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0673-0课程学分: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位课)

课程名称(中/英):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课程总学时:51讲授学时:51实验学时:0

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主讲教师:杨滨

指定教材: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目标:

(1)课程设置知识要求

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位课程,在学习本课程前,学习者最好具备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方面的知识。这样有利于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实验及相关理论的由来。

如果具备心理学史方面的相关知识,则有利于对社会心理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

(2)课程设置能力要求

具有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基本的数据处理和运算能力

(3)课程达成目标

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位课程。目的是了解人的常见社会心理现象,了解心理学家在这个领域中已经取得的重要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通过课程学习,学习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根据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与伦理规范

3、重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4、难点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期、独立标志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方向与方法创新

第二章社会化与个性化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

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解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

第四节个性化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意义和关系。

3、重点

社会化的概念、内容

4、难点

社会化的核心

第三章自我概念

1、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我概念及其特点

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功能

第三节自我概念的结构与测量

第四节自我概念的应用与调整

2、教学要求

了解自我概念的定义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自我概念的理论与测评方法

3、重点

自我概念的理论

自我概念的塑造与调整

4、难点

自我概念的测评

第四章印象

1、教学内容

第一节印象的概念与作用

第二节印象的形成

第三节刻板印象与社会偏见

第四节印象的管理与改变

2、教学要求

了解印象的概念、形成与印象的管理

3、重点

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心理效应、印象管理的策略

4、难点

印象的形成与改变

第五章态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态度的概念与功能

第二节态度的成份与结构

第三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五节态度的测量与评估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的已有理论和重要研究成果。

掌握态度测量与改变的原理和方法。

3、重点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4、难点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第六章归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归因的概念及过程

第二节归因的理论

第三节归因的偏差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归因与文化

2、教学要求

了解归因的概念、理论和归因问题上的心理现象。

3、重点

归因的偏差与影响因素

4、难点

归因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第七章人际吸引与人际排斥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际吸引

第二节人际排斥

2、教学要求

了解人际吸引与排斥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对人际吸引与排斥现象有正确的、科学的理解。

3、重点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人际排斥的表现与原因。

4、难点

人际排斥实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八章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际交往

第二节人际关系

第三节合作

第四节友谊与爱情

2、教学要求

了解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学会科学地、正确地与人交往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重点

人际关系理论

4、难点

合作的条件

友情与爱情的关系和区别

第九章人际相互作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众

第二节权威服从

第三节群体影响

2、教学要求

了解从众、权威服从、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社会惰化与社会补偿、冒险转移、群体思维等现象和行为,以及产生的原因或条件。

3、重点

从众概念、从众的原因与类型;权威服从实验及实验伦理问题

4、难点

不同人际相互作用现象发生的条件、原因及相关知识的应用意义。

第十章反社会行为

1、教学内容

一、反社会行为的概念

二、攻击/侵犯行为及原因

三、说谎

四、社会腐败行为

五、反社会行为的社会控制

2、教学要求

明确反社会行为的概念,了解几种主要反社会行为的表现、成因及社会控制的方法

3、重点

反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有效控制反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根据与方法

4、难点

反社会行为实验研究的伦理限制;有效控制反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根据。

第十一章亲社会行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第二节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第三节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2、教学要求

明确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表现,了解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理论解释及培养方法。

3、重点

助人的实验研究;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

4、难点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第十二章大众社会心理现象

1、教学内容

第一节流行与时尚

第二节谣言、流言与传闻

第三节社会恐慌与骚乱

第四节社会偏见

第五节舆论与宣传

2、教学要求

了解常见的大众社会心理现象:概念、原因及控制方法。

3、重点

社会冲突的心理过程模型

4、难点

大众心理现象、特别是负面行为的预见/预警、控制与化解。

三、各章课时分配表

四、考核方式及要求

平时成绩:30%

期中考试:20%(开卷)

期末考试:50%(闭卷)

五、参考书目

[1]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

理学》(英文第五版,中文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3]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Roger R. Hock著,白学军等译,《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04年1月。

[5]菲利普·津巴多,迈克尔·利佩著,《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邓羽,肖莉,唐

小艳译,刘力审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11月。

[6]乔纳森·布朗著,《自我》,陈浩莺等译,彭凯平审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年9月。

[7]莎伦·布雷姆等著,《亲密关系》,郭辉,肖斌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10月。

[8]S. E. Taylor, L. A. Peplau, D. O. Sears著,谢晓非,谢冬梅,张怡玲,郭铁元

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十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9]R·A·巴伦,D·伯恩著,《社会心理学(第十版)》(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年12月。

[10]《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系列文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第

1版。

[11]珍妮特·罗莎尔,伊丽莎白·汉默编,《社会心理学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7年3 月第1版。

[12]郑全全,赵立,谢天编著,《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2月,第2版。

[13]俞国良等著,《社会心理学前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

版。

[14]【美】David W.Johnson,Frank P.Johnson著,谢晓非等译校,《集合起来——

群体理论与团队技巧》(第9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5]乐国安主编,《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第1版。

[16]【美】史密斯,【加拿大】彭迈克,【土耳其】库查巴莎著,严文华,权大勇

译,《跨文化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7]【英】Rupert Brown著,胡鑫,庆小飞译,方文审校,《群体过程》,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执笔人:杨滨

审批人:张明

完成时间:2018-9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如何提高交往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7 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如何提高交往能力 学生姓名 专业园林 层次专升本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2012 年 4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录 1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 1.1人际关系与事业的成败 1 1.2人际交往与身心健康 2 2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2 2.1人际交往个体因素分析 2 2.1.1自我认识影响因素 2 2.1.2情感影响因素 3 2.1.3社会知觉与归因影响因素 3 2.2社会环境因素 3 2.2.1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3 2.2.2家庭的影响因素分析 3 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4 3.1培养交往原则 4 3.1.1培养坦诚守信的人际交往原则 5 3.1.2培养宽容忍让原则 5 3.2掌握交往技巧 5 3.2.1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 5 3.2.2记住别人的姓名 5 3.2.3善于倾听 5 3.2.4学会说话 5 3.2.5给人鼓励和赞扬 6 参考文献 6

如何提高交往能力 [摘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日益成为“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人与人之间各种方式的交往频率大大增加,这无疑对现代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交往能力重要性影响因素分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总是要在与他人的联系和交往当中生存、发展的,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的拓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日益成为“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人与人之间各种方式的交往频率大大增加,这无疑对现代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如果说旧时代的政治家通过交际主要在于认识、了解并选择干部,做到知人善任,拥有治国用兵之才,从而促成大业,那么,在当代,政治家必须通过交际,和上至核心决策集团的要员,下至普通选民保持广泛而经常的联系。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即使是一个普通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一刻也不能脱离和父母、家人、同学、同事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们的日常交际。能够在错综复杂的个体交际网络中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为自己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和理想的环境,从亲人、朋友和他人那里得到真诚的理解、爱护、帮助和支持,这样势必会有助于你个人事业的成功。 1.1人际关系与事业的成败 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合作,而合作始于人际交往。当今时代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代,一方面竞争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绝大部分的工作必须通过若干人的合作才能完成,且不说从事政治组织工作、经济管理工作、工程建设工作等需要多学科合作,需要大兵团协同作战,即便进行一项科学研究,也需要合作。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 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得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得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得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得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就是心理学与社会学得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得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 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 两者得区别: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 影响人得行为。 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 行为得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 得动机与自我概念等就是如何发生作用 得。 6、社会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二)现场调查 (三)现场研究法 (1)现场实验 (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就是围绕着团体生活得正常活动进行得系统观察, 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 察)

(四)模拟研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得历史与动向 1、社会心理学得发展简史 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得思辨与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得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 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 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 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 20-30年代: 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 40年代: 信仰、偏见、劝导、宣传 50年代: 社会交际 60年代: 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70年代: 重点涉及归因研究 80年代: 日益重视认知、应用得研究 代表人物:勒温 2、第二章中相关得理论(了解) 第三章社会化(重点) 一、社会化得定义 在特定得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得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得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得特点 (1)个人得社会化就是以其生物得遗传素质为基础得 (2)人得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得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得 (4)社会化就是通过人得 三、社会化得主要因素 (一)社会文化得影响 (二)学校得影响 (三)家庭父母得影响 四、社会化得类别(自己瞧一下就行) 五、社会角色得获得 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得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得期待效果。(了解) 六:社会化得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瞧几遍) (二)皮亚杰得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1.道德判断从她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 3、对于错误行为得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得惩罚方式。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好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杨路楚 考试题型 1.填空题(15%); 2.名词解释(15%,5个);3.判断题(10%); 4.简答题(25%,5个); 5.分析题(15%); 6.论述题(20%) 考试时间:1月14日18:30,地点:26-301 课程序号:思政(0410)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了解定义须注意的三点: (1)社会心理是指互有影响的心理现象 (2)社会心理的形成条件是社会生活状况 (3)社会心理是在“社会互动”下产生的 研究领域:(老师说社会学和心理学) 研究领域粗可分为三个领域:个体心理与行为、人与人的互动作用的领域、群体心理(资料)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一)社会心理学的准备时期(19世纪) 1、德国民族心理学 (1)拉扎劳斯、施坦泰尔1859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2)冯特(1832-1921)《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体心理学 (1)塔尔德(1843-1904):暗示——模仿 (2)迪尔凯姆(1858-1917):集合表象 (3)勒朋:群集性兴奋的社会控制 (二)以学科名义登场(20世纪初—20年代) 1908年,英、美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 1、(英)麦独孤:用本能论解释人的行为。 2、(美)罗斯:从人际关系过程,比如模仿和暗示来解释社会对人和人类行为影响。(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1、Allport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除了个人心理没有群体心理。 2、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四)社会心理学近70年的发展 1、起步(1935年-1945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德国的种族主义。 2、发展时期(1946-1969年)“二战”后美国的迅速发展。人才的迁移。 3、危机时期(70年代后)女性问题,种族问题、解放运动等等。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3、期望效应 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5、社会心理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抽样,异质化(被试中要尽量包括各个层次的人) 2、实验者偏差(单盲和双盲)。(研究者的暗示、期望会影响被试)采用单盲、双盲。 3、被试偏差。揣摩实验者的研究意图,尽量表现的正确、出色,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 4、伦理问题(保护被试者身心安全,尊重被试者的隐私,保证研究对所有参与者都没有伤 害作用。) 第二章社会知觉 1.社会认知、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尊的含义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根据社会认知和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知觉;二是

浅谈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浅谈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浅谈社会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营销市场所面临 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应用各种理论知识技术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 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在市场营销的每阶段过程中的应用,说明了营销人员应掌握一定的 社会心理学,才能在对商品调研、商品包装、宣传规划、商品销售过程中,与客户进行有 效沟通,了解客户的态度,并转变其消极态度,最终促成产品的销售 [关键词] 市场营销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不但包含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 用价值的学科,它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的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等方面,所以,它在市场销售领域的应用很广泛。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动机、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等理论都对各种销售人员的工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市场营销涉及到商品的需求调研、商品的设计包装、宣传规划过程,以及商品的销售。在营销过程中,正确分析判断客户的需要,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建立使客户接受 的产品理念,并应用各种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是市场营销创造价值与利润的步骤。 在营销的每个环节中,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使得市场营销在原有的旧的营销模式下增添 了更大的成功因素,也使其能更多的创造市场价值与利润。 一、需求调研阶段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在高层次需要出现之前,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首先得到满足。马 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应用于分析客户需求。 许多的客户在购买商品时的需求基本都会优先满足最迫切的需求,选择由低到高的需 求商品,优先选择最急切需要的商品。例如在缺少食物时优先选择补充用来满足生理需求 的食品;安全的需要使人们租用或购买住宅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周围治安环境 较好的地段等;出于尊重的需要,使自己的衣服与周围的人尽量保持一致等。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更多地分析、考虑客户的需求,使我们在调查客户,进行产品的 开发开拓时,更容易把握市场的动态。 二、商品设计包装、宣传规划阶段 在商品的设计阶段,可以用上“双因子归因理论”,即客户只有“不满意→没有不满意”以及“满意→没有满意”的归因情况,即不存在满足了客户的不满意的基本需求就直 接就导致客户满意的,这些基本需求只能作为客户基本需求的“保健因子”;而满足了作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09人力01090316潘宇辰依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求,依据科学分工的要求和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要涉及但不专门去研究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社会结构、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动力等现象;它也要涉及但并不专门去探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理机制及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一)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孙文本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的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国外九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即社会学研究:(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9)社会行为的科学。而有的美国社会学家统计了1951-1971年20年间由美国出版的16种社会学教科书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八种提法:即(1)社会活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国外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心理学家(如F.奥尔波特)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学家(如埃尔伍德,G.麦考等)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 这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三大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第四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2)让步。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3)逐渐回报策略。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4)中间人调解。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社会心理学_社会冷漠现象分析报告

社会冷漠现象分析 姓名:学号:班级:专业: 2017年6月7日,法制日报报道河南驻马店一名年轻女子在夜间走斑马线过马路,一辆小车将其撞倒并径直离开现场。让人寒心的是,从被撞倒后直至遭到第二辆车碾轧的1分钟内,10余辆途经车辆和约20名经过的行人,无一人上前施救。这让我想到了好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岳岳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相同的情形多次上演,是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比如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

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 从法制日报报道的新闻来看,肇事司机和车祸发生时现场周边的路人之残忍、冷漠,的确令人发指,也令人感到彻骨的寒意。但是,冷静下来再看,对于这种群体性冷漠,也不宜过于放大解读。实际上,群体性冷漠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学因素。比如,1964年,美国纽约曾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女子在自家门口被人刺死,周围邻居至少有38人目睹了命案发生,却没有一个人见义勇为。当时的媒体也慨叹世风日下。但是,有些心理学家不相信这点,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施助行为与人口的密集度有关系,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场所,人们往往会通过观察别人来判断自己是否正确,这就导致了许多人在场时反应变慢,或者认为该做的事情别人会去做,或者认为既然别人不做那么自己也就不必或者不能做。因此,面对年轻女子被车撞倒,现场的许多人彼此观望,一时无人施加援手,固然反映了他们的道德麻痹,但也与这种从众效应和责任分散效应有关。 悲剧后的社会心理学原因 (一)旁观者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帮助别人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便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_詹启生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 及未来发展趋势 詹启生 乐国安 (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部分的最重要概念。对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1890年 才由詹姆士对自我开始进行了真正较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内,相继有弗洛伊德、 库利、米德、沙沃森、马科斯、伯恩斯、格根、包梅思德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大 量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自我研究具有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 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研究 中图分类号:B 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2)05-0027-07 个体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首先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人际关系,最后形成群体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自我逐步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格根(K.J .Gerg en)认为,“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乃至在整个心理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1](p .8)。早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Socrates)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2](p.40),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但真正较为科学而且系统地对自我的研究还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而且研究的视角很广,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如哲学、伦理学、宗教、语言学、社会学等等。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的已有研究作一初步的归纳、梳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21世纪进一步深入开展自我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心理学史上对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 自从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自我问题的研究就倍加得到重视,回顾过去的自我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大事件,它们或者是从正面、或者是从负面对自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而成为自我研究中的里程碑。 1890年:威廉·詹姆士——科学自我研究之父 心理学创立于1879年,距今已有123年了。而社会心理学创立时间为1908年,比心理学建立晚了近30年。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成长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才产生并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作为社会心理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自我问题的研究,首先还得从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中收稿日期:2002-03-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0BS H029) 作者简介:詹启生(1966—),男,江西余干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乐国安(1946—),男,江西东乡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 27·2002年第5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社会心理学试卷

2016年秋季电大形考试题(有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选错不得分)得分:20 1. 抽样的具体方式有( ) A. 二种 B. 三种 C. 四种 D. 五种 满分:4 分 2. 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 麦独孤 B. 冯特 C. 弗洛伊德 D. 荣格 满分:4 分 3. 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 一般方法论 B. 专门方法论

C. 具体技术和手段 D. 各种理论 满分:4 分 4. 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 定性研究 B. 定量研究 C. 群体研究 D. 理论研究 满分:4 分 5. 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心理 B. 社会行为 C. 个体心理 D. 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选错不得分)得分:16 1. 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 麦独孤

B. 冯特 C. 弗洛伊德 D. 荣格 满分:4 分 2. 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 A. 学科分化 B. 整合趋势 C. 产生危机 D. 学科繁荣 满分:4 分 3. 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 一般方法论 B. 专门方法论 C. 具体技术和手段 D. 各种理论 满分:4 分 4. 社会心理学真正建立是在()

A. 1895年 B. 1908年 C. 1924年 D. 1935年 满分:4 分 5. 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 A. 高觉敷 B. 严复 C. 梁启超 D. 时蓉华 满分:4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6 1. 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 )的影响 A. 社会学 B. 民族学 C. 心理学 D. 人类学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摘要:社会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但同时因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收入分配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的社会规范、社会公平、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且日益突出,并由此产生了焦躁浮躁、公平正义感缺失、仇官仇富等相应的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心态与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寻求培养健康社会心态的方法和途径。 主题词: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心态 一、当前社会问题概述 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所碰到的社会问题,是由于社

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社会现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古代社会也有社会问题,当然,许多内容与今天不一样。现在有当代的社会问题,未来,人类社会同样会有社会问题,只不过许多内容也会与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在社会前进中新发生的,这些问题可归纳成五类:即社会规范问题;社会平等问题;社会组织问题;公共安全问题;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 二、相对应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学习、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狭隘极端、迷茫失落等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应准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本章导学 本章概要 本讲将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习指导 本讲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需参照案例和资料领会贯通。 案例导入 心理研究中保护被试的守则 1. 心理学家应致力于提高心理学科学、教学和实践的准确性、诚信度的真实性。 2.心理学家应该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个体的隐私权、私密的自我决断的权力。 3.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时候,无论是当面进行,通过电子交换系统还是其他形式进行交流,都必须征得个体的知情同意。 4.在征得同意时,心理学家应告诉被试研究的目的、预期的持续时间和过程,让他们知道有权参加或者在实验开始之后退出研究。 5.保护任何媒介记录的私秘性信息是心理学家的一项基本义务,他们对此应该合理谨慎的措施。 6.心理学家不应进行欺骗的研究,除非他们作出判断,认为研究预期的重要科学、教育或应用价值可以使其技术运用合理化,并且有效的非欺骗备选过程不可行。 7.心理学家应尽可能早地向被试解释作为实验设计和进行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任何形式的欺骗。 8.心理学家提供机会,让被试及时得知有关研究性质、结果和结论的确切信息,应采用合理措施来纠正被试可能形成的错误观点。 章节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而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其实就是寻找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当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很多,有人曾说过,有多少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鉴于我们不可能一一陈述,因此我们把国内外主要的学术观点进行分类介绍。

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治疗师中级)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基本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的学科。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面:微观的个体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宏观的社会层面。在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在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在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具体而言包括: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认知、态度、需要与动机、自我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交往与人际关系。如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人格化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国民性等。 (6)其他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包括教育、临床、工业、消费、法律、管理、健康、组织、人事等。 二、社会角色理论 1.社会角色的概念“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 2.主要观点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3.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 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 征和边缘特征。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 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 响。 8.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 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 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 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 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Weiner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 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其归因理论最引人注目的归隐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因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把成功归因为内部会引起个体的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会引起个体产生羞耻感。 15.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制上,而忽视他们所 处情境的重要性。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是,所以更多的去从内部评价。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 16.侵犯行为:使之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侵犯的界定要考虑三个方面1.强调 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2.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情绪。 17.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和学会抑制自己的侵犯行 为。3.替代性攻击和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18.暴力媒体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原因: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 19.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20.助人行为:使之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2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学习理论、社会交换论、移情 与利他主义。 22.影响利他行为与助人相违的因素:一、情境因素1,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景的不

浅析抱怨的社会心理学

浅析“抱怨”的社会心理学 抱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抱怨言语行为进行了定义及研究。在语言学界,在抱怨言语行为中,由于过去或正在进行的活动对说话人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说话人表达不满、烦恼、责难以作为对该活动的反应,并且这一抱怨常常讲给对这一冒犯行为至少要负部分责任的受话人。汉语抱怨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在国内还未见到。 心理学界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抱怨的心理原因、功能、后果,以及抱怨者的人格特征等方面展开的。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关于抱怨言语行为的心理学文章,但缺乏系统性和理论阐述,只是简单的讲述。另外,考虑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大部分的发展都在美国进行;因此,许多发现尚未在其他文化中进行验证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性。本文就是通过对汉语抱怨言语行为语料的分析,发现汉语抱怨言语行为同样具有自我表现的功能,因此提出汉语抱怨言语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表现方式的观点。下面首先介绍社会心理学中自我表现这一概念。 自我表现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觉的印象控制过程称作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因为大部分社会交往活动可以基于自我表现的分析,只有少部分行为可以被认为是没有自我表现的意图。被广泛使用的自我表现行为分类是:把自我表现分为自信的自我表现和防御性的自我表现。可以肯定,几乎每个

人都会使用某种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人们将抱怨作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想给抱怨的倾听者留下什么印象呢?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呢?下文针对这两个问题做详细论述。 汉语抱怨言语行为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抱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现象,我们时常会听到周围其他人或我们自己抱怨天气不好,考试题太难,工作压力太大,或其它一些令人不满意的行为或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抱怨呢?有人会说:我需要发泄!是的,抱怨具有宣泄的功能,通过抱怨可以减少自己内心的认知失调所带来的不愉快。但是,我们抱怨并不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或不快,有时,我们是为了进行自我表现,也就是试图被他人以自己所期待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印象管理,无论我们是否亲身体验了对他人、某物或某一情形的不满情绪,我们仍可能会进行抱怨,通过抱怨来影响我们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形成,试图给他人留下各种不同的印象,并实现不同的目的。 抱怨表现个人属性。首先,抱怨可以表现我们的个人属性和品质,并达到同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目的。通过对抱怨言语行为实施或抑制的自我控制,我们试图留给别人不同的个人属性印象。当我们的同事向我们抱怨公司老板太苛刻时,如果我们随声附和他的抱怨,不管我们自己是否真得有同样不满的体验,我们实际上都是在表现我们的个人属性。这种情景下,抱怨成了我们之间关系的一个联结点,我们之间产生了某种共鸣,拉长我们的谈话,并达到了在我们之间建立起团结一致的人际关系的目的。这就是我们通过抱怨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和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