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_第七章_2011年版

城市规划原理_第七章_2011年版

1、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指()。

A:城市在一定年限内各个组成部分和各项建设的全面安排

B:提出城镇近期内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和选址,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布局和用地,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安排

C: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分阶段实施安排和行动计划,是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

D:通过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可以使得城市的开发建设更加科学一些、更加合理一些,在法定规划的指导下来依法开发建设,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即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镇的资源条件、自然环境、历史情况、现状特点,明确城镇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提出城镇近期内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和选址,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布局和用地,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安排等。重点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

2、城市的总体规划是指()。

A: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分阶段实施安排和行动计划,是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

B:城市在一定年限内各个组成部分和各项建设的全面安排

C:在法定规划的指导下来依法开发建设,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可以确保城市有序开发

D:作为保障规划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演化和显化为一个独立规划,为宏观层次规划的实施搭建了一个平台

答案:B

解析:城市的总体规划是指城市在一定年限内各个组成部分和各项建设的全面安排。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为()。

A:权威性

B:地域性

C:灵活性

D:科学性

答案:B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即:(1)“地域性”,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应适应规划地段的特点,保证地段及其周围地段的整体协调性;(2)“法制化管理”,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与管理的结合,是由技术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编制要保持一定的简洁性,编导要有一定的程序性和易查性。应重点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

4、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为依据。

A:规划的综合性研究

B: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

C: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

D:总体规划

答案:D

解析:应主要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规划的综合性研究为基础,以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为手段,以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为形式,对城市用地建设和设施建设实施控制性的管理,把规划研究、规划设计与规划管

理结合在一起的规划方法。

5、与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宏观层次的规划相对应,详细规划主要是指()。

A:在对用地进行细分的基础上,规定用地的性质、建筑量及有关环境、交通、绿化、空间、建筑形体等的控制要求,通过立法实现对用地建设的规划控制,并为土地有偿使用提供了依据

B: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用以指导建筑设计和各项工程施工设计C:对城市中某一地区、街区等局部范围中的未来发展建设,从土地使用、房屋建筑、道路交通、绿化与开敞空间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统一的安排

D: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及与权威性相容的灵活性,使规划管理人员在规划实施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理可争、有法可依,以“法治”取代“人治”

答案:C

解析:与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宏观层次的规划相对应,详细规划主要是指对城市中某一地区、街区等局部范围中的未来发展建设,从土地使用、房屋建筑、道路交通、绿化与开敞空间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统一的安排。

6、下列选项中,()为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A:总体规划

B:控制性详细规划

C:修建性详细规划

D:协调发展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与作用。即:(1)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之间衔接的重要环节;(2)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有机衔接的关键层次;(3)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4)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公共政策平台。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理论,在了解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与作

7、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法定规划,基本特征为()。

A:科学性

B:程序性

C:地域性

D:法律效应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征。即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法定规划,法律效应是其基本特征。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征,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通过数据控制落实规划意图;(2)具有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3)横向综合性的规划控制汇总;(4)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8、进入21世纪,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原有编制办法的不足进行的相应改进,并形成地方统一的编制技术措施,对本区域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行为进行规范,以便实现总体控制和相互衔接,主要体现在()

A:对控制性规划的法制化的努力

B: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分区划定与用地编码进行规范

C: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明确编制内容与编制方式,提供主

要控制指标的赋值参考标准

D: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统一格式、制图规范和数据标准

E: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控制,试图通过城市设计的引导和调控手段弥补控制性详细规划不足

答案:B,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历程——新时期的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一些特大城市出现了新的编制方法与编制思路,大多是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原有编制办法的不足进行的相应改进,并形成地方统一的编制技术措施,对本区域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行为进行规范,以便实现总体控制和相互衔接。主要体现在:(1)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分区划定与用地编码进行规范;(2)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明确编制内容与编制方式,提供主要控制指标的赋值参考标准;(3)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统一格式、制图规范和数据标准。了解控制性详细规划发展历程——从产生到规范和不断的变革与探索。

9、下列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特征的是()。

A: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B:具有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

C:横向综合性的规划控制汇总

D:通过数据控制落实规划意图

E: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答案:A,B,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征。包括:(1)通过数据控制落实规划意图;(2)具有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3)横向综合性的规划控制汇总;(4)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了解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

10、修建性详细规划基本特点包括()。

A: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

B:多元化的编制主体

C:坚持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D: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城市空间与环境

E:以具体、详细的建设项目为依据,实施性较强

答案:B,D,E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即:(1)以具体、详细的建设项目为依据,实施性较强;(2)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城市空间与环境;(3)多元化的编制主体。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一、结合书中所介绍的方法,预测中国2049年的人口总量以及人口结构。 答:百度百科数据统计运算可知:1990~2000十年人口增长142430000人,2000年人口总数为126582504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96%,约为0.6%;2000~2010十年人口增长73899804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7%。由于自然中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无法明确得出,下面将增长率作为整体分析。 就中国整体而言,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所以可以选择综合增长率法预测人口总量。 高方案,由于中国正在面临老龄化加重的问题,故而死亡率会降低,部分地区出台政策“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两个孩子”,出生率可能会增加;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出国移民可能会增加。整体态势相对来说增长率还是呈上升趋势,至2049年上升幅度不会很大。因此形成人口预测高方案:r1=0.60% . 中方案,按照10年的平均年综合增长率形成人口预测的中方案:r2=(0.60%+0.57%)/2=0.585%,取值0.58%较为合适。 低方案,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社会压力的增加,虽然未来不免除生育高峰的可能,但整体自然增长率仍不会上升,可能还会下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密切,将来会掀起一阵移民浪潮,最终会趋于稳定状态,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机械增长率的下降。因此形成人口预测的低方案:r3=0.55% . 高方案:城市人口总量=1370536875x(1+0.60%)^39=1730660751人,约17.3亿人; 中方案:城市人口总量=1370536875x(1+0.58%)^39=1717292785人,约17.2亿人; 低方案:城市人口总量=1370536875x(1+0.55%)^39=1697429116人,约17.0亿人。 人口结构: 1)年龄结构:托儿组、幼儿组、小学组会与现状相对稳定,中学组、成年组人口会稍微下降,老年组会上升。 2)职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会略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也上升;第一产业明显下降。 3)家庭结构:家庭人口数量会下降,男女比例失衡,辈分数量会有增加(不住在一起也算)。4)空间结构:中心城市人口密度会增大,卫星城人口密度也会相应增加。农村人口数量会减少,随着农村社区化管理及户籍制度改革,农村人口密度会急速减少,居住户性质居民会相应有所增加。 二、透过周边的城市人口与社会现象,思考城市规划未来可能的对策。 答:开发区、高新区之类的现象。 大体对策: 1)做好开发区、高新区的功能定位 2)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共基础建设配套 3)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持续竞争力 Ps:这个问题得长篇大论吧,等时间充裕了准备个论文吧。 三、在中国城镇化道路上,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流失,会对农村居民点规划产生哪些影响? 答: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流失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多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加重了农村地区知识型人才流失;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从事农业劳动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模拟题库

第一章城市与和城市化 一、名词解释 1.新城市主义 2.城市化 3.城市化水平 4.逆城市化 5.再度城市化 6.城乡一体化 7.城乡二元结构 8.可持续发展 二、简答题 9.城市化进程中的S形曲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世界、中国、发展中国家(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 三、论述 11.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前景。 12.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意义。 13.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战略方向。 第二章城市规划理论与编制 一、名词解释 1.雅典宪章 2.霍华德 3.马丘比丘宪章 4.北京宪章 5.城市规划区 6.人居环境科学 7.城市规划体系 8.区域规划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0.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2.分区规划 13.修建性详细规划

14.控制性详细规划 15.近期建设规划 16.结构规划 17.远景规划 18.战略规划 二、简答题 19.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20.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内容、作用。 三、论述 21.对城镇体系规划的现状的发展趋势的见解。 22.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第三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用地 2.风玫瑰图 3.热岛效应 4.逆温层 5.城市绿地系统 6.绿地指标(三项) 7.竖向规划 8.工程管线综合 9.结构规划 二、简答题 10.土地使用开发强度的考虑因素。 11.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自然条件是土地适用性平地的主要考虑因素。包括: (1)地质条件:建筑用地、滑坡、崩塌、冲沟、地震、矿藏。(2)水文及水文地 质条件。(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湿度与降水。(4)地形条 件:山地、平原、丘陵。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可以分为;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定,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条件的综合评定。1、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作用:在调查 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基础上,对用地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为城市用地选 择和用地组织提供科学依据、评定的内容:用地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一类是条 件较优越,能适应各种城市建设要求的用地,二类是只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 就能适合城市建设的用地,三类是用地不适宜建设的用地,用地评定的结果括图 纸和文字说明,2、城市用地建设条件分析:包括现状建设条件,工程准备条件,

城市规划原理_第七章_2011年版

1、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指()。 A:城市在一定年限内各个组成部分和各项建设的全面安排 B:提出城镇近期内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和选址,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布局和用地,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安排 C: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分阶段实施安排和行动计划,是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 D:通过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可以使得城市的开发建设更加科学一些、更加合理一些,在法定规划的指导下来依法开发建设,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的是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即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镇的资源条件、自然环境、历史情况、现状特点,明确城镇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提出城镇近期内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和选址,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布局和用地,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安排等。重点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 2、城市的总体规划是指()。 A: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分阶段实施安排和行动计划,是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 B:城市在一定年限内各个组成部分和各项建设的全面安排 C:在法定规划的指导下来依法开发建设,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可以确保城市有序开发 D:作为保障规划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演化和显化为一个独立规划,为宏观层次规划的实施搭建了一个平台

答案:B 解析:城市的总体规划是指城市在一定年限内各个组成部分和各项建设的全面安排。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为()。 A:权威性 B:地域性 C:灵活性 D:科学性 答案:B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即:(1)“地域性”,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应适应规划地段的特点,保证地段及其周围地段的整体协调性;(2)“法制化管理”,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与管理的结合,是由技术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编制要保持一定的简洁性,编导要有一定的程序性和易查性。应重点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 4、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为依据。 A:规划的综合性研究 B: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 C: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 D:总体规划 答案:D 解析:应主要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规划的综合性研究为基础,以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为手段,以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为形式,对城市用地建设和设施建设实施控制性的管理,把规划研究、规划设计与规划管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30讲 第六章-第七章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与要求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与要求 现状调研与前期研究现状调研与前期研究包括上一层次规划即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对控规的要求,其他非法定规划提出的相关要求等。 (1)基础资料搜集的基本内容: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技术文件及相关规划成果;地方法规、规划范围已经编制完成的各类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的技术文件;准确反映近期现状的地形图;规划范围现状人口详细资料;土地使用现状资料,规划范围及周边用地情况,土地产权与地籍资料;道路交通现状资料及相关规划资料;市政工程管线现状资料及相关规划资料;公共安全及地下空间利用现状资料;建筑现状资料;土地经济等现状资料;其他相关(城市环境、自然条件、历史人文、地质灾害等)现状资料。 (2)分析研究的基本要求。在详尽的现状调研基础土,梳理地区现状特征和规划建设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相关规划建议。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分析地区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可能存在的威胁与机会、对现有重要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重要企事业单位等用地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可能的规划调整动因、机会和方式。 规划方案与用地划分通过深化研究和综合,对编制范围的功能布局、规划结构、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历史文化环境、建筑空间体型环境、绿地景观系统、城市设计以及市政工程等方面,依据规划原理和相关专业设计要求做出统筹安排,形成规划方案。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用地细分,一般细分到地块,成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具体控制的基本单位。 用地细分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单元开发和成片建设等形式,可进行弹性合并。用地细分应与规划控制指标刚性链接,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应提出控制指标做相应调整的要求,以适应用地细分发生合并或改变时的弹性管理需要 指标体系与指标确综合控制指标体系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之一。综合控制指标体系中必须包括编制办法中规定的强制性内容。 指标确定一般采用四种方法:测算法——由研究计算得出;标准法——根据规范和经验确定;类比法——借鉴同类型城市和地段的相关案例比较总结;反算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整个城市规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它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理论课,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专业所涉及的全方位知识,在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专业教学的核心成分;它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培养学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能力,同时为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规划以及城镇规划与设计的实际操作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时数 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计划总学时72学时,每周4学时,共18周,计4个学分。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表现力和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提示性问题,强化课堂中信息的双向交流,活跃气氛、提高效果。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在授课过程中,辅助采用案例教学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作为必要的教学补充,针对某一城市或城市局部区域进行实证分析教学。 (五)面向专业 该课程是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本章简要介绍城市的产生、定义、发展过程;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二、城市的形成 三、城市的定义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开设院系:风景园林学院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使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 主讲教师:韩玲

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2、授课对象: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 3、学时学分:共68个学时,4个学分 4、使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使用教材: 《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第四版。 参考书目: 1.《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三版。 2.《城市和区域规划》,[英]P·霍尔主编,邹德慈、金经元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3.《现代城市建设》,冯文炯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 5、考核方式:考试 6、授课的类型:采用讲授、分组讨论、课堂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7、教学目的: 本课程包括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等问题。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并掌握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辅导。 8、教学重点: (1)城市与城市化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3)城市总体规划 (4)城市道路设计 (5)城市居住区规划 9、教学重点: (1)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 (2)城市居住区规划 10、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讲授+课堂示范绘图 11、教学手段: 传统讲授+多媒体讲授+手绘示范 12、教学内容: 见各章节具体内容 13、思考题或作业练习: 每章节课后布置 14、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1)教学理念更新:实施模块的、弹性的、多层次教育、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传统内容和方法。 (2)教材内容合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把控,以“够用、适用、实用”为原则,精选理论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居民点的概念: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形成的定居地点,分为城市型和乡村型 城镇的定义: 镇和城市是城镇型居民点,统称城镇。 城镇: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现代城镇的定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本质特征: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职能。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气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城镇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镇化也可以称为城市化。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按户

籍管理办法可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城镇化的三种模式: (1)初期发展(2)过城市化现象(3)逆城市化现象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周代:《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其含义为:在营建都城时,都城九里见方,每边开三门。纵横各有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为祖庙,西为社稷。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1、理论的提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理论意义: (1)提出了发展极限的概念——人口规模受到限制。 (2)提出了有机平衡的原则——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周围有绿地。(3)提出了动态管理的观念——土地的合理利用。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607647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0 学分:4 适用对象: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 先修课程:建筑初步城市地理学 执笔人:孟彩红审定人:董杰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它涉及到资源、环境、人口、经济、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阐明城市规划的意义,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以所选教材为基本素材,参考书为辅助材料,结合实际,选取讲授内容,不断补充前沿知识理论。采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改基本要求:除课堂讲授外,积极采用案例讲解、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外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课外作业旨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课程重点与难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4学时) 重点:城市的形成与定义,城市化的测度及其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6学时) 重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2学时) 重点:城乡规划的法规系统、行政系统、技术系统以及运作体制。。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2学时) 重点: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及实现途径。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2学时) 重点: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环境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4学时) 重点: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城市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城市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2学时) 重点: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城市人口预测的方法研究。 第八章历史与文化 +第九章技术与信息(2学时) 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重点:城市规划的工作的基本内容,城市规划编制的层次。详细规划的任务、编制内容和方法,理解难点: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4学时) 重点: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的分析与评定,城市用地建设条件分析,城市用地的用途分类;城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的布置、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2学时) 重点:区域规划的发展与内容,区域规划出现的新类型。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4学时) 重点:总规划的作用与特点,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及城市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类型,原则及协调,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优化选择。 建立城市环境整体念。 第十四章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4学时) 重点:控规的编制程序和内容,以及地块控制层面上各控制要素的确定方法。修规的编制程序和内容,以及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

城市规划原理考研复习资料-精品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考查要点 第一章、城市及城市发展 1。城市、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口职业转变 ②产业结构转变 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特点 18世纪在西欧开始的产业革命,出现现代化的工厂化大生产,资本和人口在城市集中起来,农民向城市集中,城市的用地扩大,把周围的农田变成了城市,村镇变成了城市,小城市又发展成为大城市。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3。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特点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城市是发展中城市。2019年底,设市城市668座,其中特大城市37座,大城市48座,中等205城市座,小城市378 座,建制镇1.9万座以上.城市化水平30%左右. 随着人口统计办法的改变,城市化水平数值可能提高。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道路也有区别,东部地区以发展乡镇工业、外资企业等发展小城镇,而西部地区目前还应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增加二、三产业,增加其对小城镇的辐射扩散影响,为发展乡镇工业及小城镇创造条件。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 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矛盾。城市中的多种矛盾也日益尖锐。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首先危害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妨碍了资产阶级自身利益。因此从全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城市规划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中,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而且看作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这显然比那些把城市和建筑停留在造型艺术的观点要全面一些,也更深刻。他们的这些理论,也成为以后的“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的渊源。 2.主要理论与实践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1989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成,指出了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霍华德认为,城市无限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这一城市的统一机构。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等都提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部份 1、日照间距: 先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 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造后退:是规定建造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者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 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 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 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 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者自然分界线所围 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30000--50000 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 能满足该区 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 :中央商务区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者大城市里主 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造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 11、建造平均层数 :指一个建造地段内所有建造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造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 :国际现代建造协会 。 13、拆建比: 新建的建造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造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者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 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辟建设地区(或者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造布置 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 改造,确定坡度、 控制高程和平衡土 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者其中某一要素对 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 定建设用地性质、 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辟相衔接,作为城市规 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筑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 是指城市或者城市群中,在建造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 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泛博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 要包 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筑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 导各项建造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系统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造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造物 的使用性质确定的, 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者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造外 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3、“雷德朋”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代码:03305) 课程考试大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方针 1.3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4 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 1.5 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 2.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2.2 城市规划的要素 2.3 城市规划体系 第三章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 3.1 城市系统 3.2 城市用地的基本功能 3.3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3.4 城市用地的构成 3.5 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4.1 城市规划的编制主体、要求及原则 4.2 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 4.3 城市战略规划 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 5.1 城市性质 5.2 城市规模

5.3 城市总体布局 5.4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5.5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成果要求 5.6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例 第六章城市分区规划 6.1 城市分区规划概述 6.2 城市分区规划的原则与程序 6.3 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6.4 城市分区规划的成果要求 6.5 城市分区规划实例 第七章城市详细规划 7.1 城市详细规划概述 7.2 控制性详细规划 7.3 修建性城市详细规划 7.4 城市详细规划实例 第八章城市交通规划 8.1 城市交通规划概述 8.2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8.3 城市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8.4 城市交通规划案例 第九章城市绿化规划 9.1 城市绿化概述 9.2 城市绿地的分类与测度 9.3 城市绿化规划的编制要求、目标与内容9.4 城市绿化规划的编制与成果要求 9.5 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 第十章城市商业用地规划 10.1 商业用地规划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10.2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10.3 城市商业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10.4 上海中心商务区规划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二、课程任务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的技术问题。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内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等内容。掌握城市用地分类与及其适用性评价、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内容。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内容结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十三章内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最初形式入手,首先阐述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进展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然后介绍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和表现特征,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探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本章首先介绍中国古代“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以及西方古代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规划思想。然后重点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为了应对各种城市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包括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有机疏散思想、邻里单位理论、永续发展、全球化理论等。最后在分析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分散,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转向动态过程,从刚性转向弹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本章首先从规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决策过程的概念出发,阐述价值观对城市规划活动的影响力。然后在分析全球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核心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应把“永续发展”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把“和谐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把永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城市规划具体工作的每个环节当中,努力建设和谐城市。最后对和谐城市的理念提出、核心内容及柱锥模型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四章:人口与社会。本章首先从城市人口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出发,着重探讨城市规划中如何考虑对于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指出人口的规模、结构与空间分布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重点介绍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第五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本章首先介绍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城市规划调查研究与资料收集分析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②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③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④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和全球化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成绩分布:平时成绩考勤:10%,调研报告:20% ,考试名词解释,选择题,减答题,问答题关于城市设计、人口即两次调研 考试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城镇化定义: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用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 2、城镇化水平定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世界城镇化历史进程及特征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势力明 显增强,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比例就达到60% 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 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4、国内外城镇化规律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周礼.考工记 A、记述周代王城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B、将等级制度贯穿其中 城市规划独特的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 2、管子.度地篇 关于居民选址要求:“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 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3、周易 A、创立“象天法地”象征主义规划方法 B、“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 C、“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 3、建筑十书 A、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写 B、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 4、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时期希波丹姆提出 A、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 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反映古希腊时期市民民主文化民主与平等 B、希波丹姆模式的完整体现:米利都城 5、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结合城建史复习 A田园城市 B卫星城镇 C雅典宪章

2013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第七章

1. 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等内容。 2. 新时期对总体规划的要求: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3,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总体规划工作的要求。(259页) 3. 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区域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城市是外部作用于内部功能相统一的整体。 4. 城市性质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 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6. 城市布局形态的类型:集中和分散两类。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分散式布局的城市可划分为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 7. 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 8. 容积率的计算:(单一性质的容积率的计算)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上)/建设用地面积。(混合用地的容积率的计算)A= 9. 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 10. 建筑后退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行控制。主要包括退线距离和腿界距离两种。 11. 行为活动的控制作用:(1)在具体地块内进行交通活动控制,可以形成合理的交通组织方式,并减少对外界的干扰。扩大到整个城市,通过对各个地块的交通活动控制,可以正确引导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影响城市的整体出行结构。(2)通过对城市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的控制,可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容量,为人们的优质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3)在控制中通过对行为活动的控制,可以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城市整体运营成本,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7_真题-无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7 (总分130,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__。A.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可以脱离土地使用规划单独进行编制 B.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C.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需要处理好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关系 D.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需要协调城市中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 2. 下列关于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__。A.交通出行OD调查可以得到现状城市交通的流动特性 B.居民出行调查可以得到居民出行生成与土地使用特征之间的关系 C.城市道路交通调查包括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流向、流量的调查 D.查核线的选取应避开对交通起障碍作用的天然地形或人工障碍 3. 下列不属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内容的是______。A.提出城市交通总体发展方向和目标 B.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和措施 C.提出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功能组织及布局原则 D.提出城市交通资源分配利用原则和策略 4. 下列关于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__。A.在城市铁路布局中,线路走向起主导作用 B.铁路客运站是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点之一 C.大城市、特大城市通常设置多个公路长途客运站 D.大城市、特大城市公路长途客运站通常设在城市中心区边缘 5. 下列不属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主要内容的是______。A.提出城市各级道路红线宽度和标准横断面形式 B.确定主要交叉口、广场的用地控制要求 C.确定城市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大型装备运输的道路网络方案 D.提出交通需求管理的对策 6. 下列哪个宪章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的内容?______A.《威尼斯宪章》 B.《华盛顿宪章》 C.《马丘比丘宪章》 D.《北京宪章》 7.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近期规划措施不包括______。A.抢救已属于濒危状态的所有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要素 B.对已经或可能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造成威胁的各种自然、人为因素提出规划治理措施 C.提出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的近期建设项目 D.提出近期投资估算 8.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不需要划定保护界限的是______。A.历史城区 B.历史地段 C.历史建筑群 D.文物古迹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 2.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范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 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