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留侯论学案含答案

苏轼留侯论学案含答案

苏轼留侯论学案含答案
苏轼留侯论学案含答案

留侯论

学习目标

、 1.熟读文本,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点。

、 2.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层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相关背景

宋仁宗嘉佑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西主簿属正九品。苏轼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留侯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

《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政论散文。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战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

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

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史记》中有专门的一篇

《留侯世家》,用以记录张良的生平。

2、文言常识

实词

(1)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2)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3)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1)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2)句践之困于会稽()

(3)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3、整体感知

本文是围绕哪个核心词来展开论述的?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自研自悟

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具体指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自练自提

完成《同步练习册》“知能-达标-进阶”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作者是怎样以“忍”字贯穿全篇,评价张良的?请逐段概括段落大意。

自研自悟

1、文章并没有全面论述张良,文章选取了他人生经历中的那几件事呢?苏轼认为张良能够取得成功,主观

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还提到哪些历史人物?给他们分一下类,并从表现手法和论证手法的角度思考列

举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作用?

自练自提

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就“忍”发表你的看法

我的收获:

答案: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实词

见:通“现”,表现,显露

惊:使……受惊。怒:使……发怒。都是使动用法

下:居于……之下,谦逊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

王: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虚词

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乃:竟

特:只

整体感知

自研自悟

古之豪杰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忍忍小忿而就大谋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⑵第二三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⑶第四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⑷第五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六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