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doc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

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中,教师要善

于分析、把握本学科课程特点,把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建构基本的科学概念的原理,使学生乐于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适应、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

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有:一、主要解决“心跳是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和了解

心脏的跳动。二、主要解决“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在干什么”的问题,即认识心脏

的功能。三、讨论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即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由于认识

对象处于人体内部,认识起来增加了难度,所以,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顺序,借助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等手段来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表及里就是通过学生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血液循的外在表现;借助模型、多媒体,让

学生看到本来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

教学方法梳理: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法、讨论法、讲解法及多媒体辅助法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心脏的作用、心脏的保护、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等问题,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质疑,建构科学概念。

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结合心脏的构成以及血管的分类作简要的讲解,以便学生大致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心脏的运动使人感到心跳,学生不怎么了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视频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相关情况,有助于学习与认识的深入。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与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学期课外实践活动明显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2、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3、会测量自己的脉搏,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

4、知道坚持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心脏。

难点:认识心脏的功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模型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心脏的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心脏和心跳

1、谈话:今天我们先来搞一个比赛,比赛就叫“看谁找得快”要求大家在

老师说完比赛内容后,迅速去找,然后坐端正。(比赛内容是:在身体上找出一

处有血管的地方)

2、教师讲解:

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最细的毛细血管10根合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9.6万多千米,这个长度是1路车从姚家跑到火车站4800多趟的距离!血管里装满了血液。血

液在血管里是静止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3、提问:那么是什么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

4、学生猜测,汇报。

5、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血液要想在血管里不停流动,必须有一个动力

源,这个动力源就是心脏。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吗?

6、学生回答。

7、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心脏的形状和大小:心脏

是由肌肉构成的,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和一个大鸡腿的重量差不多。

8、提问:心脏大致在我们身体的什么位置,请你找找看。

9、学生找后汇报。

10、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找到心脏的位置的?

11、根据学生回答再问:你知道心脏是怎样跳动的?

1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并小结:心跳就是由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产生的,人们常常用心脏停止跳动来表明生命的结束。的确,只要还有一口气,

心脏就会跳动。一个正常人的心脏每天跳动10万次左右。

二、认识心跳的作用

1、心脏不停的跳动和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测)我们来研究一下。

2、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对照课件试着说心脏跳动与血液流动的关系。教师

讲解: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的收缩和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

血液,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血管中。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这就是脉搏。血液

就是这样在全身不停的流动。

三、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1、血液为什么要不停的流动呢?你能联系前几课所学的知识推测一下吗?

2、结合猜想,教师出示课件讲解。

3、小组讨论:为什么运动之后,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

4、汇报讨论结果。

四、讨论应该怎样关爱自己的心脏

1、心脏是如此重要,如果这个泵出现毛病,那么人的生命就岌岌可危了,

全世界每年由于心脏和血管出现问题而死亡的有167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9.2%。常见的心脏疾病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瓣性心脏病、冠状

动脉性心脏病等。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2、讲解阅读资料。

3、小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但是体育锻炼一

定要适当,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烟酒对心脏、血管伤害很大,烟能使血管硬化、血液循环不畅,过量饮酒能使心脏麻痹,甚至停止跳动。

五、总结

每个人的血液时刻都要在身体里不停地循环流动,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两大血液循环器官,其中心脏相当于血液循环的泵,有它提供动力,血液才能循环,

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的心脏,回家不本科所学向自己的父母宣传一下,让他们也能认真保护心脏,好吗?

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作为单元教学的最后一课,其内容不仅涉及到心脏的情况、血液循环的路线等新知识点,还需要联系肺与呼吸的相关知识,才能解开在第一课学习中的困惑:运动后,呼吸与心跳为什么都变快了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心脏的作用以及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科学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双赢。为此,我补充了两个知识点:心脏的构成、血液循环的两条路线,回避了动脉血、静脉血的知识点,以

防止学生在学习两条循环路线时将血液类型与血管混为一谈,从而保证重点内容的教学不受干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本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相对薄弱,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花费的时间较多,因此对于心脏保护的相关内容不宜展开,只需借鉴呼吸系统保护的方法点拨即可。

设计特色:

开课的“找血管”比赛,能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了解血管的

基础上探究心脏,把血管和心脏有机联系起来。这样做比教材中先介绍心脏再让学生认识血管更自然。由于学生在认识心跳作用前已经猜测出“是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认识心跳的作用时,把问题设计为“心脏

不停的跳动和血液在血管里不停的流动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探究“心脏是怎样使血液在血管里不停流动的”。这个问题明确了,则心脏的作用自然也会在

学生的心里生根。但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心房和心室”等问题,所以在

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实验让实验明白“心脏收缩主要是把血液压向血管,同时抽

进血液;而舒张是把血液抽进心脏的中心”,避免问题的复杂化。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在实验中,老师为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希尔球”和软管特别好,用

“希尔球”模仿心脏,用软管模仿血管,用红墨水模仿血液,让学生观察体会“心脏”跳动时“血液”的流向和“血管”的变化,突破了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

这对大部分学生很难回答“血液循环的意义”,教师让学生结合本单元前几节课

内容讨论猜测,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既巩固了呼吸、肺的有关知识,又引导学生

认识了人体器官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工作。本课精彩之处:一是教师利用课件让学

生观察身体内部结构及作用,二是给学生增加了观察、实验的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学生记录单设计:

板书设计:

心跳就是由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产生的

血液循环

注意关爱自己的心脏

学生记录单设计:

测量心跳和脉搏次数的记录

测量时间:﹍﹍﹍﹍﹍﹍班级:﹍﹍﹍﹍﹍姓名:﹍﹍﹍﹍﹍

心跳数(次/ 分钟)脉搏数(次/ 分钟)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我的发现:。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案

二,心脏在不断地跳动是在干什么呢? 三,血液是怎样流动的(血液循环)1.心脏的跳动会停止吗?它不断跳动是在 干什么? 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吧! 把心脏模型的这一端放入红色的血液中后, 模拟心脏跳动,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导 收缩的时候,血液从心脏流出去。舒张 的时候,血液又流进心脏里来了。 那么,如果心脏在不断地跳动,血液就 会怎么样? 那血液在人体中到底是怎样流动的呢? 1.实验 让我们继续模拟实验。你觉得要做成这 个模拟实验,还缺什么?【板书】 血液是在血管里流动的,老师为大家准 备了乳胶管,把它当做血管,血管a和血管 b。还有一个用来连接血管和心脏的金属接 口(这两样东西就在桌肚里,组长可以拿出 来) 应该怎么做这个实验呢?认真看步骤。 看懂了吗?有疑问可以提出来,或者你有提 醒大家注意的地方也可以说一说。 1).先将这个金属端口连接上(图1) 2).将血管a和金属端连接,血管b与 蓝色端连接(图2) 3).再拔出金属端,吸入部分血液,再 重新安装上。(图3) 4).请注意,为了防止大家用力过猛导 致蓝色端飞出去,我们可以稍稍用力,像这 样,抵住它。(图4) 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肌肉的收缩和舒 张引起了心脏的跳动,所以,待会儿大家模 拟心脏跳动的时候,既要让它收缩,又要让 学生实验 水就会不断地流 出心脏,又流回心 脏。 血管 组长拿出乳胶 管和金属接口。

它舒张,慢慢地用力。否则蓝色端容易飞出 去的。我们可以捏住这里,抵住。 一边做一边仔细观察,血液在a、b管之间是怎样流动的。PPT 请你画下来。PPT 教师指导 2.交流 快好时,叫一组画得比较好的一组上黑板画箭头: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 心跳时,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呢?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交流 那一次又一次的心跳来临的时候呢? 就这样,血液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这样一个封闭的管道中,沿着同一个,固定的方向,不断地循环流动着。 【板书】心脏血液循环 总是通过血管a负责把心脏的血液运送出去,总是通过血管b负责把血液运送回心脏,那么,血管a我们就叫它:动脉血管,:血管b叫静脉血管。 【板书:动脉血管静脉血管】 3.当然,人体血管的分布比较复杂的, 出示图,看!为了更好的区分,特地给血管涂上了颜色,红色的代表动脉血管,蓝色的代表静脉血管。仔细看!人体的血管真的是遍布全身啊!你能看着图,说一说,血液在人体内是怎么循环流动的吗? 你可以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谁能上来说说? 还有谁能说得更好吗? 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血液循环的视频。 4.血液循环的意义 那血液为什么要不断地循环流动呢? 查阅资料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查一下书上的资料看看呢! 书上第54页的第2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 教师适当小结:学生实验 收缩的时候,血液从心脏流到血管a,舒张的时候,从血管b流回心脏 血液就不断地从心脏流到血管a,从血管b流回心脏。 学生交流 你补充得很好,学生回答 阅读

心脏和血液循环知识点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识图要点】 (1)⑤________: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位于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 (2)心脏四腔及所连的血管和血液成分 (快速识记“上房下室,房连静,室连动”) (3)心脏壁:主要由?______组织构成,该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________壁最厚。 (4)瓣膜:在心脏内分为房室瓣和动脉瓣,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瓣只能向心室开放,保证了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______瓣只能向动脉开放,保证了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动脉。 (5)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特别提醒】 (1)动脉中不一定流动脉血,静脉中不一定流静脉血。如:肺动脉中流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脉血。 (2)动脉血中一般营养物质较多,但并不绝对,如小肠动脉中的营养物质就比小肠静脉中的少。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心脏的四个腔都是相通的。() (2)静脉中有静脉瓣,动脉中有动脉瓣,它们都能防止血液倒流。() 2. 心脏工作示意图 【识图要点】 (1)图甲中,心脏所处的工作状态是:左右心房收缩,左右心室?_____,这时房室瓣处于打开状态,动脉瓣则处于?_______状态,从而保证血液只能由心房进入心室。

(2)图乙中,心脏所处的工作状态是:左右心室收缩,左右心房舒张,这时动脉瓣处于打开状态,保证血液由心室进入动脉,同时由于心房处于舒张状态,静脉中的血液流回心房。 (3)图丙中,心脏所处的工作状态是:心房和心室均舒张,房室瓣______,动脉瓣______,血液由静脉进入心房,由心房进入心室,心脏就这样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特别提醒】 (1)心房和心室不能同时收缩,但能同时舒张或交替收缩和舒张。房室瓣和动脉瓣不能同时开放或同时关闭,始终都是交替开放和关闭的。 (2)左心室比右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远,左心室收缩时需将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网,而右心室收缩时只需将血液输送到肺部毛细血管。 【知识拓展】 (1)心率: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成年人心率平均_______次/每分钟,正常变动范围为60~100次/每分钟。 (2)脉搏:脉搏随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血管壁出现相应的扩张和回缩,正常人每分钟脉搏次数和________ 一样。 (3)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到达的最高值;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数值。表示形式:收缩压/舒张压(千帕)。 知识点2、血液循环 1. 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注:“ ”表示血液循环中的动脉血“ ”表示血液循环中的静脉血 【识图要点】 (1)①____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②____循环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比较 体循环肺循环 起点③______ ④______ 终点右心房左心房 血液变化由⑤______血变成⑥______血由⑦______血变成⑧ ____血 功能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营养物质,把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走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把二氧化碳交给肺泡 联系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共同规律心室→动脉→静脉→心房

血液循环教案

第一节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进行新课 【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

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结构展示】把心脏模型解剖开,让学生观看。 师:心脏的内部结构到底怎样呢?引入正文。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有的女生胆子小,不敢用手摸,应鼓励。对学生的疑问注意引导分析,不要盲目地进行解释。有异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苏教版科学五上心脏和血液循环备课教案

姓名:张亮 学校:扬州市梅岭小学 手机: 地址:扬州市史可法路2号 邮政编码:225002 电子邮件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科学 √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知道心脏的大致位置,会测量心跳。 二、能在自身找到脉搏,会测量脉搏。 二、教学课题 本课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心脏,了解血液循环,感受到血液循环器官与组织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懂得怎样保护心脏。 1、知道心脏的位置、大小、构成、运动方式与作用。 2、了解血液循环的路线,了解血管的分类。 3、了解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4、意识到健康生活习惯对于心脏的重要性。 三、教材分析 《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中的第三课,学生在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之后,了解了心脏的大概位置,能模糊地感觉到心脏与肺很接近,有着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心脏及其作用,了解血液循环的路线,解开呼吸与血液循环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借鉴已有知识探讨对于心脏的保护。 教学重点:学习心脏的作用以及血液循环的路线。 教学难点:认识脉搏与心跳的关系以及呼吸与血液循环的联系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教案、教学实录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搜索到“心脏运动”的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启发学生分析心脏的作用。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从而正确地认识心脏的情况,血液的循环路线,心脏的保护等问题。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法、讨论法、讲解法及多媒体辅助法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心脏的作用、心脏的保护、呼吸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等问题,主要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质疑,建构科学概念。 对于血液循环的路线,结合心脏的构成以及血管的分类作简要的讲解,以便学生大致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心脏的运动使人感到心跳,学生不怎么了解。运用多媒体手段,借助视频资料,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相关情况,有助于学习与认识的深入。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百度搜索】心跳的声音下载 播放心跳的声音,问:你听到了什么? 2、你了解心脏吗?

血液循环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教学课题】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也知道氧气会通过呼吸作用进入血液。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 (2)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两条循环的途径; 2.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情感目标】 1.在合作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及实验能力; 2.通过血液循环的学习知道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观察小鱼心脏的实验; 2、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成分变化及位置。 【教学策略】 1.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2.PPT演示:更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以及血液循环的路径。 3.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为1课时。 【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多媒体设备、人体心脏模型 【教学板书】 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网 上腔静脉 肺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左心房 右心室左心室 主动脉 身体毛细血管网 体循环肺循环 【教学进程】 教学程序 (包括时间 进程) 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1.5min 提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 了人体输送血液的泵——心 脏以及运输血液的通道—— 血管,也了解了血液中有许多 物质,如血浆、血细胞,那你 学生讨论 (有的认为是朝着 一个方向运动的, 有的则认为不是; 有的认为总是朝着 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让他们对血液的 流动产生自己的 认识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心脏和血液循环 科学知识: 1 、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 、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 科学探究: 1 、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 2 、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科学态度: 1 、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 、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模型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模型地设计技术。 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活动: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说说你的感受。 2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 、认识心脏。 ( 1 )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 2 )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 3 )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你觉得

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 4 )讲述: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 5 )要求:我们换个方法再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分组实验、交流)全班汇报。 ( 6 )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 7 )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2 、探究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 1 )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 ( 2 )演示实验 1 ,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 ( 3 )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 ( 4 )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 (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 5 )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 (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科学《心脏和血液循环》说课稿

心脏和血液循环 港闸区实验小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来自港闸区实验小学,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队的成员。 黄丽老师,曾于08年参加南通小学科学优课评比获得一等奖,目前担任学校四年级科学课教学任务;茅卫栋老师曾于04年前往广州参加全国优课评比荣获小学科学组三等奖;最后,来介绍一下自己,我叫金艳,2003年毕业于如皋师范科学班,毕业后一直担任小学科学教学,于06参加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小学科学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 下面,就由我作为团队的代表对昨天所做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还望领导能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不断改进。 这次我们网络团队教研比赛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呼吸与血液循环》中《心脏和血液循环》这一课。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及重难点,我想之前的八个团队说得都非常详细了,我就不再赘述,详见我们的教学设计。 我们觉得这部分教材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那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课标指出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简单的说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又可以通俗且具体地将这一要诀演绎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各位评委通过我们的教学设计可以清楚的看出我们这一理念在本堂课中的体现。即“心跳是什么?”“心脏不停的跳动是在干什么?”“血液不停地流动是为什么?”“为了保护心脏我们应该怎么办?” 为了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问题,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因趣生疑,引入课堂,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 二、因疑而思,科学探究,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 三、因趣促学,网络相伴,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索 下面我着重谈谈教学过程。 一、因趣生疑,引入课堂,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 1、科学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要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的,好奇心往往和主动求知联系在一起。课堂一开始我就从孩子好奇好动的天性出发,让学生猜猜紧握的拳头,和身体上哪个器官它差不多大?并让他们自己握拳,看看自己的心脏大概有多大,和身边的同学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在充分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做出相应的小结:心脏是有大小的,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心脏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多媒体中相应的板书,并出示心脏模型,鼓励学生观察模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科学的小结: 心脏的形状近似一颗桃子,约占人体重量的0.5%,其大小相当于握紧的拳头,心脏位于左胸部,在胸骨的后面。这部分内容从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心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心脏的模型,让学生初步了解“心脏是什么”,在明确心脏的具体特征和位置后,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心脏的位置,“用手摸一摸,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初步感受心脏的跳动,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的认识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新授课 ②时间一课时 2. 学生分析 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 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 3.1教学方法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3.3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学生学习测量血压的方法。

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生物科《血液循环》专题复习课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镇安镇中学林勇华 《血液循环》是《生物课程标准》北师大版《第四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这一节教学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课堂目标:血管、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等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很大的难度,而这些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所以,把以上内容列为难点。在教学中, 利用编制顺口溜和简图帮助学生轻松记忆突破了难点。 一、血管复习中难点的突破 1.识记概念,分清知识点 根据概念认识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教学中,提示学生,三种血管是根据血液流动方向(以心脏做区分点)来区分的,其中动脉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方向是离开心脏,相接直不并脉静和脉动而,脏心回流是向方动流液血的内管血脉静. 通,两者通过毛细血管相连通。实际运用中,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就是:“动离静回毛连通”。将顺口溜多读几次,学生很容易就分清楚了。 2.简图强化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 A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送到传身各器官的血管,所以,动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大血管流向小血管(分散型血管); B 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会心脏的血管,所以,静脉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是从小血管流向大血管(汇聚型血管); C 毛细血管处的血液流动情况是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根据血流方向可以判断毛细血管两端各是哪一种血管);由于毛细血管管腔非常小,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D 在相同级别的血管中,血液流动速度各有不同,具体情况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以上四点理解后,马上进行解题训练(借助简图)如下图:

血液循环(教案)

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三、教学过程 大家知道,当人手上不小心划破一个小伤口,就会流血,那么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血液循环 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其中英国的科学家哈维贡献最大。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哈维实验 (即用绷带将上臂扎紧) 1、现象: 1)上臂肘和腕处的摸不着了。 2)前臂的静脉鼓起来了。 2、哈维猜想: 血液在血管内是,并且在动脉和静脉之间一定有一种血管,这种血管把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液连通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3、讨论:哈维的猜想正确吗? 过渡:哈维猜想,血液在血管内是流动的,在动脉和静脉之间有一种血管,即我们所说的毛细血管。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哈维的猜想。 活动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1、实验方法: 将如图所示将培养皿中的小鱼,放在显 微镜下观察。 2、实验现象: 血液由血流速度快的血管 (即),流向小鱼尾部分支多、 数量大的血管(即),该 血管内血细胞一个一个通过,血流速度很 慢,再流出小鱼尾部,流向血流速度较慢的血管(即)。 3、实验结论: 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的流动方向是: 。 过渡:血液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下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活动三。

活动三动脉血和静脉血 1、动脉是指把血液从输送到的血管。 静脉是指把血液从送回的血管。 2、动脉血是指含氧浓度,血液呈的血液。 静脉血是指含氧浓度,血液呈的血液。 3、判断: 动脉血管内一定流的是动脉血吗?() 静脉血管内一定流的是静脉血吗?() 过渡:通过观察鲫鱼尾鳍血液流动实验,我们了解了血液在人体内是流动的,那么它在人体内又是怎么流的呢?下面请大家完成活动四。 活动四人体的血液循环 组织 O CO 细胞 2 营 养物 质 细血管网 CO 2 O 2 肺泡2 废物 血液循环示意图 1、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和。 2、体循环的路径:(即从左心室身体各部分右心房) 左心室(1)(2)(3)右心房 (1)是、(2)、(3)。(提示:体循环就是将心脏内血液流入身体各部分的循环) 3、肺循环的路径:(即从右心室肺部左心房) 右心室(1)(2)(3)左心房 (1)是、(2)、(3)。(提示:肺循环就是将心脏内血液流入肺部的循环) 4、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 。(填“心房”或“心室”) 5、血液流至人身体各部分时,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血液流至肺部时,成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各自流的是什么血?(即动脉血还是静脉血)

心脏和血液循环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三课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 科学教师:王晓飞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根据课标要求、《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建构主义原则及?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思想,以学生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知识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体验、模拟等实践操作,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新知。 2.英国哲学家K.R.波普尔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设置?输液的药物到哪里去了?的问题情境,从生疑到到释疑,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脑力激荡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3.刘默耕老师说过?要为儿童精心设计所要认识的实际事物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亲密接触师生共同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以便有效突破教材重难点,提高探究效率。 4.?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努力创设一种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环境,信赖、接纳每位

学生,把赏识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他人评价,在互评中共同发展。 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教学内容:《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也是本单元的结束课和总结课,将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身体。 这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认识了人体的肺等呼吸器官的基础上,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及其意义。来认识人体的心脏、心跳;心脏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教学方法:对于人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清晰,这些内容不便于学生直接研究和学习,所以要用?解暗箱?的方法来探究人体内部的秘密。 1.以描述、讨论、体验、触摸、模拟等方式,充分探究事物的外部表象,由此来推测事物内部的结构、功能,揭开人体内部的秘密。 2.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的整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苏教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分析】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三课时。在学习了血液、血管和心脏的结构功能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理解,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悟血液循环过程中蕴藏的生命魅力—生命高度的有序性。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学法分析】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四、教学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日益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打造具有生命力的阳光课堂,成为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本质要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苏教版生物七下10.2《人体的血液循环(4)血液循环》经典教案设计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4)——血液循环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对照插图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 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科学,热爱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 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观察、讨论、实验,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到的有关哈维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一杯凝固的猪血,两根止血带、听诊器、血压计。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教师活动:白板展示心脏结构图,提问: ①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 ②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 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 2、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学生提供),进一步提出问题:心脏为何不停的跳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协作完成书本P18的两个讨论和课堂练习(一);②带着问题,观看哈维研究血液循环的资料,并模拟哈维的实验;③血液循环的概念。整合点二:实物展示台便于展示学生的作业,且便于批改,让学生印象深刻。3、新课 活动一 教师活动:出示血液循环图片。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17的图14-13血液循环示意图,认识血液循环示意图上各个主要部分的名称。 活动二 教师活动: 资料1显示: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资料2显示:在心脏的结构中,左心室壁为右心室壁的三倍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的功能相适应。 展示血液循环动画,结合书本P17图,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血液流动的路径,体循环和肺循环各自的路径,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及发生部位。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根据记录和老师提示描述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小组成员合作写出血液循环途径(名称间用“→”连接)。 整合点三:对于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无法观察活体的循环过程,借助于动画,课件结合白板,便于学生反复观看,便于教师讲解时进行圈点。 活动三 教师活动:教师呈现一杯凝固的猪血,从颜色入手,分析为何动脉血、静脉血的颜色会不同。分析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组织细胞 氧气↑↓二氧化碳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利用复习提问②解释,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反之则分离。毛细血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气体扩散。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鲜红的动脉血→暗红的静脉血。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分析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 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血液循环 教案

第2节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 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 五、课时安排4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二)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四)课堂练习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地跳动。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血液循环教案

高霞 《血液循环教案》 CAI:两副动画片:车水马龙的交通图(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跳动的心脏图(人的命脉在哪里?) 师喊上课稍微停顿几秒种后说道:常言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人的命脉在哪里? CAI:血液循环图 师:请看,人的命脉在这里,这就是我们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人的命脉-----血液循环(引导学生说) CAI:显示课题第三节心脏 二、血液循环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我们人体的血液会怎样流动呢?是乱七八糟的流动还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请你想象并设计一下它们的流程好吗? 生:讨论想象并交流他们想象的流动方向 师:及时评价表扬,之后 CAI:血液循环的动画图片,教师分别演示血液循环的2条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生:学生观看引起激发学习的欲望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70页血液循环模式图讨论学习以下知识 CAI:1、体循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到心脏的哪一腔?(CAI:体循环) 2、肺循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到心脏的哪一腔?(肺循环) 3、体循环过程中,在何处发生了怎样的物质交换?血液成分由此发生了什么变化?(物质交换) 4、肺循环过程中,在何处发生了怎样的气体交换?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气体交换) 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他们的讨论 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以上学习知识的同时,逐一演示体循环、物质交换、肺循环、气体交换的动画片 学习完1、2问题后,关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2大组开展比赛的形式来进行,以收获苹果的多少决定胜负 师:在学生回答完第4问后,师引导学生说出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中,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那么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是什么? 师展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本,培养皿的表面颜色怎样?为什么?底面的颜色怎样?为什么?学生讨论并交流原因 生:表面血液接触氧气多,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血液颜色鲜红,底面血液接触氧气少,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血液颜色变得暗红 师:强调我们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含氧量的多少来区分的 CAI:思考题: 关于“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有同学这样说,“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

《血液循环》教案4

《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两条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 2、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即循环的意义。 3、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 情感目标: 1、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 2、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 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组织教学。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在有多媒体设备的班级选用电脑课件,其他班级选用动态投影。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问: 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提问:3、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 (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下面我们通过观察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指导学生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能观察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沿写流方向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逐渐汇合的血管是静脉。 三、演示录像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四、利用挂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五、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D、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是什么?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指导学生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能观察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3)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吸收的,细胞生命活动产生有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4)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六、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