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谐法治共追求——关于国庆60周年特赦调查报告

和谐法治共追求——关于国庆60周年特赦调查报告

和谐法治共追求——关于国庆60周年特赦调查报告
和谐法治共追求——关于国庆60周年特赦调查报告

和谐法治共追求——关于“国庆60周年特赦”的调查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法学院

2009年3月

目录

前言

标题 (2)

导言 (2)

一、调查价值 (2)

二、调查目的 (3)

三、调查时间及地点 (3)

四、调查对象 (4)

五、调查形式 (4)

六、调查内容 (4)

正文

摘要 (4)

关键词 (4)

一、中国古代赦免制度的起源和演进 (4)

(一)赦宥的起源与各朝各代的规定 (5)

(二)赦免的分类 (5)

二、现代特赦制度概况 (6)

三、实证调查分析 (8)

(一)对学生、教师、群众的调查分析 (8)

(二)对司法行政人员的调查分析 (16)

1、对法院的调查分析 (16)

2、对律师的调查分析 (17)

四、对特赦问题的再思考 (18)

(一)可以实行特赦的原因 (18)

(二)特赦的社会意义 (20)

(三)特赦后的解决措施 (21)

结语 (22)

参考文献 (23)

附件(调查表)

国庆60周年特赦调查问卷(一)(适用于大学生、教师、群众) (24)

国庆60周年特赦调查问卷(二)(适用于法律人员) (25)

和谐法治共追求

——关于“国庆60周年特赦”的调查报告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推进依法治国,完善法律制度。如今,临近祖国60华诞,特赦被重新提上重要日程,关于“国庆特赦”,《南方周末》、《羊城晚报》等媒体都进行了重点报道,刑法学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铭暄提出国庆特赦的观点,倡导一种人道精神;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刑法学者周光权,提出不要轻率实行特赦;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兴良教授认为特赦可以考虑;湖南省知名律师杨金柱上书中共中央请求“国庆特赦”;今年两会上,三名政协委员提出特赦问题等等;“特赦”之争引起公众热议。然而,我国赦免制度的现状是存而不废,存而不用,这种立法的空置,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难以回避的现实;①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当树立一种现代责任意识,去探究尘封三十多年的特赦在今年是否会实行的民意基础,以推动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与不断完善,加快特赦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构建、实现和谐法治共追求的目标。

一、调查价值:

(一)深入社会,通过对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公民进行细致抽样调查,以客观的数据反映公民对“国庆特赦”的观点和看法,倾听国①张晶、陈京春,《我国赦免制度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载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

年3月,第20卷,第2期,第94-97页

民心声,关注社会动态。

(二)聚集民意,以推动国家社会法制建设,探索实行“特赦”对我国刑事法律、审判权威和社会和谐等的影响,挖掘其价值意义。

(三)为法律工作与学术探讨提供一些素材,作为基本的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四)从一些方面了解我国公民的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反映出新时代公民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二、调查目的:

(一)探究尘封三十多年的“特赦”是否会重新实行,并且以崭新的面貌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二)提高公民对“特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他们对“特赦”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考察实行特赦所产生的影响,深层挖掘问题,实施救济,对症下药。

(四)通过调查,抛砖引玉,以推动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和不断完善,加快特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构建。

(五)思索现实情况下,人文与法治将如何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更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快实现和谐法治共追求的目标。

三、调查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9年3月4日——2009年3月15日

地点:法院、律师事务所、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湖北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华中师范

大学汉口分校、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江汉路步行街、武昌火车站、宏基客运站、纸坊等。

四、调查对象:

法律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律师、法学教师)、大学生、教师、群众

五、调查形式:问卷、采访、电子邮件

六、调查内容:

(一)公民对特赦的认识和理解。

(二)特赦的条件是否成熟。

(三)特赦的对象。

(四)特赦所产生的影响。

(五)人们对特赦的看法。

(六)大众对获得特赦的服刑人员的态度和心理。(附调查表2张)摘要:本文对我国古代赦免制度的历史起源和演进作了简单的梳理,概括介绍了现代赦免及目前状况;在对调查统计的数据资料进行一定分析研究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今年国庆60周年可以实行特赦,在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至少可以考虑特赦,但要慎之又慎的观点。论叙了其中的原因,总结了现今特赦的社会意义,提出了特赦后的解决措施;并以此份调查报告来推动我国合乎宪政与法治要求的以特赦为核心的现代赦免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实现和谐法治共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特赦和谐法治特赦制度

一、中国古代赦免制度的起源与演进

在当代的刑法制度中,赦免与时效共同作为刑罚消灭的两种制度。

高铭暄教授对赦免的定义:赦免又称恩宥,通常是指国家对犯人免除或减轻其刑罚的一种制度。古代的赦免在实质含义上与之并无二致,只是它更精确地指“君王或皇帝宣告对罪犯免于追诉或者免除、减轻刑罚执行的一种制度”。

(一)赦宥的源起与各朝各代的规定

赦,行水也从之从人水省。对我国赦免制度的起始年代目前存在争议,一说起源于周,另一说则是我国的赦免制度始于夏代。从制度化成熟的程度看,赦承自商代甚至夏代。

我国封建时代,赦免制度开始走向完善。秦汉唐宋明清都有赦免制度的规定。秦虽以严刑峻法著称,特别是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故而史书有之而不赦之记载,但在秦始皇之前的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都曾大赦天下,秦二世胡亥在秦始皇死后不久就发布过大赦令。汉高祖时期,共赦免九次。伺候,赦免制度定型化。东晋帝在遇有吉庆喜事,或有祥瑞灾变之兆时,也实行大赦。唐代,赦书由皇帝颁布。赦书下达后,囚徒可释放,已判刑罚不再执行。这种赦不妄下的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朝。清代的赦免也由皇帝颁布诏书,下达执行。大体而言,清朝的赦免执行得不滥不紧,可以充分起到“执法原精”而又不使“触法抵禁者存幸免”之心的作用。(二)赦之分类

分析古代赦宥之分类对考察古代君王实行赦宥制度的动机及赦宥制度本身的合理与弊端大有裨益。一般而言,赦宥有以下几种类型:大赦、特赦、曲赦、恩常赦。1、大赦是古代君王因遇到国家大事对全

国在一定时期内判刑的罪犯颁布减免刑罚的命令。2、特赦,又称德音,是指国家因为某种原因,皇帝特别下诏实行的赦宥。3、曲赦,是指皇帝专门针对某一地区的某一类罪犯而实行的赦宥。4、恩常赦,指与暗道非常庆典,如践祚(皇帝登基)、改元、立原后、建储(立太子)、帝冠(皇帝成年加冠)、封禅(皇帝朝泰山祭天地)等进行的赦免。二、现代特赦制度概况

特赦是指国家对特定的犯罪分子免除其刑罚部分或者全部的执行,它只赦免刑罚,不赦免罪刑。我国建国以来,先后实行过7次特赦,分别是:

(一)1959年9月17日,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务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对于经过一定时间的劳动改造、确实改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的战争犯、反革命犯罪和普通刑事罪犯,实行特赦”。

(二)1960年11月19日,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决定,对于经过一定期间的劳动改造、确实弃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的战争犯,实行特赦。

(三)1961年12月16日,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会议决定对于经过一定期间的劳动改造、确实改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的战争犯,实行特赦。

(四)1963年3月30日,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一次会议决定,对确实改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伪满洲国和伪蒙疆自治政府的战争犯,实行特赦。

(五)1964年12月12日,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百三十五次会议决定,对确实弃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伪满洲国和伪蒙疆自治政府的战争犯,实行特赦。

(六)1966年3月29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决定,对确实弃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伪满洲国和伪蒙疆自治政府的战争犯,实行特赦。

(七)1975年3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对全部在押战争罪犯,实行特赦。

自1975年以来,我国再也没有实行过特赦,致使1982年的新宪法和1979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刑事诉讼法中确立的特赦制度从来没有实施过。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中,只有宪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对特赦稍有涉及。我国现行法律对特赦的施行既无实体规定,也无程序规定,赦免制度已完全被边缘化了。现代特赦制度具有调节利益冲突、衡平社会关系的重要机能。在特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形势下,适当运用赦免制度可以很好的缓解社会矛盾,调节利益冲突,从而维护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呼唤现代赦免制度。①然而,我国实际上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赦免制度。

我国赦免制度的现状是存而不废、存而不用,这种立法的空置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难以回避的现实。②“特赦”一直被束之高阁,①赵秉志、阴建峰,《和谐社会呼唤现代赦免制度》,载于法治新论荟萃〃中国检察官,2006

年第8期,第57-60页

②张晶、陈京春,《我国赦免制度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载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

年3月,第20卷,第2期,第94-97页

如今,临近祖国60华诞,“特赦”重新被提上重要日程。著名法学家,被尊为新中国刑法学重要奠基人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铭暄提出建议国庆60周年实行特赦。他指出特赦可以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湖南通程律师集团事务所董事长杨金柱写信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国庆60周年特赦刑事犯罪,并提出相关议案及十大重要意义。而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刑法学者周光权认为今年特赦尚不具备条件。特赦有四个负面影响尚需论证:1、可能会影响我国的刑事法律和审判权威;2、集中特赦的罪犯,目前我国还不具备让他们很好回归社会的条件;3、被特赦的罪犯很可能与被害人及家属产生直接的对抗;4、特赦还可能进一步加剧本已严峻的社会治安。①他认为,目前的减刑假释等制度若执行得好,仍可起到司法人性化的作用。而对此争论,我们是否需要聆听大众的声音呢?

三、实证调查分析

(一)对学生、教师、群众调查数据分析:

表一,学生、教师、群众对“特赦”理解的百分比:

①周光权,《不要轻实行国庆特赦》,载于《南方周末》,2009年2月26日,A3版

由此数据表可得出,平均28.8%的人认为“特赦”是释放; 56.2%的人认为“特赦”是减刑; 9.2%的人表示不清楚;理解为其它含义的人占5.8%。

对于特赦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公众对特赦实行与否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取向。对此,在此次调查的人中超过一半把“特赦”理解为减刑,这表明,减刑是在他们心里承受范围之内的;他们对释放和其它含义还未作充足的心理准备。而对“特赦”理解为释放的人,大部分是受历史题材的电影或书籍影响,如唐太宗大赦天下。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少人混淆了现代的特赦和古代的大赦,除学生、老师中少数法学专业的学生和经常阅读报刊,关心国家时事动态的人能对特赦有较明确的理解外,大部分人主要靠主观推测,且还停留在一种表征的主观认识水平上;这足以证明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至少是在现阶段还是十分匮乏的;公民的法律普及教育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体从法律专业与非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分析看,法律专业学生中44%的人认为“特赦”是释放; 52%的人认为是减刑;4%的人有其它理解;而非法律专业学生中,32%的人理解为释放,64%的人认为是减刑,6%的理解为其它含义(具体见下表)。

表二,法律专业与非法律专业学生对“特赦”理解的统计数据:

为什么法学专业的学生选释放的比例要高于非法学专业,而选减刑的低于非法学专业的比例呢?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特赦在法律中涉及的很少,法学专业的学生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了解的相差无几;

(二)我国刑法中有减刑、假释等规定,在对减刑、假释有了一定了解之后遇到陌生的特赦大部分肯定理解为释放,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减刑、假释并无多少了解;因此选择“减刑”略高于法学专业。这证明在我国以特赦为核心的赦免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

表三,对今年实行特赦条件是否成熟百分比:

由数据可以得出:仅有7.4%的人认为实行特赦条件成熟;36.5%的人认为实行特赦条件不成熟。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据与群众认为实行特赦条件不成熟的数据相当接近;51.8%的人认为可以考虑实行特赦;4.2%的人反映不清楚。

有位政协委员曾说到:“我们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还处在一个犯罪高发期,目前的条件不宜实行

特赦。”①尚且不论这位政协委员是主观推测,还是基于其他的因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从调查统计的数据来看,至少有51.8%的人认为国庆实行特赦可以考虑。只有36.5%的人认为条件不成熟。从数据中大致可以反映出,如果今年实行特赦,大部分人还是能接受的,至少在现今条件下实行特赦有一定的可行性。这也反映出我国法治的文明化进程和民众宽容的心态。

不可忽略的是有36.5%的人认为目前实行特赦的条件不成熟,仅有7.4%的人认为其条件成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现阶段实行特赦表示出的谨慎态度,他们认为有必要在制度更完善,法治更健全的前提下实行特赦。

表四,特赦对象的百分比:

①《建议建国60周年特赦可行吗?》,载于《光明观察》,2009年2月18日,第257期

怎样的服刑人员可以作为特赦对象考虑呢?调查表示,33.6%的人认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可以作为特赦的考虑对象,此对象所占比例最高,理由大部分是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大都是由于一时冲动导致犯罪,而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犯罪大部分是迫于心理或生活压力,不具备真正犯罪能力,对这些犯罪人员可以从宽处理。认为间接故意犯罪人,过失犯罪人和75岁以上的老人可实行特赦的依次为26.6%,24.4%,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主观犯罪恶意不大,对社会危害性相对较低;尤其是75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上已不具备犯罪能力,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人主观犯罪动机相对较轻,可以将他们列为特赦的考虑对象。而妇女、共同犯罪的从犯、胁从犯、教唆犯比例仅为7.3%和6.3%,表示对他们是否具备犯罪的动机和能力还有待考查,他们再犯的机率相对较大。总之,未成年人和残疾人被认为是特赦的重点考察对象,他们的确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表五,特赦的利与弊分析:

在对特赦的利弊调查中,有31.6%的人选择很难说,他们认为实行特赦的利弊还必须在特赦真正实行后才能评价,不能凭主观臆断。这种观点本身并无问题,但是我们总不能在一些重大抉择之后去考虑它的

利弊关系吧!而要在抉择之前基于各种因素给它一个科学合理的利弊评价,根据因果关系,增强预见性;这样才能趋利避害,择优从之。调查中有30%的人认为利弊相当,低于很难说1.6%,特赦既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同时又会对社会造成潜在的危害,但是,只要我们科学合理的操作,定会使这个潜在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表六,特赦会产生影响的分析:

(调查人数:学生450人,教师100人,群众300人)

在所有的调查中,有41.6%的人认为特赦不能改善中国的人权状况,他们认为人权是一个涉及范围相当广的话题,不可能仅因实行特赦,中国人权状况就能大大改善。特赦作为法律的一部分仅能起到与其本身相适应的作用。21.4%的人认为特赦能改善我国的人权状况,他们的理由是特赦是一个人性化的决定,它反映了当今社会,在法治更趋成熟的前提下,特赦能增强服刑人员对生活的信心,给他们平等构建生活的机会。

周光权提出特赦会对我国司法审判权威产生影响。①还有学者认为我国正处于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和司法的关键时期,法律权威逐步建立,人民的法律信仰逐步增强,严格依法守法办事的意识日益提高,恰恰需要正面引导,一鼓作气。而不顾案件具体情况,对某一范围的罪犯“一刀切”地实行特赦,对更多的显然是反向激励,损害对法律的信任,动摇法律的威严。②43.7%的人认为特赦对司法审判不会产生影响,司法审判权威己深入人心,特赦作为社会“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一种体现,对国家的司法审判影响甚微,况且特赦有宪法依据,有法律的规定,有程序的保障,并不是人治下的产物,而是宪政制度的一种表现。特赦并不是大赦,是有具体明确对象的,不存在“一刀切”的情况,所以“损害法律信任,动摇对法治的信心”的观点,并无充分理由。

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时实行特赦,是否有利于我国的和谐化进程呢?调查结果显示,39.4%的人认为特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17%的人选择了“不利于”。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对特赦为构建和谐社会,能发挥重要作用充满信心。人人都有公平地追求自由的权利,在这个比较文明的社会里,完全可以尝试让那些渴望自由并通过正当途径真正付诸努力的服刑人员尽早回归社会。

参与调查的人反映,大多数人在被问及对直接受害者及其家属是否公平时,犹豫不决。但调查反映,刑罚不是最终目的,当服刑人员已真心悔过时,受害者及其家属应考虑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被特

①周光权,《不要轻实行国庆特赦》,载于《南方周末》,2009年2月26日,A3版

①《我国暂不适宜特赦犯罪分子》,载于正义网:https://www.doczj.com/doc/51937183.html,,2009年3月9日

赦的服刑人员也可对受害人及家属给予一定的补偿。

表七、学生、教师、群众对于改造良好的服刑人员是否应该实行特赦的数据统计:

上表显示,有65.7%的人认为可以考虑,有27.9%的人认为应该对于改造良好的服刑人员实行特赦,而“不应该”和“无所谓”的分别占6.1%和0.3%,这足以说明对改造良好的服刑人员实行特赦是具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并且被调查者强调,特赦应该在罪犯改造良好,特赦条件明确,特赦信息透明公开的前提下进行;这是大众接受实行特赦的重要依据。

表八,民众对被特赦人员的容纳,接受程度调查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达62.3%的人不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被特赦的服刑人员,有超过60.9%的人认为不会对特赦的服刑人员产生畏惧心理。显然,有学者提出“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与巨变的历史阶段,广大民众的整体心理承受能力显然还不成熟”①的观点明显没有充足的事实和理论根基。这表明民众对被特赦的服刑人员还是能够接受的,社会也能够容纳他们。对是否会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调查显示,大部分认为不会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有: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来容纳他们;2、被特赦的服刑人员同样是人,也有和其他公民一样的人权,反对任何人权歧视;3、特赦是要符合一定条件的,相信政府是公平、公正的;4、特赦的服刑人员经过了良好的劳动改造和普法教育,具备了基本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只有平等真诚地对待他们才能唤起他们的良知;帮助他们找回信心,对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些原因也反映出民众把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理念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地表达了他们的价值追求,选择了理性,也就选择了良知与成熟。

(二)对司法行政人员的调查分析

1、对法院的调查分析:

对“国庆60周年特赦”,76.1%的人认为在情理之中,表明大部分司法人员能够接受“特赦”。之前实行过7次,现在提出有某种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弥补法律功能之不足。可是,“特赦”尘封了30多年,这并非我国法律的一贯传统,现在又提出实行特赦,条件是否成熟呢?50%的人认为有待时机成熟,司法人员仍保持着审慎的态度。针对①《建议建国60周年特赦可行吗?》,载于《光明观察》,2009年2月18日,第257期

特赦产生的影响,47.8%的人认为不会对司法审判权威产生影响,只有39.1%的人认为会,这就和周光权的观点相差甚远,。特赦毕竟是有法律依据,必须符合某些正当程序。45.7%的人认为特赦对司法工作是利大于弊,说明特赦在当前条件下有一定的可行性,34.8%的人认为有待考虑。如果特赦得以实行,那么在具体操作当中又应该如何实行呢?

45.7%的人认为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会探讨找到一个较适宜的结合点;

30.4%认为尽量努力,使程序正当,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教育跟踪获得特赦的服刑人员,做好对受害者及家属的抚慰工作,让犯罪分子尽量对受害者及家属进行补偿,并搞好特殊预防。宽容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要求与反映,100%的人赞同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服刑人员,这也是一种司法人性和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

2、对律师的调查分析:

(1)特赦实行与否:43.3%的人认为不会验证“徒法不足以自行”,73.3%的人认为不特赦不是法律规范的一种空置,56.7%的人认为特赦不是体现一种现代性,这些都说明特赦在某些方面有待论证。特赦需要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完整的程序化构建,更需要达到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描述与规范,确定与流变的统一,使我国特赦真正体现一种现代性。

(2)基于特赦产生的影响,60%的人认为实行特赦不会对司法审判权威产生影响,这比司法人员高出12.2%,进一步论证了实行特赦不会对司法审判权威产生影响的观点,66.7%的人认为实行特赦与打击犯罪

不相冲突,体现了宽严并济的政策,且能做到司法人性化。93.3%的人认为对过失犯罪实行特赦有利于减轻因关押罪犯而带来的财政负担,与社区矫正立法宗旨相一致。80%的人认为特赦体现了刑法重在教育的目的,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法律专业人士,很重视特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3)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律师认同“国庆60周年特赦”,特赦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也是一个公众性的价值取向问题,两者需有机结合。

四、对特赦问题的再思考

“任何研究都必须接受某种程度的偏差,拒绝偏差的结果是拒绝任何研究。”①同样,我们的调查报告不可否认的存在一定误差,但基本上是客观真实可靠的,并不影响本调查的科学性和价值性。

基于调查过程中的种种反映和调查结果,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大众的普遍认为:今年国庆60周年可以实行特赦,在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至少可以考虑特赦;但要慎之又慎。必须是在特赦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必须是在科学权衡,充分预测特赦产生的各种影响以及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救济措施的前提下;必须是在深厚的民意基础和完善有力的监督保障中实施,切不可盲从。

(一)、可以实行特赦的原因:

之所以认为今年国庆60周年可以实行特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①苏力,《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50页

1、有一定的民意基础。调查显示,特赦是在公民的心理承受范围内的,大多数人认为今年国庆60周年实行特赦至少可以考虑,民众对特赦对象有一个确定合乎情理的标准与尺度,大多数人认为实行特赦是利大于弊,特赦后积极的影响远远超过消极影响,而且调查也显示出大众都能以宽容的心态接受被特赦的服刑人员,不会产生畏惧心理,社会也完全能够容纳他们;

2、国庆特赦有宪法法律的规定,实行特赦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七条第十七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决定特赦”。第八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有权根据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特赦令。此外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对特赦也有规定。

3、国庆60周年特赦具有深厚的法律渊源,国外特赦范例具有可借鉴作用,赦免制度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其法律渊源之深居世界之最。古代各朝各代都有赦免的事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实行过七次特赦,其中有一次是针对普通刑事犯,其它都是战争犯和政治犯。国外的赦免范例对国庆60周年特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韩国近几年实行过的几次特赦,以及法国、越南等。

4、特赦有限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对象以及规定的时间,有法定的程序,严格的执行,大众的监督,特赦的范围应是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的普通刑事犯;特赦的对象,以杨金柱律师的观点,主要包含六大类:(1)、对年满75周岁以上的在押罪犯一律特赦;(2)、对犯罪时未满18周岁,服刑时间过半,确已悔罪,被赦免后对社会不具有危害性的在押罪犯一律特赦;(3)、对年满60岁以上,身体确实有病或残疾,确已悔罪且被赦免后对社会不具有

关于道德素质与法制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道德素质与法制意识调查报告 刘璐 2011年11月16日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完善,时代的不断变迁,思想的不断发展,人民的道德素质正接受着严峻的考验。继“彭宇案”、“万鑫案”后时代信任危机再次重现;而“小悦悦”事件、“郑老太”事件令人悲恸也发人深省。不知不觉中文明的足迹、爱心的影子,不再随处可见。为广泛、全面、准确地了解大众法制知识、道德意识、对他人以及社会的信任感程度,特设本问卷调查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加强大众维权的法制意识、提高大众的道德意识,为构建文明美好的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经研究决定,由内江师范学院社会调查团携手法律协会主办,针对全校学生展开了此次调查活动。 一、调查目的 增进与兄弟协会间沟通交流的同时共同进步,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化发展;为会员创造一个自我拓展、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丰富会员的课余生活以及提高社团的活动内涵;让广大会员进一步了解如何真实地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学会调查报告的写作;广泛、全面、准确地了解我校学生对道德素质、法制意识的认识及自身态度;让我校在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文新学院2011级2班部分学生 一般情况:本次调查以文新学院2011级2班随机抽查的20名学生为主。作为师院的学生,他们是师院的主体,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

子,对各类事情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于师院的调查,他们也最具发言权。同时,以抽样调查方式对内江市中心行人、商家进行随机调查。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是在文新学院2011级2班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男女生共20名当场发卷填写进行随机调查,并当场收回的形式。本次活动发出调查问卷总计20份,收回20份,回收率100%。 三、调查时间2012年5月20日 四、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设计了一份总计11个问题的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是调查大学生对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的认识态度,以及对法律的认识深度。(调查问卷见附表) 五、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本次接受调查的人大部分年龄在17—20岁岁之间,占总人数77%且绝大多数为在校大学生。对于“所处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是否都有加大对提高人民道德素质、法制知识的相关宣传和教育”这一问题,61.1%的调查者都表示认同,32.2%的人表示虽然生活中、学习中学校或政府在此方面进行了宣传和教育,但进行得次数太少。不可否认,宣传次数少、宣传力度小、宣传形式少,或多或少是造成人民大众特别是学生群体的法制意识较薄弱的原因之一。 对于如果有一个很可怜的无腿中年向您乞讨,您是否会施舍他这

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调查报告 1、调查目的: 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映射出法制贯彻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急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培养。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同时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极端的方法,而不是用合法的法律手段去争取他们的利益,这就会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淡,导致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好的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 2、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当代大学的本科在校大学生。 3、调查方式: 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了使调查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调查者的思想,我们对法律各个方面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筛选,对相关法律专业术语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采用封闭式的回答方式,即预先设计好四种可能答案,将这些答案

全部列于问题下面,由被调查者从中选择一种答案作为自己的答案,均为单选题。本次调查不记名,调查内容除了对法律问题的回答外,还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以便我们做比较研究,调查问卷共发放220份,收回有效的调查问卷共203份。 4、调查结果及分析: (1).性别:男54% 女46% (2).年级:大一26% 大二27% 大三21% 大四20% (3).专业:文科31% 理科69% 1.您从何时开始接触法律的? A 小学16% B 初中29% C高中16% D大学39% 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接触法律的年龄普遍偏高,很晚才开始了解法律知识。只有少数人是从小接受法律的熏陶。 2.您认为法律与你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系吗? A 关系密切51% B 关系不大37% C 没关系9% D 不知道,说不清3% 分析:大多是都认为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说明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是比较重视法律的。还有一点同学认为不知道,说明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不良现象,作为一个大学生连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可想而知这是很可怕的事,这一体现出了我国教育应试的失败。 3.对我国的法律体系认识程度有多少?能清楚说出我国的几部大法吗?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3篇(完整版)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3篇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3篇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篇一: : 世纪更替,回顾人类社会向文明进步的过程,人类用特有的灵性去思考以后,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人类的主观世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规范,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法制制度。这些法律制度来于生活,又真实地反映现实,普遍存在于我们周围。法律的进步,法制的完善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全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才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可见,法律的普及特别势在必行特别是在农村。 : 法律普及当地群众思想现状 解决办法在社会实践中,我亲身深入农村,就当前农村群众的法律素质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这次了解真实的反映了目前当地群众在法律意识上的强与弱,在触及法律面前的思想和行动以及当地法律知识的普及情况。 一、当地群众法律意识现状 当地农村群众法律素质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法律通型;二是似懂非懂型; 三是法盲型。 违法和犯罪在你的经历中,曾用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么居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的时候人们的思想道德,法律基础也在相应的提

高,居民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国家的整体法制建设也会随之强大起来,但是居民的法律意识不高,人们的法制思想淡漠,就会作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在危害自己的同时也会危害社会,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有害的,因此,我们应该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也要带动全社会的法制建设。 法律意识在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中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如果执法人员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会表现出执法素质差,执法水平低,就会造成执法不公、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现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法律也无济于事。法律意识是国家司法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法律,准确、及时适用法律的必要因素。司法人员在办案中,如果是不知法、不懂法或者对法律作出歪曲理解,那么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因此,司法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法律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要求。因此,公民能否自觉守法,做到依法办事,在很大程度上,与公民的法律意识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当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水平时,他们就能认识法律中规定的权利、义务、禁令都是与自己的利益紧密相联的,就能做到自觉守法,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就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则相反。 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在实现依法治国、严格依法办事中,具有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而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

法治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法治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篇一:法制观念调查报告 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矿业学院地质工程13级1班 姓名:田爽 学号:21 引言: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要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意识是时下法制观念普及的重点。 调查地点、时间、方式和对象: 调查地点:辽宁省阜新市 调查时间:XX年11月10日至XX年11月12日 调查方式:网络问卷 调查对象:百度辽宁程程技术大学贴吧网民 一、社会现状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群众对法律的了解程度较低,因缺乏了解渠道和普法途径造成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同时群众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

着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并对法治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以及法律成为某些人的工具,这些现象导致许多群众对法治整体意识的偏见。当他们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了了之。其中不乏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的可能,产生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多数人在不了解相关法律的情况下采取了不当的行为而触犯了法律,这也是由于法制观念不足,对相关法规未能做到查阅、参考的情况下产生的诸多问题之一。 因此在法制建设为大环境的今天,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已是问题的核心,在健全法制机制、提高法律推广宣传力度的共同作用下,提高法制观念在群众中的地位才是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 二、法制观念的推广 作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大学生有着较为长远的目光和开放的思想,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之产生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日趋明显。生态环保问题越来越吸引我们的眼球,也相应的引起了政府、民众的关注。就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而言,一些民众还是有所增强的,但是大部分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还亟待加强,尤其是当生态环保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所以,我们要从民众、社会、国家三个方面找到增强公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方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构建美好和谐社会。 关键词:环境;生态意识;可持续;环保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此次调研,我对湖州市市中心的群众进行了关于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的调查问卷。此次调研不仅是为了完成毛概课的作业,而是期待通过自己的能力对湖州市推广环保政策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拟定下一步计划提供数据和资料。因此,此次调研的目的在于能够初步了解到环保问题在湖州老百姓眼里的情况,并期待通过调研了解到环保政策在湖州市是否得到明显作用,老百姓希望政府如何加强力度做好环保建设,让普通百姓也能真正的了解环保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二、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1、针对研究主题编写《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问卷》 2、分发调查问卷并进行后期数据统计 3、根据数据分析情况并提出建议

4、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对象: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 四、调查问卷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有了初步了解,以下是调查结果:1.请问你的性别是? 2.请问你所在的年级是? 3.你认为你对我国法律的认知程度高吗? 4.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

5.你认为闯红灯是违法行为吗? 6.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的最低法定年龄是多少? 7.你一般从哪些途径了解法律知识(多选)

国庆节调查报告

关于国庆节旅游卫生 国庆节是我们祖国的生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四周年,举国欢腾,大家都在国庆节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抛开了繁杂的工作,繁重的学业,有的人选择在家舒服的休息,有的人选择利用国庆假期出游,所以,国庆,无疑是一个旅游旺季。 而旅游伴随着的是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这个调查小组,就国庆期间各旅游景点的具体状况做了调查,重点调查了解了国庆期间的旅游卫生污染状况。 现在,我想具体谈一下这次调查的结果和感想。 旅游景点是之所以为旅游景点,就是因为它有良好的自然或者人为环境,作为景点,它一定是优美,干净的,一定是令我们感到舒适,有趣,心情愉悦的。那么,我们爱护它,珍惜它不是理所当然的么?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令我们感到痛心的是,几乎所有的景点都有游客随手扔垃圾的现象,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事实就是这样,我想,我们应该去重视它! 我们通过调查,看到了这些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现象,公园的草坪、走道、总是有一些游人留下的纸屑,包装盒(袋)等,还有绿化带上也会有一些垃圾袋之类的,而景区内就更不用说了,一些游客从景区内的商家那买了一些小吃,之类的,吃完了,他们就很自动的无视路边的垃圾桶,很理所当然的吧使用后的小竹签,纸盒之类的丢到 地上······ 我不想去用无力的语言来劝解人们要怎样去保护环境,也许我们应该从反面来说这件事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有很多的河流有时会臭气冲天?为什么池塘上面会漂浮着大量的垃圾,各种塑料袋,包装盒以及发愁的鱼的尸体? 又为什么常常有一些懒得走几步的游客会为了图个“方便”而把手中的垃圾随手扔在地上? 这些,正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将景区的环境卫生保护工作进行的更彻底! 如果,我们不爱护我们的景区环境,让它受到了伤害而变得面目全非,往小了说,我们可以出去旅游的可观赏的景点就会越来越少,往大了说,如果由于我们的不爱护,而是景区的环境恶化,那么,我们因此也会受到伤害,损害我们的健康。 今天,把保护景区环境当成我们的义务,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保护景区内的环境。我们应该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珍惜景区内的环境卫生就是珍惜我们所有人的利益。 从个人的素质角度来说,保护景区内的卫生环境,也能够体现我们个人的素质,综合素养的体现并不是靠的是你做了多大的事,获得了多大的成功,而是从小事中体现出来,比如,爱卫生,爱环境。 我们自觉的维护景区的卫生环境,这同时也是为一些环卫、保洁人员提供了方便,他们在我们来之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美干净的环 境,并且,我们在愉快的旅游欣赏时,他们却还要继续工作,为游客“擦屁股”,默默的做着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工作。而我们离开时为什么要用满地的垃圾来回报他们呢?这是否有些不太道德? 当然,也许你们不知道,还有很多的义务志愿者们在国庆节结束后自觉自发的到景区去捡拾垃圾,根据我们的调查,真的都是他们这些志愿者,工人们来打扫景区的环境,他们有的很多都是冒雨去做这些事的。难道他们就应该去做这些事吗?不是的,是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关于我们这个地球,这个集体的责任感!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并不是单独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以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他人和环境的要求、约束。 所以。我们共同努力吧!切实的保护环境卫生,只有所有人一起行动起来,其利才会断金。我们即使不用刻意的去到景区内捡拾垃圾,但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就是,当我们以后出游

我国公民当前法制意识的调查报告

分数:专业班级:工业设计2班学号:2011000429 姓名:屈红彬 当前我国公民法制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每个人都应该在法理的框架内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展开了普及法律常识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法制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时候不能骄傲自满,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与发达国家公民的法制意识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继续加强对我国公民法制意识的教育,增强我国公民的法制观念。在我国,由于国土面积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不同地区人们的法制观念高低不等。为了了解我所在的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神头电厂地区居民的法制意识强弱,本人在今年寒假期间对本地区居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各年龄段的学生,电厂普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附近农村的农民,在职教师以及机关工作人员。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其中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98%,有效回收率95%:学生30份,电厂普通职工20份,外来务工人员10份,附近农民20份,在职教师10份,机关工作人员5份。现简要对问卷结果加以统计与分析。 1:你是否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法制的国家里( ) A是B不是 C 没有感觉

根据统计,我们不难看出在现阶段法制意识较强的应该是学生,教师,机关公务员等知识分子,他们在接受了大量的教育之后对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并且也具有一定的以法维权意识,但是,相比之下,普通职工,外来人员,农民等公民的法制意识就差了许多,尤其是外来们之中务工人员和农民,他拥有法制意识的人就少了许多,我想,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大量的强征土地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这些人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失望,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前几年频频发生的农民工以命讨薪,村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与政府机关大打出手等事件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渐渐失去了对“法”的信心,这应该是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生活在一个法制国家里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学生,教师,机关公务员等知识分子的眼中,他们不会仅仅看问题的表面现象,在他们看待问题时,更多的是从深层次的剖析,所以大部分知识分子还时坚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法制的国家里。 2:你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律() A对所有公民平等B略有不平等,没有充分保护底层劳动人民C不知道 根据统计,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我国大多数公民都不大同意我国的法律对所有公民平等,在他们看来大多数底层的劳动人民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保护,虽然说他们对我国是一个法制的国家有所认同,但是对我国目前的法律实施状况严重不满,这种不满没有明显的社会阶层之分,是我国公民目前的总体感受。

【法律调查报告】法律调查报告范文3000字

【法律调查报告】法律调查报告范文3000 字 法律调查报告多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通过事实说明其观点,对调查对象作出评价,阐明其意义,或从总结点上的经验入手,讲明某个道理。调查报告要怎么写呢?wtt精选了一些关于调查报告的优秀范文,让我们共同阅读吧。 法律调查报告 前言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调查主体 1 相关社会背景和主要目的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十分严峻。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

视。同时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去争取他们的利益。这就会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淡,导致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 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道 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 2 调查对象的选择与简要情况 此次调查选择的是天津理工大学在校及刚刚毕业的学生。 3 调查方法与过程 此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校内展开不记名调查,共征集问卷139份。 4 调查内容 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学法,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精心整理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以禹州市市区居民为例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弘扬五四精神,传播法治理念”实践团队 我们“弘扬五四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禹州市为范围通过访问、发放调查问卷形式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的调研。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72份、有效72份,极高的有效回收率表明了公民对其自身的法律意识的普遍关注,对其自身及周围人的法律意识程度讨论态度是积极的。

(二)受访公民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的对象性别差异不大,在回收有效调查问卷里男性42名,女性30名。这表明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对自身法律意识乐于讨论的程度基本一致。 在年龄方面16—29岁公民人数40、30—39岁公民人数16、40—49岁公民人数10、50岁以上公民人数6人,不难看出16—29岁公民所占比例高达56%,说明三十岁以下的青年自身法律意识关注程度最高。 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9、初中24、高中(含中专、技校)1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1人;政治面貌上,受访人员为中共党员11人共青团员21人群众39民主党派成员1人;受访公民职业上,在校学生13人、国家公务员3人、私企工作人员2人、科教文卫人员3人、自由职业21人、其他20人。

月收入情况为1000元以下32人、1001—2000元21人、2001—3000元9人、3000元以上4人。可见,公民的收入水平还是相对较低,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仅占5.6%,公民收入有所增长,但收入水平不高。 (三)对公民法律意识的相关调查 1.法律现状及作用 在“法律与您工作、学习和生活关系”中有39人认为关系非常密切,23人认为 有多大用。”以上数据表明法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到很大作用。然而对于“与人发生纠纷”通过“和平协商解决”的占67%、“向法院诉讼”占14%、“找中间人解决”占18%,72人中只有一人选择了“其他”。这表明,人们虽然承认法律在生活中其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上还是不会直接选择“法律手段”,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国庆节前安全隐患自查报告

国庆节前安全隐患自查报告 为确保国庆假期中学校的安全,我中心校于9月28日——9有30日对我中心校各校的安全隐患进行了自检自查,结果如下: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方面我中心校一直十分重视,逢会必讲,平时做的十分到位,关于假期安全,我中心校各校在暑假前进行了一次全体师生会议,在会议上进行了强调,各班也通过班会进行了强调,同时还下发了每位家长一份的《责任状》,督促家长在假期中注意每个孩子的各方面安全。 现在说一下针对国庆假期中安全我中心校的具体做法。 一、防汛度汛工作 1、我中心校各校离河有一定距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洪涝灾害,所以这方面问题不用考虑。 2、为了防备假期暴雨,我中心校各校对楼房屋顶进行了排查,未发现任何问题,假期中不会发生渗漏现象。 二、消防安全工作 1、校园消防安全:

(1)各学校均有食堂,所以学校中存有用火的地方,各学校在放假前应重点检查食堂中是否存在火灾隐患,确保学校安全。 (2)假期中学校将断掉全校总电源,防止出现电路问题。 (3)在这两日,我中心校对校园内所有电路进行了排查,未发现异常情况。(4)在这两日,我中心校对学校周边可能发生火灾隐患的情况进行了排查,未发现异常情况。 2、学生假期消防安全:在平时的安全教育以及与家长签订的责任状中已经多次强调了防火防电的重要性,因此,在此项上也不会有问题。 三、交通安全工作 1、我中心校无校车、公车,因此这方面无问题。 2、在国庆假期中我中心校没有组织教师或学生外出旅游的意图,因此这方面也没问题。 3、对学生自身交通安全,平时及假前和假后的安全教育中都已经加以强调,在与家长签订的责任状中也有专门条款加以明确,国庆长假结束后学生返校时还会继续强调。此项也不会出现漏洞。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是关于社会与法律之间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虽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法律意识的标准化的量表测量技术一直未受到重视,我国学术界最近涌现的大量关于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也显示出在调查方法上的欠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1 :世纪更替,回顾人类社会向文明进步的过程,人类用特有的灵性去思考以后,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人类的主观世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规范,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法制制度。这些法律制度来于生活,又真实地反映现实,普遍存在于我们周围。法律的进步,法制的完善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全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才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可见,法律的普及特别势在必行特别是在农村。 :法律普及当地群众思想现状 解决办法在社会实践中,我亲身深入农村,就当前农村群众的法律素质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这次了解真实的反映了目前当地群众在法律意识上的强与弱,在触及法律面前的思想和行动以及当地法律知识的普及情况。 一、当地群众法律意识现状

当地农村群众法律素质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法律通型;二是似懂非懂型; 三是法盲型。 (一)、法律通型。在走访的几个村的部分村两委成员和普通群众共80人,有17%的干部群众属法律通型的,他们主要是通过观看电视节目、阅读报纸、书籍了解法律,他们往往会用法律的知识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法律通型的干部群众较善于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近几年来,在农村群众借贷问题逐渐成为激化矛盾的焦点、热点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群众碍于面子在借还钱、借还物时不写欠条和收据。在这种情况下,万一单方失信,无法诉诸于法律。而一些在法律方面较为精通的农民就会让对方写好欠条或收据,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经济的损失,也不至于伤了双方和气。一些村的老人会用法,与子女签订老人赡养协议;有的农家女在结婚时与丈夫办理婚前财产公证,这都表明当前农村法律的存在和运用。 (二)、似懂非懂型。在调研的80人中,有大约57%的属于这一类型。他们对法律往往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们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别人说和评论。他们往往不轻易犯法,但不能更好的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如,前几天某村的村民张某2亩麦田连续三次被羊群"侵袭",张某凭着自己懂点法律常识,认为用枪或棍打的方式违法,他瞑思

2020年国庆安全事故调查报告

2020年国庆安全事故调查报告 “x?xx”abc公司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书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企业详细名称: abc有限公司地址:xx市xx区xx路x号经济类型:xxxx 行业分类:参考gb/t4754-XX 隶属关系: 直接主管部门: 组织机构代码:xxxxxxxx-x 法定代表人:xxx 从业人员总数:xxx人企业规模:xx 联系人:xxx 联系电话:xxxxxxxx 二、事故概况事故地点: abc有限公司xxx厂房xx生产线xx机械事故发生时间:20xx 年 x 月全文结束》》日全文结束》》时全文结束》》分事故类别: 全文结束》》xx 事故严重级别:一般事故事故损失工作日总数:xxx天事故原因:xxxxxxxxx 三、人员伤亡情况:死亡人、重伤 x 人、轻伤人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用工形式工种级别本工种工龄安全教育情况全文结束》》x 男/女全文结束》》高中合同全文结束》》xxx全文结束》》全文结束》》年全文结束》》伤害部位受伤性质损失工作日伤害程度备注全文结束》》全文结束》》全文结束》》日身体某部分受伤情况籍贯 四、本次事故经济损失(万元):xx万元 (1)直接经济损失(万元):xx万元①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丧葬费及抚恤费、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等; ②善后处理费用:包括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性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及赔偿费用; ③财产损失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损失价值和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2)间接经济损失(万元):xx万元①停产、减产损失的价值: ②工作损失价值: ③源损失价值: ④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⑤补充新员工的培训费用: ⑥其他损失费用: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更多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请看下文。 范文(一)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 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14.87%认为无关; 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彻; 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76.4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10.77%; 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

农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

农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 导读:本文是关于农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助到您! 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成为制约市民法律素质提高的瓶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农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足部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日益彰显。劳动力市场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速度不断提高。与此相反,传统市场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扔阻碍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是合法权利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护。由于历史级制度为得到根本改进,有些地区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显著。农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农民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过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笔者与小组成员深入调研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法律意识,并和农民进行了接触,对一些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自己印制了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发给农民,使得一些农民能在遇到问题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据了解,新农村建设后农民越来越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为了了解安义石鼻镇居民的法律意识特进行此次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研,本次调研以调研问卷形式为主,非结构式访问的方式为辅,在发出的100分问卷中,回收率为76%,其

中有效率为65%,其中年龄分布比较平衡。于此可见,此次调研的结果真实可信,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随着各界坚持不懈地开展普法工作以及媒体对以案说法的报道越来越多,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维权意识开始加强,农民也越来越注意到了法律的重要性。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情在处理问题是在某种程度上占了极大的比重。 第二,法律知识欠缺,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不足。小组在安义石鼻镇调研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第三,权利意识淡薄。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深深的影响着一群人。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

关于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认识现状的调查 报告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小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认识也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西风东渐,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的青睐,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一个不落的说出每个节日的名字?我们不禁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怪异文化?带着这些问题,我想就此问题做一个研究,以期引起人们的思考。 二、调查目的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对中华现节日的认识现状。 2、根据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内容 1、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日期知多少。 2、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态度。 3、小学生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调查表共有15道选择题,每题有2-7

最新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调查报告

最新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调查报告 李步云在1987年9月和王德祥、陈春龙撰写了《论依法治国》发表在日报,法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在建国后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做了系统论述的文章,而1980年“法治”又进入党的文献。在现行的宪法第五条中也明确提出“ *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 * 法治国家”。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也致力于完善以法治国,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但依法治国还需要长期坚持和完善,其中在全民培养法治观念是逐渐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对一个国家依法治国的建设更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治观念怎么样关系我国的依法治建设。本次调研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对绍兴文理学院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以他们法治观念和相关文献,分析现在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出建议。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法治、法治观念的了解和绍兴文理学院法治观念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出相关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法治、依法治国、法治观念、大学生

法治在我国很早就提出来,但和现今的法治观念不同。现今的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理性原则,表现为良好法律秩序,并有着内在价值规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种治国方略。现代大部分国家都认同法治的重要性,虽然他们产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同。法治的好处在于能防止有特权的个人凌驾法律而伤害其他大多数人的利益。我国法律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详单程度的发展,而依法建设需依赖法治观念的促进和推动。 本文所说的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本文所讨论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他是人们参与有关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和积淀。只是可以很简单的说成主体将自己的经验和法律只是加以组合的结果。 我国近代的爱国人士梁启超说过:“法治是今日救世之唯一主义”,主要根据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提出自己这个观点正式他法治观念的体现。法治观念在近代主要被提出是指对法律的就信仰,如美国的伯尔提出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等。总理曾经提出:“治国者必先受制于法治”给我们里提出此观点,证明任何人都要拥有法治的观念。明确了法治去别人治的显著特点:“治国者”也是必须“受制于法治”。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摘要:2008年7月15日-20日,通过对我社区路过的行人,有老师,干部,学生,以及过往的农民的问卷调查,经过统计之后,得出的统计数据显示:公民的法律意识虽有了较大的进展,表现出对法律的渴求。有92.11%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而且有45.11%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对一些事端,也选择了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但相对的,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比较弱,知识也比较缺乏,从数据上看,大家都8没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也许他们觉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是必然的,并不是法律问题,也有可能受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让他们认为权利比法律有用。有一半以上的人主张私了等等。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从而了解现今公民的法律意识情况,为开展公民的普法教育工作服务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2008年7月13日至20日 调查范围:路口(路过的行人丰富,是个城乡交叉口,比较好的反映了中国人口结构现状) 调查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情况 调查过程:(右侧附有统计数据) 性别:年龄:职业:学历: 1、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A.非常有用45.11% B.一般35.71% C.基本没用 6.02% 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11.65% 2、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电视上48.12% B.报纸上16.54% C.网络30.34% D.其他5.00% 3、你认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年遇到法律问题的频率为: A.a、20次以上5.26% B.b、20次——10次6.39% C.c、10次——5次21.8% D.d、5次以下50.75% E.e、0次16.17% 4、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50% B.用武力解决6.02% C.通过关系解决. 15.79% D.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16.17% E.根本没有在意过9.40% 5、当今虽然是法制社会,也存在着家庭暴力、婚姻财产纠纷等很多问题,你认为: A.清官难断家务事74.05% B.清官易断家务事25.95% (1)、如果你选择了A,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A.法律法规不健全30.70% B.群众的法制意识不强29.57% C.法官的职业素质不够高 4.01% D.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35.21% (2)、如果你选择了B,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国庆放假期间交通事故调查报告

国庆放假期间交通事故调查报告 市信访局: 关于校园人行道的看法,提及“现有人行道的设置比较合理,无需大的调整”的人数最多,包括40%的学生和54%的教职工。其次为“人行道经常有其他车辆、障碍,需要整治”,有34%的学生和31%的教职工提及。另有占总数22%的人提到“人行道台阶太多、太高,不利于行走,建议改进”,以及有20%的人提到“有的地方人行道宽度不够,需要拓宽”。 遵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要求,依据《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20XX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安部、监察部、交通运输部、全国总工会、湖南省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等参加的国务院沪昆高速湖南邵阳段 7?19 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爆燃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事故调查组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并聘请了公安、交通、消防、车辆、质检、化工、塑料加工等方面的专家参加事故调查工作。 新疆最北端的喀纳斯湖是近年崛起的新疆最漂亮的风景区,是唯一具有欧洲生态系统的区域,雪峰冰川、蓝天白云、绿水青草、白桦树林,颇似瑞士日内瓦湖风光。

后勤各部门须认真做好假期学院防火、防盗、防事故工作,及时整改不安全隐患,做好假期校园的治安巡逻、门卫值班等安全保卫工作,确保校园安全。 xx日xx时左右,我公司驾驶员驾驶大客车从上海返回途中,在行驶至交叉口时,因红灯,大客车驾驶员在导向车道内正常停车等待。在等待过程中听到车后一声巨响,驾驶员下车查看时发现一辆二轮摩托车(为套牌车)撞在大客车左下尾部,摩托车驾驶员及一名女乘客倒地受伤。驾驶员立即拨打110报案、120抢救伤者。目前,受伤摩托车驾驶员在市 中医院接受治疗,摩托车女乘员在普济医院接受治疗,两伤者伤情较重,正在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后经调查了解,摩托车驾驶员,人,现年26岁,在泰打工;摩托车女乘员,黑龙江人,现年26岁,在昆山打工。事故发生后,我公司立即派人赶赴现场,抢救伤者,并到交警队积极配合处理。从事故现场分析,我公司车辆正常停车等待信号灯,摩托车是从车后撞上大客车的,按法理讲,责任不在我方。目前,交警队责任认定书尚未下达,交警部门只要求我公司在交强险范围内垫付壹万元费用。 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与社会发展逐渐接轨。从调查中可至,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

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报告(最新)

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报告篇一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调查主体 1相关社会背景和主要目的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十分严峻。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同时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去争取他们的利益。这就会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淡,导致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 2调查对象的选择与简要情况 此次调查选择的是高校在校及刚刚毕业的大四学生。 3调查方法与过程 此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各大高校展开不记名调查,共征集问卷139份。 4调查结果及分析 略 5对于结果的评价 分析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

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知道法律的基本常识,并不是完全的法盲,每个学子从小到大受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对法律基本知识早已耳濡目染,尽管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但是我院大学生整体的法律素质还可以的,这里所说的只是基本常识,而不是深沉的理论,当今我院大学生也没有必要对法律学习得面面俱到。 知法并不代表能运用法律,它们是两码事,运用主要是以知道为基础,由于当今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少,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如行动容易冲动,易受别人的煽动,追求时尚和个性,好面子,在处理具体一件事情上到底很少正确使用法律,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情。 而维权更不用说了,当今大学生遇到侵犯个人权益时,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回避,忍让,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他们没有真正的把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没有真正的挖掘法的精神,法的价值,缺少公平,正义的理念,对法的信任程度低。 在知识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今天,人的素质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高校作为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来迎接世界科技迅速发展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任务。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发展的重任,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他们的素质水平直接代表了我国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实力。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中不能忽略对受教育者法制意识的培养,这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长期不懈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改进意见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通过老师的讲授,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该采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而不是采取暴力手段解决,在课时的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讲授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适当的对学习方法进行改革,不仅仅采用老师讲授,还要采用课堂讨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