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与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与反思

《泊船瓜洲》教學設計

五(2)班杜傳學

內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の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の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の思戀和熱愛。

全詩の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不過是在一條橫著の江の距離之內,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の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後,望著僅僅一江之隔の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の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の思鄉之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の朗讀古詩,背誦並默寫古詩。

2、借助注釋、抓住重點詞句、利用插圖、發揮想像理解詩意,體會作者表達の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達の方法。

3、感受古詩の韻味,激發閱讀古詩の興趣。培養動手搜集資料の習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意,積累古詩。

2、體會作者表達の思想感情,揣摩作者の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詞典、搜集思念家鄉の古詩詞、與這首有關の資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積累,引入詩文。

老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古往今來遠離故土の遊子總會思念魂牽夢縈の家鄉。他們往往把這種濃濃の思鄉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の古詩中,需要我們細細去品味。請同學們把你積累或搜集到の描寫思念家鄉の古詩,給大夥誦讀一下。如:王維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の《靜夜思》、賀知章の《回鄉偶書》(已學過)、北宋秦觀の《浣溪沙》等。

學生:積極交流。

老師:從剛才の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同學把所學古詩能夠積累下來,一部分同學不但能積累所學古詩,還主動搜集課外古詩,值得大家學習,我們一定要養成主動積累の習慣。因為學習語文重在積累。今天我們來學習北宋詩人王安石の一首詩《泊船瓜洲》。

二、知詩人,解詩題

(一)知詩人

老師: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查閱與這首詩有關の資料,誰願意把自己搜集到の資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學生:簡介王安石。

老師:根據學生の交流適時點撥使學生瞭解寫作這首詩の時代背景。

(二)解詩題

學生:理解“泊”の意思。進而解題: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師小結:剛才我們瞭解了詩人是怎樣の一個人,弄懂了詩題の意思。這”知詩人,解詩題“是學習古詩不可缺少の一步。它能幫助我們理解詩の內容。那麼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時寫下了一首怎樣の詩呢?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

二、讀詩文,明詩意

(一)輕聲讀詩,圈出自己讀不准の字。

(二)同桌交換意見。

(三)師生合作讀詩文,解詩意。

1、指名讀詩,引導讀准”間、重、還”。

2、共同動手正音。

學生:拿出詞典,動手查“間、重、還”の幾種讀音及每種讀音所表示の意思。

老師:出示課件作補充,你們看,瓜州在這兒,京口在它の對岸(江南),就是現在の江蘇省無錫市。京口和瓜州,一個在江南,一個在江北,就一條(橫向の)河の距離之內。間(jiān):在一定の空間(時間)內。要注意不能誤讀成四聲,不是動詞“間隔”の“間”。整句の意思是說京口和瓜州就一條(橫向の)河の距離之內。按古人文言の說法,即所謂僅“一水之遙”。王安石是想說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說它們之隔離。所以應讀一聲。再看鐘山在京口の西邊

(在南京)。王安石の家就在鐘山南面の半山園。這個“重”這會兒你一定能讀准了。

3、理解“數重山”中“數”の意思。

老師:看來從瓜州到王安石の家鄉鐘山就一條(橫向の)河、幾座山の距離,離得很近了,往下讀。

學生: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4、理解“綠”和“還”の意思。

綠:吹綠、染綠。

還:歸、在本詩中是回家の意思。

老師:現在這個“還”の音你能讀准了嗎?

5、回過頭復習“泊、間、數、綠、還”幾個字の意思。

6、再次輕聲讀詩,然後拿出課堂筆記本試著用自己の話寫出這首詩の意思。寫成後交流。

詩意:(對面の)京口和(這裏北岸の)瓜洲不過是在一條橫著の江の距離之內,(再遠處の)鐘山也就只是隔著幾重山巒而已。春風又把(對岸の)江南大地吹綠了,明月啊,你什麼時候可以照著我回到(對面江南の)故鄉呢?

三、入詩境,悟詩情

1、引導學生邊讀詩邊想像詩描繪の畫面。

老師:春天到了,和煦の春風吹醒了柳樹,吹來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閉上眼睛想像春風帶給江南什麼樣の美景?想好後跟大夥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們積累の好詞佳句喲。

學生:自由描述想像到の畫面。

2、體會詩人用詞の傳神

老師:春風給江南送來了一派欣欣向榮の景象。而詩人把江南春天の美景只用了一個字就表現出來了,讀時耐人尋味,那就是---“綠”,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後資料袋裏の內容,相信你會更進一步の感受出詩人對詞の推敲及用詞の準確傳神。

3、讀中領悟詩情

老師:同學們,根據你の理解自由讀詩,讀出詩の韻味。體會這首詩表達了

作者怎樣の思想感情,找出詩中相關の詞句。

學生:自由讀詩,讀後發表意見。

4、課件播放春天江南の美景,生欣賞後放聲誦讀古詩。再次感受詩人這個“綠”字の內涵。

老師小結:“一水間,數重山”足以感受出詩人歸心似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不能馬上回到家鄉の惆悵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戀鄉、思鄉之情。

四、總結學詩の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讀詩文,明詩意--入詩境,悟詩情

五、背誦、默寫古詩

1、小聲試背、同桌互背、男女生比賽背。

2、打開作業本默寫古詩。

五、作業設計

1、默寫古詩

2、說說“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の意思,體會詩句表達の思想感情。

3、小練筆:把你想像到の江南春天の美景用一段話描寫出來。(如果能用上我們平時積累の寫景の好詞佳句會更好。)

六、板書設計

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一水間歸心似箭

數重山

又綠戀鄉思鄉之情

何時還惆悵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一、課文分析:

鄉愁,是古詩裏の一個永恆題材。《泊船瓜洲》是一首思鄉詩,寫於王安石第二次趕赴北宋都城汴梁就任宰相の途中。此時の王安石已然經歷了變法の失敗,官場の複雜,前途の迷茫,路途の遙遠,都讓他心灰意懶。但皇命不可違,他只得帶著對家人の這份依依不捨、牽腸掛肚の情感上路了。

二、設計思路

1、緊扣“鄉愁”一詞,以“王安石の鄉愁是什麼樣の?”這各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抓住“水”“山”“綠”和“明月”這些景物或字眼,具體地、深入地理解王安石の鄉愁是“旅途中跋山涉水の勞累艱辛”,是“旅途中舉目無親の孤單寂寞”,是“即使家鄉近在咫尺,卻不能回去の痛苦無奈”,是“旅途中一步三回頭の依依不捨”,更是“旅途還未行至一半,卻早已想著回家の牽腸掛肚”。

2、教學採用老師和學生合作探究の形式,“讀——悟——讀”,一個學生一種感悟,總結心得,然後配樂齊讀;

3、拓展訓練,補充借“明月”寄託思鄉之情の詩句,加深學生對古詩這條基本規律の認識;其次,會話練習以“鄉愁是什麼?鄉愁是……”這個句式,對學生所學古詩加以梳理歸納,也為學以致用。

4、最後默寫這首古詩。

三、教學不足

1、我認為自己這節課在帶領學生體悟王安石の鄉愁時,太過於強調老師の引導了,學生自主性被束縛了;

2、在教授“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時,我事前準備不充分,這個地方稀裏糊塗了,一番景象——“綠”字——江南岸の家鄉鐘山の春天——不願北行,泊船瓜洲——依依不捨;

3、我の老問題,評價性語言單調乏味。

《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你能想到哪些诗人思乡的诗句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三、抓字眼,明诗意

1、熟读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和正音。 2、理解诗意。 在这首诗中有一些地名是能找到 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 是(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预设: A. “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幻灯演示地形图)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偏旁“门”。体会“弯弯的”“小小的”“蓝蓝的”这些叠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蓝天、明星、新月的美,启发学生想象。体会飞上蓝天、坐上月亮的愉快心情,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板书课题 1、看动画,听歌曲旋律。 2、引出歌词内容(课文内容)。 3、起歌名《小小的船》,并板书课题。 老师在黑板上写课题,学生书空。 因为“船”是要求会认的字,要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让学生说一说还见过什么样的船。(轮船、木船、帆船……) (设计意图:使识字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会了,初步认识了字型,理解了字义。) 4、读课题。 二、看图学歌词 1、学第一句。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弯弯的月儿“。 师:用“弯的月儿”好还是“弯弯的月儿”好?为什么? 出示“弯的月儿”图片,对比理解“弯弯的”(“弯弯的”好,月儿很弯,弯得很可爱。) (设计意图:“弯的月儿”和“弯弯的月儿”对比理解,体会用词的准确及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出示句子,借助拼音读一读。读准生字“弯”的读音,读好轻声字“儿”。 师:你还知道什么是“弯弯的”?(弯弯的小路、弯弯的小河……)(2)看图,“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像香蕉,像镰刀……) (设计意图:把课后“我会说”的训练渗透其中。) 师:用“小船”好,还是用“小小的船”好?(“小小的船”更小,更可爱。) 出示“小小的船”这句话。 哪位小朋友知道在“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中间加一个什么字,就可以把这句话联系起来?(加一个“像”字)连读一读。 (3)借助拼音完整地读第一句话,注意读准轻声字。 2、第二句。 (1)看图,细看“小小的船儿”两头怎么样? 出示第二个句子。 (2)读第二句歌词,注意读准轻声字。 (3)把前两句歌词连起来读一读,读出月儿的可爱。 3、学第三句。 (1)过渡:望着这么美的夜空,我觉得自己在向上飞,全班同学也在向上飞,飞呀,飞呀,飞到了太空,飞到了月儿上。引出下一句。 出示“我在小小的船里坐”这句话。 (2)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跟随老师进行一次太空旅行吧!(放一段音乐,学生边听边想)现在你已经坐在月亮上了,你看见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闪闪的”、“蓝蓝的”这些词。 看图理解“闪闪的”和“蓝蓝的”,引导学生说出“闪闪的星星像……”、“蓝蓝的天像……。 (设计意图:这名既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叠词的运用使的美转换成语言的美。因此,我采用读、看、说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看图理解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同时把课后“我会说“的训练渗透其中。) 看图理解“只看见”,联系实际理解“只”,出示“只看见”。 (4)借助拼音完整地读第三句歌词。 三、完整地读歌词 1、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 2、同桌互读。 3、老师引读。

最新《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1、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古诗朗读。读的形式多样,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性。同时,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引导学生想象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3、紧扣诗眼,感悟诗情 由诗眼设疑,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大意。同时可以做到抓大放小,不因逐词逐句串讲而使教学显得枯燥。《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我引导学生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咬文嚼字学推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话。于是我抓住“绿”字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对“自由填词”

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全诗的大意是: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最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2)小小的船 上完《小小的船》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我从猜谜语入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在出示课题的同时,从关键字“船”入手,教学生感悟在“船”的前面加上“小小的”是什么感觉,让学生学会轻轻地读课题,把它读的小小的,美美的,轻轻的,引发其深入理解课文的热望,使其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识字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巩固生字和指导书写环节,我把学生看作识字的主体,把识字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调动学生的感知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在掌握一定的识字技巧后,学生潜在的创造能量会得到很好的发挥,想出许多好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猜一猜等。而在指导书写环节,我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养成认真写字,正确写字的好习惯。 三、注重朗读感悟。课文的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标提出的以“朗读为主”,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美读,最后熟读成诵,步步升入,升华情感,享受朗读的快乐。 四、注重拓展想象。遥远的星空总会给人无数美好的遐想,特别在充满童真的儿童心目中,那就是一首美丽的诗。在本文的教学中,启发他们想象“弯弯的月儿像小船,那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呢?”此时,学生一个个的创新思维,便像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发散在各自的想象世界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美丽夜空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1、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视了学生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古诗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语意、语法等都有很大变革,且内容少而空洞。常常会出现教师没动力教,学生没兴趣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古诗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广的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提出: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巧用推想,不失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教参中也未作重点、难点涉及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难点,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这时,我抓住机遇巧用推想,对学生说:“刚才你们的辩论都很精彩,各有各的道理,倒让老师也不知所措了。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

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掌声不断) 分析: 本来干巴空洞的内容,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便变得情趣盎然,这一纠缠不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巧妙运用“推想”不仅能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难点迎刃而解,还能体会诗歌主旨,升华主题。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时代在前进,新世纪赋予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发展的人。

泊船瓜洲_教案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使学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并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刚才的音乐好听吗?大家知道是什么曲子吗?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月亮一直是诗人们乐于描写和遐想的对象,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写月亮的诗就占去了五分之一,多达60余首。当然,宋代诗歌中也不乏佳作。这些写月亮的诗歌或表达思乡之情,或抒发喜爱之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宋诗《泊船瓜洲》,看一看这首诗,抒发了王安石怎样的感情。 (二)本节课的任务:通过各种方式的读,然后背诵这首诗。 (三)通过读和老师的讲解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温故而知新。 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谁能给大家背几句?学生有可能背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张继《枫桥夜泊》、白居易《暮江吟》、刘禹锡《望洞庭》等。(齐背) 刚才大家背的这几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它们都是写秋天的景象的。 (“疑是地上霜”,“月落乌啼霜满天”,“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湖光秋月两相和”。) (二)都有月亮。 其中《静夜思》和《枫桥夜泊》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暮江吟》和《望洞庭》抒发对月亮的喜爱之意的。那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到底是秋天的,还是春天的景?思乡的还是表达喜爱之情的呢?下面让我们在读中来感悟吧。 三、读(读出层次)。

(一)默读一遍,看一看诗中有什么不会的字或不懂的问题,请用笔画出来。 (二)指名读,正音,读准多音字。 (三)齐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王安石在瓜洲看到了什么景象?春江、绿、明月、山、水。 (四)打节奏读,注意节奏和押韵。 (五)指导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小结,确定感情基调。 常言道:“文读千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读是学习古诗的关键和好方法。好了,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已经完成了。 现在,谁来讲一讲刚才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高兴、轻松、愉快,还是忧郁伤感? 那么,你们的感觉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诗文。 五、悟(理解、领悟)。 (一)理解课题。 泊船瓜洲,看到这个标题,就令我们想起《枫桥夜泊》,泊:停船靠岸。在古代,停船靠岸就是快到了晚上,要睡觉休息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当时没有导航技术),所以这首诗的标题也可以改成《瓜洲夜泊》、《夜泊船瓜洲》,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应是临近晚上,地点是瓜洲渡口。 师: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为什么说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由学生制作一张幻灯片。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王安石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我们还要回到公元年1071年王安石任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变法革新,但是立刻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大官僚们的反对,他主动辞职,回到了从小与父亲一直生活的,被他视为第二故乡的南京。8个月后,又重新被宋神宗启用,这一年王安石已经55岁,王安石二次被拜相,他可以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了,心情愉快,同时对前途的忧虑,在赴任途中写下了此诗——决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心情愉快、眷恋家乡、忧虑前程)。我们懂得了这些,这首诗就好理解了。 1.诗中描写了哪些地点?

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示范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示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示范 文本)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利用听读识字把字读准确。 2.了解课文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指导朗读,感受诗歌。 4.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听读识字,感受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卡、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夜空。 一闪一闪的星星。 蓝蓝的天。 师:多美呀!快看看,是谁来了? 生:丁丁来了。 师:哦,丁丁乘着美丽的月亮船来了。今天他要和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儿歌。 板书:小小的船

师:谁愿意大声的读读课题? 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 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 自己练着读一读。 3.谁想试着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4.讨论: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并试着画一画。 (实物投影打示学生图画) 师小结:(你们真会观察!)在蓝蓝的夜空中,月亮有时是圆圆的,有时又是弯弯的,如弯弯的小船。 三、认读生字 师:这首小儿歌大家都会读了,现在看看你都和哪些字成为好朋友了?快把它们请出来。 生:(拿出生字卡片) 师:把你认识的字摆在上面,不太认识的摆在下面。 生:(动手摆) 师:谁想把你不认识的字拿上来,请同学帮帮你?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他们? 生:(一人领读,全班跟读) 师:……(适时指导。)

重点:“只”的读音 课件: (1)我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一只小鸟飞来了。 师:看看你摆在下排的卡片,现在是不是都认识了?快叫出它们的名字,把它们放在上排吧!现在让你的字朋友到铅笔盒里休息吧! 生:(收卡片) 师:不认识的字没有了,它们都变成了闪闪的星星在夜空中跳舞呢!让我们也和它们一起活动活动! 四、课中休息 五、游戏巩固词语 师:活动完了,真精神!继续努力!快来看,这几颗淘气的星星跑到这儿来了。(指黑板)每颗星下面都藏着一个词呢!谁读对了,星星就跟你回家。 学生参与游戏,巩固词语。 六、指导书写 课件:指导书写“尖” 1.观察。 2.看课件,纠正笔顺。 3.再看课件,书空,找关键笔画。 4.自己动笔写。 5.实物投影,互相评价。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在4月19日全区六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中,围绕“读中求解,读中求悟”这一主题,我执教了第18课——《泊船瓜洲》。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试图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主要的教学流程是:1、抓字眼,明诗意;2、入诗境,悟诗情;3、归纳学法,拓展学习。为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我侧重解与读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以课为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其中一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示意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通过示意图直观了解京口于瓜洲的位置关系。)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 二引入情境,利于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图片,教师描述)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

(完整版)泊船瓜洲教案

课题:泊船瓜洲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诗文,学能够正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掌握生字词写法与意义。 2.通过对诗句的学习与分析,品味诗词精妙之处,增强学生知识面与语感培养。 3.学生可以感受到远离故土的漂泊游子,其所怀有的赤子之心,与思念故乡的 炽热情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启一段新的学习旅程了。在学习旅程开启之前呢,老师先带领去感受一下本单元学习旅程中涉及到的自然之美。现在呢,请同学们啊,轻轻地闭上自己的眼睛,仔细倾听老师播放的《琵琶音》,然后 想象着,“自己路过某处时,环境优美,突然之间仿佛进入了一副优美缠绵的 水墨画中,身旁有壮丽的青山,层峦叠翠;有柔美的绿水,绿如翡翠一般;春 风拂面,山水相依相伴,远处小船儿悠悠的荡漾在水中~~”(此时,教师播放纯音乐,可为林海的《琵琶音》先自己试听,后,声音轻柔,节奏缓慢并情感充沛的课堂导入)

师:好的,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缓缓地睁开双眼,来看我们大屏幕上的画卷内容。是不是与大家刚刚走进的画卷很相似呢?(学生听音乐品意境之时,教师轻轻 播放屏幕画面) 生:是的,相似 师:好,看来大家都在自己脑海中,描绘出了如此优美而又相似的画面。那现 在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这么优美的地方会是哪里呢? 生:不知道或者,这里,那里等答案不一 师:大家答案不一,其实,这个地方与我们本课所学内容有关,是在古代的瓜州,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2、新授 (1)介绍作者及背景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王安石,请同学主动讲述自己对作者的了解, 以及曾学过的其它作品。 生:**** 师:同学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值得表扬。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曾学其作品有《梅》、 《登飞来峰》《元日》。今天再来学习他另外一篇非常著名的古诗《泊船瓜洲》,此时王安石,身处大屏幕上显示的优美环境中,地址是离自己故乡不远 的瓜州。时间是,王安石在上次推行新政被迫辞去职务后,又第二次得到重任,应召入京的路上,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泊船瓜洲》,而他想说明什么呢? (2)赏析《泊船瓜洲》 a、首先,大家轻声自由读一遍屏幕上的古诗(教师将课件放到有诗词内容的一页上),结合资料,读准字音,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元谋能禹完小文学灿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大意,抓住要害词“又”、“绿”、“还”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3、推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句表 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 诗吗?(学生举手发言)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 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2、揭题 王安石,听说过吗?王安石(1021-1086),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 临川(今属江西)人。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官僚地主,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 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这首诗,是他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那么,是在旅途的 哪儿写的呢? 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瓜洲呢?就在长江的北岸(画“”标出瓜洲的位置),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泊”的意思? 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 “知诗人,解诗题”(示卡片),是学习古诗。 3、解诗 (1)、范读课文,正音,读准下面的多音字。(出示幻灯片)。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重(chò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2)、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齐读:{由快——慢},初步了解诗歌大意。打节奏读,注意节奏和押韵{由快——慢}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_1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是小学五年级第五课的一首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学生带给我的两处意外,令我欣喜 一处是讲到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本打算饶有兴趣地讲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再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当我问到“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原以为学生会费一番周折才会答出,谁知刚点第一个学生就一口答到“绿”,而且,给我们说了理由,把学生带人花红柳绿的春景中,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站起来补充了同学描绘的景色,后来竟然有学生提议要画出这幅美景,怎么办呢?就让他们现场画吧。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学生把我们带人古诗“诗中有画”的意境,教师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板画所画的每一步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

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我想:板画设计的过程也是“授生以渔”的过程。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还要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这怎能不让我欣喜? 第二处就是对诗所表达的感情的体会: 学生通过“钟山只隔数重山”中“数重山”看出路途比较远,特别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要回到家应该不近,但却说“只隔”说明很近,看起来是矛盾的,却不矛盾,因为诗人心早飞回家了,再远也不觉得远,这里可以看出他是多么想家呀。此时,我再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 在学生体悟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导个体、集体品读:(指名说) 你有过思家的感受吗? 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诗人和你是同样的感受,他会怎样吟诵这首诗? 如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泊船瓜洲》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泊船瓜洲》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 1.导语: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更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受到人们喜爱,你们喜欢古诗吗?(学生:喜欢) 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请学生背背) 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 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2.谁能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生平简单介绍一下? 3.教师范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音) 4.出示课件,自由读诗,判断六个多音字和一个变音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5.指名判断读音(课件出示正确读音)并齐读全诗。 6.自由读诗,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7.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解题,板画) 过渡:诗人停船瓜洲,想念着离自己不远的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家乡在哪里?诗人又是怎样通过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下面我们就通过理解诗句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如(1):学生汇报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指名一生上台在刚才板画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小小的船 教学设计(含反思)

2 小小的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的、船、两、头、在、里、看、见、闪、星;认识两种新笔画;认识偏旁“门”,说出它的名称,学会书写;理解“月儿”“两头”“看见”“星星”“弯弯”“闪闪”“蓝蓝”等词语;会用“我看见”例说句子。 2.会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学会想象,初步培养观察天空的兴趣。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开火车”认读与课文有关的熟字:门、人、大、小 目、手、儿、在、里。 2.指名认读音节:shǎn liǎng chuán jiàn xīng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很有趣的儿歌:《小小的船》,读题。 2.你们看见过什么船,在哪儿看见过?课文中说的小小的船是什 么船呢? 3.听老师读课文。 三、教师范读。 出示投影,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课文朗读。谁能说说书上说的船指 什么? 四、引导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 2.看看课文有几行,有几句? 3.指名逐行读,共同评议正音。 4.组词读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5.同桌互读课文。 6.看图说话:小姑娘坐在“小小的船”里看见了什么?(板书:看见) 7.教学生字。 五、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词和新教的偏旁。 2.指名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教学生字。 1.指名读第1句。 ①“两”第三声,要读准;“弯弯”“小小”“两”“尖”要读

②跟“弯”相反的词是什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请看图说说 为什么说它像小船? ③教学“两”“尖” 两:不能念成er。口头组词:两边、两样、两旁 尖:上下结构。“”是新偏旁,叫小字头,注意“小”作偏旁时要去掉钩。 “尖”怎么记?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尖尖的?并请学生指图说说弯弯的月儿什么地方是尖的? ④口头填空。 ()的月儿()的船,()的船儿()尖。 ⑤指导朗读。这月儿弯弯的、黄黄的、两头尖尖的,多可爱啊! 要读出月儿非常可爱的样子。 2.教学第2句。 ①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我、小、坐、只、闪闪、蓝蓝”要读重音。 ②教学“在、只、星” 在:中间是土字,上面一横短一点。口头组词:现在、存在、正在。 只:在这儿念zhi。口头组词:只有、只好。 星: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写得扁一点。 ③“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了什么? 比较句子: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两句话什么地方不同?课文中为什么说“只看见”?“闪闪”是什么意思? ④口头填空: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的星星()的天。 ⑤训练说话。要是坐在船里的这个“我”是你,你会觉得怎么样 (有条件可抽动投影片,使“船儿”动起来。) ⑥朗读指导。在蓝蓝的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的,多美呀!谁能 满脸带笑地来读这一句。 3.朗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 1.配音朗读,培养学生情感,学习有感情朗读。(可适当加些动

统编版新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6.泊船瓜洲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àn) 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一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