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电机的减振降噪控制

发电机的减振降噪控制

发电机的减振降噪控制
发电机的减振降噪控制

地铁减振降噪总结精简版

地铁噪声形成 动力系统噪声:牵引设备噪声、辅助设备噪声和其他设备噪声。 轮轨噪声包括:有节奏的滚动噪声、钢轨接缝处的撞击噪声和弯道处的啸叫噪声 滚动噪声又称为“吼声”,由钢轨和车轮表面的粗糙不平引起的, 撞击噪声由车轮和钢轨的结合处撞击所产生, 啸叫噪声是列车车轮在轨道上滑动摩擦所产生的一种窄带噪声,强度大,频率高。啸叫噪声出现在小半径弯道或列车制动时,由于车轮相对于轨道横向运动而产生, 车内振动的主要来源 高架桥梁上运行的振动来源 当地铁客车在高架桥梁上运行时,地铁列车高速行进是地铁振动的主要发生源,具体来源于列车的轮轨系统和动力系统,其表现为: (1)列车行驶时,对轨道的重力加载产生的冲击,造成车轮与轨道结构的振动; (2)地铁车辆运行时,众多车轮与钢轨同时发生作用所产生的作用力,造成车辆与钢轨结构(包括钢轨、构件、道床等)上的振动; (3)车轮滚过钢轨接缝处时,轮轨相互作用产生的车轮与钢轨结构的振动; (4)轨道的不平顺和车轮的粗糙损伤等随机性激励产生的振动; (5)车轮的偏心等周期性激励导致的振动。 地下线路运行的振动来源 地铁列车在地下线路运行时影响振动源的因素涉及到车辆、轨道、道床、隧道、地质条件等方面 减振降噪常用措施 1、轨道结构方面的减震降噪措施。 (l)采用较大半径曲线线路。(2)采用重型、无缝化的钢轨。(3)采用合理的轨道结构。(4)采用减振型扣件,如轨道减振器扣件、柔性扣件等。(5)加强轨道的养护维修,6)利用附加阻尼结构,7)约束阻尼结构减振整体道床 2、车辆上的减振降噪措施。 (l)改善车身结构(2)在机车车辆上使用新型减振器,如采用金属一橡胶复合减振器,(3)采用弹性车轮、充气橡胶车轮、阻尼车轮及弹性踏面车轮等(4)采用隔音、吸音材料。 3、传递、接收方面的减振降噪措施。 采用铺设轻质吸声桥面和路面、在高架桥上安装吸声天棚,设置声屏障也是降低高架轨道交通噪声的有效措施,在接收处,可在住宅、建筑处涂抹吸音材料,进行防振吸音处 理。 2.3高架线路和桥梁的减振降噪措施 目前,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架桥结构大多采用箱形梁形式。由于箱形梁的内部空腔在轨道交通噪声主要频段内存在声学模态,腔内的声场共振可能使桥梁的上下两个面的辐射声增加,而且,箱形梁桥的底面是大面积的平面,声辐射效率比较高,因此,有必要研究箱形梁的减振降噪措施。目前箱形梁的降噪处理有以下几类技术:

汽车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汽车安全对于车辆来说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大方面。主动安全就是尽量自如的操纵控制汽车。无论是直线上的制动与加速还是左右打方向都应该尽量平稳,不至于偏离既定的行进路线,而且不影响司机的视野与舒适性。这样的汽车,当然就有着比较高的避免事故能力,尤其在突发情况的条件下保证汽车安全。被动安全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以后对车内乘员的保护,如今这一保护的概念已经延伸到车内外所有的人甚至物体。由于国际汽车界对于被动安全已经有着非常详细的测试细节的规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被动安全是可以量化的。 汽车安全之主动安全设备篇 盘式制动器 盘式制动器又称为碟式制动器,顾名思义是取其形状而得名。它由液压控制,主要零部件有制动盘、分泵、制动钳、油管等。制动盘用合金钢制造并固定在车轮上,随车轮转动。分泵固定在制动器的底板上固定不动,制‘动钳上的两个摩擦片分别装在制动盘的两侧,分泵的活塞受油管输送来的液压作用,推动摩擦片压向制动盘发生摩擦制动,动作起来就好像用钳子钳住旋转中的盘子,迫使它停下来一样。 盘式制动器散热快、重量轻、构造简单、调整方便。特别是高负载时耐高温性能好,制动效果稳定,而且不怕泥水侵袭,在冬季和恶劣路况下行车,盘式制动比鼓式制动更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令车停下。有些盘式制动器的制动盘上还开了许多小孔,以加速通风散热和提高制动效率。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ABS是Anti-lockBrakingSystem缩写。世界上最早的ABS系统是首先在飞机上应用的,后来又成为高级轿车的标准配备,现在则大多数轿车都装有ABS。 众所周知,刹车时不能一脚踩死,而应分步刹车,一踩一松,直至汽车停下,但遇到急刹时,常需要汽车紧急停下来,很想一脚到

阻尼减振降噪技术

第十章.阻尼减振降噪技术 A、教学目的 1.隔振及其原理(C:理解) 2.阻尼降噪及其原理(C:理解) 3.阻尼降噪的量度(B:识记) 4.阻尼材料和结构的特性及选用(B:识记) B、教学重点隔振原理、阻尼降噪原理及其量度、阻尼材料和结构的特性及选用。 C、教学难点 阻尼降噪原理及其量度、阻尼材料和结构的特性及选用。 D、教学用具 多媒体——幻灯片 E、教学方法 讲授法 F、课时安排 2课时 G、教学过程 声波起源于物体的振动,物体的振动除了向周围空间辐射在空气中传播的声(称”空气声”)外,还通过其相连的固体结构传播声波,简称“固体声”,固体声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会向周围空气辐射噪声,特别是当引起物体共振时,会辐射很强的噪声。 振动除了产生噪声干扰人的生活、学习和健康外,特别是1~100Hz的低频振动,直接对人有影响。长期暴露于强振动环境中,人的机体将受到损害,机械设备或建筑结构也会受到破坏。 对于振动的控制应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对振动源进行改进以减弱振动强度;二是在振动传播路径上采取隔振措施,或用阻尼材料消耗振动的能量并减弱振动向空间的辐射。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使噪声降低。 一.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从物理学和生理学角度看,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如果把人看作一个机械系统。 振动的干扰对人、建筑物及设备都会带来直接的危害。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全身振动是指人直接位于振动体上时所受的振动;局部振动是指手持振动物体时引起的人体局部振动。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 Hz,而人能感觉到的振动频率范围为1~100 Hz。振动按频率范围分为低频振动(30Hz以下)、中频振动(30-100Hz)和高频振动(100 Hz以上)。 实验表明人对频率为2—12 Hz的振动感觉最敏感。对于人体最有害的振动频率是与人体某些器官固有频率相吻合(即共振)的频率。这些固有频率是:人体在6 Hz附近;内脏器官在8Hz附近;头部在25 Hz;神经中枢则在250Hz左右。低于2Hz的次声振动甚至有可能引起人的死亡。人对振动反应的敏感度按频率和振幅大小,大致分为6个等级,见图10-1。(P203) 振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损害或影响振动作业工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还影响或损害建筑物、精密仪群和设备等。根据人体对某种振动刺激的主观感觉和生理反应的各项物理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一些国家推荐提出了不少标准,主要包括局部振动标准(ISO5349-1981, P203)、整体振动标准(ISO2631-1978, P204)和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 P205)。 局部振动标准(ISO5349-1981):如人的手所感受的振动。

汽车主动噪声控制技术和发展趋势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及发展趋势 摘要:分析了汽车车内噪声产生的机理,评述了车内噪声被动控制技术的三个途径,并对主动控制技术在汽车减振降噪领域的应用作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减振;噪声控制;汽车 前言 噪声、振动和舒适性是衡量现代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技术指标,也是世界汽车业各大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关注的问题之一。车内噪声影响驾驶员和乘客的身心健康、行车安全以及乘车舒适性。为了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对车内噪声水平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标准,将车内噪声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现代汽车既是交通工具,又是人们生活空间的一部分,随着汽车制造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对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对汽车噪声控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因此掌握车内噪声产生机理,采取相应的减振降噪技术加以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智能材料结构的出现以及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为振动与噪声的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1 车内噪声产生机理 汽车车内噪声的来源可以从两个传播途径加以分类,即固体传播和空气传播。具体来讲,根据车内噪声产生的不同振动源和噪声源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动力传动系统噪声。发动机燃烧和惯性力引起的振动,传至车身引起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向车内辐射中、低频噪声,发动机运行产生的排气噪声、进气噪声、风扇噪声等。由空气通过车身的孔、缝隙传至车内或通过车身板壁透声至车内,传动系由于质量不平衡及齿轮啮合产生的振动,传至车身引起振动进而辐射中、低频噪声至车内。 (2)路面不平度激励引起的噪声。路面激励通过悬架等引起车身振动造成车内低频噪声。 (3)车轮噪声。由于车轮不平衡引起的振动传至车身引起振动,产生车内低频噪声,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路噪)通过车底板传到车内。 (4)空气扰动噪声。高速行驶时,汽车冲破空气幕产生的碰撞及摩擦对车身的激励造成车身高频振动.在车内产生高频噪声。 (5)其他噪声。驾驶舱内饰板等部件发生振动产生的内部噪声;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制动系统产生 的噪声等。 以上可知,固体传播振动通过结构件传播至车身,引起车身的振动,再由车身板壁振动辐射噪声至车内,形成车内噪声;空气传播则将各种噪声源所辐射的噪声通过空气,由车身的缝隙或孔洞传播至车内,形成车内噪声。而对于车身而言,本身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型、阻尼等模态参数,对车内噪声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外界激励与车身固有频率一致时,车身发生共振,可使噪声放大;同时,车身上外界振动输入点的动刚度对振动能量的输入也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车内噪声水平。实践表明,中低频(3O-400Hz)车内噪声主要由固体传播这一途径造成,而高频车内噪声则以空气传播为主。如果能够削弱或消除固体传播,则可使车内噪声大大降低。 2 被动控制技术 被动控制降噪技术多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消除或减弱声源噪声;二是控制噪声传播途径,阻断固体传播;三是保护噪声接受者。 2.1 消除、减弱噪声源 首先,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对汽车进行减振降噪结构设计。目前国外已有用于研究汽车噪声

城市轨道交通减震降噪技术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减震降噪技术发展现状 与未来 摘要:对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设计的相关规范进行了梳理,介绍并分析了目前主要的轨道减振措施的特点与优缺点,对目前减振效果最好的浮置板道床进行了经济性对比分析。 关键词:轨道交通;轨道结构;减振; 截至2012年12月,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长春、大连、沈阳、重庆、成都、南京、武汉、杭州、苏州、西安和昆明16个城市的70条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运营里程2081.13km,车站1378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南京等城市逐步进入网络化运营。 随着一些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不可避免地近距离下穿城市功能建筑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产生的振动污染引起公众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问题。1966年,英国的阿尔贝民事法院6层建筑物即采用叠层橡胶减振技术,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对建筑物的影响;80—90年代德国、英国进行了无砟轨道减振降噪的大量试验研究。我国轨道减振研究起步较晚,早期修建北京和天津地铁时未考虑环境振动问题,投入运营后减振改造工程干扰运营,浪费人力和物力。为避免环境振动超标,上海地铁1号线于1994年首次采用轨道减振设施——轨道减振器扣件。随着我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陆续开展,各种类型的轨道减振产品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相继得到应用。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在人口密集、科研院所、医院、学校等城市公共区域,车辆噪音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轨道车辆噪音根据生源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轮轨噪声:由轮轨相互作用引起的噪音; 设备噪声:由空调、电机等车辆设备工作产生的噪音; 空气动力噪声:车体与空气摩擦而产生的噪声; 集电系统噪声:由受电弓和电线相互摩擦引起的噪音; 构造物二次噪声:列车振动引起桥梁、隧道或周围建筑物的二次振动而产生的噪声。 1我国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防治作为环境保护产业的一部分,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建设,以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控制环境振动污染,我国制定了相应的环境振动标准。现行《地铁设计规范》[2]规定,地铁振动污染防治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环境评价预测超标地段应采取减振措施,以满足国家环境保护及相关规范要求。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轨道交通振动源和振动问题,而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更为严格,尤其是在夜间,对于地铁运行产生的振动响应更为敏感。研究发现,即使振动水平处于65dB“特殊住宅区”振动限值之下,人们仍能感到振动并产生厌恶感;当振动水平处于62dB以下时,大部分居民感觉不到振动。现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的一些计权方式和测量方法严重滞后于相关学科研究发展。为此,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环境振动标准》(征求意见稿)。修订后其紧密结合国际现行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 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振现状特征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轨道减振领域现状特征是需求总量大、产品种类多、占全线比例高、减振要求复杂。 2.1产品种类多 轨道减振技术的通常做法是在组成轨道的各个刚性部件之间插入弹性层,按插入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扣件减振、轨枕减振和道床减振。弹性层所处的位置越靠下,悬浮的质量就越大,越能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根据减振效果的不同,《地铁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5]将减振措施分为一般减振措施、中等减振措施、高等减振措施和特殊减振措施4个等级。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及发展趋势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及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降低汽车噪声已成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国在汽车工业发展规划中,已把改善汽车乘坐舒适性、降低车内噪声作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重点论述了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以及传统车内噪声控制技术,并对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标签:车内噪声;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一、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 1.发动机噪声 发动机噪声包括: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进气噪声、排气噪声、冷却风扇噪声、结构噪声等通过空气由车身的缝隙或孔、洞传播至车内而形成的车内噪声;由于发动机燃烧和惯性力矩引起的振动,通过发动机悬架和副车架传动车身,而引起车身弯曲振动、扭转振动等,同时也会引起板件及结构产生局部振动,进一步向车内辐射的中低频噪声。 2.底盘噪声 底盘噪声主要包括:由于轮胎快速滚动对其周围空气形成扰动而产生的轮胎噪声;齿轮系啮合和振动而产生的变速器、驱动桥噪声;旋转和振动传递而产生的传动轴噪声;汽车高速行驶时,空气紊流对车身的激励造成高频振动,并在车内产生的高频噪声;汽车制动时产生的鸣叫声。 3.车身噪声及车内附属设备噪声 车身噪声及车内附属设备噪声包括:由于车身的振动和空气与车身的冲击与摩擦而产生的噪声;空调机或暖风装置工作而产生的噪声。这些噪声源所辐射的噪声,在车身周围空间形成一个不均匀的声场,并向车内传播。 二、传统车内噪声控制技术 1.减弱或消除噪声源的噪声辐射 降低汽车任何声源能量都有利于控制车内噪声,具体途径有:对发声部件采用消声器,对振动部件采用减振器;改善结构设计,降低产生噪声的激振力;采用改进密封元件,通过增加密封压力的方法来消除泄漏气流的间隙;改善车身形状设计,避免空气紊流造成车身高频振动,并在车内产生高频噪声。 2.隔绝声源、振源与车身间的传播途径

城市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技术应用分析

城市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技术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9-09-19T11:12:41.2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作者:林锋[导读] 摘要:城市地铁列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振动,这些振动会破坏和影响沿线建筑和居民正常生活,这就需要应用城市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技术,振源和初始传递轨道是地铁系统的减震降噪的对象。 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山东青岛 266000摘要:城市地铁列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振动,这些振动会破坏和影响沿线建筑和居民正常生活,这就需要应用城市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技术,振源和初始传递轨道是地铁系统的减震降噪的对象。本文论述了城市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技术的应用,对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城市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技术;实践应用城市地铁列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轮轨在相互作用下会产生振动,振动利用各种途径向地铁土体结构中传播,这样会影响到地铁沿线建筑物的稳定性,还会干扰到周边一起的精密度和灵敏度,还会影响到地铁沿线居民的生活,因此利用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技术,可以保障地铁沿线建筑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1.城市地铁轨道减振降噪设计原则 1.1分级减振原则 结合当前城市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技术的实际水平,考察不同减震降噪技术的应用效果,以工程实际情况为基础,划分减震降噪的等级,各个地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减振措施,合理配置轨道部件,保障减震降噪的效果。近些年城市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技术不断发展,划分轨道减振降噪技术,中级减振降噪地段为5~10dB,高级减振降噪地段为减振10~15dB,特殊减振降噪地段为15dB以上。 1.2经济合理性原则 减振降噪技术应该具有可靠性,在正常使用减振降噪技术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维修,或者达到免维修的要求,针对减振结构易损件,或者某些部件很难更换,可以结合钢轨等寿命设计要求。 1.3结构稳定原则 利用减振降噪技术为了保障城市地铁运行的安全性合平稳性,保障轨道的几何变形处于正常范围内,避免钢轨出现异常磨损问题。城市地铁轨道落实减振降噪技术之后,沿线敏感区域的噪声和振动要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1.4因地制宜原则 以沿线规划条件为基础,在规划红线内不能设置敏感建筑物,或者降低建筑物的等级,设置针对性的减振降噪措施。如果某个地段的线路条件比较恶劣,可以设置级别较高的钢弹簧浮置板,保障减振降噪效果,同时要避免出现波磨问题。结合线路平纵断面和规划条件,及时调整减振降噪技术的应用方案,充分发挥出减振降噪技术的作用。 2.城市地铁轨道减振降噪技术应用 2.1常规减振技术措施 为了避免城市地铁运行干扰到周围环境,需要针对不同的振动源和传播途径,确定针对性的减振降噪技术。可以权限铺设无缝线路,这样可以将钢轨接头彻底消除,提高了轨面的连续性,避免轮轨之间发生冲击和振动,这样就会极大的减少城市地铁轨道的噪声和振动。利用弹性分开式扣件,保障扣件节点静刚度在20KN/mm以内,可以在轨下和垫板下分别设置减振垫。针对不同的减振地段,利用不同的减振措施,保障振动衰减效果,同时要注意满足环保要求。城市地铁在运营之前或者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定期打磨钢轨的顶面,这样才可以保障良好的轮轨接触效果,避免轮轨之间动力作用过大,这样有利于达到的减振降噪作用。将油涂在钢轨侧面,定期打磨钢轨表面,镟削车辆,这样减少出现滚动噪声。控制好轨道施工质量,提高养护维修质量,保障线路和轨道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当中,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车辆运行带来的振动和噪声。设置车辆轨道系统,严格控制车辆转向架一系二系弹簧的技术要求。 2.2利用橡胶支撑浮置板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以设置橡胶支承浮置板,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利用连续线绕浮置板和双支承式预制浮置板,当前很多国家的地铁系统都选择利用连续心焦浮置板,在我国的广州等城市选择利用双支承式预制浮置板。在支撑方式角度出发,可以分成整体支承和线性支承以及分布式支承三种方式。利用整体支承,其结构比较简单,不会产生较大的施工误差,整体支承的面积比较大,因此可以降低纵向轨道的振动和噪声,但是利用整体支承,不利于今后的维修工作。利用线性支承,可以节省很多材料,同时也可以降低轨道结构的固有频率。利用分布式支承技术,无法有效抵抗轨道纵向振捣和噪声,为了控制浮置板的变形,需要充分吻合剪切模量和垫板大小以及垫板厚度,如果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同时轨道固有频率比较低,那么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减振效果,同时也可以随时进行维修。 创建车辆、轨道、浮置板的耦合系统动力学有限单元模型,需要利用连续分布参数轨道模型,不能只是简化等效总集参数轨道模型,这样才可以计算更加复杂的问题。地铁钢轨可以利用连续弹点离散性支承梁模型,不能利用连续弹性基础模型,这样才可以计算城市地铁列车运行过程,并且可以准确处理轨道模型涉及到的动力学问题。可以等效弹性刚度表示模型扣件和轨下弹性垫板以及枕下道床支撑弹性。 国家很多国家都选择利用天然橡胶制作双支承式预制浮置板的橡胶支座,利用这种配方设计,可以使橡胶支座的蠕变率由此降低,也可以使橡胶支座的可靠性也可以得到保障。 2.3中级减振地段的技术措施 可以利用粘合垫板式扣件和压缩型轨道减震器扣件。粘合垫板式扣件是粘接顶板和底板,龙弹性材料的弹性作用,当前很多国家都开始广泛利用该扣件,也可以利用压缩性轨道减震器扣件,可以达到相同的性能。 也可以利用剪切型轨道减震器扣件,这种扣件属于弹性分开式,可以利用螺栓弹条扣压钢轨,也可以利用无螺栓弹条扣压钢轨,利用橡胶圈硫化承轨板和底座,利用橡胶剪切变形,可以产生竖向弹性和横向弹性,发挥橡胶的阻尼特性,可以实现隔振减振效果。 利用梯形轨枕轨道,主要是发挥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作用,利用两根预应力混凝土总量和三根钢管,建立一个整体。日本新干线广泛利用梯形轨枕轨道,我国上海和南京等城市也开始大力推广这种减振降噪技术。 2.4减振垫浮置道床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之EDB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之EBD EBD的英文全称是Electric Brakeforce Dis-tribution 。EBD能够根据由于汽车制动时产生轴荷转移的不同,而自动调节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比例,提高制动效能,并配合ABS提高制动稳定性。 汽车制动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汽车安全,而制动稳定性与制动时车轮是否抱死以及前后车轮的抱死顺序密切相关。前轮抱死车辆将失去转向能力,后轮抱死则会发生侧滑甚至甩尾,后果更严重。理想的前后桥制动力分配曲线(简称I线) 如图2-1所示,它只与汽车的总重及质心位置有关,因此空载和满载时的I 曲线是不同的。实际上前后桥上的制动力分配是由前后制动器的大小决定的,因此它只能是一条直线即β线。 图2-1汽车前后桥制动力分配曲线 传统的汽车制动系统通常都通过在前后轴制动管路间增加一个比例阀来限制后轴的制动力,以避免制动时后轮先发生抱死侧滑,从而获得如下图所示的制动力分配曲线,但后桥的附着利用率仍然不是最好,其附着损失见图2-2中阴影部分 图2-2带比例阀的前后桥制动力分配曲线图2-3带EBD的前后桥制动力分配曲线EBD 采用电子技术替代传统的比例阀来控制汽车液压制动系统的前后桥制

动力分配,其基本思想:尽可能增大后轮制动力,由传感器监测车轮的运动情况,一旦发现后轮有抱死趋势,电子控制器控制液压制动器降低制动压力。由于 EBD 调节频率高、调节幅度小、控制精确,可使β线始终位于 I 线下方且无限接近于 I 线(图2-3所示)。因此 EBD 在保证制动稳定性的同时,使后轮获得了最大制动力,从而提高了整车的制动效能。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高速公路的迅速延伸, 汽车的行驶速度越来越快, 对汽车行驶安全性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始终是汽车设计、制造部门的重要任务。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ABS)和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在汽车上的开发成功, 使汽车的制动性能得到质的飞跃。ABS解决了汽车紧急制动时附着系数的利用,并可获得较好的制动方向稳定性及较短的制动距离,然而它不能解决制动系统中的所有缺陷。在车轮滑移率还没有达到ABS的控制范围时,作用在四个车轮上的制动压力同时一致增大,然而前后车轮上的垂直载荷发生了转移,前后车轮达到最佳滑移的时间并不一致,这时ABS系统对地面附着力的利用并没有达到最大。因此ABS就进一步发展衍生出了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EBD是ABS的一种辅助系统,在ABS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功能。装载有EBD的汽车性能要远高于只有ABS的汽车,见图2-4。 图2-4有无EBD时车辆制动性能对比图 EBD 相对于 ABS 并没有任何硬件上的附加,而只是控制程序、功能上的优化与增强,甚至可以说 EBD 是 ABS 衍生出的辅助功能,通过改进,增强ABS 电脑软件控制逻辑,使运算功能更复杂,在一些汽车的产品说明书上就是以“ABS+EBD”来标明。汽车工程师们除了在编著电脑运算程序时需增加一定的控制程序之外,并没有过多的硬件投入。EBD 在制动时能根据车辆各个车轮的运动状态,智能分配各个车轮制动力大小,以维持车辆在制动状态下的平稳与方向。而且,即使 ABS 失效,EBD 也能保证车辆不会出现因甩尾而导致翻车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EBD 在汽车制动时即开始控制制动力,而 ABS 则是在车轮有抱死倾向时开始工作。ABS 与 EBD 都是对作用在车轮上的力矩进行控制,能防止车轮相对于

地铁减振降噪论文(精)

地铁轨道减震降噪原理与措施 1、基本原理 1 减小激振能级。减少车辆对轨道的运动力是重要的, 而保持轨头平面的光滑又是减少轨道振能的根本条件。 2 减少因激振动力引起的振动级。为了减少轨道振动加速度级和振动速度级, 增大作为振源对象的轨道个部件振动体得质量或抗弯刚性是控制轨道振动的关键。 3 减小传递力的振幅级。在轨道组成部件之间设置弹性支撑材料, 以期减低轨道支承刚度,隔断减振的传递。 2、轨道减振的基本措施 1减振降噪型钢轨扣件的选择 钢轨扣件由扣压件、轨下垫层和联结螺栓组成。为了保持轨道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可维修养护性、减振等要求 , 钢轨扣件应具有一定的扣压力、必要的弹性和相应的可调能力。主要扣件有 WJ -2 型、DT Ⅲ型及 WJ -4 型扣件及 Cologne -Egg 弹性扣件(在减振要求较高地段采用的轨道减振器扣件。该扣件的承轨板与底座之间用减振橡胶硫化粘贴在一起 , 利用橡胶圈的剪切变形获得较低竖向刚度 , 较 DTI 型扣件的振动传递减少 15~30 dB , 较 DT Ⅲ型扣件减少 10 ~20 dB 。 2无碴轨道结构的噪声特点与设计原则 有碴轨道的道碴提供了很好的弹性 , 对减振降噪有利。但有碴轨道在列车荷载作用下会发生几何形位的变化 , 需进行经常性的养护。轨道交通线路如采用有碴轨道 , 在运营时间内对其进行养护维修几乎不可能 , 而夜间的养护维修作业在安全、质量和设备要求上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 此外 , 高架桥上采用道碴道床增加了桥梁的自重 , 增加投资 , 且道床的清筛粉尘也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因此 , 与有碴轨道相比 , 无碴轨道具有稳定性、平顺性、刚度均匀性好、维修工作量少、简洁易

汽车主动安全控制方法

(1)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的安全被细化,目前汽车安全分为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两种概念[1]。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大问题。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约50万,汽车的安全性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汽车性能的提高,汽车行驶速度也相应加快,加之汽车数量增加以及交通运输日益繁忙,汽车事故增多所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汽车的行车安全更显得非常重要[2]。传统的被动安全已经远远不能避免交通的事故发生,主动安全的概念慢慢的行成并不断的完善。 (2)为预防汽车发生事故,避免人员受到伤害而采取的安全设计,称为主动安全设计,如ABS,EBD,TCS,LDWS等都是主动安全设计。它们的特点是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尽力防止车祸发生。其它像高位刹车灯,前后雾灯,后窗除雾等也是主动安全设计。目前安全技术逐渐在完善,有更多的安全技术将被开发并得到应用[3,4]。 ①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它通过传感器侦测到的各车轮的转速,由计算机计算出当时的车轮滑移率,由此了解车轮是否已抱死,再命令执行机构调整制动压力,使车轮处于理想的制动状态(快抱死但未完全抱死)。对ABS功能的正确认识:能在紧急刹车状况下,保持车辆不被抱死而失控,维持转向能力,避开障碍物。在一般状况下,它并不能缩短刹车距离。 ②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它必须配合ABS使用,在汽车制动的瞬间,分别对四个轮胎附着的不同地面进行感应、计算,得出摩擦力数值,根据各轮摩擦力数值的不同分配相应的刹车力,避免因各轮刹车力不同而导致的打滑,倾斜和侧翻等危险。 ③ESP(电子稳定程序)——它实际上也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与其它牵引力控制系统比较,ESP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控制从动轮。它通过主动干预危险信号来实现车辆平稳行驶。如后轮驱动汽车常出现的转向过多情况,此时后轮失控而甩尾,ESP便会放慢外侧的前轮来稳定车子;在转向过少时,为了校正循迹方向,ESP则会放慢内后轮,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④EBA(紧急刹车辅助系统)——电脑根据刹车踏板上侦测到的刹车动作,来判断驾驶员对此次刹车的意图,如属于紧急刹车,则指示刹车系统产生更高的油压使ABS发挥作用,从而使刹车力更快速的产生,缩短刹车距离。 ⑤LDWS(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该系统提供智能的车道偏离预警,在无意识(驾驶员未打转向灯)偏离原车道时,能在偏离车道0.5秒之前发出警报,为驾驶员提供更多的反应时间,大大减少了因车道偏离引发的碰撞事故,此外,使用LDWS还能纠正驾驶员不打转向灯的习惯,该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辅助过度疲劳或长时间单调驾驶引发的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⑥胎压监控——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 已经做出要求,截止2003产品年车重小于或达到4536公斤的所有美国乘用车辆都必须配备胎压监控系统,事后宝马公司就已经把该系统用在全系轿车中。驾驶者可以通过车内提示警告系统来判断轮胎胎压情况是否正常,首先避免了因轮胎亏气出现的行车跑偏,其次在高速行驶时也对乘坐者安全是一种保障。 ⑦倒车警告/倒车影像/车外摄像头——倒车警告这项技术用于在驾驶期间以及驻车时,针对您盲区中的轿车或物体向您发出警告。通常,该系统会在您行车时已经进行响应;它可能会使后视镜内的一个警告标示进行闪烁,同时会发出声音警告,该系统是一个短程检测系统。如:上海通用别克君越车内后视镜就配备此功能,反光镜左边会有一个车体形状的图标,前/后雷达在侦测障碍物时警告

对智能材料的感想

对智能材料的感想与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学科在近些年来也有非常大的发展,其中最典型,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就是:智能材料。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叫智能材料,智能材料的材料:智能材料,是一种能感知外部刺激,能够判断并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智能材料是继天然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设计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材料,是现代高技术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将支撑未来高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下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实现结构功能化、功能多样化。科学家预言,智能材料的研制和大规模应用将导致材料科学发展的重大革命。一般说来,智能材料有七大功能,即传感功能、反馈功能、信息识别与积累功能、响应功能、自诊断能力、自修复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具体来说,智能材料需具备以下内涵:具有感知功能,能够检测并且可以识别外界(或者内部)的刺激强度,如电,光,热,应力,应变,化学,核辐射等;具有驱动功能,能够响应外界变化;能够按照设定的方式选择和控制响应;反应比较灵敏,及时和恰当;当外部刺激消除后,能够迅速恢复到原始状态。 一般来说智能材料由基体材料、敏感材料、驱动材料和信息处理器四部分构成。基体材料担负着承载的作用,一般宜选用轻质材料。一般基体材料首选高分子材料,因为其重量轻、耐腐蚀,尤其具有粘弹性的非线性特征。其次也可选用金属材料,以轻质有色合金为主。敏感材料担负着传感的任务,其主要作用是感知环境变化(包括压力、应力、温度、电磁场、PH值等)。常用敏感材料如形状记忆材料、压电材料、光纤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电致变色材料、电流变体、磁流变体和液晶材料等。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驱动材料可产生较大的应变和应力,所以它担负着响应和控制的任务。常用有效驱动材料如形状记忆材料、压电材料、电流变体和磁致伸缩材料等。可以看出,这些材料既是驱动材料又是敏感材料,显然起到了身兼二职的作用,这也是智能材料设计时可采用的一种思路。其它功能材料包括导电材料、磁性材料、光纤和半导体材料等。 现如今,智能材料的应用十分的广泛。如在建筑方面,科学家正集中力量研制使桥梁、高大的建筑设施以及地下管道等能自诊其“健康”状况,并能自行“医治疾病”的材料。在医疗方面,智能材料和结构可用来制造无需马达控制并有触觉响应的假肢。这些假肢可模仿人体肌肉的平滑运动,利用其可控的形状回复作用力,灵巧地抓起易碎物体,如盛满水的纸杯等。因为智能材料结构不仅象一般功能材料一样可以承受载荷,而且它还具有了其他功能材料所不具备的功能,即能感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并能通过改变其物理性能或形状等做出响应,借此实现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等功能。所以,智能材料在军事应用中具有很大潜力,它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对未来武器装备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智能材料的军事应用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智能蒙皮,结构监测和寿命预测减振降噪,环境自适应结构。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机翼结构中使用磁致伸缩致动器,可使机翼阻力降低85%。美国波音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在桨叶中嵌入智能纤维,电致流变体时可使桨叶扭转变形达几度。美国陆军在开发直升机旋翼主动控制技术,将用于RAH-66武装直升机。美国防部和航空航天局也在研究自适应结构,包括翼片弯曲、弯曲造型/控制面造型等。 相信,随着以后材料科学的发展以及智能材料的突破,我们的医疗设备,住宅,马路,大桥,各类发电站,各类电器都会广泛的使用智能材料。相信到时候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智能化与信息化结合的新时代,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会越

北京地铁八通线减振降噪措施

由于北京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大,在拆除侧模后,及时加盖草帘,避免产生温度裂缝。 3 5 预应力张拉和孔道压浆 (1)张拉。预应力筋采用横向对称张拉,待力筋就位后,在48h内进行张拉,以防预应力筋腐蚀。若不能在48h内张拉,则应用水溶性油脂涂抹力筋,或者尽量多撒放些干燥剂。 (2)压浆。为获得好的压浆效果,必须控制水灰比 0 45及在水泥浆中加入膨胀剂,以确保压浆填充密实。膨胀剂的氯化物含量不许超过外加剂重量的0 25%。最好是在钢筋就位之后48h以内和张拉24h以内进行压浆。压浆压力控制在0 7MPa,压浆工作必须连续不断,直到从排气口溢出的浆的质量与注入的浆一样,没有可见的水或空气为止。 4 结语 预应力结构的耐久性控制要从混凝土的密实性、裂缝及钢筋保养的控制及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入手,控制每一个施工工序环节。北京地铁八通线01标段连续箱梁按以上方法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3-08-08 (责任审编 李从熹) 北京地铁八通线减振降噪措施 吴建忠,田德水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北京 100037) 摘要 简述八通线轨道的减振设计和对沿线环境敏感点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轨道 减振降噪 声屏障 北京地铁八通线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带来了振动和噪声问题。车辆在传统的地铁轨道结构体系上运行,会对附近地面建筑物产生振动和噪声影响。一部分振动和噪声是由于轨道不平顺导致轮轨撞击而产生的,这种噪声通过空气介质传播到建筑物,称为一次噪声;由于轮轨撞击引起高架桥振动而产生的噪声称为二次噪声。振动通过轨道结构 道床 (高架桥桥墩 地基) 地基传到建筑物上,再通过建筑物结构本身的耦合放大而激发出楼板的低频振动,振动源中没有衰减掉的低频成分(20~500Hz)则通过墙壁和底板激发出固体声(二次噪声)。 对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和噪音必须标本兼治,有针对性地采取减振降噪措施,确保在线路开通后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 1 轨道结构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产生振动和噪音的根源在于轮轨关系,因此必须改善轮轨关系,减少振动和噪声。 1 1 钢轨选择 钢轨的选择应保证轨道具有良好的动力响应特性和稳定性,在长期运营中保持良好的平顺性,养护维修量少,使用寿命长。材质强韧性差的钢轨经列车长期运营碾压后,其轨顶面将产生塑性流变而剥离掉块或出现波形磨耗,导致轨顶面不平顺。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把60kg m钢轨作为主要轨型,材料采用优质钢种,以提高其强韧性,减少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轨面不平顺。采用重型钢轨对降低噪声有利。八通线选择60kg m 钢轨作为正线的工作钢轨。 1 2 道床及扣件设计 八通线有一多半线路为高架线,应优先采用整体道床结构,以减少养护维修工作量,增加轨道的稳定性,保持轨道整洁、美观。为增加轨道的弹性,钢轨扣件采用双弹性垫层设计,即在轨下和分开式扣件铁垫板下均设静刚度系数较小的橡胶垫板,钢轨支点的整体静刚度为25~30kN mm。整体道床块按6m间隔设计成条状,并与桥梁通过连接钢筋形成整体,增加惯性质量,降低道床的固有振动频率。 对于地面线,广泛采用碎石道床、预应力混凝土枕和弹性扣件。选用一级道碴,防止发生道床板结,保持轨道弹性。 在采取轨道加强措施的同时,对路基填料和压实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确保路基坚实、稳定、牢固。 1 3 铺设无缝线路 普通线路由于存在钢轨接头轨缝而造成轨面的原始不连续,列车通过时发生较大轮轨冲击而导致钢轨 38 铁道建筑 2003年第11期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论文

《汽车文化》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班级:11023801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万伟玮 学号:1102380117 序号:24 2013 年 5 月 11 日 成绩评定表 平时 论文 内容 总成绩摘要 参考文献 字数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摘要: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大问题。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约50万,因此汽车的安全性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汽车性能的提高,汽车行驶速度也相应加快,加之汽车数量增加以及交通运输日益繁忙,汽车事故增多所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汽车的行车安全更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主动安全技术;智能;弊端。 正文: 一、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背景与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传统的汽车安全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安全理念很被动比如安全带、安全气囊、保险杠等多是些被动的方法并不能有效解决交通事故的发生,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的安全被细化,目前汽车安全分为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两种概念。 主动安全是指能够避免车祸发生的安全保护装置,而被动安全是指在车祸发生之后保护乘员生命安全的装置。显而易见,传统的被动安全已经远远不能避免交通的事故发生,因此主动安全的概念慢慢的行成并不断的完善。 汽车安全设计要从整体上来考虑,不仅要在事故发生时尽量减少乘员受伤的机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轻松和舒适的驾驶条件下帮助驾驶员避免事故的发生。而被动安全技术和主动安全技术是保证汽车乘员安全的重要保障。过去,汽车安全设计主要考虑被动安全系统,如设置安全带、安全气囊、保险杠等。现在汽车设计师们更多考虑的则是主动安全设计,使汽车能够主动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在这种汽车上装有汽车规避系统,包括装在车身各部位的防撞雷达、多普勒雷达、红外雷达等传感器、盲点探测器等设施,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在超车、倒车、换道、大雾、雨天等易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随时以声、光形式向驾驶员提供汽车周围必要的信息,并可自动采取措施,有效防止事故发生。另外在计算机的存储器内还可存储大量有关驾驶员和车辆的各种信息,对驾驶员和车辆进行监测控制。例如,根据日

2020年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减振降噪技术研究:2018油电混合动力汽车

摘要在介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结构和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由于动力源增加、驱动桥改变和工作模式不同,导致其振动和噪声相对于传统内燃机汽车发生了较大改变,并针对这些改变归纳和提出了减振降噪的技术。 关键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振动;噪声;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U467+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12) 04-0067-05 Noise and Vibrat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LIAO Lian-ying1,LI Xin-wen2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2,China; Military Representative Office of the PLA in the DFM,Shiyan 4420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is becoming the main trend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technology.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structure and work characteristics are introduced. The vibration and noise source are analyzed. Because of the changes of power sources,

drive axle and operating mode,the vibration and noise sources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and the traditiona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vehicle.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the measures of reducing the vibration and noise are summarized and presented. Key wordshybrid power;electric vehicle; vibration;noise;control technology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除了在环保和节能上有出色表现外,在噪声与振动整体控制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然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内燃机汽车,增加了电池组和电机等零部件,在结构上较为复杂,工作状态也发生了变化,由此引起的噪声与振动源和其特性上发生了较大改变。如噪声和振动源的增加且呈分散特点,导致噪声和振动特性分析难度加大;整车室内外声学环境噪声的减小,改变了噪声源的贡献比,从而导致了车室内外声品质和噪声等级的改变;发动机和电机等设备的频繁起停引起瞬态冲击振动和高频噪声现象突出;大质量电池的增加和布置导致整车结构模态的改变等。因此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噪声和振动控制的侧重点和控制方法均和内燃机汽车有所不同。本文就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结构和工作特点发生变化,引起的噪声和振动特性发生改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减振降噪措施。 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结构及工作特点

汽车主动安全控制系统研究现状的综述报告

信息科技大学 研究生部 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研究现状的综述报告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工程 班级:研1202班 学号:2012020045 姓名:国栋 指导教师:林慕义(教授) 完成日期:2012 年12月17 日

目录 前言 (1) 1关于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研究 (3) 1.1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概述 (3) 1.2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4) 1.2.1国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5) 1.2.2国外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9) 2总结与展望 (14) 参考文献 (16)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大问题。据报载,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约50万,因此汽车的安全性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汽车性能的提高,汽车行驶速度也相应加快,加之汽车数量增加以及交通运输日益繁忙,汽车事故增多所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汽车的行车安全更显得非常重要。而传统的被动安全系统已经远远不能避免交通的事故发生,因此主动安全的概念慢慢的形成并不断的完善。 现代汽车的安全技术包括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两方面。汽车安全设计要从整体上来考虑,不仅要在事故发生时尽量减少乘员受伤的机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轻松和舒适的驾驶条件下帮助驾驶员避免事故的发生。过去,汽车安全设计主要考虑被动安全系统,如设置安全带、安全气囊、保险杠等。现在汽车设计师们更多考虑的则是主动安全设计,使汽车能够主动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例如,汽车上装有汽车规避系统,包括装在车身各部位的防撞雷达、多普勒雷达、红外雷达等传感器、盲点探测器等设施,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在超车、倒车、换道、大雾、雨天等易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随时以声、光形式向驾驶员提供汽车周围必要的信息,并可自动采取措施,有效防止事故发生。另外在计算机的存储器还可存储大量有关驾驶员和车辆的各种信息,对驾驶员和车辆进行监测控制。 汽车100多年的发展史中,有关汽车的安全性能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最初的保险杠减振系统、乘客安全带系统、安全气囊到汽车碰撞试验、车轮防抱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系统(ASR),到无盲点、无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