,所取对数的位数应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例如:lg9.6的真数有两位有效数字,则对数应为0.98,不应该是0.982或0.9823。

又如[H+]为3.0×10-2 mol·L-1时,pH应为1.52。

3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表示法

3.1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可测误差(determinate error)

3.1.1 方法误差:是分析方法本身所造成的;

如:反应不能定量完成;有副反应发生;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干扰组分存在等。

3.1.2 仪器误差:主要是仪器本身不够准确或未经校准引起的;

如:量器(容量瓶、滴定管等)和仪表刻度不准。

3.1.3 试剂误差:由于试剂不纯和蒸馏水中含有微量杂质所引起;

3.1.4 操作误差:主要指在正常操作情况下,由于分析工作者掌握操作规程与控制条件不当所引起的。如滴定管读数总是偏高或偏低。

特性:重复出现、恒定不变(一定条件下)、单向性、大小可测出并校正,故有称为可定误

差。可以用对照试验、空白试验、校正仪器等办法加以校正。

3.2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不可测误差(indeterminate error )

产生原因与系统误差不同,它是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所引起的。

如:测定时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微小波动,以其性能的微小变化等。

特性:有时正、有时负,有时大、有时小,难控制(方向大小不固定,似无规律) 但在消除系统误差后,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多次测定,则可发现其分布也是服从一定规律(统计学正态分布),可用统计学方法来处理。

3.3 误差的表示法

定量分析的目的是准确测定样品中被测组分的含量,并且要求分析达到一定的准确度。

3.3.1准确度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准确度的大小用误差表示,误差越小,表示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越高。误差可用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两种方法表示。

绝对误差(E )指测量值(X )与真实值(T )之差,即E = X - T 。

相对误差(RE )指绝对误差占真实值的百分率,即RE = 100%E T

?。 3.3.2精密度 通常被测物质的真实值是未知的,因此无法求得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实际工作中,为了得到可靠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多次反复测定,求出分析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多次测定值之间相吻合的程度称为精密度。精密度表现了测定结果的再现性,用偏差表示,偏差越小,说明分析结果的精密度越高,所以偏差的大小是衡量精密度高低的尺度。

绝对偏差(d i )表示测定值(x i )与平均值(x )之差:

d i =i x -x ,x = 123n x x x x n

++++…。 平均偏差(d )为各单个偏差的平均值:

d = 123n d d d d n ++++…=123n x x x x x x x x n

-+-+-++-…。 相对平均偏差为:R

d = 100%d x

?。

附:小常识

为什么全球人都用阿拉伯数字?

通常,我们把1、2、3、4……9、0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这些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它们最早产生于古代的印度。可是人们为什么又把它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呢?据传早在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渐渐地征服了周围的其他民族,建立起一个东起印度,西到非洲北部及西班牙的萨拉森大帝国。到后来,这个大帝国又分裂成为东、西两个国家。由于两个国家的历代君主都注重文化艺术,所以两国的都城非常繁荣昌盛,其中东都巴格达更胜一筹。这样,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于此。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并消化,形成了新的阿拉伯文化。

大约在公元750年左右,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把他随身带来的印度制作的天文表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也就好似在这个时候介绍给了阿拉伯人。因为印度数字和计算方法简单又方便,所以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了,并且逐渐地传播到欧洲各个国家。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印度创造的数字就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了。到后来,人们虽然弄清了“阿拉伯数字”的来龙去脉,但有大家早已习惯了“阿拉伯数字”这个叫法,所以也就沿用下来了。

这套数字系统最先只有1、2、3、4、5、6、7、8、9,当时还没有“0”。“0”这个数字,在那时还是一个黑点。后来,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化,“0”才正式出现。直到那时,这套完整的数字才真正形成。

误差与有效数字练习答案

误差与有效数字练习题答案 1.有甲、乙、丙、丁四人,用螺旋测微计测量一个铜球的直径,各人所得的结果表达如下:d 甲 =(±)cm ,d 乙 =(±)cm ,d 丙 =(±)cm ,d 丁 =(±)cm ,问哪个人表达得正确其他人错在哪里 答:甲对。其他人测量结果的最后位未与不确定度所在位对齐。 仪 =0.0002g 请计算这一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测量标准误差及相对误差,写出结果表达式。 3.61232i m m g n ∑= = A 类分量: (0.6831 1.110.0001080.000120S t n g =-=?= B 类分量: 0.6830.6830.00020.000137u g =?=?=仪 合成不确定度:0.000182U g == 取 ,测量结果为: (3.612320.00018)m U g ±=± ( P= ) 相对误差: 0.000180.005%3.61232 U E m = == 试求其算术平均值,A 类不确定度、B 类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及相对误差,写出结果表达式。 cm n L L i 965.98=∑= , A 类分量: (0.6831S t n =-=?0.0064cm 类分量: 0.6830.6830.050.034u cm =?=?=仪 合成不确定度: 0.035U cm ==== 相对误差: %04.096 .9804.0=== L U E ( P= ) 结果: cm U L )04.096.98(±=±

4.在测量固体比热实验中,放入量热器的固体的起始温度为t 1 ±S t 1= ± 0.3℃,固体放入水中后,温度逐渐下降,当达到平衡时,t 2 ±S t 2= ± 0.3℃,试求温度降低值t =t 2 – t 1的表示式及相对误差。 处理:t =t 2 – t 1= U ==+=+2 222t 21t 3.03.0S S ℃ , %7.03 .735 .0=== t U E ( 或 ℅) t =( ± ℃ ( P= ) 5.一个铅质圆柱体,测得其直径为d ±U d =(±) cm ,高度为 h ±U h =( ± )cm , 质量为m ±U m =( ± )g 。试求:(1)计算铅的密度ρ;(2)计算铅的密度ρ的相对误差和不确定度;(3)表示ρ的测量结果。 处理:(1)072.11120 .4040.214159.310 .149442 2=???=== h d m V m πρg/㎝3 (2)%3.00030.0120.4003.0040.2003.0410.14905.02 22==?? ? ??+??? ??+??? ??==ρρ U E 3cm g 04.0033.0003.0072.11U ==?=?=E ρρ (3) )04.007.11(±=±ρρU g/㎝3 ( P= ) 6.按照误差理论和有效数字运算规则改正以下错误: (1)N =± 正:N =(±)cm ,测量误差决定测量值的位数(测量结果存疑数所在位与误差对齐) (2)有人说有五位有效数字,有人说只有三位,请纠正,并说明其原因。 答:有效数字的位数应从该数左侧第一个非零数开始计算,应有四位有效数字。其左端的“0”为定位用,不是有效数字。右端的“0”为有效数字。 (3)L =28cm =280mm 正:L =×102mm ,改变单位时,其有效数字位数不变。 (4)L =(28000±8000)mm 正:L =(±)×104mm ,误差约定取一位有效数字。 7.试计算下列各式(在书写计算过程中须逐步写出每步的计算结果): (1)已知y = lg x ,x ±σx =1220 ± 4 ,求y : 处理: y = lg x = lg 1220 = 10 ln 12204 10ln = =x Ux Uy = 0014.00864.3±=±Uy y ( P= ) (2)已知y = sin θ ,θ±S θ=45°30′±0°04′ ,求y : 处理: y = sin45°30′= U y =∣cos θ∣U θ =∣cos 45°30′∣60 1804 ???π= , 0008.07133.0±=±Y U y ( P= )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1误差分析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大学物理实验学期: - 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实验1 误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及其处理。 二、实验内容 1.推导出满足测量要求的表达式,即 0? (?)的表达式; 0= (( * )/ (2*θ)) 2.选择初速度A,从[10,80]的角度范围内选定十个不同的发射角,测量对应的射程, 记入下表中: 3.根据上表计算出字母A 对应的发射初速,注意数据结果的误差表示。 将上表数据保存为A. ,利用以下程序计算A对应的发射初速度,结果为100.1 a =9.8 _ =0 =[] _ = ("A. "," ") _ = _ . ad ()[:-1] = _ [:]. ('\ ') _ = _ . ad ()[:-1] = _ [:]. ('\ ') a (0,10): .a d( a . ( a ( [ ])* / a . (2.0* a ( [ ])* a . /180.0))) _

+= [ ] 0= _ /10.0 0 4.选择速度B、C、D、重复上述实验。 B C 6.实验小结 (1) 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将B表中的数据保存为B. ,利用以下程序对B组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结果为 -2.84217094304 -13 a =9.8 _ =0 1=0 =[] _ = ("B. "," ") _ = _ . ad ()[:-1] = _ [:]. ('\ ') _ = _ . ad ()[:-1] = _ [:]. ('\ ') a (0,10): .a d( a . ( a ( [ ])* / a . (2.0* a ( [ ])* a . /180.0))) _ += [ ] 0= _ /10.0 a (0,10): 1+= [ ]- 0 1/10.0 1 (2) 举例说明“精密度”、“正确度”“精确度”的概念。 1. 精密度 计量精密度指相同条件测量进行反复测量测值间致(符合)程度测量误差角度说精密度所 反映测值随机误差精密度高定确度(见)高说测值随机误差定其系统误差亦。 2. 正确度 计量正确度系指测量测值与其真值接近程度测量误差角度说正确度所反映测值系统误差 正确度高定精密度高说测值系统误差定其随机误差亦。 3. 精确度 计量精确度亦称准确度指测量测值间致程度及与其真值接近程度即精密度确度综合概念 测量误差角度说精确度(准确度)测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综合反映。 比如说系统误差就是秤有问题,称一斤的东西少2两。这个一直恒定的存在,谁来都是 这样的。这就是系统的误差。随机的误差就是在使用秤的方法。 篇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有效数字和误差

误差与有效数字 武汉市第六中学物理教研组 朱克生 物理实验离不开误差分析和测量值与计算值的有效数问题。本文主要目的是了解误差的有关概念,并对测量值与计算值的有数数字的保留个数做一个定量的描述。 一、误差 1、误差的定义 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绝对不能避免的,但是可以减小。 2、误差的分类 (1)、从误差来源上分为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 ①偶然误差是由于实验人和读数的不准确等偶然因素造成的。它的特点是:当多次重复同一测量时,偏大和偏小的机会比较接近,可以用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偶然误差。 比如长度的测量,多次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估计值就会或大或小,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取平均值。 ②系统误差是由仪器结构缺陷、实验方法不完善造成的。系统误差的特点:多次重复同一测量的结果总是大于(或小于)被测量的真实值,呈现单一倾向。比如采用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由于空气阻力和计时器与纸带的摩擦,造成物体增加的动能总比..物体减小的重力势能小。 (2)、从误差分析上分为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①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注意:绝对误差有正负之分的。比如长度的测量,要估计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估读总是不准确的,测量值有时比真实值大,有时比真实值小,所以绝对误差有正有负,但绝对误差的大小一般不大于最小分度值(天平指感量)。 ②绝对误差的绝对值与测量值的百分比称为相对误差。如果绝对误差用Δx 表示,测量值用x 表示,则相对误差就是η=%100??x x 。严格讲,式中分母应为真实值。实验估算时则用测量值代替。(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P99) 绝对误差由于仪器本身的原因造成,一般很难减小,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应该考虑尽量减小相对误差。 比如用逐差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如果所给的长度有五段,此时应该舍去一段,我们就舍弃长度小的哪一段,因为在绝对误差相同的情况下,长度小的相对误差要大一些。 二、有效数字 1、定义:具体地说,是指在实验中实际能够测量到的数字。比如某一物体的长度测量值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1

实验一 误差分析 实验(病态问题) 实验目的:算法有“优”与“劣”之分,问题也有“好”与“坏”之别。对数值方法的研究而言,所谓坏问题就是问题本身对扰动敏感者,反之属于好问题。通过本实验可获得一个初步体会。 数值分析的大部分研究课题中,如线性代数方程组、矩阵特征值问题、非线性方程及方程组等都存在病态的问题。病态问题要通过研究和构造特殊的算法来解决,当然一般要付出一些代价(如耗用更多的机器时间、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等)。 问题提出:考虑一个高次的代数多项式 )1.1() ()20()2)(1()(20 1∏=-=---=k k x x x x x p 显然该多项式的全部根为1,2,…,20共计20个,且每个根都是单重的。现考虑该多项式的一个扰动 )2.1(0 )(19=+x x p ε 其中ε是一个非常小的数。这相当于是对()中19x 的系数作一个小的扰动。我们希望比较()和()根的差别,从而分析方程()的解对扰动的敏感性。 实验内容:为了实现方便,我们先介绍两个Matlab 函数:“roots ”和“poly ”。 roots(a)u = 其中若变量a 存储n+1维的向量,则该函数的输出u 为一个n 维的向量。设a 的元素依次为121,,,+n a a a ,则输出u 的各分量是多项式方程 01121=+++++-n n n n a x a x a x a 的全部根;而函数 poly(v)b =

的输出b 是一个n+1维变量,它是以n 维变量v 的各分量为根的多项式的系数。可见“roots ”和“poly ”是两个互逆的运算函数。 ;000000001.0=ess );21,1(zeros ve = ;)2(ess ve = ))20:1((ve poly roots + 上述简单的Matlab 程序便得到()的全部根,程序中的“ess ”即是()中的ε。 实验要求: (1)选择充分小的ess ,反复进行上述实验,记录结果的变化并分析它们。 如果扰动项的系数ε很小,我们自然感觉()和()的解应当相差很小。计算中你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发现表明有些解关于如此的扰动敏感性如何 (2)将方程()中的扰动项改成18x ε或其它形式,实验中又有怎样的现象 出现 (3)(选作部分)请从理论上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注意我们可以将 方程()写成展开的形式, ) 3.1(0 ),(1920=+-= x x x p αα 同时将方程的解x 看成是系数α的函数,考察方程的某个解关于α的扰动是否敏感,与研究它关于α的导数的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哪些根关于α的变化更敏感 思考题一:(上述实验的改进) 在上述实验中我们会发现用roots 函数求解多项式方程的精度不高,为此你可以考虑用符号函数solve 来提高解的精确度,这需要用到将多项式转换为符号多项式的函数poly2sym,函数的具体使用方法可参考Matlab 的帮助。

机械加工误差分析实验报告

机械加工误差的综合分析 ------统计分析法的应用一、实验目的

运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一批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尺寸的变化规律,分析加工误差的性质和产生原因,提出消除或降低加工误差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本实验使同学能够掌握综合分析机械加工误差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用仪器、设备 1.M1040A型无心磨床一台; 2.分辨率为0.001mm的电感测微仪一台; 3.块规一付(尺寸大小根据试件尺寸而定); 4.千分尺一只; 5.试件一批约120件, 6.计算机和数据采集系统一套。 三、实验容 在无心磨床上连续磨削一批试件(120件),按加工顺序在比较仪上测量尺寸,并记录之,然后画尺寸点图和X---R图。并从点图上取尺寸比较稳定(即尽量排除掉变值系统性误差的影响)的一段时间连续加工的零件120件,由此计算出X、σ,并做出尺寸分布图,分析加工过程中产生误差的性质,工序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和工艺能力;提出消除或降低加工误差的措施。

四、实验步骤 1. 按被磨削工件的基本尺寸选用块规,并用气油擦洗干净后推粘在一起; 2. 用块规调整比较仪,使比较仪的指针指示到零,调整时按大调---微调---水平调整步骤进行(注意大调和水平调整一般都予先调好),调整好后将个锁紧旋钮旋紧,将块规放入盒中。 3. 修正无心磨床的砂轮,注意应事先把金刚头退后离开砂轮。将冷却液喷向砂轮,然后在按操作规程进刀,修整好砂轮后退刀,将冷却液喷头转向工件位置。 4. 检查磨床的挡片,支片位置是否合理(如果调整不好,将会引起较大的形变误差)。对于挡片可通过在机床不运转情况下,用手将工件沿着支片紧贴挡片前后推动,同时调整前后螺钉,直至工件能顺利、光滑推过为宜。 5. 按给定尺寸(Φd-0.02)调整机床,试磨五件工件,使得平均尺寸应保证在公差带中心稍偏下为宜,然后用贯穿法连续磨削一批零件,同时用比较仪,按磨削顺序测量零件尺寸并记录之。 6. 清理机床,收拾所用量具、工具等。 7. 整理实验数据,打印做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该实验选用M1040A型无心磨床和块规一付 (1)实验原始数据

误差有效数字和数据处理

第一章 误差、有效数字和数据处理 第一节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一、测量误差 进行物理实验,不仅要观察物理现象、定性地研究物体变化规律,而且要定量地测量所观察物体的量值(量值是指用数和适当的单位表示的量,如2.30 m 、15.5 kg 等)。通过测量可以认识物理现象的内在关系,揭示物理过程的本质。所谓测量,就是把待测的物理量与一个被选做标准的同类物理量进行比较,以确定它是标准量的多少倍。这个标准量称为物理量的单位,这个倍数称为待测物理量的数值。一个物理量必须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本书使用国际单位制。 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测量可以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类。凡是能以量具、仪器的刻度直接测得待测量的大小的测量,叫做直接测量。但是大多数物理量都没有直接测量的仪器,需要进行间接测量。所谓间接测量,就是先经过直接测量得到一些量值,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数学公式计算,才能得出所求结果的测量。 2. 测量误差 任何物理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客观地存在一个唯一确定的值,这个值称为真值。但是,由于实验条件、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和测量者自身判断等原因,任何测量都不是绝对准确的,所以测得数值与真值之间总存在着差异。我们把所得测量值与真值之差定义为测量值的误差,用下式表示 i i x x x (1) 式中:x 为真值;i x 为第i 次测量值;i x 为第i 次测量误差。 产生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误差的性质及其产生原因,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大类。 (1)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测量的结果总向某一定方向偏离,或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产生系统误差有以下几个原因:仪器本身的缺陷、理论公式或测量方法的近似性、环境的改变(如测量过程中温度、压强的变化)、个人存在的不良测量习惯等。 由于系统误差的数值和符号(+、-)是定值或按某种规律变化,因此系统误差不能通过多次测量来消除或减小。但是,如果能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就能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消除或减小它的影响,或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因此,实验中一定要注意消除系统误差。 (2)偶然误差。 即使在测量过程中已减小或消除了系统误差,但在同一条件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总存在差异,误差时大时小、时正时负。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观察者受到感官的限制,或由于实验过程中受到周围条件无规则变化的影响,或由于测量对象自身的涨落,或由于其他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这样的误差称为偶然误差。对某一次测量来说,偶然误差的大小、符号都无法预先知道,完全出于偶然。但是当测量次数足够多时,偶然误差就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偶然误差遵循统计规律。理论和实验都表明,大量的偶然误差均服从“正态分布”。偶然误差有如下特点: ①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几率相等。 ②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几率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几率大。 ③ 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当测量次数趋于无穷时,它趋于零。 ④ 偶然误差存在一个“最大误差”,即误差的绝对值不超过某一限度。 由于偶然误差存在上述性质,我们可以用增加测量次数的方法来减小它。当测量次数足够多时,测量列的偶然误差趋于零,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就趋近于真值。 故在有限次测量中,我们应取测量列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真值的估计值,或称之为最佳值。 二、直接测量的误差估算和测量结果的表示 1. 多次直接测量的误差及其表示 上面我们讲过,为了减小偶然误差,可以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用多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 设我们对某一物理量进行了n 次测量,测量值分别为12, , , n x x x 。其算术平均值为 121 11()n n i i x x x x x n n (2) 由上所述,x 为该物理量的最佳值。那么,各次测量值与x 的偏差,就近似为各测量值与真值的误差。在一般的讨论中,我们不去严格区分“偏差”和“误差”。 在物理实验中,多次测量的误差常用算术平均绝对偏差和标准偏差来表示。 (1)算术平均绝对偏差。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目录 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2) 1 测量与误差 (2) 2 误差的处理 (6) 3 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的表示 (10) 4 实验中的错误与错误数据的剔除 (13) 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5) 6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17) 习题 (25)

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1 测量与误差 1.1 测量及测量的分类 物理实验是以测量为基础的。在实验中,研究物理现象、物质特性、验证物理原理都需要 进行测量。所谓测量,就是将待测的物理量与一个选来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得出它们.................................... 的倍数关系的过程........ 。选来作为标准的同类量称之为单位,倍数称为测量数值。一个物理量的测量值等于测量数值与单位的乘积。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乃至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物理量有着许多不同的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就分别有码、英尺、市尺和米等。为了便于国际交流,国际计量大会于1990年确定了国际单位制(SI ),它规定了以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作为基本单位,其他物理量(如力、能量、电压、磁感应强度等)均作为这些基本单位的导出单位。 1.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测量,是指直接将待测物理量与选定的同类物理量的标准单位相比较直接得到测量值的一种测量。它无须进行任何函数关系的辅助运算。如用尺测量长度、以秒表计时间、天平称质量、安培表测电流等。另一类是间接测量,是指被测量与直接测量的量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的辅助运算,才能得到被测量物理量的量值的测量。如单 摆测量重力加速度时,需先直接测量单摆长l 和单摆的周期T ,再应用公式2 24T l g π=,求得重力 加速度g 。物理量的测量中,绝大部分是间接测量。但直接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不论是直接测量,还是间接测量,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实验条件,按照严格的方法及正确地使用仪器,才能得出应有的结果。因此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细心地进行操作读数和记录,才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和加强实验技能训练的目的。 2.等精度测量与不等精度测量 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同样的仪器,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尽管各次测量并不完全相同,但我们没有任何充足的理由来判断某一次测量更为精确,只能认为它们测量的精确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把这种具有同样精确程度的测量称之为等精度测量。在所有的测量条件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这时所进行的测量即为不等精度测量。在物理实验中,凡是要求多次测量均指等精度测量,应尽可能保持等精度测量的条件不变。严格地说,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测量条件不变是很困难的。但当某一条件的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大时,乃可视为等精度测量。在本书中,除了特别指明外,都作为等精度测量。 1.2 误差及误差的表现形式 1.误差 物理量在客观上有着确定的数值,称为真值。测量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获得物理量的真值。但由于测量仪器精度的局限性、测量方法或理论公式的不完善性和实验条件的不理想,测量人员不熟练等原因,使得测量结果与客观真值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误差。若某物理量测量的量值为x ,真值为A ,则产生的误差x 为: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实验报告

一元线性回归在公司加班制度中的应用 院(系): 专业班级: 学号姓名: 指导老师: 成绩: 完成时间:

一元线性回归在公司加班制度中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操作,可以读懂分析结果,并写出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进行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等的各种统计检验 二、实验环境 SPSS21.0 windows10.0 三、实验题目 一家保险公司十分关心其总公司营业部加班的程度,决定认真调查一下现状。经10周时间,收集了每周加班数据和签发的新保单数目,x 为每周签发的新保单数目,y 为每周加班时间(小时),数据如表所示 y 3.5 1.0 4.0 2.0 1.0 3.0 4.5 1.5 3.0 5.0 2. x 与y 之间大致呈线性关系? 3.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求出回归方程。 4. 求出回归标准误差σ∧ 。 5. 给出0 β∧与1 β∧ 的置信度95%的区间估计。 6. 计算x 与y 的决定系数。 7. 对回归方程作方差分析。 8. 作回归系数1 β∧ 的显著性检验。 9. 作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10.对回归方程做残差图并作相应的分析。

11.该公司预测下一周签发新保单01000 x=张,需要的加班时间是多少? 12.给出0y的置信度为95%的精确预测区间。 13.给出 () E y的置信度为95%的区间估计。 四、实验过程及分析 1.画散点图 如图是以每周加班时间为纵坐标,每周签发的新保单为横坐标绘制的散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数据均匀分布在对角线的两侧,说明x和y之间线性关系良好。 2.最小二乘估计求回归方程

用SPSS 求得回归方程的系数01,ββ分别为0.118,0.004,故我们可以写出其回归方程如下: 0.1180.004y x =+ 3.求回归标准误差σ∧ 由方差分析表可以得到回归标准误差:SSE=1.843 故回归标准误差: 2= 2SSE n σ∧-,2σ∧=0.48。 4.给出回归系数的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估计。 由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表可以看出,当置信度为95%时:

第7章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有效数字答案

思考题 1. 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各会引起哪种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该用什么方法减免 (1) 砝码被腐蚀; 答:引起系统误差(仪器误差),采用校准砝码、更换砝码。 (2) 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答:引起系统误差(仪器误差),采用校正仪器(天平两臂等长)或更换仪器。 (3) 容量瓶和移液管不配套; 答:引起系统误差(仪器误差),采用校正仪器(相对校正也可)或更换仪器。 (4) 试剂中含有微量的被测组分; 答:引起系统误差(试剂误差),采用空白试验,减去空白值。 # (5) 天平的零点有微小变动; 答:随机(偶然)误差。 (6) 读取滴定管体积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答:随机(偶然)误差。采用读数卡和多练习,提高读数的准确度。 (7) 滴定时不慎从锥形瓶中溅出一滴溶液; 答:过失,弃去该数据,重做实验。 (8) 标定HCl 溶液用的NaOH 标准溶液中吸入CO2。 答:系统误差(试剂误差)。终点时加热,除去CO2,再滴至稳定的终点(半分钟不褪色)。 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要求分析结果达到%的准确度,即指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为%。 | (2)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高就说明准确度高。 (3) 由试剂不纯造成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 (4) 偏差越大,说明精密度越高。 (5) 准确度高,要求精密度高。 (6) 系统误差呈正态分布。 (7) 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8) 分析工作中,要求分析误差为零。 (9) 偏差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 (10) 随机误差影响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11) 在分析数据中,所有的“0”均为有效数字。 … (12) 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13) 有效数字中每一位数字都是准确的。 (14) 有效数字中的末位数字是估计值,不是测定结果。

物理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物理实验中的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陈雅 要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实验及现象,深入地研究实验,应该借助实验误差理论。在实验数据处理时,若处理不当,也会引入误差,或增大误差。因此,在处理实验数据时,应该考虑不同处理方法带来的误差影响。本文就以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个基本实验──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例,来说明数据处理方法对实验误差的影响。 为处理纸带方便起见,对纸带上的一列点应标上计数号码。标注计数号码的方法因实验要求不同而异。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实验中,计数起点0要标在运动的起点。但是,在“测加速度”的实验中,通常将计数起点0选在靠近运动起点的某一清晰点上。以后各点顺序标以1,2,…,n-1,n,n+1…考虑到实验中加速度常不很大(点迹过密)、不一定要算出各点(时刻)的即时速度、读数误差的影响及数据处理简便等因素,计数点常不以各点顺序逐点标注,而是间隔几个相同数目的点子来标(通常每隔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如图1所示。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常用下述公式计算法和图像法确定。 1.公式计算法 ①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定义来计算。设T为时间间隔,以下同。 ⑴

②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来计算。 如果将打出的第一点作为计数起点0,则 ⑵如果不以第一点为计数起点,那么 ⑶ 或者用逐差法⑷ ③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中位移和速度的关系来计算。 ⑸ 由于⑴、⑸都要涉及速度,要先把速度计算出来,就增加了不少计算过程,也增加了计算误差,所以一般不用这两种计算方式。 如果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长度,打点周期为0.02s,下面就用⑵、⑶两式计算加速度值,对纸带各点测量的误差所引起的偶然误差进行分析: 第一,当用计算时,根据误差公式,有 (单位mm)⑹ 决定于纸带的有效长度,通常为600mm~800mm,所以上式右边前一项

误差分析及实验心得

误差分析及实验心得 误差分析 1 系统误差:使用台秤、量筒、量取药品时产生误差; 2 随机误差:反应未进行完全,有副反应发生;结晶、纯化及过滤时,有部分产品损失。 1、实验感想: 在实验的准备阶段,我就和搭档通过校园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查阅到了很多的有关本实验的资料,了解了很多关于阿司匹林的知识,无论是其发展历史、药理、分子结构还是物理化学性质。而从此实验,我们学习并掌握了实验室制备阿司匹林的各个过程细节,但毕竟是我们第一次独立的做实验,导致实验产率较低,误差较大。 在几个实验方案中,我们选取了一个较简单,容易操作的进行实验。我与同学共做了3次实验,第一次由于加错药品而导致实验失败,第二次实验由于抽滤的时候加入酒精的量过多,导致实验产率过低。因此,我们进行了第三次实验,在抽滤时对酒精的用量减少,虽然结果依然不理想,但是我们仍有许多的收获: (1)、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通过此次的开放性实验,使我们了解到“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使我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明白了在实践中我们仍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2)、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这次的开放性实验要求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同学一起完成,而且不像以前实验时有已知的实验步骤,这就要求我们自己通力合作,独立思考,查阅资料了解实验并制定方案,再进行实验得到要求中的产物。我们彼此查找资料,积极的发表个人意见,增强了团队之间的协作精神,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我们科学严谨的求知精神,敢于追求真理,不怕失败的顽强毅力。当然我们也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 九、实验讨论及心得体会 本次实验练习了乙酰水杨酸的制备操作,我制得的乙酰水杨酸的产量为理论上应该是约1.5g。所得产量与理论值存在一定偏差通过分析得到以下可能原因: a、减压过滤操作中有产物损失。 b、将产物转移至表面皿上时有产物残留。 c、结晶时没有结晶完全。 通过以上分析我觉得有些操作导致的损失可以避免所以我在以后的实验中保持严谨的态度。我通过本次实验我学到了乙酸酐和水杨酸在酸催化下制备乙酰水杨酸的操作方法初步了解有机合成中乙酰化反应原理巩固和进一步熟悉了减压过滤、重结晶基本操作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到乙酰水杨酸中杂质的来源及其鉴别方法通过误差分析可能原因进一步更深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养成严谨的态度。

误差与有效数字

分享 ?丁铖 ? ?丁铖的分享 ? ?当前分享 返回分享首页? 分享 大物实验 - 误差与有效数字练习来源:姚晨炜的日志 误差与有效数字练习题答案 1.有甲、乙、丙、丁四人,用螺旋测微计测量一个铜球的直径,各人所得的结果表达如下:d甲 =(1.2832±0.0003)cm ,d乙 =(1.283±0.0003)cm ,d丙 =(1.28±0.0003)cm ,d丁 =(1.3±0.0003)cm ,问哪个人表达得正确?其他人错在哪里? 答:甲对。其他人测量结果的最后位未与不确定度所在位对齐。 2.一学生用精密天平称一物体的质量m,数据如下表所示:Δ仪 =0.0002g 请计算这一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测量标准误差及相对误差,写出结果表达式。 A类分量: B类分量: 合成不确定度:=0.00018g 取0.00018g ,测量结果为: ( P=0.683 ) 相对误差: 3.用米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为

试求其算术平均值,A类不确定度、B类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及相对误差,写出结果表达式。 , A类分量: =1.060.006=0.0064cm B类分量: 合成不确定度: =0.04cm 相对误差: ( P=0.683 ) 结果: 4.在测量固体比热实验中,放入量热器的固体的起始温度为t1±S t1= 99.5 ± 0.3℃,固体放入水中后,温度逐渐下降,当达到平衡时,t2±S t2= 26.2 ± 0.3℃,试求温度降低值t =t2–t1的表示式及相对误差。 处理:t =t2–t1=26.2-99.5=-73.3℃, U =0.5℃ , (或 -0.7℅) t =( -73.3 ± 0.5)℃ ( P=0.683 ) 5.一个铅质圆柱体,测得其直径为d ±U d=(2.040±0.003) cm ,高度为h±U h=(4.120 ± 0.003)cm, 质量为m±U m =(149.10 ± 0.05)g。试求:(1)计算铅的密度ρ;(2)计算铅的密度ρ的相对误差和不确定度;(3)表示ρ的测量结果。 处理:(1)g/㎝3 (2) (3) g/㎝3 ( P=0.683 ) 6.按照误差理论和有效数字运算规则改正以下错误: (1)N=10.8000±0.3cm 正:N =(10.8±0.3)cm ,测量误差决定测量值的位数(测量结果存疑数所在位与误差对齐)

高中物理实验误差和有效数字

高中物理实验误差和有效数字 一、考试大纲中实验能力的要求 能独立的完成知识列表中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二、考试大纲对实验的说明 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 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间接测量的有效数字运算不做要求. 三、有效数字

1.带有一位不可靠数字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 2.有效数字的位数:从左侧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位数字止,共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有效数字. 例:0.092 3、0.092 30、2.014 0有效数字的位数依次为3位、4位和5位. 3.科学记数法:大的数字,如36 500,如果第3位数5已不可靠时,应记作3.65×104;如果是在第4位数不可靠时,应记作 3.650×104. 四、误差 1.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1)来源:一是实验原理不够完善;二是实验仪器不够精确;三是实验方法粗略.例如,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零点未校准;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用砂和砂桶的重力代替对小车的拉力等. (2)基本特点:实验结果与真实值的偏差总是偏大或偏小. (3)减小方法:改善实验原理;提高实验仪器的测量精确度;设计更精巧的实验方法. 2.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总结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总结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科学计算已成为现代科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数值计算方法的内容也愈来愈广泛和丰富。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主要掌握了一些数值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算法,并通过编程在计算机上来实现这些算法。 算法算法是指由基本算术运算及运算顺序的规定构成的完 整的解题步骤。算法可以使用框图、算法语言、数学语言、自然语言来进行描述。具有的特征:正确性、有穷性、适用范围广、运算工作量少、使用资源少、逻辑结构简单、便于实现、计算结果可靠。 误差 计算机的计算结果通常是近似的,因此算法必有误差, 并且应能估计误差。误差是指近似值与真正值之差。绝对误差是指近似值与真正值之差或差的绝对值;相对误差:是指近似值与真正值之比或比的绝对值。误差来源见表 第三章泛函分析泛函分析概要 泛函分析是研究“函数的函数”、函数空间和它们之间 变换的一门较新的数学分支,隶属分析数学。它以各种学科

如果 a 是相容范数,且任何满足 为具体背景,在集合的基础上,把客观世界中的研究对象抽 范数 范数,是具有“长度”概念的函数。在线性代数、泛函 分析及相关的数学领域,泛函是一个函数,其为矢量空间内 的所有矢量赋予非零的正长度或大小。这里以 Cn 空间为例, Rn 空间类似。最常用的范数就是 P-范数。那么 当P 取1, 2 ,s 的时候分别是以下几种最简单的情形: 其中2-范数就是通常意义下的距离。 对于这些范数有以下不等式: 1 < n1/2 另外,若p 和q 是赫德尔共轭指标,即 1/p+1/q=1 么有赫德尔不等式: II = ||xH*y| 当p=q=2时就是柯西-许瓦兹不等式 般来讲矩阵范数除了正定性,齐次性和三角不等式之 矩阵范数通常也称为相容范数。 象为元素和空间。女口:距离空间,赋范线性空间, 内积空间。 1-范数: 1= x1 + x2 +?+ xn 2-范数: x 2=1/2 8 -范数: 8 =max oo ,那 外,还规定其必须满足相容性: 所以

5、误差和有效数字

5、误差和有效数字 学习目标: ①认识误差,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②知道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③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知识点】: 一.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 1.产生误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来自( )本身的缺陷,二是来自实验人( )的不准确。通过改进仪器和谨慎( ),可( )误差而不能()误差。 2.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 )误差。用多次测量取平均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减小( )误差。 3.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实验时,测量结果总是()被测量的的真实值。 4.“因为任何测量结果都不可能绝对准确,所以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说法对吗? 5. 指出以下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 A.测量物体质量时天平不等臂、或砝码不标准,天平底盘未调平所致的误差。 B.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毫米以下的数值只能用眼睛估计而产生的误差 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6.误差也叫()误差,误差与()的比值叫做()误差 (供选答案:相对、绝对)。 三.有效数字 7.带有一位()的近似数字叫做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末位数字是()的,但却是()的(供选答案:可靠、不可靠、有意义、无意义)。 8.在“( )”内写出各有效数字的位数: ①0.21秒()②0.210秒()③0.021秒() ④2.1×103千克()⑤2.10×103千克()⑥0.210×103米() ⑦0.21×10﹣2牛()。 9.两同学用正确方法,测量同一木板的厚度分别为12.3毫米和1.230厘米,指出两同学所用尺子的最小刻度分别为()和()。 四.测量仪器的读数规则 实验测量时、在哪位数上开始出现误差,是由测量仪器本身的最小分度即精度决定的。 如最小分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误差出现在下一位,测量结果要保留到以mm为单位小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1

实验一 误差分析 实验1.1(病态问题) 实验目的:算法有“优”与“劣”之分,问题也有“好”与“坏”之别。对数值方法的研究而言,所谓坏问题就是问题本身对扰动敏感者,反之属于好问题。通过本实验可获得一个初步体会。 数值分析的大部分研究课题中,如线性代数方程组、矩阵特征值问题、非线性方程及方程组等都存在病态的问题。病态问题要通过研究和构造特殊的算法来解决,当然一般要付出一些代价(如耗用更多的机器时间、占用更多的存储空间等)。 问题提出:考虑一个高次的代数多项式 )1.1() ()20()2)(1()(20 1∏=-=---=k k x x x x x p 显然该多项式的全部根为1,2,…,20共计20个,且每个根都是单重的。现考虑该多项式的一个扰动 )2.1(0 )(19=+x x p ε 其中ε是一个非常小的数。这相当于是对(1.1)中19x 的系数作一个小的扰动。我们希望比较(1.1)和(1.2)根的差别,从而分析方程(1.1)的解对扰动的敏感性。 实验内容:为了实现方便,我们先介绍两个Matlab 函数:“roots ”和“poly ”。 roots(a)u = 其中若变量a 存储n+1维的向量,则该函数的输出u 为一个n 维的向量。设a 的元素依次为121,,,+n a a a ,则输出u 的各分量是多项式方程 01121=+++++-n n n n a x a x a x a 的全部根;而函数 poly(v)b = 的输出b 是一个n+1维变量,它是以n 维变量v 的各分量为根的多项式的系数。可见“roots ”和“poly ”是两个互逆的运算函数。 ;000000001.0=ess );21,1(zeros ve = ;)2(ess ve =

实验中的误差和有效数字-教学设计

实验中的误差和有效数字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是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规律、位移变化规律的内容之后,本节课的学习为高中物理实验探究的误差和数据分析打下基础,为下节课“科学测量:做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能理解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的概念;掌握有效数字的表示和其位数的表达。 科学思维: 1.能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判断实验操作中存在的误差。 2.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科学探究:能发现并提出物理问题;能分析纸带数据并找出实验中的误差,并制定解决方案。 科学态度与责任:知道实验器材的改进能促进人们认知的发展;知道物理实验的探究需要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效数字的概念;科学测量中所存在的误差。 教学难点: 1.能在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 2.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1.能否确定在光滑斜面上下滑的小球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需要测得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信息 问题:2.实验探究时,如何获得有效的、可信的数据? 引发学生对实验误差的思考,引出本节内容 新课讲授: 一、科学测量中的误差 (一)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待测体

待测体在客观上存在着准确的数值,称为真实值(a) 实际测量得到的结果称为测量值(x) 思考:测量总存在误差。 1.绝对误差:测量值(x)与真实值(a)之差称为绝对误差(?x) ?x=x?a 问题:如何判断多个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引出相对误差的概念。 2.绝对误差(?x)与真实值(a)的比值称为绝对误差(δ) 问题:如何获得真实数据? 结论:科学测量中常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代替真实值。 思考:绝对误差相同时,相对误差也一定相同么? 甲乙 真实值3.46cm真实值1.45cm 测量值3.47cm测量值1.44cm 绝对误差0.01cm绝对误差0.01cm 请同学计算甲、乙两种情况下的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0.29%相对误差0.69%对比两种情况,得出结论:在绝对误差相同的情况下,被测量的数值越大,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就越小,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就越大。 (二)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系统误差 定义:由于测量原理不完善或仪器本身缺陷等造成的误差。 举例加深理解。 例:表盘刻度不准确所造成的误差

物理碰撞实验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I)论文论文名称:《谈碰撞试验中的误差分析》 院系:数学科学学院 年级:2012级 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2班 姓名:陈冰 学号:201210700036 谈碰撞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陈冰 提要:本文对气垫导轨上进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碰撞实验的一些误差进行分析,通过实验数据表明,保证滑块的初始速度和挡光片的宽度是减小误差的重要因素,气垫导轨是否水平等一些次要因素同样会造成实验误差。关键词:碰撞实验误差分析滑块速度挡光片宽度其他因素一、引言 本实验主要是验证在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这两种情形下 m1v10+m2v20=m1v1+m2v2 是否成立,即验证碰撞前后系统总动量是否守恒。在理想情况下,系统碰撞前后动量百分差△P/P o*100%为0。 实验中可通过△P/P o*100%值讨论误差大小。本文就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分3部分进行讨论。 二、实验原理 (1)完全弹性碰撞 完全弹性碰撞下,系统的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实验中,将两滑块相碰端装上缓冲弹簧圈,缓冲弹簧圈形变后 能迅速恢复原状,系统的机械能近似无损失, 而实现两滑块的完全弹性碰撞。由于两滑块碰 撞前后无势能无势能的变化故系统的机械能 守恒就体现为系统的总动能守恒。 即1/2m1v102+1/2m2v220=1/2m1v12+1/2m22v22 若两个滑块质量相等,即m1=m2=m且v20=0,则由上式得到两个滑块彼此交换速度,即v1=0,v10=v2 (2)完全非弹性碰撞 若两滑块相碰后,相同速度沿直线运动而不分开,称这种碰撞为完全非弹性碰撞,点是碰撞前后系统的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在实验中将滑块碰撞端装上尼龙粘胶扣,使两滑块碰撞后粘在一起以相同的速度运动,实现完全弹性碰撞 设完全弹性碰撞后两滑块的共同速度为v,即v1=v2=v则有 m1v10+m2v20=m1v1+m2v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