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完整版)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完整版)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完整版)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教师版)(2018.3)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调羹.()草率.()舀.()揩.()

咳嗽.()校.对()阖.()碟.()

答案:gēng shuài yǎo kāi sou jiào hé di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忧郁明郎角落安静

B.藤椅幻想稀奇稍微

C.咳嗽间断校样鸡鸣

D.疙瘩起劲悠然翻译

答案:A

3、鲁迅,原名,又名周樟寿,字豫才。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答案: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狂人日记》《彷徨》《呐喊》《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

【合作探究】

1、读完本文以后,对鲁迅先生有何新的认识?

答案:平易近人乐观开朗博学……

2、鲁迅先生既然看过美学书,对着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什么文章开头说他不太注意人的衣裳,“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答案:说明比较尊重别人。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这些方面。

(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

答案: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位慈父。说明鲁迅先生很懂儿童心理,丰富了他的慈父形象。

4、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

答案:表现鲁迅先生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人觉得他亲切、可亲,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

5、文中提到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什么还是戴上眼镜一一展读?

答案:真心关爱青年人,对青年人既要求严格,又满怀慈爱。

6、文中“贩卖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冯雪峰的身份?

答案:是隐晦的说法,生活在国统区,不便公开说。说明鲁迅先生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鲁迅先生说话风趣、幽默。

7、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来刻画鲁迅先生呢?

答案:走路的姿势。戴眼镜看字迹潦草的书信。亲自校对瞿秋白《海上述林》文稿。

……

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样写可以以小见大,再现鲜活生动、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

【精简精练】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

答案:.鲁迅先生不得不花大把时间陪客人;鲁迅先生从后半夜写作到清晨家人都起床了才上床休息;家人

为让鲁迅先生休息好会很小心不打扰他。

2、选文第一段用了7个“陪”,能否将其简化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为什么?

答案:不能简化,连用“7个陪会”起到强化感情色彩的作用,给人以更深的意境,使读者对鲁迅先生花大把时间专心陪客人产生更强烈的反响。

3、作者写鲁迅的夫人和儿子海婴睡觉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这里起到对比的作用,以此反衬鲁迅先生因为陪客人不得不把工作时间调到后半夜到清晨,同时也起到表达鲁迅先生的敬业与辛苦;

4、文章用白描手法刻画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以及对鲁迅先生辛苦写作的同情。

5、如果你所在的班级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你会向大家推荐鲁迅的哪一部作品?为什么?

答案:推荐《呐喊》吧!这是鲁迅早期的重要著作,是鲁迅的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里面收有《阿Q正传》等经典之作,成功刻画了当时社会那一代人的形象,以至于出版后很多人都以为鲁迅是在谩骂自己。此外,《<呐喊>序》更是记录了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导出了自己惬意从文的缘由。即:凡是愚弱的国民,不管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都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因此,中国社会最需要的兴起文艺,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

【主题阅读】

鲁迅先生记

萧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小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的家里去,那时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到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地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有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总是要记在心上的。

1、在“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距离着”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鲁迅先生的“烟”,这样写有什么寓意?

答案:①鲁迅先生喜欢抽烟(或答抽烟对鲁迅来说是用以祛除疲劳提神醒脑以便连续工作的一种手段)。②用象征手法,赞美鲁迅先生永不熄灭的劳动热情和“火红”鲜艳的伟大生命。

2、根据你的体会,谈谈“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准确、精练地概括“万年青”的特点。②是鲁迅先生坚贞不屈、永不休战的战士性格的生动写照。

③从鲁迅口里说出,与作者的侧面描写互为补充,紧密照应,从而更加突出鲁迅先生生命常青、永垂不朽的崇高形象。

3、题目是“鲁迅先生记”,行文并没有记叙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这样写离题吗?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答案:没有离题。①写“万年青”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用寓意深长的形象表达真挚的感情。②写鲁迅先生的“话”以及抽烟的细节,是用画龙点睛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用象征性的事物从侧面描写鲁迅,突出其精神品格。③写墓地的状况是巧妙地告诉读者,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答案:一位朴实、坚韧、勤奋、崇高的思想家的形象,一位令人无限景仰和永志不忘的伟大战士的形象。

【拓展提高】

1.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你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如灯塔一般的文学家,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夜行路;你是以笔为枪的革命家,大刀阔斧地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天地;你是作为中华民族守夜人的思想家,教会了中华儿女要以国之复兴为己任

【教学反思】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555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知识与技能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重点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 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朗读法、导读法、合作交流法。 课文朗读文件、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很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透过萧红的视角,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协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

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回忆鲁迅先生学案(含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学案 萧红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感悟鲁迅先生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查阅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迺(nǎi)莹,“萧红”是她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11年,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3年,

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2.背景资料 2.了解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阐述、回忆描写。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内容:展示胃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真实再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立体感人、可敬可爱的形象。 2.写作方法: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 3.感情:作者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自主学习——新知引导 资料概览——拓宽眼界和视野 1.走进作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是萧红(1911-1942),原名张逎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散文集《牛车上》等。其中《呼兰河传》在香港《亚洲周刊》评的“20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中位列第九。 2.走进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又名周樟寿,字豫才。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有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知识预习 3.生字注音 调羹(gēng)草率(shuài)舀(yǎo)揩桌子(kāi) 咳嗽(sou)校对(jiào)深恶痛绝(wù)疙瘩(gēda)4.读拼音,写汉字 xīn(薪)金疙da(瘩)dié(碟)子zhǚ(嘱)咐轻jié(捷)jié(竭)力忧yù(郁)jiǎo(绞)肉机5.多音字 (wù)深恶痛绝(mǒ)抹杀(lòng)弄堂 恶(è)恶人抹(mò)转弯抹角弄 (ě)恶心(mā)抹布(nòng)弄巧成拙 (jìn)起劲(s huài)草率 劲率 (jìng)劲敌(lǜ)效率 6.通晓词义 (1)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2)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3)安顿:文中指安稳的意思。 (4)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阅读品悟 7.(1)阅读全文,通过作者选取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先生的性格 涉及到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生活场景。作者从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平时阅读中,有谁读到过这样的句子吗?知道是谁写的吗?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 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二、检测预习,夯实基础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 鲁迅名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3.写作背景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

《回忆鲁迅先生》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3《回忆鲁迅先生》课时一课时主备副备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重点:理解体会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 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 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随着萧红女士的文字回忆这位伟大的文战士吧。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鲁迅。 2、写作背景。 在作者萧红的眼中,鲁迅先生胜过恩师慈父。现代女作家萧红,原名张廼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当年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来结识了作家萧军,辗转来到上海,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并在鲁迅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下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就是鲁迅先生作序,并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年轻作家”。 明确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从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琐事。 2、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把握层次,理清结构,培养学生中获取信息并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教师版)(2018、3)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得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得智慧,广阔得胸襟与可亲可敬得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得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得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瞧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得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得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得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与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得鲁迅回忆录中,萧红得《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就是鲁迅回忆录中得珍品,而且就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得典范,就是敬献于鲁迅墓前得一个永不凋谢得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就是鲁迅先生得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就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得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得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得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调羹.( ) 草率.( ) 舀.( ) 揩.( ) 咳嗽.( ) 校.对( ) 阖.( ) 碟.( ) 答案:gēng shuài yǎo kāi sou jiào hé dié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0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3.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节选部分由十四个生活片段叠加而成,隔行分段。全文布局自由随意,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于细微之处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彰显了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补充) 3.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情景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很多文学青年愿

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萧红眼中的鲁迅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设计意图]由大众化的鲁迅形象导入本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原名张迺()莹,笔 名悄吟、田娣等。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的庇护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学启蒙。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1934 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1935 年12 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所以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42年1月,年仅31岁的萧红在香港病逝。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不过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很多明丽和新鲜。” 事实上,这句话也能用来概括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2.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二、课文学习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2.读准字音,掌握下列词语。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课时:第一课时备课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 1、完成基础知识,并熟记基础知识。 2、标注段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课文,进行知识梳理 一、自主学习 1、看清字形注音。 咳嗽( ) 刊载( ) 深恶( )痛绝碧波 ( ) 翘( )首高屋建瓴( ) 驯( )良胚( )胎 人才济济( ) 炫( )耀字帖( ) 津津( )有味 2、作者名片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二、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 阅读提示(1、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2、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调羹(gēng)舀水(yǎo)弄堂(nòng)校对(jiào) B、竭力(jié)绞肉(jiǎo)揩油(xié)铁栏杆(gǎn) C、油腻(nì)干枯(kū)阖家(hé)瞿秋白(q ú) D、不济(jì)干劲(jìng)捆上(kǔn)果戈里(gē)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安顿油炸韭菜薪金 B、忧郁草率脚落希奇 C、祥细保姆烧瓷吩附 D、滕椅抹杀剪刀疙瘩 3、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 、__________,等,她被__________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4、鲁迅,原名__________,又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在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笔名“__________”。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 __________(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__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回答问题。 1、选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简要概括。 2、文章开头写鲁迅先生的笑和走路,有什么作用? 3、“我”和朋友从鲁迅家出来,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付车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选文最后交代“也住到北四川路来”,“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有何深意?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5-11 我要投稿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学常识,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梳理文章思路,学习本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品味具有代表性的通言,分析人物品质。 3、学习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重点:梳理文章思路,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难点:品味具有代表性的通言,学习本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一:文章导入 分析: 1目的:我希望能够做一个开场白,因为鲁迅先生已经学了太多次了。让学生对他有一个了解就好。 2原则:我希望能做到直观性。使用图片或者影像。

3方法:如果有作者和鲁迅的照片放上就好了。或者鲁迅对作者的照顾,以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尊重。 4正文: 初中课文中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鲁迅:《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阿累:《一面》 臧克家:《有的人》 今天一起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1名:萧红,原名张乃莹。 2时:(1911—1942) 3地:黑龙江呼兰人 4评:中国现代女作家。 5作: (1)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2)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3)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理解感知 (一)字音字形 1学习方法:

(1)课后内容 (2)课下注释中加拼音的内容 (3)课文中比较难写的内容。 2具体字词 筵会虔诚紊乱肋膜掠夺抽屉草率 解剖遭殃噢的一声阖一阖眼睛校对 舀揩碟捆咳嗽调羹绞肉薪金 洗澡悠然吩咐抹杀疙瘩深恶痛绝不以为然 3词语解释: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筵(yán)会】即“宴会”,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窘(jiǒng)】①贫穷。②为难。③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难堪。 【旷代】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chóu)躇(chú)】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抹(mǒ)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紊(wěn)乱】杂乱;纷乱。 三:理清楚文章思路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学案设计新人教版20200605296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通过刻画富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理解作者由衷的敬佩之情。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在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主要作品有小说《》《》等。 二、初读课文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调羹.( ) 草率.( ) 舀.( ) 揩.( ) 咳嗽 ..( ) 校.对( ) 阖.( ) 碟.( ) 2.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三、细读课文 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请挑选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生活片段。请大家跳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并思考这些事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四、品味语言 揣摩品味下面语句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3)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五、拓展提升 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 一、了解作者 张迺莹跋涉鲁迅生死场生死场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 1.gēng shuài yǎo kāi ké so u jiào hédié 2.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 三、细读课文 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鲁迅爽朗、平易近人。 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在鲁迅家做客人(详写):表现鲁迅先生平易近人和待人热情。 鲁迅先生开玩笑:表现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 …… 鲁迅带病坚持工作:突出鲁迅先生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四、品味语言 (1)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真诚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2)“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3)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工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五、拓展提升 略

留侯论整理_教师版

<<留侯论>> 一基本字词 1.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猝)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现) ⒉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抱负②必能信用其民矣 ⒊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人名词做动词,降低身份。 ②臣妾于吴者名词做动词,做臣妾。 ③油然而不怪者意动,以为怪。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惊恐 ⑤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二、重点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赤膊,表示谢罪⒋而非有平生之素交情。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保持⒍不称其志气相当 三、重点虚词 ⒈①彼其能有所忍也如果②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 ⒉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⒊①而世不察,以为鬼物认为 ⒋勾践之困于会稽在 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从 6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介词 .以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来,目的连词 7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用来,连词 所以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原因 四、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五、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学案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卒然临之而不惊 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解析】A项,“见”同“现”;B项,“卒”同“猝”;D项,“说”同“悦”。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拔剑而.起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勾践之困于.会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解析】A项,而: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B项,于:介词,在/介词,被。C项,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D项,以:和“为”连用,认为/用。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此其所以 ..为子房欤! A.观其所以 ..微见其意者 B.而项籍之所以 ..败者 C.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D.吾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A项,表凭借,其他三项与例句一样,均表原因。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其君能下人 .. B.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 C.其身之可爱 .. D.夫持法 ..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解析】A项,古义:谦逊地对待别人;今义:奴仆,佣人。B项,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一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二指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C项,古义:值得珍爱;今义: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D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 D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46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学情分析:本课是自读课文, 【教学过程】:因为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那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和他那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但鲁迅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他随和,亲切,关心和爱护青年人却是我们了解不多的。学习本文,让我们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而全面准确地了解鲁迅。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 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 《藤野先生》 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 《孔乙己》 老师启发导入: 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萧红 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 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先生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 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爱护他人、坚信科学、勇敢无畏的精神。 学前准备 1. 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各种资料,了解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和成就。 2. 找一些自己能看懂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读。 预习提示 鲁迅先生那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和他那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但鲁迅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他的随和、亲切,关心和爱护青年人却是我们了解不多的。在这篇文章里萧红女士为我们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整篇文章的笔法很舒散,好像作者面对我们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轻松。这既是散文的特点,也是萧红的写作风格。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写了到鲁迅家做客、认真读青年的来信和踢鬼这么几件事情。通过这几件事,使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性

格认识更加全面。 到鲁迅家做客,写的是极小的事,甚至还算不上故事,只是一些记忆的片断,但是却生动地反映出鲁迅先生的随和、亲切,带着些许幽默、平易近人和对于青年人的理解。读青年人的来信是文章讲的第二件事。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爱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写得最详细的是第三件事踢鬼。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唯物主义立场和科学态度,他坚信世界上没有鬼,在遇到“鬼”的时候,决心探个究竟,体现了他一贯的勇敢作风。 几件事情之间没有关联,他的价值在于让我们从这些小事中去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的平凡与伟大。从写作上看,当我们在写一个人的时候,要努力突出这个人的特点,包括传神的外貌描写,细小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实事求是地刻画,不要随意拔高,任意美化或者丑化。把写人与写事紧密结合起来。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巩固字词:听写生字新词并解释词义 嗽济剖殃踌躇明朗深恶痛疾解剖遭殃 变幻无常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 2. 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情。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四第14课后赤壁赋含答案

第14课 后赤壁赋 (对应学生用书P41) 走近作者 苏轼(见《留侯论》) 相关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苏轼游览了黄冈附近的赤壁后,写下了《赤壁赋》,三个月后,苏轼再游赤壁,作《后赤壁赋》。 是岁 十月之望, 步自雪堂, 将 归于临皋。这年的十月十五日,从雪堂步行,将要回到临皋亭去。????? ?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于:介词,到。二 客 从 予, 过黄泥之坂。 两位客人伴随着我,经过黄泥坂这段斜坡。霜露既 降, 木 叶 尽 脱。 人影 霜露已经降下了,树木的叶子全部脱落。人影清清楚楚显 在地, 仰 见 明月。露在地上,仰头一看,已经升起团圆的明月。???? ?? 坂:斜坡。 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 我们看得高兴,于是你唱我和地边走边唱起来。?? ? 乐:意动用 法,以之为 ? ?? 乐。行歌相答:边走边吟诗唱和。 已而 叹 曰:“有 客 无 酒, 有酒 无一会儿,不觉叹气道:“有了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 肴,月 白 风清, 如此 良 夜 何?”有菜肴,月色银白微风清和,怎样打发这美好的夜色呢?”????? ? 已而:不久。客 曰:“今者薄暮,举网得 鱼,巨口细鳞,状 客人说:“今天傍晚,撒网捕了些鱼,大嘴细鳞,样子好似松江之 鲈,顾 安所 得 酒乎?” 像松江的四鳃鲈,可是到哪儿搞到酒呢?” ? ?? 薄:迫近。举:撒。顾:但是,可是。安所:哪

?? ?里,什么地方。归 而谋 诸妇。妇 曰:“我有 斗酒,藏之 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藏起来已经 久矣,以待 子不时之 须。” 很久了,预备着您临时有意外的需求。”???? ?? 不时之须:临时的、意外的需要。 于是携 酒与鱼,复游 于赤壁之下。 江 流 有于是带着酒和鱼,又到赤壁之下游览。江水奔流空谷传 声,断岸 千尺。山 高 月 小,水声,高岸显得峭拔直立千尺。山显得更高,月亮却觉得更小,水 落 石 出。位降低礁石露出。????? ? 断岸:江岸峭壁陡立。曾 日月之几何,而 江山 才过去了几月几日啊,可是江山 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 衣 而上, 履 巉 的面貌已经不认识了。我就撩起衣服,登上高岸,踏着陡峭的 岩,披 蒙 茸。冈陇,拨开着葱茏的草丛。????? ?乃:就。上:动词,登上。履:踏。披:拨开。踞 虎 蹲在像虎豹, 登 虬龙。 攀豹的山石上,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古树。爬上了老鹰 栖 鹘之危巢,俯 冯夷 之 幽宫。盖宿栖的险峻的巢穴,俯身窥看那水神深藏的水晶宫。上这些地 二 客 不能 从焉。方时,两位客人已不能够陪从。????? ? 踞:蹲。危:高。划然长啸,草木 一声长啸,草木簌簌震动。 山 鸣 谷 应,风 起 水 涌。予亦 震动。四山齐鸣而深谷回应,风忽然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 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 乎其 不可久留也。觉暗自伤悲,悚然惊恐,浑身寒森森地不可久留。?? ? 划然:形容长 啸声。划,象 ???声词。悄然:忧伤的样子。凛乎:恐惧的样子。反而登 舟, 放乎 中 流,听其回身登上船头,任其在江心漂流,让船儿 所 止而 休焉。愿在哪里停就在哪里停泊。 ??????反:同“返”。听:听凭,听任。 时夜 将半,四这时夜已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 鹤,横 江 东 来,翅 顾寂寥,恰巧一只孤零零的白鹤,横穿江面从东面飞来,翅膀 如车轮,玄 裳 缟衣, 戛 然长鸣,掠 予 舟 大如车轮,好似穿着白衣黑裙,“戛戛”地长叫着,掠过我的船 而西 也。 头朝西飞奔。 ???? ??适:恰巧。 东:作状语,从东边。玄:黑。裳:下裙。戛然:象声词。缟:白色的丝织品。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须臾客 去,予亦就 睡。 梦 一道士,不一会儿客人告辞而去,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 羽 衣 翩 跹, 过临皋 之下, 揖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予 而言曰:“赤壁 之游乐乎?”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 ?? 须臾:一会儿,时间短。羽衣:道袍,名词用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