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殊教育概论

特殊教育概论

特殊教育概论
特殊教育概论

特殊教育概论

1.特殊儿童:

广义:把正常发展之外的各类儿童都包括在内,有各种能力超常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包括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智力发展低落的儿童,视觉或听觉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儿童(包括盲童、低视力儿童、聋童、重听儿童)肢体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感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等。

狭义: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包括的仅是智力、视觉、听觉、肢体、言语、情绪等方面发展障碍、身体病弱、多种残疾等儿童,又可称“缺陷儿童,残疾儿童。

2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由英国的沃那克首先提出。在1978年他的《特殊教育需要报告》中提出的。他是这样解释的:它存在与这样一些场合:学生在教学中或学习中对掌握大纲内容产生的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与其他的同龄儿童相比,与地方教育机关向所有儿童提供的教学过程相比,都显得颇为严重。这个特别的群体是流动的,个体需要既随时间又随满足需要的条件而变化。

3特殊教育的定义

朴永馨定义: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使用一般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汤盛钦等人定义:特殊教育是又实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普通和特殊教育机构提供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的服务。

4听觉障碍教育

美国的聋教育开始于加劳德特。1817年加劳德特和克拉克共同建立了美国第一所聋校。1767年,英国的数学教师布莱德沃在爱丁堡创立了英国第一所聋校。其教育方法融合了口语和手语教学的元素。

?第一所聋哑学校:登州启音学馆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特殊学校之一:1916年,张骞创办南通盲哑学校。

?中国第一所公立盲聋教育机构是南京市盲哑学校。

教学策略(口语、手语)

(一)交流技能

全面交流法

?(1)认为手语和口语各有优点和不足之处,都是聋人语言教育和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

?(2)手语有其结构和完整性,从认知的观点来看是一种真正的语言;

?(3)长期以来,所谓手语使用必然会阻止口语学习的观点没有得到实验的支持;

?(4)要根据聋童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主要的语言学习的手段,采用全面交流的方式来发展聋童的语言和认知。

(二)交流途径

?1、听觉-口头方法——唇读

?2、听觉-言辞方法

?3、手语系统

手势语是聋人利用手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交往的一种表达系统,亦称手势表情语。

手指语又称指语,是用指式(手指的格式变化)代表拼音字母,连接若干个指式,可以拼成任何的语言词句

(三)教学策略

5视觉障碍教育

?1784年法国慈善家霍维在巴黎创办了第一所盲人学校

?1829年美国医生豪威建立了美国第一所盲校。

?布莱尔盲文

?中国第一所特殊学校:由传教士穆瑞创办了瞽叟通文馆

?穆瑞初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中文盲字系统:康熙盲字

6智力障碍教育

伊塔德是第一个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人,被誉为“特殊教育之父”美国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开始于1839年。

1948年美国人韦伯在马萨诸塞州的巴雷开办了第一所为智力障碍儿童单设的特殊教育学校。

7义务教育

教育体系:以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

安置方式(1)特殊学校(2)特殊教育班(3)随班就读

8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重视生态学模式

?将特殊儿童置于现实的环境中,从他们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考察。

?生态学的方法不仅仅应致力于改善儿童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而且要强调改善儿童周围的环境。

?家庭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生态环境。

(二)重视早期干预

?原来是指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改善经济、文化不利家庭儿童的受教育条件而采取的一种补偿教育。

?现在主要指在残疾儿童的学前阶段,按照心理发展规律和残疾的特点,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预防的措施,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增进技能,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早期干预的依据

?(1)个体大脑发育速度:从个体的发育来看,7岁以前是大脑发育最快的一个时期。

?(2)可塑性

?(3)关键期理论

2、早期干预的对象

(1)障碍儿童(2)有发展落后可能的儿童:

?母孕期有高危因素的儿童

?高危新生儿

?经过发育诊断证明在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落后的儿童

3、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针对学龄前接受早期干预服务的儿童而制定的。

?儿童目前的能力水准

?家庭对特殊儿童的优势及需求

?早期干预后要达到的目标

?服务项目

?服务起止日期

?服务的频率

(三)重视个别化教育与转衔服务

?1、IFSP向IEP的转衔

?2、IEP向ITP的转衔

?3、ITP向IWRP的转衔

(四)特殊儿童教育安置以融合教育为主

?学校通过资源教室、特殊班等方式,保证在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能够接受适当的教育服务。

?调整课程设置、教学策略和教育教学评价方式

?师资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五)多学科团队合作

?教育、医学、心理、职业学等多学科

?多学科团队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两种类型

(六)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

?1、立法和政策保障

?2、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作

?《94-142公法》(全体残疾儿童的教育法案)1975年.美国

?3-21岁有障碍的人能够得到“免费适合的公共教育”的权利,并要求让所有有障碍的儿童在“最少限制的环境”里接受教育。

第二章全纳教育

1正常化:是主张智力落后者(和其他残疾人)每天的生活方式应尽可能接近主流社会。2最少限制环境:指的是为特殊学生所提供的教育情境与机会,尽可能和普通班越接近、越类似越好。

3一体化: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可以而且应当在普通学校就读。

4《萨拉曼卡宣言》:明确全纳教育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发展方向

?1、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获得可以达到的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哦之机会

?2、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

?3、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

?4、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普通学校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儿童中心教育学思想接纳他们

?5、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5全纳教育的含义

1、布思的定义:

全纳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过程,主张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地区文化、课程、社区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该定义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

2、贝利的定义:、

全纳指的是残疾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中,在同样的时间和同样的班级内学习同样的课程,使所有学生融合在一起,让他们感觉自己与其他学生没有差异。

6全纳教育的支持模式(四种及特点)

一、巡回指导:组织专家队伍,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开展评估、提供咨询、提供材

料,甚至做一些直接教学的活动。

?优点:专门化服务直接进入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社区。

二、资源中心

?一些国家以资源中心作为每个行政区专家团队的基地。

?优点:可以提供资源和专家支持,使得集中的、多学科的干预成为可能。

三、资源教室方案

?充分运用教学资源

?资源教室要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中心

?资源教师本身就是学校的资源

四、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尽可能小的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而且是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地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

?明确界定学习任务

?个别化教学

?来自学生高比率的积极反馈

?直接的反馈和对正确回答的称赞

?系统性的错误纠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7随班就读概念

把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让他们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

8随班就读发展

1、随班就读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1988年公布《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

2、随班就读实验最初是从盲童和聋童开始的。

●(1)1987 年“, 金钥匙”工程

●(2)1987 年,黑龙江省海伦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聋童随班就读实验,全市85 名聋童

在当地的普通学校接受初等义务教育。

●(3)1992 年,国家教委又委托北京、江苏、黑龙江和湖北等省市进行听力语言残疾

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实验,使得随班就读的对象从原来的两类变为三类。

3、现状

●(1) 对象:所有可以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的特殊需要儿童少年。我国目前主要指视

力(包括盲和低视力) 、听力语言(包括聋和重听) 、智力等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当然,大量学习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肢体残疾等类的学生,他们一直是在普通学校学习的

●(2) 入学:随班就读实行就近入学。

●(3) 教学要求: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和生活,教材与普通儿童相同,当然会

根据儿童的不同教育需要进行调整;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学;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为主,并对残疾学生加强个别辅导;普通班级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辅导教师协助处理。

●(4) 教师资格及专业要求

●必须具备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随班就读班级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

方法

4、取得的成绩:

●(1)改变了以前明显的隔离式教育的状况,使残疾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2)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就近入学,有效地提高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入学率;

●(3)更有利于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相互交流、理解和合作;

● (4)促进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部分结合

● (5)促进了残疾儿童身心发展以及与社会的融合;

● (6)促进了全社会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对教育的功能、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5、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 (1)师资

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普遍缺乏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 ● (2)班级规模

6、展望:从混乱走向有序

● (1)普通教育对随班就读这种政策会越来越认同 ● (2)关注点由解决入学问题转到教学质量 ● (3)随班就读对象扩大,层次提高

● (4)最终,随班就读会演变成为真正的融合教育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1智力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的概念、分类、特点 智力障碍的概念 (一)我国的定义

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定义: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 (二)美国的定义

AAMR (第十版)定义:

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智力障碍的分类

? 1、按智力受损程度的分类

? (1)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 (2)我国的分类

2、按支持程度的分类

表3-1 智力落后分级标准 注:1.Wechsler 儿童智力量表

2.智商(IQ)是指通过某种智力量表测得的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不同的智力测验, 有不同的IQ 值,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社会适应行为。

1992年,AAMR 在对智力落后定义修订的第

9版中,提出了按个体所需要的支持程度加以分类,见表3-2

。 表3-2 AAMR (1992)按支持程度的分类

(一)认知特征

?1、感知

(1)感觉特征——绝对性感受较低。

?A视觉:轻度弱智儿童感受性降低,一般都很难或不能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微小差异。

? B 听觉:弱智儿童听觉迟钝较明显。

? C 触觉、痛觉和温度觉:弱智儿童的皮肤感觉一般不如正常儿童敏感。

D 嗅觉和味觉

轻度弱智儿童在这方面一般与正常儿童无明显的差别异,但有些儿童分不清咸淡,醋和酱油三者的区别。严重的弱智儿童其嗅觉、味觉可能缺失。

E 动觉、平衡觉与内脏感觉:弱智儿童在这方面都较迟钝。

(2)知觉特点:

A知觉速度缓慢,容量小

B知觉不够分化,联系少

C 缺少知觉积极性

?2、注意

(1)注意力容易分散

(2)注意范围狭窄

(3)注意力的转移和分配能力差

?3、记忆

记忆缺乏明确目的、识记速度缓慢,记忆容量小,保持不牢固,再现不精确是智障儿童的认知特征之一。

4、思维特点

?(1)多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缺乏分析、综合、抽象的概括能力。

?(2)特征是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很难做到根据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向和思维方式。

?(3)思维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容易随大流,随声附和,很难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二)社会适应特征

1、日常生活自理

2、社会交往

听觉障碍的概念

?2006年定义:

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听觉障碍的分类

1、听觉障碍的程度

2、听觉障碍的类别

?按听力损伤的部位分分为:

?传音性(传导性)听觉障碍

?感音性(神经性)听觉障碍

?混合性听觉障碍

3、听觉障碍发生的年龄

?学语前(4岁前)听觉障碍

?学语后听觉障碍

(一)认知特点

1、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

?(2)视觉的优势地位

?(3)缺陷补偿

2、注意特点

3、记忆特点

?(1)对直观形象的东西记得快,保持得也比较好,并且容易再现出来

?(2)手语记忆——特殊的记忆

4、思维特点

?思维内容具体,多以形象的内容作为对象。

?依赖感知的特点、生活情景或物体功用来分类。

?概念的扩大和缩小化

(二)语言发展特点

?1、发音不清

?2、发音不好

?3、音节受限制

?4、语言发展落后

?5、智力发展与语言发展不同步

(三)智力发展特点

到目前为止,对聋生的智力发展问题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聋生因语言发展的落后而引起思维发展的落后,从而也影响智力的发展。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思维不一定要靠语言,与语言概念相关的思维发展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与语言关系不大的动作思维、表象思维则不会受到影响。总的来讲,聋生的智力发展、学习的潜能都是存在的,但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加以培养和训练。从学业情况的调查材料来看,聋生在阅读方面较差,而数学方面的学业成绩较好。

(四)情绪与个性发展特点

?1、情绪特点

?2、个性特点

?脾气倔强、好冲动

?好动、好奇

视觉障碍的概念

?1、美国《障碍者教育法案》(IDEA)定义:

一种视觉上的损伤,即使经过矫正,其损伤对儿童的教育活动仍有不利的影响。

?2、我国的定义

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五类《残疾标准》中将视力残疾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视觉障碍的分类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觉残疾标准

视觉障碍儿童的特征

(一)、感知觉的特点

1、听觉、触觉和味觉等非常灵敏。

(1)听觉:通过听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视力残疾所带来的不便,为个人生活提供另一种感知途径。

(2)触摸觉

2、感性认识贫乏,对许多事物的认识不准确、不完全。

代偿作用: 生理现象。肌体的某部分失常时, 通过内部调整用健全的功能来进行补偿和替代,使肌体重新趋于平衡和协调。

(二)语言和思维特点

1、语言

(1)语言发展的速度与其生理年龄的增长同步,语言水平完全可以达到同龄正常儿童水平(2)语言与实物脱节

(3)视障儿童不懂也不会用表情、手势和动作帮助语言的表达

正常儿童在进行言语表达时,一般附带有表情、手势和动作来完善自身的语言表达,但是盲童因为自身的视力残疾,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

(4)视障儿童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水平与正常儿童大同小异

2、思维发展的特点

(1)概念不完整、不准确。

(2)思维敏捷,但比明眼学生落后。

(三)个性特点

1、性格内向,不容易和别人融洽的相处。

2、对自己的缺陷很敏感。

(四)障碍感觉

盲人及时察觉障碍物的能力,就叫做障碍感觉。

第八章沟通障碍儿童

沟通障碍的分类

1、言语障碍的分类

?(1)构音障碍

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如四五岁的孩子仍以两三岁的

孩子的方式来发音。

?(2)发声障碍:说话时在音质、音调、音量及共鸣等方面发生异常的现象。

?(3)语流障碍

说话急促不清,俗称口吃。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4:1,口吃多发生在3-5岁,儿

童独立学习构句说话阶段。

2 、语言障碍的分类

(1)语言发展迟滞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语言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的状态,主要表现不会说话,说话晚,发音不清等。

(2)失语症

?由于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的表达和领悟能力的临床症候群。

临床表现:

1.运动性失语症。症状特点为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构音器官的活动并无障碍,有的虽

能发音但不能构成语言。

2.感觉性失语症:特点为患者听觉正常,但不能听懂他人评议的意义,虽有说话能力,但

词汇、语法错误紊乱,常答非所问,讲话内容无法使人真正了解,但常能正确模仿他人语言。

3.失读症: 特点为患者无视力障碍,看到原来认识的文字符号却读不出字音,亦不知其

意义,多伴有失写、失算、体象障碍、空间失认等。

4.失写症:患者虽能听懂别人语言,但自动书写能力丧失,默写和抄写亦不可能,给予文

字的模型碎块,也不能拼凑成完整的文字。

5.命名性失语症:特点是患者言语、书写能力存在,但词汇遗忘很多,物体名称遗忘尤为

显著。如让患者说出指定物品名称则更显困难,如经人提示可立即将该物名称说出,但不久又迅速遗忘。

3、言语残疾的分类

4、言语残疾的分级

第九章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

(一)美国94—142公法的定义

?无法用智力、感觉或健康因素加以解释的学习能力失调。

?无法与同伴和教师建立或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表现出不当的情绪或行为

?经常表现出苦闷、沮丧的情绪

?衍生出与个人或学校问题有关的生理病症或恐怖倾向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新制定的《身心障碍暨资优异鉴定原则鉴定基准》将严重情绪障碍定义为:“指长期情绪或行为反应显著异常,严重影响生活适应者;其障碍并因智能、感官或健

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结果。”

(二)我国的定义

?学习能力不足,但不能用智力、感觉和身体的原因加以解释。

?不能与同龄人和教师建立或保持良好的关系

?对正常环境缺乏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弥漫性不愉快心境或抑郁

?容易出现与个人学习困难有关的生理症状或恐惧反应

几种典型的情绪与行为障碍

(一)攻击

(二)焦虑

(三)多动

?儿童智能正称常或接近正常,但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注意广度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症候群。(四)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指儿童时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了儿童本身的学习和社交功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

第十章学习障碍儿童

概念

(一)国外定义

最早的是美国特殊教育家柯克做出的,他提出了学习无能的概念(1963)。在各时期,学术界有影响的主要观点如下:(1)能看、能听,没有显著的智力缺陷,但在行为和心理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以至于无法良好地适应家庭生活,在学校中依靠通常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学习的儿童。(柯克,1963)

?(2)学习障碍是个体在涉及理解或运用语言(口头或书面语言)方面的一种或多种基本心理过程出现的失常。这种失常可能表现在听、想、说、读、写、拼音或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不足。……但不包括由视觉、听觉或运动系统缺陷,智力落后,情绪失常或由环境、文化或经济状况引起的学习问题。(美国联邦教育署,1977.8.23)?(3)学习障碍是指一组由不同原因导致的失常,表现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出现明显困难。(美国全国学习障碍委员会,1981)

(二)国内定义

学习困难(国内):除残疾儿童外,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教育等原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成绩明显达不到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要求水平而需要采取特殊教育方式的学龄儿童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严重落后儿童年龄特征水平的学龄前儿童。第十二章超常学生

超常儿童的定义

(一)概念

?1、从智力的角度来看

?2、从创造力的角度

?3、从特殊才能的角度

?4、从多元的角度:超常儿童是智力和才能高度发展,优异智力、创造力及良好的个性特征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

(二)超常儿童定义的理解

? 1.超常儿童是相对常态儿童而言的,两者具有共同性,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 2.超常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

? 3.超常智能是稳定的,但也是发展变化的。变化的情况取决于儿童所处社会环境提供的学习机会、教育条件、本人的个性特点以及主观的努力等多种因素。

? 4.超常儿童心理结构包括智力、才能和非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

特殊教育教师的作用

1.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保障和实现特殊儿童受教育权;

传播人类的文明,促进社会进步;

为民解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2.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

学生个体缺陷的补偿者和潜能的开发者;

学生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更富有同理心和更具有合作意识与能力的人

特殊教育教师的基本条件

一、作为教师的共性素质要求

二、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

●21世纪教师应具备的新素质

科技与人文的综合素养;

信息能力;

外语能力;

社会交往与活动能力;

创新能力和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转化为技术的实践能力。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师共性的素质要求

传统特殊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一)与普通教师的角色是一致的。

社会: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

育人:教师被看作是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二)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角色还包括:

?(1)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

?(2)学生缺陷的补偿者和潜能的开发者

?(3)学生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4)更富有同理心和更具有合作意识与能力的人

特殊教师的专业素质一览表

第四章个别化教育计划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起源

1、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概念:

(1)94-142公法的定义

为每一位障碍儿童所手拟的文件,它是由一位地方教育机构代表(负责提供或督导一项专门为符合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而设计的教学计划)与教师和该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并在适当情况下和障碍儿童本人一起开会拟定的。

本书中的定义:

一份由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定,它应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年度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

早期干预的内容

●从教育康复的角度来讲,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应注重对其感觉运动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认知能力训练: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

苯丙酮尿症(PKU)

由于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而致的代谢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色素缺乏及脑电图异常

脑瘫儿童指发生在妊娠到新生儿期期间,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

特殊教育概论复习

特殊教育概论复习整理 1.特殊儿童 广义: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着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能力、情绪和行为发展、身体和语言等方面,它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 狭义: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2.残疾儿童: 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或“障碍儿童”。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 4.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分类:(13类) (1)学习障碍;(2)言语或语言障碍;(3)智力障碍; (4)情绪障碍;(5)多重障碍;(6)听觉障碍; (7)肢体障碍;(8)其他健康障碍;(9)视觉障碍;(10)自闭症; (11)聋---盲;(12)外伤性脑损伤;(13)发展迟缓 5.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里特性方面的差异。 个体内差异:是指同一个体内部内在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6. 特殊教育:它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特殊教育的对象包括三类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听力残疾以及视力残疾。 7.1555年前后,西班牙修道士庞塞-----最早从事特殊教育尝试。 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第一本关于聋人个别化教育的着作。 美国的聋教育开始于加劳德特。 盲校:::1784年,法国慈善家霍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所盲校。 1829年,美国医生豪威建立了美国第一所盲校(现帕金斯盲校) 法国人布莱尔(霍维的学生)布莱尔盲文系统 智力障碍:::法国精神病医生伊塔德被誉为“特殊教育之父” 法国精神病医生赛甘(伊塔德学生),1839年,他创立了第一所智力障碍教育学校。1846年,他出版了《智力障碍以及其他障碍儿童的精神治疗、卫生保健和 教育》。 8.视觉:1870年,英国传教士威廉.穆瑞,初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中文盲字系统----“康 熙盲字”,又称“瞽目通文”。 1887年,美国传教士查尔斯-米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登州启喑学馆”(现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 1916年,实业家张謇在苏州南通创办了南通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特殊学校之一。 1927年,中国第一所公里盲聋教育机构是南京市盲哑学校(现南京市聋人学校和南京市盲童学校)。。设盲、哑两科。 9.生态学模式:个体是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 生态学的方法不仅仅应致力于改善儿童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而且要强调改善 儿童周围的环境。 家庭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生态环境。 10.《萨拉曼卡宣言》内容:P25 11.全纳教育:全纳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接收学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_特殊教育概论___ __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智力落后(我国) 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3)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2, 2、超常儿童 是由下列三种主要的心理品质构成和相互促进的:一是中上等以上的智力,二是较高的创造力,三是强烈的动机与责任感。 3、癫痫 癫癎俗称羊癲疯,是脑部未能对神经细所释放出来的电流作有效的控制而突然引的抽搐现象。 4、学习困难(我国) 智力正常~学习成绩明显不良~学习效果不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的儿童就是学习障碍儿童。 二、选择题(20分,每题2分) 1、C; 2、C ; 3、C; 4、D; 5、B; 6、C; 7、D; 8、A; 9、A;10、A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 1、简述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点 ,每要点2分,

,1,固着性行为 ,2,自我刺激性行为 ,3,自伤性行为 ,,,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2、简述多重障碍儿童教育训练的环境模式及课程设置。 环境模式是着眼于多障儿童未来实际活动范围及其涉及到的真实生活环境进行教育训练的模式。,4, 多障儿童大多是严重障碍儿童~他们最基本的和最有可能实现的需要是日常生活自理~所以从他们开始接受教育训练起~教育内容就来自于现实生活~培养的目标就是掌握各种生活技能。相应的课程设置如衣、食、住、行、交流、休闲娱乐、安全防范和应急求助等~对 1 这些方面发展比较好的~还可以进行职业教育~掌握生存技能。实践中~教师或治疗师要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了解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然后同样在真实环境中训练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技能。,4, 3、简述特殊儿童职业教育的内容。 培养职业意识,3, 是职业探索,3, 就业准备,2 4、简述“十五”期间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基本目标。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3, 高度重视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3, 办好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校)~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 四、论述题(28分,每题14分)

(完整word版)《特殊教育概论》总汇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某位儿童说话时常出现倒句、破句、主语缺损等现象,使用的词汇不及同龄儿童,该儿童可能属于语言发展迟缓。 2、脑瘫儿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尽可能让他们在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在护理和治疗方面需要多学科合作。 3、编制出学校儿童用的第一个智力量表的学者是韦克斯勒。 4、通过讲故事、木偶剧等活动让普通儿童了解残疾儿童的障碍和感受,这是体验学习。 5、听障是否导致聋哑取决于障碍程度、障碍发生的年龄及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 6、大多数盲人能及时避开障碍物,这是因为他们具有障碍感觉。 7、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超常儿童。 8、视障学生思维的两个特点是概念不完整、不准确和思维活动发展比明眼儿童落后。 9、按智力常态分布曲线计算,智障者流行率为 2.27% ;性别上的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 10、画人测验属于常用的筛查工具。 11、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压苗助短”,这是自然与催化并进_原则。 1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对残疾或特殊儿童发展所采取的主要对策是通过医疗清除 儿童内部固有的不利条件。 13、理疗师侧重于对脑瘫儿童进行下肢及大肌肉群的训练。 14、随班就读是引导现有学校迈向全纳性学校的一种策略 15、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是工读学校。 16、认知行为矫正法包括多种具体的技术方法,其中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有实用价值的 是自我指导和自我监督。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动力型困难学生p162

2、任务分析法 3、填平补缺充实法p387 4、资源教室方案p73 5、盲相p284 盲相或叫盲态,是指视觉障碍者因早期干预不当而造成的一种外部状态,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表现:1行走时异常状态,2重复性呆板动作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何谓构音障碍?举例说明四种构音错误。 P219 2、如何理解教师的培训要适应新的要求? P22 3、举出4种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方法。 329 4、举例分析智障儿童的记忆特点,并提出提高其记忆能力的建议。 P193 p213-215 5、听障学生随班就读有哪些有利之处? p254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早期干预的理论依据。 1.器官用进废退说和功能补偿代替说 生物体任何器官频繁地持续使用会逐渐增强这个器官,使之发达;反之则逐渐衰弱,直至最后功能消失。有发展缺陷的儿童大多是由于器官或功能的损伤或丧失所致,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器官或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可以通过早期干预进行训练,以建立或保持相应的能力,否则将逐渐丧失。生物体还有一种功能补偿或代替的现象。当机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或功能失常时,可通过建立新的条件联系,调动器官残存的能力或其他器官的能力对失去的功能进行补偿或代替。 2.遗传与环境变互作用论 儿童的发展是有机体的先天禀赋能力与外在环境交互影响而产生的。一方面要承认有机体的遗传或先天的限制,另一方面要看到潜在的发展可以被不同的环境所加强或阻碍。 3.关键期理论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伦兹的研究发现,小鹅在出壳后24小时内有追随某一固定的、走动着的“东西”的行为,过了这个时刻,这种追随行为就难以形成。所以出生以后24小时内,是小鹅形成追随行为的关键期。个体某些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大多是在学龄前时期。所以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错过最佳时期,效果往往较差。 4.婴儿潜力的研究 婴儿潜力的研究婴儿传统上被认为是“无能”的,但许多儿童心理学家近30年的研究发现:婴儿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先天禀赋能力和反应能力,早期教育与早期干预愈早进行愈好。 2、随班就读学生入学时应作哪些考虑?P32 答:1、父母或儿童监护人同意。2、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放宽。3、残余能力。4、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5、交往能力。6、社会成熟性。7、其他,如家庭经济情况等。

《特殊教育概论》模拟试卷

《特殊教育概论》模拟试卷 《特殊教育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某位儿童说话时常出现倒句、破句、主语缺损等现象,使用的词汇不及同龄儿童,该儿童可能属于语言发展迟缓。 2、脑瘫儿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尽可能让他们在普通学校普通班就读,在护理和治疗方面需要多学科合作。韦克斯勒。 4、通过讲故事、木偶剧等活动让普通儿童了解残疾儿童的障碍和感受,这是体验学习。 5、听障是否导致聋哑取决于障碍程度、障碍发生的年龄及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 6、大多数盲人能及时避开障碍物,这是因为他们具有障碍感觉。 7、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超常儿童。 8、视障学生思维的两个特点是概念不完整、不准确和思维活动发展比明眼儿童落后。 9、按智力常态分布曲线计算,智障者流行率为2.27%;性别上的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 10、画人测验属于常用的智力诊断工具。 11、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_原则。 1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对残疾或特殊儿童发展所采取的主要对策是通过医疗清除通过医疗清除儿童内部不利条件 13、理疗师侧重于对脑瘫儿童进行下肢及大肌肉群的训练。 14、随班就读是引导现有学校迈向全纳性学校的一种策略 15、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是工读学校。 16、认知行为矫正法包括多种具体的技术方法,其中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有实用价值的是自我监督训练法和自我指导训练法。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动力型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因为学习动机出现偏差而引起学习困难 2、任务分析法,就是将对学习者而言复杂的“总任务”分解成能够被其接受的多个简单的“分任务”。 3、填平补缺充实法,387页 4、资源教室方案

《特殊教育概论》试题答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教育诊断中,可作为筛选工具使用的是() A、画人测验 B、麦卡锡儿童智力量表 C、中国比内智力量表 D、韦氏量表 2.国家教委《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发布的时间是() A、1986年 B、1988年 C、1992年 D、1994年 3.资源教室的方案要求:特殊学生到资源教室接受辅导的时间同在普通班学习的时间相比是() A、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 B、大部分时间在资源教室 C、时间相等 D、由资源教师确定 4.“资源教室方案在为特殊学生提供服务时,要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主,而不止考虑学生残障的补偿”。这句话体现了资源教室的服务应符合() A、支持性 B、个别性 C、统合性 D、暂时性 5.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异质性小组的人数为() A、2-3名 B、2-4名 C、2-5名 D、2-6名 6.让普通学生戴上涂有凡士林的眼睛看东西,这是一种() A、合作学习 B、伙伴教学 C、体验性学习 D、个别化教学 7.学习困难学生与弱智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 A、年龄 B、智力水平 C、体力 D、个性特点 8.先天愚型最普遍的情形是() A、第21对染色体异常C、第23对染色体异常 B、第22对染色体异常D、第20对染色体异常 9.按照我国弱智分级标准,“二级智力残疾”属于() A、轻度 B、中度 C、重度 D、极重度 10.智力残疾定义中所说的“智力发育期”指的是() A、3岁以前 B、6岁以前 C、12岁前 D、18岁以前 11.苯丙酮尿症的致病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缺氧 C、德国风疹 D、有害物质的影响 12.弱智儿童记忆缺陷主要表现在()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以上都是 13.日常交谈最常用的声音频率是() A、500-1000HzC、500-3000Hz B、500-2000HzD、500-4000Hz 14.将“五(wu)”读成“胡(hu),是构音障碍中的”() A、替代现象 B、省略现象 C、扭曲现象 D、添加现象 15.使用假声说话是属于() A、构音问题 B、音调问题(声音高低失常、假声、破裂声) C、音量问题(声音强弱不当)) D、音质问题(声音特征奇特,气息声、嘶哑声、鼻音过多、缺乏鼻音) E、音变异常(声音高低强弱变化异乎寻常) 16.“失去知觉、虚脱、全身惊厥”意味着癫痫的() A、小发作 B、大发作 C、精神运动性发作 D、以上都不对 17.在下列各种运动项目中容易引起哮喘发作的运动是() A、长跑 B、短跑 C、体操 D、体操 18.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为3秒-30秒的是() A、小发作 B、大发作 C、精神运动性发作 D、以上都不是 19.随班就读学生的入学,必须经由() A、由班主任老师决定 B、由学校决定 C、须经父母或儿童监护人同意 D、由学生本人决定 20.一般在普通班,每班可以有随班就读学生() A、0-1人,最多不超过2个 B、1-2人,最多不超过3人

特殊教育概论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美国1975年颁布的著名的94-142公法中不包括以下哪种特殊儿童( B )。 A. 特殊学习障碍 B. 自闭症 C. 言语或语言缺陷 D. 严重情绪紊乱 2、某地区一年内新发现的特殊儿童数与该地区儿童总数的比率称为特殊儿童的( A )。 A. 发生率 B. 出现率 C. 流行率 D. 检出率 3、1994年6月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明 确提出了( C )的思想。 A. “回归主流” B. “正常化” C. “全纳教育” D. “随班就读” 4、下列关于残疾儿童基本观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 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有基本的共性,同时又有其特殊性 B. 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性要具体分析 C. 先天遗传带来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脑发育、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在残疾儿童发展 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D. 要从发展的观点看残疾,认识功能损害补偿和康复的可能性 5、我国现有四个公办的特殊教育服务机构系统,分别是教育系统、民政系统、卫生系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系统,其中儿童福利院属于( B )。 A. 教育系统 B. 民政系统 C. 卫生系统 D. 残联系统

6、世界上第一所聋人高等教育机构是由( C )于1864年在美国华盛顿建立的。 A. 莱佩 B. 海尼克 C. 加劳德特 D. 阿羽依 7、在以下症状中,( A )不属于由于染色体异常而造成的智力落后。 A. 苯丙酮尿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 8、人耳能感受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 D )Hz之间。 A. 50-10000 B. 500-2000 C. 1000-4000 D. 16-20000 9、1879年,法国盲人( D )发明的点字盲文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最佳盲文符号,世界各国盲校均采用这种盲文进行教学。 A. 西蒙·波拉克 B. 弗兰克·霍尔 C. 夏尔·巴比埃 D. 路易·布莱尔 10、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学习障碍儿童做不同的分类,以下选项( C )是柯克的分类标准。 A. 暂时性学习障碍、能力型学习障碍、动力型学习障碍、整体型学习障碍 B. 知觉学习障碍、注意学习障碍、记忆学习障碍 C. 发展性学习障碍、学业性学习障碍 D. 一般学习障碍、特殊学习障碍 11、著名的Portage计划(波特奇计划)属于一种早期的( B )干预计划。 A. 社会 B. 家庭 C. 幼儿园/学校 D. 混合 12、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是( D ) A. 学前康复训练和教育 B. 高等教育 C. 职业教育 D. 基础教育 13、我国已有五所国家教委直属的师范大学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其中( A )不在这之列。 A. 东北师范大学 B. 陕西师范大学 C. 西南师范大学 D. 华中师范大学 14、我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法规是( D ) A. 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期末复习参考

选择+名词解释 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年龄段的儿童提供的教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教育的需要,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二是教育对象的年龄在0~6、7岁间,即婴幼儿阶段。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 2、生理发展障碍指的是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异于正常水平(或平均水平)。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提出即是依据特殊儿童作为自然人生存的生命活动和官能发生了障碍,障碍的方面主要包括: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肢体障碍和身体病弱四种相应的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听觉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肢体障碍儿童和身体病弱儿童。 3、智力异常儿童主要包括智力正态分布两端的儿童,即智力超常儿童和智力落后儿童。 智力超常儿童主要是指智商超过130的儿童或在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主要是这些儿童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其适应行为的缺陷,按智力落后的程度一般可划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四类 4、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其语言理解或语言表达能力与同年龄者比较而言,存在显著偏差或迟缓现象而存在沟通困难的儿童。它主要包括:构音异常、流畅度异常、发音异常、语言发展异常等类别的儿童。语言发展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不能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 5、广泛性发育障碍指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如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重复。患儿的各种功能活动都具有广泛性质的异常特征,但他们在程度上有所差异。症状常在5岁以内已很明显,以后可有缓慢的改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的总称,包括儿童孤独性障碍(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瓦解性障碍、瑞特综合征以及广泛性发育障碍等。 6、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1)或视野缩小(视野半径小于10度),而难以从事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通常包括低视力和盲两种。从教育的观点讲,盲就是无法通过正常文字学习的人,低视力就是通过改善一切必要的环境尚能通过普通文字学习的人。 点评:盲或低视力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较好的一眼为准。 仅仅有一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0.3 ,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围。 最佳矫正视力是指,以适当镜片矫正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如眼睛近视,没带眼镜前视力为0.1,但佩带眼镜后视力能够达到0.3,这就是最佳矫正视力。 低视力:视力在0.1与0.3之间为低视力。0.1以下为盲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多数视力障碍儿童有残余视力,真正全盲(无光感)的视障儿童很少。 7、听觉发展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从而难能同一般人进行正常语言交往活动。表示声音的大小和听力损失的单位是分贝(dB),听力损失超过25分贝,即出现听力障碍。注意:1、重听均是指双耳,若双耳听力损失程度不同,以损失轻的一耳为准。 2、如果一耳是聋或重听,另一耳听力损失平均值等于或小于40分贝,在我国不属于听觉障碍的范畴。 3、听力损失70分贝以上为聋。听力损失40分贝以上为重听。 8、肢体障碍是指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这个定义中指的肢体残疾包括以下四种情况:(1)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病变而截除或先天性残缺;(2)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 (3)脊椎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4)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造成的躯干或四肢功能障碍。 9、身体病弱儿童是指患有疾病或者体质差的儿童,包括患各种慢性病、急性病初愈、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发育落后、癫痫等儿童,轻者可以普通学校学习,重者需要在专门的学校,通过其他形式接受教育。 10、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

2009-2010第一学期特殊教育概论期末试卷(含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期末试卷 2009—2010学年第 一 学期 注意事项: 1. 适用学生: 此试卷供统招本科学生使用 2. 考试方式: 闭卷 3. 考核时间: 100分钟 4. 总 分: 100分 一、名词解释(总分20分,每小题5分) 1 .特殊儿童 2.随班就读 3.智力障碍 4.听觉障碍 二、简答题(总分56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全纳教育的支持模式。 2.简述瀑布式安置体系及其特点。

第 1页共 5页 3.简述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 4.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 5.简述多动症状的表现。 6.沟通障碍的教学策略。 7.列举特殊教育专业方向的5本著作(包括作者、出版社或出版日期)。

第2页共 5页 四、材料分析题(总分24分,每题12分) 1.阅读材料:12岁的小军有一大“爱好”就是咬衣角、红领巾、被角 等一切有角的织物。他在家里咬,在学校也要咬;紧张时要咬,无聊时还要咬;上课时要咬,睡觉时依然要咬。小军自己对于曾经出现过的行为似乎并无印象,也不知道这里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这个咬东西的“爱好”,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小军出生一个幸福的家庭,又是家里的唯一的孙子,爷爷、奶奶、姑姑、叔叔都很宠爱他。4岁时,父母发觉他语言发展迟滞,带他去医院检查,拍CT片,才发现小军的左右半脑发育不平衡,有中等的智力障碍。2~4岁时,小军由外公、外婆抚养,每晚都与老人同睡,老人对他更为溺爱。后来外婆去世,外公搬来和他父母同住,小军这才与父母一起睡。住房条件改善后,他也长大了,父母安排小军自己睡一个房间。可能是害怕,开始时,孩子总是先要拉住父母的衣角才能安心入睡。后来逐渐养成临睡前即使不害怕,也要咬着手帕或被角才能睡着的坏习惯。 小军随班就读一年后,进入辅读学校学习。老师发现他情绪不稳定,对各类刺激的反应都较强烈;性格固执、任性,遇到挫折,易焦虑、发怒,易放弃;在学校也经常咬衣领或红领巾,往往咬个不停,频率极高。老师进一步观察发现,小军咬衣角行为的出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无所事事时;二是紧张、恐惧或焦虑时。这种刻板行为出现的频率约为每30分钟4~5次。老师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到,他在家时也经常咬东西,其频率:无聊时7~8次/小时;焦虑时5~6次/小时。 回答问题: ①分析小军咬东西这一不良刻板行为的成因。(4分) ②请您为小军这一行为制订一份有针对性的矫治方案。(8分)

西南大学2018年秋季[1101]《特殊教育概论》辅导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1101 学年学季:20182 单项选择题 1、 尽可能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这符合特殊教育的()原则。 .零拒绝 .个别化教育 .正常化 .早期干预 2、 下述是自闭症儿童最明显的特征的是() .智力落后 .动作发育迟缓 .情绪冷漠 .攻击性行为 3、 智力障碍儿童认知的典型特点是() <="" 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margin: 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听觉分辨不灵敏 .感受性慢和范围狭窄

.知觉恒常性差 .触觉感知麻木 4、 下列属于超常儿童典型特点的是() <="" 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margin: 0px 0px 1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认知能力高 .不合群 .智力发展迅速 .成绩好 5、 视力障碍儿童的主要情绪问题是() .被动 .过分依赖 .攻击行为 .焦虑与挫折感 6、 “全纳教育”的概念是由()正式提出并进行阐释。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140401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140401

《特殊教育概论》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1.在教育诊断中,可作为筛选工具使用的是 ( ) A、画人测验 B、麦卡锡儿童智力量表 C、中国比内智力量表 D、韦氏量表 2.国家教委《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发布的时间是 ( ) A、1986 年 B、1988 年 C、1992 年 D、1994 年 3.资源教室的方案要求:特殊学生到资源教室接受辅导的时间同在普通班学习的时间相比是() A、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 B、大部分时间在资源教室 C、时间相等 D、由资源教师确定 4.“资源教室方案在为特殊学生提供服务时,要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主,而不止考虑学生残障的补偿”。这句话体现了资源教室的服务应符合() A、支持性 B、个别性 C、统合性 D、暂时性 5.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异质性小组的人数为() A、2-3 名 B、2-4 名 C、2-5 名 D、2-6 名 6.让普通学生戴上涂有凡士林的眼睛看东西,这是一种() A、合作学习 B、伙伴教学 C、体验性学习 D、个别化教学 7.学习困难学生与弱智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 A、年龄 B、智力水平 C、体力 D、个性特点 8.先天愚型最普遍的情形是() A、第 21 对染色体异常 C、第 23 对染色体异常 B、第 22 对染色体异常 D、第 20 对染色体异常 9.按照我国弱智分级标准,“二级智力残疾”属于() A、轻度 B、中度 C、重度 D、极重度 10.智力残疾定义中所说的“智力发育期”指的是() A、3 岁以前 B、6 岁以前 C、12 岁前 D、18 岁以前 11.苯丙酮尿症的致病原因是() A、基因突变 B、缺氧 C、德国风疹 D、有害物质的影响 12.弱智儿童记忆缺陷主要表现在()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以上都是 13.日常交谈最常用的声音频率是() A、500-1000Hz C、500-3000Hz B、500-2000Hz D、500-4000Hz 14.将“五(wu)”读成“胡(hu),是构音障碍中的”() A、替代现象 B、省略现象 C、扭曲现象 D、添加现象 15.使用假声说话是属于() A、构音问题 B、音调问题(声音高低失常、假声、破裂声)

特殊教育概论思考题

特殊教育概论思考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第一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特殊教育 2.特殊儿童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4.标记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对象的类型。 2.简述世界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3.简述我国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三、论述题: 1.试谈你对标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这一做法的认识。 2.试谈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与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第二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缺陷补偿 2.代偿 3.康复 4.最少受限制环境 二、简答题: 1.简述维果茨基关于特殊儿童及其缺陷的认识。 2.简述美国“PL-94-142公法”的主要观点。

3.简述西方特殊教育理论观点的特点 4.简述国际流行的特殊教育理论观点 四、课外习作: 试谈你对特殊学校教育和回归主流运动,乃至全纳教育的看法和态度。 第三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身体的(physical)回归主流 2.社会的(social)回归主流 3.教学的(Instructional)回归主流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日本等国特殊教育立法的特点。 2.简述我国上海市关于随班就读的《暂行规定》的特点 3.简述特殊教育目标的两种观点及其基本内容。 4.简述新时期国际社会关于特殊教育目标的基本观点。 5.分别简述前苏联、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规定上的特点。 6.简述前苏联和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的共性与区别。 7.简述我国特殊教育目标。 8.简述俄罗斯特殊教育组织机构。 9.简述世界各国和地区特殊教育机构和体系的特点。 10.简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 1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适用试卷号:1373(闭卷)《特殊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试卷号:1373 特殊教育概论 一、解释下列概念题,并举例说明 1.支持性教育:以支持为特征的特殊教育可以简称为"支持性教育"。 2. 安置诊断:安置诊断是确认一个儿童是否属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以及相应的身心特征,据此为他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安置。 3. 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在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 4.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指一份由学校和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定,它记载了学生的评定结果、该年度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 5. 特殊教育最佳实践:对我国特殊教育实践形态通过组织效益进行持续组织效益的评估,通过对四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对"投入一产出"比较,合理调整学生和团队成长的效益与财务与内部过程的效率的关系,以寻求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案。 二、简述题 6. 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隐性障碍的看法。 答:答:隐性障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概念。 第一种看法是相对与有明显外观的残损而言的"内隐"障碍。一些心智发展障碍的儿童被称为"隐性障碍"。例如一些自闭症儿童"仪表堂堂"并不符合许多人的"残疾观",但是他表现出来的严重社交障碍、刻板行为等被认为是"内隐"的障碍。 第二种看法是"隐性障碍"是发病机理不明的儿童。这种看法的局限性在于,目前许多障碍性障碍儿童发病原因和机理不清,例如目前人类对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处于假设阶段,尚不能被确认。对2/3 左右的智力障碍儿童的病因不明,学习障碍儿童的发病机理也在缺乏定论的讨论之中。 第三种看法是"隐性障碍"是鉴定诊断不明确的一部分儿童。目前由于对许多症状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尤其是儿童时期,对身心发育过程、对智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诊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目前最权威的智力测验工具,对4 岁以下的儿童智力测评缺乏可靠性,因此,对婴幼儿的测评采用了比较笼统的"发育商",许多测评工具仅具有"筛查"的水平,这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三早"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四种看法是"隐性障碍"是指处于发展性障碍诊断点边缘的"边缘落后儿童"。这是提出"隐性障碍"概念的一个重要理由。 第五种看法是"隐性障碍"是相对于法律儿童没有被明确认定为"残疾"的有障碍的儿童。例如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表述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昕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修改之前的残疾人保障法认定的残疾为5 类,修改之后,将言语残疾从听力语言残疾中单列一类,最后还有一个"其他残疾"的表述为"隐性障碍"留下的余地。 国际社会也有对"隐性障碍"的讨论。国外的对"隐性障碍"采用的术语是invisible disabilities 。它的含义是指不能被明显观察的精神或身体状态的障碍。提出该概念的学者认为,根据对残障文献的回顾,这些文献讨论了显性障碍(残疾)可见的因素及其影响,由于它体现出了欺辱和羞耻感,因而影响到当事人的自我印象和自我认同等,因而许多人对不可见的因素也羞于说出,这是造成隐性障碍的原因。由于隐性障碍最终影响到健康、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运作,学者提出"羞耻响应模式" (shame response modeD 来解释"隐性障碍,这个模式涉及到一些慢性病人和沟通障碍的人员的行为方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影响残障人和非残障人之间关系的一些无法理解的反应。国外关于隐性障碍的讨论,关系到隐蔽的心理及病理因素与一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一种互动模式。 7. 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实际谈谈特殊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特色。

《特殊教育概论》作业答案

《特殊教育概论》作业答案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B 6.C 7.A 8. D 9. D 10. C 11. B 12. D 13. A 14. D 15. B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应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 答案要点: 第一,个别化原则。 (1)教师在教教学之前,要全面系统地了解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4)在评估学生的进步情况时,也要因人而异,不能用统一的尺度去评估全体学生。第二,激发兴趣原则。 (1)要创设一个充满爱与快乐的教学环境,克服儿童的退缩、压抑、自卑等不良心理。(2)增加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3)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4)要注意兴趣的个别差异。 第三,充分练习原则。 (1)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练习。 (2)要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 (3)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避免机械的重复和单纯的书面作业形式。 第四,学以致用原则。 (1)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以实用为中心。 (2)教学方法和形式要灵活多样,避免和生活实际的脱节。 第五,补偿缺陷的原则。 (1)要将补偿缺陷作为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做到思想重视,措施有力。 (2)教师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

(3)缺陷的矫正和补偿是一项复杂和细致的工作,要求教师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防止急躁情绪。 2、随班就读有哪些优越性和不足之处? 答案要点: 优越性:(1)普通小学招收残疾儿童,既不需建校投资,又不增加残疾儿童家庭负担,而且既挖掘了普通小学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潜力,又解决了残疾儿童入学难的问题。 (2)随班就读充分利用了普通小学已遍布我国农村的优势,将大大地促进我国残疾儿童初等教育的普及。 (3)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共同学习、活动,既有利于残疾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正常儿童助人为乐品质的形成。同时在思想品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不足之处:(1)同时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内就读的残疾儿童数量少,教师较难了解掌握残疾儿童身心特点的困难。担负残疾儿童辅导工作的教师少,也使教研工作难以开展。 (2)残疾儿童升入小学高年级阶段,课程门类增多,低年级时仅一位教师承担其辅导的情况已不能适应,另外残疾儿童的职业技术教育如何进行等诸多教学中的问题需探讨与解决。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简要描述群体差异、个体间差异、个体内差异? 答案要点: 群体差异:指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例如婴儿和青年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听力残疾者和视力残疾者也是两个不同的群体。 群体差异的存在是许多学科存在、研究的基础。 个体间差异: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生理、心理上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即个体之间的不同。例如视力、听力的不同,智力、行为的不同等。 个体间差异和群体差异构成了许多学科尤其是特殊教育学科的基础。 个体内差异:指个体内部生理和心理诸要素之间,主要是发展的诸要素之间发展的不协调性或不平衡性。例如某个个体自身生理的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心理的发展水平,音乐能力的发展大大好于数学能力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年龄不相符等等,都是个体内差异的具体表现。个体内差异的存在,是我们必须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依据和理论基础之一。 2、世界特殊教育发展有哪些趋势? 答案要点: 一、通过立法保障残疾儿童的权益 二、早期干预越来越受重视 三、积极推行回归主流教育

特殊教育概论思考题

第一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特殊教育 2.特殊儿童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4.标记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对象的类型。 2.简述世界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3.简述我国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三、论述题: 1.试谈你对标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这一做法的认识。 2.试谈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与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缺陷补偿 2.代偿 3.康复 4.最少受限制环境 二、简答题: 1.简述维果茨基关于特殊儿童及其缺陷的认识。 2.简述美国“PL-94-142公法”的主要观点。 3.简述西方特殊教育理论观点的特点 4.简述国际流行的特殊教育理论观点 四、课外习作: 试谈你对特殊学校教育和回归主流运动,乃至全纳教育的看法和态度。第三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身体的(physical)回归主流 2.社会的(social)回归主流 3.教学的(Instructional)回归主流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日本等国特殊教育立法的特点。 2.简述我国上海市关于随班就读的《暂行规定》的特点 3.简述特殊教育目标的两种观点及其基本内容。 4.简述新时期国际社会关于特殊教育目标的基本观点。 5.分别简述前苏联、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规定上的特点。 6.简述前苏联和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的共性与区别。 7.简述我国特殊教育目标。 8.简述俄罗斯特殊教育组织机构。

9.简述世界各国和地区特殊教育机构和体系的特点。 10.简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 1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三、论述题: 1.论述前苏联到俄罗斯特殊教育目标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分别试述芮诺和柯克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结构。(阐述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观点,并做出简单的评价。) 四、课外习作: 了解我国有关特殊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 ?第四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 1.听力残疾 ? 2.视力残疾 ? 3.智力残疾 ? 4.肢体残疾 ? 5.病弱 ? 6.学习困难 ?7.言语与语言障碍 ?8.情绪和行为障碍 ?9.超常儿童 ?10.“三环”天才概念说 ?二、简答题: ? 1.简述听力残疾的分类 ? 2.简述听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3.简述听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 4.简述视力残疾的分类 ? 5.简述视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6.简述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7.简述智力残疾的分类 ?8.简述智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9.简述智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10.简述哮喘病症、糖尿病症、癫痫病症、心脏病症、学友病症的特殊措施 ?11.简述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

特殊教育概论分析

特殊教育概论》目录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第一节特殊教育的概念(P1-2)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对象(P2-6)第三节特殊教育的意义(P6-7)第二章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国外早期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融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特殊儿童观第一节特殊儿童的存在第二节特殊儿童的发展第三节特殊儿童的教育第四章特殊教育的体系第一节国际上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二节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第五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一节视力残疾学生第二节听力残疾学生第三节智力障碍学生第四节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第六章特殊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第一节特殊教育的目标第二节特殊教育的课程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学组织第七章特殊教育教师第一节教师的职业性质第二节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第三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的基本条件第四节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和培养第八章特殊教育的多方支持与合作第一节特殊教育多方支持与合作的意义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多方合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明确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熟悉我国特殊儿童的基本状况,了解特殊教育对象称谓变化的原因,明确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特殊教育的概念,特殊教育的对象及其称谓的演变,特殊教育的意义。 教学难点:广义的特殊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狭义的特殊教养对象、一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缺陷、残疾、障碍;特殊教育。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课时:4 导言自有人类,就有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群体;自有人类,就有教育的活动。然而,残疾人教育并没有因残疾人的客观存在而随之发生,特殊教育的产生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至今也只有短短几百年的历史。幸运的是,人类始终是在朝着科学、文明的方向前进着,特殊教育也正是在这种进步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的特殊教育已不是最初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因此,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不了解特殊教育,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教育。本课程将学习和探讨有关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其基本理论等方面的问题。本章将集中讨论以下问题:什么是特殊教育?那些人是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殊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其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特殊教育的概念一、教育与特殊教育(一)教育的概念一般认为,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身心的活动,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王道俊、王汉澜,1988)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相应的社会人的活动。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加深,人们对教育的定义也进行了重新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对教育分别从社会与个体相结合的两个方面加以重新界定,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理解教育的概念对于理解特殊教育的概念,理解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等有重要的帮助。(二)特殊教育的内涵什么是特殊教育?可以从教育的对象和教育形式、方法等角度来下定义。1、从教育对象的角度 狭义的特殊教育:指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又称为“缺陷教育”、“残疾人教育”、“残障教育”。(其教育对象被称为disabled children) 广义的特殊教育:指对各类身心发展异常者的教育,其中既包括对生理和心理发展有缺陷者进行的教育,也包括对心理发展超出者进行的教育。(其教育对象被称为exceptional children) 不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特殊教育,还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类别作进一步的具体划分,如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