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_殷剑峰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_殷剑峰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_殷剑峰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_殷剑峰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No.WP09-0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周宇 内容提要:2006年以来,随着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一些学者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城市。本文认为,从我国政府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战略、上海金融中心的实力以及上海的优劣势比较来看,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心中的战略构想。从那时起,在短暂的十几年里,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尽管如此,2006年以来,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变化,一些人甚至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金融中心。针对以上认识,本文立足于历史发展、现状评估和优劣势比较这三个视点,重新确认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和未来。 一、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 (一)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上,一个值得强调的重要事实是,这是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鉴于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中央政府不会随意改变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既定战略目标。 从这一战略的实施历程来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明确提出了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构想。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后,中央政府、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和促进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政策,表1纪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具体措施。中央和上海政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和落实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1991年年初,邓小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金融092 武晓龙 学号:200930085226 上海,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个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决定的战略眼光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应该是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经济和金融转型的成功是建成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又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 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大国博弈战略。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中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且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削弱了美元霸权的信用基础,给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它将通过为亚洲和全球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为标的的投融资场所,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双轮驱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崛起过程。 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体现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实现全球金融平衡稳定发展的大国责任。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其系统性风险将随着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而不断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并实现全球金融的平衡发展。 从国家和全球来讲,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 四、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动力 五、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要求 从上海自身发展角度来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及其对广州建设区域 性金融中心的启示 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四个率先”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发挥金融要素市场优势,全面提升金融创新效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相对比较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配臵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金融市场的集聚,为上海构建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和开展各类金融产品交易提供了平台,从而使上海成为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金融交易十分活跃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的金融开放、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效应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进一步显现。 (二)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立足发展国内经济。与离岸型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并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将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国内迅速成长的经济体系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周边乃至全国的集聚与辐射效应都已十分明显。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资金流动尤其频繁,其规模、流向已对该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三)坚持制度创新,大胆“先行先试”。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代表的我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活力。上海目前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的主要场所,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债券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燃料油期货、刚刚上市的黄金期货以及即将面世的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都诞生在上海。 (四)实施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1990年,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对在浦东新区开办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并对新设金融机构注册、子女入学、升学,员工因公出入境等方面作了非常细致周到的安排。今年7月《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基本完成。根据《条例》,上海将设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发展资金”,奖励金融创新,扶持新设金融机构,奖励金融人才等。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上海已有十大类银行机构,银行机构总数突破3100家,成为中国银行业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地区。截至2008年初,上海主要的中外资金融法人机构数量达到858家,比2002年翻了一番。外资机构纷纷落户上海,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达16家,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也分别达到184家、165家和244家。 (二)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健全。上海是全国金融市场最集中的地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市场均设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8244330.html,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者:宇鸣 来源:《中国经贸》2008年第07期 日前,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就如何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向记者作了详尽的阐述。 面向未来 屠光绍介绍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上海是一座发展之城,是一座开放之城,是一座活力之城:上海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商机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选择来上海创业和发展。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 这一进程中,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积极参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他强调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对此高度重视,始终寄予厚望。2004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希望上 海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2007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适应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开放的措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屠光绍认为,上海经过多年的建设,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成为中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成为中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迎接挑战

对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思考(发表)

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张望 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中心 近年来,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化扩大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金融机构不断集聚。以银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机构数量、类型、创新和竞争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国务院2009年3月25日召开的常务会原则通过《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未来进入上海的金融机构速度将明显加快,未来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对自身及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影响是目前需要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发展特点 1.机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机构类型更趋多样化,中小银行进入上海的数量明显提速。尽管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但上海机构集聚效应仍持续增强。2008年,新增分行级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其中,股份制银行分行2家,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及外国银行分行9家。机构类型多样化方面取得新突破,除了在国内唯一设立的货币经纪公司外,还成立1家私人银行业务部,村镇银行也获准筹建,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取得新进展。截至12月底,上海银行业营业性金融机构达到3167家,机构类型方面突出表现为“三多”,即外资银行多,外

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达16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共26家;商业银行营运中心多,共计43家,其中持牌11家。 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自2007年以来,进入上海的机构数量明显增加,2007年下半年2008年末,有6家中资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上海分行设立,预计未来进入上海的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数量还将增加。 2.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运营水平再上新台阶。据监管部门统计,2008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811.5亿元,同比增长26.7%。盈利结构持续改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2.2%;成本收入比为27.3%。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资产质量总体较好基础上,不良贷款余额与比率持续7年“双降”。截至2009年12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47%。 3.金融创新不断丰富并日趋活跃,国内示范效应不断显现。从银行业战略转型、优化经营模式、改善盈利结构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出发,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进经营转型,优化业务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和盈利模式,加快业务创新,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个人理财、电子银行、衍生交易、银行卡、消费信贷、中间业务等领域创新活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理财产品成为银行主要创新领域。理财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人民币理财产品从以债券投资为主的债券型,逐步延伸拓展,信托计划、信贷资产、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和资本市场等也已成为理财产品的载体。从挂钩境内资本市场发展到境外股票、基金等市场。理财产品从固定收益型,发展到保本浮动收益和不保本浮动收益型。

“十三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

十三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思路 一、“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背景 一是世界经济金融格局步入“调整期”。世界经济发展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发展重心继续东移,亚太地区经济整体性崛起的态势不断凸显,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美国推动的TTIP、TPP等谈判,正在力图重构全球新的经贸投资规则和全球经济治理框架。 二是新科技、新业态步入“变革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将带来新的技术和产业变革,对金融业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三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转型期”。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两位数高速增长期,面临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呈现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出现新变化,对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步入“深水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金融改革开放做出了新部署,国务院陆续出台了资本市场发展“新国九条”和保险业发展“新国十条”,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些深层次改革有望取得重要突破。 五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步入“加速期”。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作为计价、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职能不断显现。 综上判断,“十三五”时期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挑战和机遇并存。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处的阶段看,目前,上海已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但是国际化程度还不高、辐射能力有限、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处在由内向外的开放创新期,由扩大规模到注重质量的结构转型期,以及由集聚资源到提升功能的发展升级期。 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发展阶段,市金融办认为,“十三五”基本思路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在发展思路上的转变与创新。从上世纪9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以“十三五”为节点进入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发展阶段,需要在战略思路上有突破性的转变与创新。更加注重对重大机遇、重大变革的把握与应对。如全球经济金融重心东移,人民币国际化加速,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落沪,上海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金融业态带来的机遇,等等。更加注重做好与中国各项改革的衔接与呼应。如资本市场发展“新国九条”、保险业发展“新国十条”的内容,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内容,在基本思路中都要做好衔接,更好地服务改革开放,服务国家战略。 二、“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指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探究 【摘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与国际大的金融中心相比,还存在很明显的差距。然而,上海毕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如果能按照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继续努力,那么,终有一天,上海将成为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 【关键词】上海;国际金融;贸易 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区域经济大国变成了在全球有重要地位的经济大国,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外汇储备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必须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要有国际化的货币和强大金融影响力,可以对国际金融规划起决定性作用。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金融强国战略中极其重要的一步。 一、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非常必要 1、我国迅速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完备的经济体系,它由生产要素流通、商品流通和资金流通三个方面组成,这三个要素中,资金流通和商品流通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矛盾统一。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同时对资金流通和商品流通进行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完全转变了经营机制;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几乎达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商品流通领域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资金流通和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国家仍然是金融机构的主要控制者,金融机构的发展已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的流通主要采取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方式实现,而金融市场的调整也是由国家一手操作。金融市场无法体现它应有的功能。这样,就不能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从而造成许多产业的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影响其正常发展。资金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国家迫切需要对资金流通领域和金融体制进行一次根本性改革,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就是最为重要的步骤。 2、上海要成为经济中心,就必须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一直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也将在以后的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海及其长三角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长江流域经济以及全国经济的发展;另外,在环太平洋经济带上,上海占有重要地位,这就使上海成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一个桥头堡。然而上海要想真正成为经济中心,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就迫在眉睫。在现代经济体制中,金融不仅是社会生产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力量,引导着整个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金融中心可以引导资金资源的流向,现代化的金融中心配合先进的社会和金融系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调集大规模的资金流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调整与推动的作用;因此,上海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中心,要想成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窗口,就必须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 3、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对外贸易的比重已经增加到38%。这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绝对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最近几年,在世界贸易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进出口大国之一。但是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仍然处于非常封闭的状态,即使是国际上一个发展中小国,金融市场发展也比我们强。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问世 由上海金融学院领衔组织众多专家合作编撰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2006年版)2006年12月18日在上海发表。 此文献今后每年将发表一次,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共30万字,分为奠基篇、机构篇、市场篇、产品篇、生态篇、人才篇、比较篇、献策篇等八大篇目,全面细致介绍了上海金融业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发展机遇,并提出决策建议。 在伦敦金融城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调查报告中,当今世界只有两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和纽约,而法兰克福和巴黎也只是极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罢了。报告还指出,未来10至15年间,如果出现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将很有可能是上海。 那么现实状况又是如何的呢?《蓝皮书》中这样描述着国际金融中心的衡量标准: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不管是区域级还是全球级的,必须符合这么几个条件——每日外汇成交额不少于100亿美元;外资银行和代表处不少于100个;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代表处不少于200个;跨境银行间同业债权和负债均不少于1000亿美元;海外银行贷款总数不少于200亿美元;不少于200家的外资公司(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选作区域总部所在地。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据,上海目前的外汇日平均交易额只及东京、香港和新加坡三地的一个零头。在金融产品方面,上海相对单一且趋同严重,虽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但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都不足。 显而易见,上海的金融市场规模离国际金融中心距离还很遥远。 8条建议促发展 为此,《蓝皮书》共献出8条建议,其中包括:上海应在伦敦、纽约、新加坡设立代表处。该《蓝皮书》认为,在上述城市设立代表处,将有效发挥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借鉴参考作用。代表处组员必须定期向上海市政府提供情报及研究成果,供决策参考。 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型金融机构的管理总部主要聚集在北京,加上目前国内金融业的同行竞争,造成金融资源相对分散,这使上海金融中心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抗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可以走一些“迂回”道路,将一些直属于总部的业务,吸引过来,比如各家大银行的银行卡中心、数据中心、票据中心等,这将有效缓解上海“总部”资源不足的瓶颈。事实上,在央行设立上海总部后,央行与市场相关的职能,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 【法规类别】银行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号 【发布部门】上海市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09.06.25 【实施日期】2009.08.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3号)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6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6月25日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第三章区域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章金融人才环境建设 第五章信用环境建设 第六章金融创新环境建设 第七章金融风险防范与法治环境建设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当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营造环境为重点,将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市推进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关工作的领导。 本市设立的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关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阶段性目标

和各项措施。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具体落实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项工作。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安排上海金融发展资金,用于对金融人才、金融创新的奖励和金融产业发展的扶持。 第七条本市应当按照国家明确的战略定位和分工,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中心城市在金融领域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增强本市金融业的服务功能,推动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为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加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金融市场建设、金融产品创新、金融风险防范、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推动在本市的金融机构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鼓励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教育研究机构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第二章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关于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国际化金融市场体系的要求,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推进货币、外汇、债券、股票、商品期货、金融衍生品、保险、黄金、产权等市场的建设。 市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产、企业年金、信托计划等各类机构投资者。 第九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支持银行、证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