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回溯历史,观照现实,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逻辑归宿。在社会转型期这一关键的历史关头,我们尤其需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教育发展和实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确立解决教育问题的新思维。

关键词:教育;教育发展;人的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近现代以来,教育目的理论逐渐形成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即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人本位论把促进人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看做教育的目的;社会本位论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强调社会的价值和稳定,把满足社会需要当做教育的目的。两者之间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和受具体历史条件制约的不同时代的需求。

在我国,教育目的同样随时代的变迁而演变。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宪法》规定,“要让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综观上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目的经历了从社会本位到人本位,再到社会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辩证统一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而这一演变过程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历史地考察了由于社会分工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造成人的体力和智力片面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提供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观察和解决教育学问题的方法论;二是提供了对教育学建设具有奠基石意义的一些根本原理。个人全面发展理论完整地体现了这两方面的统一。它为教育解决了一个根本问题,即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要具有自觉的和有组织的社会本能,具有有目的的、成熟的世界观,清楚地了解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这种人能从理论上认识并在实践中从事各种劳动,能建设合理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又愉快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社会需要这种人。没有这种人就不能完全实现社会主义”[2]。

读《学生第一》有感——做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读《学生第一》有感 刚踏入昌乐外国语学校的大门,便收到了来自学校的第一份礼物——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怀着茫然的心情开始了对这本书的阅读,却又使我不能自拔。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让我知晓了很多更为深刻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知道这本书,关心一下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生为本”,怎样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被书中李校长的努力深深打动着,他的行为给我们树立了为师的标杆:一位优秀的校长,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俯下身子,蹲下步子,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平等的姿态教育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里想法。 书中的66个小故事,闪光的创新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每个小故事都在诠释着李希贵校长的办学思想,每一个小故事都凝聚了北京十一中学全体教师的心血和汗水。 “开学护照”,创意无限。学校通过“开学护照”这样一个载体,把老师、学生、家长教育的三方面力量,都牵引到“新学期伊始”这个事件中来,通过参与一个又一个开学课程,让学生终生难忘。 机会无处不在,想法产生奇迹。“校园机会榜”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机会,更是一种全新的成长体验,是展示和锤炼学生能力的舞台。 好的关系才会带来好的教育。十一学校的创新活动掀起了校园内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家校互动的热潮;增加了师生相处、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学生之间传达感情的机会,增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机会,把教育融入好的活动之中。如校园泼水节、校园吉尼斯、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民族运动会、五洲城市运动会等等。 充分的信任激发惊人的潜能。李校长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生虽未成年,但同样拥有尊严和自己的想法,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与需求,这时沟通的渠道便非常的重要。李校长很巧妙的寻找到了这样几条沟通渠道——师生共编教材、与学生共进午餐、让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

马克思论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共产党宣言》也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 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人”在这两大阶段中是不同的;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两个维度;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三个辩证统一的方面中,马克思更为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自由”占据着核心的地位。马克思认为,从人的本体论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是自由的,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必然性即是规律性,包括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们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由是是指从自然力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压迫和自身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有三层意义。 ——自由的人 一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自由的人,也就是人驾驭了自然规律,获得了支配自然的主动权的人,不断超越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并且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自由度。 二是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自由的人,通过改造社会,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并且在广泛的社会领域确保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 三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首先,社会必须保障个人的自由,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人的个性自由和自由的个人,是构成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元素。其次,个性的自由发展必须不危及整个社会的利益的前提下的自由发展。 ——自主的人 “自主的人”是“自由的人”在政治上的自然延伸,两个要素:独立的人格,才能政治上自主,不唯上唯权唯命是从,自主地选择参与政治生活。其次是自主地能力, ——自觉的人。首先表示对法律的自觉地服从,其次是自律的道德,最后是平等的精神待人。 2、从自由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自由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发展史时发现,人类在“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争取自由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野蛮人与文明人、古代人与现代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他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重要的人文关怀;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人的全面发 展的内核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论述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期促进人的 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时期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最高价值,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 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中进行,有赖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现代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推动了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 程中,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人的片面发展也即人的异化。基于此,文章 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力发展整体的现代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基础途径和重要举措。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 一精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 主义的理想目标。马克思等精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论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 断完善的过程。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历史之迷解答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 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明确 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唯一使人可以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个 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 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 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②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这个社会 的基本原则,认为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 形式创造现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作为人的发展学说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为基本 出发点,从而第一次把人的发展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 面发展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 值取向;第二,满足人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 所需要的人才。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 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 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 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 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 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 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 育的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 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 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2021年论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

论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 欧阳光明(2021.03.07) 在现代教育的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制。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刚,毅,木,讷,近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王国维的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可见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人应该是完整的人,不单单只需要知识上的富足,更需要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发展,这是源自于真实、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需要,也是人们不懈的追求。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单单需要智育,更需要德育、美育、体育等的教育。智育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培养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拥有智慧,能够独立思考,创造生活,改造世界;德育健全学生的性格品质,这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真善美的情操;体育使学生强身健体,精神饱

满,意志坚强。这样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全面的人,符合教育理应是一种超越,一个期望和奋斗目,而非现实本身的理念,将教育的作用最大化的扩展。但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统一规格,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更不等于教师去单方面塑造学生。学生是主体性的人,人的智力结构,通常有很大差异,个人的性格喜好也会各有特色。我们要把“塑造”改变为“帮助”,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自主的思维,在生活学习中有其自主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怎样真正做到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拿语文教学为例,教学目的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技术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追求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思考怎样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思维能力发展,语言交际能力发展,道德意识提升等等,突破学科限制,致力于培养完整的人。教学过程把课程主体还给学生,做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思考学生要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丰富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审美能力,交流能力,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全的人。 尽管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在现实情况下却显得困难重重。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用人机制多以文凭为先;社会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的评价体系单一,更多地是以中考、高考成绩来衡量、评价学校教学;在学校里美术、体育作为中高考不算总分的副科,往往被忽略,甚至被语数英霸课;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已无心再去“陶冶情操”;家长的望子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2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张春燕 教育从古到今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春秋战国的孔子到近代的陶行知,他与人就象一个整体,从来就没有分开过,那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了? 首先,教育必须要用人来做载体,如果没有了人来,教育就无法施展,跟谈不上发展了。 人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人参加到教育中来,教育才会充满活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孔子就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世世代代所敬仰。为什么他会收到那么多人的敬仰呢?这不光是因为他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还因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指孔子,还有大量的人,是他们的参与才让教育不断的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教育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所以说,教育需要人来参与,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教育才有了意义,也才会发展。 其次,社会也需要教育来发展。当然,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也需要教育来发展自己。人类要想进步就需要继承前人的思想文化。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当人类想要进步的时候,就需要教育来支撑。所以,人来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 总之,教育和人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教育发展了,人类

自身才会有所发展。所以,我们在发展自身的时候,还要注意发展教育,只有二者不断的发展,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谈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 张春燕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却跟不上物质文明。而作为老师和学生应该作业发展呢?值得我们探索。 自古以来,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来诠释老师这个职业。于是,在一般人眼中,学生就是向老师学习知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如此。传授学生知识只是做老师做的最基本的。做老师的不仅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交给做人的道理。而且,后者远远比前者重要。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首先老师就要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你,以你为榜样。其次,老师还要以身作则,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整天在课堂上说老师很爱你们,可是,当地震来时,自己却丢下学生只顾自己逃命,学生会怎么看待自己的老师呢?这样的老师肯定是口是心非,也是让学生们做呕的老师。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再次,老师还应该尊重自己的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觉得自己是老师就可以任意改变别人的想法。 当然,作为学生的,也应该虚心的向老师请教,从古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1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 摘要:经过本学期的政治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实践有了一定认识。本文旨在发掘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探讨教育在解决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中遇到的若干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并以“全面发展”的视角处理教育中的问题。 关键词: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 一、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国外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术语正面临过时的危险,它们将被“人类发展”这个术语所取代,原因在于人类的发展更为强调作为发展努力目标和发展动因的人类。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这是人类在付出了一系列沉重代价后所获得的理性认识。 1.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人的现代化为初始阶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高级阶段,与共产主义相适应。而那种主张在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观点是不切合实际的。 许多学者从广义的角度理解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是反映“个人”与“类”辩证统一的概念,它既可以指全人类,也可以指某个人。 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六个方面。其一,各种能力的发展。恩格斯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地发展。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丰富的内容,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其二,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它是指人与人在特性发面的差异。只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充分发展,每个人都能成为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特性的人。其三,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具体指出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发展表现在诸多方面,如人同自然的关系,人同世界的关系,人同自身的关系。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不等于主体作用的发挥。其四,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人的主体性全面发展不但指其特殊属性的发挥,而且指认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其五,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价值的实现上,它标志着个人能够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其六,类特性在个体身上得到充分发展。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体现人的“类”特性,即社会性、实践性和自觉能动性。这样才能真正成其为人。 关于类的全面发展,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类发展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其一是类特性的全面发展。这是人区别于物和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类特性包括类意识的能动性和类实践的能动性,实质是人类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其二是类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其三是类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类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我调控的能力、社会生产的能力、与外界协调的能力等。其四是类的全面解放和充分自由的实现。它是人类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和综合反映。○1 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实现,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必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优越和现实的条件。结合我国现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下列几个条件。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措施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东社高级小学学生管理初探 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所需的人才,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重视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始终将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1、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德育工作制度,在校外开辟了福寿山德育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 2、重视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团支部的作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班会、广播站、黑板报等教育阵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严格执行

国旗升降制度,坚持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的演讲。“整肃纪律优化秩序规范行为营造浓厚学风”专项学生整治活动,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 3、教师实行一岗双责,既教书又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经常性的举办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中考百日冲刺动员会、规划人生,设定目标,努力拼搏的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学有动力,超有目标。大力加强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名人警句牌换成了学生自己的座右铭,标语告示贴近生活、注重细节,校园环境力求净化、美化、秩序化、人文化,营造出一片平安、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4、德育工作的落实学校主要是依靠班主任实施,我校经常性的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班会示范课,有机会就让班主任外出培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水平,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德育教育。 5、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每学期开学,邀请东社派出所民警为学生做“青少年网络与犯罪”、“校园犯罪防范”等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初步确立起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克服不良行为和习惯。 6、关爱留守儿童。我校地处山区,学生们的家长70%多常年在外打工,为了弥补这些学生监管不力、缺乏抚慰和疏于照顾,在市妇联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我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我校的心里咨询小组在张生娥老师和她的团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随时了解孩子们的 思想动态、成长情况,及时给予疏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一、教育是一种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发展是一种在人的有目的地参与、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是包括受教育者自身在内的人的有目的地学习、培养、锻炼和建构的的成果。 人的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主要的区别在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是以人的个性素质的发展为目的,还是以实施为人的生存与生活改善的劳动和工作为目的。 有目的地昂人的教育活动也极其复杂繁多,为了辨别其性质,我们可以将教育分为原生态教育与学习教育。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受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 (一)知识的认识价值 (二)知识的能力价值 (三)知识的陶冶价值 (四)知识的实践价值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恰恰在于选择和借助人类的科学文化引领学生的个性素质的发展,由自在的人成长为自为的人,成为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体。 在人的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一)遗传:它给人的生长以生理基础的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二)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和文化资源,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使生物的人能够发展为社会的人;

(三)教育:它也是一种环境影响,只不过是为育人而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包括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教育和有目的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有别于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 (四)个体能动性:它源于遗传,但主要是在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从自发到自觉地循序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动性与自主性,每个人的发展亦离不开自我的能动选择与建构。 上述因素各具特点与作用,都是人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但任何一个因素均非人的发展的充分的决定性因素。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多种阐述,包含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1]123。它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发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等丰富的内容,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1.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 马克思说,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514,就是说,人 对外部世界的需要体现着人的内在本性。因此,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需要就没有生 产”[3]94。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做法,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人为满足需要而从事生产劳动及其它社会活动,而需要的满足和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产生出新的、更高的和更丰富的需要。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中强调最多的一个价值目标。其主要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自

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不同类型的能力。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2]330。恩格斯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1]224。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 全面而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建构是人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295。“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的丰富的关系”[4]109。随着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3]443,“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即自由的人”[3]443。 4.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标志。马克思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443。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指个人生命有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均衡协 调发展,以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和完善, 5.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马克思一再说,“人始位, 终是主体”[1]130。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

谈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VIP专享】

谈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不同的时期对教育的需求不同,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一英明论断本身就体现和要求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进入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观念、认识、习惯、行为以便能够跟上日新月异般发展的喜人而又逼人的时代。 现代教育与社会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因素影响现代教育;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又通过为社会提供科技与文化支撑而直接作用于社会,通过培养人才而间接作用于社会。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现代教育又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正以变革的姿态应对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现代化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变迁之一,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仅包括以经济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还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以及人的观念、心理、,人格上的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社会发展变迁必然会对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教育的现代化。 二、全球化和教育变革 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互动,汇合成一个全球社会的历史过程和趋势。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也正在进行重构,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世界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共同性问题,并尝试从教育的角度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形成全球性的教育论题。教育全球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在教育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和优势,因此,教育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简而言之就是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它是知识资本化的一种反映;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就在于经济的发展不再取决于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支配,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臵,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和开发新资源能力的大大增强。可见,知识经济中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性的作用,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成为资源配臵的第一要素,生产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 *是指事物或物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否则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若有缺陷,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成熟是指个体的器官由于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其机能达到可以发挥某种功用的程度。 *“三翻、六坐、八爬” *实验过程: *选取一对满48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4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5级楼梯所需要时间。 *结果: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从第七周开始,对未受训儿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结果:未受训儿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超过了受训儿的爬梯水平。 *实验结论 成熟势力说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Ps:遗传决定论 * 所谓“遗传决定论”即认为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一切,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

以教育与人的发展为题的论文

以教育与人的发展为题的论文 以教育与人的发展为题的论文篇一 《概述音乐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人的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是一种最直接、接受教育人数最多的教育形式,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却忽视了这一方面,并没有开设这一课程,这不能不令人遗憾。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必须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价值。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生;审美情趣;全面发展 音乐和其他学科不同,是通过音符的形式来表达人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它的学习不像其他科目有标准答案,而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表达自我情感。因此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鼓励、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同时将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教育的德育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都要受世界观的影响。德育代表政治方向,是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手段。一部好的戏剧、电影,一首好的歌曲,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催人奋进,激发斗志,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反之,质量低劣的戏剧、电影,靡靡之音则使人颓废,丧失斗志,不思进取,甚至诱导青少年犯罪。通过音乐、艺术表现理想,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音乐教育有助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优美的音乐作品,以及动人的音乐形象,具有激动人心的号召力。如:给学生上音乐 欣赏课《黄河大合唱》时,学生感到热血沸腾,仿佛看到黄河两岸 军民正在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激发了学生强 烈的爱国激情。又如:欣赏肖邦的钢琴曲《革命练习曲》,向学生 进行作品和作家介绍时,讲到肖邦流亡国外,临终要求朋友将自己 的心脏带回祖国埋葬,以表达他怀念祖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对学生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 受到思想教育,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2、通过音乐教育增强学生审美情趣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着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 因此而净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因此而丑化。” 音乐教育同样属于美育的范畴,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如:在欣赏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时,学生听完后, 纷纷举手描绘自己的感想,有的说像是看见了多瑙河两岸,河水在 静静地流淌。有的说,仿佛闻到了清新的花香,美丽的少女穿着中 世纪的白纱裙在多瑙河岸边散步等等。 3、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达尔文说过:“音乐常迫使我紧张地思考正在研究的问题。假如我的生命能够再从头开始,我第一件事就是学习音乐。我相信,音 乐能使我获得更多的益处。 科学和艺术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这一点在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擅长 小提琴,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伟大的数学家、自然科 学家和工程师;李四光不仅是伟大的地质学家,而且小提琴拉得相当好,据说: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是李四光所做。 人们在学习、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音乐、舞蹈能活跃大脑右半球。通过两半球的积极配合,能充分调动潜意识 中的创造灵感。在音乐教育中,不管是听、唱、还是欣赏音乐,都

最新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是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教育观的影响与制约.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被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人的发展的问题.指出:“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这决定于个人生活的经验发展和表现,这两者又决定于社会关系。”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指出,出现在第

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里,人的身心发展更加片面化、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达到了顶点。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了社会的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劳动时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劳动者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学技术、学文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而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又为每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

教育学论文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人发展

韶关学院 (教育学论文) 题目: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人发展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环境设计 姓名:吴镜龙 指导教师:邓汝仁 完成日期:2012年4月14日

论文摘要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因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无一不受到社会的制约的。另一方面,教育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首先承担育人的功能(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并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影响和保障社会的延续和发展(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本章也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基本关系。着重从人的发展及其规律,以及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现代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个层面来说明贯穿和主导教育活动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教育的基本矛盾即需要与发展的矛盾。教育要成为人的发展的主体保障因素,就必须遵循规律,确保对人的个性进行提升和维护,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提升人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 教育目的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政治 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目录 第一章教育的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教育的作用 第三节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4、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5、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三节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_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 东茹庄小学校长辛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一位校长对此都耳熟能详。经过此次远程培训学习,再次引起了我对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认真思考,一种感触深刻、紧迫感强烈的思考。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早在我国古代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就实施“六艺”教育,包含礼、乐、射、御、书、数六科,是一种包含和谐发展用意的理想教育模式。古希腊雅典教育则形成了以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制度。 进入近现代,中外教育家通过他们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给人们留下来许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思考。民国初年,就任教育部长后蔡元培先生即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说“五育”分别像人的筋骨、肠胃、呼吸和神经系统,不可偏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我们所要求的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甚至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说:“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能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务爱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站在历史高度来认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一问题。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浅谈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

浅谈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因素很多,遗传、环境、成熟和教育等因素,都会对人们身心发展的水平产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遗传因素会对其发生影响,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遗传,而是社会经历。一个人的全部身心特点,实际上是一个人全部生活历史的积淀。 中国古代思想家就非常看重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墨子说:“染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也有类似的观点:“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惧黑。“这都体现了个体在不同环境影响下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变性。可见,人,作为一个自然的认知主体,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视。 从教育理论上讲: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受教育者能轻松愉快、自由主动地去发现、思考、探索,从中获得知识经验,在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把环境与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最大限度的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保证。 如何理解环境教育呢?环境教育,应恰当地理解为,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一种能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的教育。20世纪下半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把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环境教育应使个人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并向他们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必需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使每个人都为生活做好准备。环境教育采用一种以广泛的学科性为基础的整体性方法,培养人们以一种全面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密切依赖性。环境教育有助于显示今天的行动与明天的结果之间存在的永久联系,并证明各国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全人类团结的必要性。环境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应该促使个人在具体的现实情况下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应鼓励主动精神、责任感以及对建设更美好明天的投入。环境教育能为教育过程的更新做出强有力的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