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发展简史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特别是对原子的认识,经历着不断深化、完善的漫长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至今还未结束,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地发展中。

远在公元前,古代的人们就对“宇宙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宇宙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两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公元前四百五十年以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继承了刘基伯最先提出“原子论”,他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最微小、坚硬、不可入,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宇宙万物间的千差万别都来自组成它的原子在数目,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所致。

同时期,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如惠施、墨子等也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物质有不能再分的最小单位的观点。但当时这种观点主要是哲学家的一种朴素的、唯物的直觉想象,是一种哲学臆想。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有关物质构成的五行学说,就是把构成物质的材料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类。大约到了战国时代五行学说得到了发展,意义范围扩大了。一种是五行相胜说,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如此构成一个循环,相互制约。另一种是五行相生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构成一个循环。

中国从战国到秦汉转入炼丹术时期,公元7至9世纪,炼丹术由中国传播到阿拉伯,促进了炼金术的发展。公元11、12世纪,炼金术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这样经过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没有新的发展。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又转到冶金、酿酒、染色和玻璃等跟手工业生产有关的实用化学方面的研究。一直到公元17世纪末,18世纪初,1703年,德国化学家斯塔尔提出了燃素学说,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种由火微粒构成的火元素就是“燃素”。人们的注意力又回到物质结构的研究。

燃素说虽未能正确解释燃烧现象,但结束了炼金术对化学的统治。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氧气,使人们对燃烧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从而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一百余年的燃素学说。

19世纪,主要在19世纪后期,科学的发展和一些重大发现,促使人们对物质结构,尤其是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表原子学说,其主要内容为:

①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的。不能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②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其质量、性质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其质量、性质都不相同。

③两种不同元素的化合物,是一种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形成的复杂原子(按现代说法应为分子)。

1860年,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在卡尔斯鲁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上散发了他论证分子学说的小册子。从道尔顿到康尼查罗,经历了五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原子一一分子论,其主要内容为: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物质能够独立存在,且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更小微粒。它是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的基本粒子,原子一般不能独立存在。

②同种原子化学性质相同,质量相同。不同原子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相同。

③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组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组成。分子的质量等于组成它的原子质量总和。

④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

l88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提出原子“浸入模型”,他提出电子浸入“均匀分布的正电性球体”的原子模型,修正了道尔顿的原子不可分的说法。

1911年,加拿大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含核模型”,他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密集在一个很小的、坚实的,叫做原子核的区域内。电子围绕着它作高速运动,原子中的电子数等于核的正电荷数。

192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行星式原子模型”,说明了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他认为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在固定轨道上绕核运动的。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原子“波动力学模型”,他认为电子是围绕着原子核的三维波。

同时期,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也同样证实了中子的存在。1932年5月前苏联物理学家伊凡宁柯提出“质子、中子学说”,他认为中子和质子一起存在于原子核中,至此,人类对物质结构才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科学发展简史

《科学发展简史》复习1(辽宁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能否是人与猿之间本质的区别。 2.由于的发现,使太阳系成为一个严格按照规律运行的力学体系,故被称为“天空立法者”。 3.西亚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其中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文字的发明 4.古希腊自然哲学值得注意的知识包括:第一,关于问题;第二, 关于问题;第三,关于天体系统的模型问题。 5.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提出了“”的观点。 6. 被西方人称为“医学之父”。 7.的建立是科学形态上的重要改革,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 8.第一艘实用的轮船是由美国发明家发明的,首航成功标志着取 代帆船的新时代的开始。 9.著名医学家的《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果。 10.1864年,法国人在西门子兄弟的帮助下,创造了平炉炼钢法。 11.、和的三大发现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重要成就。 12.1969年,美国的“”把人送上了月球,实现了载人登月计划。 13. 1487年,葡萄牙人率领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葡萄牙国王把这里命名为。 11. 、和的三大发现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重要成就。 12.1969年,美国的“”把人送上了月球,实现了载人登月计划。 13. 1487年,葡萄牙人率领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葡萄牙国王把这里命名为。 1.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希腊 2.我国采用十进位的计数方法是在( ) A.西汉 B.南北朝C.商代 D.夏代 3.近代电磁理论的创始人是( ) A.伏特 B.麦克斯韦C.奥斯特 D.法拉第 4.实验遗传学的创始人是( ) A.魏斯曼 B.孟德尔C.施莱登 D.施旺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整理)

高一化学教案 课题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授课日期10.31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过原子结构 2.通过原子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3.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构成原子核的微粒及它们之间的质量、电荷关系 教学过程[阅读讨论] 1.阅读课本p27-28 2.讨论a.原子结构模型演变 b.科学探索的精神、严谨科学态度 c.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 3.讲授内容:体验科学探究对艰难过程 [科学探究] 1. 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中,是什么让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人否定前人 的假说,提出自己的假说? 模型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 主要内容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 小球 葡萄干面包式带核模型 存在问 题不能解释电子存在 不能解释ɑ粒子散 射时的现象 不能解释氢原子光 谱 科学的发展离子不开社会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不可能造就出玻尔等伟大的科学家,没有ɑ粒子散射实验,不会有卢瑟福的含核模型诞生,没有氢原子光谱的实验,不会有玻尔的行星轨道式原子模型的诞生。 2. 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模型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量子力学年代18031904191119131926 依据元素化合时 的质量比例 关系 发现电子ɑ粒子散射 氢原子光 谱 近代科学实验 主要内容原子是不可 再分的实心 小球 葡萄干面 包式 带核模型 行星轨道 式原子模 型 量子力学

3.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给我们的启迪 (1) 化学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继承、积累、突破和革命。 (2)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是化学科学的关键 (3) 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 [过渡]原子是可再分的,原子核可不可分呢? [资料介绍] 1.1919年,卢瑟福用ɑ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 2.1932年,查得维克用ɑ粒子轰击Be原子核发现了中子,并通过实验得出中子和质子质量近似相同,而且中子不带电。 二、认识原子核 4.构成原子核的微粒及它们之间的质量、电荷关系 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原子核 质子中子 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一个 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一个 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 X10-31 1.673 X10-27 1.675 X10-27 相对质量1/1836 1.007 1.008 [设问] (1)原子核所带电是由有什么引起?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2)构成原子的微粒间,其质量大小有何关系? [结论] 1.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关系: 质子质量≈中子质量 电子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问题解决] 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Z + N相对原子质量F910 Na1112 Al1314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教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教学方法: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

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 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 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没有剥削: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没有剥削(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观点: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习题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习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40K与40Ca原子中的中子数相等 B.互为同位素的原子,它们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一定相等 C.人们已知道了112种元素,即已经知道了112种核素 D.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可表示为: 答案:B 2.已知R元素的某种同位素,能形成化合物AmRn,其中A的化合价为+n。该化合物中一个R微粒的核外电子数为a,核内中子数为b,则该同位素原子符号是( ) AR BR CR DR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化合物AmRn中,R的化合价为-m,其离子符号为Rm-,已知一个Rm-的核外电子数是a,则其核内质子数为a-m,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m+b。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3.某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为A,它的离子Xn+ 核外有y个电子,则Xn+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 A.A-y+n B.A+y-n C.A+y+n D.A-y-n 解析:离子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通过得失电子而形成的。Xn+是在X原子基础上失去n个电子而形成的,所以在Xn+中,核内质子数等于y+n,核内中子数=质量数-核内质子数=A-(y+n)=A-y-n。 答案:D 4.若某元素的某核素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 A.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C.该元素的质量数为m+n D.若C原子质量为W g,则该核素的质量约为g 解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各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它们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原子百分比,然后加和所得的数值。只知道其中一种核素的质子数、中子数无法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A、B错误。质量数是针对某一种核素而言的,元素没有与其对应的质量数,所以C错误。核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一个C原子质量的,质子和中子相对质量都接近于1,所以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对质量之和乘C原子质量的应约等于该核素的质量,所以D正确。 答案:D 5.下列选项中都不正确的是( ) ①1H是一种核素②1H和D互称为同位素③2H是一种核素④1H、2H与3H各是氢的一种核素⑤1H 、2H与T互称为同位素⑥1H+与D、T都属于氢元素⑦所有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A.③④⑤⑥ B.①②⑦ C.①②④⑥⑦ D.①④⑤⑥⑦ 解析: 1H质子数为1,中子数不确定,故只能确定元素,不能确定核素,所以①②错误。符号H本身就表明了是氢元素,质子数为1,故③对。1H原子核中无中子,⑦错。 答案:B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②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③一种元素只能有一种质量数④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就是其质量数 ⑤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⑥同位素的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A.①③④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⑤ 解析:①中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或离子,①不正确,同理②正确;③中一种元素可以有不同质量数的同位素原子,故不正确;④中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故不正确;⑤正确;⑥中同位素的物理性质不完全相同,故不正确。 答案:D 7.铋(Bi)在医药方面有重要应用。下列关于Bi和Bi的说法正确的是( )

科学发展简史

《科学发展简史》复习1(辽宁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能否是人与猿之间本质的区别。 2.由于的发现,使太阳系成为一个严格按照规律运行的力学体系,故被称为“天空立法者”。 3.西亚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其中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文字的发明 4.古希腊自然哲学值得注意的知识包括:第一,关于问题;第二, 关于问题;第三,关于天体系统的模型问题。 5. 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提出了“”的观点。 6. 被西方人称为“医学之父”。 7. 的建立是科学形态上的重要改革,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 8.第一艘实用的轮船是由美国发明家发明的,首航成功标志着取 代帆船的新时代的开始。 9.著名医学家的《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果。 10.1864年,法国人在西门子兄弟的帮助下,创造了平炉炼钢法。 11. 、和的三大发现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重要成就。 12.1969年,美国的“”把人送上了月球,实现了载人登月计划。 13. 1487年,葡萄牙人率领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葡萄牙国王把这里命名为。 11. 、和的三大发现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重要成就。 12.1969年,美国的“”把人送上了月球,实现了载人登月计划。 13. 1487年,葡萄牙人率领船队到达非洲最南端,葡萄牙国王把这里命名为。 1.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希腊 2.我国采用十进位的计数方法是在() A.西汉 B.南北朝C.商代 D.夏代 3.近代电磁理论的创始人是() A.伏特 B.麦克斯韦 C.奥斯特 D.法拉第 4. 实验遗传学的创始人是() A.魏斯曼 B.孟德尔C.施莱登 D.施旺 5.现代遗传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修道士。 A.魏斯曼 B.孟德尔 C.施莱登 D.施旺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经过了人与猿同类论、猿变人论、人与猿同祖论这三个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下面是本站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人类起源与发展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人是一种动物,人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类人猿与人在进化上有亲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的祖先。大约在20万~30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人类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类人猿和人,在进化史上都很年轻,如果以地球现在的年龄为12小时,那么人的寿命还不到半分钟。 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是从18世纪的拉马克开始的,并经过达尔文开始形成。在古代和18世纪以前,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只能做一些猜测。古代生物学家虽然指出了人类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相似现象,但还不能提出什么系统的理论来阐述人类起源的奥秘。 18世纪著名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在他创立的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研究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做了比较。他不仅发现了人和猿都有二心耳、二心室,都是胎生,而且发现人、猿、猴都有两对门齿,胸前都有一对乳房。由于这种惊人的相似,所以他在进行动物分类时,就把人、猿、猴归入一类,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敏的高等哺乳动物。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由猿变人的理论,这是拉马克在研究了现代猿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假设,由于生活条件改变,下到地面生活的类人猿必须用后肢行走,促使手足分工,使前肢发展得更加灵巧有力。这种在发展变化中的猿人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最后变成了原始人。由猿变人论,比起林耐的人与猿同类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揭示了猿和人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从比较解剖学方面证明,所有脊椎动物。从最低等的鱼类到最高等的人类,其主要特征都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人起源于猿。他通过解剖学证明,从两栖动物到人的四肢骨骼原来都是由一定数目的骨片在同一格式上构成的,并指出两条腿的鸟和人本来都是四肢动物。由此,居维叶进而证明猿是人的直接祖先,并初步阐述了人类起源的机制。

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回顾历史: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假说与模型 1、公元前5世纪,我国墨翟认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指不能再分的质点;战国时《庄子·天下篇》一书中提出: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而且原子有不同的形态。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道尔顿原子模型: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非常小,不可再分,内 部没有任何结构,就像一个小球一样。 实心球模型 道尔顿提出原子模型虽然多半处于想象,但也有符合科学研究基本原则的

地方,所以是合理的想象。 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生逊发现了电子。 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原子由带正电荷的主体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电子像镶嵌在蛋糕中的葡萄干那样处于正电荷的“海洋”中。这个模型中电子与正电荷的分布是处于想象的,因为没有实验证明。 浸入模型(枣糕模型) 4、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模型: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绝大多数质量和全部的正电荷,电子在核外 空间绕着核旋转。

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 5.玻尔的原子壳型结构: 电子依据能量不同,在原子核外不同区域(电子层)运动。 玻尔原子壳型结构 6.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 电子云是近代对电子用统计的方法,在核外空间分布方式的形象描绘,

我们不能预言电子在某一时刻究竟出现在核外空间的哪个地方,只能知道它在某处出现的机会有多少,即几率密度大小,用小白点的疏密来表示。小白点密处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大,小白点疏处几率密度小,看上去好像一片带负电的云状物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此叫电子云。 薛定谔电子云模型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 第四章、第五章学习辅导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中国古代的实用科学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有哪些不同? 答:古希腊自然哲学是通过直觉和哲学的思辩,对自然现象作出了种种对后来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猜测和解释。它既是古代的哲学,又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形态。(P25)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显著特点是它从整体上对自然现象作直观的考察,提出了许多对后来的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猜测,成为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重要思想渊源。(P26) 中国古代的实用科学特别注重于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注重于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践操作的效益。但是实用科学分析不足,关心效益而对原因甚少追究,知识水平常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分为几个时期?各有何特点? 答:一、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不同的思想学说纷起,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各持主张,到处游说,互相争辩,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秦汉到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实用科学技术的模式和道路,对中国后来的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唐宋时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高峰。如果说唐代是许多科学技术成就的开荒时期,宋代则是结果的时期。 四、明清时期。在科学知识和技术创造方面均有所发展,相比之下在技术创造方面更为突出。但就科学形态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看却和以前没有本质的不同。 3、中国古代实用科学的发展是由哪些原因促成的? 答:一、秦朝采取了一系列统一全国的措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和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在汉代,由于开辟了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增进了同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 三、在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代,各对峙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都采取了发展生产的措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实用科学的发展。 第五章阿拉伯科学文化的兴起与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 1、阿拉伯人在科学上独立地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数学方面:创造了阿拉伯数码,发展了代数学;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100万年以前,原始人以石头作为工具,称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人类对石器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器皿和精致的工具,从而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利用粘土烧制的陶器。人类在寻找石器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并在烧陶生产中发展了冶铜术,开创了冶金技术。公元前5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200年,人类开始使用铸铁,从而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发展了钢的制造技术。18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中叶,现代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了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也大量得到应用,铝、镁、钛等金属相继问世并得到应用。直到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在材料工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的新材料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出现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以及维尼纶、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高分子合金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仅半个世纪时间,高分子材料已与有上千年历史的金属材料并驾齐驱,并在年产量的体积上已超过了钢,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尖端科学和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次是陶瓷材料的发展。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原料制造而成的材料。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材料产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从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的转变,许多新型功能陶瓷形成了产业,满足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要。 结构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功能材料的进步。20世纪初,开始对半导体材料进行研究。50年代,制备出锗单晶,后又制备出硅单晶和化合物半导体等,使电子技术领域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金属、非金属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材料领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一种或几种材料为增强体,可获得比单一材料更优越的性能。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不仅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且在现代民用工业、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不断扩大应用。 环保节能高性能低成本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原子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O2、O3、H2O、CO2、H2SO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和Cl-构成的。 1.原子结构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形成中性原子,俗称“枣糕式”模型,糕体相当于原子核,分散在其中的枣子相当于电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2.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所带电荷各不相同。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所含质子数,也就是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科学家发现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各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

第一章自然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起源 一填空题 1. 在大约30多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物,即原核细胞的菌藻类. 2. 直到19 世纪初,法国生物家拉马克发表了<动物哲理>一书,提出了”人类起源于某种古猿”的观点. 3,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 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 4,原上猿,埃及猿,森林猿,是人类的共同祖先. 5,恩格斯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并认为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经过了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即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6,我国的人类学者一般将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7,人类学家将现代人种分为三类,即欧罗巴种(白种),蒙古利亚种(黄种),尼格罗种(黑种). 8,人类最早使 用的工具是石器.考古学家根据石器的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演进情况,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 中石器,新石器三个时代. 9,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是原始时代的又一个伟大的技术创造. 10,制陶技术的出现,是原始手工业诞生的标志. 11,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了原始宗教最初的形态之一的图腾崇拜. 12,考古学一般将金属器时代分为金石并用时 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 二、简答题 1、原始社会主要的技术发明有哪些?有何意义? 原始社会主要的技术发明有:⑴石器的发明和应用;⑵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⑶弓箭的发明和应用;⑷陶器制造技术;⑸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等。除此以外,大约在新石器以前,还出现了最初的纺织工艺、最初的建筑工艺、最初的运输技术、原始的医疗技术。 原始技术发明的意义:原始技术发明是原始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取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原始需要。人类开始了能动地改造自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人类本身,发展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人类开始逐步认识自然物的属性。 2、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宗教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的一种歪曲的、错误的、虚幻的反映。而原始宗教则是原始人类在同大自然斗争处于弱者地位和自然知识不足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只有在人类的智力有所进步并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后,才会有原始宗教观念的出现。 原始宗教实质:原始宗教是原始人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它既是自然知识不足的表现,又是自然知识的一种补充,甚至是自然知识的一种特殊形态。原始人对自然事物属性的某些认识,也是通过当时的宗教自然观来表达的。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科学技术 一填空题 2, 在古埃及建筑史上,最让世人瞩目的就是金字塔,其中最为着名的是胡夫金字塔. 1,埃及最早的文字实际上是象形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组成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起源与发展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人是一种动物,人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类人猿与人在进化上有亲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的祖先。大约在20万~30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人类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类人猿和人,在进化 史上都很年轻,如果以地球现在的年龄为12小时,那么人的寿命还不到半分钟。 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是从18世纪的拉马克开始的,并经过达尔文开始形成。在古代和18世纪以前,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只能做一些猜测。古代生物学家虽然指出了人类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相似现象,但还不能提出什么系统的理论来阐述人类起源的奥秘。 18世纪著名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在他创立的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研究 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做了比较。他不仅发现了人和猿都有二心耳、二心室,都是胎生,而且发现人、猿、猴都有两对门齿,胸前都有一对乳房。由于这种惊人的相似, 所以他在进行动物分类时,就把人、猿、猴归入一类,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敏的高 等哺乳动物。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由猿变人的理论,这是拉马克在研究了现代猿的身体 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假设,由于生活条件改变,下到地面生 活的类人猿必须用后肢行走,促使手足分工,使前肢发展得更加灵巧有力。这种在发 展变化中的猿人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最后变成了原始人。由猿变人论,比起林耐的 人与猿同类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揭示了猿和人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从比较解剖学方面证明,所有脊椎动物。从最低等的鱼 类到最高等的人类,其主要特征都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人起源于猿。他通过解剖学证明,从两栖动物到人的四肢骨骼原来都是由一定数目的骨片在同一格式上构成的,并 指出“两条腿的鸟和人本来都是四肢动物”。由此,居维叶进而证明猿是人的直接祖先,并初步阐述了人类起源的机制。 赫胥黎从达尔文的启示中得到启发,他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说明从猿到人的武器。他研究了前人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找到了古猿到人类的桥梁。他曾指出了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早期胚胎的相似性是它们共同祖先的证明。这 就从胚胎学上揭示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他的结论是:人类“是和猿类由同一祖先 分支而来”。人与猿同祖理论首次被赫胥黎提出来了,这比拉马克的猿变人论又前进了

高中化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练习

高中化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练习 知识点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元素性质 1.下列结构示意图所代表的微粒中,化合价为-1价的是( ) A.B. C.D. 解析:A是原子,显0价,错误;B显+2价,错误;C显+1价,错误;D显-1价,正确,故选D。 答案:D 2.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 ) A.只有4种B.只有3种 C.只有2种D.只有1种 解析: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只有O,故选D。 答案:D 3.下列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解析: 答案:B 4.下列描述的一定是金属元素的是( ) A.易失去电子的物质 B.能与酸反应的物质

C .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 D .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的元素 解析:氢易失去电子,但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 错误;碱是能与酸反应的物质,但不是金属元素,故B 错误;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如氢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 错误;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的元素是钠,最外层有1个电子,钠是金属元素,故D 正确。故选D 。 答案:D 知识点二:原子的组成 5.3516S 可用于治疗软骨肉瘤,下列关于35 16S 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质量数35 B .中子数19 C .核电荷数35 D .质子数16 解析:原子符号的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质量数为35,中子数为19,核电荷数为16,质子数为16,故选C 。 答案:C 6.具有9个质子和10个电子的微粒是( ) A .Na + B .O 2- C .F - D .Ne 解析:钠离子的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不符合题意,故A 不选;O 2-的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不符合题意,故B 不选;F -的质子数为9,核外电子数为10,符合题意,故选C ;Ne 的质子数为10,核外电子数为10,不符合题意,故D 不选。 答案:C 7.131 53I 与127 53I 是常规核裂变产物之一, 可以通过测定大气或水中的含量变化来监测核电站是否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下列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131 53I 与127 53I 的化学性质相同 B .131 53I 与127 53I 的原子序数为53 C .131 53I 与127 53I 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78 D .131 53I 与127 53I 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多于质子数 解析:131 53I 与127 53I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故A 正确;原子符号A Z X 左下角数字代表质子数,131 53I 的质子数为53,原子序数为53,故B 正确;131 53 I 是电中性原子,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故C 错误;131 53I 的质子数为53,中子数=131-53=78,中子数多于质子数,故D 正确,故选C 。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作业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在大约30多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物,即( )。 2、恩格斯在其《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在于( )。 3、我国的人类学者一般将完全形成的人分为早期猿人、( )、( )和晚期智人。 4、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主要是(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中石器、( )三个时代。 5、( ),人类开始使用天然火。 6、新石器时代也是( )和( )产生的时代。 7、( )是原始宗教产生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 8、西方史学之父( )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9、在古代埃及建筑史上,最让人瞩目的就是(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 10、两河是( )和( )。 11、楔形文字采用的三种符号分别是( )、()和( )。 12、苏美尔人以月亮盈亏规律编制( )。 13、亚历山大时期是希腊科学文化发展的又一阶段,史称(),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等酷似近代型的科学家、数学家。 14、亚里士多德哲学代表作有《》、《》两书。 15、在希腊化时代,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结合起来,把数学研究与力学结合起来的杰出代表是()。 16、()建立了西方最早的医学学派,被西方人称为“医学之父”。 17、罗马时代的一部既有自然知识,又包罗大量实用经验知识的著作,是()所写的计有37卷的《》。这是一部博物志。 18、战国末期,秦国李冰父子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反映了当时高度的水利科学技术水平。李悝的《考工记》对当时的工程技术进行了总结。 18、汉朝“()、()”,使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自然科学史学习心得

自然科学史学习心得 刘磊亮 自然科学不仅是改造世界的潜在力量,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宝贵资源。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主线,是自然科学教育的基石,它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是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自然科学发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依据历史事实,通过对科学发展历史过程的分析来总结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并揭示其规律。在漫长的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近代曾出现了三次严重的危机,并由此也带来了三次重大的突破,从而推动自然科学向前进一步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在西方,通过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喜帕恰斯、托勒密等人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最具理论色彩,又是提出理论模型最多的一门学科。同时,天文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种田靠天、畜牧靠天、航海靠天、观测时间也靠天,这就必然会有力推动天文学的发展。然而,天文学在当时又是一门十分敏感的学科。在天文学领域,两种宇宙观,新旧思想的斗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到了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还别有用心地为托勒密的地心说披上了一层神密的面纱。硬说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证明了上帝的智慧,上帝把人派到地上来统治万物,就一定让人类的住所??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这种荒唐说法被当作权威加以崇信之后,托勒密的学说就成为不可怀疑的结果而严重阻碍着天文科学的进步。然而,地心说基础上产生的儒略历在325年被确定为基督教的历法后,它的微小误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同观测资料大相径庭。葡萄牙一位亲王的船长曾说:“尽管我们对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们发现,事事都和他说的相反。”托勒密体系的错误日益暴露,人们急需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当时,文艺复兴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古代社会 本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古代几个社会制度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无阶级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这种状况,不但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反而说明历史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是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前进的。第一框题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 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指出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指出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人类生产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成百年、上千年,以至逾万年的时间。 第二层次,指出原始社会是一命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为什么?首先,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

基本需要马因此,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再次,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最后,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能力目标 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资料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地球已经是一个40多亿年的老寿星了,她起源于太阳星云。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揭示了生物由 低级向高级进化的科学规律,认为人类就是由某种古猿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3.在大约1400万年前,由于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变化,森林地带的树木大批死亡, 使一部分古猿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下到地面寻找食物,逐渐能够直立行走,并开始使用石块和木棒等天然工具。 4.阿拉伯人在数学上的重要贡献,首先是创造了阿拉伯数码。 5.中国的许多发明由阿拉伯人介绍给欧洲人,在欧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产生 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6.1487年,葡萄牙人的船队,沿非洲西岸南行,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葡萄牙国王 把这里命名为好望角。 7. 1753年美国人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用他自己制造的风筝进行实验,终于发 明了避雷针。 8.就在近代科学家伽利略去世的1642年,另一位伟大的科学人物 牛顿诞生了。他出生在英国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 9.正是在西方地理学知识和测绘法传入我国以后,清初,由康熙皇帝 亲自领导完成了中国全图的测绘工作。这在我国乃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事件,在世界测绘学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10.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在一种铀盐中发现了铀元素的天然放射性。 它能使不透光的底片暴光。 11.电子、 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这三大发现是19世纪末物理学 的重要成就。在此基础上,20世纪初产生了原子物理学。 12.英国人卢瑟福在1911年经过实验,得出结论:原子中有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核, 它集中了原子 99.99%的质量。他提出了原子有核模型---行星模型。 13.爱因斯坦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相对论。他在1905年发表的《论动体 的电动力学》一文中首先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14.人们把能够全部吸收辐射而无任何发射或透射的物体叫“理想黑体”。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纵向和横向的结合) 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土地公有集体耕种没有剥削。部落联盟三皇五帝尧舜禹;希腊罗马人的氏族) ——氏族封建贵族制带有奴隶制和农奴制倾向(前8、9世纪开始土地公有定期分配集体个体耕种并存出现温和的剥削并且逐渐奴役化向领主封建制过渡。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希腊罗马的贵族元老院制血缘官制时期) 大变革的时代(纯粹的公有生产血缘统治被地区划分国家和东方的封建地主生产与西方的奴隶制取代)前8到前2世纪 ——西方希腊农奴化进程被商品经济打破氏族封建制公有回流;东方氏族封建制被打破形成领主封建制农奴劳动,只有齐国开始分田保护小农。产生逐渐地主封建化(个体耕种对内剥削逐渐减轻。希腊罗马物产匮乏粮食需要进口——前6到前2世纪海上外贸发达——平民富人阶层兴起需要权力和债务奴役制血缘官职制矛盾平贵矛盾升级——平贵斗争导致民主化改革民主制产生财产划分取代了血缘划分公有残余在保护小生产和对外扩张中得到巩固同时开始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部落聚族而居,奴隶封建化血缘部落的统治被血缘贵族和工商业富人的统治取代,后两者在侵略中演变成奴隶主;西周后期陷入诸侯混战。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物产丰富自给自足,铁骑牛耕兴起——新兴地主需要权力富国强兵和世卿世禄制井田制矛盾——新兴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矛盾激化开始了变法斗争专制化改革——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公有残余被打破军功与贵族的统治开始打破了血缘的统治,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按照部落划分人口的分封制,农业文明下职能重农抑商获取财富以征伐 原始社会的早期阶级化 (奴隶制—领主劳役地租封建和地主封建) 前8—前2世纪阶级社会的出现。(农耕地区生产力发展较快氏族社会阶级化,奴隶制和贵族农奴制倾向同时出现,横向联系以战争和和平交往为主,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商品经济海上外贸经历了农奴化和氏族民主化倾向后逐渐奴隶化;随着铁骑牛耕农业生产东方个体耕作形成脱离了集体耕作的井田制东方社会农奴化并最终确立地主封建制专制集权制下农业生产力起步铁器牛耕) 前2世纪——后5世纪阶级社会的扩展。农耕地区进一步农奴化,游牧地区开始农奴化(在民族迁移中推动了游牧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氏族社会阶级化,横向联系以战争为主民族迁移促进了纵向联系,西方奴隶制在打过达到顶峰后瓦解农奴化,东方受到侵略农奴化后改革地主封建化,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并扩展到游牧地区) 5世纪——10世纪早期阶级社会的成熟化 (生产力的量变发展农耕工具成熟通车曲原犁,封建社会人身依附的弱化租庸调制和查理大帝代役租取代了劳役地租。东方分裂走向统一专制集权完善化中央和地方地主矛盾,西方统一法兰克王国走向分裂专制衰落化教权开始与王权矛盾。横向联系东方和平为主西方以战争为主,造纸术传入西方促进了纵向联系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10—13世纪蒙古人侵略—15世纪 (早起阶级社会的繁荣化并且为了对抗诸侯混战下的经济掠夺开始有了新因素市民经济行会手工业,汉萨同盟。) 西方市民经济催生了资产阶级的前身没有收到蒙古侵略从而进一步发展,王权开始和市民即早起资产者站在一起反对教权。东方南宋市民经济收到蒙古压制而倒退化没有掀起波浪。横

高分子科学发展简史修订稿

高分子科学发展简史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高分子科学发展简史 高分子科学是由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个重要的分支组成的。 其中,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一个较年轻的学科。然而,人类对天然高分子物质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人们的生活就已和天然高分子物质结成了息息相关的关系。高分子物质支撑着人们的吃穿住各方面,在我国古代时,人们就已学会利用蚕丝来纺织丝绸;汉代,人们又利用天然高分子物质和竹材纤维发明了对文明有巨大失去作用的造纸术。在那时,中国人已学会利用油漆,后来传至周边国家乃至世界。 之以后,许多天然的高分子物质日益成为生产不可缺少的原料,促使人们去研究和开发高分子物质。这时,人们首先遇到了对天然橡胶以及天然纤维的利用和改进。1530年,欧洲人恩希拉介绍了在、圭亚那等地区的人们利用粗糙的橡胶制作容器防晒布等日用品的情况。然而,在将橡胶用于制造之前,人们面临着诸多的工艺难题,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寻这些难题的解决办法。首先是黑立桑和马在1763年发现橡胶可溶于松节油和乙醚。1823年,托希用石脑油处理橡胶乳液,得到了常温时发粘而遇冷则变脆的成品,但显然不能投入使用。1826年,Faraday 指出天然橡胶的化学式是85H C ,每一个单元含有一个双键。1832年-1850年,人们终于反复

的试验,使天然橡胶经加工后有了人们想要的性能,这一工作主要是由德国人吕德斯和美国人古德意完成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在进行着对天然纤维素的改性试验。1839年Simon发现苯乙烯液体加热后可变成聚苯乙烯固体。1832年-1845年,通过勃莱孔诺和申拜思的努力,制得了,这一成果曾在一战时用为制作无烟。之后,二硝酸纤维被他的同事制作模塑制品,但因其硬度太高而不易制造。1872年,海得以梓脑作为增塑剂,用二硝酸纤维制成了柔韧的,后被广泛用于制作照相底片及等等。1885年,法国人夏东奈将由棉花制成的硝化纤维用NH4HS进行脱硝处理,得到了人造丝。这一成果在1889博览会展出之后,于当年建立了最早的人造丝工厂。1892年,英国人和贝汶,在1844年制得的脱硝硝化纤维的基础上,用氢氧化纳和进行再处理,得到了粘胶纤维,其性能比夏东奈的人造丝更好。1903年,制得了醋酸纤维。在成功实现了对和的改性之后,人们转而注意到了高分子合成的试验,在一时期,科学家们通过努力,实现了对两种高分子化合中物的人工合成。首先是,再者是合成橡胶。1872年,就已提出来,苯酚和甲醛在酸的作用下,能够形成树脂状的物质。克莱贝格在1891年,对这种树脂状物进行了浓盐酸处理,得到了一种多孔物质,该物质不能烧熔也难溶于水,遗憾的是由于无法结晶提纯,他不得不终止了实验。直到1970年,美国人利用对反应的控制,得到了两种不同的,一种是可溶的树脂,叫作虫胶代用品,是第一步实验的产品;另一种是不溶也不熔的树脂,是实验第三步的产品。如果在实验第三阶段时加入本粉,则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