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中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所谓海洋权益,指的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和。二战以后,各国战略利益空间不再仅限于陆地,也向海洋、太空、电磁等多维空间加速拓展。特别是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海洋逐渐成为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同时,随着国家安全意识的增强,海洋权益作为新的国家生存发展权益,其重要性日渐凸显,海洋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围绕海洋权益问题的争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成为世界沿海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自然也是如此,事实上,我国当前就与众多国家存在着海洋权益之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一定的了解。

在讲授本专题内容之前,先普及一点知识。从法律性质上,可把我管辖海域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一)领海。是指处于沿海国主权之下、位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依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领海是沿海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续,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早在1958年,我国就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1海里=1.852公里)。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全面确立了我国的领海制度,再次明确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外国非军用船舶享有依法无害通过权,外国军用船舶经批准可进入我国领海。(二)毗连区。毗连区,顾名思义是连接领海的一部分海域。毗连区的范围是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我国在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才真正建立起我国的毗连区制度,规定我国的毗连区是在领海以外、邻接领海、宽度为12海里的一带海域。(三)大陆架。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1998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从法律上正式建立起我国的大陆架法律制度,规定我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四)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作为自成一类的区域,具有既不同于领海,又不同于公海的“特定法律制度”。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可以建立宽度不超

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1998年6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我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200海里”。在我国管辖海域之外,公海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我国在公海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捕鱼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建造人工岛屿和设施的自由等。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我国拥有依据“公约”的规定和平开发利用海底资源的权利。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历史性海洋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第14条规定:“本法的规定不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的历史性权利。”这个规定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意味着中国在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享有有关海洋管辖权的同时,中国人民在长期开发和利用海洋过程中所产生的历史性权利将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大家看这个图,中国政府早在1947年12月就在南海地区以断续线的方式标绘了一条海疆线,于1948年2月正式对外公布。我国政府以断续线的形式,宣示了中国自古以来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对南海海域的权利主张。当时及此后几十年间没有任何国家对此提出异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南海的管辖实践。并且,中国政府宣布南海断续线,远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之前,而“公约”并未限制或否定一国在历史上形成并持续予以主张的权利。

有了以上基本常识,下面分别从:我国海洋权益的发展现状、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基本原则、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基本主张、构建我国海洋发展的长远战略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问题。

一、我国海洋权益的发展现状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约合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拥有312万公里长的海岸线,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家必须更新现有的国土观念,我国的国土面积不止960万平方公里,这只是陆地国土面积,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两项相加,我国的国土面积达1260多万平方公里。

我国东部和南部濒临大海,从北至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南海等五个海区。这其中,渤海是内海,我国拥有完全主权,在其他几个海区,中国与周边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海洋权益争议,主要体现在岛礁主权归属、海域划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方面。这些争议的存在损害了中国的海洋权益,造成中国徒有海洋权益而缺乏实际控制的局面。一、岛礁主权争议。岛礁因其所具有的经济、军事战略价值,与历史因素共同起作用,造成中国周边存在多处岛礁主权争议。这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变数,甚至成为战争或武装冲突的诱因,从而影响中国周边的稳定和发展。目前,中国在黄海、东海和南海与周边国家的岛礁主权争议中,以东海和南海海域为最。二、海域划界争议。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可主张的管辖海域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而其中的争议海域面积竟达150 多万平方公里。从北往南,除了渤海外,在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与周边8个海上邻国都存在海域划界争议。当前中国面临着复杂而又困难的海洋划界形势,各种不同的划界主张与岛屿主权争议导致周边各国之间关系紧张。三、油气资源争议。中国周边海域油气资源蕴藏丰富,周边国家在岛礁主权归属和海域划界等问题上又分歧众多,因此海洋油气资源争议日益成为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大问题。中国周边争议海域油气开发的大体形势是:黄海的合作进展顺利,东海基本稳定,南海情况复杂。四、海上通道安全威胁。中国海上通道,从北至南纵跨黄海、东海、南海三个海区,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贯通,连接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大洋洲地区。中国战略发展日益倚重海上通道,海上通道安全在中国战略全局中占据日益突出的位置。近些年,中国海上通道安全形势总体良好,同时也面临着多样化的安全威胁和挑战,总体压力不断增大。

我们来看看在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的具体情况。

一是在东海,中国与韩国、日本等国存有纠纷。这些纠纷既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国批准了《公约》而发生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界问题,也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东海大陆架划界和钓鱼岛归属之争。早在20世纪70年代,韩、日两国就在东海片面地划了大面积的大陆架作为其“共同开发区”。当时,中国政府对此发表郑重声明,认为他们背着中国在东海大陆架划定所谓的日韩“共同开发区”,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1964年生效的《大陆架公约》对大陆架的有关条款的规定,东海大陆架应属于中

国的领土。按照东海大陆架的自然架构,中、日、韩是相向而不是共架的国家,我国的东海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冲绳海沟。而在钓鱼岛问题上,我国的钓鱼岛长期以来被日本控制和霸占,日方企图通过实际控制来取得钓鱼岛的主权,这严重侵害了中国的利益,中国政府和民众抗议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

二是在南海,直接卷入争端的共有6国7方,分别是中国、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的领土,不论是历史上、法理上还是管理上,我国都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对南沙的主权。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就有了我国人民在南中国海航行和发现几大群岛的记录。其他国家对此也没有表示异议。如1974年越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学校地理教科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课程中是这样写的,从南沙、西沙各岛到海南岛、台湾岛构成了一道保卫中国大陆的长城。然而,自从联合国组织发现了南海丰富油气资源之后,一些原先主权属于我国的岛礁,就开始被一些国家非法抢占至今。目前,除我国控制的6个礁和台湾驻守的太平岛外,共有39个岛礁被其他国家侵占,其中越南占有27个,菲律宾占有8个,马来西亚占有4个,印尼和文莱分别侵犯我南沙海域约5万和3万平方公里。这些国家企图利用国际“先占”的原则,通过实际控制来取得这些岛屿的主权。他们为了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还纷纷采取了各种策略和手段,如宣称自己的主权管辖范围,加强自己的海军力量,加强同美、日、印、澳等国的合作来抗衡中国等等。在南海,中国和越南等多个国家有过武装冲突,比如,最近的1988年,中国就和越南为岛礁主权曾经打过一仗。有的国家自己不具有开采深层油气资源的能力,于是就与西方石油巨头合作,使得南沙问题又有了国际背景,进一步加剧了我们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这种单方面划界、强行占领、强行开发的行径,是对中国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严重侵犯。

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应采取灵活务实的措施,在主权不受侵犯的基础上,采取“双赢”的策略,即坚持领海主权属我,又照顾邻近国家有限的合理要求及维护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整体利益。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优先发展海权,把中国建设为海洋强国。从长远来

看,中国要实现海洋领土完整,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必须加强国内的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自己由海洋大国变为海洋强国,建设一支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维护海洋权益相适应的海上武装力量。由于我国“背负大陆,面向大洋”的地缘位置,长期以来都把优先发展陆权作为地缘战略的首选目标。跨入新世纪,我国周边和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审时度势,吸取历史教训,把发展海权置之优先的地位,实现由陆权向海权的转型。在优先发展海权时,我们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中国应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和辐射力;二是坚持渐进原则,我们在把中国建设为海洋强国时,要树立开发和保护意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是以国家利益为准则,审时度势,坚决捍卫我国海洋国土的完整。目前,对我国对于部分海洋国土的争端问题,采取的原则是:“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个原则是邓小平提出的,当年提这个方案是基于我国当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这十几年来,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它不是搁置争议,而是搁置中国,大肆侵占我国的海洋权益,不光是掠夺资源的问题,他们还想占我领土!大家想一想,虽然搁置了争议,可以避免军事冲突和对抗,但是,如果搁置久了,就有可能使占领合法化,因为我国实行搁置争议的地区,在搁置争议的时候已经被别国侵占。因此,暂时搁置并不是要分割主权,主权属我是“搁置”的前提条件,我们应达到的目标是“主权属我,共同开发”,通过和平谈判和磋商,妥善解决争议。在实现主权属我的基础上,采取“双赢”的策略,适当放宽共同开发的条件,逐步实现海洋国土的完整和统一。

三、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基本主张

中国周边海洋权益问题的应对策略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战略地位的提升、海洋法的发展和国际海权意识的提高,世界海洋权益争夺进入新时期,中国海洋权益问题纷争四伏的局面,必然对整体的国家安全形成一定的威胁。针对中国海洋安全面临的形势,为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总体而言,中国必须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从而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以消除外部力量侵占中国岛礁和海域、掠夺中国海洋资源的威胁,对中国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议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岛礁主权争议的应对策略。鉴于岛礁主权争议对中国海洋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岛礁主权争议最终解决前,针对周边国家对争议岛礁的实际控制企图和相关行为,中国需不断采取对应措施,加强主权宣示力度,并强化对争议岛礁附近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等活动,以体现中国对争议岛礁及附近海域的主权存在和行政管辖。

近年来的国际实践显示,处理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岛礁争议的最切实途径是共同开发。这在国际上已有多次成功的共同开发应用,中国近几年在某种程度上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针对目前的形势,共同开发有两个优点,一是坚持中国对争议岛礁的主权;二是暂时搁置争议,缓和与相关国家的关系,避免因岛礁争议而延误资源开发。然而,共同开发并非岛礁主权争议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式。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各国进行多方努力,以最终确定争议岛礁的主权归属。

鉴于中国在岛礁争议问题上多侧重于强调历史权利,晚近的国际司法判例对解决中国岛礁争议问题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若历史权利无法作为单独有效的主权归属的国际法基础时,积极寻找更符合现代国际法发展趋势的证据则成为最大限度维护国家主权的当务之急。此外,在加强海防建设的基础上,还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国民海洋意识、建立健全海岛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制定统筹全局的长远规划、充分利用有效治理原则。

(二)海域划界争议的应对策略。中国海域划界问题十分复杂,该类问题的搁浅将直接危及中国的海洋安全。面对纷争四起的周边海域,考虑多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海洋划界争议是必要的。

首先,最理想的情形是通过双边谈判、签署协定或条约,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当事国可以充分考虑彼此的历史和现实,在有关国际法和国际准则框架内,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取得成果。

其次,若政治与外交谈判踌躇不前,考虑以国际司法途径解决海域划界问题也未尝不是一种可借鉴的途径。通过归纳总结国际海洋划界案例及其确立的诸多原则、规则和方法,将国际海洋划界案例与中国相关海域争议相联系,分析各方的主张能否在相关或相似的国际法院判例环境下得以成立,从而对将相关海域争议提交国际司法机构做出预期性结果分析。

再次,若以和平方式解决争议,在目前形势下恐难在短时间内达成协议;而以国际司法程序解决,按照中国目前的立场,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接受,

因此比较而言,共同开发作为临时解决方法是较为现实可行的。通过共同开发,既可以促进争议海域和岛屿的开发利用,又可以缓和争议海域的紧张局势,促进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当前和长远利益,也符合本地区所有国家的利益。

(三)油气资源争议的应对策略。首先,应统筹考虑海洋油气资源争议引发的安全问题,兼顾“维稳”与“维权”两个大局。海洋油气资源争议关系到国家的主权权利和岛屿主权,也对海洋划界产生重要影响,不能期待短期内妥善解决,因此对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做好多方面的应对准备。海洋油气资源争议,既是东海问题、南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东海局势和南海局势的重要因素,并一度成为影响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重要问题。中国目前致力于在战略机遇期的稳定发展,维持稳定的周边关系对中国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也是中国的一贯原则和立场。海洋油气资源争议,必须通过双方谈判和平解决。应当建立和完善与相关国家之间的海上通报制度,建立危机预防和管理机制,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其次,继续推进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共同开发。共同开发是当前解决海洋油气资源争议的最有效方式,也是相关国家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共同开发是有效、可行的。今后应当将南海作为推进共同开发的重点海域。除了继续推进与越南和菲律宾现有的联合调查外,也可考虑与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开展有关工作。对于无视中国海洋权益单方面进行的有关勘探开发活动,中国应当加大执法力度,迫使其就共同的开发议题进行谈判。

(四)海上通道安全威胁的应对策略。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着眼应对中国海上通道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以维护管辖海域内通道安全、周边重要海峡通道安全、北部印度洋通道安全和西北太平洋通道安全为重点,加强海上通道安全合作,发展维护通道安全力量,强化能源运输安全保障,为维护海上通道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首先要加强海上通道安全合作。大力倡导和谐世界、和谐周边、和谐海洋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安全事务,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双边或多边海上安全合作,积极参与、主动倡议并相继主导一些安全合作机制和海上安全保障机制,调动和利用各国力量,来震慑和遏制可能危及海上通道安全的势力,消除影响海上安全的共同根源,稳定动荡地区的海上局势,积极营造公正合理、和平稳定的国际海

洋新秩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合作也包括与我国台湾的合作。其实,早在1970年代,在西沙自卫反击战中,大陆和台湾就有过合作(有视频),近年来,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也开始走向合作,而且,对于此海域的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也逐步开始展开。

其次要发展维护通道安全力量。应以海上军事力量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海上搜救力量、海洋行政执法力量、船舶自身防范海盗力量建设。

再次要强化能源运输安全保障。重点围绕油轮船队、运输体系、运输合作、能源消费等环节做文章,不断完善能源运输安全保障体系。

四、构建我国海洋发展的长远战略

鉴于海洋对中国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中国应该有一个着眼于更长期发展的海洋战略,以此更好地维护中国海洋权益。

当然,做长远规划,需要有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这是积极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我们一直强调“科技兴国”、“科技取胜”,在科学技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今天,哪个国家拥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个国家才能巩固和提高对海洋管理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高我们的海洋技术水平,积极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二是加强海洋立法,依法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目前我国的海洋立法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海洋的基本法不健全、不完善,如领海法、专属经济区法、大陆架法等至今未出台,一些国家正是钻了我国海洋基本法的空子,肆意地侵占我国海岛及其周围海域,并借此掠夺我国的海洋资源,这对我国的主权和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二是区域性海洋法规方面也不健全,如海岸带管理法、海岛开发管理法、渤海开发管理法和综合性管理法仍是空白,涉海行业、部门或地区之间争海域、空间、争岸段、争滩涂、争资源等冲突的调解无法可依。为此,我们只有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才能依法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并以此作为解决与邻国划界和争端谈判的法律依据。反之,如果缺乏法律支持,就会对我国争取海洋权利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这种科技和法律上的基础,需要有一个支撑,那就是要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根本途径,毕竟,在国际上,什么都是要靠实力说话的。我国代表曾经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明确指出:“当前

的海洋斗争,实质上是侵略与反侵略、掠夺与反掠夺、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因此,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作为后盾,我们的海洋经济活动将会受到威胁,外交斗争也会变得软弱无力,就会导致海洋科技和海洋法律难以实施,那么,维护海洋权益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应该说,自中国海军派舰队到亚丁湾护航开始,中国的海军就已经由浅蓝走向深蓝,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是几十年奋斗的成果,但是这还不足以维护我国现在已经遍布全球的国家利益,中国必须有航母!2009年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时说,“大国中只有中国没有航母,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防卫海洋责任重大;中国目前海军实力较弱,有发展航母的必要性”。这一表态迅速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中国防务首脑首次明确表示将建造航母”。事实上,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2008年底在介绍人民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时就曾表示,中国政府将会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认真研究考虑有关建造航母的问题。

中国建造航母,可以说既是几代国人的梦想,也是现实国际政治的需要。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专属海洋经济区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却有大量海域和岛屿因存在“争议”而被“霸占”。这些海域,不仅是中国的贸易运输线、能源供应线,更是未来中国发展的资源疆域。从海权战略角度看,掌握制海权,航母是最有效的手段。从国际战略考量,拥有航空母舰,凸显的不仅仅是南海主权争端、维护海洋权益的问题,还有保护贸易、能源通道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我军必然面临更多的非战争类军事行动,这些都迫切需要拥有以航母为标志的海军力量的增强。现在,我国对国际能源等资源型商品的依赖程度增加,大量商品出口海外,已进入“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状态。中国正由传统内陆农耕国家演变成现代海洋国家,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作为“外向型经济”国家,若要保持国内繁荣,首先必须在海外维持其力量、保护贸易通畅。从中国正在转型成现代海洋国家来看,领海和沿海资源的保护、海上生命线的保障、海外利益的维护,对潜在国际敌对势力的威慑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需要形成了我们对以航母为核心的远洋海军的呼唤。总之,航母和远洋海军对我们来说不是扩张的需要,而是保卫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需要。

环顾中国四周,除了连接喜马拉雅群峰和帕米尔高原的西北方向外,中国濒

海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均有多国航母的存在。2008年5月,常驻日本的美国“小鹰”号常规动力航母退役,取而代之的是“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这艘排水量超过10万吨,搭载各类舰载机七十余架的超级航母及其战斗群,是美国保持其对东北亚地区威慑的战略依靠。2010年的美韩黄海军演、南海妄言,加上“华盛顿”号的耀武扬威,更是强烈地刺激了国人“建造航母的呼唤”。而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海军目前拥有一艘“维兰特”号航母,并已向俄罗斯购买了一艘“基辅”级航母“维克拉马迪亚”号。印度海军声称,其国产航母2011年就能下水。这样,印度就会拥有三艘航母,形成了全天候战备执勤能力。在东南亚,除印度外,泰国海军也拥有一艘小型航母“差克里·纳吕贝特”。作为中国的北方邻居俄罗斯,目前虽只拥有一艘航母及战斗群。但俄国人宣称,他们已经准备建造下一代核动力航母,表明俄国海军的雄心再次萌动。在东亚,尽管日本宪法禁止向海外派驻武装力量,日本名义上没有航母,但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逐步为自卫队派驻海外松绑,不断扩大执行任务区域。近年来,日本更是拿着“中国造航母”当借口,明造多艘“准航母”,暗组远洋舰队。它的“直升机护卫舰”、“两栖攻击舰”,实际是轻型航母,不仅可搭载反潜直升机,还可搭载4架超大型运输直升机,承担两栖攻击等任务。韩国的两栖攻击舰“独岛”号,是排水量达1.4万吨的“准航母”,已于2007年服役,标志它已迈入亚洲海上强国的行列。

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人民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在近岸海域实施防御作战。80年代以来,海军实现了向近海防御的战略转变。进入21世纪,海军着眼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的特点规律,全面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逐步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经过六十年建设,海军已初步发展成为一支多兵种合成、具有核常双重作战手段的现代战略军种和海上作战力量。随着大批新型战舰和武器装备服役,随着中国海外战略利益的拓展与确保海上通道安全的需求,中国海军向深蓝挺进的现实,呼唤着中国造航空母舰的诞生!同时,可以说,中国作为正在成长的世界大国拥有航母是正常的,为得到航母而突破一些障碍也是值得和必要的,中国应当有决心也有智慧消除外界的疑虑,迈出拥有航母的重要一步,而不应在一些议论面前止步不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和平的,中国建航母也是维护世界和平,所以外界的疑虑是多余的。

基于以上背景,就有了现今的瓦良格号的应运而生。这里有一个视频,反映

了中国在拥有航母的过程中的艰难。

有了拥有航母的强大的海军,中国的海洋战略就可以以南海为轴心枢纽去进行构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四种原因考虑:一是南海海域辽阔,拥有很大的战略纵深;二是区位优越,南海是连结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枢纽地区,是中国西进印度洋、东进太平洋的重要基地和前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三是南海海深水阔、海况复杂,特别适合我国的军舰潜艇活动,是我海军天然的演兵场;四是南海处于美国、日本、印度三大国控制力的薄弱地带,远离美日同盟盘踞地,处于其所谓的“不稳定弧”地带,对方力量较弱而我方力量相对较强。具体来说,中国的海洋战略的构建以南海为轴心枢纽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以陆辅海,构建战略岛。目前我国的战略岛的构建是薄弱的,海南岛显然是个战略岛,但不足之处是离大陆本土太近而离南海南沙海域太远。西沙群岛又太小,南沙群岛大量岛礁和领海的被占更加剧了我国维护南海海洋权益的难度。在海南建造我国南海大型战略基地的同时,进一步依托南海小岛链:即以我国的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人工岛——南沙六岛,加上统一台湾后的太平岛,共同组成我国在南海的战略防线,为进一步收复南沙,彻底控制南海打下基础。

二是以海制陆,实现海军力量的高密度配置。我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在南海广大的海域形成绝对优势,未来建成航母也应当大部分投向南海,凭借这种绝对优势,逐渐排挤侵占国,或者对侵占国所侵占的岛礁形成实际上的水下分割合围,以强大的海空军力量,形成压倒性优势,彻底动摇和打消侵占国永久侵占我领土的野心,最终全部收回南沙领土领海。

三是以史为据,坚决纠正在南海问题上的错误论调。现在有一种论调十分流行,那就是认为我国在东海与日本以大陆架划分海域理直气壮,因为日本领土权不在我大陆架上;而在南海我国主张的岛礁却在人家的大陆架上,因此我国的主张必然是前后矛盾。这种论调必须予以驳斥。因为南海海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领海,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就有了我国人民在南中国海航行和发现几大群岛的记录。东汉杨孚的《异物志》以及三国吴孙权时万震的《南州异物志》便有了对南中国海的命名,称其为“涨海”。“涨海”便是我国古代对整个南中国海最早的称谓。到了隋唐,“焦石山”一名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南中国海的发现更加深入。从宋到清代,基本上都采用了石塘和长沙来表示各群岛,13世纪初的《琼管志》则首次称南中国海诸岛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

而中国人民早期对南中国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活动,便是在发现和命名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中国政府对南中国海诸岛一直实行管辖和行使主权。自宋代以来,南中国海诸岛便列入了中国的版图,经过清王朝的正式承认,列入版图并实行军政管辖之后,南中国海诸岛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35年由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编印的《水陆地图委员会会刊》附图《中国南中国海各岛屿图》,详细标明了南中国海诸岛的名称。南沙群岛是我最早发现,最早治理,最早应用的神圣领土。依照《公约》的相关规定,无论是最早发现最早开发最早管理及有效占领等原则都无一证明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正开始建设自己的海洋文明,在朝着海洋强国的目标努力。在建设现代海洋文明的长征路上,由于我们还只是刚刚迈出第一步,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在等待着我们去解决,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世界各海洋国家越来越重视向海洋进军,其中不按国际法规矩操作的为多,这势必使原本就处于无序竞争的海洋情况更加复杂。中国必须尽快地分析面对的复杂形势,确定自己的定位,拿出有效的战略举措,改变目前在海洋文明和海洋国土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一、“海洋中国”面临的问题 1海洋意识淡薄 我国是一个国民海洋观念十分淡薄的海洋国家。在我们的历史上,我们总认为自己只是陆地国家,海洋和海洋国家的观念十分淡薄,曾经有过因为忽略蓝色国土而遭受耻辱、蒙受侵略的时期。这种历史的悲剧不能再在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身上上演。但是,至今,我们的海洋意识仍然薄弱,经不住海洋竞争的恶风险浪;我们利用海洋发展自己的理念仍然浮浅,难以积蓄更为强劲的后力。 自古以来,我国沿海人民和地方社会走向海洋的活动持续不断,即使有政府的禁令,民间活动依然进行。“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海洋的发展停留在地方、民间的层次,而不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指向。”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总体上讲,国家层面开始重视海洋主要还是停留在政策文件层面,民间层面则依然是沿海民众行为,缺乏一种必须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 进入21世纪,我国的主权利益、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在海洋方向上日趋重合,但是重陆轻海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的观念还没有深植人心,社会上对海洋国力建设的关注还不够高,甚至还会有人对“海洋国家”的发展定位提出质疑。 2、海权措施不力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说白了,海权,不仅是拥有海洋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拥有、利用自己的海洋权力来显示出国家的海洋势力范围和海洋力量。有了海权,才有可能真正控制海洋、利用海洋。我们用这个标准来看看我们在拥有、利用海洋上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力。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沿海一些地区迈出了建设海洋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步伐,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并产生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但,一是仍然局限在经济范畴,而非全面性、综合性发展要求的推进;二是仍然局限于若干省份各自的区域性行动,而非全局性、统一性国力的整体推进。这种做法,只能对一段时期、某一区域产生经济效益,而不能突出地体现国家主权的尊严,更不能体现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过程中应有的力量。与陆地经济发展不同,海洋的经济活动每一步都与国家主权直接关联,与海权直接关联。海权是否确立,相应的措施特别是作为海权体现的海洋军事力量是否得力,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对事关本国的国际海洋争端处理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讲,海洋经济活动是否可行,海洋争端能否解决,关键看海权力量大小与实施是否得力。 3、海域争端激烈 我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这个争端直接关涉海洋资源归属。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但实际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这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一半存在争议。目前,我国面临的海权问题可分为东海问题和南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现状及解决方案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现状及解决方案 关于海洋权益的定义,不同的国家都有其各自的理解和定义,不同的书籍和文件也有些各自不同的描述。如在郁志荣《浅谈对海洋权益》中的定义中所叙述的一种海洋权益的定义是:海洋权益是一个法律概念,指国家在海洋上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要包括领土主权、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发权、海洋空间利用权、海洋污染管辖权以及海洋科学研究权。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所属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左右。但是,在这些海域内,不少区域和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一般地说,海洋权益的内涵主要有:一是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等,这是海洋政治权益的核心。二是海洋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发展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三是海上安全利益。四是海洋科学利益。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主要集中在海洋政治权益与海洋经济权益这两方面。海洋经济权益是伴随海洋政治权益而产生的,因此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主要集中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分问题,以及岛屿归属问题方面。 在南海和我国的周边海域,有些国家已经非法在开发和开采利用那里的资源了,而由于我们国家的政治及军事等一系列原因,或是综合考虑,一直还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动作。尤其是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小国,更是猖獗异常。透过日本、南海周边国家对我国所属海域大肆开发、旅游的表面景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核心还是为了攫取各种各样的利益。而国家海洋权益是综合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有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三个方面,周边国家行动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这三种利益。 下面按照我国的海域分别阐述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现状。 1、黄海,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如果按此划分,他们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因此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韩国去年开始在远离朝鲜半岛西部海岸大陆架勘探石油,勘探地点越过两国等距线50千米。可以看出韩国在与中国争夺海洋资源咄咄逼人的态势。在大陆架划分问题上,韩国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它在处理与日本的海底底土时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而在处理与中国的海底底土问题时就“忘记”了这一原则。韩国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中国大陆边缘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延伸到距朝鲜半岛较近的地方,以大陆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对其不利。 此外,在领海划分上我国与朝鲜以124°10′6″E为领海分界线,存在的问题是我国船只一出海就是朝鲜水域,虽然两国确定在123°59′E至124°26′E间两国一切船舶可自由航行,但这毕竟是一个被动的权宜之计。中朝在专属经济区(朝鲜称为经济水域)的划分上存在较大分歧,朝鲜在1977年6月颁布的“关于建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水域的政令”中声称其经济水域在不能划至200海里的海域划至海洋的半分线,即中间线,这是我国不能接受的,在北黄海,中国一侧岸线长度为688公里,朝鲜一侧仅为414公里,其比例为1∶0.6,且黄海沉积物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大陆,按中间线法划分显然有失公平。 2、东海,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它是中、日、韩三国陆地领土环绕的一个半封闭的海域。东海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韩国和日本都提出以等距离原则为根据提出对东海大陆架进行划分,而我国坚持自然延伸原则和公平原

军事理论论文:论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军事理论论文 《论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论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 摘要: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中国国防建设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国防现代化需要国家雄厚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国防现代化水平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步提高。 关键词:国防建设,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防建设,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坚持同国家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全体军民共建国防的原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它着重进行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国防科技、国防工业、国防动员、兵役制度、国防教育、国防法制等方面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军、警、民密切联防的强大巩固的边海防体系;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加强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在经济上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奠定了雄厚的边海防物质基础;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粉碎了敌人的蚕食和侵袭,保卫了边疆的安全。但是应当看到,在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面对敌人的海陆空立体进攻,不仅要建立强大的边、海防,而且要建立一支有快速反应能力、强大投送能力、高度机动能力的军队,国家在任何方向上遭到侵略都能迅速投人交战,并取得胜利。国防建设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结束了有国而无防的历史。国防建设在武装力量建设、武器装备发展、防空体系的建立、动

员体制的建设以及国防外交与国家军事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使中国的国防力量逐步增强。 国防建设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给国防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使国防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遇到了一些新的突出矛盾: 1.怎样使经济利益与国防利益统一起来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驱动型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规律,在价值规律的决定和导向下,必然刺激市场主体自发地去追求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用较小的投入去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力求获得超出平均利润之上的自身利润,这种内驱力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是极为有益的。但市场经济自身也有其弱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市场不能自发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国防建设领域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军工生产改变了过去统得过死的单纯计划体制,军工企业走向市场,这固然给国防经济带来了活力,但由于企业的经济利益与军品生产所要求的国防利益之间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完全一致,一些军工产品的生产利润偏低,在市场的驱动下,许多军工企业对军品生产缺少积极性,出现重民轻军、本末倒置的现象。又如,一些重大国防科研项目需要集中全国的科研和技术力量进行协作攻关。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靠的是"全国一盘棋",攻关大会战,有设备出设备,有技术出技术,不讲代价,不讲条件。在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防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

《我国的海洋权益》同步练习

我国的海洋权益》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对于缓解对陆地环境的压力没有影响 B.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利于增加资源保有量 C.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 D. 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解析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利于缓解对陆地环境的压力,因此A项错误。 答案A 2.下列有关我国大陆架权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黄海、东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 B. 《大陆架公约》是保护我国大陆架权益的法律依据 C. 渤海是我国大陆架面积最大的海区 D. 南海是深海盆,没有大陆架 解析大陆架权益的确立是以《大陆架公约》为依据的,所以《大陆架公约》是沿海国保护其大陆架权益的法律依据。 答案B 3. 下列国家中与我国无海权之争的国家是( ) 。 A. 印度 B .日本C .越南D .菲律宾 解析除印度外,日本、越南、菲律宾都是与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都与我 国存在海权纠纷。 答案A 4. 我国专属经济区面积最大的是( ) 。 A. 渤海B ?黄海C ?东海D ?南海 解析南海的面积为350 多万平方千米,其专属经济区面积最大。 答案D 2006 年1 月22 日,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经过300 天、43 230 海里的环球航行后顺利返回青岛。这次环球大洋科考,我国科学家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 5 个区域进行深海探测,

采集样品,对周边生态现象等进行综合研究。下图为这次考察路线示意图。读图, 回答5?6题。 5 ?有关图中①?④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联系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 B. ②所在大洲是人口增长最快的洲 C. ③所在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D. ④附近有世界著名大渔场 6. 2005年12月,考察船从②启航回国,其中在②?③海区航行时()。 A. 一直顺水航行 B. 以逆水航行为主 C. 顺水航行里程长于逆水航行里程 D. 先逆水后顺水解析第5题,①为巴拿马运河,联系的是太平洋和大西洋;②为非洲,人 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人口增长最快;③所在地区为印度半岛,以热带季风气 候为主;④为东南亚,附近没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第6题,12月北半球为 冬季,北印度洋海区风向为东北季风,船自西向东航行时以逆水航行为主。 答案 5.B 6.B 7 .日本与我国一水之隔,这里的“一水”是指( A.日本海B .渤海C .黄海D .东海 解析日本与我国隔东海相望。 答案D &对浙江发展滩涂养殖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海啸B .寒潮 C .台风 D .洪涝解析该渔场位于我国东南沿

浅谈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历史不止一次的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海洋兴则国家盛、海洋衰则国家败”的道理。事实证明,享有海洋权益并不等于控制了海洋,一个国家的海洋经济权益是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加以捍卫的。同时,对于如何维护国家 的海洋权益,不能简单的认为单凭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就能对海洋的资源来加以控制和利用,说到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有效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 美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A.T.马汉曾指出:“自有史以来,海权都是统治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国家要称霸世界,并在国内达到最大限度的繁荣与安全,控制海权为首要之务。”世界近现代史更是用史实说明了“海洋兴则国家盛、海洋衰则国家败”的这样一个道理。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围绕海权发生过大小无数次战争的原因。 就当今世界而言,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题,但是竞争与争端也仍然存在,特别是陆地资源的枯竭,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海洋就成为了国家间领土的控制和资源争夺的“热点”地带。作为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我国,在海洋权益纷争不断、海洋资源被严重掠夺的情况下,应该如何主动应对,才能确保海洋国土的安全?这将是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 纵观历史,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全球性地位,都是随着这个国家海权的兴衰而变化的。一个国家对海权控制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真实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家海洋安全问题主要有:岛屿主权的、海域化解和海洋权益的维护。 第一:由岛屿主权的归属问题而产生的争端 在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涉及到实际的军事占领和开发,其争端也就多表现为口头或书面上的争执。同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问题相比,岛屿主权的归属则是最敏感,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局部冲突的问题,因为解决海域划界和海洋权益争端的最终结果是随着岛屿归属的最终确定解决的。 中国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就有6500多个,其中,近大陆岛屿占90%,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我国拥有领海海域38万平方公里,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有近300万平方公里,在这片海域中,这些岛屿分布广泛、相互毗邻,形成了近50多个列岛、群岛,是天然的海上屏障,对我国国防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以来,在我国海域内出现了岛礁被他国侵占、海域被分割、所属海域内海洋资源被掠夺等等极其严重的形势,而这种局势在我国南海诸岛和钓鱼岛的争端中表现的最为激烈。以南海诸岛为例,南海诸岛地区分布着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等众多岛礁,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属于中国的“历史性水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极少数的个别国家对南沙群岛提出过非法的主权要求,但最终都没有得逞,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南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被源源不断的勘测出来,其周边的一些国家纷纷抢占南海诸岛岛礁,对其进行军事占领,其最终目的就是想获取南海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目前,除西沙群岛有我国海军驻守、东沙群岛由台湾军队驻守、中沙群岛位于水面以下之外,南沙群岛有近40多个岛礁被他国非法侵占,仅越南就侵占了29个岛屿。 第二,由海洋资源而引发的争端 南海海域除了拥有种类众多的鱼类资源以外,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南海海域面积宽广,其海底盆地面积大,沉积厚,具有多层产油等特点,是亚洲大陆架上的最大的储油区之一,同时还是与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齐名的世界四大海洋油气区。目前南海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30~30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8~10万亿立方米。以我国2008年共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二十一世纪刚进入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政治,军事风云变幻,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的缓慢衰落和新兴国家的强势崛起又一次强力的冲击了已经激荡的世界格局,实力依旧雄厚的大国正在极力维持着现有的世界格局,新兴国家在极力摆脱这种旧有的格局体系,这样的大变革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其中又深蕴着巨大的危机和阻力。 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强势崛起,虽然这样的崛起一直很低调并且掩人耳目,但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进一步实施,原本老牌帝国的地位和实际利益遭到挑战因此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和部分诸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渴望在大国角逐中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提高地区影响力,中国一直奉行的希望偏安一方的韬光养晦政策是时候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提出这个战略时,中国领导人就时时注意避免被置于镁光灯下,在国力还未达到世界一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他国的利益摩擦,一心一意集中力量谋发展。但是在东面与日本因钓鱼岛问题存在擦枪走火的情况,在南面诸多南亚小国拉帮结舍,依附大国在搅浑南海问题,蚕食中国南海的利益,西南部野心勃勃的印度大象蠢蠢欲动,一直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北部俄罗斯虽说是中国的传统盟友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防中国,何况300年来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就是这只北极熊。朝鲜那只喂不饱的白眼狼不仅经常不听老大哥的话还引狼入室,朝核问题成为了美日在亚太部署军事力量限制中国的一个借口,中国西部随着一批政治强人的倒台,阿拉伯之春的多米诺骨牌逐渐向东蔓延。中国的周围国家安全形势已经达到了空前严峻的状态。 管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坚定不移的奉行和平崛起的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后没有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崛起,无一不是在夹缝中发展,后通过战争战胜原先的霸主终成世界一极。想要崛起的新兴国家与既得利益的国家必然存在利益、意识形态等冲突,一旦这样的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诉诸武力,纵观世界历史,美欧强国无一例外,因此当历史又一次轮回到中国头上时,这些国家必然会极力阻扰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情况也类似,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结合的情况下,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利益需求和日益渴求的地区影响力必然会挤压到他国的国家利益,由此带来的国家利益摩擦不可能能够有意的去避免,只会愈演愈烈。随着美国的核心战略东移,一位美军高级将领说:“你们(中国)的好日子结束了,我们回来了。”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经济、军事上步步为营,企图在中国周围形成包围圈,其毫不掩饰的险恶用心就是想极力阻遏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想用嘴皮子劝服他国相信中国的和平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笔者认为在大政策及战略方针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国防建设,强化军事力量甚至准备好战争的准备,比如虽然中国与美日等国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短期内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存在,但在将来尤其是美国的地位和利益进一步受到威胁时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美国还未完全从中东乱局中回过神来,日本还在极力摆脱限制其军力发展的体系,印度、南亚各国的实力与中国还有较大差距的时候,中国应该牢牢把握住这可能是最后的黄金十几年,狠抓发展,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发展。中国不能像北宋那样明明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却不注重军事的发展以致成为一个经常被异族侵扰的国家。一旦美国从中东乱局的阴影走出来,将其主要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日本在其日益强大的右翼势力挟持下重新武装成军国主义,印度等南亚各国在飞速发展过程中缩短了与中国的差距,积累了进一步与中国叫板的资本,那么恐怕地区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了。中国应该效仿西汉,大汉王朝在建国初期积贫积弱的时候注重国内发展,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开国将近100年的时候武帝依仗几十年积累的雄厚资本开始对匈奴进行军事回击。虽然中国目前看上去是四周受敌而且没有可靠的盟友,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新兴大国所必经的孤独历程。若中国领导人在外界压力和外国胁迫下减缓了军事力量的发展,被其他大国限制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幻想着仅以外交和经济手段去调和一系列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与海洋安全战略讲课教案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与海洋安全战略

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与海洋安全战略 燕山国贸1102 学号 201117100075 姓名徐斐然 中国领土争端问题是外交方面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陆地和海洋大国,周边环境复杂,中国与邻国的陆地和海上领土争端,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仍悬而未决。但中国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友好谈判,和平解决同中国的领土、领海和海洋权益争端,积极参与各种形势的地区安全对话和合作,努力维护有利于亚洲和平与发展的地区环境,中国,还有如何解决岛屿主权归属争端和海洋划界问题,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今年以来,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复杂多变的局面,特别是海洋安全形势更是扑朔迷离,以美国为首的各种军事演习在我国周边海域呈现出“扎堆”现象,使我国周边海域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在东海,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有56万平方公里,日本与我重叠的海域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钓鱼岛之争对于中日海域的划界关系重大。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渔民被扣留,中国版图上划得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早已名存实亡。几乎全部海洋邻国均不同程度地对我国海洋国土和权益提出无理要求,涉及1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尤其在2009年的一开始,我国周边形势似乎进入一个“多事之春”,中国领海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在那些不存在争议的海洋收益中,如何保证安全甚至主权完整始终是中国挥之不去的难题 中日关系逐年好转,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又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并与日方达成“战略互惠”关系是中日关系的战略选择和共同努力方向的共识。中日东海争端却未因两国关系的改善而有丝毫缓解。近年来,中日两国在东海

中国海洋国土的现状和捍卫海洋权益的策略思考

中国海洋国土的现状和捍卫海洋权益的策略思考 发布时间:2011/3/21 何传添 得海权者兴,失海权者亡;得海洋者盛,失海洋者衰。这是历史揭示的一个鲜明的真理。1994年11 月16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生效后,海洋自然再度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自1996 年7 月6 日正式加入《公约》,就有了国际法基础上拥有的300 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主权。然而,与中国海上相邻的8 个国家,由于历史遗留等问题,都与中国有海洋权益之纠纷,中国至今尚未与任何一个海上邻国达成海上划界协议。人类已进入21 世纪,中国既要保卫自己的海洋国土、捍卫自身的海洋权益,又要和周边国家一起把和平和稳定带入新的世纪。这是一个既崭新又敏感、既对现实又对未来有深刻影响的课题。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从1958 年起,联合国陆续召开了3 次国际海洋公约会议。1958 年2 月至4 月,第一次由联合国主持的海洋会议在日内瓦召开,会议就拟定海洋法草案进行了讨论,最后制定了四个公约。1960 年3月,第二次由联合国主持的海洋会议同样在日内瓦召开,专门讨论海洋宽度问题。今天的《公约》是历时9 年(1973 年12 月至1982 年12 月) 的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制定的。1982年12月,经过160 多个国家的协商、妥协和斗争,终于通过了一部国际立法史上最广泛、最全面的海洋法典,即《公约》,并决定建立"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1984年12 月,共有155个国家和4 个实体在《公约》上签了字。9 年后,即1993 年11 月16 日,《公约》得到了第60 个国家的批准,一年后,即1994 年11 月16 日,《公约》正式生效。 1、《公约》规定:《公约》涉及海洋法几乎所有方面的问题,由1 个序言和17 部分组成,共320条,另有9 个附件。其主要内容包括:领海和毗连区、用于国际航行的领海、群岛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岛屿制度、闭海或半闭海、内陆国出入海洋的权利和过境自由、"区域"、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的发展和转让、争端的解决等。《公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所谓"一揽子"协议[1 ] 。 《公约》有了许多新的规定。主要有:一、首先规定了沿海国有权建立12 海里领海和24 海里毗连区,并规定沿海国的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对毗连区行使必要的管制权,拥有海关、财税、移民和卫生等管辖权;二、规定沿海国可建立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在此区域内沿海国对生物及非生物资源拥有主权权利,对环保、科研、人工岛屿等有管辖权;三、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享有主权权利。这一权利是专属的,即:如果沿海国不勘探大陆架或开发其自然资源,任何人未经沿海国明示同意,均不得从事这种活动。而且,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也不取决于有效或象征性的占领或任何明文公告;四、规定公海自由,属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五、规定占世界65 %以上的深海海洋底乃底土"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的继承财产,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管理权。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及解决机制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及解决机制 内容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维护海洋权益是21世纪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方向。如何利用国际法和与海洋权益相关的条约、公约来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是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的现状开始分析,参考国际解决争端的范例,提出我国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机制关键词:海洋权益、争端、解决机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正文: 引言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国家,我国古代对海洋的重视程度远没有陆地高。自郑和下西洋后,明清两代闭关锁国长达400年,而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却享受着拥有海洋带来的财富。中国不是没人注意海洋,郑和曾经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闭关锁国的结果就是自1840年起中华民族所遭受的一个多世纪的外辱。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但是当我们终于开始关注海洋的时候,我们的邻居早就开始有计划的争夺我国的合法海洋权益,因此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频频产生。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海洋,为了不让祖先留下的蓝色国土在我们手中丧失,我们有必要从法律的途径来寻求解决的方式。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现状及产生原因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所属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左右。但是,在这些海域内,不少区域和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一般地说,海洋权益的内涵主要有:一是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等,这是海洋政治权益的核心。二是海洋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发展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三是海上安全利益;四是海洋科学利益。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论文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 "……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胡锦涛概述中国的军事理论家制订了一项实施理论推动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军队.这一理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力量乘数的作用,从而使解放军能够在中国边境以外更远的距离上实施精确打击的军事行动.通过汲取外国战争,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动"在内的,美国领导的战役的教训,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以及解放军自己尽管很有限的作战历史经验,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寻求改造整个中国军队. 这些改革的速度和规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军仍未在现代战争方面经受检验.这种作战经验的匮乏使外界对解放军在实现其军事理论抱负方面进展的评估复杂化.中国的高级文职领导人当中的内部评估和决策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上缺乏直接的军事经验,因而在发生危机时更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估计.这种失算同样会带来灾难,不论其所依据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指挥官的建议,还是脱离现代战场现实情况的"科学"作战模型. 军事战略指针 中国并不发表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相当的文件.因此,外部观察家对领导层有关动武的思考或影响到解放军兵力结构和理论的应急情况,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对权威性的讲话和文件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依靠一系列总原则和称为"军事战略指针"的指导来计划和管理军队的发展和动用. 解放军并没有提供这些"指针"的内容供外界研究.学术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针"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针"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影响,为10年来解放军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础.然而,一次次讲话,权威评论和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针"的一些内容最近可能经过了修改.这些修正看来反映出中国对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现代战争(即"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性质的看法,中国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进展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从"建设"用于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的军队向为了"打赢"这种战争而训练的转变,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底色. "指针"的作战或"积极防御"成分看来保持完好.按照"积极防御"所主张的防御性军事战略,中国并不发动战争,或者进行侵略战争,而是仅仅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 然而,北京有关对其主权或领土攻击的定义模糊不清.在中国现代战争的历史所充斥的实例中,中国领导人都声称,军事上的先发制人是战略防御行动.例如,中国将其对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干预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类似地,权威说法还把与印度之间的(1962年),与苏联(1969年)和与越南(1979年)的边境冲突称为"自卫反击".这种逻辑表明,如果动武能够维护或推进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领土要求(例如解决台湾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边界或海上的领土要求等),中国就可能会发动军事上先发制人的打击,也许是在远离其边境的地方. 中国正在制订一项先发制人的战略吗 10年来,随着解放军从一支以步兵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军队转变成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资源的比较现代的军队,中国获得了武器系统,采纳了使之能够在周边地区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攻击(包括突然袭击)的作战理念. ·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的武库中有大约900枚短程弹道导弹.由于获取了苏—30攻击机和F—10战斗机———两者都装备着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中国的进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进.解放军还正在加强信息战,电脑网络作战和电子战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用于先发制人的攻击. ·解放军的作者们说,当遇到更加强大的敌人时,先发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逻辑的.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强调,静态的防御不足以在现代军队的高速和破坏力基础上保卫领土.其结果是,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寻求阻止敌军集结和利用进攻性打击来掌握主动权,从而使敌人不知所措.解放军的理论家们认为,有效的防御包括在敌人领土上,赶在其能够动用之前摧毁敌人的实力.

浅论中国海洋战略

浅论中国海洋战略 摘要:海洋曾经是人类的禁区,如今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希望,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目标。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例外都是海洋大国,海洋发展战略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面对海洋强则国家强的当今世界,中国的海上安全环境越来越能引起国人的注意和担心。 关键词:海洋安全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军事准备 前言 自从中国建国以来,美日,美韩,在我国东海举行了各种军演,这些形形色色的军演表面上是相互独立的,而实质上这些由美国主导的军演都是针对中国,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战略的产物。也必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三大海域的紧张局势。如钓鱼岛时间的不断升级。东海问题和钓鱼钓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时刻考验中日领导人的智慧也在考验着中国人民的忍耐力。 相对于东海主要由中日两国的矛盾,南海问题牵涉到六国七方,更是是错综复杂。最近几年美国出于遏制中国战略的需要加快了重返东南亚的步伐,越来越积极的插手南海争端。而南海周边国家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中国有意使南海问题国际化。这些因素都使的南海问题变得日益复杂,也使得南海局势变得日趋紧张。 不管是美国航母进黄海,还是中日争端加剧,还是南海局势进一步恶化,都无一例外的影响了我国的海洋安全。也引起了中国人民对中国海洋安全的担心和思考。无论从国际法还是从历史方面看,钓鱼岛、南海诸岛属于中国是毫无疑问的。那么从东北亚的日韩到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等国为什么要冒着侵犯中国主权和中国对抗的风险去侵占那些主权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呢?以下我从我国的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和外国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薄弱的海洋意识 中国历来是路上大国,重大陆轻海洋是我国历朝历代的习惯,中华民族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看不到海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注意提高整个民族的海洋意识,使得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长期薄弱。而薄弱的海洋意识又导致我国长期轻视对海洋战略的研究,忽视海军的建设,使得国家的海防相当薄弱,海上力量投送能力也相当低。 二、综合国力不强 中国自古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历来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我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民族独立战争,几乎消耗了中华民族所有的财富。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建设上的失误又是我国失去20年的发展机会。而同时期的欧亚各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时期。这就使得我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国家实力对比中处于下风,而薄弱的国力又不能支持昂贵的海军建设,这就进一步降低我国威慑周边国家保护我国海域的能力。 三、外交政策不当 长期以来,中国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国家间的争端,面对海上的各种争端,我国提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这是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政策,特别是在我国国力较弱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政策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当南海各国无视中国利益,无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对南海油气资源做出实际开发,并有意使南海问题国际化的情况下,我国还坚持这样的方针只能使南海问题更复杂,也使得以后解决南海问题的成本更大。 四、外国因素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奉行遏制中国的政策,阻碍中国现代化建设,甚至西化、分化中国的目地。而与中国有争议的国家也有意引进西方国家的势力以抗衡中国。这就使得中国海上安全形势日益恶化。 而面对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和各种恶化我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各种复杂因素,我认为我国应从长远的、全局的战略层面上提出系统的解决办法来突破我国面临的海上困境。 一.提高海洋意识,制定科学的海洋战略。 面对当前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无疑是当前最紧迫的工作。至于如何提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媒体全面关注和深入报道东海和南海争端,引导国人对我国海战略的思考,提高国人的海洋意识;二是利用学校等教育机构宣传和说明我国的外交政策,对于我国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详细介绍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历史和现状,加深学生对我国海洋安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发展,提高学生们的海洋意识;三、国家应整合和加强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加强对有争议海域的维权执法力度,并加强立法和行政管理使我国在相关海域的执法有法可依;四是要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制定全面的海洋资源开发计划,大力支持和保护国内企业对我国东海、南海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开发保护我国渔民在相关海域的海洋产业。 二.全面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着力解决国内矛盾,全面提高综合国力 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向来都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条件。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一是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全面提高低收人者的收入水平,藏富于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缩小收入差距,缓解因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二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消费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降低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三是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和政治改革,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四是要强力推进反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立法,提高民族的向心力。 三.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面对我国周边国家不断侵犯我国主权,我国应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以武止战。一是要加强军事思想研究,探讨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战法,使我军形成完整的、先进的军事思想;二是加快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我军的信息化武器的装备水平。三是加强我军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提高我军的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尤其要加强我军在新技术条件的远洋作战能力、远程机动能力和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 四.完善和调整外交政策,分而化之,各个击破 面对南海问题日益国际化的趋向,我国应制定系统的处理办法,以外交为前导,以军事为后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易到难不断化解周边国家在南海、东海问题上与中国的矛盾,各个击破。应避免周边各国形成同盟对抗中国,坚决反对美国等无关国家插手南海问题。

浅议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 (2015届大学本科) 题目: 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5年9月

目录 摘要 (2) 前言 (2) 1.我国的海洋权益现状……………………………………………………………… 1.1 全面理解海洋权益内涵………………………………………………………… 1.2 正确认识海洋维权形势………………………………………………………… 1.3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 2 3 4 2. 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5) 2.1政治利益 (5) 2.2经济利益 (5) 2.3安全利益………………………………………………………………………… 3.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对策………………………………………………………… 3.1完善我国的海洋立法……………………………………………………………6 6 6 3.2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7) 3.3加强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建设 (7) 3.4建立综合的海上安全保障体系 (7) 4.结语 (8) 谢辞 (9) 参考文献 (9)

浅议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历史不止一次的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了“海洋兴则国家盛、海洋衰则国家败”的道理。事实证明,享有海洋权益并不等于控制了海洋,一个国家的海洋经济权益是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加以捍卫的。同时,对于如何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不能简单的认为单凭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就能对海洋的资源来加以控制和利用,说到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有效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海洋权益;争端;中国;资源;经济;策略 前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012年年初以来,我国周边海域热点频发,维护海洋权益形势严峻,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海洋权益,如何看待我国的维权形势,如何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有哪些,这些都要求我们不断深化理解,提高认识,并为之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1 我国的海洋权益现状 在黄海,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如果按此划分,他们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在东海,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东海大陆架是中国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中应归我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却提出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按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与中国有16万平方公里、韩国与中国有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此外,我在东海作业的渔船、海洋科学考察船经常遭到日本海上自卫队和海保厅的舰机骚扰、跟踪和监视,严重影响了我船的正常作业。在南海,海洋权益受到侵犯更加严重。一是岛屿被侵占。二是海洋资源被掠夺。此外,中国自1999年开始,每年宣布南海实行夏季休渔期。但受到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严重挑战,越、菲两国不但说中国“无权宣布休渔”,而且我休他不休,乘我渔民不出海之机大肆捕捞。 1.1 全面理解海洋权益内涵 何谓海洋权益?一般的理解是国家在认识和利用海洋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例如,毗连区管制权、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他国管辖海域的航行权利、行使公海六大自由的权利以及分享国际海底区域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利益等。严格来说,海洋岛屿主权及领海主权在性质上高于一般的海洋权益。但依据“陆地统领海洋”的原则,海洋岛屿主权是主张岛屿领海等管辖海域及其相关权利的基础。因此,维护岛屿主权一般也被视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任务。

浅谈中国国防

信息化战争 摘要:随着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中的主要战争形态,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这几场局部战争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要在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的基础上,加速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从而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战争特征国防建设 一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 (一)定义与内涵: 何谓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以大量装备和使用信息化装备的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等六维战略空间中,在信息化网络化战场上展开的一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目标,以信息对抗和知识对抗为主要对抗手段,附带杀伤破坏减到最低限度 的多军兵种一体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与其他战争形态存在较大差别,不可混淆。首先,虽然信息化战争与高技术战争本质一致,但是其区别也是明显的,一是所依赖的军事技术不同,信息武器是高技术武器的核心,信息化战争具有时代代表性,是高技术战争的核心内容。其次,信息化战争与机械战争有联系与区别,信息化战争是由机械化战争发展而来,信息化战争并不排斥机械化,而是继承、发展和革新了机械化。再次,信息化战争与信息战争、信息时代的战争、信息战、信息作战、网络站等概念也 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二)基本特征: 1、信息成为战争的主导因素:不同的战争形态,战争体系中的制胜要素的不同的。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化”是核心,是关键,是信息时代战争的根本标志和主要特征。首先,信息已成为武器系统可军队作战效能的“倍增器”。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左右着武器装备战斗力的的释放效能。其次,信息优势成为信息化战争制胜的根本条件。信息优势对战争进程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全面准确实时的情报信息将成为战争制胜的核心和基础;二是获取和保持信息优势将成为制胜的关键行动;三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运用时制胜的根本保证。再次,军事信息系统成为战争指挥与控制活动的基础, 2、战争行动在多维化战场空间同时展开:20世纪之前的战争基本是在陆地和海洋进行,战场是平面的、一维的,一次大战后期开辟了天空战场,后来电磁空间又成为独立的战争争夺空间。至今,六维战场空间形成了,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形态由以陆、海、空、天、电磁等为主体的实体空间,向以网络,人的认知领域等为主体的虚拟空间。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的安全,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有能力夺取“虚拟领土”,是否有能力 管辖好属于自己的“虚拟领土”。 3、信息化战争的体系与体系的一体化对抗:作战力量一体化,作战行动一体化,作战指挥一体化,综合保障一体化。总之,信息化战争中必须坚持一体化对抗的原则,搞好各个领域、各种作战力量、作战空间、作战行动和作战手段的协调配合,使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攻防手段、战场空间、信息情报都实现一体化,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