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的言语发展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儿童的言语发展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第七章 儿童的言语发展

周舟

儿童发展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

2 转换过程的?目前儿童语言发展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理论!

语言学学派讲座 第七讲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语言学学派讲座第七讲乔姆斯基的语 言理论 语言学学派讲座第七讲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2010-10-19 21:27 据《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巴比伦市定居,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巴比伦塔。上帝大怒,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这样就无法合作修建高塔.然而,人类在上帝面前从来就不是温顺的羔羊,他们总是在努力进行着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的直接学习某种外语,有的对人类语言普遍规律进行探索,有的企图建立统一的世界语.从某种意上讲,这些有识之士都可以称作是再造巴比伦通天塔的工程师。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一、乔姆斯基其人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费城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研究希伯来语的学者。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支配和约束论集》等重要著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当今国外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为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后天环境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是由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它强调模仿和强化。模仿说是192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而获得的,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强化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但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先天决定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LAD理论”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所以当儿童一生下来,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就触动语言获得机制开始工作。“儿童语言学习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伦内伯格(E.H.Lenneberg)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熟的,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生理发音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一定阶段,受到适当的外因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伦内伯格还提出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概念,他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在两岁至12岁这段时间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

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发展的速度大为放缓。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言语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后天经验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的影响”。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在前三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他对当今国外存在着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即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做了客观的分析,并对三大理论作了某种继承和发展的工作,尤其是对伦内伯格的理论作了继承与发展。语觉论在继承儿童言语能力是天生、遗传的基础上,对伦内伯格的“关键期”理论本身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重视,认为儿童获得语言具有“关键期”(也称“最佳敏感期”),同时又发展了“关键期”理论。语觉论提出:(1)儿童语言的发展靠先天遗传的只是语觉能力,即对语音和语义的感受与辨识的能力,而非全部言语能力。 (2)由于除了语音、语义的感受与辨识能力以外的言语能力,如词性识别和词组构成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后天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儿童在后天仍需要有一段教育与学习过程才能更有效、更深入地掌握某种语言。 (3)在伦内伯格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称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基础上作出一条“儿童语觉敏感度曲线”。如图2所示。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教案

项目七: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概念及区别、言语的种类(二)熟悉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掌握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难点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解析案例P98 提问:婴幼儿的言语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请学生作答,教师作简单小结。 任务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基础知识一、言语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例】妈妈叫皮皮起床:“快点起来!公鸡都叫好几遍了!”皮皮说:“公鸡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母鸡。”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强调言语是过程,是心理现象。 (三)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

言语。 请学生举例区分 (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幼儿内部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出声的自言自语。 举例解释:【例】幼儿在搭积木时边搭边说:“这个放在下面,这个放在上面做屋顶。” 完成练习题: 【案例判断】以下两种言语分别属于什么言语? 1.一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 2.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 请同学作答,教师讲解。 任务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0-3岁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一)婴儿言语的发生(0~1岁) 0-1岁是婴儿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 1.发音的准备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新生儿因呼吸而发声,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新生儿哭声中,特别是哭声停止

乔姆斯基:语言心智·大脑

乔姆斯基:语言心智·大脑

————————————————————————————————作者:————————————————————————————————日期:

乔姆斯基:语言·心智·大脑-汉语言文学 乔姆斯基:语言·心智·大脑 摘要:乔姆斯基认为,对语言或语言结构的研究能够揭示人类思想的本质。他一贯主张在自然科学的框架内研究人类大脑的内部运作机制。语言机能内在于心智/大脑,对语言的研究是对心智的研究,最终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大脑结构的研究。 关键词:生成语言学乔姆斯基语言心智大脑 一、引言 乔姆斯基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要从心智角度研究语言的观点,1968年他出版了《语言与心智》,7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逐步接受了他的这一观点,认为语言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应该从认知视角加以研究。他们认为当前语言研究的一个总趋势是认知研究,即认为语言是心智(认知)的现象。(王寅,2007:8) 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都主张研究人的心智,研究人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策略,都认为可通过研究语言来了解人类的心智,但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的分歧,两者的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也不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的哲学基础是基于笛卡尔哲学(主要是二元论、天赋论)和形式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混合哲学,心理学基础是心智主义。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心理学基础是基于涉身经验的心智主义和建构论。认知语言学反对把语言视为自治的系统,天赋的能力。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它是客观现实、涉身经验、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异同

三大语言发展理论的异同 摘要: 长久以来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理论通过不断的发展研究形成了三派主流观点,包括:“经验习得论”、“先天论”以及“交互作用论”。三派观点都围绕自身的主张,提出了诸多假设并得到了充分的理论证明,虽然其中仍可能存在不能解释的疑问,但都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并且每一派中的许多不同的主张有丰富了对于儿童语言理论研究的深入讨论。 关键词:语言理论观点 我们要看到,三派观点虽然都有相对独立的理论立场,但三者之间也是存在联系。研究三者之间的异同,能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其中各派观点缜密的理论逻辑,有助于理解语言发展理论体系的全貌,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立场,总结有意义的经验与思考。 经验习得论(行为主义理论)中强调了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这个理论观点的代表人物B.F.斯金纳(B.F.Skinner)认为,由于儿童合乎语法的言语得到强化,所以他们学会了正确讲话。这就符合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在他的观点下,可以这样理解:言语跟其地行为功能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使儿童所习得的口头反应数量增的过程。言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联结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比如,如儿童在咿呀学语期间,会自发、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其中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于是父母就对这些声音加以强化,使这些声音逐渐在儿童发声中占了优势地位。以此类推,在儿童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环境刺激,或者通过模仿他人而产生的言语习惯,通过成人或者父母的强化,并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儿童实现了语言的发展。 先天论的观点指出,人类习得语言是生理上预先设定好的,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过程。于是由语言学家N.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提出了人类配有“语言获得装置(LAD)”

儿童语言发展的七个阶段

儿童语言发展的七个阶段 华声听力优利康 语言的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1、语言是工具。语言帮助儿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2、语言具有调节功能。语言可以控制和指导儿童的行为,其道理如同“君子动口有动手”。3、语言促进相互交流。用语言和周围的人沟通,传递思想,获得信息,有利于成长。4、语言可以表达个人的意识,创造自我天地。5、语言能够传播知识,促进儿童的学习。语言专家说,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意识的交流阶段(出生— 4 个月) 父母对小儿的咕咕声或啼哭声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作解释,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之为解释性的交流。小儿开始时也没有意识自己的发声或啼哭声能够影响父母的行为,但父母自小儿出生后第一天就把孩子当做交流的个体,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作出不同的照顾性应答,有的父母会用短的简单句对小儿说话,特别是母亲,有时以高的音调和夸张的声音逗引孩子,小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懂得了寻找交流对象,渐渐地产生父母与小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哭声示意父母抱、饿了或尿湿了要父母关照等。于是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二阶段:有意识的交流阶段(4-9 个月) 4 个月的小儿能用眼睛盯着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儿把眼光共同

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时,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词,对孩子说物品的名称,大约6-8 个 月的时候,父母可对着图片说出名称,而在9 个月的时候,小儿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视,即不但注视着事物,还会转向父母,注意父母的瓜,这一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小儿与父母有了有意识的信息传递,不仅如此,9 个月的婴儿还可理解一些名词,如“ 钉”、“ 球”、“狗”等。 第三阶段:单词阶段(9-18 个月) 约12 个月的小儿会说出单词,单词的性质大多数为名词。尽管小儿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动词,但说动词要落后于说名词。在这个阶段,小儿会在情境中使用会说的一些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单词开始时发展得比较慢一些,但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很快的两个字组成的词组。一般来说,小儿至少能说50 个单词,才会发展词组。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儿童的词汇量,大概在18 个月左右,两个字的词组就会出现。 第四阶段:词组阶段(18-24 个月) 这个时期的小儿会用单词和词组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语句形式,父母们无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儿词语的内容上,而是训练孩子使用句子表达,其中包括了语法的万分,而且语言的训练应在小儿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老师泺。在这个阶段开始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词组示范,如说“坐凳上”、“吻娃娃”。对这种“电报式”的说话示范,语言专家各执己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不过,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语言不只是用简单的词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是要用语法组成句子后才能说明意义。因此,在对儿童语言的干预中,父母要避免用语

乔姆斯基语言学

时间: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地点:教一107 主讲人:Fu xiaoge Chen qian 主持人:Huang yan 指导老师:锁麟囊 观众评分(各类指数均为满分5分): 学术指数:4.5分; 逻辑指数:4.5分; 表达指数:4.5分; 魅力指数:4分 乔姆斯基语言学 第一部分乔姆斯基其人(主讲人:付晓歌) 一、生平 1928年12月7日生于费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一个人的成才,往往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乔姆斯基也不例外。他的父亲——威廉乔姆斯基——就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希伯来语学者。曾经写过《大卫金西的希伯来语法》。幼年的乔姆斯基在他父亲的熏陶下,爱上了语言研究工作。 1947年,他认识了美国描写语言学“后布龙菲尔德学派”的代表人物海里斯。在学习了海里斯《结构语言学方法》一书的内容后,他被海里斯哪种严密的方法深深吸引了,从此,他立志以语言学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进入海里斯执教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专攻语言学。 在这之后,他试图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研究希伯来语,但是收效甚微。于是他决定适当改变海里斯的方法,建立一种形式学语言理论。使语法获得一种较强的解释力。他感到,在结构主义的框架中研究语言,往往会引出错误的结果。

为了完成形式语言理论这一有意义的课题,在海里斯的建议下,乔姆斯基从1953年开始学习哲学逻辑学现代数学学。在这种多学科知识背景下,他对美国描写语言学的那一套方法越来越不满意,决心与结构主义思想彻底决裂,另起炉灶,走一条自己的语言学道路。 1954年乔姆斯基开始写《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一书,乔姆斯基的成名作《句法结构》就是这部著作的缩写本。在这本书里,初步勾画出生成语法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 1955年乔姆斯基以《转换分析》一文获得了博士学位。通年乔姆斯基经哈勒和雅各布逊推荐,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现代语言学系任教。 这时候,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理论的思想已经基本成熟,他更加清醒的认识到,结构主义的路子完全是错误的,他开始大胆的向结构主义挑战,但是人微言轻,当时的语言学界并没有对他的言论表现出丝毫的兴趣。直到1957《句法结构》一书的出版,情况就开始不同了。乔姆斯基本来以为这本书的出版不会引起语言学界多大的兴趣,但是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就此,他的语言学说开始在语言学界传播开来。 1962年,在国际语言学会议上,他做出了《当代语言理论中的一些问题》的报告,全面的论述了转换生产语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本质区别。 1970标准理论 1981管辖约束理论 1992最简方案 ? 乔姆斯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教授、牛津大学约翰洛克讲座讲师。在哈佛认知研究中心任高级研究员等。 ?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并任世界裁军和平同盟的理事。 ? 美国芝加哥大学、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都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二、著作 乔姆斯基著作等身,迄今为止写了一百多本书。除了艰深的语言学专著外,乔姆斯基还写了很多犀利的政论。根据人文科学引述的检索,从1980年到1992年,乔姆斯基的言论被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及特点

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规律

附: 幼儿语言的发展过程有普遍的规律,需要经历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前语言阶段(0 1.5岁) 前语言发展是语音的核心敏感期,围绕语音,幼儿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前语言感知能力、发音能力、交际能力。 语音包括音素、音节、(音节:ZhaO ;可以分解成因素:Zh和ao )说话的语调、重音、停顿等规则。 (一)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分为辨音、辨调、辨义三种水平。 1、辨音水平(0――4个月):婴儿能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 2、辨调水平(4——10 个月):语调是表示情绪状态的一种基本手段。辨调阶段幼儿开

始注意一句或一段话的语调,并感知语调所蕴涵的情绪。 3、辨义水平(10——18个月):幼儿能把音和义结合起来,对“灯”作出正确反应。 (二)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1、单音发声阶段(0——4 个月):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 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 个月) (三)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1、产生交际倾向(0——4 个月):这一阶段的交际需要来自于生理需求,如饿了,不舒服了。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学会应答,出现听说轮流倾向,开启新话题,学会语调运用来表达情感。 3、扩展交际功能(10——18 个月):逐步学会用语音、语调和动作表情达到交际目的。 二、语言发展(1.5 ——) 语言发展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三方面进行考察。 (一)语言形式的获得(语音发展、语法的获得)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 1、语音发展幼儿在语音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母语中相似的音常出错误。 2-6 岁幼儿语音的发展体现在语音辨别;发音能力发展,语音意识的产生。 (1)语音意识的概念及表现 语音意识是指幼儿自觉的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模仿正确发音,并自觉纠正错误发音的一种能力。语音意识的产生于2-3 岁。 语音意识表现在:能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番茄 花园12> 能有意识并自觉的调节自己的发音。 语音意识产生对教学的启示:幼儿语音意识的产生可以使我们在开展谈话活动中,让幼儿学习修补谈话,在讲述活动中,指出别人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发音。 2、语法的获得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语法获得指幼儿对语句结构的获得,包括理解和产生不同结构的语句。对幼儿句子评定一是看句子长度,二是看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从幼儿所讲语句的完整性和复杂性来看,幼儿句法结构的发展可分为不完整句、完整单句和复合句三阶段,三阶段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1)不完整句阶段(单词句、电报句) 单词句(1——1.5 岁):爸爸、妈妈、球(表示:我要球。或者,这是球球)单词句的特点:与动作紧密结合;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词性不明确(饭:名词饭,动词吃饭)。 电报句(1.5 ——2 岁):娃娃排排(坐)电报句的特点:语句简略,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常常缺漏,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略去连词、介词。 (2)完整句阶段(无修饰简单句——有修饰简单句——复杂句)无修饰简单句(2 岁):娃娃睡觉。——主谓结构;坐车车——谓宾结构简单修饰句(2—2.5 岁):两个娃娃玩积木。——主谓宾结构复杂修饰句(3 岁):阿姨给宁宁糖。——主谓双宾结构。(3)复合句阶段复合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构成的句子。幼儿2 岁开始发展复合句,4—5岁发展较快。

索绪尔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索绪尔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索绪尔确定了语言学的任务,做了有历史意义的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共时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区分,并提出了将语言价值的研究作为共时语言学研究的重点。 说到语言,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而索绪尔将语言学集中于共时的语言的研究,缩小了范围,从而使研究更为深入透彻。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说遇到两条分叉路,第一条是关于语言和言语的选择。语言学包括两个方面,言语的语言学和语言的语言学,前者是次要的,它以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即言语为研究对象,它是具体的、变化的;后者是主要的,它以实质上是社会的、不依赖与个人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是抽象的、稳定的。作者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因为他认为语言由于其特性应该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在确定了语言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后,我们又遇到了第二条分叉路,一条通往历时态,一条通往共时态。因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即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自然或必然的联系,语言符号的价值没有外在因素的介入,完全取决于它们在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而要想研究系统内部的关系就必须着眼于一个相对静止的语言状态,因为“只有通过语言的状态,属于语法研究范围的各种关系才能得以建立。”这样,语言学又定位于对共时态语言的研究。 共时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是语言价值的研究。价值概念包含单位、具体实体、同一性、现实性、共时语言学和语法等概念,可以说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索绪尔用象棋这个类比对语言价值加以说明,指出棋子的各自价值取决于它们在棋盘上的位置,同样,每个语言要素从它们与其他要素的对立中获得价值。对于价值,应该重点掌握如下两点:语言价值依赖于语言系统,依赖于要素之间的相互区别对立;价值体现于语言机构内部横向的组合(即语段关系)和纵向的聚合(联想关系)两个向度。

0-6岁儿童言语的发展

0~6岁儿童言语发展 人类言语的发展以听觉、发声器官和大脑三者功能的成熟为基础,从哇哇啼哭的新生儿到朗朗读书的小学生,小儿的言语是在活动过程中、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成人的影响,不断地模仿和练习逐渐发展起来的,经历了发声、理解和表达几个过程。 一、言语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1.逐渐掌握本族语的全部语音(4岁) 2.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3—6岁) (二)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迅速增加 2.词类范围日益增加 3.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三)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1.语句的发展趋势 2.句子的发展趋势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二)内部言语(三)自言自语 三、言语的功能 (一)称谓功能(二)调节功能(三)交际功能(四)概括功能四、言语的发生: (一)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0—1岁) 1.简单发音阶段(1—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1—8个月) 3.模仿发音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真正发生的阶段(1—3岁) 1.不完整句阶段(1—1.5岁) 2.出现完整句阶段(2—3岁) 3.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6岁) 五、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言语交往功能的发展(口语基本能力) 1.从对话语言过渡到独白言语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续性言语 3.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二)言语调节功能的发展(内部言语产生) 1.什么是内部言语 2.自言自语的两种形式 (三)书面言语的发生发展 1.幼儿认字的特点 2.幼儿的早期阅读 3.幼儿的外语学习 学前期是掌握语言的重要时期,2—3岁是儿童学习口语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连贯性言语发展最迅速时期,也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因此,父母和教师积极为孩子们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不失时机地加强语言教育。

儿童语言习得理论

亓艳萍季恒铃六、七岁儿童掌握词汇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语言文字应用1992第4期 1、儿童掌握的词类 从数量上分析了6、7岁儿童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语气词、代词、介词、连词以及拟声词等各类词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2、从音节数看儿童掌握词汇的情况 发现这一年龄段儿童掌握的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语数量一次递减,但是正处于由单音节词占优势向双音节词占优势发展的时期。 3、从词频看儿童掌握词汇的情况(所谓词频就是一个词在材料中出现的次数。) 结果使用频率最高的五个词是:我(673次)、的(437次)、一(数词,394次)、小(352次)、了(292次)。对比了儿童与成人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词,并按词类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李行德语言发展理论和汉语儿童语言 对儿童母语习得中文研究成果从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作一理论性和 技术性的评述。在语义和语用部分,讨论了儿童对指示语(包括人称代词、空间指示语)、数量副词、量词、语气助词、照应词(如反身代词)等的掌握情况。 原文摘抄: Hsu (1987)指出,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我0大约一岁十个月左右出现;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你0大约两岁左右出现,大约两岁零一个月出现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Tseng ( 1987 )也证实了这一点,单数第一人称代词在单数第二人称代词之前或者同时出现,单数第二人称代词在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之前或者同时出现。Hsu (1987)另外还揭示了复数代词的发展次序,小孩两岁四个月左右开始使用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们0,两岁八个月使用复数第二人称代词/你们0,大约三岁左右使用复数第三人称代词/他们0。 Hsu.Joseph.H.1987.A Study of the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by Children in Chinese Milieu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esearch Report,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Tseng, Chiu-yu.1987.You Er Xide Muyu Guocheng Zhong de Yixie Xianxiang Chutan (Pre liminary observations of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1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LV.III Part 4,719-7411 versity1 一般来说有两种量词,一种是根据个体的种类来计量个体的人或事物的类别(或个体)量词,另一种是根据数量来作计量的度量量词( Lyons,1977: 463 )。所以,在普通话里,/张0或/条0是类别量词。前者修饰表平面或有平面的物体的名词,如纸张;后者修饰表长条形物体的名词,如鱼。有些类别量词,尤其是形状量词,要求其所计量的名词有某种属性。还有一些类别量词,有些语言学家称之为/特定专用量词0(Erbaugh, 1986),只限于计量表某些特定物体的名词。例如,/本0只修饰表书籍类的个体。普通话里,还有使用范围最大的通用量词/个0,它可以用来代替大多数类别量词。第二种量词,即度量量词,包括/碗0、/杯0等量词,如/一碗饭0,/两杯牛奶0。 Lyons, John.1977.Semantics.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rbaugh, Mary.1986.Taking stock: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un classifiers historically and in young children. In Noun Classes and Categorization,ed.C.Craig.Amsterdam:John Benjamins. 好几项研究都表明四到六岁儿童所掌握的量词词汇量极小。Ying et al.(1983)的调查显示,

乔姆斯基语言观

On C homsky’s View of Language Abstract: As a pioneer linguist,Noam Chomsky enjoys a position within linguistics probably unprecedented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subject. From his first book Syntactic Structures, published in 1957, he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linguistic study and brought many innovative ideas to linguistics,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grammatical theory. His theory of grammar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dynamic and influential.This thesis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Chomsky’s linguistic the ories and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linguistics, including his major contributions, like the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that revolutionalized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This systematic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his linguistic studies will surely help to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omsky’s academic contributions and give a mathematically precise description of some of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s of language. Key words: view of languag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linguistics 1.Introduction Noam Chomsky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nkers of modern times. The most cited writer in the humanities, his work has revolutionized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and has dominated many other disciplines including poli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 and human nature. He has also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abuse of power, and of the controlling effects of the mass media. Since the very day on which Chomsky’s theories were established, there have been many arguments. There are many faithful followers,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精编版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据《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巴比伦市定居,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巴比伦塔。上帝大怒,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这样就无法合作修建高塔.然而,人类在上帝面前从来就不是温顺的羔羊,他们总是在努力进行着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的直接学习某种外语,有的对人类语言普遍规律进行探索,有的企图建立统一的世界语.从某种意上讲,这些有识之士都可以称作是再造巴比伦通天塔的工程师。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一、乔姆斯基其人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 ),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费城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研究希伯来语的学者。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支配和约束论集》等重要著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生成语言学理论发展阶段 关于乔姆斯基理论发展的阶段,有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等说法,为了方便讲述,我们采取三个阶段的说法。 从50年代末期至1965年为第一阶段,称为古典理论阶段,其特点是认为语义和语法分析无关; 1965年至1970年为标准理论阶段,认为语法分析可以纳人语义,但是转换规则只改变句子结构,不改变意义; 1970年起称为扩充式标准理论阶段,认为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作用,转换不仅改变句子的结构,有时也改变意义; 1980至1992年作者又对此进行了修正,把语义解释放到表层结构中,并得出逻辑形式; 1992年后乔姆斯基把研究重点从规则系统转到原则系统,支配理论是其核心。 三、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1、背景: 一言以譬之,我们可以说:1)对当时生物进化论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借鉴;2)对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语言学的反动;3)对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扬弃;4)对惟理语法的继承. 这里主要谈谈第三点, 哲学上有所谓柏拉图问题,即人类知识的来源问题。柏拉图有一个灵魂回忆说的理论。(我们这里不提)笛卡尔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认为存在着一种精神实体,这种实体的本质包含在思维属性之,而不依赖于肉体;同时,他也承认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不依赖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精编版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 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一)倾听与表达 目标1 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教育建议: 1. 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如: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或一起看图书、讲故事。 2. 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如: 成人要耐心倾听别人(包括幼儿)的讲话,等别人讲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与幼儿交谈时,要用幼儿能听得懂的语言。 对幼儿提要求和布置任务时要求他注意听,鼓励他主动提问。 3. 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如: 说话时注意语气、语调,让幼儿感受语气、语调的作用。如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以比较坚定的语气表示不同意;讲故事时,尽量把故事人物高兴、悲伤的心情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

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

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 (2009-05-15 08:59:28) 转载 分类:百草园 标签: 习得语文 理论学习 教育 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 20世纪五十年代,来自美国的乔姆斯基在其研究中发现:有许多现象是传统的,是由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无法解释的。于是,他创立了生成语法学。这种新的语言学观点自20世纪50年代创立以来,在语法学界甚至整个语言学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语言学的看法,过去语言学家们认为业已解决的许多问题又重新提出来加以讨论 (De Beaugrand,1993:147)。生成语法学,这种新的解释角度正如约翰?莱昂斯所说的那样,“不论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正确与否,它无疑是当前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语法理论。"(刘润清,2002:206)。在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角度:乔姆斯基采用唯理主义作为其认识论的基础。乔姆斯基坚持了17世纪法国的笛卡儿创立“我”可以怀疑一切。认为来自外面的感觉经验是错乱的,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对于人何以会说话而又是怎样学会说话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代表了乔姆斯基的基本语言观点。他站在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哲学立场上,公开主张先天论。乔姆斯基在研究中发现,尽管儿童智力还不十分发达,学习诸如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还相当困难,但他们却能到五六岁时很容易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而且,他们接触的语言材料是十分有限的,相当部分不标准、不合语法,然而,儿童学会的句子是无限的,他们会说以前从来未说过的句子,也能理解从未听过的句子。总之,儿童内化了语言的规则,“用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思想” (刘润清,2002:p207-208)。考虑到儿童既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语言教学,也没有什么明显证据可以看作本族语者语言直觉的来源,乔姆斯基声称儿童天生具有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Chomsky,1965),尽管语言的规则非常抽象,但由于有了这样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儿童只要稍许接触语言材料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自己的母语(Brown ,1987:19)。“语言习得机制”包含所有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能够解析这种普遍现象的一套原则和规则系统就构成了生成语言学家所指的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人类特有的,是遗传所赋予的,我们人类天生就具有一套普遍语言规则。正像乔姆斯基所说的那样,“普遍语法可以看作是某种人类共有的、先于经验而存在于个人之中的原则系统”(Haegeman,1991:10)。我们说话的能力一部分基于天赋原则和普遍语法中提供的参数,一部分则基于我们对某一特定语言接触的触发经验。根据这些构成成分,我们便发展起某一具体语言的语法:即该语言的核心语法。

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

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 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纳德曾提出:人的智能包括七种,语言交往能力是第一位,语言发育是智力发育的基础。而幼儿期是人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语言发展十分迅速,是掌握语言的关键期,能充分运用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探索和开发幼儿语言智能的潜能。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必须有能力认识到幼儿在幼儿语言学习中呈现出来特点和规律。 一、完整性 语言的完整性,既指语言结构形式的完整,也指语言发展过程的完整。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呈现出来的方式是非常完整的,因此幼儿语言的学习也是完整的学习。当幼儿学习某一事物时,语言感知系统里的听说读写因素会完整地调动起来从而使幼儿获得对事物的认知。所以幼教工作者应遵循幼儿语言学习的完整性特点,在发展幼儿语言时,不仅重视幼儿的听说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读写能力。 二、主动性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语言是发展而来,而不是教出来的。幼儿学习各种语言符号及其结构组织方式的过程不是完整被动的。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当幼儿有交往需要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搜寻记忆里的词汇和句子,并尝试着进行表述。儿童是通过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在这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积极的主动理解的特点。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学习语言的机会和资源,让幼儿被充满语言和文字信息的环境所包围,为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采用“自然学习模式”(即示范、参与、练习或扮演角色、创造表达)进行语言教育。 三、有效性

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往往和他们认知事物的过程相联系,并且在认知事物过程中往往又伴随着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据研究发现,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正确的”或者是“标准的”,而是连接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的学习。对幼儿来说,只有当他们的语言学习在生活沟通中运用上,即能够运用语言将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表达出来时,这种学习对幼儿而言方能产生意义。因此,教育者要注意引导幼儿在情景中学习语言,脱离了情景的语言对儿童来说是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的。我们可以通过做各种游戏和活动创设情景,丰富幼儿的个人生活体验,使幼儿在表达语言时有迹可循,有话可说。 四、整合性 语言的学习从本质上说是符号的学习过程。从早期语言教育的角度来看,语言既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也是幼儿学习其他内容的工具。心理语言学家古德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任何符号系统学习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因而建议将不同的符号系统交叉运用到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其他学科,对幼儿的语言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利的。教育者可以在幼儿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能创造性地运用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培养幼儿对语言的乐趣从而提高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平等性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构造愉快学习过程的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民主平等的。学前教育也不例外,不同点在于:由于幼儿的年龄低,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从教师方面来说,他们要掌握专业的业务知识和教育理论,据此精心地选择课程内容和教材,并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启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并能转化为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和教师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思想评价

乔姆斯基语言获得理论对儿童第二教学的影响 摘要:乔姆斯基是美国语言学家,他提出了语言获得理论,对儿童如何学到语言做了分析,儿童语言的发展包括准备期和发展期,儿童在发展期一岁左右就能讲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那么儿童的语言习得就不是无规矩可循的,了解并认识这一理论能让儿童学到更多的语言。关键词:乔姆斯基语言获得理论影响 语言获得理论是乔姆斯基提出的来说明语言天赋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中,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装置,使人不需要经过刻意指导,就能轻易获得语言。儿童时期,可将接受的基本言语信息转化为内在的语法。由于语言是很抽象的,也有很多歧义,但儿童可以在出生后三四年内获得语言,且各国获得语言的顺序基本一致,从语音到词义到句子的产生与理解,儿童的话语从混沌一体到逐渐优化,句子从不完整到完整,从松散到严谨,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渐扩展灵活,所以在这一时期儿童可以自行习得他所听到的语言,并能从听到的有限的句子说出无限的句子,即儿童能自行理解加工他所听到的语言。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获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普遍特征,即普遍语法(UG)和一套评价系统。儿童听 到外来语言后启动普遍语法,并在普遍语法的指导和控制下,在外来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假设---演绎的方法,在头脑中逐步形成有关母语、系统的语法认识。UG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帮助人类习得语言,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UG以第一语言习得速度快,指示准确、具有创造力等依据研究第一语言。乔姆斯基关于UG的假设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小孩子生下来用不了45年,不用接受系统教育便已掌握了自己母语的基本特点。UG是所有语言都遵循的一些共同原则和规则,但儿童具有一种普遍的语言意识,当他掌握自己的母语时,他会把自己内在的语言系统与本族的语言系统相比较从而调整他的语法。 现代科学研究辨明,0-6岁是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每个儿童都能有在大脑中形成两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乔姆斯基指出,一种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一个侨民的幼儿可能在街上令人惊异的速度学会第二语言,甚至每一个细微的音变都与当地人一模一样,这表明,如果在语言中枢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儿童一个获得第二语言的良好环境,那么儿童的第二语言中枢技能很容易得到发展。但乔姆斯基的这一理论在方法上也是具有思辨性的,儿童一下子获得语言是太绝对化了的,侨民的幼儿能够获得第二语言也有可能是因为儿童在先天能力的基础上具有主动学习性和创造性。 在中国,我们也在发展双语教育,有采用浸入式,即以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在幼儿期尝试使用,大部分采用课堂式的双语教学,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获得第二语言。 乔姆斯基的理论给了我们实施教学措施的依据,但他的理论也是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我们应该在乔姆斯基的理论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第二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封宗信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言学教程胡壮麟北京大学出版社 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诺姆乔姆斯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