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感器技术课程准则

传感器技术课程准则

传感器技术课程准则
传感器技术课程准则

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本课程后续的综合实训、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养成课程,即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2、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一线高级技术人员所必需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应用知识,并能结合控制技术中的传感器与控制技术的应用,掌握检测的理论依据和检测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与维护方法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传感器的基础知识,了解检测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

(2)掌握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检测的基本方法;?

(3)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及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4)掌握电感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方法及电感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5)掌握压电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压电效应的原理、压电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压电元件串联和并联的特性及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6)掌握磁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了解磁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霍尔元件的构造及测量电路、霍尔元件的补偿电路;

(7)了解并掌握光电效应、光电器件及其特征、光电、光纤式传感器的功能和应用;

(8)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了解核辐射式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范围。

2.能力目标

(1)能够用常用万用表等常用仪器仪表做各种传感器性能的检查,判别其好坏;

(2)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3)能够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合理设计合理的检测电路;

(4)能够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计制作相应的模块测量电路;

(5)能够用制作的模块电路正确进行物理量的测量;

(6)能够用所学传感器知识进行常用传感器测量电路的检修;

3.素质目标

(1)能独立承担电子产品的装配与工艺管理、质量检验、设计开发及设备维护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2)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在实际工作中能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常识;

(4)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三)参考学时

64学时

(四)课程学分

4

(五)课程的技能列项及检测标准

(六)课程内容和要求

(七)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由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力求在教师的必要指导下独立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实操之后进行回顾与总结。分析重点难点,精选内容,组织教案;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注意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将科研最新成果和传感器发展趋势引入教学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启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课后提出问题,利于同学深入思考,让学生在

边学边练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既增强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也提高了专业能力的培养。

2.评价方法

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列为考查课,学期最后一次课随堂考,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

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3.教学条件

该课程主要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和电气自动化实训室。目前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和电气自动化实训室,提供学生进行相应传感器应用实训,能够满足教学需求。

4.教材编选

教材编选原则:实用性强,案例丰富;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

(一)选用教材

贾海瀛.《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李新德.传感器应用技术.大连理工出版社,

2..传感器应用技术(高职).西安电子科大出版社.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传感器应用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传感器应用》是应用电子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传感器技术方面了解较广的知识,了解工程检测中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特性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应用特点及测量方法. 为后续的电子设备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需要的前期课程有电路与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 1.2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项目教学和试验操作,掌握传感器一般知识和测量方法.常用电子测量设备的测量原理及结构,简单的生产工艺和调试方法。 在理论技能的教学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道德观、人生观,德育教育和技能教育同时进行。让学生积极向上,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1.3课程设计思路 从项目教学入手,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特性和应用有一个系统性的掌握,特别是通过试验操作使学生对测量方法及测量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根据现有的实验设备,分组操作。由于所招学生基础不同,来源不同,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因材施教。 2.课程目标 每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教学项目的线路连接,系统调试,数据采集,结果分析,误差分析并给出报告。通过项目的分组操作,了解电子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一般工作内容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2.1专业能力目标: 温度,压力,流量,转速的简单测量系统的调试和维护能力。 A、B级别的要求 2.2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该课程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学会使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传感器及应用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课程描述: “传感器技术”是电子、机电与自动控制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构成、传感器工作的有关定律、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和现代检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其作用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信息采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工业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知识目标:掌握主要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各种应用条件下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和应用电路设计。 技能目标:独立分析、解决传感器方面问题的能力;利用网络、数据手册、厂商名录等获取和查阅传感器技术资料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不断进行创新。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电阻式、电感式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霍尔式传感器,电流、电压传感器。 课程难点:各种传感器的温度误差与补偿,电容式传感器的屏蔽技术,光纤传感器的原理。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专业 学时数:80学时 二、教学目的与内容 1 传感器技术基础(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明确“传感器技术”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大体内容,传感器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检测技术与传感器的定义、组成、作用和分类,了解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掌握传感器常用的技术指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和作用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教学内容: 1)传感器简介 (1)传感器的定义

(2)传感器的组成与作用 2)传感器的分类 (1)按工作原理分 (2)按被测量分 (3)按输出信号性质分 3)传感器的特性及主要技术指标 (1)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2)主要技术指标 2 电阻式传感器(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常用类型。掌握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形式、特点、应用方法和转换电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阻式传感器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1)电位器式传感器(2学时) (1)电位器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电位器式传感器的输出特性 (3)电位器式传感器的特性 (4)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 2)应变式传感器(2学时) (1)电阻应变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电阻应变片的特性 (3)测量电路 (4)温度误差与补偿 3)压阻式传感器(2学时) (1)压阻效应 (2)结构与特性 (3)固态压阻传感器测量电路 (4)温度补偿 3 变磁阻式传感器(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三种变磁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差分变压器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上述传感器将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过程,了解三种变磁阻式传感器的特点、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 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课程代码:05008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72 学分:4.5 制订人: 审核: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 (一)学习领域定位 “传感器技术”学习领域由岗位群的“电子产品技术支持岗位”行动领域转化而来,是构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的专业学习领域之一,其定位见表一: 表一学习领域定位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机电化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完成项目的基本工作过程项目熟悉了解→方案设计→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开发→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项目竣工验收→用户指南、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编写与整理”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三)学习领域(课程)目标 1. 方法能力目标: 能对自已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会自我学习、收集和检索信息、查阅技术资料;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过程,深入了解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思考优化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改进,尝试运用技术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工程实践问题; 学会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职业道德;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质疑意识,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社会能力目标:

《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管理单位:汽车工程系 学时:60 学分:3 制定日期:2010-11-12 第一次修订日期:2011-03-26 第二次修订日期: ... 1、课程概述 1. 1课程性质 《汽车传感器技术》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专业基础课,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技能考证课程,《汽车传感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它是来自企业的特色课程。 1.2课程的定位 《汽车传感器技术》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一门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需要以前修课程《汽车电工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机械制图》为前导课程;该课程在后续课程《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汽车总成拆装实训》、《整车电路实训》、《汽车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学习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与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电器与电子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该课程属于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1.3修读条件 具有高等数学和简单的工程数学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具有基本的物理和化学基础;具有基本的读图和识图能力,英语水平较好。前期必须已经合格修读完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能正确描述传感器的作用、组成和常用术语。 ②能正确描述汽车电控系统中各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③掌握汽车电控系统中各传感器的故障现象、故障检测与故障排除的流程方法。 2.2技能目标: ①能辨别和说出汽车电器设备各部位传感器的名称和功用。 ②能将传感器实物转化成简图并分析工作过程。 ③通过简图能在实物中找出相应的零部件并分析它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④能正确拆装汽车电器的各个传感器,并有维修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无线传感网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课程代码:1501030 建议课时数: 128 学分:8 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 该课程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讲述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微型传感器,传感网络的通信技术、支撑技术、应用开发基础,传感器网络协议的应用开发等内容。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网络应用开发调试方法,并能进行简单基于Zigbee协议栈的无线组网项目的应用开发。该课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前继课程为《嵌入式应用基础》,无后继课程。后继的SPT实训中会有些项目需用到本课程的知识。 1.2设计思路 关键词: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标准、项目设计思路、学习程度用语说明、课程学时和学分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是加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催化剂。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物联网已经逐渐融入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感知层包括传感器、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多媒体设备等数据采集和自组织网络系统;网络层包括各种网关和接入网络以及异构网融合、云计算等承载网支撑系统;应用层包括信息管理、业务分析管理、服务管理、目录管理等物联网业务中间件和物联网应用子集系统。在物联网技术中,无线传感网络是由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以协作地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被感知对象

(完整版)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毕业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荷重传感器及电子秤》 课程设计

分校(站、点): 年级、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2、6 一,设计简述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电子秤在许多商业活动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计量工具。电子秤作为一个典型的自动检测系统,也可归纳为由三大环节所组成。 如图1所示一次仪表通常指的是传感器,它是由敏感元件,电路,机构等组成,是利用某些特殊材料对某些物理量具有一定的敏感,然后转换成电量(电压,电流)。通常来自一次仪表的电信号比较弱小,不足以驱动显示器。为此采用二次仪表对信号进行放大;来自一次仪表的电信号往往还夹带外部的干扰信号,必须把它去除,一般二次仪表还包括滤波电路用以消除干扰。传感器的转换关系往往并不服从线性关系,所以有时还需要进行适当的线性补偿处理。故称二次仪表为测量与显示部件。

二次仪表的输出信号可能是模拟量,也可能是数字量。三次仪表是采用了计算机技术,所以要求二次仪表的输出信号必须是数字信号。三次仪表将进一步对信号进行处理并形成控制量输出。作为规模较小的仪表系统,三次仪表主要是以中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电路,组成智能化仪表。使整个测量系统的性能与功能大大提高。 图2所示的以单片机为核心部件组成三次仪表,它大大丰富了电子秤功能。 各种各样形式的电子秤的仪表结构都是大同小异的,都必须利用荷重传感器来采集重量信号并变换成相应大小的电信号。电子秤的二次仪表把来自荷重传感器的微弱电压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这不仅为了提高灵敏度,更重要的是与下一环节的电路进行正确匹配。目前大多数电子秤是数字显示方式,所以模拟信号还必须作模数转换。有了AD转换器的数码信号,就可以进行自动标度变换、自动超载报警、自动数字显示。还可以增加人机对话键盘、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与通信、输出模拟或数字控制信号等功能。由此大大提高了性能。 二,设计过程 1、荷重传感器电子称传感器的选用 荷重传感器的形式有电阻式、电容式、压磁式等多种形式。电阻式传感器又分为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气技术应用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专业性、实践性很强,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综合技术应用课程之一。其主要包括传感器的认识、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常用传感器应用技术及实用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所选的电路具有设计新颖、结构合理、性能优良和实用性强等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能认识传感器,了解测量基本原理,理解各种传感器进行非电量电测的方法,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初步具备实用传感器的应用和电路制作技能,并了解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的原理及各种传感器在工业中的应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据,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它突破了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减少理论推导,重点突出应用。将学科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在内容安排上也是由简到繁,逐步深入,已应用性教学为主,注重增强学生的能力。 、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项目或任务式教学课程进行设计,以项目为引导,任务为驱动,内容以实用为主,原理分析通俗易懂。各项目中典型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分析和测试,融合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课程内容包含了传感器检测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将相关知识和实践实验进行有机的结合,突出实际应用,减少理论推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已各种测量手段为主线,传感器的应用贯穿课程整个内容,让学生在用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由于本课程与实际联系紧密,理论教学和实践实验训练有机结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应采用新的评价方式。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结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以构建测试电路的基本技能;了解传感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传感器的应用技术和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为就业打好基础;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逐步养成科学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设计名称: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题目:夜晚自动点亮的道路警示灯设计 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班级: 15级自动化1班 姓名:冯嘉俊 学号: 32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目录 第1章:总体方案概要 (1) 1.1意义及研究现状 (1) 1.2设计思路 (2) 第2章:设计方案各部分介绍 (3) 2.1热电是传感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3) 2.2低通滤波器 (4) 2.3信号放大器 (6) 第3章:仿真电路的建立与分析 (8) 3.1仿真电路建立 (8) 3.2仿真结果的分析 (8) 第4章:设计体会 (10) 参考文献 (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红外线感应开关的原理,采用热释电红外探头(PT8A2621)将接收到的微弱信号加以放大,然后驱动继电器,制成红外热释电感应开关。本开关能探测来自移动人体的红外辐射,只要人体进入探测区域,开关会自动开启。该设计可作为企业、宾馆、商场及住宅的走廊、楼梯、电梯间、卫生间、库房等处的自动开关,起到“人来灯自亮,人走灯自灭”的作用,既新颖方便,又节约用电,在某些场所还能起到威慑盗窃活动的防范作用。本设计结构简单,本身不发任何类型的辐射,器件功耗很小,价格低廉,隐蔽性好,应用范围广,所以可以通过扩展而达到实际的应用。 关键词:红外线感应开关红外辐射探测区域

引言 电力作为一种洁净方便的能源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与生产方面,因此电能的节能尤为重要,要节能首先就要做到节约能源,其次再通过科学研究发明更加人性化和节能的用电器。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是一种能检测人或动物发射的红外线而输出电信号的传感器。早在1938年,有人提出过利用热释电效应探测红外辐射,但并未受到重视,直到六十年代,随着激光、红外技术的迅速发展,才又推动了对热释电效应的研究和对热释电晶体的应用。热释电晶体已广泛用于红外光谱仪、红外遥感以及热辐射探测器,它可以作为红外激光的一种较理想的探测器。它目标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自动化控制装置中。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课程代码:05008 适用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学时:72 学分:4.5 制订人: 审核: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一、学习领域(课程)综述 (一)学习领域定位 “传感器技术”学习领域由岗位群的“电子产品技术支持岗位”行动领域转化而来,是构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框架教学计划的专业学习领域之一,其定位见表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机电化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照完成项目的基本工作过程项目熟悉了解→方案设计→系统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集成开发→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项目竣工验收→用户指南、技术说明书等技术资料的编写与整理”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 (三)学习领域(课程)目标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2013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课程标准 编制人:曹月真 编制单位:机电教研室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编制日期:2013年 3 月 审核人:张月华 系部主任:武蕴馥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制 2013年 3月

目录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四、课程实施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七、参考文献 八、其他说明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5131080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修课方式:必修 教学时数:52学时 总学分数:3.5学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而检测技术则是控制过程获取信息的唯一手段。《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为后期的电气综合实训、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其内容约占20%)、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打下基础,也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据,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它突破了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减少理论推导,重点突出应用。将学科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在内容安排上也是由简到繁,逐步深入,以应用性教学为主,注重增强学生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项目或任务式教学课程进行设计,以项目为引导,任务为驱动,内容以实用为主,原理分析通俗易懂。各项目中典型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分析和测试,融合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课程内容包含了传感器检测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任务将相关知识和实践实验进行有机的结合,突出实际应用,减少理论推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各种测量手段为主线,传感器的应用贯穿课程整个内容,让学生在用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传感器技术课程准则

传感器技术课程(项目)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本课程后续的综合实训、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养成课程,即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2、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一线高级技术人员所必需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应用知识,并能结合控制技术中的传感器与控制技术的应用,掌握检测的理论依据和检测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与维护方法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传感器的基础知识,了解检测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 (2)掌握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检测的基本方法;? (3)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及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4)掌握电感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方法及电感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5)掌握压电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压电效应的原理、压电式传感器的功能及工作特点、压电元件串联和并联的特性及压电式传感器的测量方法; (6)掌握磁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特性,了解磁电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霍尔元件的构造及测量电路、霍尔元件的补偿电路; (7)了解并掌握光电效应、光电器件及其特征、光电、光纤式传感器的功能和应用; (8)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了解核辐射式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范围。 2.能力目标 (1)能够用常用万用表等常用仪器仪表做各种传感器性能的检查,判别其好坏; (2)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3)能够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合理设计合理的检测电路; (4)能够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计制作相应的模块测量电路; (5)能够用制作的模块电路正确进行物理量的测量; (6)能够用所学传感器知识进行常用传感器测量电路的检修; 3.素质目标 (1)能独立承担电子产品的装配与工艺管理、质量检验、设计开发及设备维护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2)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1. 概述 1.1课程的性质 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而检测技术则是控制过程获取信息的唯一手段。《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1.2课程设计理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集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信号分析等多方面知识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为体现其特点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分模块教学方法,并根据专业的不同,每一模块安排其对应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专业教师授课,加大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理解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常用的测量电路;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参数与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校量与标定。 1.3课程开发思路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自动化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和维修工作,以及电子产品、元器件的采购和销售工作。也可以从事一些电工相关的行业。分析岗位群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的要求确立课程的内容知识点。 2.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解决工程测控系统中的具体问题。 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应变式测力仪)

WOIRD格式 成绩评定: 传感器技术 课程设计 题目应变式测力仪 院系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 姓名 年级电 指导教师蔡苗苗 2014年11月

摘要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具有灵敏度和精度高,性能稳定、可靠、尺寸小,重量轻、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速度快等优点,且 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在力、压力和重力要测试中有非常广泛 的应用。所以电阻应变式力传感器制作的电子称具有准确度高, 易于制作,简单实用、成本低廉、体积小巧、携带方便等特点。 对于电阻应变片式测力传感器(以下简称“测力传感器”)来说,弹性体的结构外形与相关尺寸对测力传感器性能的影响极 大。可以说,测力传感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弹性体的外形及相 关尺寸。假如测力传感器的弹性体设计不公道,无论弹性体的加 工精度多高、粘贴的电阻应变片的品质多好,测力传感器都难以 达到较高的测力性能。因此,在测力传感器的设计过程中,对弹 性体进行公道的设计至关重要。 关键词:电阻应变片测力传感器精度灵敏度

目录 一、设计目的-------------------------4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4 2.1设计任务-------------------------4 2.2设计要求-------------------------4 三、设计步骤及原理分析-----------------5 3.1设计方法-------------------------5 3.2设计步骤-------------------------6 3.3设计原理分析----------------------7 四、课程设计小结与体会-----------------9 五、参考文献--------------------------9

传感器课程标准

《自动检测与传感器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属性表 考核方式 考试方式课程类型 是否高职高专教 是否高职高专教 二、课程定位 机考设计(论文)其它

《自动检测与传感器技术》是应用电子技术(太阳能方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主要包括常用传感器、近代新型传感技术及信号调理电路等。传感器是将各种非电量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处理和传输的电量的器件或装置。是非电量电测法的桥梁和纽带,在当今信息时代中,随着自动测控系统的发展,对传感技术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没有传感器也就没有现代化的自动检测和控制系统。 三、课程目标 1. 学习能力目标是学生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⑴掌握测量及误差等理论知识 ⑵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 ⑶掌握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及智能仪表典型信号处理方法 ⑷了解抗干扰方面的基本知识 ⑸了解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2. 职业能力目标 ⑴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的选用传感器及信号调理电路, ⑵能对电子设备中的传感器进行调试和维护 3. 职业素养目标 ⑴具有自主学习及自学能力 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⑶善于与人交流合作 四、课程内容 1. 课程开发思路 《自动检测与传感器技术》的课程开发流程:市场调研与专业研讨会→确定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学习课程任务设计→课程教学资料建设→实际教学检验。 为了保障课程与技术发展相一致,建议完成每个教学周期后,课程组均要依据以上课程开发流程对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进行修订。 2. 课程任务设计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针对智能制造、智能电子设计与生产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其所需求的传感器的选配、传感器的检修与校准、检测转换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信号检测、单片机检测控制编程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 此课程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信号检测与智能产品制造、设计人员,使之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场合,能掌握信号检测与智能电子产品常用的传感器性能及技术指标,会根据信号检测与智能电子产品对检测环节进行参数、技术指标的测试与校正。通过学习情境的学习与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树立社会生产所需的安全、环保、成本、产品质量、团队合作等意识。 三、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1.具备一定的传感器使用与选用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阅读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及自学能力。

3.具备一定的检测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故障检修能力。 4.能够根据生产需要、工艺要求和现场使用环境,阐述设计思路并获取客户的认同。 5.制订生产工作计划,编制相关工艺文件和生产记录文件,利用传感器、PLC、变频器等制作小型智能产品(具有信号检测功能),并对其进行调试合格,交付客户。 表1 能力目标1解析表 表1 能力目标2解析表

表3 能力目标3解析表 表4 能力目标4解析表

表5 能力目标5解析表 1.知道传感器在各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理解各种传感器的结构、类型、工作原理; 3.掌握传感器的常用测量转换电路; 4.理解传感器的概念、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5.理解传感器的特性参数的含义,

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大 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传感器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传感器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传感器的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应用领域、测量电路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学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信息采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为电子测量系统、计算机(微处理器)控制的设计与开发奠定良好基础。教学重点在于解决具体工程应用问题,能综合运用基本原理设计测控电路及分析、解决实际检测问题,提高分析具体工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本课程所讲内容是从事电子测量与控制系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及掌握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应掌握各种传感器所涉及的基本物理现象和定律,掌握应用电路中的模拟、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要求的数学、电子技术及电路知识较多,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高等数学和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传感器概述( 2学时) 1.基本要求 (1)掌握传感器的组成、分类; (2)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4)了解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2.重点、难点 重点:传感器的组成。 难点: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二)应变式传感器(4学时) 1.基本要求 (1)了解应变效应的含义; (2)了解应变片的种类、材料及粘贴; (3)了解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4)掌握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5)熟练掌握应变片的测量电路。 2.重点、难点 重点: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难点:应变片的测量电路 (三)电感式传感器(4学时) 1.基本要求 (1)了解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特点; (2)掌握变磁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及应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现代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一、教学对象 适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 二、建议课时及学分 建议学时:52 学分:3.5 三、先修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电工基础》《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 后续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及应用》 四、课程性质 《现代检测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支撑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必修课。 五、教学目标 1.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对多次测量数据的筛选,能够对传感器采集数据进行误差计算及随机误差、粗大误差的剔除。 2. 传感器的电路绘制能力 通过对不同传感器的使用情况分析,能够绘制多种传感器的应用电路图。 3. 传感器的基本参数的检测能力。 针对不同传感器的不同标识和使用领域划分,能够根据型号及相应参数识别传感器类型,并对不同参数进行检测。 六、能力要求 1、传感器的识别能力 能够根据型号和传感器的名称在20分钟内能够区分不同传感器的类型,20分钟内辨别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检测目标。 2、传感器的检测能力 能够在45分钟内使用常用检测仪器仪表对传感器进行好坏、参数等的测定。 3、传感器的电路调试能力 能够在30分钟内绘制出完整的传感器应用电路图,能够在60分钟内将电路连接完成并进行调试。 七、教学内容

八、教学要求 1、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体,简化理论知识讲授。 2、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 3、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4、在多媒体教室、电子技能实训室使用RDUINO电路板和传感器模块完成教学。 九、教学考核 采用项目考核为主的过程考核方式,每个项目按百分制计算,其中专业能力水平考核占80%,职业素养评价占20%。具体如下: (1)专业能力水平考核 项目分析占10%,方案设计占20%,方案实施占40%,项目答辩占10%。 (2)职业素养评价 主要考核学生的纪律意识、6S意识、团队协作、沟通协调能力等。 十、教学评价 以实例贯穿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融入当时的情境,为学习知识做好铺垫,但不能用多媒体字幕代替板书 十一、教学组织 该课程教学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采用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十二、说明

传感器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传感器技术 二、课程代码:812117 三、课程类别:专业课 四、学时32 五、先修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 六、适应专业:海洋技术 七、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而成的专业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要日益增长,要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解决工程、生产及科研中遇到的检测问题,必须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各种传感器。本课程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工程应用。 本课程主要为海洋技术专业的本科生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八、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检测中的具体问题。对学科发展有初步认识,掌握基本的共性技术。本课程学习基本要求为: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以下知识: (1)传感器、检测系统组成、描述。 (2)传感器测量的共性技术,传感技术的新发展。 (3)传感器的一般工程参数测量方法。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以下知识: (1)传感器分类方法 (2)传感器动、静态特性的定义、测量方法。 (3)不同传感器等效、测量电路。 (4)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建立和分析方法。 (5)各种物理效应和功能传感器基本特性。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 (1)常用传感器静态性能检测及数据处理方法; (2)电桥测量、线性化处理及检测技术一般共性技术; (3)R、C、L传感器基本原理、测量方法; (4)主要传感器工作原理、测量电路 要求理解不同原理传感器的物理概念,常用的电路搭配;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进行检测并正确处理检测数据;掌握正确使用传感器的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概论 1、了解信息测量的基本知识,掌握测量误差的基础知识。

传感器和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类型: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课 课程代码:0722070 授课对象:电气自动化专业 学分: 4 先修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 学时:72 后续课:智能仪器、电气综合实训、电工中、高 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制定人:邓贻云制定时间:2009/7/10 二、课程性质 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而检测技术则是控制过程获取信息的唯一手段。《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也是后续的电气综合实训、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其内容约占20%)、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养成课程,即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解决工程测控系统中的具体问题。 要求理解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常用的测量电路;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参数与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校量与标定。掌握传感器的工程应用方法,并能正确处理检测数据。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1)知识目标: 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与技术指标 2. 电阻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学时:154学时+1周综合测评 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下学期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就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就是作为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三位一体、以赛促学”项目的重点改革科目,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以“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通过本课程工作任务的实施,让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器件使用,理解典型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特性,了解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设计过程,掌握电子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环节的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说明书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培养学生进行电气与自动控制设备技术改造、调试与维修的熟练技能打下基础。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以典型电子产品单元电路的分析、制作、调试为手段,通过工作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数模电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的基本技能,具备电子电路的应用能力,了解从电子电路到电子产品的设计思路,掌握电路设计制作技术报告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相关知识技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工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协作能力。 (一)知识目标 数字电路部分: 1)掌握数制与码制的基本概念及相互转换的方法; 2)掌握逻辑事件的基本描述方法及各种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3)掌握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特点以及典型组合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 4)掌握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基本特点及典型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